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

时间:2022-07-10 00:26:12

有关母亲河的诗歌

第1篇

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

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母亲教它们开口

弯着腰,一句句打捞,晾在枝杈上

花朵一说话它就开放。一只只尝到甜头的舌头

拱着母亲的胸脯。仿佛一群撒娇的孩子

争着抢着与母亲亲昵

看着母亲在花丛中,一遍又一遍地挪动

我听见了,落进母亲手中的呢喃

是这个世界上最轻柔的

张凡修,1958年6月生,河北玉田人。诗歌刊发于《诗刊》、《诗潮》、《星星》、《诗选刊》、《广西文学》、《青海湖》、《中国诗歌》等多家刊物,获2010年首届中国十大农民诗人奖,获河北省作协2010优秀作品年度奖,获《西北军事文学》2011年度优秀诗人奖。有作品入选花城版《2010中国诗歌年选》等,著有诗集《丘陵书》、《土为止》、《地气》三部。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母亲的棉花》是一首读来让人神清气爽、温暖迷人的好诗。全诗9行,三行一节,句式错落有致。诗的第一节,“棉花的话,只说给母亲,一个人听/哑了一个夏天的青桃,母亲教它们开口/弯着腰,一句句打捞,晾在枝杈上”。第一行,就把“母亲”与“棉花”的关系写得亲密无间。在这里,母亲劳作的过程和植物生长的过程都被省略或淡化了,而诗意在诗人生动形象的叙述之中荡漾开来。“弯着腰”、“打捞”勾画出母亲辛勤劳作的形象,“哑”、“开口”、“晾”诗化了棉花的生长过程,一个“教”字,活灵活现地写出了母亲的不辞劳苦和精心培育。给棉花赋予了生命,给劳动赋予了情感,母亲的艰辛转化成了愉悦的享受。

诗的第二节,“花朵一说话它就开放。一只只尝到甜头的舌头/拱着母亲的胸脯。仿佛一群撒娇的孩子/争着抢着与母亲亲昵”。沿着“棉花的话”的思路,诗人向我们展现了一群女儿在一位母亲怀里撒娇亲昵的情景。写的虽是棉花,表现的却是母亲的慈爱和儿女的可爱,整个画面向我们呈现出温暖、幸福、和谐、朴素的气韵。“拱着母亲的胸脯”,亲切得让人不愿离开,勾起读者对母亲的无限依恋。

诗的第三节,“看着母亲在花丛中,一遍又一遍地挪动/我听见了,落进母亲手中的呢喃/是这个世界上最轻柔的”。“一遍又一遍挪动”,既写出了母亲劳作的辛苦,又把母亲热爱劳动的形象也表现出来了。这里有两层意思,表面上的一层是说,由于母亲的辛勤付出,棉花以“最轻柔的”姿态回报母亲,棉花获得丰收;暗含的一层却是,母亲劳作了一生,儿女们对母亲的回报也是最深情的,儿女感恩母亲。这一节,虽然“我”的出现转换了诗的角度,但还是紧扣“棉花的话”。“呢喃”一词有声有色,有情有态,有滋有味,十分鲜活,极富情感的张力。诗人陶醉在如此美好的情景中,那些呢喃是世界上最轻柔的,轻轻地落在母亲的手里,也轻轻地萦绕在诗人的心头,永远挥之不去。

这首诗,语言清新明丽,灵动优美,富有情彩。诗人以拟人化的创作手法为主,配以暗喻和通感,把采摘棉花的母亲写活了,把本没有生命的棉花写活了,把母亲与棉花的关系写活了,把秋天棉田的景象写活了,把农家的幸福生活写活了。一种素雅而恬淡的语境,更能让读者体会农民劳作的艰辛和平凡生活的美好,更能激荡起读者内心的情感波澜,从而激发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珍惜美好生活的热情。诗人用生花妙笔准确地捕捉生活的细节和场景,调动多种感觉,营造诗歌的深厚内蕴,从容实在,不虚张声势,不虚无飘渺,日常话语贴近读者,真挚情感贴近内心。

第2篇

关键词:《诗经》;黄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9-0-0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可以说是先民朴实的歌唱。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纯朴先民的世界。

通过《诗经》,我们可以了解那时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模样。其实,那时还只是称“河”,西汉时才开始称“黄河”。在那时,我们的母亲河就不仅仅是滋润了她身边的儿女,整个流域都受到她的恩泽。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在整个流域繁衍生息的先民吧!

一、不经意间流露的生活情调

(一)《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一句因为在《诗经》的开篇而愈发家喻户晓。然而,我们却很少关注这一生活情景中的“河”。“洲”指水中的陆地。可见,那个时候的黄河中就已有洲了。

有一次,笔者坐火车去北京非常激动,因为马上就要到黄河了。但见到的是一片浅滩,一块块大大小小的陆地。这就是黄河吗?令人十分纳闷。后来了解到一点河流动力学的知识,才知道如今黄河中下游已成为典型的游荡型河流,有非常多的河中洲。

两千多年前,青年男女在河边对唱情歌的时候,他们肯定不会想到那时的洲发展为现在无数的洲。河就是这样在静默中延续我们的文明,先民的生活情调也这样被保留。

(二)《诗经・小雅・巧言》“彼何斯人,居河之湄”。“湄”指水草相接的河边。我们可以想象到那时的河,她的纯朴与自然。河构成先民生活的广阔背景,在点点滴滴中透露着清新。

(三)《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河水浩浩荡荡,哗哗地流向北方。从这里,我们可以推断出黄河当时的河道,她是经河南新乡一带向北流的。或许,先民只顾着自己的歌咏,他们不会想到这对今天来说就是珍贵的资料。

(四)《诗经・邶风・新台》“新台有,河水弥弥”。“弥弥”是河水满满的意思。《诗经》中多用赋、比、兴的手法,而这里就是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可见,先民已将河融入他们的生活之中,不论是歌颂抑或是讽刺,都将河纳入那淳美的歌声。

(五)《诗经・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河中。彼两髦,实维我仪”。我们可以想见,一位青年女子划着那柏木船,漂荡在那河中间,等待她那心上人,这是何等的生活情调呀!可以说,若没有河,那韵味都将减半!

(六)《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透过这一句我们可以略微了解当时人们渡河的方式。或许,这些实实在在的方法谈不上浪漫,但它们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活图景,河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移情于河

(一)《诗经・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如山如河”即像山一样庄重,像水一样明媚。河以其绰约多姿,明媚鲜丽的一面给先民以灵感,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歌颂,其中又洋溢着自己的喜悦。

(二)《诗经・小雅・瞻彼洛矣》“瞻彼洛矣,维水泱泱”。“维水泱泱”即水势盛大,浩浩荡荡。河以她的广博与坦然令先民折服。他们把河写进诗里,作为气势宏大的象征。

(三)《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漪”“河水清且沦漪”。对于多用比兴手法的《诗经》来说,这一首显然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清新、轻快的氛围。主人公将自己的感情寄托于清清的河水,或许这正是河与人在精神上的契合吧!

