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2-12-06 14:59:2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一、大学体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形成中的作用

体育的本质功能在于增进人的健康、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社会化两方面。和其它教育形式相比较,体育由于其项目多样,内容丰富,在对人的教育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全身心地投入在活动或比赛中,这样有利于活动者大脑注意力的转移和放松。有些集体项目要求参与者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才能完成,这有利于队员团队精神的培养,以及同伴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的提高,增强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参加者心理健康的培养和完善。而且参与者在运动或比赛过程中,经过重重压力和磨难,可以正确认识自我和正视现实,陶冶情操,使意志力更加坚强,人格更加健全,从而面对各种困难,也能够正确应对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防止过激或过偏行为的发生。

二、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健康的人必定身心健康。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只注重躯体的健康,忽视了心理的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教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提高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的特殊功能并加以拓展;协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认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思想,指导并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学习、掌握预防治疗心理疾病方法与过程,从而更好地发展身心健康。

三、大学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剖析

1.教师方面。一些教师在体育课上过于严厉,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以致对上体育课反感,行为上消极对抗,出现师生间的情感障碍。一些教师站位不当,示范难看清,或口令、节奏不够有力度,影响学生的情绪;不掌握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心理特征等差异,不能区别对待进行教学;在纠正学生错误动作时使用的语言与措施不当,等等。虽然教师方面的因素不是主要的,但对学生心理健康却有着重要的影响。

2.学生方面。由于遗传与生长发育程度不同等因素,学生间存在个体的差异,一些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身体过胖、偏瘦、矮小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心理失衡,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随着学习负担的增加,竞争加剧,面临毕业择业的选择,等等,个别学生无所适从,迷惘彷徨,从而产生心理上错位与变态。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是造成心理健康缺陷的重要因素。

3.体育教学环境方面。体育教学场地太开阔,如田径运动的教学,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旦受外界人员、突发事件的干扰影响,学生会对所学动作犹豫不决,欲动不动。或由于体育教学场地太小,教学班人数多,学生练习活动受到限制,不能放开手脚练习,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四、实施体育健康教育的措施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确立体育健康教育目标。主管体育教育的学校领导、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大对学生体育教育的宣传,认识到体育教育是关系到人一生健康的大事,体育锻炼是社会上每个人每天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健康教育应注重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认识,高校体育应由专人负责,体育健康教育应面对全体学生,组织教学和各项体育工作。要把学校期间的体育效益与学生终生受益相结合,树立终身体育观,以培养学生终身健康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构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目标。

2.教学内容和教材向多元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确立了“强身育人”的指导思想,但由于在实践中没有把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改革,因此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没有真正形成。所以,在创建体育健康教学体系中应突出以强身、健康、育人为目标。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体质,加强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教育,强化健康育人的目标,这是改革的新内容新课题。我们应以终身体育教育为主线,探索增强体质与改善健康水平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强身健康育人意识的培养、体育能力的提高、体育习惯的形成有一套可操作的系统。

3.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教师可采取多种方法如设疑法、提问法、暗示法、议论法等,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与自我评价,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很好的补充,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个人兴趣展示个人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因此,在课外体育活动内容设计上,教师应设计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健身运动项目,使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的局限,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功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机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完善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完成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认知与适应心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异常。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消极情绪,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学习,而且会对其他同学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作用,直接影响教学进程和效果。所以教师要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必须在教学中善于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情绪变化特点和规律。

参考文献:

[1]卢碧.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4:173-174.

[2]汪玮琳等.大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8:113-117.

