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5 18:44: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生命力;特色
现代医院是传统文化的产物,建设现代化医院也应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点中寻找对策,探索医院文化特色。医院的发展壮大必须靠医院的先进文化来推动,只有建立先进的医院文化,才能真正使医院形成品牌、拥有品牌和发扬品牌。因此医院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只有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高综合实力,才能赢得患者,创造优势,才能持续发展。文化是人类或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等所构成的最深层的软件系统。文化是人类或一个民族的”“生命力”。由此延伸到卫生管理,可以说文化也是医院的“生命力”。一个医院的活力和凝聚力的大小都来自于医院的文化,没有成功的医院文化,医院的生命力是脆弱的、有限的、不稳定的。
医院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 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作为自主经营的独立经济实体, 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生存的发展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竞争力。而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培育职工的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医院领导提高医院自身竞争力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1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重视医院文化建设并不排除或代替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搞好医院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思想政治工作在医院中作用的发挥,正是通过加强职工队伍思想教育和素质表现出未的。医院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医院行为,同属思想文化范畴,研究及作用的对象都是人,在医院文化建设理论方面有相同之处。医院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各有各的优势,相辅相成,互补互促。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将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有利于培养职工的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2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是培育职工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新思路
医院文化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医院精神、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内容,也是一种管理理论。是医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种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3培育整体意识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医院要发展,必须在社会上要有良好的形象,要有良好的信誉,这样才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就需要大力培育职工整体意识,培养职工团队精神,培育自尊自强、争创一流的团结协作精神,培育职工的群体价值观,这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医院文化建设是“以人为本” 的管理文化,以文化引导为基本手段,以实现职工共同价值取向为核心,以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以激发职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是当代医院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型管理和人文管理是文化凝聚原理的具体表现。要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必须要用高尚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精神塑造人才、凝聚队伍、激励员工。由此可见,培育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培养职工正确的整体意识和群体价值,对提高医务员工整体素质,在医院内形成凝聚力和推动力,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意识和职工的凝聚力.培育职工的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医院管理的永恒主题,是医院管理工作者搞好医院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所在,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者努力工作的目标,也是一个医院获成功的根本保证。
总之.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建设现代化医院也应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点中寻找对策,重视医院文化建设,探索医院文化特色。可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大力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医院文化建设的新途径,建设优良健康的文化形态,从而使医院文化建设在提高职工素质,树立医院形象,增加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推动医院管理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小平.第二次宣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2.
[2]孙亚林,李斌,王向东.医院文化建设中的误区[M].中国医院管理,2002,10:57.
[3]陈金,雅戴锦,梁彩霞.浅谈医院文化建设[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10,8(12):93
【关键词】会计文化;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
一、会计文化与会计文化建设
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分支,其在本质上属于文化的范畴,它是人们在会计行业活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一种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体系或财富的总和,其表现的载体就是会计活动,同时它也是会计工作的一种管理手段。会计文化是一个宏观的新思维,它渗透在人类的会计实践活动之中。只有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研究,才能构建起科学的会计文化体系和发挥出它的整体效应。
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启了对会计文化的研究,我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关注会计文化的相关问题,与此同时,大量文章纷纷发表。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国内外学者对于会计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国会计学者一般将“会计文化”作为一般命题进行研究,包括会计文化的概念、会计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层次、会计文化的特征、功能及会计文化的目标模式和会计文化的建设等。国外学者大都从文化环境对会计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并对社会文化的不同与会计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西方在霍夫斯蒂德和格雷模型基础上的实证研究值得我们学习。而我国学者十几年来对会计文化概念、会计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层次、会计文化的特征、功能及会计文化的目标模式和会计文化的建设等进行了研究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这为会计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对该领域的研究时间较短,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建设体系,对于指导会计管理实践,深化会计制度改革将具有深刻的意义。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要素,会计文化的要素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组织)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会计文化中的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精神文化共同组成了一个“金字塔”,会计物质文化是基础,会计制度文化是中介,会计精神文化是核心。会计文化这三个基础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会计文化体系,为会计组织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发挥各种功能和作用。
会计文化的要素包括:
(1)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物质文化主要指会计活动的工具(办公用品、会计计量器具,计算工具等)、会计工作的物质对象(会计信息来源资料)、会计工作的产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会计凭证、会计报告)等。另外,前面所述的会计历史(连续)文化、会计语言文化、会计政治文化、会计结果过程要素、物质化要素、会计技术文化、会计理财文化、会计执业环境、会计文化网络、会计电算化和网络化、会计机构或办公场所、会计队伍、会计技术等都是会计物质文化研究的范围。
(2)会计制度(组织)文化。会计制度(组织)文化指的是会计组织机构、会计人员配备、会计机构构成、会计行为规范、会计规章制度、会计惯例、风俗习惯、礼仪等等所构成的会计上层建筑,它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体制,也包括国家制订的各种会计法规与会计行业准则。另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监督文化、会计法制文化、会计政策文化、会计活动过程要素、制度性、模式性、会计科学(理论或理性)文化、会计领导体制、会计工作规范、会计法律观、会计工作体制、会计模范人物、习俗化要素、会计理论文化等都是会计物质文化研究的范围。
(3)会计精神文化。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人员在共同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综合体现,它是一种多层面、多方位的意识形成领域的群体文化。另外,会计道德文化、会计哲学观、会计价值观、会计艺术观、会计教育观、会计人才观、会计个性、会计思想、会计信念、会计科学理论与方法、会计的精神现象要素、群体心理要素、品质化要素、会计管理哲学文化、会计职业文化、会计领导文化、会计工作作风、会计人员基本素质(知识文化程度、精神面貌、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都是会计精神文化研究的范围。
会计文化建设包括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会计制度文化建设和会计精神文化建设。
二、会计文化建设框架
会计物质文化建设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反映的是会计工作的成果和物质基础。它是会计物质文化建设的最外层,它受客观物质条件及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会计设施的限制,决定了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会计物质文化建设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载体,反映的是会计工作的成果和物质基础。它是会计物质文化建设的最外层,它受客观物质条件及生产力水平的限制。
会计物质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包括:
1.基础工程——会计物质文化的环境建设;
2.载体工程——会计物质文化的理论建设;
3.核心工程——会计物质文化的队伍建设;
4.综合工程——会计物质文化的体系建设。
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文化建设的中介层,是会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它是与一定的物质文化相适应的制度化的形式,又是塑造会计精神文化、强化会计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机制和载体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工作中形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反映的是约束会计行为的制度。企业会计制度文化建设包含会计工作领导体制建设、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建设、会计工作规范建设、会计法律建设。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文化建设的中介层,是会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它是与一定的物质文化相适应的制度化的形式成为会计行为文化的规范,又是塑造会计精神文化、强化会计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机制和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精神文化特点。
