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八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八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11-11 11:49:35

八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新旧教材 比较研究

人教版是我国初中物理教科书使用面比较广的一个版本,当前通用的人教版教材是经过长时间的试用及征集意见,在原来的实验版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进行修订的。教材的修改比较大,为了使教师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进行更好的了解,下面对新旧两版教材进行比较分析。

一、章节数量变化

在旧教材中,有17章,共87节,八年级上册一共有5章25节,八年级下册也包括了5章25节,九年级共一册,包括7章37节。在新教材中,一共有22章85节,八年级上册多了1章1节,八年级下册多了1章,少了5节,九年级则多了3章2节。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多了5章,把旧教材之中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关于安全用电的相关内容单列成了一章,旧教材之中的第十二章及第十三章还有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分开后进行组合。总节数一共少了2节,将旧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及第二章第六节还有第十一章第一节和第十七章第四节都删除,把第九章中的第一节和第二节进行合并,第九章中的第四节和第五节也进行了合并,另外还增添了测量平均速度及阿基米德原理还有热机效率和欧姆定律在串联与并联电路之中的应用等内容。

二、章节顺序发生了变化

章节顺序的改变是修改最大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力学与电磁学内容的具体教学顺序的改变。八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旧教材中的八年级下册内容为电磁学,新教材将其改成了力学,旧教材中的九年级主要是力学,新教材将其改成了电磁学。这是因为电磁学中涉及的知识一般都是抽象的,学生理解不深,力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是贴近的,学生很容易对其进行理解与学习,因此把容易学习的放在前面,把难以学习的放在后面。等学生到了九年级,由于学生不断成长,其思维也在发展,这样学起来就会很容易。

三、微观分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除了在章节数量及顺序方面发生了变化外,还对每一节中的内容作了一定的修改与完善。

1.对教材中的一些栏目作了修改。将旧教材之中每一章开篇位置的阅读指导及篇尾位置上的我还想知道删除,在每一章篇尾位置上添加了学到了什么,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进行参考。此外,想想做做及想想议议还有科学世界和STS栏目数量减少,有的对章节位置进行了改动,有的变为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题目,有的被直接删除,还有新添加的。这样的改动是从教学内容量及栏目内容价值进行的考虑。如果章节中的内容或者是活动太多,课堂上完不成就将其移到别的节次或者是将其变作题目,对于教育价值不太大的就要直接进行删除,对于内容比较少的节次添加了一些栏目,同时也增添了4个扩展性实验,体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2.一些节次课文中添加了引言,对节次内容起到了指引作用。比如,在光的折射中添加了引言。与此同时,教材中还补充了部分知识性内容或者是表述,虽然篇幅并不长,但是补充知识是很有用的,也确保了知识的完整性。比如,在力这一节中,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进行了阐述。另外,在实验及演示和想想做做的后面补充了对实验现象的具体描述及知识总结或者是简单的结论,使学生能够清楚阅读。教材还把结论性的知识,比如,概念、定律和规律等都表述出来,不仅能够确保教材内容完整,还能够使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新教材具有直接明白的特点,可阅读性比较高。

3.探究被弱化,实验得到了强化。第一,在致同学们中把探究栏目改成了实验。第二,把旧教材节次名字中的探究两字删掉。第三,旧教材中的一些探究被改成了想想做做或者是想想议议或者是演示或实验。第四,在新教材中被保留下来的探究的要求比旧教材低。探究被弱化的主要原因是实验稿在刚刚实行的时候为了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变,比较重视科学探究的具体教学,在对旧教材进行编写的时候设置的探究比较多,在每个探究中,设置的步骤也比较多,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进行动手的实验就被称为探究,但是其实很多探究只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简单小实验,这样就导致旧教材中对于探究讲得太多,所以在新教材中把原来的很多探究都改成了实验,实验又包括测量工具的使用实验及物理量测量实验和物力规律探究的实验。探究仅仅是实验之中的一类。比如,在机械效率之中,原教材中的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被改成了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一些概念定义形式发生了改变。新教材中,对于速度及密度还有压强和功率等物力概念定义加以改变,全部改成了某某与某某之比,同时也在后面强调了其物理量在数值上等同于单位某某的某某,也就是原本的定义。比如,新教材把压强的概念直接改成了物体所受压力相大小与受理面积之比,同时还强调其在数值上等同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中所受的压力。

5.新教材内容淡化了重点知识,知识层次降低了,但知识面却发散得很广,实际应用性增强了,动手动脑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增多了。新设置的一些栏目如“STS”、“科学世界”,虽然不要求教师课堂讲授,尽管这些内容比较简单,要求也不高,文字又很通俗且有趣,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读,最多用十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议论就可以。但是,由于当今的考试评价等机制没有与新课程理念同步建立,教材拓宽的知识面,新课标又是粗线条定标准,所以,教师很难把握“点到为止”的教学,只好教材出现的什么都教。另外,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方式转变还没有真正实现,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的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如查资料、小制作、调查咨询等活动很难落实,众多也挺好的“科学世界”、“STS”教师不引导都很难实现学生自读。新教材总体看似简单降低了难度,减轻了负担。但实际上过高估计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当然,此能力可以培养,但大的应试教育环境束缚此能力的培养,导致新教材实用价值不高。

总之,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总量没有变,利用调节顺序及增删内容和完善表述等方式对教材进行了优化,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很大进步,教材会越修越好,也希望我们的教材能够逐渐完善,成为教师和学生好用也好学的教材。教师作为新教材的实践者,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新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宗旨,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不辜负国家和时代对教师的厚望。我们很希望用好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让新教材有使用的土壤。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设置疑问、自主学习、实验制作、课堂游戏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有独特的见解、创新的思维等,这些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对开拓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提高课堂的高效快捷有很大的作用。以下结合一些课堂实例,谈一谈笔者的思考和感悟。

一、设置疑问,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欲望

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创设悬疑性、诱导性的问题情境,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吸引注意力,驱动学生以最佳状态主动探究学习内容。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播放《侏罗纪公园》的精彩片断。然后设问:为什么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恐龙现在却销声匿迹了呢?从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到现在芸芸众生着的200多万种生物,在这个过程中,是什么力量推动生物不断地进化呢?由此引出本节探究内容,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显微镜》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事先设计了三组目镜、物镜、玻片标本上有污点的显微镜,然后提出问题: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污点,你用什么方法能说明污点在哪里?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从而明辨是非,释疑解惑。

二、自主学习,让学生展开创新的翅膀

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少讲、精讲。实践证明,只要教师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活动、合作的时间,学生就会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一节教学中,教师给出植物细胞、动物细胞与细菌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比较三者的不同。学生们相互讨论,设计表格如下: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叶绿体

植物 有 有 有 有 有叶绿体

动物 无 有 有 有 无叶绿体

细菌 有 有 有 DNA 无叶绿体 有鞭毛 荚膜

学生设计的表格比我想像的还要全面,还要系统。只有学生亲自思考、亲自总结过的内容,理解才会更深刻,记忆才会更长久。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能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促进学生思维和创新的发展。

三、实验制作,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动手、动脑、合作的有机结合。在实验中,既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而且科学探究的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会慢慢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真菌》一节,要求学生制作孢子印。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完成,第二天带到课堂上展示。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并且尝试用各种各样的大型真菌来制作。有的用香菇,有的用双孢蘑菇,有的用金针菇等等,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孢子印。并且发现了一些教课书上没有的知识,如:香菇的孢子是白色的,而双孢蘑菇的孢子是褐色的,每一个菌褶都可以散发出孢子等等。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真菌孢子的位置、形态、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而且扩展了自己的思维,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并且在其中加入自己的一些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无形中发展了自己的创造能力。

