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

时间:2022-09-15 17:20: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英语课程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英语课程标准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启示

一、目前我国英语课程目标存在的弊端

2011年我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关注公平教育,面向全体师生,注重素质教育等几个重要指导思想。《标准》正文共有四大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与以往相比,新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然而,纵观我国的英语教学现状,其中仍有许多弊端存在,这与学科目标的制定息息相关。

(一)语言交际能力目标的实施长期弱化

语言交际能力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基本目标。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强调培养学生得体、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交际能力的发展。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更多的指向口语交际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规范,和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的培养[1]。

如今,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过去相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相对于英语课程目标的其他方面而言,语言交际能力依旧是块短板,在日常的英语交谈中,学生依旧会出现大脑“go blank”和“文化失语”现象,也就是交际能力长期弱化的表现。

(二)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失衡

《标准》在课程性质部分中把英语课程的性质明确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工具性是指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英语语言知识,人文性是指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是英语课程的“灵魂”。它更多的指向情感态度价值,是高层的隐性的生成性目标。

但在实际教学中,英语教师的关注点大部分仍停留在英语的工具性价值上,对于其人文性价值,绝大部分教师将它视为额外的、不重要的虚幻目标,并没有涉及或者真正融入英语课堂。例如,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单元中,教师更多只关注里面的词汇、重点句型,而对于主题的升华则仅仅一带而过,或者根本不涉及。英语的人文性价值并未得到体现,学生并没有因为学习了这一单元而提升对环保的认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未发生任何改变,而仅仅是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得到提高。

(三)跨文化意识目标的边缘化

全球化的发展让整个世界趋于一个整体,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互通、摩擦碰撞每天都在上演。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传承和发扬不同文化内涵的重要作用。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成了《新课程标准》目标的一大主题。

目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强调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渗透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英语思维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现如今,很多英语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意识保持着积极的态度,重视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相结合,可见跨文化意识目标在实践教学中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忽略跨文化意识培养,或将其边缘化。

二、2014版英国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解读

2013年,英国教育部新的国家课程框架文件,并于2014年正式启用。其中第三关键期,相当于我国初中阶段,其英语课程目标主要包括:

(一)阅读课程目标

1.培养阅读的鉴赏能力和爱好,独立阅读难度逐渐增加的材料:广泛阅读小说和非小说,尤其是不同类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形式和作者的整部书籍、短篇故事、诗歌和戏曲。学生阅读的材料选自于:1914年之前的以及当代英国文学,包括散文、诗歌和戏剧;莎士比亚(2部戏剧);经典世界文学名著;基于挑战、兴趣和享受,自助选择和阅读书籍;重读早期接触过的书籍,进一步了解其内容,为比较不同书籍奠定基础。

2.阅读稍难的文本:学习新词汇,将新词与已学词汇联系起来,根据上下文和查阅字典理解新单词;在文本中进行推理和考证;了解写作的目的、受众和语境,并利用这一知识帮助理解其它文本;检查理解是否有误,以保证正确理解已读内容。

3.批判性阅读:了解语言是如何生成意义的,包括:比喻性语言、词汇的选择、语法、文本结构和组织特点;认知不同的诗歌写作规则,理解这些规则历来的使用方法;通过表演,理解剧作家作品是如何实现人物之间的有效沟通的,以及为何不同的舞台演出需要不同的剧本演绎;在文本中进行批判性比较;研读不同作者作品,每年深入了解2名作家。

(二)写作课程目标

1.以享受和获取信息为目的,准确、流畅、有效和详尽地写作。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读者进行写作,包括:结构严谨的正式说明文和记叙文;故事、剧本、诗歌和其他富有想象力的写作;讲座和演示的记录、修改后的文稿;其他一些列的叙事或非叙事文本,包括议论文、个人书信和正式信件;总结和组织写作素材,提供必要的事实细节,支撑观点和论据;将已学的词汇、语法和文本结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选择恰当的写作形式;借鉴文学知识以及所读所听到的修辞手法,增加写作的影响力。

2.计划、起草、编辑和校对文章:思考他们的写作能否反映出预设的读者和写作目的;修改词汇、语法和结构以提高写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有效性;注意语法、标点和拼写的准确性,将英语附录1种的拼写模式和规则应用于关键期1和2的教学大纲中去。

(三)语法和词汇课程目标

巩固和拓展语法、词汇知识:拓展和应用英语附录2中的语法知识于关键阶段1和2的教学大纲中去,分析更具挑战性的文本;研究他们阅读文本中语法特征的有效性和影响;借鉴读到和听到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并有意地使用到写作和演讲中去,已达到特定的效果;了解并理解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别,包括正式与非正式语域及其相关领域之间的差别,标准英语通其他变体之间的差别等;在其写作和演讲中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精确、自信地使用语言和文学术语进行阅读、写作和口语的讨论

(四)口语课程目标

自信、有效地口语表达:能在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语境中(包括课堂讨论),自信地使用标准英语;能发表简短的演说和演讲,表达清晰,紧扣主题;能参与正式的辩论和讨论,能够总结观点,或者进一步发表观点;能即兴创作、排练和演出剧本和诗歌,从而生成语言并讨论语言的用法和意思;能使用角色、语调、语气、音量、情绪、沉默、静止和动作来增强语言效果

三、英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新特征

2014版英国英语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较以往的课程标准而言,具有以下几点新特征:

(一)强化英语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英国14版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学习和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英语不仅仅只承担语言的交际作用,更承担着个人情感、观念交互的社会作用,课标强调英语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也从侧面反映出英国人文主义精神对个人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其日后进一步深造、参与社会生活和工作实践奠定基础,被认为是英语学习的首要目的。

(二)强调英语的交际功能

新课标指出:“学生只有学会阅读和听力,他人才能与之更好地交流。”课标要求学生学会讨论以便更好地学习;能够清楚地阐述和解释自己的理解和观点;掌握听说的艺术,能够做正式的报告,向他人演示并参与讨论。可见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今世界,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更多地为人使用,其交际功能也被进一步提升了一个档次。经典的交际准则要求,有效地交际要掌握几点要素:how、when、what、whom,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技巧,提高交际能力,从而高效地进行交流。

(三)重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英国对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学科目标中并未像中国那样单独罗列出,而是蕴含在具体的教学目标内。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养学生除了理解常规的语言知识外,更多地则需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批判性思维显得十分有必要。但在中国的英语新课程标准将英语学习能力分为五大块,即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批判思维和创造性从属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被单独的割裂开来,但是如何通过英语教学来获取则未能很好的体现,在评价上也没有很好地载体。