会计制度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包括:
1.基础工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建设;
2.载体工程——会计机构建设;
3.核心工程——执行力建设;
4.综合工程——会计法制建设。
会计精神文化建设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主导并决定着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会计文化建设有机体的神经系统,是会计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灵魂所在,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决定因素。会计精神文化建设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它主导并决定着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会计价值观建设、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工作作风建设、会计人员基本素质建设。
会计精神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包括:
1.基础工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2.载体工程——会计人员基本素质建设;
3.核心工程——会计价值观建设;
4.综合工程——会计宣传教育建。
班级文化建设,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正气,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首当其冲的是要看这个班的班级文化的建设。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地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风气,在这样的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地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班级文化建设是形成良好班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因此,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不管是过去还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多数学校的工作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而疏忽了班级文化的建设,从而影响了学生的人格成长,使班级的德育功能弱化甚至缺失。
班级文化可以在班级活动中自然形成,可能是自发的过程,但没有引导与建设,这样的班级文化很可能走向不良局面,形成不良的班级文化,从而滋生投机钻营、荣辱颠倒的价值取向,极易产生人格的扭曲。所以班级文化需要班级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建设,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使学生形成自主奋斗、刻苦进取的人格。
学生进入班级这个组织后,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尽自己的义务,承担对集体的责任;在集体活动中,学生要遵守各种纪律和规范,约束自己的那些与集体规范相违背的言行,学习各种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道德规范,逐步形成自己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若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班级中扮演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正面的积极的社会角色,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民主意识,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性、民主性和开拓性的人格,从而也推动了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
为此,如何使班级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实现教育以人为本的关键就是要针对班级具体情况,积极构建健康文明、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从班级文化建设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1.确定班级文化特色与制定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新生入学后,要根据班内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经历,班主任的优势等,师生讨论,确定本班文化特色。如有的班级以农村学生为主,班级的文化特色就要体现农村学生的特征,突出“朴实、勤劳、立志成才”这一品质;有的班级以城镇学生为主,以“多动、活跃、任性”为特色,要着重培养学生尊重人、关心人的品质,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的班级以体育运动的爱好者为主体,就要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奋斗为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同时,以文化特色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切入点,选择的活动要便于操作。
在此基础上,围绕班级文化特色,师生共同制定一个目标作为指导日后开展各项活动的依据,使班级文化建设能按照一定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由于我班学生构成以城镇学生为主,于是,我把“提升和完善中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特色,制定了这样的活动目标:初一强调“检点行为的尺度”,初二突出“温文谦让的量度和不怕挫折的气度”,初三着重“彬彬有礼的风度”。近三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始终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为班级活动的主线,着重培养了学生尊重人、关心人、与人为伴、和睦共处的优秀品质,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从精神、制度与物质三层面全方位的推进班级文化建设。
精神层建设主要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在班级内形成正确的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一个环境中,当一个错误被大家所认同的时候,那么在他们看来这个错误就不能算错误了。但实际是这仍然是一个错误,所以只有形成正确的舆论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譬如,刚开学时因为我没有特别强调在课余时间也要讲普通话,导致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闽南话现象非常严重。这也是因为在班里没有形成正确的舆论,学生觉得无所谓,他讲我也讲,也不去督促别人。发现问题后我及时进行处理。在班会与课间进行教育,并时刻提醒。要求学生之间监督,并对屡犯者给予一定处罚。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班在正规场合讲闽南话现象明显好转。
制度是一个行为的准绳。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以及监督机制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建设,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从而,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班的制度文化建设根据校纪校规,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经过大家的讨论之后主要是制定和实施了爱书公约、课间礼仪常规等标准。当然制度不仅要有,而且关键还要落实到位。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所在班教室环境的布置构造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具有文化和教育气愤的文化环境。“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这就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环境必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窗明几净。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是我们班级文化的基础。一个班级好不好,首先是看走进这个班的教室看看卫生怎么样。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我很重视我们的班级卫生。做到这一点,要求班级全体成员,必须坚持每天的轮流卫生扫除,同时要求全体成员要有公德心和文明行为,禁止乱丢乱放,要像爱护自己的脸面一样爱护教室的整洁;这是一个环保意识的培育过程,更是一个提高学生文明修养的过程。(2)具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宣传材料,如:《中学生守则》、名人名言、每日絮语、班规等,特别是班级宣传栏的设计,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精选内容,常换常新,体现班级特色,体现学生特点,体现学生热点,体现教育功能,教师要在这方面作必要的指导。良好的育人环境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对相应的岗位都有专门的值日生负责。
3.班主任的组织引导。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直接管理者,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其工作方法和管理风格直接反映于班级的文化风貌。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班主任应关注下列策略:①规范生成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制定和落实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要让学生明确它具有与守则、行为规范不同的可操作性、互制性及灵活性。让每位学生都成为“立法者”,参与制定班规及各种规章制度,使学生充分感受这种规范的自发和自律。同时,指导学生依据这些规范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加强反馈,促进落实。②自主活动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班级活动由班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及班级的实际需要组织全体同学参与讨论、制定方案,并自行组织实施,充分调动广大同学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主任只给予适时、适当的创意指导和组织支持,及时反馈活动效果,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
总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显示个人的才华,培养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学会了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注意加强调控和服务,及时纠正和解决工作中出现偏差和新问题,确保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变形,不走样。使班级管理和活动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进,持之以恒,就会强化管理效果,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形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当然,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细碎而复杂的过程,班级文化建设仅仅靠全班同学和班主任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社会的榜样支持,学校的活动支持、家长的教育同步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促进班级的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林国《当前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载《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9期。
[2]刘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版。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靳世荣,郑咏梅《关于德育方法改革的几点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一般来说。班级文化是指以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为主体的全体班级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所共同创造、积淀、提炼形成的一种环境、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班级建设中,班级文化影响和制约着班级成员的活动。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更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造建良好的氛围。因此,许多班主任都会把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其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下面仅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出发。谈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做法。