四、联系实际,高效课堂走进生活

作为生物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科学高效的课堂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学以致用,还生物学教学应有的作用。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教学中,可以联系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吃的食物中有哪几种营养物质?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应该多补充哪几种营养?身体如果缺乏蛋白质会表现出什么症状?缺乏维生素A、B、C、D的症状呢?有的同学经常患口角炎,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已经缺乏部分营养了,应该怎样补充呢?等等这些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学生各抒己见,热烈讨论,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再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一节,联系到班上的同学们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有的同学不吃早餐,上课时头晕眼花;有的同学爱吃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和饮料,结果长成了小胖子;有的同学因盲目减肥而不正常吃饭;有的同学挑食、偏食等等。然后请同学们讨论他们的作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应当如何改正?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忽略早餐、挑食、偏食等作法的不良后果,以便切实改变学生在营养方面的不良习惯。

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忘记教材中学过的知识,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探讨交流,这种关爱自身和他人健康的品质和意识,却永远地留给了学生,或许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目的。

五、课堂游戏,轻松愉快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们都喜欢参与各种各样有趣的小游戏,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引进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教学难点。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一节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性状”这一专业术语,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师就通过“寻找班上重要人物”这一游戏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先请全班同学起立,再让不符合教师描述的性状的同学坐下。第一步:教师先描述要找的这个重要人物是“男性”这一性状。女同学们领会后,全部坐下。第二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双眼皮”性状,又有部分同学坐下。第三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有耳垂”这一性状,又有部分同学坐下。第四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肤色黑”这一性状。第五步:教师描述要找的重要人物具有“个子较高”的性状……

第3篇

一、依据内容,挖掘趣味因素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英语基础,寻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准衔接点和生长点,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用趣味拉近学生对新学内容的接触、领会、理解和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牛津英语八年级上册 Unit 6 Birdwatching Welcome to the unit,依据教材内容,为了让同学们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利用实物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家里养了多年的“八哥”带进了课堂,同时我让“八哥”和大家问好:Good morning. 当八哥出现在课堂并用英语和同学们打招呼时,所有的学生都高兴极了,立刻对我的“八哥”产生了好奇心。抓住契机,我向同学们介绍了八哥的feather,beak,wing等部位,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形象记忆。认读了单词之后,我让学生按照图片描述该“鸟”的特征,鼓励学生观察其主要的特点,并尝试运用新学词汇进行描述。学习活动一切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依据教学内容,挖掘其中的趣味因素,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英语基础出发,激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饱满的学习激情完成知识的理解、领会、吸收和内化过程。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知识水平、智力培养方面突破原有的范围,实现更高的飞跃。

二、遵循认知,重视能力发展

如今的教学理念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认知规律,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吸收知识的基础上领会运用英语知识,使学生实现知识的飞跃,运用英语实现交流,达到学习英语的目的。

例如,牛津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7 Shopping Period Integrated skills 新课的导入中,我先播放了英文歌曲:The shopping song,利用英文歌曲导入购物话题,创设了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过渡自然,有趣。接下来,展示Simon和妈妈的购物图片并提出问题:Where is the woman? What is she doing? Simon的妈妈在和售货员谈论有关Simon想买鞋的情况,让我们听对话录音并回答下列问题:1.What size are Simon’s feet? 2. How much does the pair of shoes cost? 呈现书本内容的目的是为随后的编写对话练习提供必要的素材,即语言输入,让学生在听对话回答问题中复习有关购物的句式。创设购物情境,适当增加和安排合理内容,让学生编写购物对话内容,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流利性。这样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初中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文本,遵循学生对新学知识的认知规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趣味引导,夯实基础知识,促进能力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学生才会更加主动,更加有学习动力,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指导学法,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学习,教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时,重点是教师教学生既学会知识,学会思考,又学会学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习者由学会到会学,实现质的飞跃。

第4篇

一、 重视启发式教学

《英语》(新目标)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呈现语言知识时,尽量提供有实际意义的情景,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自己推测、发现,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能力。七年级、八年级每个单元的Section A和Section B的1a都以图画的形式出现,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的内容,然后再把所学的语言知识与图画内容联系起来。如八年级上册Unit 3 Section A 1a图画中出现的人物有打篮球的、看电视的、在野营的、跟朋友玩的等等,教师把任务的要求向学生进行说明,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图画后,以列表的形式把图中人物的活动用英语表达出来,并且还要求列出图中所没有的其他活动。这样,学生们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了,很快就写出了表达这些活动的英语短语:

playing basketball, watching TV, going camping, playing with friends等,与图中内容无关的活动学生会写:reading in a library, going to the beach,having a party 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富有启发性,学生既能掌握新的语言知识,又能巩固旧知识。

二、 强化听力训练

我认为《英语》(新目标)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英语听力训练,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它以每个单元的重点内容为中心,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听力的培养。首先,内容丰富――每个单元的听力项目均有4个,支持单元相关话题。其次,形式多样――有标序、圈词、填词、连线、填表等。第三,由浅入深――要求完成的任务一般由简单着手,逐级递进,符合语言学习要求。本教材听力设计最大的特点即教科书只呈现任务,而把所有听力内容材料放在所有新内容之后。每个单元的Section A和Section B的2a和2b都是带有任务的听力材料,而且是同一内容的材料,但2a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比较简单,而2b难度相对较大。我想学生在完成2a后,基本上了解了对话的大概意思,那么完成2b也就不难了。如八年级上册Unit 7 Section B的2a要求学生看1a的图片内容,然后在图中圈出对话所谈到的单词。该对话的内容是A问B:“How do you make a turkey sandwich?”B回答时用了first,next,then,finally四个步骤告诉A制作火鸡三明治的方法。我播放录音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听出图中的单词,听完第一遍录音后,全班学生基本上已经完成了2a要求的任务。 然后,我立即向学生说明2b的要求,这部分不仅要求学生听出原料名称的英语单词,而且要求按步骤写出单词。在我播放第二、第三遍对话录音后,除了个别学生反应慢没有全部写出所要求单词外,其他学生都能写出所有单词。 但有的听力材料难度偏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先让学生阅读材料,或绘制图片,或提示重点单词、句型等,然后再让学生听整个材料。如八年级上册Unit 6 Section B的2a和2b,该对话的内容是一个interviewer采访了Tina和Maria,对话篇幅长、内容复杂,它要求学生听对话后“fill in the chart”,对学生来说难度很大。第一遍录音听过后,大部分学生还弄不清对话内容,所以,放第二、第三遍录音时,让学生看着材料听录音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完成填表的任务。

三、加强阅读教学

《英语》(新目标)中每个单元至少有两篇阅读材料,一般出现在Section A和Section B的3a,材料篇幅较短,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可采用阅读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知识,强调自学与合作学习。

1. 在学生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指出要求和重点,作必要的引导和分析。适当地播放材料内容的录音,或教师范读,以利于学生感知阅读材料内容。

2. 对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有些内容必须讲深讲透。有时教师要详细地讲,为学生解难释疑,以便学生正确理解、领悟材料内容。

3. 学生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在总结课堂材料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提炼和归纳,让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比如,八年级下册Unit 9 Section B 3a的阅读材料“Come to the Hilltop Language School and change your life.”文章后带有八个小问题。上到这篇文章时,先用英语对文章作大概说明,然后放一遍阅读材料录音或范读,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带问题看文章并找出答案。接下来叫几个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再让学生举手说出文章中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再对重点、难点作补充,尽量把文章讲深讲透。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进行朗读训练。

