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6 17:26: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小学语文生活化学以致用语文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在学语文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语文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真正让语文贴近学生生活,让语文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学语文。
一、关注日常生活,榜样学习法
语文教师一定要用好教材,借助教材为学生树立起榜样。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文章中的人物学习,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语文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语文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语文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语文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语文,发现语文的空间,重视学生对语文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语文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语文,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原来语文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语文,语文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语文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二、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在教学数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语文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语文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体验到学语文的乐趣。
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语文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语文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语文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知识体系。
三、有生活,语文课堂才能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的物质保证。
记得我在教学“席”这个生字时,让同学们组词语,当同学们组出“出席”这个词语时,我要同学们讲讲这个词的意思,其中有个男孩站起来做着动作大声说:“就是村里的人在一起吃席,快要开席时,管事的人说一声‘出席喽DD’,这样端盘的人员就该上席了。”不等他说完,同学们就前仰后合地笑开了DD为他的理解,也为他的动作和语言。发言的这位男孩是我们班的班长,他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理事人,哪家有红白喜事准少不了,他是见多了,所以一下子就联系上了“出席”这个词。其实,“出席”这个词的书面意思并不是他所说的这样,可他的理解我也找不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生活处处皆学问。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语文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举办文艺作品欣赏会、评析会、演讲会、辩论会以及建立文学社团等,这些活动形式生动活泼,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课外活动中。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语文知识的信心。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策略必须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语文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一、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时候,进行学法指导的学习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法指导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应用学法指导的形式,这样就能够促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想要有效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提供较为完整的学习材料,其次要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较好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开展学法指导,需要教师实施“四导”策略。
二、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的“四导”策略
1.导向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教师依照教学需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认知提出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可以从课后问题中寻找到目标。学生就能够自主寻找、把握正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就能够在学习实践环节中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2.导法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应用较为有效的教学途径,向学生传授较为适当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能够接受这样的学习形式,进而应用正确方式进行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应用讲练结合的形式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讨论环节中。
3.导疑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促使学生能够产生疑问,教师向学生解释问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培养,养成勇于提问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就能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的学法指导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4.导路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其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和前提。教师要怎样来引导、调动、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需要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例 如:讲名篇和名人故事,或把其他学科内容引进语文课堂等。在讲课中引导学生去想去学习,在思考中慢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发现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采用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努力实施以下的策略:
一、积极引导,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调动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选取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语文新课标中就明确有一个单元是由学生自选课文学习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如在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中,课文是由老师翻译,还是学生自己翻译?我让学生来选择,然而学生选用了小组合作翻译,那样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是在学生不懂的地方要教师帮忙的地方,教师才去引导。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显示出高涨的学习热情,小学语文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兴趣。
发动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互动、合作的方式,往往收到实效。学生在合作、互动中,互助中取长补短。让学生有更多的表达自己观点和倾听他人观点的机会。如在互动、合作中创造竞争情境,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提倡语文教师在班上经常开展自学比赛活动。如:记忆力竞赛、口头作文竞赛、速读竞赛、书写竞赛、查字典竞赛等。竞赛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率状态,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对所学习知识充满了兴趣,以致在欢乐中忘记了困难和疲惫。人的能力是在动力下得到发展的,学生在这种竞赛中培养了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又如,课堂上常常采用分组朗读或表演等方式。学生在表现自我,评价别人中,自己的学习能力从中也得到发展。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自主分散和合作查阅信息,或在共同讨论中达到自己学习效果。
三、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变换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在课堂中主动、大胆、尽情地动脑、动口、动手,自由发挥自身的学习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1、营造开放式课堂,拓展学生自主意识。开放式课堂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讨论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师要致力于还学生以心灵自由,发挥群体交互激励机制,大胆地拓展课堂时空,创设“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使其自主意识转化为自主学习能力。成功感是学生获得自由的最重要情素,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学生思维的灵感,智慧的火花,不失时机地将其延伸为自主思维过程,拓展为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
