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2 21:57: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感染科护士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407-01
感染科担负着各类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传染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的一组疾病, 感染科护士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及健康危害。随着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熟悉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非凡性对其现存及潜在的危害[1]。护士长的首要任务是维护感染科护士健康与安全,以确保护理的质量。现探讨感染科护士长在职业防护管理中的作用。
1 职业安全因素分析
1.1 人为的因素:护士院感、安全意识淡薄,缺乏慎独精神。护士在参与临床活动中重质量轻防护,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措施不到位。造成增加护士自身感染风险和交叉感染机会。
1.2 职业暴露因素:有调查显示,医务人员中感染科护士受到职业损伤的风险最为严重。在美国,根据疾病控制中心(CDC)的要求,所有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采取普及性预防(UP),主要是针对经血液传播所制定的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并进行岗前培训。我国对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的疾病,如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制定了完整的防护预案并已经得到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但忽视了其他种类危害因素的危害性。
1.3 职业压力:由于感染科工作环境严肃紧张,服务对象特殊性。护士工作时间越长、职业压力越大、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越高;职称晋升困难;轮岗、转岗难度大等不良因素长期存在,导致感染科部分护士在参与临床工作和带教中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或纠纷的环节缺乏敏感性,不重视证据的收集和管理。
1.4 社会因素:感染科护士特殊的防护服出入受限,与外界交流不畅,人们普遍对传染病存有恐惧心理,甚至对感染科护士避之不及,自尊心严重受挫,缺乏成就感,工作热情逐渐降低。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封闭状态压力大,进食作息不规律,易产生焦虑,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2 护士长的管理作用
2.1 强化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感染科护士长必须牢记: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职业安全的保障,将潜在的风险防患于未然是确保感染科护理职业防护管理质量的关键[2]。
2. 2遵纪守法、严以律己。感染科护士长应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学习与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提高感染科护士的依法执业责任意识,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提倡慎独精神,在发生责任问题或护患纠纷时能有效维护自身的权益。
2. 3 自我重视及行政干预是职业防护的关键。目前医务人员对面临的职业危险缺乏一定的职业防护意识和防护措施[3],包括感染科的护理人员也未建立或还未意识到要建立普及性预防(UP)的观念。护士长应根据护士安全意识的不同程度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多渠道的培训,将安全理念贯穿于实际工作中,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防范职业危害。
2.4优化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氛围
2.4.1 管理者的态度是决定护士个人业绩、工作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关键。感染科护士长积极为本科护士力争最高待遇,多关心同事善待她们的家人,帮助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使护士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工作。优化工作环境,改善工作条件,打造团结向上的团队意识,营造科室轻松和谐的氛围。
2.4.2 人性化管理,科学培养和使用护士,因人而宜安排工作,善于发现护士的潜力,对成绩突出者予以奖励和宣传;安排适合的职位,使护士都有成就感;激发她们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做好每一位护士的职业规划,提高职业自信。
2.4.3提高护士的应激能力,鼓励护士参加相关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情绪调控,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注重自身修养,学会人际沟通、交流技巧、宽容待人,改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社会的偏见,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乐观的心态。
2.44 合理安排工作,根据科室的特点,合理配备岗位人员编制,实行弹性排班和听班工作制,以保障护士身心得到及时的调养,避免护理人员独立操作的班次,杜绝超负荷的工作状态。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海平. 血液透析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原因及防护体会 [J]海南医学,2002,13(7):85
【关键词】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90-02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狂犬病、不明原因性发热疾病逐年上升,传染科护理人员随时处在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据统计,每年传染科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率约为7%,长期在传染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容易身心疲惫,失去工作热情及工作责任感,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如隔离措施不当,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则会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及自身感染,所以有些护理人员要求调换工作岗位及离岗。
1 造成传染科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原因
1.1工作因素
1.1.1工作特点及性质:护士是服务性的职业,服务对象是患者。而传染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传染病患者,传染病病人本身在社会上受人歧视,身心处于不健康状态,对医务人员有排斥心理,特别是某些特殊感染的传染病,病人对社会存在报复心理,这些都会给传染科护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唯恐自身的任何差错导致病人报复社会,因而产生恐惧感。
1.1.2工作环境:传染科护理人员所处的是特殊工作环境,每天要面对传染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被污染的针头、被服、消毒药液、紫外线等感染,这种职业性危害造成传染科护理人员巨大的心理压力。
1.1.3工作负荷:因传染科属于非盈利科室,护理人员不足,工作时间长,夜班次数多,生活不规律,特别是某些特殊感染病人对自身疾病的恢复悲观失望,从而容易出现意外,这些均无形中加重了传染科护理人员的思想压力,更容易产生工作疲惫感。
1.2 个人因素:绝大多数护理人员未接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和训练,心理知识缺乏,不会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减压。
1.3 社会因素:护理人员多数为女性,女性的生理特征、情绪周期波动均为压力之源,社会对护理工作和角色的定位不准确,将其置为辅助医疗的从属位置,对护理人员缺乏理解,加上护理人员在医院中的地位较低,工资相对较低,护理人员的付出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补偿,造成传染科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加之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对传染病人的歧视,导致对传染科工作人员存在偏见,唯恐避之不及,增加了对传染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2 防护措施