第2篇

从理论角度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属于心理认知偏差,且若受到某些特殊诱因的影响,此类心理认知偏差定会引起个人行为失范或做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例如,2013年,复旦大学林森浩投毒事件便很大程度上由林森浩的心理问题及诱导因素所致。可见,若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且未得到及时的纠正,定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系列不良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具体表现为:

(1)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即某些学生的个人心理较为阴暗,一遇到事情便往坏处想,且生活及学习中也不善与人交往;某些学生性格孤僻且自闭,对待问题的心态较为消极,如此情况皆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

(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

(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

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4整合资源及建立健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0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目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①物质资源。包括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的各种场地、设备和材料等校内、校外资源。如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场等;校外的专业心理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等。物质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等。人力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核心,其中课程教师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③活动资源。活动资源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心理实践活动。如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活动、“心路历程”活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表演、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等。活动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④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学书籍、各种心理报刊杂志、心理网络媒体、心理电影电视、心理讲座等。信息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2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意义

1、是新时期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正向多元化、多极化发展,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日渐深入我国,西方文化中的垃圾和杂质对大学生的侵蚀已越来越明显。面对国际局势变化和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教学中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新时期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迫切需要。个别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比重偏小、课时偏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实践证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传递,对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健全心理的大学生,从心理上更加乐于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并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做人处事的方法和准则,上升为指导今后生活和工作的行为尺度,进而成为体现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力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心理问题和困惑出现较多而自己又缺乏相应解决能力的特殊时期。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因精神疾病休学的人数占因病休学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的人数已经占到因病退学的总人数的64.4%。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认知障碍,他们不明白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情绪严重,持被动的心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令人十分担忧。

2、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部分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对心理学的学术前沿及信息动态关注不够,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停滞不前;知识面狭窄,对与课堂教学相关性较强的教育学知识、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够,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积淀;论联系实际不够,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不强,自由发挥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理论功底和教学实践的长期磨练,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和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有机结合而进行再创作,“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仍然普遍存在,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得到发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措施

1、加强领导的观念更新。身为学校领导应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将国家利益和社会效益摆在首要位置,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注重观念更新,认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大力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高校只有努力培养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合格大学生,才能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意识,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奉献社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崇高意义的事业,它要求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用渊博的学识去教育学生,更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做到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较强的心理适应力、良好的行为表现去影响和引导学生。

3、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新时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课程体系,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理论广度和深度。只有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把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和体现在教学中,才能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质量,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4、转换教师的教学思维。教师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不断充实和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要求广大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会在多元开放的条件和环境下,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样担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有些教师的课堂座无虚席,有的则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究其原因,在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上较为独特和新颖,而另一部分教师则过分拘泥于形式,毫无创意可言。因此,在长期的心理健康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接收意趣,努力探索和采用参与式、互动式、问题式、案例式等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袁红梅.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主体性教学实践研究[J]

第5篇

1.课程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构成呈现出了兼职教师多、专职教师少的特点,专业构成以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学为主。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虽然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加入到了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但是相对于教学任务来说仍然不够。专职师资不足,学校往往就会让邻近学科的教师来担任该课程的教学,虽然邻近学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导致课程教学偏向于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完全流于生活经验的介绍,这就很难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导致完整的课程目标很难达到。

2.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来设计和操作的,它以体验为主要形式,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学生主要是通过体验来获得感悟。但是,目前大多数教师授课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授课内容以理论讲解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互动体验的机会很少,因此对学生的指导意义很有限。另外,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选课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因此上课的参与度不高,出现看课外书、做作业等与教学无关现象。

3.课程单一,不成体系

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教材虽然不统一,但是包含的内容都是差不多的,包括生涯发展、自我意识、人格塑造、情绪管理等十余项内容。包含的内容虽多,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一本教材,并且集中在大一第一个学期讲授,后续的大学生活很少再有系统的学习,因此,应尽快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主干的课程体系。

4.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时数偏少,而且授课时间相对集中,大多在大一第一个学期授课。一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多不超过32学时,绝大部分高校都是18个学时。事实上,仅这一学期的课程满足不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需求,也远远达不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当然,我们也知道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长远发展的过程,而且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可塑性非常强,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5.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不成体系,往往只重视结果评价,而忽视甚至没有过程评价。具体说来,目前的评价方法和评价环节都比较简单。就评价方法来说,多采用学生评教的方式或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忽视其他评价主体对课程的评价,比如说教师的自我评价以及同行之间的评价等等;就评价环节来说,往往只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对其他的环节则缺少评价,诸如授课目标、授课内容、授课过程等环节。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措施

