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6 13:23: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体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立管理文件
合理的规章制度不仅可以避免工作中的差错,还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热情[7]。组织机构设定后,就需要建立质量手册、质量体系程序文件、标准操作程序,明确各级各类人员职责,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用以规范医疗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具体内容可参照国家和军队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在严格落实国家和部队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医疗机构自身情况,明确院长、医务处、临床科室、监督员、检测人员等7类人员的职责,制定医疗卫生装备采购质量管理制度、质量验收制度、使用和(或)维护人员培训与考核制度、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等规章制度,建立呼吸机、麻醉机装置、高频电刀、多参数监护仪、通用电气等安全检测装置的测量技术标准。
具体操作实施
1采购控制
医疗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在设备购置之前便已经开始,要选择良好的品牌、适当的功能、良好的售后服务[8]。医疗卫生装备选型时应对临床需求、装备技术性能进行符合性评定,不得选技术性能落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供应商资质不全等产品;采购时应充分考虑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所需的检测设备、人员培训、技术资料等内容;到货验收时,除一般的符合性验收检查外,还需检查是否满足采购合同上明确的技术参数,还需对电气安全、性能指标进行检测、检定并建立安装验收报告,作为后续医疗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基础。
2医疗卫生装备使用控制
医疗卫生装备使用科室应当指定专人负责,专人管理,严格落实使用管理制度、维护保养制度和使用操作规程,严格交接手续,监督装备运行环境条件,爱护装备,使用期间不得离开工作岗位,如发生故障后立即停机;按要求、按周期进行质量控制检测,严禁使用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卫生装备;建立质量控制室,各种相关记录详细填写并妥善保管;卫生装备使用人员应经过相应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使用装备[9],大型医用设备必须取得《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技术合格证》持证上岗;大型医疗设备实行“三证”管理[10],即必须有《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大型医用设备应用质量合格证》和《大型医用设备上岗人员技术合格证》。
3质量控制检测
依据国家和军队有关要求,建立、健全质量控制检测的标准和技术规范;培训检测人员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质,购置卫生装备的质量控制检测标准装置用以具体开展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工作;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通用要求(试行)》和《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技术规范(试行)》等各项计量质控法规,严格按要求进行检测,新购置卫生装备和故障修复后卫生装备也必须经检测合格后才能交付临床使用;增强检测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格执法,原始记录、检测报告要客观、真实,数据处理、表达和量的单位使用要符合相关规范;经检测的卫生装备要粘贴质量检测标识,标明“合格”或“停用”,并注明有效期;属强制计量检定范围的卫生装备,按照原有医学计量有关规定执行。
本文作者:陈磊单位: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
客服系统功能设计
预约服务:预约服务是新医改中的一项重点工作。为了缓解患者排队难,就诊难的问题,客服系统为患者提供多方位的预约就诊服务。患者可以拨打客服中心电话直接预约门诊,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现场预约和自助机预约。就诊时,只要就诊专家或门诊有空余名额,即可直接去人工窗口或自助机挂号。如是预付款患者,可直接去护士台拿卡等待就诊,挂号可由护士成。患者也可通过电话或短信按时段预约医院各类检查,并得到短信确认;预约信息与现场预约同步。短信通知:在医疗过程中,如有紧急情况出现,如专家停诊或者患者转诊等,将统一由客服中心发送短信通知患者。咨询服务:由专人进行相关问题的答复,患者通过服务电话及在线网络服务系统,进行检查结果查询,病情相关问题咨询等。随访管理:建立模板库,可自由设置内容(填空、单选、多选、问答等形式);模板可按疾病类型设置或可按科研项目设置。由医生或相关人员,根据设定的条件或由于科研需要,指定需要随访患者,设置要求随访时间、要求随访内容、随访方式(电话、信件、短信)等,加入待随访队列列出指定随访时间的待随访患者,显示基本信息、门诊就诊信息、住院信息等,根据患者的联系电话,通过CTI系统(计算机电信集成),自动拨打电话,接通后,按照要求随访内容,对患者进行随访,并自动录音。随访结束后,可回放录音,并摘要填写随访记录;由于未接通、电话号码错误等原因,造成未完成随访,记录随访失败原因[2]。投诉管理:客户可通过对外的服务电话、网站,进行医疗、服务等投诉,系统记录投诉内容,并由专人负责进行调查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及统计。健康档案管理:整合患者本院及外院门诊、住院信息,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定期通过电话或短信对特定患者开展关怀服务,如生日问候、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等。并根据复诊时间,设置需要复诊患者列表,以电话或短信提醒患者按时复诊。
结果
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通过该客服系统,向广大患者提供最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使患者在咨询、专家挂号、就诊、复查、治疗等就医流程中得到完善的服务,从而打造优质的医疗服务品牌。
搭建医患沟通服务平台:电话、短信等多种联系方式及网络在线咨询平台的使用,为医患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医院可以适时响应每一位患者的呼叫请求,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扩大服务范围,减少因医患沟通不畅而引起的矛盾。
增强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客户随访管理及健康档案管理,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增加医院的业务量,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医院内部考核管理:客户服务系统提高服务人员工作的快速响应能力及准确性,逐渐摆脱传统手工操作带来的繁琐压力,节约人力资源。能及时了解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就其投诉及时处理。有利于促进医院的内部服务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讨论
随着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不断深入,患者日益感受到医改带来的看得见的好处。各大医院都在向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努力。医院客户服务系统可以改善医院服务质量,创造和提升医院的品牌优势,优化医院的服务流程,降低医院的服务成本,提升医疗信息化的水平,尽可能地避免医患之间的矛盾[3]。客户服务系统是医院和患者之间搭建的一座桥梁,可以使患者更好地接收各项医疗服务,更好地享受医改带来的就医便利。
【关键词】 平衡计分卡; 公立医院; 绩效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3-0015-0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从2009年开始对公立医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医疗改革,但由于政策的长期庇护,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竞争力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运行效率不高等原因,“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患者最头疼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一种“以药养医”的扭曲现象,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利益。与此同r,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医疗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性,各类医院之间激烈的竞争给公立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迫在眉睫。
由于我国公立医院同时具有医疗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其绩效管理系统不仅包括财务、内部业务流程等医疗服务方面,而且更多地开始重视其社会责任、患者满意度等综合社会价值的提高。公立医院作为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公益事业单位,承担着一定的政府福利职能,但是由于医院的经营管理通常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干预,加上医院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公立医院在管理中存在不规范现象,渐渐消失其公益性。所以,为了满足医院内部的发展规划和社会各方面的需求,医院内部必须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H医院绩效管理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一)H医院绩效管理的现状
H医院现有的绩效管理体系与国内一些公立医院一样,采用的都是目标责任制,这种体系制度简而言之就是上级部门给下级部门分配设计一定数量的指标,其中包括财务指标、质量指标、科室管理、效率等,任务完成量的比例作为科室分配绩效的依据。目前这种绩效管理系统被广泛应用到医院的绩效考核中,这种制度将员工的业绩和医院的目标联系在一起,在医院成立初期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对医疗需求的增加,这种方式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 1 ]。
目前,H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单纯以员工的业绩和收入作为评价指标,考核的时候,只是对员工过去的业绩进行评价和总结,反映的是医院过去一个阶段的经营状况和绩效,通过数据反映出医院的财务状况。一方面,H医院采用以财务指标为考核手段,与业绩挂钩的考核方式,所以在考核时只看重业绩,而忽视了公益性和患者满意度[ 2 ];另一方面,以财务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评价体系指标过于量化,没有将一些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也没有注重人性化方面和公益性的指标[ 3 ]。
