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9 05:16: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种植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摘要:从品种的引进、选择,土地的整理、播种和田间管理等几方面介绍了牧区沙土地马铃薯栽培技术,为当地马铃薯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依据。
1优良品种的选择
1.1气候要相似
从地理位置相距较远的地区引种,主要看两地的气候条件是否接近。一是指在同一季节两地气候是否相似;二是指在不同季节两地的气候条件相似。只有引种地的气候与原产地的气候相似,进行品种引进就容易获得成功。
1.2要满足光和温度的要求
马铃薯是喜光,并对光敏感的作物。把它由长日照地区引种到短日照地区,它往往不开花,但对地下块茎的生长影响不是太大,而短日照品种引种到长日照地区后,有时则会造成不结薯。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关系极大,特别是在结薯期,如果土温超过了25℃,块茎就会基本停止生长。因此,引种时必须注意品种的生育期长短。
1.3要掌握由高到低的原则
由高海拔向低海拔、高纬度向低纬度引种,容易成功。其原因是在高海拔、高纬度种植的马铃薯病毒感染轻,退化轻,引到低海拔、低纬度地方种植一般表现较好,成功率高。
1.4要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顺序进行
同一气候类型区域内,从距离较近的地域引种容易成功。若从气候类型不同且距离较远的地区引种必须经过试验和示范过程,以防止盲目引种给生产造成损失。同时引种应在种子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进行。
1.5适合阿克塞县种植的马铃薯品种
1.5.1陇薯一号。中早熟菜用和淀粉加工兼用型品种,由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开展,株高80~90cm。茎绿色,长势强,叶浓绿色,花白色。块茎扁圆或椭圆,皮肉淡黄,表皮粗糙,块茎大而整齐,芽眼浅。结薯集中,块茎休眠期短,耐贮藏。生育期85d左右。薯块含淀粉14.70%~16%,还原糖0.02%。轻感晚疫病,感环腐病和黑胫病,退化慢。每667m2产量为1500~2000kg。
1.5.2渭薯1号。晚熟淀粉加工和菜用兼用型品种,由甘肃省渭源会川农场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分枝中等。茎绿色,叶小,浅绿色,长势强,花白色。块茎长形,白皮白肉,中等大小,芽眼深,表皮光滑。含淀粉16%左右。结薯较集中。中抗晚疫病和黑胫病,感环腐病,退化慢。一般每667m2产量为2000kg左右。
栽培要点:适宜于一年一熟地区肥力较好的地块栽培。栽培密度为每667m24000株左右。
1.5.3陇薯3号。中熟淀粉加工型品种,由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半直立,株高60~70cm。茎绿色,粗壮,叶深绿色,花白色。块茎为扁圆形或椭圆形,皮稍粗,块茎大而整齐,黄皮黄肉,芽眼浅,呈淡紫红色,顶芽眼下凹,结薯集中。单株结薯5~7块,大中薯串为90%~97%,块茎休眠期较长,耐贮藏。含淀粉21.20%,还原糖0.12%。植株抗晚疫病,每667m2产量3000kg左右。
栽培要点:适宜种植密度为每667m24000~4500株。旱薄地以每667m2种植3000株左右为宜。
1.5.4乌盟684。属中熟淀粉加工型品种,由乌兰察布盟农科所育成。
栽培要点:株型开展,分枝多,株高47cm。茎绿色,叶深绿色,长势强,花紫色。块茎圆形或椭圆形,顶部圆形,红皮白肉,表皮粗糙,块茎大小中等,整齐,芽眼多,深度中等,结薯集中,块茎休眠期短,不耐贮藏。生育期90~100d。块茎含淀粉18.30%,还原糖0.22%。抗晚疫病,易感环腐病和黑胫病。每667m2产量一般为1000~1500kg。
栽培要点:适宜种植密度为每667m23500~4000株,水地、旱地均可种植,以肥沃沙壤土为宜。现蕾前期应多培土。
1.5.5陇薯2号。属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种,由甘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开展,茎粗壮,株高60~70cm。叶色浓绿,花淡紫红色。块茎扁椭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块茎大而整齐,芽眼较浅。结薯集中,块茎休眠期短,较耐贮藏。含淀粉18.60%,还原糖0.65%,植株抗晚疫病,轻感环腐病和青枯病,退化快,一般每667m2产量为2000kg。
栽培要点:每667m2适宜种植4000~4500株。适合水肥条件好的地块种植。
1.5.6高原4号。属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种,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茎叶绿色,生长势强,花白色,能天然结实。块茎圆形,黄皮黄肉,表皮粗糙,块茎大而整齐,芽眼深中等。结薯集中,块茎休眠期较短,耐贮藏。生育期为120d左右。含淀粉17%~19%,还原糖0.49%。中高抗晚疫病,轻感环腐病,轻抗雹灾。一般产量每667m22000kg。
栽培要点:每667m2适宜栽培3500株左右。其植株粗壮高大,根系发达,适宜于等行距种植。适宜在水肥条件好的地块种植。
1.5.7下寨65号。属中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种,由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农科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直立,分枝多,株高90cm左右。茎绿色,叶色浅绿,生长势强,花浅紫色。块茎长椭圆形,大面整齐,表皮较光滑,皮肉浅黄,芽眼较浅。结薯集中,块茎休眠期长,耐贮藏。含淀粉15%~18%,还原糖0.23%。植株较抗晚疫病,轻感黑胫病,退化较轻。水浇地一般每667m2产薯量为2000~2500kg,旱地每667m2产薯量为l500kg左右。
栽培要点:一般水浇地每667m2适宜种植3200~3500株,旱地3400~3700株
1.5.8高原3号。特征特性:株型直立,株高85cm左右。茎绿色,叶深绿色,生长势强,花紫色。块茎圆形或卵圆形,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芽眼较浅。结薯集中,块茎中等大小,整齐,休眠期短,耐贮藏。薯块含淀粉18%左右,还原糖0.10%。植株抗晚疫病和环腐病,退化轻,抗旱。一般每667m2产量为1500kg左右。
栽培要点:每667m2适宜种植3500株左右。
1.5.9渭会2号。属晚熟淀粉加工型品种,由甘肃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育成。
特征特性:株型开展,株高95cm左右。茎绿色带淡紫色斑纹,叶绿色,花白色。块茎椭圆,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深度中等。结薯较集中,块茎大而整齐,休眠期长,耐贮藏。生育日数为120d以上。薯块含淀粉19%左右,还原糖0.24%。高抗晚疫病,中抗环腐病,感黑胫病,退化快。一般每667m2产量为1500~2000kg。
栽培要点:适宜种植密度为每667m24000株左右。种植中要注意增施肥料,及时浇水,早培和多培土。
2土地整理
由于马铃薯生育期较短,需肥相对集中,应以底肥为主。耕地前每667m2撒施优质粪肥3~5方,尽机械能力深耕,耙平。化肥开沟后沟施,一般每667m2施用尿素5~10kg,过磷酸钙50kg,硫酸钾25~40kg,或施用三元复合肥20~30kg代替尿素和过磷酸钙。有机肥不足应加大化肥用量,施用化肥同时施入辛硫磷或其他低毒农药防治地下害虫。施沟肥应注意与土掺匀,避免烧芽。粘重土壤,先播种、盖膜后浇水;中壤土壤,耕前洇地;沙质土壤开沟施肥后浇沟水,待湿度适宜时播种,必须确保足墒播种。
3播种
3.1种薯处理
3.1.1催芽:根据技术人员要求的储藏温度,将种薯放置于合适的环境中保存越冬。播前30d左右检查,如果幼芽已经萌动并长到麦粒大小,取出置于温暖向阳处晒种,使幼芽绿化粗壮,播种前切块;如果芽眼还未萌动,可放在日光温室或其它温暖环境中进行催芽,以利于种薯尽快通过休眠,确保苗齐苗壮。
3.1.2切块:一般要求单块重量25g左右。小个种薯竖切,每个切块都带上顶部壮芽;大个种薯,从尾部开始,尾部弱芽淘汰,按芽眼顺序向顶部斜切,最后将顶部一分为二。切口要贴近芽眼,可促进早出苗,出壮苗;切块时最好用两把锋利的小刀放在75%的酒精中轮换使用,病薯要严格淘汰,否则会造成病害的传播。种薯切完后,应及时播种。利用脱毒小薯整薯播种,可以充分利用顶端优势,防治切刀传播病菌、病毒,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一般比切块播种增产20%以上。
3.2播种方式
采用深播浅盖(深开沟,浅覆土)的方法,按66.70cm等行距开沟,深约10~20cm,株距20cm,芽眼向上,每667m2保苗5000株,播种后覆土6~8cm,喷除草剂(乙草胺)随后盖好地膜,一般用130cm宽的地膜盖两行,或用200cm宽地膜盖3行。待出苗后10d左右揭膜,随苗生长培土2~3次,茎叶封行前培成大垄。
4田间管理
