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顶岗实习学习计划

顶岗实习学习计划

时间:2022-11-16 08:1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顶岗实习学习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顶岗实习学习计划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职业能力

顶岗实习是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内容。通过让高职院校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能够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提高职业能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就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单阐述。

一、顶岗实习的意义

通过参加顶岗实习,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切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工作能力,而且为学生今后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责权不明,管理未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校外顶岗实习属于与学校、企业、学生以及家长息息相关的活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业、生活和工作。由于顶岗实习的期限较长,学生分布的地域较广,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师指导不到位,企业和学校责权不明,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且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状况,从而导致思想教育不到位,且忽视对顶岗实习质量的考核评价工作。教师只是单纯地重视结果考核,未进行有效的过程考核,考核缺乏客观性。

2.未建立完善的顶岗实习制度

顶岗实习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需要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为支撑。这些制度约束校方、厂方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实习的运行过程,保证实习的质量。但是,目前多数学校并没有做到真正完善制度,或者制度得不到真正执行。

3.顶岗实习未将“工”和“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常情况下,众多企业将学生顶岗实习视为“预就业”,未认识到学生顶岗实习属于学校教育的延伸,从而也就将顶岗实习的学生当作自己单位员工。然而,顶岗实习并非“预就业”,而是让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这一形式结合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调查显示,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就如同企业的员工一样,只是进行工作,并未深入学习,这样无法达到理想的顶岗实习的目的。与此同时,很多学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率,致使顶岗实习严重背离了教学的要求,从而使学生由实习变成了工作。

三、强化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对策

1.责权分明,强化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要通过校企双方签订相应的协议,协议中应该明确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具体来讲,企业方管理人员,要将顶岗实习的教育、生产以及培训的任务,严格按照校企双方所指定的课程学习计划对学生顶岗实习开展相应的培训,最大限度地避免因责任不明所造成的校企相互推诿的情况。同时,要加强对学生企业安全生产操作规范以及规章制度的培训。除此以外,学校方应认真贯彻落实顶岗实习的各项管理规定,如根据技术技能培训需要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配合企业完成顶岗实习过程的考查考核等。

2.加大对顶岗实习资金的投入

要想确保顶岗实习工作高效开展,投入一定的经费是必要的。这就要求严格落实顶岗实习的经费,开拓多种渠道引进资金投入。除此以外,建立起相应的经费使用及管理标准,科学配置经费,切实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3.明确顶岗实习的任务及考核标准

要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就必须根据学生实习岗位的实际,明确知识、技能以及素质要求,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让学生达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在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还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企业顶岗实习考核办法,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评价。

总而言之,顶岗实习已经发展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方式,顶岗实习所取得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想提高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制度,规范顶岗实习模式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够强化顶岗实习,促使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工作顺利开展,以达到理想的顶岗实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舒.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问题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2(1).

[2]张翠明.高职教师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2(8).

[3]丛洪娟,刘璇.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北方经贸,2012(2).

第2篇

[关键词]外语专业 校企合作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77-02

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文件,职业院校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体现出其职业性,即要走校企合作之路。外语系在“十一五”期间承担了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外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提出了对于实践教学的构想,即要把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专业实习紧密结合,所以,校企合作一直都是外语系追寻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之路。

全国的专科院校几乎都设置了外语专业,在这个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如何生存和发展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在研讨的重要课题。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我们深刻感受到,如果要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就要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外语系的三个专业原来并没有明确的实习方向,所以在第六学期基本上采取了学生分散实习的方式,大多数学生的技能得不到有效发展,因而在毕业时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时势所需,外语系于2009年开启了校企合作之路,不但设置了应用英语专业(酒店英语方向),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而且全面实施了2009级酒店英语方向学生的校企合作。通过学生在几家五星级涉外酒店的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质地提高,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学生在就业时很快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而且起点高,这充分说明学院的办学理念是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鉴于此,外语系积极探索,充分调研就业市场,通过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就业心态,并在大量毕业生回访的基础上,2012年成功增加应用英语专业(少儿英语教育方向)和应用韩语(酒店韩语方向),进一步加强了专业建设,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年底,外语系经过认真研讨,向学院提交了2010级三个专业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计划,并在院领导和校企合作部的指导下,2012年实现了全体学生的专业顶岗实习,这是外语系工学结合之路多年来走出的第一步,这是艰辛的一步,也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

几年来的校企合作工作实践使我们的工作思想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深刻体会到工作要讲究方法,下面是我们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思路和体会:

一、改变思想,科学规划

学院的人才模式培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学生实习的工作岗位有时不一定要完全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一致。众所周知,现代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很低,外语系的应用英语专业对口就业率大约为40%,而日语和韩语的对口就业率不到20%。这一点说明,现在学什么不一定将来就从事什么,只有综合能力强的学生最终才能被企业所接受,而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品质和待人接物的工作方法。这一点在我们的酒店英语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认证,参加过半年专业顶岗实习的他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比较理想的工作,并有着很大的个人发展空间。

二、外语系的校企合作工作可以分为“三步走”

全面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只要能锻炼口才、技能和与人交际能力,便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优中选优:尽量选择在同行业中口碑好,学生可以充分锻炼的企业。做大做强校企合作理想的专业及方向。订单式培养:更高层次的校企合作就是订单式培养。

目前,外语系与沈阳富丽华大酒店、大石桥好仕外语学校等单位合作都比较成熟,我们计划将来成立“富丽华订单班”“好仕订单班”,实现专门培养,这样就会有很好的就业率,就业好自然招生也就随之好起来。

三、校企合作中的工作思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学生的责难,家长的误解,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不利,这一切都说明了很多事需要耐心和方法。

(一)提前规划,大力宣传

2010级韩语专业学生刚来到学院后就参加了烟台华安国际大酒店与我院的签约仪式,因而心理上已经有了准备,所以在第四学期进行实习宣传的时候,虽然有些阻力,但还是服从了学院的决定,走上了顶岗实习工作岗位。2010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了解到了韩语、日语专业学生实习的宣传,就很自然地接受了这次实习任务。

(二)细致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学生入学时学外语就是要选择一个好专业,将来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学外语的人大多有一种自我优越感,学生的想法也就是能顺利毕业。他们对实习并不真正理解,总感觉是受人摆布的安排,打乱了自己的学习计划。而且开始实习之后,他们总会遇到工作累、不能和别人有效交际等问题,这时需要老师的关心和鼓舞。尤其是有些企业也并不能真正地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对社会的贡献,而是把学生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看待,这就严重违背了国家教育部对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给校企合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我们必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教会他们遇到事情该怎样解决,并鼓励他们一定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我在给2011级应用英语专业学生上课时已经开始进行未来的实习动员了,学生们在思想上已经接受了一年后进行的专业顶岗实习,这样就事半功倍了。

四、校企合作带来的巨大收获

(一)校外专业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了社会的运转规律

专业实习的真正目的是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自己的专业所学,并从中获得工作经验及了解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子,这一点通过实习过的学生反馈就可了解到我们达到了实习的目的。

(二)使学生体会到了自己专业学习的深刻内涵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书本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专业实习为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实践机会,学生实习后上课听讲更加专心,更深刻地了解到自己学习的到底是什么。

(三)积累经验,为将来就业打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坚定的工作理念

专业所学只是将来就业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通过与学生交流,我们发现学生的确对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加有责任心。