2、拓展自学式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学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自做读书笔记,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材,学全观察,学会发现。突出强调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观察问题的能力。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一味地将自己的感情、想法与看法强加给学生,是不明智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独特体验、个人理解与感受。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阅读与朗读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自主体验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读出情感 精彩教学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50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朗读的形式,不能只是单一的自由读或者齐读,还要根据文本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比如分角色朗读、模仿性朗读、跟读学读、配乐朗读、感知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等,从而诱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可根据文章以及学生的特点,组织多样化的朗读活动:1.教师范读,或引导学生自主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调。2.播放相关音乐,要求学生再次朗读,梳理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3.教师让学生自由串读,并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4.学生自由选读,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美词佳句与精美片段。5.学生进行个性化演读。6.让学生背读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通过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全面、更透彻地理解文本。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预留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如自主阅读有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与结构;重点段落分角色朗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形象特点,这些都能为理解文本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一些交流讨论活动,给学生自由表达与说话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想敢说。而教师则应随时关注学生,及时给予他们帮助与提示。尤其是在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激烈争论时,教师更需要巧妙点拨,打开学生思维,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所感悟。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总结与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比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本文的主人公究竟是谁?请说说原因。教师还可适当予以提示:主人公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都是围绕主人公而展开的,次要人物的出现以及活动均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般而言,若要判断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要看该人物形象是不是表现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于是,通过讨论以及教师启发,学生会明白莫泊桑着意刻画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虽然文章情节紧扣于勒的命运展开,然而本文并非靠于勒来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于勒只是作为线索人物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如于勒的遭遇不断发生变化,菲利普夫妇的态度也随之产生变化。而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又折射出他们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丑恶现象,揭示了本文的主题思想。这样,通过层层深入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的耐人寻味。
这一策略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是学生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一切教学行为只有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无论教师多么优秀、教学多么努力,也无法使教学效率最大化。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听说训练中呢?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那么就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讲,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样的听说训练机械单调,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效果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为小学生制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听说训练要求和计划。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包括听同学的发言,能够对老师或者同学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其次,课堂上要大胆发言,并且能够在发言中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第三,引导就课本中的问题或者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言等。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投入的越多,就越有动力。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样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那么教学效果也就越佳。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合作可以博采众长。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合作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我们这里说的合作是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答疑解惑,这样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开阔,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精神修养,将文化的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选取一些优秀的课文作为课外学习材料,更多地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文章与学生分享,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和哲理。如果只是单纯的读、写、背,学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对语文教学漠不关心,只是机械地完成学习任务,基本没有情感的投入,更谈不上与作品或者是与作者的心灵互动。学生喜欢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能有机整合优质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适合学生需求的语文素材,并且不断地变化着视觉和听觉的出现形式和效果,为学生创设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
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总之,改革还会继续下去,小学语文教学的道路也会很长,也会一直走下去。语文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有着其自身特有的气质与魅力。小学语文会追随新课改的脚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下去,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小学语文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优势
引言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当中,一直以来,教师都是沿用传统的“四一”教育方式行于教育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本教科书,一个备课本,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积累了较多经验,可以说形成了自己特有优势,尤其是一些教学方法,如研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已经被广泛证实具有良的教学互动效果。然而,传统的中小学教学方式和运用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方式相比,还是存在一些自身所无法克服的缺点,如教学手段较单一,教学效率较低,教师复述较困难,板书较刻板,等等。在语文教学当中恰当运用一些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可以给语文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个崭新的教学空间。广大教育者要紧跟时代潮流,在积极改变授课方式及师生关系的同时,较熟练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从而让广大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乐趣。