4.1破膜放苗出苗期每天上午9点前进行田间检查,及时破膜,以防烫苗;如果表土干燥,应及时浇水,以免影响出苗。
4.2追肥浇水如果播种时墒情较好,地膜没被风吹开,出苗前可以不浇水,但出苗后10d左右应及时进行追肥浇水,促进幼苗发棵,每667m2追施尿素15~20kg或碳铵50kg,浇水后随苗生长进行中耕培土;此后应保证土壤见干见湿,收获前约1周停止浇水。
杨树生长快、适应性强、用途广,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杨树的种植过程有秋季和春季,秋季大概在树落叶以后的11、12月份,春季在土地开化后的4、5月份。
2杨树种植方法
2.1扦插种植种条主要来源于:扦插当年生的干条既当年扦插的一根一干的干条;幼年树上当年生长出来的健壮的萌芽条;采穗圃母株上生长健壮的种条。
(1)剪穗:扦插的种条必须是木质化程度高,芽饱满健壮无病害的优良品种的营养枝,剪穗规格要求是插穗长15-18㎝,上切口平切,下切口马耳型,每根插穗要保留3-4个芽。为了操作方便可将插穗按100或50个插穗或其他数量捆成捆。
(2)贮藏:插穗越冬贮藏可选择窖藏或露天贮藏,露天贮藏应选择地势高,向阳,排水好,土壤PH值适宜或盐量较轻的地方,贮藏温度以0℃左右为宜。窖藏应将插穗捆成捆分层倒置,挖上80㎝深70㎝宽的沙坑,把窖里面弄平之后把插穗捆整齐的立放在里面,上面用潮湿的沙土覆盖然后再浇上适度的水,要经常检查防止插穗受冻或失水。
(3)土地管理:扦插地要深翻,洒土,翻地深度在60cm以上,土地要耙细、耙平、耙透,使土壤保持松软平整。土壤粉碎整平后作垄,垄底宽50-70cm,垄面宽20-30cm,垄高15-20cm。整地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地下病虫害发生,可用50%乳油的辛硫磷制成的毒土施入土壤中,以0.002kg/m2用量混拌于土中或撒于土壤表面,同时要结合施基肥,每亩施有机肥3-5吨,复合肥50千克,有机肥最好采用鸡、羊粪或厩肥。
(4)扦插:在扦插之前必须将插穗在清水中浸泡2天左右,充分吸足水分后再扦插,为防治地下害虫浸泡后再用3911乳油配成1:500倍药液浸泡8-10分钟,也可用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小时进行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后再进行扦插。扦插时一般株行距为30㎝×50㎝,垂直把插穗插在地面里,露出地面1㎝左右就可以,扦插时一定要保持芽子朝上,不要倒插,如果倒插了以后出苗肯定会受到影响,扦插每亩约4000棵到5000棵左右为宜,密度也可以根据地势、土壤生长条件而定。2.2栽培种植从季节上、时间上来讲杨树种植一般在10月底到11月底一个月为最佳栽培时间,从温度来讲,根据杨树的生理特性温度在零上3℃到10℃比较适宜,因为11月份以后到12月份一般气温都降到0℃以下。0℃以下栽植杨树成活率比较低,避免了春季干旱提高了栽植的成活率。秋季种植正好避过大忙季节,劳动力比较充足,栽植质量可以提高。春季栽植由于气温和它的生理特性容易出现先发芽后生根一种假活现象。为保证造林速生丰产起苗时要保证根系比较完整,树苗最好选择两年根一年干顶芽饱满的壮苗,苗干胸径3-4cm,苗高4cm以上,树干不能有病虫或机械损伤。在栽植之前先要修整苗木的根系剪其伤口再用清水浸泡2-3天补充苗木损失的水分。造林地要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方便,挖树坑时要将上层熟土和下层生土分开放置,树坑要挖成一米见方,树坑深挖可以降低土壤的紧适度达到疏松土壤改善土壤通透性的目的,同时也便于根部扩展。深栽的同时使埋在地下的苗干转化为根,提高了抗旱力和存活率。坑挖好以后先回填10cm的熟土给新栽的杨树根系一个较好的生长环境。
3杨树种植后的管理
3.1扦插后管理
(1)浇水:扦插后要及时灌透水一次防止土壤干旱和插穗失水,此后根据土壤干湿状况要适时适量地进行灌溉,一般间隔10-15天灌水一次,水落后要及时松土保持土壤湿润状态,以保证插穗生根、发芽、成活。
(2)化学除草:分两次除草,一次出苗前,一次是出苗后,苗高在10左右:药品:割地草(已氧氟草醚)、乙草胺(50%);配比为:水一桶(100斤)、割地草5袋(50毫升、每袋10毫升)、乙草胺50毫升(50%,要是90%以上的就用30毫升)。
(3)追肥:5月中旬,苗长到30㎝高时进行第一次追肥、培土,每亩追氮肥10-15公斤左右,点追、开沟追都可以。肥离苗5-10cm,深度超过10cm,追后浇水培土5-10cm。
(4)修枝:当树苗高达20-30cm时定株,除掉插穗萌发的丛生的嫩枝,选留1个枝干通直生长最好的枝条。
(5)病虫害防治:整垄前地下害虫如小地老虎防治可用90%敌百虫1公斤加水化开,均匀拌入100公斤饼肥作诱料撒入扦插地诱杀,蛴螬,金针虫用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甲胺磷1500倍液喷洒扦插周围土壤进行药杀,水泡型溃病用退菌特800倍液喷雾防治。
3.2栽培后管理
(1)浇水:扶垄后立刻浇水,并依据当地的降水情况确定后期浇水次数和浇水量。
(2)防虫:栽培后1-2年内主要防治地下害虫和食芽害虫,防治地下害虫的办法是在扶垄过程中播撒农药,防治食芽害虫至少两次。4年以后树木的胸径在5cm以上采用的是机器钻孔的方法,人工注药,人工封孔的方法,农药为甲拌磷乳油、氧化乐果、高效三氯、用高速高温锂基脂封口。
(3)扶垄:栽植后采用机械化扶垄。
(4)抹芽定干:按照去劣留优原则,依照技术规程除去杨树苗乜芽并打杈,完成定株工作。
关键词:紫花苜蓿;滴灌技术 ;栽培;管理
中图分类号:S54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12
在紫花苜蓿种植技术中应用滴灌技术后能够显著的提高其品质和产量。但是,滴灌种植紫花苜蓿的过程中受到滴灌技术、自然环境和管理因素等影响,也会对其产量和品质带来伤害。因此,对其栽培管理技术的完善也是当前我国紫花苜蓿种植中的首要任务。
1 滴灌紫花苜蓿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和效果
本次技术研究应用选取的是面积为667m2的紫花苜蓿种植基地。选取的紫花苜蓿种植行距为30cm,使用PE90的软管进行地表下铺设,其铺设所使用的沟壑深度为20cm左右。滴灌技术的管道根据紫花苜蓿种植行距进行确定,1个管道负责两行紫花苜蓿的滴灌,即滴灌管道的行间距为60cm。其具体的应用技术根据紫花苜蓿的茬数进行实施。在紫花苜蓿种植第1茬中其土壤内部水分的含量相对较为充足,需要以每667m2 50m3的水量,5kg/667m2随水追施尿素进行滴灌;第2茬、第3茬、第4茬紫花苜蓿种植的过程中需要以每667m2 50~60m3的水量,5kg/667m2随水追施尿素进行滴灌,15d后再次对其进行灌溉[1]。
根据本次研究中第1茬紫花苜蓿栽培管理技术中使用滴灌技术栽培后大大降低了传统第1茬种植滴灌中的用水量,且明显的提高了紫花苜蓿的收割高度。此外,根据本次分析中4茬紫花苜蓿的种植产量和收割时高度、平均日生长量、每667m2鲜草量、含水量、鲜干比、茎叶比能够明确的确定其品质由于传统栽培种植技术。例如,本次滴灌紫花苜蓿高产优质栽培管理第2茬紫花苜蓿产量为550kg/667m2,收割时高度91cm,日生长量2.78cm,鲜草产量1785kg/667m2,含水量69.2%,鲜干比3.33,茎叶比2.10,其各项指标明显高于第1茬和传统种植技术的第2茬紫花苜蓿。
2 滴灌紫花苜蓿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改进建议
2.1 选择合适的茬高
40~50mm的紫花苜蓿价值和产量最高。因此,在滴灌紫花苜蓿高产优质栽培管理技术中需要对紫花苜蓿的收割选择合理的茬高,这样才能够保证其产量和品质。如果过低的紫花苜蓿其根茎中营养物质的储藏量不足。过高的紫花苜蓿会影响下一茬的生长周期。因此,在每茬紫花苜蓿收割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茬高。此外,每年的最后一茬紫花苜蓿其茬高应该在70~80mm,这样更有利于其抵御寒冬,保持营养和水分。
2.2 重点管理前3茬
根据本次研究分析中能够看出,在紫花苜蓿滴灌栽培管理中前3茬是种植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紫花苜蓿品质和产量的关键时期。因此,未来在滴灌紫花苜蓿栽培管理过程中需要重点管理前3茬紫花苜蓿,从而从部分上提高紫花苜蓿的整体产量。在其第1茬管理中需要严格的对其滴灌的水肥量进行管理,在第2茬管理中除了对水肥量管理外,还需要重点对其滴灌次数和施肥次数和比例进行管理,从而降低因水量蒸发而引发的产量下降,在第3茬管理中需要对其花蕾的开放和植物茎秆的老化情况进行管理,适当的增加滴灌次数,保障水量充足。
2.3 合理施肥
滴灌紫花苜蓿栽培技术中的施肥技术创新也是该技术培育优质高产紫花苜蓿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其施肥过程中也需要严格的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其中尤其以对1a生以上的土地进行施肥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控制其施肥的效果。对施肥中的成分除了应该进行氮肥施肥外,还需要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补充磷肥的施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紫花苜蓿第2年的种植产量。
2.4 根据滴灌技术对地表进行处理
