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合唱教学论文

合唱教学论文

时间:2022-03-23 22:14:41

合唱教学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馆;合唱 排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成了我们群众文化人的基本要求。然而传统培训方式已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了,科技时代的到来让大众有了更多的学习和欣赏的机会;随便一搜索,各个名家都把自己的上课教学视频上传至网上,这对我们直接和群众面对面教学的群文老师来说既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挑战,如果你上课的方式方法,学生觉得不好甚至不对,那你就会面临淘汰的尴尬境地。

在群文辅导的序列里,合唱的教学又占有很大的一个比重,不管是哪个年龄阶层都喜欢音乐、喜欢唱歌。来文化馆活动的群众有一半左右都是来学习声乐的,而在文化馆的声乐培训中按参加人数又分为单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方式。我觉得单人及小组都不具代表性和实用性,我主要以集体合唱形式为主要研究讨论对象。

首先应该按照性别、声音条件选拔团员,可以通过模唱和小段演唱等方式进行选拔,根据声音条件划分声部,通常为四个声部,男高、男低、女高、女低声部。四个声部基本比例是1:1:1:1。然后高音部再加10%,低音部减10%。如40个群众的合唱队,高音部加4个,低音部减4个,这样的声部是最平衡的。

接下来我主要介绍一些我的训练方法及评价标准,我一般先练呼吸。歌唱艺术由四部分构成:气、声、字、腔。吸气要适中,该多就多,该少就少,具体地感觉到,吸气象闻花,就是很好的比喻,吐气象是血压水银柱慢慢下降,急吐气,象秤砣掉下来。开始用“S”练吐气,分匀吐、急吐、停顿等。这个练习可以让学生找到保持气息的感觉。而且,有一个人气不稳,就会出现“咝咝”声,便于纠正。在放松的基础上,肩不动才是好的,因为这样气肯定是往下吸的 接下来就是起声练习,有两种,一种是结合音乐进行,一种是不结合音乐进行。主张两种同时进行。无音乐的起声练习:例如哼鸣“ng”,象回答人的话,不保持一定的音高。这种练习好处是它打开声音而不受声音高低的限制。再是,找到气息有比例地通过声带发音的感觉。如同拉提琴弓子碰弦,弓压着弦,声音难听,只沾一点弓毛,声音又太飘。只有通过这个练习,才可以找到正确的比例。

开始时,一切都要中等。力度、音高、气息、不强不弱、不高不低、自然地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们找到最自然的感觉后,在无乐音哼鸣保持的气息状态时,他张口的有乐音的声音比例就对了(一个合唱队在演出以前,也应该作这个练习)。

起声练习:我们一般是由哼鸣到母音“吗、呜、衣”进行训练的。刚唱哼鸣时,要让孩子不断地找,找到一个最好的地方,延长它,让他记着这个感觉。当哼鸣很好的时候,改唱母音“吗”。这个音张开时,有个标准,下牙别看到就是对的,这时声音就全打开了。

起声练完后,可唱各种练习曲,但不要把它当成例行公事。这一方面指挥的选材很重要,再有音色模仿也是很要紧的。同学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声音,在合唱队里又听到合于心中的声音,逐渐去靠,这样就形成一个统一优美的音色,当然,这是在正确的呼吸起声的前提下进行的。

好的合唱团,它的标准是演唱作品风格、演唱技巧、演唱形式的多样性。

1.正确的演唱姿式和统一的发声状态。这就是松弛、自然。把不该紧张的部位全部放松,该紧张的部位要支撑住。2.要有正确的母音唱法。“阿、衣、埃、欧、乌”是非常重要的母音,因为你的音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音的唱法。3.不管声部有多少,都需要圆润、丰满的共鸣位置,特别是上部的共鸣位置。4.做到相应力度变化的幅度。我们这个合唱团不是凭声大取胜,而是靠变化。5.要有调配各种音色的能力。“阿”母音是一种音色,“衣”母音是一种音色,“乌”母音是另外一种音色,要随着字的变化而变化音色。6.有清晰音乐化的语言。在歌曲中的语言,是不能离开音乐的。音乐有时要求语言夸张,有时缩小,有时虚,有时实,让它具有语言的色彩的旋律线条,这样的语言才是有价值的。7.良好的音准和节奏。我主张合唱的最基本训练要从无伴奏合唱开始,从多声部开始,从感觉入手。用正规美声方法训练的群众合唱,音域更宽阔、声部更和谐,音质和旋律的高度统一能达到一种辉煌和美妙的境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扎实的基础,基础训练和美育教育做得扎实。

业余的团队,专业的水平,这绝对做得到,只有艺术修养一步一步地提高,艺术人才才会用之不竭。

群众训练中,要注意使群众会用假声唱高八度,即掌握真声与假声两种方法。歌唱是气、声、字、腔、情组成的。气、声、字、腔是手段,情是目的。

一个好的合唱团要做到合唱技巧的多样性,合唱风格的多样性,合唱表演形式的多样性。美丽的音色是学生们自己寻找出来的,他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声音,在合唱队里又听到合于心中的声音,逐渐去靠,这样就形成一个统一优美的音色,真正代表一个国家综合音乐实力的是合唱团和交响乐团。

参考文献:

[1]刘波.合唱艺术概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7.

[2]石一冰.中国当代大型合唱创作[M].西南师大出版社,2010,8.

第2篇

关键词:音乐理论;视唱练耳;教学整合;探讨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10-01

一、前言

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有效结合是现代音乐教学的创新体现,视听练耳不仅包括了大量的音乐基础知识,而且能够提高学习者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练习,是配合音乐理论学习的专业训练教程。音乐理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不仅包括掌握音节、音程、节奏调式调性、和弦等音乐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熟练的读谱和记谱能力。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整合是新教学课程改革的创新内容之一,其优势是不仅能够有利于提高音乐学习者的音乐综合素质和音乐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理性思维、对乐谱的感受力和理解能力,是现代音乐高校改革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在有效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锻炼学生的音乐知识理论的应用能力,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二、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的优越性

音乐理论和视听练耳教学是音乐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音乐理论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音乐知识,熟悉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而视听练耳教学正好与音乐理论作用互补,其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通过视听练耳学习感性的掌握音乐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将两者整合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音乐理论的同时,运用和联系音乐知识熟练视唱练耳,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相结合。下面从几点说明:

(一)视唱练耳与音乐理论教学结合是学生培养音乐思维的需要。从音乐的感知角度讲,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性认识,视唱练耳则是培养学生感性的认识和掌握音乐。两个教学形式的结合从培养学生音乐思维的方面来看是将音乐学习的理性与感性结合,更好的培养学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是音乐教学内容互补的需要。从音乐教学的角度来讲,音乐理论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是一门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学科,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要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头脑和思维中产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技能理解。而视唱练耳则可以看作是一门音乐应用教程,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音乐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学生理解音乐的整体素质。因此,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整合教学是音乐教学内容互补的需要。

三、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的可实施性

(一)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结合不仅符合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的要求,其教学的可实施性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方面,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结合使得教师不再仅仅担心每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和内在联系性,教师可以很方便的将理论课程教学与应用教学结合起来,且教学效果显著。不仅提高了音乐教学的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音乐专业技能,达到了音乐教学改革的教学目的。

(二)从学生角度讲,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是一种学与练的有效结合,受教育者不再枯燥地学习不相关联的音乐理论或者视唱练耳单一内容,获得了更多全方位发展的机会。对于大多数高校音乐学习者来说,在进入学校学习之前都或多或少的接触或者进行过音乐学习和训练,具备了一定的视谱能力和听音能力,如果仅仅单独的教授理论基础课程或者实践应用课程,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兴趣不高的情绪甚至有抵触心理。

(三)现代教学设施的改革尤其是多媒体的应用能够为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提供方便。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的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可以同时兼顾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教学。另外,其优秀的听觉和视觉外放能力也提高了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水平。

四、总结

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结合教学是现代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要想真正发挥两者结合教学的优势,就必须清楚地了解结合教学的优越性和可实施性,而且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和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集视觉与听觉同时学习和联系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积累经验、分析不足,将音乐理论学习与应用学习有效整合,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民族性理念的基础理论考察――以柯达伊, 奥尔夫,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08):031-032.

[2]李志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与高师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课程纲要》指导下的《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J].音乐创作,2010,12(06):142-143.

[3]沈洽,陈其射,王先洲等.以人为本的多元―本位音乐教育――基于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视角的思考[J].Music Research, 2012,06 (13):068-069.

第3篇

论文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代国际提高教师素质的一个普遍趋向,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势必期待教师能力的提高。这其中教师自我努力的环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工作,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为案例,阐述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合唱指挥教师的能力构成及自我培育途径。

当前,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任何教师都迫切需要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进行反思。目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逐渐从片面追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地位转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角色实践,从关注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技术化教学转向对教师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层面的整体关怀,从机械地要求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整体接受转到鼓励教师进行个人反思,从短期的、集中的学习培训转向教师持续、终身、多样化和多途径的学习与发展。作为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及舞台艺术实践经验,直接关系到合唱指挥课程教学质量,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专业化的合唱指挥师资及人才,也将关系到我国合唱指挥事业的泉性发展。随着国内外合唱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合唱艺术以其高雅、专业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及社会的关注和喜爱。由于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层面广,知识结构较为复杂,指挥技能技巧专业性强,因此,迫切需要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对教学能力与职业发展的自我提高进行深思。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笔者本文主要探讨自我在反思过程中积累的观点,以期与同行们交流。

一、教学能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培养与发展的必要途径

教师专业能力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国际潮流的出现、对教育活动复杂性的认识发展及对教育价值功能的重新评估而产生的一个专门性术语。同时,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内涵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等。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专业化过程中,既有一般普通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也有自身合唱指挥专业学科教育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从教的专业能力和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

