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

时间:2023-01-31 15:33:39

信息技术德育工作计划

第1篇

    一、使网络德育开展成为可能的有利条件

    1.硬件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学校就不失时机的抓住每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克服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先后几年内分别建成了具有较高档次、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集网络、会议、娱乐、转播等系统为一体的多功能报告厅和专用教室;校园网已达到了主干千兆、桌面百兆,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不仅向社会展现了国办初中校的新姿,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习条件和活动空间,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2.软件开发给予了足够的智力支持

    ⑴校本培训:抢占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有机整合的制高点,近几年来学校先后分期分批举办了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为主的计算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业务培训,使90%以上的教师能够独立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备课、上网、下载以及课件和网页的制作等,并全部通过了计算机中级和高级考核。同时还自己培养出了一批能独立制作课件、网页和管理应用软件的专兼职骨干教师队伍,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搭建了教师的智力支持;

    ⑵网络特长班:学校除利用信息技术课普及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创办了计算机网络特长班,共学习五个模块的内容,有85%以上同学经考试获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NIT证书,其中该班孙辰同学代表天津市参加了2002年全国中学生DIY计算机硬件组装大赛并荣获三等奖。他们不仅学到了信息技术课程以外的许多新知识、新技巧、新方法,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较好地分析、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和网络德育的工作中遇到问题,协助老师制作课件和班级网页(站),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搭建了学生的智力支持;

    3.劳动模范集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我校信息技术中心是一支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的队伍。几年来,在硬件建设三步曲、软件建设的同期发展和全员信息素质的提高方面,他们结合校情、因地制宜地考虑、筹划、实施富有十九中特色的“信息化”工程,不论在硬件建设、软件开发、教师培训、特长生培养等教育教学管理诸项服务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攻克重重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和新的成绩,所展现出来的过硬思想和工作作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更为我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信可靠的技术保障。

    二、使网络德育的开展更具方向感和实效性的具体做法

    为落实区教育局德育工作的要求,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我校网络德育教育体系的进程,在不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为广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德育教育网络平台,打开了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凸现,有如“一夜春风”唤醒了“千树万树梨花”的绽放,面对如此迅速的网络大潮,是欣赏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明媚阳光,还是注目于不时刮起的沙尘暴;是兵来将挡的封堵,还是开渠泄洪式的输导?学校从领导到教师普遍认为:决不能视若罔闻,无动于衷,应密切关注网络社会,迎接信息技术对德育工作的挑战,只有实现德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网络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校长牵头,德育处主任和信息技术中心组长具体负责,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和职责,要求两个部门通力合作、全力以赴,迅速构建学校德育平台,占领网络新阵地。

    2.摸清底数,制订计划

    面对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为了准确掌握学生的情况,我们拟定了网络德育问卷调查,并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如实填写。通过认真核查统计发现:45%的学生有上网史,其中因家庭经济困难,只有几十名学生家中有电脑可以在家上网,大部分学生是用买早点、午饭的钱,利用中午和放学后的时间背着家长到网吧去上网,上网的主要内容是游戏、娱乐和聊天,个别学生还访问过不健康的网站。因去网吧上网,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旷课;有的学生课上精神恍惚、萎靡不振;还有个别学生夜不归宿上网。如我校初二一名学生陈某的家长曾几次找到报社记者呼吁“救救他的孩子”。如此严重的事实告诉我们:许多学生长期沉浸于网络游戏,流连忘返,不仅耽误了学业而且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可喜的是同学们对学校开展网络德育问卷调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们希望能和老师探讨网络问题,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占领网路德育阵地的决心和信心,及时制订了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计划,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第2篇

一、影视产业迅速发展带动影视艺术类学校的发展

纵观当今国内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看电视、看电影已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咨询获取、信息传递、娱乐放松的主要手段。中国电影诞生于1895年,比世界电影诞生晚10年,中国电视起步于1958年,比世界电视诞生晚20多年,而且由于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耽误,使得中国的电影、电视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刮进了改革开放的新风,广播影视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四大力量的推动下,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获得了长期以来的快速、持续、全面发展,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提高,对精神层面的娱乐要求也日渐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影视艺术产业迅速发展。

截止2010年,我国已拥有广播电台227个,电视台247个,广播电视台2120个,教育电视台44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8730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798万户。2010年全年广播电视总收入为2,301.87亿元。2010年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78%;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2%。2010年全年生产电视剧436部14685集,动画电视221456分钟,故事影片526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95部。[1]2009年,我国电影产业生产故事片456部,仅次于印度、美国两大电影生产国,成为世界第三。要支撑如此庞大的影视产业,人才需求量之大可想而知。

在我国,现在很多影视行业的中坚力量都非科班出身,而是半道加入的,这必定会大大影响影视作品的质量。并会影响到整个影视行业的生存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状态。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影响影视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致命伤。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大量影视艺术职业院校或相关专业应运而生。但是这些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院校创办之初可能更多的是为一些利益的目的而存在的,这就很难保证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亟待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影视艺术类的专门学校应运而生,一些综合型学校、非艺术类学校也开始纷纷尝试设置影视类专业,或者在一些社科类专业中增设影视类课程,或将影视类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各种影视作品的大批量面世,学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学生对影视领域知识的渴求,学生对影视作品鉴赏能力的普遍提高等等,这些因素都为影视类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影视类课程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传统学科不同,影视艺术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技术的发展进步分不开关系,当它走入课堂后,更是极大的依赖现代教育技术而存在的。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开始关注信息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这种影响也在影视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中体现出来。所以影视艺术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舍的联系。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被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列入“十一五”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规划的重点课题之一。该课题是在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施行,进一步加强现代教育资源建设,积极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有效整合的大背景下重新提出的。课程信息化、信息化资源建设是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信息化是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从事影视艺术类工作不同于其他行政事务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极强的动手实操能力,作为影视艺术类的中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多进入到影视产业的第一线岗位上,是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成为了他们是否能与比他们学历高的毕业生同场竞争的重要砝码,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中职学校往往都比较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实践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的影视艺术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在教学及管理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急需要解决,而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实现实践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实践教学在影视艺术类中职学校里已开设多年,形式也比较多,但因为在管理层面上一直采用普通理论教学的管理模式,导致实践教学的管理比较混乱,没有最大限度的把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出来。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不断渗透及广泛应用,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也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不能回避的热点问题之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的效率及教学效果,并能够实现许多传统教育手段无法实现的教学模式,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三、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与研究的现状

1、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一些学术文献中,当时对“信息化”这个概念主要是从产业角度进行阐述和界定的。到了20世纪70年代,德国、欧共体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应用和发展的规划,这些规划都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重要一环。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

的。在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特别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it在教育中应用的计划。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它包括三个方面: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和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2、国外现状

(1)美国在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学。1993年9月,克林顿政府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该计划的目的主要是发展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并且把信息化管理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在其带动之下,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从而带动了全球信息化建设的浪潮。

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美国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是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中,如电子邮件、bbs、课程网页及各种电子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也建立了“学习/课程管理系统”(lms/cms)。其次是完善了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运用法律来保护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组织教育工作者参加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系统人员的信息素养。

