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层医生论文

基层医生论文

时间:2023-01-02 03:3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基层医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基层医生论文

第1篇

 

 

 

 

首先,基层医生想,就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1

标题内容 需要从两方面培养:在学校里的科研设计等课程的培养或向其他研究者进行交流学习。最重要的是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有科研这根弦,这样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好的科研思路。

 

2

较高的临床水平 研究者应该对本专业疾病的诊断、治疗,并经常跟踪本专业的研究热点。这样才能在临床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继而根据问题设计出高水平的科研课题。

 

3

电脑操作技能 无论是跟踪本专业的研究热点和科研的查新,还是写作和投稿,都需要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电脑操作技能的提高没有诀窍,就是卖油翁所说的“唯手熟耳”。

 

4

英语技能 发表SCI文章所需要的公共英语技能只需英语4级水平,很多大学本科已经达到,只是长期不用,退化了。专业英语技能的提高较简单,只需要对本专业顶尖杂志的10篇论着进行精读即可。

 

 

5

对科研的兴趣 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是前面所有能力的基础。虽然科研的过程有时是痛苦的,但是要培养自己从科研的成功中获得快乐,让兴趣成为科研的原动力。

 

 

其次,基层医生想,就需要了解医学方法:

 

1

寻找课题 科研源于临床,我们要从临床中发现科研课题,对临床中用现有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进行思考,或对临床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解决不满意的问题进行研究。一定要从小问题入手,即使对某一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预后的某一个小问题进行改进,也值得研究。

 

在临床中发现可能的科研课题后,就是对这些课题进行检索,了解有无其他研究者进行了研究。这要求具备一定的网络技能和外语基础。一般先自行进行搜索,然后再委托专业查新机构检索。

 

2

科研设计 如果该科研课题无人研究,就进行科研设计。对于基层医院,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避免进行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原因是患者人数有限且病员的经济情况不同,可能造成研究多年不能完成或偏颇很大。基层医院还要面临有无临床试验的资质和法律问题。另外,由于很多病员对临床试验的理解有误,可能造成依从性较差。其次,避免基础研究,尤其是涉及机理的研究。原因是基层医院医生的理论水平有限,实验设备不足,临床工作太忙导致时间有限,实验的经费有限。所以,设计课题时一定要考虑病员数量是否足够,时间是否充裕,经费是否充足。

 

3

课题进行 应该严格按照课题的设计进行,每隔一段时间,对课题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必须强调的是团队协作。科研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多位参与者共同努力,尤其在基层医院,为每位参与者分配适当的工作后,参与者必须认真完成。实验结束后,对科研数据分析。

 

4

撰写论文 这是很多医生都头痛的问题,实际上并不复杂。具备英语4级水平,再经常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章,是可以用英文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的。文章写好后,可以找母语是英语的医学专家修改语法。当然,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也可以让专业的修改公司修改。

 

5

第2篇

在公立医疗体系工作了30多年后,闵燕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她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从事眼科整形工作。无论是临床、科研还是教学、管理,闵燕都取得了令同行钦羡的成绩。在她看来,离开公立医疗体系,不仅是为了挣脱行政束缚,也是为了向自己向往的“有温度的医学梦”迈进一步。

2013年11月25日,当《中国医院院长》记者来到闵燕医生的诊室时,她上午的门诊时间还没有结束。在宽敞的诊室里,闵燕和几位助手正在给患者详细讲解病情发展、治疗方案、预后效果乃至医疗风险。闵燕耐心倾听患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然后一一为其解答。这样的场景,与记者一周前在北京某公立医院的就诊经历差别迥异:两位医生在一间诊室同时看诊,与患者的交流寥寥无几,用最快的速度打发记者离开,甚至连病历都忘记写,只催着记者拿着药单去交钱。

“中国基层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导致大型公立医院患者拥挤,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空间,隐私保护不足。在这里,我拥有独立的诊室,配有助手写病历和处理各种杂事。能够全心全意地看病,充分与患者沟通,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和遗漏。”同样是每天接诊30多位患者,但闵燕告诉记者,相对于在公立医院,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思考,患者的满意度更高,自己也感觉更轻松。

上午的门诊持续到将近下午一点,但是闵燕医生毫无疲惫之色。“公立体制下的医生要承受医教研三方面的压力,医生的很多精力没有用在患者身上。特别是刚毕业的年轻医生,论文科研和职称评级的压力太大,很多医生疲于奔命,对医疗行业产生了倦怠感,最终换单位甚至转行。”

2013年5月美国Medscape对中美两国医生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82%的中国医生已经产生职业倦怠感,比例是美国医生的两倍。

闵燕一再向记者强调,“离开公立医院,并不是因为我失去了搞科研和行政工作的机会,而是我自动放弃了。我希望把全部精力用于临床。能否看好病,患者的满意度才是评价一名医生好坏的标准。”

中国的医疗临床科研多是强制性的,虽然科研论文成果很多,但真正被世界认可的极少,其中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而国外的科研完全是出于临床医生的自发兴趣,虽然时间长,但是价值成果却远超国内。“中国公立体制内医生的职称等级制度导向存在偏差。有些医生疲于奔命地搞科研、发论文、评职称,每天又要面对大量的患者,焦躁难安、身心疲惫。”闵燕回忆在公立医院的工作经历时,不免对职称等级体制造成的压力有所感叹。

相对于在公立医院,闵燕在民营医院中有着更自由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院长李俊告诉记者:“针对闵燕医生的兴趣和要求,我们不让她承担行政管理工作,给她配备了一名助手来承担相应工作,从而加强了闵燕大夫自我时间的调控性,她每天尽量按患者的诉求来安排时间。”

在公立医院,面对蜂拥而至的患者,坐诊医生甚至没有吃饭喝水的时间,有些重症科室,甚至24小时守在病房,不眠不休。“除了医疗和压力外,医生的职业环境更令人担心。”闵燕对现在公立医院混乱情况和医闹频发感到忧虑,“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沟通不足,公立医院的医生没有时间和精力与患者阐明病情,患者不明白其中的医疗风险,认为花了那么多钱还没治好病。医患矛盾越演越烈,医生成了高危职业。”

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工作了6年的闵燕医生,在记者临走时特别谈到。现在更希望民营医院作为基层医院的一部分力量,得到更多的支持,从而缓解公立医院的诊疗压力。她建议公立医院的专家多到民营医院坐诊,不仅起到分流患者的作用,同时也可带动基层医院医生的成长。

第3篇

随着全科医学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全科医学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整个医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科研也正被视为这一专业发展的要素之一。

今年5月,由卫生部、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指出: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在临床医学学科下,研究探索增设全科医学二级学科,开展全科医学医、教、研工作。

可以说,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再加上全科医生对科研的热情以及身处基层的独特优势,全科医生有选择性地做科研具备了天时和地利。那么,基层医生要做好科研需具备哪些能力?在科研的选题确定、标书写作、课题申报、答辩等方面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且听有关专家对此的解答。

基层医生搞科研有其独特优势

郭爱民:不言而喻,基层医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利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基层医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好的医学科学研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指导社区卫生服务向深层次发展,并通过进一步培养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研究工作水平。

王少为:全科医生是处理社区常见问题的专家,正是对于社区常见健康和疾病问题的研究,使得全科医生有着比其他任何医学领域的医生都具有更广阔的前景和丰富的经验。全科医学工作的环境一般缺乏大型的诊断治疗设备和尖端的实验测试仪器,这对开展科研工作是一个不利的条件。但全科医学的行医方式有其独特性:全科医疗负责所有性别、年龄患者的保健,治疗预防所有器官系统的疾患;全科医生从生物、心理和社会各个角度观测、探讨患者的健康问题;全科医生因其连续的特点可观察到患者从健康、疾病形成期、亚临床、临床期、康复期以至终末期的患者,有接触患者的直接经验。

选题确定要有选择性

基层医生做科研如果只会重复别人的工作,将难有实质性突破。全科医学的科研首先应从日常医疗、卫生保健的实践中发现问题,从中选择迫切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课题。

张勘:基层医生应该利用所处工作环境的独特优势――贴近居民,有选择地结合工作实践尝试开展科研工作,例如慢性病社区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等管好了,脑卒中、心血管疾病也就随之减少了。社区医师找选题需要从身边着手,从贴近自己临床实践的工作着手。并考虑其可行性,即课题的实施已具备文献、材料、设备、研究人员等基本条件,再通过努力申请到课题经费,进一步争取必要的条件支持。

周昕熙:正确地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无论是临床应用还是基础研究,都要凝练好科学问题。对于基础研究,科学问题可以是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某一个关键,也可以是干预手段的作用机制;而对于临床医生,则应注重制约临床诊治的关键问题,善于从临床工作中发现课题,如预测预后的关键性指标、治疗手段的作用与选择,目的是能为病情的判断提供帮助,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临床疗效,切实让患者受惠……从而做到问题的提出来源于临床,问题的研究贯穿于临床,结果应用回归于临床。