在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专业教师的自我能力反思成了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反思指的是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考察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已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国内学者张建伟对教师反思的认识较为客观全面:“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重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反思不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合唱指挥”是高校音乐教育学科中一门重要教学课程,也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创作、审美、实践于一体,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课程。由于合唱指挥学科是集理论、创作、表演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这就要求合唱指挥专业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自身专业结构,在专业方面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合唱指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过程是在当前教育专业化背景下,实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构成及提高的方法、途径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研究发现音乐合唱指挥艺术学科中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特点,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不仅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还要重视教学方法及科研能力的提升,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之路。此外,合唱指挥学科也是一门表演艺术,因此还要讲究舞台表演及艺术实践。本文中笔者就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所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具体探讨在教学、科研和表演方面教师如何进行自我培养和发展。

1、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

在高等教育职能体系中,培养人才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因此,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内容。合唱指挥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合唱指挥方面的人才,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合唱学”与“指挥法”方面的知识,二者既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又是同属音乐范畴的不同分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进行合唱与指挥技巧的学习,另一方面则要从演唱者与指挥者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各种合唱作品的音乐形象、音乐内涵、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及处理要求,把合唱与指挥的技巧训练和教学技能训练融为一体,从而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及专业性。

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既是指挥角色,更是高校教师身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育观、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教育观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师根据学科的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中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及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教学工作的教育思想。在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所需的专业学科知识既包括了教师所教学科知识,也包括教学技能知识,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的有机统一。合唱指挥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结构是提升教学能力的基石,充分认识合唱指挥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增强教学能力的保障,而运用科学的学法,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推进教学专业化,则将进一步展现合唱指挥教师的教学能力。

只有在教学内容及形式上,突破常规的合唱教学模式,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合唱训练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教学规范,并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参与具有教学实践性质的课堂教学活动;始终贯彻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把教学重点放在具体作品的训练和指挥技巧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合唱指挥人才。

2、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高校合唱指挥教师而言,既是指挥,但却区别于一般合唱团的指挥。高校合唱指挥教师无疑是承担培养音乐教育合唱指挥专业师资的主体力量。在长期的教学、排练实践中,绝大部分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特别是对于高校教师,这两者更是不可或缺。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艺术教育研究只要在艺术学科领域里进行就可以了;合唱指挥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学科,讲究个性,无须太多的理论和规则;只要把专业理论和技能教授好,就是好老师;把衡量标准侧重在教师现有的专业技能以及是否有耐心、有讲解能力等方面。这种种片面性现象抑制了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教学创新、科研出新的主观愿望。

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增强科研意识,重视科研能力培养迫在眉睫。近年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因此要求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目前,人们几乎把高校教师和研究者当成教师专业化的同义词,而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又成为区分一个教师是否专业的根本标志。不少合唱指挥教师在教学上、在排练中很有办法及经验,无论他们的口才或者教学的智慧都出类拔萃,所培养的学生也有出色的表现。但如果不注重进行研究并提炼成成果,丰富的实践经验未能上升到理论层次,当然也就不便于推广他们的经验。不可否认,合唱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相比较,其有特殊性。所以,无论是在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允许存在相对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但是,恰恰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统一本身就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是最基本的教育理论和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称职的合唱指挥教师首先应是音乐教育工作者,而不是单纯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这就必须强调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强调教育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探索。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能力,自主选择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应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进行系统研究。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需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笔者认为,合唱指挥的教学和实践,必须超越经验阶段,必须与其他的艺术和科学一样,以一种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而不是纯粹凭借经验和模仿。正如王次绍先生所说:“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音乐艺术,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它充满着经验和技能;但音乐历史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观念的变革。

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说:“如果教学要得到重大改进,就必须形成一种可以使教师接受的,并有助于教学的研究传统”,而教师教学研究应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这种方式是一种“系统的,持续的,有计划的和自我批判的探究”,而不是零碎的或偶然的思考。因此,作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遵守一定的科学研究规范。研究意味着探求新的知识,其本质是追求现实和真理。只要我们能深刻地反思问题、提出问题,就点燃了我们研究问题连串反映的第一个火花,而研究活动就是由此开始的。

3、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

合唱指挥学科的特殊性,使合唱指挥教师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教师不同。虽然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也是讲究舞台实践,但只有合唱指挥专业是最体现师生集体创造的特性。以广东省高校为例,在省教育厅及团省委主办下,几乎每年都会组织全省高校合唱比赛,如“广东省百歌颂中华歌咏比赛”、“广东省南粤杯大学生合唱大赛”、“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合唱比赛”等,全省性大型合唱赛事得到了各高校积极参与,促进了各校校园合唱艺术交流,也为高校合唱指挥学科建设及专业展现提供平台,更是很好地检验了各校合唱指挥教师及音乐学科学生的专业水准。此外,各类国家级、国际级合唱比赛、合唱演出也倍受关注。在舞台表演中,合唱指挥教师要带领学生或全体队员,相互配合,共同演绎,把课堂授课的知识及排练的成果通过舞台表演充分地展现在评委和观众面前,接受检验和考查。

因此,合唱指挥教师要讲究舞台形象气质,要大方、得体,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合唱指挥教师走上舞台时,同时也是一位演员,要通过自身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沉着、稳重而得体的动态,稳定、感染和调动演唱和伴奏者,努力通过演出让演出前的所有工作成果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在舞台上,合唱指挥教师除了要有良好的舞台表演风范外,更要展现准确、协调、得体的肢体语言。指挥动作是无词的语言、无声的表演,表达了指挥对作品的阐释和对合唱队员的演唱要求。因此,在表演过程中指挥动作应当做到科学化、美观、灵动、有感染力。具体说,指挥在指挥任何一部作品时,其拍子图式不可能是一成不变,而必须结合作品的情感内容变化,在图式及指挥动作上相应变化。此外,在舞台上的所有表现,都要服从于音乐内容表达、细节刻画需要和整体调动的需要。指挥教师的指挥动作要讲究省、准、美原则,要与音乐进行和发展保持一致,任何表现自我、哗众取宠的动作和行为都是不适宜的。舞台表演的能力是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专业发展的艺术展现,是体现指挥的综合素质和审美价值取向的一部分,是指挥内在素质的外延。

第4篇

一、专家讲学

会议特邀意大利罗马圣・桑塔切里亚音乐学院教授、乐理和视唱练耳教研室主任玛丽亚・帕姆里(Maria Palmtdli)进行讲学。在讲学中她强调视唱的训练从读音名和节奏开始及加入装饰音后的读法、唱法,提醒人们注意视唱练耳音乐曲目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及作曲家所处的历史年代和应有的演唱风格;还作了关于作品演唱时的速度变化练习,阐述了这种练习的目的、意义及其训练方法。

二、教学论坛

本年度教学论坛是继“2007中美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周”论坛之后的又一次教学论坛,也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学术内容。论坛由教授、教研室主任论坛,教材教法论坛,青年才俊论坛,研究生论坛等四个部分组成,来自全国音乐艺术院校视唱练耳专业的教师及有关人士三十多人参加了活动。

在教授、教研室主任论坛上,上海音乐学院蒋维民教授作了《介绍上音视唱练耳教学的若干情况》的发言。他说:根据上音学生的情况,他们在视唱练耳教学上注意教学进度环环相扣、斜坡前进;在练习中,注意利用公式、顺口溜、条理归纳等方式进行训练,之后找出重点和难点,并进一步练习。

西安音乐学院王高飞教授作了《对研究生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的发言,主要谈了:①准确定位学生的研究方向,包括教学型、技能型、创新型、研究型等等:②导师的个人素质。包括导师在信息资料、研究方法的掌握,知识的丰富和实现全方位能力的突破以及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等方面;③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获取知识、专业技术、创意研究、论文写作与表达等能力以及学术道德的培养;④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国际视野。

吉林艺术学院孔云霞教授作了《从“基本技能”到“音乐本体”的理念变革》的发言,对我国视唱练耳学科的发展作了简要的回顾,然后从“源于音乐,回归音乐”的教学理念出发,讲述如何通过音乐感知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综合能力,并认为视唱练耳学科加速了音乐文化发展的进程。 南京艺术学院的滕缔弦教授以《Barbershop合唱及其对我视唱教学的影响》为题,播放了本人在国外参加合唱的表演及录制的教学CD,阐述了如何进行视唱练耳训练才能达到录制合唱的要求,以及肢体语言对音乐表现的重要作用。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晨炜教授以《期待可持续发展的视唱练耳》为题,从哲学、音乐学等八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了视唱练耳这一音乐基础学科。

东北师范大学尹正文教授以《多声部实践教学》为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办多声部视唱比赛及音乐会等,总结了自己的教学形态,并认为小组形式只是其中的一种,应力求表演形式多样、不同时期作家作品的体裁多样等等。

在教材教法论坛上,上海音乐学院周温玉,中央音乐学院王禾、王时,天津音乐学院傅红妹,西安音乐学院权思分别介绍了所在学校及个人的教材出版情况。此外,武汉音乐学院李金华,中央音乐学院张浩、付妮,中国音乐学院彭世端,哈师大教师尹正文作了发言。

在青年才俊论坛上,中央音乐学院郝卓亚以《教材建设中的多元化思维》为题,讲述了如何克服不能顺利读谱的因素如谱号、拍号、音高、节奏等,并介绍了《节奏与读谱训练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夏月以《“音乐作品听觉训练”课程的构思与实践》为题,讲了开课的背景、目的、与视唱练耳课的异同、现有教材和准备工作等等。武汉音乐学院李丽娜以《对视唱练耳主课教学的几点思考》为题,阐述了突出“功能性”听觉技术教学理念、明确专业核心技术结构、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测评标准等等。西安音乐学院葛卉以《对视唱练耳教学中民族性问题的思考》为题,谈了民族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之一,属文化范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也因此有独特的音乐思维。中国音乐学院孔奕以《论视唱学习中的音乐力度训练》为题,谈了音乐力度在西方音乐史上的发展沿革、熟记力度标识与练习、无力度标记的力度处理与练习、音乐力度的感知与联觉练习、音乐力度的风格认识与练习等等。上海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宁楠以《视唱中的呼吸》为题,谈了表达音乐与呼吸的关系,并举例证说明。