(2)德国在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制度保障方面不甘落后

德国的教育在二战后快速发展起来,信息技术也迅速得到普及。尤其是德国的职业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德国在全方位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建设。特别是信息化管理制度保障的建设方面十分完善。1996年12月德国政府研究通过了世界第一部《多媒体法》,拟定20世纪末使1万所中学加入互联网络,让大批师生步入计算机时代。从而在国家政策与法律上为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强力的保障。由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加上法律保障,短短几年,到2000年前后,德国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等课程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方面,要求实践教学工作者不但懂得如何操作和运用信息技术,而且更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创新和教学软件的开发上做出努力,从而促进了德国教育信息资源开发,这也是德国人善于研究创新的重要表现。

(3)日本在具体实施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日本之所以在信息化管理实施方面能处于领先的地位,主要由于日本能源和自然资源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政府特别重视吸收和利用他国的信息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提高国际教育竞争力,它的信息化发展的速度是十分惊人的。

日本在1996年年7月召开的第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的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认为:“应把在轻松愉快中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作为根本的出发点”。1995年日本组织111所中小学校参加以“100所中学联网”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其主要目的是要构建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与管理的提高。

3、我国现状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的提法开始出现,联系到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现在,政府的各种文件已经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但是在我们的各级学校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1)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重硬件,但轻应用,基础设施跟上了,但是观念、意识跟不上,最终使教学管理信息化流于形式,成为了没有意义的摆设。

(2)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无保障,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硬件与软件都需要不断更新。很多学校一次性投入后,无后续投入的资金保障,使得一些信息化管理的硬、软件陈旧、落后,濒于淘汰。

第3篇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依托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概念,目前来看,信息素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意识情感。所谓信息意识情感主要是指受教育者能够树立一种通过信息技术或者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教育或者来解决工作中遇到问题的一种意识。信息意识情感直接关系到其信息素养的高低,唯有从意识情感层面培养了使用信息的理念,才能够提高信息素养。

第二,信息科学技术。信息科学技术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在校长培训中,大家只有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够熟悉计算机的应用,对于信息知识不恐惧。

第三,信息分析能力。这里提到的信息分析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文字处理能力、信息采集的能力、信息通讯的能力、信息组织与表达的能力及加工能力等。

第四,信息道德修养。对于信息规范的使用要有正确的认知,不能从事非法活动,严格尊重相关的制度和法规。这是信息素养必要的条件。

二、校长培训中信息素养提高的措施

校长培训中信息素养的提高由学校领导带头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信息技术能力。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提高校长培训中的信息素养。

1、强化信息意识。首先要强化校长培训中的信息意识。通过举行相关主题的座谈会,讲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或者管[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光临]理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来使得校长有机会通过经常学习并及时有效地理解国家在相关于提升信息素养方面的大政方针,以及教育主管部门方面为此而发布的一系列有关于推动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相关文件。从而使得校长能够在包括信息素养提升在内的一系列层面上紧跟教育形势发展,并在其过程中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最终在思想、行动等诸多方面切实与当前的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相互吻合,以动态提升自身的信息意识为依托,使得信息化领导能力能够获得有效增强。

2、拟定培训计划。在相关的培训计划中,应将以下几方面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知识与技能列入应该着重学习和掌握的内容:首先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系列现代教学管理理论,其次是信息化教学管理和相关的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各种基本理论,再次是有关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除此之外也应对一到两门外语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由于校长的日常工作和相关业务颇为繁忙,故而培训计划应该基于其自身实际情况而制定,使其适宜自身。在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不仅将所选内容与校长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做到"看得懂,听得明,做得出";还要力求所选内容和工作实际应用相互吻合或相互贴近,最大程度实现"学有所用"。在选择学习策略方面,则应该针对不同的内容的培训主体,采取以具体案例为主的"抛锚式教学"、以构建问题引导为主的"支架式教学"、以不同方式学习同一内容的"随机式教学"等方式各有不同的自主学习策略,并以此来深度提升校长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学习效率。此外,在制定培训计划的过程中应遵循针对、节约、实效、可操作"四大原则"。除夕之外,作为校长,也不放多参与一些远程信息化学习、数字化学习等项目的学习,从而降低学习成本和时间,并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

3、强化实践训练。实现校长信息素养的跨越式提升,颇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便是要将所学的有关于信息素养的知识技能以最快速度应用到教学管理的实践过程当中。鉴于目前的校长往往在网络和计算机信息实践等方面"实力较差",故而,校长有必要在一方面虚心接受更新速度迅速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则要意识地应用自己所学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到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除此之外,也应加大自己所属单位和上级相关机构的联系力度,并对上级部门设立的一系列有关于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各种改革课题积极申请参与或承担,从而在检验和巩固自身所学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管理效率,也有助于在其过程中形成有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实施的整体性团队,并且在工作实践中是的校长能够对自身的信息素养有一个不断提升的机会。

4、定期进行考核。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不在少数的校长往往难以将自己的信息伦理道德标准加以明确化,即所谓存在着"信息伦理道德认识模糊"的问题,而这样的问题也必然会对校长的信息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而在当前的形势下,信息活动由于网络空间存在着很大的虚拟性而往往以符号或者数字流[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欢迎光临]的形式表现出来,传统社会依靠"舆论"约束行为的作用已经逐步弱化,直面的道德舆论评价各种行为的做法已经近于"过时",故而,除了网络信息立法之外,"自律"就成了维持伦理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正因为如此,提升校长信息素养,并进而提升其领导能力的过程更是难以离开信息伦理道德的自律。故而,校长作为网民人群的成员之一,有必要通过一切手段来培养其"内省"、"慎独"的意识。而众多手段当中,定期进行考核便成为了能够维系校长道德自律的最大保障。尤其是在 Internet 上 ,由于不少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性、虚拟性 ,道德舆论的承受对象则更是变得很模糊,对于培养校长"内省"意识,通过定期考核来进行信息伦理道德自律的倡导与强调就显得更为重要。

三、总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提高信息素养逐步成为当今信息化建设发展的要求。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上文中,笔者就从强化信息意识、拟定培训计划、强化实践训练及定期进行考核等方面就如何提高校长培训中的信息素养进行阐述。在今后的工作中,要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及提高工作,切实提高信息化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全宏瑞,温守轰,姚惠伶,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方法[J],教育探索,2010(07)

[2] 任春亮, 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2004(Z1)

[3] 张晓艳,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转换与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4(01)

[4] 于晓平,现代信息技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

第4篇

关键词:工业4.0;智能工厂;CPS;中国;产业升级

一、工业4.0计划

工业4.0是德国政府和德国技术科学院等机构联合提出的高科技生产战略计划,工业4.0主要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技术核心,实现端到端集成、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的新工业价值生态,目的是确保德国制造业产品的领先地位和经济发展。德国工业4.0计划的提出受内外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内部因素是德国的人口构成日趋老龄化以及劳动力价格的上升,相对于其他劳动力价格低廉且存在人口红利的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劣势;外部因素则可划分为两点,一是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高速发展;二是有些发达国家提出的工业复兴计划,例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日本的再复兴计划和新机器人战略。

