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免疫学检验论文

免疫学检验论文

时间:2022-07-17 03:1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学检验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免疫学检验论文

第1篇

实验教学用书为《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电子版),是《临床免疫学检验》(康熙雄主编)的配套教材。我们根据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目的,尽量按照临床免疫实验室常用的技术操作方法来设计实验课程。首先实验内容要突出本学科的基本实验技术;其次,从医学检验学生的特点和大部分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临床检验和基础研究工作的需求出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术上;另外,根据免疫学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科研领域中的特点,增加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具有促进作用的实验项目。综合考虑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实验分为:(1)验证性实验,包括经典抗原抗体反应技术、免疫标记技术、免疫细胞的分离;免疫球蛋白的提取;血清补体活性的测定;(2)设计性实验,包括ELISA法的建立;临床相关实验:包括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抗核抗体;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临床实验室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方向发展,全自动分析仪的操作在实验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定期带学生到医院临床实验室见习,让他们了解临床免疫学检验动态及最新的检验仪器、检测方法和发展趋势。这样不仅解决了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落后,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实验教学与临床脱节的难题。

2精确分配实验学时

《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根据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对整体教学内容进行考察和分配,每次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确定本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为9时,其中理论课54学时,实验课45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为1.2:1。

3增加实验室仪器设备投入,充分利于临床医院的资源优势

良好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条件是实验教学的最基本保障。近年来随着临床免疫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免疫学技术的成熟,以及基因组和蛋白组学的发展,医学的各个学科均与此学科发生广泛的交叉和渗透。相应技术在临床免疫学检验上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掌握这些新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得心应手。我们的实验课充分利用旧有设备,同时也争取了新的投入。近年来,实验室增加了教学设备包括显微镜、离心机、自动酶标仪、洗板机、水平电泳仪、分光光度计等。另外,由于自动化的进程加快,很多高精尖的设备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这些设备价格昂贵,教学实验室无力购买。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各个教学医院检验科的资源优势,将部分实验课和见习课设置于教学医院的检验科,用临床资源优势来弥补实验室设备的不足。

4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有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LBL教学模式(lecturebased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模式等。对于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我们运用了PBL教学模式,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由教师提出与本次实验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维、推理和分析,教师只是起导向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问题,维持实验小组向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对于相对复杂的实验内容采用LBL教学模式,如“免疫细胞的分离”等。对于相对简单的实验内容采用自主学习模式,比如“凝集反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临床免疫学检验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并完成实验内容。在各种教学方法中加入讨论式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实验结果,在教师指导下,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交流,相互探讨,以求得真知。由于我们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验课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我们利用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技术将实验变得形象。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操作、实验仪器拍摄成录像进行播放。不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所用的仪器等,还能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将科研融入实验教学

教师队伍科研能力的提高,对实验教学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学校及医院越来越重视科研能力的提高,各等级的科研项目数逐年增加。我们也尝试将科研融入的临床免疫实验教学中。比如“ELISA检测AFP方法的建立”就是我们教师自己正在研究课题的部分内容。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和前沿。

6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

第2篇

关键词:检测;学习教学

一、改革的方法

(1)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训练基地的建立。重点训练生化检驻技术、免疫检验技术、血液检验技术、细胞检验技术、徽生物检验技术等不仅每所教学医院有带教教师,还由检验系选派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扎实的青年教师带教(弥补各医院带教教师理论知识的不足),随时解决实习中所遇到的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联系实际,及时,记忆深刻,易消化课堂知识。强化专业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按教学计划开展各学科专题讲座(不少于80学时),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见多识广,熟悉国内现有较新、精、先连仪器的原理,掌握使用方法,学会诊断程亭,设计小型毕业科研课题,完成论文。由于各教学医院带教教师认真负责。

(2)外语能力训练的课程建设。除学习基础外,增设医学英语12时(使用六年制的英语教材)编写了《免疫学基础》、《免疫学检验技术》(英语教材),开没丁《免痉学和免疫学检验》的英语专业授课的新课程. 共计108学时填补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用英语讲授的空自。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听、阅读、说和水平,使补语能力增强,摸索出一套外语教学的方法,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出专业英语教师。为临床实习及文献查阅、综述撰写打下良好基础。

(3)科研能力的训练及课程建设。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培养内容,是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我们编写了《简明科学学》(即将出版),设置《科学学》课程(54学时,包括科研实践)和《文献检索》课程(2O学时)较系统学习了现代科学学的理论,了解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综合学科的相互联系和科学学体系、发展趋势,基本掌握科研方法和文献查阅的途径重点实施科研实践。通过《文献检索》、《科学学》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其步骤是,2~4名学生由一位具中级以上职称的中青年教师指导。导师(其中有硕士、博士或留国研修生)有较强专业能力,年富力强勇于刨新,常是省级以上课题的负责人或学科骨干。指导学生进行文献资料的查阅、选择综违的立飚及综述撰写(30篇左右,外文不少于I5篇),最后评价综述和答辩《科学学》和《文献检索撇为限定选修课进行考棱。综述答辩做为科研实践能力检测方式。考核评价标准由立题、前言、标题、结论、文献量、科学性、价值、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能力等指标组成,将成绩做为毕业成绩之一。科研实践的延伸是在毕业实习中完成的,为毕业成绩另一部分。学生以综述为“背景,根据实习基地条件,修订方案,设计较易完成的科研小课题。待实习结束,完成论文,答辩通过。

二、改革的初步效果

总的看来(分析88~90级3届学生),从培养基本技能、能力和科研能力入手,进行教学改革初显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进一步巩固,基础扎实。两处实习基地反映一致,认为学生手技较好,操作熟练,接受力强。爱提同,积极参加教学与科研活动,理论知识掌握较牢。从实习评分表和评语”中看到,几届学生平均成绩达到良好,并呈提高趋势。毕业成绩(科研实践、毕业论文、毕业专业考试)较好,提高明显的为科研实践的综述答辩成绩(平均8O分以上),毕业论文成绩参差不齐(或有的由于医院条件的限制而缺少)影响总成绩。实习学生受到各实习医院好评,特别以医院教授评价为代表,他认为,我院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肯钻研,能吃苦,基本技能较好,有后劲。平均两年为医院输送1名毕业生。近三年来已先后有三十多名学生分配到各大医院及医疗卫生部门外语水平稳步提高四、六缎考试通过宰连年提高(这对生源较多的情况是不易的)。在实习医院科研过程,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仪器使用说明书,受到带教教师的好评。已有综述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6篇)。与国内重点院校检验专业的外语差距有所减小,其中,外语水平较高者已留校任教,充实教学第一线。

科研能力大大增强。铁路中心医院检验科检验医师(我院毕业生),首次发现新菌种,以其名命名,破格晋升。参加和参与科研工作的人数增多其中参加项目有的已通过省级鉴定或获得专利和奖励。开始在各医院的检验专业中崭露头角。综合培养使能力提高,有的巳成为学科组组长,或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对象,做为医学检验事业的后备力量,有的向更高的层次(博士生)选取(第一个医学检验博士生为我院毕业生)。

三、改革的体会

(1)基本技能、外语能力、科研能力三位一体的训练方式是打破传统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具有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实习特点(突出临床实践与综违论文相联系的特性)。虽然科研课题小,但包含了科全过程,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2)临床实习教学改革不仅体现在毕业实习环节上。还需提前到专业课(专业课)和课间实习中。使临床实习教学改革具有系统性。