1.努力提高教学人员素质

目前,由于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授课的实际需要,因此,高校往往会从临近学科中选取一部分教师来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就导致了教学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而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教学人员的素质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该将这支队伍的教师培养纳入学校的师资队伍培训计划,通过进修、交流、老带新、集体备课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培训。

2.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只采用单一的理论讲授方式,很难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因此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势在必行。一是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讲授内容融入其中,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二是充分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通过采用课件,微课、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增强课堂视觉效果,增强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采取互动教学手段,培育良好的课堂氛围,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互动活动,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获得启发和领悟,使知识内化为心理素质,转化为自觉行为。四是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内知识指导课外实践,以课外实践积累间接经验,切实增强教学效果。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目标。

3.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仅仅只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门课程,形式内容都比较单一,理论讲授较多,实践培训较少,很难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针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应该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以延伸课程(诸如爱情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等)、专题讲座(诸如适应专题、生涯规划专题、学习专题等等)以及相关的活动课程(诸如素质拓展训练、团体辅导)为补充的课程体系。作为课程体系,它是开放的,可以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这样就既能满足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需要,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

4.安排合理的授课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安排授课内容,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第6篇

关键词:体育专业;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53-01

一、前言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引起大众的关注,也成为各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体育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二、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首先,培养健康的心理,可以形成较强的自信心,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为理想和目标不懈追求,可有效促进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技能和文化的学习,使他们在练好体育技能的同时,兼顾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因此,加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体育人才的必要条件。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有助于提高体育大学生的情绪控制力,特别是控制怒的情绪,减少与他人交往中的语言和肢体冲突,可有效减少或避免体育专业大学生校内外暴力事件的发生。此外,积极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指导,可以降低抑郁、缓解焦虑、提高自尊等。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仅仅具备良好的运动水平和技能,显然已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体育技能良好、文化知识积累扎实、心理素质较高的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未来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相关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与其它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比,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略低一些,究其原因,可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对口就业的工作岗位有限,体育专业毕业大学生择业面相对较窄;二是体育专业大学生要兼顾文化理论知识与体育技能学习的双重任务,学习负担较重,要承受着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双重压力。大学四年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知识积累和技能习得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发展的好坏,对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决定体育大学生以后就业和生活的好坏。

四、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负面信息影响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西方思想文化和潮流的影响下,拜金主义、个人英雄主义、享乐主义、片面追求流行和时尚等一些不良现象在社会上悄然兴起,并在媒体大肆进行的负面报道中传播开来,在体育专业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成熟和定型的时期,由于缺乏正确分析和判断这些社会问题是非对错的能力,极易受社会负面信息影响而产生消极和抵触情绪,进而发展为心理问题。

2、家庭影响因素

家庭是学生主要的成长环境,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老师,他们的言行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影响重大,比如家庭的变故、经济的困难、父母的离异等,都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阴影。

3、学生个人影响因素

体育专业大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心理的发展都经历着由不成熟向成熟的转变,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悲观失望,情绪失控,从而产生愤怒、敌对、焦虑等心理问题。

五、对策与建议

1、完善体育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建立体育教学与身心健康发展相统一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根据校地实际,开设新兴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学习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获得内心体验。严明教学纪律,增强学生自控力和心理调节能力。

2、强化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致力于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努力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

3、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协会

要以“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为目标,建立和完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或心理协会,积极开展学校心理咨询、预防和治疗工作,将心理咨询、预防和治疗工作贯彻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之中。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有针对性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体育专业大学生在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保健方法的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论《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第7篇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第8篇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Abstract:it’s indicated in recent research that 20%-30%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suffering from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ainly behaving as terror, anxiety, obsession, melancholia, sense of emotional crisis and neurasthenic etc. Facing the student problems caused by increasingly heavy psychological pressure, educators in high-leve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it.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for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ethods such as individual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and help, psychological health lecture, media propaganda are focused on popular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knowled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 in college students, these traditional methods, limited by their coverage and effectiveness, could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eam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which provides mental assistance and instructions in a team circumstance, are play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in recent years.?