在西门子公司的智能工程里,所有产品的使用方法和使用途径已经详细规划好,绝大多数生产活动包括关于零部件的生产与组装等大量数据和资料都存在于计算机虚拟环境中。这些部件具有各自代码和身份信息,系统可以自动把部件划分到具体生产线和工艺过程,这些部件各自确立自身在智能工厂中的运输路径。在这些部件到达组装厂房时,识别系统会自动扫描部件上的射频码并将其所含有的生产信息解读出来,加工设备将根据信息热萁行精准操作。加工完毕以后,进行自动化扫描检验,第一时间排除不合格产品。当机器设备需要养护或补充原料时,会自动在前一时间段发出指示,同时更新库存信息。可以把智能工厂的运行状况做出如下总结:1.高度数字化的生产模式、制造模式、配送模式和商业模式。 2.生产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3.人的作用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机器设备以及系统的设计、运作和维护。4.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二、工业4.0对中国的启示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必须抓住此次机会。

在这一轮工业革命中,中国也将同德国一样,扮演引领者的角色。德国作为工业4.0的开创者,无疑对于先进制造业理念和发展规划有丰富的经验,中国制造业想要转型成功,就需要加强同世界制造业领先国家的合作。中国企业一是需要调整商业模式和资本运作方式,二还需掌握核心技术,以技术带动产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此时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和工业4.0相关计划的实施效果,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等相关国家的举措。

(一)教育和培训体制僵化,思想理念滞后。工业4.0时代的教育培训体系需要员工更加专业化,掌握的技术更加多元化。互联网应该被充分利用到教育体系中来。新时代更加注重学生、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国家应加大对于高级技工培养的投入力度。

(二)网络安全问题突出。信息和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差 ,基础网络安全产业严重依靠国外 ,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权威性不够 ,社会的信息安全意识底下。这些状况导致我国网络的信息安全和运营安全都存在着大量隐患。而对于以CPS技术为核心的工业4.0来说,没有安全的网络环境,就相当于汽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高速行驶,时刻都有倾覆的危险。

(三)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虽然相较以往有所进步,但中国企业和个人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是相对薄弱,侵权行为仍屡禁不止,这对于工业4.0背景下的企业无疑是一重大损失,因为企业在知识产权欠保护的情况下很难形成独特的竞争力。法律部门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旧任务艰巨。

(四)工业结构问题。我国的制造业产量虽然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但我国却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工业结构总体上还处于中低端的水平,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活动仍属于低附加值产业。现有的工业基础和德国工业4.0的标准存在断层现象,在制造业转向工业4.0的过程中,会伴有持续阵痛,不积极参与转型参与创新的企业终将受到淘汰。

(五)高端技术人才匮乏。中国的金融、经管专业报考过热,大量分流理科人才,集中报考名校金融与经管专业,已然对产业技术人才形成“掠夺”。家长和学生应转变传统态度,国家和学习也应该加大对相关产业专业的宣传和扶持力度。工业4.0虽然以高技术高自动化水平为标志,但同时也更加大了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要,4.0背景下的生产活动依旧是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裴长洪,于燕.德国“工业4.0”与中德制造业合作新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4(10):27-33.

[2]芮祥麟.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数据[J].软件和信息服务,2014(7):66-67.

[3]何懿文.工业4.0:中国的机遇与挑战――工业4.0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路径调研报告[J].计算机世界,2015(18):1-12.

[4]黎作鹏,张天驰,张菁.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2011(9):25-31.

第5篇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G5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17-02

1 基本情况

镇海区每年均设立教育技术装备专项资金,保障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促进学校数字化校园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区教育技术装备累计资产达1.70亿元,生均教育技术装备经费累计达4713.85元。计算机总数10 295

台,计算机生机比3.50:1;2000年,开始建设镇海区教育城域网络,2001年,创建了“镇海教育信息网”,并以“网站集群”的形式构建了全区中小学校园门户网站。2005年,所有中小学校建成校园网络系统,并接入区教育城域网;2006年,全区教育城域网因特网出口带宽升至1000兆;2007年,在全区中小学普通教室普及多媒体教学系统;2010年,完成镇海区IDC机房一期升级改造;2010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俗称“电子书包”)项目实验;2011年,开展电子班牌实验,探索德育信息化建设新途径;2014年,所有中小学建成校园无线网络。2013年9月,“镇海教育信息网”荣获第二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区县级教育门户百佳网站”称号。

2 调研情况

共抽取了15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并在部分学校召开了教师座谈会,全区各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基本发展现状情况如下。

规划先行,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意识显著增强 2011年1月,镇海区推出县级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即《镇海区教育局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意见》),对“十二五”期间镇海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部署,并将2011年定为“智慧教育推进年”[1]。对全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5所学校已全部建立了校级领导教育信息化负责制,专门负责全校教育信息化建设。2014年9月,全区各学校正在制订新一轮的三年目标发展规划,目前66.7%学校已经完成制订并,33.3%的学校尚在制定过程中。其中,53.3%学校制订了教育信息化专项发展规划,46.7%的学校将教育信息化规划体现在学校综合发展规划之中。

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校园门户网站是一所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综合体现,也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全区所有学校均建有校外可访问的门户网站。学校通过校园门户网站实现信息、资料共享、工作安排等各项教育管理目标。在现有的校级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中,最常使用的是“网上个人存储空间”和“家校互通平台”,两者普及率均为86.7%;其他的有“校园一卡通系统”普及率约为60%,“电子邮件系统”普及率约为46.7%,“身份管理与认证系统”普及率约为33.3%。这些信息应用系统的使用对象基本上都是教育工作者,目前尚未对学生开展相关服务。

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逐渐丰富,主要作为学生的学生证、考勤卡、图书借阅证、门禁卡、就餐卡等,部分学校开始尝试购物卡功能。

教学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化 目前,镇海区有16所学校正在开展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全区学校总数的50%。在这次抽查的学校中,有6所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占总数的40%。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而教育教学资源在学科中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学校教学信息化的水平。

调查中发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应用融合,普及率最高的三门学科分别是语文93.3%,英语93.3%,数学66.7%。“备课”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最常使用信息技术的两个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数字资源是PPT类教学课件,100%的学校教师会应用到;其它常用的数字资源类型有:电子教案占86.7%,课程视频占73.3%,习题库占46.7%等。以上数据表明,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本身是否便捷、是否符合教学的要求、能否让教师快速找到所需的资源等等,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的水平高低。

3 问题与不足

各类管理应用系统数据不统一,阻碍管理信息化深入发展 在现有的校级管理信息化系统中,各学校都不同程度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但由于各个业务管理部门归口不一,这些管理信息化系统基本上不能实现数据的共享,这仍是当前基层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本地资源建设缺少系统性,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主要瓶颈 调查中发现,各学校都在不同程度的购买、或者自建学科教学资源。但这些都是以教师个体行为为主,缺少统一的、系统性的设计。同时,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也在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苦恼。我区已开始统一规划并实施镇海区的“网上课堂”项目,这是系统性规划学科资源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但目前,仅仅局限于初二、初三的部门学科内容。在学科资源建设中,如何有效实现省、市、区、校等资源建设的联动机制,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水平。

先进教育理念与国际化视野相对滞后,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仍待提高 调查中发现,教师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学校的电子白板普遍存在功能性浪费现象。各种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成功案例也不多见。教师仍然缺少教育技术能力专业培训,尤其是缺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与创新方面的理念与实践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下一阶段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各个学科都急需打造一支拥有高水平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4 对策与建议

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 根据镇海全区智慧教育建设目标,到2015年,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项目基本普及到每一所中心级及以上学校,校本教材基本实现数字化。在镇海区中小学数字化教与学教研大组的组织协调下[2],逐步扩大项目实验范围,进一步探索数字化环境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为每一个学生构建数字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能力,促进交流与协作,给学生以多元发展及评价,培养面向21世纪的技能。

提升学生正确地应对新的信息来源能力,开创德育信息化新天地 探索网络德育导师制、数字故事、电子班牌[3]等三位一体的德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机制,促进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深化融合。通过导师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理性对待新的信息来源;运用数字故事讲述身边的真人真事,激励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用好电子班牌,促进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德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应对21世纪的挑战。

为每一位教师构建数字工作空间,积极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 2013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4],明确了“两级建设、五级应用”体系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2014年10月,《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指南》[5],明确了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教育机构(学校)按照“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原则,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生教师、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各项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这两个国家级文件的出台,为县市区的“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前各学校要积极贯彻两个文件精神,认真梳理学校原有的管理系统,进一步规范学校各类数据的建设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尹恩德.全面推进区域智慧教育建设的策略与实践:

2011―2013年宁波市镇海区智慧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12-13,16.

