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暑期论文

教师暑期论文

时间:2022-03-28 10:46: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暑期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暑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0-0160-02

1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为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计难以组织的问题,我们采取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情景模拟教学形式。按照国际贸易相关业务和程序要求,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发给学生一些背景资料,要求学生认真研读,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作为补充,模仿国际贸易业务的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可以对出口报价、结算以及所涉及的单证等业务进行模拟。学生在模拟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商讨,共同理解、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学生的学习乐趣倍增。

3.4 组织学生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一至大三的学生安排了暑期社会实践。针对每个年级学生已经学过的课程,我们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暑期社会实践大纲。学生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将自己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及体会写成报告,开学后上交报告及相关材料,指导教师据此评定成绩。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学生认知和了解了企业及国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第2篇

 

高职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_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 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必修 课程,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因为工作 岗位的真实性、能很好地与就业对接。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 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因此,这两个教学环节在高职教育 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研究高职教育的专家、学者对此 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张统华、龚娟等对高职实习顶岗实习的 意义及顶岗实习目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张 雁平、刘晓刚、朱春瑜等人从学生、系部、学院以及实习基地四 个层面对顶岗实习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进行了研究;何辉、宋 萌勃等高职顶岗实习中学生的管理问题和顶岗实习的管理机 制进行了探讨。罗长金、郑永裕等人对高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 题、高职高专毕业论文选题、如何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毕业 论文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但是,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成是 _个系统工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的安排、实训基地 的长期有效运行机制、实践教学的系统化管理、实践效果的评 价等研究仍处在探索研究阶段,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缺乏行之 有效的理论和思路进行理性指导。同时,对于不同的专业,顶岗 实习的要求和管理也不尽相同,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建筑工 程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质量更易受学生、指导老师、企业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顶岗实习 与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上仍还存在不少问题。所以,为了 更好地保证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 效果,开展符合建筑工程专业的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顶岗实习 和毕业设计的管理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本论文从实训基地的建 设,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安排、管理、考核等方面进行 探讨,为该实践教学阶段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

 

(一)毕业设计(论文)

 

在许多高职院校,许多人认为高职学生不适合撰写专业理 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综合性强的毕业设计(论文)。因此对毕业 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不是太重视,很多只是流于形式。实际 上,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一次综合检验。 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能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提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毕 业论文大都安排在第五学期,即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就直接进行 毕业设计。设计时间通常为四周,第五周进行答辩。毕业设计 的内容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方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向);监理规划、监理实施细则(工 程监理专业);工程预算(工程造价专业)。由于学生对项目没 有直观的了解,很多都是在网上下载,通过裁剪、粘贴完成;有 些学生还相互抄袭,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并且,由于近几年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的不足,学生就业压 力的增大,对于顶岗实习及工作单位还没落实的学生,他们的 很多精力都放在顶岗实习单位的寻找和求职就业上,整天忙于 奔波在各个招聘会中,自然就无法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对 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受其他同学的影响,投入的精力和 积极性也明显不足。再加上指导教师为考虑就业率,对学生在 毕业设计期间去求职也听之任之,都造成了毕业设计质量的下 降。因此,很有必要对毕业设计时间上的安排进行调整,使其 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又不影响寻找就业单位。

 

(二)顶岗实习

 

以往,顶岗实习的安排是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后进行,加 上第六学期,实习时间一般在26周左右。在顶岗实习的实施 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顶岗实习单位难落实。近 几年的扩招,加上就业前景较好,大部分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类 专业学生数都是三四百人,这给实习单位的安排带来极大地困 难;同时,由于建筑工程的特点,许多施工企业出于对安全的考 虑,把接收学生实习作为一种额外负担。因此,很多学校都是 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保证,与专业对口率 较低。在整个实习期间,许多学生频繁“跳槽”,严重影响了实 习质量。二是指导老师严重不足,每个老师要同时指导一二十 名学生,有的学校还更多,很难真正的完成指导工作。三是管 理不到位。学生实习地分散,再加上没有形成有效合理的管理 方法,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四是考核评价 难。多数学校对顶岗实习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谁来评价都尚 未形成科学的办法。一般是企业寥寥几句评语,教师给成绩,缺乏科学性,没有真实的反映学生实习情况和实习效果,给学 生造成一个实习好坏都一样的错误观念,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最终造成了顶岗实习的效果不理想。

 

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为了改善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工作技 能和就业竞争力,我院在2010年开始对建筑工程类专业的顶 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了改革,将这两部分整合为毕业实训环 节,在顶岗实习中完成毕业设计,通过这三年来的实践,取得了 较好的效果。

 

(一) 教学安排设计

 

在教学安排上,为了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具备一定的顶岗 能力,使企业愿意接收学生,不把学生的实习当做一种负担,本 专业安排了两个四周的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见习。学生自 入学以来,经过第一年的相关课程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单项技 能,如_般建筑材料检测能力、建筑CAD绘图能力、建筑测量 能力等,进行第一次的校内单项技能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见 习;经过第二年的相关课程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 知识,进行第二次的校内综合实训实习学期及暑期的企业实 习,通过两次校内实训和暑假企业见习的工学交替,学生基本 具备了顶岗实习的能力。在第三学年,学生完成一个月的拓展 课程学习后,改变以往先做毕业设计再进行顶岗实习的安排, 直接就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 设计。

 

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整合为毕业实训环节。首 先,学生在十月份就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绝大部分建筑企业都 处在生产高峰期,避免了以往学生在校完成毕业设计后,年底 才能进企业的局面。解决了建筑企业在年底停工,学生无岗可 顶的困境,其次,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能结 合实习的实际工程,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建筑 工程技术专业)、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工程监理专业)、工 程预算(工程造价专业)。

 