一、以多媒体启学生之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兴趣对于学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相当重要。如果课堂中将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是学生喜欢并感兴趣的东西,那么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升,从内心里就会产生想要学习的想法,进而较大幅度地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把小学语文教育有效地同信息技术结合,就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不一样的语文知识。
(一)妙用媒体,引情入境。
多媒体教学方式产生的生动形象而又极具吸引力的情景,可以使学生的感官认知获得大量材料,进而获得相对较多的学习信息,大大拓宽视野。同时多媒体教学方式成了中小学生学习获得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得力的方式,自然而然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学习兴趣势必会得到全面强化。比如,教师在讲解五年级上册中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该诗写作背景相关的松树、童子、深山等图片,吸引并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该诗的作者,在松下与童子相遇,体会向童子探问时的心情。其次教师可以播放富有感情的诗歌录音,从而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认识并学习这首诗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二)善用媒体,双向互动。
多媒体还具有另一个优势――交互性。教学手段的双向互动性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现代化的语文教学方式的运用,彻底打破了以往那种相对来说比较死板的教育教学模式,不仅填补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劣势,而且让中小语文的教育教学形式变得更加富有活力。
二、以多媒体训学生之思维能力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高科技信息技术腾跃时代,教育界也逃避不了这个现实,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还担负着训练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责任。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交互式可以实现人机对话,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自主地控制媒体所要呈现的各种内容,灵活改变内容展示方式,进而让学生与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增强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展示一些自己设计的直观生动的课件,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本中的一些重难点词句。例如,在学习《陶校长的演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设备自主搜集一些同演讲有关的东西,这样他们就能了解并掌握演讲的含义、特点及作用等。由此学生不仅学到了课本上的内容,还拓宽了视野,锻炼了思维。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让学生在搜集与健康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细细研读课本,通过思考讲述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人类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及日常生活学习的协调,优化学生的理解、思考方式[1]。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交互式教学方式,可以通过互动、互促、互补的方式,使学生的视听说等感知系统得以激活,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
三、以多媒体练学生之运用能力
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它们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点[2]。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口语课程的设计,适当地做出了一些有特色的安排,该设计以广大小学生的言语性活动作为设计中心,设置了多样化的口语性学习情境,在课本中准备了较多学习方案和学习材料,从而为学生开展言语交际活动实践做好了铺垫。在此基础上,可以较为轻松地将学生引入一种富有生机的生活、语言及想象情境,使他们在这些特定情境之中产生表达欲望,比较自然轻松地展开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时候,可以得到更多知识,并在进一步的认识当中获得更多实践锻炼,另外,可以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有所创新,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比较多的知识。例如,讲解课本中提到的一些日常性的口语交际行为的时候,可以让课堂上的学生自己利用多媒体设备搜集一些相关知识和信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比较适当的指导,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将从多媒体教学设备上获得的相关知识同课本上的知识加以充分结合,进而使得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动态性的、开放性的学习场所。在这个课堂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将课内外所学到知识结合,最终使得小学语文的教学空间及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得到相对比较大的拓展。
四、以多媒体通师生之交流
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工具的使用,一方面可以调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不仅要担起教师角色,还担起学生朋友的角色,学生同老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得到了极大方便。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交往方式,比如QQ、Email等,比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状况,及时了解其内心状况,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语文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上传共享功能,快速上传一些与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资料,由于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这些免费的学习材料,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语文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网络成为他们学习的工具之一。通过这一集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语文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得以巩固,提高写作和口头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学生和老师在网络上的沟通过程,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得到全面提升。
结语
伴随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于人类的影响越来越不可估量,教育领域势必会受到影响。苏教版的语文标准将运用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纳入其中,信息技术参与到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得语文教学变得更为活泼和有效。合理科学地整合各种技术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资源,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对于语文知识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得承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结合,难免会存在各种弊端。这就势必会要求学校的语文教师在自己教学实践中,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并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避免其存在的一些缺点,从而让这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能够以较好的方式为中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在笔者看来,小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仍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因此,仍然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学者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探索。只有积极地吸取并整合经验与教训,才能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变得更加有效和完美[3]。
参考文献:
[1]刘国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自主、互动、创新”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9(03):28-29.