科学问题的提出决定了科研行为,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临床医生会发现许多有意义和急需的科研选题。因此对某个科学问题感兴趣的医生,在前期多做一些积累,如在申报课题前做一些预实验和基础准备、发表文章,再去申报,成功的几率会大很多。

郭爱民:对基层医生来说,最要注意的是,课题的选择不宜过大,过大不能显示研究者的经验和水平,更无条件完成调查。例如开展对我国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的普查就是不错的课题,而与此相关的选题还可以是北京市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普查、西城区社区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普查等。一如科学研究的目的一样,基层医生可以通过描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探索使社区卫生服务有效的运做模式,来解释为什么社区卫生服务不被百姓认可、评价社区卫生服务的效果、预测社区养老院的发展趋势、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提出建议。

又如实行收支两条线后职工积极性的调查、全国重点联系城市调查、高血压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及健康促进效果评估、社区高血压病的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足在社区的中医药诊治研究、全科医学培训规范研究、基于适宜技术工作规范下的社区卫生服务成本测算研究、社区中老年人健康管理适宜技术效果研究、电子健康环境下的社区卫生管理模式优化研究、中国城市老年社区护理模式与管理研究等,都是基层医生可以选择开展科研的内容。

课题设计要精准到位

课题设计主要包括论证、设计相应指标、确定研究内容、确定研究方法、确定抽样方法、确定技术路线、组成研究小组、确定项目产出、做好经费预算、做好标书撰写等阶段。

郭爱民:对科研工作者来说,不仅要清楚科研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做好设计,更要脚踏实地一步步的完成好。在论证阶段,需要做好文献检索、研究背景等方面的研究和说明。确定研究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延伸,最好是具体可操作的定量目标,并要考虑好以下问题:分析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之间是否衔接?具体目标是否可以确切测量?预期结果是否明确?实现总目标的措施和策略是否明确?

在设计相应指标阶段,则需要将具体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目标,即能用指标来表达的目标。这就需要围绕研究目标,确定采用哪些变量,以构成调查内容和问题。以社区卫生服务(CHS)现况调查为例确定科研目标,见表1。

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可以将问题分为事实型问题、描述性问题和规范型问题等几种。事实型问题重在客观存在的问题;描述性问题则主要是提供信息、叙述事件、工作活动和特征。例如工作在社区的医生多少人参加过全科医学培训?CHS机构运转模式等;规范型问题则是与原有的标准或规范进行比较。例如是否实行了六位一体功能?开展哪些公共卫生服务?哪些问题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在继续分析多少变化是项目实施的结果,多少是其他因素引起。例如进行健康教育是项目干预的结果,还是其他因素, 回答这类问题往往要设对照。

经费核算必不可少

任何一个课题,无论是临床的还是基础的,申请时都有一块是关于经费的,但中标之后必须做一个经费预算。

王少为:在做科研课题时,是否做项目经费核算,需要申请人自己考虑和决定,毕竟专家只是依据预算结合项目判断这个预算是否合理。而相较于评审者,申请人更了解自己的项目。

按照规定,一般相关科室人员是没有人头费的,对于临床研究而言,很多时候所做的研究本身就是职责范围内的,不可能因为不给这部分钱就不做临床了。千万不要指望靠点人头费来改善生活,如果是这样就不要做临床研究了。不如把有限的经费投入科研,期待远期的经济或学术上的收获。

基金选择要对号入座

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科技计划每年会定期或者不定期一些医学类项目指南,每个对申请者的条件和资质有不同要求,申报者要充分阅读申请指南,做到“对号入座”。

肖诗鹰:医院和医生可根据要求选择适合的和能够承担的项目,其中牵头的主要是高等级医院和资深科学家。因为科技计划的申报对申请医院的等级和研究人员的学历层次、研究成果、团队配置等都有要求。

基层医生的主要职能是为基层的健康服务,因此很难争取到这样的机会,尤其在863、973、重大专项之类。但对于一些特殊的课题,如地方病或一些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可能会需要一些基层医院以参加单位的形式加入。这对基层医生来说,是不错的机会。

王少为:大的项目一般比较高端,不过也不尽然。一些跟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项目经费往往以千万计,而工作往往是最基本的,例如腹腔镜的普及,几千万元的项目,就是一个临床路径。人们常常有个误区,认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偏好“短平快”的基础文章,临床论文很难发表,其实杂志更注重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论文,平素的知识积累、广泛的阅读则是发现问题和发表高水平论文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课题获得的资助都不会太多,因为经费额度原因,因此课题不需要解决太多的问题,解决一两个问题就足够了。

标书撰写要又精又准

对评审专家而言,标书就是你的名片,同一个方向,申请相同的基金,不同的标书质量可能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王少为:标书的质量决定了标书的命运。首先,申请人要把需要表达的观点写清楚,包括选题的意义、创新性、在同行中的优势,不仅要写出研究的前景和意义,更要提出精练的科学问题;其次,临床研究技术路线要清晰具体,比如要精确到临床研究做多少个病例的细节;再次,临床研究一定要解决好伦理学问题;最后,临床研究还需要一份可行性论证,论证报告写得好不代表能够实施,一定要切合实际。

肖诗鹰:对于申报项目的评审要求:第一是针对性,即课题申报一定要针对申请指南。第二是创新性,一定要把创新性描绘得淋漓尽致。第三是成熟性,即同一个课题,比别人做得更多、更成熟,获得立项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四是申请单位的良好条件,一般来说,越大的医院条件越好。但也不尽然,有的医院有学科带头人、有非常好的团队、在某个领域有深入研究,尽管医院的规模不是特别大,一样可以得到资助。第五是申请者的自身要素。比如学历,尽管不能唯学历,但仍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第六是合理的经费申请。

项目答辩须请有经验者把关

对于答辩的准备,比较通用的方法就是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反复演练,达到一定标准再去答辩。

周昕熙:申报单位的重视和集体协作对眼科的成功申报至关重要。年青医生提交材料前应组织专家反复论证,申请者上台讲立题依据、科研思路、技术路线,对有创意的选题,请专家帮助看标书,查细节和不足,对摘要和标书的每一个字甚至标点符号都反复推敲。对初次申请者的一般水平课题,也请专家提出建设性意见,给与鼓励,教他们分阶段地做前期准备工作。

如果是参加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答辩,那么尽量选择曾经获得过此类资助的专家;如果是通常项目,则应该请相似专业方向的专家。应注重总结以往申报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通过反复练习,直到讲演熟练,其表述即使是外行都可以听懂、都能被打动时,才能去答辩。

要有同时成为好医生和科研高手的决心

侯凡凡:要同时成为一个好医生和科研高手,就必须付出双倍的努力。因为你要做两件事(临床和科研),你就要付出更多,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

王少为:医生的首要任务是为患者解除病痛,提高生存质量,这种追求是无止境的。而科研和临床是相辅相成的,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临床上遇到的问题。临床医生做科研会在很大程度使临床思维更清晰更慎密。一个手术的临床设计、一个诊疗手段的选择都是科研,都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但常见的误区是我们根本没把这些当作科研,因而缺乏关注、缺乏总结、缺乏横向的联系,也不会注意知识的储备和更新,所以临床医生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好的科研项目可做。

在大家的意识里,做基础做分子生物学才是科研,其实不是这么回事。如妇产科学领域的宋鸿钊院士,他毫无疑问是一个好医生,同时也是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宋教授围绕滋养细胞肿瘤做了一辈子工作,他的成果绝大多数以临床问题为基础。

因此,发表的文章离临床太远,为晋升和某种目而发表的论文对于临床没有任何借鉴价值,临床和科研被人为分开了。要想同时成为好医生和科研高手,首先必须把医生做好了,然后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找一些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深入下去。

做科研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去

侯凡凡:目前的现状是,临床医生申请基金项目多是为了应对职称评定和考核,不重视通过科研工作的积累和深入思考去提出问题,不具备科研的基本条件,变成了以拿基金为目的。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申请“落榜”很正常。

王少为:我国的科研、科研论文因为与职称、职务挂钩,甚至有的地方研究生不发SCI不能毕业,这种急功近利的导向,使得大家追求的都是“短平快”课题。其结果是 “试剂盒”文章多了,潜下心来做研究的少了。

研究中还常常面对这样一个矛盾:小的东西人们不重视,担心发不出文章;真正大的问题又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包括人力、物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科研氛围的浮躁,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大环境的浮躁,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医学工作者自己能不能真正沉得下心。沉下就意味着职称不要了、名利不要了,这种潜心做研究的不是没有,但实在太少。

