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6-18 00:25: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

第1篇

一、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高中的学习任务是很艰巨的,因为高考要考六门学科。但是,每天的课程有限,一般学校的安排是上午五节课,下午四节课。然后其他时间除了休息,吃饭,就是自习。虽说一天安排的是九节课,但是真正一天安排的化学课基本上只有一节课。因为学生在高中的主科是语文,数学和英语。因为物理这门学科的难度性,所以一般学校会稍多分一点时间在物理学科上面。因此,化学学科平均一天就只有一节课。但是,我们都知道高中化学的知识内容是很多的,其中包括必修一,必修二,选修三,选修四,选修五。而且选修部分,关于有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部分比较抽象,而选修四是属于和计算相关的。总之,高中化学的知识在于难度和深度,以及很多方面都必须引起我们教师足够的重视。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下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的相关对策。

(一)预习工作的充分准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老师进行教学前,应该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从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所以,学生预习工作的充分准备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进度,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程度呢?首先,我要求学生对我即将要讲的内容进行整体阅读,一般分为两个步骤。其一:第一遍要求快速、粗略的浏览,其二:第二遍要求细化,一句一句的想一下。然后把自己不懂的做上标记,在课堂上着重听教师讲,或者直接给教师提问。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达到预习的效果和养成预习的习惯。其次,我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的预习情况做一个大致的总结,期间包括对知识的整体框架,以及自己的疑惑,需要教师帮忙解决的问题。我发现,这样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二)进行及时的复习,和总结

学生在高中因为课程任务的繁重,所以在每次考试前并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均分到每一个学科上面。然后,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那么理想,毕竟普通人的记忆都是有限制的,需要长期坚持滚动式的复习,才能真正的掌握。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学生强调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和好处。我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在每一节课之后,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化学题之前,把当天老师所讲的内容做一个及时的复习,并且仔细回想老师上课时候所讲解的内容。

还有就是在学习完一个章节之后,我要求学生用大小是A4的白纸做一个关于本章节的知识点总结,包括方程式的书写。当然,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关着书默写,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对于学生不能回忆的知识点,学生要再次进行复习,直到自己能够完全的掌控这些知识。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可以随时轻松的应对各种考试,而且能够真正的学会和理解这些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样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有效地,因为这些过程都是要求学生自行在课下的时间里去完成的。

二、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的有机结合

很多老师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会把教材作为版块分开讲,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会把知识结合在一起产生联系进行教学。这就会导致学生出现以下两种情况。首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过于区分选修和必修,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后面的知识时会忘了前面的知识,典型的吃了芝麻丢了西瓜。其次,就是学生在学习选修部分的知识时,不管是对于有机的这部分,还是对于化学平衡和各种电池反应的有关方程式。学生会从心理上觉得无所适从,因为感觉和之前的必修知识脱了节,从而不能够很好的习惯和学好这部分知识。因此,对于选修部分和必修知识的结合教学在老师的课堂上要有深刻的体现,不仅是为了加强学生对选修的理解,还有学生对之前知识的巩固学习。因此,我在教学中深刻实践这一原理,从选修和必修知识的结合进行教学。

第2篇

随着新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高中化学教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科目与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紧密连接,具备有螺旋式课程特征.所谓螺旋式课程是指根据学科知识的整体内容和框架,以促进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目的而进行课程编写的课程设计,这种课程的编写设计使课程呈现出一种螺旋式的上升态势,故称之为螺旋式课程.而衔接教学是指将初高中两个教育阶段通过教学的适当教学安排紧密连接起来,教师要设立精确的教学目标,利用这种教学把学科知识进行模块分解,实现学科内模块间的衔接教学,充分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完成机制上的衔接.

一、高中化学的教学困境

目前,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编写一般都是是螺旋式课程.然而螺旋式课程存在一个弊端,由于课程编排既涉及必修课程又对选修内容有比较详尽的教学设计,所以螺旋式课程让课堂教学内容太过宽泛,这样容易造成消化知识能力降低,知识点难以被理解,缺乏知识深度,容易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螺旋式课程将高中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中的内容是高考中的所涉及的知识要点,而选修内容主要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必修与选修教学的重点.另外,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事实上,直接将《考试大纲》中的知识重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会超出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范围,从而形成学生的学习障碍.因此,教师要摆脱这种教学困境必须明确高中化学的教学目标,使自己的教学不会偏离教学主题和重点,实现从根本意义上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螺旋式课程虽然是模块教学,模块与模块间存在独立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掌握,但是忽视模块间的知识联系,采取片断式教学会使化学教学脱离正常轨道,使整体高中化学知识内容变得零零散散,杂乱无章,造成学生对化学内容的学习和复习混乱,缺乏条理性和系统性.针对氢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在初中化学中作为一种拓展性课题,而高一教材则将其作为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知识内容,导致在两者衔接上出现断层,例如初中新教材中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方程式仅在质量守恒定律章节中出现,而将实验过程删除,在高一讲解氧化剂与还原剂时则采用氢气还原氧化铜作为反应例子进行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氧化铜是氧化剂,氢气是还原剂.除此之外,初中新教材并未对共价化合物概念有所涉及,只是讲解了离子化合物概念和离子形成过程,不利于学生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并在高一教材中则直接使用到共价化合物概念,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偏移情况、共价键等.由此可见,部分理论仍需要进行补充,这对模块之间的衔接教学十分重要.因此对高中化学教学模块进行准确定位、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做好模块间的衔接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果.

