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时间:2022-10-20 14:21: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第1篇

我国是一个重地位、重层次极为严重的国家,再加上受“劳力者地位不高”“蓝领待遇比白领低”的观念与现状影响,高职受教育的学生其基本素养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再加上生均拨款也低于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显然是不足的。从国际上职业教育取得成功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是以国家资格框架为基准建立与普通教育学历(包括本科及以上)等值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的分级制度,其关键是要获得社会认可的“等值”。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时的教育是在国家包分配体制下,以“学制”或“学历”来确定人员的行政等级和工资标准。但现在高职教育的就业已经基本面向于中小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和以能力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在这个前提下,高职教育的“大专”层次,即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本科”教育的企盼,也不能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不能激发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动力,这就很难实现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国家应通过设置标准和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使目前的高职院校和即将转型的本科院校在一个起跑线上,通过质量这个标杆来建立应用型本科预科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使质量和内涵真正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

二、服务需求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技能型人才是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员设备操作能力、动作技能和产品的制作能力。技术型人才主要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解决一线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智慧技能是其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从职业教育的职责来说,职业教育要承担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承担着培养能够自主创业的从业者,同时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需要的技能性培训活动。因此,职业教育体系一定是一个开放性和多样性特色体系,他能够为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提供系特色列化的课程,也能为社会和再就业人员提供单项的技能技术培训,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更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于需求、服务于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十三五”,我们要建立符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中职学校分类为3B和3C,将高职院校分类为5B和ISCED4,完全摒弃高职(大专)这个教育层次,通过这种合理化的标准分类,可以界定各类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标准,也便于和国际教育的接轨和我国教育资源的输出。采用这种教育体系,初中毕业生就有三个选择,即选择3A、3B和3C,3B的学生完成其层次的课程可以直接升入5B学习,3C的学生如果想继续升学,就要去ISCED4类学校,完成5B的预科课程,才能升入5B学习。因此,职业教育终身一体,就是要对3A、3B、3C、ISCED4和5B进行分类设置,实现分类管理和评价,而不是现在简单的高职院校不能升本科,部分本科院校转入职业教育,这种简单的设置解决不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也不能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三、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类型

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作用,政府要发挥好三个主要角色的作用:一是办学投资者和办学成果的购买者,要建立基于“分类设置的拨款制度”,建立基于“培训成果”的购买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二是职业教育区域统筹者和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建设的协调者,要统筹好区域各类职业教育的资源,形成有效合作和有序竞争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协调政府各职业部门,形成合力,支持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职业教育领域的规范者,即为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行业、企业的办学行为,确保学员利益。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规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建立“2+1”的联合办学模式,即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可以完全交给企业,学生的学费收入和地方政府的生均拨款,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支付给企业,使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办学中获得一定的收益,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办学主体。

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是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沟通合作的重要桥梁,是真正在教学层面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的重要载体。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可以扩大和拓展行业企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加快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协同机制。因此,我们要在法律层面、政策层面研究出台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一些法规、规章和制度,使职业教育真正形成“招工”与“招生”对接的新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应该在办学理念、办学类型上真正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要真正发挥职业院校“应用技能和动手实践方面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普通高等教育是靠“教”与“学”,“教室”与“实验室”;职业教育应该是靠“训”与“练”,“实训室”与“生产车间”,真正培养出追求“完善”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一定要走开放办学之路,要将行业、企业的产业技术标准迅速转换为岗位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考核评价与产品检验对接,从而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四、双向沟通的职业教育开放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一定是一个适应学生和社会人员多种需求的教育,在这个教育体系里应该有四类课程,一是针对一些具体工作或特定行业的职业技能课程,一类是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技术性课程,一类是注重培养学术能力和普通本科衔接的学术性课题,一类是服务社区休闲及单一技能的模块化、片段化课程,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课程一定是一个服务于学生、服务行业企业、服务于社区的课程集合,在这里学生、企业行业员工、社区工作人员、居民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构建双向沟通的职业教育开放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互通的高中阶段学籍管理平台,实行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课程相互认证、学分相互承认和成绩相互转换。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中学合作交流,深入区域初高中学校开设一些技能型、劳动技术型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情感与劳动态度。区域高中学校也应深入到区域中职学校开设一些高中的文化性课程,为普通高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接受普通高中教育创造条件。