H医院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考核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没有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地评价,且财务指标完成情况都与科室的业务量相关,医院员工只要完成上级所设立的任务量就可以拿到相应的奖金,但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却无法评价。并且其绩效评价体系多年来一直使用,没有更新和改进,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这样使员工在长期的工作经验中逐渐找到了评价体系的漏洞,只要完成给定的任务就能达到考核要求,员工逐渐丧失了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在行动上缺乏目标导向,从而影响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
(二)H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基于H医院员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现状,结合平衡计分卡的要求,本文认为当前H医院员工绩效管理存在诸多不足。虽然,H医院的绩效管理借鉴了国外的很多方法,但大多都是盲目照搬,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等于放了一个空架子,却没有实际的思路和内容。通过资料分析得出H医院的绩效管理体系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1.缺乏统一的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H医院的绩效管理仅仅停留在绩效考核方面,没有一套统一的针对全院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只有部分科室有相对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而且以经济指标为重点,指标设计随意变动性大,使得评价结果缺少客观依据,绩效考核成了一种形式[ 4 ]。在内容上缺乏公正性,也存在陈旧片面的问题,得不到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普遍认可,同时增加了各科室之间的内部矛盾,非但不会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还会产生负面结果。
2.总体战略导向不明确
当前H医院的绩效考核还只是停留在核算和汇总的阶段,将旧数据拿来分析,结果单一且没有说服力,并没有将医院的整体层面考虑进来,总体发展战略与绩效前景不是很明确,没有突出医院的重点发展领域,这种不明确的战略导向使得H医院在设计员工绩效管理体系时较为模糊,无法与战略目标紧密结合[ 5 ]。在战略导向不明确的情况下,部门和职工个人的绩效目标没有通过医院总体目标层层分解形成,不能使医院职工的价值观同医院的战略保持一致,医院总目标与职工的个人目标也不能更好地结合起来,医院员工很难认识到医院的发展目标,难以与自身的目标结合,在工作中产生倦怠和迷茫。战略导向不明确的绩效管理系统既不利于员工自身的成长,也不利于医院长远的发展[ 6 ]。
3.管理缺乏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
在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过程中,H医院的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一直缺少良好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指标体系的建立是管理部门根据医院往年各科室的效益和本年度的目标制定的,员工几乎没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执行过程中,各科室把责任目标当成一种命令去机械地执行,对某些绩效评价指标的真正意义并不了解,医院内大多数员工并不知道最后考核的结果,对绩效管理也没有提出任何反馈,缺乏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从而影响医院员工的积极性和自身的发展[ 7 ]。
4.设置的指标缺乏全面和科学性
由于医院的数量增加,公立医院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H医院过分强调财务指标,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绩效确实要首先考虑财务指标,财务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医院能否按时发放薪酬和实现长远发展,但对于内部流程、患者和学习发展,也同样需要H医院将指标适当分配下去。缺乏其他层面的指标,违背了公立医院的初衷,使得H医院的内部风气变得逐利化。因此,没有考虑其他层面指标设置的绩效管理体系是不完整的,并不利于H医院的健康发展。
5.忽视评价结果分析
绩效管理中需要对绩效结果进行分析与反思,然而目前H医院在绩效管理方面仅仅考核各科室是否完成了绩效,没有展开进一步分析,也没有对绩效结果进行反馈[ 8 ]。一方面,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考核员工时,即便他们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也未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更未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员工也没有意识到绩效评价的重要性,对于那些没有达到绩效评价标准的员工,医院处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状态,更别说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其严重不足的方面[ 9 ]。绩效管理应重视工作后的评价,评价过程和结果判断是重点,如果忽略了评价结果的反馈,那么对H医院绩效评估起不到任何作用。
正是因为H医院目前的绩效管理体系存在诸多不足,不利于市场竞争和医院的健康发展。本文拟从H医院自身情况出发,借鉴国内其他医院的管理长处,尤其是上海三级甲等R医院的先进经验,将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管理工具,建立新的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来解决问题,建立医院层面的绩效评价体系助力全方位提高H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医院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确定公立医院的战略
我国公立医院的宗旨是提供公共医疗服务,追求社会效益最大,这是与企业或者民营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区别。对H医院而言财务指标虽然不是首要目标,但是作为医院经济来源的衡量指标却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必须是战略目标的一部分。H医院的发展目标为:在医、教、研、管理、服务等方面持续改进,把群众满意作为办好医院的首要任务,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为创建成国家级医疗中心而努力。
(二)H医院绩效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
本文根据绩效评价体系相关研究文献,参考卫生部颁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中绩效评价指标,结合H医院的战略目标,初选绩效指标,然后采用德尔菲法确定医院绩效评价指标,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 10 ]。设计步骤如图1。
1.构建指标库
通过文献法并参考我国目前通行的《JCI医院评审标准》及医院的现行战略,采用Delphi法进行第一轮专家咨询,确定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本文所咨询的专家具有十年以上医院高级层面管理经验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医院的运行机理比较熟悉。选取的专家包括H医院的科室主任、副院长、院长、书记等20名,足以保证专家的权威性。经过两轮咨询,最终确定基于平衡计分卡的H医院院级绩效评价体系指标及负责部门。包括:一级指标4个(患者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和财务维度),二级指标13个,三级指标36个[ 11 ]。
2.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还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确定指标的权重。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不同指标有不同的地位,不同指标对H医院绩效的评价发挥着不同作用,因此需要为每项指标赋予权重系数来平衡各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确定指标之间和指标与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 12 ]。权重系数是根据指标体系中每项指标所占的重要程度而赋予的数值,简称权数或权重。要注意两点:一是权重系数越大表示相对重要程度越高,反之权重系数越小则表示相对重要程度越低;二是同一层级中所有权重系数和为1,上一级指标细化出的每个子系统中权重系数和也为1。
通过专家咨询法20名被咨询专家对已确立的H医院院级绩效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进行了两两比较,并对其重要性打出了适当的分数。根据心理学相关理论,“人区分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于是引入了Saaty相对重要性评分表作为评判标准[ 13 ],如表1所示。
以AHP法对20名专家的评分进行统计计算,得出H医院绩效评价体系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整理统计如表2所示。
在确定了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后,本文采用相同的方法依次确定四个维度下的二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的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三级指标改变了咨询表中的相对重要性评分结构,采用单独逐个打分法,评分标准如表4所示。
具体处理过程是以每一项二级指标为一个单位,20名专家对这一个单位内的三级指标逐个打分,求出所有专家对同一指标分数的平均值,然后通过平均值的对比构建判断矩阵,依据AHP法的过程与原理确定出三级指标的权重系数。
最后将一、二、三级指标相对应的权重系数相乘,得出末指标的组合权重,即三级指标在整个绩效评价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保留四位小数),最终结果如表5所示。
3.制定绩效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在确定了H医院院级绩效评价指标的权重之后,还需要对每一项三级指标的评分标准作出相应规定,详情见表6。
参考依据:主要是卫生部标准、上海市卫生局标准、青岛市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疗质量监测考评标准(修订版)、医院要求以及三级甲等医院整体均值。
考核方式:信息管理系统获取、文件查阅、问卷调查等[ 14 ]。
标准分:为了考核方便,给每个三级指标设一个虚拟标准分10分,最终得分根据相应权重对其标准化。
三级指标得分=该三级指标虚拟得分*指标权重/10;
医院绩效考核总分=∑三级指标得分;
考核周期:考核周期为一年。
四、H医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管理体系实施保障
为实现H医院绩效管理体系顺利有效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保障条件,需要全院从制度到组织,从思想到行动的大力支持。
(一)思想保障