2.1 环境因素的防护:室内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的流通,配制消毒液时应在通风处,且计量准确,减少对自身的危害。紫外线消毒时禁止入内,消毒后及时通风。医疗垃圾分类处置,并标明种类,封闭后专人运送。工作时戴防渗透手套,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穿戴好防护衣和护目镜,如被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污染后,应立即离开该环境,按相关流程规范处理污染部位,上报相关部门。
2.2 心理因素的防护:加强体育锻炼,合理搭配饮食,保证睡眠质量,提高自身抵抗力,组织心理学专业人员开展心理治疗活动,及时矫正传染科护士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传染科护士掌握必要的心理放松技巧,维持传染科护士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在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外,立即给予心理评估,安慰及心理疏导,护理管理者应关心每一位护士,帮助解决护士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3 重视职业安全防护:传染科护士的护理工作风险大,感染传染病的机率高于其它科室,属于高风险科室,应不断提高传染科护士对传染科疾病的职业防护能力,制定安全的管理制度,安全操作流程等来规范护士的工作,以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
2.4 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护理人员编制,改变当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减轻护理人员负担,合理调配人员,延长夜班轮转时间,改善护理人员的生活待遇、福利、工作环境,增加晋升机会。
2.5 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传染科护士在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社会应理解并尊重,支持传染科的护理工作。医院应增加与护士的沟通和交流,重视传染科护士的压力源,合理编制,提供更多进修、培训机会,在职称方面予倾斜。
2.6 加强专业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培训:学习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掌握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治疗方案、隔离措施等,使护士有过硬的操作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在紧急情况下忙而不乱,快而不慌,顺利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传染病医学的发展和需求。
关键词:口腔科 护士 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24-02
口腔科与普通的科室不同,其诊疗环境及诊疗过程都具有其特殊性。
口腔科作为医院交叉感染管理的重要科室,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口腔科存在着许多器械,其中不乏尖锐器械,如探针、针筒等,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唾液,污染比较严重,口腔科护士在消毒工作中,需要进行回收器械、清洗及消毒灭菌工作,而尖锐的污染的器械对护士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消毒灭菌不彻底直接造成院内感染和疾病的传播。2005年,我国就出台了《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WS卫生行业强制性标准《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规范》。为了加强院内感染管理,我们针对性地制定了切实的管理防护措施,并且认真严格执行,强化自我防护意识,从而在最高程度的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 口腔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口腔科在诊疗过程中,病人多,操作一般都在口内进行,器械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或唾液,或间接通过飞溅的唾液、血液及气雾中的微生物等级,使口腔科护士成为易感人群。其次,在口腔科护士的工作过程中,经常接触一些有毒物质,如甲醛,戊二醛等。现代化的设备、高科技如激光,微波等的广泛应用,又带来了新的危害。
1.1 生物因素
(1)临床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目前最为重视的是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口腔科护士在器械整理、清理、消毒过程中极易被锐器划伤,据统计护士在针刺伤中占80%,因血源性传染污染的针头刺伤占60%。临床上80%以上的护士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
(2)细菌也是重要的致病菌,存在于唾液、血液等分泌液中,通过呼吸道、皮肤等传染护士。
1.2 化学因素
口腔科室中常用的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戊二醛等的使用都会引起工作人员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从而造成损伤。
1.3 物理因素
针刺损伤最为常见,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本身,还可以传播疾病。其它还包括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1.4 心理因素
主要为精神紧张、压力大。由于口腔科诊疗过程的特殊性,护士还要进行诊疗护理,每天面对大量的牙病病人,咨询、接诊、安排病人,准备器械、材料,协调医生和病人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再加上急诊、重症病人,极易造成口腔科护的生理、心理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的态度,小心谨慎地进行各项操作。
2 口腔器械的清洗
口腔科的器械情况,新的理念就是清洗要比无菌更重要。如果没有较好的清洗,就谈不上有好的无菌质量。清洗的主要注意事项:手工清洗时水温宜在15 ℃~30 ℃,去除干涸的污渍应先用酶清洗剂浸泡,再进行清洗等操作。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防止气溶胶,管腔器械应用压力水枪冲洗。可拆卸部分应拆后清洗。不应使用钢丝球类用具和去污粉等用品。应选用相匹配的刷洗用具、用品,避免器械磨损。器械常规清洗流程:冲洗—洗涤—漂洗—除锈—漂洗—消毒——干燥。
3 诊疗过程的护理配合
口腔科门诊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护士在椅旁进行协助配合,包括取递器械,帮助医生调制各种材料,保证诊疗的最佳疗效;同时,护士也需要掌握行为管理在口腔诊疗的作用,针对病人特点,包括儿童、老人等,帮助医生一起高质量完成诊疗工作。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责任心、虚心、耐心、爱心,换位思考,多为病人考虑,勤思考、勤观察,切实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
3.1 方法和措施
针对以上各类因素,这就要求口腔护士在工作中应着装整齐,戴工作帽,双手操作时需戴口罩,需要时戴防护面具或护目镜。熟练掌握各类器械的安装使用及拆卸,运用合理、科学的操作方法。在清洗、整理、消毒过程中应围好防水围裙、护袖,戴口罩,锐利器械放置时,应把尖锐的一头放一边,扩大针、扩大锉单独分拣,分别消毒.如在工作中不慎被锐利器械刺伤,应立即向离心方向挤压伤口,使血液流出,清洗伤口,流水冲洗5分钟,擦消毒剂,最后上报主管部门,根据情况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疫苗.诊疗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30 min,紫外线灯管距地面距离1.5~2.0 m,杀菌率可达81.67%[4]。
在平时工作中,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学习,掌握治疗步骤以更有效的配合医生进行诊治工作,增强责任心,劳逸结合,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这样即可得到最佳的效果,从而得到成就感,身心愉悦,更有利于将来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
4 结语
护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在各种有害因素中,通过对口腔科的工作性质,我们讨论了口腔门诊护士工作的特点,对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损伤的发生,可以保护自己,远离疾病,更好地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更好地服务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 Do AN,Ciesielski CA,Melter RP,at el.Occupationally acquir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infection;national case surveillance data during 20 years of the HIV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J].Infect Control Epideidemial 2003,24(2):86-96.