同时,要完善中高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前中高职衔接基本上都是专业层面的衔接,这必然造成课程的重复设置,或课程内容的重叠。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关键性问题是建立起完善的课程衔接体系,建立开放性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认证体系。今后中高职衔接教育的重点是实施课程内容及培养规格的衔接和课程选修机制,依据职业人成长规律,建立岗位新手、进步初学者、内行行动者、熟练专业人员和技能技术专家能力递进的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中高职在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态度领域的有效衔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五、总结

第2篇

[关键词]文秘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0 ― 0005 ― 03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精神,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一种高职与本科分段协同培养的办学模式乃应运而生,这就是所谓的“3+2”模式。2014年,苏州市职业大学文秘专业与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的“3+2”分段培养项目,成为本年度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招生两年来,双方经过多次协同磋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高职3年与本科2年培养中的衔接问题,成为双方合力攻克的最重要难题。

一、高职与本科“3+2”分段协同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高等教育(第三级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第二阶段相当于博士生阶段;第一阶段又分为5A(理论型,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计划或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5B(实用技术型,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两类,5A类又分5A1和5A2两个层次。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5A1相当于中国的学术研究性大学的本科和硕士生教育,5A2相当于应用型本科教育,5B则相当于高职高专教育。5A2层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为研究做准备,而是应用科学理论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工作。它可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但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它可以进行科学研究,但以应用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5B类型的高职高专,“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性技术型专门人才”。〔1〕

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西方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状况来看,5B类型的高职高专与5A2应用本科教育,同属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系统,两者只有培养类型之异,而无培养层次之差。但在目前的中国,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实际存在含金量和规格层次上的落差。同时,高职高专培养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更强调应用,理论课程相对弱化;而应用本科则理论、应用并重,强调理论向应用能力转化类课程的设置。结果是,高职高专教育越来越重技能,轻视甚至忽视理论,而应用本科教育则长期重视理论,对应用技能缺乏应有的重视。这就形成了一种现象,即高职高专培养出来的学生,长于技能而乏理论;应用本科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扎实而应用能力缺乏。随着现代社会产业的升级,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们既有的教育模式必须做针对性的改变。在健全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建成的情况下,我们采取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联合培养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这既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又能保证其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将理论转化为应用实践的能力,还能弥补职业技能性人才学历层次“低”的缺憾。

另外,就人才培养规格而言,实用技术型高职高专教育面向具体职业,着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本科教育面向行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科技运用能力的行业人才〔2〕,两者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不过,需要强调的是,实用技术型高职高专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旨在培养应用型的,面向行业与职业要求的人才”,也可以说,两者都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征”〔3〕;并且,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存在学历层次的递承性、课程内容的承接性〔2〕,在这个意义上,两者进行分段协同培养、进行衔接,既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文秘专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中衔接的基本原则

高职高专与应用本科在人才培养上施行分段协同,是学界较早关注的课题,但总体上而言,目前仍是理论探讨多于实践应用。基于对中国当代高职与应用本科教育现状以及自身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不足之处的清楚认识,苏州市职业大学文秘专业与苏州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乃积极筹划与实践“3+2”分段培养办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两者相衔接的两个基本原则,亦即差异性与连贯性。

高职与本科“3+2”分段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天然存在一个特点,即“3”和“2”是存在差异的,前面多有引述,兹不赘言。结合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培养的实际来说,前者主要培养掌握文秘职业技能,会英语、能沟通、懂商务,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办文、办事、办会”能力,能熟练运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高级秘书人才;后者则主要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文秘、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党政机关等机构从事研究、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文秘人才。两者的终极目标,虽然都是培养应用型高级文秘或秘书人才,但他们培养的立足点显然是有差异的,概括地讲,就是前者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后者强调理论素养与技能培养并重。只有清醒认识到两者间的差异性,才能合理地理解“3+2”分段培养的“联合”之意,才能避免“3”与“2”趋同的可能。