四、注重口语训练

《英语》(新目标)中很多部分都适合学生开展结对活动,这些内容出现在听力内容之后。通过让学生彼此交谈,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来使用新语言,又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轻松愉快的课堂,让学生们有了自信,有了兴趣,感到快乐。这样的课堂不会再沉闷,学生学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又在短时间内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操练内容。如八年级下册Unit 6 Section B 3c要求学生“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about Bob,Maria and Liam.”回答的内容是2a听力材料的对话内容,问题是:“What does Bob/Maria/Liam collect?”“How long has he/she been collecting ?”该任务的要求简单、容易完成,会让学生感到满足。

当然,在学生开展结对活动之前,可让学生自选搭档,并排坐,或面对面坐,必要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示范。学生结对活动时,教师巡视检查并给予帮助。最后可让学生进行对话表演。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口语操练的机会,其他学生如果愿意,也有机会进行提问。

五、突出语法内容

每个单元第二页的下端呈现的是一个语法焦点框,该焦点框清晰明了,是对本单元语法点的总结。对这一部分语法的教学,我的做法一般是:不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而把语法放在每个单元教学的第一时间来教,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该单元新的语法知识,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让学生以口头、笔头的形式操练,以达到掌握并巩固语法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自测内容

新教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从八年级起每单元末均安排了 Self check 部分,内容丰富多样。一方面,学生可通过 Self check 自我检测单元学习情况,自我评价,查找差距;另一方面,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第5篇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全面发展

二年(1)班 林丽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是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它构建了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本册教材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每个专题的涵盖面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本学期执教本册教材计划试拟如下:

一、 班上情况分析

本班孩子经过一个学年的教育,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的孩子思维活跃,凡事能举一反三,而且敢于发现、提出问题,并主动寻找答案,这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所以,本学期我在教学上的主要目的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促进全面发展。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依次是:美丽的秋天,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热爱祖国,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热爱科学。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

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识字课的形式多样,有词语、成语、谚语、三字经、对联、儿歌等。全册课文共三十四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生动,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本册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多音字随文注音,生字在当页文下列出,注有汉语拼音并配有赏心悦目的背景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语文园地”包括四个栏目:我的发现–––鼓励学生探究发现,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及字词的一些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优秀段篇,复习学过的字词,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练习;口语交际–––在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展示台–––给学生提供展示课内外学习所得的舞台。

八组课文之后,安排了六篇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阅读。最后是两个生字表。生字表㈠是全册要求认识的字,有450个。生字表㈡是全册要求会写的字,有350个。这两种不同要求的字分别在课后练习里标明。除了识字课和课文安排了识字任务外,在“语文园地”里也安排了少量要求认识的字。

三、教学目的要求

1、政治思想方面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Ji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遇事多动脑筋和同学友好相处,关心他人,从小养成环保意识,热爱科学技术。

2、语文知识方面

(一)汉语拼音

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住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

(二)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450个,会写350个。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型分析,不要求书写;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会使用音序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三)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2.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3.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5.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6.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3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3万字。

7.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四)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五)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六)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四、教学措施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适时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2、继续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3、引导学生借助拼音和字典学习生字,发现生字与熟字的联系,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偏旁部件字形,并创设多种情境复习巩固生字。

4、阅读教学中给学生比较充分的读书,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重视朗读指导,读中悟,读中积累并学会运用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培养,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口语交际教学要提前做好准备,教学时重视创设情境,Ji发兴趣和点拨引导,放手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6、充分利用教材,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游戏唱歌,猜谜语,表演等引入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五、教学进度

月份 周次 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5 1、第一到第三单元课文内容教学;

2、各课前的知识准备;

3、古诗作者介绍准备;

4、语文园地知识准备;

5、课外知识扩充。

十月份 6 国庆放假

7 识字3——第十课教学;

8 十一课——语文园地三教学;

9 识字4——十四课教学。

十一月份 10~14 1、十五课——十七课教学;

2、语文园地四——十八课教学;

3、十九课——语文园地五教学。

十二月份 15 识字6——二十三课教学。

16 二十四课——语文园地六教学。

17~18 1、第七单元教学;

2、识字8——三十二课教学。 2、全文复习;

第6篇

生物知识的教学,作为常识学科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必然与其它知识的教学相联系。如环境方面的知识、 观察、比较、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培养等都是互相影响的,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同时在生物知识内部也 存在着分工合作。

如关于饲养动物方面,有第一册《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第四册《饲养小动物》,第六册《养兔 》等内容。这些内容在热爱生命,爱护小动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当然相通,然而在其余的内容上 却各有分工:第一册《家养动物》主要是让学生笼统了解有哪些家养动物;第三册《养鱼》则是在除了让学生 初步学会养鱼外,还要让学生对鱼的运动,鱼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形成“鱼”的概念作准备 ;第四册《饲养小动物》则除了能力训练外,还要让学生对蚕的一生形成一个初步的概念,为以后教学“昆虫 ”、“完全变态”等概念作准备;第六册《养兔》则是要让学生对哺乳动物的外部形态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为 日后教学“哺乳动物”的概念作准备。可见其倾向性各不相同。

又如,关于植物的结构、功能方面,第一册《家乡的树》、第二册《春天的花》、《夏天的瓜》、第三册 《秋天的果实》,第四册《木质茎和草质茎》,分别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植物的叶、花、果实、茎等内容。但 系统地看整个小学阶段的内容,会发现真正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的,是在第七册(根、茎、果实) 和第八册(叶、花、种子)。这样也就可以确定低年级对植物各器官的认识,应该只要求表面、直观地了解一 下,形成初步的概念,知道一些简单的的知识,能为以后相关内容的教学作一些知识和技能上的初步铺垫即可 。我在制定《木质茎和草质茎》的相关教学目标时,为了给第七册《植物茎》教学作准备,曾确定“能区分木 质茎和草质茎,并初步注意到茎的多样性”这一目标,在准备这一课的材料时,把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各 种形态的茎都作了准备。课堂上学生在探究、探讨时,我又提了一下,希望学生能简单地注意一下茎的不同形 态。结果却导致很多学生开始猜测我的意图,不敢大胆讨论,并且逐渐偏离原先的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遇 到了超越他们能力的问题,分散了注意力,也干扰了他们的思维,所准备的材料也相应失去了典型性。

综上所述,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整体意识,各内容间互相协调、分工合作,仔细分析每个具体内容在 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作用,避免提出过高、过低或者重复乃至矛盾的要求,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

二、普遍联系,互相协调

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培养。因此,常识教学内容必然存在 着一种纵向的联系。如在上例中,第一、二、三、四册关于植物器官方面的内容,与第七、八册的内容认识对 象相同,可以认为是为第七、八册内容打基础的,同时相应第七、八册内容又是前面内容的提高、深化。这就 是一种纵向的联系。

另一方面是横向的联系,由于教学的对象,也就是学习的主体是同一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一些相对并列 的内容时,其能力的发展必然会互相影响,并进一步影响这些内容的学习。如第七册中动物方面的《昆虫》、 《软体动物》、《鱼》、《爬行动物》和植物方面的《植物的根》、《植物的茎》、《植物的果实》,都要求 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得出它们的基本特征或通过实验,验证它们的功能,因此,它们之间的联 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也要注意这一点,可以逐步地增加学生的主动程度。

