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7 02:29: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舞蹈表演实习自我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芭蕾舞是中国舞坛上盛开的奇葩,她从西方到东方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舞剧大师,芭蕾舞的许多外国元素被中国舞者借鉴,“洋为中用”使芭蕾舞绽放出高贵的艺术魅力。笔者总结数十年的芭蕾舞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笔者探讨了芭蕾在高校教学的几点浅见。1、富有中国民族特色;2、使民族特色与芭蕾舞的有机结合;3、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及民族化的芭蕾语言充分揭示人物的心里历程;4、运用诗剧感觉,充分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关键词:芭蕾舞 民族 特色 民间舞
舞蹈是人类最早的,无声的语言,在中国古代的先民们的生活中,起着传达,叙事、表意以及自我表现的种种功能,以求与自然界沟通。[1]p26《尚书》中记载: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百兽率舞。说明中国早就出现了与歌唱相伴的舞蹈;《吕氏春秋》也记载有: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中国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尽要学好中国传承下来的优美舞蹈,而且还要善于借鉴外来舞蹈,使外来舞蹈在吸收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变成中国特有的典型的艺术之花。芭蕾舞就是在中国舞者吸收了许多民族滋养,变成了中国特有“中国芭蕾”。我在高校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总结了以下观点,与同仁商榷。
一、编排芭蕾剧,要有中国民族特色
如1959年北京舞蹈学院第二届舞蹈训练班在苏联专家古雪夫的指导下,作为毕业实习作品集体创作并演出了大型舞剧《鱼美人》。在编排中,古雪夫大师并没有严格按照芭蕾剧舞来编排,他的初衷是用芭蕾舞剧的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舞蹈结合起来进行创作,但他更强调“民族化”就是在芭蕾舞中国古典舞,中国民间舞互相借鉴,吸收,更注重中国传统舞蹈语汇的发挥。在《鱼美人》中出现了许多精彩的片段,显示了浓郁的中国风情。其中经典的“珊瑚舞”,“诱惑的蛇”就吸收了大量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但是,古雪夫并没有破坏西方古典芭蕾舞剧以双人舞为主要线索的模式;而且《鱼美人》无论是正反人物的角色,还是戏剧矛盾冲突都与古典芭蕾的经典之作非常相似,只是在舞蹈的语汇上进行了民族化而已。所以《鱼美人》的创作更像是在从《天鹅湖》这个“旧瓶”中装入了中国民族新酒,所以《鱼美人》一度被称为中国《天鹅湖》。
其次,富有民族特色与芭蕾的有机结合。在中国舞剧(芭蕾)发的过程中,一些舞剧编导大胆运用了中国古典舞民间舞的素材,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在塑造人物方面,既运用芭蕾语汇又融合中国民族特色包括中国古典、传统戏曲及武术来充实和丰富表现手段。
如1964年中央芭蕾舞团排演的舞剧《红色娘子军》,该剧在舞蹈设计中吸收了多种元素,以达到芭蕾的民族化。一是在第二场娘子军的“练兵舞”用立足尖来表现立正;二是将中国民族舞蹈和芭蕾舞进行结合创作。比如琼花性格顽强活泼,就用了足尖弓箭步亮相以及独舞和双人物所采用的“倒踢紫金冠”,鸟龙绞柱筹强烈有力的动作来表现;三该剧富有海南地方特色,《快乐的女战士》、《我编斗签送》等舞蹈中女演员的提胯挺胸的感人动律,手中的提,甩、转遮等动作均来自海南的黎族舞蹈。黎族舞蹈与芭蕾舞结合在一起,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化的芭蕾舞蹈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海南岛的凤情特色,使该剧独有中国特色自立于世界芭蕾舞艺术之林。中国舞蹈家们以集体智慧弥补了经验不足,使芭蕾中国化的探索在一开始达到了一个较高的起点。我在辅导学生时就很注意这一点,我编排的芭蕾剧《沂蒙颂》就吸收了许民族特色技巧,结果在1993年河南省文化艺术节中一举夺魁,荣获金奖。