[2]尹恩德.2010―2012年宁波市镇海区数字化教与学区域发展之路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53-54.

[3]尹恩德.电子班牌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14):41-42.

[4]中国教育信息化网.关于印发《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函[EB/OL].http:///news/

第6篇

一、幼儿园德育与信息技术的内涵

1.幼儿园德育

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指根据社会要求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促进社会化及良好道德品质形式的活动总称。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覆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每个儿童从出生开始就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关系中,社会公德是每位儿童必须习得的技能之一。心理学的研究报告发现,整个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幼儿阶段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学龄前儿童,开始初步发展是非观念和行为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也明确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可见幼儿园德育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2.信息技术

20世纪末,随着电子信息业的突破与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全面渗透,人类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全球化日益加深,突破了时空界限,物流、信息流、知识流呈现全球流通的态势;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在教育行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始转变,逐步趋向开放知识、多元需求、自主探究、合作型的教育;再者,知识与创新成为时代的关键点,知识将成为了财富与权力的源泉,信息被认为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大信息流的冲击下,如何收集、分析、处理、利用与共享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创新与求进成为信息时代的关键。信息技术使得教育具有了崭新的特点,该特点也为幼儿园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

二、信息技术下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新活力

幼儿的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与形成的,环境的熏陶与教育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为幼儿添置与提供了一个更多维度、更深广度的认知与体验的空间,为德育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1.新型可拓展的现代化支撑环境

幼儿园教育与环境密不可分,信息技术为幼儿园德育增添了更多可选的支持环境。

(1)音视频环境音频和视频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音视频环境是指以音视频技术为支撑的传播声音、画面或者声画同步传输的系统。幼儿园内的全园广播系统、影音播放系统、闭路电视系统、数字视频系统以及班级互动多媒体系统构成了幼儿园校园音视频应用环境。①全园广播系统全园的广播系统在幼儿园里的利用率非常高,大型的活动宣传、每周的升旗仪式、每天的公开播音(如小小广播站、正面新闻信息的讲述简析、陶冶性情的音乐播放等),很多幼儿园利用了校园广播建立起正能量的宣传阵地,成为宣传的窗口,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②影音播放系统VCD或DVD+电视机或投影等构成了幼儿园简单的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几乎应用于所有幼儿园当中。③闭路电视系统幼儿园的闭路电视系统已经逐步普及,应用于监控视频和广播视频。监控视频主要面向幼儿一日的生活与活动记录,可作为个案的分享与分析;广播视频主要是电视或教育教学的统一筛选与播放。④数字视频系统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数字视频也开始在幼儿园中逐步推广,数字视频系统中的资料源主要通过自制、购买和网络下载等途径获得,自制通常是拍摄后加工处理的相片和视频,能够提供实时的记录或幼儿园外的有用记录。⑤班级互动多媒体系统大部分幼儿园基本每个班都配备了多媒体计算机、麦克风、便携性音响、投影幕、实物展台、幼儿电脑、IBM等幼儿软件,一些有条件的幼儿园还配备了互动式的电视机、交互智能平板等等。完善的多媒体系统满足教师日常教学的需要,并为师友互动、人机互动、自主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2)校园网络信息环境网络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平台得以应用与推广。幼儿园内常用的网络信息系统主要包含物理网络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校园网络、因特网等)、网络资源(如可为教学提供支持的资料或音乐视频等、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学具等、可供幼儿学习的软件素材等)和互动网络(如家园沟通使用的校讯通、电子邮箱、QQ、微信等)。

2.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园德育课程的创新

(1)园本德育课程资源的拓展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设计、实施、评价等)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德育课程资源是“可能进入德育课程活动,形成德育课程实施必要条件,并保证德育课程教学系统进行的一切素材和条件”。传统的德育课程资源存在单一、封闭等弊端,而信息技术的精准、高效以及其独特的信息的海量性、动态性、共享性与可变换性等特性,恰恰能弥补传统德育课程资源的空缺。可利用的文本、音像、社区资源、人力资源等在数字技术下一览无遗,从园内资源的分享开发到园外家长、社区、世界各地区实时资源的利用都能“一点到位”。①鲜活资源的引入传统的幼儿园德育资源一般为文本、图片以及教师讲述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资源将以更丰富的形式、更贴近生活形态、更具感染力的动态呈现。如,小班活动《一起玩,更开心》中,针对小班孩子日常抢夺玩具、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为切入点,以愿意和小朋友游戏、友好提出加入同伴游戏的要求,与同伴友好相处为目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日常拍摄到的照片、录像镜头筛选展示,让孩子们通过数字视频系统重温当时真实情景,即刻吸引了幼儿的专注力,引发讨论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帮助他们学习换位看待与思考问题。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平实枯燥的围坐讨论,更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水平与思维、表达等能力水平,降低了讨论活动中“无话可说”的几率。②班、园、家、社资源的共育共享《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总则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合力教育是教育发展中一种必然的趋势,家园合作更是幼儿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德育教育更需要家园共育的熏陶与教导。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人们更快捷地获得与传递一切文明成果,为人与人之间搭建起密切交往与对话的桥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幼儿园各班级、全园、家庭与社区资源将得以高效流通、共享,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更广泛、更有效的“四位一体”的课程参考与可用资源。如,《国庆节亲子活动》中,幼儿园通过幼儿园网站向家长发出活动设计、游戏组织、可支援的教育软件和硬件等的调查和邀请,通过网站留言板、班级博客、QQ群、微信群等回收反馈的意见。邀请家长委员、老师代表共同根据收集到的意见与可用支持,召开会议制定计划与方案。“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征集了来自各行各业家长们的意见,通过他们的参与挖掘了身边其他可用的丰富资源,而通过互联网络的多种沟通方式,图文并茂地及时掌握幼儿园本次活动的需要与欠缺的物品等,在短时间内集众人之力,解决幼儿园经费、物品、人员不足等问题。如:有的家长承接了民族展示与服装租借,有的家长联系了提供活动户外音响设备的广告公司,有的参与收集游戏中使用的废旧物品,有的家长承担了活动当天的摄影摄像工作……活动后,通过幼儿园网站的快讯回顾、班级网站相册的展示等,幼儿、家长、教师与社会各界都感受到了这一国庆主题活动的有趣与深刻的教育意义。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可用资源不再只限于教学参考书中,而可随时随地寻找世界各地、不同时期的资源;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课程的可用资源不再只限于此时此刻此地,还可随时回放、直播在社会、周边、自身发生的当地或异地的事件,更贴近生活,更能引发共鸣。幼儿在观察、感受、体验、分析的过程中,得以认知、模仿、同化与强化。