重从氛围营造、方法指导、活动延伸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兴趣激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而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一、氛围营造
学校、班级是—个小社会。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教师可在教室里张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学生做到:进门轻轻,走动轻轻,交流轻轻,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这时再放上一段轻音乐,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
二、方法指导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话,才能酿出蜜来。”然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方法。
课外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感,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尽量使儿童的课外阅读真实一点、朴实一点,关注孩子实实在在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课外阅读指导呼唤宽容的空间,呼唤科学的阅读,呼唤对阅读的新的解读和认识,从而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活动延伸
当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的时间,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时,那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得以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这些活动要灵活、有趣,要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感到喜悦。其形式很多,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书籍、读书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通过条件创造,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1.尝试日记赠言。 “多读书,多收获;少读书,少收获,一天不读书,一天无收获;一生不读书,一生无收获。”“读书是笔财富,一笔价值无比的财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可尝试日记赠言的形式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给学生赠言之外,学生之间也可采可进行轮流互赠。运用这种方法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让他们慢慢地从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就会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具有渴求热望的自我行为。
(1)自主编辑班刊。中、高年级可定期组织学生编辑综合类小报,由各阅读小组组长组成班级编辑部,集中介绍课外阅读获得的各种信息,有文学的,有历史的,有科技的……拼贴可以,手抄也行。
(2)自编作文集。可让学生把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周记、日记、练笔、读书笔记、考试作文等)进行整理、修改,或打印,或手写,编辑自己的作文集,开学后就留在班级的图书角,作为大家课余阅读的书籍。这不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展示的过程,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实践表明,通过让学生自编作文集,学生在其中表现出了许多思想火花、智慧闪光,此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借鉴。
3.开展读书会。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定期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低年级可组织学生进行儿歌朗诵擂台赛、绕口令擂台赛;中、高年级可进行古诗文背诵擂台赛、讲故事擂台赛。此外,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在读书节中还可举行读书感受交流活动。学生可联系课文内容(节选)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介绍课外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读物,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读书节时有的学生带来了《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来谈体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学生;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阅读是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过程,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储量,提高语文能力。
一、建立和谐的阅读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建立和谐教学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具备现代教育观念,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这就是教学中“爱屋及乌”效应,只有老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要创建语文教学的和谐氛围,首先,语文老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对于差生要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自信心,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要更加鼓励其进行多视野的阅读,在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老师应该善良真诚、公正严格、宽容而有耐性,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人文情怀,关注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感受,通过家访、谈心、开通心理信箱等多种方式,想方设法让学生对其产生信赖感、依恋感,拉近师生距离。
二、加强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然而在小学的语文阅读过程中,由于小学生还不够成熟,面对生硬的文章内容不能够理解抽象的内容。要提高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就要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在语文教学课堂上的应用,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借助计算机展示各种各样精美的相关文章图片、视频以及精美、生动的动态画,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文章的吸引力,又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从视、听等方面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使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轻松愉快,在“乐中学,趣中获”。
三、实施范本教育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而老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很好的阅读历练,自身要热爱阅读,具有渊博的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能够恰当点拨、指点迷津。如指出文本的精妙之处,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作品作者的语言,赏析文章各种各样的句式,体验作者的情感,增强阅读的兴趣。其次,小学生在性格方面都具有天真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树立好榜样,要注意有感情地带领学生阅读。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配上舒缓、动听的音乐,再饱含深情地进行范读,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这样学生被老师的感情所感染了,就会细心理解文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四、广泛开展阅读活动