紫花苜蓿属于多茬收获的植物,因此在其不同茬数种植后需要对其种植的土地进行处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土壤中的水分和肥分的保留,提高紫花苜蓿的种植产量。因此,在同一片土地上连续种植3a紫花苜蓿技术后需要对该片土地的进行处理,采用地表浅松的方式对土地的底边进行处理,将紫花苜蓿进行表层切根,从而促进第4年新芽的生长和发育。利用滴管技术将其进行重新滴灌带的制定,更进一步的提升种植产量和品质。
3 结语
本文中针对紫花苜蓿优质高产种植技术中的滴灌技术进行研究,未来在对滴灌紫花苜蓿优质高产种植技术应用过程中可以从选择合适的茬高、重点管理前3茬、合理施肥、根据滴灌技术对地表进行处理,以提高我国紫花苜蓿品质和产量。
参考文献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牙齿却有三次生命,第一次是乳牙;第二次是恒牙。种植牙专家告诉您,种植牙可以给牙齿“第三次生命”。
日前,本刊记者先后采访了山西著名种植牙专家明星组,被誉为“铁三角”的中华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会员、山西省口腔医学会理事、原山西红十字口腔医院颌面外科主任、尤根牙科特诊专家、主任医师曹向山;山西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红十字口腔医院特诊专家、原修复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现任尤根牙科主任黄改英;中国种植牙权威专家、山西红十字口腔医院尤根牙科首席种植专家、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徐连来。
种植牙手术是知识与经验积累的真实写照
受访专家:曹向山主任,三十多年临床工作中,从事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缺失牙修复、种植牙等多项技术,诊治病人约十万人之多,大、中、小口腔外科手术及颌面外伤急诊抢救病人3万余例,创造了无一例差错事故,无任何后遗症、零死亡率的外科奇迹。缺失牙患者修复两万余例,修复使用效果几乎全都满意。靠着自己精湛的技术和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声名远扬。
曹主任率先在全省独家开展微动力拔牙,微创种植牙,对于骨缺损病例,在全省最早开展骨牵引延长种植修复手术、无牙颌上颔窦底提升植骨同期种植修复、即刻拔牙植骨即刻种植,填补了我省种植领域多项空白。他的科研论文,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大会交流,受到同行的高度赞赏。曹主任每天接待患者,应接不暇。采访曹主任的时候,他正在接诊一位患者,还有好几位慕名而来的患者在待诊。
人人健康:听说您在十几年前就开展种植牙手术,到目前已经完成数千例患者,还做了很多疑难复杂病例,成功率99% ,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您是如何做到的?
曹主任:简单的讲,任何一件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种植牙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医疗技术,需要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还要不断更新知识,了解新动态,掌握新技术,我们现在种植牙保持和国际接轨,所以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种植牙医生还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因为每一个患者的口腔情况都不相同,要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设计出适合个人条件的最佳方案,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精细的手术操作技巧也是相当重要的,要经过长期苦练基本功,熟能生巧,再加上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将每一项操作做的完美,保证成功率。
人人健康:口腔颌面外科是一项意外多,高风险、高技术、高付出的工作,这是口腔界的评价。可是您很喜欢这项工作,尤其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
曹主任: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直接在口腔颌面部操作,血管神经丰富,解剖关系复杂,处理稍有不当就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和后遗症,有的甚至出现严重后果。但是,越是艰难的事情,越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毅力和能力,我从一开始就喜欢上这项工作,因为它能真正解除无数患者肉体和心灵的痛苦,每次治好一个患者,我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喜悦的心情。
人人健康:据统计,有80%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牙科焦虑,常因恐惧而逃避牙科治疗。您是怎么做到让患者看牙成为一种享受?
曹主任:我们引入了“无痛牙科”的理念和先进管理模式,在治疗环境上更加人性化,让患者在候诊时处于娱乐休闲的空间,淡化焦虑和恐惧的心情;在就诊时完全置身于独立的诊室,不受外界干扰,不用担心隐私曝光。治疗中采用进口设施和医生精细、轻巧的操作,让患者在不知不觉当中已顺利完成治疗,当患者走出这里的时候,会笑的更加灿烂。
种植牙修复是医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受访专家:黄改英主任,从事口腔医学工作30多年,曾到德国、韩国等牙科技术发达的国家进行深造,学习种植牙技术,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种植牙技术的推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和宝贵的科学数据,总结出一套适合山西人的种植修复办法。
人人健康:您与徐连来教授一起成功完成了山西首例诺贝尔电脑速导无牙颌种植手术,把山西口腔种植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您不仅把总院的修复科打造成太原医学领域的重点学科,又是山西种植牙技术的推广者,请您为我们的广大读者分享一下种植牙的成功经验。
黄主任:这几年山西的种植牙技术发展的比较好,我有两个案例说明人们对种植牙越来越重视了。
案例一:我与徐连来教授一起成功完成了山西首例诺贝尔电脑速导无牙颌种植手术。为上颌牙缺失的张先生植入了种植体并即刻佩戴上临时假牙。他兴奋不已,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他根本没想到种植牙手术做得这么顺利,效果这样好。这例手术山西各媒体争相报道过,最近将在中国种植牙权威杂志《种植与美容》作为上代表中国种植牙发展水平案例向业界展示,这个案例说明山西口腔种植技术已达到新的高度,有业内专家认为,山西口腔种植技术已与国际接轨,甚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案例二:一位中年妇女全口牙缺失,她找过几位医生看牙,配了5副义齿都不理想,牙龈已严重萎缩,口腔凹陷,出行时经常被人误认为是老人,甚至有人叫她“奶奶”。我给她做了全口种植,她一下子变得年轻了许多。后来她告诉我说,现在孩子们都叫她“阿姨”,她的朋友也说她做了种植牙好像年轻了20岁。
可见牙齿的作用有多大,种植修复是多么重要,患者对种植牙期望很高,既要美观又要耐用。普通修复大多数牙医都能做,而种植牙的修复是高难度操作,要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这就要求医生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要掌握先进的牙科技术,否则很难把种植系统的各个部件连接得天衣无缝,出现一点瑕疵都可能导致种植牙失败,所以种植修复是现代口腔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能做好种植牙体现了牙科医院的综合实力。
种植牙是二十一世纪口腔医学的奇迹
受访专家:徐连来教授,现任美国ADA北京种植牙学会理事,美国UCLA大学glde学院中国区种植牙硕士班临床指导、研究生导师、美国ADA(美国牙科学会)会员,从事种植牙临床工作20余年,完成种植体手术数千例;多次到国外做种植牙学术交流和讲学、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和口腔医学专著4部,并在多家世界知名种植体公司任国际讲师。
徐教授曾在北京担任高端牙科医院的种植中心主任,成为政府要员和驻华大使的私人牙医;他与山西著名种植修复专家黄改英主任一起成功完成了山西首例诺贝尔电脑速导无牙颌种植手术(即刻固定导板、即刻种植、即刻修复),把山西口腔种植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从2010年起,他正式担任山西红十字口腔医院尤根牙科首席种植专家。
人人健康:您为什么对种植牙这样痴迷,种植牙是否能帮助人们解决牙齿再生的问题?