我在教学这些内容时,在完成认知目标的同时,针对这些横向联系,在技能目标中加入了要求学生归纳出 自己的观察、概括的方法(但并不强求一律),这样学生经过两课内容的探究、研讨后,初步养成了随时概括 自己学习方法的习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外部联系主要反映教学内容与自然界的联系以及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应尽可能结合 本地区的优势、特点,提供实在的事物,供学生或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不应强求学生掌握那些脱离学生实 际的东西,而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是指尽管其它学科与常识科的教学内容,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知识、能 力、情感方面还是有所联系,如数学教学中的逻辑推理能力,一丝不苟的态度;语文中的语言文字,甚至一些 具体内容,如第十一册《冬眠》一课中涉及的刺猬的生活习性,冬眠的概念,刨根究底的态度,以及热爱生命 的思想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的联系。在组织“探究—研讨”时,其目标的高度也应考虑到这些因素。

综上所述,常识作为一个系统,其联系是广泛的,不但内部联系错综复杂,外部联系也千丝万缕,制定其 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到这方方面面的联系,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能使学生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目标,以 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动态平衡,不断修正

小学生所形成的概念,所具有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比如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昆虫”这个概念的形成, 在第二册《周围的小动物》中,小学生仅仅能通过观察知道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包括一种和小鱼、小老 鼠不同的“虫子”;第四册《会飞的动物》中,开始发现这些“虫子”的翅膀和鸟的翅膀不同,而且也会在潜 意识里注意到这种“虫子”的身体也和鸟类不同,但还不能表述出来;第五册的《蚯蚓》、《瓢虫和蜻蜓》、 《蜘蛛》三课后,知道了“虫子”也分好几类,其中一类是六条腿的;而他们的观察能力从学习第六册的《蝴 蝶和蛾》开始发生了质的飞跃,能通过仔细的观察找出蝴蝶和蛾的一些细微的差别,并能概括出相同点;到七 册《昆虫》这一课后,“昆虫”概念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概 括能力同时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系统与外界的联系虽然可以表现为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稳定状态同样不是静态的,而是一 种动态的平衡,如周围的小动物的种类、数量,生物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等都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在每 一段时间内,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比如污染等,必须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相应调整教学目标,使目标与环 境达到平衡。

比如,我在农村小学第一次教《两栖动物》一课时,确定的目标主要是认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初步了 解青蛙、蟾蜍等与人类的关系等。根据这个目标和农村实际,我采用看标本、看实物、然后组织学生研讨的方 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几年后,由于环境污染,人类捕捉等原因,农村青蛙、蟾蜍的数量大为减少。根据这 一现象,我有意识地在教学目标中加入环境保护的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现象的认识,进行环保教育,我 先带领学生去田间捕捉青蛙,让学生通过与前几年的现象比较,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的严重性, 然后是养青蛙,观察青蛙的生长过程,生活习性,完成教学目标。接着,是放青蛙,使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次 爱护生命、关心环境意识的洗礼。最后又发动学生写倡议书,号召大家都来保护青蛙。这一系列活动取得了较 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在制定目标时,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变化,外部相关的变化等因素,并相 应地作出调整,不断修正,切不可一劳永逸,以不变应万变,方能使学生适应现代生活,不致落伍。

四、有序发展,遵循规律

常识教学作为一系统,它的联系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一个有序的结构。这个有序性同样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常识教学内容安排的有序性,二是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序性,以生物知识为例:

第一学年

内容:了解常见植物,观察茎、叶、花、果实或种子的显著特征。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动物的体形和 活动。

能力:具有初步的观察、表述能力,能说出某一具体事物外在的、显著的特征。

第二学年

内容:了解常见植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植物,观察不同环境中生活的植物,注意到植物的多样性 。了解常见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种类的动物,观察、比较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注意到动物的多样性。 知道动、植物都是生物,能区分一般的生物和非生物。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能较全面地说出某一种事物的外在、显著的特征,并初步具有比较能力 。对两种具体事物之间的特定方面进行比较,并说出不同点。

第三学年

内容:了解一些常见的动、植物,了解动、植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能较全面地说出某一具体事物的特征,并能从动物、植物的结构中联系 生活实际,说出该生物的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性。比较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但能较全面地比较出具体事物间的 不同点,而且能初步概括出具体事物间的一些显著的相同点。

第四学年

内容:了解家乡的植物、家乡的栽培植物、家乡的野生植物。了解植物的构造和功能——植物的器官根 、茎、叶、花、果实、种子的主要构造和功能。了解家乡的动物——家乡的饲养动物,家乡的野生动物。了解 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鸟、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昆虫、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了解动物的 构造和功能——动物的运动,动物的摄食,动物的自我保护。

能力:观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不仅知道具体事物的外部特征,还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索事物的结 构和功能,初步学会根据生物的结构推想出它的生活环境或生活习性。

概括能力的发展,能概括出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能进行初步的考察、调查工作。

第五学年

内容:了解植物生长跟水、空气、光、温度之间的关系;动物生活跟水、空气、食物、光、温度的关系 ;动、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比较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的适 应。认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知道植树造林和种草的好处。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知道生物间的食物联 系,知道一些生物群落和生态平衡的知识。

能力:能突破空间限制,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初步学会从事物现象间的联系中找到客观规律;并能 初步学会根据这些客观规律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判断某些行为的对错。

第六学年

内容:了解一些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情况,知道一些生物进化的知识。

第7篇

一、情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十分地生硬,而新课标中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强调“具体交际情境”[1]。毕竟,“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环境所获得的知觉决定的”[2],口语交际应注重情境。关于情境模拟法,我将其分为仿古模拟法、穿越模拟法和梦境模拟法。

(一)仿古模拟法

行为主义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注重模仿和练习。对此,可模仿古人,让学生着古装,佩古饰,言古语。结合夏完淳的《别云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2版)(八年级上册),首先要让夏完淳穿上古代的囚服,以及加上囚犯特有的“装饰”。然后学生或者教师来问或答。问题可为:这位仁兄,时至今日,你作何感想?回答可为:鄙人三年为明奔走羁旅,如今又成南冠,无限河山泪沾衣,无颜敢言天地宽。还可继续发问:黄泉路近,你还有何牵绊?回答可能是这样的:魂魄毅兮为鬼雄,身即死兮魂归故。魂幡引兮召来者,扶摇直上兮我大明旗。

新课标要求课程与生活的连续性,并且强调场合,这在之前都是被忽视的。仿古模拟法也应具有生活气息。此外,建构主义也主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及“接触社会”和“社会实践”[2]。由此,针对杜甫的《登岳阳楼》(七年级上册),可以带学生登岳阳楼,或是与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相匹敌的楼阁。然后,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想象,融入诗境,互谈感受。若是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八年级下册)与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八年级上册),则可先导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或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关于景物的古诗,作一简介后,问学生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以小组互派“信使”的方法交流,最后再总结归纳。

(二)穿越模拟法

关于穿越模拟,可分为两种,一是古代穿越到古代,二是古代穿越到现代。

古代穿越到古代,以李白的两首诗为例。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与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自己的假设”[3]。结合《古诗十九首》(七年级上册)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诗句,假设这名女子穿越到交通十分便利的现代,然后模拟她与现代人的谈话。例如这名女子可能会问:这(某交通工具)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处?如果她要到某处去大约什么时间可以到,等等。结合“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诗句,看到大型织布机她可能会问现代人:这个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一天可以织多少匹布?怎么使用它?等等。只要将双方的口语交际展现出来即可。这样的方法迎合了新课标中所强调的口语交际教学的灵活性、创新性。

