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石油工程技术论文

石油工程技术论文

时间:2023-01-05 22:5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石油工程技术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石油工程技术论文

第1篇

英文名称:Journal of Xi'an Shiyo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西安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064X

国内刊号:61-1435/TE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9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第2篇

论文关键词:石油工程国际投标标书研读与制作技巧

论文摘要:参加国际投标是石油工程服务公司拓展业务、接轨国际及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投标的胜负,不仅取决于竞争者实的强弱,也与投标技巧是否得当,策略是否正确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标书研读与制作就是很关键的一环。本文主要就投标方如何研标书并在标书制作中充分体现自身的优势和能力进行了论述。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需求也呈快速增长趋势。而仅凭国内油气开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消费需求,所以国内石油工程公司纷纷将目光转向发展国际业务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工程招标,是石油工程公司进入国际石油市场较为公正、安全和有效的途径之~。国际投标一般由五个步骤组成。本文主要就邀标书研究及投标书制作技巧进行探讨。

2标书的研读

业主的招标文件是编制投标书的主要依据,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惟一的依据。因此,一定要研究透业主的招标书,弄清各种关系要素。国际邀标书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部分:投标须知,合同样本和工程要求。收到招标文件后,首先要快速的阅读浏览相关工程要求,以了解标书中的规定是否与公司自身条件相符,如果符合公司业务范围及施工能力,再对标书进行详细的研读:同时通过一些业主所在国或周边国家施工兄弟单位来了解相关情况。标书三部分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阅读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分清承包商的责任和报价范围,不要发生任何遗漏;

2)了解各项技术要求,以便制定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

3)及时调查了解工程所在地工、料、机等的市场价格,以免因盲目估价而失误;

4)弄清开、竣工日期及总工期的要求以及奖罚条件,以便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

5)工程款支付条件,有无工程预付款;结算方式;拖延付款的责任和利息支付等,以便做好资金使用计划;

6)弄清有无特殊材料、设备及施工方法要求,以便采取相应对策措施

7)弄清工程量清单中各个工程项目组成的内在含义,防止漏项发生;

8)弄清总包与分包的规定,以便当自身施工能力不足时便于分包及协作。

9)弄清施工期限内的涨价补偿规定,以便报价决策时充分考虑利益风险等因素;

10)对含糊不清的问题,应及时提请招标单位予以澄清,包括合同条款、施工范围、报价等。

3国际投标书的

制作国际投标书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更是投标人能力、实力与技巧等综合实力的证明,标书制作的优劣直接决定投标人中标的几率。

3.1投标书的组成

国际石油工程投标文件虽然不同的招标公司会有所不同,但一股有三部分构成:

1)技术标书。包括投标证明文件:投标授权书、营业证书、QHSE认证证书、最高管理者情况等;设备情况:设备的名称、技术规格、以前的一些施工业绩、施工图片以及设备的出厂证件、设备的检验情况等。如果设备参数与邀标书要求的有所不同,则要特别说明,说明替代设备的参数、施工情况等;人员情况:人员简历,技术特长,工作经验等:QHSE体系运行情况:各类认证证书以及能够说明系统运行状况的一些记录、文件等;技术优势以及与标书要求相关的补充资料。

2)商务标书。包括标书报价及相关说明,一股包括设备施工报价、人员报价、待命费、材料费、动迁费等。报价的具体形式(包括日费、一次付清或工序报价等方式)要根据标书的要求选择。3)合同标书。包括合同条款异议说明、保险购买情况说明以及投标保函、互相免责协议。

3.2投标书的编制

在通读标书的基础上,投标人应根据要求仔细认真的编制标书,编制投标文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投标须知要求的格式、顺序和内容编制标书。投标文件格式不要随意更改。如果投标人填写后,仍未能准确清楚的表达出投标人意思,可以加入补充说明。

(2)技术标书的制作要重点突出投标人员的海外工作经历和相关施工能力,施工设备和工具的实时监控参数、范围及传输能力,优势的或独一无二的施工技术,0HSE的业绩和发展完善的证据,投标人在地域、人文环境以及该区域合作经验上的优势;有能够缩短工期、更安全环保、节约成本、提高收益的替代设备或推荐方案都应该列举在标书中;(3)合同标书的编制要特别说明人员和设备保险情况,当投标人购买的保险与业主的要求有差距时要重点说明弥补和改进的办法,还有银行保函、免责协议等都要按要求填写办理;

(4)商务标书在按要求报价后,如果同时有几个标书则要突出同时中标或不同数量标书中标的价格折扣;如果有替代或补充设备、方案,则要突出这样施工节约的成本和创造的效益;如果是联合投标则要突出联合投标的价格优势。价格变化大的材料费、油料费等则要特别说明,以减少风险和不必要的损失。

(5)最后反复审核,消除误差要对计算数量,如工程量、单价、总值认真核对。文字表达要准确无误。

(6)标书制作要干净整洁,页眉页脚设置标书名称及编号以及投标人标志,用统一规格的纸张和精致的文件夹装订成册。投标书的装订要便于招标机构的审阅,并在每册封面上打印投标公司的标记。

3.3递送投标文件全部投标文件编好、校核并签署后,投标人需按招标须知的规定分装,密封,并按要求粘贴或写明收件信息,在截标日期之前,送到或寄到招标机构指定地点,并取得收据。

第3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石油化工应用

中图分类号:F40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生物技术与石油化工

生物技术又称生物工程,是在古老的微生物发酵工艺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综合学科,它很早就与石油关系密切。

早在20世纪20年代,石油工作者就提出将微生物用于石油回收。50年代生物技术逐渐由石油向石油化工领域延伸,许多化工产品的生物生产技术和工艺相继出现。60年代,石油微生物学兴起,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工业化成为可能。70年代,生物分子生物学的突破,出现了生物催化剂固定化技术,与此同时,美国、欧洲及原苏联等都先后进行了微生物采油应用研究和实施。80年代,DNA重组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的崛起,生物化学反应工程应运而生,为人们在石油化工领域开发精细化工产品提供了重要手段和工具。90年代,节能与环保成为人们关注的两大课题,能源与资源的合理利用,使得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更加活跃。

面对21世纪石油与石油化工技术的挑战,清洁过程的开发,“绿色化学”产品的生产,生物脱硫技术正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温和条件的合成反应将会继续受到重视,生物催化剂将大力推广,生物能源的替代,具有光、声、电、磁等高性能生物化工材料的应用,都将为石油化工技术注入新的活力,新的生物石油化工技术必将兴起。

二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1生物技术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随着微生物培养技术及菌种数测定方法的不断改进,利用微生物勘探石油的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根据直接探测油气的有关理论,地下烃类的向上渗透使地表和地球化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从生物圈角度来看,无论是根植于地下较高等植物,或是散布于其间的低等生物,都会发生变异,用现代生物分析检测手段(如微生物微量元素分析、毒素分析、DNA的PCR扩增技术检测)检测这种变异,再经过适当的数据处理,就可能达到预测油气藏的目的。现代石油工业根据石油的生物标志特征可以研究判断石油的生成相和油源。我国石油工作者就是利用生物标志特征判断出柴达木盆地西部剖面油砂和沥青的前身原油是成熟原油,它具有水体相对较深的湖相有机质形态,其源岩应该是侏罗系的。随着生物技术在石油勘探领域应用的拓宽与深化,生物与石油相关规律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有可能在深山密林、深海谷底、冰川、南北极等尚未开发的环境区域,探测到更多的油气矿藏,大大提高石油的储采比,增加石油储备。

2生物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采油技术,已经引起石油工程技术人员的空前关注,目前在国内外开展的微生物采油先导性矿物试验已初见成效。利用微生物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技术(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简称MEOR)来开发我国丰富的资源,已成为生物技术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微生物采油就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氧化碳及有机溶剂等物质进行有效的驱油。微生物采油技术与其它采油技术相比,具有适应范围广、工艺简单、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等特点,是目前开采油藏中剩余油和利用枯竭油藏最好的廉价方法,并且更符合环保要求。微生物采油技术起源于美国,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内外发展迅速的一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也是二十一世纪的一项高新生物技术。

其经历了:1930年~1965年的起步与探索,1965年~1980年的迅速发展,1980年~1990年的深入研究和矿场应用见效,1990年至今的现代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等四个阶段。现代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发展阶段主要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微生物采油上的应用阶段。美国应用现代生物技术重组微生物菌体,构建基因工程菌,使微生物菌种具有较高的性能,大大促进和发展了生物技术在微生物采油中的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采油微生物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水平。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微生物采油机理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DNA芯片技术等是研究微生物群落新颖的分子生物学工具。一1PCR与DNA芯片技术结合,可以对微生物采油菌种的油藏适应性、地下运移能力、增殖和增采能力进行准确可靠的认证,可以对油田地层中存在的微生物群落进行详细调查,并以此对具有微生物采油作用的菌加以利用,对有害菌进行有效防治,进而研究微生物的驱油增产机理,为调整各项技术工艺,优化方案设计和把握实验进程提供可靠依据。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真正成功或突破的关键在于“超级菌”的组建,因此,构建目的基因,培养较强竞争力的基因工程菌(Gene Engineering Microbe,简称GEM)是现代微生物采油技术的主要目标之一。利用基因工程,可针对性地培养有利菌株,拓宽微生物采油的菌种资源。