徐教授:牙齿缺失首选种植牙已经被口腔医生所推崇,种植牙技术是二十一世纪口腔医学的奇迹,它实现了我们的千年梦想。传说唐朝大诗人韩愈的牙齿在壮年时就掉个不停,还专门写了一首《落齿》纪念此事,以“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表达了古人对掉牙的伤感和恐慌。等韩愈到了45岁以后牙都快掉光了。每当我想起这首诗,深感做一个牙医的责任重大。如果那时有种植牙技术,大诗人就不会仰天长叹而无奈地等待衰老。
人人健康:种植牙已肩负起为人类口腔健康恢复年轻态的使命,创造出“80岁年龄,20岁牙齿”的伟大奇迹,请问种植牙具有哪些优点呢?
徐教授:种植牙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咀嚼功能大大优于任何传统假牙,其舒适性和功能性非常好;2.具有很强的固位力与稳定性,医学观察达到40年之久仍完好无损;3.不损伤邻牙,不磨自己的真牙;4.种植牙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创伤小,术后即可进食,几乎无痛苦;5.预防了骨吸收,保证了牙槽骨不萎缩;6.适应症广,一颗、多颗、半口、全口均可种植;7.可以即刻种植,十几分钟种好一颗牙。
论文摘要从选地整地、种植技术、田间管理、病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方面介绍延胡索的栽培技术,以供延胡索种植户参考。
延胡索别名元胡、延胡、玄胡索,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常用作中药,以块茎入药,用于心腹腰膝诸痛、跌打损伤、瘀血作痛、月经不调、冠心病等症。延胡索株高10~20cm,全株无毛。地下块茎扁球形或不规则的球形或椭圆形,肉质纤细,具分枝。茎基部生一鳞叶,其上生3~4叶,叶有长柄,叶片轮廓三角形。总状花序,顶生,苞片卵形、狭卵形或狭倒卵形,花瓣紫红色。蒴果荚状,种子肾形,紫红色或紫黑色。延胡索生长环境宜湿润,怕积水、怕干旱。产区年降雨量在1350~1500mm,而1~4月降雨量在300~400mm有利其生长,高于或低于此则对生长不利。特别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降雨量大,下雨日多,地湿多雾,则易发病,若遇干旱影响块茎的膨大,容易造成减产。因此,在多雨季节要做好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在干旱严重时,灌“跑马水”抗旱。
1选地整地
宜选阳光充足、地势高燥且排水好、表土层疏松而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和冲积土为好,黏性重或砂质重的土地不宜栽培。忌连作,一般隔3~4年再种。延胡索的根系和块茎集中分布在2~20cm的表土层中。土质疏松,根系生长发达,根毛多,利于吸收营养。前作以玉米、杂交水稻、芋头、豆类等作物为好。前作收获后,及时翻耕整地,深翻20~25cm,做到三耕三耙,精耕细作,使表土充分疏松细碎,达到上松下紧,利于采收。畦宽一般1.0~1.1m,沟宽40cm,只要挖好排水系统,可提高土地利用率。
2种植技术
2.1繁殖方法
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块茎繁殖。种用块茎以选直径1.2~1.6cm为好,过大成本高,过小生长差。
2.2栽种时间
一般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栽种适期,若推迟至11月中旬下种,将明显影响产量。
2.3种植方法
目前均采用条插,便于操作和管理。条插按行距18~22cm,用开沟器开成播种沟,深6~7cm,在播种沟内施入过磷酸钙600~750kg/hm2,然后按粒距8~10cm在播沟内交互排放2行,芽向上,做到边种边覆土。种完后,盖焦泥灰或垃圾泥37.5~45.0t/hm2、菜饼肥750~1500kg/hm2,最后用提沟泥培于畦面,覆土厚度为6~8cm。一般条播用种600kg/hm2左右,点播用种375~450kg/hm2左右。
3田间管理
3.1施肥
单施氮肥容易引起植株的徒长,抗逆性弱,易遭病害;单施磷钾肥抗性增强,但缺氮肥,植株矮小,叶色发黄,同样不能提高产量;氮、磷、钾混合施肥,能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加单株块茎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要重施腊肥,轻施苗肥。腊肥在12月上中旬施入人粪肥22.5~30.0t/hm2,氯化钾300~600kg/hm2。若基、腊肥不足,应在2月上旬适当追施苗肥,催苗生长,施入人粪肥15t/hm2。在3月下旬起还应在叶面喷2%磷酸二氢钾2~3次。
3.2松土除草
一般进行3~4次。在12月上、中旬施肥时,用刮子在畦表轻轻松土;立春后出苗,不宜松土,要勤拔草,见草就拔,畦沟杂草用刮子除去,保持田间无杂草。延胡索种植完毕后,用绿麦隆可湿性粉剂3.75kg/hm2,对水1125kg喷洒于畦面,然后再撒上一层细土。
3.3排水灌水
栽种后是发根季节,遇天气干旱,要及时灌水,促进早发根。在苗期雨水多,湿度大,要做好排水降湿工作,做到沟平不留水,减少发病。
4病害防治
4.1霜霉病
3月上旬始发,发病初期,叶面出现褐色小点或不规则的褐色病斑,稍带黄色,病斑边缘不明显,随后病斑增多,不断扩大,布满全叶。在湿度较大时,病叶背面有一层白色的霜霉状物,最后叶片腐烂或干枯。发病初期用多菌灵、井冈霉素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喷雾。
4.2菌核病
俗称“搭叶烂”,3月中旬开始发生,4月发病最重。首先为害土表的茎基部,产生黄褐色或深褐色的梭形病斑,湿度较大时茎基腐烂,植株倒伏。发病叶片初呈现圆形水渍状病斑,后变青褐色,严重时成片枯死,土表布满白色棉絮状菌丝及大小不同的不规则的黑色鼠粪状菌核。防治方法同霜霉病。
4.3锈病
3月上旬始发,4月最严重。叶面初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绿色病斑,略有凹陷;叶背病斑稍隆起,生有桔黄色凸起的夏孢子堆,破裂后可散出大量锈黄色的粉末,进行再侵染。如病斑出现在叶尖或边缘,叶边发生局部卷缩,最后病斑变成褐色穿孔,致使全叶枯死。发病初期用20%粉锈灵1000倍液喷雾,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2~3次。
5采收与加工
5.1收获
在5月上、中旬收获为好,折干率高。选晴天土壤稍干时进行,块茎和土壤容易分离,操作方便,省工又易收净。一般产鲜货6000~7500kg/hm2,高的产鲜货7500kg/hm2以上。
5.2留种
植株枯死前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地块作留种地。采收后,挑选当年新生的块茎作种,以无破伤、直径在1.2~1.6cm的中号块茎为好。选好的块茎,在室内摊放2~3d就可贮藏。选干燥阴凉室内,用砖或木板围成长方形长度不限、宽1.2~1.5m,在地上铺10~12cm的细沙或干燥细泥,其上放块茎20~25cm,再盖12~15cm沙或泥。放过化肥或盐碱性物质的地,不宜贮藏。每15d检查1次,发现块茎暴露,要加盖湿润沙或泥,发现块茎霉烂,要及时翻堆剔除。
1982年毕业后,陈维明便从事农业技术教学与推广工作,怀着对农业教育工作的无限热爱,2004年又开始主持江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玉山分校的教学培训与领导组织工作,为提高全县农民科技素质,掌握农业生产技能做了很多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热爱农业 情系农民
30年来,陈维明踏遍全县16个乡镇、189个自然村,兢兢业业地为农民做好服务工作。为把农业培训工作做得更好,他深入乡村,调查全县农村农民的文化结构状况和科技水平,有针对性地完成了《玉山县农村农业科技发展现状与对策》理论性论文,为学校制定了一套较为先进的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体系。同时他也虚心学习先进经验,先后赴江西省农业大学、江西生物科技学院、江西省农科院等教学科研单位参观学习,把外面的独特办学模式和培训方法带回来,使农广校的农业教育工作更加多元化,培训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完善。
在全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学历比陈维明高,职称比他高的也不少,然而农民却很信任他,在农民眼中,他是最知心的朋友:“因为陈老师热情人又好、技术又管用,他是诚心来帮我们的。” 他不怕苦、不怕累、不图名、不图利的作风,打动了农民的心,赢得了农民的信任与尊重。
追求科技 从不放弃
凡是有利于农业增效,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新技术,陈维明都大胆实践和探索,成功后总是最先交到农民手中。为了提高农民的标准化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陈维明还编写了各种技术操作规程,让农民按规程去做。其中,通过推广一茬多熟大棚西瓜种植,实现了“一亩一园一万元”的目标,全县种植面积已达8000余亩,平均亩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此外,通过引进种植茶叶良种浙农113、浙农117在樟村等地种植,推广高山茶叶高产种植与名茶加工技术,使玉山县名茶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全面提高了种植水平和产品质量。
农业教育 追求创新
2004年以来,陈维明根据玉山县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主持实行了固定办班与流动办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等办学模式,陈维明还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开设了近年迫切需要的培训专业,如沼气工程、村级动物防疫员、农村经纪人、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人员、高山有机农业生产与加工、超级稻生产等实用性专业作为培训科目,提高了广大农民种养水平。