(二) 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解决实习单位难找的问题,按照互利互惠、共蠃发展的 原则,我院加强了校企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训基地。首 先和长期与我院合作的、位于扬州及周边地区的建筑企业共建 生产性的项目部,利用教师的科研、技术力量,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同时为企业员工进行技术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增 加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其次,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员为学院 校外兼职教师,不断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基础。校企合作的企 业也能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优先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满 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达到真正的双蠃。

 

(三) 教学过程管理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是顺利实施毕业实训教学环节的关 键。首先,我院制定了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管理办法、顶岗实 习三方协议、顶岗实习安全协议、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教学大 纲、教学安排、学生成绩的评定及指导教师的考核等系列教学 文件。学生在进如企业前就强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的重要 性,并布置相应的任务和制定目标。其次,学生的顶岗实习基 本由学校安排在校企合作的企业,学生相对集中,便于指导和 管理。第三,采用“双导师”制。除了学校的指导教师外,还聘 请了专业水平高、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技术员担任学生顶岗实 习和毕业设计的校外指导教师。由于是长期合作的企业,指导 教师的积极性与管理经验都相对丰富。同时要求学校的指导 教师与企业的指导教师经常保持联系,并到企业进行巡查,了 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增进师生感情,也能加深学院与企业之间 的关系,实现对学生的共同管理。最后,强化考核体系,提高顶 岗实习质量。

 

(四) 考核评价

 

毕业实训环节的最终考核评价由实习过程考核、任务完成 效果以及汇报答辩三个部分组成。过程考核主要由实习单位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效果进行评价。校内指导 教师按照学生根据实习内容完成的实习周记、实习报告、实习 总结,结合实际工程完成的毕业设计以及汇报、答辩情况进行 评价。最后,结合校外导师和校内导师的评价,综合评定学生 的顶岗实习成绩和毕业设计成绩。

 

三、结束语

 

毕业实训环节中的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教育 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 过程。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应结合建筑工程自身的专业特 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规范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的 安排、管理和考核,使该实践教学环节得到有效的开展和实施, 从而保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肖忠平

第3篇

作为生物科学类专业,无论是教师教育还是专业技能,都离不开“重实践,强能力”的专业特色,琼州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构建出了“一个核心、二个体系、三个结合、四种技能”的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个核心”是指培养出“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强的多技能型创新性人才。“二个体系”,一个体系是教师教育基本素质培养体系;另一体系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个结合”是指教师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应用相结合。“四种技能”是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以及职业技能四种技能。要实现“教师技能+专业技能”并举发展的创新双实践教学体系,该专业将实践教学构建了四大平台:分别为学校统一的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学院基础类课程实践平台、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实践平台和教师教育类实践平台。前三个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后一个平台培养教师技能。根据各平台,该专业设置了相应的实践类课程。学校公共类课程实践平台主要开设有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如学生科技创新、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实践类活动;学院基础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有本学院多个专业课程设置相通的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实验课程;专业主干与核心类课程平台主要开设专业应用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程,如森林、海洋的生态调查、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瓜果花木的生产、嫁接技术等,以及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师教育平台主要开设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和教育论文等。四大平台贯穿于大学四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了五大实践课程体系:理论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社会实践体系,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教师教育实践体系等。前四大实践体系针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后一个主要是培养教师技能。(1)理论课中包含的实验课程体系:此类课程主要是理论性比较强,在教学中则以突出理论为基础,通过实验进行简单验证,实践以验证性为主,此类课程主要是实验学时小于16学时的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2)单独设置的实验课程体系:根据学校2012级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重组,对以前理论课包含的实验课,实验学时超过16学时的,通过理论与实验剥离,甚至与其他类课程整合,独立设课,有时还增大实验教学时数,此类课程主要是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实验,使学生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专业核心类实验课中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等。(3)社会实践体系:通过集中与分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体验社会,增长见识,为学生毕业走入社会奠定基础,从而培养“能吃苦,敢吃苦,善吃苦”的精神,对促进学生特长的发挥、将来的就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4)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体系:此三项是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知识到运用,从遇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它是学生从学习到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过程。这一系列环节,为培养学生具备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奠定了基础。(5)教师教育实践体系:为加强教师的职业技能而开设的一系列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语言的表达技能、书写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等。此类教育实践类课程包括普通话、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技能训练,为让学生在教师资格面试中取得好成绩,新开设了教师礼仪、教育案例评析等课程。教育实习、教育见习,从教学观摩到经历教学参与、体验教育实践研究,大大锻炼与提高了师范生执教的基本能力。教育论文对学生运用教育理论,根据所学知识与掌握的教育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创新教学方法,是形成教学成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加注重了专业技能与教师技能的并行发展,将教师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从过去专业实践教学中单独出来,形成了更为优化、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多元化培养发展奠定了基础,打破了以往师范专业学生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瓶颈,通过双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一专多长。

二、双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途径

(一)确保实践学时学分条件下,不断优化培养体系,改变实践模式

为了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将培养体系进行调整,实践模式进行改变,将一学年两学期理论教学时间进行压缩,由每个学期18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调整为16周,2周安排为集中实践教学,确保每年有4周时间用于实践,尤其对设计性、综合性类实验等需要集中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模式的改变,既保障了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二)实习实践基地稳定发展前提下,培养模式多元化

职业素质是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出来的。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打破了传统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外出实习的单一模式,而采取把优秀的中小学校长、一线优秀教师“请进来”,和学生一起参与教育实习的教学环节指导,再“走出去”进入中小学实习的新模式。专业技能培养上,不满足现有校内外实习基地,而是积极开拓与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模式,通过与周围邻近企业如大棚蔬菜、园林花卉,南繁基地等企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同时请企业家、研究所专家来学校指导实习教学,让学生带着企业现存的问题、科研中遇到的难题等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去解决。这种实践模式,实现了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多元化。