一、做好物质文化建设
所谓的物质文化建设。简而言之就是班级的环境建设。
它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及师生的仪表等。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长时期的校园生活中,班级的面貌是这个班级内部文化底蕴的一种外在体现。心理学也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因此,班主任应注重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环境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在班级环境建设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到环境建设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使其主题鲜明。富有挑战性和个性。同时,要激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人地位。还要注意要经常更新以保持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如我在班级环境建设中教室必须窗明几净,物品有序班级布置力求恬静、美观、有特色,学生置身其间,得到赏心悦目的审美享受,产生愉悦向上的精神力量。同时会根据学生不同的成长时期,在精心设计富有号召力、感染力的标语口号,来熏陶教育学生。也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况随时调整口号和标语的内容已达到鞭策和鼓励的作用。用这样的方式从文化舆论导向上影响学生,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的意识提高了,满足了表现的欲望。即使是那些平时不被老师同学关注的学生,也会在这里找到展现自己的机会。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小小的空间里,学生的心灵世界得到净化和充实。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绿色教室更能增加生气,令人赏心悦目。我也不会忘记在窗台和角落用花来点缀,绿化教室;让教室花香和书香四溢,小小的图书角,让学生在书籍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文明和优雅也在不觉举在眉间。
班级物质文化不仅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还体现在师生的仪表上,两者都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因此,整洁、干净、健康、阳光的仪表是对班级每一位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要求。
二、健全制度文化
作为班级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是班级文化的有效保障,所以,一个班集体必须有一套运行良好的班级制度。班主任在制定班级规章制度和健全制度文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征求班上学生的意见。这样才能够使班纪班规被真正落实,为广大学生所认可和信服,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动。否则背离学生实际就会造成班级班规形同虚设。甚至会造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人为隔膜。不利于班级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民主下的班规班级才能唤醒他们的班级主人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为他们积极参与未来社会的公共事务及政治活动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班主任要在班干部和学生代表集中讨沦后,对班级班规加以修订和完善。在此尤其要注意班级班规的可操作性,切忌不着边际的空话和套话。制定后,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的实施。制度设置要奖惩分明,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
三、优化班级活动文化
班级活动是班级文化建设重要形式。它可以使学生的素质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在班级文化活动中不仅可以显示个人的才华。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还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团队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增强了责任感。需要注意的是。班级活动的主体应该是班级里的全体成员,班主任起指导作用,但不能包办代替。因此班主任的任务是最大可能地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使全班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让他们感觉到这是自己的活动,一定要想办法搞好。因此,设计活动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内容上要有不断创新,要把每一个学生都考虑进去。绝不是几个学生的表演。避免少数人在动在忙,大多数人成为“看客”、置身其外的被动局面。主题要多样性,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种内容,从而丰富班级的文化生活。
四、共创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精神状态,它是班级在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它反映了班级价值的取向并被全体同学认同,因此,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焦点内容,它是一个班级最具特色和最富典型意义的精神风貌。班级精神常渗透在班级风格、班级目标追求、班级道德规范以及学风、班主任工作作风等各方面。良好的班级精神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班级目标和准则的认同,形成强大的内聚力,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班集体建设中。一定要创建良好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总之,创建班级精神可以营造班级良好的道德舆论氛围,逐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强化学生的内心信念,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浓厚的学风和认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打造和谐的人际文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88-1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前进和发展,医院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充实和扩大,科学地运用医院文化这一现代化的医院管理理论,是医院不断发展的力量之源。
1医院文化的性质
医院文化分为四个层面:表层的物质文化由院容院貌、就医环境、医务人员的仪容仪表等硬件外表所构成,是医院在社会上外在形象的集中表现;浅层的行为文化由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和医务人员之间交往中所产生的活动文化所构成,是医院经营风貌和职工面貌等的集中表现;中层的制度文化,它是一种观念形式上的转变而成为医院表层文化和浅层文化的支撑点,是一种强制性的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是医院文化中的核心文化,是医院在经营管理中形成的独特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这四个层面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精神文化通过制度文化表现,支撑起医院员工的行为文化,构造出医院表层文化的实物外貌,并从中体现出医院的核心文化层。
2医院文化的作用和功能
医院文化是通过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使广大干部职工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引导医院整体的价值取向、引导职工的思想行动,在潜移默化中让职工接受医院共同价值观念,自觉把医院的追求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在医院价值观这个医院文化的核心被广大干部职工认同后,还能发挥其独特的凝聚作用,把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干部职工融合团结起来,共谋医院的发展、共创医院的繁荣。
随着医疗服务模式的不断转变,医院文化如何适应医院的发展需要,除了四个层面的医院文化发展,我们更应该注重医院的服务文化。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举措、全新的方法、服务于病人、服务于社会、把实践“三个代表”落到实处。服务理念的形成、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道德文化的升华、新的运行机制的形成,一切的一切最终要落实到“服务”这两个字上。我院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医院文化的营造和发展,对医院的运行机制、院容院貌、病人就医环境、职工素质的培养和塑造,都作了有益的尝试。着眼于医院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和教育活动,加强绩效管理,提倡“换位思考”,树立危机意识,实现医院价值和个人价值观的统一。立足于医院的医疗服务实际:对病人的就医流程,围绕“一切为了病人”的宗旨,加大整治力度,简化就医流程、方便病人的就诊。门急诊和病房成立的“服务队”,为就诊病人和住院病人,提供向导、预约、护送、代为排队挂号、配药、付费等;新成立的门诊预约中心,使病人在家中通过电话就能预约专家门诊的时间,通过电话就能进行有关的医疗咨询等,把宾馆式这一服务文化作了一种全新的演绎。门诊实行的站立式服务,则更体现了尊重病人、主动服务的服务文化新理念,门急诊护士的礼仪化着装,体现了医院物质文化的新内涵,也为医院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3医院文化的广泛内涵
医院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医德医风、服务态度、服务方式的转变,更要以医疗质量的提高为主要前提,从根本上理解医疗质量是医院生存发展的生命线观念。诚然,有了良好的服务态度和工作作风,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保证,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疗质量也能自动的相应的有所提高,仍然需要我们业务基础知识的不断充实,不断地进行各种技能培训,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为病人服务的技术本领。医院文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全心、全程参与和积极投入。所以我们要从“以病人为中心”着手,提高医疗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一流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这才是我们医院文化的重要之处。
4医院文化的社会性
医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理解、支持与合作,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把病人的利益,乃至公众的利益、社会的利益摆在首位,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为此,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确定与表达,必须建立在医院的目标与社会需求完善结合上。要把以病人为中心战略和实施看作是一种精神文明建设和对社会的贡献,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建设目标是为了促进医院与社会的关系处于理想、和谐状态,从而推动医院目标的实现,推动医院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我们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不仅可以赢得病人和社会的支持,还可以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改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及可持续发展。
一、教室环境,营造氛围
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美的班级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学习乐趣和生活乐趣,带来希望和活力。在充分认识了环境的美育作用之后,我认真设计了如下措施:
1.让墙壁“说话”,说有个性的话
(1)自我介绍上墙
开学初,为了使学生、师生间能尽快相互认识,相互了解,我会让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照片,附上自我介绍。要让同学、老师认识你,记住你,喜欢你。第二个星期,将这些图文并茂的个性名片贴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课间、饭后,同学们都会怀着好奇或期待的心情欣赏着、议论着。这样,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每一个人班级主人的情况,也无声胜有声地监督着每一位主人的行为,每一个同学都会尽可能地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在众人的面前。
(2)“班魂”上墙