(四)各专业的工学结合之路,完善了高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第3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学生管理 教育教学管理 就业管理 顶岗实习管理

学生是教育活动存在的基础,没有学生学校工作就无从谈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的现状及特点,对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相关文献,总结发现目前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界定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内容

查阅几本职业教育学教材,第一章时都会提到学习、学生发展规律、德育等内容。黄尧在《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一书中明确提出职业院校学生管理中包含招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顶岗实习管理、就业管理四大方面;李向东、卢双盈在《职业教育学新编》一书中提出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内容包括日常行为管理、组织管理、学习管理。本文依据前者的观点,总结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研究现状。

二、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张爱滨在《浅析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沟通的作用与方法》一文中指出学生管理的原则是平等尊重、理解支持、真诚温暖,常用的方法有耐心倾听、换位思考等。瞿懿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为例》一文中提出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时效性――管理组织的高效化、管理技术的信息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摆脱传统科层制度束缚;鼓励学生民主自治和自我管理;做到学生管理工作者与学生和谐互动等建议。

三、具体方面的学生管理研究

(一)教育教学方面

对职业院校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智育(学业方面)、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及体育等方面。

1.智育(学业)方面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智育(学业)方面的管理,大多数研究取得较为一致的结论,即职业院校(中职和高职)学生状态总体欠佳、学习动力不强。如王杨丽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提高的策略》中指出高职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基础不好、学习习惯不好、情绪体验差;李娟在《高职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总体上高职学生的学习计划性较差,学习目标并不明确,学习动力缺乏。陈丹辉、陈丹在《职校生学习状态总体欠佳、水平差异显著――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力状况的调查报告》中通过对中职生的调查指出职校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力不强、自信心不足、总体状态欠佳。

一些研究者探究了原因,其中庄西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动觉型学生在职业中学中分布比较多,导致他们初中学业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是初中阶段的信息传递方式与他们的感觉通道类型不匹配。为此他建议职业学校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实验和探索,逐步形成有效的专业技能教学模式;重视实验实习教室的建设;活跃课堂氛围,多安排一些活动,少一些讲授;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概念水平。除此之外,陈庆合、郭立昌、王静芳、张聪在《高职院校学生智能结构特点与学习能力提高策略》中提出教师可以对学生倾注爱、关注、信任及设定合理的学习目标等激活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复原力(主要指个体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另外,也要用实践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迫切需求,也就是贯彻实际联系理论的“做中学”教学原则,增强整体学习效果。此外,还要运用掌握学习和反馈教学原则,即教师应随时通过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2.德育方面

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惑。如叶章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困惑和对策》中指出社会转型期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困惑主要有:学校德育缺乏说服力,脱离社会实际;学校德育内容重道理说教、抽象空洞,缺乏针对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德育目标与家庭教育目标冲突;教师群体对德育不严肃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效果。刘振汉在《职业院校学生德育特点、现状及改进方案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存在的问题有:把德育作为文化知识传授的偏向;教学方式缺乏多样性;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德育出现盲区。姜珊珊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德育研究》中指出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有:高职德育缺乏特色、德育目标大而泛、德育内容空泛、德育考评引导不力、德育队伍建设滞后。孙德魁在《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现状、不足及改善对策探究》一文中通过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部分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不强、德育课的实践教学普遍薄弱、部分学校教学师资队伍有待强化等问题。

大多数研究者都提出了改进建议。如柳臻在《探索以“反思课”为主体的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一文中提出反思型德育教育模式;孙其君在《试论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四化”模式》一文中提出德育要人文化、自主化、快乐化、开放化;刘根华在《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应对措施》中提出团体学习、与社区教育相融合,谋求点、线、面的结合,即学校建立全员、全程、全面育人的大德育工作体系、践行维度的有效评估。当然,还有不少研究者对职业院校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进行了研究。

3.心理健康方面

研究者的普遍共识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自卑、面临的困惑与压力较普通学校更大。如赵富才、刘敏在《职业学校学生抑郁障碍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中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职业学校的学生抑郁障碍水平比普通学校学生明显要高。

(二)就业管理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准备、就业质量的{查研究及对学校就业管理工作的研究等方面。高臣、陈强、刘媛在《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创新研究》一文中指出学校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理念欠缺、管理结构失衡,并提出学校就业主管部门与各院系捆绑、各院系主任与书记捆绑、专业主任与专业捆绑等五级捆绑法的建议。吴琼在《中职生的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以寿光市为例》一文中提出学校应优化专业配置、加强和引导中职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建议。

(三)顶岗实习管理

关于顶岗实习管理的研究大多是实践基础上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何玲在《对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探讨》一文中指出顶岗实习管理中的困难:校企合作基础不稳、缺乏政府、政策的指引和保障,如用人单位缺乏动力、用人单位、学校、实习学生权责关系不明确等。学校管理难度增大,如实习管理难度增大、实习生个人问题增多。针对问题,研究者提出对策:学校健全顶岗实习管理的机制,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搞好校企合作、进行思想教育,做好顶岗实习前的准备和组织工作;协调校企双方的对口管理,加强学校与实习学生的沟通,关注实习学生的工作状况,加强协调和管理工作;做好评估和总结。李存、林淑玲在《高职教育顶岗实习管理探索与实践》中提出了顶岗实习管理内容,包括:宏观政策体系管理即国家和政府层面针对顶岗实习进行的相应政策体系研究和制订、微观政策体系管理即高职院校和实习企业层面针对顶岗实习进行的相应政策体系研究和制订及顶岗实习资源管理、顶岗实习教学业务管理、顶岗实习生产业务管理、思想和安全教育管理和顶岗实习管理实施。

四、结语

学生管理包含几个方面,教育教学管理和就业管理方面研究成果较丰富,顶岗实习管理方面的研究较贫乏。此外,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研究,有的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有的与心理学结合从理论上认识问题的现状成因,发现学生学习特点规律,尽管如此,相信研究可以更加细致深入,还可以取得突破。关于职业院校德育管理、顶岗实习管理的研究多是经验的总结,有利于人们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但理论性不强,以后研究或许还可以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关于招生管理的研究甚少,大多数是对招生困境的研究,对实践经验的总结较为少,人们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较少。

参考文献:

[1]黄尧,主编.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李向东,卢双盈,主编.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爱滨.浅析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沟通的作用与方法[J].科技创新导报,2012(03):191-193.

[4]王杨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学习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07):54-55.

[5][11]《业学校学生学习效率问题研究》子课题组,陈丹辉,陈丹.职校生学习状态总体欠佳、水平差异显著关于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力状况的调查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38-43.

[6]庄西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08(02):31-34.

[7]刘芳.对高等职业院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和管理建议[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8]陈庆合,郭立昌,王静芳,张聪.高职院校学生智能结构特点与学习能力提高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5):95-97.

[9]赵富才,刘敏.职业学校学生抑郁障碍与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52):10603-10606.

[10]柳臻.探索以“反思课”为主体的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90-93.

[12]孙其君.试论中职学校德育管理“四化”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249.

[13]刘根华.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8(06):36-37.