(三)保障实践教学质量条件下,改变实践教学师资单一化,促进向双师型教师转型

无论在教师技能还是专业技能培养上,改变了以往高校教师对学生单一培养的实践指导模式,实现了将中小学优秀教师、校外企业家、专家“请进来”再让学生“走出去”的实践新模式,突破了实践教学上师资的单一性,对高校老师向双师型转型是一种督促,同时也促进与提高了实践教学改革的质量。

三、结语

第4篇

陕西师范大学强化实践育人观念,切实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着力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取得明显成效。

完善培养方案,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了“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了“教师教育”核心选修课;组织编写了“学科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12部)、“学科教学技能”(7部)、“免费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南”(13部)等系列特色教材;构建了分层次有重点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实践体系,分别以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为内容;将师范生钢笔字、粉笔字书写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学科教学技能训练列入正式教学计划,开展相关测试及比赛。

加强教育实习管理,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一是丰富教育实习模式。采取“多学科混合编组”为主、 “单一学科编组”为辅的集中教育实习模式和“区域集中、分片管理”的管理体制;将现场指导与远程指导有机结合,由专业化、高层次的教学指导团队和心理辅导团队通过教育实习网络平台在线答疑,适时指导;将基地实习与返校反思有机结合,精心开展编印优秀教育实习成果、刊发教学研究论文等实结工作。二是建设优质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依托“国家985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建成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0多个微格教学实验室等校内基地;与新疆、青海、宁夏、陕西4省以及甘肃天水1市达成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共建协议;在河南、广东等7省份建立了300多个校外基地;积极开展国外教育实习交流与合作,先后选派多名师范生赴国外高校进行教育实习。三是与实习基地建立双赢互惠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定期召开免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会议,搭建双方交流平台;发挥学校学科教学论、课改等专家优势,为基地学校教师聆听讲座报告及听课进修提供便利;选聘基地学校优秀实习指导教师担任学科教学论兼职教师;征集出版基地学校教师教学论文,为其提供交流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平台。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设置学科专业导引课程,由资深教授讲授引导;设置师范生科研基本素养训练课程,明确学年论文和综合设计数量质量要求;将高水平教师的科研成果和校企合作项目转化为本科实验教学内容,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各类学科竞赛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设立校级项目评选机制,精心筛选和组织学生参评国家级项目;依托大学生创新项目,开展优秀论文评选,并帮助学生积极转化为研究成果,共获得专利3项;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提供师资和经费保障,组织、辅导学生团队协作攻关;办好“暑期学校”,开设涵盖学校所有学院(部)的各类课程30多门,超过千余人次的学生参加学习。

来源:陕西师范大学

第5篇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建模有利于将数学理论付诸实践应用,在各行业中作用巨大。大学生数学建模教育的实施,也是素质教育创新的重要要求。开展数学建模竞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帮助。研究如何通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策略

高校组织开展数学建模比赛,对创新型大学生的选拔机制进行完善,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实战平台。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也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鼓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数学建模竞赛,通过竞赛实现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竞赛的开展主要分为初期选拔、暑期选拔以及赛前选拔三个阶段。

1.初期选拔阶段。高校于每年的4月开始进行初期选拔的筹备工作,在5月初开始进行动员宣传,采用张贴海报及制作展板等形式进行文件的,全校级别的数学建模竞赛于6月份组织开展。随着近些年数学建模竞赛的不断发展,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高涨。数学指导组教师一同进行竞赛论文的评审,遵循一定的评审原则,保证评审的合理性、客观性。获奖人数根据参赛总人数进行合理设置,通常约占总人数的50%。经过校级竞赛选拔部分善于创新的学生进行暑期培训。整体而言,数学建模竞赛具有较大的影响,涉及较多的学校与学生,学生从中也可获得较大的好处,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

2.暑期选拔以及再次选拔阶段。高校通常在8月开始着手参赛学生的建模专题培训,合理制订数学建模专题的培训计划,对竞赛知识内容进行科学编排,保证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的均衡安排,使指导教师的教学优势得到发挥。课程组按照大纲的指示,进行年度教学计划的科学制订。教师也可一同进行备课,以全国竞赛出题为中心进行探讨,促进学生竞赛能力的提高。

在短期集训课的学习完成后,对参训学生进行再次选拔。此时学生的竞争意识将十分强烈,选拔竞争也十分激烈。数模指导组教师需仔细考量选拔的结果,一同进行各小组学生论文的评审,善于发现创新型学生,坚持公正平等的原则对待各个参赛学生,最终选出享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资格的学生,并且对这些学生的组合进行优化。

3.赛前再选拔以及模拟训练阶段。高校在8月下半月进行赛题模拟训练,模拟训练的要求遵循全国赛的标准,频率为5天一轮。指导教师此时需要在指导工作中投入大量心血与实践,做好学生的指导与点评工作。学生根据全国赛的标准进行论文写作,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审阅和点评。各小组可选出一名代表作点评,讨论汇报工作,由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补充。此时学生的讨论将十分激烈,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结果也将逐渐浮现,数学建模理论也逐渐实现提升。

二、数学建模竞赛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效果分析

1.大学生参赛积极性高,参赛成绩较为理想。通过以上方法,大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中的参与十分积极,成绩越来越理想,创新能力也得到阶段性提高。近些年,大学生参赛人数持续上涨,上涨幅度甚至将近20%,学生的参赛成绩也达到新的高度。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挑战杯活动中的参与也同样热情高涨。这些学生凭借数学建模竞赛,实现了数学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2.大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数学建模训练的作用下,大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数量观念,能够对事物数量及其变化进行敏锐观察。并且,数学的严谨推导可使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思路更加清晰,可以轻松地应对各项事务,使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使数学理论能够付诸实践,从而使大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高。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十分有益,并且能使学生其他素质得到提高,如团队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等。高校应积极有效地组织和开展数学建模竞赛,使大学生素质教育在此途径中得到发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文发,郝继升,马燕.在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40-43. 