我把班级管理浓缩成这样几个字:静、敬、净、劲、竞,贴在教室的后方。教室要安静,对师长要尊敬,卫生要干净,在学习上要有干劲,互相之间要展开竞争。这五个醒目的大字贴在教室的后墙壁上,就能激励学生向着目标冲刺。
(3)班级规章制度上墙
每学期我都会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悬挂在教室前方的左侧,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这样,墙壁又开始说话了,他们在悄悄地告诉学生“这是评定我们班同学品格和行为的一把尺子,每一个学生都要时时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受欢迎的好学生”。
2.让物品“说话”,说有用的话
书橱飘香。当前,一些学生对于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不感兴趣,其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在审美的成熟程度上,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去充实。例如,他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很少愿意读文学作品和科技作品,而是喜欢读一些卡通图画,更有甚者,读一些无聊的作品。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批评同学,而是采取引导的方式,告诉大家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把教室布置成为一个充满书香气息的班级,在班里设立书橱,里面摆满了学生爱读的各类书籍。而且,我们的书橱从来不锁,课间、饭后,学生都可随意翻翻,不知不觉中,学生已读了不少的书,爱上了阅读,享受了阅读。
二、仪表言行,润物无声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领头羊,班主任的个性、能力、知识层面、工作作风、教学热情无不影响班级文化的建设质量。班主任工作是以班主任整个形象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仅是无字之书,还是无言之教。包括班主任整个人格形象的因素很多,而仪表言行是不能忽视的两个方面。
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正处在一种“热衷效仿”的年龄,班主任仪表和语言效应的“潜移默化”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班主任高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关键。要让学生遵守各种管理规定,班主任自己必须首先遵守,做到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班主任在思想、言语、行为、修养、仪表等方面,都要体现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从外表到灵魂深处,都要具有教师必备的风度和高尚情操。班主任只有言传身教,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较高的威望,学生也才会心悦诚服。学生把教师看作榜样,就需要教师严于律己,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心理品质。榜样是无声的语言,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着润物无声的特殊影响。班主任用自身的行动、情感去推动、促进、充实班级精神,是创建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一环。
三、社会实践,内化文化
一定的精神文化只有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也只有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作为班级的精神文化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搭台,那么不管有多么好的班级精神文化也会窒息。要将班级优秀的精神文化内化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力,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来加以实施。开展有效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增长各种见识,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够通过同学们之间相互沟通和情感交流形成一种完整的健康心理,弥补一些学生在情感、心理和能力上的缺失,从而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完整的人格。
1.(2013・山东文综卷・21)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材料体现了互联网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所以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素质。所以①②正确。③④与材料主旨不符。答案选A。
2.(2013・重庆文综卷・8)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不会削弱大众文化的影响,故②不选;主流媒体的宣传会影响,但不是决定文化的发展,故④不选,①③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3.(2013・安徽文综卷・8)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他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B.认识世界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C.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D.要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批判继承发展,A错;认识世界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错;材料主要说明意识在认识世界方面的能动性,并没有说明改造世界方面,故D错误。答案选C。
4.[2013・广东文综卷・37(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
参考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交融,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要大力发展经济,从而拉动文化消费。②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面向世界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多样文化,提高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吸引力。③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中具有重要功能。要通过教育,培养居民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习惯。④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和正确引导,为居民文化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⑤政府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逐步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
【考点精讲】
1.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1)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
拓展分析
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实质是文化生活消费的多样性。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文化生活消费的多样性,根本上取决于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教材的第1点原因就是从这一方面展开分析的。另一方面,消费引导生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活消费需要会表现为市场需求,通过市场引导文化生产,配置经济资源,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教材第2点原因即从这一方面展开分析的。生产力的发展使文化生活多样性成为可能,市场的调节使文化生活多样性成为现实。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化,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②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要政府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现阶段我国人民文化生活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拓展分析:如何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真正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②创新大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成功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中。
③加强对大众文化传媒和基层文化活动场所的管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渗透。
④加强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引导,提高大众文化消费者的辨别力与审美能力。
2.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1)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①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表现、应对措施。
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2)文化激荡看主导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中华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①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
②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③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要求:坚持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3)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培育“四有”公民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措施
①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必须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族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③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
④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应试策略】
结合高考真题和考点知识,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高频考点看,重点把握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
第二,从命题关注的社会热点看,以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主题,考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具体措施。
第三,从能力考查看,既要重视选择题,也要适度关注主观题,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创新演练】
1.多年来,“春晚”逐渐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文艺大餐。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对“春晚”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同。“春晚”众口难调说明
①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②人们文化生活的选择比较单一 ③国家对流行文化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 ④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2.近年来,流行歌曲、小品等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民族戏曲则有些受冷落,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生态平衡”,因为
①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可以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 ②在文化艺术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③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适当限制通俗文化艺术是当务之急 ④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才能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3.相对于印刷媒体的单向传播,互联网技术使得信息交流更便捷、更充分。互相网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话题的多种观点、多种链接、多种选择。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这表明