第7篇

一、使网络德育开展成为可能的有利条件

1.硬件建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学校新的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学校就不失时机的抓住每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克服资金短缺等实际困难,先后几年内分别建成了具有较高档次、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电子备课室;集网络、会议、娱乐、转播等系统为一体的多功能报告厅和专用教室;校园网已达到了主干千兆、桌面百兆,实现了“班班通”、“室室通”,不仅向社会展现了国办初中校的新姿,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习条件和活动空间,同时也为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2.软件开发给予了足够的智力支持

⑴校本培训摘要:抢占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有机整合的制高点,近几年来学校先后分期分批举办了5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为主的计算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业务培训,使90%以上的教师能够独立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备课、上网、下载以及课件和网页的制作等,并全部通过了计算机中级和高级考核。同时还自己培养出了一批能独立制作课件、网页和管理应用软件的专兼职骨干教师队伍,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搭建了教师的智力支持;

⑵网络特长班摘要:学校除利用信息技术课普及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创办了计算机网络特长班,共学习五个模块的内容,有85%以上同学经考试获得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NIT证书,其中该班孙辰同学代表天津市参加了2002年全国中学生DIY计算机硬件组装大赛并荣获三等奖。他们不仅学到了信息技术课程以外的许多新知识、新技巧、新方法,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能够较好地分析、处理和解决教育教学和网络德育的工作中碰到新问题,协助老师制作课件和班级网页(站),为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搭建了学生的智力支持;

3.劳动模范集体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我校信息技术中心是一支非凡能奉献、非凡能战斗、非凡能攻关的队伍。几年来,在硬件建设三步曲、软件建设的同期发展和全员信息素质的提高方面,他们结合校情、因地制宜地考虑、筹划、实施富有十九色的“信息化”工程,不论在硬件建设、软件开发、教师培训、特长生培养等教育教学管理诸项服务工作中,不断改革创新、攻克重重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和新的成绩,所展现出来的过硬思想和工作作风,和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更为我校网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可信可靠的技术保障。

二、使网络德育的开展更具方向感和实效性的具体做法

为落实区教育局德育工作的要求,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我校网络德育教育体系的进程,在不断提高熟悉,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构建了一个为广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德育教育网络平台,打开了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摘要:

1.提高熟悉,摆正位置

网络在人类生活中的凸现,有如“一夜春风”唤醒了“千树万树梨花”的绽放,面对如此迅速的网络大潮,是欣赏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明媚阳光,还是注目于不时刮起的沙尘暴;是兵来将挡的封堵,还是开渠泄洪式的输导?学校从领导到教师普遍认为摘要:决不能视若罔闻,无动于衷,应密切关注网络社会,迎接信息技术对德育工作的挑战,只有实现德育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在提高熟悉的基础上,我们成立了网络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主管校长牵头,德育处主任和信息技术中心组长具体负责,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和职责,要求两个部门通力合作、全力以赴,迅速构建学校德育平台,占领网络新阵地。

2.摸清底数,制订计划

面对网络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为了准确把握学生的情况,我们拟定了网络德育问卷调查,并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让学生如实填写。通过认真核查统计发现摘要:45%的学生有上网史,其中因家庭经济困难,只有几十名学生家中有电脑可以在家上网,大部分学生是用买早点、午饭的钱,利用中午和放学后的时间背着家长到网吧去上网,上网的主要内容是游戏、娱乐和聊天,个别学生还访问过不健康的网站。因去网吧上网,有的学生上课迟到、旷课;有的学生课上精神恍惚、萎靡不振;还有个别学生夜不归宿上网。如我校初二一名学生陈某的家长曾几次找到报社记者呼吁“救救他的孩子”。如此严重的事实告诉我们摘要:许多学生长期沉浸于网络游戏,流连忘返,不仅耽误了学业而且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可喜的是同学们对学校开展网络德育问卷调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他们希望能和老师探索网络新问题,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要求,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占领网路德育阵地的决心和信心,及时制订了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计划,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3.积极引导,趋利避害

首先,在分析目前状况,明确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召开了全校学生会,倡导“积极、健康、文明”的网络新生活。在动员会上,计算机网络中心的郝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校园网的基本情况、功能、特征以及上网的要求,还点击了一些学习网站给大家演示。德育处刘主任就学生问卷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并针对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存在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指导,号召全体学生抵制不良信息的侵害,增强自控能力,积极参和学校的网络活动,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会后德育处还向全校学生印发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其次,围绕青少年上网的利和弊,学校和各班分别召开了座谈会、主题班会。同学们以朗诵、相声、小品等形式歌颂了网络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的光彩,同时也抨击了不良的网络信息对青少年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及危害。如初一(1)班的辩论会给到会的班主任和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项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在上网浏览、学习、查找有关资料,亲身感受了网络给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快捷和便利,使之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提高了喜好、开阔了视野、受到了教育。

4、网页制作、教师先行

为使班主任老师把握运用现代德育教育的本领,我们利用六个中午和晚上的时间,由信息技术中心的老师对全体班主任和青年教师进行了___和___专题辅导讲座,在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的过程中,较好的把握了班级网页制作的基本技能,为校园德育网络平台的构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位54岁的班主任老师学习中劲头不减当年,令中青年教师们所敬佩,为了工作他们不耻下问,虚心的向年轻人学习,54岁的年级组长张始华老师还主动做了年级德育网页,搭建了该年级教育管理的平台。同时,还极大的调动和吸引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喜好。过去经常泡网吧和网络知识比较熟悉的学生,积极参和,主动请战、发挥特长,帮助班主任老师制作网页,有的献计献策,有的查找资料,有的负责设计和制作,一时间校园内掀起了学习信息技术的新高潮,使德育的影响力得到了最大程度和最大容量的发挥。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制作之后,我们还在班主任的例会上,开展了全校班级网页的交流和评选活动,24个班级网页一一展示,相互观摩、相互点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达到了交流学习的目的,又进一步推动了工作的开展。

5、家长配合,取得支持

我们利用家长学校,两次举办了“增强网络德育意识,关爱子女健康成长”的讲座,一方面向家长介绍了学生目前在网络活动中存在的新问题,呼吁家长引起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向家长通报了校园网建设的情况以及网络教室向学生开放的打算等,改变了一些家长“谈网色变”的消极防范的做法,走出了家庭网络教育的误区,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出击,使正面的信息成为网络教育的主旋律,赢得家长对学校开展网络德育教育活动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首先开展了直观的德育教育活动。每周一次的班校会是学校进行德育宣传的重要阵地,信息中心的老师大力支持德育处的工作,不怕费力、不闲麻烦,协助改变传统的收听广播模式,通过演播室或设立的主会场向各班传送现场信息,对全体学生进行生动、感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面对面教育活动。本学期利用这种全新的活动方式,先后组织了“交通法规宣讲”、“网络德育新闻会”“新生入校集训”、“家长会讲座”、“主题班会”等,使视和听的效果相得益彰,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天天中午、周六、周日,学校网络教室对学生开放上网,将学生吸引到学校,抢占学生的教育时空。由老师进行有效管理,既避免了学生因去网吧而带来的负面不良影响,同时又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健康上网,不仅充实了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还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喜好。目前学校正在为满足更多学生参和网络活动的需要,进一步创造条件。