连贯性是指高职阶段3年和本科阶段2年的人才培养,必须有内在的承接性、连贯性。高职3年与本科2年的培养,固然存在差异,但是既然要实行“3+2”、实行联合,那就必须考虑到两者相衔接的连贯性问题,否则“3”与“2”各自为政,难以达成联合培养的初衷。以课程设置为例,注重实践技能、应用技术培养的3年高职阶段,必然会设置足够数量的职业技术基础与能力课程,到了强调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行业基本技能的2年本科阶段,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提升课程;同时,考虑到3年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基础比较薄弱,而短时间的培养很难让学生迅速提升基本理论素养和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在3年高职阶段,适当设置语言、文学、文化基础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变成衔接顺畅、连贯,总体培养效果大于“5”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预期,在充分认识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人才培养差异性及联合培养连贯性原则的基础上,双方通力合作,其所培养出来的文秘专业学生,应当既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又有较好的理论和知识素养,既有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硬功夫,又有未来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软实力,是兼具应用特色与本科底蕴的“高端技能型人才”〔4〕;应比单纯的高职文秘专业和单纯的本科文秘专业学生,有着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就业本领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三、文秘专业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中的主要衔接点

理想的高职与本科“3+2”分段衔接,应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考核与质量监控、本科准入机制等诸多方面的衔接。这里重点就课程体系、学生管理和本科准入机制三个方面,具体解析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3+2”分段培养中的衔接问题。

在培养目标确定以后,合理的分段培养方案制订,是头等大事。经过对分段培养专业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将3+2共5年的课程,大体分为3个类型,即突出应用技能导向的高职课程群、高职与本科对接课程群、综合素质与应用能力并重的本科课程群。在课程体系类型化区分的前提下,又将这3个课程群统一分为通识教育课程、职业技术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5大模块。

这里重点分析高职与本科对接课程。如为了能让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本科2年的文化基础课学习,比较轻松地迈入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及文学概论等课程学习的门槛,在高职阶段3年的“职业技术基础课程”模块,设置了大学语文、吴文化、管理哲学等文学、文化和哲学基础课程。同时,为了使得“3+2”的培养具有延续性、提升性的特点,在本科阶段2年的“职业技术能力课程”模块,设置了中国秘书史、秘书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申论、市场调研与预测、传播学概论等秘书职业技术能力继续培训课程,这能使学生在高职的前3年通过学习应用文写作、秘书实务、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概论等课程所获得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在本科的后2年得到延续和提升。另外,本科2年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论文、报告写作指导、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与秘书技能训练与测试等课程,也是为了实现与高职3年开设的秘书实务与应用写作综合实训、中英文秘书技能综合实训、论文写作等课程的衔接。

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中的学生管理,是存在问题比较多的环节。由于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高职高专与本科还存在社会认可度及招生批次、层次方面的落差,因此高职学生的入学基础要求要低于本科,这就导致两个问题:其一,高职阶段的学生,自我定位普遍低于本科学生,心理上的就业功利需求远胜于努力学习、继续深造的需求,这就使得不少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甚至自律较差;其二,由于高职起点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弱,而高职的培养以应用为主,这就使得大部分学生在进入本科2年阶段学习时,存在先天的“营养不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第一,高职阶段采取严格的导师制,导师兼任班主任,并与辅导员一起,对学生实行介于高中层次与本科层次的管理方式,比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的心理和日常学习,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职业规划。第二,与高职相衔接的本科专业,提前介入高职教育,协助高职专业进行学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可以概括为“以教代管”,即本科专业派遣专业教师,通过讲座(如入学时的“3+2”全程学习内容、特点与要求介绍讲座、学期中的不定期语言、文学与文化知识讲座、高职阶段毕业前的本科准入考试注意事项讲座等)与课堂教学的途径,引导学生调整心理定位、提高学习兴趣、打牢文化基础、规划5年学习与毕业就业蓝图。

“3+2”分段培养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学历层次,这就涉及到本科准入机制的问题。为了使分段培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历、能力提升培养,必须有严格而可行的准入机制。学生在高职3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者,可以选择进入本科2年的学习,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但是要想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必须参加由本科学校牵头、本科与高职学校共同命题的本科准入考试,这一考试包括两个环节,即专业知识考试和职业技能考试。专业知识考试扣紧职业技术基础,重点考察学生秘书学综合知识和文化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考试,重点考察学生秘书综合应用技能,包括写作、档案管理和秘书实务技能。考试合格者,可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顺利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苏州科技学院本科毕业文凭及文学学士学位。