[2] [3]卢爱工,李莉莉,刘东水,等.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9.
我院传染科成立于2000年,2006年更名为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科在每一个综合性医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科室,但也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不敢久留的地方。作为一名高年资的护理工作人员,并通过在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经历,使我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对该科护士的心态做如下分析:
1 各种心态的表现形式
1.1 恐惧感增加 对每一位没有到过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护士,当听到调她们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消息时,感到非常恐惧和害怕,她们都怕到感染性疾病科工作染上传染病,总是找出一些借口要求不去感染性疾病科工作。
1.2 得不到理解和支持 刚到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其家人总是不支持、不理解的,他们认为感染性疾病科太危险,更害怕护士把病菌带回家,传给家人。
1.3 无价值感、自卑感增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院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按科室单独核算,按科室收支节余发放奖金。感染性疾病科是一个特殊科室,季节性强,病员有限,经济收入比不上其他科室,这样就造成了护士心理不平衡,不安心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使她们更增加了自悲心理,她们总觉得比别人差一些、低一等。
2 分析
2.1 护士自身的思想素质低 有的护士缺乏奉献精神,认为感染性疾病科又脏又危险,经济收入又低,就产生了不情愿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的思想。
2.2 社会不重视与世俗偏见 由于人们对传染病的不了解和恐惧,对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也有敬而远之的态度,使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得不到理解和支持,自悲感增加。
2.3 医院分配制度不平衡 医院的经济体制改革对感染性疾病科的影响很大,因传染病人的特点,造成科室收支节余少,相比之下,在感染性疾病科工作量不少的情况下,分配的奖金却相对很少,甚至没有,无形之中打击了她们的工作热情,使她们的无价值感增强。
3 对策
3.1 提高思想素质 护理人员通过定期业务学习,培养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到感染性疾病科的护士也是一样崇高的,为了更多病人能早日恢复健康,为了更多家庭的幸福,不计较个人得失,以白衣天使的爱心与奉献,兢兢业业忘我的工作。
3.2 稳定情绪 以我工作的经历看,其实传染病没什么可怕的,首先护士应平稳心态,多掌握各种传染病的特点;其次做好消毒隔离工作,随时戴口罩进入病房,在护理操作时戴好手套,操作完毕认真洗手就可以很好的避免传染病的传播。
关键词:传染病;护理;危险因素;防范措施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淋病、梅毒、艾滋病及发病趋势也在增加。因此,传染科病房护理人员在护理行为中危险性相应增加。为了保证传染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安,有效避免和减少职业危险,应制订出更有效的防护措施[1]。
1 常见危险因素
1.1 物理性的危险因素 针刺伤或锐器伤最常见,其中由皮肤刺伤造成感染占84.2%[2]。
1.2 生物性的危险因素 护士在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或其他分泌物,而这些是最常见,又最具有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1.3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护士工作较琐碎,频繁倒班,易造成身心疲惫;另外,人们对传染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势必影响护理人员的情绪。
2 常见发生环节
2.1 操作前 护理人员操作后没有勤洗手,皮肤上带有许多细菌、病毒,若遇意外损伤易感染。传染病房内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细菌和病毒,使医护人员易通过呼吸道黏膜感染疾病。
2.2 操作中 在临床护理中,各种标本的采集、注射及输液治疗是护士每天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易造成感染。
2.3 操作后 在整理用物、废物丢弃过程中,不正确的弃物处置,分类、标识、处置不规范。3 防范措施
3.1 建立健全护理安全质量管理 规范传染科护理操作各个环节,重视专科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培训。合理安排每位护士班次。利用空闲时间加强传染科各种疾病理论学习,使护士对疾病相关知识了如指掌,提高护士应急能力,使工作有条不紊,以最优化的方式参与工作,并实现工作目标,从而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
3.2 强化安全质量教育,提高护理安全意识 护士长利用安全质量分析会,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学习并考核每位护士消毒隔离工作流程,指导每位护士发生针刺伤后及时处理,对经常发生针刺伤的个别护士,要找出原因,给予人文关怀的同时纠正其不良习惯性操作行为。建立各种废用医疗物品分类标识放置,专人清点回收,设立利器盒收集锐器。
3.3 加强护士消毒隔离观念 认真进行环境因素和作业风险评价,每日对各病房进行60 min紫外线空气消毒。严格执行操作前洗手,操作中每人一巾一消毒。进病房操作时必须衣帽整洁、戴口罩,必要时穿隔离衣及戴手套,加强自身防护意识。
3.4 医院、科室加强发生感染后支持系统 增强护士之间支持系统,对受伤护士给予人文关怀,以减轻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的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大力开展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对针刺伤的认识,呼吁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医务人员,对其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3]。
3.5 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及心理承受能力 在护理工作中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对各种复杂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到沉着冷静。同时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加强自身的涵养,以朝气蓬勃的面貌迎接每一天的临床护理工作,从而把危险因素降低到最小。
参 考 文 献
[1] 薛芬,李新,马梅.传染科护理行为中的感染危险因素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4-65.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12月感染科400例患者为研究组调查对象, 其中男227例, 女173例, 年龄16~79岁, 平均(39.82±9.19)岁。另外选择2011年1~12月400例患者为对照组调查对象, 其中男233例, 女167例, 年龄16~81岁, 平均(40.82±10.27)岁。所有调查对象均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意识障碍及各类精神病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及疾病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 感染科的护士长、责任护士及护士回顾性分析2011年护理工作情况, 总结整体护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果提示, 整体护理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护士方面和患者方面, 故2012年重点强调强化消毒及隔离工作、完善基础护理及推广健康教育。
1. 2. 1 转变思想观念 科室护士长应积极组织本科室护士学习, 营造热爱学习的氛围, 鼓励护士积极学习整体护理知识, 理解整体护理的内涵及意义。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小讲课, 更新护理知识, 不断提高知识层次。
1. 2. 2 重视心理干预, 加强沟通交流 重视患者身心健康及特殊心理状态, 常换位思考, 善于察觉患者不良情绪, 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真诚、耐心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建立友好的护患关系。