第4篇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也明确要求:“根据区域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加快区域和行业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这些都为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和制度保障。

何谓弹性学制?狭义的定义是指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至,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也可滞后毕业)、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即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课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

一、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学分制的必要性

(一)弹性学分制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高职教育学生生源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学毕业生、高职五年制学生、对口生等人群进入高职院校进行学习,年龄层次不齐,能力素质不一。如果采用传统的学年制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程度不一,必然会出现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偏高,觉得知识讲授过于浅,出现“吃不饱”现象。而另外一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差,出现“吃不了”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基础和资质好的学生可以在短期内修完所需学分并提前毕业、就业;而基础较差或由于种种原因落后的同学,可以在规定的最长期限内完成学业即可。这种弹性学制的灵活性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是非常有吸引力的。针对生源多元化的现实,高职教育实施弹性学分制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二)弹性学分制改革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弹性学分制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里的生动实践,是我国改革、创新和完善教育教学制度的有效尝试和有益探索。它自始至终都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和人性关怀,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选选不能满足学生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学生在掌握了专业必修课程之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等,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选修课程,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快速上岗,实现校企对接。

(三)弹性学分制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除了校内实践教学形式外,校外顶岗实习成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校外顶岗实习暴露出一些问题,很多用人单位只愿意接受毕业班学生的岗位实践,而对于一、二年级学生的岗位实践不是很欢迎,主要是因为一、二年级学生课业安排较多,课余时间较少,不利于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管理。因此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学分制,能解决这一时间上的矛盾,学生可在顶岗时间外,根据自己的时间选修课程,完成学业,同时也在工作岗位学到更好地实践技能,扎实有效地推进了顶岗实习,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工学结合。

二、高职院校弹性学分制构想

为确保弹性学分制在高职院校顺利推进,特做出了以下两点设想:

(一)构建模块化课程

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以学科制为基础,强调前后课程内容的衔接,所以只能采用“流水线式”的教学体系。学生在选课中不可能考虑到所谓的学科体系问题,这与学分制、选课制是部分矛盾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采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模块化的课程是以职业技能点为核心建立一门课程,这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体系。模块化的课程包括必修、限选和任选三类课程,每一专业大类可提供若干个不同模块组合的课程菜单供学习者选择,而每个菜单上各个模块组合相对固定,以此来避免学习者课程选择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对于模块中的具体课程设置要因材施教,对同一门课程要开出内容深浅不同、教学风格不同的课来,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学习者的需要。

(二)建立“导师制”

导师制度应该覆盖学习者在校期间的所有方面,每一名教职员工都责无旁贷地要担任学生的导师,不但根据学生情况指导其选择课程,介绍学习方法,使之拥有系统、完整、科学的知识结构,还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以及关心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在专业学习上,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习者介绍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情况,指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选修课程,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进度,采取适合的学习策略;教育学习者热爱专业、端正学习目的等。

在生活上,导师主要负责对学习者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学习者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健康、稳定的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参考文献:

[1]李霞.中等职校弹性学习制度的构建要突显自身特色.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6(6).

[2]李鹰,李哲,张喜春.高职教育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初探.教育与职业. 2007.

[3]束剑华.高职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方法探讨.职教论坛.2006(2).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生涯;学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221-03

一、引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强调谋划的重要,职业生涯也是如此。不过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尤其是在“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首要做好的是学业规划,即尽早确立自己的专业方向,打造专业特长,提升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搭建良好的平台。本文结合我院2011级软件技术专业学业规划教育实践谈谈一些思考和认识。

二、确定专业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1.大学生活与个人发展的“三级跳”。三级跳是一项田径项目,运动员能跳多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助跑时所获得的水平速度和起跳产生的垂直速度,同时还与每一个动作完成的质量、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和三跳的比例有关。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也有类似的“三级跳”(如图所示),即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和大学毕业后前五年。

中学阶段是一个基础阶段,主要是构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框架,掌握学习方法,训练思维方式,养成学习习惯。当然还决定能否读大学、读什么大学、以及是否可以选择专业等。大学阶段是一个提升阶段,在这个阶段将全面塑造自我和发展自我,并以学会“独立自主”作为阶段目标,一方面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习和掌握某一门专业知识。可以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三个方面培养自己。最后将决定进入社会的第一个角色是什么,即得到怎样的一个发展平台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大学毕业后,首先面临适应社会环境的问题,要在经验、技术、能力、资金等方面不断进取和积累。同时可以重新定位自我,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来寻求和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2.确定专业方向,提高专业学习效率。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着力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其内涵可以理解为: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技能、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懂得与人沟通和合作的团队意识。因此高职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可以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职业范围和就业岗位,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调研,结合个人的兴趣与需求,并参考他人的意见,选定一个比较明确的专业方向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专业学习效率应该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学有所长,二是学有所用。所谓学有所长,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打造自己的一技之长,没有特长的高职毕业生就好比是一个钝刀型人才,在人才竞争中是没有优势的。所谓学有所用,是指在岗实习和就业环节中的专业对口,作为高职生初次进入职场需要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来提高其竞争力。

三、明确学习重点,提升职业素养

根据高职学院“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业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构建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1.知识结构。在刚进入大学的第一个学年,首先适应大学校园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学会做好课堂笔记和课外读书笔记,做好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在这一阶段的总体要求是宽而广,即广泛涉猎和拓宽文化基础知识,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方面的基本知识,提高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深入理解重点课程和拓展课程知识。第二个学年的学体要求是专而深,即主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积极参加有关考证和考级的学习。同时在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应用和行业状况后,确定本专业的某一个方向作为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并精通这一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这一阶段还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增加社会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顶岗实习期间学体要求是精而熟,即在实习岗位上通过参加实践项目进一步学习最新技术知识,同时做好毕业设计课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2.能力结构。能力结构分两个层次:一是基本能力,即问题分析能力、信息搜集和整合能力、组织表达能力,这方面能力可以通过阅读思考、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培养。二是职业能力,主要是指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方面能力可以通过课程实习、项目训练和毕业设计等方式进行培养。

3.素质结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生理素质,即生理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水平、对外部环境和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二是心理素质,主要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三是社会文化素质,主要由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构成。素质培育是一个过程,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阅读、读书笔记、静思、运动和学会交流等。

四、制订学业方案,打造专业特长

制定《专业学习方案书》,这也是问题的落脚点,大学阶段学习行动方案。第一,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了解职业范围,确定一个比较明确的职业方向。第二,根据教学进程安排,结合选定的职业方向,界定每个学期的重点课程。课程学习是专业学习的基础,提高专业学习效率最终还是要从课程学习入手,所以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应该明确重点课程。第三,根据职业能力要求,结合选定的职业方向,确定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技能证书的考试类别和应考日期。在此以我院2011级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阐述《专业学习方案书》。

根据2011级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规划

以《专业学习方案书》为载体进行学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在习得一技之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岗位和职业方向。同时依据此方案书还可以制定三年长期学习计划、每学年中期学习计划、每学期短期学习计划,并且做好时间管理和行动日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此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宣仲良.专业学习与职业生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谈潘攀.IT类专业高职学生学业规划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

[3]杨耀稳.大学生学业规划与指导的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1,(9).