四、英国课程标准的启示

通过解读和探究英国2014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我国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带来了启示和借鉴,主要有:

(一)目标的制定应更加具体明晰

英国的课程目标设定更为具体,易于教师操作和实施。就以阅读目标为例,英国课程目标明确说明了阅读的范围(1914年之前),不同的阅读体裁(短篇小说、戏曲、诗歌、散文等),以及必读的书目(莎士比亚),并具体阐明了“如何去阅读”。例如在理解生词时应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断和考察,或通过查阅字典来获取新单词。目标中还例举了一些有助于拓展批判性阅读思维的活动,如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深度理解剧作家剧本中的台词和语言文化,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方法指导,将阅读内容与阅读方法相结合,构建了较为完善明晰的阅读体系。而我国的英语课程目标设定则相对宏观,在具体的内容和获得内容的方法与途径上却没有清晰的说明。

(二)应更加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英国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目标的描述中英国更加强调过程,即能力的培养,在达成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即教授学生“学习方法”,使其形成长期探索、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口语目标中,要求学生“发表简短的演说和演讲,能参与正式的辩论和讨论,能够总结观点和即兴创作、排练和演出剧本和诗歌”,这不仅是对学生口语的考察,也是对学生交际能力、创作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口语目标中,更多的是模仿、朗读等简单的目标设定,并未给学生提供展示口语表达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长期弱化,哑巴英语现象至今仍十分普遍。

(三)目标的设定应更具弹性和包容性

在英国的课程标准中,常常可以见到类似的表述“基于享受和兴趣自助选择和阅读书籍”,可见英国的课程目标设定是基于人的发展和需求,目标的设定具有弹性和包容性,满足各种学生的需求和水平。

在对阅读书目的设定上,英国课程目标也给予了教师一定的选择权,除了规定的必读书目以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自行选择阅读书目和教材,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也显示出英国课程目标的包容性与灵活性。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 键 词】菲律宾;中国;英语课标;比较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165-03

菲律宾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也是与我国财力物力相类似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有限。分析与比较菲律宾教育机制,有利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菲律宾人大多数都说英语,也有说菲律宾语和本土语言,因而在英语语言学习上也比我国孩子拥有更好的语言环境。本文介绍菲律宾2013年12月修订并发行的《英语课程标准(一到十年级)》,①并将其与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②进行比较,并得出一些启示。

一、基本理念比较

在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中菲两国都深知语言作为一门交流工具的重要性,语言在促进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中都扮演重要角色,因而两国均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根据语言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我国主张通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言素养,并形成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际视野。菲律宾对素质教育这一概念没有进行具体阐述,但也强调语言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将英语学习作为交流的工具,并更好地适应社会文化多样性。

经过比较发现,中菲两国均阐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性,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因材施教;其次,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均重视学习的终身型和循序渐进性;另外,两国强调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创造意义,注重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最后,关于课程评价的阐述方面,两国均强调整体性、发展性,学生语言发展是综合能力的形成,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也是学习习惯、策略、态度、文化素养的培养,优化英语课程评价方式,是教师改善教育教学方式的指挥棒,也是各个国家实现教育质飞跃的必经之路。

在总结中菲两国教育理念一致性的同时,不难发现,由于两国国情不同,仍然存在些许差异。第一,相比较而言,中国标准更加注重语言学习的实际意义,菲律宾在没有忽略语言应用性的基础上,强调运用已有知识引入新概念,使学生头脑中已有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发生联系,主张有意义地学习,体现语言学习的建构性特征。第二,所有语言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而菲律宾课标指出掌握一门语言的学习技能以及清晰的元语言知识,可以为第一语言以及第二语言的发展提供基础,这个原则也将解释为什么学习另外一门语言将会变得更加简单的原因;中国课标并没有对第一、第二语言进行详细地阐释,但从另一个角度提出应当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挖掘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三,菲律宾标准主张为学生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活动中设计学习任务及活动,从而习得语言,即语境的创设;而中国更加强调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利用各种渠道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课程目标比较

中菲两国的课程目标均可以分为总目标和分级目标,强调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循序渐进性(即螺旋式上升)。在目标表述方面,两国均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以及以此基础上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与此同时,中菲两国对课程目标的表述也有明显的差异。首先,菲律宾学生从一年级便开设英语课程,因此小学阶段课程目标也设置为一、二两级,其中三年级完成一级目标;而中国则是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程,四年级完成一级目标,六年级完成二级目标。其次,中国对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给出标准,体现了语言学习的长期性与持续性。中国更加注重对文化的兴趣以及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将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想结合,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侧重语言学习的人文性特点;菲律宾则对学生识读能力、交际能力两方面作出一、二两级标准,侧重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的工具性特点。最后,菲律宾小学英语课程强调理解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听、说、读、写哪一个层面上,都注重在富有批判性的思考中进行理解,从而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强调思维的逻辑性,这对于学生语言学习的独立性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课程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好奇心、兴趣以及自信心,注重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情感的激发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这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课程内容比较

由于中国从三年级开始英语学习,所以在这里将中国课程一级(3-4年级)与菲律宾课程一级(1-3年级)、中国课程二级(5-6年级)与菲律宾课程二级(4-6年级)的内容进行横向比较:

我国英语课程内容是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这五个方面进行划分的。对于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要体现循序渐进性,因此三、四年级(一级)学生只需要完成学习技能中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试听的课程内容要求就可以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语言知识、培养情感态度、掌握学习策略、形成文化意识奠定基础。我国强调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英语学习中蕴含的超越知识技能的更深刻的内涵。因而,教学中注重文化熏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化的鉴别及包容,实现语言知识学习的质性发展及升华。菲律宾标准从口语、语音技巧、书面知识等十一个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标准以周为单位,列出了学生英语学习所要达到的标准。其中,在口语、语音技巧、流利性方面,强调交流与实际运用,注重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知识方面,包括书面知识、字母知识等方面,强调语言知识学习的基础性、准确性,由此为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策略方面,强调对信息的组织,并能够进行多视角理解和解读,这就有利于学生灵活生动地进行语言学习。关于学习态度方面,强调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综上所述,中菲两国课程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都较重视语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强调灵活生动地学习。在学习策略方面,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着力培养学生持续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两国内容也存在许多的不同之处。中国标准对一级阶段的学生只要求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并不做具体要求。而菲律宾标准对一级阶段的学生除了在技能方面做出了相应学习要求,还对态度、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英语学习是一个综合性过程,三、四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在培养技能的同时,对学习态度、策略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与领悟,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中国标准关于二级阶段学生的学习内容则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而菲律宾对二级阶段的学生则有侧重点地进行语法学习,强调语法学习与使用的恰当性和创造性。