二、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特征

螺旋式课程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先进理论.我们讲的高中化学螺旋式课程主要是指根据初高中化学课程安排设计呈现出阶段性、递进式地上升状态,这种课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过程,在学生不同的学习过程中,课程内容也有不同的难度和重点,它是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而变化的.高中化学教材的编写极具螺旋式课程内容特征,比如化学必修1与必修2是高考的知识重点,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它们构成了高中化学完整的知识体系.选修模块教学是建立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的知识构成,主要是丰富化学知识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高中化学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建立起高中化学课程知识内容的螺旋式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递进式特征,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

三、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模式

衔接教学是指将初高中两个教育阶段通过教学的适当教学安排紧密连接起来,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模式强调初高中课程内容的衔接以及高中化学选修与必修之间的衔接.教师要设立精确的教学目标,利用这种教学把学科知识进行模块分解,实现学科内模块间的衔接教学,充分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完成机制上的衔接.比如:有关于化学自发反应的判断,在这个课程,我们首先要明确课程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即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Δ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但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而ΔS>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但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化学反应的是否自发同时取决于ΔH和ΔS两个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渗透观察,并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分析、最后根据观察分析结合知识要点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能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认识身边的事物和变化的世界,了解科学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证伪”和“证明”,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基于“熵增原理”上的类比,实现体验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了知识要点,另一方面也能巩固发展其他知识点和技能,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高中化学教学因新课程的普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课程中高中化学与初中阶段化学教学紧密连接,具备有螺旋式课程特征.高中化学的螺旋式课程衔接教学使化学的初高中两个教育阶段、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紧密联系,充分融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了学科知识教育与学生兴趣发展的有机统一.衔接教学讲究“循序渐进”的原则,它首先明确了学生的能力,认可“最近发展区”这一观点,讲究知识的衔接递进过程,尊重过程中的顺序应由简单过渡到复杂,由容易进入有难度,循序渐进,与儿童认知规律相契合。

作者:田亚雄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回民中学

第3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对比研究法;提高;能力;科学素养

对比研究法,作为科学上几个基本的探索方法之一,是把一组具有一定相似因素的不同性质物体或对象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通过综合比较它们在构造方面的差异(因),在性质方面的不同(果),得出这种物体或对象某性质(果)是由什么或哪些因素(因)造成的。这种方法切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矛盾统一观,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高中选修5有机化学学习要求掌握的有机物种类多、转化关系复杂,学生在学习中若单纯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起来困难重重,同时也很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育是要有前瞻性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可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高中选修5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本人探索运用对比研究法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更着眼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下面就这方面做一些探讨。

一、理论教学中运用对比研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高中选修5的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重点是学习各类典型的有机物的共性和特性,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遗忘或混淆。运用对比研究法,可以引导学生辨析各类有机物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把抽象内容具体化,达到弱化教学难点,提高理解旧知识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如,各种烃与单质溴、溴水、溴的CCl4的反应是很容易混乱的,我就设计以下对比表格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点。

各种烃与溴反应的比较

通过以上的对比,学生能清晰地理解各种烃与溴的反应,首先要明确溴的存在形式是单质溴、溴水还是溴的CCl4溶液,不同溴的存在形式会影响与烃反应的实质,然后是明确各种烃与其混合分别是物理变化、加成反应、取代反应还是氧化反应,要结合各种烃的性质来考虑。

二、实验教学中运用对比研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和分析能力

高中选修5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包括有机物性质实验、有机物制备、有机物检验、鉴别、分离提纯等内容,通过对实验原理、过程、现象、结果等的对比研究,从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认清事物内部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的理性层次,对增强学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有很大帮助。

比如,蔗糖的水解反应,蔗糖溶液在稀硫酸作用下水浴10分钟发生水解,利用水解后产物能与新制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反应证明已经发生水解,但在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前水解液要用NaOH溶液中和至弱碱性,否则水解液的酸性环境会干扰后续的检验,使实验失败。为了强化这个问题,本人让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学生在设计这个对比实验过程中,不但记住了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更进一步明确探究实验和控制变量法使用的注意事项,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三、习题解析中运用对比研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思维能力

近几年的有机化学高考题强调的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注重的是能力的考查。因此,在习题解析过程中运用对比研究法,可以把同一类型的题目集中在一起,指出解题的大方向,同时更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要结合题目所给的信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科学研究中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也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本人利用对比研究法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有机合成路线,便于学生掌握和应用。如,教给学生一元官能团和二元官能团的引入时,本人设计如下两道习题作对比:

【习题1】利用乙烯为原料合成乙酸乙酯,无机试剂任选。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合理的合成方案。

答案:

【习题2】利用乙烯为原料合成草酸乙二酯,无机试剂任选。请用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出合理的合成方案。

答案:

通过这两道习题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有机合成过程中一元官能团和二元官能团引入的方法就是利用单烯烃的加成反应,如果是一元官能团引入可以让单烯烃与卤化氢(或水)发生加成反应,引入一个卤原子(或一个羟基),再转化为其他官能团;如果是二元官能团引入就让单烯烃与卤素单质发生加成反应,引入两个卤原子,再转化为其他二元官能团。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规律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地用于其他有机物的合成中。

四、复习整理中运用对比研究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在学习中复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机化学知识点都比较琐碎,在复习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点整理在一起并作出对比,找到这些概念、原理、规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形成知识的表格或网络,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及自学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比如,本人教学生比较归纳了浓硫酸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常见作用(见下表)后,学生参考这种方法自行比较归纳了如下内容:常见的有机反应及其应用、NaOH在有机反应中的常见作用、有机物与Br2相关反应(或变化)、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的有机物及反应类型、用到温度计的有机反应、用到水浴的有机反应等,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也提升了对已学知识的熟悉程度。

浓硫酸在有机反应中的常见作用(高中阶段)

第4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 必修 选修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在高中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源于必修又高于必修,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应该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形态。如何把握必修和选修内容的衔接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课题组成员共同探讨如下。

一、教材对必修、选修内容编排不同,把握好从定性到定量的衔接

必修内容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仅涉及对反应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或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间反应速率的简单相互换算。学生只需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并通过温度对平衡移动影响的实验,初步建立“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这里对浓度、压强等因素对平衡移动的影响一笔带过,且不涉及化学平衡的计算。而在选修中,不仅从定量的角度引入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而且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还要求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平衡转化率,根据浓度熵和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完成了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教学要求,不能随意提高知识难度。

二、必修、选修课程标准不同,把握不同阶段目标的衔接

必修对《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内容确定教学三维目标如下: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知道浓度、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选修教学的三维目标为:在必修知识的基础上熟练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掌握比较化学反应快慢的方法;学生运用有效碰撞、碰撞的取向和活化分子等来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不同,把握好难点、重点的衔接

必修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的建立。必修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化学平衡的建立。

选修教学重点:活化分子理论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其表示的意义,知道转化率的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选修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我们在教学中要熟知必修、选修中的重难点,才能很好地衔接。

四、教学课时不同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把握好不同年级学生认识水平的衔接

高一开设课程多、课时少,知识的拓展对教学的进度会很难把握。比如, 在高一课堂上 想拓展“同一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但学生接受起来很难。又如,“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计划在必修来完成,但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而对于程度弱的学生,若增加这部分内容却是负担。其实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再在选修中学习则效果会更好。

高二开设选修模块专题研究“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达”,运用相关理论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进行理论解释;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提出了明确要求;让学生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加以应用;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量描述,则限制在化学平衡中反应物转化率、平衡常数的计算方面。

在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教学内容深广度的把握,切忌:超标、超前、超量,这样会导致课时紧张,学生压力过大。必修模块教学的顺利实施,为选修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法与学法不同,把握好教法学法的衔接

必修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产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探究实验来提升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认识,以学生发展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设计。

第5篇

一、2016年广东高考化学全国卷题型新特点

全国卷理科综合全卷300分,化学部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化学有7道单项选择题(7~13),每小题6分,共42分;第II卷有3道必考题(26~28),共43分;选考题3选1(36~38),共计15分。

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为必考内容。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为选考内容,考生从三个选考模块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内容,对于2016届的考生,如无特殊,选考模块较为稳妥的做法是选择有机化学题。3道必考题一般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近几年从题型的角度依次为实验题、无机综合题、反应原理题。

二、对比高考化学全国卷与广东卷的命题及策略

1.全国卷考点分布稳定度较低,灵活性较高

在平时的备考中,学生选择题错误率较高,这反映出学生知识点的缺陷以及方法的不足。然而,全国卷选择题的分值大,每小题6分,那是不能做错的题目。对比历年选择题,总结出学生做选择题比较有效的方法有:举例法、排除法、细节识错法等。

2.非选择题必考题的总体难度和能力侧重点有差别

实验题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卷中出现了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问题,说明广东卷的实验探究的命题方向已引起关注。实验题题型围绕“实验探究”“气体制备”“控制变量”为中心考查。

无机综合题一般以化工流程的形式呈现,在这一点上与广东卷基本一致。以化工流程的背景下要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全国卷的灵活度较大,不仅像广东卷一样需要学生准确应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而且需要学生在配平、物质推理方面有扎实的基础。

反应原理题考查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对于图像中的点与对应的化学意义的转换能力要求高,此外在定量分析可逆反应方面的要求、在化学计算能力方面的要求都远高于广东卷。此题涉及的内容多,主要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的分析和计算、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等。

3.选做题选取有机模块,主要以有机合成推断框图的形式

考查

找准化学有机物推断与合成的突破口,从特征、反应条件、转化关系、官能团结构特点、特征现象、特殊量关系等有关数据和图像进行突破,解答时,主要方法有:顺推法、逆推法、分离法、分层推理法。

三、2017年全国卷备考复习建议

1.教师潜心钻研全国卷,准确把握好复习方向

仔细研究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题,从高考题型的变化中找到备考的异同点,并思考各省份高考题的联系,从而对2017年全国卷试题发展有一定的框架和构想。教师应该善于总结,详细列出一轮复习、二轮复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2.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影响学生,抓好细节,打好坚实基础