[2]李宝萍.数学建模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143-144. 

第6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

根据高校自身的特色,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实施方式可以多样化。台州学院结合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立足本地,开展主题先行,点面结合,以专业性、服务性为

特色的暑期社会实践。

(一)合理组队,明确任务台州学院各二级学院招募团队时,采用按项组队的形式。首先是确定团队负责人。队长必须责任心强,组织经验丰富。接着,根据预期目标,将成员人数严格控制在5-15人,其中要有至少一名组织能力强,一名文字能力强,一名是台州本地人。要求每个队员各尽其能,注重团队合作。最后,选定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表,明确注意事项,制定实践计划,进行申报立项。这种以按需组团形式组织起来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能够有效地促进队员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思维的发挥,培养团队合作和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结合专业,走进基层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的遴选、培育与立项,必须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实际,围绕学科特色与专业优势、人才培养特色等科学设计实践选题。[2]台州学院致力于摸索并扩展“订单式”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模式,结合各专业特色策划活动方案,例如以开展基层调研为前提的“赴企业、农村和机关单位”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知、学、思、行的统一。

(三)结合课题,服务就业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起来,有助于增强暑期社会实践的教育性,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台州学院每年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新苗人才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申报省、市、校立项科研,并将课题研究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课题的可行性研究放在社会实践中进行,使参与课题的学生具备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四)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能够为暑期社会实践规范有序地开展提供有力保障。台州学院根据实际制定实施意见和办法,编写了台州学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方案设计、调研需求、动员实施、宣传指导、总结展示、评价表彰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说明。同时,成立以校团委为总策划,各二级学院分团委组织发动的暑期社会实践实施体系,分工明确,便于加强管理。

创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形式,丰富成效评价体系的途径

(一)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就业为导向1.结合社会调研和科研实践活动坚持专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社会实践活动调研选题,有组织地开展专题调研,撰写调查报告,为台州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二级学院学生科研项目的参与者为主,充分利用假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通过查资料、做实验、写论文等,开展集体研究和攻关,争取出一批科研成果。2.利用学生骨干挂职锻炼集中组织学生骨干到台州各社区、企业、农村进行挂职锻炼、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国情,经受磨练,增长才干。作为实施“青年者培养工程”的重要环节,挂职的学生骨干在参与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台州这座城市的认识;同时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行动”,帮助他们提高职业素质、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顺利就业奠定基础。3.提倡创业创新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实践,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深入社会,充分焕发创业激情和创造活力,开展各类实习和见习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主动开展创新实践,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积极参与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锻炼在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二)改革运作形式1.加强项目化运作根据学生现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情况,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热点问题设计项目课题,进行社会实践。在团队成员组织结构上应提倡多元化,鼓励跨院系、跨年级、跨专业组建团队,优势互补,进行项目申报;再次,通过台州学院网站对申报的实践项目进行公开评估,对创新点突出、思路详实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2.深化基地化运作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应鼓励各二级学院成立实践基地,坚持“双向受益”和“就近原则”,加强校地的交流联系,探索校地合作的良性发展模式,为推进暑期社会实践工作长效持续开展奠定基础。3.合理确定专业教师指导一方面,学校应为暑期社会实践队伍配备专业指导老师,以其擅长的研究领域进行分配,保证“一队一师”,为社会实践的专业性、科学性提供支持,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明确实践方向,极大地提升实践效果。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应将自己的研究课题、教学内容融入课题的项目化运作中,使教学与学生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学院应完善教师指导的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加入到社会实践队伍中。[3]

第7篇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教师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始终把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重点,把搞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来抓,提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走科研兴校之路的办学思路。为了加强对教师教育的工作成立了以徐顺涛校长为组长的教师教育领导小组,吸纳学校务实能干的骨干教师为成员。并制定出了《玉海中心小学教师发展规划》,不仅要求广大教师努力发展,成为一支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能够适应21世纪素质教育需要的反思型、科研型的教师队伍;还结合本校实际,加强了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达到了教师整体素质与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同步提高的目的;另外建立健全了有效合理的工作机制,加强青年教师培训,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为“青年骨干教师”。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发展,对教师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努力加强自身的学习,而继续教育和教师教育是提高教师各项技能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此,我校通过全教会动员宣传,使广大教师提高了对培训的认识,转变了陈旧的观念,加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为贯彻落实《瑞安市教育局关于做好xx年暑期教师师德专题培训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我校深入开展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师德教育活动。在暑期师德培训期间,学校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重点》,深刻领会和宣传《条例》和《纲要》的精神实质,做到依法治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③深入开展争优创先活动,通过对先进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事迹的学习,着力强化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丰富服务内涵,拓展服务途径,提高服务能力,切实做好学校服务学生和家长、教育服务社会工作。④开展“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为主题大讨论,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努力为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作用。此外,老师们积极通读师德培训材料,交流学习心得,撰写学习体会。扎实有效的师德培训,取得了显着效果。

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在教师教育中,我校特别针对35岁以下青年教师提出严格要求,不仅要求青年教师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发展前沿理论的学习,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不断丰富与更新学科知识;而且加强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行为的培养,开展了教学实践和技能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去年下半年,学校组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老师命题比赛,大部分老师非常认真,命题的质量非常高,其中语文、数学、科学每组推选两位老师参加瑞安市现场协作命题比赛超记录地获取三个第一,五位老师代表瑞安市参加温州市命题比赛。同时,严格要求青年教师的业务学习,如具体要求他们全程参与语数市级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案例,执教公开课等,注意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反思、实践、总结,促使青年教师的成长。