在研究生论坛上宣读论文的有:中央音乐学院裴聿茹的《传统和声对视唱延展练习的作用》,武汉音乐学院汪静的《音程级理论在现代音乐视唱教学中的应用》,徐静苇的《论基本乐科习题训练的功能与编制标准》,西安音乐学院凌娜的《从音乐审美心理学原理谈实际音响音乐作品听觉训练》,沈阳音乐学院扈艺宝的《首调训练方法在多谱号视唱中的应用>,东北师范大学李盼的《音乐实践过程中的音准问题》,孙晶莹的《浅谈视唱练耳在合唱作品中的重要性》,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郝谨的《视唱练耳课程的定位与思考》,西安音乐学院沈燕的《儿童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与思考》,中央音乐学院李鹤的《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即兴创作》。

三、观摩演出

本届视唱练耳艺术周共有四场演出。“‘未来之星’全国音乐艺术高校视唱练耳专业音乐会”由来自全国各地音乐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包括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的视唱练耳专业学生。“古典与现代音乐会”上半场是中央音乐学院2006级作曲系、指挥系学生通过改编原作以加强视唱练耳教学的视唱作品,下半场是“‘八风’无伴奏合唱组合”的特邀演出。“挑战视听音乐会”上,云南省富民县小水井乡苗族农民合唱团演员们是地道的农民,他们穿着自己缝制的民族服装,唱着亨德尔、伯恩斯坦、比才、舒曼、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的合唱作品,使听者感到震撼。“全新演绎――合唱作品音乐会”是杨鸿年教授应邀举办的讲座音乐会,他结合由48人组成的少年合唱团的演唱来说明合唱时出现的音准问题,比如音准与速度、节奏、力度、音区、旋律线、和声、调式、调性、音律、呼吸等等。精彩的演讲和少年合唱团的演唱不时引发出台下热烈的掌声。

四、视唱比赛

全国音乐艺术高校视唱改编、创作及演唱大赛向全国音乐艺术高校视唱练耳及乐理教学联盟征集由名曲改编及新创的视唱作品,共收到了130份参赛作品。上海音乐学院周温玉、北京戏曲艺术学院黄珊珊、武汉音乐学院李丽娜、中央音乐学院刘思军、上海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宁楠、天津音乐学院王丁丁、中国音乐学院孔奕等分别获得了教师组大奖,另外还有18位教师的27部作品获得了教师组优秀奖;10部作品获得学生组大奖,29部作品获得学生组优秀奖;20多部作品获得视唱演唱大赛的优秀表演奖,11部作品获得视唱演唱大赛的表演奖。

此外,作为本届论坛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艺术周期间,作为承办方之一的深圳迪索音乐科技有限公司对视唱练耳教学新产品“迪索音乐通”、“迪索音乐伴侣”等数字化教学、考试系统进行了介绍,引起了与会者的很大兴趣。

第5篇

本文针对高师声乐发展状况和高师声乐发展的总体方向,认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

[关键词]

高师声乐教学;学生;综合能力

我国高师声乐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满足21世纪发展的需要,只有这些方面是不够的。声乐教育还是沿袭了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几十年来,努力战斗成为专业机构,丢失了最初的教学目的。高师声乐教学和专业院校声乐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他们有不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方向培养也不同,音乐学院培训的是演员,而师范学院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一个是走上舞台,一个是走上讲台。高师声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教师,有声乐教学的能力,具体而言,可以培训声乐学科理论知识;把握好声乐教学方法;能完成课堂唱歌、欣赏、弹唱等内容的教学任务;能应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来演唱和示范;能自弹自唱;能辅导声乐节目,如独唱、重唱、对唱、表演唱、大合唱等;能指挥多声部合唱;能组织声乐作品欣赏;能组织每周一歌活动以及兴趣小组活动;能组织歌咏比赛及歌手赛等。这是合格师资的必备条件。所以,成为一位声乐教师比成为一名演员更为困难,这都需要高师教师在声乐教学中为学生明确培养方向、传承并改进传统教学模式,实现高师声乐教育与中小学教学结合目标的做法。目前,高师音乐教育还没有完全走出长期模仿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体制,重专业、轻理论、重技巧、轻基础,缺乏教师职业生涯的观念,忽视学生教学师范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毕业生缺乏实际教学能力,无法适应音乐教育的现状。为了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声乐无论是唱还是教都是技能与素质并存的。声乐的综合素质是指声乐学科内的全面素质,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里,对艺术生源的选择、教学、教程、培养目标、人才价值都会有意无意地造成技艺与文化的对立,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师资队伍的变化和扩招等因素的作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许多学生入学起点低,文化、专业素质相对要受到一些影响。这些学生毕业时的音乐专业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很难达到应有的要求。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有一技之长,但缺乏音乐的整体素质。音乐反映了生活,我们需要一定的素质去表演,正是这种独特的,这使得音乐可以修身养性、提升人格魅力。因此,高师音乐专业教师和学生不应仅仅被视为声乐技巧课或表演课,而应被看作是文化知识和艺术课程的学习。在教育观念上,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音乐老师的条件。声乐教学必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目标是基于职业技能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为高师声乐教育必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专业技能教育目标体系是以全方位素质教育为依托的。高师的声乐教师在教学中的歌唱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侧面的,因此教师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全面的文化修养,这样才能把声乐作为音乐人门的手段更好地释放出来。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教师在教学上具有“重技轻艺”的倾向,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目前许多学校常用技巧去评价声乐教师,而忽视了对他们综合素质的要求,致使高师声乐教师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盲目传授给学生,片面强调抓单项技术的训练,一味追求训练成果、追求专业上的“精、尖、高”,完全忽略了对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把声乐等同于技能教育,实际上是步入了高师声乐教育的误区。作为学生来讲,其演唱水平与自身的艺术修养是分不开的,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他们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比如他们在演唱作品时,精力大多用在了声音技巧上面,而忽略了声乐作为一门艺术的整体存在。由于自身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在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上,以及歌曲的表现力上就很欠缺、造成了学生声乐学习非常浅薄,无法深入理解作品内涵、演唱的作品不尽人意。这样,仅凭良好的声音条件,而缺乏一定的文化素质修养,以后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是很困难的。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基础性音乐人才,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实现高师音乐教师队伍从传统技能与技巧型向实践与艺术双类型转变:鉴于高师吉乐教育的条件局限,仅以小课、中课完成全部声乐学科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不现实的,因此可通过开设《声乐共修课》完成共性教育,形成大、中、小课相结合、小课侧重专业素质,中课则侧重教学素质、大课强调综合素质。理顺和完善声乐教育学科的系统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增加普通文化类型课程和音乐课程的比重,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达到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声乐综合素质基本要求。

二、培养学生基础声乐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主要是系统地讲授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歌唱发生器官,歌唱的姿态、呼吸、发声、共鸣等问题。喉头位置与打开喉咙,人声分类声部及其特征,歌唱语言及咬字吐字,音乐术语表情记号、整体歌唱的训练等。目前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乐理论课是个空白,一般教师只在声乐个别课中,在指导性用语、作品艺术处理上涉及到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但很有局限性。有的教师通过口传心授,教学生掌握一些发声训练,但学生不知其所以然,歌唱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直接影响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声乐艺术,作为诸多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一种,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河的沉淀和积累,在它发展历史过程中,凝聚了许许多多声乐家和声乐教育家的智慧、学识和经验,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理论体系、科学歌唱和训练方法。所谓科学方法,就是指这种歌唱方法建立在广泛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具有科学理论根据。要想解决畜乐技能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有必要系统地、全面地阐述声乐技巧,通过理论认识指导实践,少走弯路。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往往使学生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的。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学生不仅会对唱歌发声器官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合作单位的需求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歌唱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声乐理论课要分阶段和实践穿行,教师要严格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原则,不要盲目地讲理论不注重方法;或只重方法不讲理论。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声乐理论大课的形式,分年级、分阶段、分程序进行,使学生对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歌唱发声训练、声音的分类等一系列声乐理论知识做一个比较系统的学习。高师声乐教学有其特殊性,培养的学生大多从事教学工作,他们与声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有很大不同,师范的声乐学生不仅是解决“怎么唱”的问题。对师范生来说,全面、系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尤为重要,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是他们声乐学习的重点内容,要为他们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所以作为即将走上讲台的教师不仅要有演唱能力,而且还要有广泛的、扎实的理论知识作后盾,这就要求高师声乐教学必须建立在广泛的理论讲授基础上。

三、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1987年5月,国家教委在天津召开了高等师范院校本科生专业目录审定会,会上重新审定了音乐教育专业,并更为明确地规定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即具备表现和音乐鉴赏能力,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发展动向,有初步的科研和创作能力;掌握科学的理论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教学工作、并能组织课外音乐活动。这里十分强调要对学生进行教师索质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在此后国家教委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仍然强调这一点。但在目前声乐教育的现状,仍然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发法等,严重的与普通中小学脱节,使得刚毕业的学生无法顺利的转换为教师的角色,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声乐老师必须在思想上明确教师音乐教育是培养能唱、玩、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方法的人。在小学和中学都会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一个歌唱能力,二声乐教学能力,对于一个声乐老师,两者缺一不可。歌唱能力充分体现在课堂范唱,教学能力包括课堂教学能力、课外活动指导能力、合唱团的培训、组织文化活动能力、技能等。应设立课后集体实践,学生掌握歌唱理论和方法,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感知,可以是集体的声乐和合唱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艺术感染力,学生也可以听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声乐课,将会学到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个性化的技能。此外,学生在学校也经常参加学校的活动,社区利用假期积极参加教学实践和艺术实践,一边学习、一边教、边实践、边不断提高演唱。

四、结论

最能体现高师声乐教育特点的是学生将来的从教能力,高师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技巧之外,还应把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通过教学成功地体现出来,这才是高师音乐院校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根本之所在。要想使高师声乐教育能够真正适用于21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就要明确高师教育的方向,切实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声乐理论知识的培养,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为以后做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作者:裴欣桐 单位:白城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第一、二届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09).

[2]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05).

[3]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0).