1. 2. 3 以患者的需要为工作中心 护士需建立以患者的需要为工作中心的理念, 明确患者需求, 服务到位, 主动询问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 2. 4 推广健康教育 实施系统健康教育, 采用口头教育为主, 辅以文字及图片宣传的方式, 向患者说明良好依从性的重要性, 鼓励患者自动、自愿遵医嘱进行正规治疗, 取得最佳疗效。针对患者具体病种, 进行饮食、运动等相关注意事项的宣教。
1. 3 调查方法 采用数字评分法进行评分, 非常满意为10分, 非常不满意为0分, 让调查对象对感染科的治疗相关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四方面进行评分。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正态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2012年感染科在生活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评价及护理满意度均较2011年显著提高, 见表1。
3 讨论
本文对感染科护士在2011年实施整体护理过程中的体会是问题主要来自两方面:①患者原因:部分患者对消毒隔离措施有抵触, 对感染科疾病了解不多, 对疾病不够重视, 且卫生习惯差, 私人物品随意摆放, 不利于科室护士管理。针对该原因, 护士应加强健康教育, 宣传消毒、隔离等措施的重要性, 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②护士原因:部分护士尚未对整体护理有充分、深入的理解, 导致在工作中忽视患者的心理、生活及健康教育等方面, 造成护理缺陷。对于此原因, 感染科在2012年努力提高护士业务水平, 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进一步促进整体护理的深入发展。
本院感染科总结了2011年整体护理实施情况及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所在, 积极改善工作, 2012年患者对整体护理中的生活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评价及护理满意度均较2011年显著提高(P
整体护理工作模式把被动地执行医嘱的功能制转变为主动服务, 不仅使患者得到连续护理、照顾而满意, 而且护士充分掌握病情, 从而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使主管医生满意[3]。实行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工作模式, 不仅可提高护士的整体业务素质, 且可达到护士、患者、医院三方受益的最终目标[4]。
参考文献
[1] 陈玉芳.整体护理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恢复及母乳喂养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5):37-39.
[2] 许玲珠, 王丽云.护理人员对整体护理的掌握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12):74-75.
【关键词】护理查房;医院感染;管理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一项涉及全体医务人员的系统工程,护理人员则是该项工程的主力军。医院感染管理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各项感染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大部分通过护理完成,因此我院将感染管理与护理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为了提高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促进感染管理水平和护理质量的共同提高,我们采取了由感染科、护理部人员和护士长参与的每周夜查,每月一次集中护理查房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方法
护理部人员和全院各科护士长经培训后均参加护理查房。每周夜查,即由两名查房人员对全院护理值班岗位进行检查,检查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执行规定、落实制度的情况。每月一次集中护理查房,即由感染科、护理部人员、两名临床科护士长、两名非临床科护士长组成的查房组,对全院护理质量进行检查。
2结果
2.1落实制度、规范管理的作用虽然我院是一所疗养院,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良好运行多年,建立了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由专职医生、护士为主的医院感染监控组和层次分明的三级管理体系,且各级管理组织均有相应的职责和任务。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院控的各项制度和指标,并有严格的奖罚措施。对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1]、《消毒管理规定》[2],规范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对一次性无菌物品和高压消毒灭菌物品实行全程监控,确保使用的安全。在护理查房中,查房人员根据院控的制度和指标进行检查,并督促护理人员严格落实。
2.2监督的作用
2.2.1监督检查科室的消毒隔离及无菌物品的管理工作消毒工作是防止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无菌观念和慎独精神,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物品专人管理,一次性无菌物品和高压消毒灭菌物品专柜分开放置。消毒液、治疗器械的消毒更换由专人负责。重视医护人员洗手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供应室,使回收、发放的物品符合各项规定。
2.2.2监督基础护理工作基础护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加强基础护理,分工到人,责任明确,使基础护理实施到位,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2.2.3监督检查科室对感控知识的学习培训情况护理人员除参加院里的感控知识的学习培训外,科室每月将新知识分次进行讲解,并定期考试,使感控知识深入人心,达到管理目标的要求。护理查房通过检查笔记和随机提问的形式,了解护理人员对感控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以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2.3监测作用在每月一次的集中护理查房中,由专职人员对供应室的无菌室、手术室、治疗室、介入室、使用的消毒液、物体表面、空气、工作人员的手进行监测。对消毒灭菌不合格的科室,要求查找原因,按奖罚措施执行。
3讨论
由于参加护理查房的人员对感控知识熟悉,对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尤其是各科的护士长,作为科室护理工作的直接领导者,既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实施者,又是管理者,对科室存在的问题较了解,在护理查房中极有针对性,并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由于我院有严格的奖惩措施,检查评比的结果与科室护士长职责和待遇挂钩,并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方法,调动了护士长和全体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从而保证了医疗和护理工作安全有序的正常化运转。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感染科;护士;职业损伤;防护对策
伴随着医学卫生事业的全面推进,医疗技术的逐步提高,护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工作量随之而增加【1】。尤其感染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感染科患者的特点是病情危重、传染性强,常伴有生命危险、脏器功能衰竭,【2】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服务中,接触到的病患及环境,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这些风险包括突发性的职业危害或者慢性的职业损伤,职业风险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积极认识职业所面临的有关危害因素,关注风险,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掌握自我防护相关知识,并真正运用到工作中,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
1.职业损伤概念
是指工作中某些职业危害因素导致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包括职业性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分为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及心理性损伤。
2.引起职业损伤的因素
2.1物理性因素
2.1.1机械性损伤:各种锐器刺伤,均可引起乙型肝炎等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2.1.2紫外线灯产生的有害气体:会对人的眼睛、皮肤、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2.1.3粉尘:工作中接触粉尘纤维物,如手套中的滑石粉、床单被罩的纤维和尘埃,可对呼吸系统造成损害.