教师的继续教育不是重复教育,要与时俱进,加入学科领域内前沿的东西。我校十分重视教师全员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在开学初先后派出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培训,还有心理健康辅导员的培训、校长培训、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等等,并鼓励年轻教师参加高校函授学习。

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最基层的单位。为了更好的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我们从加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队伍建设、规范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着手,期初学校明确教研组、备课组任务,每个教研组、备课组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注重过程活动,效果显着,为了激励先进,学校组织全体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到福州学习考察,期末评出三个先进备课组。娄朝兰老师还为瑞安市数学教研组长学习会上做题为“情系后进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观点报告。

继续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研究,各教研组结合自己学科特点,确立了研究主题,并结合平时的教研组活动,采用案例研究法进行实践研究,语文组侧重于“同课异构”、疑难问题解决等方式进行研讨,数学组围绕“同课异构”、“如何提高计算教学效率”开展系列化研讨活动。此外,一年级五位语文老师,三位数学老师,一位美术老师,共开出10节家长汇报课,得到家长高度评价。

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等六组15位教师参与了安阳学区联片教研活动,刘万勇、张周谊老师为联片活动上了研讨课,同时还举办美术、信息技术教学研讨会。

要求教师在网上观看各专家的讲座与活动课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理论素养。同时要求广大教室设立教育教学博客,学校有38位教师拥有个人教育教学博客,占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其中不乏中老年教师,如50多岁的孙凤翠老师建立“玉海堂”。同时,学校利用校园网教育科研经常为教师提供学习材料。

教师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学校利用每周一教师例会的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我们结合实际,分类要求,立足本校,着眼提高,通过校长指导科研带动专业引领、活动促进等方式为教师创造良好环境,并对每位教师的期望是相同的,希望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校长及教导处通过深入课堂,参与教研活动。上半年,学校开展了语数随堂课教学调研,徐校长全程参与,面对面地对教师的备、教、改、理论学习、教学基本功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面向全体教师,就普遍存在的问题指出症结,发起倡导。此外,2位教导作为市学科指导组成员,坚持深入教学第一线,积极参与并指导教师参与教研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以科研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语数老师围绕着温州市立项课题《阅读教学中有效实施随文练笔的策略研究》和《活动·教材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开展研讨活动。目前学校有温州市级研究课题3个,瑞安市级课题6个。同时根据上级部门及学校的工作安排,组织广大教师认真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评比,成绩显着:19篇论文案例在瑞安市获奖;两篇论文入选温州市xx-xx年度数学优秀论文集,2篇论文获温州市一二等奖。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做好教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编印的“玉海撷珠”xx年度教科研专集达26多万字。此外学校积极开发《古诗文考级》和《活动·智慧》校本教材。

学校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分别举行瑞安市第五批中心组专题研讨会,方彩霞老师做课一节,并推送市第五批中心组专题研讨会集中展示;举行学区数学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讨会,浙江省着名特级教师朱国荣老师作全程指导;开展语文疑难问题解决研讨会,易飞燕、梁秀连两位老师上两节研讨课,市教研室黄永敏老师到会指导;温州市第四批语文骨干教师第七次活动在我校举行,温州市语文教研员曹鸿飞老师作全程指导,陈荣老师做课一节。除请进来以外还走出去,总共有80余人次到福州、杭州、温州、乐清、平阳、本市其他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同时娄朝兰、潘小琴老师上了两节校本教材开发研讨课,得到吕志明主任的高度评价。

第8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毕业论文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English Undergraduate

PAN Qinfe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

Abstract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dissertation is not so satisfying. The main problems include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choosing the topic and the related materials, the lack of logic in organizing the structure, the lack of fluency in using the language and the inconsistence of the forma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ossibility of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from the viewpoint, material, and the form and suggests tha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English undergraduate be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operative work of the authorities, the teachers, the student staff as well as the students.

Key wordsEnglish major students; dissertation; innovation

毕业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培养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的必要环节,可以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估其学业成绩,其主体实践者是学生。从论文的选题,可以考察学生在专业知识领域的创新能力,从论文的结构,可以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论文的写作,可以考察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毕业论文也是考察教师教学成败的有效手段,是最为直观的检测教学成果的方式。

毕业论文是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窗口。早在2000年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就已经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来强调。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对于毕业论文,“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也指出“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有效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今后数年摆在英语专业面前的主要任务。”

1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

毕业论文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历时长,跨度大,包括选题、申报、开题、初稿、修改、定稿、评阅、答辩、归档等环节,在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诸如选题鲜有新意、材料拼拼凑凑、结构不甚合理、语言错误百出、格式不一而同等问题。究其原因,不难看出,除了语言因素,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欠缺,仍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没有围绕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者说没有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造成毕业论文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一个原因。没有心得,当然不可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最后的结果是,毕业论文成了他人观点的堆砌和拼凑。对学生来说,毕业论文成了没有办法、仓促应付的环节。而对于指导教师来说,毕业论文成了费时、费力,却收效甚微的教学环节。这不符合《大纲》中关于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的精神。

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创新

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征求意见第三稿)中,学生的毕业论文被划入到了检验教学效果下的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栏里。可见,毕业论文不该只是资料的整理和重排,而应该反映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一定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毕业论文在内容上可以有所创新。论文所讨论的“相关问题”能反映社会和时代特征,具有理论价值或实践意义,这是创新。从不同视角、不同观点来讨论毕业论文中的“相关问题”,这也是创新。毕业论文写作中使用实践中新发现的材料,这同样也是创新。

不仅如此,毕业论文在形式上也可以有所创新。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尝试不同形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新模式是对课程改革的延伸。以翻译方向为例,翻译课改的直接好处是学生参与大量的翻译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第一手材料。而毕业论文形式上的创新正是以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为基础,使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杜绝了抄袭的现象。