四、课程评价比较

中菲两国关于课程评价的标准基本相似,作为教与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有效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评价不应当是一种终结性评价,而应该是一种整体性评价,它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时也为家长促进孩子的发展与成长提供了帮助。对于学生而言,评价应该让他们看到他们自己所获得的成就,从而预测学习的可能性;对于家长而言,评价应该让他们也分享到教育的进程,让他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在学校都做了些什么;对于老师而言,评价最基本的优势在于为他们的教学决策提供数据。

经比较发现,两国标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首先,从评价方式来说,中国课标提倡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有利于教学活动中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主张先学习后运用;菲律宾标准则强调将评价过程建立在真实的交流活动中,主张语言学习与实际运用同时进行。其次,关于评价标准的阐述,中国标准指出知识考察要适度,要结合实际运用,提高评价的有效性;菲律宾则强调评价标准的发展适宜性,即标准的制定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避免过分脱离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③

五、菲律宾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菲律宾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具有如下几点启示:

1. 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具有综合性。学习的时候,我们运用已有知识去了解新的知识,引入新的概念。为学生在真实的、有意义的情景活动中设计学习任务,从而习得语言,此时语言就被赋予了真实的意义。例如:围绕教学目的在口语、书面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中设计相关情景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得更深刻的情感体验。理解是语言学习的核心,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认知和情感的潜能,就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撑。语言是交流的主要工具,学生必须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交流。语言学习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通过听、说、读、写、看这五个部分的有机结合,实现在交流中理解和创造意义。

2. 开设英语活动课程,注重课程的真实情境性。由于中菲两国不同的国情,菲律宾学生在生活中便将英语作为日常交流工具,而中国学生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英语,考试能力得到了提高,听力和口语能力仍然低下。交流、学习、提高的过程被课堂教学的训练所代替,而这种训练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下转171页)(上接166页)识、技能所做的重复性练习。不可否认,这些练习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是有帮助的,然而看似是在对所学习的语言进行演练,实际上并没有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过程与目标南辕北辙。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开设英语活动课程,让学生形成对语言运用的强烈需求,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到实际情境中去,在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活动课程的设置应尽量加强学生参与的持久性。小学的学生往往自制力不及成人,往往在活动课程刚开始时兴趣表现的比较强烈,持续一段时间后,参与的有效性便有所降低,因此活动课程的设置在考虑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前提下,减少对枯燥的语言知识的灌输,而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相结合。

3. 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考虑教师的实施能力。长期以来,我国以灌输式为主要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重复训练,许多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这种方式实施教学,短时间内难以转变思路,因而新课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难以真正得到落实,进入了一个穿新鞋走老路的死胡同。另一方面,每个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都是不同的,而教师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因而关于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当切实考虑教师对标准的理解与实施。新课标的制定要求我们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切实提高在职教师各方面素质,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

另外,新课标作为课程发展史中的一个环节,实施过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教师也应当具有批判性,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进行反思、交流,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加强其切实可实施性。

注释:

①Repulic of the Philippine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epEd Complex,Meralco Avenue Pasig City: K to 12 Curriculum Guide English, December 2013.

第3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学生学好知识,不如教学生如何学好知识。传统的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标的实施,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去调整改变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去设计教学模式。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把握好一个“放”字。

《新课程标准》的“任务型教学”里强调了学习的自主探究性,通过课文的安排,活动的运用体现出来,我觉得除了把握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之外,还要在实际操作中把握好一个“放”字。书本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规律让学生找。凡是学生看得懂得,教师不多讲;凡是学生讲得出的,教师不多说;凡是学生做得到的,教师不多管。通过营造一个师生民主,氛围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通过一个“放”字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任务型教学”的优势,才能把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2.利用好学生的天性,把握好一个“变”字。

七八岁,十一二岁,正是如花的年龄,这样大的孩子哪个不爱玩,又有哪个愿意被固定在生硬的板凳上坐40分钟。既然学生爱玩,为何我们做教师的不能稍作变通,组织引导学生在玩中学,让他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站起来,甚至可以跳起来。

《新课程标准》的“任务型教学”中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对这些活动改编或再创作。如在学习颜色词汇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编了一首儿歌,并把它改编成了拍手游戏,孩子们都很喜欢,而且把这些词汇都记的很牢固。一个小小游戏的魅力恰恰在于它会让你的课堂充满情趣,让你的学生更具热情。

二、补“短”:关注学生的情感,对“任务型教学”的教学任务作适当调整。

“任务型教学”更适合有相当语言基础且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学习者学习,而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生活在偏远山区,信息闭塞的小学生,不具备“完成任务”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和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让教学适用于学生学习。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也就是浓郁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是推动学生探求和获取知识的一种强有力的内在因素。对英语初学者而言,更加容易产生胆怯,羞涩的心理。他们总会担心:“唉呀,我说错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呀?”或“我说的不好,大家会不会笑话我呀?”这样的心理又会进一步影响其学习态度,对英语持放弃状。而自信,是人产生兴趣的源泉,足够的自信会帮助学生树立端正的、积极的学习态度。而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给学生足够多的鼓励,让学生时时感到:“我行,老师都表扬我了,其实英语也没什么了不起。”这种状态是跨出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刚接上三年级英语的时候我就发现有一部分学生特别害羞,一遇到口语交际的活动,就打退堂鼓,学习起来十分被动,后来我便抓典型,从最不爱练习的一个孩子入手,有意识的叫他发言,并多鼓励他,最终他能自如的进入到口语训练中,而其他孩子,也被我们这种善意的交流所感染,主动放开自己,参加活动,不需要老师的“特别”关注了。

2、适度调整部分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技能目标的学习比例。

记得在一本书里看到,有个学生用汉字给英语注音,“Seeyoutomorrow.”被标注成了“谁又偷猫肉”,“Thankyou.”被标注成了“三克油”。“任务型教学”重口头表达轻书面表达。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的表情达意,可以从三年级第一册(下)的教学中有计划地加入音标的学习,把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单词识记从主动变为被动,从死记变为巧记。让学生通过音标学单词,记单词,读单词,这样也可以避免学生用汉字给单词注音。

第4篇

关键字:《英语课程标准》 促进者 引导者 参与者 开发者 协作者 角色转换

《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对英语课程价值的认识从片面的单一性评价向完整的综合性评价转换。新课标突出强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巧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要求对中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落实《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