人生选择 无怨无悔
30年来,陈维明一直在基层帮助农民种养,始终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说:“选择了这一行,干就干好,干不好,农民赔钱,我心里更难受。”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常常是日晒雨淋,风里来雨里去,一脚黄泥,一身尘土。为此,很多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可陈维明却认为“这是我的一份责任”。
“推广农业技术,致富农民,是工作更是事业”,陈维明总是这样说。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总结经验,学习新知识,钻研新课题,然后用于实践,创造效益。当别人问陈维明如何看待这30年时,陈维明说:“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一个好心态是最重要的。我的本职工作就是让农民掌握农业种植技术,通过指导能使农民致富,是我最大的幸福,为全县农业发展尽点力,是我的工作更是我的追求,无怨无悔。” 江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玉山分校
论文摘要:介绍了小麦套种生姜立体高效种植模式,并从轮作换茬、选地施肥、品种选择与合理密殖、适期播种、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其栽培技术,以供采用该模式的种植户参考。
宁阳县蒋集镇是生姜种植大镇,种植面积约800hm2,大都采用小麦套种生姜立体种植模式。现结合生 产实践将该种植技术总结如下。
1栽培模式
小麦采取沟麦种植方式,沟距60cm,其中埂宽40cm,沟宽20cm,沟底播种小麦。立夏前后,在埂上套种1行生姜。
2栽培技术
2.1合理安排,轮作换茬
生姜是不耐连作的作物,在无病姜田块,连续种植3~4年后应换茬种植其他农作物,间隔2~3年后再种植生姜;新辟姜田,一旦田中发现病株,要及时换茬,间隔期要在5年以上,土地宽余地区间隔期延至7年以上,效果更好。
2.2严格选地,施足基肥
良好的生产条件和土壤基础是小麦、生姜间套作的关键,应选择土层深厚、地力肥沃、疏松透气、排灌方便、无姜瘟病的轻壤地种植。在此基础上,秋季小麦播种前要深耕细耙,科学配方施肥。并根据土壤虫情,施入3%的辛硫磷颗粒剂75~90kg/hm2或黑矾225~300kg/hm2,进行土壤消毒。
2.3品种选择,合理密植
小麦品种要选用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增产潜力大、抗倒伏的晚播中熟品种,如淄麦12、潍麦8号等。生姜要选用姜块肥大、皮色黄亮、不干缩、未受冻、无病虫害的健壮姜种,如宁阳黄姜、莱芜大姜等品种。姜种的处理要分困姜、炕姜、分选壮芽3个步骤进行。小麦播种量97.5kg/hm2左右,成穗达525万穗/hm2;生姜采取带芽姜块横向平播于沟底,株距15~17cm,种植12.15万株/hm2左右。
2.4适期播种
小麦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20日,出苗后管理同常规大田,翌年5月底至6月初小麦成熟时适时收获,收割小麦时,只取麦穗,留下60cm高的麦秸遮荫。在小麦收割前的清明前后暖姜芽,首先选择肥大、皮色亮黄、无病、无虫蛀的姜块作种。催芽前用多菌灵或G-1型生姜增产剂浸种,选择无风晴天将姜种放在地上晾晒,中午翻动1次,晚上搬回室内,堆积4~5d,保持温度11~15℃,使姜种“发汗”(困姜)。这样反复3次即可催芽,谷雨后打包上炕(一般在厨房内)。开始温度不要超过20℃,以后逐渐升高并保持在23~25℃,约20d出芽。出芽后温度要降低到17~18℃。催芽期间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0%~85%。当芽长到花生米大小时,即可分芽播种。分芽时保证每块60g左右,并有1~2个壮芽。套种日期以5月4~12日为宜。播种前3~5d,先在播种行内开深15cm、宽10cm的沟,施优质圈肥22.5t/hm2或饼肥2 250kg/hm2、氮肥375kg/hm2、磷肥375kg/hm2、25%多菌灵15kg/hm2,混合后施在沟的阳面。播种将芽块横向平播于沟底,株距15~17cm,种植12.15万株/hm2左右,随后用土盖严,厚度以4~5cm为宜。
2.5科学管理
生姜套种完毕后要浇1遍水,浇水或雨后要及时划锄。播后15d生姜顶芽出土,应及时浇出苗水。一般每周浇1次水,追肥后要勤浇水,4~5d浇1次水;汛期注意排水,特别是热雨后应及时浇清洁井水。在苗高30cm,具有1~2个分枝时,轻施提苗肥,追施硫铵75~300kg/hm2。8月上旬要先拔除小麦秸秆,然后再大量追肥。追施豆饼1 500~2 250kg/hm2,复合肥375~525kg/hm2。9月上旬生姜进入根茎生长盛期,可再追肥1次,追复合肥225~300kg/hm2。在立秋前后(8月上旬),结合追肥进行培土,使原来的沟变成垄,垄变成沟。垄高10~15cm,宽25cm左右。
2.6病虫害防治
生姜的病虫害主要是姜软脚病、姜腐病和姜螟、姜粪虫蛆等。姜软脚病俗称姜发瘟,此病在小满至大暑期间为发生盛期。在防治上,选择无病菌土壤和无病区的姜种,防止姜根部积水和受渍;一旦发病应及时拔除发病的植株,并用5%的石灰水或用高锰酸钾750g/hm2,对水750kg对土壤进行消毒。姜腐病病症是由皮烂向中心(姜瘟病则由心烂向皮),在防治上,不让姜地积水,施用的农家肥要沤熟;若已发病,可淋施波尔多液,或按防软脚病的办法进行土壤消毒。在防治姜螟上,及早扑灭姜螟成虫,捉除幼虫,或在1~2龄的幼虫期施药毒杀。此虫以姜苗分枝盛期的7~8月开始危害,以在幼虫低龄期施药效果较好。可用除虫菊酯类农药750g/hm2对水450~600kg喷杀,或用速杀灭丁750g/hm2对水600kg在傍晚喷于姜苗心叶,待药液流到茎部就可毒杀姜螟幼虫。姜粪虫蛆可用敌敌畏5 000倍液淋于虫害区,以杀灭幼虫,并防止其蔓延危害其他植株。
论文摘要贵阳市乌当区通过引进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种植非洲菊、康乃馨年均纯利润分别为55029.24元/hm2和63697.95元/hm2.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非洲菊、康乃馨是一类高投入、高产出的鲜切花花卉,种植适应气温在10~25℃,土壤稀疏肥沃、透气性强的土质生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鲜花的需求日益剧增,为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乌当区东风镇在2001年动员5户农户种植非洲菊9个大棚,由于经济效益高,现已发展到500多大棚。2005年又引进试种康乃馨共281个标准大棚。这些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1基本情况
1.1种植地点东风镇是以农业为主的镇,地处省城近郊,人均耕地只有0.04hm2左右,主要由洛湾、乌当两个四面环山的坝子组成,土地肥沃,年均气温14.6℃,平均海拔1100m,年降雨量1179mm,有南明河、鱼梁河、雨洞河等主要河流迂回交汇于两个坝子。无霜期长、气候湿润、水源齐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发展种植非洲菊、康乃馨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基础条件。
1.2发展情况从2001年起。在各级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引进试种非洲菊9个大棚,经不断努力现已发展到500多个大棚。康乃馨种植从2005年2月开始筹建。由于当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仅有0.04hm2左右。大部分农户需租赁他人地块修建大棚,每公顷地年租金16500~18750元;每户修建1个大棚需1500元(每个大棚国家投入3900元)。4月份开始种植,8月份止。共有马斯特、达拉斯、佳农、卡曼、红芭、浅粉芭芭拉等21个品种281个康乃馨标准大棚。2005年4~5月份所种植的第1批花苗1茬花已收完,2茬修剪后正好可投产上市。2005年6~8月间所种植的第2批花苗1茬花收完时,2茬花正值花苗期。总体的鲜花销售市场较好,部分远销深圳、广州等城市。
2年均每公顷种植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各以10户农户调查为依据。国家投入不计入成本。
2.1非洲菊苗投入54000株×0.9元÷3=16200元(3年一换);翻犁田土投入744元;腐质土、农家肥、化肥投入12786元;大棚换膜折旧、套袋投入10575元;农药投入83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人3663元;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500元÷10=6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2122.5元;购种苗运杂费用6336元;建棚土地租金18000元;人工投入1632个×20元=32640元。共计投入118215元。
2.2康乃馨苗木由国家无偿提供。翻犁田土投入744元;底肥腐质土、沼液、农家肥、化肥投入12657元;大棚膜折旧、花卉套袋10350元;农药投入6898.5元;机械耕地、浇水用电、油投入1890元;购抽水、打药等机械折旧投入1842;农户建棚投入折旧45个×1500元÷10=6750元(每公顷需建45个大棚,10年一换);定植桩、网投入9900元;购种苗运杂费用2415元;租用土地投入18000元;人工投入1809个×20元=36180元。共计投入107626.5元
3经济效益
3.1非洲菊非洲菊1年12个月都产花,产花量52182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3.32元/扎,销售收入173244.24元,年均纯利润为55029.24元/hm2。