(四)《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河广”的印象深深扎根于人们脑海之中,而主人公反其道而行之,用形象的说法表露自己的思绪。而河仍静静地流淌,只不过她的形象愈发丰满。

(五)《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其”。这是一首怨妇诗,怨妇巧妙借助泾与渭来表达自己的愤怒。比起渭水,泾水显得浑浊,但泾水沉静下来也很清澈。女主人公因此引起后人的共鸣。当时,整个黄河的许多自然现象已为人们所了解,日益丰富人们的语言,丰富人们的情感。

三、河――予人便利

《诗经・小雅・白华》“彪池北流,浸彼稻田”

当时已经有了人工灌溉技术,人们修筑了排水和引水设施。河,伟大的母亲,她予人便利的方式也是巧妙地。她不是直接施舍给人类,而是等到人类技术发展了,自会有办法充分享受母亲的恩泽。母亲静静地微笑地望着孩子,为他们的进步而倍感欣慰。

四、河与自然灾害

河在予人便利时也在考验着人类。

(一)《诗经・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则宁”。平原和洼地已经治理好了,泉流已经治理清澈。召伯获得成功,周王内心就得以安宁。这正是治世的写照。河的治理已在先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大甚,涤涤山川”。这首诗中屡次出现“旱既大甚”,表现的是山无草木,河流无水的惨烈景象。人们不停地祭祀,内心惊恐害怕。这正反映了乱世人们的心态,委婉地讽谏了统治者。

河与自然灾害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河也就这样沉淀着人类历史的点点滴滴。

五、小结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她以丰富的资源哺育了我们祖祖辈辈。《诗经》向我们静静述说着那个时代的河,在先民眼中,她是博大的、明媚的、嬗变的、有情致的、有灵性的。

第3篇

“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祖国母亲,您还记得吗?这是《时局图》上饱含着辛酸和血泪的话啊。

掀开层层发黄的中国近代史,我们看到的是一堆堆的白骨,一摊摊的鲜血,那一张张狰狞的笑容。祖国啊,我的母亲,您已历尽沧桑、遍体鳞伤。但您不要悲伤:您的儿女们,在危难关头用一股股豪情、一腔腔热血,为了你甘愿将一切献上,即使那透着寒光的刺刀迎头劈下,也没有一个人退缩。我们知道,有国才有家,绝对不能再让祖国母亲受伤流血了。数十年的期待,数十年的煎熬,数十年的奋斗。终于,一幅崭新的图象定格在那天安门城楼上。这幅画中透着欢庆,散发出那惊天动地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知道,祖国母亲,您流泪了,可这是带笑的泪。

“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盎然的春色。啊——我们爱你啊,中国。”

祖国母亲,您还记得这首诗吗?它是在赞颂您的美丽。“桂林山水的清奇俊秀,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黄山、庐山的云雾飘渺,长江、黄河的波澜壮阔。”瞧,这就是我美丽富饶的祖国。“龙井茶的清香,茅台酒的纯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景德镇陶瓷的巧夺天工。”看,这就是我幽深又神奇的祖国。“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自古到今,一首首诗,承载着多少人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一首首诗,道出了多少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一首首诗,传递了祖国多少优秀的传统美德……我知道,祖国母亲也喜欢自己的美丽和博大,您总是笑眯眯的,不厌其烦的读着这一切。

“祖国祖国,多美丽,党的阳光照大地,我们茁壮生长在您的怀抱里……”

祖国母亲,您还记得吗?打小喜欢唱歌的我,感觉祖国母亲在我心中最像一支歌,时而深沉,时而欢快;时而平缓悠扬,时而抑扬顿挫;时而充满忧伤,时而充满趣味。

在您经历了那些痛苦的遭遇后,一个崭新的中国出现了。“一五”计划,恢复了联合国席位,改革开放,加入了世贸组织……我才发现,其实祖国母亲,也喜欢歌啊,好像还更喜欢自己谱曲。瞧,她把遭遇过的痛苦,当作了副歌,来警戒后人;把成就当作主歌,来激励后人,祖国母亲,您还客观地把自己的错误——“”、“”等一一穿歌里,使歌曲跌宕起伏,温婉与豪迈相互辉映。这就是我伟大的祖国,我智慧的母亲!

“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自然灾害。”

祖国母亲,您还记得一年多前的那场汶川大地震吗?当8级强震猝然袭来时,大地颤抖,山河移位 ……“汶川告急!”“绵竹告急!”伴随着撕心裂肺的哭喊,那一张张曾经熟悉的面孔已不复存在。但您却坚定的说:“我们将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弃。废墟下哪怕还有一个人,我们都要抢救到底。”您是这样说的,更是做的很多很多。这是祖国母亲给儿女们最真挚的情感交流啊!

当发生雪灾、地震、禽流感时,当您的儿女处在困境中需要关怀、需要援助时……祖国母亲,您给您的儿女的是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呵护,您是多么爱您的儿女 ……

祖国啊!我的母亲,你用热血养育了儿女,用生命换来了和平,用勤劳带来了希望。

我要说,祖国在我心中,您是我心中永恒的画,完整的诗,不尽的歌。您又像母亲,把所有的爱都释放出来,没有一点点的保留,您是如此的爱我们。我要说:“祖国,我的母亲!我爱您!”

第4篇

关键词:诗歌修辞意象修饰语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3年冬天写的一首具有自传性色彩的叙事抒情诗。它作为课文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现代诗歌中。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学会品诗,二是使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而品诗主要是通过修辞、意象等对之进行鉴赏,体会诗歌的情感则是通过品诗来实现。所以说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笔者在课堂上就是围绕这两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的。

一、疏通文意

品诗的前提是读懂诗歌,即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而《大堰河,我的保姆》本就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所以教师不必在诗歌大意方面进行过多的讲解,而是在他们读懂这首诗的大体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这首诗的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式结构,是作品的一种基本结构方法我国清代学者刘熙载《艺概・文概》说:“起、承、转、合四字,起者,起下也,连合亦起在内;合者,合上也,连起亦在内;中间用承用转、皆兼顾趣合也。”简言之: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指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在明白了老师所讲的起承转合之后学生很容易地找出这首诗的起承转合:起,第一、二小节,告诉我们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大堰河的儿子;承,第四、五、八小节,写大堰河对我的爱。(她在一天的辛苦劳作后依然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做着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在梦里她作为“我”的母亲吃着我的婚酒,听儿媳亲切的叫她一声“婆婆”);转,第三、七、九、十节,写大堰河的生前和死后。她的生前是悲苦的,死后又是凄凉的;合,第十二、十三小节。写这首诗不仅是写给大堰河的赞美诗,更是写给千千万万个大堰河般的劳苦大众。这样学生不仅疏通了文意,而且对于诗歌的层次也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赏析诗歌

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的前提是让学生赏析诗歌,而赏析诗歌可以从修辞、押韵、意象等方面进行赏析。当然,这些方法同样适用于这首诗。我主要针对这首诗的特点让学生从修辞方法、意象选择、修饰语三方面对之进行赏析。

1.修辞手法

仔细阅读这首诗学生不难发现它主要运用了反复、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并且能说出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这首诗的反复出现在第一、三、四、六、七、八、九、十小节,把这些反复连起来就是: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做了生我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他的乳儿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我们知道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某种思想情感。而反复的这一句就是作者最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所以我们从这些反复的诗句就很自然地明白了这首诗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情感,即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大堰河的儿子,大堰河生活艰辛但依然爱我如自己的亲生儿子。与此同时,排比也在诗中大量出现,主要集中在三、四、六、七、十、十二小节,此诗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才使诗歌的内容更加集中。读起来十分有气势,同时也加强了表达效果。如第三节的排比可以看出死后的荒凉与可怜,第四节的排比可以看出她生前的勤劳、艰辛、能干,第七节可以看出生活悲苦但是她依然乐观。此外,对比这种修辞手法在诗中也有出现。只不过它不像反复、排比那么明显,它主要是通过通读全诗后把每小节的内容稍加分析就会看出对比在诗中也随处可见,如第六小节写生我父母家里的家具是“红漆雕花的”,睡床上是“金色的花纹”。衣服是“丝的”,纽扣是“贝壳的”,炕凳是“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饭是“碾了三番的白米的”。这与大堰河家的“灶火”“炭灰”“乌黑的酱碗”“乌黑的桌子”“荆棘扯破的衣服”“被柴刀砍伤的手”“衬衣上的虱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可以看出大堰河家的贫穷与生活的艰辛。同时也表现了“我”对大堰河的心疼。对于自己的亲生妹妹我的感觉是“不熟识的”,而对于不是自己的亲兄弟的大堰河的儿子们我的感觉却是“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这样的对比之下更突显出只有在大堰河家我才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又如她的生前是“洗着我们的衣服”“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背着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生前如此凄苦、艰辛,死后本应是风风光光的葬礼,可是大堰河死后更悲哀,“她含泪的去了”“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生前死后的对比不仅写出了大堰河的一生都是凄苦的。而且字里行间也写出了“我”对于大堰河的愧疚。因为她一生虽然悲苦,但她依然爱我如初,但是她死时作为乳儿的我却不在她的身边。