周昕熙:的确,由于社会和制度的原因,人们更多做的是一些“短平快”的研究, “抢帽子”也就不难理解了。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似乎没有人等得起:资助者不愿等,研究者不愿等,要求的是快速产生结果,为的是完成管理指标,都希望在3~5年内提供研究结果。如果要做一个长达10年的科研课题,则可能意味着准备工作也要长达10年,绝不可能一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同时,课题申请人需要承受很多,因此很少有人能沉下心去做一个比较长远规划。这个问题和整个社会的风气有一定关系,在社会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大环境下,很难吸引人投入较大的精力和人力去做某项研究。

这对研究者来说确实是一个考验,如果社会和国家能给予更宽松的环境,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过两年就要评估。其实真正长远的研究更具优势,但这首先需要能真正沉下去,除了已有的认可,还需要经费上的保障,才能谋划一些有创新和深远影响的研究。对于研究者来说,确定研究方向后,如果能坚持一个方向往往是最省力、最有效的。

国家更重视解决基础性机制性问题

肖诗鹰:对于重大科研项目,人们可能存在误解,认为过去重基础、现在重临床。其实恰恰相反,根据需要现在更侧重基础了。这和国家在过去还不怎么富有的时候,先解决温饱问题,等到温饱问题解决后再解决素质问题是一样的。过去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少,急需要解决的是临床上一些常见病、高发病等的防治。现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度发展,国家的科研经费成倍增长,对基础的投入更重视了――现在有经济能力去解决一些基础性、机制性的问题了,基础投入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侯凡凡:国家投了大量的经费在科研上,问题是怎么把这些钱用好,做出好的东西来。首先就是目的要纯,确实是为研究;其次,要选择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国家加大了科技投入,但这钱来之不易,都是纳税人的钱。因此科技人员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题目和做研究时,要考虑如何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王少为:至于临床研究不好做,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大家找不到临床研究好的切入点;第二是临床的问题太难解决了,需要汇集很多人很多思路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比如做染色体疾病的临床筛查,现在没有一个非常确切有效的无创或者微创的手段,而且筛查的临床误差很大,没有好的切入点也就很难申请到项目,在研究前景还不明朗思路还不明确的情况下,期待大量资金的投入是不太可能的。

周昕熙: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科研工作都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确很辛苦。但在对待这件事上,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要有目标,但不能利益目的性太强,不能急功近利,科研需要兴趣作为动力,需要承受寂寞和挫折,需要无私奉献,当然领导在晋升职称、在招收研究生以及物质待遇等方面也应该给予激励。

鼓励性政策出台 全科医生做科研更具动力

周昕熙:目前,国际医学发展的趋势遵循“预见─预防─个体化”的模式,要求医务人员不能只重视疾病的治疗,更要重视疾病的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说,这一思路与基层医生的职责正好吻合,这也预示着我国的医学科研应该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医学研究的战略应该前移。

要想真正实现医学研究战略的前移,尤其是实现科研的广泛化或全民参与,还需要内在动力和相关人事制度做支撑。首先,医院的临床医生都经过本硕博以及专科医师培训,在一般疾病面前一般难分高下。这时,对科学研究的评定往往变成了区分专家的“分水岭”。一个普通的医生也常常因为获得了比较理想的项目资助,又发表了一些较有影响力的文章,而从普通医生变成了专家。

而就医院来说,人事职称评定对个人科研成绩的要求,科室管理目标责任制(包含每个科室年度需要完成的科研工作量),主诊教授负责制(竞聘主诊教授需要考核科研工作,竞聘上岗以后对每个治疗小组也要进行年度考评,包含科研工作的考评)等,都将有力地促进此项工作。

第4篇

西安城北医院 连秀峰

医学永远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因为医生呵护的是人最珍贵的东西——生命。基于此点,我才走上学医之道。做医生,虽然累苦,但觉得值。当抢救危重病人喜获成功时,特有成就感,倍感这一职业的神圣和崇高。

目前,受国内大环境的影响,造就了医疗行业的现状,医生的崇高形象被“红包”、“回扣”、“渎职”蒙上了阴影,医疗体制的众多因素造成了医疗领域现在的低谷期,医生不再是“白衣天使”的形象。同时医生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身处法律、道德乃至生命风险的边缘。作为医生,其工作生活,可能存在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但是,不管外界环境千变万化,我们首先要具有良心,所谓“医乃仁术,医者父母心”。在任何情况下,医生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抢救患者的的生命,我们要准备面对和承受各界的误解和埋怨。

我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爷爷的曾祖父为清代朝廷御医。1964年我18岁,以平均82分的高考成绩,考入西安医科大学(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居全年级新生300人之第2位,学医6年。大学令人回味的6个春秋,绚丽多彩,我是学习班长,每门功课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70年大学毕业后,正式开始了我的从医生涯。

“将升岱岳非径莫为,欲指扶桑无舟莫适。”救死扶伤,甘为孺子牛,就是我要攀登的“岱岳”,就是我要抵达的“扶桑”,而大学6年医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则是我登泰山之“径”、达彼岸之“舟”。从毕业到现在已走过了46个春夏秋冬,我从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一步一个脚印,走到如今。并身兼多职,专著4部,论文52篇,获国家级中药新药生产批文三类2个、八类2个、九类6个。主编“钙拮抗剂的药理与临床”是国内第一部关于钙拮抗剂的医学专著,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教授为该书题词——“希望有更多更好的钙拮抗剂应用于临床以造福人民健康。”参编“简明临床药物新辞典”,原国家卫生部崔月犁部长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最新专著《连秀峰医学临床研究——初度七十》2014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54万字,大16开本。本书是作者从医45年来救死扶伤和医药科研攻关的真实记录,其翔实的史料是作者在基层县医院和八年来在某集团公司科研处工作及退休后返聘到本地和外省二甲医院多处任心内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工作学习的总结和升华。书中“量子生物学概论”是作者在医学界首次对时空生物医学阐发的新学说、新观点,是本书的代表作之一。医学论文中大部分是关于心血管病的论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前瞻性和科学性兼顾,实用性和参考价值较高。全书共分为医学论文、医学专著、项目概览、工作日志、医学飞鸿、医学人文、诗歌拾遗等篇章。本书文字清晰,思路新颖,叙述简炼,图文并茂。在作者古稀之年,诚愿把从医与科研生涯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奉献给医学界同仁和年轻朋友;该书实为基层医疗和科研工作者学习成才的一本好参考书。

1998年被录入《中国当代名医名药大典》、1999年被录入《世界医学界名人录》和《中国人才世纪献辞》、2003年被录入《中华风云人物录》画册等大型国际交流系列权威辞书中。

以上是我从医46年来的心路历程和微小收获,但我仍然不满足现状,决不停滞不前,我正在不断的努力学习、充电和提高。医海博大精深,知识永无止境,我要活到老、学到老!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段被称为“东方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大医精诚》,至今仍广为流传,并被不少医学院校作为新生入学誓言。

第5篇

近百年来,这所中国最著名的西医学府源源不断地“出产”优质医学生,这些栋梁之才日后成为科研专家和名医的比例高得惊人,不断擦亮北京协和医院这块“金字招牌”。长久以来,颇具特色的“协和育才模式”一直深受肯定,然而科技的发展、医学服务模式的嬗变,也向协和医学院的教育者们抛出了新的课题。

如何开创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新时代?在传统与时下、继承与变革之间,怎样深入协同、与时俱进?这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需要面对的巨大考验。

协和的定位是精英教育

静立于北京王府井繁华街肆中的协和医学院,于高楼林立中,以青砖、绿瓦、雕梁、画栋的面貌示人。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近百年中式建筑提示我们,这所医学院是如何地注重传统。

上个世纪,协和医学院“高进、优教、严出”的教学理念,“三基”、“三严”的教育传统,被推及到我国的医学教学体系中,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医学教育模式。至今,协和医学院一以贯之地坚持着这些理念和传统。比如,2012年8年制招生名额虽设定为90名,最后却只招收了80多个符合资格的学生。

协和当年在办院之初就讨论过这个问题:是为了解决中国医疗需求注重学生的数量,还是为了树立中国医学教育的高标准而注重学生的质量。最后董事会一致决定建立一所“与欧美国家一流医学院可以媲美的医学教育机构”。目前的中国,健康需求增长很快,许多医学院校的纷纷扩招,导致医学生入学门槛降低,有的临床医学专业每年招生超过一千人,医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师生比变大、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参与规范的临床训练和实验课,医学人才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教育部已明令禁止医学院扩招,但我国医学教育定位,应该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至今尚无明确结论。