3.2康乃馨根据不同品种,种苗平均每14~16个月一换,产2茬花。年均产量68805扎/hm2,每扎20枝,销售价2.49元/扎,年销售收入171324.45元,年均纯利润为63697.95元/hm2。
4社会效益
种植非洲菊、康乃馨花卉。一是可以缓解部分农村地少而剩余劳动力过剩的就业实际问题,同时美化人们生活,增添节日喜庆。二是可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三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论文关键词】牙种植、生物膜
自由词即刻种植植骨中图分类号R78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492(2010)05-0723-02即刻种植不仅可以缩短常规种植牙的疗程和减少手术疼痛次数,而且可以保存牙周软硬组织。近年来,随着种植体结构本身的不断改进以及多种植骨技术的应用,使即刻种植技术日趋成熟。笔者对我院2007~2009年即刻种植30例患者(35颗)进行分析,探讨拔牙后即刻种植的适应证、操作步骤、植骨和生物膜的应用及预后评估。
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收集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2~76岁,不吸烟,不同原因造成患牙无法保留,患者同意行拔牙后即刻种植,并签署了手术知情同意书。35颗即刻种植种植体,上颌21颗(前牙10颗、后牙11颗),下颌14颗(前牙3颗、后牙11颗)。
1.2材料种植体:Replace根形锥状螺纹种植体(NobelBiocare,瑞典),Bicon柱状耆式种植体(Bi-con,美国)。植骨材料:DemineralizedBoneMatrixandMineralizedCancellousBone(DynaBlastPuttyfromKeystoneDental),β-TCP(Bicon,美国),自体骨(Bicon骨钻从制备种植窝取出)。
1.3膜使用情况拔牙后即刻种植手术中,7例使用可吸收屏障膜覆盖骨移植材料严密缝合,21例直接利用牙龈软组织无张力覆盖骨移植材料严密缝合,没有使用屏障膜,7例没有使用屏障膜和骨移植材料的病例,只利用牙龈软组织和胶原覆盖凝血间隙,严密缝合。
1.4手术方法术前常规检查,0.12%氯已定漱口,常规种植手术消毒铺巾,局部麻醉,以无翻瓣的模式开始着手,待牙根拔除后再视情况是否需要翻瓣,用较细的根尖挺切断牙周膜韧带,增加牙根和牙槽骨壁的间隙,慢慢松动后,取出完整牙根,避免破坏牙槽骨壁,尤其保存唇颊侧骨壁完好,彻底清除附着在牙槽骨窝内的肉芽组织。评估骨形态,骨质和骨量,测量牙根长度,牙颈部宽度和拔牙窝深度及口径,选择长度和直径适合的种植体,根据修复的需要决定方向制备种植窝,避免破坏唇颊侧骨板,完成种植窝制备后植入植体,就位同时确保初期稳定性,在植体与牙槽窝之间空隙填满骨移植材料,然后固定缝合。如有骨壁缺损,则采取引导骨再生技术,表面覆盖生物引导屏障膜再缝合固定。术后给予抗生素阿莫西林500mgqid×7d,止痛剂布洛芬800mgtid×3d。0.12%氯已定漱口tid×7d10d后复诊拆线,3个月后复诊并开始修复。
2结果
35颗即刻种植种植体都已经完成初期愈合超过6个月,其中完成修复2年的12颗,1年的18颗,6个月的5颗,植体均无松动现象,软组织无炎症。
7颗使用生物屏障膜中2颗在术后2~3周有轻微炎症,均被抗生素控制。典型病例:患者,女,因左上第一前磨牙残根无法保留要求拔除,拔除后,测量残根长度,选择4.5mm×11mm种植体,术中发现种植体唇侧骨裂,随行骨移植覆盖骨裂处并覆盖可吸收屏障膜,伤口作无张力缝合,术后4个月,复合树脂冠修复。
3讨论
影响即刻种植体周围形成骨结合的最大障碍是结缔软组织床的形成和介入[1]。纤维组织的生长速度是编织骨的15倍[2],因此种植体周围和牙槽窝的间隙很容易被纤维组织占据,而影响局部骨细胞的分化与骨形成[3]。在即刻种植手术中使用屏障膜主要的目的是将拔牙窝和创口外界隔离,然后让凝血块稳固,进而维持植体周围骨再生的空间[4]屏障膜也有防止外界细菌的侵入和阻碍上皮软组织侵入骨空隙的作用。但是在即刻种植手术中是否使用屏障膜仍然存在很多争议[5-6]。一些研究认为骨壁较厚或是植体和周围的骨间隙较小的时候,膜容易暴露而造成感染,不主张放置膜,也有研究证明植体周围的骨间隙在没有用膜或移植骨的情况下也可以被修复[7-8]。本研究中种植术中牙龈软组织无张力缝合覆盖骨移植材料的21颗种植体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牙龈未见明显萎缩,材料降解充分。7颗种植体牙龈组织存在张力,放置屏障膜覆盖骨移植材料,愈合良好,其中2颗种植体出现轻微炎症,经抗炎后愈合,可能与使用膜的操作过程有关。
初期稳定性在即刻种植中是不可忽视的,采取比拔牙窝长的种植体,基本上是一致认同的原则。
本研究中19颗种植深度超过拔牙窝根方2~4mm达到初期稳定性,16例种植深度和牙根长度相同,利用扩大牙槽窝选择较粗短植体获得初期稳定性,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较密较硬的骨位,短粗的植体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避免植体和窝洞之间出现间隙和达到初期稳定性是关键[9],Bicon短植体因为种植位于牙槽骨嵴以下,由于它独特的窄颈和斜肩设计而容易创造骨再生的可能性,因此也有采用短植体的优势[10],尤其是在上下颌后牙区,因为上颌窦和下颌神经的存在,更能使种植手术简化并达到同样的愈后效果。本研究中21颗种植体采用Bicon种植系统,均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及愈合效果。
炎性状态下的即刻种植也是许多操作者议论的话题,Novaesetal[11]认为针对牙根尖病灶,在术前和术后通过适当的手段,仍然可以做到成功的即刻种植。这包括适当术前术后抗生素的服用,拔牙后清洗牙槽窝并将其内炎性组织彻底的刮除。本研究中牙周病伴根尖周炎的患牙2颗,种入植体前用激光技术对炎症组织进行处理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但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应避免在急性炎症下行即刻种植手术。
论文摘要通过玉米间作芭蕉芋与玉米混种芭蕉芋的比较,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芭蕉芋比玉米混种芭蕉芋增加纯收入6 150元/hm2。
芭蕉芋(Canna Edulis Ker) 又名旱藕、蕉藕、姜芋,为蕉科美人蕉属的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等地,是一种很好的淀粉作物。芭蕉芋淀粉颗粒粒径大,糊化温度低,糊透明度好,直链淀粉含量高,成膜性好,其分子量也很大,与马铃薯淀粉接近,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目前其开发利用以生产淀粉为主,并开发淀粉深加工产品以及粉丝、粉条等食品项目。
安龙县的丘陵旱地多属富钾黄壤地,目前中等地单种玉米常年单产7 500 kg/hm2,纯收入约6 000元/hm2(纯收入指总收入减去种子、化肥、农药等3项费用后的收入)。1980年后推广的芭蕉芋单种,一般单产6万 kg/hm2,纯收入1.2万元/hm2左右。玉米混种芭蕉芋,玉米单产6 000 kg/hm2,纯收入6 600元/hm2,芭蕉芋单产22 500 kg/hm2,纯收入4 500元,合计纯收入11 100元/hm2。1990年后研究开发的玉米规范化间作芭蕉芋的种植模式,经组织验收,玉米单产达7 500 kg/hm2,纯收入8 250元/hm2,芭蕉芋单产达4.5万 kg/hm2,纯收入9 000元/hm2,合计纯收入17 250元/hm2,纯收入比单种芭蕉芋增收5 250元/hm2,比玉米和芭蕉芋混种增收6 150元/hm2,实践证明这是黄壤旱地中一种高效的种植模式。笔者将玉米间作芭蕉芋与玉米混种芭蕉芋进行了比较,并归纳其栽培要点。
1 玉米间作芭蕉芋与玉米混种芭蕉芋的比较
1.1 栽培密度 窄行播2行玉米,宽行播1行芭蕉芋的宽窄行规范化种植。原先玉米隔窝混种芭蕉芋,混种规格(67 cm×83 cm),每窝留玉米苗2株,即3.6万株/hm2,隔窝混种1株芭蕉芋,即9 000株/hm2。现在玉米规格(50+100)cm×50 cm,每窝留苗2株,即5.1万株/hm2,其中100 cm的宽行种1行芭蕉芋,窝距33 cm,即1.95万株/hm2。
1.2 播种时间及生育期 玉米要先于芭蕉芋20~25 d播种。玉米选用中熟高产杂交玉米,于3月10~20日播种(或3月16~26日移植),玉米3月20日左右出土,约5月20日进入雌穗分化期,6月20日左右始抽雄,7月底进入成熟期;芭蕉芋于4月20~30日播种,4月30日至5月10日出土,5月10日至7月5日进入营养生长期,7月5日至10月5日进入生殖生长期,10月5~20日后进入成熟收获期。玉米混种芭蕉芋一般为同期播种。
1.3 肥料投入 原混作模式为共同施肥种植,而玉米间作芭蕉芋为分别增施肥料。原混种施肥概况:基肥施厩肥1.5万kg/hm2、钙镁磷肥375 kg/hm2。穗肥和壮籽肥各施碳铵600 kg/hm2。玉米间作芭蕉芋分别施肥概况:玉米施肥量同前者;对间作的芭蕉芋采取分别增施肥料,基肥中增施厩肥7 500 kg/hm2、磷肥300 kg/hm2。芭蕉芋初花期追施碳铵300 kg/hm2,玉米收获砍掉玉米秆后,结合给芭蕉芋中耕培土再追碳铵300 kg/hm2、钾肥75 kg/hm2。
2 玉米间作芭蕉的增产机理
间种比混种之所以大幅度提高2种作物的产量,根本原因在于采取合理的规格和错开播种期后,大大改善了群体的相互结构和通透性,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如原混种种植基本属方形模式,玉米仅3.6万株/hm2。而间作属宽窄行模式,尽管增加到5.1万株/hm2,但由于加大了宽行17 cm,而且错开了20~30 d的播种期,因而两作物群体封行后相互争光的时间从过去60 d减为30 d。而且此时玉米已进入花始穗期,雌穗的行数、粒数基本已经定局,可以实现稳产,而此时芭蕉芋也才进入始花期,且玉米收割砍去玉米秆后,芭蕉芋的光照条件立即变成比单种、混种都有更充足的通风透光条件,结芋期又还有整整3月之久。所以单产大幅增加,有些高产地还创出过单产5.25万kg/hm2的记录。
3 小结与讨论