3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① 微生物氧化烃类生产有机酸

微生物氧化烃类生产有机酸主要有二羧酸和一元酸。二羧酸主要有已二酸和癸二酸。一元酸主要有柠檬酸、琥珀酸。此外烷烃经氧化还可生产谷氨酸、富马酸、水杨酸等。

a. 酶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大部分以40%~50%的水溶液销售,低温下会析出胺的结晶。常规生产丙烯酰胺有硫酸水和法和铜催化水和法两种,前者工艺过程复杂,后者因反应中会生成加成反应而含有少量加成反应物。用酶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酰胺,是将丙烯腈、原料水与固定化生物催化剂一起进行水和反应,反应后分离出废生物催化剂。得到产品丙烯酰胺。酶催化丙烯腈生产丙烯酰胺,产品纯度高,选择性好,丙烯腈转化率达99.9%以上。

70年代,日本日东化学公司使用Rhodococ—cus SP.N一774生物酶,经十年努力,成功开发了最初的生物催化生产丙烯酰胺的工艺,80年代中期建成规模为400t/a的工业化装置。其后日本京都大学发现了代号为B一23、J一1的生物酶并对工艺加以改进。90年代初,日本使用生物酶生产丙烯酰胺的能力已上升到1.5万t/a。

b. 烃类发酵生产二元羧酸

中长链二元羧酸是合成纤维、工程塑料、涂料、高档油等重要的石油化工原料,通常是通过化学方法制取。以石油馏分为原料发酵生产二元羧酸的研究已有近40年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矿业生物科学研究院(简称日本矿业)以正构石蜡为原料,微生物发酵氧化代替尿素加成法,生产相同链长的二元羧酸,80年代工业化,在世界上首先建成了150t/a的长链二元羧酸生产发酵装置。90年代初由发酵法生产的十三碳二元酸(“巴西羧酸”),规模已达200t/a,终止了传统的由菜籽油、蓖麻油裂解合成的历史,是石油发酵在石油化工领域工业化最早的例子L2j。日本矿业选用Candida trpicalis 1098酵母菌生产二元羧酸,日本三井石化公司则用拟球酵母Torutopsis生产长链二元羧酸。研究表明,酵母菌、细菌、丝状真菌都有不同程度氧化正构烷烃生成二元羧酸的能力,而假丝酵母、毕赤式酵母尤其是正构烷烃发酵生产二元羧酸的高产微生物。据报导l31,我国郑州大学等单位承担的“九五”国产科技攻关计划“十二碳二元酸合成尼龙1212工业生产试验研究”,最近已通过鉴定。该研究合成的长链高性能工程塑料尼龙1212所用原料,即是以石油轻蜡发酵生产的十二碳二元酸,这充分显示了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成功应用。

②在其它石油化工方面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其它石油化工方面的应用主要有:由烯烃类制备环氧乙烷和环氧氧丙烷,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单细胞蛋白,加氧酶在石油化工的开发利用,柴油生物脱硫研究与开发,石油微生物的脱氮的研究,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1,3——丙二酸等。

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技术正逐步扩大到石油和石油化工行业,以更加有效的、经济的生物化学过程代替传统的化工过程。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将为石油化工技术注入新的活力,新的生物石油化工技术必将兴起。

参考文献

① 黄惠娟.李潇. 生物石油技术研究应用[期刊论文]-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35(7)

② 金花. 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应用[期刊论文]-石油化工2003,32(5)

③ 黄永红.宋考平.薛建华. 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在石油工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大庆

第4篇

张武辇1965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开发工程系,至今一直战斗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他参加过四川油气大会战;参加过为赤天化供气的贵州赤水气田的开发;组织八十年代在滇黔桂包括后勤全建制配套的钻井大队参加中原油田会战;1983年被石油部抽调到南海,他结束了18年熟悉的陆地油气开发工作,从此扎根在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转入新兴而陌生的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作,至今已有三十年。在这充满艰辛而又无限壮丽的事业上,张武辇真正做出了俯仰无愧的不凡伟绩。

忆当年:悬着生命战油气

采访中,张武辇总工首先向记者讲述了早年的学习和工作。当久远的陈年往事再次被提起,所呈现的依然是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景。

出生于厦门海边农家的张武辇,从小就勤奋好学,梦想着长大以后可以用知识和智慧改变命运,跳出“农”门,报效国家。1960年,他果然如愿以偿地以428分的高分(总分500分)考上了北京石油学院(即后来的中国石油大学)。大学五年,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各门功课5分为多,是连续多年的五好学生。本科期间外出实习他都担任学生队长,总是得到师生和工人师傅们的赞扬。1965年毕业后,他主动要求到正在热火朝天会战的四川石油管理局东方红气矿参加会战,后又随着井队调到贵州赤水为赤天化大化肥厂钻气井供应天然气。

六七十年代我国石油工业虽然生产上具有相当规模,但基础薄弱,很多设备如大钻机、防喷器等都靠苏联进口,技术性能差。这种情况下,张武辇他们不得不拿只能承压8MP a的防喷器来钻甚至大于40MPa的天然气井,井口的泄压放喷管线安装五、六条,只能更多从工艺技术上去对付凶狂的气老虎,除此还要对付H2S中毒的威胁。“我们靠什么?就靠石油工人的自我牺牲精神。钻台上的人员常常是H2S中毒昏倒了,抬到井场休息一下,醒过来后立即又上钻台继续工作。一遇井涌井喷,人们不顾一切顶着呼啸而来的卤水和气流,争分夺秒,控制井口,更是一场殊死的前赴后继。”张武辇告诉记者,这都是当年中国石油工人实实在在的经历。

1976年除夕,对张武辇来说是今生难忘的日子。身为驻井工程师的他成功指挥制服了日产量超过600万方的高压气井严重井喷事故。在四条管线放喷泄压、井口压力还超过10MPa的情况下,张武辇以镇静的头脑和高超的技术指挥工人们,用生命保住了这岌岌可危的井口。在后续连续几个月的抢险保井、抢险保气田的战斗中,井口高压区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是张武辇的岗位。“当年气井抢险突击队员为了牺牲后好辨认,每人裤腰带上都系着一块打着钢号的铁牌。为了制服气老虎,我们是把生命悬在裤腰带上去拼啊!”张武辇说,然而,他换另一种语气说:“看着一口口井打成投产,看着以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出来白花花的化肥,心里感到无限自豪和荣光。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后悔选择石油勘探开发这个工作。”张武辇对石油工业的热爱也是这样实在、这样真挚。

艰苦扎实的一线工作经历让张武辇快速成长起来,他不仅首批由技术员提升为工程师,而且很快担任赤水气矿副矿长、中原油田滇黔桂钻井大队副大队长,全面负责生产组织调度和工程技术工作,更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1978年,张武辇被石油化学工业部,贵州省委授予“学铁人标兵”先进工作者。

挽巨澜:凭着胆魄去拓新

1983年,张武辇被石油部指调到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现中国海洋石油深圳分公司),成了我国较早的海洋石油人。早期的海洋石油人大多是由“旱鸭子”转过来的,对勘探开发上百米水深的海上油气田技术是一片空白。当时南海东部公司还肩负着开发海上油田的对外合作重担,即以资源国的身份与国外有实力有经验的石油公司合作,按区块由中外专家对等组成联合管理委员会,执行海上石油勘探开发工作。

当时,世界著名的海洋石油七姐妹大公司及其他石油公司同时在南海展开声势浩大的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活动,南海东部13万平方公里海域成为海洋石油的主战场,更是海洋石油技术引进的窗口。一大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引进-学习-消化-提高”迅速掌握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新技术,张武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一方面担任公司的领导工作,同时先后兼任了HN28/14,ACT16/08.16/04.PHILLlPS15/11.15/22,JHN16/06,STATOlL17/22等区块的中方首席代表。从南海第一个超百米水深的HZ21―1油田开发起,张武辇直到退休时先后主持和参与了HZ26-1,HZ32-2,XJ24-3,XJ30-2,XJ24-1,LF13-1,LH11-1,LF22-1,HZ32-5,HZ19-1,HZ19-2,HZ19-3,PY4-2,PY5-1等十几个水深达330米海上油田的开发工作,熟练掌握了从可行性研究、油田总体开发方案的编制、工程设计与设备建造、FPSO与终端技术,直致全工程项目的采办招标技术、油田开发经济评价技术等各种新技术……随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事业的发展,一批中方技术人员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得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大踏步进展,可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