对此,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则明确表示:“我国紧缺医生资源,但更缺优秀医生。基于当前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教育注定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大众化教育。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医生承载着社会公众很高的要求和期望;现在疾病谱以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这些疾病是由多因素造成的,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对医生的临床技能、沟通技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很好地应对;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机构和教学能力也具有培养优秀医生的总体能力和潜能。我们应该很好地规划医生的培养,正确评估医疗机构和社会对医生的需求数量,以确定培养数量,设定和严控最低培养标准,吸引高质量生源,高效运用教学资源,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医生。”

在他看来,协和医学院之于我国医学高校的意义,就在于设定整个医学界的标准,引领国内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个个都能参与解剖尸体、实验操作课、小组讨论课、临床操作和手术等,并有严格的过程要求。当然,要求全国的医学院都按协和标准来配置师生和资源,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希望协和能有一个引领的作用。”

在“高进”管住了入口之后,再以“严苛”的淘汰制确保毕业生质量,是协和医学院的一贯做法。临床医学(8年制)专业坚持小规模招生,从严要求。前2年半为医学预科阶段,学生在清华大学修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后5年半为医学教育阶段,在协和本部完成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8年制学生的学科平均分要求80分以上,补考最多不能超过两次,否则就会拿不到博士学位。协和医学院第一届仅招收8名学生,最后只有3人取得毕业证。

“排队一上午,医生两句话”,有的医生甚至不抬头看一眼患者就开出了药方,这让很多人对医生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引发医患纠纷。而在协和的教育模式里,既注重“高进、优教、严出”每个环节的严格把关,更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素养。“准备一颗人文心、一副科学脑”,是协和医学院对学生的要求。

“尤其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医生更应注重给予患者更多人文关怀。”曾益新院士指出,与其他院校相比,协和医学院的人文课程更多,学生从预科阶段就开始接受人文培养,将人文的情怀贯穿到专业学习和8年的课程中。协和有专门的社会科学系,并已将其扩建和社会科学学院,从人文、法律、伦理、历史、哲学和心理学等更多层面丰富课程内容。同时,学校十分关注医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人文关怀,才能把这种关怀传递到患者身上去。

在学生4年级后的那个暑假,学校会把他们送到乡镇卫生院,与乡村医生共同工作、生活一个月,让学生了解我国基层农民以及医务人员的生存状态和基层卫生医疗条件。在6年级后的暑假,学生们将到国外著名医院学习6个星期,体会和了解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和医疗流程。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光灌输理念还不够,而必须给他们提供人生体验,让他们能切身感悟到一种自发的人文情怀。一个下基层,一个去国外,这两个环节就是为他们提供真实的体验机会。”在曾益新院士看来,“只有亲身了解我国基层社会的现状和国际社会的差距后,学生才能加深对我国社会基层百姓看病艰难境遇的认知,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才会有落脚点,对患者的关怀才能升华为一种自主情感,未来才能成为一名具备人文情怀的合格医生。”

医学模式变革,呼唤人性关怀

如今,医学模式的变革对医疗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医学疾病谱的改变,人文教育和公共卫生教育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第6篇

广东医学院是广东省最大的临床医生培养基地,现有临床专业学生9400多人。近年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和新医改方案,适应建设幸福广东的需要,我校遵循临床医学的专业特色和教育特性,围绕打造“四得”(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医生孵化基地的目标,开展了以“基础”“ 台阶”“ 铺路”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形成了融“三需”(学生所需、社会所需、职业所需)为一体、内涵丰富、深得“学心”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二、实施过程与方法

医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极为紧密的职业,光会读“本本”是不能成为好医生的。我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四得”特色突出的好医生。基于这些特性,开展了以“基础、台阶、铺路”为主要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三大工程”。

(一)突出学生需求,做实“基础”工程

近年来,我校根据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医学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临床医学教育的特性及“四得”医生培养的要求,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现实需要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努力建设贯穿大学五年,满足学生试探期、定向期、巩固期、冲刺期需求“四期需求”的校园文化“基础”工程。

1.医学起航――满足学生试探期需求

刚步入医学殿堂的大一新生,既对校园的一切充满好奇,又有一丝茫然。我们把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在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生活。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大学,你准备好了吗?”――新生教育模块,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校风学风、心理健康、专业理念、职业认知教育等,让新同学早准备、早适应、早规划,赢在起跑线上;二是让高年级与一年级的班级结对子,开展“传帮带”活动,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三是组织新生走进医院,使他们早期接触临床,培养专业兴趣,打牢专业思想。

2.春风化雨――满足学生定向期需求

经过一年的适应,跃跃欲试的二年级学生需要更广阔的舞台。我们本着 “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原则,打通学科专业壁垒,加强通识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的能力。我校组织了每周一次的“文化沙龙”活动,在老师的指点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各类活动,让同学们在缤纷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得到熏陶,不断提高综合素质;针对医学专业方向较多,部分学生对专业选择比较迷茫的实际,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就各专业的职业需求、发展前景等为学生释疑解惑;利用附属医院的平台,选拔了一些优秀的临床医生担任医学生导师,积极、灵活、有效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3.守护生命――满足学生巩固期需求

步入到三、四年级的医学生,开始进入临床课程学习,对专业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愿望更加强烈,这一时期重在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提升。对于这个阶段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侧重于与专业学习相结合,通过邀请名师名家作专题学术讲座、举办医学理论知识竞赛和临床技能操作大赛、举办各种趣味知识竞赛等,鼓励和支持学生践行“求真求精”的校训。同时,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举办各种学生讲座、竞赛活动,让学生掌握医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4.青春――满足学生冲刺期需求

大学五年级,从课堂到医院,从学校到社会,大五的学生重新来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如何走下去。因此,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就业指导和职场指引。通过邀请成功校友畅谈个人奋斗历程、考研达人分享考研心得、心理专家解读减压方式、举办简历设计大赛、请医院领导担任评委举办模拟招聘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等。在职场指引方面,重点针对毕业生开展毕业教育活动,特别是结合职业的需要开展廉医教育活动。

(二)突出社会需求,做好“台阶”工程

面对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农村和社区“缺医”但条件较差、同学对毕业后何去何从很是纠结的实际,我们着力建设以“台阶”工程为主旨的校园文化,力求通过这些文化的熏陶,使同学们对“下得去、留得住”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培养“红土”情怀,引导服务基层

我校地处粤西,建校53年的奋斗历程中蕴含了广东医学者对粤西这片红土地炽热的感情,也形成了广东医“扎根基层、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红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充分利用“红土”文化,通过举办校友论坛、校园宣讲会、座谈会、DV大赛等,让这种精神得以继承和延续。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许多毕业生都走进基层、服务基层,有些还成长为杰出的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带头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土”情怀的代表人物、我校临床老师何建猷教授。她自小在广州长大,1967年从中山医毕业后却来到湛江最偏远最贫困的徐闻县一个大队卫生站、后到公社卫生院,一干就是13年。即便是后来调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仍不忘基层百姓疾苦,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成为患者最爱找的医生,先后获得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抗击“非典”一等功臣、广东省“健康卫士楷模”“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医师奖”等荣誉。我校每年均针对性地开展“当何建猷式好医生”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服务大众、扎根基层的“红土”情怀。

2.开展社会实践,感知社会需求

为了让学生了解基层、认识基层、服务基层,在服务与回馈中提高自我,我们结合同学们的专业特长和相关单位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展“义工服务站”活动,先后建立了以关怀临终病人为主的疗养院志愿者服务站、给残疾儿童义教义诊的特殊教育学校志愿者服务站、进行卫生健康知识普及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各项服务的附属医院义工服务站等;另外,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还组织开展富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社会对“医生”的渴求与敬重,领悟到“赠人玫瑰”的“余香”,也使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历练。

3.用好“三支一扶”平台,巩固“下得去”思想

国家及广东省关于“三支一扶”的政策,既是对“三农”的扶持,也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扶助。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一方面鼓励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持续跟进参加“三支一扶”的毕业生的工作及生活情况,并在校园内广泛宣传在“三支一扶”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许定华等一批优秀学生的事迹,使同学们对“三支一扶”的意义更加信服,巩固了“下得去”的思想

4.掌握社会需求,调整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为此,我校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医院需求调查,了解医院对员工的要求;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生的看法与要求;开展社区调查,了解基层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建立校友反馈渠道,了解我院人才培养方向的需求。我们在充分调查“知彼”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对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和模式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了“产品”(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三)突出职业需求,做优“铺路”工程

如何培育、引导、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从医学生到医生的华丽转身,是临床医学院的重要任务,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围绕提高学生“知识、技能、人文、创新”四种素质,鼓励个性发展,竭尽全力做优“铺路”工程。

1.夯实基础知识,拓宽学生视野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成为一名好医生的基础条件,尤其掌握应用型的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建立了学习奖励制度,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了学习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医学知识擂台赛,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开展医学理论知识竞赛。此外,广泛开展读书活动,建立了宿舍流动图书馆,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狠抓临床技能,强化操作能力