    Key words:group counseling;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education?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代发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第9篇

关键词:医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有研究表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异常的检出率为53.17%,约20%~67%的医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远远高于普通大学生的10%~30%。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医学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做好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成长为身心健康、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已是医学院校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

一、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阶段是学生由学校迈向社会的准备阶段,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医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有其如下特点。

1.学习上的失落感

与高中相比,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有些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另外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医学专业知识缺乏兴趣,都可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与此同时失落感也会油然而生。这种失落感常常会给一些学生带来焦虑、紧张和思想压力等心理问题,严重时会引起一些过激行为。

2.人际交往与生活适应能力问题

进入大学校园后,所有的学生都要经历集体生活,要与来自不同地域的拥有不同生活习惯、性格和爱好的同学相处,而人际交往的经验、技巧与方法的缺乏,自然会使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压力和挫败感,从而造成心理障碍。

3.学业压力

医学教育学制长,专业课多,学业繁重,有些学生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学习效果与投入不成正比。长此以往,紧张、失眠、考试怯场等多种焦虑并发症相继出现,甚至有学生会自暴自弃,对所学专业产生厌恶情绪。

4.情感问题

开放的大学环境,和异性的接触机会增多,生理上的成熟使学生们对爱情的渴望更加强烈。有的大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过于单一,致使他们无法正确处理恋爱中的各种问题。在理智与情感产生冲突时,若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矫治,就会形成心理疾病,甚至出现离校出走、自杀等现象。

5.就业问题

对于高年级的医学生而言,就业压力是造成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面对严重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许多医学生无法找到专业对口、各方面都比较满意的工作,他们会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影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

6.社会环境因素

信息化时代网络生活对于医学生心理冲击很大。在相对狭窄的生活空间里,网络是一扇通往社会大环境的大门,但是如果稍有偏颇,虚拟情境的各种负面影响也会随之而来。如有些学生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发泄情绪和追求刺激,一旦学生习惯了这种表达方式和情感宣泄方式,便会对网络产生严重的依赖感,对现实则开始采取逃避心理,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不思进取等对于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也有着恶劣影响。

二、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人的心理素质高低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建设是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的必由之路。首先医学院校应专门为医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开设医学心理学等必修课程,同时开设普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学等相关选修课程;医学生的很多专业课程都与心理健康有关,如精神病学,而且临床课中很多疾病的病因和治疗里都会涉及心理社会因素,可以依托这些专业课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健全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1)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全面掌握他们的状况,追踪评价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测试结果,还应对医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动态追踪,适时更新,并进行具体而科学的分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和内容提供参考。对有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精神症状的学生能够及早发现,通过访谈和跟踪了解,尽快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有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医学生的具体特点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低年级医学生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不适应,兼有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与恋爱问题;高年级医学生则以择业问题为主,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对低年级的学生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知识竞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对高年级的学生则开展专题心理讲座、就业咨询活动、模拟招聘会等。

(3)强化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辅导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重要渠道。辅导员要把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班级计划的一部分,并在班级管理中积极落实,以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要建立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机制,注重家长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直接影响他们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辅导员应该了解学生生长环境和家庭教育背景等,帮助学生获得来自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4)构建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中心由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和医护人员组成。学校专职及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必须受过正规系统的心理知识、技能的训练,并定期进行业务提高培训,组织教师与其他高校教师进行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他们的心理理论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使心理健康工作走向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

心理咨询通常涉及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适应、情感、择业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由于大学生比较容易接触网络,可开展网络在线咨询,电话预约咨询和专栏咨询等多种咨询方式。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通过网络在线给予一些就业规划和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就业,也可通过网络咨询开设大学生感兴趣的专题,进行集中讨论,纠正不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取向。

(5)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正向影响。实践证明学生在群体活动中可以获得认同感,提升交往能力,宣泄负面情绪,改善心理状况,可以让医学生从单调的学习生活中解脱出来,获得积极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曾蓉,姜辉等.低年级医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5).