第3篇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简称“慢淋”,是一种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形态上成熟的小淋巴细胞侵袭外周血、骨髓、淋巴结和脾脏等淋巴组织。本病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高于女性。本病特殊之处在于骨髓及外周血中幼稚淋巴比例明显高于慢淋形态学标准。根据2008版WHO分型方案,骨髓或外周血中肿瘤性前驱淋巴细胞(原始、幼稚淋巴)比例≥20%,并能排除母细胞性淋巴瘤浸润骨髓的可能,则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如果此例病例,仅仅从形态学角度去分析判断,就会导致误诊。由于对于ALL与CLL的治疗方案截然不同。误诊将给患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准确诊断,减少误诊率。需要结合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体系,做出综合判断。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3岁男患者,因“体质量下降1+月,头昏、乏力10+天”入院。近1+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体质量下降(约7kg),无发热、咳嗽,无多饮、多食、多尿,未予重视。10+天前出现头昏、乏力,伴双下肢浮肿,无头疼、恶心、呕吐,无皮肤黏膜出血,无腹痛、腹泻、黑便,无心悸、气促及呼吸困难,为诊治就诊本院门诊,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WBC)117.93×109/L、淋巴细胞114.39×109/L、红细胞计数(RBC)1.16×1012/L、血红蛋白(HGB)36g/L、血小板计数(PLT)70×109/L;以贫血原因为急性白血病收入本院血液科。患者精神、饮食欠佳,睡眠尚可,二便正常,体质量减轻约7kg。既往史:发现高血压5年,未规律口服降压药;2年前于遵义市人民医院行鼻窦炎手术;无遗传病、传染病史,无重大外伤、输血史,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应检查项目。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无黄染,左颈前、双侧锁骨上、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触及数枚花生米至核桃大小的淋巴结,质韧可活动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各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阴性。辅查:铁蛋白475.2μg/L;肾功(尿素,10.61mmol/L;尿酸,661μmol/L)。网织红细胞、肝功未见异常。乙型肝炎五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丙型肝炎测定均未见异常。血型鉴定:B型Rh阳性。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明显受抑,红系分类未见幼红细胞,淋巴分类,幼稚淋巴占24%,该类细胞多呈圆或椭圆形,浆量偏少,浅蓝色,偶有瘤状突起或边缘不齐;核染色质粗细不一,较致密,部分核仁较大,1~2个不等。外周血: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分类幼淋占18%。骨穿结论:骨髓、血象幼淋分别占24%、18%,请临床结合其他检查综合考虑。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测结果:在CD45/SSC散点图上,可见淋巴细胞群Lym,占有核细胞96.98%,主要表达CD2、CD20、HLA-DR、CD22、CD7、CD4、CD23、CD19、CD5、cCD79a、Kappa,弱表达CD13,不表达FMC-7、Lambda;提示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LL)。

1.2治疗方案

入院后予输红细胞纠正贫血,羟基脲胶囊抑制细胞数,别嘌醇片抑制尿酸形成,碳酸氢钠注射液促进尿酸排泄,0.9%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及混合糖电解质营养支持,监测血压等治疗。

1.3出院情况及诊断

患者未诉特殊不适,精神饮食及睡眠尚可,大小便如常。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贫血貌,心脏听诊无病理性杂音。腹部平坦无压痛。复查血常规提示WBC89.78×109/L、淋巴细胞80.80×109/L、RBC2.27×1012/L、HGB66.0g/L、PLT49×109/L。明确诊断:(1)CLL(B细胞性Ⅳ期);(2)原发性高血压(1级中危险组);(3)高尿酸血症。反复沟通后,患者及家属坚决拒绝化疗并要求出院,经上级医生讨论后予以批准出院。

2讨论

该患者的年龄、性别、外周血细胞及淋巴细胞百分比均符合慢淋特征,结合临床有乏力、消瘦、食欲下降等表现,并且伴有多处的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及贫血表现。与常见的慢淋不同之处在于,通常慢淋骨髓及外周血均以成熟阶段淋巴细胞增高为主,原始和幼稚淋巴少见,常<5%,而该患者骨髓及外周血幼稚淋巴比例分别达到了24%、18%,形态如骨髓象中描述(图1见《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网站主页“论文附件”)。幼稚淋巴比例的增高将可能导致预后不良。有报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涂片中幼稚淋巴细胞≥5%的患者预后,较幼稚淋巴细胞5%的患者差。该特殊病例的诊断就需要与几种淋巴细胞增高的疾病进行鉴别了。例如ALL是由于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在造血组织异常增殖并浸润各组织脏器的一种造血系统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可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临床起病急,有发热贫血,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及胸骨压痛较明显。WBC多数增高,骨髓及外周血均以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增高为主,可高达90%以上。白血病细胞形态大小不一,核浆比较高,核形圆形或不规则,染色质情况各异,核仁可有或无。退化细胞明显增多,涂抹细胞多见,是ALL特征之一。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L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细胞白血病。一般认为属于罕见的CLL变异型,也有人认为是急淋的一种亚型。本病病程较CLL为短,好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临床起病缓慢,可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病例可因消瘦、盗汗、乏力及上腹部不适而就诊。其特征是高白细胞血症、外周血中幼稚淋巴细胞占55%以上及脾大。而核仁大呈泡状,大而显著且多为单个的核仁是幼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突出特征。

以上几种白血病的诊断单从形态学方面,笔者的依据是原始幼稚细胞比例及各自的形态上的细微差别。由于淋巴细胞在染色上的特殊性,染色时间长短的控制,对淋巴细胞成熟度的判断影响较大。而不同的检验人员由于经验的差异,对淋巴细胞幼稚与成熟的判断标准也会有差异性。因此由于形态学自身的局限性,对于这样一些极为相似的疾病,在鉴别及诊断上有一定的难度,拿捏不准就会导致误诊。这就需要借助流式细胞素、染色体等其他检测手段来综合诊断。流式细胞术目前用于CL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参考Moreau等提出的免疫表型积分系统,该患者免疫表型表达CD20、CD22、CD23、CD19等成熟B淋巴细胞标志,特别是CD23抗原表达阳性,积1分;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地表达Kappa、不表达Lambda,积1分,提示为成熟B淋巴增殖性疾病(B-LPD);最具特征的是同时表达T细胞抗原CD5,积1分;不表达FMC-7,积1分。典型CLL积4~5分,而该患者共计积分为4分,符合典型CLL免疫表型特点(见《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网站主页“论文附件”)。而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Bcell-prolymphocyticleukemia,B-PLL)典型免疫表型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强阳性(IgM或IgD),CD19、CD20、CD22、CD24、CD79b、FMc7等B细胞抗原至少1项以上阳性,CD10常阴性,部分患者CD23、CD5阳性。ALL免疫表型中一般会有CD34和(或)CD10的表达,该患者均无,故不考虑ALL。

该患者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是非常典型CLL,而仅靠细胞形态观察分析,很容易误诊为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和ALL。因此,综合利用白血病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体系,更能揭示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本质,有利于对白血病准确诊断分析、设计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判断其预后情况。

参考文献

[1]吴佳竹,徐卫,李建勇.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研究进展———第十六届国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iw-CLL)会议报道[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2):174-176.

[2]徐卫,范磊,李建勇.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指南解读[C]//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白血病淋巴瘤会议,2011.

[3]刘亚琳,王晖,王雯娟,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幼稚淋巴细胞与疾病预后的关系[J].现代肿瘤医学,2015,23(19):2852-2855.

[4]秘营昌.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诊断和预后分组解读[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11):994-996.

[5]崔剑隆,王彬彬,吴涛.不典型B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J].疑难病杂志,2016,15(3):313-314.

[6]曲伟.69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及骨髓象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7):898-899.

第4篇

论文摘要:随着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和卫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际卫生组织非常关注食品微生物污染问题,食品微生物检验成为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方面的重要技术之一,对控制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食品微生物检验应注意的问题入手,来探讨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和技术,为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1、操作人员的选用和操作要求

实验室应当聘请具有一定微生物学资质的人来操作,并且要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要求其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强烈的质量意识,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困扰。

操作要求:(1)操作人员牢记无菌观念,整个过程要求无菌操作,严格按照 GB/T4789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进行操作。(2)用无菌工具无菌操作取样。(3)按照 GB/T4789标准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

2、设施设备的放置环境

实验室应当具有适宜微生物检验进行的设施设备条件,包括检测设施及辅助设施,并且要特别注意特殊的设备要在特殊的环境下放置和操作。

3、各种设备及药品的正确配置

(1)培养箱、水浴锅 、于热灭菌箱和高压灭菌锅的安装要求:①在首次安装时要校对温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②记录以上设施其温度稳定性达到平衡时所需要的时间。③要求定期对以上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④最好是使用感应器来对运转循环情况进行控制和监控。

(2)药品配置:①培养基采用高压湿热灭菌法,121℃灭菌15分钟。②部分培养基如胆硫乳培养基则需采用煮沸灭菌法。③对于热敏感的培养基采用膜过滤法。

4、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并且样品采集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以防止样品受到外源性污染和细菌的生长。采样用具及包装物必须是灭菌的。在样品的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防止外来物的污染。采样后,应将样品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尽快送往实验室检验。运输时应保持样品完整。一般不应超过3小时。如不能及时运送,应在接近原有贮存温度条件下贮存。

二、食品微生物检验内容和技术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内容有以下几类 :