熟练的临床技能是一名合格医学生的必备条件。为了使学生及早、有效、顺畅地从“会看书”向“会看病”转化,我们专门成立了临床技能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无菌术、四大穿刺、体格检查等技能培训;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连续7年开展多站点考核的临床技能操作大赛,规范学生临床技能操作,训练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技能。通过引导与鼓励,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多次参加 “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均获得较好成绩。

3.弘扬生命文化,培养人文情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生“看病”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单纯生物学模式逐步向生物- 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医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医学人文关怀。我校创新形式,多层面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成立了生命文化研究协会,开设了人文素质大讲坛、课外人文课程,举办了生命文化节、“生命对话”人文论坛等,努力打造“生命文化”这一人文教育建品牌;开展养蚕体验生命周期、人文主题电影展播鉴赏、换位体验移情意识等各种体验式人文教育;开展现代医者之修养、医德医风之内涵等职业素养教育,强化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

4.培养创新思维,培育科研能力

医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我校在学生中倡导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的良好氛围,通过印发《学生科研手册》、制定《学生科研奖励办法》、成立学生科研站、定期举办“挑战杯”创新大赛等各种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的热情。

5.支持个性发展,培养“多面”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多面、越来越立体,为了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兼收并蓄职业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坚持全面发展与尊重个性相结合,通过举办“校园达人秀”、宿舍才艺大赛、书画比赛、文娱表演、体育竞技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个性发展与展示的舞台。

6.力推“名师”工程,促进教学相长

德才兼备的老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并且成为学生争相学习的榜样。我校非常注重师资的培养,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临床教学名师工程建设,每年开展临床教学名师遴选活动,创造临床教学名师成长的条件,使一批临床教学名师成为临床教学的带头人,也使老师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

三、工作成效及经验

(一)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实效性

国家人才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人才发展要坚持“以用为本”。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把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支持计划,作为卫生人才规划的5项重大人才工程之首,突出了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我院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四得”人才为主旨校园文化建设,传承“红土”情怀,紧贴社会实际。同时,还建立了调查、反馈、研讨、沟通、修正的校园文化动态调控机制,将社会及基层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反映出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服务基层人数多

到目前为止,我校已为基层医疗单位输送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30000多名,很多毕业生是基层卫生骨干。据调查,广东省约70%医院业务骨干为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的毕业生,全省21个地级市卫生局领导班子中,14个是我校毕业生,覆盖面为66.7%。

2.社会反响好

多家媒体报道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的育人成果。 如《南方日报》以“乐为基层育人才――全省县以下高级医务人员主要由广东医学院培养”为题,高度评价我校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健康报》以题为“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办学方向――广东医学院毕业生扎根基层”的专稿对我校毕业生作了高度评价。

3.专业品牌效应优

以社会为需求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促进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积淀与发展,临床医学在社会中形成了品牌,荣获“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广东省应用型人才示范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成为粤西地区最大的全科医生培训基地。

(二) 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针对性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校坚持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特点,把握重点,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顾问”、书记微博、辅导员微博等平台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喜闻乐见、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1.就业率高

在临床医学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并且逐年提升,其中2011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96%,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荣誉成果丰硕

近年来,学生获得多项荣誉,其中国家级61项,省级45项。尤其在科研方面,获省大学生创新实验资助项目11项,省级各类科技竞赛奖18项,在国家级、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4本。多个学生集体获得“全国先进班集体”“广东省先进班集体”“广东省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广东省志愿服务优秀项目”等10多个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3.学生认同度高

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据调查,80%的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很满意,8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校园生活很幸福。

(三)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具前瞻性

为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我校积极拓展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提高临床操作能力等搭建舞台,成效明显。

1.专业素质过硬

连年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医学临床技能大赛”获得好成绩,在2011年获得全省第一名。在2004年~2010年我校毕业生参加国家职业医师综合笔试平均分都高于全国平均分10分以上,考试通过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用人单位满意率高

在2010年毕业信息调查反馈,用人单位认为我校临床专业的毕业生不仅专业素质过硬,而且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虚心学习、乐于奉献,满意率达98%以上。

3.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我院毕业生大多选择在基层工作,也有200多名毕业生到国外深造和研究。他们奋战在各级医疗战线上并创造出骄人的成就:有1人获得国家白求恩奖章,4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8人获国家、省“五一”劳动奖章,80多人次获国家级先进称号,150多人次获省级先进称号,涌现出被誉为“动物脂类基因技术的开创者”、现供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康景轩博士,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Primate Biomedical Research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研基金常务评委陈维政教授、抗“非典”英雄陈洪光、邓子德校友等杰出校友。

我院在近年来校园文化建设中,有以下的深刻体会:

突出社会需求,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第7篇

【关键词】乡村医生 课程开发 技能考核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教育部高职高专医学类专业教学研究课题建设项目结题论文之一(项目为:基层医生综合技能课程标准的开发与实践,编号Y0906)。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217-02

我国乡村医生队伍存在老龄化、学历偏低等诸多问题[1]。为解决乡村医生奇缺问题,我校医学系承担为上海郊区“订单式”培养面向农村基层、“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高素质应用型乡村医师。

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总体上起步较晚,往往采用本科院校“学院型”的教育模式和“学科型”的教学体系,不重视技能课程的建设。《基层医生综合技能》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2],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工作过程为导向、岗位需求为目标,初步实践根据乡村医生的岗位要求、以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为标准[3],结合临床思维方式、将人性关怀融入操作技能的实践性复合型课程,为了总结和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效,寻找更好地建设高职医学专业技能课程的方法,现对2007级、2008级、2009级与2010级学生的毕业技能考进行分析,并分析和思考如何优化课程建设。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乡村医生方向)2007级学生46名、2008级学生50名、2009级学生150名、2010级学生145名,经过1年临床基础课程、1年临床专业课程及1年医院临床实习后,2007级、2008级级学生采取集中训练技能操作,2009级学生从第二年开始开设《基层医生综合技能》。第三年学习结束后,参加毕业技能考核。

1.2.考试方法与要求

考试分为3站,在我校附属嘉定区中心医院相关病房内完成,具体如下:第一站为床边考核,进行问诊技巧及全身体格检查考核,以真实病人为对象,考核学生问诊内容、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爱伤观念及全身体格检查;第二站为病历书写考核,考生根据第一站对病人问诊及体检的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完整的住院大病历;第三站操作技能考核,使用OSCE[4、5]考核方法:将基层医生医疗常用技能分为10项单项操作(心肺复苏、导尿、留置胃管、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穿脱隔离衣、洗手带无菌手套、吸氧术、吸痰术、换药术),考生随机抽取两项为考核项目,并回答考核教师相关问题。监考老师为嘉定中心医院各教研室老师,考试评分标准由教研室教师集体制定、评分。考试时间与评分见表1。

表1:毕业技能考站概括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数据通过SPSS 13.0版本软件包进行处理,计算多站式考核各点的班组平均成绩(x±s),正态性分布使用单样本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认为P

2.结果

2.1 考试成绩分布

对2007级、2008级、2009级及2010级学生毕业考试各站成绩汇总分析,总体成绩呈正态分布,说明考试难易度适中,试题设置合理。

2.2 课程改革前2007级、2008级学生考试成绩与课程改革后2009级、2010级学生成绩比较(见表2:各考站成绩比较)

表2:各考站成绩比较

3.讨论

3.1 技能考点设计与组织

过去技能考核主要采取以理论知识考核为主的方式上附加操作考试,而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不仅强调实践技能操作的重要性,还要拥有岗位职业素养,灵活运用临床思维能力。故设计以临床真实患者为基础,“问诊技巧”中注重考核医患沟通技巧,例如对当地年老患者运用方言问诊、对于患者隐私的保护等。“体格检查”在考核学生的体检手法技巧同时,亦要在体检中完成疾病的鉴别诊断,并且要体现爱伤观念;“病史书写”站中学生需要通过入院病历的书写,完成对于一个病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诊治计划等,考核医学文书书写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而技能操作考,不再是简单的一个操作考,而用案例作为背景,如慢性阻塞性肺部患者急性发作,动脉血气提示II型呼吸衰竭,要求学生给其进行吸氧治疗,学生需要了解疾病的特点及吸氧操作注意事项,又考核其人文关怀及爱伤观念。

3.2 各站点考核成绩分析

分析各站点成绩,各站点的成绩均有所提高,说明《基层医生综合技能》课程的实践还是逐步实现了我们的教学理念,而在“问诊技巧”站中两个班级的成绩有统计学差异,即2008级成绩优于2007级,和在技能操作站点中两班成绩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由于2008级专业技能课程设置中由《基层医生综合技能》取代了原来的集训操作,且课程实施理念中加入了更多的医德人文关怀的教学内容、与病人沟通的技巧以及更多临床实例的案例,故2008级的学生的整体与病人沟通能力及问诊时临床的思维清晰性都较2007级有提高。在技能操作方面,在2008级同学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实用性、操作性更强的校本教材及教学方法,并且着重了乡村医生所必需的技能操作技巧,使得这些学生在以工作场景为背景的考场中,其临床操作技能有明显的提高。