教学中缺乏实践活动是影响学生兴趣的主要原因,因而在小学教学中应该强调阅读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第一,利用教室的整体环境,充分利用黑板报抄写、贴纸、绘图等讲述学生熟悉喜爱的故事、童话、图形,让学生常常对其中的故事童话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建设班组级图书角,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第二,当学生产生阅读的意愿后,老师应该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和地点。于是老师可尽量减少布置的作业,鼓励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还可组织“美文班”、“读诗社”等各种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课外阅读,也可在每周抽一节课的时间专门展开丰富多彩的读书汇报活动,经常举行“讲故事赛”、“阅读交流会”等,寓教于乐,激励学生敢于阅读,敢于发言的能力,并体验到阅读的无限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立足教材文本进行课堂提问
教材是小学阅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的资料,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挖掘文本内蕴,体会课文的情感,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抓住精彩的比喻,诱发学生的想象,经常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例如在《鸟的天堂》一文教学中“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鸟的天堂会加引号呢?根据问题老师就可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进而使学生充分、认真和用心阅读课文。根据问题得出的结果又能够加深对题目的印象,也能更好的理解全文,这样就提高了教学中的阅读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学生阅读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自主性,采取各种方法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最终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
一、开发地域资源。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1.在乡土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乡土文化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儿,处处洋溢着 “真善美”的气息。乡土文化包括本土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曲艺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这些将成为丰富的课程资源。2.在地方自然环境中开发课程资源。地方自然资源包括各个地方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资源。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时,既可以利用物产丰富和山川秀美来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对林木的乱砍滥伐和对动物的乱捕滥杀以及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等不良现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环保教育。3.在游览名胜古迹中开发课程资源。重视本土文化资源的开发, 并将其融入到学习资源的范畴中,是增强学习材料开放性的很好的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游名胜,玩语文”的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程必须既植根于现实,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有用的语文课程资源,才能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促进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体会风俗乡情。
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是的,乡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千百年来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有其独特的风格,在历史的延续中孕育了强大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在继承传统中吐故纳新,移风易俗,记录下来,这就是时代的见证。杀鸡宰鸭,走亲访友的正月;螺蛳嗍嗍,炉渣沽沽的清明;月朗中天,举家团圆的中秋……这些农家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还有除夕贴喜笺对联、元宵观灯吃汤圆、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包粽子、上梁说“哨子”、祝寿做寿桃等充满趣味的家乡风俗和乡情,为学生的习作资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在对民俗乡情的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了农家之乐,陶冶了情操。
三、体验乡土资源。
课堂上运用乡土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本内容,但还不够深刻,同时也不够全面,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实践,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直接经验加以佐证。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亲自访问、观察,了解当地风物人情,了解当地的物产,了解某地名的由来与传说。这样,既让学生消化巩固了课堂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还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例如要让学生感受秋天,单单校园的秋天显然是不够的,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业基地,走进果园,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秋天,用手触摸秋天。这样学生才能有对秋天有独特的体会,才能在口语表达中畅所欲言,才能在写作中下笔有神。
四、研究乡土资源。
对乡土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自身发展。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强化地方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充分挖掘、整合、利用乡土资源,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把地方课程有效落实到教学教研始终。
加大教研力度,建立协作机制。“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枯”。为使乡土资源开发、研究、利用得扎实有效,我们因人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示范、引路、提高”为前提,在教研活动中,鼓励功底扎实,创新能力较强的同行先行一步,再把他们的经验推广开来,带动其他教师。同时强调资料积累,阶段小结,由感性积累到理性认识,先个人后小组再学校,形成阶梯式推进。在建立协作机制上,一方面,组织人员,分组到人,定向开发研究;另一方面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地方有关部门加强协作,取得联系,主动征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同时,用好教师资源、校友资源、学生家长资源,实现资源协作开发,资源共同利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10-005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的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而要使学生能自觉地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思考一:氛围营造。