A.网络技术加速了新旧传媒的更替
B.文化发展依赖于网络技术的进步
C.科技进步促进文化传播方式变革
D.大众传媒优化了文化资源的内容
4.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指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材料二 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要断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断续增加,必须把这些钱用好,让人民满意。要进一步深化教育质量,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上述要求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哲学启示。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理由。
参考答案:
1.D “春晚”众口难调,一方面说明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一台“春晚”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除夕看“春晚”已成国人习惯,而不是只有“春晚”可看,因而不能得出“人们文化生活的选择比较单一”这一结论,选项②应排除。选项③与题意没有联系。
2.D 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现象,是文化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结果:流行歌曲、小品等通俗文化经济效益好,大受欢迎;交响乐、歌剧等高雅艺术经济效益差,受到冷落。但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面向全体大众的,不能单纯为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一部分群众的需求。为满足不同层面大众的需求,应促进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共同发展,故选项①正确。在文化艺术领域,应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选项②错误。选项③说法有违文化政策,排除。维护文化艺术领域“生态平衡”,有利于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选项④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D。
3.C 材料解释了网络的作用,即科学技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C符合题意;没有涉及新旧传媒的更替,也没有涉及大众传媒对文化资源内容的优化作用,A、D不选,B说法错误。
4.A 材料说明了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及其对文化建设的启示。③和④与主旨不符,①和②符合题意。
随着教育改革的浪潮不断掀起,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了我校硬件方面的建设,同时我校本着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引进了“先学后研,当堂训练”、“一主两翼”的课堂教学模式,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通过家长会、网络邮箱、博客等构建了与家长、社会沟通的平台,全体教职员工爱岗敬业,为建设一个品牌学校上下齐心、共同努力。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师德建设二者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带动了师德建设的发展,同时师德建设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支撑。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校园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上,这些与师德建设是息息相关的。
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上,立足于如何激励师生员工、如何有效地发挥其创造力的宗旨上。激励的同时也促进了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既包括日常文化活动和文化硬件设施(如独具特色的校园建筑,具有警示和激励作用的校风、校训、校歌,以及多姿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等),又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精神的建设——这是更重要的。而师德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师德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共同价值目标,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统一于和谐校园建设之中。师德,包含教师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人们对它的表述有多种,如:爱岗敬业、德行端正、人格高尚、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博学精业等。
校园文化建设要富有文化教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创造性。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能把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让校园文化的光芒照耀和激励代代学子、激励教师,促进教师德建设,引导他们走向成功。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建设中要重点体现在如何对待人、如何对待集体、如何对待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上,师生员工只有受到尊重和信任,只有当自身的价值在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中得以实现,才能不断奋发向上。管理者要从人本思想出发,做到尊重、爱护、信任、理解人,这也是师德建设内容所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出一种和蔼融洽、平等互利、宽容谦逊、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群体精神氛围,这也是师德建设的核心所在。
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全体师生提高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使之成为激励我校学生刻苦学习,激励教师艰苦创业、奋发进取的强大动力。
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内部的办学理念、工作作风、管理模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其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根本手段,以关爱培育学生,不断激励学生奋发成才,以关心、激励教职员工,促进师德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为目的。塑造校园文化之灵魂,加强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在领导、教师、学生的共同奋斗中形成的,师德建设伴随校园文化建设共同成长。
关键词:审计文化;审计法规
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审计队伍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构成审计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加深对文化发展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推动审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更好的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服务。
一、要明确审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加强国家审计文化建设,首先要把握方向,理清思路,明确指导思想。着眼于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审计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一)审计文化建设着眼于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
审计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是审计组织存在的前提和目的,是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动因和目标。审计文化对审计事业的发展往往可以起到更本质、更深刻、更持久的影响。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来凝聚人心,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和综合素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审计工作中去,增强为审计事业发展多作贡献的内在动力;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深化审计群体共同价值观的认识,总结审计文化研究和假设方面的成果,探寻审计活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审计文化建设,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把审计总值转化为审计人员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不断强化良好的审计精神和职业道德,进而推动审计工作和审计事业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审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审计文化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及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既是审计文化建设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审计文化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审计人员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满足人、尊重人、培养人、帮助人、成就人。审计机关除了为审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文化氛围外,更要充分尊重和满足审计人员自我发展的需求,参与的需求、个人成就感的需求。只有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被最大的调动起来,潜能被激发出来,审计机关的建设与审计事业的发展才会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要着力加强审计法律规范建设
法制建立的核心在于权力要有制衡和监督。实践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法律建设中的深层文化的传统弊病需要得到解决,从而为审计文化的培育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完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从审计立法的发展趋势和审计文化建设的要求来看,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在以下方面上需进一步完善:一要适时再次修订审计法,力争实现审计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二要充实完善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中与审计监督有关的内容;三要通过审计实践积极提出对有关财政经济法律、法规立、改、废的建议;四要搞好审计法律、法规与其他法律的衔接工作,使审计法律规范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保障审计法律、法规的全面贯彻执行;五要完善审计法律与法规的配套工作。
(二)完善审计规章和准则体系
在完善审计规章和审计准则体系时,应坚持以下原则和指导思想:一是按照审计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在要求,以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为基础,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准则,将审计法律、法规全面正确的贯彻执行;二是坚持客观、统一、绩效的原则,从审计上作实际出发,促进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三是遵循相关、科学、简便的原则建立起来相互配套,操作性强的审计准则体系;四是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现国内外公认的审计原则;五是分清轻重缓急,先易后难,重点突破,分期实施,成熟一个一个,切实保证审计准则的质量;六是对原有的审计规范作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
三、要加强审计文化建设途径的组织保障
做好任何工作都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国家审计文化建设需要强有力的领导,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推动,需要创新体系来保障审计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和长远发展。