2,意象选择

孔子《论语・雍也》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同理,诗歌也一样,必须文质相统一才是好诗。而修辞手法反复巧妙而灵活的运用使得这首诗开头在形式就略胜一筹,但认真研读此诗就会发现它在内容上也十分出彩。而内容的出彩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意象来突出的,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造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的众多意象,如诗中的“坟墓”“瓦菲”“园地”“石椅”以及“灶火”“炭灰”“虱子”“池塘”“萝卜”“麦糟”“团箕”等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纯朴、勤劳、艰辛、能干的劳动人民大堰河的形象。毋庸置疑的是这些意象绝不是随便写的,而是经过作家仔细筛选的,因为意象的选择必须和诗的内容保持一致。例如这首诗就是要描写一个受尽生活苦难的劳动妇女大堰河的形象,那么所选择的意象必须是符合这个人的身份。简言之就是必须选择真实的、契合的意象。而“灶火”“炭灰”“虱子”“池塘”“萝卜”“麦糟”“团箕”“大豆”“小麦”这些意象对于一个农村劳动妇女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那时候的农村劳动妇女每天的主要活动就是生火做饭干家务。做农活,所以这些意象对于大堰河这个人来说是真实的,同时又是契合的。

3,修饰语

那是不是有了这些真实、契合的意象就是好诗了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删去意象前面的修饰语,即“的”字短语,然后提取主干。进行品读。例如第四小节去掉修饰语就变成了:

你的坟墓

你的瓦菲

你的园地

你的石椅

学生朗读后明显会觉得加上那些“的”字短语会更好。因为它们使得这些意象有了感彩。例如,大堰河的墓是“被草盖着的”,说明它荒凉冷落:“被雪压着的”,突出它的冷清凄凉。生长在檐头瓦缝中的野草“枯死”,故居“关闭”,是为下文写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萧条冷落埋下伏笔:丈夫醉酒死去,大儿子做了土匪,二儿子死在炮火的烟里……仅仅“一张平方的园地”也被“典押”了,大堰河死后家境的破败可想而见…,,难怪。她家门前的石椅上会长满了“青苔”。这些修饰语描绘了一幅冷落凄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悲惨凄凉的氛围,深切抒发了“我”对大堰河的思念哀悼之情。衬托了大堰河伟大无私的母爱,同时为下文奠基了感情基调。所以说意象前契合的修饰语也是至关重要的,至少对于这首诗来说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对本首诗的修辞手法、意象选择、修饰语的分析与探究学生轻而易举就能概括出大堰河是一位纯朴善良、美丽无私、慈爱关怀、饱受生活艰辛依然乐观的劳动人民,体会到大堰河对“我”的那份真挚而又无私的母爱以及“我”对大堰河的心疼、愧疚以及深深的怀念。

三、文本拓展

第5篇

经典引路,提升行为素养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皆得益于先师孔子的修身养性之言,代代延续相传。品德教材作为培养学生道德观念,塑造优良品行的德育主渠道和主阵地,智慧地选用了优秀传统文化之经典,借用其浅显通俗的韵文,将传统美德教育和现代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年级(上册)《家庭树》中“尊敬长辈的礼节”板块,教材引用《弟子规》中两句话:“出必告,反必面”“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师生先对这两句话共同研究分析,在弄清两句话的含义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日常生活中你要出门或回家后是怎么告知父母的?在吃饭、就座时是怎么礼让长辈的?在W生对自己的言行反思评价之后,再设计一个情境演示环节:邀请一位老人(或老师扮演)、几个学生现场就餐。实地检验中,学生的礼节一一展示,如请老人先入座、先动筷子,就餐时细心照顾老人,就餐完毕,请老人先行,晚辈随后。抓住这和谐的氛围,老师顺水推舟,带领学生吟诵这几句经典语录,将规范与行为密切融合,水到渠成。当然,尊敬长辈的礼节,在《弟子规》中比比皆是,老师可从中再选取易于理解、便于践行的语句推荐给学生,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这些规范言行的韵文朗朗上口,再配以生动有趣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赏析,从而将尊敬长辈的礼节意识及道德素养植根心间,落实到行动中,使中华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代代传承。

名言警句中汲取精华

小学品德教材收入了一些格言、俗语、谚语,这些名言警句是人们在实践中提炼和总结的经验,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言简意赅,富含哲理,对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恰当地利用这一教学资源,汲取其精华来指导学生知行合一,用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成长,汲取优秀传统美德。

三年级(上册)《我想要 我能要》中安排了一个“小调查”。课前,老师制作一张调查表,请家长配合填一下表格,内容含有:家长一个月的工资收入;全家每月必要的开支有哪些,用去的费用;用在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钱有多少。开课,让学生取出调查表,现场计算每月家庭的开支合计多少元,用在自己身上的费用是多少,将每月支出与父母的工资收入进行对比,并谈谈计算对比后的感受。此时,出示教材中选用的清朝朱柏庐《父子治家格言》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理解这句话时,让学生回忆父母上班工作的辛苦,感知饭粥丝缕怎样来之不易,感知家人赚钱的辛苦。在此基础上,再取出调查表,看看用在自己生活学习上的开支,哪些是可以减少的费用,还可记下对家庭合理消费、节约开支的建议。老师小结延伸:勤俭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与诗词牵手,渲染民族情怀

五年级(上册)第11课《让我们来寻根》中有一个板块“为什么是母亲河”,其中有一个教学目标:感受长江黄河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歌颂对母亲河的赞美、热爱之情。老师先引导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长江、黄河的源头和流经路线,通过书本和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母亲河孕育了哪些华夏文明,怎样造福炎黄子孙。在充分感知到长江黄河被称为母亲河的缘由,欣赏长江黄河的图片及视频之后,老师抛出话题:“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为母亲河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以此来抒发心中的热爱之情。面对哺育我们的母亲河,你想怎样来赞美她呢?”话题一出,组内成员合作商量,各小组的展示精彩纷呈。一组同学歌唱了关于长江黄河的歌曲,如《长江之歌》《我们是黄河泰山》等,雄伟的旋律中如诗一般的歌词让学生热血沸腾,民族情怀油然而生。四组同学朗诵了一首诗歌《黄河魂》,不算浑厚的嗓音却演绎出黄河的磅礴气势,仿佛滔滔黄河浪奏响在每一个人的耳边、身边。最让人惊讶的是三组同学,他们展示了古今文人描绘长江黄河的诗文,全班群情沸腾,纷纷加入吟诗诵词的队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学生吟诵的已不仅是长江黄河的雄浑气概,更有每一位华夏子孙不忘母亲河几千年的哺育之恩。