一、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发展促进者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变化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从过去仅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教师的工作重心要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如何促进学生个体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者。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利用自己已经拥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在更加灵活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把握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榜样作用,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动机,并能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在课例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中我设计了两人小组活动、了解同伴曾经去过哪些地方,学会Have you ever been to――?及Yes, I have / No,I havent.当有的学生遇到困难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关注。发现有学生抄袭时,及时改变策略“You can have a look at your classmates but dont copy every word.”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从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换成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其中所隐含有“教师在上,学生在下的上下辈关系”,意味着教师发号施令,学生服从与执行。新课程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教师由知识主导者转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的理念应由“教”转为“导”。让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惟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与参与者。

三、从书本的讲解者转换成学生智慧的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要通过组织英语教学活动,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引导学生开发课外的学习资源,例如课例Whats the weather like?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片引出有关天气的生词:sunny windy cloudy这其中sun wind cloud都是已学过的单词,教师问“你能总结出这些词的规律吗?”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从而自己总结--y是形容词后缀,并结合这个规律进行思考、学习snowy showery misty等生词。这样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化不知为知,使有限的词汇知识化为无限的生成单词的能力。

四、从学生行为的控制者转换成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协作者

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提倡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出现,目的就是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同时,能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探究活动和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和正确有效的引导及帮助途径。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把教师讲知识的过程变成自己去探究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让教师真正地从“台上”走到“台下”,从“台前”走到“幕后”,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帮助者,成为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者,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融为一体,互动共进,共同发展。

五、从能干的“教书匠”转换成反思型的教育家

美国学者D.Shon认为,反思实践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它对教师今后的教学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如果经常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得失,不断探索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角度等,不仅重视课堂实践,更注重课后的总结与反思,将会使教师发扬成功经验,弥补不足,使教学实践更科学、更符合课标的要求。

总之,《英语课程标准》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英语教师要适应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就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找到自身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不足,切实转换以往形成的传统角色观念,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多种角色的综合型教师,以此推动英语教学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营造独特课堂氛围,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点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营造独特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了“describing people”后,就可以开展分组竞赛活动。各组选一个学生对班上某个学生的样貌进行描述,其他小组成员猜测,哪个小组先猜出来就给哪个小组加一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都很强,在这一类活动中往往会积极思考,乐于表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可以运用于单词拼写、新单词词义的教授等环节中。

二、打造特色教学手段,激发英语学习兴趣点

好奇是青少年的共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年的活动常常受到兴趣和需要的支配,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1.简笔画的合理使用。

英语初级教学阶段,简笔画是一种最简便的直观教具。教师可以运用简笔画创设情境、介绍新语言,这既可以展示教师个人风采,捕获学生崇敬之心,又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2.多媒体课件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景进行教学越来越被广泛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既能节省课堂时间,增大课堂容量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3.游戏的调节作用。

为了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老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的加入游戏环节。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变“厌学”为“乐学”。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安排好教学步骤,恰当地运用语调、表情、动作等方面的技巧来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shopping”这一课时,让同座之间互相充当店主和顾客,课桌上摆放一些学习用品。先向学生介绍:“This is my shop. It sells school things like pens, rulers, and pencils...”然后介绍如何用英语买卖东西。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英语的实用性很强。它代替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英语的表达能力。学生一学就会,课堂上学生们都积极要求参与到游戏之中,一堂难度较大的新知识就这样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了。

三、创造个性化课外活动,保持英语学习兴趣点

创造个性化的课外活动,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点的有效方式。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三六式”课外活动教学法。

1.初级英语水平学生的课外活动。

英语学习刚入门的学生,书写不规范,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开展有关书写练习的课外活动。例如,英语书法观摩、英语手抄报评比等等。听、说也是打好英语学习基础的关键,除了课堂练习以外,组织英语合唱团,举行英语朗读比赛,英语故事大赛等,对英语学习兴趣的保持都大有裨益。

2.中级英语水平学生的课外活动。

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知识积累,除了继续培养听、说能力以外,应当适当加入读、写训练。可以通过组建“英语课本剧社”。让学生在剧社里表演课本剧,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甚至可以鼓励学生练习创作自己的舞台剧本,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

3.高级英语水平学生的课外活动。

学生英语学习达到一定水平时,学校学习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会根据个人的喜好选择学习的内容。这时,我们应针对这样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English online”就是为这样的学生打造的。通过互联网老师们可以给学生答疑解惑,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使网络成为学生加强学习、交流思想、展示自我的平台。

第6篇

关键词: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评价体系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行各业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英语的人才,用人单位也将英语水平作为录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尽管经过10余年的持续改革与快速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凸显出有别于高校的自身特色,学校数量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仍存在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求相脱节的现象,学生素质普遍下滑,大部分是无法升入高中或者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学生,英语知识基础也相对地越来越差,英语教学质量普遍下滑,远低于社会对中等职业人才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在三年的中职教育中快速地掌握未来工作岗位所需的英语知识和应用技能,已经成为中职院校英语教学有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就要求建立起切合中职教育特色和就业岗位需求的课程标准体系,重新思考英语课程的定位和要求,明确目标和方向,实现课程教学的合理创新和规范有序。

二、打造特色鲜明的英语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要求中职英语课程发展必须在考虑社会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者环境的基础上构建新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

(一)“以能力为本位、素质为核心、就业为方向”的课程标准

2009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提出了新的课程理念,体现了能力本位的英语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与未来职业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使用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的理念。《大纲》借鉴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采用“能做”行为目标表述方式描述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在不同阶段应达到的学习目标,为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提供了统一的评价标准。

英语课程标准应当遵守与就业需求接轨,将“语言+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贯彻始终。可以按照英语基础课、行业英语选修课和英语文化选修课等模式划分,涵盖语言基础和行业英语应用技能。

1、语言基础课程是中职英语课程的特点,应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努力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积极性,在基本语言交流能力上做到全面提升;同时改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应付式的学习态度,为将来就业、升学、终身教育做准备。

2、行业英语应用技能课程则显现中职英语教育的主要目的,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等岗位一线需要的,能直接应用所学英语知识,具备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考虑英语教育的职业特色,按照岗位所需有针对性地设置行业英语课程,将学生未来职场所需的英语应用技能纳入范围。

3、提升语言和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开设一些针对英语学习所需的英语文化知识与人文素质相关的选修课程。