再其次,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及民族化的芭蕾语言揭示人物的心里历程。 如1982年中央芭蕾舞团排演的芭蕾舞剧《林黛玉》[2]P126该剧编寻大胆运用意知流的手法排演该剧,这种舞剧的结构形态被当时的舞评人称为“心理结构”。因为该剧没有着力去描述《红楼梦》中关于林黛玉的情节,而是着重刻化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心理。该剧四个场景的选择也没有什么故事情节,而只是营造了一个背景,把林黛玉放到不同的人物关系和她自已的内心世界中去。
祝寿一幕是林黛玉和她这一生最对立的女人薛宝钗的强烈反差,第二幕是林黛玉和她这一生最重要的男人贾宝玉的生死爱情,第三幕是林黛玉有自怨自艾行为,第四幕是她不堪严酷现实下的幻觉。这四幕场景构成了林黛玉比较完整的心路历程,从现实的格格不入到得到爱情的一点希望,又从这希望很快险落到冷酷的现实,最终魂飞魄散。尤其是最后两幕,“葬花”是心理折射的活动,而“魂归”完全是林黛玉临终的心理外化。其中,第四幕,黛玉之死颇具匠心。它描写生命垂危的黛玉依然刻骨铭心地爱着宝玉,手持定情信物丝帕,冥冥中产生幻觉……而感到宝玉近在咫尺,二人互诉衷肠;忽而感到四周漆黑可怕,宝玉霎时无有踪影;忽然又看到宝玉与宝钗正拜堂成亲—她在他们中间飘忽不定……猛然间,宝玉宝钗的婚礼乐声传来,林黛玉回到了冷酷,残忍的现实—把丝帕放在火炉上,丝帕樊烧中放出青烟与黛玉一屡香魂随风而散,这个吐着芬芳的阆苑仙葩,这个冷目下飘逸的诗魂,这古典艺术中璀璨的艺术形象便在现代芭蕾舞剧中赫然诞生。该剧,编剧运用意识流的编排技巧,使民族化的芭蕾语汇充分揭示了林黛玉的心路历程为该剧增了无穷艺术魅力。
最后,在舞剧的编排中,[3]P187运用诗剧感觉,充分挖掘人物内心世界,揭示社会内容。中国古典文学,在中国艺术画廊里面占着巨大的空间。古典诗词以它典雅优美的意境,悦耳动听的节奏,在人们心理形成的美不胜收的视觉感受使古典诗词在世界艺术林中仍然是一颗璀灿的明珠。
在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校庆十周年之际,我排练的《觅光三部曲》获得演出优秀剧目奖,获得好评。在该剧编排中,我参考了中央芭蕾舞团1985年推出的芭蕾舞剧《觅光三部曲》。
在编排中,我深刻关注戏剧性和心理的充分展现。因为在《觅光三部曲》中,随着芭蕾舞结构戏剧性的减弱,实际上就已经存在诗化的发向。舒均均编导给该剧定名为《诗剧觅光三部曲》,鲜明提出了“芭蕾”诗剧的概念。这部剧里,古典诗词,优美意境,意像和视觉听觉感受得到了体现。在给学生排练时,传统芭蕾的舞剧模式不见了,一些笼统的戏剧场景也不见。使学生在编排时充分理解《黄河》、《人生》和《宇宙》分别表现的主题内容。如《黄河》就表现了全人类对光明追求,人生则表现了对光明的寻觅,宇宙则表明了对还光明的向往。
学生表演时,让学生体会每一幕不同的舞段则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状态。如《人生》一幕就是由“彷徨”、“寻觅”、“歧途”、“决裂”和“新生”这五个舞段组成,没有情节,只是相关联的舞段。因此,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部无关现实人物的舞剧,从题材本身就已经跳出了现实戏剧的剧情模式。在表演中,我采用的不是现实主义的手法,这样观众会感觉该剧浓烈的诗剧感觉。在该剧出现的“觅光女”、“光”“黑暗”等都不是现实的角色,而是抽象的,象征的。这使人们跳出了现实生活之外而进入理想与想像的世界。运用诗剧“深刻揭示出在情节表现不能展现的作用,对刻化人物的心理世界着暗示作用”,透晰出在特殊的社会,现实别是该剧中的“觅光女”,近乎图解的“光明与黑暗”都反映出人们在度过十年浩却之后对光明的重新思考与追求。
总之, “芭蕾舞”的“中国化”,“民族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她这支“洋玫瑰”在中国艺术家和教师们辛勤哺育下,将会彻底的为我所用,变成真正富有中国民族特色和中国化了的“中国芭蕾”,为世界芭蕾舞蹈艺术作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罗宁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