(1)帮助学生克服全国卷的不良心理

2016年高考考生在周围环境的烘托下,大多数认为全国卷比广东卷要难很多,都抱有一些胆怯心理。教师应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让其树立自信,积极备考。近十年广东自主命题以来,教师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已经有了深厚的积累,只要坚定地打好基础,继续强化原有优势,不盲目备考,认真研究考题内涵和学生需求,天道酬勤,必定能够顺利完成向全国卷的过渡。

(2)明晰高三化学复习全年计划

一轮复习的核心任务是高考考纲的掌握,第一轮复习内容要认真筛选,一轮复习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体系,务必克服先松后紧、拖沓懒散的消极备考现象。

(3)加强科组合作交流,努力提升教学品质

高三备考时间紧凑,一定要摒弃课堂“炒冷饭”“知识点简单堆砌”“满堂灌”等弊病,可通过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呈现出新形态的复习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复习的重点。科组继续加强“同课异构”模式交流研讨,加强对细节的研究,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利用月考进行阶段性分析,及时发现备考中出现的问题,寻求更高效的备考方案。

(4)合理利用好考试,提升习题训练的效果

考试频繁是高三复习的老问题,导致训练的效果不理想,老师讲评的压力大,学生个人反思的时间被压缩,好题型得不到挖掘。师生陷入题海,但成效不好,题型稍有改动,就无从下手。因此,复习备考的题量不在于多,“一题复习法”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通过一道题来整合相关问题,可以克服题海战术带来的弊端。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明确常考知识点,高度重视课本复习

这一模块常考知识点有:①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聚合反应)②官能团的名称③有机物的性质判断④有机物的结构简式⑤重点有机方程式的书写(如醇的催化氧化、醇的消去反应、酯化反应等)⑥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和种类的判断⑦简单有机物绿色合成路线的设计和评价。

基础决定能力,基础决定成败。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是回归基础,回归课本。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许多试题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原型或“影子”。无论高考题怎么出,大部分都会落到基础知识的考查上,那些在高考中创造奇迹的的学生,无一例外的都是基础知识牢固、熟练、全面、扎实的学生。所以,在复习中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基础知识、基本题型的夯实,熟练上,决不能好高骛远,喜欢偏难怪新,浪费时间、精力、体力。“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知识既是解决问题的本源,又是能力提高的根基。

二、学会归纳,使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形成立体的网状知识结构

有机化学知识的脉络非常清楚,在复习中要注意学会自己归纳,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系统,使有机化学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

1.以结构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零散知识系统化

《有机化学基础》涉及的有机物多,知识点多,记忆的内容多,但有机化学又有很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如贯穿《有机化学基础》的一条主线是“具有相同官能团的一类有机物的性质相似”,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一规律就能“以一知十”。这就要求在复习中注意自己总结,做到事半功倍。所以第一轮复习,以官能团为主线,把有机化学知识按“脂肪烃(烷、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高分子化合物”的顺序,将各类物质的物理性质、代表物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主要化学性质、制取方法、来源和用途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梳理;第二轮复习则要根据有机化学知识重点和考试热点可以设置“物理性质与用途”、“同分异构体”、“有机反应及类型”、“有机物推断”、“有机实验”、“有机物计算”等大专题,再下设“燃烧规律及其应用”、“能与氢气、氢氧化钠溶液、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物质小结”“有机反应类型”、“高分子与单体”、“脱水方式归纳”等小专题。

打破章节之间、无机与有机之间的限制,进行学科内综合复习,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机化学知识点较多,在复习中通过分析对比、前后联系、综合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2.归纳零星知识,将分散的知识条理化

一些有机物的物理性质,一些有机实验知识在讲评练习时组织讨论,总结出易理解易记忆的一些经验规律,可帮助学生记忆。利用有机反应类型为专题将知识系统化,归纳出何种有机物能发生相关反应,并且写出典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三、突破信息,加强推断题训练

在有机化学复习中,特别要重视对高考有机化学信息题进行专题研究,学会对题给信息进行吸收处理的能力。通过典型例题,理解和掌握信息加工的要点,能自如地进行吸收处理,去伪求真、去繁求简、去辅求主,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训练和发展思维的目的。要重视对有机化学推断题进行研究,在“如何选准突破口”、“如何推理,找出头绪”、“如何顺藤摸瓜”等方面进行训练,学会把握题给“四类信息”(反应信息、结构信息、数据信息和隐含信息),去伪求真、去繁求简,做到整理信息、逻辑论证、得出结论、正确表达。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强化信息的整理,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最后达到快速准确地解题。

推断题的解题思路为:认真读题,审清题意,采集信息,积极思考。抓住特征条件,从中找出突破口,再从突破口向外发散,通过顺推法、逆推法、顺逆综合法、假设法、知识迁移法得出结论,最后作全面检查,验证结论是否符合题意,概括起来就是“审、破、推、答”四个字。同时在复习过程中要适度关注新科技成果及日常生活实际中化学问题,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作为命题素材,考查课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考命题常见的形式。

四、培养规范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

第7篇

【关键词】 化学课堂;创新

新课程理念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以便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新思路、新方法,与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共勉。