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的思想保障是明确的战略目标。于平衡计分卡这一绩效管理工具而言,战略目标是建立基础,一切指标的建立都围绕战略目标;对于管理者来说,战略目标是决策基础,一切决策行为都以战略目标为依据;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战略目标是行动指南,一切医疗工作都以战略目标为中心。实现医院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在这过程中的每一个时期,都将战略目标分解为短期目标,通过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得以体现,从而引导全体人员逐步实现战略目标[ 15 ]。
(二)制度保障
建立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绩效管理,因此,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在一定时期内考核员工绩效的情况,并在实施过程中加以完善和修正。在对H医院各个科室、各个员工进行考核时,进行定期考核,如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半年考核、年终考核,从小范围扩展到大范围,这样不仅能够合理测评各个科室、各个员工的绩效,而且可以通过考核来督促医院员工不懈怠工作,有助于医院更好地发展。另外H医院需要建立员工自检互查制度,形成互相监督、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而且能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任何问题,推动整个工作流程简洁公平化,从而促进医院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沟通保障
首先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展开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随机选择各个科室的患者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将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进行监督,在测评之后,对患者满意度高的科室和员工进行奖励和表彰,对满意度差的科室和员工进行教育和改进,从而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另外,也可促使H医院从患者反映次数最多的问题入手,不断改进医院服务质量,完善沟通机制,及时帮助患者解决矛盾,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最终目标。
(四)理论保障
对H医院员工进行全面平衡计分卡理论的相关培训为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提供了知识理论保障。医院作为特殊的事业单位,其内部员工的医疗专业素质比较高,但是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平衡计分卡理论知之甚少。不需要每个员工都精通平衡计分卡或擅长管理,但是需要他们了解平衡计分卡的思路,这不仅能更好地配合绩效评价体系的实施,而且对于员工自身的成长和业务素质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定期全面的组织培训也是实现学习、交流、沟通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 索红婷.平衡计分卡(BSC)绩效评核体系的运用[J]. 现代商业,2015(33):141-142.
[2] 刘丁己,褚荣伟,陈柏彰.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实证研究[J].中大管理研究,2007(2):48-64.
[3] 杨宁.基于平衡计分卡的S冶金矿业集团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D].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 崔琳.基于平衡计分卡的C公司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 石雨鹭.基于平衡计分卡的W煤矿绩效评价体系构建[D].青岛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 李卫.基于平衡计分卡的Z银行绩效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 黄倩.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8] 吴杰.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管理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 李莹.基于平衡计分卡的D公司研发团队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D].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0] 程友宝.基于平衡分卡的公司战略管理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 钟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A公司绩效管理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12] 岳金燕,金水英.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9):112-115.
[13] 宋平.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绩效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概念的提出
1997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将医学学位分为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类型。1998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继颁发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并在全国43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展临床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工作。从此,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正式启动。
二、开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的意义
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宗旨是为了不断提高我国临床医师队伍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为目标,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要求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提高被培养者临床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存在的矛盾
1.临床能力先天不足与培养目标的矛盾。目前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地、市级医院、基层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由于经历和阅历的差异,入学前临床技能训练的条件和时间的不同,造成了研究生入学后临床技能水平不一,总体临床能力较弱的现状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研究生招考制度偏重于理论考试成绩,不少应届本科毕业生为准备考研,在考试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停止了临床实习工作。实习时间不足,难以保证临床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规范性。部分来源于基层医院的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日常工作中缺乏规范性临床训练的机会。这些先天不足,为研究生入学后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一个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的时间一般为3年,分两个阶段:(1)理论课程学习阶段,一般需6个月;(2)临床能力培养阶段,一般安排2.5年。在临床能力培养阶段,要在所在的二级学科进行不少于三个三级学科的临床轮转,时间一般为9-12个月,剩下的时间(18-22个月)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专科培养,同时,要完成学位论文,通过临床能力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由于不少师生不能很好地处理临床能力培养和科研论文工作的矛盾,甚至存在着“轻临床重科研”的倾向,不能保证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临床培养质量不高,培养目标难以达到。
2.论文质量要求过高与培养目标的矛盾。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可以是个例报道、病例分析或在此基础上写出的文献综述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导师甚至培养单位在论文盲评、答辩等过程中,往往用同一标准评价专业学位论文和科学学位论文这样就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行学位论文工作时,不得不用科学学位论文的标准要求自己,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充分了解国内外所研究领域的科研动态,进行大工作量的实验研究这必然会在时间上、精力上影响临床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临床培养目标的实现。
3.管理不严格与培养目标的矛盾。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后,既要在相应的三级学科轮转,又要在本学科进行临床培养。一方面,由于同一届研究生各自专业和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不同,各个临床科室接受研究生轮转的间期和人数不同,增加了科室教学的难度,易于形成管理上的漏洞。有些单位轮转科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监督和培训工作不够重视,科室内缺乏专人对研究生的学习、病历和工作质量的管理监督,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轮转期间脱离了导师的视线,导师在此期间难以对研究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制度不完善,管理不严格,是造成研究生临床技能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4.培养标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矛盾。国务院学位措为解决医学生毕业后如何当好医师和继续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条件。按照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标准,研究生毕业时应该达到卫生部颁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但研究生毕业后进行临床工作时往往出现能力与要求不适应的情况为此,不少省市纷纷出台要求研究生毕业后重新进行住院医师培训的规定,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种否定。此外,本科学历人员进入临床工作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3年后方能达到住院医师第一阶段的要求,这时才允许其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专业学位,但仍然要经过2-2.5年的培养,这在某种程度上又是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种否定.