(二)“多元化、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的建立还需要改革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多元化和弹性化评价体系。目前绝大多数中职院校评估考核学生的方法仅仅是英语卷面考试,主要内容是趋同于高校的知识性和基础语言性考核,标准则是分数的高低。这样的单一片面的教学评价手段和方法无法适应目前中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

(三)“宽渠道、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大纲》还提倡教师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拓宽学习内容、途径和手段,改变单一地以课本为主要学习资源的状况,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拓宽学习和英语运用的渠道,构建与多媒体、网络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四)将对授课教师的要求纳入课程标准范围。

英语课程标准的建立还应该将英语教师纳入课程标准构建的规范之内,对其提出合理的要求,让教师规避教学的盲目性和授课的随意性。从基本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和课程教学质量要求等几方面对教师进行理性规范,让教师明确职责,从而形成“教师—课程—学生”三者的有机结合。其中,职业能力的要求较为关键,让教师自身通过各种培训和自我提升,提高专业技能,真正成为区别于本科教师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体现中职特色。

三、结语

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标准的构建应该在对传统教育模式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要贯彻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把“能力本位、素质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终身教育理念相结合,形成自身特色。参与课程标准构建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中职英语教学的实际进行一系列的调查和理性探讨,结合国内外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依据专业、社会、企业要求,由社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制定,将教育标准与企业(或行业)标准融合,构建既符合语言教学规律又符合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职英语课程标准体系,为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郭扬.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的框架及其开发[J].职教论坛.2006,(22).

第7篇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用语人文性工具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2001年版的基础上对课堂用语作了多方面的改动,新版的英语课堂用语有新内涵、新思路。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新版英语课堂用语,发挥好其教学作用,以此提高英语教学实效是本文要讨论的重要话题。

一、英语课堂教学用语的定义

开展一节英语教学课需要用课堂教学用语来组织。英语课堂教学用语就是呈现课堂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程、监控教学效果的特定教学用语,主要指英语。因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课型不同,教学达成的目标和具体情景不同,加之语言的表达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因此教师要灵活使用英语课堂用语,把握好英语作为教学的目的语和教学的媒介语的双重任务。

二、对《2011版课标》中课堂用语的认识

《2011版课标》中增加了很多对孩子学习情况的追问,例如:Any problems ? / Are there any questions ? Do you understand ? 这些提问式的的用语起到了提示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促使孩子自主学习的意识。

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学习表现,如注意力分散、喧闹等,其实这些行为说明了孩子在英语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学习困难会使孩子无法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时教师就应用鼓励性的话语对孩子传递信任的信息。《2011版课标》中增加了很多对孩子激励性的话语,充分发挥了鼓励的积极作用。例如:Take it easy .Don’t worry.

Take your time .Try it one more time . That’s ok , No one is perfect .这些话语充分显示了包容和激励的内涵,更显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人性化特点。

人与人之间应是平等和谐的,说话委婉一些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交流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委婉的语气是注重英语

的教学功能和交际功能的生动实践。《2011版课标》中的课堂教学用语从多方面体现了询问式交流风格。例如:Are you ready to class ? Attention , please ! Shall we ...?

每个人对己、对外都会有丰富多彩的感情。因此英语课堂教学用语的人性化特征应包含:对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理解、对孩子不足的微笑态度以及给予孩子生活方面的关心。《2011版课标》中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温暖语句。例如:How are things with you ? Happy children’s Day! Enjoy your weekend ! Have a good time !

任何一门语言还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英语教学用语的工具性特点在于使教师更高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孩子能更自如地内化语言知识点。《2011版课标》在语言的工具性方面做了很多调整

首先表现在话语使用的策略性方面。

《2011版课标》在课堂用语中增加了对孩子学习策略的指导用语,如:Just listen . Don’t repeat ; Listen with your books closed; Listen carefully and do what I say . 以上三句有不同的指示侧重点:第一个侧重于对中低年级学生做出听的指导;第二个指示学生把注意力专注于听方面;第三个以任务为核心,要带着任务去听。这三个句子说的很具体,有层次性,听得层次在渐进提升。

要问有度,才能答自如,恰当的提问是巧妙引领课堂各要素整合、互动的关键因素之一。《2011版课标》中的“What happened to Mary ?”是在《2001版课标》中的“Where’s he /she ?”基础上的改进。因为我们身边大部分孩子未上课的原因是生病了,用:“What happened to ... ?”来提问,显然问的更恰当、贴近实际,充满了关爱的情感。

三、把课堂教学用语应用于实际教学的思考

将新的课堂教学用语融入实际课堂教学之中,要有步骤、有计划。

有步骤要求教师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更换原有的孩子熟悉的教学用语,应采取逐步补充和渗透的方法。

有计划要求教师要通过长期的、有的放矢的教学实践,逐步改进教学用语的使用,同时生动地运用肢体语言、眼神、表情等,把课堂教学语句的效能发挥到最大化。

笔者建议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改进。

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妙用评价语,常用祝福语;以策略化为准则,明确多种技能要求,践行真实互动.

给孩子积极、正面的评价,孩子就会易于接受,能起到减轻学习压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在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教师可以使用“It doesn’t matter . Don’t be afraid of making mistakes. No one is perfect. Can anyone help him/her ?” , 以帮助孩子积极面对困难,轻松走出困境。

在每个学期里有很多节日,也总有一些孩子会遇到自己的生日,这时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祝福语,根据具体情景,给予相应的祝福,这就是最实在、最真切的人文关怀。例如:“Enjoy your … . Happy New Year ! Have a nice vacation .”

四、结束语

语言是现实生活思想的外在表达,我们的教材在改变,大家的教学观念在更新,因此自我运用的英语课堂教学用语也要结合实际不断说实、说精、说妙,以此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全面培养孩子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初、高中英语教学 衔接困难 解决策略

经过两三个月的适应期,高一年级的新生,一方面基本适应了新环境,开始了紧张有序的高中生活,同时对高中阶段英语的学习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另一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英语成绩下滑,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大量词汇记不住,语法知识不理解,阅读理解能力不足,学习习惯差等。

针对高一新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帮助学生度过迷茫期,尽快步入英语学习的正常轨道。笔者拟从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角度,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做一探索,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高一新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一)对高中阶段英语学科的特点认识不清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部分中考英语成绩不错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并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他们抱怨道:“我也认真学习了,好像比初中还用功,为什么成绩反而下降了呢?”原因是,这些学生仍沿用初中的一些学习方法,但这些方法已不能再满足高中学习的需要了。这是由于对初、高中英语学习的差异和高中阶段英语学科的特点认识不清造成的。