[2]林志萍,余斌.医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贵州医学院学报,2001(5).

第10篇

(一)社会环境因素大学生在走进大学后,面对的是和以前截然不同的环境,需要自己结识许多陌生的人和事,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琐事。以前一切事务都由父母安排,现在都需要自己一人承担。在上大学之前对大学生活的期盼与上大学后所面对的现实差异,平时学习成绩的影响,生活的影响,交际的影响,就业的影响,家庭影响等,这些环境的影响时刻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

(二)学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教育虽然一直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许多学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工作开展得还不够。如心理咨询老师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是一些其他专业或者是离退休的教师返聘回来的,他们对现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不是很了解,而且在心理指导方面缺乏专业性,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许多学校没有开展心理教育课程,有些学校也只是在公共选修课中出现。学校也很少开展心理教育方面的活动,有时只是象征性的发放一些调查问卷,对问卷调查的结果无人问津,可见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三)学生自我意识因素现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差,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许多大学生在学校中认为他的能力很强,无所不能,处处抢风头,事事要强,但实际能力却达不到,自身又缺乏面对挫折的能力,导致最后出现心理障碍;也有些学生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低,认为自己什么也干不成,不敢面对失败。大学生必须具有正确的人身观,正确的认识自我,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是自己具备社会需要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能力。

二、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一)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作用体育教学的目的除了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锻炼方法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接受“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终身体育观,学习一些卫生保健知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有健康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直接讲解心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体育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体育锻炼方法时,融入心理辅导知识,如有些同学由于缺乏自信而出现厌学情绪心理,教师在讲解示范的过程中邀请这类同学作为“模范”,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动作要领,给大家起到示范作用,这样通过教师的独特的辅导,使这些同学能感受到做好示范时的乐趣,通过教师的多次关心和指导,从中得到了自信,会把这些学生的厌学心理去除或者减轻。对学生的心理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或引导作用。

(二)体育教学可以预防大学生心理障碍大学生由于生活、学习、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以及环境的改变等原因,经受许多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使其性格缺陷,神经衰弱等现象常常出现。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各种运动技术、技能,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乐趣,如体育舞蹈教学,学生在学习体育舞蹈期间总是笑口常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舞蹈和音乐浑然一体,使学生能够享受体育,愉悦心情,放松身心,充满自信,获得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能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三)体育教学可以治疗大学生一些心理疾病有些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由于环境的改变,需要适应许多人或事,需要自身不断的自我调整;上学前的远大理想和上学后的差异;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学习知识的枯燥等原因,使一些大学生生活焦虑,墨守成规,主动性差,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思想闭塞,产生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体育教学可以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或者减轻其症状。实践证明行为疗法对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具有一定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散打、跆拳道等项目的练习,使自己的能量得到发泄,在各种体育比赛中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调节了与伙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使自身压抑许久的心情得到缓解,然而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一种,疏导心情,达到治疗心理疾病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放松身心、缓解压力“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能使人身体健康,使人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心情舒畅,使其快乐。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体育技能,通过一系列的身体活动,使自身的能量得到了一定的发泄,流了汗水,学习了技能,获得了成功的感受和喜悦;与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促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其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改善;在老师的帮助下或鼓舞下完成了体育学习和锻炼,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使课堂气氛活跃,心理压力减少,活得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体育课堂中的一些比赛,可以锻炼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