语文教法往往忽视兴趣。朱绍禹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强调语文知识教学的“兴趣性”[4]。为增强趣味性,古代穿越到现代可融入现代科技。杜甫的《春望》(八年级上册)表明其经历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时代。他思念家人,但通信却十分不便。为此,可让学生模拟杜甫给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打电话的场景,谈谈近况及家长里短。或者在小组中多次选人分别代替“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杜甫及其家人,将两方的视频通话呈现出来。再如进行《钱塘湖春行》(八年级上册)的教学时,可模拟韩愈在电视机前看到钱塘湖的景色后与好友之间的谈话。针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八年级上册)或者《无题》(八年级下册),则可表现他在看到先进的照明和交通工具时,与周围人的交谈情境。这就是新课标中所讲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重要作用。

(三)梦境模拟法

以往的口语交际教法培养了太多的考试机器。新课标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它与联想能力的培养训练密切相关。而梦境模拟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王勃有诗《山中》。结合此诗可联想其梦回故乡与亲朋好友推心置腹的交谈。在梦境亲朋好友可能会问他:“在外可好?”王勃可能会回答:“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在梦中,他们还会问他曾经的一些经历,等等。这样,采用问答的形式,以问题促进交际,以凸显口语交际的互动性。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八年级上册)一诗中吟“铁马冰河入梦来”,对此,可以模拟其上阵杀敌的血腥梦境,写好开场白,导入切题的图片及音乐,找诵读好的同学演绎舞台剧,或者一人一句即席诵读。当然,也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大风雨夜中的梦境。

以前的口语交际的教法过于单一,教师往往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学生更是故步自封。新课标意在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多元智能理论则要求课型的多元化”[3],二者都主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并逐步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充分表达观点。结合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八年级上册),可引导学生联想在梦境中登上飞来峰的感受,然后问他们身处高处的感觉。比如教授杜牧的《赤壁》(七年级上册)时可问学生他们联想到了什么?由赵翼的《论诗》(八年级上册),让学生充分联想梦到“才人”辈出的场面,问他们自己心中的“才人”形象是怎样的。此法对于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又分为艺术表现法和调查走访法。

(一)艺术表现法

角色扮演法可以用比较艺术、文雅的手法展示出来,比如采用戏剧表演或者记者采访。

运用戏剧法需要使用道具来呈现诗意,还要布置好场地。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年级上册),要使用道具造呼啸的北风,造飞雪与“梨花”,准备好白草,弓、铁衣、红旗、马匹,还要准备好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此外,写好剧本分好幕,对好台词等工作皆要做。一切准备就绪后,再将相关主题的口语交际用话剧或者戏曲呈现出来。例如可以呈现岑参和武判官双方在喝酒时的谈话,以及岑参在武判官上马之前的饯别之语,等等。

关于记者采访,结合虞世南的《蝉》(七年级下册),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八年级下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七年级上册)和崔颢的《黄鹤楼》(七年级下册),可以一人拿话筒扮演记者,一人扮演作者,由记者问其创作感受。

新课标中初中口语交际强调口语交际的表情、语气、表达方式、表达内容。这种艺术性的角色扮演很好地突出了这些,避免了“一刀切”。对话语言可“文”可“质”,十分灵活,并且这种形式的口语交际对于提高语言、审美能力的作用极大。

(二)调查走访法

相比之下,调查之法具有更多的泥土气息。调查之法可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

结合孟浩然《过故人庄》(七年级上册),陶渊明《饮酒》(九年级下册)中“无为”的思想,杜甫《望岳》(八年级上册),曹操《龟虽寿》(九年级上册),文天祥《过零丁洋》(八年级上册)中“有为”的思想,可以做一次问卷调查,问题为:你认为人生应该“无为”还是“有为”?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和《秋词》(七年级上册)中表现的是刘禹锡的乐观,宣宗宫人的《题红叶(八年级下册)》,杜牧的《泊秦淮》(八年级上册)中所流露出的却是哀伤。为此,则可以做一次关于人生态度的问卷调查,题为:你当下的人生态度是乐观还是悲观?

自有科举考试以来,评价机制往往用考试来衡量人才,以文取胜,轻视口语交际。这种长期的功利性,使得古诗口语交际教学先天不足。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标准的缺失和模糊,给具体的教学实施带来诸多困难,使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缺少了一个有效的依据,加大了教学难度。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可让学生承担实际的交际任务,学生的操作“步骤”和“技巧”[5]就不会那么生硬,教学难度也可减轻。这样有助于增强新课标中初中语文口语交际的内容中强调学生的理解力、沟通力、表达力。而且此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助于综合考察学生的真实口语交际水平,解决以往教法造成的学生能力与成绩的脱节问题。

“主体间性”理论强调口语交际的“社会化”与现实资讯[2]。钱威和徐越化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法》中也提到了一种“交往式语境”[6],主张学生和各种人进行交际。因此,实地走访,进行口语交际是十分可取的。例如结合白居易的《观刈麦》(七年级下册),可与真正的农民聊天,问他们一些关于耕种、收获的问题。结合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八年级上册),可让去边远地区,走访军民,问他们关于气候、国事的看法,等等。

三、双向互立法

此法中又融入了滚雪球法、辩论赛法。

(一)滚雪球法

新课标中提出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以发散思维必不可少。首先要分设两方,开设多组,专人记录,采用双向“滚雪球”法吸纳各组的观点。如可让多位学生分别暂代李白的叔父李云和李白。由李云,也就是《宣州谢?I楼饯别校叔书云》(八年级下册)中的“校叔书云”来劝慰忧愁,以及想要退隐的另一方李白,然后记录者将劝慰者和劝慰对象所持的观点列出,照此模式滚动,组组交流,最后两方观点汇成两个大“雪球”。学生可从双方观点中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实际上则为一个生成性的过程。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可控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文道统一”。针对李白《行路难》(九年级下册)中的“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一句,则可以由一同学扮演君王,另一同学扮演认识姜太公,或者尹伊的人,或者路人,以其之口说姜太公或者尹伊得遇明主之事,将二方描述要点列出,照此模式进行,组组交流,最后让学生讨论比较两方的观点,深入体会文意。杜甫的《孤雁》(七年级下册),同样可采用此法,一方扮演孤雁,一方扮演其同伴,以其之口,互诉情感。组组再交流,双向滚动,形成双方想法的大“雪球”。然后让学生由孤雁同伴的情感展开讨论,这样更能体味孤雁哀思之深重。

(二)辩论赛法

第8篇

语文与生物学科的渗透,如将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奇妙的克隆》与济南版八年级生物教材《克隆技术》一节整合为“话说克隆”课。语文与历史学科的渗透,如将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框题内容渗透整合,突出品味“文体语言差异”这一知识点,将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与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火烧圆明园”框题整合。

首先,我们在进行学科渗透时要求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紧扣教材。紧扣教材本身的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中现有的教学内容,紧扣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和问题设计,紧扣教材间内容的编排顺序。

(2)紧扣学科知识点。紧扣语文学科的知识点,或字词或阅读知识或概括、品析等某一具体语文能力。其他学科也要着眼于具体的目标内容,不宜设计不靠语文,也不靠相契合的学科的“两不靠”的问题。

(3)转换学科视角。所谓转换学科视角是指从另一学科角度对某一学科内容观察应用,设计渗透问题。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提倡在学科视角下的问题设计:

1.语文学科视角下的问题设计:

积累与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面。学科教材中处处有语文,首先我们从语文角度审视学科契合点,有意识的寻找积累与运用的素材,从而设计有关的教学问题。如记忆理解语文外各科教材中的诗句,名言警句等,在该学科这些内容大多属于不怎么重要的内容,但对语文积累有用,就可以从积累理解背诵角度学习它,既能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又能加深对该学科相关内容的学习理解。