2.2化学因素:在工作中经常使用化学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在消毒液的配置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刺激性气体,直接损伤护理人员的眼睛、呼吸系统、皮肤黏膜。
2.3生物因素:由于职业关系,护理人员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经血液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和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是感染科护理人员面临的严重而又常见的生物性危害。日常工作中经常暴露在感染区域,以及患有传染疾病病患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果没有及时的处理和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发生自身感染并继续蔓延感染。
2.4心理性因素:由于感染科的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感染科护士必须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主要有精神压力、工作压力、生活缺乏规律:如不被理解;容易被歧视;因为职业暴露有被感染的可能性而产生的紧张;工作量大,处置比较零散,需要集中注意力,思想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当遇到有过激言行的病人和家属时,护士还要承受心理压力,这些巨大的压力给护士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3.防护对策
3.1强化职业安全教育:进行特殊的岗前培训,护士充分了解和掌握各项隔离防护技术和消毒方法,提高自我防护的意识,定期参加院内的感染知识、职业暴露及相关知识学习,使护理人员充分意识到职业危害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从而增加自我防护意识。【3】主动学习各种传染病的防护知识,正确应用各种隔离防护技术和消毒知识。
3.2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工作中严格按照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域管理,在墙壁上粘贴相关消毒隔离管理制度,随时提醒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标准防护和加强防护着装。接触各类锐利器械、感染性分泌物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戴一次性医用手套,掌握洗手指征,在半污染区、诊室、治疗室、厕所等重要地方放置快速手消毒液,在水池旁粘贴六步洗手法指示图。各通道门做到随手关门,防止交叉感染。
3.3避免物理性损伤:
3.3.1机械性损伤:感染渠道中,从职业上看,高达80%的发生率在针刺伤,特别是护理人员进行静脉输液结束后,对针头进行处理,容易被刺伤,因此对锐器伤要做到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相结合才能免受其害。护理人员在给病人做治疗和处置时,应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所有用过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应及时放入锐器盒内,所有操作后应由操作者自己处理残局,这样可减少针刺意外的发生,使用过的针头禁止回套。一旦发生针刺伤,要保持冷静,按医院锐器伤处理及报告流程:立即在流动水下挤出血液,到专科进行伤口处理,进行预防性治疗,报告院感办、填写锐器伤报告表,院感办提出相应处理措施及意见。
3.3.2有害气体的预防:进行紫外线消毒时,人要离开现场,眼睛不要直视光源,紫外线照射消毒后要开窗通风,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3.3.3粉尘预防:在接触可能产生粉尘的粉尘纤维物时,坚持戴口罩。
3.4避免化学损伤:
长时间暴露在含氯消毒剂的护理人员,容易造成精神萎靡,心情处于压抑状态,免疫力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病变,如引发癌变等,因此,需要在严格的操作流程下,来应用含氯消毒剂,注意戴口罩、帽子、手套等,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应密闭存储,使用时注意通风,减少呼吸道刺激。
3.5避免生物性损伤:
甲肝、乙肝、HIV、梅毒等20多种血源性疾病可通过各种操作或刺伤途径而感染。在接触患者以及他们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及清理被污染的物品时,必须采取强化洗手、戴口罩、戴手套等基本防护措施。3.6避免心理损伤:护理人员需要有积极的防范意识,需要缓解心里压力,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在良好的家庭及社会关系下,工作环境和谐,有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需要增强专业知识和全面的法制观念,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来服务病患。工作之余,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参加各类文体活动。面对压力时,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适当的放松自己,选择积极面对生活的方式,如采取微笑、定期旅游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放松紧张的神经。
4 小结
感染科护士不仅要应对各钟常见的传染病,同时还要应对各种新发传染病,掌握好职业防护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避免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另外,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和有关传染病的防护、诊治、护理及健康宣教非常重要。对新入感染科的护士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后,方可上岗。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专科知识与技能,并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减少在工作中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黄小纹.临床护理中的职业损伤危险因素和防护对策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11,27(5):719-721