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工作的发展方向
1.创造医学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医学人才培养环境需要社会、学校、医院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良性循环。首先,社会舆论应当大力宣传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患者对于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其次,在医疗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重视对手术分级管理的研究,让不同级别的医生诊治不同难度的疾病,节约人力资源,为研究生及年轻医师创造锻炼机会;各级医疗教学机构需要做好宣传工作,建立教学示教知情同意书制度,既尊重患者的权利,又主动获取患者的理解。
2.加强研究生临床实习前的统一培训。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先天不足的现状,有的单位在研究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实习管理流程、思想教育、岗位责任、医疗规范、护理常规、科研方法、医疗纠纷防范等。其中医疗规范、护理常规主要包括系统体格检查、医疗文书的书写、无菌操作规范等,目的是让研究生在实习之前就对临床工作中各方面的要求有一个初步而全面的认识,思想上对将要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予以充分的准备,为临床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3.明确培养目标,保证临床实践时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则侧重于培养其从事临床工作的实践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培养单位必须保障学生的临床实习时间,增加实践机会。在具体措施方面,有的单位规定了“七进七出”制度,即除了要求研究生跟随临床值班老师值班以外,早上七点半到病房,准备查访前的工作,晚上七点才可离开病房。另外,与有重要临床诊断或治疗操作机会的科室建立恒定的联系,如有腰穿、胸穿、骨穿等操作,研究生能及时获得信息,及时到现场进行观摩。
4.解决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无疑是培养临床硕士研究生的最佳形式,但要保证培养工作的质量,必须制定详细的措施,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真正融合在一起,实行一体化、标准化管理。卫生部现在试点推行的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准入制度,旨在建立临床医师的准入标准,是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无缝连接的良好契机。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不同培养途径的研究生在管理方式上不统一,大多由科研、教育、人事部门分别管理。建议采取一个部门管理的模式以保证培养的一致性。
5.充分发挥导师在人才培养与管理中的作用。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制,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更加重要因此,研究生导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无论在临床医疗、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做人方面都要起到示范作用。应该加强对导师群体的培训,使导师真正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要建立起对导师教学工作质量的考核体系,确定考核指标,进行定期考核,以更好地发挥导师在人才培养与管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淡水虾,甲壳素,壳聚糖,抗氧化性
甲壳素(chitin)又名甲壳质、壳蛋白,是一种维护甲壳动物和微生物躯体的线性氨基多糖,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如虾、蟹和昆虫的外壳和翅膀中[1]。甲壳素能溶于某些配合物溶剂中(如LiCl/DMAC等)[2];甲壳素以浓碱加热处理,可脱去乙酰基生成壳聚糖。壳聚糖(chitosan),又称为脱乙酰甲壳素、甲壳胺,在农业、废水处理、生物医学、化妆品等领域均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以淡水虾为材料,研究壳聚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研究。此研究为降低甲壳素的生产成本,更好地开发壳聚糖在医疗保健和化妆保养品领域上的应用。
1.实验部分
1.1材料与仪器
淡水虾(潮州产)壳,氢氧化钠,盐酸,醋酸,水杨酸,硫酸亚铁,过氧化氢,无水乙醇,各种试剂均为分析纯。JA1203电子天平(上海精科天平),752N紫外可见分光度计(上海精科)。
1.2实验方法
1.2.1 甲壳素的提取[3]
虾去壳洗净→60℃烘干18h→2mol/L盐酸溶液浸泡24h→用水洗至中性→2mol/L氢氧化钠溶液加热至90度恒温3h→用水洗至中性→2mol/L氢氧化钠溶液浸泡12h→用水洗至中性→2mol/L盐酸溶液浸泡24h→用水洗至中性→过滤→70℃烘干18h→得到甲壳素。免费论文参考网。
1.2.2 壳聚糖的制备
所得甲壳素加入200ml 12mol/L氢氧化钠溶液,升温至90℃反应3h,过滤后转入含25g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在回流温度下反应3h,过滤,用水洗至中性,烘干,得粗制壳聚糖[3]。
取粗制壳聚糖,用3%的醋酸溶解,滤除不溶物,滤液用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调PH9.0,静置析出沉淀,过滤,用水洗至中性,烘干,粉碎得精制壳聚糖。免费论文参考网。
1.2.3 壳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
·OH-自由基产生体系模型:H2O2+Fe2+→OH·+Fe3+。由于·OH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在反应体系中加入水杨酸,能有效地捕捉·OH,产生有色产物[4]。该产物在λ=510nm处有强吸收,在体系中加入具有清除·OH功能的被测物,会与水杨酸竞争·OH,使有色产物生成量减少,采用固定反应时间法,在相同体积的反应体系(8.8 mmol/L H2O2 1mL,9mmol/L Fe2+ 1mL,9mmol/L 水杨酸溶液1mL)加入一系列甲壳素提取液,以试剂空白为参比,在λ=510nm处分别测量吸光度[5],计算其对自由基的清除率,绘制出不同浓度被测物对·OH的清除率作曲线[6]。免费论文参考网。
2.结果与分析
2.1提取甲壳素的产量
表1甲壳素的产率计量单位:克
【关键词】妇婴医院、住院部、系统化、功能与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对医疗设施的需求也随之增加。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医院建设的高峰期。为了弥补之前医院床位数的严重不足,这个时期出现的医院往往以追求高数量的床位数为首要目标,而忽略了医疗建筑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人性化及问题,还有使用后的评价体系研究。
1、背景概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妇女儿童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社会进步与发展要看三项指标,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妇女儿童生存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母亲安全,儿童优先”已成为全球性的道德观念和维护全人类健康与发展的行动准则。
住院部的护理对妇女儿童的心理影响很大,由于长期以来坚持“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近20年来我国在妇幼卫生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进步。
本论文所要探讨与研究的就是对我国妇婴医院住院部建设指标、建设规模、空间关系、内部空间设计、人性化环境等各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力争得出相对科学合理的中国妇婴医院住院部使用后评价体系研究结果,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妇婴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
2妇婴住院部建筑功能与空间评价体系的建立
2.1妇婴医院住院部建筑功能与空间理论研究及体系的建立
通过综合类医院的建筑功能与空间理论研究,从护理单元、区域功能、内部功能科室、流线等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2.2 妇婴医院住院部建筑功能与人性化评价体系的案例
通过对沈阳妇婴医院住院部的总体建筑设计以及分析,来探讨对医院采用系统化方法来布局的优越性,同时依据以“病人”为本,以“就医环境”的改善为魂的设计思想,对医院建筑的创作以及设计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设计探讨,,我们通过对各个不同功能使用空间发展趋势的研究,力图使医院建筑向着以人为本和长期存活的建筑进化。
3.妇幼保健院“人性化”的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病因不仅仅是生物学因素,人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愈后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逐渐开始用“医疗环境”来描述、评价和设计医院建筑空间。人们对医院室内外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设计者能从建筑人文的角度出发,追求医院建筑的高情感和人情味,创造“人性化”的建筑空间。