1、对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的检验。(1)细菌总数又被称为菌落总数,指食品及生活饮用水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经过培养后,所得 1g或1mc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个数,是判断食品及生活饮用水被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2)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养24h后能发酵乳糖、产配、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杆菌。其主要来源于人和牲畜的粪便,所以研究中经常采用粪便污染指标菌来评价生活饮用水及食品的卫生质量。

2、对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在GB4789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标准中,已明确规定某些微生物的数量,所以我们除要检测食品污染程度指示菌,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MPN)的测定外,还有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等。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技术

多年以来,对食品微生物的检测,通常采用琼脂平板培养法,共需2—3d才能完成。近几年各国的许多机构和学者都致力于快速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已改进和开发了一些快速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提高了食品微生物检验的高效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其中新方法有以下几种。

1、采用电阻抗法。其原理是细菌在培养基内生长繁殖的过程中,将会使培养基中的火分电惰性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类等,代谢为具有电活性的小分子物质,其能增加培养基的导电性,从而使阻抗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的电阻抗变化情况来判定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特性,即可检测出相应的细菌。该法已用于霉菌、大肠杆菌等细菌的检测。

2、采用快速酶触反应及代谢产物的检测。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可合成和释放某些特异性的酶,所以根据其特性来选用相对应的底物和指示剂,并记录反应的结果。如美国3MPetiffilmTM微生物测试片可分别快速测定细菌总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其又包括两种技术:(1)核酸探针技术。根据碱基互补的原则,用特定的方法测定标记物。(2)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技术。其原理为通过加热使双链 DNA经裂解成两条单链,成为引物和 DNA聚合酶的模板;然后降低温度,使寡聚核苷酸引物与 DNA分子上的互补序列退火。一般情况下退火温度越高,扩增特异性越好。

4、采用免疫学方法检测细菌抗原和抗体的技术。其有三种技术:(1)荧光抗体检测技术 (IFA),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荧光抗体检测法是在检样上直接滴加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经洗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间接法是在检样上滴加已知细菌特异性抗血清,待作用后经洗涤,再加入荧光标记的抗体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2)免疫酶技术 (EIA),其是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结合,是一种新颖且实用的免疫学分析技术。通过共价结合将酶与抗原或抗体结合,形成酶标抗原或抗体,或通过免疫方法使酶与抗酶抗体结合,形成酶抗体复合物。(3)免疫磁珠分离法 (IMS),即应用抗体包被的免疫磁珠,用一个磁场装置收集铁珠。

5、采用仪器法。(1)微型全自动荧光酶标分析仪(Mini—VIDAS),其主要采用具有优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酶联荧光技术(ELFA),所测的荧光与抗体中抗原的含量成正比。(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 (Vietk—AMS)。其可以同时对60-~480个样品进行分析,并且鉴定时间只需 2~3h,这是效率非常高的一个检验系统,并且也是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在对食品微生物检验时要遵守职业道德,严谨科学态度,注意各个环节来确保微生物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为食品卫生和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且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今后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发展方向会是:(1)采用快速和大批量的检验方法,来提高检验效率;(2)形成标准化的实验条件;(3)提高和保证检验的精度和灵敏度。

参考文献:

[1] 张洁梅.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5,21,(2):221-222.

第5篇

【摘要】目的从免疫学角度及性激素分泌角度探讨CD8+CD28+/CD8+CD28-T(杀伤性/抑制性)T细胞平衡与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的关系。方法收集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导致原发性闭经患者32例,选取同龄段健康女性3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8+CD28+ 及CD8+CD28- T细胞及其胞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及白介素2(IL-2)的百分含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雌二醇(E2)、睾酮(Tor)、卵泡刺激素(FSH)及黄体生成素(LH)含量并分析以上几者的相关性。结果① 性激素指标:与健康组比较,原发性闭经组患者的E2显著降低(P=0.000),而Tor及LH则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8及0.010),但两组的FSH无统计学差异(P=0.066)。②T细胞平衡:原发性闭经者的CD8+CD28+ T细胞及IFN-γ显著低于健康组,但CD8+CD28- T细胞及IL-4显著高于健康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相关性分析:CD8+CD28+T细胞与CD8+CD28-T细胞呈显著负相关性(P=0.000);CD8+CD28-T细胞与Tor及LH呈正相关性(P=0.023,0.016)。结论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的免疫平衡向CD8+CD28-抑制T细胞倾斜(导致过度免疫抑制),该细胞数量的升高与睾酮及促黄体生成素含量增加有关。

【关键词】原发性闭经 T细胞平衡 性激素 相关性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07.010

国外报道原发性闭经患病率约为5%~10%;国内有资料显示原发性闭经发病率逐年上升,已达10%左右,其中25岁以下患者比例达25%[1];且国内外均发现原发性闭经都有发病年轻化的倾向[2]。因此原发性闭经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已有研究发现原发性闭经患者的CD8+T亚群数量明显升高[3-4],且升高的程度与血清总睾酮(Tor)及雌二醇(E2)的水平含量呈相关性,这说明CD8+T亚群与原发性闭经患者的性激素代谢有密切关系。但CD8+T细胞分为CD8+CD28+杀伤性及CD8+CD28-抑制性两个亚群,且两者构成一个平衡,究竟原发性闭经与该平衡关系如何,与且该平衡与性激素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均缺乏探讨。以此为创新点,笔者对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导致闭经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该类患者外周血CD8+CD28-抑制T细胞含量升高,后者与睾酮及促黄体生成素含量呈相关性,具体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间我院妇产科的原发性闭经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国际原发性闭经协作组结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所推荐的诊断方案及相关标准,共入选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导致闭经的患者32例,并选取32名同龄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1.2流式细胞术检测

以上观察对象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5],随后使用Beckman Coulter Cell 多色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CD28分别为阳性及阴性的CD8+ T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代表CD8+CD28+杀伤性T细胞及CD8+CD28-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同法采用多色流式细胞仪,检测以上两类细胞内细胞因子IFN-γ及IL-4的百分的含量[6]。

1.3性激素水平测定

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外周血清E2、Tor、FSH及LH含量[7]。

1.4统计学处理

定量数据采用(±s)表示,两组间同一指标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使用Peason相关性分析法,将外周血CD8+CD28+杀伤性T细胞及CD8+CD28-抑制性T细胞的数量与上述细胞因子含量及性激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当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D8+CD28+与D8+CD28-T细胞检测

两组的CD8+CD28+与D8+CD28-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均呈显著梯度变化,其中CD8+CD28+T细胞及IFN-γ均以健康组含量最高,两组之间任意两者均有统计学差异;而D8+CD28-T细胞及IL-4的情况相反,以健康组最低(表1及图1)。

2.2激素含量比较

与健康组比较,原发性闭经组患者的E2显著降低(P=0.000),而Tor及LH则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8及0.010),但两组的FSH无统计学差异(P=0.066),见表2。

2.3相关性分析

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①CD8+CD28+T细胞与IFN-γ呈正相关性(P=0.016);②CD8+CD28-T细胞与IL-4、Tor及LH三者均呈正相关性(P=0.021、0.023及0.016);③CD8+CD28+T细胞与CD8+CD28-T细胞呈显著负相关性(P=0.000)。

3讨论

CD8+T细胞是重要的T细胞亚群。根据表达细胞因子的不同,可将CD8+T细胞分为Tc1及Tc2两个亚群,其中Tc1以表达IL-2及IFN-γ为主,以介导细胞免疫为主;而Tc2以表达IL-4、IL-8等细胞因子为主,以介导体液免疫为主。本研究发现,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导致的原发性闭经患者的CD8+CD28+T细胞及IFN-γ含量降低,而CD8+CD28-T细胞及IL-4含量升高,本结果与宋玉霞[8]报道的卵巢早衰(POF)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有类似之处;该研究发现卵巢早衰致闭经患者的CD8+T细胞显著升高,并且发现POF患者外周血出现卵巢自身抗体(AoAb)滴度升高,提示与体液免疫相关。本研究发现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CD8+T细胞免疫平衡向CD8+CD28-抑制性T细胞倾斜,由于IL-4属于Tc2类细胞因子,所以该类免疫失衡属于体液免疫性质,与上述报道有一致性。由于体液免疫与内分泌激素代谢存在极为重要的联系,就两者的联系进一步讨论如下。