从一片空白开始

当谈到所负责的第一个海上油田开发项目的窘况时,张武辇无不感慨。当时平台、钻井模块等大设备都在国外建造,中期他带队到印尼巴塔姆检查平台建造情况,在听了建造方的汇报后,中方人员竟然提不出一个像样些或有份量的问题来,这样因无知带来的尴尬局面让他一辈子也忘不掉。这也激发了张武辇更加刻苦忘我的学习精神,很快他们制订了“引进-学习-吸收-创新”的技术路线,“我们不但要做海洋石油的学习者,更要做海洋石油的建设者和创造者,海洋石油开发项目是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小到每一项技术,大到一整套作业流程,我们都必须学习掌握。”张武辇说,“我们不仅要研究掌握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同时要迅速掌握建成年产超千万吨原油生产基地的综合技术,并且要使油田保持五年十年或更长时间年产超千万吨。这不仅需要一套科学采油技术支持,更需要通过掌握滚动勘探、滚动评价、滚动开发的综合创新技术,确保一个个新油田顺利投产,以弥补老油田产量的自然递减……”总之,张武辇和他的团队集世界海洋石油先进而适用的技术,为我所用,为填补我国海洋石油的技术空白以及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对外合作结硕果,南海海上油田勘探开发进展如火如荼,伴随着新一代海洋石油人的成长,南海原油产量也飞速增长,从1990年11月南海第一个油田(HZ21―1)投产算起,到1996年10月,仅仅用了近六年时间,南海东部海域就完成了建成年产超千万方原油生产基地的任务,张武辇也锻炼成长为一位名符其实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专家。南海东部至今保持了连续十六年原油年产量超千万方的好成绩,为国家创造了丰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是我们海洋石油人为国家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张武辇高兴地告诉记者。

有改革开放对外合作的政策保证,有正确技术路线的支持,他们一个个项目的实施是成功的:中国海洋石油人技术水平的提高更是让世人瞩目。在海上油田勘探开发中他们研究应用了五十多项高新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且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其成果论文多次在SPE国际年会上发表。公司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奖项等有几百项,张武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奖项6项、发明专利3项,并有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到填补空白的骄傲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经过不耻下问的学习与实践,张武辇团队海上勘探钻井水深能力提高到五百多米,海上油田开发水深也跃到330米以上。多种世界上先进而适用的油田开发技术在南海得以成功应用。导管架综合平台配合海底管线和FPSO终端的开发方案在多个油田应用,以此拓展开的油田工程装备互为共用的油田群开发技术,直至卫星油田开发技术,边际油田开发技术以及全ROV操作的水下生产系统深水油田开发技术都在南海东部海域成功实施。伴随着油田开发的先进开发钻井技术如丛式大斜度井与三维绕障技术、底水油藏薄油层水平井技术一项接一项……张武辇对新技术有一种特殊的切望,他当首席代表的西江油田应用先进技术最多,除下面专述的大位移井技术外,如桩入导管分段集束钻井技术、HOCT铰链活动拼接底盘钻井技术、膨胀管防砂技术、一趟多层砾石填充防砂技术、井下油水分离同井回注采油新技术等都是他们最先使用。墨西哥湾,北海油田等世界上著名海上油田开发技术在南海开花结果了。

90年代大位移井钻井技术是当时国际钻井工程领域的高新技术,它集中了大斜度井、水平井、超深井等全部钻井技术的综合,至今其技术仍是不多国家可以掌握的高新技术。1996年,为从XJ24-3平台开发八公里外的XJ24-1油田拟实施大位移井开发方案,中海油王彦总经理对此十分重视并给与全力支持,集全总公司钻井精英成立了以张武辇为组长的西江大位移井专家组,在实践中跟踪学习并掌握大位移井先进技术。王总要求专家组在完成XJ24-3-A14井大位移井钻完井作业后,必须掌握全套大位移井技术,做到中方专家们有能力自己组织指挥钻大位移井,他们办到了。

为钻好亚洲第一口大位移井,1996年9月在深圳蛇口,张武辇主持召开了中国第一次有十几家外国公司到会、中外专家共100多人参加的“大斜度延伸钻井技术国际研讨会”,学习交流世界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和经验,并对XJ24-3-A14井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地质工程设计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为该井施工做好扎实的准备工作,在中外专家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在平台受限的条件下,钻成了创当时世界纪录的水平位移达8063米、钻深达9238米的亚洲第一口大位移井。期间中方人员边干边学,边干边总结,在大位移井顺利完井投产后,张武辇带领专家们总结编写了《中国南海西江创世界纪录大位移井钻井技术》一书,从方案确定、可行性研究和技术准备、设备配套、钻完井设计、作业实施、后勤支持和应急计划到费用预算、主要技术难点及新工具使用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总结。该书在以沈忠厚、苏义脑。罗平亚等院士为主的全国钻井界泰斗们审查中获得好评。可以说专家组扎扎实实、不打折扣地完成了总公司领导的指令。

为在全国更好的推广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大位移井许多专项技术如旋转导向系统、随钻测量系统等都被列入国家863计划攻关项目。2000年张武辇代表863海洋领域920专家组,第二次在深圳蛇口主持召开有86名各路专家参加的“国际大位移钻井技术研讨会”,他以西江井的经验向国人宣告:只要破除迷信,虚心学习,扎扎实实用好先进工具,认认真真做好技术准备并很好加以实施,外国人发明的大位移井技术中国人也一定可以掌握。

前后两次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大位移井钻井技术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今天,该技术已在全国开花结果,特别是南海海域,通过关键技术的再创新与集成再研究,已形成了一套具有中海油特色的国际先进的大位移井钻井技术,在流花油田新区开发中,钻成了一批高水垂比的大位移井,使沉默多年的地质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并将该技术拓展到井深超8000米外的大位移井侧钻技术,更好开发了死油区新油层,从而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好的产能。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展未来:推动装备国产化

当前,已经年近七旬的张武辇仍然在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而不懈地奋斗着,他深知目前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还存在许多挑战,譬如新疆复杂地层超深井的钻探问题、海洋深水钻井问题等,很多问题都出在装备落后上,特别是海洋石油水下装备,至今仍然绝大部分靠进口。作为国家863专家组成员,他心急如焚,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推动国产化装备的自主研发。特别是为了研制样机做现场试验,他不辞辛苦,四处呼号,寻找试验场所。他还亲自承担863、国资委重大专项水下装备研制课题,亲临试验现场主持试验工作,为了装备国产化,他呕心沥血,让人动容。

为了对付复杂地层钻井,对付超深水钻井需要,张武辇又带领远东一个研发小组,短短一年就研制出改变阀道系统的连续循环钻井装置,得到了苏义脑院士为首的顶尖级钻井专家的高度好评,并得到中石油川庆钻采院孙海芳院长等的重视。他还积极合作将该技术应用于空气钻井中,欠平衡钻井中,更为解决新疆复杂地层钻井技术问题做了积极准备,这一2006年国际IADC会议上获得“世界石油工程技术创新特别贡献奖”的新技术,在我国得以成功应用,张武辇功不可没。

第5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石油类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80-02

一、课程设置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一)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有近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从专业开设基础看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普通高校在实施教育部1997年撤并部分本科专业过程中,把原来与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相关如建筑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进行重新组合,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二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原来专业如投资经济、建筑经济等专业的基础上,改设为工程管理专业;再之,就是一些少数高校在学科和教师基础不完全具备的条件下,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看好,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增加,也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学界认为目前工程管理人才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如下看法: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结构和中国的经济发展脱节;专业目录和课程体系设计比较落后,且缺乏学科交叉;三百所高等学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领域广泛等。中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工程管理人才,要积极推进工程管理教育,应进一步提升工程管理的学科地位,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组织体系,对工程管理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研究。

(二)建设部的课程设置建议

对于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设部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给出的方案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性 [1],其把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三部分,其一,公共课程共1 200学时;其二,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性课程共1 000学时,专业平台课程包括技术、经济、管理、法律4个基础平台,特别强调技术类的专业平台课程,该类课程总计850学时(其中50%用于技术类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性课程占150学时;其三,安排300学时,学校可根据其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实际情况自行使用。

该方案的特点是突出专业平台课程,特别是突出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方案适用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开设技术类专业平台课程,对于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是强项和优势,但对无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却是其弱项和劣势。

(三)教育部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另一个更具有权威指导性的文件就是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的各专业主要核心课程 [2],其中对于工程管理专业(专业编号110104)给出的主要核心课程如下:(1)管理学;(2)经济学;(3)应用统计学;(4)运筹学:(5)会计学;(6)财务管理;(7)工程经济学;(8)组织行为学;(9)市场学;(10)计算机应用;(11)经济法;(12)工程项目管理;(13)工程估价;(14)合同管理;(15)房地产开发与经营;(16)工程项目融资;(17)土木工程概论;(18)工程力学;(19)工程结构。