【关键词】 抽血室;交叉感染;管理
【摘要】 针对本院门诊抽血室为全开放式格局,存在潜在感染危险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出抽血室工作流程各个环节的安全预防管理和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 抽血室;交叉感染;管理
本院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日门诊量高达4000多人次,门诊每天需采血人数多达500人次,为了方便医患交流和提高工作效率,将抽血室由过去相对封闭的工作室改为全开放式。抽血室工作人员采血工作量大,流动人员多且面对大量没有确诊的门诊病人,频繁密切接触病人的血液标本,存在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而病人大多数免疫防御机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缺陷,是最容易引起交叉感染的地方。因此,做好抽血室感染控制,预防交叉感染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1 人员管理
(1)抽血室管理者对所有在采血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职责。(2)对于新护士、实习生、保洁员先培训后上岗。对她们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知识的学习,要充分认识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危害,了解其传播途径,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人人都会“六步洗手法”,狠抓基本功训练,提高穿刺技术,减少反复穿刺带来感染的机会。(3)对于高年资护士,因为操作熟练,在患者集中、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为了急于缩短病人排队等候时间、随意简化流程、不正规操作,对这一现象除了感染控制知识的学习外,加强感染控制的监督,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在抽血高峰时,采取弹性排班、增派人手,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
2 抽血室物品环境的管理
空气和物体表面的微生物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抽血室的环境、物品消毒根据《医务人员医院的预防与控制》[1]采取以下措施:(1)止血带、消毒棉球由供应科集中配送,各种消毒容器、持物罐、镊子,采取独立包装消毒。消毒液和消毒容器要注明开瓶时间,消毒液的浓度要经常监测。(2)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对抽血桌面、病人坐的椅子、试管架等用含有效氯500mg/l进行擦拭。(3)每月对空气、物体表面及护士的手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空气细菌总数≤500cfu/cm2,物体表面细菌总数及医护人员手平均细菌数≤10cfu/cm2。(4)加强感染监控力度,科室感染控制联络员与感染控制科定期或不定期对抽血室各项感染管理措施物品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科室质量挂钩。(5) 医疗垃圾管理:医疗垃圾指定专人负责收集与集中处理,并建立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各种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放置,警示标识醒目。医疗垃圾如使用后的棉球、棉签及一次性治疗巾放入黄色垃圾袋,生活垃圾如各种一次性物品的外包装放入黑色垃圾袋,针头入利器盒,内容物不要超过容器的3/4,统一收集进行无害化处理。
3 抽血流程的管理
护士采血时戴口罩、帽子,工作服、帽子每周清洗消毒1次,口罩每4h更换1次,病人采血部位皮肤采用安尔碘消毒2次。病人一人一巾一管一针一手消,这里重要强化手消毒意识。护士的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采血的工作是连续性的,病人多工作繁忙,每采一次血就洗手一次明显降低工作效率,易引起病人不满。若频繁使用消毒液擦手,护士的手易发皲裂,皮肤粗糙[2],我们的做法是抽血时要求护士戴手套,每次采血后用“洁肤柔消毒凝胶”消毒双手方可接触下例病人,若接触特殊病人,如诊断明确的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或皮肤破溃、手套破裂、沾有血迹等情况下,要求立即更换手套。
4 健康教育的指导
进行良好的护患沟通, 向病人宣传远离细菌从洗手开始,在洗手池旁张贴洗手示意图。嘱病人在24h内勿清洗采血针眼处, 按压针眼处的消毒棉球勿随意丢弃,统一扔到指定的医疗垃圾桶内。
5 针刺伤的管理
在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病例中90%是由针刺伤或其他外伤引起的[3] 。 抽血室护士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基本功扎实做到忙而不乱,操作中勿回套用过的注射器,所有针头入利器盒,操作者每人身旁放一个利器盒,严禁两人共用一个利器盒。严禁护士手持采血针走动。一旦发生针刺伤,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切勿按揉,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冼后再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上报感染控制科。
本科按照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及医院感染控制科的相关规定,采取了以上各个环节的安全预防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无因交叉感染引起纠纷和护理人员自身的感染。
【参考文献】
1 徐秀华,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7.