结束语

第6篇

1、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2、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3、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4、顾我,复我。《诗经》

5、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6、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7、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8、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9、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10、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11、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12、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1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14、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15、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16、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17、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18、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19、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20、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1、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22、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3、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2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25、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26、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格言联璧》

27、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字严

28、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29、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30、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31、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32、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33、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34、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35、父之美德,儿之遗产。字严

36、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37、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3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39、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0、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41、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42、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43、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44、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45、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46、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47、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48、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49、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50、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51、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52、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53、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费孝通

54、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联璧》

55、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56、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5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58、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59、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60、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61、顾我,复我。《诗经》

62、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63、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64、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65、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66、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字严

6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68、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格言联璧》

69、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70、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关于母爱的完整诗歌:

1、《游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别老母》【清】黄仲则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3、《十五》【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4、《岁末到家》【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5、《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

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

6、《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7、《墨萱图》【元】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8、《谁氏子》【唐】韩愈

非痴非狂谁氏子,去入王屋称道士。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翠眉新妇年二十,载送还家哭穿市。

或云欲学吹凤笙,所慕灵妃媲萧史。

又云时俗轻寻常,力行险怪取贵仕。

神仙虽然有传说,知者尽知其妄矣。

圣君贤相安可欺,乾死穷山竟何俟。

呜呼余心诚岂弟,愿往教诲究终始。

罚一劝百政之经,不从而诛未晚耳。

谁其友亲能哀怜,写吾此诗持送似。

9、《短歌行》【唐】王建

人初生,日初出。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10、《代北州老翁答》【唐】张谓

负薪老翁往北州,北望乡关生客愁。

自言老翁有三子,两人已向黄沙死。

如今小儿新长成,明年闻道又征兵。

定知此别必零落,不及相随同死生。

尽将田宅借邻伍,且复伶俜去乡土。

在生本求多子孙,及有谁知更辛苦。

近传天子尊武蔬,强兵直欲静胡尘。

安边自合有长策,何必流离中国人。

11、《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12、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选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

13、宋凌云《忆父》

吴树燕云断尺书,迢迢两地恨何如?

梦魂不惮长安远,几度乘风问起居。

14、舆恭《思母》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15、倪瑞v《忆母》

第7篇

做阅读题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月光启蒙阅读及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光启蒙阅读原文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

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我问:“朝哪里猜?”

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问题: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1)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6分)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 民 歌 ( )( )说 谜 语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

(2分)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5分)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6.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1.(2分)甲:安详

乙:慈祥

2.(6分)讲故事

唱童谣

3.(2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4.(5分)比喻(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嗓音的轻柔、甜美(2分)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或:“月儿弯弯像小船”、“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2分)

5.(3分)D(3分)

A(1分)

6.(8分)观点(1分)理由(6分)(写出两点,每点3分)语言(1分)原句好的理由:(1)意境更含蓄(2)结构呼应更紧密(3)内容上突出了诗情(4)语言上具有诗歌的韵味

第8篇

中国历史上对孝的记载与描述: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唐〗韩愈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白居易《燕诗示刘叟》选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韩愈《谁氏子》选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王安石《十五》

搴帏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蒋士铨《岁暮到家》

霜陨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舆恭《思母》

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倪瑞璿《忆母》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劝孝歌》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劝孝歌》

第9篇

我和搭档何平,为诗歌把握了第二届“中国南京・现代汉诗论坛”近三个小时的讨论时间。现在,它已经成为当下总体诗歌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主持人之一,我最大的感触是,今天论坛的进行形式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的论坛经费来源于凤凰台饭店的支持,这种横向支持的、具有问题探讨的自发激情的人文科学讨论,在当今学界,仍为数不多。在1985年探讨文化寻根的“杭州会议”之后,“汉诗论坛”继续延续这类会议形式的文化意味。这是对当下学院学术体制下的会议形式的一次有效商榷。

现在,我想简短描述这段属于诗歌的时间。论坛至少有三个明晰的讨论层次。参与讨论的各位对季羡林、韩寒等的诗歌失败论的实质作了全面分析;各位抛弃了成败论的基本论调,将讨论焦点挪移为新诗的生态论证;另外,各位还从诗歌本质出发,在生态分析基础上探讨了诗歌内在性。

各位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失败论的实质。叶橹认为,失败论者具有价值判断时的文化焦虑心态,而论证新诗演进时,用其他形式规范新诗形式,将是一个伪话题。更多与会者将新诗发展看成汉语诗歌发展的一部分,针对成败论,提出了“生长”的概念。欧阳江河认为当代诗歌具有“中年性”,是中年人的事业,并阐释了新诗认知的历史思路。他期待新诗的个在与广袤的历史时间应该有分隔和错位,也应该留有重影。欧阳江河甚至认为,在失败论者建立的暴力结构中,新诗应该坚持这种失败。敬文东关于新诗认知的时空观值得关注。面对古诗的自足,他指出,新诗的新经验是语言发育的重要体现。并且,在新文学的百年探索中,新诗的成就最大。张子清认为,中国的新诗经验和美国的新诗经验具有时间的同步性,鉴于新诗的成长年轮,它应该被认定为成熟的。在此意义上,他建议新诗的冠名应该被修正为中国诗歌。杨四平分析失败论的文化心理,认为新诗认知需要中度介入的心态,失败论者依靠所谓“新诗的悲剧”塑造自己为“文化英雄”的心态值得警惕。潘维将自己的诗人身份解释为面对母语的接生者,他对新诗与汉语的亲缘关系的重新申告是乐观的。他认为新诗已经全方位具有母语的自觉性。这和欧阳江河对于诗歌作为语言推进器的功能的肯定不谋而合。徐贞敏看到了成败论背后科学认知行为与文学认知行为的深刻冲突,她对此新诗成长的烦恼被纳入失败论中感到困惑,这和欧阳江河等人强调的在诗歌与历史对举中生成的“中年的愤怒”遥相呼应。在你们精彩的论证中,我领会到,或出于某种文化焦虑,或出于某种功利动机,把新诗与传统敌对化并作出失败结论的遗老遗少们,其行为实质乃是面对语言与传统及其生长体的溺子和弑父行为。

在论坛的第二个层次,各位在新诗生长的理念上,将新诗成败论挪移为富有建设性的新诗生态的论析,新见叠出。新诗的生长中具有诸多成绩方面的经验需要总结,各位普遍提到了新诗对语言发展的促成与语言新鲜感的保持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意义。潘维的发言或许已经暗示出,诗歌生态的艰难正在于,诗人身在母语的创作情形,可以被描述为,稚拙的接生者面对着汉语这位难产的母亲。对于新诗引起的成败论的挫败感,各位也作了细致和客观的分析。叶橹说,新诗的根本缺陷在于诗性,而非文体;敬文东认为,真正失败的是诗歌教育,诗歌面对的一种幸存式的教育体制,诗歌教育的失败在这个意义上,并不仅仅体现为教科书与诗歌的单一联系;诗歌在这类教育中,夹杂媒体强加诗歌的意识形态,已经组成了戕害诗歌的强力结构,而暴力最终是无法进入诗歌的;欧阳江河则看到了新诗存在中阅读与批评的缺席方式,即在新诗经验中,世俗化指标、量化概念以及逻辑混乱的分类学构成了新诗背景的虚妄。论坛的一段时间被江雪引发的关于诗歌的现代性问题的争议占据。尽管参与讨论的各方并没有在同一个理论基础上形成争鸣,但诗歌成败引发的诗歌生态的讨论,在这个时间来到哲学层面,并进而引发了对新诗的内在性问题的讨论。