对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形式,教育部学位办[2007]78 号文件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有以下规定,MTI 学位论文除了研究论文形式外,还可以采用项目、实验报告等形式。项目主要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 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 字的研究报告。实验报告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 字的实验报告。

那么,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否也可以借鉴以上的两种形式呢?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英语专业的高年级段开设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互译)、口译、实用翻译等翻译方向课程,翻译课程已形成体系,而且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互译)课和口译课都进行了教学改革。此外,我校英语专业学生还有短学期做翻译大型练习的传统,每年有“翻译大赛”, 暑期有全省英语纠错活动,高年级的同学还成立了翻译社团,积极参与翻译社会实践活动。所有这些,都为学生毕业论文新模式的尝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3 实现创新的举措

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反思:有些同学学习成绩不错,但毕业论文却写得不怎么样。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创新能力不足。因此,要实现毕业论文的创新,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教学管理者、论文指导教师、学工人员的联动配合。

3.1 从教学管理者层面

首先,教学管理者要根据《大纲》要求,合理制定培养计划中的课程及专业实践设置。课程设置可以针对培养目标进行拓展,增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设置要以课程为基础,可以针对各个方向课程设置短学期大型作业或者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允许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为素材,开展毕业论文的撰写。其次,要加强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选拔,推进导师制的实施,并且严格控制指导学生人数,保证指导时间和指导质量。建议在大三年级实行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取相应学科的导师,在专业知识及相关课程上予以指导。第三,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使学生有机会拓宽视角,开阔眼界,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3.2 从教师层面

授课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考试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倡导自主学习、研究型学习,采用开放式、合作式、发现式、研究式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论文指导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熟悉学术前沿,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创新。

3.3 从学工层面

学生工作管理者要积极配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让学生成为老师的教学助手、科研助手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能力。要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学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并把课外实践、研究、创新等活动纳入综合考评体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除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推进学生毕业论文创新,还要做好毕业论文的动员、组织和指导工作。各院校的英语专业要设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制定工作细则,完善规章制度,解决疑难问题。在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论文进程,尽量减少学生的考研、专八考试、实习、求职等对毕业论文的影响,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查找资料,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选取自己感兴趣而又切实可行的方向或选题。为避免毕业论文选题重复,缺乏新意,还要严把选题关。可以公布近几年的学生论文题目,要求学生不得重复选题,在此基础上,再请指导教师、学科方向负责人等把关,督促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创新。除此之外,对论文的评定也要做到科学、合理。要注重学生论文写作的过程,把论文开题报告和文献综述、论文写作和修改以及答辩情况等纳入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体系,以保证论文的质量和创新。

4 结语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创新,是撰写毕业论文的意义所在,为此,广大外语教师和英语专业学生付出了很多努力。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无论在视角上、观点上、材料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可以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工作管理者和学生四者联动,缺一不可。在强调毕业论文创新的过程中,指导教师有时也会面临各种困惑。比如“如何衡量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创新”,“创新能力与语言能力哪个更为重要”。要解决这些困惑,需要我们外语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本文为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G083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9篇

【论文关键词】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

为解决目前山东省高等教育面临的办学模式单一、同质化倾向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山东省于2011年决定在地方高校中遴选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三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1]。首批特色名校建设遴选出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5所、应用型特色名校10所、技能型特色名校13所。

青岛农业大学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紧紧围绕山东省教育厅确立的扶优做强、突出重点、特色发展总体目标要求,我校林学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笔者现对我校林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为特色名校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充分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综合林业行业发展现状和行业领域专家、企业专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更新调整了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生态、森林经营管理、城市林业、森林旅游与风景名胜区规划、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及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林业、园林、环境保护、农业、城镇建设等相关领域或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乡)镇环境建设与维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国土绿化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次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既继承了传统林学专业以营造、抚育和利用森林为己任的专业特色,又拓展了现代林业以森林生态建设与管理为重点的特征[2]。

2 改革课程教学体系

以林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总纲,遵循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本专业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更新课程设计理念,强化能力培养,构建了林学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总学分184.5学分,其中包含通识课34.5学分,学科基础课52学分,专业课31学分,专业拓展课程22.0学分,文化素质课8学分,实践课程37学分。通过本次课程体系调整,形成了课程设置目的明确、课程系统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化学课程群(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学课程群(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生态环境课程群(土壤肥料学、基础生态学、林业气象学等)为基础,小学数学论文以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传统课程群为骨干(如森林培育学、种苗学、森林经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以现代林业和生态林业课程群(城市林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旅游文化、林业推广学、林业调查规划、树木栽植养护等)为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3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对大学生职业准备甚至未来职业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3]。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三大能力的培养,即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培养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如在大学英语的授课过程中增加会话训练、阅读、写作与翻译技能训练。专业能力是大学生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能力,良好的专业能力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关键,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突出森林培育技能、林业调查与计测能力、林业软件应用技能、森林经营与管理等技能模块的培养。针对相应能力培养目标,分别设置4周的林学专业综合实习、1周的种苗学实习、1周的林业3S技术综合实习、1周土壤肥料学实习、1周测量学教学实习。拓展能力主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社会实践等形式训练培养拓展能力。在新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课程计37学分,已占总学分的20.05%。

4 提升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

本专业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且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为提升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和应用科学研究能力,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学校大力推动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外访学、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锻炼和校外教师聘任等,大大提升了中青年教师的执教水平,青年教师教学测评成绩均在全校平均水平以上。

5 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

为增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启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各年级学生主持或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经过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验收等过程的锻炼,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在项目的参与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方案设计、操作技能及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如已经先后开展青岛市林火迹地调研项目、沿海防护林结构与功能调查等活动。

6 赛教融合,以赛促学

为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专业技能及解决生产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赛教融合和以赛促学,学校组织实施了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项目。学校按照竞赛规模、竞赛性质等给予1万元以内的经费资助。目前,分别结合2014年山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活动和2015年山东省林地变更调查项目,林学专业技能竞赛已经连续开展两届。通过专业技能竞赛,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实现了赛教融合,以赛促学。

7 结语

名校建设的立足点要落脚到人才培养,最终目标也是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青岛农业大学应用特色名校启动建设以来,林学专业积极梳理和总结自身特色,查找与应用型特色名校的差距,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实践水平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赛教融合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参考文献

[1]王桂清,张秀省,井冈.浅析应用型高校涉农专业社团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 ——以聊城大学新农科技社为例[J].高教论坛,2015,01:22-25.