四、结语

高职与本科实行分段联合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衍伸出的必然产物,从学理上讲,这种分段联合也是切实可行的。当然,要想行之有效地实行这种培养模式,必须考虑高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衔接或说对接问题,应当注意两者间的差异性及衔接过程中的连贯性;同时,必须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组织管理、学生管理、学生考核与质量监控、本科准入机制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衔接。应当说,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可以为我国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一个发展模式,能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的逐步完善。文章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科技学院文秘专业分段培养的例子,已经对前面所提到的问题,作了正面的回应,希望可以为国内同行提供一点有意的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03):8.

〔2〕 鲁武霞,李晓明.高职专科与应用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50,47.

第3篇

相关热搜: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形式。产教融合历经多年,已经形成“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形式,但诸如企业参与度不高、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矛盾、企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等问题也凸显。在分析产教融合现状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党的十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了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形式区别的重要特征。经多年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已形成一些固定形式,并取得极大成功,但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同样凸显。在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产教融合应总结以往经验,拓宽内涵、创新形式,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一、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其意义

 

产教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业与教育一体,两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从而使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科学研发、素质培养、技能提升、生产劳动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因素一体发展。产教融合的基本内容是要实现“五个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其根本目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培养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而且能够解决职业学校老师实际操作不足的缺点,提升其业务水平,并且对地区经济的繁荣、产业升级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产教融合打破了传统教育脱离社会、脱离经济、脱离实际的弊端,真正将教育与就业衔接起来,学校真正形成“产、学、研”的能力,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需求。企业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岗位的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相衔接,并将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带入课堂。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从而达到合作共赢。

 

二、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现状

 

1.常见产教融合形式

 

1.1 “订单班”培养模式

 

“订单班”培养模式,即职业院校根据企业提出的行业标准、人才标准与岗位规范等要求,设置专业和制定培养方案、组织教学、安排培训项目,双方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培养、技术培训、办学条件建设方面开展合作,以达到对学生共同培养的办学模式。“订单班”培养的学生可与企业进行无缝对接,实现“零距离”就业,有效促进就业率的提升和实现高质量就业。“订单班”培养模式让企业能够深入参与学校办学,企业与学校双方得以有效沟通,生产、教学、科研有机结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产教融合合作模式。该合作模式目的性强、人才到企业的适用性高,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参与度高,近年来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成效显著。

 

1.2 “校中厂、厂中校”培养模式

 

“校中厂”即由学校提供场地、劳动力与部分生产设备等生产要素,企业将研发、生产部门设在校园的一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下,学生获得了充分的顶岗实习机会,解决了在常规培养模式下实践不足的问题。同时,企业也节约了场地、设施、劳动力等要素。“厂中校”则由学校提供劳动力、技术,参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将提供学习、食宿等条件和部分劳动报酬。这种模式下,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学生也得到一线的生产体验,获得实践机会和锻炼技能。“校中厂、厂中校”根据学校和企业的需求已经发展为多种多样的方式,在这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企业均得以降低生产成本,学生则得到大量的实践机会。

 

2.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参与度不高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往往较低,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方往往投资较大,而获得的回报难以得到保证,同时面临着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培养的人才却无法留在自己企业的风险。其次,由于实训过程中涉及到学生管理和生产安全等方面的因素,企业方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也不愿深度参与校企合作。

 

2.2 学校与企业价值取向矛盾

 

学校与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主体,其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更注重素质的培养,追求高质量就业,培养的过程较长。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他们更注重高质与高效并存,以较低的投资、较短的时候换取高回报。双方追求目标与价值取向的矛盾,往往会使得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生分歧,合作方式难以达成一致。

 

2.3 企业存在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

 

一些企业具有将到企业参与实习实践的高职院校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的倾向。多数输送到企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并没有得到系统的生产培训,去到企业后,企业方为了节省成本,省略了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培训条件,要求学生马上上岗生产。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得不到提升,并沦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工具。这种合作方式已经与产教融合的初衷背道而驰。

 