再次我校德育网站的开通,既实现了德育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网上交流学习的平台,它以其独有的方式,时刻影响和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学生,它把单调的居高临下的说教变成学生的一种自主道德的体验,把德育内容化为学生的一种自身需要,使德育工作从单项传递实现双向反馈,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化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变化,这一切都极大的增强了德育的吸引力。

三、网络德育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性的重大德育课题

网络德育不仅是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以人为本的大德育观的重要内容,网络德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德育素养,这既包括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道德层次的意识和能力,还包括发展学生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和道德伦理。

第8篇

2009年的教学工作不能有任何的失误,要继续在2009年的正确道路上走下去,保持一致性,按照教学工作计划完整的走好,那么我们的教学工作一定能够得到不断的进步。虽然国家一直在推行教育改革和新课程的改革,但是这些都难不倒我们,只要我们按照国家的指示和自己的教学工作计划来工作,那么我们2009年的教学工作一定能够得到完美的提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义务教育法》,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安全稳定为前提、规范为基础、管理为手段、改革为动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致力于建设群众满意的优秀学校。

二、工作重点

一个中心:在巩固现有教学优势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学校工作的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和追求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两个提高:立足“实际、实在、实效”的工作作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讲求教师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的实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四个加强:加强师德建设和教师业务建设,积极构建学习型教师群体;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德育常规管理的规范、有效;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注重教学质量的全程管理。加强财务管理,落实校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进程。

三、工作目标

1、教学目标:以实施“有效性教学”为抓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抓好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特色工作目标:积极创建“特色学校”、“品牌学校”。

3、管理目标:加强学校规范管理,落实逐层负责制和岗位责任制,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力打造学校品牌,全力谋求学校发展。

4、队伍目标:增强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加强教师工作的科学管理,督促和Ji发全体老师不断完善自我,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开创我校工作的新局面。

5、德育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学生的管理为终极目标,继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四、具体工作和措施

1、改进和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活动。

以校园网建设和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为重点,大造学校信息化、数字化教育品牌,一是开全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建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质量。二是实施“活动带动战略”,突出抓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制作活动大赛、青少年信息学奥赛、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与实践活动等创新活动,强化特长生和名生培养。三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步伐,搞好同学科网上教研活动及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听、评课活动。

2、深化课题研究,优化科研过程

科研兴校,通过教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形式化的教研转变为有效的为教学服务的活动。重视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研究,在研究、反思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加强教研组建设。要结合教学实际,确定研究课题,认真制订活动方案并精心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活动要有过程纪要、要有经典案例、要有专题研究成果。各教研组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教研计划,整个学期的计划要有紧密的联系性。每一次教研要确保教师都有所收获,突出实效性。学校领导必须参加教研活动。

认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要坚持开展每周的教研日活动,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坚持经常化、制度化、本土化、个性化、形式多样化,重点进行备课、磨课、听课、评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培优补差、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研讨活动,活动由教导主任负责,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召集,每次活动要做好较详细的记载。要把教科研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紧密联系,在课题研究中努力做到以校为本,以教师为本,关注学校发展,关注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针对性;注重课题运作的规范性,克服功利主义,重视过程性资料的积累;树立明确的课题研究意识,开展相关教研活动时注意围绕课题研究进行,避免盲目开展。要注重资料的积累,做好阶段总结,早出有个性的研究成果。

第9篇

关键词:网络;德育教学;技术

一、基于网络的德育教学问题

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进行德育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丰富的学习资料,也可以更加有效率地学习。但是网络在德育教学中也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一方面网络环境过于开放,学生身心不够成熟,因此很难避免网络的不良内容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多数学生都会选择游戏娱乐,学习的目的并不能够得到实现;另一方面,小学生年龄较小,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不足,因此就会对众多新奇的内容感兴趣,加上家庭对其的约束不足,学生就会在思想道德的学习中走偏方向。网络在带来大量资源的同时也会含有众多不健康的负面内容,学生在网络中容易迷失方向,思想受到影响,身心就不会健康成长。因此在德育中应当关注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科学地利用好网络德育学习资源。

二、基于网络的德育教学技术途径

1.教学模式改革

要想能够充分利用好网络的积极元素,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就需要为德育教学提供健康的平台。学校方面要客观全面地认识网络在德育教学活动中的正面和负面作用,根据这些认识来计划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渗透的德育内容,提升德育在实际课堂中的教学效果,保证信息技术课堂的德育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更加有成效。在渗透德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提前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网络环境进行熟悉,在能够控制好学生网络利用行为的前提下,再进行德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全面了解,筛选好正确的内容,过滤掉不良信息,充分保障学生的健康学习。

2.充分利用资源

首先,在利用网络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利用好网络上的经典和新鲜案例。可以将其制作成flas或者html网页的形式供学生浏览,这样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获得了德育知识。还有可以推荐学生浏览网络上的热门BBS,或者让学生利用学习的office排版技术收集德育素材制作电子作品进行评比。其次,要充分利用学校本身的网络优势。信息技术机房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优良场所,不仅杜绝了外部不良的网络环境和上网场所,还可以让教师随时随地观察到学生的网络利用行为。再次,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更多适合他们进行德育的网站、论坛等网络资源,随时保持他们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最新的教学资源、信息。最后,教师可以从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出发,在网络中建立自己的博客、即时通讯账号,方便与学生进行沟通,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表达和感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样不仅检验了学生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也渗透了德育知识的交流。

3.网络配套资源

除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德育教学,也可以利用外部的配套资源,例如社会、家庭等,用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力来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在这样的配合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与家长进行联系,排除其对网络的负面印象,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在学校之外,可以让家长通过与学生一起完成课堂教师布置的任务,来了解教学知识,寻找更多的资源,通过亲子配合的方式促进课堂外的德育教学,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和人生观。同时,教师也需要对网络德育教学进行详尽的计划,多鼓励学生的行为,少批评学生,使其能够建立起积极的德育学习态度,更加自由地掌握好利用网络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德育水平。

总之,网络是德育教学的全新平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工具,科学备课,合理引导,加强与社会、家庭的配合,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廖仕宝.网络时代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的探究[J].科教文汇,2013(20):12.

[2]李慧玲.信息技术中的德育教学[J].新校园・学习(中旬刊),2011(10):108.