以上课程包括了经济管理类主要的核心课程,这些课程构成经济管理知识体系平台;同时还有八门工程管理与工程技术方面的主干课程,构成工程管理专业方向的基本构架,是各个高校在制订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计划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依据。在此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设置专业方向的其他课程,因此该课程方案更适合于一般性质院校,即无论有无专业背景的院校,为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该核心课程体系建立的知识平台是充分的。

二、石油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思路

(一)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石油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和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结合油田企业和石油化工企业在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安装、石化设备安装和工程项目管理等生产活动,进行专业素质的培养,因此该专业应该以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建筑工程学科相互交叉为特点,依托石油、石化企业,突出油田地面建设、建筑工程安装、工程造价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等培养方向,体现“既懂管理又熟悉工程”的特色,培养学生学习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

(二)石油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要求

石油院校的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悉建筑、安装工程技术知识;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该了解石油行业的相关知识,对石油石化行业的生产环节、建设需求、管理特点都要有一定的了解;石油石化行业主要包括石油勘探开发,油田建设,石油储运,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生产等,学生在掌握一般的工程管理相关基本理论和培养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也要能做到专业学习和石油生产相结合,突出行业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三、石油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1.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按照学科大类科学制订培养计划。依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依照拓宽专业口径的思路按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基础课程,依照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以及体现学校教育特色的思路设置专业课程。

2.在保证通识课程教育的前提下,把专业基础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制图”等前移,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专业课程,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进入校门之初就要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注意传承石油类院校的办学历史与服务面向,在专业培养中体现石油特色,开设“石油工业概论”、“油田地面建设工程”、“钻井工程概论”、“采油工程”、“油藏工程”等课程。

4.鉴于学生在“大四”学习中出现的考研、求职等“大四现象”,建议第七学期只开设选修课程,不开设必修课程,第八学期设置“毕业设计/论文”及专题报告等项教学活动。

在这些关于课程设置的思路之下,结合笔者所在院校的教学研究结果和教学经验,建议石油类院校可有如下表的课程基本设置:

四、小结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从整体性探索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实际,培育学校专业品牌与办学特色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培养新模式是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如何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项长期工作重大课题。建设石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的两点思路:一要有准确的专业定位,结合石油特色方向,推进多模块培养目标模式的课程体系构建;二要注重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思考,课程设置的研究至关重要;此外,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分层实践体系构架、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也都是高等教育者应该重视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王立国.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8,(2):4-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8.

第6篇

1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总体策略

在人才培养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创新性的今天,高等学校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增强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体系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与个性。通过领会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为适应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的发展形势,我们深入分析了机械工程领域的优势特色和发展难题,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确立了石油特色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革的总体策略。即:依托石油石化企业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促进导师队伍建设,加快具有石油特色的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开阔全球视野,推进国际化办学,拓宽学科发展空间和就业渠道;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理念,培养知识面广博、适应性广、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2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建涉及培养目标、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培养方式、学制、学位论文、导师队伍、质量管理等要素。

2.1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是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脱产学习,其培养目标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应有所不同,与学术型学位有明显差异。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坚实的数学、力学、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掌握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机电控制、车辆工程等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在石油机械工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机电控制、车辆工程等某一方向或领域,从事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规划与管理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2.2研究方向经过机械工程学科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学与化工技术、油气田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石油特色学科或方向的长期交叉渗透,融合凝练成东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研究方向:a.石油机械工程;b.机械设计及理论;c.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d.机械电子工程;e.车辆工程;f.工业设计;g.安全技术及工程;h.材料腐蚀防护与失效分析。

2.3课程设置在实行弹性学分制的同时,将研究生所学课程分为学位课与非学位课,以及为加强实践能力培养而设置的必修环节,为跨专业学生设置的补修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修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专业学位课程不少于12学分,必修环节至少5学分。为了突出石油特色,注重知识的前沿性、交叉性和渗透性,除了对常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更新的同时,新设置了油井举升工程前沿技术、机械制造前沿技术、机电控制前沿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前沿技术、机械装备故障检测与分析前沿技术、石油化工设备安全技术、流体参数测试实验等课程。

2.4实践创新基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采取多种模式、拓展多种渠道,在加强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我们依托黑龙江省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石油HSE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钻井修井井架及设备检测评价国家计量认证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整合学科、学院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了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由多个实践教学平台组成:石油钻采机械实践平台、海洋石油钻井采油工程技术与装备实践平台、多相流分离技术与装备实践平台、特种工程车辆实践平台、石油化工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实践平台、石油化工装备腐蚀防护与失效分析实践平台、流体传动与控制综合应用实践平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主创新、自由探索的实践环境。

2.5学制与培养方式实行弹性学制,一般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具备提前毕业资格的研究生,修学年限可为2~3年。研究生培养采用“三跨”模式,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择时、择地、择专业课学习。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为主要责任人,指导团队培养相结合。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帮助研究生按时制定好个人培养计划。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2.6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地处大庆油田这一地理位置的优势,选派青年教师到石油石化企业去挂职锻炼,他们将得到大量的直接面向工程实践的“实战机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联合课题研究和科技服务,使年轻教师都参与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科技创新的实践中来,工程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增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同时,现场工程知识的积累及科技创新,又促进了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逐步建成“双师型”的导师团队。充分利用与石油石化行业长期全面合作办学的各种资源,完善校外导师聘任制度,扩大校外导师队伍,落实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

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工程采油技术 应用现状 展望

一、引言

在油田开采的过程中,科学地利用工程采油技术在保证油田采油速度、产量、采收率,能否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作用。我国的工程采油技术在经过长久的摸索、实验之后,形成了分层开采、完井采油等多种采油技术,当前,应对我国是由开采过程中的现状进行总结,及时制定未来的发展方案。

二、我国部分工程开采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对前景展望

1.我国主要的几种采油技术

1.1完井工程采油技术

开发井或者勘探井的钻井收尾阶段,都能被称为完井,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我国在丛式井、水平井、直井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技术水平,总结出了许多完井的工程方法,如砾石充填、下套管射孔完井等。另外,还可以根据油田的不同地理位置采用不同的完井技术。当前,衬管完井技术、裸眼完井等多种技术被普遍应用于油田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开采效果。

1.2分层注水的技术

当前,多数多层油藏在开采过程中都应用了分层注水技术,以此来调节地下水的波及效率,最先使用这一技术的是克拉玛依油田,在实践中效果也十分明显,另外,经过试验,利用管式活动的封隔器以及配水器进行分层注水,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3 电动潜油泵的采油技术

该技术是当前较为先进的利用机械进行采油的重要技术,目前统计结果显示,这一技术占据了所有油井数量的百分之四左右,在油井举升中意义重大。该技术的相关配套技术的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研发过程中,清防蜡、压力测试、参数优选、采油设计等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

2.工程采油技术的应用实例探析

2.1胜利油田中二氧化碳工业采油技术

2.1.1 二氧化碳工业采油技术的意义

作为蕴藏丰富的油田,胜利油田不仅含有地下石油,还包含丰富的天然气,而这其中又蕴含了大量二氧化碳,如何将二氧化碳变成能够利用的资源,是采油技术任由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而在经过长时间的现场实验之后,可以发现二氧化碳工业采油技术在低丰度、低渗透的开采困难环境中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这一技术将二氧化碳与天然气共同利用,并在榆林油田、胜利采油厂等多个地方进行了实验。

2.1.2 该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在2011年期间,胜利油田对二氧化碳工业采油技术进行了先导性实验,而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便进行了二氧化碳的吞吐以及驱油施工,自此,二氧化碳已经转换为了开采石油的一个全新动力,经过了多年的经验积累,胜利分公司的石油开采增加了7000多吨,二氧化碳这时也由“有害气体”变成了“宝气”。

胜利油田对此进行了长远的规划,当前,胜利采气公司已经改建了二氧化碳集气站、建成了二氧化碳的液化站,预计在2012年底,液态的二氧化碳的产能将逼近六万吨,,那么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化,则二氧化碳工业采油技术的前景将更加明朗。

2.2宝力格油田对微生物凝胶采油技术的应用

2.2.1 该技术的工作原理

顾名思义,微生物凝胶采油技术主要利用了石油层中生长的微生物菌液的生长、繁殖以及代谢的作用,从而改变原油中部分物化特性,降低原油的黏度,提高和完善原油的驱动性,最终获得改善常见稠油注水的开采效果,保证油田开采的高产稳产。