三、改善产教融合现状对策

 

1.构建校企共赢体系

 

校企双方应树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构建共赢体系。校企双方应统一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目标。学校作为人才的输出者,企业作为人才的接受者,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两者在合作过程中完全是可以达到共赢的。学校从企业获得资金、并促进办学思想的革新,企业从学校获得人才,促进技术的进步,生产的提升。校企高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双方充分沟通,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2.政府充分参与指导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企业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框架下的权利、义务,充分调动校企双方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对参与合作的各方进行监管和评估,保证产教融合在一个合理框架下有效运行,提高合作的质量。政府部门也应着力于落实相关政策,指导学校育人与企业地方发展相适应,鼓励企业参与学校转型发展。

 

3.创新产教融合形式

 

创新产教融合形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改革传统的办学模式,改进产教融合形式。职业院校办学应该从自我为主导发展为以地区行业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校服务地区发展,地区发展促进学校进步。二是扩展产教融合的内涵。从原来的单纯教学、实训方面合作拓展至文化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三是创造性地利用“互联网+”新思维,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方向。“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新技术、新思维,这对于产教融合是一个机遇,需利用好这一发展契机,整合平台资源促进全面发展。

第4篇

【论文摘 要】本文介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及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几种教学方法,例举了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实例,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德国职业教育被称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是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成功的职业教育制度,是德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德国的职业教育形式和学制多种多样,其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最主要、最有特色的形式,这种模式不仅在其国内倍受推崇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德国“双元制”模式,早在上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后期逐步形成的,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是“双元制”职业教育。这是一种将传统的“学徒” 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结合的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企业为“一元”,学校为另“一元”。根据受教育者与企业签订的培训合同,受教育者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实际的生产岗位和培训中心接受职业技能及相关工艺知识的培训,又以“学生”身份在学校接受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教育。

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

1.1教学主体方面

私人经营的企业与主要由国家开办的职业学校合作办学,而且企业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这一主导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1从教学年限方面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即第二阶段II级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的学习年限为2年至3年半,其60%至70%的教学和培训在企业进行;在高等教育阶段,即第三阶段教育,如职业学院的学习年限为3年,其50%的教学和培训在企业进行。

1.1.2教学地点方面

企业建有系统的培训基地。除提供与所培训职业(相当于我国的专业)紧密相关的实际生产岗位进行技能培训以外,还建有设备完善的教学场所,如企业培训中心或跨企业培训中心,通过一体化的专业教室,以及模拟公司、学习等设施,对学生进行与技能紧密相关的工艺教学。生产岗位与培训中心结合组成系统的技能实训基地。

1.1.3教学过程方面

企业执行统一的培训文件。企业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全德统一的《职业培训条例》及其附件——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制定本企业以及针对学生个人的企业《培训计划》,实施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不仅学习职业专业技能,而且获取直接的职业经验,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1.1.4学习人员方面

企业配备专职的实训教师。这些教师是企业的职员,由企业承担工资和社会保险。实训教育既要负责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还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实训教师必须要有2~5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必须获得“师傅”职称,并通过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内容的实训教师资格考试,其个人品行也必须端正。

1.2法律主体方面

企业培训必须遵循1969年颁布的适用于全德培训企业的统一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以及《手工业条例》,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及其附件—企业《培训框架计划》和《职业培训合同》实施实训教学。根据上述有关法律和法规,培训企业必须“送”学生去职业学校学习,以保证法律规定的在校学习时间,但学生与职业学校之间不存在法律契约关系。

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特点

2.1 高水平的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

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建立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及相应的职业教育研究所,为德国职业学校和企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另外,德国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十分重视,建立了一套比较严格的制度。比如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教师本身的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的示范作用,严格的考核制度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的规定。与此同时,也十分注意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通过激烈的竞争。他们的职教师资大都具有良好的品质,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

2.2 同生产紧密结合,实用性强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以实用为本位的模式,强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竞争和发展的能力。这种模式无论教育和实践训练时间的分配,还是培训的运行机制都体现了明显的实用性。