在第三个层面,从诗歌本身出发的关于诗歌内在性的讨论,也同时可以看作对前两个层面的方法论的整理和反思。欧阳江河列举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呈现的客体的破碎过程,实际是对电影艺术内在性的褒扬。杨春生认为,诗歌的语言特性决定了它的混沌性和不可预言性。日本诗人春野认为,诗歌存在并不是能够承受类似讨论框架的东西,他同样发出了关于诗歌语言的追问。他和美国诗人徐贞敏呈现在论坛上的域外视角独特,对讨论的话题和诗歌话语的外在性持陌生的质疑的表情。我想,他们的困惑作为今天新诗观的矫正形式,已经起到了应有的效果。

由于时间关系,这些讨论没有条件充分展开。在论坛结束前诸多限时一分钟的简短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与会者已经密集思考了现场呈现的各种观点,并以潜对话的方式将论坛展现为众声喧哗的复调格局。

按原定计划,论坛分为观点呈现和争鸣两个部分,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论坛只能呈现第一个部分。作为主持人,我希望论坛呈现的若干层次的问题的讨论可以在会后持续进行。因此,我把论坛的结束以后的一段时间看成是论坛第二部分的开始,期待成败论的外在性与诗歌宽广的内在性之间的讨论,能够不间断地持续下去。

最后,今天是3月29日,我想把论坛获取的某种诗歌经验献给3月26日海子的死亡。我注意到,它和海子的诗,正被纳入一个与往不同的阐释格局。正像今天的讨论一样,在逐渐靠近诗歌的内在性。而世中人,这位现代汉诗实物历史的看护者,这位诗歌的守门人,他刚才关于海子墓地的情况介绍,也可以看成今天论坛突出呈现的关于诗歌“中年的愤怒”的一部分。

2009年3月29日,南京凤凰台

第10篇

一、经验:缩身于乡愁的“茧人”

(一)针尖上的蜂蜜

一个作家写作的底层纹路始终有一个底色,那里是用文学与爱供养着的魂归之处。雷平阳在《亲人》一诗中写道:“我只爱我寄宿的云南,因为其他省/我都不爱;我只爱云南的昭通市/因为其他市我都不爱;我只爱昭通市的土城乡/因为其他乡我都不爱……/我的爱狭隘、偏执,像针尖上的蜂蜜”。雷平阳的诗大多“缩身”于乡愁,表现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甚至在诗中表明自己的爱狭隘、偏执,这种经验是甜腻的但也是刺痛的。诗人表示:“我希望能看见一种以乡愁为核心的诗歌,我很乐意成为一个茧人,缩身于乡愁。”

在《篆塘码头》中诗人表示:“生活在底层,我们一样的贫困。”张桃洲赞扬“雷平阳是当代文学中最为精细地捕捉了云南的地域精神内涵,并传神展现了云南地域风貌的诗人。”对底层的、细小的、卑微的关注,于细微之处洞察大千世界的写作态度和手法,以及原生态的呈现是雷平阳写作经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和语言、形式融会贯通的桥梁。

(二)茧人化蝶蜕变

雷平阳虽然是一个饱含泪水的行吟诗人,但他绝不是愚昧地爱着自己的土地。故土经过“时间的凝敛或历练,已经不是你的什么红颜知己,而是你的老祖母,靠近它,当是一种古老的返乡。”带着敬畏和深爱,所以“茧人”有了自己对家乡的隐忧,努力地挣扎着自己微不足道的蜕变。“他站在故乡经验的针尖上,怀想世界天真的童年,也领会个人生命的灿烂与悲情。他以诚恳的地方性视角,有力地抗拒了世界主义的喧嚣,正如他的目光在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间移动,同样能够发现令人骇异的人生面貌。”

茧人舔净蜂蜜后遇到的是锋利、偏执的针尖,但他仍然f:“我爱云南这一座伟大的高原,心胸的狭窄导致我很难容忍自古以来就存在着的汉文化的安边陋习。不知道是谁赋予了某些人强势的话语权,让他们得以斜眼看云南以及和云南一样广阔的边疆地区。”正因为诗人以边疆为傲,以云南为荣,才迫切担忧、才努力乞求故土美好的明天,诗人爱着这片热土,并希望它受到保护,繁荣昌盛。

二、语言:“除了云南,我真的了无牵挂”

(一)接滇气的客观对应物

最令读者激动的地方,就是他表面上看起来与我们很相似,但内里却注满了自己专有的经验汁液。正是这些“很相似”让读者靠近,也正是这些“经验汁液”让读者沉醉。雷平阳说:“我的写作全围绕着与我生命息息相关的具体地点来展开,目前我正写作的诗歌和小说,无一例外。”其呈现在诗歌中的土地、亲人、炊烟、石头、云朵、天气、鸟兽、流水、墓地、虫鸣等景物都让读者倍感亲切,甚至能在其中感受到属于自己的经验汁液。

雷平阳在《背着母亲上高山》中写道:“背着母亲上高山,让她看看/她困顿了一生的地盘。真的,那只是/一块弹丸之地,在几株白杨树之间/河是小河,路是小路,屋是小屋/命是小命。我是她的小儿子,小如虚空。”全诗语言独特、视角空间感强烈,“母亲”“高山”“白杨”等客观对应物接地气,“母亲”的生活和命运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不由得会让读者产生共鸣。

(二)简单却满载神的训谕

雷平阳说:“我主张生活要逐渐简单化,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也在逐步简单化。”他写作的时候也是如此,“我想强调的是诗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像我这种有疼痛感的人玩不出什么花样来,只有诚实、简单地去表现自己的土地。”他总能让读者在简单中窥见神的训谕,思考生命哲理。如上文提到的《背着母亲上高山》,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母亲”,不管我们在大千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其实在天地面前都是在坐井观天。个人的活动在世界巨大的秩序中,在浩瀚的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九牛一毛,全诗的结尾“没有边际的小,扩散着,像古老的时光/一次次排练的恩怨,恒久而简单”让人想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无限苍凉。

雷平阳诗歌的乡愁和自觉的蜕变在经验层面,都在认真细致地展现客观事实,但是虽然“‘写实’是他诗歌的基本法则,但很多时候他的思绪会越过眼前的实景,而陷入一种哲理性的冥想”,“地域性仅仅是他创作的一个起点或支点,他的作品最终通向的是一种普通的人性关怀和独特的语言创造”。这正是雷平阳的成功之处,写故土写乡愁的作家比比皆是,但他们没有雷平阳那样简单却有神谕的语言,没有“针尖上的蜂蜜”一样的体验,因为“没有对生命的超越性的关注,就不会有真正的诗歌。诗歌不会在任何意义上赢得大众。”

三、形式:纯自然的强大力量

雷平阳的诗歌在形式方面有一种纯自然的强大力量,势如破竹、入木三分,让读者难以抗拒。“对形式的忍耐和忍耐中的反抗,你只有接受束缚并在束缚中反抗、冲破这种束缚,诗的力量才能有效被传达出来,而这种力量才是诗美的最高体现。”

第11篇

关键词: 《祖鲁女人》 文体学 诗歌鉴赏

一、引言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是诗歌,一种以高度凝练、音韵并茂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诗歌特有的短小精悍、高度凝练的语言特点,使得众多读者对诗歌赏析无从下手。本文以南非著名诗人罗伊・坎贝尔的名篇《祖鲁女人》为例,从文体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层剖析,以此探讨诗歌欣赏的方法和策略。

The Zulu Girl

When in the sun the hot red acres smoulder,

Down where the sweating gang its labour plies,

A girl flings down her hoe,and from her shoulder

Unslings her child tormented by the flies.