2.2.2 该技术的研究现状

在利用微生物凝胶采油技术对稠油的油藏、低温等进行常规的注采井网进行开发的例子在国内还没有先例,这一技术的应用成功,不仅能直接在宝力格油田应用中使微生物凝胶采油技术不断得到完善,并能应用于工业化的发展中,还带动了油田的采油分析能力、油田化学能力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华北油田相关研究单位在评价优化、先导实验以及工业化应用等三大阶段后,在宝力格油田内建立了地下的微生物场,实施应用了微生物凝胶技术,还通过对相关精细方案的分析、将优化配方完善、进行研究施工等环节,使这一微生物凝胶技术为油田的稳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2.2.3 应用效果探究

在宝力格油田中,其地下原有的特点主要是粘稠度较高、温度较低,利用常规技术开采效果并不明显,不过,在利用了微生物凝胶技术后,该油田的原油粘稠度降低了百分之四十,综合递减、自然递减的效果十分明显,有效控制了含水上升的速度。根据该油田的数据显示,利用微生物凝胶技术实现增油的效果十分明显。

3.展望工程采油技术前景

在石油开采行业中,生物技术的表现十分突出,直接使其成为了石油开采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油田在开采的过程中,生物工程技术将会得到更为广泛的利用。在溢油油田注水开采技术的继续利用,石油综合含水、污水处理等问题急需解决,而生物区位技术具有成本低、污染小的特点,也使其快速成为油田开采中重要的技术,在应用中也不断提高了油田原油开采率。在油井中碳纳米管应用也较为广泛,其特点在于密度小,强度高。而其将以柔软、质轻、结实的特点,在未来的石油开采中被用于制作抽油杆或者油管。而将金属纳米降入陶瓷中制成管材,可以保证硬度以及耐腐蚀性,可以将其制成切削工具或钻井的钻头。

三、结语

对我国工程采油技术现状进行分析,合理展望发展前景,有利于对油田的深度挖掘和开采。石油开采工作者应加强对石油开采工艺、技术的研究,恰当做出现场评价和效果手段的分析,以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手段来实现科学的利用采油技术,保证采油技术长期稳定以及持续的应用和发展,最终实现高效、科学地开采石油,保证我国的采油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联合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90-0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各企业对高科技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间对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同时给高校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但是高校原有的高等教育注重理论轻视实践的教学模式依旧没被完全打破,造成学校和企业之间出现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怎样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求,发挥学校的人才培养作用,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近几年,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越来越多,开创出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因此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培养高科技优秀人才,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进步的迫切需要。

基于此,在充分调查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优势,努力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在有利于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给企业带来更大效益的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企业锻炼等方式,学生能够活学活用,很快找到知识的短板,不断加强学习,从而早日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优秀人才。这样可以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找到学校教育的不足,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共同培养社会、企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达到人才培养的最优化。

一、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现状统计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个别交流、电话访谈等形式,针对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的积极性以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问题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分析。

在调查中发放学生版调查问卷523份,回收有效问卷380份,发放教师版调查问卷156份,回收有效问卷121份。

二、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现状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工科专业的学生都有到企业参加实习或培训的经历,多为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训课程,但却有近八成的学生认为实习收获很小甚至没有收获,但同时近八成的学生又认为学校对实习课程很重视,在重视的情况下学生又感觉收获不大,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从提高能力的角度看,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很有必要,但如果安排同学们假期参加企业的实习或培训,他们的积极性并不高。

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有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的任务,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的效果很好,收获很大。八成以上的教师认为老师能够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培养学生有帮助,但同时有六成以上的教师并未参加过任何企业的培训,对于提供到企业培训的机会只有15%的教师表示出很积极热情的态度,大部分教师或者无所谓或者不够主动,甚至有教师表示很反感。对于现阶段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效果,大部分教师认为效果一般,甚至没有什么效果,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认为与政策导向以及合作共赢机制不无关系。

在实地考察和电话访谈中,我们也发现了个别大学与行业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在培养学生的同时达到了双方共赢的效果。

苏州大学和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了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与高校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1]

桂林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制定了“卓越”人才培养标准,“卓越班”实行“3+1”的教学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累计学习3年,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到企业实习1年,在企业锻炼实习,学生可以分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培训或工程实践,也可以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学校聘请企业的优秀高管和技术骨干到学校檠生们授课,传授最新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卓越班”实行双导师制,每一位学生都有两名导师共同负责指导,一名为高校在职教师,另一名为企业优秀工程师,双导师的指导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工程项目和科研活动,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技术开发能力提供了直接的指导和项目平台。[2]

安徽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校外实践基地等措施,通过深入行业企业、了解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的差距,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新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学生在学校主要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由校内老师负责指导,到企业后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强化实践动手能力,主要由校外导师负责。同时,通过和行业企业签订培养协议,由行业和企业考核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择优推荐就业。通过培养方案的制定、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学习结束的考核,确保“卓越计划”下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3]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在长期建设的过程中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密切合作,先后开展了多期“订单式”培养、“国际化”人才和“海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4]

北京交通大学与企业合作,建立了4个本科校外人才培养基地、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9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10个校外实习基地和15个校企共建实验室项目;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建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共建了高速铁路系统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北京市还在北京交通大学设立了“北京市城市交通技术转移中心”和“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学校充分发挥这些基地和平台的作用,为构建校企合作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5]

三、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有效策略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以及对高校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案例分析,我们发现必须在有效的政策导向下,校企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才能取得实效。

1.有效的政策导向,更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校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量的压力下,还需要完成科研、论文以及其他辅助任务,教师不愿意投入精力到其他工作中。调研中八成以上的教师认为老师能够到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培养学生有帮助,但同时有六成以上的教师并未参加过任何企业的培训,对于提供到企业培训的机会只有15%的教师表示出很积极热情的态度,大部分教师或者无所谓或者不够主动,甚至有教师表示很反感,由这种调查现状我们足以对教师的积极性窥见一斑。只有在有效的政策鼓励下,教师才有足够的积极性投身校企合作工作中。

2.校企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机制,才能保证合作的长效稳固。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建立工程实践中心、实习实训基地等,明确各自的职责,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使合作更加规范化,进一步深化高校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机制,形成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利益共同体。

3.S富校企合作的形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不仅仅局限在校内培养,还要发挥学校在育人方面的优势,选派优秀教师对企业职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力推动学习型企业的建设,提高企业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除了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方面的合作外,每年学校还可以邀请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部分教材的编写建设,可以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为本科生进行授课和专题讲座,向师生介绍工业界的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促进工程教育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吴建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工教育,2013,(18):25-26.

[2]林华,游少鸿,等.“卓越计划”下的环境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索[J].大学教育,2014,(8):64-65.

[3]李飞跃,邹海明,等.基于卓越计划下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6):248-249.

[4]陈军斌,刘易非,等.石油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初探[J].中国石油企业,2012,(8):80-81.

[5]曹国永.着力强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2,(7):7-9.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ndustry Enterprise Joint Training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HUANG Yan-fang,ZHAO 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Engineering College,Beijing 102617,China)

第9篇

关键词:石油 职业教育 经济

在吉林油田公司的十一五规划中,企业坚持推进中石油总公司为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国企而实施的资源、市场、国际化三大战略。但是由于人才的缺乏,三大战略的推行与实现困难重重,现有员工知识水平、语言以及文化理念等各方面的差异,使得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对企业员工进行再教育、再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职业教育中心在这关键时期应该承担起这一重要的使命,积极转变和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提升吉林油田公司员工整体素质,为吉林油田公司整体战略的实现奠定扎实的人才基础。

一、吉林油田职业教育培训历史与现状

目前吉林油田职业教育中心由吉林省石油学校、吉林石油技工学校、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油田校区)、吉林石油党校组成,1978年创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高等函授学历教育、职工培训、党校干部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的职业教育体系。学校现有教职工26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7人,中级职称的130人;学校设有6个计算室,2个现代化多媒体教室,1个语音室,40个涵盖钻井、采油、修井、勘探、测井、汽修、电工电子、机械、财会、英语、计算机等专业的实验实训室,拥有与石油企业生产相配套的技能训练模拟场、实习厂,设有松原市交通局职工培训基地、松原市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基地、国家新职业培训基地、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基地、汽车修理工鉴定基地、国家计算机高新技术等级鉴定站、推销员职业资格鉴定基地、文秘职业资格鉴定基地、中石油吉林职业技能鉴定站。现开设14个专业,累计培养各级各类毕业生21350人,职工培训60多个工种,850多期,共49000多人次,技能鉴定达48000人次,为吉林油田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石油职业教育培训SWOT矩阵分析

SWOT矩阵是管理大师伦德提出的战略分析工具,其包括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本文将此工具应用在对吉林石油职业教育中心的分析上:

1.优势(strength)

吉林石油职业教育中心从1978年建校至今,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吸引和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教师。他们是学校开创培训工作新局面的基础,是学校最大的依靠和优势。学校与吉林油田公司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实习设备配置上逐步完善,已基本满足日常教学的需要。同时吉林油田公司作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上级单位,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其资金实力雄厚,随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来愈强,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的工作中来。