2.3 紧密的校企联合

“双元制”教学培训模式以企业为核心,以企业培训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配备有高水平的培训师傅。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是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核心和前提条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这为学生熟悉工作环境,培养形成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4 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确定培训目标,重视实践技能的训练是“双元制”的一大特色。一方面,学生在校内的实习实训室进行模拟实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接受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马上投入工作。学生在老师和企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从实践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展示和注重发挥企业、学校与行会的职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2.5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

德国“双元制”在组织、管理上既强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又注重发挥企业、学校与行会的职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满足社会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总之,由于德国坚持“双元制”的优良传统,其结构完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既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满足社会就业制度对具有职业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又能给新生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及其在整个职业劳动中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对德国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3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德国职业教育培训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画廊法、扩展小组法、旋转木马法、搭挡拼图法、记者游戏法等。

3.1画廊法

画廊法是教师准备很多图片。让每位学生从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学生从图片上联想到主题,每位学生围绕主题阐述选择这张图片的理由。要求每位到前面向大家展示自己选择的图片,并进行阐述。这种方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3.2扩展小组法

首先教师给定一项工作任务。例如:现在在中国初入职场的人应具备哪些能力?学生第一阶段独立思考(5min),并写出答案;第二阶段是两个人合作(min分钟)讨论得出结论;第三个阶段是4人一组讨论(15min)得出结论.并把讨论后的结论绘制在图纸上,进行表述。

3.3旋转木马法

旋转木马法第一阶段是在一定时间内精读老师提供的文章或材料,并能够向他人复述;第二阶段是将把学生分成内圈和外圈,首先,外圈向内圈的人报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第三阶段是外圈向顺(逆)时针转动1~2人的位置,外圈的人向内圈对面的人报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第四阶段是内外圈向逆(顺)时针转动1~2人的位置,内圈的人向自己对面的人报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第五阶段把总结观点做成有创造性的海报或学习展板,向他人阐述自己的想法。

3.4搭挡拼图法

搭挡拼图法第一阶段专家搭档把拿到文章A或B文本后,与一名搭档一起研读文章并检验对文章理解,剪下关键词概念卡片,凭借它的帮助为知识传授做准备;第二阶段为拼图搭档A和B相互交换信息,然后使用关键概念来描述来做学习储备。第三个阶段A和B互相复述对方所讲的内容,以做为学习检查。

3.5记者游戏法

记者游戏法是教师布置一项工作任务,先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扮演记者对另一人提出2~3个问题,另一人回答问题。然后再采访另两个人。把采访3个人共同观点找出来,写在卡片上。

4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4.1画廊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准备很多植物保护方面图片。如:化学防治方面、物理防治方面、生物防治方面、农业防治方面图片,让每位学生从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然后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如何进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学生从图片上联想到主题,每位学生围绕主题阐述选择这张图片的理由。要求每位到前面向大家展示自己选择的图片,并进行阐述。这种方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4.2扩展小组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给定一项工作任务。例如:植保员应具备哪些能力?学生第一阶段独立思考(5min),并写出答案;第二阶段是两个人合作(10min)讨论得出结论;第三个阶段是4人一组讨论(15min)得出结论.并把讨论后的结论绘制在图纸上,进行表述。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社会能力。

4.3旋转木马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阶段是在15min内阅读菜青虫发生规律材料,找出繁殖世代、越冬场所、越冬虫态等,并能够向他人复述;第二阶段把学生分成内圈和外圈,首先,外圈向内圈的人报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第三阶段是外圈向顺(逆)时针转动1~2人的位置,外圈的人向内圈对面的人报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第四阶段是内外圈向逆(顺)时针转动1~2人的位置,内圈的人向自己对面的人报告自己所读到的内容。第五阶段把总结观点做成有创造性的海报或学习展板,向他人阐述自己的想法。

4.4搭挡拼图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阶段让学生研读美国白蛾综合防治方法(A)或苹果瘤蚜综合防治方法材料(B)。读完后,与一名搭档一起研读并检验对材料理解,剪下关键词概念卡片,凭借它的帮助为知识传授做准备;第二阶段为拼图搭档A和B相互交换信息,然后使用关键概念来描述来做学习储备。第三个阶段A和B互相复述对方所讲的内容,以做为学习检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5记者游戏法在植物保护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布置一项工作任务。先两个人合作,讨论蔬菜病虫害防治要点。如:一个人扮演植保技术员,另一人扮演农民。农民对植保技术员询问2~3个问题,植保技术员回答问题。然后再询问另两个人。把询问3个人共同观点找出来,写在卡片上。