一、高中化学教学应要求学生动手做化学实验

“实验室应该是学生学习化学最有效和收获最丰富的场所。” “实验是最高法庭。”可见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化学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教学活动,实验中各种变化以及伴随的各种现象能刺激学生的神经中枢,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观察细致、甚至产生无尽遐想。动手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并把外显的操作过程抽象为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倡导动手实验的学习方式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围绕既定的主题进行,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思考。老师可变示范性教材为探究性材料、变封闭性提问为开放性课题、变终结性结论为过程性探究,努力为学生创设动手实验的氛围、提供动手实验的机会、养成动手实验的习惯、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实践活动,凸显活动性学习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

二、整合知识体系,做好模块衔接

新教材分成必修模块和若干选修模块,模块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作为化学教师,首先要弄清楚这些模块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再将这些内容有效地整合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化学教师在强化主干知识的同时,必须注意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的有机衔接,努力帮助学生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建构合理的必修与选修相融合的认知结构。《化学1》、《化学2》为必修模块,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的共同要求,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而选修模块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在对学生的层次要求上,不同模块的层次要求是不同的,是按照螺旋式设计的,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递进。

针对上述特点,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 教师要避免将某个知识点内容挖掘得过于细致, 要由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关注核心知识的教学, 正确定位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引导学生建构核心认识, 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切忌套用旧观念、旧习惯、旧模式进行“一步到位”式教学, 以至于既增加学生负担,又浪费课时。而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则要指导学生学会构建化学知识网络,把一些平时看似零碎繁琐的知识点连线结网,使学生在抽象、推理、归纳等应用过程中将化学知识结构化、系统化,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三、高中化学教学应进行热点渗透教学

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情景素材如化学史料,日常生活中生动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等,能够强化学生对化学与生活有关、对生活有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8篇

为了备战高考,高三化学备课组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兢兢业业,尽职尽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成绩。化学组的教师想尽了办法,老师们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学生学习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功课。大课间常常看到学生到办公室默写化学方程式,自习课也常常会有学生捧着厚厚的改错本向老师虚心地求教。为了教学老师们将其它事务抛在了脑后。孟丽君老师的孩子小,常常生病,即使这样,她也没有耽误一节课,没落下一节晚自习,她常常是带孩子打完针后,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再急忙赶到学校上课、批改作业;刘艳春老师婆婆长年生病、父亲去世,她硬是没耽误一节课;刘勇老师虽然家就在学校附近,却将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放学后很晚还在备课、查找资料、辅导学生。化学组全体老师秉着 “ 以学生为本 ” 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努力工作,很好完成高三年级上学期的化学教学工作。

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 .开学初我们首先商量统一制定了教学计划,统一了教学内容和进度。并将进度表统一下发到各备课组成员手中,使教师人人了解教学要求和进度。

2 .按时参加备课组集体备课。备课组每周三,集体商讨论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在汇集大家集体智慧的基础上,发挥群体优势,弥补个体不足,制定出符合教学的教案和教学课件。每次集体活动都设有中心发言人,由发言人陈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的安排,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拟订出一个单元每课时的授课方案。每位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这样一来,每位教师都能在集体备课时吸收、借鉴一些其他教师的好点子,充实在自己的课堂中,使年级的每位同学都能享受到备课组教师集体的智慧。在集体备课中老教师发挥经验作用,青年教师提出不同设想让我们耳目一新。

3 .课余时间小组内同事相互帮助,巩固课件制作技能,实现知识点的复习课课有课件,能用课件上的课尽可能用课件上课,从而加快了上课进程,提高上课的效率。

4 .认真完成每一堂课教学任务,认真辅导学生,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完成作业。及时批改和讲评作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备课组加强作业的批改力度,平均每周批改作业次数均在3节以上,加大了对学生复习督促的力度。经过几次月考,备课组进一步达成共识,作业题尤其是客观题一定要批改到位,强化学生化学用语的表达,减少在高考中因表达方式不正确而造成的错误。

5 .建立组内选题制度。对现在教学的每一章节除在集体备课上筛选习题之外,我们要补充书本及练习册中没有的习题,还要尽可能地做出基础知识点的总结。工作任务量很大,大家积极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分配的任务。选修部分复习时,教师手中没有现成的资料,因此在选修部分复习时,提前两周将出题,做学案的任务布置下去,老师们认真筛选习题,查找资料,按时交稿,保证复习正常进行。在按进度正常复习过程中,我们也选出一定习题做回头看的小测验,或出易错题锦强化训练,以免学生遗忘过多,不利于后续复习。

6 .积极参加学校教研组教研活动及校外教研活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们备课组成员将认真学习教学新方法,以及教育局下发的文件,以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加深教学研究,备课组老师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就一道题或一个知识点、一节课探讨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中我们谦虚谨慎,虚心好学,一切为了教学做准备。

7、辅导学生参加国家化学奥林匹克竞赛,有六人次获得二等将,一人次获得三等奖 。

高三备课组将继续提高自身素质,虚心学习,同时协助同组老师搞好和其他任课老师的关系,做好平衡工作。以期教学中发挥最好的教学效果。

第9篇

支架式;教学模式;上位学习;教学设计

为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效果,笔者在漳州市对部分中学的教师进行了随堂听课,对其中的新课教学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举例子、列图表、做实验、搭情景、提问题、学案导学等方法或模式的情况如。(表一所示)