(一)建立审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随着审计环境、审计工作的变化而不断充实新的内容、采取新的措施。审计机关应设立审计文化建设领导机构,除确定(下转第74页)(上接第72页)审计文化建设的主要负责部门以外,还应根据职能和特点将审计文化建设任务分解到其他各部门,使审计机关各级领导都能够负担起推动审计文化建设的职责和使命。构建审计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完善审计文化建设的领导制度,是开展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健全审计文化建设工作机制
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整个审计工作及全体审计人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建立一种全员参与和分工协作的机制。首先要将审计文化建设纳入年度工作总体部署,通过审计工作会议等场合和实际提出明确要求;其次要把审计文化建设列入日常重要工作内容,做到对审计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把与审计文化建设相关的各项工作落实好;再次要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完善奖惩机制,营造审计文化建设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氛围。如果没有建立起审计文化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就不能保证审计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化;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3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80-02
党的十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更加明确的指出了应该把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各地农村已经开始了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但有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不足以指导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所以应该加强关于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
一、农村生态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农村生态文化是指农民在本地特定的生存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生态价值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与制度层面的农村生态文化内容;狭义的农村生态文化则主要是指精神层面的农村生态文化,它是指在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中,以维护生态,保障人生幸福为目标,在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不仅应该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关系,还应该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友好共赢的交往状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应该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健全的管理体制,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和生态教育,培育和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既要建设一种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化,还要建设一种生态的交往文化、人文文化。
二、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结合农村具体发展实际作出的科学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文化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作为一种价值观,一种意识形态,生态文化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发挥支持与协调作用,具体的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实现与否的关键。
同时,生态文化建设也是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加快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既是践行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达到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和保障。
三、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民生态文化意识薄弱,参与程度低
在农村,受传统观念和小农意识的影响,村民的生态文化意识还比较淡薄,生态文化理念比较落后,没有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甚至相当严重。同时,由于对生态文化没概念、不了解,民众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参与热情较低。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思想观念保守、满足于现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慢。由于缺乏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意识不到生态文化建设对于整个国家、整个人类,以及对子孙后代的意义,真正实施起来配合度低,懈怠情绪严重。
(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必须以完善的管理体制作为依托。但生态文化建设实施时间还不长,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才刚刚起步,对生态宣传与教育、生态保护团体及生态文化普及等各方面都缺乏经验和相关制度,使得生态文化建设管理工作落实难度加大,特别是法律制度作为最基本的一种保障制度,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法律、法规落实并不到位,一些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还不完备。再次,由于许多环保法规缺少实施细则,相关的法律监督及实施保障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三)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化建设组织机构。虽然设有一些乡镇文化站,在有的地方有站无址,形同虚设。而在农村,我国一直实行村民自治管理,形式松散,对于新兴的生态文化建设,更没有专一的机构去负责生态文化价值观的宣传,以及监督生态文化建设措施的落实。除没有完善的机构设置外,生态文化建设的其他辅助设施也不完备,公共文化活动场所有限,有很多农村就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利用率较低。村庄整体面貌和卫生环境普遍较差:乡村道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庭院内外,道路旁边柴草堆放混乱。
(四)追求经济利益,破坏生态文化建设
我国农村广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还不富裕,对短期经济效益的过多追求和关注使之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的长期综合效益。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行为或离自己很遥远的事。另外,生态环保意识淡漠在广大农村地区是普遍存在的,特别是许多乡镇基层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淡漠,只重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尚未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以污染环境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很常见。
三、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生态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生态文化意识
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生态文化建设的快慢,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生态文化教育,应该把生态文化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对青少年的家庭、学校教育和对成年农民的社会化再教育。除了生态文化教育之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文化理念,使生态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使农民真正意识到生态文化的发展对于自身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 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第一,制定生态文化建设考核标准,严格考核评议制度,使各部门围绕生态文化建设有依据可寻,使生态文化建设科学、健康发展;第二,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群众监督制度,对群众反映的具体情况要核实,并进行详细的调查,对调查结果予以公示,对破坏生态文化建设的现象及行为要给以曝光批评,比如,查封农村造假售假的小作坊、要求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的小工厂停业整顿等;第三,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法制保障,制定地方性法规以及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地方条例,特别注意发挥村民自发形成的村规民约的作用。
(三)建立完善生态文化建设机构和基础设施,确保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加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建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管理机构,在上级部门中设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在基层设置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小分队,自上而下,形成一个促进生态文化建设的连贯体系,使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政策执行具有连贯性,持续性,使生态文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其次,生态文化建设应该依托一定的物质载体,在每个村修建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建立村中心花园,设置生态文化宣传长廊;建立生态文化家园,统一规划居民住宅,硬化、绿化、美化道路,改变脏乱差现象;加大农村能源环保设施建设,安装太阳能,修建沼气池,改善农户早晚炊烟四起的状况,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使农民生活在生态、和谐、美丽的环境中,能够切身感受到生态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最终会进一步促进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生态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农村经济“绿色”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拜金主义盛行,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生态文化的同时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是促进生态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一,发展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好农村特有文化资源,变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为生态文化产业优势,进而整合资源,引资合资,进行产业开发,比如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等;第二,发展生态农业。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应注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培育和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把文化建设与群众增产增收紧密结合,使群众在参加文化建设活动中增强致富能力,有利于增强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吸引力和长期发展。
总之,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核心环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深刻把握生态文化的内涵、任务和意义,大力进行生态文化的宣传和建设,才能在农村地区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舆论环境,形成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才能更好的推进农村生态文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胡今.浅析辽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J].辽宁经济,2012,(10).
[2] 徐丽华.构建红河州农村生态文明的彝族生态文化建设[J].毕节学院学报,2010,(05).