关键词:医院感染护理;工作管理预防
医院感染随着医院的诞生而产生,并随着医学的发展而日益严峻,由于侵入性操作、器官移植、化疗、介入术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加之老年人、婴幼儿及慢性疾病患者的增加,使得医院感染问题日益突出,且呈现增多趋势。医院感染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也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为医院感染已成为影响医疗水平、工作效率、降低医院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依法严格管理,采取预防医学措施,控制相关医院因素的影响来保证医患的安全和社会人群的健康。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预防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1.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护理部及感染科组织护士学习医院感染管理的概念、消毒、灭菌、隔离知识与进展及在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中的应用;消毒、灭菌药械的合理使用与浓度检测。重点科室的医院管理。医院感染的监测。侵入性操作相关医院感染的预防。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的医院感染管理。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合理给药与毒副反应。
1.2发挥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的作用 每周有重点的抽查消毒隔离中的某项内容。每季度按消毒隔离考核标准逐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及时纠正,追踪检查,充分发挥质控职能。教育护士提倡"慎独"精神,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及制度。
1.3加强素质教育,护士在独立执行护理操作时,是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所有的操作处置是否符合要求都关系着是否会发生医院感染,所以,加强护士素质教育是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因素。
2建立健全护理管理监控网络控制医院感染
2.1建立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各级医院都必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医教科、护理部、临床相关科室、辅助科室、后勤部门等科室的主要负责人和抗感染药物临床专家等组成,在院长或业务副院长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从而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医院管理工作,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我院在开展医院感染管理的工作中,十分重视组织机构的建设,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网络组织结构。其中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中包括主管护理院长、护理部主任和各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管理科有专职监控医生、护士2名,每个临床科室都设立了1~2 名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有一定管理水平的护理人员担任兼职监控员。从病房的建设、制度的制定、措施的落实到环境的监控各个环节都有护理人员的参与,形成了完整的护理人员医院感染监控管理链,从而保证了医院感染控制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1]。
2.2建立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健全必须依照国家有关卫生行政部门的法律、法规实施。与医院感染管理有关的制度有:清洁卫生制度、消毒灭菌制度、隔离制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各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供应室、导管室、监护室等)的感染管理制度、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制度以及感染管理报告制度等。
2.3制定消毒隔离考核标准 护理部和感染科一道分别制订了重点科室和病房消毒隔离考核标准。从工作人员自身到病区环境、医疗物品、患者用品、空气微生物监测及消毒等方面,均制定了考核标准,定期考核,量化打分,与绩效挂钩,并及时反馈整改,持续质量改进,使消毒隔离工作逐步完善。
3落实护理管理措施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3.1严格无菌技术的管理 护理技术操作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护理部将各项护理操作规程、护士行为规范下发各科室,并经常下科室指导督促检查。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须注明时间,超过24h不得使用。
3.2加强重点环节的控制,确保预防医院感染各项措施落实 对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如手术室、供应室、ICU病房,根据各专科消毒隔离管理规范要求,从布局、洁、污流程提出合理化建议,使无菌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布合理。严把消毒灭菌关,加强诊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各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灭菌物品合格率100%。
3.3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的致病微生物,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传播疾病。护士每天接触大量的医疗废物,如各种污染的针头、纱布、管路等,这些医疗废物是传播艾滋病、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的重要途径。为此,我院制订了严格的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损伤性废物置于防渗耐刺的利器盒中,盛装医疗废物的专用桶贴有警示标识,废弃物装满容器的3/4时扎口密封,贴上标签,运送到指定的医疗废弃物暂时储存点,各科室设有专用登记本,每日对医疗废物处理情况进行登记,并签名,落实到人。
3.4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素;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过度使用抗生素的危害。只有医生、护士、患者同时意识到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工作中密切配合,合理使用抗菌素,才能降低医院感染。
3.5重视监测和监控管理 医院感染的监测可准确查明和及早预防感染的发生。护理部要协同医院感染办一道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随时抽查和每月的大检查,及时发现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中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例如:护士操作中不洗手或洗手方法不正确、用后一次性物品及各类管道处理没按要求执行、消毒液浓度不够等情况,及时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科室每月做好对空气、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的细菌培养监测,上报感染办。感染办每季度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监测,每6个月对紫外线使用过程中的强度进行监测,并把监测结果反馈到各科室。护理部根据感染办反馈的各种监测结果及统计数据,对不达标的科室要求写出细菌超标原因及整改措施上交到护理部,并要求重新消毒灭菌监测[2]。总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贯穿于整个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加强护士素质管理,加强医疗用具管理,加强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的管理,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等各项制度,对预防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风险隐患;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b)-109-02
急诊科作为抢救的第一线,其工作繁重紧张。导致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紧张而忙碌的工作环境中,超负荷地工作运转,严重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很多不良情景,常常影响着她们的情绪和身心健康;急诊科患者流动性大,病种繁多,特殊患者如:醉酒患者,精神异常患者时常威胁着护士的人身安全;急诊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导致护士接触患者的复杂性,急诊工作就像是没有硝烟的战争,护士在工作中时刻存在着风险[1]。下面就此进行分析:
1风险因素
1.1社会因素
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务人员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威望持续下降,在工作中得不到患者的信任;新闻媒体和社会大众认为优秀的护理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出事情的才是新闻。片面的报道影响、医护人员的形象,医生和护士已经没有了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医务人员成为患者发泄的对象,作为弱者的护士往往成为被伤害的对象。护士被打骂的现象时有发生。
1.2就医环境因素
急诊患者病情急,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心情都比较急躁,当病情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或病情缓解较慢的时候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小儿患者情况特殊,经常哭闹不安,父母心急,就诊时间稍长就容易发生冲突;患者酗酒滋事,借助酒精的力量扰乱就医环境影响正常工作,甚至对医护人员造成人身伤害;精神患者,无业人员,社会流氓,都经常在医院急诊科上演冲突。
1.3职业风险因素
1.3.1经常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急诊室的患者病种多,病情紧急,护士对患者的病情和背景了解不是很清楚,各种血液化验结果不知道,而当患者处于紧急情况时,都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往往忽视了自身的防护。
1.3.2经常接触各种感染患者在急诊室每天要接待数百名患者,其中又以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居多,据调查显示,每年急诊室护士患呼吸道疾病的机会比病房护士要高45%以上。急诊工作中经常要面对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生护士都要冲到第一线,护士多在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中,而且交通事故、自杀、他杀、暴力等恶性事件的抢救工作在时间上不允许护士先进行自我保护,从而加大感染几率[2]。
1.3.3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抗生素经常接触各种消毒剂,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对人体造成伤害;高浓度的甲醛可刺激黏膜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更可致水肿,同时持续突变、致癌、致畸,也是发生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3]。而抗生素引起的慢性皮肤过敏屡见不鲜,甚至有在操作中因接触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1.3.4意外损伤在急诊室的护士中调查发现,几乎每名护士都有被锐器或针刺伤的时候,在可经针刺传播的20余种疾病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已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