从表一可见,传统教学模式的举例子、列图表、提问题等方法得到普遍使用,而体现高中化学新课程理念的、突出学科实践性特色、重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做实验、搭情景、学案导学(侧重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或模式的使用则明显偏少。笔者在观察及访谈中还发现,教师在高中化学选修课程的教学中更趋向于采用讲授-接受式、示范-模仿式等传统教学模式。原因是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中有较多概括性强、抽象度高、应用起来难度较大的内容,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基础或拓展应用经验,难于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而达成学习目标。基于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积极推广和创新应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以解决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一、支架式教学概念与教学程序

支架式教学最初是由布鲁纳借用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个术语,用于说明学生可凭借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提供支持来完成自己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某种学习任务,但该任务一旦可以独立完成,这种支持就如施工后的脚手架一样逐渐被撤离。后来,在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支架式教学得到教育者的普遍重视并不断发展,其基本特点就是以学生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系统有序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曾对支架式教学有过一些明确的定义,但到目前为止,支架式教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在此,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并整理后,将其定义为: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系统有序地根据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如图1所示)其中学习支架包括:情境支架、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图表支架、文本支架、实验支架、建议支架等。学习支架的搭建是支架式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与常规教学中的教学方法或手段等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学教师不难掌握。

何克抗于1997年开始对支架式教学进行评述,并提出其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包括创设教学情境、搭建脚手架、独立探究、合作探究、效果评价)。之后十多年,中学化学教学实践与研究普遍都是在这个基本模式上进行,如在化学概念、化学实验以及化学原理的教学等方面。根据该模式的教学,能够很好地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在创设情境、独立探究、合作探究阶段对常规课程中做实验、搭情景、学案导学这些教学行为的缺失起到修正作用。但是,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鉴于不同学段或不同课程知识点结构的不同,以及学生认知基础的差异,有些知识点可能比较适合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逐步探究达成学习目标,但也有些知识点因为学生缺乏原有的知识支撑,必须由教师提供更多帮助才能达到学习目标。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原有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变式,使之能够更适合中学化学教师使用。

1963年,奥苏伯尔提出了认知结构同化论,根据新旧知识的概括和包容程度的不同,把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分为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学习三种模式。笔者以此为基础,通过与原有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相结合,针对学生对高中化学课程中概括性强、抽象度高的新知识的学习,设计出如图2所示的“上位学习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学程序。为更好地说明该模式的使用,笔者以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专题4之“分子的空间构型”课程的教学设计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二、教学设计

苏教版《物质结构与性质》“分子的空间构型” 课程的主要学习任务包括“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及其简单应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等电子原理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用杂化轨道理论解释常见的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难点是“杂化轨道理论”。笔者根据上位学习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创设学习情境】

1.事实情境

请从分子组成和结构的角度观察、分析下表所列四种烃分子的信息。你们发现了什么新问题?为什么?(让学生集体讨论并回答)

2.问题情境

基态碳原子价电子排布为 。为什么一个碳原子与氢原子形成的稳定分子是CH4而不是CH2或其他?为什么CH4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键长、键能均相同,键角也均为109°28′)?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提取原有知识,并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搭建学习支架】

1.模型支架

教师动画演示并解析一:碳与氢原子结合成CH4分子时,碳原子价电子可出现如下激发、杂化等过程。

教师动画演示并解析二:碳与氢原子结合成CH4分子时,碳原子能量相近的2s轨道、2p轨道可以“混合”形成4个相同的新轨道(称为 sp3杂化轨道),这种轨道重新组合的过程叫做杂化。

2.范例支架(sp3杂化过程)

教师解析:碳原子的4个sp3杂化轨道与4个氢原子的1s轨道发生轨道重叠,可形成4个sp3-s的σ键。由于杂化后电子云分布更为集中,可使成键的原子轨道间的重叠部分增大,比原有的s轨道或p轨道的成键能力增强,因此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能结合成稳定的CH4分子。由于sp3杂化轨道间的夹角为109°28′,所以CH4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的空间结构(展示CH4分子结构模型),同时由于每个sp3杂化轨道能量相等、成分相同,所以CH4分子中的4个C-H键是完全等同的。

上述sp3杂化轨道间的夹角为109°28′,其伸展方向分别指向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这可以使其成键之后的四对共用电子对的排斥力最小化,有利于结合成稳定的CH4分子。同理,若杂化轨道数目为3或2时,则其夹角趋向于为120°或180°,空间结构也趋向于为平面三角形或直线形(可简介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3.图表支架

在上述支架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一些典型分子中心原子杂化情况及其与分子空间构型的关系并完成下表。

设计意图:由于本课程抽象性强,较难理解。我们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化微观为宏观,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有关基础知识;通过范例解析构建学生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通过整理归纳、拓展应用完成上述图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稳定的知识系统。学生经过上述学习支架后,已初步具备自主探究学习的基础,也积累了一定拓展应用的经验。

【自主验证探究】

学生以阅读教材、观看模型等形式,自主完成上述表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学习支架的帮助下自己完成其他学习任务,并通过表格的形式使所学知识系统化,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