She takes him to a ring of shadow pooled

By thorn-trees:purpled with the blood of ticks,

While her sharp nails,in slow caresses ruled,

Prowl through his hair with sharp electric clicks,

His sleepy mouth plugged by the heavy nipple,

Tugs like a puppy,grunting as he feeds:

Through his frail nerves her own deep languors ripple

Like a broad river sighing through its reeds.

Yet in that drowsy stream his flesh imbibes

An old unquenched unsmotherable heat-

The curbed ferocity of beaten tribes,

The sullen dignity of their defeat.

Her body looms above him like a hill

Within whose shade a village lies at rest,

Or the first cloud so terrible and still

That bears the coming harvest in its breast.

Roy Campbell(1901-1957)

二、诗歌赏析

1.语音层面

语音是语言这种符号系统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基础。我们在使用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从事建立在语言符号基础上的各种艺术活动时,都需要借助语言的语音层面(秦秀白,2002:31)。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分析诗歌这种用于表达诗人内心情感、适于吟诵的文体,更离不开语音层面的剖析。另外,秦秀白教授也提到,语音能够唤起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联想,这种联想便是语音象征(sound symbolism,phonetic symbolism),它首先体现在拟声上,拟声可直接或间接地产生音和义之间的互相联想。

1)诗节中运用了大量的硬辅音,/p/使用了9次,/d/多达19个。6个硬辅音/p/、/b/、/t/、/d/、/k/、/g/为爆破音(plosive consonants),都有迅速爆破的过程,音质不柔和,故也称为刚硬音,使人产生坚硬、撞击、跳跃、力量的爆发等感觉,并适宜于表达忿怒、痛苦等情绪或摹拟爆裂声。诗人运用这些音位的表意功能充分地表达了祖鲁人在骄阳似火的恶劣环境下苦苦耕作的痛苦和愤怒,而这正是那些白人殖民者对他们强制实行种族隔离和残酷压迫的结果。为了生计,为了天真无邪却也要跟着受苦受累的孩子,这位年轻的母亲只能把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像包裹一样系在身上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勤苦劳作。第一节的最后一行用了一个tormented,这一个词中就包含了3个爆破音,深刻地体现了祖鲁人受到残酷迫害时的愤怒、痛苦和不屈不挠的反抗、憎恨之情,把这个词用在婴儿身上更突出了殖民者的残忍。

第二节中描绘了母亲捏死孩子头发上的虱子的情形,进一步反映了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惨状况:如此娇嫩的孩子身上居然都长虱子了。诗人用ticks来形容这些可恶的虱子,这个词也包含了两个爆破音,充分体现了母亲对虱子的憎恶之情,而该节的最后一行用了一个electric clicks来描绘母亲处死虱子的情形。由于手和头发的摩擦,加上天气酷热容易产生静电,用clicks一词,也是两个爆破音,喀嚓一声就将虱子捏死了,可以看出母亲当时那种对虱子的恨之入骨之情,一旦有可能将其置于死地,绝不放过这个发泄痛恨的机会。

第三节描绘了孩子吮吸母乳的情形。诗人用了plugged一词,包含三个爆破音,说明婴儿即使是睡着了,也还是没能冲淡饥饿的痛苦。因为饿到了极限,把母亲的紧紧地含在口中,以至于小嘴被紧紧地塞满了,似乎是怕吃的东西被夺走了一样。紧接着用tugs,puppy和grunting,这三个词中每个都包含两个爆破音,也形象地描绘了婴儿吮吸母乳时的力度,说明被压迫的人民遭受极度的饥饿。

2)除了爆破音的使用之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h/,其也称吐气音,能使人自然想起人用力时的气喘嘘嘘等。文体学家们认为它在词首出现时象征人们做工或行动时“努力”或“费劲”的情形,如haste(急速),heave(举起),heavy(重),hosist(升举),huge(巨大),hard(艰难),hurry(匆忙)等。全诗中共有多处用到这个音位,如hot,hoe,heavy,heat,hill等,这些词都给人以特别沉重,面对困境显得百般无奈的感觉,以此来表明受殖民者压迫的祖鲁人民已经被压得喘不过气了。

3)/s/、/z/,这些音称为咝音(sibilant sounds)。咝音除用以描绘风声的飒飒,溪水的潺潺,还用以描绘树叶的沙沙,衣裙的簌簌,以及摹拟鹅、蛇等动物的嘶嘶声,表示憎恶反对时的嘘声,等等,如hiss(发咝咝声),sizzle(哧哧作响),whisper(轻声耳语),rustle(沙沙作响),whistle(哨子的尖声)等。诗文中除了运用大量的名词复数之外,也有其他包含这两个音位的词,形象地把祖鲁人对殖民者的愤恨之情描绘了出来。

4)/i/、/i:/这样的元音很单薄,发音时舌位高,开口较小,音量不丰满,弱而清脆,所以常与小、轻、巧、细、单簿、迅速、清晰、明亮等联系起来。尤其是短元音/i/,给人一种“小不点”的感觉,并常被用来表示“小”、“无关紧要”的概念。诗文中每一行都有用到这种单薄的音位,而且很多都是每一行的最后一个词都包含这样的音位,不仅读起来押韵,朗朗上口,而且让人感觉到祖鲁人的弱小和无助。他们虽然内心里对殖民者有着强烈的不满和憎恨,他们虽然也有着顽强反抗的精神和勇气,但他们却力单势薄,根本敌不过殖民者的重压和迫害。

5)另外,大量使用长元音和双元音,/u:/、/u/这两个音舌位稍高,开口较小,但由于发音浑重且时间较长,常引起深沉、沉重等感觉,适宜于摹拟低沉的声音和表达忧愁悲哀的情绪,在诗文中多处使用到。另外,由于其音长关系,长元音和双元音能够象征多种情感,较适宜描摹延绵、缓慢、疲倦等情状。其中有的音听起来犹如叹息、,可用来表示忧郁、悲伤,增强诗文的挽歌效果。例如诗文中多处用到/ai:/,如第一节的2、4行,第四节的1、3行,特别是sighing一词更是用得恰到好处,本身就带有悲切色彩,同时又包含了双元音,另外词的后缀ing更是给你一种绵延的无奈、无助和痛苦之情。似乎是祖鲁人在哀声叹气地倾诉,以表达他们遭受痛苦的悲惨和无助。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诗人在用词上是精雕细琢的,充分利用了音位的表意功能,通篇使用那些可以表达人的愤恨、哀怨、无助和痛苦的音位,读起来让听众都感觉沉痛无比,也充分地把祖鲁人受苦受难,虽力单势薄,但从未放弃反抗和奋斗的坚持形象地展示了出来。

2.词汇层面

秦秀白在《英语语体和问题要略》一书中指出英语中有许多修辞手法是建立在词汇层面的。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本文主要分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表现力起到的作用。诗文的第3节描写孩子吮吸母乳时直接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tugs like a puppy,grunting as he feeds.这种形象的描绘一方面可以让读者体会到孩子天生的那种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而这么和谐而美好的生活状态正是所有受压迫的祖鲁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也似乎让读者对孩子充满了怜惜之情,也许是母亲长时间的勤苦劳作似乎忘了给孩子喂奶了,也许是除了母乳也没有其他可以充饥的东西了,孩子像小猪一样贪吃的样子让人啼笑皆非。

母亲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模样,也为无法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环境感到极度痛苦,同时从孩子身上也隐约有一种对未来寄予的希望。这种饱受身心煎熬的痛苦让母亲在感到疲惫不堪的同时也强振精神,诗文用“like a broad river sighing through its reeds.”将年轻的母亲那种复杂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宛如一条河流艰难地淌过一片片芦苇,寻找远方的大海。