第6篇

【关键词】Moodle;校企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6-009-04

一 问题的提出

校企合作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和方向。职业院校以企业冠名班,在学生毕业之前到企业顶岗实习等政策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如何推进校企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时发展,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 解决方案

为更好地探究校企合作实习环节构建职业教育技能培养模式,本课题组提出“引领”的概念,依托职校丰富的教学及研究资源与企业进行合作,建立一个“培养培训于一体,职前职后相贯通,校企合作得共赢”的合作共同体。在校企合作共同体的顶岗实习中以“引领”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符合院校协作共同体的理念。在职业教育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很好地依托这一共同体,使企业成为职校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有力后盾。

Moodle网络课程平台正可以成为校企合作的职业能力新型培养模式的纽带,Moodle网络课程平台是为满足职校学生培训学习需求所建立的基于网络的异步教学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Moodle网络课程平台在学校或认证机构的培训管理流程、岗位技能认证、知识共建与共享、创建学习型组织中的重要地位已逐步得到认可,并在职业培训工作中发展出越来越明显的优势。本课题以Moodle平台为依托,为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构建了一个教师引领下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环境,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强调教师的引领。

三 实施过程

1 Moodle平台简介

Moodle是一个课程管理系统,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设计理念,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了二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适合用于完全的在线学习[”。Moodle平台的主要活动模块包括课程管理模块、作业模块、聊天模块、投票模块、讨论区模块、测验模块、资源模块、问卷调查模块等。在Moodle环境中,教师不仅可以提供资源、呈现信息,还可以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互动交流、答疑释惑;学生可以通过Moodle平台进行在线学习、上传作业、查看成绩、提出问题等。

2 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一般特征、起始能力、学习风格、网络环境适应性等。本研究中的学习者是职业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大三以上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在校时已学习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计算机操作较为熟练;顶岗实习的学生是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成人;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白天上班,只能利用晚上或者业余时间学习,学习时间不固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宿舍一般都有笔记本电脑,具备上网学习条件;顶岗实习的学生已经离校,与教师在时空上处于准分离状态,教师的引领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启发、帮助的作用。为支持学生的学习,企业可以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考勤制度,允许学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利用网络在Moodle教学平台上进行学习,确保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

3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就是在确定好总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借助于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学习者要实现总的教学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或形成什么态度。《动态网页制作》课程是为满足职校学生培训学习需求所建立的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网络课程。动态网页设计的概念较多,因此要强调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动态网页编程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因此应尽可能地掌握动态网页编程技术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本课程应用性较强,应使理论联系实际和重视实验环节。职业院校课程内容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强调课程内容与未来从事职业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使毕业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与工作要求,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参与指导学习内容的选择。

4 教师引领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是指以网络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自主学习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就远程教育来说,自主学习主要有五大特点,即:主动性、独立性、监控性、技术性和开放性L5J。自主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其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基于Moodle平台的自主学习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1)基于Moodle平台创设情境

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讲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建构主义主张学生要在真实的情境下学习,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因此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研究课题利用Moodle平台为学习者创设丰富学习情境。教师在Moodle平台提供与《动态网页制作》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以及扩展资料,包括课程学习视频教程、课程相关及准备就业的企业网站链接等。本研究课题以主题格式进行教学,在每个“主题”里通过“添加资源”功能添加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各种学习资源,而且为使学生在毕业后较快融入企业,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让学生对企业文化有初步的了解与感悟。

(2)在Moodle平台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确立主题学习任务的过程,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或者案例。本研究课题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在每个主题开始之前都会利用Moodle平台来创设问题情境,告知学生该主题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应尽量结合学生将来实际工作情况的需要,注重应用性。

(3)借助Moodle平台明确目标,激发动机

确定学习主题任务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将来在企业实际工作时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帮助学习者确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在面向远程自主学习的网络课程中,在每个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目标的阐明可以参照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学习目标分类,采用ABCD模式(对象、行为、条件、标准)撰写成行为目标。根据Keller的ARCS动机模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引起学生对一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其次要使学生理解完成这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与他密切相关;再则要使学生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从而产生自信;最后让学生产生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后的满意感。同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Moodle平台的“消息”、“聊天室”、“讨论区”等活动对学习者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对学习者的成功进行积极的归因反馈,对学习者的努力及能力给予肯定,以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动机和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企业可以为成绩优异的学生提供奖助学金。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为主,外部学习动机为辅,内外结合,促进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向内在学习动机转化。

(4)学习者在Moodle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体自觉自愿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需要学习者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每个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围绕主题学习目标,在教师的引领下,自己选择学习的策略和方法,自己控制和调节学习的步调,自主完成意义建构。学习者经过自主学习,如果问题尚未解决,可以选择求助于教师或者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后,学习者进行深入思考,如果问题仍未解决,可以再次求助,问题解决后,可以进行下一个主题的学习。

在自主学习阶段,Moodle平台作为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者利用Moodle平台获取学习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和协商交流;利用Moodle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及扩展材料;使用Moodle平台提供的各种工具,完成自主学习。掌握本主题的学习内容后,学习者可以提交作业,做章节测验,以检验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使用Moodle平台提供的“聊天室”、“消息”、“讨论区”、等进行同步交流或者异步交流,以便顺利完成自主学习探究。

(5)学习者利用Moodle平台进行评价总结

网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自我学习的反思评价非常重要,学习完一个主题或者解决一个问题后学习者需要总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学习整理与该主题或者问题相关的内容,以更好的进行知识技能的迁移。在Moodle平台中,学习者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博客功能进行评价总结及自我反思,很好的记录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过程及技能的提高过程。为了加强本小组成员及不同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专题讨论区的形式组织学习者对主题内容及特定问题进行评价反思,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Moodle平台的监控调节

通过自主学习的定义可以看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我监控和教师的监控调节非常重要。自我监控是学生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贯穿于整个自主学习过程的始终,起着整体控制和协调的作用。教师对学习者自主探究过程的监控调节对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促进问题的顺利解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Moodle平台提供了强大的监控功能,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对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教师可以浏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发表的所有帖子和话题,并且还可以浏览学习者在Moodle平台参与活动的情况,从而有根据地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指导调节。学习者可以通过查看自己的活动记录及成绩了解自己在主题学习中参与讨论及作业、测试的情况,对自我学习过程进行监控。

(7)网络辅导教师的引领

引领式在线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学习者在特定时间内有目标、按计划地学习指定的课程内容,教师、学习者之间交互性学习活动是在线课程的主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网络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的深层学习,而引导学生进入深层学习是网络辅导教师的责任。辅导教师是网络辅导和答疑策略的实施者,无论对于具备和不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辅导教师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有了辅导教师这一角色,面向顶岗实习学生的网络教学才可能顺利进行,辅导和答疑策略才能得以成功实施。在本研究中,网络辅导教师负责把握学习者总体学习进度;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的批改与反馈;与学生进行同步或者异步的讨论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促进,为学生提供学习策略和建议,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5 学习效果评价

Moodle平台提供的作业、测试等活动功能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提供了基础,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测试成绩计算加权平均分,为学习效果的评价提供真实参考。建构主义主张评价不能仅依据客观的教学目标,还应该包括完成学习任务过程的整体性评价、学习参与度评价等。Moodle学习平台支持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跟踪,通过平台提供的学习时间记录、学习活动报告、日志等功能,教师可以全程监控学习者利用平台进行学习的情况,包括每位学生对教师资源的阅读时间、阅读次数及参加的学习活动等。因此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知道每位学生的累计学习时间、学习参与情况、学习兴趣点、作业完成情况。教师不仅可以在线浏览学生使用学习资源、参加学习活动的情况,而且可以以图表的形式动态生成活动报告及成绩表,教师可以通过Excel等工具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实现过程性评价。

四 效果与反思

第7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 形成性评价 职业技能大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37-02