【合作验证探究】

分组讨论并形成小组意见后,上台板演交流以达成统一认识。

设计意图:本课程学习难度较大,在自主探究阶段会有部分学生无法自主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相互帮助,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又促进更多学生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总结与评价】

最后,教师先通过答疑、点评等形式引导学生达成统一认识,再借助sp、sp2、sp3杂化轨道模型、有关分子以及乙烯、乙炔、苯的分子结构模型等,促进学生完成好本课程学习任务,确保达成学习目标。

三、教学反思

第10篇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86―01

一、夯实知识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近年来的高考命题已从“考知识”转向了“考能力”,但脱离不了基础知识。高考命题的基础是教材,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有的高考试题,可以从教材中找到原型或原题,如,大纲版化学第二册第四节的课后作业题(NH4)2SO4 的分解,曾演变为2008年全国Ⅱ卷12题的“方程式配平”和2010年全国Ⅱ卷10题(NH4)2SO4 的分解反应,化合价发生变化和未发生变化的N原子个数比等。因此,在高考备考的第一轮复习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并根据考纲要求准确记忆相关知识点,对每一章、每一节知识强化记忆,形成网络,方可厚积薄发。

二、确定复习范围,突出主干知识

高考试题一直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不避热点。因此,确定有效的专题复习范围对第二轮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专题确定的原则应是:突出主干、热点知识。如近三年全国理综(课标卷)即宁夏卷的必答部分,常考的重要知识点有:1.关于Na的基本计算。2.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热计算。3.有机物同分异构体判断。4.电化学基础知识。5.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基本知识及平衡常数的计算。6.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及离子共存。7.元素化合物推断。8.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知识及重要应用。9.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0.化学实验基础知识等。选修部分近三年均以有机合成和有机推断形式呈现,且常考查的重要知识点有:有机反应类型和同分异构体的判断、依据波谱结果写有机物结构简式等。所以,我们可以将上述知识点分设专题进行强化训练。

三、精练典型例题和习题

教师必须依据考纲大胆取舍,精选习题,正确处理好练与讲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并总结各种高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避免学生盲目做题而浪费时间。如实验题,应要求学生始终围绕实验目的解答,一般不会因能力因素而失分,同时归纳解题技巧、方法,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四、用心审题,明确题目指向

审清题是做题的前提,要解决审题问题,学生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1.读题速度适当放慢,要逐字逐句认真审题。只有这样才不会遗漏题目的各种信息,包括隐藏信息,从而做到心中有数。2.要把握设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题目指向。3.把握出题人的意图,形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将储备的化学知识与题干的问题联系起来,明确该题考查哪些知识点,这样效率自然会提高。

五、用化学用语教学,规范书写

高考化学对化学用语的考查量大,如宁夏卷2010年化学用语考查22处,2011年和2012年均18处,分值均在50~60分之间,所以教师在高考备考工作中,应加强化学用语的训练,每周都检查学生的化学用语记忆情况(可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增减)。在知识能力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高考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规范书写,每年都有因考生写错别字、错写化学用语,甚至乱写乱画而被扣分,如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化合物名称写成化学式等。总之,让学生学习化学用语、书写规范,力争会做的试题中不因化学用语的误写失一分。

第11篇

关键词:教材分析;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自学能力

一、初高中化学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化学现象一般都取自实验或生产、生活中,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材,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了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因此,知识总量大,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的知识比重增大,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较高。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认真钻研教材,注重初高中知识的合理衔接

由于本人对初中教材非常熟悉,通过认真钻研高中教材,明

确了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而在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却做了要求(如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如核外电子排布、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等)。我做到心中有数并把它们罗列出来,衔接时注意把握时机和尺

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例如,化学用语作为一种化学专业的特殊符号系统,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是必须的。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化学启蒙教育,只要求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主要化学方程式。但高中必修1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难度上都要比初中多出好几倍。所以在衔接时,只能在初中化学用语基础上,补充一些重要的原子团,离子符号,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让学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就不会突然觉得难度太大,学起来也比较有信心。所以为了顺利衔接,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必要比较明确地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规定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最低要求。

学生要知道物质不仅可以从组成上进行分类,还可以从性质上进行分类。于是我先复习初中物质分类的框架,再慢慢引入从性质上把氧化物又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并要求从概念上理解记忆,这样就从初中粗浅地认识氧化物自然地过渡到高中系统地认识几类氧化物及其转化。因此,在教学内容编写顺序和教学方法处理上应尽量做到周密的考虑和安排。

三、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和能力的提高

从教学实践中获知,能力较强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能迅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状态,衔接是不成问题的。而那些在初中靠死记硬背而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进入高中后成绩一直掉队。由此可见,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从下列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1.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所以高中教学要从一开始就大胆放手,不能像对待初中生那样帮学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因此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并且及时对答案的习惯;养成及时对各种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在课堂上推行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所以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刚迈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依赖性较大,学习主动性不强,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但他们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另外这个年龄的学生喜欢挑战,如果能适当补充一些容易接受的高中新知识,这样对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对那些本来化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找回信心;较快提高成绩。

3.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

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自学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

自学能力的培养重在两方面,一是课前预习,主要通过学案来完成,这样课堂上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教师只要精讲,便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课堂指导阅读。高中的化学知识点很多,涵盖的内容也很广,有时需要补充课外的延伸内容,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外延伸需要学生去自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看一些有关化学的科普书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且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很好地衔接好初高中的教学工作,就可以让学生不但在心理上不害怕高中学习,而且在行为上能很快地适应高中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高一为起始年级,千万不要让学生输在起点上,千万不可小视初中和高中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胡崇山.新课改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化学,2008(8).