1.3.5心理性危害随着科技的发展,仪器的更新,抢救治疗手段的层出不穷,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急诊护理工作任务繁重复杂。护士长期处于应急状态,精神紧张,身心疲惫,体力消耗大,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尤其经常面对生离死别等不良情景,容易对其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在社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精神抑郁等心理疾病。
2对策
2.1针刺伤防护
护士要规范操作程序、工作中认真仔细、同时严格处理好污染的注射器等锐利物品,操作后回套针头帽时必须用单手法,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盒,是防范针刺伤的有效措施。另外应充分认识针刺伤的危害性,一旦发生应积极处理:促使伤口处血液流出;用碘酒消毒后用敷贴包裹伤口,并进行各种有关血液检查。加强预防接种,以防止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及时清洗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接触面,操作前后严格洗手。
2.2社会心理因素防护
提高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能力和增强体质。能够有效地抗衡工作压力,提高自尊是最重要因素,它可以舒缓工作压力,促进精神健康,不断提高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科室定期举办心理学知识讲座,指导护士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组织各种活动,使护士郁闷和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和缓解,提高其适应能力[4-5]。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拥有充沛的精力,急诊室人员应配备充足,采用弹性排班制,减少工作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3改善工作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加强空气消毒措施,并使用空气净化消毒机,定期做空气培养。
2.4加强自我防护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严格执行各种制度,采取必要的防护行为,对发生职业意外暴露者给予及时处置与关怀,增强机体免疫力,以尽量避免职业损伤。重视洗手: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洗手和无菌技术是阻断医护人员经操作导致传播性疾病的关键环节。急诊护士应掌握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在护理操作前后进行有效的洗手,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重视预防接种:提高急诊科工作人员的免疫力,对一些可以经过免疫注射降低血源性、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如乙型肝炎、流感等,应进行预防接种。
2.5暴力事件防护
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制订出相应的防范预案,增强相应的应急能力[6]。
3讨论
护理工作神圣而伟大,护士应该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和爱戴。社会不良环境影响了护士的形象,威胁着护士的安全和健康。作为急诊护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知识。通过自身的努力,重新树立“白衣天使”的形象。社会要提高对护理工作的认识,对于守护人民生命的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爱,使护理工作顺利进行,降低护士工作中的安全风险,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凌芳,伍玉清.护理风险管理在院前救护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7): 104-105.
[2]郭霞.我国护理风险的现状及防范措施[J].家庭护士,2007,5(23):42-43.
[3]方美子.急诊护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与防范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7866-7866.
[4]王彩琴,黄热心.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研究,2006,2(6):547-548.
[5]林远辉.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4):113-114.
急诊科患者流动性大,患者病情急、重、突发、变化快、病情复杂,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护士素质,熟练的技术操作,还要有应对紧张繁重工作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范显得非常重要。
1 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感染的危险 急诊科护士直接接触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参与各种抢救操作及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尤其在紧急为患者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静脉穿刺等的操作过程中,如不能有效地防护会增加感染传染病的机会。
1.2 锐器伤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时为了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患者,进行护理操作时会接触到多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针剂安瓿及手术刀片等,甚至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应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如操作不慎或仪器设备老化时可引起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
1.3 化学因素 对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时应用各种化学消毒剂,会对皮肤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严重时可引发皮炎、眼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等疾病;急诊护士经常护送急重患者做CT、X线摄片等检查,许多急诊患者烦躁或意识不清,送检护士需床旁监护病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X线等辐射。
1.4 心理因素 急诊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造成急诊科护士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不可预知的死亡也会给护士造成极大的心理刺激;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要求急诊科护士既要能独立完成工作,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急危患者及家属心理高度的应激状态,抢救时的劣性刺激容易造成护患矛盾,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各种新的医疗仪器的应用,新的检查、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胜任临床工作;医疗卫生系统引入的竞聘机制,也使护士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
1.5 精神因素 急诊科护士既要参与院内抢救,负责院前出诊,同时还要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抢救任务,工作量大而且经常值夜班,精神高度集中,体力脑力消耗都非常大。要求有充沛的体力及精神高度集中。大部分已婚护士下班之余还要担负着照顾家庭、养育子女的重任,这些都是急诊科护士必须面对的压力。急诊科护士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而且精神高度紧张,持续的紧张和劳累若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及适当的心理调整,会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疾病。
2 防范
2.1 感染的防范 急诊科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已确诊的传染性患者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如戴手套、穿隔离衣等。对带血迹的污物及患者的体液、排泄物等进行分类集中处理,严格浸泡、消毒、焚烧。对地面、墙壁、注射盘、操作台等被血迹污染的地方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对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一旦不慎被污染,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做到早期防护。
2.2 锐器伤防范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从而有效的预防锐器伤。若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刺伤,伤口紧急处理后,再根据感染情况及伤者自身机体免疫状况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治疗,给予随访和咨询,做好跟踪监测工作。
2.3 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安全意识的教育,把职业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讲座学习。增强法制观念,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将防护知识纳入考核内容,使护士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增强健康防护意识,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2.3 心理因素的防范 护士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应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和精神安慰,及时安抚患者和家属的不良情绪,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的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万一抢救不成功,也能取得家属的理解。合理安排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注意加强营养,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劳逸结合。加强自我保健,主动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医院应根据工作压力、工作风险等因素合理调整工作流程,实行弹性排班,组织各种文娱活动,有效地减轻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急诊科护士应学会自我疏导不良情绪,调适心情,高效地投入到每一天的急诊抢救护理工作中。
参 考 文 献
[1] 王春玲.急诊科护士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2728.
[2] 林碧英.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与对策.现代医药卫生,2007,(8):1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