语文教材内容包罗万象,外延广泛,有时很需要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文学类课文往往需要一些社会科学知识背景,说明文往往需要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背景。这些背景知识大多隐藏在其他相关学科教材里,可以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设计问题,加以运用。如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陈涉世家》一课时,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第63页的“陈胜吴广起义”框题和94页司马迁的内容当做背景知识,理解司马迁为什么把陈胜列入“世家”,理解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再如让学生将商务印书馆和星球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65页的“影响气候的因素”作为背景知识理解课文《大自然的语言》中影响物候的因素。

写作教学是信息的输出环节,综合主要是信息的组合运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新课程在语文外学科中增加了很多知识的输出运用环节,如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山东人民出版社)第17页,有一仿句子的题目,完全可以当做语文题: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写实验报告、开故事会辩论会朗读会等在语文外学科的教材中随处可见。如还是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22页就有以下活动:开展一次“赞美青春,赞美生命”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朗诵会。从教材的进度看恰与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讴歌生命”单元的进度和内容一致,可以在学生欣赏和朗读方面设计问题和要求。

再如,商务印书馆和星球地图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第49页有“模拟播报天气预报”活动,地理教材要求“分组播报图上各城市的天气情况。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播报更快捷,更准确”,这一活动可以在学习语文《看云识天气》一课时使用,并可添加从语文学科角度添加如下要求――口齿清晰,播报内容精练准确。

教材本身就是文本,本身就是阅读的素材,延伸阅读不是没有目标的简单的重复,而是转换学科视角后,依据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训练点设计好问题,如理科类的教材内容可以当做说明文的延伸阅读,设计说明事物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2.语文外其他学科视角下的问题设计

导入新课,不仅其他学科内容可以导入到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样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也可以作为其他学科的导入内容。一般是先学的的学科内容作为后学学科相关内容的导入。如历史教师让学生回味课文《土地的誓言》导入到历史“难忘九一八”一课的学习;当时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端木蕻良这么悲痛?

诠释含义 , 其他学科教材主要是用语言表述的,必然会有一些地方需要借助语文的理解,如重要字词的含义,概念定义的理解,过程的描述,图像文字的转换都要借助语文的工具特性。如物理、生物等学科与说明文的下定义、列数字等说明方法渗透问题的设计。

联系拓展 , 语文教材中同样也有很多其他学科的相关的内容,从某一学科视角研究语文教材内容,拓展本学科内容,看看能从中获取这一学科的什么知识。如:学完《奇妙的克隆》你从中获得了哪些生物学的知识?再如:《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是也反映了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你知道吗?

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内容以语文与历史、思想品德为最多。语文与历史政治都属于社会学科,文史哲都植根于社会生活,本是一家。语文与历史政治的渗透实际上是文科内部的合渗透,因而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放在了语文与历史和思想品德的渗透上。语文与地理生物和物理学科的渗透实际上是文理之间的渗透。文理之间的主要集中在语文教材中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说明文部分,如《奇妙的克隆》与生物教材中的克隆技术;《落日的幻觉》与物理教材中光的折射反射灯,这样的渗透点较少,但内容的相关度和集中度较高。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教学理念,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问题的提出

提起当前的课改,人们总喜欢与标准、理念、构想、设计等宏大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这些理念与设想不是光靠几句话和几篇文章就能体现的,更重要的是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体会、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在新课程即将来临之际,需要我们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细节中,从细节做起。

2.概念的界定

所谓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所谓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很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一个细小的片段,它短小精悍,便于教师钻研和突破。它往往就是那么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次动作、一个表情、一场错误,而表现的却是教学过程的变化、灵动和创造,透视的是教师对理念的实践把握。

3.让新课程理念渗透到教学细节中

教学细节是可以预设的,是预设中的生成与生成中的预设的和谐统一。教师要用浪漫的情怀去预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便于精彩生成。教师要永远对课堂中的“人”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溢课堂。教师要在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良性互动中,敏锐发现、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细节,抓住教育时机,深入挖掘,寓教育于无痕。

3.1 让新课程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语言之中。教师的角色如何扮演?直接地反映在教师课堂语言的变化上。所谓“口为心声”,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当我们审视课堂教学时,我们不时地会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请大家配合老师上好这节课好吗?”、“老师还没让你们讨论,你们怎么就讨论开了?”。显然这些教学语言与我们当前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是矛盾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新理念下教学语言进行反思。

3.2 强化教学语言的开放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走进新课程,教师要确立新的学生观,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教学语言的开放性,开放学生的学习时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3.3 增强教学语言的亲和力,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与生、生与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如在小组讨论后,如何激起学生的交流评价欲望,教学语言的作用至关重要。“评一评,哪个小组的方法最有效、最合理。”“第一小组的发言已经结束,难道他们的结论那么完美无缺吗?我看有谁能对他们的发言提出问题。“谁能”、“哪个小组”、“评一评”等语言将平静的课堂挑起波浪,激起学生用于挑战的勇气。交流的过程是互动、互进的过程,是自我解疑的过程,是将部分学生的理解转为全班共识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鼓动和与同学的争辩中升华了知识。

3.4 增强教学语言的激励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不会激励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激励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生长剂,是活跃课堂心理环境的催化剂。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怎样激励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位和学生交流意见的参与者?转变语言,增强其激励性、鼓舞性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如,“他的看法可以吗?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诱导学生学会表达与倾听;“某某同学能第一个回答问题,值得大家学习。”激励学生敢于回答、愿意回答;“你差不多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给弱势群体以信心和鼓励;“请同学们大胆地猜一猜,可能是什么原因?”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谁还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样,能使学生及时感受到学习群体的认同与鼓舞,体验到求学的快乐。

第9篇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新课导入

常言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从而引导学生自觉地进入新知学习的情境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新课导入时,通过运用课件,将图片、声像等因素综合起来,呈现给学生,能够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不经意间便走进课堂,可谓事半功倍。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时,我通过播放上海女足队长高燕捐肾救母的感人视频,并提出问题“高燕为什么会感动国人?肾脏在人体中有什么作用?”视频的播放和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好奇之心,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我通过在网络上搜集科普短片,运用动画给学生简述肾脏在人体排泄系统中的作用,从而有效的吸引了学生,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气氛中开始了新知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轻松突破重难点

初中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原因,再加上生物学科的系统抽象的学科特点,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特别是对于课堂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感到非常难以理解,不明就里,如坠雾中。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将微小放大,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而又易于接受的方式。

1.便于资料展示

生物学科,更多的时候需要大量鲜活直观的资料,只有将这些真实的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相信老师,相信教材。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轻松便捷的给学生展示资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一节时,对于我国珍稀动植物濒危的现状,学生并不容易理解,为此,为了讲清楚这一内容,我从课外收集了大量的珍稀动植物:如藏羚羊,金丝猴,银杉,朱鹮等的图片,伴上讲解,让学生在丰富的资料中了解了这些稀有动植物物种发展的历程和面临的现状,通过具体真实的数据,学生体会了地球上很多物种濒临灭绝,我们要自觉的加入到稀有动植物保护的队伍中,从而维护大自然物种的多样性。再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时,初中学生对化石的概念,不易理解,我便借助网络,给学生搜集了动植物遗体的化石,同时结合学生喜好,给他们出示恐龙蛋化石,播放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录像,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总结出了化石的概念,加深了印象。