孩子虽然还不懂得世间酸甜苦辣,宛如一张白纸,但此刻在母亲的眼中,他却是未来的希望。他吮吸着母乳,似乎也吮吸着母亲寄予他的力量和厚望,同时也吮吸了民族失败和自尊受到摧残的愤怒。诗文中“her body looms above him like a hill(她像一座大山罩着孩子稚嫩的身体)”渗透着被愤怒压抑着的力量,这个明喻也是直接将年轻母亲那种强悍的奋斗力量呈现了出来,她宛如一座大山,照顾着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坚强的力量,这正是祖鲁人的一种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哪怕这一代人无法殖民者的残暴统治,但他们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的子孙会承载着祖辈们的希望完成民族复兴的大业。

3.句法层面

短小精悍的语句总是给人一种欢快、干脆利落的感觉,这首诗歌都是由一些复杂的复合句构成的,复合句不仅句子长,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复杂的结构来表达一种复杂的情感。全诗一共5小节,而每一节单独构成一句话。通篇使用了定语后置,分词做伴随状语,以及状语前置结构。这种复杂的结构体现了诗人的复杂情感,更体现了祖鲁贫民那种交织着愤怒、压抑和反抗的复杂情感。

4.意象层面

意象对诗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意象,诗歌也就不成为诗歌。意象是诗人用以寄托感情、表达思想的一些事或物。根据秦秀白的观点,意象的功能有很多,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就是象征的作用,当一种意象经常被运用,就构成象征。

英语中的许多象征都来源于反复运用的意象,如rose常用来象征“美丽”,lion象征着“勇气”和“力量”,dove象征着“和平”等。诗歌中的意象常把一个熟悉的、随时可见的东西和一种抽象的、富有哲理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使得读者能透过意象领悟诗句的丰富含义。而这首诗的象征运用可以说是合情合理,恰到好处。

诗文一开始就描写祖鲁人在被烈日烤红了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场景,这位年轻的母亲虽然累得大汗淋漓,却还要背着孩子干活,孩子也要跟着遭受苍蝇蚊子的折磨。母亲和孩子象征了生命和希望,也象征着弱小和无助。这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选了一个年轻的母亲和一个刚出世的小孩作为贯穿全诗的主线。而这里的苍蝇蚊子象征着统治祖鲁人的那些白人殖民者,这样一对比,就把当时祖鲁人受苦受难的情形表露无遗。

位于第四节的一个词heat更是含义丰富,一方面它象征了祖鲁人反抗殖民者的强大决心和意志,象征着新生的力量,他们要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不愿意在自己的土地上为残暴压迫自己的统治者干活,更不愿意世世代代都屈服于殖民者的残酷统治之下。另一方面也象征祖鲁人在殖民者的统治下,自尊受到摧残,怒火极度压抑的愤怒,犹如一团烈火在胸口燃烧。

另外,白云本来应该是象征美好纯洁的,但这里诗人用了一个terrible和still来修饰cloud,那么就变成了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大片乌云,让人感到窒息,也让人感到压抑和愤怒,同时也预示着阳光总在风雨后的胜利在祖鲁人不屈不挠的努力下会愈来愈明朗。

三、结语

本文从文体学角度对罗伊・坎贝尔的祖鲁女人展开了详细的分析,一方面在诗歌鉴赏方面为读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使读者对英语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另一方面也帮助读者更好地来欣赏这首诗歌。诗人通过各种手法将祖鲁人饱受痛苦,却不屈不挠坚持反抗的顽强精神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加深了读者对祖鲁人更真切的理解和对他们当时那种悲惨处境的深切同情。

参考文献:

[1]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王佐良,丁旺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第12篇

[论文摘要j冉仲景是近年诗坛崛起的有一定影响的青年诗人,其诗歌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和高原的风姿,风格博大沉雄,语言清新明快。康巴高原和武陵敬土,是其诗歌抒写的两大主要对象,它们相辅相成,构成诗人独特的诗歌 艺术 世界。前者莫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后者拓展了他的诗歌视域,丰厚了广度与深度。

冉仲景是近年诗坛崛起的青年诗人之一,作品频频出现在《诗刊》、《民族文学》、《星星》诗刊等报刊上,已引起广泛的注意。他的诗歌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和高原的风姿,风格博大、沉雄,语言清新、明快,给读者构筑了属于他的一方诗歌殿堂。

冉仲景是武陵山区的土著后裔,1987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年在《民族文学》第4期发表处女作《山舞》,开始走上诗坛,从此一发不可收。为了诗歌,他放弃了留在城市的工作机遇,毅然来到康巴高原,在跑马溜溜的康定师范做教师。教学之余,深入藏区,体验藏民的生活,用他的笔书写藏民的生存状态,描绘康巴高原的广阔壮丽风景,给外面的读者展示了他对高原的独特视角仲景的诗歌以高原为载体,以牦牛,经幡、青稞、格桑花等为意象,尽情地放歌康巴高原。在他的诗中,见不到半点做作之态,每一个句子,乃至每一个字,都让人感到亲切.让人感到生命的自强不息和高原的律动。从创作的手法看,仲景恪守现实主义,以现实题材和高原的传说融于一体,把土著语言和藏民语言有机结合,产生了一种睿智、幽默,把生命的原色与社会风俗巧妙地融为一体,用诗的艺术传播高原的信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风,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求索和艺术追求的命题。

仲景的诗分为两大类题材:一类是在康巴高原生活10年的作l,以讴歌高原和书写藏民为主体,一景一事、-一种感受就构成了他心灵的诗歌,比如《康巴》、《朝圣者》、《康定》《简单的草原》、《前夜.献给阿央嘉玛的十四行诗》等。另…类诗歌是以武陵山区为写作对象的,表=选了作者对乡土执著的热爱,了作者的乡恋情结。如《唢呐》、《听一首乡村 音乐 》、《赞叹:家和乡》、《乡村遗嘱》、《芭茅满山满岭》、《重返米旺村》等。他的这两类题材的诗歌,相辅相成,构成了仲景诗歌的世界,前者奠定了仲景在诗坛的地位,后者扩展了他的诗歌领地,丰厚了他诗歌的深度与广度,增添了他诗歌的质和核。

研究仲景的诗歌,应当从两个方面人手,实事求是地从两个不同的地域况境分析其诗歌,才能真正地感受认识他诗歌的全貌,才能真正地理解他的诗歌康巴高原是他的创作之源,武陵山区是他的生命之根

颂辞:康巴

仲景在康巴高原生活了l0年之久,得天独厚的生活环境,成就了他的高原诗歌。把土著的意识和藏民的心理有机结合起来,他的诗歌是原汁原味的,康巴诗歌,设有夹杂丝毫杂质。让我们先走进他的《简单的草原》(《星星》诗刊,1997年4月号)。开篇的儿句诗,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展示了草原的神秘和深厚:“尽管宽宽阔阔,平平坦坦/草原仍旧没有路/仍旧把一些事情/隐藏得很深”。人们意识里,平凡而简单的草原,其实蕴涵了不少内在的变迁,生存的过程。短短的几句诗,蕴含了一种哲理,弹出了一种久违的弦外之音:“草原从鹰翅开始/养育婴儿和我的梦/草原从语言尽头开始。”