3.1外部院内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策略
我们所说的院区环境主要指以医院广场道路、绿化景观、设施小品等诸元素组合成的具有综合效应的整体性环境。
广场道路:妇幼保健院室外环境中的广场道路自成系统,该系统对于人流车流的组织以及整体环境的改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妇幼保健院前广场是整个医院的门面,它的空间形态直接影响到患者对该医院的直观印象。院前广场的设计除了要考虑人车分流、交通疏散、停车场设计等问题外,景观环境的重新塑造也是极为重要的;此外,院内的道路不仅要处理好道路断面、人车分流、地面肌理、同样还要处理好导向标志、路灯、垃圾箱等辅助设施配置,做到和谐美观,与整体环境浑然一体。
室外绿化景观:妇幼保健院的绿化景观设计,应运用建筑心理学与色彩心理学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空间关系。在设计手法上可运用弧形水池、景观长廊、假山、奇石等设计元素,创造一个自然、宁静、绿色、清洁的立体景观环境,既满足了广大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身心需求,同时也可利用绿色植物来调节气候,形成怡人的微气候环境,从而对整个医院治疗区都起到有益的调节作用。在全院区内的绿化景观的塑造中要考虑垂直绿化与水平绿化相结合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其中,地面绿化系统要考虑到树木的季节性变化,多配置常绿乔木,以使整个场地环境具有全年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在冬季主导风向适宜种植常绿树木组成防护林或用墙、建筑物形成屏障,可以防止冬季寒风;建筑近处种植稀疏,远处浓密,使建筑掩映在碧树浓荫之中;还可利用屋顶绿化,扩大住院部高楼层病人的活动空间和自然景观界面。在实际的操作中,垂直绿化与水平绿化要综合起来集中考虑,以达到最佳效果。
室外设施小品:为给患者提供环境优美的室外休闲空间,可在院区结合绿化系统分散设置休闲座椅、假山石以及健身器材等,并充分考虑场地的可达性以及设施的安全性。可在院区集中景观地设计建筑雕塑作品,例如体现阳光照耀,沐浴雨露,妇幼保健事业健康而茁壮发展的汉白玉装饰的抽象母婴雕塑,表达着利在当今,功在千秋的理念。
3.2内部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策略
妇婴医院住院部应在注意在室内装饰的形式、选材、色调及环境布置上都有新的理念和个性特征,如门诊大厅宾馆化、院内环境园林化、特诊服务私密化、生产服务家庭化、住院服务星级化、后勤服务及物业管理社会化等等。对妇婴医院住院部建筑空间和内部设计进行艺术化处理,是柔化高技术、渗入人情味的有效手段。下面将从特殊需求房间的设置、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室内物理环境、室内绿化环境、妇女儿童安全问题等方面来分别阐述妇幼保健院内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策略。
总结
该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出科学合理的我国妇婴医院住院部的评价体系。解决我国妇婴医院建设标准、功能组成、空间组合方式、人性化环境等科学系统的建筑设计策略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具体问题。
参考文献
1.吕富珣、张铭岐 著,人性化医院环境的创造,世界建筑,2002,4
2.张春阳 著,医院建筑空间环境质量的创造,建筑学报,1999,4
3.吴摧春、李晓燕 著,1993——2003年中国妇女孕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状况研究,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9
1创建高原研究型医院目的及意义
1.1目的克服客观条件上的劣势,大幅提高高原地区临床诊治水平。
1.2途径立足高原现场,提倡自主创新精神,加大硬件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保留与吸引机制,改革科技创新体系[2],优化学科平台建设,以高原医学临床与科研的结合为切入点,牢固树立“临床牵引科研、科研指导临床”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更好地为高原军民服务,把医院打造成具有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原研究型医院。
1.3意义培育出以高原医学为特色的优势学科群,形成医院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高原地区临床诊治水平,更好地为高原军民健康服务。
2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
2.1学科平台建设为了使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发挥最佳效益,医院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对“全军高山病中心”“全军高原战创伤救治中心”的人员优化整合,对管理和运作模式进行彻底改革。首先,打破了科室界限,把与高原病有关联的科室,如:高山病科、中心实验室、心脏内分泌科、消化血液科、病理科、检验科、药剂科等统并为“全军高山病中心”,把与高原战创伤相关的科室,如骨科、普通外科、胸心外科、神经外科、口腔科、五官科、麻醉科、特诊科、输血科等统并为“全军高原战创伤救治中心”;其次,由医院高原医学学科带头人分别兼任“全军高山病中心”“全军高原战创伤救治中心”主任,各科室主任任常务副主任,各科室中临床科研能力兼备的人员为组员,充分保证统一管理、有效协调配合和统一组织实施,形成合力,便于有效开展科研攻关;再次,打造科研平台,医院明确中心实验室的职能,使其成为各科室共同使用的实验科研基地,避免设备的重复购置和中心建设的重复投入。
2.2培育特色优势下大力抓好高原医学学科群的培育,注重质量,合理布局。医院依托各专科中心平台,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加强内涵建设,认真谋划。把高原医学专科中心建设作为“龙头”,引进新业务、新技术,带动全院整体建设的发展。优先支持符合高原实际、有特色、起点高、研究方向明确、有创新内容的学科,使专科中心和重点学科真正成为医院医学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基地和摇篮。
2.3建立反馈机制基础医学研究是临床诊治水平向前发展的创新源泉与不竭动力,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以往医院科研主要停留在对临床治疗和技术运用的经验概括,为了尽早进入研究型医院行列,医院上下统一思想,重新认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树立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融合发展的思路,依托医院高原病重点实验室,建成细胞培养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具备开展基础研究的实验平台,为临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支撑。同时,针对临床诊治过程中遇到的老难题、新问题,吸收借鉴医学最新理论与高新技术,进行客观分析,统筹布局,理清科研思路,开展科研攻关,重点把握高原现场情况下人体的生理变化机制,以及各种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逐步形成高原优势学科群;并带动其他学科跨越式发展,达到提高临床疾病诊治水平的目的。
2.4完善奖惩机制一个完善的科研奖惩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人员积极性,为此,结合实际,医院对科研奖惩机制进行了再完善,要求全院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本专业特点,结合西藏高原特色,开展医学科学研究工作,鼓励撰写医学学术论文及科研课题的申报。
2.4.1从数量型向数质量型转变经统计,2001—2010年,医院共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其中发表于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论文平均每年仅占38.23%,至今尚无于SCI收录期刊。针对这一现状,医院修订措施,奖惩并施,提高的数量与质量。规定在正规期刊以第一或通信作者按100%报销版面费,但不予经济奖励;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以第一或通信作者按100%报销版面费,并给予经济奖励;在SCI收录期刊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影响因子低于5分的论文奖励3000元;影响因子在5分以上(不含5分)的论文每篇奖励5000元,影响因子在10分以上(含10分)的论文每篇奖励10000元。另外,连续三年无文章的人员将影响其晋升职称、立功受奖。论文管理机制的完善,调动了医务人员发表高质量文章的积极性。
2.4.2加大科研奖惩力度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研究型医院的重要标志,为此,医院加大科研成果的奖惩力度。对于国家、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金额较之以前翻了两番;对于任职期间无科研成果的中、高级职称人员,将影响其晋升职称、立功受奖。措施的完善,促进医院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5注重横向联合医院与三医大野战外科研究所、高原军事医学系、总后装备部等单位开展科研课题合作,同时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建立战略合作长效机制,取长补短,联合进行高原医学各项课题的攻关。