体检与病史书写站点中,虽然成绩有所提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病史的书写需要学生有一定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并且是体现其临床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应用,这种能力的熟练掌握相对难度高,是医学生需要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够一下子提高的,需要老师有足够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也是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

3.3 《基层医生综合技能》课程特色

3.3.1理论知识融于操作技能

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编写符合乡村医生岗位,与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考核标准接轨的,编写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技能型学习校本教材、讲义,其中附以形象丰富的图片、资料及真实的临床案例,让学生接触的不是单个生硬的操作,而是再现真实的临床工作。

3.3.2开发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依托我校先进的临床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雄厚的教学力量,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仿真实训教学法、虚拟教学法等,在实训中心的心内科监护室、外科手术室、产科门诊等模拟场地中,结合各临床真实病例,如请真实的糖尿病患者进入模拟病房,学生通过问诊、体检等对病人进行身体评估,然后教师示教血糖检测中静脉血的抽取及毛细血管血糖检测等,学生在教学中不仅能够动手学习并掌握乡村医生所必需的技能操作,还能够体验到模拟职场工作氛围,有利于学生医学职业素养的形成,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钟妲,王颖,崔欣等.上海市乡村医生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9(23):8-10

[2]张祖鹰,石艳红.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教育管理,2009(2):151-152

[3]胡小萍,马玲,陈冬英.从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对医学教育的再思考.临床医学工程,2011(11):1813-1814

[4]吕宇娟,冯燕俊,张晓燕.毕业临床操作技能考试评价的调查与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 0 0 5,( 3 ):2 0

[5]Graceanne Adamo.Simulated and standardized patients in OSCEs :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1992 -2003.Medical Teacher May ,2003,25 ( 3 ):262 .

作者简介:

第8篇

为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切实存在的不足问题,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农村卫生所及贫困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他们主要从事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这是基层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应适应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合理编制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整合优化医学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改进相关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社会实践的训练及人文道德的修养,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

卫生部等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中指出:2009年以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是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涵盖:建立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知识[(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的普及,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和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并且要求,在全科医师、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和社区护士培训过程中应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①由此可见,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毕业后在农村基层从事疾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指导与健康教育。

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生将立足于农村社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观点对待健康和疾病,着眼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为居民、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方便、有效并且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社区常见病诊断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防、保、教、指、宣的本领,以适应新时期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因此,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医学基础课程以“有用、够用”为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设置应按照专业方向,调整基础课程比例;医学专业课程以“必需、实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和适用性,加强动手能力培养。②课程设置可适当延伸专业内涵,加大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医学人文、心理学、社会学和社区健康问题处理技能等课程的比重。实现课程体系由“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向“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医学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专业课”等课程模式的调整。

2 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性

基层卫生人员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第一报告人、疾病监测的前哨以及日常个体化预防保健服务和疾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是农村医学专业重要的学科,且实践性强。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③目前,医学教育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编排上缺乏专业特色,不具针对性。一些课程侧重于理论,实践机会少;一些课程知识的更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是医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学校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忽视了临床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便可通过理论考试,却忽视综合、操作及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缺乏实践的环节,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工作中面临多变的现场常不知所措。

要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通过教学互动和师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散发思维能力。如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还可以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聘请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公共卫生医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思考中提问、讨论和争辩,以提高其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④

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因此,要改革课堂实验教学方式和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增加课堂实验实习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提高学生实验室动手操作技能。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社区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3 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的方向。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医生,不光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须具备高尚的人文素质。教育部联合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 强综合素质培养”。基层卫生工作者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卫者、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卫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理疑惑的沟通者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中显得非常重要。⑤

加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普及教育着手。如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修养”必修课,并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达到教授基础人文知识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确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目的地选修人文学科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穿插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要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互结合,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医学课程中去,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普及有关人文社科教育。第三,明确学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并学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⑥⑦

只有在重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强化课堂教学环节,营造人文氛围,并辅以社会实践的历练,才能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高尚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精神理念,做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正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注释

① 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

② 郭遂荣等.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

③ 傅华.如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来夯实公共卫生这道墙.复旦教育论坛,2005.3(1).

④ 黄进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31(7)总第408期.

⑤ 路建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教育与职业,第12 期(总第508期).

第9篇

2017年4月1日,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大会暨2017北京CBD健康论坛在京开幕,谢萍教授在会上主持了“心力衰竭康复与管理”分论坛,并作了《心律失常与心力衰竭》等多场专题学术报告。在此次会议间隙,本刊记者就甘C省心血管学科领域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诸多话题,独家专访了莅京参会的谢萍教授。

学术交流,惠泽陇原大地

据记者了解,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大会,是伴随着“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第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同期举行的。这次规模空前的学术大会于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甘肃兰州召开,谢萍教授出任大会执行主席。因此,采访一开始,谢萍教授首先谈到了举办这次大会的背景。

她介绍说:“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原理应用于临床,使得心血管疾病的诊疗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心脏康复是现代心血管疾病处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决定医疗转归的重要环节。在此背景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基层工作委员会、甘肃省人民医院联合发起并主办了此次学术交流大会。大会组委会立足于临床实际、面向基层,秉持‘交流、提升、推广、规范’的宗旨,围绕心血管疑难重症及交叉学科的诊疗等的主题,邀请到了40余位国内知名心血管专家莅临兰州,分别做了多场专题报告、疑难病例讨论、医学科研方法、论文撰写培训及手术演示……”

谢萍教授进一步介绍说:“11月19日举行的大会开幕式由我主持,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益瑞渊、王彦成、蔡政廷、张海涛、卢启明、白锋、王斌等国内著名的心血管病学科的专家、教授。”她接着详细介绍说, 开幕式之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党爱民教授带来了“从最新指南看心衰治疗”,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张钲教授带来了“胸痛中心的建设”,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王斌教授带来了“胸痛在基层医院的识别与筛查”,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贾绍斌教授带来了“冠脉CT在冠心病诊治中的指导作用”,马偕纪念医院的蔡政廷教授带来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台湾治疗现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张海涛教授带来了“医学与科学”,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的张新华教授带来了“全球高血压防控方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白锋教授带来了“血脂异常的管理”,甘肃省人民医院的王效浣教授带来了“ACS患者出血评估预防及处理”,甘肃省人民医院的徐盛开教授带来了“ACS抗血小板治疗消化道损伤的防治策略” 等多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会议围绕“心脏起搏培训”“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心脏康复”“交叉学科”等几个方面展开专题讲座。

据记者了解,在本次大会上,谢萍教授做了主题为“起搏器常见并发症处理及腋静脉穿刺要点”的专场学术报告,报告内容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赞赏。

谈及这次学术盛会的意义,谢萍教授认为:“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的胜利召开,开创性地推动了我省心脏重症救治及心脏康复工作的发展。我们乘借甘肃中医发展惠泽陇原大地的东风,充分发挥甘肃省人民医院在全省中医工作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通过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这个平台,在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药学会领导下,依照学会宗旨,积极开展介入心脏病学学术交流活动,有序开展全省中医系统心脏介入人才培训,加快推进全省中医医院医师心血管病诊治技术水平的提高,加快中医系统心血管介入人才的培养,改善中医系统心脏介入人才缺乏的现状。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努力提高甘肃省中医系统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能力和水平,全力为全省人民健康和中医药事业服务。”

搭建平台,助推学科发展

采访中,提到在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第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同期成立的“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这3个地方学术组织时,谢萍教授坦言:“21世纪人类的疾病谱和疾病死亡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心血管疾病呈现‘井喷’态势,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脏重症是一门整合临床各科诊疗技术的学科,是心脏病学和重症医学的有机融合学科,更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心脏重症理念的提出,开辟了心血管内、外科及重症医学交叉的新空间,使心血管专科的面更宽,也使得危重症医学深度更深。它作为一个新兴的临床领域,起着重要的各学科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作为新成立的三个学术组织的带头人,她进一步解析说:“我们看到,我国西部地区的心血管发病率趋同于全国的高发态势;而甘肃地处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医疗相对滞后,很多基层医院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还存在着较多不规范现象,而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开展,大量病人必将留在基层医院治疗,因此基层医生对于规范化诊疗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在这些大背景下,我们立足甘肃当地实际,搭建第一届中华中医药学会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分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和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甘肃省工作委员会这3个学术研究和交流平台,就显得颇有必要,也颇有意义!通过这些学术组织的成立,有力整合我省心血管专业与心脏重症医学专业的力量,为在我省推广心脏重症规范化诊疗及救治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整体推动全省心脏重症学科建设,奠定了无可替代的坚实基础。”