他的另一首短诗《青稞的岁月》揭示了作者的深深思考和析愿:“青稞的含义接近八月/风都金黄”,折射了高原人们祖祖辈辈的期待。他的《草原十四行》(《星垦》,1995年4月号)就可以窥视他对草原的挚爱:“什么样的河流元始无终/什么样的寒冷铭心刻骨/除了苦难的爱情/你就是我最深最痛的词汇/草原,草原/一段颂歌,建造一瞳庙宇/一颗花蕾/意味着一座坟茔。”这诗是仲景对康巴高原唱出的颂词,带着滚烫的血和赤诚的心,感动着我们物欲化时代的心让我们仰视仲景的另一首抒情诗《高原:我又高又远的心脏》(《诗刊》,1998年6月g-))..死一千回,活一万次,都在高原/既然命里注定我应如此这般…·一”另一首《献给阿央嘉玛的十四行诗》也叫人妻9骨铭心:“就在整座草原的花朵倒进香气之前/书卷掉落:从我的双手/从俯身向下的月光里,一阵来风/使我的头发和心脏都激动不安/那时,你在雪山雪白的另一面/用一轮明月留住深邃的夜空:用怀念/让过去的好时光重现,阿央嘉玛/谁曾经听到过你的歌声/为了水上的波光,多少人在学习/游泳,为了寒冷的雪莲/我就要启程,向雪线之上攀登/但是,没有一条道路通向/你散了步的花园/没有一双手可以幸运/抓住你月色一样缥缈的衣裙这些优美的诗歌意象展示了他对一个藏族女孩阿央嘉玛的赞颂和一往情深。我固执地认为,阿央嘉玛代表了整个藏族女性,代表了美好的爱情,是作者献给藏族女性的颂词,读后会久久回旋在读者的心里。

让我们再领略一下他对藏族女性的颂歌:“太轻的欢乐加速了你的美丽/音符中的姑娘桑吉卓玛/如果琴弦是我早巳辜负的道路/你的长发,就是我的天涯…-·我走遍了灵魂的每一个角落/如果月亮不是最寒冷的花瓣/你的名字就是我的故乡/一个迟到者至今还仍在嗓音里跋涉/卑微的人.没有聘礼的人/只能通过一首无始无终的歌/到来世的高原与你相见·…··”(《桑吉卓玛》,《诗刊》,1997年8月号)我们不难看出,桑吉卓玛代表了康巴美丽的女性,可以延伸成一种真正的爱情象征。仲景的诗歌则是对这一高原纯洁爱情的依恋,发自内心的称颂,同时也给他生命前行的鼓动。尽管他离开了康巴高原,他的心却永远留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格桑花中,牦牛的乳汁里,雪原的旷野上,溪水的流动里,鹰的飞翔间…··我们读到了他和高原一起律动的诗句:”我迷路的时刻/你在河边出现/这是不是天定的缘/沿着你手指的方向/我看见一条道路穿过山谷/在迷迷茫茫的烟霭中继续延伸/·…十年,二十年,甚至一千年/我肯定还要回来/回到今天,回到这清浅的河边/回到大地的边缘。”(《诗刊》,1999年8月号)在仲景这些写给康巴高原的诗歌里,无处不荡漾着他的高原情愫,以及他像高原一样宽广的情怀,让人领略到的不仅仅是一种虔诚的颂辞,而且还看到了他魂牵梦绕的高原情结。在《女儿风》、《佛塔》、《圣城》、《草原女人》、《谷地》等一系列抒写康巴高原的诗歌中,这些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羊还是词》这首小诗足以证明:“草原昨天就已经铺开/还不见羊群到来/远远近近/我们听见了羊咩咩咩咩/声音是洁白的/富于表现力”。第一行诗的出现,就意味着草原的死亡与新生。这首诗完全可以说明仲景与康巴高原的血肉联系。他与高原同呼吸共命运。

感恩:乡土仲景的家乡是武陵山区的龙潭坝子,酉水的支流龙潭河执这儿流过。这片古朴的土地可谓人杰地灵,赵世炎、刘仁等老一辈革命家就出生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这儿古老的习俗,朴质的民风,山山水水,绐了仲景的诗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们首先透视一下他的诗篇《赞叹:家和乡》:“盏盏瓜花/被怎样的大手——拧亮/菜地、村庄和农历/于是灿烂辉煌/来自天上的蜜蜂/唱出嘤嘤嗡嗡的歌曲/往瓜花深处/很久很久却不愿意出来/天堂没有瓜花/天堂肯定黑暗。”(《诗刊》,1999年8月号)瓜花象征了乡土一天天美好的生活,抒发了仲景对家乡的感恩情结,成了他诗歌的另一命题。另一首《民歌》则反映了仲景对乡土原汁原昧民歌的理解和称道:“这些土里土气的寒伦的财产/一直装在我的行囊里/不管怎样的流逝/我执来没有对谁唱起/·…·、浪迹天涯我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就时时遭人唾弃/当我感觉孤独,并坐进无边的回忆/噙泪哼上那么三五句……”这几句诗歌中,渗透了作者对家乡民歌的热爱,民歌给了他支撑力量,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样情意绵绵的怀乡诗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对乡土的眷恋。他的诗歌《芭茅满山满岭》(《诗刊》,1999年8月号)就是证明:“他们满头的白发/与青春究竟相距多远/他们风中摇曳的姿影/与幸福美梦没有关联/昨夜我告别母亲/沿着河流的方向远行/今天我回到家乡/就看见了芭茅满山满岭……为给高粱让出小块土地/傻到不剩一丝芳馨/谁能像芭茅那样宽厚坚韧/只有母亲,只有母亲。”在这首诗里,仲景以武陵山区的最为普遍的芭茅花比喻母亲的白发。芭茅象征了武陵山里平凡而又平凡的母亲形象,写出了山里女性宽厚仁慈、世代生存的繁荣景象。他的另一首短诗《乡村遗嘱》(特刊》,1999年8月号)注人了作者对本乡本土的深深思考:“孩子,你得/准备一副钢牙/日子好硬。”平凡的三句诗揭示了生存的艰难,预示了深深的哲理,读后令人沉思。我们再看看仲景发表在《民族文学》上的《山舞》,这首诗蕴涵了深厚的地域理念,了作者对乡土崇拜的情怀,读后犹如亲临其境:“男者、女者、老者、少者/轰隆隆的鼓声/撼四方之民/尽情的歌舞/让上苍领略这黑压压的人头…-”

仲景讴歌乡土的诗歌取材平凡,用平常的事或物,作为诗的支点,以独特的意象,全新的视角,朴质而清新的语言,将他的心胸袒露在读者面前,唢呐、吊脚楼、洞箫、艾蒿、油菜花等这些武陵山区的平常之物,在仲景的语占里琢磨成诗的 艺术 。他站在另一种高度,真诚而透彻地感恩。比如他的《深人乡村》、《酉阳》、《腴地老家》、《果园主人》、《山里人》、《重返米旺村》等一系列诗歌,无一不是荡漾着这种情调。但他一直没有重复别人或是自己,他的每一首诗歌都在力图超越自我,站在诗歌艺术的制高点,用诗人的眼光打量着乡土的人或事,然后羽化成为诗歌……让外面的读者真实地感受武陵山区子民的生存状态。他换成了另一种角度报答乡土。让我们欣赏一下《那是一片褐色的土地》(《诗歌报》,1997年8月号),就能够真正地理解仲景的心境:“在武陵山的西部乌江的东面/娟子,那是一片褐色的土地/那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他贫瘠而温柔,朴素而坚韧/无数个孩子因此而失去姓名/成为金黄的谷粒,成为/一代代生生不息的愿望/我的父老兄弟们/在那块土地上耕种和繁殖/永远充满无比的信心……”

创新:梦幻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