性激素是包含卵巢在内的性腺分泌的重要蛋白质,有研究发现闭经患者血清17β-E2水平明显下降、T明显升高、PRL值有所下降,说明性激素代谢紊乱是闭经的重要表现[9]。由于闭经所涉及的激素种类较多,本研究选取E2、Tor、FSH及LH作为性激素的代表进行观察。我们发现,原发性闭经组患者的E2显著降低,而Tor及LH则显著升高,但两组的FSH无统计学差异,这与李滢[10]的报道的闭经患者E2降低、LH升高大体一致。本研究结果提示该类患者雌激素水平明显缺乏或不足,而雄激素含量升高,符合典型的闭经患者激素代谢特征[11];但本研究与李滢报道有所不同的是,本研究发现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Tor升高,而李滢发现To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可能是该研究入选的患者既包括原发性闭经患者,又包括继发性闭经患者,而本研究对象均属于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这说明了Tor可能是鉴别不同闭经病因的重要指标,是原发性闭经患者的一个重要性激素代谢特征。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or及LH与CD8+CD28-T细胞及IL-4四者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亦即表现为四者呈平行升高,这预示Tor及LH与闭经患者的免疫学异常关系更为密切,故Tor及LH临床意义更为显著,因此我们认为,Tor及LH的水平可以作为该类闭经患者免疫学治疗疗效的重要内分泌学评价指标,而IL-4可作为重要的免疫学评价指标。

综合上述,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从免疫学及内分泌学角度阐述了原发性闭经患者免疫失衡与性激素代谢紊乱的关系,并发现CD8+CD28+T可能是原发性闭经患者治疗的一个靶细胞,且该类免疫失衡以Tc2类为主,其机制可能是CD8+CD28+T过度表达,导致细胞抑制功能过强,IL-4分泌过多,间接导致Tor及LH过度分泌增加,导致内分泌代谢紊乱,最终导致闭经。以上结果可为原发性垂体促性腺功能低下闭经患者免疫调节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笔者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该T细胞平衡与其它激素代谢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李旻,邱红玉,孙永玉.原发性闭经的免疫学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3,30(1):29-32.

[2]王增杰,周敏.原发性闭经的病因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7):440-442.

[3]施晓波,张金风,符书馨.原发性闭经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测定及与甾体激素相关性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6):2362-2365.

[4]郭赛群,张颖,王丽峰,等.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与调节性T细胞功能的关系[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3,24(2):203-205.

[5]宋青,苟文丽.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型原发性闭经患者脂肪细胞因子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2):227-230.

[6]林忠.原发性闭经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6,7(5): 391-393.

[7]张淑华,邱海平,梁洁平.健康管理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激素水平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5):154-156.

[8]宋玉霞.卵巢早衰患者血清抗卵巢抗体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39-41.

[9]ELIA E M,BELGOROSKY D,FAUT M,et al.The effects of metformin on uterine tissue of hyperandrogenized BALB/c mice[J].Mol Hum Reprod,2009,15(7):421-432.

第6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 分子诊断 应用型实验 整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109-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作为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间桥梁的检验医学也得到了空前活跃的学科建设,其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飞速发展。医学检验是一门专业学科,一直以来就被认为只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而在医院,检验科也一直被认为只是为临床提供检测结果的辅助科室。医学技术在不断创新,21世纪迅猛发展的医学检验已经不再只是简单地进行常规检测,而是正朝着自动化、高效化、小型化、标准化和个体化发展,不再只是简单地为临床提供检测数据,而是在向着可提供临床咨询和参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检验医学的方向进行转变。检验医学不同于医学检验,后者是侧重于应用技术,以标本为中心,而前者检验医学则综合了科学、技术、临床三方面,是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疗或为评估人体健康程度为目的,对来自人体的材料进行血清学、免疫学、化学、微生物学和细胞学等检验,并提供检查范围内的医学咨询服务,包括对于结果的解释和提供进一步诊疗建议的学科[1]。

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宽广扎实的医学检验、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临床沟通能力,能胜任各级医院、血站、高校及防疫部门医学检验及医学实验室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2]。20世纪50年代始,分子生物学即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与生长点,随着其理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已逐渐成为临床检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且逐步形成了“分子诊断学”这一重要的学科分支。分子诊断学是以分子生物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免疫学、生化、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分子诊断的前瞻性、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使得其临床意义在于不仅能够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和确切诊断,而且还能确定个体的疾病易感性以及疾病分期和分型、风险评估、预后判断以及疗效的动态监测等,因此分子诊断学实验技能的训练就直接决定了培养的医学检验学生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3]。

1 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整体上分子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开设情况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不足:(1)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教师根据课本讲义上的内容进行灌输式讲授,粉笔+黑板+口头讲授,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内容陈旧,在学生来看,是以背书为主,较难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2)实验室硬件条件相对不足。分子诊断学实验在所需的硬件设施上往往需要投入的经费较高,加之对授课教师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要求也较高等原因,使得实验教学的受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发展。(3)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实验教学不仅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单纯地完成一些验证性实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加强专业技术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传统的分子诊断学实验主要是一些基本操作技术,以验证理论为目的,学生机械地按已有的操作步骤进行,缺少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科研思路。因此,为了后续学科的学习和为培养适应新世纪医学发展要求的高级检验医学人才奠定良好基础,使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运用趋于综合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科学思维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关键环节。

2 优化实验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模

根据多年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经验,笔者认为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2.1 多媒体组合教学

医检专业本科教育开设分子诊断学时间不长,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期待改进的地方,其中实验教学软件这方面就比较欠缺,国内目前难以购置较好的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实验多媒体课件和影像教学片,创作整体优化的分子诊断学应用型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将提高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为暂时尚不具备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提供较为理想的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组合教学就是在教学工作中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大屏幕投影仪以及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进行整体组合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和电视教学片等教学软件,在课堂上讲解实验理论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或动画等方式,为学生演示实验室常用仪器和器材的工作原理和规范正确的使用方法、实验室安全知识以及实验原理和步骤等,这样学生可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实验技能的理解。教师还能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外,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联合应用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向学生展示现代分子诊断学研究设备、新的研究技术以及受实验条件、学时和安全性的限制使得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到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到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最新研究手段,同时同学们还可以掌握规范正确的操作,又可在网络上模拟整个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达到加深学生对分子诊断学实验的整体认识和掌握常用疾病针对性实验室检测的目的,实现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互,大家共同学习,学习的方式和环境发生了改变,知识的传播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并可实时进行[4]。通过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信息量,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2 分组讨论

在实验前可设置与实验相关的临床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以及结束后,针对预设性问题、实际遇到的问题和异常的结果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讨论不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和结果的理解,还可加强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3 双语教学

根据实验相关内容,结合分子诊断的最新知识和学生外语水平实施双语教学,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授查阅文献的途径、技能和方法,并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的论文文献。双语教学有利于鞭策教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生提高运用专业英语水平的能力,指导学生查阅国际最新的文献资料,及时了解前沿科学技术发展情况,丰富课外科研知识。

2.4 实验报告论文

采用论文的形式写实验报告,根据原理、操作步骤,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充分论述,借以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可为日后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2.5 完善实验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最基本的实验技术及不断加入的、随技术发展的、能与临床学科通汇贯通的先进性、临床型实验,以疾病为主线,以国家批准的临床常用的诊断试剂盒为材料。另外还可以将教师的科研课题结合到综合性实验中,用新颖、前沿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实验课的兴趣和主动性。经过这些综合性实验加强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

按教学规律和大纲要求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选择临床应用型分子诊断学实验中最常用的关键技术为题材。

拟为:(1)质粒DNA的提取;(2)真核细胞DNA和mRNA的分离纯化;(3)限制性内切酶的应用;(4)DN段的连接;(5)核酸的鉴定;(6)重组质粒在体外的表达;(7)表达产物的分离和纯化;(8)Western blot;(9)转化与转染;(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乙肝病毒DNA;(11)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丙肝病毒RNA;(12)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13)CD4+CD8+绝对计数;(14)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15)DNA指纹分析;(16)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其中核酸的分离、纯化、酶切、连接、鉴定与表达是最基本的分子生物学的技能训练,实时荧光定量PCR是临床上用于绝对定量病患体内微生物核酸量的最常用的方法,流式细胞术属于临床常用的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生物分子进行定量分析的检测手段,改良TRAP法检测端粒酶的活性是综合性实验,包括提取小鼠组织DNA、匀浆、测蛋白含量、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3 结语

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涉及的医学领域和检验项目日益增多,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需要密切联系,加强沟通,所以针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验教学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方式以及教学意识也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胜任和适应现代检验医学的临床实践工作的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高佩安,孟祥香,江新泉.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转变的教育改革[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2012,2(1):12-14.