2.可以化静为动

生物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个静态缓慢的过程,很多学生对于这些变化,并不能够真正的理解,所以也就给生物学习带来了困难,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认知障碍,而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将这一缓慢静态的过程逐步展开,化静为动,让学生亲历,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殖”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动画:花粉粒落在雌蕊柱头上,然后,逐渐开始萌发,花粉管先伸出一点点,再慢慢地生长,在花粉管中形成的两个伴随着花粉管的伸长而缓慢的向下移动,同时随着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而伸入到胚珠中。然后两个从花粉管出来,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结合。通过这样的过程,将课本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具体的过程展现,让学生一览无遗,教学重难点也得以轻松突破。

3.便于总结知识

由于课堂知识点较多,教学内容又比较繁琐,传统的课堂总结费时费力,效果还不是太好。而运用多媒体来呈现,既方便直观,学生看起来又一目了然。如“鸟类”一节,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内容庞杂,在最后总结时,我通过放映课件总结,既省时省力,知识的脉络又清晰可见。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高效进行练习反馈

课堂教学时,必要的练习,既可以给我们了解学情,把握教学的侧重点提供帮助,也可巩固学生知识,而使用多媒体进行练习设置,既便捷又灵活。尤其是技术在课前预制的一些典型问题,教师通过按钮,可以及时呈现,在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时,教师还可通过一些动画提示如“答错了,再努力哦”、“您答对了,请再接再厉” 等温馨的提示来鼓励学生。将枯燥的训练转化为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画面,不但促进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而且大大愉悦了课堂气氛。

四、运用多媒体,优化课堂反思

教学活动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教学的效益。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清晰的显现课堂教学的轨迹,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教师在教学完成之后,进行课后反思时,问题的发现及补救便显得更加容易。

第10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数学;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现行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材有很多优点,它更贴近于生活,也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更加适合解决生活、生产中的许多问题,真正体现出了学以致用,但也出现了教学时间不足、课堂容量太大、内容编排前后有冲突等问题,给教学带来这样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读课程标准,仔细研究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加以适当的调整,很好地驾驭我们的课堂教学。本人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数学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不少困惑。下面我就谈谈自己面对各种困惑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容量太大怎么办

按理说,经过教材专家们的论证与研究,课堂教学容量的设置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但对我们这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学学生来说,由于小学基础差,学生接受能力不强,反应速度不快,对于教材容量太大的教材,就会出现问题,有时会出现拖堂的现象,甚至会出现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严重的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比如,八年级上册有一节题为《变化的“鱼”》的内容,笔者认为容量偏大。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中共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六条小鱼的描点和连线,还要与原来的小鱼做对比,看看形状和坐标有何变化。同时,例题当中还有两条小鱼需要教师按照同样的步骤去完成。紧跟其后的是三条变化之后的小鱼形状与坐标变化的集体讨论。仔细想想我们的40分钟在干什么。答案是在画11条小鱼,在看这些小鱼之间形状和坐标的变化。这样的话,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完成数学作业,教师也没有时间去处理作业中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采用了压缩学生所画小鱼条数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类比、推导、讨论等方式得出“鱼”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描点、连线方法的前提下,部分小鱼的构建可以由多媒体课件来完成。这样,在课堂中既能让学生动手操作,又没有占据学生的大部分时间。

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没有认真备课,把握不住课堂的重、难点,那么就可能经常碰到上述问题,而把握教学重、难点是一个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问题。在新课改的推行过程中,它仍是教师落实课改理念、探寻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主线。特别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今天,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把握教学重、难点的能力反映了一名教师解读文本、研读教材、调控课堂的水平。因此,备课时把握教材重、难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灵活整合教学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二、总课时不够怎么办

通过我校任课教师的互相交流和实践,我们一致认为:八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偏多,这在整个一学期的教学中总课时显得很是不够,这给八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八年级上册《位置的确定》一章中,教材中用了两课时的内容来介绍用极坐标、经纬网、平面直角坐标系等方式来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旨在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平面内确定一个点的位置需要两个条件。而本章的重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与应用,没必要非要让学生掌握每一种表示物置的方法。因此,我将这两课时的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对多种表示物置的操作过程轻描淡写,而对表示物置的结果重点分析,只要让学生掌握重点即可。

三、章节内容前后有冲突怎么办

在教学《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一课内容时,课后练习中出现了这么一类题:已知一次函数图象上两点的坐标分别为,试确定此函数的表达式。众所周知,此题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去解决是常用方法。但是二元一次方程组是下一章才学习的内容。面对此问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是先上二元一次方程组,再上一次函数,这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已经上了一半的一次函数,放下再去上别的内容恐有不妥。此时我想到了一种巧妙方法,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先利用公式求出k值,再利用待定系数法求b值。虽然使用了高中才要学习的方法,但是也简单明了,切实可行。

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让我也深感备课不再是那么简单,备课不再是看看章节内的联系,还要知道整册书本教学内容的相互牵连,更要了解初中数学知识在教材的编写中是如何螺旋上升的。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我深深地感到课堂教学中,教材处理要灵活多样,在不偏离重、难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一题多解。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之余,只要我们勇于实践、积极探索,我相信我们的努力与困惑肯定会成反比例;只要我们在把握住重、难点的前提下,灵活应用我们的教学资源,我相信我们的数学教师必定会描绘出教学改革的一片灿烂天空。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着眼课改,树立阅读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具体来说,教师在上阅读课前要设计一个全面、准确、明了的目标。全面是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准确体现在不仅让学生掌握阅读知识,还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明了是指在一节阅读课中,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应用及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达到何种程度都应明确到位。例如,笔者在教授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s in the word? Section A 3a--(Reading)时,设计了下列目标:(本节课基于“reading for skills”来设计,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和积累一些词汇,训练有效的一些阅读技能,而且能够对阅读的文本进行归纳与总结,形成自己的语言积累。通过变式训练和适当拔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当然,本文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感悟在面对困境的过程中,人的潜能无限,永不放弃,学会挑战自我,人能胜天。)

(一)知识目标

Let’s learn some important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order to know some thing about Qomolangma.

(二)能力目标

Reading for skills. Ask student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se strategies: careful reading(细读) skimming(略读)scanning(扫读) mind-map

(三)情感目标

Love the nature;challenge ourselves; and never give up.

二、重视口语表达,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

如何在阅读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口语表达,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阅读课教学效果?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笔者认为:精心设计是前提,策略培养是保障,语言延伸是重点:

(一)精心设计是前提――善于发现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满足学生求知欲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课教学中,在学习了有关“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假期生活后,让学生自己各抒己见,介绍自己的假期生活,难忘经历等,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让多数同学都能积极表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二)策略培养是保障――说是语言输出的基本形式,策略水平的提高是口语能力提升的有效保障。任务型教学倡导引导学习者产生主动学习的倾向,怎样的人物倾向能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呢?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SectionB―2b―Reading 为例,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视频“127小时”,视频中讲述的是一位登山爱好者再一次爬山过程中遭遇的突然不测,及他的绝望,自救等,与本文主人公的经历极其相似,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激活学生多故事的了解和记忆,然后尝试着先让学生说: ““Aron’s ID card”

Name: Aron ,Nationality(国籍):the USA

Hobby(爱好):mountain climbing

Experience: Aron is used to climbing mountains. There were many times when Aron almost lost his life because of accidents.

(三)语言延伸是重点

如:我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Reading后,设计了如下的

Free Talk:It’s time for you to make a decision!

You are the students of Grade 8 now,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homework to do and you will have some problems in learning English, will you give up studying English or keep on it? What should you do?