1、引言

随着高校的扩招,英语教育专业在本科与专科层次的招生均持续多年火爆,导致了近年来市场的“溢出效应”。相对于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学历和专业水平上的劣势使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遭到了挤压,直接导致了高职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而与此同时,外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的重要性已被国人日渐接受,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外语培训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了,培训的质量已成为培训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基本条件,而目前合格师资短缺是各外语培训机构面临的巨大困难,优秀的少儿英语教师成为各大培训机构高薪争聘的目标。由于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就业期望值较高,培训企业很难留住高学历的外语人才,外语培训市场适时为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英语教育市场化的新形势,高职院校应该积极、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动态需求,因“市”利导,积极挖掘潜力,寻找破解“两难”问题的钥匙,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突破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瓶颈。经过四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信誉良好的品牌培训企业进行合作,强化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订单式”培养少儿英语师资,校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是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英语教育人才的有效途径。

2、订单式合作企业的选择

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用人单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进行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与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就业、将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符合高职办学特色和社会需求。我们在选择合作培训企业时,挑选了大型的、在本地和全国有一定规模并具有良好声誉的教育培训企业,它们必须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优秀的企业文化、专职的教师队伍、独立的培训体系、独立研发的教材,同时培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教师的在职发展和不断培养。在进行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分别和东方明日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Pop Tots英语师资班”和昂立国际教育签订了“少儿英语师资班”的培养协议。根据“订单式”培养协议,在学生入校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校方和培训企业共同对学生面试,最后分别组成30人左右的订单班。针对订单班,校方根据企业需要,和行业专家一起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严格考核机制,利用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企业负责安排好合格学员的见习、顶岗实习、就业与在职培训。

3、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实现“三结合”教学模式

为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要求,结合教育部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在订单班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探索了具有高职特色的,融项目化教学与综合实训、形成性评价与职业技能大赛、三段式实习与企业强化培训为一体的“三结合”特色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少儿英语教师的职业技能,满足了社会与企业的需要。

3.1 项目化教学与综合实训相结合

我们以项目化教学与综合实训为抓手,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发掘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学生少儿英语教学技能。

首先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及企业对少儿英语教师的职业要求,以需求分析为基础,确定教学目标,然后以加涅的层级理论为依据,据语言要素、言语技能、课型和教学环节的需求进行项目教学,把教学技能切分成为课堂用语、教学简笔画、英文板书、教材分析与教案设计、英语歌曲与舞蹈、英语教学游戏、情表与短剧表演和多媒体课件制作等12项单项教学技能进行逐项训练;同时定出量化标准,逐一训练,逐人过关。为保证教学效果,我们将教学技能分并分散在每个学期内来完成,以保证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教学不断线。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将全班科学地分成4-6人项目小组。分组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寝室位置、性格爱好等因素确定小组成员并明确小组负责人。采取教师讲解、演示和学生分小组讨论与操练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项目进行谈论,依据项目任务,将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在小组内采取逐人模仿与演练、集体纠错、上交演练视频作业、小组代表展示、视频回放、全班评议和集体观摩等各种实践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少儿英语教学技能。

在每学期期终考试前,集中一周时间对学生一学期所学项目进行综合实训,通过实训,达到循环复习、强化巩固技能的目的。指导教师提前制定实训计划,编写实训指导书,全程采用仿真少儿教学环境,有效地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综合实训不仅能够让学生牢熟练地掌握教学技能,还能够让学生在实训中逐步了解社会对于少儿英语教师的要求,从而提高职业素养和责任感。

3.2 形成性评价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

在外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是的两种基本的评价范式。形成性评价重视对学生学过程的评估和评判。它描述了学生进步的整体情况,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综合和分析学生日常学习的信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与需求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及学生的学习计划。以往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主要依靠各种不同类型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即书面考试来进行。在“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会学生抑制学习的激情和潜能的发展,因此取消了期终考试的书面测试,采用细化、量化的方法,为每个教学技能项目定出量化标准,通过自评,小组互评、全班互评、教师对全班、小组和个人的评价等多种形式逐项给出了形成性评价,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评价表等手段对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技能操练的实践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和监控。

行成性评价使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产生了很大变化,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日趋形成,经常能看到学生在教室、操场或寝室,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在一起刻苦练习,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最大化地发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挖掘。

为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突出职教“技强、业精”的特色,满足了学生的竞技需求,我们在全系范围内连续举办了四届“未来英语教学职业技能大赛”。大赛根据项目化教学的内容分为?教案、多媒体课件制作、板书、简笔画、英语歌曲与舞蹈等单项比赛和课堂数学技能综合大赛,教师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为依据,确定参加单项比赛和课堂教学综合技能大赛的选手名单,因而学生参与面较广。赛前,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技能,我们还聘请企业培训师和教学名师作进行培训和示范课教学,指导选手备课;同时带领参赛选手到实习基地听课、讨论并试讲。为有利于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大赛还邀请了教育实习基地的领导和老师以及培训企业和用人单位代表出席。选手们在准备过程中以赛促练,精心策划;在大赛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才能、潜质和创新精神,体现了娴熟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专业水平;赛后,用人单位和评委专家们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3.3 “三段式”实习与企业强化培训相结合

传统的教育实习通常安排在学生离校前,一般为五周时间,其中还包括观摩、见习和实结,由于实习时间短,学生在了解学生、教材和教学流程后,最多也只能独立授课六至八个课时,很难达到把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融合,形成扎实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实习目的;由于实习后学生即离校,也没有反思、修正与提高的过程,很难使学生对教学工作保持持续的热情,因而传统的实习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针对“订单班”,我们对实习的时间和次数进行了调整,共分三段进行,首先把见习的时间提前,在订单班组建后,在第一学期15-16周即带领学生赴培训企业进行校外见习,使学生对企业有感性认识,了解企业文化和教学及管理工作流程。第二阶段的实习安排在第二学期的暑假和第三学期的周末,帮助学生联系本地的培训企业进行实习,以便学生把项目教学和综合实训中所学的内容能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同时也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在教学理论和方法等发面的欠缺以增强返校学习的动力。在第四学期的十六周至十八周,请企业资深培训师到校对学生进行封闭式集中强化培训,融教材分析、课程设计和实战演练为一体的强化培训,能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培训企业的少儿英语教学模式,“零适应期”接受岗位工作挑战。最后一阶段为顶岗实习,调整教学计划后,学生在前四学期即可完成学校开设课程的学习,在第五和第六学期即可赴签约培训学校进行顶岗实习和就业,满足了企业对实习时间的要求并错开了学生普遍离校实习的高峰,达到了理想的实习效果,获得了培训学校的好评。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工程岗位;技能型;人才;培养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互联网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来了解世界上的各类信息。但是目前我国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我国必须加强互联网的建设。面对于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工程岗位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局面,我们必须加大力度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以下就如何培养计算机网络工程岗位技能型人才进行相关的探讨。

1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岗位技能型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也随之快速地发展起来。人才市场面临着网络技术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许多高职院校都加大了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力度。在近几年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占了绝大多数,成为了提供我国计算机网络工程岗位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他们十分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网络基础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许多优秀的人才。

2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

2.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计算机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我国高职院校主要开设的是网络工程专业,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着很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要扎实地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有强大的动手实践能力。力求培养一批批在网络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领军人物。

2.2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学生在实践中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够用的理论基础知识,重要的是要求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能够解决许多计算机的操作问题。毕业之后主要从事网络测试工程师、安装师、调试师、管理员等。