学校、班级是—个小社会。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教师可在教室里张挂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并要求学生做到:进门轻轻,走动轻轻,交流轻轻,创设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这时再放上一段轻音乐,静谧、清幽的环境让学生感觉读书真好!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爱读书,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能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跟学生一起阅读、分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氛围,一定会受到感染、熏陶。
思考二:方法指导。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看书必须同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话,才能酿出蜜来。”然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应具有一定的科学方法。
课外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孩子们“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与充实感,并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获得基本的鉴赏能力,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尽量使儿童的课外阅读真实一点、朴实一点,关注孩子实实在在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课外阅读指导呼唤宽容的空间,呼唤科学的阅读,呼唤对阅读的新的解读和认识,从而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思考三:活动延伸。
当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到一定的时间,课外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对人文内涵有了一定的感悟时,那就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使学生得以把自己的所得展现出来,让他们更热爱阅读。这些活动要灵活、有趣,要能激励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感到喜悦。其形式很多,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书籍、读书笔记,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通过条件创造,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1、尝试日记赠言。
“多读书,多收获;少读书,少收获,一天不读书,一天无收获;一生不读书,一生无收获。”“读书是笔财富,一笔价值无比的财富。”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还可尝试日记赠言的形式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除了教师给学生赠言之外,学生之间也可采可进行轮流互赠。运用这种方法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让他们慢慢地从中悟出道理,久而久之就会把课外阅读当成一种自发的、主动的具有渴求热望的自我行为。
中、高年级可定期组织学生编辑综合类小报,由各阅读小组组长组成班级编辑部,集中介绍课外阅读获得的各种信息,有文学的,有历史的,有科技的……拼贴可以,手抄也行。
以本班为例,班刊的编辑已有了很大的进步:班刊已由最初的只有几个人的稿子发展到今天全班大多数同学的稿子;从单一的栏目到今天的众多栏目;从习作到小幽默、小实验、科技小论文;从封面封底的“移花接木”到学生自己创作。如此,既锻炼学生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的多阅读、多积累。
(2)自编作文集。
可让学生把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周记、日记、练笔、读书笔记、考试作文等)进行整理、修改,或打印,或手写,编辑自己的作文集,开学后就留在班级的图书角,作为大家课余阅读的书籍。这不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展示的过程,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实践表明,通过让学生自编作文集,学生在其中表现出了许多思想火花、智慧闪光,此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借鉴。
3、开设读书节。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可定期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低年级可组织学生进行儿歌朗诵擂台赛、绕口令擂台赛;中、高年级可进行古诗文背诵擂台赛、讲故事擂台赛。此外,为了使学生课外阅读不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在读书节中还可举行读书感受交流活动。学生可联系课文内容(节选)介绍自己阅读的原著,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可介绍课外阅读的与课文相关的读物,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读书节时有的学生带来了《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来谈体会。
总之,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是激发主体意识的前提。21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学习化的社会,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知识,形外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参考文献】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所构建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目标、内容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这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在语文教学方面,我们要不断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一、树立大语文学科观念意识和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 1、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2、就语文学科教学来看,基本的教学硬件条件有标准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等,构建这些硬件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二、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从课堂教学中找到突破口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这些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追求。为此,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以生活的反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实践表明:在教学中,我通过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2、以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以生活的辐射陶冶学生的情操。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我们的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如果有意识地把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场景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也就是把社会生活辐射进课堂)。