[2] 张玉心,段巧玲,石莹,等.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0):920-922.

第7篇

Abstract

The paper wa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into scientific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and new product exploit for the new developing independent/commercial clinical laboratory.The subject construct included samples reception room, clinical biochemistry, analytical chemistry, radioimmunology, gene-based diagnostics, clinical microbiology, cytogenetics,histopathology and cytopath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system and biological safety system,etc. In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education,it was established that “Kingmed Scholarship” in both cooperates university of “Central-South University” and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order to training high-level personnel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que development.

Key words

independent/commercial clinical laboratory;scientific manage;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exploiture

摘要: 本文对我国新兴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研管理与科技开发等问题,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本中心学科建设有:标本接收室、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和细胞病理室等多个学科,以及质量控制体系、生物安全体系,在科研管理方面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科研协作大学设立“金域奖学金”,为科技发展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科技开发

随着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医学独立实验室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在我国悄然兴起与稳步发展[1]。我中心是我国具有法人资格独立运行的第一个医学独立实验室。中心成立于1994年,原属广州医学院,从一个做保健品研发和经营检验试剂与器材的校办小企业,历经10年的发展,从开始仅有3~4间房,几十平方米的实验场所,发展到目前拥有4000m2,近300名职工,由多学科、多部门组成的一个拥有现代检验医学科学仪器设备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医学检验独立实验室。是国内首家通过ISO/IEC-17025认可和ISO9001-2000认证。目前正沿着美国CAP(病理学家协会)认可实验室发展,并且按照国际标准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2]:即要有高质量、高标准、快速、准确的检验技术服务项目,同时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扩大检验服务范围,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现就我医学独立实验室及其科技开发与科研管理等进行以下初步探索。

1 医学独立实验室组织架构

目前,我中心以实验诊断部为主体,分设临床生化室、卫生检验室、放射免疫室、基因诊断室、临床微生物室、细胞遗传室、组织病理室、细胞病理室、免疫组化室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以及质量保证部和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多个学科。此外,中心还在北京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检验试剂研发与生产中心、健康检查中心。开展检验项目达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20多家三甲医院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检验项目和服务范围日趋扩大,在当今国内检验技术服务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研管理体系

2.1 在提供检验技术服务中确立科研方向 我中心是实验诊断技术服务的提供者,是一个高度专业性的独立临床实验室。为了满足广大地市级基层医院和部分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对一些特殊检验项目测试的需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国际与国内实验室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3,4]和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地区基层医院科研工作的需要,确立自身的科研方向。

2.1.1 建立实验室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 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及ISO/IEC 17025要求,制定实验室质量保证和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际(CAP)、国内(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省内(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在ISO/IEC-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的基础上[4],创建美国CAP认可的实验室,建立省级生物医药临床检测试验基地和技术平台为目标。

2.1.2 检验诊断试剂研发 一是在北京金域重点研制和开发干化学检验诊断试剂,如骨代谢(骨钙知A/B)、尿碘、BV(细菌性阴道病)等妇婴保健与健康评价快速诊断检测试剂盒等系列产品;二是对目前承担的省市科委科研项目及其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研发新的诊断试剂盒(如改良嗜肺军团菌BCYEα-DGVP培养基和乙肝耐药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等)。

2.1.3 基础应用研究 检验中心通过自行研发、引进、合作等多种途径,运用分子生物学、分子免疫学、分子病理学等最新检验技术,整合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方法,大力开展特种检验项目: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诊断新技术、遗传性疾病易感基因诊断、感染性疾病病源微生物基因诊断等,为临床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2.2 确立重点科研项目 现阶段重点科研项目包括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及在ISO-IEC-17025认可基础上,创建美国CAP认可实验室和生物医药临床试验技术平台。研发妇婴健康评价系列诊断试剂盒、液基薄层细胞学(TCT)设备和试剂国产化、广东地区宫颈癌和癌前病变流行病学、细胞学和HPV(人瘤病毒)病因学研究等。

2.3 承担和完成国家、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 中心科研管理部门引导中高级科技人员,每年向省、市、区各级科研机构申报科研项目。近5年来曾先后申报、承担和完成10多项省、市科技发展规划项目,创建了检验医学产、学、研一体化的检验科技诊断技术平台,促进了金域医学检验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

3 人才培养与科研梯队建设

3.1 科研梯队建设 发展科技事业必须建立一支科研队伍,必须引进与培养学科带头人。为此,我中心在国内、外招聘了一批知名检验医学与病理学专家,组建了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科研工作。同时招聘与引进一批中青年科技专家,包括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等高中级科技人员,组成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科研队伍,承担各项科研项目。

3.2 人才培养 金域检验以广州医学院为依托,同时与国内部分具有检验医学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包括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检验系等密切合作,建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共同招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高级检验医学人才。我中心亦选拔各学组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外送委派培养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自身培养本专业学科带头人。

4 建立科技攻关与科研奖励制度

4.1 科技攻关 对于目前承担的10多项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由老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组织科研攻关小组,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撰写科研论文,组织科研成果鉴定。近2~3年来,先后开展和完成的省、市科委科研攻关项目有《嗜肺军团菌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乙肝病毒拉米夫定耐药基因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尿碘、骨钙知、BV妇幼健康评价快速诊断试剂盒研发》、《中国人PLGK1-3、K5及EDN 基因工程研究》、《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研究》等项目,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科研成果。先后在国际、国内10多种医学期刊发表了60多篇科研论文,现正准备做系列科研成果鉴定。

4.2 学术活动 检验中心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每年要派出5~6批科研管理人员、中青年科技专家和科技员参加国际(IFCC、APCCB)、国内(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各种学术会议,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同时还申请承办或协办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会议,以及卫生部和省卫生厅主办的检验专业继续教育学习班。近年来,中心先后承办了中华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独立实验室研讨会》、《医学微生物学检验新技术》、《分子生物学诊断新技术》等多个学习班,并邀请国内、外专家来讲学班授课。

4.3 科研奖励 我中心对科技人员在国家或国际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者,不仅提供全部费,而且给者以实际奖励。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5 建立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开发基地

我中心参照国外大型现代化医学独立实验室产学研一体化运行模式,集科研、教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品开发和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为一体,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5.1 高科技检验诊断技术服务 我中心引进国内外高新检验诊断技术,开展检验项目1000多项,为广东省700多家基层医院和部分三甲医院提供特种检验诊断技术服务。其特点:一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提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提高检验诊断技术水平,方便患者,缩小基层医院医生与上级医生间诊断和科研水平上的差距,减小城乡之间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别,提高整体医学检验水平。病人可以实现就近就医,避免因为医院不具备检验技术而不得不转院的麻烦。尤其是对于广大农村患者来说,他们不用再专门到中心城市,也可以享受到高水平的医学检验服务。

5.2 建立科研与科技开发生产基地 中心自身建有检验产品研发基地(北京金域高科诊断技术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新产品,进行开发生产。目前已有妇幼保健和健康评价快速诊断系列产品(骨钙知、尿碘、VB快速诊断试剂盒),取得专利技术和生产许可证,其中有些为国内首创,解决了过去对这类产品完全依赖进口的难题。

5.3 通过医学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应用开发系列研究 对我国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对提供高新检验诊断技术服务与检验诊断试剂产学研一体化,营造一个高新技术平台。

6 医学独立实验室科技开发的有利因素

6.1 资源共享、设备优良 我中心现有全自动生化仪、放免仪、原子吸收光谱、荧光实时定量PCR、HC2、DNA杂交仪、化学发光仪、紫外分光仪、全自动病理组织制片系统、TCT检测仪、荧光显微镜、多头显微镜、远程病理诊断会诊系统、全排式生物安全柜等价值1000多万元现代检验仪器设备,最近又引进了气相和液相色谱仪、串联质谱仪等先进检验仪器设备。