由于初中属于义务教育,受学生年龄特征等限制,在能力方面要求较低,这就决定了中考英语试题大部分是知识型的,能力型的较少。初中的考查,尤其是基础知识的考查,还是以课本为依据。这种考查形式使学生把精力多放在对课本的死记硬背、考前的临时突击上。这与高中注重平时的积累,注重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非常不同。如果学生升入高中后仍然延续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定势,过多依赖老师,掌握知识以机械记忆的方法为主,这样成绩当然不会很理想。

(二)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过分依赖老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只重视课堂40分钟教师引导下的学习,不知道预习――听课(做笔记)――巩固(复习和积累)是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不知道上课如何记笔记,如何自主高效地完成大量的“软指标”作业;没有语言积累的习惯等。

(三)词汇掌握不牢

单词记不住,背了就忘,主要是平时接触英语少,一词多义不了解,读音不准。有的学生还是死记字母,一个单词拆成几个字母去记,英文意思与中文意思联系不起来。此外。对一些基本的构词法不太熟悉和重视。即使背过了部分单词,因阅读量太少(按《英语课程标准》,高中毕业生的阅读量除教材外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大部分学生远远没达到这个标准),复现率太低,也不能真正掌握。

(四)阅读量有限。阅读技能和策略匮乏。阅读能力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太少,过不了语言关。另一方面,阅读方法不科学――习惯于指读、笔读、回读、出声朗读等阅读方法;或过分重视每个生词的词义,忽略文章的篇章处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阅读速度太慢,难以根据语境中的提示和构词法猜测词意,无法准确把握文章中的主要事实和中心思想;不能根据上下文全面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段落大意,难以达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初、高中衔接的解决策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要达到这个总目标,就必须首先解决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解决策略主要有:

(一)明确高中英语学科要求和特点

高中英语的词汇量在加大,语法知识在加深、拓宽;对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听力的要求也在提高。此外高中试题重在考查对语境、语意的理解和体会,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英语表达和用英语思考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五个模块)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学业水平测试)要求,八级(八个模块)和九级(11个模块)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能力的高中生设制的目标。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共列出语法项目24大项,词汇3500个单-词,其中不包括词组和短语,高中毕业生的阅读量除教材外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懂得自主学习

高一学生聪明伶俐,但缺乏较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坚持精神。为此,教师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耐心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培养学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教师可提前3-5分钟进入教室,要求学生准备上课必需的课本、笔记本等,并朗读、识记上节知识中的重难点。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经过1-2个月的坚持,多数学生能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

2.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语言知识目标八级的词汇目标描述为“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高中英语课容量大,知识点多、杂且需要反复记忆、复习和巩固,仅凭课堂上的印象远远达不到对知识完全掌握,灵活运用的要求。此外遗忘规律也表明做好课堂笔记的必要性。因此应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课堂上的知识要点,以便课后及时复习和巩固。在习惯养成阶段,教师可全批几次笔记本,要求笔记记录规范,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断规范笔记本的使用。

3.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进入高中阶段,对词汇量的要求大大提高。学生在遇到生词时,往往存在着对教师过分依赖的心理,总希望教师直接告知该词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用,几乎不自己动手查阅词典或其它工具书,这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就英语学科而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一个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遇到生词时查词典而不是直接求助于教师。在英汉双解词典中英文解释及汉语注释和例句的帮助下,学生不仅知道了生词的意思还能了解其用法,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发展。

4.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高中课容量大,知识点的复现率不高。因此,学生应通过自主学习,如多做练习,多进行课外阅读,增加知识点的出现率来帮助自己掌握繁多的知识点。另外,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的阅读技巧、听力技巧和写作技巧也得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被学生很好地掌握。

(三)加强词汇学习方法指导

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说:“Without vo-eabulary,nothing can be conveyed。”义务教育英语课

程标准对五级词汇的目标要求描述:“四、要学会使用1500-20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即要求初中学生在毕业时应当学习和掌握2000个左右的单词。《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语言知识目标八级的词汇目标描述为“学会使用3300个左右的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大增是影响高一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一大因素,因此加强词汇学习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词汇的掌握包括读音、词性、词义、词性和用法的掌握。

1.读音

自然规范的语音是掌握词汇读音的关键。经过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教师能发现学生在语音上存在的问题。针对发音不准的问题,教师可带领学生重温26个字母的发音,20个元音及28个辅音的读法,纠正错误发音并进一步强化正确发音。掌握了基本的读音规则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单词的字母组合,通过音标逐步拼读拼写单词,注意重音读法的指导。

2.词性

高中词汇表中的单词往往不只有一个词性,同一单词既可充当名词又可充当动词。如puzzle,词性为名词时意为“谜,难题”;词性为动词时意为“(使)迷惑,(使)为难”。同一动词既可为及物动词又可为不及物动词。词性的不同关系到用法的差异。如approve当“赞同,同意”讲时为不及物动词,用法为approve of sb,/sth,当“批准,通过”讲时为及物动词,用法为approve sth。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意识到高中词汇的特征,避免以偏概全。

3.词义

高中词汇的另一特征是一词多义,考查灵活。因此全面掌握词义是掌握此类词汇的关键。

如2009年高考福建卷完形填空第5l小题:

The――is tening the stories in a way ehil-dren can hear

A.trouble B.gift C.fact D.trick

该题正答率很低,原因是学生只知道trick有“恶作剧,诡计”之意,却完全忽略了trick还有“窍门,秘诀”之意。再如observe不仅有“观察,观测”之意,还有“遵守(法律,法规),庆祝(节假日)”之意,后者往往是学生掌握的薄弱环节。

4.词形

掌握词汇还要注意词形的变化,尤其是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形式。如wear―wore―worn。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构词法记忆单词,或尝试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背诵单词,使学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四)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1.掌握一定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阅读时若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就会很困难;反之,阅读就会变得简单。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理解题做得就越好。特定的文化产生了各具特色的语言背景。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生除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外,还要了解和熟悉一些讲英语的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与生活方式等,为提高阅读质量打下基础。

2.改掉不良的阅读习惯

第9篇

英语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在我国农村小学中的需求表现的尤为突出。目前我国农村小学英语课程资源总体开发利用效率非常低,主要为一本书、一张嘴和一块黑板。同时,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得不到农村小学校内的有力支持,与之相配套的英语教学设备与书籍资料配备不足。对于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虽然他们已经意识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但是因为教师数量匮乏,导致他们工作精力有限、压力过大,参与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并不高。此外对于学生,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导致他们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造成学生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缺失。因此,农村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农村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英语教学资源的不足