第6篇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唯声论”;“唯乐论”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01-01

声乐艺术是人类意识形态中丰富情感的表达,是依附声音载体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然而在高师声乐教学中却往往忽视音乐本体内涵的要求,或只注重声乐技法的训练,或片面强调音乐的文化性。结果多数“唯声论”者,用工具性的思维指导声乐教学,导致学生的歌唱“有声无乐”、缺乏情感表达,难以达到与歌者的共鸣。另一部分“唯乐论”者的学生歌唱时,试图利用一些片面地文化性外在包装效果,增强艺术表现力,却让听者容易予之“华而不实”的评价。因此,实现高师声乐教学中“声”与“乐”的相互平衡暨声音技法的训练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培养未来合格教师目标的重要保障。

一、“声”与“乐”的辩证关系

虽然声乐已成约定俗成的概念,但不能简单地将“声”与“乐”的地位置先放后,他们是矛盾统一体的二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歌唱者没有高超的发声技巧,是不可能完美表达声乐作品的内容,完成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德国著名声乐艺术教育家马尔开西说“对于歌唱,首先是打下声音的基本功,这是一位艺术家今后作业的基础,也决定一位歌唱者的未来,忽视它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声音技巧的训练对一个歌唱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歌唱表演的基础。过分强调“声”的第一性,就会陷入“唯声论”。另一方面,声乐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歌唱准确细腻地表达音乐作品内涵丰富的情感诉求,把歌者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想象,情绪等文化审美的能力表现出来,与听众产生共鸣。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指出,要“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歌唱者要有分析,理解,感受歌曲的能力,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从而达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要求”,过分强调“乐”的第一性,则会陷入“唯乐论”。“唯声论”者和“唯乐论”者都是片面地强调了矛盾统一体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面,没有正确认识“声”与“乐”的辩证关系。

二、声乐教学的本体回归

古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云:“古之善歌者有语,谓‘当时声中无字,字中有声’。”今人石惟正的《声乐学基础》认为“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它是自己内心的印象、认识,感情、愿望以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一种抒解、一种信息的输出”两种观点都说明了声乐不唯声的事实。但从人类歌唱发展的历史中,却大量充斥着“唯声论”声乐表演的理论和实证。罗西尼的“声音,声音,声音”,以及16世纪欧洲出现的阉人歌手,都把对声音的追求推到了一个极致。因此,声乐教学的“唯声论”认为,“声”为第一位的存在,“乐”为“声”的产物,为第二位的存在,无声不能有字,有乐。以声之不存,乐将焉附来看待声与乐的辩证关系。于是,社会上出现许多“声乐速成班”、“high C声乐训练班”等就不足为怪,原出有因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乐”或情感过分强调的“唯乐论”,热衷于讲授声乐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综合性,甚至以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生理学,表演艺术学等的内容为内容,要求为要求,这种多重目的及知识对声乐的诠释,让学生无所适从,不明就里。于是,声乐基础理论课,学生要么不去上,要么人在心不在。

声乐教学目的是教学生热爱歌唱,逐步提高歌唱能力。声乐的本体是歌唱。歌唱是心灵的感动,是要触及灵魂的。原生态歌手的演唱就是对自然和爱情的有感而发,因为触动而发出心动的声音,是不完全技巧的。笔者认为这种启示道出了声乐教学的某种本质,声乐的本体是歌唱。

三、声乐教学观的调整

声乐教学暨歌唱教学,“育人”和“制器”是需要平衡和互动的二个方面,既“声”与“乐”要达到完美的统一与结合。声乐教学要多研究如何促进技术与文化的交融,使两者协调发展。对于技术要追求,克服障碍,以达到文化审美的完善境界。把技能,技巧放在主导地位,放弃音乐固有的净化心灵,提高精神的本体,使学生被制成缺乏个性和创造能力,没有思想感情和精神追求的发声机器,是不可取的;对于文化既“乐”的学习,不能持等待观望的态度,等技术的学习完善后,再来进行文化的培育,或者将文化这种“理性知识”当做本体,使技术陷入虚无,也是不可取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声乐教学要正确处理“声”与“乐”的辩证关系,对教学思想和观念进行调整,只有“实践”与“文化”相结合的声乐教学观,才能真正抓住声乐教学的实质,促进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声乐演唱 声乐教学 辩证关系 差异性

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声乐学科的两个分支,虽核心内容均为声乐文化,然而,二者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对前人的声乐演唱实践的归纳总结和完善,它能使人们对声乐的理解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理解,更有利于人们对声乐的认识与理解,更有利于声乐的传播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声乐演唱则是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更是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检验判断标准。二者虽存在很多的不同,但用唯物辩证的角度以及矛盾普遍联系的规律来分析,二者也是辩证统一的。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和分析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是弘扬和发展声乐文化的关键所在。于是,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性

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虽同为一体,相辅相成,荣辱与共,但二者无可避免还存在着一些差异,这是二者对声乐艺术的不同演绎,无关好坏。

1.声乐演唱偏重主观感情,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客观理论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对前人的声乐演唱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具有普遍适用性,偏重于客观的理论与总结,往往体现为标准和统一。比如一首曲子在乐谱上的音符往往是固定的,在成千上万的有关声乐书籍和资料中这首曲子往往只有一种固定的乐谱音符,因为理论观点是客观的。如果不同的书中同一首歌的乐谱并不相同,就不能成为声乐教学的理论观点。

而声乐演唱则偏重于主观的情绪,即人的实际表现。对于同一首歌,不同的演唱者会有不同的演绎,因为,不同的人心中对同样的声乐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如同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另外,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时会有不同的主观情绪控制,这就会导致不同的演唱者对同一首歌的演唱效果是不同的。正是因为不同的人的主观情绪以及主观理解和把握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演唱方法和演唱形式,而他们的声乐演唱效果自然也会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的。如果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具有共性、普遍性,那么,声乐演唱则具有个性、独特性,这就在感情偏向上产生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

2.声乐演唱偏重心理感受,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生理表现

在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中,往往把声音及强调的变化表现为人的发音器官的表现,比如声乐教习者往往会对学习者说平稳气息是发声的关键,或者说张大嘴巴、让嘴巴以“O”形发声使发出的声音像漂浮在头顶的云朵,还有让学习者感受声带的振动等等,这些声乐教学理论观点都偏重于人的生理表现,即将声乐演唱的关键理解为人对声带、鼻腔、嘴巴的控制,而不同的人的发声器官不完全相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与声乐演唱效果。

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偏重于生理表现不同,声乐演唱往往比较偏重于心理感受。虽然人是靠发声器官来表现声音以及演唱,但是不同的人对发声器官的控制往往是不同的,这与演唱者的情绪有关,同时还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有关。首先是情绪,心理情绪往往能够对发声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不良的情绪如愤怒等往往会使发声效果受到压迫使演唱者的演唱效果受到限制;除了情绪外,演唱技巧也会对声乐演唱的效果产生极大影响。经验丰富的演唱者往往对呼与吸、气与声、字与腔等演唱细节有纯熟良好的把握,演唱的效果自然也会比初学声乐的人好一些,这就是心理感受对声乐演唱的影响。

3.声乐演唱是即兴、多变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持久的、稳定的

理论出于实践,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是通过人们长久的对声乐演唱的总结、归纳和思考而形成的,以一种规则和原则的身份存在,它往往是稳定的。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形成是长久的,同样的,它的改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首先,需要积累足够多的声乐演唱变化才能够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改变,另外,在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发生改变后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声乐实际演唱来检验和完善。从这个角度来说,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关系接近于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只有通过足够多的量变才会导致质变,量变是持久的长久性积累,而质变是跳跃的飞跃性改变。

相比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声乐演唱往往具有多变性和及时性。不仅每个人对每首歌具有不同的唱法,而且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首歌的演唱方式和效果也会不同。正因为声乐演唱受主观感受以及心理情绪影响很大,声乐演唱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这就表现出了它即兴的特点,由于这样的原因,声乐演唱是多变的且它的变化是持久的,可以说,对声乐演唱而言,变化是必然的,不变是偶然的。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这世间普遍存在的矛盾之中就有理论和实践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是客观的、固有的、普遍的,总结来说,正是这些矛盾共同组成了声乐演唱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的差异性。

二、如何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问题

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虽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应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看待并解决问题。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统一,存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因此,我们应该用唯物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基于这样的立足点,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处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差异性问题的方法。

1.循序渐进地进行声乐学习

因为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所以要求声乐教师在教学上或者学习者在声乐学习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声乐艺术的教育和学习中,若太过急躁,则不能充分理解和把握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无法将理论融会贯通,也将无法使教学理论和演唱充分结合起来。因此,声乐艺术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必须以循序渐进为学习的原则和态度进行声乐教学与学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量变才能引起质变。具体而言,在声乐教学与学习中,首先,教育者即声乐老师应先细致地循序渐进地传授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必须保证学生们均能充分接受和理解教学理论观点,不应落下任何一个知识点,也不能落下任何一位学生,在确保每个学生都理解每一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后,再进行声乐演唱的初步教学与练习;在声乐演唱的教学中,不同于理论教学的刻板和严谨,教习者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将理论结合到实际演唱;在进行了一定的理论与演唱的结合后,教习者应让学生们去思考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并在适当时间之后告诉学生答案以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把握二者差异,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很好地融汇理论观点和实际演唱。

2.在声乐演唱中不断进行发展和创新

万事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同理,声乐的演唱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演唱者对于同样的声乐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演绎,正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很多事物的发展都会因人而异。因此,声乐的演唱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而会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而事实上,声乐演唱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也是使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融汇的重要途径。或许这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声乐演唱的创新和发展必会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更新与变化,如此,在不断的与时俱进之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也会减小。

具体而言,声乐演唱者应遵循个性与共性的原则,即实际的声乐演唱中,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同时,也应有自己的创新。在现实中,很多著名的演唱家都具有自己对声乐演唱的独特理解,而不是一成不变地按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来进行他们的演唱,而是在演唱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这样的演唱才能够打动人心,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推崇。比如: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好声音》备受全国观众的喜爱,里面的很多选手都以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老歌新唱从而俘获了评委和观众的心。进行创新并不意味着对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背叛,相反,这是一种发展和弘扬,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变,才能够使声乐艺术与时俱进,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历久弥新,才能使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虽然,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的差异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予以调和,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差异的存在是普遍的、客观的、事物固有的,因此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具有差异性是必然的。一定的方法虽能够调和、减小差异,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差异,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性。