第8篇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前S2抗原(pre-S2Ag)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8例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fHBV M1及pre-S2Ag检测,并对其中162例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162例血清标本同时检测HBV-DNA和pre-S2Ag,两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P>0.05)。HBeAg(+)与HBeAb(+)组之间pre-S2Ag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03,P<0.005)。HBeAg(+)组、HBclgM(+)组pre-S2Ag阳性率为100%,HBSAg(+)的肝癌组pre-S2Ag阳性率达95.0%,结果明显高于HBV-DNA(-)组18.4%,P值均<0.005。结论:pre-S2Ag是反映病毒感染与复制的指标,与临床病情活动有关,可作为疗效和预后的观察指标,能完善和补充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检测。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流行区,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肝炎最常见的溶血性病毒,不仅人群感染率高。而且有些HBV感染可能由于外周耐受,T细胞反应低下、抗原呈递抑制、选择性免疫抑制、病毒基因表达下调或基因变异等导致T细胞识别障碍,容易转为慢性感染。部分患者可演变为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不同的HBV血清免疫标志物模式提示不同的临床意义,HBV-DNA是判定HBV感染者病毒是否复制和当前有无传染性的主要指标,了解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间的关系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很有价值。据估计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达1.2亿,乙肝患者3000多万,其中15%~25%的患者将死于慢性肝病(肝癌、肝硬化),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为了能及时、准确地诊断,以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乙肝病毒的检测指标日益增多。文献资料显示,pre-S2Ag在乙肝HBSAg(+)、HBeAg(+)、抗HBc(+)模式中阳性检出率最高,抗HBSAg(+)、抗HBe(+)、抗HBe+模式中次之,其他模式较低。本文就pre-S2Ag阳性率与HBV-DNA、HBV M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pre-S2Ag检测的临床意义,现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标本来源

搜集本院2006年3~12月门诊和入院患者188例,其中同时检测HBVM及HBV-DNA共162例:另外急性乙肝患者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并临床诊断为肝癌患者20例。

1.2g~试剂

HBVM、HBcIgM试剂由某有限公司提供;pre-S2Ag试剂由某市肝病试剂研究中心提供,以上均采用ELISA法检测;HBV-DNA试剂购自某有限公司,结果以≥500拷贝/ml为阳性。以上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检测仪器

意大利希亚克(SEAC)公司的全自动免疫分析仪一爱丽丝及HBV-DNA测定由我市人民医院用国外罗氏公司的全自动荧光PCR扩增仪。

1.4统计学方法

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使用t检验和x2检验,所有数据用SPSS10.0forWindowS统计软件包处理。

2.结果

2.1pre-S2Ag与HBV-DNA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4h(HBVM)之间的结果比较

3.讨论

慢性HBV感染常对部分肝细胞有长期持续性损伤,但损伤程度与HBV-DNA水平无明显正相关,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是造成肝组织破坏及肝功能异常的主要机制。pre-S2Ag是乙肝病毒外壳中蛋白的一部分,是HBSAg肽链N末端前附加的55个氨基酸序列,其暴露于HBV囊膜外层,也是病毒的表面抗原。HBV-DNA是衡量乙肝病毒复制最灵敏、最精确的证据,是判断患者有无传染性最直接的指标。表2中,HBV-DNA与pre-S2 Ag检测结果采用配对资料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78,P>0.05),与文献报道相同。pre-S2Ag具有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能与PH—SA结合,由于肝细胞表面也有PHSA-R,HBV能通过血循环中存在的PHSA的介导,吸附到肝细胞表面,最后由胞饮作用进入肝细胞内,因此,病人血清检出pre-S2Ag表示HBV在肝细胞中复制。 转贴于

乙肝患者血清中存在HBeAg是经典的HBV复制及评估其传染性的标志物。本组资料HBeAg(+)的标本中的pre-S2Ag阳性率为100%,同时HBclgM(+)的急性乙肝患者pre-S2Ag检出率为100%,同样表明pre-S2Ag的存在和病毒复制及临床病情活动有关。表3中,HBeAg(+1组与HBeAbf+1组与pre-S2Ag检出率比较(x2=28.03,P<0.005),说明两组pre-S2Ag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eAb(+)组pre-S2Ag阳性率低于HBeAg(+)组,HBeAg向HBeAb转换表示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变弱,表明pre-S2Ag转阴是病情好转、传染性减弱的指标。随着HBV-DNA(+)到HBV-DNA(-).HBeAg向HBeAb转换的过程,其pre-S2Ag阳性标本吸光度(A值1均值由1.5351.0870.734逐渐降低(P<0.05),同时在肝癌组pre-S2Ag阳性标本A均值为1.362,HBcIgM(+)组pre-S2AS阳性标本A均值为1.305,两疾病组proS2Ag阳性标本A均值也很高,表明高滴度的pre-S2Ag与病情活动有关,而低滴度的pre-S2Ag预示HBeAg的消失或病情好转。

第9篇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癌胚抗原;α-L岩澡糖甘酶;γ-谷酰转肽酶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28-0103-03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中位数在40~50岁,是世界常见10大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列居前三位,具有发展快、预后差的特点。早期诊断在原发性肝癌(PHC)治疗显得极其重要。迄今为止在PHC诊断的各种标志物中敏感性尚无超过AFP者,但是我国PHC患者有10%~30%属于AFP阴性,致使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受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限制,容易造成漏诊和误诊[1]。由于AFP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能令人满意,缺乏敏感、特异的早期诊断方法,临床发现的肝癌多为晚期,总体疗效甚差,5年存活率不足5%。人们在不断努力寻求更加有效的标志物及检测方法特别是在早期诊断方面。本文对85例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HC)中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癌胚抗原(cancer embryo antigen,CEA)、α-L岩澡糖甘酶(alpha L bath sugar,AFU)、γ-谷酰转肽酶(gamma 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进行联检,探讨其对PHC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1月肿瘤科住院治疗PHC患者85例,男52例,女33例,年龄37~71岁,平均(51.0±3.5)岁;良性肝病组选择我院感染科、消化内科住院患者92例,男49例,女43例,主要为肝硬化、慢性肝炎、肝占位良性变等,年龄35~69岁,平均(49.0±6.5)岁;所有病例根据临床表现资料,经各种影像学资料并结合实验室各项检测资料确诊。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男53例,女47例,年龄27~67岁,平均(45.0±4.5)岁,排除肝、肾功能异常等疾病。各组患者的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 所有受检者空腹静脉采血4 mL,注入干燥真空管内,血液凝固后以3000 r/min分离血清,取2 mL血清置-20℃保存待检[2]。

1.2.2 试剂与仪器 AFU、GGT检测采用连续监测法,仪器AU5800生化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检测,AFU、GGT正常参考值(AFU=4~54 U/L,GGT=8~85 U/L),操作参照试剂说明书。AFP、CEA检测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仪器AI2000电化学发光仪及原装配套试剂检测,正常值(AFP=0~10 μg/L,CEA=0~5.8 μg/L),操作参照试剂说明书。

1.3 观察指标

观察血清AFP、CEA、AFU、GGT同步检测水平和阳性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血清4种标志物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原发性肝癌组、良性肝病组、对照组血清中四种肿瘤标志物

检测(x±s)

注:AFP(t1=8.58,P=0.00,t2=15.6,P=0.00);CEA(t1=21.1,P=0.00;t2=22.8,P=0.00);AFU(t1=45.0,P=0.00;t2=67.4,P=0.000);GGT(t1=14.1,P=0.00;t2=29.0,P=0.00)

3 讨论

文献报道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常见症状肝区疼痛,全身消化道症状,肝肿大,肝癌转移症状[3]。而HBV、HCV感染与PHC发生呈正相关,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防治PHC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并且极其艰巨的任务。我国患者年龄中位数40~50岁,男性比女性多见。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目前认为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以及黄曲霉素等化学致癌物质和环境因素有关。但是患者的临床症状一旦出现或影像学发现大部分患者已到中晚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唯一方法,所以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总体疗效有待提高[4]。

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是1956年Bergstrandh和Czar在人胎儿血清中发现的一种专一性的甲种球蛋白。1964年Ta Tarinov发现PHC患者血清中检测到AFP,自此以来,作为肝癌诊断的最佳标志物在肝癌的实验室诊断中,AFP是诊断肝癌特别是原发性肝细胞癌比较灵敏的指标,具有确立诊断、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的特点,近年来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重要性备受青睐[5],排除妊娠和其他系统肿瘤,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即可确立[6]。部分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中AFP测定值可以升高但是不超过300 μg/L并伴有ALT、AST等指标的同时升高,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500 μg/L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但是小肝癌特别是直径

本资料显示AFP、CEA、AFU、GGT在原发性肝癌组浓度明显高于良性肝病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在健康体检中凡是中年以上定期普查以上四项指标非常必要,特别是有肝病史的患者,如有原因不明的肝区疼痛、消瘦、进行性肝肿大者,定期普查以上四项指标并联合检查影像学指标,能实现原发性肝癌早发现、早治疗,总体疗效可以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吕春燕,裴豪. AFP-L3、AFU和HCY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J]. 海南医学,2013,24(20):3025-3027.