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保证学生发展的基础,所以国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都非常重视。国内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问题要比其他专业学生更加严重和复杂[1]。医学专业比较特殊,学生的职业有更强的定向性,所以学生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导致医学院校的学生会面临更大的压力,这也导致医学专业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医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够胜任工作,因此医学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比其他专业有更高的要求,才能够保证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

二、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医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职业,工作的责任很大,而且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所以医生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同时也要具有足够强的心理素质,才能够保证有正确的工作态度,给病人带来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且,和其他专业相比,医学院校的专业程度更高,学生的课业任务非常重,不仅需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也需要经过系统的临床训练,保证自己可以获得足够的临床技能[2]。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从技能上成为医生,也需要从心理上成为医生,让学生逐渐转变角色,才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疗工作者。为了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医生而言,必须要保证心理上的成熟,才能够对病人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行医的过程中始终要保持理性,客观地分析病情。同时,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学校必须要予以足够的重视,才能够保证医学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具备足够高的道德素质,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病人。

三、医学院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学习情况的影响

医学院校需要给社会培养技术精湛的医务人员,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要从事医疗服务,而且还需要同时进行医学科研相关的工作。为此,医学专业都会有很多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科目繁多,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医学理论。同时,由于医疗岗位是一种特殊的岗位,服务对象也十分特殊,在专业课程种类繁多的情况下,还需要做好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的结合,所以医学院校的学生还需要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知识,并且要不断培养自己和病人交谈的能力、应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这方面和医疗服务相关的能力,并且也需要保证自身具备极强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3]。所以,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比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更大。和其他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同,国内的医学院校本科教育都是五年制,而且对于医学教育的要求也非常高,学生会有很大的学业压力,这就导致学生在考试压力上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为了满足学习的需要,学生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调整身心的相关活动。在比其他专业学生需要多付出一年学习时间的情况下,医学院校的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出现问题。

(二)人际关系导致心理问题

医学院校的专业设置都比较单一,通常都只有医学专业及与医学专业相近的专业,和其他的综合型学校的专业设置很不相同[4]。在综合性大学中,学生能够和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不同的学习角度。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学生接触到的教师和同学都是和医学相关的,这就导致他们所讨论的话题也都是医学相关的内容。虽然学生可能会获得很多的朋友,但是从人际关系结构而言,依然是十分单一和狭隘的。随着课业的繁重,学生需要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而且医学专业的课程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课程都不能松懈。很多医学院校的期末考试都需要持续一个月左右,足见医学院校学习任务的繁重。这种巨大的压力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人际关系上,首先,学生巨大的压力会导致他们容易情绪失控,更容易由于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的人际关系受到破坏;其次,学习压力也会让学生在学习成绩下降的时候产生人际关系的畏惧感,对于维持人际关系十分不利。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学生之间的差距就会体现出来,这种差异会使有些学生出现一些不好的情绪,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紧张,人际关系会变得不和谐。而且,不良的情绪也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对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医学院校学生的特殊心理

学习医学的学生需要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项工作,所以学生通常都会有比较认真的做事态度。但是,这也导致学生很容易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如学习能力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等,有的学生会因为出身和家庭情况对自身的未来更加担忧,无论是先天的情况,还是出身的情况,都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甚至使其否定自己[5]。所以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成绩,或者由于家境的问题导致他们存在人际交往的负担。还有的学生正好相反,由于成绩很好或家境优渥,导致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尤其是在医学专业这种课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在取得了成绩之后,学生更会以自我为中心,只是追求自我利益,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这种情况下,就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医学院校的学生在自身前途问题上也会十分关注,尤其是在医学院校毕业生数量增多的情况下,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在职业竞争上的压力。为了提升医院的医疗水平,多数医院都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才能够在未来进入医疗岗位。但是,农村和偏远地区却面临着医疗人员不足的问题,这些地区的医疗岗位也是学生未来可能工作的地方。对任何人而言,都希望能够进入水平比较高的三甲医院,并不愿意去落后的偏远山区。所以,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会非常大。和其他专业不同,医学院校学生很难转行,相比理工类不同专业的通用性来说,医学院校学生能够获得的转行机会很少。因此,就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往往其他专业更加严重。