在采访中,谢萍教授还透露:目前,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分会甘肃专家委员会的组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当中。谈及这个新的学术机构的重要意义,谢萍教授坦率地说:“目前我国已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因此,探索积极主动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势在必行。我国有经过几千年发展的中医理论,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甘肃中医发展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充分发挥我院在全省中医工作推广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在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方面的中医药特色优势,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中医与西医这两种不同疗法各自的优势,较单用西医或中医方法治疗心血管疾病,可取得更好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心血管疾病在改善患者的症状和活动耐量、提高生活质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保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等方面具有优势;中西医结合在心血管疾病预防及康复中的积极作用,也有待进一步发掘总结。因此,尽早成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分会甘肃专家委员会,是十分紧迫的工作,更是非常必要的。”

学科建设,彰显优势特色

据记者了解,谢萍教授领衔的甘肃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直以来以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心脏超声领域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和优势特色,是一个实力雄厚、名医荟萃,学术水平较高的优秀学术团队。此外,该院心血管病中心采用微创介入技术,前不久为1名永久性房颤患者成功实施了“左心耳封堵术”,这不仅是甘肃省人民医院开展的首例左心耳封堵术,更标志着在房颤的治疗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充分说明他们具备了应用WATCHMAN 封堵左心耳来预防房颤时在左心耳内血栓的形成,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发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的学科实力。同时,WATCHMANTM 微创治疗方案可消除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药物的依赖性,为患者提供治疗新选择。

谢萍教授在介绍该科室的学科建设时自豪地说:“我院心内科是甘肃省卫生计生委心血管疾病的重点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传承了老一辈专家的优良传统,在秉承优良学术氛围的同时,还对传帮带以及学术团队的构建高度重视。目前,我们科室的人员高级职称、中级职称、低级职称的构架相对比较合理,人才素质也比较高,有博士8人,其余医生都是硕士。心血管专业的每个亚专业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领域,都有相应的学科带头人,这对我们学术团队的构建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力争让每个专家都有自己的专长,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她继续介绍说,作为省级重点学科,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大型临床试验或者科研项目,我们都积极参与。中国心血管医疗质量改善项目(CCC项目)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的指导下,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合作开展的,主要针对心血管疾病的质量改善问题。“我中心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诊疗资料上传之后大家觉得我们的诊治很规范,紧跟指南方向,符合目前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因此,我院于去年9月份获得了CCC项目急性冠脉综合征质量银奖;我们的工作也得到了协会和专业人士的肯定。这充分证明了我院心血管疾病的诊疗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

另据记者了解,此前不久,甘肃省人民医院荣增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那么,作为甘肃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中心主任,谢萍教授对于冠心病今后的工作有什么计划?

对此问题,谢萍教授详细介绍说:“心血管介入诊疗准入和培训制度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发起的有关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它体现了国家对医疗行业的规范化管理形成了制度化。近期,我院经严格审核遴选后荣膺国家卫生计生委‘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我们认为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对我院心血管内科专业快速发展和已有实力的高度认可。作为培训基地主任,我为我院获此殊荣感到十分高兴;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努力推动心血管介入新技术在我省的推广和普及以及规范化。目前,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介入诊疗技术已经成为我院的特色,无论是手术数量、复杂程度,还是手术成功率,均已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因此,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将开展开放式教学及学思启相结合的模式来保证培训质量;基地将精心设置课程、合理安排操作与讲座,力求尽快提高学员们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

谈到基层医生的培训问题,谢萍教授说:“与‘首届西部心脏重症大会、首届西部心脏康复大会’同期举行的还有‘第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事实上,我院心血管内科长期注重对基层医生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培训,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面向基层心血管疑难重症研讨会’,其宗旨就在于立足于解决基层医生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其目的是积极推动甘肃地区的心血管疾病规范化诊疗工作;同时,自2014年起我们先后走进省内30余家基层医院,与当地医院联合举办规范化诊疗学习班,取得了学术双赢的良好效果,同时也理顺了与基层医院的双向转诊秩序,真正做到了复杂病患者三甲医院治疗后返回当地医院长期管理的合作医疗模式。”

采访到最后,谢萍教授在展望未来的培训工作时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对基层医生相对薄弱的重症救治方面加强培训,争取将先进的新技术、新理念带给广大的基层医生;同时我们也会利用各种学术机会,将心脏康复新理念植入到每一位基层医生心中,从而真正整体带动我省心血管专业的后续发展,推动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

第10篇

待遇关

绝大多数人当初选择成为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原因不外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无法负担高额学费。在毕业后的6年服务期内,他们通常会经历娶妻生子等重要人生阶段,薪酬待遇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

虽然《意见》明确规定“要按照国家政策落实免费医学生的工资待遇,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周转住房”,但落实情况如何呢?

来自宁夏自治区某医学院校2010届的免费医学定向生李明(化名)向《中国医院院长》道出了他的苦恼:“国家出台的《意见》真的很好很及时,但能否真正在地方执行就不好说了。而且各省情况不同,宁夏自治区规定6年服务期间只有基本工资,所有补助需在服务期满后统一发放。然而6年时间难免发生很多变化,谁也不确定最终能拿到多少补助费用。基本工资仅能维持基本生活,根本不敢奢望结婚、买房。另外,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期间,说是待遇除等同当地住院医师外还补助3万元,但能否落实、何时落实,尚不得而知。”

李明的担心不无道理,北京市卫生局基层卫生处原处长许峻峰指出,“人才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基层卫生人员待遇较低。2012年底北京市社区卫生人员平均收入7.6万元,与三级医院人员平均收入14万元相比,差距接近一倍。基层卫生人员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自然不愿扎根基层医院。”北京市的基层医疗机构尚且如此,更何况中西部偏远地区。

虽然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了绩效工资,但仍然低于同地区公办教师的绩效工资水平,工作压力、工作风险却不可同比。长期从事基层医疗机构研究的全国政协委员、福州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林绍彬表示:“近几年,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资实行政府拨款,干多干少一个样儿,工资待遇无法拉开档次,绩效工资无法发挥杠杆作用,像是早年的‘大锅饭’,必然导致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

另外,医疗机构的用人机制也对人才引进造成严重影响。例如,所有事业单位的招聘权在人事部门,他们往往不了解基层需求,制定的招聘政策不切实际。以前是卫生院自谋出路,编制人数上没有严格规定。如今,国家根据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人口、规模等核定编制,但由于退出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缺失,一些非专业人员推也推不走,编制就空不出来。费医学定向生们所关注的问题。

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为鼓励免费医学生在乡镇卫生院工作,《意见》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业务培训、服务期满留聘、再聘等方面给出了六大优惠政策。如免费医学生注册全科医生后,可提前一年晋升中级职称,职称晋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放宽外语要求,不对论文作硬性规定等;并且规定免费本科医学毕业生到定向机构报到就业后,均须参加3年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纳入6年服务期内,即定向生们除了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外,只需要在基层服务3年。”

当初国家设置免费医学定向生的主要原因,是为基层医疗机构定向培养医学生,让其扎根基层,服务于乡镇、农村。虽然免费定向医学生在医学院校接受5年本科教育,但是培训的内容真的可以帮助其服务基层吗?

现实培训情况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许多设置定向生的医学院校在教学培训内容上并没有特别立足于未来服务的医疗机构。河南省2010届免费医学定向生小张告诉《中国医院院长》,5年本科学习中,课程设置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并没有明显区别,只是多了一门全科医学课程而已。二是,大部分培训教材内容陈旧,无法与时俱进。而且绝大多数授课老师并无基层从业经历,甚至丝毫不具备全科医生相关工作经验。三是,除最后一年到医院实习外,没有提供到基层学习、体验的机会。他们对基层卫生机构的印象仍仅停留在家乡的乡镇卫生院。四是,刨除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外,定向生其实只有3年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而当前基层医生的专业水平普遍偏低、缺乏临床经验、得不到患者的信任感,定向生从三甲医院接受规范化培训后来到基层,难免产生较大落差感,很可能令其无法适应,进而产生消极情绪。

履约关

无论报考免费医学定向生的真实原因何在,但是5年学习生活期间,他们的观念取向难免发生变化。对于医学专业来讲,“考研”可能成为毕业后的首选路径。但受协议约束,定向生无法像普通临床医学毕业生一样参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甚至有些院校根本不允许定向生继续深造,否则将被视为违约。

对于违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司负责人的回答是:“免费医学生毕业后未按协议到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到就业(如参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等)或报到就业后未服务至期满的,视为违约。省级卫生计生部门(含中医药部门)会已经同教育、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制定本地免费医学生违约处理和违约金管理等相关规定。省级卫生计生部门、中医药部门则负责免费医学生的履约管理,诚信档案将作为医疗卫生机构是否招聘的重要参考因素。”