2.6坚持成果转化研究型医院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将科研成果服务于临床,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是医院多年的传统与优势,医院全军高山病中心研制的“高原康胶囊”使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50%~60%降低到现在的2%~3%;亚低温治疗高原脑水肿使高原脑水肿死亡率由20世纪90年代7%~15%降低到现在的0.8%;超短波治疗高原肺水肿使高原肺水肿治愈时间缩短36小时以上。科研成果的转化,证明“临床牵引科研、科研指导临床”的正确性,医院将继续坚持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促进临床与科研的良性循环。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对象为南京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检验医学专业专科起点本科班就读的2009级78名学生。
(二)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获得专科文凭的年限、供职医疗单位的性质、单位级别、数目、论文形式、的期刊等级,以及至今未的原因等因素进行调查。
二、结果
(一)学生基本信息基本信息见表1,学生的年龄为23~40岁,平均年龄28.4岁,拿到专科学历的年限为2~14年,平均4.3年,工作年限为2~20年,平均为7.1年。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有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
(二)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统计,见表2。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在已的22名学生中,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参加工作时间较短的医务工作者中有的比例较小,在基层医院工作年限短的职工难度较大。近五年有需求的比例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有为了晋升职称而的迫切需求。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和临床基础检验领域进行,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医学检验科工作的现状,大部分为一些常规的检测项目,而一些新的检测技术较少。
(三)与未发表原因分析进一步对已和未的学生进行原因调查分析,在成功的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而在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
三、讨论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明显。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学习型社会的逐步建立,对医学从业人员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成人医学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旨在提高中专起点或者专科起点的检验医学从业人员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主要为学历相对较低的基层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同时也为他们知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成人检验医学高等教育授课的对象大部分来自各级基层医院,尽管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单位的骨干,但这些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医学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训练,缺乏基础与临床科研的实践活动。
而目前成人教育只是局限于给定参考教材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提高效果不明显。医学论文是对医学领域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推测、总结后得出的文章。通过对成人高等教育中的检验医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情况的调查统计,可以初步了解他们的医学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78名学生中有82.1%(64/78)供职于公立医疗机构,62.5%(40/64)供职于基层医疗机构(民营医院和公司未计入),与其他研究调查成人高等医学教育专业学生来源于基层结果相近。因为基层医院接受到检验医学方面新理论和新检验检测方法机会相对较少,增加了他们的难度。本次调查中已经发表过论文的学生比例为28.2%(22/78),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22名学生的工作年限为5~20年,平均15.4年,说明虽然难度很大,但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还是可以的。此外,近五年有需求的百分比为74.4%(58/78),说明许多学生都为了晋升职称而有的迫切需要。因为有的需求,所以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哪个专业发表和临床基础检验专业发表,这也符合基层医院工作的现状。
在成功的22名学生中,有81.8%(18/22)的学生认为成功发表的原因在于晋升职称的要求,属于被动,这也说明外在的压力可以促进论文写作,这也提示医院可以采用一定的措施,挖掘医务工作者的潜能,促进他们发表更多的论文。而在56名未的学生中,有57.1%(32/56)的学生认为论文写作太难,不知道如何下笔,有32.1%(18/56)的学生认为,虽然晋升职称需求,但是自己还没有到晋升职称的时间。这也说明需要对他们进行论文书写方面的指导。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4)01-0117-03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其核心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我国中医药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生源规模和素质对创新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知识、经典著作的学习和中医临床实践无法深入;中医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未注重中医药深厚的人文气息;对中医临床的考核不规范等。因此,如何系统地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特别是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归纳和研究,怎样才能从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即如何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经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认为,中医药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整体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兹阐述如下。
1 抓好研究生入学质量和教育,培育高尚价值观
积极探讨新的研究生招生办法,使那些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进入本校学习,进一步加强试题质量控制,加强能力测试,挑选素质全面的考生入学。实行差额复试,改变目前研究生招生制度中统考统招、“严进宽出”的现象。逐步向严进严出、宽进严出过渡,采用推荐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在中医高层次教育考虑远缘杂交,面向中医、西医、理工科、人文学科等多学科本科生招生,有利于学术创新。
加强对研究生价值取向的升华和道德修养锤炼,塑造创新人格。教育研究生树立主人公意识,强化公民道德意识,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加强研究生科学责任教育,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另外,我们采用多种方法和活动来加强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德育工作,如下乡扶贫助学、“百名博硕士三下乡”等活动,通过知名教授和院士言传身教讲座或科研示范等形式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激励学生的荣誉感等。
2 大力进行中医药研究生学科建设改革
2.1 优化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