那么教育效果比单纯说教的效果要好上许多倍。三、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1、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角色。新课标”中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朋友,在课堂上做到亲切、温和,课下多与学生谈心,使学生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由怕你变为敬你、爱你,学生就会向你敞开心扉,乐意发表自己的看法。2、充分尊重学生。我在语文中,不但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学生发言不准确,允许学生给老师指出错误,不讽刺、挖苦学生。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就如同鸡蛋孵化小鸡,一旦温度达到一定的条件,创新的小鸡就会破壳而出。 四、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尊重、热爱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学生最信赖的心理支持者,留给学生足够的情感和思维发展空间,尊重他们在对待同一个问题上的差异性,更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例如,在对待如何发扬艰苦朴素作风的问题上,有的学生认为:如今生活富裕,艰苦朴素作风已经过时了;有的则认为:艰苦朴素就是守着金饭碗过苦日子,是一件愚蠢的事,这时我并不以自己的感受决定孰是孰非,肯定答案的多样性,对于极端的看法给予指导。尊重、热爱学生就是尊其思想,重其感情,这样才能使学生个性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营造良好的氛围。五、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语文课外活动 丰富语文课外活动,也是新课标多次强调的。在构成语文素养的诸要素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因素。说到底,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通过他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体现出来,而且一个人也只有具备了相当的语文能力,能读会写,善于吸收和表达,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任何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语文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不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1、读课外书与读报引导小学生从小养成爱看书、爱读报的好习惯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这方面我采取了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由孩子们独立完成,制作剪报和编抄报;采取了小组活动的方式,大家一起来读,再一起议论;还采取了集体活动的形式,开读书报告会,把书报的内容排练成小节目演出。2、看电视与看电影 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从小就用很多的时间看电视,也经常看电影。小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过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语文课外活动还要把学生看电视和电影纳入到活动之中。从多角度扩大知识面,培养起学生对现代文化的兴趣和求知欲。3、说话、讨论、朗读、讲演 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一定要给孩子们提供说话和讨论的机会。口头表达对于儿童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小学普遍班容量过大,语文课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教学小学生发言机会少的不足。 六、结后语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作为教师,应该让他们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充分释放思维的火花;教师是主导,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启发、讲解、点拨,然后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选择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继续深入地研究、探索和实践,探索出适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途径,既符合小学生实际情况,又可持续长久地坚持下去,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新课程改革在各校学生中顺利推进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提高兴趣,培养自信
其实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习不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学习语文没什么兴趣。没兴趣就不爱学,不爱学就学不好,学不好就对学习语文没有自信,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学生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对语文课本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并能结合自己已知的语文基础知识去探索、发现新的语文知识,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语文的神奇力量,语文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并经过学习、阅读语文课本上那些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优美文章,学到更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慢慢变得自信、大方,对学习、生活充满希望。
二、巧设问题,提高自信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其实,问题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问题的设计不但要层层递进、难易适度,而且要适合大多数学生回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也不要只是提问那些三好生、尖子生,也要给学习平平的学生一些机会,多提问他们,让他们在回答问题中找到自信。比如,我曾教过一个女学生,学是上不去,上课的时候我从来都不提问她,怕她答不上来,打击她的信心。可是有一次,她的妈妈打电话告诉我说,那个女同学其实挺希望我叫她回答问题的。有一次,在课堂上,我找了一个难易程度适当的问题,叫她回答。她刚开始,有点不相信,然后左顾右盼,最后弱弱地回答出了那个问题。虽然她的声音很小,但是问题答得很正确。于是我鼓励她说:“不错,以后要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后来,我在课堂上又特意叫她回答了几次问题,她只有一次没答对。但是,她回答问题的声音变得清脆了,吐字也很清晰,这显然是自信的表现。几个月后,她从一个学习平平的学生,一下子上升到全班第八名。她的自信找回来了,学习成绩自然就随之提高了。可见,课堂上老师巧设问题,找对提问对象,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三、表扬鼓励,增加自信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无论是大人小孩,都喜欢听好话,喜欢听表扬的话。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一句表扬、鼓励对他们来说可是莫大的荣幸和奖励。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日常教学中千万不要在学生面前动不动把笨、不、愚等一些负面的字、词放在学生身上。这样学生就会认为你给他们贴了标签、分了层次,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同时与同学交往也没有自信。在学生做错题,或者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我们要用鼓励的语言,比如,“没关系,你再想想。”“这道题是有点难,我给你一点提示。”“没关系,加油,下次你一定行。”等等。学生在失意的时候听到这些鼓励,他们一定会在心里给自己加油,一定要努力,不能再让老师失望。不要小看这些不经意的表扬、赞美,往小说它真能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把学习赶上去;往大说,可能会塑造他们阳光的性格,改变他们的一生。