第10篇

关键词:方法类课程;研究生;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76-02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张,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优劣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贯穿其中的本质要求,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也是衡量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但当前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不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象,导致大部分研究生科研素质偏低、独立科研能力不强,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不知如何应用,潜心钻研和创新的部分较少,这也成为近年来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科研能力可以从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位论文、学术活动等多个环节来培养,由于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渠道,特别是研究方法类课程。因此,探讨方法类课程课堂教学加强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对策对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得较好,在课程设置中引进国际现代经济学教育规范,不仅注重基本经济理论,更加强现代经济学主要分析方法训练,如北京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中有高级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让研究生对各类主流宏观经济学模型进行深入学习,从经济事实导出模型建立的基础,从模型求解过程中了解模型的推演与经济事实的拟合。另外,北京大学每年还面向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课程班》讲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浙江大学经济学院为了提升研究生国际参与力和竞争力也开设了《经济学研究方法论》课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也在每年暑期开设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研究方法课程,旨在为相关专业研究生介绍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基础理论及最新前沿。这些方法类课程的开设对促进我国研究生独立科研和学术创新能力提高无疑帮助较大。

一、丰富教学内容

1.提高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当前,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的研究生文献检索能力较差,他们大都习惯了本科阶段“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缺乏独立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的能力。受科研基础、科研能力等的制约,研究生进行科研的时间有限[2],很少有机会查找和阅读大量文献,使其不仅不熟悉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而且对专业领域最新学术动态研究成果知之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研究生在专业领域内选题创新,只能被动地接受指导教师课题的研究方向或者重复其他人的研究工作。因此,方法类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利用一部分课时有意识地指导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介绍当前国内外常用文献库的检索方法,引导学生阅读专业领域的经典文献以及代表最新研究方向的成果,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范畴,并组织学生展开有深度的课堂讨论,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产生兴趣,发现专业领域内新的科研线索。

2.更新研究方法。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只有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能力[3]。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的学生作为非计量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经济学研究方法学习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较差,而且往往轻基础理论,重软件操作,导致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各种问题不断。因此,任课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软件操作实现,更要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掌握研究方法的一般程序、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不断引导学生用探索的眼光研究方法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虑到非计量经济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些内容可作一般介绍,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如果有研究类似问题的需要,学生们可以进一步有方向地深入研究。

3.理论结合实际。经济学研究方法课程实际是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进一步延伸应用。当前,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已从传统的领域(例如生产函数、需求分析、消费函数、投资函数模型)转向新的领域(例如货币、工资、福利、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模型)。学习方法类课程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在方法类课程教学中就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将现实中高度关注的经济问题与课程理论讲授过程相结合,用客观现实问题来佐证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研究方法如何应用。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课时结合自身科研心得,全面系统地讲述科研选题、文献综述、数据处理、实证分析以及论文撰写等方面的内容,训练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投资方向,确定拟研究的经济问题,在课堂教学内容讲授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课堂基本理论和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查找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并与教师进行讨论,从相应的数据库下载数据,根据课堂讲授的研究方法适用范围选择和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学意义上的分析后形成论文,培养学生独立撰写论文的能力,这个过程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二、改进教学模式

1.课堂理论教学。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丰富,与之适应的教学模式也要发生变化。在当前研究生方法类课堂上,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启发性教学较少,缺乏对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4]。教师要想培养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就不能让学生完全被动接受课堂教学内容,而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方法类课堂教学当中,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由重视记忆训练为理论应用,大量使用启发式教学、批判式思维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研究生积极思考。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思考主动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教师与学生开放、互动的场面。这有利于学生培养查阅文献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掌握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在独立科学研究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

2.课堂软件操作。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当前研究生方法类课程的课时共计36学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程内容较多,涉及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软件操作部分讲解较少,很难利用时间带领学生操作软件,学生课下不及时钻研,长时间后很容易将课堂基础理论知识遗忘,难于运用软件,这是阻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问题。为此,方法类课程应改变以往重基础理论教学,轻实践操作的现状,做到课堂教学与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软件的应用相结合,增设课时用于基础理论的软件实现。在方法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理解不同经济学方法的适用范围,明确计量经济学中各种假设和统计量在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过程中如何得到和判断优劣,更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计量经济学软件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检验和预测等。应用软件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把学生从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而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经济模型的建立和结果的经济意义分析上,通过对软件操作过程和计量结果的反复运算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计量经济学里面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热情。

三、改革考核形式

东北财经大学投资工程管理学院当前研究生方法类课程的考核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课程结课论文质量的好坏为主,学生出勤情况为辅助对学生进行最终考核。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多临时突击来学习课程中某部分内容以应对考试,对方法类课程的其他内容掌握不够,无益于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因此,教师要想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就必须改革方法类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方式等的特点确定综合考核制度,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考核,加强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的紧密结合,将课堂参与度、课堂测验、软件操作、文献阅读以及课程论文等多个方面纳入到方法类课程综合考核内容当中,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通过合理并严格的考核,有效地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并保证学习效果,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方法类课程课堂教学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当务之急,应着重改变当前方法类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把研究生课堂教学与科研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和学术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优秀的高素质科研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德彩,王立艳.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5,(27):184-185.