关键词:高校 寝室文化 学风建设 措施
1 寝室文化和学风的含义
1.1 寝室文化 大学生寝室文化指的是大学生在寝室这一特定的主要空间的共同学习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泛泛来讲,寝室文化涵盖了软、硬件两方面的因素。其中,硬件指的是寝室的规章制度、生活设施、装饰和环境卫生等这是寝室文化的基础,属于物质文化;软件指的是寝室成员在学习、生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价值理念、心理活动及行为方式等,这是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高校寝室文化是一种以寝室成员为主体,以寝室为空间,以寝室成员的课余生活为主要内容,以校园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相对稳定的群体文化。
1.2 学风 学风是衡量一所高校治学理念、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作为人才培育基地的高等院校,应该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来抓。从狭义上讲,学风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倾向性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上体现出来。学生集体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为集体对学习的感受、情绪、习惯、传统以及舆论等,会对集体中每一位成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习态度及日常行为是其个性的体现,不仅决定了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还会影响集体中其他成员的学习状态,学生个性的形成也会受到校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优良学风具体体现在:学生勤奋学习、尊师敬友、不耻下问、互帮互助、举止文明等。
2 寝室文化与学风建设的相互作用
2.1 高校寝室文化建设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寝室文化以寝室成员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由涉及寝室生活的各方面的价值准则、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公共行为和学习生活习惯所组成。加强寝室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宿舍系列创建活动,营造良好、和谐的寝室氛围,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学们在寝室活动中进行自我约束、自我评定,树立正确的成长目标,从而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2.2 学风建设反哺寝室文化建设 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和核心是学校的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直接影响到所培养的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校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的氛围,同时也是一种动力和凝聚力,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努力向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由点带面,直接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有利于加强环境育人,在寝室内成员的自身努力和学校优良学风的促进作用下,从而快速积极地建成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
3 加强寝室文化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措施及方法
3.1 加强寝室物质文化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寝室物质文化包括寝室和寝室楼内的设施、寝室楼的布局、学生住宿区的布局、学生住宿区的文化设施和休闲娱乐设施等内容。它蕴涵了育人的理念、精神,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不断体现为人处事的哲学等信息,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寝室物质文化对学风建设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创建舒适且便利的寝室设施,包括满足学生休息放松的休闲娱乐设施,完善的寝室设施向学生传递积极奋进的精神和引导,使学生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各高校可以适当配备生活便利设施,如开水房、洗衣房等,使学生的生活更方便快捷;适当增加寝室之间或上下楼层间的隔音效果,因各个寝室的作息时间不统一,且日常生活习惯各异,偶或开展寝室内部活动,使各寝室之间互不干涉和打扰,创造较自由宽松的生活、休息环境;在各楼层或整幢寝室楼中设立通宵供电自习室,方便部分较忙碌的学生在熄灯之后也能继续完成工作或学习;在寝室楼内设置报刊及观看电视的场所,使学生有时不必到图书馆就能阅读国内外发生的实事热点新闻,及时收看到当前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对寝室环境进行文化氛围的装饰,在楼梯、走廊、转角等处张贴励志名言、风景画、校园画像及生平介绍等装饰画,增添寝室浓厚的文化氛围,散发出学生寝室的独特文化气息,形成积极奋进的寝室文化氛围,让学生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寝室物质文化的完善及形成的氛围,引导学生无时无刻都身处在怡人舒适、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中,从而有效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2 健全、完善寝室制度文化,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寝室制度包括寝室出入制度、用电制度、安全制度、卫生制度、作息制度以及大学生在寝室中约定俗成的准则等。健全寝室制度建设涉及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各制度建立合理公正透明且环环相扣,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学生个性突显的变化进行更新,保障学生在寝室的基本生活。建立的制度要合理和规范,因为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精神,得到广大同学的拥护和贯彻实施,起到感染和约束的作用,且具有参照性,否则在执行中将会遭遇实施的困难,无法使人信服,无法形成长效机制。各种寝室从不同方面规范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对寝室卫生脏、乱、差现象,作息无规律等不良现象进行适时适度的批评和疏导,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个寝室,使每一个寝室成员都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饱满的精力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3 引导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大学生始学教育中,将人际关系作为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寝室人际关系。大学生因心理调节不够灵活,人为处事不够成熟,且从紧张学习的高中过渡到较注重个人能力发展的大学,还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的生活,却要和不同性格、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家庭教育的同学相处,势必引发紧张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在每日相处的室友之间。各高校可利用思想品德课、职业生涯课等,教导学生人际交往行为规范和技巧,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关系,提高交往品质,发展有利于自我成长的和谐的人际圈。部分高校已建立了朋辈心理辅导室,对有交往障碍或交往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解困机制,化解寝室中的人际交往关系问题,共同营造团结、互助、奋进、包容的寝室人际关系氛围,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4 打造积极向上的寝室网络文化,促进优良学风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电脑已在大学生中尤为普及,且成为学生与外界、老师、同学间的重要交流沟通工具之一,也成为了学习的极有效工具。学生通过网络扩展了知识面和视野,形式生动、又不失时尚前沿的元素,满足了学生的众多需求。但因部分学生缺乏自控和约束能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听音乐、看电影、聊天等活动,尤其是网络游戏成瘾,没有节制地通宵上网,荒废学业,大大减少了必要的人际交往,与室友和朋友少有时间沟通和交流,影响了正常学习和生活。各高校可以借助网络媒介的平台,趋利避害,加强校园网络的监控,坚决抵制不健康信息的侵入,对于进入浏览不良网站的IP地址给予限制和断网,晚上熄灯的同时进行强制断网,在平时的上课及活动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多浏览关注健康向上的网络信息,定期开展各种网络学习竞赛、科技竞赛等活动,激励同学们正确利用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相关思政网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突破时空的限制,解决寝室中的难题,平时也可利用微博、微信、QQ等平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引导同学们将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中来,从而促进优良学风的建设。
综上所述,学风建设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而寝室文化建设无疑在中间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要创建优良的寝室文化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促进优良学风建设,同时通过解决寝室中的系列问题以侧面解决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通过加强寝室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开辟加强学风建设的新途径,优化高校的育人教导功能,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峰.大学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12(2):67-68.
[2]于德刚.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探析[J].2012(2):79-80.
[3]秦风艳.浅议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J].2012(2):64,72.