由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当前所利用的教学资源大多只是教科书、教参、录音机、挂图、简笔画等,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也只是单一局限于英语课堂听讲和机械性地做练习、连对话、背课文和抄写单词等。同时,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创设的情景也一般是缺乏生动性,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这既不能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增强学生的理解性。

(二)教学、学习时间资源的匮乏

一般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一周课时为五节,课时量较少,同时还会受到其它如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影响,这就使得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往往无法按时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由于受到农村生活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在放学回家后都无法及时地完成课后英语学习任务,而是暂时放下书包帮助父母做农活,或是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

(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的缺失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资源不但不足,而且也无法做到创造出更多的有利条件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目前,有很多的农村小学缺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工具和方法。比如,许多农村小学虽然连接了因特网,但电脑设备已经陈旧过时或是损坏未修,这就使得多媒体教室形同虚设,英语教师在网络上下载的优秀课件,生动先进的学习资料都无法向学生们展示。

三、农村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在新课改下的对策探析

(一)充分利用和丰富校内资源

1.加强教师认识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

在农村小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教师资源占据了主要的位置,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利用。每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增强课程资源的认识水平。同时,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本人,都要极度重视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在周末、假期时间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可以邀请特级教师或相关专家来开设讲座,也可请外教进行专门的语音训练或口语强化培训;对教师的培训必须以校本培训为基础,与英语教学的特点相结合确立相关课题,通过组织教师共同研究总结,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学素质;学校还可以尽量创造条件给英语教师开方便之门,鼓励他们继续进修深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历和专业技能。

2.大力开发学生的认知潜力资源

对于农村小学学生来讲,其实没有好生差生之分,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优点,都有着宝贵的学习潜力资源。比如,英语教师可以经常根据教学要求,让擅长绘画的学生画一些图画,用以创设情景。学生的画比起教学挂图、幻灯片更能符合他们同一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认知潜力。同时,对于英语学习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根据教学情景设计要求,让他们在课前练习并在课上表演情景对话。这种情景对话表演,能充分解决实物和图片教学单一、静态的难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理解。

3.有效开发班级环境文化资源

班级环境文化资源的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最主要的是教室环境的建设是否完善,这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首先,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室里的一切物品都能够成为学生们口语的最佳练习对象,也更能激发他们用英语说话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创设英语公告栏、英文版黑板报、英语宣传画、英语图书角、英语学习角等,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成为学习英语的地方;最后,英语教师还可以在课间或午休时间,给学生播放英语歌曲、诗歌片段,让学生们彻底地融入英语的生活中去。

(二)积极开发和引用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平时如何注意收集、积累校外所有存在的英语资源,例如校外马路上随处可见的英语广告牌、电视上的英语广告词、商品的英语说明书等。当学生们接触到一些陌生英语单词或词组时,英语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查阅英语词典自学,找一个记录本每时每刻将这些单词记下来,然后再询问老师,并定期在班级交流。

学生家长也是农村小学英语课程校外资源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当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新的英语单词或是学会新的英文歌曲的时候,教师可以要求他们向家长展示,这样学生不但在课后能再一次巩固当天所学的英语知识,家长也能开心地看到孩子在英语方面的发展,从而会在物质、精神上支持和鼓励他们继续学好英语。

第10篇

英语教学新课程改革是在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展需要还存在差距的前提下实行的。此次的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革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综合本人的暑期培训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英语课程标准》有以下优点:

一、 《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长久以来,占就课堂主角地位的是教师。尽管此前也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一般强调的是接受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事实上学生依然是教师的配角,知识的奴隶。我认为,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过程中发展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而《新英语课程标准》正是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倾向和积极学习的信心,它注意到了学生个性情感心理的发展和语言认知心理的发展。

二、 《英语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学生过程”的体现

新《英语课程标准》不露痕迹地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What is this in English ? What is that ?” 等句型都在随手可取的自然情景中。教者没有施教的威严,学者没有被迫学习的压力,让人感觉到的只是“相互间在谈论某物体”,自然而亲切,还可以交换角色,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谈这说那”。这种情景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意义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几句话的理解和接受上了。显性的是学生在接受另一种文化熏陶。学生们在愉快心境的驱使下,积极的学习并与人交谈,能力的培养显而易见。

三、新《英语课程标准》可将学生学习任务与学习愿望有机地统一起来

当然,情意情景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自由得没有分寸。我们要强调学生承担一定的学习责任,也就是说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学习过程”,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推向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前台,促使学生自觉的产生学习愿望,并能根据自身的素质情况达到一定的要求。请看下列对话:

A: What can you see?

B: I can see 3 lions, 4 tigers and some foxes.

A: Where are there?

B: They are in the zoo.

我们可在对话前、中、后穿插“问候、谈论”与“到别”等。这样,说的内容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学生的学习成功感和信心越来越强,责任感油然而生,学习的愿望自然而发。这段对话可作如下改动和扩展:

A: Hi!

B: Hi!

A: How are you this morning?

B: Fine,thanks.And you?

A: I am fine too.

B: Let''s watch TV.

A: OK What can you see?

B: …

A: Can you run like a tiger?

B: …

A: Do you like a tiger?

B: …

A: I can jump like a monkey, can you?

B: …

这样教师可自始至终以平等合作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欢笑,变学生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效应是可想而知的。

第11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一英语 课前预习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有效的英语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实效的重要方法,是学生主体发展的有效策略。初一是培养初中生学习英语习惯的关键阶段,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对培养初一学生英语预习习惯的探究。我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市级个人立项课题《初一英语课前有效预习的实践与探究》谈一谈看法。

一、预习,让学生能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好英语,就要让学生知道学英语要掌握什么,目标是什么。经过合理有效的预习训练,初一学生能够尽快形成学英语的意识(如同英语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初步了解英语学习的知识、技能目标;并进一步形成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的学习指向,意识到去进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这样,明确了英语学习的目标,就如同把他们引领到学习游泳的池塘,使他们迈出了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从而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主体意识――我能学。

英语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尊重个体差异。因此,明确切实可行的英语预习目标非常重要。英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时、学生和学习内容与学生探讨制定不同的预习目标。现在我总结出以下几项预习目标,供学生根据自己实际学习状况(能力、水平、时间、心理等)进行选择:1)能认读预习内容中的新单词并用科学方法尽力识记。2)能通读预习内容并找出预习内容中不会读的、不会翻译的单词和句子。3)能找出预习内容的一些重点、要点。4)能够提出一些质疑并通过各种途径试图解决。5)能分析、提取、归纳预习内容里的一些信息。6)能适当处理预习内容提供的练习。7)能根据预习内容联想出相关的旧知识。8)能搜集与预习内容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9)能整理出预习笔记。10)能与同学、老师、家长等交流预习情况。