第10篇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微机教师,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远程教育工程给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带来的诸多实惠。然而,目前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当前农村小学对远程教育工程的认识不够,而致使信息化建设不能提到应有的议事日程,建设困难;学科教师缺乏对信息技术的内容、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了解和掌握,对计算机教为神秘遂敬而远之。因此,转变教师观念,解决师资培训成了信息化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当前农村小学资金投资不足问题。特别农村贫困地区是按国家规划进行信息化建设,因地方财政困难资金不足、学校财力有限,自力更生筹措资金更是难上之难,加之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快,大多数学校囊中羞涩,面对应接不暇的新产品,其信息化建设一塌糊涂。在资金得到改善的学校,但是其信息资源建设相对落后,随着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硬件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相对滞后,应用软件“孤岛”现象严重,大大削弱了教育教学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科学规划信息资源建设,丰富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加快学校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强化服务效果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3、当前农村小学师资缺乏问题。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教学人员(基本上都是短期培训的)及设备维护人员的问题。目前配备模式一、模式二的农村小学,虽然具有远教专兼职技术人员,但其对硬件维护、软件开发应用乃至制作方面的技术比较缺乏。而且大多数任课教师不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更无从谈起,计算机辅助教学难以掌握。

因此,要使远程教育发挥最大效能,实实在在的为农村教育信息化服务,尚需做如下努力:

1)、学校管理者应具有新思想,有超前发展意识,领会国家教育政策,掌握最新信息,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必要性。以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立足本校实际,顺应时势,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有所作为,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科学手段,借鉴先进教学经验,探索现在办学规律,从而使他们与学校同步超前发展。

2)、要有自己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要管理好用好电教发展资金,还要多方筹措,自力更生,坚持进行硬件建设,当然了也不能忽视软件建设,即“两手” 抓,“两手”都要硬。办公用计算机,教学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室,语言实验室,多功能电教室,教师电脑备课室,校园网络,“校校通”工程等等,应本着超前、够用、能升级原则,从无到有,从有到好,逐步发展的原则。

3)、重视培养德才兼备的教学人员与维护人才。我们身处信息时代,各种信息五彩缤纷,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要保证我们能随时采集有关教学的有用信息,设备正常运转,教学全面进行。管理人员、教学人员、操作人员、维护人员都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计算机文化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创新能力,以及娴熟的操作技术,精湛的维护技艺,这样才能完成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落实学校信息化建设。为此学校制定建设规划的同时就要着手与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免费男幼师生;信息技术课;学前教育;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27-04

一、引言

2010年,中国青少年教育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主任和其他学者一起写的《拯救男孩》一书,提出了“男孩危机”概念,提出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大学,男孩都面临重重危机。[1]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之一是现在学校里大部分教师是女性,教育环境中缺乏男性教师。而男女教师比例失调最严重的是我们的幼教,研究显示,发达国家男性幼儿教师的比例只有1%-4%,日本男幼师比例约为7%,世界目前最高的美国幼儿园男教师也不过约占10%,而在中国,男幼师占比还不足万分之七,很多幼儿园的教师队伍是清一色娘子军。[2]然而这一时期正是孩子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学习习惯及生活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因此当前这种教育方式对男孩的成长不利,造成许多男孩多了些阴柔之美,少了些阳刚之气,多了些柔弱和依赖,少了些责任和担当。孙云晓直言不讳的说:“没有男教师的幼儿园是不合格的”。鉴于当前幼儿师资性别结构矛盾突出、男幼儿教师稀缺的状况,江苏省下发了《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10〕10号),[3] 决定自2010年起实施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免费培养计划。力争在3-5年内使全省每所幼儿园拥有1名以上男教师,切实解决幼儿师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免费男幼师生(以下简称免男)实行提前批次录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和定向就业一体化,其在校学习期间免缴学费、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目前江苏已招收1139名免费男幼儿师范生,这必将壮大未来幼儿园男教师的队伍,为幼教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但从这批学生的现状来看,还不能满足幼儿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一方面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幼儿园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越来越多,对这些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对幼儿园教师尤其是男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源于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各科知识都在急速生长,知识的淘汰率和陈旧率非常高,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终身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这些免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信息素养能否胜任现今幼儿园教师的岗位要求?我们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培养模式和方法是否能达到要求?这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都需要我们从事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的教师进行认真思考和系统规划。

二、免费男幼师生现状分析

为了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开课之前,我们对我校招收的每届免男进行一次摸底调查。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学生原有学校计算机课程的开设情况;二是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三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四是学生的信息习惯、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信息道德情况。调查的方式方法:一是与班主任老师和学生进行座谈;二是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统计、整理与分析;三是对“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全过程跟踪和观察。调查分析发现:

1. 对信息技术感兴趣但不会积极主动学习

为了鼓励品学兼优的男生报考幼师,江苏省实施了两项政策保障: 一是实行“两免一补”,即免学费、住宿费,补生活费; 二是学生毕业后都有编有岗,俗称“包分配”,这两项政策使我校报录比高达300∶1,学生的分数基本都达到了当地四星级高中的录取分数,但也使他们没有经济压力,没有升学、就业压力。甚至部分学生“考的是编制,不是幼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另一方面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学习动机多数是老师、家长让我学,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2.对信息技术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大多认为信息技术不过是休闲、娱乐的一种工具,对于工作来说就是处理一些文档和表格。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趋势,没有意识到良好的信息素养对日后工作和学习的重要作用。

3.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

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学生,以前接触计算机较少,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较差;相比较而言发达地区的孩子计算机接触的要多一点,休闲、娱乐功能用得很熟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差异较大。

4.学生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学生普遍缺乏信息活动的正确态度,信息利用率低,不会评价、选择信息,不会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利用信息和信息手段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甚至有部分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不能遵守网络相关法律知识和有关规定,没有养成良好道德自律的习惯。

三、免费男幼师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江苏省免男的培养是一项新的举措,培养质量的好坏对于幼教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重大。以往学校招收的幼教专业的男生少之又少,研究男幼师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成果也极其少见,以致于面对免男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这个新课题,既要考虑到男生的特点,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又要注重发挥他们的性别优势,培养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唯有从制度建设和德育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全面改革才能实现。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经过认真调研,与同类学校老师的交流、探讨,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措施:

1.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首先我们积极地向政府主管部门献言献策。建议政府应该进一步将政策具体化、细则化,完善培养制度中的监督机制、淘汰退出机制,完善培养中的问责机制,让好的制度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性质、功能和意义,接受专业身份,深刻认识到幼儿园男教师对儿童成长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自豪感和使命感,把立志从事幼教、终身从教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而不是谋生手段来追求。[4] 再者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一方面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幼儿园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越来越多,对这些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对幼儿园教师尤其是男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各科知识都在急速生长,知识的淘汰率和陈旧率非常高,教育对教师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师范生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地建构自己学习和工作所需知识,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和学习的主体。只有掌握了信息技术这个工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发展和成长。总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扭转“考的是编制,不是幼教”的思想,激发免男的学习动力,打造一支知学、好学、乐学的男生队伍。

2.合理调整课程计划

从社会对幼儿园男教师的实际要求出发,根据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年11月《关于当期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若干意见》,结合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信息技术课程计划:

与以往课程计划相比,由于免男的文化课基础好,知识接受快,我们减少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的授课时间,增加了计算机技能应用性课时。如增加了计算机网络课时,培养学生熟练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加了信息素养道德课程,信息道德是指在人们在信息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5]学前教育学生作为未来幼教事业的主力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既是教育的最基本需要,又是幼教事业健康、蓬勃发展的保证,必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网络。增加了常用软件的安装、计算机维护与维修,培养学生解决学习和以后的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计算机运行速度变慢、计算机无法正常启动,需要简单的操作或重装系统,或者网络突然连接不上等,而幼儿园一般不会配备专职的计算机教师,如果我们培养的免男能具备常用软件的安装、计算机维护与维修的技能,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反之,遇到这些问题,男老师解决不了,一方面体现出男生动手能力差,另一方面影响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