第12篇

一、把握正确的复习方向

选择正确的复习方向,就是从哪里着手的问题。我们只有把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制订好周密的、科学的复习计划,才能避免题海战术,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复习效率。如何把握这个问题,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研究考纲,选择复习内容及深广度。如:考纲中有“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这项内容,但从教材来看,有的教材几乎没有涉及到,但从考纲来看,我们还是要作适当的补充,但也没有必要象旧高考那样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复习和强化练习。

第二,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对比各种版本的教材。新课程教材不仅几乎涵盖旧化学教材的全部内容,还增加了选修课内容,而课时却大为减少,正确处理这对矛盾,关键在于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状况,把握好复习内容的难度和深广度。

第三,研究高考的变化趋势,明确具体知识的价值取向,界定具体知识的整体层次要求。首先要研究新课程与旧高考的相同点。

第四、选择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例题和练习题。解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选择例题和练习题是“复习什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题并非越多越好,质量低劣的练习会导致复习的有效性降低,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为学生选择合适于学生实际的教辅资料,对不符合要求的题目要坚决删除,要指导学生不要一味地钻进题海,要学会放弃。

二、抓住认知结构的几个“点”

“点”是整个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因素,是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的坚实基础。在化学复习中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知识点。高考试题中,70%的题目考查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应该是高考化学复习的重点。基础知识的复习应该作为高考化学复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老师会按照章节将整个高中化学的知识梳理一遍。在这个梳理过程中,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是一个复习和巩固的机会;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这个阶段是弥补知识漏洞的最佳时机。因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概念的充分理解。(2)对于不同的概念要能够区分。(3)熟练基本技能。

2、突破重点和难点,理清教材各个知识点。化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是在基础知识上的提高,在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逐个突破化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分散重点和难点。化学知识中的重难点是分布在各个基础知识点当中的,因此在复习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应该进行各个击破重难点,这样才能有效的化解重点和难点,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2)合理利用“规律”破解难点。对于知识重点和难点,都有对应一些“规律”,这些“规律”大多是在中学知识范围内根据经验总结的“规律”,对于这些规律的记忆,有利于对重点和难点的掌握。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如何消除“白色污染”,如何解决“温室效应”,有关三聚氰胺、亚硝酸钠、达菲、苏丹红等知识,应从原理上进行理解,这样不但可深化教材的知识点、扩大知识的广度,而且还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要消除疑点。高中化学知识较为庞杂,涉及知识面广,但由于化学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导致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有一些疑点,对于这些疑点必须要尽早解决,从而对以后的提高扫除障碍。

这样“点”抓紧了,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三、站在宏观高度提高解题能力

提高解题能力,是复习的最终目的。拿到题后,别急于动手做,先从宏观上看一下它是属于哪一章、哪一类题型的题,因为不同章节都有各自的解题思路,例如:《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这一章一般用位构性的关系解题,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镁铝》这一章解计算题经常用终态分析法或原子守恒;《铁》易考查反应先后的规律;《电解质溶液》比较离子浓度大小时应处理好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问题;考速率的计算时,别忘了单位的换算等。

另外不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做题顺序和方法,我们平时就应该在解题方法上去寻求它的规律,树立一个宏观的意识,到时候考什么题型就知道往哪儿想。这种规律包括解题常规的切入口,容易犯的错误等,譬如在比较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时,无非是从电离、水解、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的方面来考虑;判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确与否,最应该注意的是是否给出反应物的量,“少量”、“过量”、“等物质的量”等等,给出的量不一样,反应的生成物可能不一样,这是最容易错的地方;对于有机反应信息题,首先要读懂、理解所给予的信息,尤其是信息中的反应过程,推导有机物时就要充分利用给予的信息(多数是依样画葫芦),结合官能团性质或反应中分子式的差异来解决;设计实验时一般是从“原理成立、操作简捷、现象明显、结果正确、安全环保”等几方面考虑;若是计算题,别忘了有目的的做题法,即设几个未知数就得列几个方程……认识了解题的规律性,既能提高解题的正确性,又能提高解题的速率。

四、建立错题集提高正确率

错题集不是把做错的习题记下来就完了。之所以出错,大多是因为知识点不扎实,所以对待错误要经常“见面”。时间间隔自己决定,比如一周,也可以两周或一个月,或学完书本的每一章节等,尤其准备下一次考试时,拿出错题本,浏览一下,对错题不妨再做一遍,复习时对完全弄懂的题划掉,还没有明白的题做上标记,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作为以后复习的重点对象。长此以往可以进行两轮、三轮甚至多次的“筛选”直至这些题目完全掌握。这样经常温故知错,持之以恒,学生们肯定会在考试中有明显的进步,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