(1)玉米间作芭蕉芋与玉米混种芭蕉芋的比较结果表明,在有条件的地区,尽量采取玉米和芭蕉芋间作,可有效提高玉米和芭蕉芋的种植效益。
(2)安龙黄壤属富钾土壤,适合发展芭蕉芋等块茎作物,但单种大量需钾的芭蕉芋3年后,土壤会出现黄色菌类,导致其产量急剧下降。混种时农民只注意对玉米施肥,未对混种的芭蕉芋增施肥料,产量也偏低。间作后,要注意分别增施肥料并补充钾肥,从而提高其产量。
(3)增加适当的投入,才能保证高效的收入。玉米间作芭蕉芋比玉米混种芭蕉芋只增加厩肥7 500 kg/hm2、碳铵600 kg/hm2、磷肥300 kg/hm2、钾肥75 kg/hm2,折价合计1 080元/hm2,换来的芭蕉芋单产比混种增加11 250 kg/hm2,折价4 500元/hm2,减去投入1 080元/hm2,纯收入增加3 420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赵庆云,寸湘琴,彭凤梅,等. 云南芭蕉芋丰产栽培及加工[J]. 云南农业,2001(12):12.
[2] 朱毅. 寄生植物野菰对芭蕉芋的危害与防治[J]. 贵州农业科学,2001,29(5):37-38.
[3] 左庆鹿,石鸣,张先华.兴仁县玉米芭蕉芋间作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1992(4):42,47.
[4]张俊平,李卫欣,俞凤芳.小麦玉米间套作的高产和光合性能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74-9875.
[5]谢庆春.超甜玉米新品种蜜玉1号的选育与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87.
论文摘要阐述单季稻强化栽培的好处,并介绍其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品种选择、育秧、大田管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内容,从而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参考。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新技术,其核心内容是通过采取选择分蘖力强的大穗型品种、小苗移栽、单本(或少本)稀植、浅湿灌溉、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注重平衡施肥和穗肥的施用等技术措施,以强化稻株个体生长环境,充分挖掘(或强化)稻株个体生产潜能。
1单季稻强化栽培的好处
1.1高产稳产高效益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能显著增产增效。如2006年我市示范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约33.3hm2,普遍获得了高产丰收。根据对寿昌镇刘家村、航头镇南八村、珏塘村5位农户的实割实收产量调查,16块强化栽培的单季稻田共2.06hm2,平均产量达到9928.5kg/hm2,比采用传统种植技术的同一单季稻品种产量增加1125kg/hm2左右,增产幅度达到13%左右,直接增收1800元/hm2左右。其中寿昌镇刘家村施国才和航头镇珏塘村孙根土、孙水林等农户的产量都超过10.5t/hm2,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2007年全市示范种植强化栽培单季稻346hm2,普遍获得高产丰收,根据14个镇乡119户15.47hm2强化栽培的单季稻实产调查,平均产量9168kg/hm2,比相邻农户常规栽培的单季稻增产1471.5kg/hm2,增产19.1%,平均增收2648.7元/hm2。
1.2省种子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要种子6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大田要节约杂交种子3.75kg/hm2左右,可以节省种子款105~120元/hm2。采用半旱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一般大田只需种子7.5kg/hm2,比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大田可节省种子2.25kg/hm2,可以节省种子款75元/hm2左右。
1.3省秧田,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10~15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90m2/hm2,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30d左右)移栽相比,要节省秧田900m2/hm2以上。因此,大大节省了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一般大田可以节省育秧和拔秧用工15d/hm2左右,节省费用600元/hm2以上。采用水育秧短秧龄(12~18d)移栽,大田只需要秧田300~450m2/hm2,与长秧龄(30d左右)半旱育秧相比,要节省秧田450~600m2/hm2。因此,大田可以节省秧田整理、播种、施肥、灌水和拔秧的用工7.5d/hm2左右,节省费用300元/hm2以上。
1.4节省插秧用工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采用旱育秧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可以插秧933.8m2左右,采用半旱育短秧龄移栽的,每个劳动日也可以插秧733.7m2左右,与传统半旱育秧长秧龄移栽相比(每个劳动日插秧466.9m2左右),可以大大提高劳动工效,节省一半左右的插秧时间。大田至少可以节省插秧用工费用375元/hm2以上。同时,还可以减轻挑秧和插秧的劳动强度。
1.5节约稻田灌溉用水
单季稻实行强化栽培,大田水分管理以湿润灌溉为主,改变了长时间深水层灌溉的老习惯,可以大大节约稻田用水,能够节约提水用电和放水用工,达到节省灌水成本的目的。特别是在缺水地区,能大大缓解农田争水的矛盾和纠纷。
1.6方便防病治虫田间喷药
由于强化栽培要求做到挖沟起畦栽培,对防病治虫田间喷药等操作十分方便和有利。
2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选择穗大粒多、分蘖能力强、后期转色好、增产潜力大、米质较优的品种,如中浙优1号、两优培九等,积极试验示范川香8号、内香优18等新品种。
2.2育秧
2.2.1旱育秧技术。①选好旱育秧田,施足基肥。选择菜园地、油菜田或临近单季稻大田的其他肥沃疏松的边角地,大田需要秧田90m2/hm2,苗床施三元复合肥(含量45%)750g/m2加过磷酸钙750g/m2作基肥,施肥后细耙苗床畦面。②药剂浸种,适时播种。大田用种子6kg/hm2,采用2000倍的“402”药剂浸种,浸后洗净,并催芽露白后,在5月20日前均匀地播种在苗床上,用木板压实,浇水后,覆盖焦泥灰或细土。天气下雨和阴天还可以覆盖一层小拱棚地膜,以起到防雀防鼠的作用。天晴时,小拱棚两头要及时通风,防止高温伤苗,晚上要盖好通风口,既保暖又防鼠。齐苗后,要及时揭膜通风炼苗,先日揭夜盖,拔秧前3d完全揭膜。③适时起苗,适龄移栽。强化栽培旱育秧适宜秧龄为10~12d,最长不超过15d。由于播种较密,秧龄太长(超过15d)将严重影响秧苗质量,最终影响单季稻产量的提高和增产潜力的发挥。
2.2.2半旱育秧技术。①施足基肥,适时播种。单季稻大田需要准备半旱秧田300~450m2/hm2,施碳铵50g/m2拌过磷酸钙25g/m2作耙面肥,并且挖沟起畦做成秧板,然后以满沟水为基准,整平畦面。第2天将经“402”2000倍液浸过种、浸后洗净催过芽的露白种子播下,大田用种子7.5kg/hm2,播后塌谷防止雀鼠危害。②适时拔秧,适龄移栽。强化栽培半旱育秧适宜秧龄为12~15d,秧龄最长不能超过18d。由于秧田面积较小,播种密度较高,应避免秧龄过长,防止秧苗徒长,影响产量。
[关键词] 粟;南传;农业史;环境史
[中图分类号] S5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92-03[ZW(N]
[作者简介]荆恒磊(1988―),男,河南新乡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3级在读硕士。
一、研究缘起
粟是由狗尾草属驯化而来的一年生禾本科植物。粟在中国的栽培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与水稻的传播一样,粟在北方被驯化后即向中国南方在内的各个地方传播,是对中华文明历史进程有影响深远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因此对粟的起源和粟在中国华南及东南亚传播的研究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近世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粟的起源与传播进行了研究,涉及内容主要包括:史前考古发现、传播的过程及原因、传播的影响等。本文旨在对这些研究做简单的梳理,最后从农业史与环境史综合的角度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期为今后相关的研究工作提供线索。
二、粟的起源研究