三、总结

声乐是歌者来自心灵的倾诉,是歌者的另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高雅艺术,它不仅能为歌者提供倾诉的机会,带给听众心灵的震颤、感动、抚慰等情愫,还能带给人艺术的熏陶。自古以来,声乐都是一种博大精深且深受人们热爱的文化艺术,并通过人们长久以来的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科。虽然,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声乐艺术的发扬光大。理论与实践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基于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并带有个性化的声乐演唱不仅不会颠覆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而且会使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进行改革与发展,使之不断进步,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肯定。当然,这其中需要很多歌唱家和教育家以及其他对声乐艺术充满热爱的人的努力。相信经过声乐热爱者们的努力,声乐必将历久弥新,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陈燕.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辩证关系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3)

[2]程雪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之探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11)

[3]易晓辉.从“跨界”演唱引发对高师声乐教学的思考.音乐创作,2010(4)

[4]刘莉朋.普通高校流行声乐演唱之教学初探.文教资料,2008(27)

第8篇

关键词: 声乐教师 综合素质 教学能力 提高

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指声乐教师在从事高师声乐教学过程中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结构和能力,而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则主要包括课堂教学专业展示能力和课堂教学驾驭能力两个方面的内容。两者均是构成声乐教师优秀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对搞好声乐教学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学能力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教学。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和解决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的问题。

1.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其教学能力的基础

1.1提高声乐理论水平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基础。

声乐理论是歌唱家们从歌唱实践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系统的声乐知识,是形成声音和进行演唱的理论基础,是声乐教学的重要依据。声乐虽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同样不能脱离科学理论的指导。一首声乐作品除了优美的旋律、精美的歌词外,还有调式、和声、转调、力度、速度、装饰以及节拍、节奏等许多乐理方面的内容。声乐教学中的指导性用语,对作品的处理,无不渗透着声乐理论。声乐教师如果基础理论贫乏,不懂声乐知识,就很难帮助学生完成对作品的处理。

因此,教师的理论水平对声乐教学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声乐教师必须加强声乐理论的学习。要掌握全面的声乐理论,首先就要从这浩如烟海的古今中外声乐论著中汲取营养,大量地阅读并领会它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声乐发展的脉络,更科学地、更全面地深入领会人体发声的有关知识,正确地对待声乐各流派的优劣,在声乐教学工作中做到视野开阔,思路清晰。其次,全面的声乐理论的掌握还要求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眼光对待理论的学习,而不能良莠不分,一并咽下。只有在学习中批判性地继承,才能使我们的声乐教学工作目标明确,少走弯路,科学地培养人才。

1.2提高文化修养是把握声乐教学内涵的必然要求。

声乐是一门综合性的美育学科,涵盖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声乐教师要具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知识的储备,对中外古典的、现代的艺术和文化知识都要有所涉猎和认识,并能在教学中运用这些知识,全面、透彻地讲解声乐理论和声乐技能,分析和处理歌曲,形成自己对声乐作品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声乐能力和演唱风格。同时,加之声乐艺术与其他相关学科、姊妹艺术之间的连带性,都要求声乐教师具备相对全面而系统的文化素质。

声乐教师要充分汲取各种知识养分,不断地充实自己。声乐教师的文化素质大致可以包括以下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相关学科知识,如唯物辩证法、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学、语音学、美学、外国语等;二是其姊妹艺术,如舞蹈、雕塑、绘画、电影、戏剧等。提高相关学科知识的途径,应以学习教科书为主,辅之以通俗性的讲座、辅导材料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论文等。对于其他姊妹艺术,提高的途径和方法则多种多样,但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抓品位、抓根本。作为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其艺术品味的培养,如同文学趣味的培养,基点要高。

1.3提高教学理论水平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条件。

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对课堂教学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声乐教学也是教育科学,十分讲究规范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具有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能力,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和分析教育过程,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选择教材,安排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演唱水平。教师还要根据教育学的规律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

2.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搞好声乐教学的重要保障

2.1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专业展示能力。

一是加强歌唱技能训练,努力提高歌唱水平。声乐教师有精湛的歌唱技艺是教学立足之本,是教师的教学魅力之所在。学生对声乐的喜爱,也许恰恰是听了教师的某一次示范或者某一次演出。因此,声乐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专业,珍惜每一次给学生示范、表演的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有位声乐教育家曾说:要教好学生自己首先要唱得好,要想给学生讲得准确、示范得准确,教师就要唱得准确。这是由声乐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不能只靠热情和想象,必须有真知灼见。二是不断提高教师用歌唱诠释音乐作品的能力。唱歌不仅是肌肉、声带、骨骼的生理运动,更是歌唱者的心理活动表现,它受到人的情感、情绪、兴趣、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把握音乐作品心理变化的能力,随时把心理调控到音乐作品反映的心理,这样诠释的音乐作品才有感染力,才能感染学生,才能把学生教好。

2.2学习掌握传统声乐教学手法,并发展创新。

传统教法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努力学习掌握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创新,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教法,灵活用于教学,科学解决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学生身上出现时,因为其性格、习惯等个体差异,就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法。如“喉音重”的问题:可能是张嘴太大的原因,也可能是使劲大、憋住的原因。又如“高音难”的问题:可能是声音重、力量大的原因,也可能是气息憋、流动差的原因,或者是咽壁力量差等原因。只有找出问题的本质所在,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教有成效,因此,声乐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问题的异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开展教学,才可能事半功倍。如有些学生唱歌时嘴巴张得大、位置低、高音难、使劲大,教师可以让他们咬着一只笔来朗诵、歌唱,这样就可以使声音轻些、位置高些,慢慢就会感受到歌唱语言的位置所在,这样坚持练习定会收到良好效果。“气息”是歌唱的动力,每个教师都很重视,但憋劲唱和在气上唱可是两码事。憋着劲唱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改善这种状况,可以采用走动、弯腰、跳舞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声音流动之感,叹气之感。这些方法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但又要灵活施教,不得盲从。

2.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搞好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讲课的语言组织能力是关键,如果课堂中的语言运用适当、准确、生动而又精彩,那么整个课堂就会显得格外活跃、流畅而富有动感,学生的思维情绪随之高涨,“当堂效益”的教学效果就会出现。除了课堂语言、教态之外,我们还应注意专业上的“术语”应用,特别是“概念性”的语言,表达要适当、准确。目前,我们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例如民族唱法中“字正腔圆、字清腔纯、字领腔行”既是声乐教学中“吐字行腔”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清晰的吐字可以营造出干净的声音,良好的语言可以充分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石月婷.简论声乐教师的基本能力结构[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5):115-117.

[2]汤红期.论声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业务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7,(12):58-59.

第9篇

关键词:合唱教学评价的形式 评价的办法 评价的标准 评价的意义

高师合唱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艺术素质、教学水平、职业道德修养的评价,对高师合唱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是高师合唱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高师合唱课程的特点符合所有高校合唱课特点,因此以下高师合唱教学也称为合唱教学)合唱教学的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合唱教学具有信息反馈功能。通过合唱教学评价,可提供合唱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以便调节教和学的活动,使合唱教学能有效进行。合唱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调节教师的教学工作,从而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通过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而直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第二,对合唱教学具有考察、鉴别的功能。通过合唱教学评价可以了解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优点和缺点、矛盾和问题,以便对教师考察、鉴别。通过教学评价还可以考察和鉴别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力、学业状况和发展水平等。

第三,对合唱教学具有强化功能。正确、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可以调动合唱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激起教学的内部动因,维持教学过程中学生适度的紧张状态,使教师和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的重要部分。

一、评价的形式

(一)考察

1.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考察

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在嗓音条件、演唱水平、音乐基础、文化修养、思想素质、性格爱好及年龄、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各不相同的学生,这些诸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合唱教师的素质还应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1)专业素养的要求。这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合唱专业教育教学基本功、全面良好的音乐理论、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合唱审美观。

(2)职业道德与修养的要求。合唱教育领域里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有诸多关联因素,教师职业道德、思想修养的好与差及艺术水平的高与低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以人为本,为人师表”的品质,教学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教师的学识能力,还取决于教师的世界观、道德、意志、情感等方面。

(3)文化修养的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应尽可能多地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要具有准确、生动,富于激励性,充满感彩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并对学生起到示范和表率作用。

(4)专业修养的要求。合唱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合唱音乐基本素质,还应具备运用乐理、和声、曲式、合唱史等音乐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在合唱教学中, 教师还应具有“五化”的能力,即声音观念概念化、发声训练科学化、教学语言规范化、歌唱能力多元化等。此外,声乐教师还应具备高雅的审美情趣、敏锐的审美知觉,能选择高尚健康的音乐作品给学生学习,从而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领略音乐的美。

2.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声部的界定。在合唱教学中,学生声部的划分和确定是不可疏忽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学生在今后合唱学习中的顺利进行、歌唱状况甚至发展前途。在界定声部及声音类型的依据中,各个声部所具有的特色特征是最重要的依据。抒情型的女高音要求声音明亮、柔美、秀丽、甜润;戏剧型女高音则要求声音高亢、浑厚、壮阔、有力;花腔型女高音声音要清脆、纯净、纤巧、灵活;女中音要柔和、圆润、宽广、浓郁;女低音温柔、圆润、深沉、浑厚。抒情型男高音的声音要明亮、清脆、柔和、优美;戏剧型男高音要声音嘹亮、结实、浑厚、有力;男中音要声音响亮、雄壮、刚毅、豪放;男低音要洪亮、粗壮、浓厚、低沉。

(2)接受能力与歌唱状况。在合唱声乐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嗓音条件、音乐基础、文化修养、艺术趣味、性格特征等各不相同,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歌唱状况也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的三种情况:生理条件或文化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演唱水平、文化修养、音乐基础一般;音乐文化基础差,再加上本身音乐条件不好,又不用功,所以各方面都很差。

(3)学生课后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给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体会到正确的感受。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疑难时,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解决难题,或是请教同学、老师;教师在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如一些新作品,要看学生能否完成,完成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都考察了学生完成学业的情况。

3.教与学

(1)教学大纲完成情况。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来检查完成情况,检查有没有超越教学大纲现象,检查是否保持了教材的连贯性,检查教学计划是否按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执行,检查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践部分,即最起码的教育见习、实习、实践的情况。