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方法。时刻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选取有价值的教学内容、通过专业知识学习为载体、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学习能力为目标。

参考文献

[1]温盛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借鉴[j]理论探讨,2010.8

[2]谢康华,兰希.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大众标准化,2003.3

第5篇

关键词:校企融合 动漫专业 师资队伍 开发与管理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随着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向纵深推进,传统的教师队伍构成及能力水平已明显不能适应新的要求,成为制约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国动漫类专业高职教育正处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动漫类专业“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与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距离较大。怎样培养、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培养要求并具有鲜明特色的校企融合的动漫类专业教师队伍,已经成为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动漫类专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校企融合的高职动漫类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资开发,二是师资管理。

1 国内外高职院校动漫类专业师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德国、美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的动漫院校都非常重视加强动漫类专业双师型队伍建设,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漫师资培养体系。德国对动漫类职业教育的“双师”有严格的要求,达不到规定条件一律不允许担任动漫职业教育的教师。德国在实施双元制动漫职业教育中,企业要配备专职培训员,并要求专职培训员既要具有动漫职业教育方面的知识,又要具有动漫类技术资格和一定的动漫专业实际能力。企业中的动漫实训教师,必须是技术员学校毕业的,有5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并经过200多学时的教育学专业培训。美国对动漫职业教育的教师也有着严格的任职资格要求和选聘程序;美国几个州明文规定,要有大学本科学历,取得学士学位并有动漫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者,才能颁发动漫类职业技术教师资格证书。除了要符合联邦各州政府教师资格证书规定的条件外,还特别强调要具有实践经验,对所授技术课程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及最新经验,或者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还要求有当顾问和独立判断与研究的能力;根据日本教师政令政法的规定,高等职业科的动漫教员必须持有大学本科教育许可证。为获得这种动画许可证,学员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取得一定的学分,然后由本人申请,经考试合格后,由各级教育委员会颁发。日本从1958年建立起职业训练指导员的资格制。根据日本动画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规定,劳动大臣委托都、道、府、县的行政长官对申请动画职业训练指导员考试的人员进行考核,以确定他们是否具有申请的动画职业训练指导员的资格。

但由于我国的动漫类专业起步较晚,师资队伍的建设正在进行当中,我国现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教师多是从高校毕业生直接任教育或设计等专业转行,他们虽然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在教学中突出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还有一部分教师是从动漫公司聘请的教师,虽有很强的实践经验,却又缺泛教学经验,且行业动漫人才普遍学历偏低,达不到高校教师的要求;另外教师中研究职业教育的人员不多,创新意识不强,不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因此,在动漫类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2 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动漫类专业师资开发研究

2.1 建立专兼教师库。高职动漫类专业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师;二是从动漫企业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任兼职教师。将两者结合组建成一个专兼教师库,实行动态更新,由行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达到50%。

2.2 师资统一配置。摆在我们面前的现状是:专职教师具备高校教师职业能力,兼职教师具有动漫专业职业能力。专职教师可以到企业顶岗实践、到企业兼职,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生产过程、劳动组织过程并完成对动漫类企业调研、教学案例收集、与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等;同时企业技术骨干可到学校执教、兼教等。

2.2.1 高职院校动漫类专业教师“下厂”锻炼。派专任教师下到动漫合作企业对应岗位实践,为了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都必须到动漫行业、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生产过程、劳动组织过程。在实践中完成对动漫类企业调研、教学案例收集、或与企业具体的合作项目的建设,以及动漫类专业核心专业技术和技能的掌握等等。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教师要求完成以下几项任务: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动漫行业或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动漫产品生产现场的新科技、新工艺;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动漫行业、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动漫行业、企业,面向生产,直接参与生产和管理,提高专业技能。