2.劣势(weakness)

吉林油田公司是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有下属41个直属单位,分为工程技术服务、生产经营单位、加工制造和社会服务板块。职业教育中心归属于社会服务单位,并不直接进行创收,而主要是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不像某些生产经营单位的投资能够很快产生效果。这使得集团公司的资本运营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急需用钱的生产项目而导致资金不到位而被迫放弃或搁浅,资金的匮缺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不便。

资金的匮缺是其发展的瓶颈,意识的落后也是职业教育中心的劣势。职业教育中心在很长时间里,根据吉林油田公司的培训安排工作,虽然能够完成培训任务,但是总显被动,使得新开展的项目往往缺乏人才,不得不从外界进行招聘,大大增加了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和管理费用,从而缩小了职业教育中心的作用。

目前吉林石油职业教育中心在对外交流上,可谓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庆油田和辽河油田的职业培训中心依靠着大学,在对外交流上已有了良好的平台,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为了方便对比,我们在这选廊坊管道局职业教育中心为例:在培训资质上,该培训中心共取得22种培训资质,具有包括国际焊接技术培训基地在内的2个国际培训基地,国家各部委及河北省的13个培训资质,取得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6个培训资质,并与天津大学合办设立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些培训资质不仅使廊坊管道局职业教育中心在竞争中取得了优势,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机遇(opportunity)

在集团公司的十一五规划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队伍组织结构调整是这期间主要工作之一,根据油区内部市场、相关产业及其他业务的发展要求,结合热电厂二期工程建设、油气开发规模扩大、车用压缩天然气项目发展、城市燃气项目开发和国内外市场的发展变化,适时进行组织及队伍结构调整,并按照“岗位需求和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原则,及时为新增项目和业务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同时在十一五规划中,要求一线队伍高等级别以上的人员要达到56.2%以上,并解决钻井、井下作业等一线操作人员的短缺。这些都为培训工作业务的展开带来了极大的机遇。

另一方面国际化战略的目标是计划到2010年,计划进入国际市场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队伍累计达到60支,平均每年增长34%,因此急需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储备高素质人才。

4.挑战(challenge)

中石油专业化重组与改革的进程加快,将不可避免地面对同行业的职业教育中心的竞争,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市场意识,从而弥补自己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同时还要有胆量承担起中石油甚至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培训项目,因此加强国内国外学术机构的交流、提高自己的培训资质和质量成为吉林石油职业教育中心的巨大挑战。

三、发展石油职业教育的建议

1.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培训质量。

经费的缺乏是职业中心发展的瓶颈,想要提高培训质量,需要购买相应的设备、需要聘请高素质的教师、需要与外界进行更多的交流,这些都是以加大培训投入为基础的。如今,职业教育中心的投资依赖于企业的投入,这使得资金渠道过于单一,常常出现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现象。因此我们一方面需要争取集团公司加大资金投入,使得职业教育中心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才基地,另一方面我们与中石油总公司、石油行业以及地方政府进行合作办学、职业资格认证、精品项目培训,争取外界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心来,从而带动其他培训项目的发展,成为中石油重要的人才培训基地。

2.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准确定位市场需求。

吉林石油职业教育中心要想得到更多的资金投入,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要想获得长期发展,就必须转变培训观念,改变依赖企业,凭企业的指令进行培训的状况。需要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密切关注吉林油田公司的运行状况以及市场变化,从而预计未来的人才需求态势,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和项目。例如结合吉林油田公司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不少新项目将会需要充足的人力资源。例如随着长春矿泉水的扩建工程逐步完成,将会需要一批市场营销人员,为矿泉水的销售打开市场,石油化工、生物化工的项目的逐步扩产同样会造成操作工人的短缺,我们就应该以市场为定位,把企业的富余人员合理安排培训,争取让这些员工为企业做出新的贡献。

3.整合企业与社会资源。

学会整合企业与社会资源是吉林油田职业教育中心在很长时间内需要努力的方向,整合好企业与社会资源不仅可以使得职业教育中心的费用和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而且能够接收到来自企业和外界更多的培训项目,从而实现智力创收、业务创收。挖掘企业资源,聘请在职在岗优秀人员加入到培训队伍来,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进行共享,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整合社会资源,一方面可以积极宣传企业的形象,提高职业教育中心和吉林油田公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弥补职业教育中心培训结构、师资等方面的相对不足,更多地承担起举办国际化人才、高学历人才的合作项目,从而保证高端、精品和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中信出版社,2003年.

[2]王浩.中国石油管道局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规划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MBA论文,2006.8.

第10篇

关键词:五万立钢制内浮顶原油储罐 组对 焊接 技术难题

1 罐壁加强环板、锥板组对焊接难点技术研究

五万立钢制内浮顶原油储罐罐壁加强环板板与锥板的角度为126.032°,锥板δ=30mm,罐壁加强环板δ=

20mm,首先,二者互成角度组对焊接,增加了组对、吊装难度;其次,二者的焊接量大导致焊接变形大;最后,锥板与罐壁加强环板将承受储罐拱顶的全部重量(266.4t),为保证承重强度,这就对焊接质量必须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罐壁加强环板与锥板的外观成型与焊接质量在现实的施工过程中是需要攻克的技术难题。在储罐倒装法施工中,罐壁加强环板与锥板的成型是储罐罐壁成型质量的基础,是影响储罐罐壁椭圆度与垂直度的关键因素。所以,提高罐壁加强环板与锥板的外观成型与焊接质量是建造优质五万立钢制内浮顶原油储罐的必要条件。

经过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摸索总结,通过优化罐壁加强环板与锥板的组对工艺,改进焊接工艺这两方面,最终可以圆满的解决以上工程技术难题。

优化组对工艺:制作罐壁加强环板与锥板的组对工卡具,如图1所示,工卡具是采用δ=10mm的Q235B钢板制作而成的辅助筋板,它的预制角度与锥板与罐壁罐壁加强环板板的角度相同,都为126.032°。如图1所示辅助筋板A区域,必须切除,两边切除的长度为30mm,为焊接锥板与罐壁加强环板的内角缝预留施焊空间,保证连续焊接。在罐壁加强环板焊接完成后,将预制完成的锥板均匀分布在储罐基础四周,准备组对锥板。辅助筋板在锥板上2m一块均匀分布,按照设计尺寸在锥板上画好线,然后将辅助筋板与锥板组对焊接,采用单面满焊,5mm的焊角高度,这样既能保证强度,又能为以后的辅助筋板拆除提供方便。辅助筋板与锥板焊接完成过后,将锥板与罐壁加强环板板组对,因为之前辅助垫板的预制角度为126.032°,所以只要辅助筋板与罐壁加强环板板无缝组对,就能完全保证锥板与罐壁加强环板板的角度为126.32°;辅助垫板与锥板的组对尺寸已经按照设计要求尺寸组对焊接,所以只要辅助筋板与罐壁加强环板板无缝组对,就能保证罐壁加强环板板与锥板的组对尺寸。再将辅助垫板与罐壁加强环板之间的焊缝采用单面满焊焊接,5mm的焊角高度。这样,辅助垫板不仅精确的保证了组对角度与尺寸,还在加强环板与锥板之间形成了良好的刚性固定支撑作用,大大减小了锥板、加强环板的焊接变形。综上所述,通过巧妙的设计制造组对工卡具――辅助筋板,圆满的解决了锥板与罐壁加强环板板的组对角度与组对尺寸技术难题,提高了组对质量,为储罐焊接后的良好外观成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进焊接工艺:由于锥板与罐壁加强环板板的内角缝与外角缝、锥板之间的对接缝焊接量大,虽然有辅助垫板刚性固定支撑,但是大量的焊接产生的巨大热应力仍然有可能产生焊接变形,所以改进焊接工艺十分重要。首先,焊接采用小电流焊接,多层焊接,降低热输入,减小由于热应力导致的焊接变形。其次,施焊人员沿储罐圆周上均匀分布,都沿同一个方向焊接,分段焊,这样能大大释放焊接应力,减少应力集中,避免由于焊接应力集中导致的焊接变形。采用以上焊接工艺,由于热应力、焊接应力得到了充分释放,降低了内应力,所以焊缝的抗拉强度与承载力得到提高。因此采用这种焊接工艺,不仅能提高储罐外观成型,还提高焊缝质量。