(2)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合唱活动实际上是锻炼学生的一种能动性、主动性、自觉性的学习活动。上课时,多考量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学习刻苦,并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检查学生是否努力解决上课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布置的声乐曲目能否及时完成,完成情况如何;在出现疑难问题时,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去思考、解决问题,以及考察学生对声乐学习的感兴趣度等。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合唱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合唱知识,掌握合唱技能,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合唱知识系统,它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原则的把握,以及教学环节的衔接。要考虑到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利于学生探讨知识和挖掘创新精神;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否明确、难易是否恰当;教师如何努力让学生快乐学习。

(4)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过程必须遵循的教学要求,是根据教育方针、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过程而产生的规律,是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它包括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辩证统一原则等。

(5)教学模式。合唱教学的模式是指合唱教学的教授方式,一般来说有三种: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

(二)考试

考试宗旨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生自我反省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考试的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应体现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全面关注学生各方面的进步与成就。

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合唱作品的完成情况,包括音乐是否完整、节奏和旋律进行是否严谨、表演是否到位,以及声音技巧、音色、音量和学生的心理素质等。

考试的信息反馈。通过考试我们可以发现合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改进教学的薄弱环节,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因此,注重考试结果的成绩分析,教师和学生都应当通过考试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教师的反馈主要体现有:在对考试结果进行纵向比较的基础上,判断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分析其原因,并总结前一阶段教学,提出今后的改进计划;考试结果的反馈要以激励为主,告诉学生考试成绩,给学生激励性的评语,以关怀的态度指出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不断进步。学生的反馈主要有:认真分析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判断自己的不足与进步,并找出原因,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实践与实习

1.课堂教学实践。在合唱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体会正确的声音,通过对学生合唱训练的实践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合唱训练的实践将科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正确的合唱审美观和合唱技能技巧,并检验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是否正确。

2.艺术和舞台实践。学生将来无论走向讲台还是舞台,都要与听众见面,而面对听众时的歌唱感觉与课堂上的不同,在听众面前,所有的表演都会得到许多在课堂里得不到的感受,尤其是与听众的交流方面。因此,学生必须参与艺术实践和舞台实践。只有在合唱中实践,去熟悉舞台,熟悉观众,才能培养个人的歌唱心理,提高合唱技术与艺术表现力。同时,教师也通过学生在舞台上的表现,检验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以此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3.实习生授课质量。检验实习生的授课质量包括:检验实习生能否完成教学计划与目的,完成质量怎样。教学能力包括对教学法、教材、教案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教学组织能力包括课堂气氛、师生合作、语言表达、教学态度等方面,以及教学原则的贯彻情况。另外要注重实习信息的反馈,学生通过实习容易发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足,有缺陷,教师也会通过检验学生的实习情况而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并针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实习情况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多种调整。

实习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对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培养学生将来的从教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教育实习实践活动,可以充分检验合唱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使之得到逐步完善和提高,对进一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着积极作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充分认识到教师的奉献品质;通过在实习中对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可以初步认识合唱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形成基本的教学研究能力;通过参与校内外合唱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合唱教学发展的认识,以形成一定的合唱教研能力和观察能力等。

实习的基本要求包括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和对实习学生的要求。对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责任心,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能解决合唱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熟悉合唱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能指导实习的全过程,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工作。对实习生的要求是:应爱学生,懂得虚心学习,为人师表;有较好的合唱基本功和合唱技巧、较好的钢琴伴奏能力,以及一定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有良好的课堂组织教学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和因材施教能力;要懂得尊重指导教师的意见,尊重学生的反映和要求。

二、评价的方法

在合唱教学的评价中,主要对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目前采取的评价方法主要是百分记分法和等级记分法。

百分记分法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以100分为满分,90分为优秀,80分为良,70分为中等,60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不及格。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以考试的方式来进行,通过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等级记分法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把百分数化成A、B、C、D、E几个等级。A 为90―100分、B为 80―89分、C为 70―79分、D 为60―69分、60分以下则为E。另一类与分数无关,直接分为优、良、中、差等级。具体的评价方面包括教学态度、教书育人、内容讲授、教材组织、教材选择、能力提高、音乐情感培养等。

合唱教学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是,从实际出发选择评价方法。课堂教学采取多元素决策评定方式,要注意协调多元素决策中各方面评价的比例关系。组织评价人员认真填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认真做好思想工作,明确意义,统一对评价标准的认识,掌握评价要求,使评价客观可信。此外,要重视被评价的教师的自我评价作用。由于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各种条件的限制、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感、情绪等,仅凭定量分析法很难确切反映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全面了解后进行定性分析,才能做出可信服的评价。

三、评价的标准

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作为现代教育管理与指导的主要手段,其应用研究发展很快。合唱教学评价也不例外,它能够让我们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推广教学经验,以便能更好地安排教学工作。

1.教师的评价标准。合唱教师和所有学科的教师一样,都是以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向学生传递知识和进行美育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专业人员,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除此之外,声乐教师本身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对好的声音有清晰的概念,具有很好的听觉及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审美取向。

(1)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合唱教师应在高等院校接受过良好的合唱课程专业教育和训练,合唱教师本人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为全面的技能及表演经验;教师要有良好的音乐基础和声乐理论基础,能准确体现合唱作品的意图,而且有二度创作的能力,有自己的艺术创作个性;有良好的口头及文字表达能力,有较强的钢琴伴奏能力,能准确地用原谱伴奏,从而更好地表现出合唱作品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歌曲所表现的主要内容;能调动学生的歌唱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要有事业心、责任心,而且要有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及灵活运用、变更教学方法的素质;能通过自己的教学和课外工作扩大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了具备以上的素质外,合唱教师还要不断努力提高,使自己具备更高的素质,逐步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

(2)声乐教师的人格特征。声乐教师应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要对学生有耐心、宽容心。声乐教师应善于与其他人合作,保持谦虚的治学态度。教师相互之间应经常进行交流、学习,并向比自己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因此,声乐教师更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修养及处世态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2.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课堂教学是教育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其评价标准为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学习。良好的课堂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灵活性。音乐学习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来说更具有灵活性,离不开良好的音乐感知力、判断力、记忆力、灵感等,需要用心感受。灵活是在符合客观规律的条件下,这些规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思考、总结。

3.学生的评价标准。合唱教学具有阶段性特征,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标准,了解这些标准将会给教学提供明确目标,以利于教学工作。

第一阶段的标准。这一阶段应掌握声字结合的基本方法,能演唱初级程度的合唱作品。理解和表达合唱作品的基本情绪、正确风格、流畅的音乐,以及朴素的台风等。

第二阶段的标准。这一阶段需正确地掌握合唱呼吸、声气配合的平衡等基本歌唱技术;在演唱中能平稳进行而不吃力地支持中速进行的乐句6至8拍,能做十度以内音符的正确连接,音符移动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 320拍而依然保持准确清晰;开始建立中、低声区初步的音量强弱控制的能力,能唱出mf和ff,以及mp和pp的区别,并能表现出幅度不大的渐强减弱的效果;母语的演唱能力要正确、清晰,而且能唱出音韵的美感和不同风格的特点;外文发音要掌握除英语外的两种重要歌唱语言并正确拼读;能胜任中级合唱歌曲的演唱等。

第三阶段的标准。这一阶段要求正确使用第二高声区(第一高声区向上相邻的三个半音),展现自己的全部声域;能在第一高声区建立音量强弱的控制力,能唱出p和f的明显区别;学会一些技巧,如在中声区能达到一句以上比较熟练的渐强减弱;能做到在练习中稳定正确地演唱中乐句8拍到10拍;音符连贯移动时,抒情的声质在高声部演唱的速度能极快并做到清楚准确;能达到因感彩不同而变化音色;能演唱高级程度的合唱歌曲;母语的演唱能唱出语言的美感及各种生动的语气;除英语外,掌握三至四种外语的正确拼读和流畅的演唱能力;掌握不同风格的合唱曲目,歌词拼读、内容解释、音乐结构特点、风格处理准确,能开合唱专场音乐会等。

四、评价的意义

教学评价实际是一种管理手段,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教育活动达到预定目标,这又包括:

1.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两条重要原则,教学目标的选择同样要遵循这条规律。这不仅仅要考虑到学生年级的不同,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首先,应通过对年级整体水平的了解,制定出不同年级所应达到的合理目标;其次,应根据个体的不同,制定出个人学期目标,即撰写教学日历、教学周历。

2.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在制定了合理的教学目标之后,就需要对教学目标的内容做进一步的规划。在合唱教学中,由于授课对象各不相同,有的差异在年龄上,或在经历和生活习惯上;有的在生理、心理和智力上。对此教师必须随时注意观察,在遵守合唱的基本原理和共同规律的同时,应区别对待。教师需酌情考虑教学语言和步骤,对基础较浅的学生,所选用的练习曲要以其能胜任为宜,否则将会使这些学生失去对学习的自信。对悟性比较高,反应比较快,记忆力、接受力以及识别、分析声音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加快步骤,不因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而受约束,影响他们的学习进度。

3.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这包括检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知识广度)、教学内容的深度(知识深度),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要求的科学性及教学实习或艺术实践教学。

4.发现存在的问题。建立评价体系应从根本上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5.推广好的教学方法。如示范与模仿、运用生动的教学用语、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创设愉快的学习心境等。好的教学方法需要合唱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加以总结。好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对教育事业热情、理论知识扎实、知识全面、专业技能熟练等因素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借鉴,学习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杨瑞庆.自学合唱编配[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5]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6]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教育部集体研制.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8]费承铿.小学音乐教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9]徐冠武.合唱与指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第10篇

一、视唱练耳的内容与重要性

视唱练耳是一门通过训练学生的听、唱而培养学生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以及音乐所表达出来的多方面综合能力的音乐基础课程。通过视唱练耳训练,我们可以更为系统和专业的掌握音乐学科的基本语言,为更为深入的理解音乐,表达音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它要求我们在训练课中用声音、耳朵去挖掘、再现音乐语言丰富的内涵表达。总之,视唱练耳是衡量学生基本音乐潜能和学习音乐基本素质的标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视唱练耳教学在高职院校中的现状