[2]姚利民,王燕妮.课程教学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之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89-91.

[3]陈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管理工程师,2014,(4):66-68.

第11篇

第二届音乐教师教育研讨会将办

本报讯(记者 刁艳)9月18日至21日,第二届音乐教师教育学术研讨会将在广州大学举行。届时,来自全国高等院校、中师和基础音乐教育领域的教师、研究人员、管理者将汇聚一堂,就教育理念、办学模式、教师培养等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这是继2002年首届以来,第二次全国范围内的音乐教师教育研讨会。

本次活动由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旨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促进我国音乐界专家、学者在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交流,为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合格的音乐教师。据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瑞敏介绍,为配合此次活动,学会从年初开始即面向全国征集论文,各地反响踊跃,评选工作日前结束,共收到文章1000余篇,最终获奖文章有95篇,其中一等奖14篇,二等奖33篇,三等奖48篇,部分优秀论文获得者将赴广州宣讲论文。会议期间,将邀请多名国际音乐教育专家、学者发表专题报告,国内知名专家作专题发言,并组织来宾分组交流和研讨。

全国200名音乐指挥教师

汇聚羊城

7日15日,来自全国各地近200名音乐指挥教师汇聚在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参加由国际合唱联盟、广州市少年宫、香港童声合唱协会主办的2007年合唱指挥研修交流营。作为活动的一部分,天津北洋合唱团、香港旋律合唱团、深圳中学合唱团和广州市少年宫合唱团联袂演出“典范之声”专场音乐会。

据悉,此次活动是作为纪念国际合唱联盟25周年、广州市少年宫成立50周年以及香港童声合唱协会成立10周年而联合举办。■燕子

鲜于越歌全国巡演

本报讯 西安音乐学院主办的“鲜于越歌独唱音乐会”,由该院周玲教授带队,鲜于越歌、Marco Bellei(意大利莫德那国立音乐学院研究生钢琴教授)、史小亚、唐伟国、郑琼组成的演出队伍,分别在河南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成功进行了巡回演出。

鲜于越歌清澈柔美的音色,结实舒展的声音线条以及运用自如的气息和声音控制,充分展示了扎实的歌唱技术功底和优秀的舞台心理素质。Marco教授精湛的演奏技艺、史小亚、唐伟国的精诚合作、郑琼的全力协助,使音乐会的艺术水准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加之当地艺术院校的声乐、小提琴、友情出演,更使得音乐会具有浓郁的学术交流气氛。

音乐会作品涉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歌剧咏叹调、二重唱、艺术歌曲,涵盖意、德、法、英、中五种语言。这不仅仅体现出她个人的艺术修养、较全面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教学理念,更体现了西安音乐学院对青年教师正确的培训方向。

鲜于越歌全国巡演

本报讯 西安音乐学院主办的“鲜于越歌独唱音乐会”,由该院周玲教授带队,鲜于越歌、Marco Bellei(意大利莫德那国立音乐学院研究生钢琴教授)、史小亚、唐伟国、郑琼组成的演出队伍,分别在河南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成功进行了巡回演出。

鲜于越歌清澈柔美的音色,结实舒展的声音线条以及运用自如的气息和声音控制,充分展示了扎实的歌唱技术功底和优秀的舞台心理素质。Marco教授精湛的演奏技艺、史小亚、唐伟国的精诚合作、郑琼的全力协助,使音乐会的艺术水准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加之当地艺术院校的声乐、小提琴、友情出演,更使得音乐会具有浓郁的学术交流气氛。

第12篇

回眸师院・渭水情深

时光荏苒,大道漫漫,情系渭水,梦萦毕原。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咸阳师范学院走过了不平凡的三十年。历经了三地创业、两校合并、跨越发展的艰辛岁月,如今的咸阳师范学院已经枝繁叶茂,生机盎然。2008年5月25日,风华正茂的咸阳师范学院将迎来自己的三十华诞。

学校成立于1978年5月,原名“陕西师范大学咸阳专修科”。197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咸阳师范专科学校”。2001年5月11日,原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与1983年成立的陕西省咸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咸阳师范学院。

建校30年来,秉承着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学校坚持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自觉践行“厚德、博学”的校训,先后为国家培养了2万余名中学教师和各类专门人才,形成了自己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培育“三实一强”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也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质朴的“师院精神”。

今日风貌・振奋人心

如今的咸阳师范学院已经发展成一所以师范教育为主的省属本科院校。目前,占地面积67.53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7.06万平方米。有36个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718.69万元。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文献135.71万册。校园网经历6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建立了3050个信息点。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00余人,教职工104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24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97人。设有14个教学系部、18个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有本科专业31个,其中师范专业16个,非师范专业15个,涵盖文学、理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有省级名牌专业1个,校级名牌专业2个;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23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86门。总共建立了186个稳定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实习基地。

现有校级重点学科4个,并在爱国主义教育、秦汉史与隋唐文化、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史、环境变迁等领域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2004年以来,该校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发表学术论文2229篇,其中核心期刊747篇,SCI检索66篇,EI检索37篇;公开出版教材、专著65部;有24项成果分别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

学校主办的《咸阳师范学院学报》于1986年创刊,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曾获陕西省“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编辑出版优秀奖”,被评为《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学报设有“秦汉文史研究”、“咸阳人文研究”、“区域经济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特色栏目,刊登了大量相关文章,在弘扬地方人文精神、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底蕴、评介地方革命史实、研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研究特色,其中有多篇文章先后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秦汉文史研究”2006年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中国秦汉史学会会刊《秦汉研究》由该校编辑出版,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学校连续举办了12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组建学生社团30个。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曾荣获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文化活动,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演讲赛、大学生才艺展演、陕西省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屡获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