2.3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培养一批网络新技术、网络新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型研究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拥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为网络工程的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引领网络工程建设不断蓬勃发展。

3计算机网络工程岗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策略

面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缺乏的现状及不断蓬勃发展的趋势,高职院校在培养计算机网络工程岗位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培养策略。

3.1进行前期调研,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因此,高职教育院校在进行教学计划之前必须要对计算机市场做一个前期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教学计划和目标。这样可以使教学目标更加符合实际,教学计划的实施结果更加高效。学校主要通过调研了解该地区以及其他周边地区的计算机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及对计算机网络工作人员所具备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致力于培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的,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计算机人才。

3.2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践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企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拥有实践、创新以及专业技能的毕业生,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对于教学的要求,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为目标,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再是“我说你听,我讲你学”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在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工程岗位技术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因此作为老师,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及时了解计算机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及时为学生普及新的技术知识。同时也可以积极地向行业的权威人员进行请教,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引导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为社会提供全能型的计算机技术人才。

3.3改革教材体系

传统的教材编写模式主要是按照技术学科来进行教材的编写,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现在教材的编写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力求提高教材的适用性。教材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时直接接触的知识载体,大多数的理论知识都是从教材上获得的。教材的编写模式将会对学生接受理论知识的程度,以及对该专业的认识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教育部门必须重视教材编写,加强对计算机网络教材体系的管理。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不断对计算机网络的教材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4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

要想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在兴趣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可以事半功倍,老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老师在进行软件使用的介绍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用软件制作的优秀成品。听着老师结合实例来讲解软件的强大功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计算机的专业技能。

3.5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学校在现有的实训基础条件下,建立集教学、培训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网络工程技能培训基地。老师根据企业要求进行实际模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一个项目的制作。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尽早的与社会接轨,为将来毕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还要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与网络工程企业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毕业实习基地,确保毕业生全部参与到毕业前的顶岗实习中。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毕业顶岗实习制度,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获得良好的培训环境,增加学生毕业就业的机会。我国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对计算机网络工程岗位工作能力的要求仍然在不断地变化,高职院校培养符合计算机网络工程岗位职位能力的工作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高职院校的老师任重而道远,老师要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更多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亮.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J].电子测试,2016(23):181-182.

[2]范新刚.高职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6):144-147.

[3]徐岩.基于“互联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J].东方企业文化,2015(23):135.

[4]李静.基于岗证赛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70-71.

第9篇

论文摘要: 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采取了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其特点有:工作场所学习是和实践密切相关的非正式学习形式;强调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工作任务和情境决定了工作场所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成功经验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芬兰位于欧洲北部的斯堪的那维亚半岛,是北欧五国之一,以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福利高而闻名。芬兰政府十分重视高职教育,1990—2000年,芬兰进行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建立了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s),它与综合大学一起构成了芬兰的高等教育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芬兰的高职教育日趋成熟,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采取的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workplace learning)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对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分析和探究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一、芬兰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简称vet)旨在满足人们在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时对技能的需求,提高公民的职业能力水平,提升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20世纪90年代之前,芬兰高等教育都是由以学术性为主的传统大学来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尚未出现。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机构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芬兰高速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1991年,芬兰颁布《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法》,开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在合并全国85所职业教育机构的基础上创建了22所实验性高等职业学院,称为多科技术学院。它依靠与地方工、商业界的紧密联系而服务于社会,成为芬兰技术研究及开发的中心和推进器。多科技术学院的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芬兰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目前芬兰拥有29所多科技术学院,分布在全国各地,在“自然资源、技术与交通、工商管理、旅游及酒店管理、健康和社会服务、文化及人文社会科学”等7个领域提供高等职业教育。多科技术学院实行免费教育,每年还发给学生适当的生活补贴。它以职业导向的教育内容、满足地方需要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教育目的而区别于学术性的大学。它在招生与课程安排上享有自主权;一般学制3年半至4年半,能够授予多科技术学士学位;此外,某些学科也可以授予多科技术硕士学位。要成为多科技术学院教师,必须有至少三年的工作经验,以确保教给学生符合现实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任何想进入芬兰多科技术学院的学生,须持有高中或职业高中毕业证。 

二、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一)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从成立伊始就把培养专业人员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特别是促进地区发展作为其办学理念。它积极为当地培养各类工程技术人才,帮助青年人和成年人掌握能够应对未来生活和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一些应用研究,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多科技术学院根据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芬兰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要求来设置专业及其课程,并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补充和修订,目的是使多科技术学院提供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适应地区职业准入标准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以便帮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定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技术,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素质。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采用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所谓工作场所学习,就是工作者或学习者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曼斯菲尔德,1991)就芬兰多科技术学院而言,它以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基于工作场所学习的各种文凭项目、实训项目、协作项目等,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工作场所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工作项目。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给学生制定基于工作项目的学习计划,学习的成果由学生、教师和企业的指导人员共同来评价。工作场所学习包括校内和校外两个阶段,校内工作场所按照真实企业环境配置;校外工作场所学习则采用顶岗实习的形式,与企业签订书面合同,对学生要学习的生产或技术项目做出明确规定,同时确保学生必须得到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的有效指导。在多科技术学院,这些以工作场所为本位的学习和训练是高职教育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场所学习都是带有强制性的必修课程。 

(二)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特点分析 

芬兰多科技术学院实行的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工作场所学习模式是非正式的、和实践密切相关的,即学习和工作实践交融于一体,很难彼此分开。虽然工作场所学习也具有建构特点,也包括教学实践,但这种非正式的学习常常被认为是某种工作的副产品。当被问及什么样的学习最有效果时,学生们往往强调:“亲自动手做某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高职学生在工作场所完成与日常工作相关的任务时,学习也正在静悄悄地进行着。工作场所学习与学校情境中的学习,其根本区别在于活动的目的不同。工作场所学习的目的是:成功完成某项疑难任务;学习和掌握工作中普遍使用的实践性知识。 

第二,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强调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学习存在于日常问题解决的情境中,存在于能力的积累过程中;学生通过试误而学习,在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过程中能学到大量知识和技能。因此,工作场所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出现实决定的过程,是运用个人经验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是凭借直觉和常识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是作出明智判断的过程。在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中,高职学生通过经验学习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如何与工作场所内外的同事及其他利益方进行日常的交流和合作,并获得对工作流程和项目计划的整体了解。所以,工作场所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经验的积累。 

  第三,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中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决定了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能力既不能与行为即将发生的情境脱离开来,又不能从一种情境转移到另一种情境中。人们普遍认为,工作场所学习是通过参与到实践中而实现的,通过检视“实际工作活动、工作场所的文化及社会关系、参与者的经验和社会的关系”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工作场所学习。他人和网络的作用似乎对学习者的工作场所学习非常重要,所以工作场所学习具有共享的特点。学习通常是高职学生在与同事和与个体相关的各种网络中产生的。随着团队工作和网络工作变得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工作开始涉及社会活动,除了与工作地区、工作团队的合作之外,工作还包括与工作场所之外的各种集体、各种网络的合作。目前的工作实践被认为具有暂时性、情境性,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在工作过程中、在各类项目中被重新界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团队和小组的每一次活动中得以讨论和重新构建。 