笔者将从教学现状和学生水平现状两方面来进行简要叙述。

(一)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中国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是在“移植”法国和前苏联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当时,这可能是较为先进、较为适合我们的一种教学体系。但是,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干扰,我们曾一度出现了与世隔绝的现象。很多教师采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每周上课也都是固定的听音训练或者视唱练习的模式,每次的课程都是按着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枯燥而专业化的训练方法更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

2.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和以往的专业教学相比,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音乐类型层出不穷,总的来说,音乐作品的趋势是从单一向丰富转变。而教师的教学,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教材的影响。即便越来越多的视唱练耳教材的出现,所选试唱曲目和教学内容未必能与时俱进。我们应当多听听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讲座或视唱练耳的音乐会,以丰富教学内容。

3.教学水平难度涵盖性差

所谓的教学水平涵盖性差,就是说我们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涵盖到我们面对的整个学生群体,只适用于一部分人。通俗地来说,就是如果我们把教学难度定得高一点,就有人跟不上,教学难度低一点,就有人吃不饱。这种生源的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不是教师的责任,但是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需要解决。可以将教学难度定到中等偏上,照顾大多数的学生,或者可以在分班前进行测试,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来划分班级更能因材施教。

(二)学生水平现状分析

1.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较差,首调、固定调唱法的思维转换混乱。

由于多数学生在入学前并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素质的训练,不具备一定音乐综合素质能力,他们所受到的有限的基础音乐教育,以及其生活环境与文化氛围,导致这些学生音高上没有形成较为牢固的固定调或首调音高概念。

2.固定音高听觉没有建立

多数学生在早期没有受到系统的视唱练耳训练,有些学生甚至是由于文化课成绩差而临时抱佛脚,导致学生听觉概念模糊,首调听觉和固定调听觉没有完整建立。绝大部分学生对记谱法掌握不好,缺乏听记的方法与技巧。

三、视唱练耳的教学方法及步骤

视唱练耳,顾名思义分为视唱和练耳两个部分,包含了听音和视唱。听音中一般包括听音高(单音、多音、音程‘包括单音程、复音程;旋律音程、和声音程;自然音程、变化音程’、单个三、七和弦及其连接‘包括三、四声部’和调式‘自然、和声、旋律大小调及五声、六声和其声音阶等’)、听节奏、听旋律(包括单选律、二声部及多声部旋律);视唱中一般包括构唱(单音、多音、音程、和旋及调式)、读节奏(两手拍不同声部或手上拍一个声部,嘴里说不同的声部等)、单声部视唱、二声部视唱以及新谱视唱等。以上这些都能够听得准确、唱的准确是属于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则要注意速度、节拍、表情及情感等。下面本文从基础练习和拓展练习两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基础练习

在视唱练耳的教学中无论是听与唱,音准应当是学生练习的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有理论的支撑,应该与各学科进行外延和交叉,第一门就需要与另一门音乐基础课程乐理相交叉:视唱练耳和基本乐理的关系是尤为紧密,视唱练耳的训练一定要有扎实的乐理知识作为前提,否则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必将很快枯竭。因为无论是音程、和弦、调式都需要标注其性质或功能,节奏和旋律也需要判断节拍、调式及熟悉各种节奏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两者紧密的结合,通过听和唱两个部分让同学们进行反复的记忆。本人从事视唱练耳的教学已经有十多年了,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如何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

1.音高

音高的训练最重要的就是音准,就像地基一样,必须有坚固的音准,才能学号视唱练耳。而且,视唱与练耳是紧密相连的,视唱更注重表现,练耳更注重内心听觉,所以我们在练习时,对于没有固定音准或没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则需要教会他们练习方法。

首先从音程构唱开始练习,练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Do”基础音,向上构唱所有音程关系,如纯一:“Do-Do”、小二:“Do-bDe”、大二:“Do-Re”小三:“Do-bMi”……小七:“Do-bTi”、大七:“Do-Ti”、纯八:“Do-Do”;另外一种是以音程关系为基础,在所有的音上构唱,如小二:“Do-bDe”、“#Do-Re”、“Re-bMi”……“La-bTi”、“#La-Ti”、“Ti-Do”,向上够唱完还要再向下构唱。这两种方式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最重要的是不仅要唱,还有用耳朵去听、用心去记。练习的步骤是这样的:首先在钢琴上弹,先给自己正确的音准;然后跟着钢琴一起唱,建立正确的音准观念;最后自己唱,再用钢琴检验是否准确。基础练习是需要花时间进行练习的,最忌讳的是着急,要稳稳的练好每一组,把基础打的坚实。为了让音能唱的更准,在初期练习的时候最好选择四拍或两拍的时值进行演唱,练习稳定感。和弦的练习也是一样的,只不过从构唱两个音变成三个、四个更多。

当音程与和弦的音准概念建立后,我们可以进行和弦连接的练习,这部分则需要视唱练耳与和声课的交叉:和声课与视唱练耳的教学极为紧密。掌握一些简单的和声知识,对于四部和声的和弦连接听辨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从理论上理解和声语言与和声的思维逻辑、功能关系,正是听觉上辩别和声的理论根据。另外在视唱部分乃至构唱和声的连接,也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和声知识基础。所以,教师需要先让学生了解和声功能以及各功能间的连接方式,练习的方法也是循序渐进的。先听一种功能模式,如:“主(T)——下属(S6)——属(D46)——主(T)”。反复的给学生听每个调式的相同模式,让其建立和声连接的观念。

2.节奏和旋律

在对音准有了基本的把握后,才能进行旋律的听写,进而涉及了旋律听写中另一项重要的内容:节奏。节奏的练习首先要大家熟悉各种节奏型,从最基本的四分、八分、十六分音符再到各类浮点、切分音符,最后练习三连音、多连音及连线。在熟悉了节奏型后,还要针对不同的节拍,练习书写的规范性,如八六拍的节奏的写法,二拍、四拍和三拍子的不同写法。这也是需要熟识乐理知识才能进行,故在此不再赘述,我仅提及一个教学中比较实用的小窍门。为了节省时间和更有效的记录所听内容,我们要让学生给各种节奏型制定一个属于自己的简写的标致。

3.二声部的练习

二声部的练习需要视唱练耳的教学与钢琴演奏相交叉: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双声部节奏击打及双声部旋律弹唱来锻炼学生手、脚、脑等身体各部位的协调与反映能力。此种方法对于二声部的练习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钢琴的音准是固定的,我们可以首先弹两个声部,然后唱其中一个,仔细的听两个声部之间的音感;然后换唱另外一个声部。最后再弹其中一个声部,唱另一个声部。

(二)拓展练习

基础练习完成以后,则需要在音乐的综合素质方面有所练习。这一部分大多是针对视唱而言,不过由于视唱与练耳是密不可分的,视唱如果有所提高,听写的能力也会相应有所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另外,综合素质的培养则需要将其他如声乐、指挥、音乐欣赏等科目都引进视唱练耳的教学中,使学生能在各学科相互交融之下学习和体验音乐,使视唱练耳更大程度的发挥其基础学科的作用。

最后还应该将视唱练耳与声乐、合唱及指挥的教学相交叉:演唱一条试唱要求学生要富有感情的表达,与此同时就需要学生掌握其音乐旋律中乐思、乐句、吐音、呼吸以及节奏所赋予的音乐的旋律风格等特点。从而教会学生正确而富于感情地、流畅地读谱演唱一条视唱的教学目的。简单的说就是可以引导学生像歌唱家一样进行演唱,这就涉及到声乐演唱的领域。另外,视唱练耳课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细节便是—唱视唱永远伴随着打拍子。这是由于试唱训练的目的中包括使学生获得具有内心准确的节拍感,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因此,我们在视唱练耳课的教学中,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训练学生对音乐速度的基本感觉和正确地保持音乐速度的感觉。那么学生对速度的感觉可以通过聆听音乐、唱歌、练习视唱及合唱等音乐实践来获得这种能力,而边视唱边进行基本的指挥图式训练则是获得这一能力的最好方式之一。

总之,视唱练耳教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教学,不仅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更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而愉快的获得各种音乐专业技能和基础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视唱练耳的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对任课教师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不仅要提升视唱练耳方面的教学知识,还要对乐理、和声、音乐欣赏、音乐史等多方面科目进行学习。只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和把握视唱教学的基础性、实践性的特点,并能认真钻研教材、教法,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听觉能力;对旋律记忆能力;对音乐情感与审美能力,那么就会为每个学生都打下坚实的音乐基础,会使高职院校成为名符其实的视唱练耳专业的摇篮,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了正确的艺术理解和良好的艺术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社会上所需要的,真正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雅先.当代中国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文化与教学思想[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张放.探讨目前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模式的改革[J].大众文艺,2012,(01).

[4]王东方.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及思路分析[J].河南农业,2008,(18).