四、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建立明确的目标体系

医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对于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医学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积极意义。医学院校有四、五年制的大学生,也有七、八年制的学生,为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就要结合医学院校自身的情况,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确定心理教育的目标,保证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结合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特点,设置如下目标:第一,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质;第三,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第四,给予学生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摆脱心理障碍。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目标建立心理辅导策略,而且心理辅导不能半途而废,而是要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

(二)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除了目标的明确之外,也需要保证教学的内容、过程、方式、评估和教学管理同样完整。在构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在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教学。比如,在大一的时候给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大二、大三以情绪管理和自我认知为主,大四、大五时主要针对就业和面试心理进行讲授,并且对学生进行行为测试和训练。这样做的原因是大一的学生往往在心理上更加阳光向上,对心理辅导的需求并不是太高,所以要用理论知识让学生形成心理健康的观念[6]。在学生进入大二以后,由于比较清楚医学的就业方向狭窄,并且专业难度的提升让学生面临着一些学习上的挫折,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始爆发,在这个阶段开展自我认知等教育,可以教给学生调整自我的方法,并且解决当前的问题。进入大四、大五之后,学生面临就业问题,学校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心态,让学生的求职更加顺利。

第12篇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及启示

随着我国高学历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维护我国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笔者希望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借鉴有益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重视,逐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至于人们对健康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人的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上无疾病,强调体魄的健康,而忽略心理上的不健康,从而导致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大问题,使其行为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相背离。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日趋广泛,教育实施途径日趋多样化,实效性也进一步增强

以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个别“问题学生”,采取班主任式的谈话教育,但是现在对所有在校生都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将教育提前至幼儿园、小学,及早预防,从小根治。从我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在一步步加强,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也是日趋广泛。

(三)教育主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要求不断规范与提高,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学科背景主要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然而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这四类类专业背景在本科以下的比例仍然有6-16%,医学为多。随着国家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向系统性,普遍性发展

首先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相对还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内容都很宽泛,不够具体。其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来看,都是针对典型事件特殊人群进行研究,这样虽然可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但是缺乏普遍性,结果形成出了问题,就研究,没出问题,就不研究的状况。

二、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完善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

过去,美国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而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其生命和生活,关怀其价值和信仰,整体向发展性的理念倾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和领域的扩展

如今,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服务对象已经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服务于非学校机构,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

(三)教育主体的专业化

伴随着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的日趋完善,使得教育主体也向专业化不断发展。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正式机构,独立运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自1936年起,美国政府每年都要给各州用作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而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也是资金最雄厚的机构。有如此强大的经济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术组织不断发展和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三、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一)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智力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挫折应对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

(二)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甚至是各科的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整合。集体合作成为其教育途径的新形式,美国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有校本诊所、校本心理健康中心、校本青年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

(三)教育效果评估的比较

教育效果的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薄弱也比较难的环节,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则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和生活、自我观正确、人格健全、情绪稳定、适当的行为表现和客观辩证的认知能力等。美国特别重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但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

四、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到教育教学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内容,教育教学是为了培养个性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科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首先,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增加大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其次,增加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不同阶段,开设入学适应性教育、专业认知、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择业与求职等课程,侧重解决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施路径。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挑选各方面优秀、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支持、帮助。使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进行自我保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队伍

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针对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现状,首先要坚持教育者专业化的发展,丰富专业理论,增强专业水平,提升业务技能。其次,要推进教育者职业化的进程。这要求国家应该推行并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独立的职务评定体系,还要健全职业评价机制。再次,要建设专家型队伍。不光要有培养专家的意识,还要创设造就专家的环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从而拓展造就专家的路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淼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M]教育与职业,2006-01-2

[2]钟玲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9(5):711-714

[3]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04-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