所以,通过以上优化组对工艺和焊接工艺,解决了五万立钢制内浮顶原油储罐锥板与罐壁加强环板板组对难、焊接变形大的技术难题。

2 罐顶组装焊接难点技术研究

五万立钢制内浮顶原油储罐罐顶由双子午线网壳和蒙皮板组成,先进行双子午线网壳的组对焊接,再在双子午线上铺设、焊接蒙皮板。由于罐顶高达12.6m,空间夸度为60m,双子午线网壳为焊接结构,需要一根一根的网杆在高空进行组对焊接,这样的施工条件,风险高、难度大。为解决这一难题,首先在地面上,将网杆进行二接一组对焊接,这样就将高空作业量减少了一半。其次,在网壳主梁方向搭设支撑立柱,辅助网壳主梁的安装焊接。最后,采用移动单组脚手架,可灵活的在罐内移动,施工人员站在脚手架上组对焊接网壳,为保证安全,移动单组脚手架在固定不动的时候,脚手架滑轮必须锁死,同时,在脚手架的四周加上斜支撑固定。双子午线网壳组对焊接完成过后,在上面铺设、焊接蒙皮板,蒙皮板为δ=6mm的Q235B薄板,大面积的薄板焊接会导致巨大的焊接变形,导致罐顶凹凸不平。经过科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摸索总结,通过以下焊接方法,最终可以圆满的解决以上工程技术难题。首先,焊接蒙皮板的焊工对称均匀分布,先焊接蒙皮板与椎板的搭接缝,再焊接蒙皮板的长焊缝,方向为从四周往罐顶中心焊,即上坡焊,采用分段跳焊500mm(500mm),隔一条长缝,焊接一条,所有的长缝焊接完成后,再焊接短缝。这种焊接方法可以提高蒙皮板外观成型的理由是:第一,最先焊接蒙皮板与椎板的搭接缝,首先从根本上控制住了蒙皮板在焊接过程中向罐顶中心的收缩变形量,其次由于蒙皮板与锥板的搭接缝已经最先焊接完成,在之后的蒙皮板其它焊缝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收缩应力,会渐渐的使蒙皮板紧紧的贴合在双子午线网壳上,形成完美的圆形外观,科学合理的利用应力改善蒙皮板外观成型;第二,采用以上焊接方法使蒙皮板的焊接应力得到有效释放,避免应力集中,在整体上提高了罐顶的外观成型质量。

3 罐壁板、浮船组装焊接难点技术研究

由于五万立钢制内浮顶原油储罐采用倒装法施工,所以只能在储罐罐壁的外坡口采用自动焊焊接,罐壁的内坡口采用手工电弧焊焊接。相比自动焊,手工电弧焊焊接效率低下,焊接合格率不高,且在储罐内部施焊,烟尘较大,危害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其次,储罐在外焊缝焊接完成后,必须在罐内坡口进行清根打磨,且工作量巨大,严重制约整体施工进度。为了提高焊接效率与焊接质量,减小清根打磨工作量,降低焊接烟尘、打磨粉尘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危害,将储罐壁板环缝、立缝坡口比例改为:内δ/3,外δ/7的坡口比例,相对于传统的内δ/5,外δ/5坡口比例,首先,这样大大减少了罐内手工电弧焊焊接量,增加了罐外自动焊焊接量,提高了焊接效率与焊接合格率,减小了罐内焊接烟尘对施工人员的伤害;其次,这样也大大降低了罐内清根打磨的工作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小了打磨粉尘对施工人员的伤害。

需要注意的是,储罐自动焊焊机是安装在罐基础的支架轨道上运行,所以在安装支架轨道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自动焊焊机轨道的水平度,才能保证自动焊焊枪在焊接过程中准确的对准储罐焊缝施焊,不偏离焊道。

浮船的组装焊接,需要科学合理控制浮船的严密性和外观成型,在组焊边缘船舱的时候,一定要在船舱底板上画出船舱桁架、隔板、环板的位置,这些地方的底板焊缝焊接完成后,马上进行真空严密性试验,否则,安装船舱桁架、隔板、环板之后,这些地方的船舱底板焊缝就无法进行真空严密试验,出现“盲区”,甚至导致渗漏的发生,严重影响储罐整体质量。单盘浮船与边缘船舱之间单盘边缘板在二者组装焊接完成后组装焊接,这样随着单盘边缘板焊接的进行,产生的焊接应力会使整个单盘浮船出现“紧绷”状态,大大减小单盘浮船的凹凸变形,达到良好的外观成型效果,科学合理的利用应力改善浮船外观成型。

4 结论

在五万立钢制内浮顶原油储罐的施工过程中,尽管遇到了各种组对,焊接难题,但是通过科学的理论研究和现实的不断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研究,攻克了一系列的五万立钢制内浮顶原油储罐的施工难关,取得了显著的科技成果,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莲芳,宋淑云.原油储罐安全分析及预防措施[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08(06).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校企合作 仿真现场 实训基地 就业零距离 

 

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应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并按照企业部门和学校的安排实施的、交替进行课堂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培训的教育模式,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一般学术型高等教育的核心特点。 

一、校企合作开办城市燃气专业的市场背景 

1.迅猛增长的天然气市场。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天然气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优质资源,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与国民的青睐,天然气的开发与利用与煤炭和石油相比,更符合国家“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的能源战略政策。从目前看,我国城市燃气普及率、人均消费天然气量等指标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在未来较长时间里,我国城市燃气工业发展空间很大。这对于我院的城市燃气专业而言,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 

2.天然气管道输送行业对员工要求的特殊性。作为五大运输业之一的管道运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性特色。首先,石油天然气管道是国民经济的动脉,将各行各业及城镇居民赖以生存的动力能源输送到终端用户。输油气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不仅直接决定着上游石油天然气开采处理企业的生产及效益,也与下游工矿企业的生产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管道运输横跨地域广,用户种类多分布广。管道内充满高压、易燃易爆介质,管道的运营维护水平对沿途地区居民的生活和生态环境构成潜在的隐患;城市燃气管网密布于人口居住集中、生产力相对发达的城镇,确保管网的安全平稳运行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城市管网管理及设备技术水平飞速发展,国家对城市管网的运营管理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特种设备作业管理人员资格考试办法,确保城市管网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城市燃气企业的员工需要接受过专业训练、具有必要专业理论知识、充分了解安全操作规程、能熟练管网操作运营技能的专业化员工队伍。 

二、校企联合,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是实现现代化高职教育与生产需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根据企业参与的多少与方式不同有多种模式: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等,我们学院基本实现了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一开发”三位一体的校企实体合作模式。 

1.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高专培养的是适合于企业建设与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的依据,是为了确定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我们通过参与企业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学院举办的人才招聘洽谈会,收集用人单位招聘信息,了解城市燃气专业人才近几年的社会需求;通过西气东输、忠武输气管道、兰成渝成品油管道、西部原油管道以及大量城市燃气企业的员工技术培训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组织专业教师现场调研、技术服务确定城市燃气技术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就业岗位群;聘请15名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并作为城市燃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使教学计划突出高职特点,更能适应行业的实际需要。修改后的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占教学总学时的50%左右。 

2.校企投资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实现双赢。第一,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专业从事输油气管道建设、管理运营和技术服务的培训基地,由中石油集团公司投资在我院建设六个综合实训中心,其中油气储运专业占了两个大的项目:第一项用于长距离输油气干线及scada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培训长输管道模拟环路实训中心投资248万元;第二项用于城市燃气管网员工实用技能操作培训模拟系统投资140万余元。这两个项目已于2009年暑假建成投入使用。2006年和2007年,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经过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科技开发部组织专家论证,学院先后立项《长输管道scada系统及站场plc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和《城市燃气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两个科研项目,管道局为这两个项目先后投资50万元和36 万元,其中长输管道scada系统及站场plc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并在企业技术培训和高职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城市燃气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目前已经进入验收阶段。目前,学院城市燃气专业高职实践教学基地的技术与装备达到同行业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同步更新的机制。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模拟训练环境,是深化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实训基地的落成既满足了校内学生学习和取得职业资格证的需要,同时还能为合作企业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使学院的培训档次和服务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实现企业投资的目标。如我们与江西燃气合作,与西气东输合作,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经过严格的培训并通过考核后,参训学员可获得由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培养高职高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的实训环境,是学生亲历实践现场、锻炼实践技能的最佳场所。多年来,学院与众多天然气公司长期技术合作,建立了长期校企联合办学的机制,形成了稳定的学生专业参观、顶岗实习、就业及专业教师现场调研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为高职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实习环境,让学生接触企业的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并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缩短“过渡期”,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顶岗。学院有多届城市燃气专业的毕业生以及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被分配到我们的校外实训基地就业。同时,通过科研项目合作、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员工岗位技能鉴定等形式,为合作企业办各种培训班,如山西天然气公司输油气技术培训班、苏州燃气管网公司燃气技术培训班、广东lng长输管道安全作业人员取证培训、冀东油田长输管道安全作业人员取证培训等多个班次的培训班。 