[5]苏敏.关于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6]张毅,直立华.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

第11篇

随着学院教育系统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过程必须要克服片面性,不能机械地.固定地使用一种教学方法和采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全面地.动态地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选择一定条件下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结构。在学院教育中开展多种演唱风格综合教学的教育模式,是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是以科学发展观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新型教育体系的需要,是提高素质教育、讲究人文教育方式的需要。这不仅给学院声乐教育提出了挑战,而且是学院声乐教育的新思路,也是促使学院实行开放性声乐教学的强大推动力。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并非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它是把教学模式当作一个有机系统,由多种演唱方法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组成,并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按照声乐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科学根据的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因此,多种风格演唱综合教学研究有其绝对的特色优势。其特点是:

1 以学生为中心,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注意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学院教育要培养适应未来声乐艺术需要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他成为有自主学习进取意识和艺术创造精神的主体。这是艺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即在教学中,创造一种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始终主动地学习;以鼓励为手段,激发学生发展的欲望和理想;已成才为目的,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潜力。总之,应强调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法研究,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法研究的教学模式。

2 打破“唱法”壁垒,通过多种风格演唱方法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渠道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对于不同条件的教育对象,不同规格的培养层次,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反之,事倍功半,只是徒劳。

声乐艺术的分类既然是多元的,那么,它的演唱形式就应该是多元的,其教学模式更应该是多种的。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对声乐学习和唱法多种选择的需要。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单一(民族或美声)转为多方式、多途径方向发展,打破“唱法”壁垒,把各种唱法的学习依据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教学方法多样化、综合化,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取代单一的声乐授课模式。在重视专业课的基础上,同时注重“配餐式”教学,即按照学生的个性,以及他们的风格倾向,实行多项选择,分别设置多个演唱方向――如“歌剧演唱方向”、“音乐剧演唱”方向、“综合演唱”方向等,利用学院有效的、不同唱法类型的教师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演唱学习,使学生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实践上,真正获得多种风格演唱的能力。

3 以一对一教学模式为主,配合适当的合作讨论与讲座形式辅助教学

在教学手段上,打破传统声乐教学中完全的一对一模式(一名学生只有一位声乐老师的情况),在一对一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对N的声乐辅导教学。如个别课和集体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互相学习,互相观摩进行讨论、研究;可请民间艺人传授特色性演唱技巧,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直接吸收民间“营养”,丰富学生演唱不同演唱风格的声乐技巧,如润腔技巧等;也可请戏曲和说唱艺术家讲讲中国戏曲传统唱腔课,采取大组课和小组课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也可以是讲座式的教学方式【开始可以中国传统民歌和地方戏曲.说唱为主,旨在吸收说唱和各地民歌的语言、字咬、润腔等方法,丰富其演唱风格,对各民族传统演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可以转向学习梆子.昆曲.京剧等为主,在理论上了解传统唱腔的各种节奏(板眼)、声腔、行当、流派以及戏曲程式化表演的规律。在实践上要求学生学会几首唱段,并能完整地演唱所学唱段,掌握唱腔的韵味及嗓音运用的特点,并能创造性地运用到现有的声乐作品中】;也可请专家办大师班讲座,诠释外国古典作品和讲解演唱特点.技巧,解决学生的语言问题和歌曲风格的定位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舞台表演的练习。如此这样,形成一种由多位老师.多种形式组成的“互补教学”的模式。对于某一风格特色的声乐种类,也可设选修课,扩展学生的发展方向。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健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个别教学与协作型教学模式的互相渗透,既遵循传统教学原则,同时也鼓励教学创新。

4 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视唱练耳;声乐教学;读谱;唱谱;音乐表现力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对于从事音乐的人来说,听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声乐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视唱音准和节奏感,如果对音质、音色缺乏应有的判断,则很难顺利开展声乐专业课的学习。在声乐教学中,声乐理论是最基础的部分,视唱练耳作为基础课程,是声乐教学的支撑与补充。声乐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应注重视唱练耳的基本功训练,并正确认识声乐教学与视唱练耳的关系,为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提供更多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一、我国声乐教学的特点与目标

声乐是充分运用人体发声器官产生的音调和语言艺术来表达情感的音乐表演形式。我国声乐艺术一般包括美声、民族、通俗和原生态四种唱法。声乐课是高校音乐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综合性、普及性、审美性等特点。学生在声乐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以声乐作品为载体,在教师的教授与引导下,学习声乐基本理论知识,经过大量的发声训练,掌握科学发声原理,从而实现科学的演唱。在声乐课程中,学生不断熟悉国内外声乐作品,了解声乐发展史及现状,有助于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声乐知识体系。声乐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是让声乐学习者掌握声乐演唱技巧、理解歌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诠释歌曲的情感内涵,与观众产生共鸣。声乐教学是音乐教学中最具挑战性的课程之一。声乐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性、复杂性、实践性、抽象性等特点。声乐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音乐作品风格与意境的赏析,熟练掌握声乐理论知识和技巧,逐渐提升独立分析与鉴赏水平,并不断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声乐教师要想更好地实现高校声乐教学的目标,首先应该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声乐常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声音类型和声部定位;其次,要向学生教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并结合声乐歌唱实际,要求学生按时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声乐技巧的目的;最后,要培养学生对优秀声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其声乐学习的主动性。现今高校声乐教育受到重视,发展较快。随着教育实践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声乐教学内容逐渐丰富,教学层次也有所提高。明确高校声乐教学目标,注重音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适合当代教学的课堂环境十分重要。事实证明,在当前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声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嗓音条件,锻炼其演唱技能,科学纠正各种发声问题,对高难度技巧进行强化、专门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理解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因材施教,找到有效路径完成声乐人才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视唱练耳课程应该贯穿始终。

二、我国视唱练耳课程的现状

我国音乐类专业课一般包括器乐教学、理论教学与声乐教学三大部分。在理论教学中,以视唱练耳课程较为复杂。它是一门应用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基础课,是为了使学生将听觉知识应用到音乐其他专业及相关音乐实践中,从而更好地学习音乐专业课。

(一)视唱练耳概述

视唱练耳是一门从西方引进的音乐基础训练课程,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注重理论和技能相结合。主要课程内容包括视唱、听写、乐理与听觉分析四大部分,教授识谱、听音的基础知识及相关音乐基本理论,架构学生对音乐的整体认知,提升其音乐表现力和审美能力。视唱练耳是一门既有音乐基础理论又兼有音乐技能训练的专业技能课。视唱练耳课程作为音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与音乐专业其他课程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乐理、合唱、和声等。音乐专业学生通过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对音乐的表现力,并奠定在音乐其他技术领域的学习基础。现今,由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不断细化,提高了对视唱练耳课程的要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视唱练耳教学中不断引入计算机音乐制作技术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一方面有效地丰富了传统听觉训练的手段,另一方面改善了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中听觉材料有限和风格单一的状况。视唱练耳课程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证音乐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视唱练耳的重要性

简单来说,视唱练耳就是视唱与练耳的总称,可分为视谱即唱与听觉训练两部分。其中视唱是培养学生能够按照乐谱准确地唱出声乐作品的音高与节奏,并加深对节拍、音程和调式等音乐元素的认识。练耳则是用以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辨别力、记忆力等对音乐的内心听觉。视唱练耳是所有音乐专业的根基与关键,对学生音乐基本功与音乐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具体来讲,其重要性有以下三方面。首先,训练学生识谱唱谱的能力。对于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识谱唱谱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对音乐曲目的把握。在读谱训练中,视唱练耳是最好的方式,通过视唱练耳,可以让学生科学合理地掌握声乐最为基础的知识点。在实际的读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识谱唱谱训练,看到曲谱就可以迅速辨认并唱出音高。其次,提高学生对音准的把握,完善其节奏感。视唱练耳课的主要任务是强化学生的听觉,训练其读谱唱谱能力,使其能准确地识辨音色、节拍与调式调性,建立较好的节奏感与音高概念,增强音乐记忆力与理解力。通常情况下,读谱唱谱指的是把视唱练耳教材中的音阶进行有顺序的模进练习,以加强音准度。声乐学习者通过音阶的反复练习,能够进一步增强音乐记忆力,让大脑在无形中形成音阶的律动,进一步达到音阶固化的效果。在练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调式进行,通过这种训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音准,还可以使其对声乐作品有整体的认知。另外,节奏与音准都是声乐演唱的基本要求,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音乐表现中非常重要,也是学生学习声乐的首要条件。因此,节奏训练的作用不可低估。最后,提升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综合素养。视唱练耳课程训练学生对音乐的节拍、曲调、调性的综合感觉和辨别能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音乐词汇,增强其对不同音乐形式、风格与审美的感受与认知,有助于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鉴赏力。通俗来讲,声乐训练是依靠听觉辨识的艺术形式。通过视唱练耳训练,能够让学习者的听觉系统更加有效地识别各种声乐元素,以练耳训练向视唱反推,能够实现反复训练的目的,提升学习者的综合音乐素养。可以说,视唱练耳是声乐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培养声乐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通过不断进行视唱练耳的训练,能够使学习者掌握多方面的声乐知识,树立学习信心,培育声乐气质与素养,促进声乐事业的发展。以上阐述的视唱练耳的重要性在声乐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视唱练耳不仅是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更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的始终。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相互补充、互为保证,只有两者相统一,才可以共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三、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学生熟练掌握了读谱就可以进行唱谱训练。在唱谱过程中,需注意对音调、音高、和声、转音和旋律等方面的体现,将乐谱上的每个元素都表现出来,这不仅是练习唱谱,同时也是对听力的训练。在视唱练耳过程中,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有效强化训练,能够使学生在脑海里形成深刻的印象。视觉是整个训练的基础,听觉是评判依据,能够衡量练习的准确性。这种反复练习便于记忆,对读谱唱谱的练习有很大帮助。声乐专业的学生要通过系统、科学的严格训练,增强声乐演唱的基础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视唱练耳基础,音高将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声乐演唱技巧。在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教授演唱时的发声、呼吸、换气等基本技巧,然后用这些声乐演唱方法来进行视唱练耳的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在视唱练耳时的思维模式和兴趣,也是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声乐教学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视唱练耳能力的提高。具体来说,声乐教学包括作品视唱和发声练习两部分。其中发声练习是把构成歌曲旋律最简单的音符或乐句配以单纯的母音或音节,在适当的音域内做上行或下行移动,反复练习,以达到呼吸、发声、共鸣协调配合。而作品视唱则蕴含对歌词和旋律的处理。对一部完整作品的旋律处理,实质上是展开若干个乐句的视唱。这两者都需要以良好的视唱练耳训练为基础。可以说,视唱练耳和声乐教学有一种天然的关系。视唱练耳和声乐教学都属于音乐基础理论体系中的教学内容,两者虽然分属不同领域,但有着密切的关系。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相互促进、互为保证。视唱练耳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教学离不开视唱练耳训练的支持,声乐教学是非常依赖实践的教学,而视唱练耳则是主要的实践方式。同时,视唱练耳训练也是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基本功的主要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对乐谱的理解能力,这是口述教学难以实现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视唱练耳丰富了声乐教学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训练方式。视唱练耳课程与声乐教学互为补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与音乐理解力。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自始至终都渗透着视唱练耳训练,视唱练耳则贯穿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两者相互补充,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高校声乐教学与视唱练耳的教师,应该对视唱练耳与声乐教学的特点有深刻的认识,并熟知两者的关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视唱练耳的兴趣,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合理运用声乐的发声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作者:赵戈非 侯莫寒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雅先.视唱练耳教学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