Discussion讨论环节: What’s your decision? Why?

通过这一话题的延伸拓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口、交流表达意识。

三、转变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一般情r下,笔者积累的阅读课教学环节大体分为三步: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阅读前:无论是情境导入,还是观看视频,学习新词等都是为阅读文本做铺垫阅读中:先听录音,然后下发任务清单,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研究理解文本,其中贯穿了阅读课的“三读”教学模式,即:跳读(skimming);扫读(scanning )和细读(careful reading)。阅读后:通过一个思维导图进行了系统总结;运用变式训练的对话、复述课文、书面表达等方式进一步熟悉文本,使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这里,我重点想说一下,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理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Reading 后,笔者就

“Should teenagers help do some chores at home or not”?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正反两方进行粗浅的辩论赛,各自发表观点。

正方:Pros ( Doing chores helps to develop children’s independence)

反方:Cons( Doing chores is a waste of time.)

此种做法很是受学生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创新意识和技能。

四、改进课堂,增强阅读的方法意识

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想;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去思、去动、去演,教师做好引导者和指挥者。例如:我在教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Section B---2b---Reading 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模仿、猜测、表演等,设计了下列活动,用活动来激发学生思维,真正培养英语阅读兴趣,禁止学生“谈读色变”。

Task One: What spirit should we learn from Aron?

Task Two: Please act out Aron’s accidents in Utah while climbing mountains.

Task Three: If you were Aron,What should you do?

or What will you say to him?

五、立足课堂,提升阅读课教学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对一些问题的探究,你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学完这节课后,你有哪些与别人不同的收获?如:在学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Reading 教材后,我又设计了三个创新实践性作业:

(一)What do you think of Yanglei?:

(谈谈你对本文的主人公杨蕾的看法)

(二)llect some moving volunteers’ stories on the Internet in 2016。

(通过因特网收集更多的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如:2016十大感动中国人物)

(三)rite a letter to a child from China’s rural area

第12篇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教学形式

探究新授课

教师

单位

课题

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1、在地图上指出西北地区的范围

2、用事例说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选材: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

学习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八年级上册中国综合地理和本册分区地理第六章、第七章,本节内容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延伸和巩固章节,为区域地理其他单元的学习方法提供了模块对比,奠定了学习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地图,说出西北地区的界线、范围;运用图表资料,

能概括西北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湖、植被)

2、过程与方法:了解西北地区的种植业与畜牧业的特殊性,联系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观念;培养“尊重自然,人地和谐”的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难点

确立依据:以往地理中考目标和地理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人地观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因素

突破难点的措施: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结合前面所学中国区域地理知识。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本册所有内容为八年级上册的延伸和细化,所以学习基础牢固,学习兴趣积极主动。

2、年龄特点:八年级学生探究欲望较强,从图片和视频中挖掘信息的能力较强。

3、活动经验: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探索能力,也养成了合作交流的的习惯.

4、存在的问题:对地理学科的重视度不够,日常教学中虽有小组合作交流,但大多数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真正的人地观

教法学法

1、教法:按照学科特性和本节内容结构,教师主要采取设问追问和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

2、学法:小组合作讨论、自主探究、读图观察。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 入

预设1 分钟左右

西北地区的情景影集导入,让学生翻阅影集及听取歌曲的同时发掘影集中的地理景观描写我国那个地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学生结合多媒体观看,并从词中体会挖掘隐含的地理知识。

影集配歌曲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好的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同时能消除课前的困倦。

旅前准备(新授课)

预设7-8分钟

旅前准备(新授课)

旅途见闻

(互助探究,突破难点)

5-6分钟

2-3分钟

2-3分钟

预设6-7分钟

一、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

多媒体展示中国区域图和西北地区图

1、课前预习引导学生从上图中找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2、引导学生读我国西北地区地形图,描述西北地区的界线范围。

3、引导学生描述西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和地形区名称及其分布

(通过课本73页8.3图),请在图中找出并在导读单上标注出来

4.“三山夹两盆”

二、气候特征

承转: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及自然景观,我们去探究其气候特点。

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结合北方、南方地区的学习,读图用两个字总结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教师总结点拨:西北地区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干燥。

设置合作探究一:

为什么王之涣的词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指的谁?

教师引导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展开合作讨论,教师及时点拨。

展示我国谷歌地图中的西北地区地形图和夏季风活动路线,及时纠正补充学生的知识误区。

合作探究二:

展示西北新疆的瓜果蔬菜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甜”、“红”

与我们家乡中宁的枸杞和硒砂瓜的成因有无关联?教会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合作研究三:

展示西北地区不同位置景观图,引导学生了解西北地区从东向西景观依次呈现草原-荒漠-沙漠的原因。

合作探究四:

结合西北地区气候特征,解答为什么西北地区还有河与树,它们的补给来源是什么?为后面的农业奠定基础。

三、农业

1、农业类型

教师根据学生对前面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农业类型。

出示西北地区农作物类型图引出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教师总结: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

灌溉农业:黄河水灌溉和绿洲农业

2、农业发展的条件

学生结合课前下发的导学单和多媒体展示图片,自主完成,总结得出西北地区:

界线: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

范围:包括新疆、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

地形特征: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地形区: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利用新疆“疆”字右半部分,按照顺序记忆三山夹两盆

学生结合前面北方、南方地区的学习方法,结合中国气候类型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西北地区气候的预习,快速完成导读单。

气候特征:干旱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

学生及时在课本和笔记本上做好补充和标注

学生四人为一组,结合教师引导,对比课本插图或地理图册,找到几大地形区,通过读图合作探究。

西北地区身居内陆,远离海洋,受高大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等。

“春风”指夏季风。

学生自主学习,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土壤图片,了解其特性和分布特点。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对比其他地区的农作物类型,完成本环节的学习,并填充导学单。

学生补充记忆西北地区主要的农业类型及其分布

合作探究五:

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有利和限制条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及遇题勤翻地图的习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锻炼学生运用导学单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方法

结合希沃5,学生自主展示部分地形区和景观,利于掌握解记。

教师引导完成,帮助学生巩固加强

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地理学科“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这一学科素养

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回答,最后教师利用幻灯片将这个活动题设计成图文资料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再提高,加深学生的记忆。

落实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思维能力

落实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学科素养。

以谚语和图片形式,

图文结合,教师解释,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比学习,简易有效,

提升学生知识储备,教于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归纳总结

游戏

3-4分钟

教师设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感想?还有哪些困惑?

教师引导学生分男女两组进行游戏对抗,用游戏答案完成本节小结

1.西北地区的范围、位置、界限.

2西北地区的作物类型是什么.

3.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在这环节里,我将时间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完成游戏,并互相评价对方的表现,达到共同提高。

巩固提高(真题检测)

2-3分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1).诗词所描绘的是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

(2)右图谜底所指的动物,其所在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是

A.冷湿 B.湿热

C.高寒D.干旱

(3)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以下开发与保护措施不合理的是()

A.合理发展畜牧业

B.大力发展种植业

C.适度发展旅游业

D.防治土地荒漠化

(4)对于河西走廊绿洲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水资源 B.地形

C.交通线D.海陆位置

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自主举手回答问题

学生集体作答或举手回答

师生共同提升

巩固新知

作业布 置

(一)巩固性作业:

必做题:地理填充图册P30-34

(二)预习性作业:

结合本节学习方法,同学们规划下学期暑假“坐上火车去拉萨”,预习青藏地区。

巩固性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出示预习作业,并做预习指导,让先学后教的模式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