二、预习,让学生会学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进入中学后,随着英语教材容量加大,内容加深,如果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很难学好英语,进而不能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好的基础。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方法,预习方法的形成是学生会学英语的开始。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分三个步骤(也可以理解成三个层次)去预习教材内容。

1.习有所知。其一,学生通过阅读预习材料要知道其大概意思,要努力写出汉语意思;其二,学生通过预习阅读要知道一些生词和重点词组、短语、句子,用不同的符号把它们在书中标记出来。

2.习有所思。“死记硬背”、“学而不思”是英语学困生的学习特点之一,他们常常埋怨“读不懂英语,不会翻译句子”;“英语知识难记,记住了又容易忘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英语教师要培养他们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让他们意识到学英语也要“动脑子”、“想法子”。首先,在尝试记单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音标、汉语拼音、英语字母的特点拼读、记忆,做到见其形知其音,听其音知其形;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兴趣、词形、词义、词音等对比联想记忆;还可以先易后难有区别地去记忆单词。其次,引导学生分析预习内容,想出与预习内容有关联的旧知识,提取教材中的一些信息,如: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及段落大意等。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前预习的目的之一就是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就说明这个学生书看得透,思考得有深度。

3.习有所得。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查资料、运用网络,以及与家长、同学、老师等交流解决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培养他们合理有效运用身边资源的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处理教材安排的练习。比如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的习题大多是巩固词汇、语法训练(有例句)、通过阅读提取与处理信息这样种类的,只要学生认真研习教材基本上能解决它们。再次,预习为学生课堂学习准备了一种精神优势,即预习后的自我认同、自我评价。

三、预习,让学生想学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课前预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学习英语兴趣,勇于探究,展示自我的平台。英语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在英语预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强化英语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预习笔记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初一阶段是培养英语课前预习的关键时期,通过预习笔记可以强化学生预习习惯的形成;同时,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夯实英语基础,增强信心的过程。另一方面,英语教师通过预习笔记的检查、反馈,可以对学生进行书面、口头、课堂、课外、个人和整体多方位的积极评价,使他们体验到荣誉感和成就感。

2.预习展示让学生更风采。英语教师可以上预习指导课、设计预习交流、汇报等任务活动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达到促进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树立自信的目的。

3.营造有效的班级课前预习氛围。《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英语教师要通过预习这个平台发挥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鼓励他们在预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其次,教师要打造一个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鼓励、和谐向上的预习环境。这样,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就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

培养初一学生英语课前预习的习惯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它不但能够为高效英语课堂提供保障,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英语课前预习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英语教师特别是初一英语教师应该积极探究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英语课前预习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12篇

1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意义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英语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和《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都被定位为“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由此可见,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体系是英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办学模式的一种产物。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是一个区域性职教集团,相关中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按平等自愿原则组建而成,目前有成员单位45个。这构成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视阂下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构建的研究和实践基础。

通过对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4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9所中等职业学校的调研发现,中高职院校校际之间除了个别专业课程有浅层次的合作外,没有实质性的衔接,而公共基础课程合作、衔接几乎为零。多数中职学校难以保证英语课程开足、开齐,更少关注与高职英语课程的衔接贯通。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按照各自学校的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很少考虑不同生源的需求,普遍存在课程安排不合理、与中职英语课程内容重复、实践能力不衔接等现象。中职和高职在英语教育教学上脱节、断层更胜于专业课,严重影响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通过实践研究,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是提高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效能的一种有效途径。

2 职业教育集团化视闭下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的途径

为获取第一手资料,本研究选取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两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和六安市职业学校,两校积极探索校际合作模式,努力实现课程有效衔接和资源共享,尤其对如何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进行了深人研究。

1) 明确职业教育中英语课程的性质,完善中高职英语一体化课程标准

英语课程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都被定位为公共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但在实际职业教育教学中,英语课程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几经修汀和完善,但多数职业院校没有执行到位,落到实处。

“若干意见”要求: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英语课程在职业教育中具有独特育人优势。英语不单是语言,还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因此,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中高职英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先行一步,为专业课程的衔接奠定基础,提供借鉴。

明确职业教育中英语课程的性质是制定完善的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标准的前提。制定课程标准,首先要形成既相互衔接又符合实际需要的中高职一体化的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中高职英语一体化课程标准要求课程体系统一,衔接贯通,分层递进,同时具有动态调整的特点。

2) 规划衔接贯通的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内容

英语教材和教学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若干意见”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实现中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衔接取决于一体化的中高职英语教材和教学资源开发的质量。

“新大纲”对中职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了架构,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阴。“基本要求”中要求:以职业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建议高职英语教学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四。可见,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英语课程教学内容都要求在体现英语语言共核的同时,尽可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职业岗位群、工作结构和工作过程与英语专业知识有效结合;教学内容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因此,课程内容的选定和教材的编写要有行业企业参与。

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编写还应充分考虑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并要保证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al。中职英语和高职英语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及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必须合理,学生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实现就业范围的扩大和就业能力的提升。

3) 重视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实施的衔接

在对两所学校的实践研究中发现,实施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和项目实践教学之外,组织中职和高职学生参与、参加英语技能竟赛能有效促进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大赛,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对英语的工具性的认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促进了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实施的衔接,同时还需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和保障。以选取的两所学校为例,两所学校分属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职教集团成员,容易达成资源共享。为支持和保障英语教学,职教集团创建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两所学校的校园还建有微课平台,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学习。这些资源有效保证了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的实施。

“新大纲”和“基本要求”都特别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对能力的理解应该包括学生的语言能力、在未来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包括继续学习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在中、高职英语教育教学中常被忽视,因此,中高职一体化英语课程教学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满足人的终身教育的需求。

4) 形成衔接贯通、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不能是静态的,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更要评价学习过程,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背景下,全面完整地评价学生,使评价成为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评价应以促进学习、改善教学为目的,突出评价的多元导向和激励作用。

对中高职公共一体化英语课程的评价要有统一的评价体系,遵循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科学原则,从学生、教师、社会满意度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

针对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评价应该有所侧重。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在教学中除了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评价,还需要对学生表现出的态度、兴趣、自信心、意志力、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给予关注。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表现出的创新创业能力给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