3.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法

男生天性思维灵活,兴趣广泛、动手能力比女生强,所以教师要为其创建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能交流的情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建构知识,是符合男生性格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积极进行了实践。

例如在讲授powerpoint动画时,分五个步骤实施课堂教学。(1)提出任务:首先展示一组美丽夜空的动画效果,既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设计一幅美丽夜空的动画。(2)师生共同分析讨论:要达到所需效果,需要用到哪些素材,如何让它们按自己设计动起来。难点部分教师给予讲解和演示。(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评价时以鼓励为主,学生的任务设计都是独一无二,都花费了自己的心血,对学生给以正面肯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要指出和引导,以利于学生的提高和进步。(5)扩展与提升:学生作品总是有不完美之处,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在完善作品的过程中拓展知识,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触类旁通、点面结合,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4. 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

学前教育学生作为未来幼教事业的主力军,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是教育的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保证幼教事业健康、蓬勃发展的保证。

信息道德的教育,教师更不能摆出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向学生灌输,因为盛气凌人的说教、振振有词的指责,听起来冠冕堂皇,却滋润不了学生的心田,改变不了学生的行为,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春风化雨式将信息道德内化为学生良好的信息道德和信息习惯。这些案例俯拾皆是,如7月31日的《焦点访谈――一次车祸的真相》报道:7月10号一辆从贵州务川县开往遵义的客车,在经过凤冈县天河桥头时被一辆货车撞到桥下。事故发生后凤冈县政府迅速组织救援救治,并对外公布了事故造成4人死亡的情况。但是网络上却不断出现这起事故现场死亡十几二十人的传言,认为当地政府有意瞒报。经过调查, 3名男青年为了发泄不满,借此编造、散布不实信息。结果编造者受到法律的惩罚。2007年10月12日,陕西林业厅公布了陕西猎人周正龙用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拍摄的华南虎照片。周正龙声称在野外拍得华南虎照片。周正龙被判有期徒刑2年6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5.拓展学习时空

为了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大力开发信息技术课程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管理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6]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课程标准、实施方案、教材讲义、习题试题、政策法规、典型案例、教学课件、操作视频、动画演示、教学录像、在线训练等等,这些资源库的成功开发,实现了从单一的纸质教材发展到全面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的转变,提供教与学的资源平台,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兴趣、学习习惯等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任务、进度和方式,在学习的时候还可以结成学习同盟,合作化解学习难点,提高了学习成效。学生毕业后,如果对以前学习的内容有遗忘,也可以登录课程教学资源库平台进行再次学习,全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资源。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QQ群、电子邮件、百度贴吧等,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以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每周从周日到周五晚学生自习时间都安排老师到机房值班对学生进行辅导,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马上得到解决,也可以解决学生QQ群、电子邮件、百度贴吧中提出的问题。这些带有时代特征学生乐于接受的流行元素增强了教学的交互性,便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感情,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费男幼师生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信息素养,关系他们将来踏上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因此,希望通过我们的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免费男幼师生的信息素养,为幼教事业健康、蓬勃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9-38.

[2]徐志国.男幼师的缺乏、流失与其职业优势的矛盾[J].学前教育研究,2006,6:55-57.

[3]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苏教师[2010]10号)[DB/OL].2010..

[4]史晓波.男幼儿教师专业认同的个案叙事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第12篇

一、会计学历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1、会计教育目标的创新。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告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毕业时已成为一个会计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会计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

我国的会计教育主要是培养操作型人才,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大量信息以及前人的经验,知道上岗后应该怎样做。这样的教育目标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阻碍了学生 的发展,对新形势下会计的变革也很不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应当以素质教育为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独当一面,有所创新。 会计教育的基本目标应当是:培养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并且具有创新能力的管理型的会计人才。

当然,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具体目标,但都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WwW.133229.coM专科层次主要培养实用型人才,会记账、算账、报账,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 的基本要求;本科层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会记账、算账、报账,更重要的是要会用账,能够参与企业的预测、决策,成为企业重要的会计中坚力量;硕士 研究生层次主要培养兼备学术型和应用型特点的人才,有坚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新应用能力,成为高校会计教师的后备军和适应大型企业集团以及政府 各经济管理部门需要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博士研究生层次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会计理论、会计前沿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高校会计教育。

2、会计教育内容的创新。我国传统的会计教育过于侧重技术层面,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过于重视传授前人的经验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 力的培养;过于重视会计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会计基本理论知识的研究。面对企业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学生对 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因此,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通才教育,借鉴国际上通行的会计教育内容,注重 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

会计教育内容的创新,关键在于专业的划分、教材的选用以及课程的设置上。在专业的划分上,不应划分过细,只需设置会计学和审计学专业即可。许多学者和专家 都不赞成设置注册会计师、财务管理等专业,以免浪费时间和资源。在教材的选用上,必须选用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上流行的教材,这样学生才能 接触到最新的会计资讯,才能了解到最新的会计理论和课题。在课程的设置上,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比重应有所侧重,从国外大学教育来看,基础课程比重有所提 高,专业课程比重较低。课程与课程之间尽量避免重复,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应着重讲述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我国传统的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传输知识为主,实施“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种缺乏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上课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很差,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也缺乏适应性和创造性。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会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成为会计教学的基本手段,衍生的信息技术工具将丰富和 完善会计教学方法。就教学手段来讲,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 专业知识结构。就教学方法来讲,应该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利用启发式的提问、研讨式的教学、论文写作、模拟试验、案例教学以及学 生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科学地去思维、去探索,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面对知识经济对会计教育的影响,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接受时代的挑战,不仅在会计学历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而且在会计继续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会计继续 教育又叫会计后续教育或在职教育,是指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会计人员,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 目标,以及为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培训。在西方发达国家,会计继续教育是终身的;在我国,会计继续教育是会计教育的 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发文做了明确的规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1、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上,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更新。首先,要具有较强的时局洞悉力。时局的变化对企业有正 反两方面的影响,作为会计人员,特别是中高层会计人员,对时局的变化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这样才能洞察先机,做出有利于企业的决策。其次,要具有 合理的知识结构。会计继续教育应使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最新的会计专业技术知识以及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在会计岗位上游刃 有余。再次,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在现实环境中,会计职业界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会计诚信的缺失。因此,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养会计人员的职 业道德素质,会计人员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维护会计行业的公信力。

2、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形式上,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应有所创新。深化会计继续教育,与国际会计继续教育接轨。会计继续教育应以自学 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同时,要实行会计继续教育的定期考核,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进行终身教育和终身考核。这样就能 使会计人员为适应岗位要求而主动掌握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自觉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公众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3、在会计继续教育的手段上,利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采用现代远程继续教育手段。比如,有线电视形式的学习、以计算机为主的学习以及以网 络为中心的网上教育等。这样不仅能扩大学习规模,而且能够解决会计从业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矛盾。高科技手段成为会计继续教育的推动力,使会计人员的终身职业 教育成为可能。

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所应遵循的,与会计职业活动相适应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及其会计核算涉及到诸多关系人 的利益,加上经济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会计核算方法的可选择性,会计人员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很大程度上要靠自身价值观来做出判断。但 由于我国以前并未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会计教育的重要内容看待,加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目前会计诚信严重缺失,财务舞弊案件层出不穷。而在知 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经济犯罪案件的发生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都将会造成重大破坏,因此会计 职业道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