3.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只有掌握了最新最前沿的技能,才能传授给学生最实用的技能。学院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和激励机制,让教师直接参与生产第一线的工作,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教师由单一的理论教学型向教学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人才过渡。其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走入企业,主动开展项目服务、技能鉴定、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等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生产与教学得到紧密结合。近两年来,系部先后选派两名专业骨干教师到管道局利比亚项目部参见管道建设项目的管理和输气管道运营技术服务管理工作;多名教师参与完成中石油管道分公司、管道局输油、输气、综合计量工考试鉴定,输油、输气工中高级技师技能鉴定二百余人次。学院是中石油的十大培训基地之一,多年来专业教师承担了多批次的中石油、管道局相关单位外派劳务技术培训班、输油输气等特种操作人员技能鉴定、管线运营培训班、输油输气管道技术培训班、数字管道技术培训班等的主要课程的培训任务,服务企业的同时,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校企共同完成科研公关项目。近几年来,学院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合作进行科学研究,联合开发产品,企业将部分前瞻性的研究课题交付给学院。教师们参与了大量的局级科研项目,如长输管道scada系统及站控计算机仿真、城市燃气计算机仿真培训系统研制、长输管道站场变电所操作安全预警及模拟仿真培训系统研制、石油、气储罐区固定灭火系统自动控制装置样机研制、管道坡口整形机的研制、中心锅炉房变频调速技术研究、兰州—成都成品油管道动态水力工况分析、大口径输气管道技术建设的前期调研和技术研究、大口径输气管道技术建设的前期调研和技术研究、灾害性地质地段施工技术调研、输气管线投产、利比亚输气管道项目管理、加热炉仪表安装等。通过联合科研,不仅为企业解决了许多现场的技术难题,同时又提升了教师的前沿技术水平,锻炼了教师的实践和理论能力。 

5.校企共同出版专业教材。城市燃气管网运营维护是比较新的一个技术领域,加之我国油气管网的快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得到广泛应用,市面上的专业教材大都不是很合适,偏陈旧,急需编写出符合现场实际需要的专业教材,并且专业教材应体现适度超前和实用的特点。学院与石油工业出版社和中国石化出版社联合,先后正式出版了《原油管道输送技术》《综合计量工》上、下册、《输气技术》《输油技术》等。学院对专业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是,要求教材编写委员会要吸纳管道行业的专家参加,或请他们担任审稿,要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编入教材,把现场实际工作中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内容编入教材,了解实际工作需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针对该专业的特点我们还编写了大量的自编教材,适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实用性很强,同时这些教材多次用于合作企业员工的培训教材,成为企业提高员工水平的参考资料。 

6.建立多证书制度。在校企结合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应建立多证书制度,即要求学生不仅获得毕业证书,而且在学校课程学习中获得相关专业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实力。学院积极地与合作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条件考取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如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国家质检总局长输管道安全管理、操作人员考试机构;劳动部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中石油特种工种作业人员技能鉴定站,为学生毕业时持有双证书提供了有力支持。考取上岗资格证书已经纳入了我们的教学计划中,学生毕业后可以持证直接上岗,由于校内实训基地设备先进,我们又有劳动部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站,很多企业不但从学院招走了大量的毕业生,而且还把从其他院校招的毕业生送到学院进行培训。 

三、校企合作,实现毕业生就业零距离,创造良好的社会声誉 

第12篇

一(略)

1.电气工程学位学习概况苏格兰的全日制电气工程学位的学制有两类,一类是四年制的电气工程学士学位(BEngElectricalEngineering),另一类是五年制的电气工程硕士学位(MEngElectricalEngineering)。在这两种学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读三年后延长再读一年,然后以取得工程学士学位结束学习。也可以选择读三年后延长再读两年,然后以取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结束学习。爱丁堡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提供的这两类学位学习计划是全英领先的。这些学习计划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注意从科学、商业、政治、社会和环境等多方面分析和了解电气工程的应用,电气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模拟和数字电路、软件工程和编程、电力和机械、制造技术、电气工程材料、电力系统动态及稳定性,电力电子、电磁学、工程管理和系统理论等。学位计划中也包括了科学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既注重分析和理解电气工程的专业技能,同时也重视管理、计划和协调所需要的那些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技能。

2.学习与评价方式课程的主要形式是讲座,此外,还有现场观察、个案研究、客座讲座、实验室学习、工作中心任务学习、小组讨论和导师指导等。考察学生的方式包括一系列考试、作业、口试、科学报告、海报演示和实验室笔记。第四、第五学年的学生还会参加一些附加项目,即学生们在导师的帮助下,经过讨论和组织完成一些研究计划。

3.学习内容对于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和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来讲,前三年的学习内容是相同的。在完成三年的全日制学习之后,学生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学习一年,取得电气工程学士荣誉学位。二是继续学习两年,取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如果学生希望出国学习,通过爱丁堡大学的国际交流计划可以获得在欧洲乃至全球学习的机会,学生也可以参加爱丁堡大学自己的北美交流计划。

4.就业前景在英国或海外,工程师独特的技术技能、智慧和创业精神保证了这个职业的高度受雇性,爱丁堡大学的学位得到英国专业工程机构的认可。毕业生可以就职于电力工业、汽车行业公用事业、航空航天工业、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石油工业、信息技术等行业,成为享受英国最高起薪的电气工程师。

二、爱丁堡大学的电气工程硕士学位

1.课程结构第一年会有工程学的课程,其中会介绍关于化学工程学、土木工程学、机械工程学及电机工程学的知识。之后会有电机工程学的课程,此工程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课程能力。数学课程可以提高模型所要求的代数、微积分及数字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可以分析并了解有关电的课程。还可以从大范围的其他课程中选择另外两门半学年的课程。第二学年的课程包括模拟数字电路、固态元件、电力和机械、生产技术、软件工程学及C语言程序设计。还有数学的高级课程及商务研究课程,使得学生能拥有工程管理方面的背景知识。最后一门半学年课程可以是高级商务课程、一门语言或其他让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第三学年的时候会对电机工程学材料有更深层次的研究,包括动力系统、动力电子学、电磁学和系统理论。同时学生会参与大量的个人或者团体的项目工作。能否进入第四和第五学年取决于第三学年的良好表现,包括与研究中可能出现的任何一个难题都息息相关的专用英语课程。同时学生要承担个人的学习模块以及与电机工程学相关的扩展学位论文。学生在第四和第五学年时会承担一个主要的工程。这可能就要包括能量和电力供应的工作,电力设备的生产,或者生产程序的操作。操作会包括对电能的量的控制。在第五年就要将剩下的硕士水平的学习模块学完。每一个模块都是基于团体分配、工业案例研究以及扩展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之上的。

2.教学方法课堂通常都由以下这些部分共同组成:讲座、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现场考察和规模很小的导师组学习。评价学生的方式包括完成工作任务、演示和考试。每一个学年都被划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包括11周教学时间和2周考试时间。第一学期是从9月中旬到12月中旬;第二学期开始于1月初,到5月末结束。每周包括10~15小时的课堂交流和15小时的自学时间。

3.实习电气工程硕士学位第四、第五年的学习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学生组织以研究为基础的实习。学生被安置在大公司的实验室和重要的研究室中做一些课题研究,在这里,他们学习到了一系列相关的工作技能,同时增加了就业能力。

4.国际学习机会学生可以申请在有合作关系的那些欧洲大学学习可比较的课程,为留学做准备,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开设了一些欧洲语言方面的选修课。学生还有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很多大学学习的机会。

5.就业前景爱丁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在很广泛的职业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拿到爱丁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学位,便意味着获得了全世界都认可和高度评价的学位。全部爱丁堡大学的学位都受到英国相关技术部门的专业认可,包括IET(工程技术所)、化工工程所、机械工程所、市政工程所和结构工程所的认可。这些部门的技术职称认可确保了爱丁堡大学为世界提供了最高水准的教育和工程师。另外,如果毕业生愿意在苏格兰就业,苏格兰行政院有一个“新天才”法案,可为毕业后的学生将其签证延期两年。

6.入学要求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每年都有招生名额。入学要求中不设正式的面试,但那些不具有标准资格的候选人要接受本专业学位项目协调人的面试。入学不对具体的科目进行要求,只要具备合格的高级国家中学证书(HigherNationalDiploma)就可以。同时,爱丁堡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与中国若干所大学都有“2+2”合作项目,旨在吸收这些优秀的大学二年级的学生进入爱丁堡大学继续完成第三年和第四年的学习。考核成绩合格后,可以得到爱丁堡大学授予的工程学士学位。该学位还鼓励具有合适的工作经验的成年学生申请。

三、特色

1.学习体制灵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英国大学电气工程学位教育这方面的做法非常灵活。就入学条件来说,优秀的高中生可以申请;同等学历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加试面试入学。就毕业的方面来说,学位也有两种:四年制的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和五年制的电气工程硕士学位,而且两者之间的转化渠道畅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前三年的课程安排相同,在三年的基础上再多读一年,可获得学士学位。如果在三年的基础上再多读两年,就可取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在招生对象方面,除了应届高中生,还欢迎有实践经验的成年学生申请。这种灵活弹性的学制有助于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