1955年,学者李兢雄[1]从起源、经济价值、生产概况等方面对中国传统的农作物粟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张履鹏[2]称,粟的栽培集中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中原地带,以裴李岗和磁山两处遗址的发现最为重要,并辨析了粱和粟的分类史。王尧琴[3]认为,我国粟出土实物早、地域广,古代文献中关于粟的记述非常丰富翔实;粟的近缘野生植物遍及中国各地,为粟的起源创造了条件;中国是粟遗传资源数量和类型最多的国家。游修龄[4]从区分黍、粟两种作物不同的起源开始,确定了粟起源于黄河中游地区;然后分析了人类的迁徙和人类的饮食结构与黍、粟的南传之间的关系,解释了粟在华南以及东南亚的传播问题。卫斯[5]的研究也是从考古发现确定粟的起源是在北方的关中和中原地区开始,再从粟的自然传播和人类携带方式传播两个角度辨析了粟的传播过程。王星光教授[6]认为,从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这一历史时期,在广袤的黄淮之间区域已经逐渐形成了粟与稻的混合作物原始农业区。黄淮地区地处我国南北地理的生态过渡带,这种过渡的生态地理环境使得史前时期粟和稻两种作物的共生成为可能。混合作物区的出现不但体现了人口逐渐增多对食物数量和质量的需要,而且是人类开始认识自然、逐步改造自然的表现,同时还是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产物与证明。何红中和惠富平[7]的研究讨论了史前人类生活中粟作的地位与演变,古粟的栽培、储藏、加工与利用技术,历史上粟的生产布局、价格与产量的变动,粟与古代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等。《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年第3期发表的《农业起源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中提到,最近PLOS ONE和PNAS在线先后发表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吕厚远课题组的两篇重要论文。这两篇论文主要报道了植硅体方法学在粟、黍灰化农作物鉴定上取得的突破,以及利用这种鉴定方法对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遗址中植物遗存研究取得的成果。这两篇论文的发表使得整个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将河北磁山定位为中国粟的发源地。自此,粟的起源研究可谓告一段落。而粟的传播研究仍然是学术界议论的焦点。
三、粟的传播研究
游修龄[8]提出粟从中心地区向外传播的层次,他将、云南、台湾视为一个层次,并且将长江流域视为有可能而未能证实的地区与以上三个地方作为同一层次。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粟在中国华南地区及东南亚的传播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从中国西北到西南进而延伸至东南亚地区的西部块,另一块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到台湾进而延伸至东南亚地区的东部块。根据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游发现的植物遗址,有些研究者指出粟和稻这两种作物在农业种植上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优越的生态条件,新石器早中期采集与渔猎盛行,而稻作物农业在新石器中晚期如何由长江中游传入岭南地区目前还不清楚,粟作物农业由于在岭南地区缺乏考古发现,因此粟作物在史前是否经长江流域传播到这一地区也还有待证实。
以上研究中,粟的西部块传播的研究最为充分、完整。西部地区史前族群生产活动频繁,所以史前民族文化也具有多样性,粟在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传播也被大多数学者看作族群不断迁徙的结果。学者李星星[9]认为当时在西部地区活动的某些游牧族群实际上已经学会了农业种植,他们也可能是小米农业的创造者,而小米早在五千年前就传到了澜沧江上游,之后传到更远的云南剑川。小米的传播很有可能影响到当时的缅人,因为在语言学上,缅人先民与卡若先民存在一定的联系。对于我国东北部与西南部文化是否有传播,童恩正给出了明确结论。童恩正[10-11]不但从细石器、石棺葬、大石墓―石棚、石头建筑遗迹等方面论述了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而且在研究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时,通过比较四川古代文化因素与东南亚文化因素,得出四川古代文化对东南亚有一定的影响的结论,粟的种植正是体现这种影响的文化因素之一。童恩正[11]认为,岷江上游秦汉时代石棺葬中发现粟,而新石器时代种粟是西南夷文化的特征之一,因此东南亚的粟可能是西南夷文化向南传播的结果。这种文化传播是有迹可循的,其中之一是四川经云南进入东南亚的交通,在秦汉时期就修有官道,这些官道是根据人们以往的活动基础修筑而成的。可见在此之前,四川地区与东南亚已有文化交流。至于粟在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中是否有一定地位,童恩正未作进一步的说明。
据考古报告,广西那坡感驮岩出土的粟被鉴定为鸭掌粟。[12]鸭掌粟与一般的狗尾粟有明显区别,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粟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刻,而与粟同期出土的陶器和广西武鸣、广东东莞出土的同类器有相似之处,与越南冯原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在器形及装饰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考古发现都表明当时中国南部与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文化联系。
贝尔伍德[13]研究南岛语族的起源时也发现了粟作农业在史前族群迁徙与融合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他认为粟作物和稻作物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两个紧密相连的核心要素,这个核心要素使得黄河与长江中下游连接起来,而掌握了这两种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农民大规模地进入狩猎和采集民族的领地,这样才能解释狩猎采集民族为什么会在突然之间接受了农业。
四、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粟的起源问题在学界已经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即粟起源于中国北方,但是众多学者在粟的南传问题上却看法不一。粟的原始祖先狗尾草在中国分布广泛,南北均有,为何在北方的狗尾草被驯化为粟,并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同时,粟向南传播是否还有别的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20世纪下半叶兴起于欧美的现代环境史学研究,传入中国后在学界形成持续的热潮,这对农史学科发展有深远影响。环境史学以现代生态理念为指导,把自然和社会视作互动的整体并予以研究,给历史研究和农史研究提供了新理念和新视野。自然环境作为能动的要素从不同的层面参与人类历史的创造活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衣食住行为基本内容的生计方式首先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生计方式是在环境的直接影响和制约下,在人们对环境的应对过程中形成的。这是自然环境参与人类历史创造的第一层面,也是最基础的层面。它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环境史学需要着力展示的内容。生计方式不等同于农业生产,但农业生产无疑是它最重要的内容。农业史可以为环境史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要件。由于农业与环境密不可分,农业史与环境史的关系密切,因此环境史的勃兴引起农史学者的普遍关注,他们运用环境史的理念和视野重新审视农业史,总结农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尤其是总结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教训。[14]因此,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从环境史的角度探讨环境因素对粟的起源和传播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希望将来能够从这个角度入手,为粟作农业史的研究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兢雄.中国的粟[J].生物学通报,1955(9).
[2]张履鹏.谷子的起源与分类史研究[J].中国农史,1986(1).
[3]王尧琴.粟的起源[J].古今农业,1987(2).
[4]游修龄.黍粟的起源及传播问题[J].中国农史,1993(3).
[5]卫斯.试论中国粟的起源、驯化与传播[J].古今农业,1994(2).
[6]王星光,徐栩.新石器时代粟稻混作区初探[J].中国农史,2003(3).
[7]何红中,惠富平.古粟(Setaria italica Beauv.)研究综述[J].中国粮油学报,2010(4).
[8]游修龄.中国农业通史:原始社会卷[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9]李星星.粟(小米农业)经长江上游南传的途径与方式[J].中华文化论坛,2005(4).
[10]童恩正.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C].文物出版社编辑部.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1]童恩正.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J].文物,1983(9).
[12]韦江,何安益.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