关键词:和谐社会文化医院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规划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目标。医院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起着引导价值观念,继承文化成果,整合医院资源,陶冶医生情操,提高人文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可见,构建和谐的医院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应有之意。
一、正确把握医院文化的本质
所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人化”。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定的群体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与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同的社会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一所医院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群体,也有自己的文化——即医院文化。医院文化是以医患活动为主体,以医院精神为底蕴,由医院员工、患者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医患群体中通行的规范准则、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体系,是一所医院综合素质的体现。从结构上看,医院文化包括三个层次。
1、物质文化。它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总称,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是医院文化的外在标记,是其表层文化,它包括医院环境布局、建筑雕塑风格、图书资料、医院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文化设施和文化网格,还包括医院的标志如院徽、院歌、院训、院旗、院牌等。物质文化的建设及管理水平直接反映出医院的服务水平。因此,医院文化建设应从创建优美医院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
2、制度和方式文化。它包括医院的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及其职能、服务内容、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以及相应地体现于人际关系中的主体的生活、行为、消费方式等,还包括非正式群体的活动制度和方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医院工作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先用制度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
3、精神文化。它是医院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医院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由医院的院风加以体现,是医患共享的价值观、道德准则、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以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
二、医院文化的功能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服务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
1、医院文化的导向功能。目前,在医院建设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医生医德意识削弱,服务意识淡漠,把医疗服务视为商品,把个人拥有的技术当作商品出卖,无利不医;有的把个人利益得失看得很重,容不得吃一点亏,遇到好处争着向上伸手要,涉及奖金分配、职称晋升、增资调级等切身利益争持不下;有的认为医院发展只是管理者的事,与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碌碌无为,不求进取;有的习惯安定舒适、没有压力的工作,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要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就必须依靠医院文化建设来加以正确引导。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通过媒体、电台、宣传栏等舆论阵地,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够正确对待外面世界的诱惑。和谐的医院文化能够引导医务工作者参加医院文化活动,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思想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洗礼,提高理论修养与辨别能力。
2、医院文化的凝聚功能。医院文化的凝聚功能是伴随着导向功能而产生的。它能够凝聚职工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类需要层次理论,要激发人的心理内在诱因去努力提高绩效,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去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宽容、和谐的医院文化能够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实现上述需要提供文化氛围,员工自我实现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医院文化,促进员工全面发展,实现自我,在提升自我中感受到医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日常的诊疗服务工作中自觉成为医院文化倡导者、建设者、宣传者和传播者,提高整体战斗力。
3、医院文化的服务功能。和谐的医院文化服务于打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是一个技术、知识、人才密集型的实体,它是通过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和各类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来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特殊行业。医疗资源可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基础的医疗物质资源;一类是以人才为基础的医疗技术资源;另一类则是以思想、文化建设为基础的伦理价值资源。三者的整合转化为医疗资本,构成医院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体现了医院技术专业化的竞争力。优良的医院文化建设有助于构建医院核心竞争力,通过发挥医生个体发展、发挥群体效应,真正形成“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药有专方、人有专长”的良性循环体系,营造医院核心竞争力。
三、对医院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切实加强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领导
长期以来,医院更注重物质建设,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医生和患者的需要,以人为本说的多而做的少;医院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受物欲和利益的驱使,使许多人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辨别真善美的能力。所以要搞好医院文化建设,必须加强领导,使全体医务工作者形成价值认同,聚合成一致的理念、追求,以及对医院目标的共识。医院党委要把医院文化建设提到塑造医务工作者灵魂精神的高度来重视,要把医院文化当作核心竞争力来抓:(1)应把医院文化建设纳入医院建设的整体规划。医院党委应将文化建设作为医院建设的总体任务之一,既要制定长远的规划,又要明确近期的目标,使医院文化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2)要建立健全医院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医院可以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参与的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或相关文化活动的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不同时期的实施方案。还可以设立医院文化工作委员会等专门的医院文化组织机构,具体组织医务工作者开展医院文化活动。(3)要加强对医院文化活动的具体指导。要发挥党、政、工、团等组织各自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浓郁丰厚的医院文化的精神氛围,需要依靠广大医务工作者整体努力,那种认为医院文化建设只是管理部门的责任的狭义意识,正是目前医院文化建设普遍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也是阻碍医院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只有医院领导者以及全体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医院文化建设应负有的责任,医院文化才能出现整体效应。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骨干队伍
医院要在医务工作者中发现和培养医院文化工作的骨干,尤其要发挥广大医生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医生是医院文化的引导者、组织者,本身又是建设者,在医院文化形成中起着一种示范、表率、组织作用,是医院文化不可缺少的主体。目前,在医院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组织者往往是医院党政部门,参与者往往也是医院行政工作人员。所以,要建设和谐医院,建设高品位的医院文化,医生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缺少了医生的参与,医院文化的水平是不可能上层次的,和谐医院的建设也是空想。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1)医院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民主。医院文化是以医生为代表的广大医务工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必须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医生在建设医院文化的主体作用。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扬民主,不仅要增大医院重大决策的透明度,建立医生与医院领导联系的畅通渠道,增强医务工作者的主人公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而且在组织管理上也要充分相信广大医务工作者。(2)要采取措施,积极开展各种培训工作,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医院要避免因人员素质不够而导致医院文化建设或流于形式,或者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缺乏创新,或者“急功近利临时安排多,长远规划战略考虑少”,“节目文化活动多,平时文化活动少”。
3、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全面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的建设还应遵从医院文化规律,循序渐进。具体来说应重点从以下方面入手:
(1)抓好硬件,创造宜人的物质文化。医院的硬件建设是基础,是依托,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到整个医院内建筑的宏观规划与设计,医院环境的整体绿化、美化和净化,小到院牌的制作、信封的设计、院徽图案的构思等。医院建设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努力实现医院生态化,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医院、公园、乐园、家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既注意借助地形地貌保护生态环境,又精心规划设计,形成功能配套;既具有恢弘气势,体现医院的崇高,又赋予人文底蕴,发挥“教化效应”,“让每一面墙壁都在向医生说话”。医院布局和绿化本身就是一本教材,就是一张名片,一定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行为和观念产生影响。
(2)建章立制,创造和谐的制度文化。医院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文化体系,才能保障医院文化体系,才能保障医院文化的正常有序地发展。医院制度文化既有柔性的也有刚性的。柔性的包括医院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医患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刚性的包括成文或约定俗成的规章制度。前者是医院发展过程中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而成;后者是在医院为适应服务患者专门通过特定程序制定的。所以医院的制度文化不仅规范着人们的工作方法、作风、效率,还规范着人们的习惯和意志。就管理文化而言,制度是形成医院文化的“定型器”。要构建具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的医院群体文化,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体现医院服务目标、服务理念、环境规划、管理模式个性特征的规章制度。
(3)重精神,突出精神文化的核心地位。精神层面的医院文化表现为医院人多年积累沉积形成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的灵魂与象征,是一个医院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一所医院院风的集中体现。医院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离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医院文化建设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一个精神文化荒芜的民族绝对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一个医院文化粗浅的医院也绝对是没有希望的医院。精神层面的医院文化建设决定了医院文化的品位和风格,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部分。因此,必须从医院服务思想、服务目标、管理理念、专业特色追求、医院传统等方面构筑独具魅力的医院精神。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