四、组织演讲,延伸自信
提高学生的自信除了在教学中要注意方式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演讲来延伸学生的自信。这种演讲,可以请专家,讲他们因自信而成功的故事,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也可以让学生找一些关于自信的故事、事件进行演讲,或者让学生写一些关于自信的故事,然后进行演讲。
当然,提高小学生自信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发现、研究。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我们教学中重要的任务。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在具体的教学中用教学的语言艺术,时刻提醒学生,让他们知道他们是聪明、智慧的学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对生活、对学习充满信心,做一个阳光、积极的青少年。
1 以生为本,确定突破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从事阅读活动的本体,处于主体的位置上。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以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效率为中心。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这是阅读教学唯一的必然的目标。正如张化万说:“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研究课文的思路、教的思路,更应该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学生学习时的兴趣感受以及可能会有的兴奋点、疲劳处,预设出现差错或问题时可选择的办法和动态生成的可能支点与机会。”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应该换个位置,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情,以生为本,努力寻求和选择语文教学的最佳突破点,以此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1 关注起点,迁移运用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在着手备课时,作为教师,我们要不停地思考:现在,我们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我们的学生处于怎样的水平?学生的真实状态是课堂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布鲁纳在《关于学习的学习》中就指出:“世上不存在唯一的最优化的教学程序,只能从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出发,设计与之相称的理想化程序。”也就是说,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适应学生语言发展水平,能以类化迁移、举一反三的语言现象为突破点,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反之,要求过高或过低都将因不合实际而适得其反或收效甚微。
1.2 着眼发展,彰显个性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维果茨基教育论》中提出了关于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理论,指的是在教师指导或启发性问题诱导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水平。因此在备课时,我们可以以接近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语言现象为突破点。这种语言现象往往是学生在阅读时最容易激发思维火花的爆点、最感兴趣的疑点或最容易忽略的盲点。教师选择这些点作为突破点,能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再来看看笔者学校一位老师设计的《掌声》,有一个教学环节令人记忆犹新。在学生品读了文章的第一段后:“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师提问:“是的,因为英子得过小儿麻痹症,所以她不愿意____________,不愿意___________。”这一设计中,教师把接近学生最近发展水平的语言现象作为突破点,让学生把学过的这段话的信息通过内化,转变为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思考。但是经过思考后,学生是能回答的。而且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学生还要进行换位思考,去想象一个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孩子最担心什么?最害怕什么?这也就为激起同学对英子的同情奠定了情感基础,也为下文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可谓一箭双雕。此外,在学完了第4段后,教师又设计句式:从那以后,她愿意_____________,愿意_______。这一设计与刚才的设计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学生领悟到掌声的作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1.3 结合兴趣,形成动力
作为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在备课时,教师要以学生最感兴趣的语言现象为突破点进行设计,这样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的确,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因为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
2 以文为体,巧用突破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材(课文)作为阅读文本,始终是学生从事阅读活动的载体。从语言形式看,阅读文本,字词句篇无所不包;从思想内容看,天文地理、风物人情无所不容。如果,在备课时,老师一味地求面面俱到,并过多地纠缠于课文情节中,其结果只会是面面不到,从而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在备课时,作为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选择有效的突破方法,用心提炼简明的突破主线,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腾出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自由地、个性化地阅读、赏析、训练和感悟。
2.1 结合题目,提纲挈领
课文的题目,是全文的“旗帜”和“窗口”。尤其是题目中能统摄全题的题眼,往往能揭示课文要义,成为统领全文的契机。因此,备课时,抓住内涵丰富的“题眼”,从解题入手,常常能理出文脉,串起全文的教学。
2.2 关注文眼,抓大放小
课文中,某一个词语(或句子、段落)足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点明中心、统摄全文,我们便将这样的词语或句子、段落称为“文眼”。如果在备课时,教师能抓住“文眼”上挂下连,双向扩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进行读、思、说、练,就能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学习效果。
许多课文中有语言凝练、统领全文的句子。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句子进行教学,就能直达教学目标。比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句话,可以说统领了全文。教师便可以牵住这句话设计教学思路:初读课文后可提问:漫步德国的街头,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情景?――出示这句话。教师提问:“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么自己在屋里看到的花是怎么样的呢?――顺势教学第二段――“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那么,走在街上看到的别人的花又是怎么样的呢?――顺势教学第三段――再读这句话,谈谈体会,深化主题。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简明清晰,令人一目了然。
2.3 着眼附件,以点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