[2] 戴强. 血清AFP、AFU、GPDA联检在PHC诊断中的价值[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13,26(2):256-258.

[3] 宁珠,殷芳,刘海,等. AFP、CEA、AFU、GGT-Ⅱ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价值[J]. 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2):73-75.

[4] 白吉明,李建华,王新杰,等. AFP、GGT、GPC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 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 (9):130-132.

[5] 沈剑平. AFP、AFU、GGT、ALP及CA19-9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0):1179-1180.

[6] 薄涛,黄华,张保珍,等.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GGT的测定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2):38-39.

[7] 郑飞,周文平. 四种肿瘤标记物联合检测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3,(9):941-943.

[8] 常岐,杨金玉,郝秀春,等. 联合检测血清AFU、ALP、GGT及AFP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 医疗装备,2013, 26(4):15-16.

[9] 陈红杰,陈红跃,高中跃,等. 联合检测AFP、CA199和GGTⅡ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2):22-23.

[10] 窦新立,周凤鑫,陈立军,等. 血清中AFP,CEA和GGT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7):1131-1132.

[11] 刘首明,夏慧. 联合检测血清AFP与AFU、CEA、TBA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研究[J]. 中外医疗,2013,32(30):191-192.

[12] 郑盛,唐映梅,杨晋辉,等. 血清GP73和AFP单项与联合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C]. 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3:164-166.

[13] 邹华军,张娟娟. 血清AFP、CEA、CA19-9及GGT联检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J]. 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 25(6):690-691.

[14] 徐炜烽,高国生,祝成亮,等. 血清GP73及其它5种血清学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探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12):2635-2637.

第10篇

【关键词】 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特点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27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而引起机体代谢系统紊乱是主要的病理产生机制。近年来有研究显示, 糖尿病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相似的遗传学基础, 也属于自身免疫疾病[1], 而RA的病因尚不明确, 多数医学专家倾向于自身免疫学说, 糖尿病合并RA或桥本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针对合并RA的糖尿病患者与单纯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 分析糖尿病并RA的临床特征, 旨在为更有效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具体内容整理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3月~2015年2月就诊于本院的糖尿病并RA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就诊的单纯糖尿病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19例, 女17例, 患者年龄43~76岁, 平均年龄(59.30±4.29)岁, 平均体质量指数(24.42±4.10)kg/m2, 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30.78±26.48)mm Hg(1 mm Hg=0.133 kPa)与(75.35± 

10.45)mm Hg;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5例, 患者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60.18±4.72)岁, 平均体质量指数(25.16±3.78)kg/m2, 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39.35±28.17)mm Hg与(80.25± 11.77)mm H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选患者均对本组研究内容充分知情, 均自愿入组, 在研究过程中具有较高依从性, 符合伦理学原则。 

1. 2 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均入院后进行各项指标检测, 包括身高、体重、血压等, 同时禁食12 h后, 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 置入无菌干燥试管内, 不予以抗凝处理;待血液凝固后再行离心并保留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对血脂血糖等指标进行检测, 主要检测指标包括TC、CRP、FBG、HbA1c、HDL-C、TG。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TG、HDL-C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血清CRP较对照组更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FBG、HbA1c以及TC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疾病, 其病理过程为关节滑膜发生炎症, 患者以关节畸形为主要表现, 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 RA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 推断可能与炎症状态引发血脂、血糖等代谢紊乱存在一定关联[2, 3]。但现阶段医学界并未就RA对血脂血糖的影响达成一致认识, RA患者并发糖尿病的风险较正常人群更高, 且RA患者在高炎症状态下发生胰岛素抵抗的几率与低炎症状态患者相比更低。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 属于代谢紊乱型常见病, 患者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血脂紊乱, 并以TG、HDL-C下降为主要表现, 这些表现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导因素之一。王友莲等[4]在研究中发现, RA患者在确诊前的4~5年内, 便可发现RA患者存在明显的TG与HDL-C下降;而横断面研究则认为RA患者确诊前便可发现较高的TC水平;但也有报道指出, RA患者的TC与HDL-C水平均较正常组更低。RA与糖尿病患者血脂代谢的相关性仍不明确。董笑影等[5]从基因角度进行分析发现, RA患者的血脂代谢与RA易感基因存在显著相关性, RA患者的血脂代谢过程直接受到相关基因的调控, 可诱导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等不良后果。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合并RA的糖尿病患者的TG与HDL-C水平分别为(1.43±0.61)mmol/L、(1.06±0.32)mmol/L, 相较于对照组单纯糖尿病患者更低, 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FBG、HbA1c以及TC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RA参与到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代谢过程中, 糖尿病合并RA会导致血脂紊乱进一步加重而增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但RA患者发生系统性炎症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 多位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6, 7], 发现RA患者与无RA患者相比并未出现明显的血压升高。另外, RA的炎症状态会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 进而影响到患者的血糖代谢情况。临床调查发现, RA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几率为43%左右, 远高于正常人群的11%[8], 表明合并代谢综合征可能与RA患者易发心血管疾病有关。本研究发现两组的FBG、HbA1c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RA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谢影响不显著, 推断可能与个体差异有关, 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彭玉芳, 程鹏, 何朝霞, 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HCY、ADP水平变化及意义.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12):1383-1385. 

[2] 吕晓虹, 冯秀媛, 蒲丹, 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合并糖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4, 18(7):460-464. 

[3] 李春, 王秀茹, 唐熠达, 等.全国多中心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4(2): 176-181. 

[4] 王友莲, 皮慧, 杨明峰, 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糖代谢异常.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3, 17(7):494-497. 

[5] 董笑影, 于新立, 郭颖, 等.类风湿关节炎继发糖尿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中华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19): 4805-4806. 

[6] 李征锋, 胡海生, 何红, 等.益气活血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糖尿病62例疗效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23):5302-5304. 

第11篇

目前,我国各院校检验医学专业采取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的学院式管理方法,即检验医学的所有课程均由系负责实施和完成;二是“系科合一”管理方式,即检验教学与附属医院为一个机构,统筹安排教学与临床实验室的检验工作;三是前四年的教学与临床医学系共同完成基础课学习,第五年分别进入不同的实践环节。虽然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培训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则大致相同。要求学生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并进行检验医学操作技能的系统训练。其主干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主要课程有生物化学、医学统计学、检验仪器学、分析化学、生理学、病理学、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免疫学及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血液学及检验、寄生虫学及检验、诊断学、内科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使用的教材基本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实践教学一般为48~56周,用于完成课间实习、检验技能训练实习以及毕业论文。

高校检验教学改革及措施

(1)改进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不仅要把科学知识传达给教学对象,同时教学也应是一门艺术,它不仅是语言的艺术,组织课堂的艺术,更是把教学目的、重点突出显现,不断培养学生联想与思考能力的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陆续走进我们的课堂。如何更好地利用高科技手段把我们丰富的临床经验及科学知识展现出来,就要求我们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不断地利用好高科技手段,更加生动形象作好我们的教学工作。教育者首先要受到教育,并且是自我,自觉不断地完善与追求的过程。提高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是头等大事,因为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并且这种观念与行为同样也表现在平时的工作当中。科学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为了适应这种发展与前进,我们必须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将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贯彻到我们的教学当中去。在医学科学的领域里,存在着许多的奥秘。有许多的已知,同时也有许多的未知。既像人们与生俱来就生长着五脏六腑一样的持久恒定,又像人们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在悄悄地变化着,但是又像突然到来的SARS病毒。科学不能不为所有的问题提供全部的答案,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求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并尽可能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去[3]。