总之,芬兰高职学生的工作场所学习模式具有“非正式性,体验性,情境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它们说明了高职学生在工作场所中是如何学习的。此外,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内容包括三类:第一,概念和理论的理解;第二,实用技能或能力(包括特定领域技能和通用技能);第三,自我评价和管理。 

三、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在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习任务蕴涵于现实场景中;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学生能够把他们的思考与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在工作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表现,并与他人的表现相比较;在学习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多种媒介或工具,促进知识尽快地转化为能力。这些使得工作场所学习具有真实性、同一性、反思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总之,工作场所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对于提升高职学生个人工作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及促进社会进步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芬兰高职学生工作场所学习模式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一)构建有效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 

工作场所学习是高职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获得有效体验的重要途径。我国高职教育要继续深化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制度,围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建立科学合理的仿真实训环境,并将企业真实的项目或产品引入到教学体系中,使学生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系统、规范的项目式学习;在校外,学校要加强与各企业、单位等的合作,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实行顶岗实习制度,加速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完善。 

(二)引导高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工作场所学习以非正式的形式存在于学习者的职业学习过程中,它给高职学生供了特殊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性。对于习惯了在学校模拟实习环境中进行观察学习的高职学生而言,培养自主学习观念至关重要。 

(三)寻求企业的支持和指导 

高职院校要与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谋取双赢发展,促使企业为实习的高职学生提供充足的教学材料和设备;安排合适的工作任务,保障工作场所学习的时间;为高职学生配备身份明确的指导者即师傅,并明确规定其责任;提供适当奖励,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吴雪萍,陈冰.芬兰的非大学高等教育:多科技术学院[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8):41-45. 

[2]林苏,胡烨.芬兰高职教育的主要特色及启示[j].科教文汇,2009,(10):18-19. 

[3]mansfield,r.deriving standards of competence.in e.fennel(ed),development of assessable standards for national certification[m].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1:80-86. 

[4]二元化的高校体系-变革中的芬兰高等教育[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8-11/09/content_103293 

20.htm.2011-5-16. 

[5]朱苏,赵蒙成.工作场自我导向学习的双子模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9,(6):148-151. 

[6]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finland.the finnish education system[ol].http://minedu.fi/eopm/hep/i/1.html.2011-5-16. 

[7]梁艳.职校实习生工作场所学习的困境与挑战[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1(2):20-22. 

第10篇

1 引言

计算机专业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社会热门专业之一[1]。由于各个高校的都加大计算机专业的招生规模,但是师资力量和办学配套设施跟不上等原因,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出现了困难,一方面企事业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招不到合适工作,出现这种情况是企业人才的需求与高校毕业学生能力的不对等造成的[2]。计算机技术的更新发展速度较快,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内容落后于企业的需求,因此毕业后难以符合企业岗位工作的要求。再加上学生对企业的工作方式不了解,导致学习动力与目标不明确,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又面临着二次培养的问题,不仅培养成本增加,还要承受培养出来后学生跳槽的风险,因而,企业也面临着招不到合适的应届毕业生或不愿招应届毕业生的尴尬处境。

为了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指导思想,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教育部等七部委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4]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5],提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要求。

2 当前高校计算机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结合很高的一门学科[6],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应用能力。但目前而言,许多高校都存在着人才培养方案还按照传统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方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企业项目经验少,实践能力偏低,技术方法和实验手段相对落后等,使得学生接受的指导不到位,知识理解不深刻,理论知识应用能力不足,缺乏学习方向与目标。再者学校教学设备老旧,与企业要求脱节,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足、积极度不佳等问题。

3 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措施

3.1 与企业共建实践培养方案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应该与企业或者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方面相适应,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加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与健全的人格等。河池学院计算机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邀请了企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深入考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并结合本学院学生情况,制定出符合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教学计划和优化课程体系等,增加教学实践环节或者课程设计环节比重,以设计巩固理论。添加了企业派遣技术人员担任部分综合培训实践课程的教学或者实验教学的部分,利用技术人员丰富的项目经验,把理论知识实实在在的应用到项目开发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与目的性。通过校企合作交流,更合理安排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与健全学生素质培养。

3.2 以项目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方式

学校与企业不应仅仅局限于人才的供需关系,应更加深层次的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可以建立以项目合作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实践、实习、实训基地等,利用高校资源与技术优势,共同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拓展企业市场,打造校企合作共赢的合作方式。我院先后与杭州达内为上软件有限公司建立了合作,达内公司出资在我院建设实习实训实验室,供我院学生进行专业强化训练使用,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授课,提高学生设计开发能力。此外还与达内公司在广州、与武汉大学培训有限公司在深圳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提供学生实习实训,感受企业文化与工作方式,是学生更好的了解企业,明确学习方向。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依托,与宜州市环保局建立龙江河水质动态监测协同创新的合作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际的项目开发,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

3.3 明确学习目标与动力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招收的学生难免存在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热情不高、目标不明确以及动力不足等情况,若放任其自由发展,就会导致学生后期两极分化严重,从而致使教学质量不佳,学生能力不足。因而,我们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学习计划的培养。大一阶段,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辅导员与高年级优秀学生的带领,培养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学习目标,增强独立自主学习和制定学习计划等方面的能力,目的是使得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方式与行为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快乐学习,主动学习。大二、三阶段,主要是通过优秀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明确今后职业目标,初步进行职业定位。以课程设计与项目实践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高自信心,从而更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强化学生学习目的与提高学习动力。大四阶段,主要是由教师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带领,通过到企业实习实训方式,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以实际应用深化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增强职业定位,加强技术能力培养,适应企业用人单位的工作方式。

3.4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实际应用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加强学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方面的要求,严格把关。通过企业技术人员参与、高年级优秀学生帮带指导,以小组间竞赛方式完成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保证课程实验或设计按时高质完成。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担任部分实践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如我们邀请广州达内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担任Java EE技术、安卓、IOS、UI等项目课程的教学任务。以项目开发为基础,通过项目讲解理论,再由理论指导项目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5 增强教师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

师资力量是高校的支柱,教师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高校教师有着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企业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我院通过组建教学团队,把企业技术人员纳入教学团队中,共同探讨教学方式方法,让教师学习企业技术人员经验,以企业人的角度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与方法,健全教师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与理解,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深入浅出、明了透彻并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与学习,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到企业中挂职学习,通过与企业人员互换岗位、顶岗挂职和教师跟随学生实习等方式,让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加强教师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项目实战经验,促进教师从理论到实践转化,再从实践中总结出更好的理论,进而能够把课本理论知识更加简洁、高效的传授给学生,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及企业项目经验的积累,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还能够加快教师知识体系的更新。

3.6 组建学生团队,强化帮带作用

良好的学习风气会带动更多的同学勤学奋进,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我院通过建立第二课堂的方式,组建学生学习、项目实践与创新能力小组等。在第二课堂中,学校给予一定资金支持以及固定场所作为实验室,以导师制的方式进行管理。聘请一两位优秀教师带领一个团队,团队成员由大一至大四的学生组成,第二课堂规定每位成员每周至少20小时以上在实验室的时间,教师根据自己实验室情况定期布置与验收任务,如参加全国蓝桥杯竞赛、计算机技能大赛等赛事或者完成项目开发任务等,让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导师指导学生或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对低年级的学生的学习进行帮带或指导,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有利于激发新加入同学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学院定期对各个导师指导的团队进行成绩评比、团队间技能比赛等。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督促导师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鼓励指导教师带领大三的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到企业实习等,增加学生实战能力。第二课堂的学生还能获得工作多年的学长指导,我们会邀请几名毕业工作的学生,自愿利用其休息时间指导在校生进行项目开发以及对编程实践问题进行解答,并且带领优秀学生参与其公司团队开发中。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从第二课堂毕业出去的学生十分乐意去指导在校学弟学妹,形成良好的帮带氛围。通过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不用花费太多精力进行二次培养,实习的学生又能促进团队实战经验与团队成员学习热情,形成了良性循环。