第11篇

关键词:口腔医学;大专生;面向基层;就业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2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医学毕业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医学毕业生都倾向于去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因此,经济发达城市的医疗卫生行业日趋饱和,医学人才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与经济及保健意识密切相关的口腔医学更是人才济济,口腔医学毕业生的竞争更激烈,就业形势也更严峻,但基层医疗单位普遍缺乏口腔医生[1]。目前,我国面向基层的口腔医学专科层次的教育普遍存在教育时间短、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综合素质较差等特点。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大专生一直处于就业难的境地。社会上普遍对大专生不看好,长期下去,这将严重影响学校声誉及招生质量。一方面用人单位感叹招不到满意甚至招不到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抱怨工作不好找或有业不愿低就。这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和医疗机构招不到人并存的情况,意味着口腔医学大专生就业难问题突出体现在自身就业能力或就业观念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因此,提高大专生就业能力是解决当前口腔医学大专生就业难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

一、口腔医学大专生基层就业现状

从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看,口腔医学大专生以在城市机构工作为主,在乡镇、农村等基层医疗单位工作较少。一是,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有关。城市的各种级别的医院或诊所较多,设备及材料也较先进,口腔医学毕业生拥有和选择的机会也较多。而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偏少,特别是口腔医疗机构,有的医疗机构甚至没有配置口腔科,或只配置了五官科,病人看口腔疾病只能去五官科或眼耳鼻喉疾病也找口腔科医生。为了更好地适应基层医疗机构对全科医生的需要,有的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口腔医生还需要进修眼耳鼻喉甚至皮肤科。这些情况也导致了很多口腔医学毕业生不愿意到乡镇或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很多乡镇卫生院招不到或留不住口腔医生。国家虽然出台很多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的不多。二是,口腔医学毕业生在权衡收入情况、自身发展、生活环境及以后子女教育等方面后,大多愿意留在城市工作。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及医疗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了基层口腔医疗机构设备较差、技术较落后、工资待遇偏低、生活条件较差、发展平台不足等,这些使基层口腔医疗卫生机构人才流失严重[2]。

二、口腔医学大专生就业能力现状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其在校期间通过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自身潜能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自己就业目标和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本领。它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和灵活性,涉及能力本身,包括态度、个性等可变化的核心技能群[3]。口腔医学大专生虽然学习自觉性和职业适应能力发展较好,但语言表达能力、职业规划性等核心就业能力仍需要不断地培养和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能力不强。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口腔医学专科大都是三年制,教育时间短,在实践技能、专业素质等方面普遍存在教育针对性不强、操作能力培养不够等问题,但就业单位最看重的就是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许多单位在招聘中将实践操作能力看得比学习成绩还重要。

2.人际沟通能力较差。顺畅的医患沟通是完成口腔医疗操作的基本保障,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口腔医生必备的执业能力,也是用人单位考核口腔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口腔疾病治疗方案的确定和实施需要通过医患沟通来实现,并且需要患者的配合,因此,流畅而有效的沟通是确保治疗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医生的沟通能力是和医疗水平一样重要的技能,但现在的口腔医学大专生因为在校时间短、课业任务重等,普遍都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视了对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他们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不懂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因此,在医疗工作中就会出现沟通不畅的现象,甚至会引发医患矛盾。

3.科研及创新能力欠缺。近年来,虽然医学生科研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目前专科学校对医学大专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比较滞后,有的甚至缺失。口腔医学大专生科研水平普遍较低,甚至不知道什么是科研。科研设计、论文写作等科研基础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导致在以后的工作中科研工作不能很好地开展。这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工作单位的发展。

三、口腔医学大专生面向基层就业能力培养建议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高校及其培养对象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就是看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高低,因此,医学类高校要充分响应这一评价模式,在认识和把握口腔医学专业教育规律和职业发展的社会需求的关系中,提高口腔医学大专生的基层口腔医疗岗位的职业能力。

1.提高专业技能。口腔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每位口腔医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临床技能。基层口腔诊疗单位一般没有分科或分科不细,需要的多是口腔全科医生,这对专业技能水平要求更高。口腔医学大专生不仅要刻苦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多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临床应用为目的,突出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

2.提高综合素质。当前,诸多口腔医疗卫生机构把技能操作能力作为选择人才的主要标准,也同时对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组织领导能力及自我发展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要注重对口腔医学大专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ISAS、PBL、TBL、角色模拟等,把知识点划分为工作中会遇到的任务或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其沟通、自学、实践创新和分析解决问题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树立服务意识。利用每年9月20日的“爱牙日”组织学生到社区、乡镇或农村开展口腔卫生宣传教育和健康普查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开展支医、支教活动,并进行当地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和服务意识,使之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做到学以致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提高口腔医学大专生口腔岗位工作技能,也可提高他们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识。口腔医学大专生走进基层,了解疾苦,传播知识,不仅会受到群众的欢迎,也会让其有成就感和职业自豪感。

总之,面向基层的就业能力建设要融入大专层次口腔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尤其对当前就业能力明显不足的方面应采取积极措施,切实提高口腔医学大专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社会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之符合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岗位需求,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口腔医学专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凌琳,于海洋,叶玲,等.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口腔医学本科生精英培养模式探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31(1):104-106.

[2]黎祺,孙雪梅,朱亚利.基于基层医疗岗位需求的口腔医学职业能力分析和教学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4):10-12.

[3]马军成.论口腔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4):44-45.

Introduction to Stomatology College Students for Grass-Roots Employment Ability Training

LI Yong, WANG Chun-feng,ZHAO Guang-ye,LIU Yi-long,YI Jian-guo*

(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Hunan University of Medicine,Huaihua,Hunan 418000,China)

第12篇

孙青博士是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病理科主任,由于她在各项病理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成为我省新一代病理学科的带头人。

病理学科是医院临床各手术相关学科的左膀右臂,主要肩负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和尸体解剖三项基本工作。活体组织检查是对病灶局部穿刺、咬取及手术切取的组织进行切片诊断。其中在手术中的快速冰冻诊断,可在最短时间内为病人确定患病的良恶性质,以确定手术范围。对宫颈部和痰、尿及胸、腹水的脱落细胞学检查,病人痛苦小且简便、经济、快速、实用。尸体解剖在近代医学200余年的发展中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至今它仍在新疾病的发现(如爱滋病、非典型肺炎等)、医师治疗水平的提高培养和医疗事故鉴定等方面显示着独有的优势。英国医学之父WiliamOsler曾经说:“As is the pathology,so is our medicine”(病理乃医之本),把病理医生称作"doctor's doctor"(医生的医生)。因病理诊断直接关系到为患者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是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体现,素有"金标准"之称。

孙青从事临床病理诊断和肿瘤研究工作20余年,现为主任医师,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泰山医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老年保健学会病理工作者委员会常委,山东省医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山东省病理质控中心主任及专家组成员,山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

她先后3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3部。读研究生期间曾获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暨曾宪梓奖学金一等奖和第一军医大学研究生优秀论文评比第一名。

2001年3月赴美国参加第十届国际分子病理大会,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肿瘤研究中心进行基因芯片分子病理学研究工作。2005年6月提交论文参加加拿大第56届病理工作者年会。

她承担的1项课题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参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孙青以其严格的科学管理、高质量的内涵服务和高水平的诊断技术赢得了病患者和临床医生的信任,她所在科室被山东省卫生厅批准为山东省病理质量控制中心,被济南市卫生局指定为济南市医疗事故尸体解剖唯一定点单位。

孙青在推动全省病理质控工作上积极主动,硕果累累,受到省卫生厅领导的高度赞扬,被评为全省“医疗质量效益年”活动先进个人。在汲取先进省市经验的基础上,她起草制订了《山东省医院病理科设置基本标准》、《山东省临床病理质量控制基本标准》和《山东省临床病理诊断与技术操作规程》,已由省卫生厅正式下发各级医院实行。2001年组织对全省各级医院病理科的现状进行书面调查的基础上,2002年、2003年又积极配合省卫生厅参加了2次16所省、部属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大检查。2003年组织对泰安和潍坊两地市的32所医院的病理科进行实地全面检查,深入了解了基层病理科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起草了《临床病理从业人员任职资格的有关规定》、《临床病理培训基地的建立和审核标准》。2004年又组织对全省17地市的285家医院的病理科进行了现场检查督办和通报,对促进我省病理学科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她还先后组织成功举办了山东省恶性淋巴瘤学习班、山东省病理科主任培训班暨山东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乳腺和妇科疾病病理诊断进展学习班” 、山东省第六届病理技术会议,还组织进行了两次全省病理切片技术竞赛,今年始又对全省病理诊断和技术人员进行全员岗位培训,有力地带动了全省病理科室的建设和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