2.2.2 动漫企业技术骨干“入校”兼课。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兼任专业课程教学,将他们的直接经验传授给学生。同时有计划地安排对企业兼职教师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及经验交流会、座谈会、学术报告会,让他们尽快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人才培养方向,全面树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进行兼职教师教学业务培训。组织学习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法;组织观摩教学;以教学改革与研究促教学水平提高。组织开展动漫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与研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提高。安排教学任务,跟踪教学情况,指导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工作如:备课、编写教案、授课、布置与批改作业、听课、评课、命题、制卷、评卷等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工作,不断提高起教育教学水平。

2.2.3 校企专、兼教师“同台共舞”。院内动漫类专业教师与引入学校的企业技术骨干,合作完成我院动漫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课程教学、课程考核与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毕业作品指导与评价、以及动漫企业产品生产与服务等。

3 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动漫类专业师资管理研究

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师资管理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其核心内容是用人方式和工资制度。这就要求学院创新教师管理制度。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师资管理必须深化改革,下放权利,扩大高校的办学自,引进竞争、激励、自我约束和宏观调控机制,把机制的引导作用渗透到师资组合、调整、培养、考核、任用等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科学的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师资管理的目的是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效益。而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责任在学校。因此,学校应通过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优化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部环境,并根据社会的改革进程,主动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需要,加强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衔接,增强学校的承受能力。

3.1 健全高职动漫类专业教师“下厂”实践的体制机制。建立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相关管理制度,建立保障机制。制定年度计划,每年安排教师挂职锻炼。保证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的时间和经费等。

3.2 完善动漫类企业技术骨干“入校”兼课的制度。完善《外聘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聘任程序、工作职责、相关待遇、考核评价方式等,将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建设和管理,将兼职教师纳入学院教师流动编制,列入教研室管理,增强其归属感,积极为兼职教师申报课题和晋升职称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起对兼职教师队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包括企业兼职教师聘用标准、职称评聘、课酬、质量监控和其他有关方面的制度规定。兼职教师是学院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要依托行业,面向企业,各专业均要逐步建立起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资源库。来院担任教学工作的兼职教师须参加本专业的教学团队,兼职教师的教学、教改、教研等均纳入团队建设。

3.3 建立校企融合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运行机制。一是针对新任教师实践能力普遍薄弱的情况,在教师聘任时首先要求他们接受校内外的专业实践及实践教学实习,考核或鉴定合格后。聘任为正式教师。二是把教师定期进企业学习和工作作为一项制度。以教师为纽带把学校与企业联结起来,构建校企共同参与的办学模式。三是结合日常教学开展产学研活动。同时允许教师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后,从事或参与有关的科技开发、技术服务等社会兼职活动。拓宽教师教学交流活动的视界。重视学术交流和技术交流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鼓励并支持教师加入学术组织。参加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等,了解学术动态、行业发展、新产品开发等最新动态,捕捉校企合作的信息和机遇,开阔视野,活跃思想,积累实际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四是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动漫类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专业建设;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担任动漫类专业专业带头人,高职动漫类专业师资培养培训的合作机构与制度,以便合作开展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社会服务等工作,并协调处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4 确保校企融合的动漫类专业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教师激励与保障机制。激励,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贝雷尔林给激励的定义是“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高职院校管理者应了解和尊重教师的正当需求,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发挥教师的潜能。

3.4.1 从制度、政策导向上向双师素质教师倾斜。如可以规定:要想成为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必须具有一至三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有一至两项科研成果等,并对获得“双师”资格的教师给予低职高聘、提高工资、出国培训等优惠待遇,并提高其课时津贴;被评聘为专业带头人的双师素质教师,每月给予专项津贴以及书报资料费,等等。

3.4.2 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引导高职动漫类教师参加“双职称”评定,并提高其待遇。双师素质教师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必须得到政策上的扶植,其中职称评审尤其重要。高职院校教师动漫类专业职称评审必须与高职教育教学特点结合起来,评审条件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突出实践能力,不宜过分强调的数量和刊物等级的高低,而应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研究能力。同时,对于具有“双证”职称的教师,在聘任时可以高聘一级,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在上资福利等方而的待遇。学校要设立双师素质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

总之,校企融合的高职院校动漫专业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每一所高职院校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深入总结和分析当前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满足高职院校良性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宋小平.高职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2] 谭小京,周耀华.校企深度融合办高职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当代教育论坛

[3] 谭红翔.“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中国冶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