(2)构建新的教育体制,培养多层次创新人才: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的新教学内容体系必须包括:注重打牢基础,较好地反映现代检验医学、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强调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素质教育思想,尤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英语口语训练与提高[4]。经过这临床实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了扎实、丰厚的知识,无疑为将来的工作、科研奠定了基础。高校检验教育是医学检验专业适应现代社会高科技发展与应用的必然性产物。对全方位医疗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医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日益加强,医学模式也逐渐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医学教育必须要顺应这样的发展形式,不断培养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大学阶段不是学习的终点,只是职业学习生涯的起点。要珍惜大学学习机会,同时根据生活、工作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在知识经济社会,活到老学到老,是人们实实在在的需要,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生活习惯。在知识经济浪潮迎面袭来的时候,更新学习观念有其重要的意义。要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在基本技能教学中,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模式,注意学生反馈信息等几个方面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思考性的培养。在注重学生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选择新颖、适用的教学内容,目的提高检验教学的先进性及实用性的前提。目前的检验课主要由教师逐项讲解教学内容,而学生死记硬背,这样造成学生不动脑,不理解,听完课仍印象不深。

学生对教学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他们的独立思考,教学效果自然不好。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我们开辟了第二课堂,利用课余时间,将部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些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操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性。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实验中早已定好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反馈意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为了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可采取定期与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收集到的意见与信息要进行认真分析、筛选,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寻找最佳教学方案,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5]。

培养高素质检验人才是时展的要求,同时要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工作观、先进的教育观、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再也不能只重知识的灌输、临床意义及结果的传授,忽视方法及过程的探究。提高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是重中之重,因为教学人员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其教育行为和结果,并且这种观念与行为同样也表现在平时的工作当中。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目前高校检验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不断地完善充实自己,改进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检验教学体制,充分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华欣,傅桂莲.检验医学教育现状与改革.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2002;24(2):122~123

2 朱玉珍.检验医学高职教育的探讨与思考.西北医学教育,2005,13(4):359~360

3 史富丽,检验教学的几点体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34):56~57

第1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物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11.150

现代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从1953年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开始,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技经过60年的发展把整个生物学带入了崭新的应用领域。生物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涉及的技术种类多样且复杂,是一门跨领域特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可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军事、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可以小至分子、细胞乃至纳米层次,也可大到组织、个体、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如果没有生物技术的一个公认的定义,就很难区分什么不是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学科相对独立的学术体系,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将非常难于设置,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确立也无据可依。我国自1997年高校批准设立生物技术专业至今,普遍采用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与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技术定义进行界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生物技术的定义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依赖生物技术定义,并随着定义的发展而调整。

1关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由于一个专业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而一个学科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1],在我国高校现行体制中,生物技术专业往往被等同于一个二级学科,以学科的定义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功能单位,对教师教学、科研及为社会服务进行了界定。在这种模式下,生物技术面对大量的学科交叉应用,在教学上却固步自封,本科专业方向设置狭隘,闭门造车,教育教学和产业应用脱节严重,在医学、农业、军事、工业、环境、能源等领域甘当配角,失去了生物技术专业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大好发展机遇。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现的应该是专业在多种学科的综合后在某个领域的应用,是具体的人才培养应用方向。在生物技术强国美国[2],斯坦福大学的生物学专业包括生物物理、海洋生物、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态与进化生物学方向;哈佛大学直接将生命科学划成了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两个专业,生物学从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跨越到生态学和古生物学,而生物化学专业则主要关注的是分子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含有综合生物学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两个专业,后者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向、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方向、遗传学和发育方向、免疫学方向以及神经生物学方向。美国一流高校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上的显著特点是:将生物学的二级学科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方向(又称为课程方案)。在我国只有“985”,“211”大学才具备将生命科学的专业分支建设为生物技术的专业培养方向的能力,其原因主要是生物技术为实验性科学、需要大量的高端生物技术相关设备以及相应的研究型学者师资。国内独立学院受师资、设备和资金的局限性,2013年办学较好的前十个独立院校中只有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燕山大学里仁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举办生物类专业,而且在传统意义上,独立学院生物技术学科布局非常不完善,不可能看齐国内外一流大学,将生物学的二级学科建设为多个人才专业方向。因此,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与产业应用相结合,跨学科建设专业方向,延展学科资源共享效益,建立特色课程体系并付诸实践是独立学院举办特色生物技术相关专业的关键步骤。珠海市食品、医药和医疗机械制造产业发达,社会对跨学科的生物技术专业体现出的能力要求表现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需求、制药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需求以及医疗器械领域对生物技术的应用需求。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在学科布局上对生物技术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提供了很好的跨专业资源共享平台。我们结合泛珠三角经济发展需求、依据自身实际条件首先确立如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有扎实的现代生物技术基础理论,系统掌握生物技术的应用实践技能,富有利用生物技术研发生物制品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可从事生物制造与生物制品安全以及食品检验检疫等领域中生物技术应用的相关研发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化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未来5-10年内逐步规划制药领域、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服务珠海市生物技术跨学科应用型人才需求。

2关于课程模块的优化实践

生物技术课程模块式优化有利于适用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有利于课程设置的稳定性,容易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经过7年的改革实践,我校生物技术课程模块优化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精准勾勒专业知识模块。模块优化主要使学生清楚哪些是生物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哪些是自己必须了解的生物基础知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育种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酶工程等专业内容。受限于160学分的总限制,生物技术专业不可能将所有的内容都开设成单独的课程,而且各类课程中重复性内容较多,不利于学生综合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做到“有基础,有专业”。有基础,用12个学分构建生物技术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共5门理论课程,知识点覆盖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人体结构与生理等上游生物技术基础知识;有专业,用20个学分构建五个核心专业课程,含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工程原理及应用,酶学原理与酶工程。二是构筑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应用模块。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应用性、实用性为准则,必修和选修互补,模块上除设置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生物技术必修模块外,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升学、留学需求,尽可能提供适应学生需求的选修课程模块,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专业方向必修模块包括:现代仪器分析、HACCP原理与应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卫生毒理学、现代食品分析技术。专业方向选修模块包括: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和发育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药物设计与药物研究、生物物理学、生物仪器分析、工程制图、电工电子学等。总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优化的方向是甩开传统学科分类包袱,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现实资源为依托,开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三是夯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模块。人才培养要做到实效性,必须用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我们逐步取消了一课一实验配套的办法,将所有实验课整合成独立规划的实践课程,综合后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各专业实验课里完成,实行课堂化管理(分为四个技能训练课程,每周4-6学时),最后考察评价,夯实基本生物技术实验能力;第二阶段在专题研究课程内完成,教师单独辅导,以开题报告,研究报告作为评价标准,获得相应学分;第三阶段主要在国内外实践基地统一组织、自由安排时间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大量的实践、见习、参观为主要手段,融入部分毕业实习内容,独立撰写实习报告;第四阶段主要在校内外实验室完成,根据毕业论文具体要求,在相应实验结果前提下,独立撰写毕业论文,并参加答辩。

3关于保障生物技术课程体系实施的实验条件

生物技术在学科划分上理工不分,即可以发理学学位,也可以发工学学位,实验科学的特性决定了生物技术人才培养的高成本,高投入。独立学院自筹经费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在举办生物类专业上与公办高校在人才、资金投入上相去甚远的现状。我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试验区,举办生物技术专业同样面临资金、人才匮乏局面。只有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协同创新办学体制才能解决生物技术专业对高端设备的需求,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设备应符合现代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以及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经过文献搜索和对珠海300家企业的调研发现:与用人单位共同培养食品安全领域的生物技术应用人才符合国家和珠海地区发展的需要。2007年我校与国家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珠海局正式签署协议协同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通过办学模式的创新,“平等自愿、产权不变、协同建设、资源共享”的方针使得双方能够大胆持续投入,共建共享实验室,至今我校已经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卫生检验检疫两个国家级实验室,部分生物实验室达到生物安全二级水平,实验条件满足生物技术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要求。另外,在实践课程经费投入方面,生均实验材料费为750元/人,学院预算仪器购置费为2857元/生,年度生均实践环节总投入为3607元/生,将教育部2004年2号文件“学费20%直接用于教学”的规定不打折扣落到实处。

4生物技术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效果

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是课程体系改革成功与否的试金石。首先,实验条件是实现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规划的重要保障,“检学”协同创建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体系为执行生物技术课程体系,进行人才培养、创造了先进的实验室基础,学生实验训练得到有力的保障;其次,通过实验室共建、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把直接为企业提供食品安全检测的国家级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作为学生通过高层次技术服务学习的平台,对学生具有深远的“学有所用”的意义,学生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直接服务于社会,并作为切身利益方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反馈能够直接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这优于任何第三方去评价课程体系改革效果;最后,摸索出了适应特殊机制大学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升学率达20%,就业率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学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刘春惠.论“学科”与“专业”的关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