①突出中医原创思维的课程学习。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课程的学习,开展对中医独特原创思维的研究、培养和运用,建立中医基础和临床思维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②有计划开设现代前沿课程和实验操作课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在中医药研究生教学中,开设中医和西医创新性实验课程以提供必修或选修,如中医诊断现代技术研究、医学机能学综合实验研究、实验针灸研究、方剂学现代研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分子遗传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免疫组化、现代实用细胞技术等实验操作课程,并自主编写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必修和选修课程按各学科专业方向不同确定,实现规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③注重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改革外语课程教学。④在研究生计算机课程中强调信息检索。指导研究生使用各种检索工具获取有价值的内容,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引导他们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积极推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
①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到以指导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②重视研究生例会制度和研究生读书讨论会等常规活动,实行学科导师例会制度。③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2.3 改革考试方法和评价体系
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是研究生教学管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①评价内容的全面性;②评价过程的动态性,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艺术;③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改变单一的应试考核制,采用实践或实际操作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能力。
2.4 加强任课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求任课教师在融会贯通上课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改革;对于研究生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我们在院校和省级的教学改革课题申报中都积极予以支持。其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课堂联系临床,因为中医的灵魂在临床。因此,我们要求与临床关系密切的课程如经典与临床的教师、本校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教师,必须教学与临床两不误,相互促进,提升教学指导水平,从而提高研究生理论联系临床的中医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建设高素质的导师队伍
3.1 严格遴选导师
在2年一次的硕博导师遴选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导师课题、论文和经费等要求,对符合标准的中青年人才及时补充。同时对于成果特别突出和优秀的中青年人才采取破格晋升。这样极大地促进了中青年导师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团队的发展。2年来,通过遴选机制,本校新增硕士生导师14名,博士生导师7名。
3.2 引入竞争机制
对已评选的导师采取在职在网训练和脱产学习相结合,提高导师知识更新率和教学能力。强化导师新知识和新理论的学习及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吸收最新医学发展成果,掌握教学新技能,不断提高导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对指导学生出现重大学术问题,如抄袭成果、近3年的课题经费不足1万元者,采取末位淘汰制,取消导师资格,2年内不得再参加导师遴选。从而激励导师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4 改革培养模式,注重实践环节
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由于中医药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医学研究生培养有所不同。传统的学院式教育已与现实医疗工作出现脱节,为适应当今临床实际需要,需要将师承教育与学院教育结合起来贯穿研究生培养体系,增加研究生的实践训练课程,如开展与学科相关的科学研究实践及参与相关科室临床医疗实践等。要求研究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及时、独立、创新性地去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面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越来越大、需要的实验资源越来越多、实验条件和经费有限等情况,我们通过国家重点学科和省级医学基础示范实验中心,利用省部共建等近2000万元资金,建设了一个研究生创新公共实验平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研究生教学、实验、课外活动和教师科研的需要,并提高设备利用率,做到设备共享与专用的结合,2年来共有300多名研究生充分利用该平台,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和完成硕士论文。
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一方面是硬件投入,建设了先进的教学实验室5间、科研实验室2间。另一方面是软环境,营造育人生态环境:①要求学生时刻追踪学科前沿,跟踪国际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旧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②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在研究生的选题和研究过程及研究结果等方面给以较多的灵活度,容许失败和阴性结果;③举办各种校内外学术活动,如讲座与讨论活动,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和讨论不同学科的内容,寻找创造思维的激发点;④及时更新和利用网络资源;⑤加强与名师、大师、专家的学术面对面交流。
严格管理科学调查研究,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激发创新思维。注重医学研究生独立性、发散性和想象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培养研究生思维的敏感性。
5 建立健全中医药研究生激励制度
通过实施“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和“专项奖学金”,“优秀硕博士生学位论文评比”,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级和省市 “挑战杯”等工作,鼓励创新性研究。通过资格考试制度和学位论文评议中的创新性一票否决制度,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6 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
加强对学位论文写作的指导过程控制,严格论文评审制度,鼓励研究生敢于选择有挑战性的题目,营造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宽容失败的学术制度文化。①加强对论文写作过程的指导。从学位论文的选题、开题到写作,每一个过程都严格要求导师责任制。导师应在这几个过程中加强指导,研究生必须定期向导师和研究生培养办公室汇报论文书写进度或问题并反复修改论文。②加强对答辩和论文的评审制度。为了真正考核研究生的动手能力,我们严格执行评审制度和毕业研究生课题原始记录检查制度。为提高论文的质量,我们加强了论文相似性检测,严把初审、盲审、省内外专家同审等关键环节,有效提高了中医药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水平和创新能力。
7 小结
我们通过上述改革和实践,不仅培养了高素质的导师团队,也使学生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并获得多项奖励[1-2],为实现培养高级中医药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提高中医药教育质量,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临床医师;基础理论;诊疗技能
Abstract:Accordingtocurrentissuesclinicianshavetofacewith,thisarticlepresentsseveralmeasuresonhowtoenhancethediagnosticalcapabilityofclinicians.FurtherstudyonclassicalliteraturesofChineseMedicineenablesclinicianstoimprovetheirmindandprovidesthemaconditionofrelearning.Theabilityontreatmentsofallkindsofdifficultiesandvariousillnesseswillbeenhancedthroughreacquiringknowledgeandtheenthusiasmofclinicianswillbestimulatedbythebeneficialfromscientificresearchpolicies.Thisarticleemphasisonthecommunicationbetweentheoreticalresearchersandclinicianswhichisreciprocalandwillleadstoadoublewinsfinally.