第11篇

论文摘要: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以就业岗位调查为依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情、校情、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专业培养目标灵活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活动;并以有关专业为依托阐述了主要教学环节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具体方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发展比较协调。“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之路”能够有效地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等主要瓶颈问题,这一规律性的认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

1开展就业岗位调查,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建立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专家的意见,整理归纳确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职责;根据就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课程开发。建立课程群;同时有针对性地设置学生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专项培训;最终形成专业培养计划。

例如,作为我校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的焊接专业,试点方案的制订借鉴上述教育思想,组成专业调研小组,集中走访了华北、中原、辽河、胜利等油田的2O多家用人单位,与200多名焊接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座谈,了解他们的工作岗位、具体任务、知识技能要求等各方面情况;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经过总结,将焊接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归纳为:焊接工艺员、施工技术员、焊接检验员、产品营销员、复合型工艺员等几大方面。所谓复合型工艺员,就是负责某一车间或分厂的热加工和机械加工等多工种的工艺技术工作,甚至包括行政管理工作。要求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尤其要具有一定的生产岗位组织管理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还要求毕业生具有生产中使用的较先进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能力。另外,突出强调与人相处、与人合作、踏实肯干、不断学习、心理承受等能力的培养。

在前期调研、总结的基础上,成立了由企业专家和焊接学科组成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讨论制订了焊接专业培养方案。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调查归纳确定的14项毕业生岗位职责,103个工作任务;

2)课程模块(课程群)设置;

3)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室建设、教材等教学资料建设等规划;

4)焊接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时修订和完善,其信息来源也是调查研究。调查手段有调查表、网络、电话等;调查时机有召开产学研合作教育研讨会、出差专访、就业招聘、校友返校、网上调查等。将收集整理后的结果及时贯彻到教学计划中。

2根据培养目标,探索实施适合专业特点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2.1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

赋予“教”与“学”关系以新的含义。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学生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如何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向教师和学生灌输这一教育思想,改变学习内容一切由教师包办的传统教育方法,学生不再由教师领着走或推着走,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学习计划。

2.2形成产学研结合教育的长效机制

成立产学研结合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与企业建立“双向介入,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教育、预先签约、岗前培训、科技攻关等多种形式培养急需人才;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及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形成“计划、培养、使用、质量反馈、计划改进”的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2.3制订适合“学分制”、“导师制”的教学计划

建立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产学合作教育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中心”设置课程模块,灵活设课;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进度,打破千人一面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与导师制相配合,实行“自助式”学习,实现“分方向”培养。

2.4建立稳定的校内外产学研结合教育基地

发挥产学研结合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为学生技能训练、工学结合、毕业设计、专业社会实践和参与生产管理等创造条件;校企合作以基地为平台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基地建设是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保证。

2.5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业务好、素质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计划的关键,也是工作的难点,主要措施有:

1)培养与引进并重,激励与约束结合,提高师资的学历水平,稳定队伍的结构。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技开发。树立“大科研”意识,设立不同层次的激励政策,利用课外研究小组、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等各种条件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整体学术水平。

3)规定教师参加生产实践。要求教师下实验室或训练室,到产学合作单位实践锻炼,即可培养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双师”素质,也可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4)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是产学研结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引导作用是教学中的宝贵财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行政兼职、退休专家教授、校外兼职教师等是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6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

学制有限,不可能多次安排大块时间让学生去顶岗训练。但又要求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还要有一定工程实践的经历。为了较好的协调理论、实践、素质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实验(训练)室随时为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下实验(训练)室,自行设计并完成综合性实验;接待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学生开展科技制作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条件。

2)专业实习与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社会实践是为了使学生尽早熟悉社会、熟悉专业,培养工程意识而设置的必修环节,学生在校期间每年一次。教学计划将专业实习安排在暑假前,使其与暑期专业社会实践连续,延长学生顶岗锻炼时间,增强实践效果。

3)学生可自行选定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训练,是学生就业上岗前的一次演习。校内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单位或签约单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样做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取证型训练项目。将学生未来工作所必需的职业技能训练与技能证书考核结合起来,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取证训练。训练结束后,考核合格即可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第12篇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的模式,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和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双赢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应用的平台,熟悉企业流程,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选择和捷径;也是外贸企业一次很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能以此选择更好的优质人才,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安排更多的企业员工到合作院校进行培训,能够减少岗前培训投入和岗后继续教育成本,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校企合作,首先需要联系更多的外资企业和贸易企业,跟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关系,建立长期合作的互利关系,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企业开展深入的合作。从宏观上来讲,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引导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确保校企合作制度化。比如,对校企合作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以减免各种管理费用和各种赋税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为高等院校提供更多的合作专项经费,让企业更好地承担培养贸易人才的责任,也能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利益,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让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实习环境,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和平台,让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和企业实习教学有机结合,不断地提高高等院校国际贸易的办学实力。高职院校是落实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主体,必须充分地重视校企合作,到更多的外贸企业参观和调研,与更多的企业展开沟通交流,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对外贸易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结构,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这样,能够让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平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工作的无缝对接,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紧缺人才。

二、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

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国际贸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又能够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围绕企业用工环境,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方略和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密切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企业从学校招生开始,就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外贸行业特点,选择英语成绩比较高的学生组建班级,学校负责对日常理论教育和基本实训教学,按照企业要求开设特色课程。而企业提出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自己企业的人才考核标准,定期对合作学校进行检查和考核,观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企业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及时合理引导,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企业招收适合企业发展的对口人才,也让学生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断提高就业率。

三、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构建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外实习基地,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走向社会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在校外实习基地更好的熟悉工作环境,在具体工作岗位上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不断培养他们的岗位意识和敬业精神,在真实的环境中熟悉相关的操作流程,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培养实践应用性人才。当前,很多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教学内容都安排在校内实训室,要想真正地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紧俏人才,真正落实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和企业合作共同创建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企业边学习边工作,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不同的教学资源,把课堂教学与工作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获得更多的知识,在企业实习基地获得更多的实习技能,将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的背景、操作流程,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外贸单位的工作环境,了解操作企业设备设施,把教学的课堂设在工作现场,真正让学生感知外贸工作的流程,培养外贸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四、企业参与学科建设,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需要组织企业参与学科建设,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始教学课程,安排教学课时,组织实施实习和实训教学。同时,还要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既要能够给学生理论教学,更应该对学生的实践实习指导。首先邀请企业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根据社会职业的变化情况和人力资源的需求特点开设专业课程,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由企业委派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参与教材开发,制定教学大纲,选取更多的教学案例。同时,派遣更多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师到相关企业去挂职锻炼,让他们更好地熟悉外贸企业的工作流程,不断地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引进更多的外贸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授,扩充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师结构,真正组建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总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让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和实践展示平台,更好的优化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构,能够让学生真正走向市场,确保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文化知识,更具备企业岗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