Keywords:Clinicians;Basictheory;Diagnosticalcapability
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现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主要是由疗效决定的,而疗效取决于中医理论的指导。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样的实践就不会发展也不会长久。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价值取向的改变,临床医生能潜心学习理论,并将自己治疗的医案用理论进行认真分析的人越来越少。目前中医面临很多问题,除有些人的错误认识外,我们不能不从自身找原因,其中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不高导致诊疗技术下降,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如何提高临床医师中医理论素养,进而提高诊疗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笔者根据临床医师目前所面临的有关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略抒管见:
1注重经典著作的学习,深挖中医精华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经典著作对学中医的人来讲非常重要,它是古代医家临床经验的总结,它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一般而言精通理论又注重实践的医师,临床效果良好,反之,只有理论没有临床,或只有临床不注重理论学习的,在医疗方面都不会有很高的造诣。我国历代名医如张仲景、刘完素、朱丹溪以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等无不在学习《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基础上有所发挥,有所建树。就现代名老中医而言,他们之所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究其根源,无不精通《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对其中许多有指导性的内容能熟练背诵,理解深刻,在临床对病因病机的分析时往往用经文一语中的,治疗用方,灵活自如,让人心服口服。
作为中医临床医生,必须熟读经典著作,否则对疾病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医经典著作有一些偏见,认为经典著作历时久远,文字晦涩难懂,对临床作用不大等等,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近年来,名老中医呼吁:中医精华的部分在经典著作中,中医临床、科研均应在经典著作中找闪光点。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近年来对传染病的研究,中医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而温病学为其无论从理论还是临床,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和素材;近年来心理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已经称为21世纪的第二杀手,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有关郁证的论述,还有专论心身疾病的篇章,为这些疾病的诊治预防指明了方向;再比如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出“治未病”的思想,并创立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深入学习经典著作一定能寻找出应对各种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医现已延续了几千年,但它的理论并没有过时,只要深入挖掘,就一定能找出治疗疑难杂证的突破点。因此,作为中医的临床医师应该在百忙中抽一定时间阅读经典著作,对其中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做好读书笔记,将平时收集的病例,用经典著作中的理论进行剖析,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实践技能,更能为临床论文的撰写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够使医生的论文有理有据,让人心悦诚服。现有的医师临床疗效很好,积累的典型病例不少,但其分析讨论比较浮浅,不能从理论上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升华,究其根源,经典著作读得太少,记得太少。因此,医院领导应为中医临床医师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创造条件,如业务学习内容每月最少有一次是聘请水平较高的、对经典著作理解深刻、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教授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讲座;或者是各科室学术论文的交流,找出欠缺的理论根据,提高中医临床医师对经典著作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学习积极性,提高中医理论水平,而理论水平的提高是诊疗技术提高的基础和前提。
2为医师提供再学习的机会,提高业务水平
业务学习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上,医院应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临床医师可分期分批到中医院校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后很多医师因为工作太忙忽视了业务的学习,导致医疗水平下降。有的甚至只知治病,不懂为什么要这样治病,从机理上很难分析清楚。住院病历、门诊病历书写不规范;有的所记录的临床表现,治疗大法,与用药情况不符;有的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不能自圆其说等等,理论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这些弊端。实践证明,在进行1~2年临床工作后再到中医院校有选择性的学习一些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深理解中医理论,更能够活学活用,提高分析、解决临床病证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各地中医院校经常举办短期中医临床大夫培训班,请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讲述中医理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这种“回炉”现象值得借鉴。实践-理论-再实践,会使临床医生的医疗技术和水平不断提高,应对临床各种病证的能力大大增强。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很快就会将原来学到的理论知识忘记,而没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医师,医疗技术平平,见到疑难杂证,束手无策,往往草率行事,将病人打发了事,这样做的结果是降低中医威信,失去患者信任,对中医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现在有一种现象,基层医院派人外出学习,基本都是去医院学习,而不主张,也没有人愿意去学校进修学习,因为人们更注重的是实用,即快速见成效,什么药治什么病,只要记住这些,就算有收获,回去就能当好医生。这就导致有些人去医院学习,学会了用某方治某病,但为什么能治这种病?不能用理论进行深入剖析,不了解中医个体化的诊疗特点,所以回去后不能把别人的经验针对不同的人灵活运用,仍然于事无补。所以将有1~2年临床经验的医生派到中医院校再有选择地学习非常必要。
中医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在整个科技文化转型的时代中,中医理论必然在历史变革中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发挥其学术生命的原动力。在这些问题有效解决的同时将获得新的理论产出,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体现实用性。现各学院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从学校毕业几年后再回到学校就会发现,教科书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内容,与临床更加密切,尤其经典著作,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会讲明它对临床的指导作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了改观,多媒体的运用,实验课的增加,讨论课的设立,师生零距离的接触,将临床医生从繁忙的医疗工作中又带入一个较以前学习不一样的全新环境,实践证明许多临床大夫非常珍惜再学习的机会,往往都会满载而归。
3正确对待临床科研,不能顾此失彼
时代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中医要站稳脚跟,走向世界必须进行科学研究,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矫枉过正。当然有些问题并不在临床医生而是政策的制定者,现无论教学、医疗单位,科研是首务,课题成为聘岗的首要条件,而且必须是课题主持人。在晋升职称中,医生的医疗水平,患者就诊率等理论上说作为考评的条件,但实质还是拿科研说事。众所周知,职称是患者衡量一个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职称问题在任何单位均是让人头痛的问题,医疗单位更是如此。科研上不去,单位就不能上档次,领导着急,群众更着急,很多临床医生为解决职称,不得不去想尽千方百计去搞课题,不管是不是自己感兴趣或擅长的,只要上级能批就好,上上下下大家都在搞课题。申报课题的大夫上班忧心忡忡担心课题不能被批准,批准了课题的大夫上班还在想着动物实验效果如何?不理想应该如何去弥补?回家大量的时间花在写标书,写论文上,谁还有时间去看书去学习。医生们被课题搞的筋疲力尽,被论文搞得晕头转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今天这个病人疗效不好,为什么?医生很少从自己找原因,下班后针对白天看病的结果去看书,去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的人寥寥无几。
那么,如何解决呢?中医的实验难做,因为跟现代医学的模式不同,而“因人制宜”是中医一大治疗原则,医师应该把科研的重点放在自己如何运用辨证论治规律,通过实施个体化治疗后取得的临床疗效上,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回访病人,及时了解治疗效果,及时完善治疗措施,及时总结经验,临床医师应该在自己专长和喜欢的工作中找课题,而不能为课题而工作。作为医院应该为临床医师做这些工作提供一定的时间,上级组织在审批课题时也应该给予考虑。此外,中医评定职称也应有相应的倾斜政策,医疗水平高,技术全面,深受患者欢迎的临床医生在评定职称时在同等水平中应该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或者发挥集体智慧,让理论水平髙者协助他们总结经验,申报课题,批准立项,从根本上调动临床经验丰富医生的积极性,这对弘扬中医有一定促进作用。
4治疗任何疾病必须突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和西医都以人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形成的时代不同,采取的思维方法研究手段各异,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仍被有效地运用于临床,与它的理论的科学性不无关系。中医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通过古代解剖,通过长期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通过反复的医疗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临床才能产生卓著的疗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临床医生治疗疾病的有力武器,中医治病如果失去这两大法宝,将一事无成。比如现临床出现的“三高”症等,患者最大的心愿是降压、降糖、降脂。作为中医大夫,降糖、降压等中药可以运用,但不能刻舟求剑。目前中医杂志上有很多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三高”症收效良好的报道,值得临床医生的重视和借鉴,有机会应该多看中医报刊、杂志,了解中医药的进展和研究动态,不断用中医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自己,在临床上实现自我的价值。
5注重理论研究者和临床医师之间的沟通
团队精神值得提倡,中医理论工作者与临床工作者之间应该建立合作关系,现全国各中医院校均有相应的教学医院,这对双方的互相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很好的利用这种条件,开展对疑难杂证进行会诊的方式。教学医院与教学单位挂钩,每周进行一次病案讨论,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对病证进行分析,提供思路,临床大夫谈他们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的优势互补,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
关键词: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8-0088-02
引言
随着黑龙江省滑雪运动的快速发展,滑雪运动员受到重视,其医疗保障工作也日益凸显出重要性,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工作成为滑雪运动发展关键。当前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工作发展还不足,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研究仍然缺乏科学完整的体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对于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的现状进行了梳理,为未来我国运动员医疗保障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本文以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滑雪运动员2016年医疗保障情况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对象的构成
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共有队员120名,其中只有80名运动员有雪上运动队编制。有男性队员68名,女性队员52名。按运动项目划分,有越野滑雪运动员13名、高山滑雪运动员21名、跳台滑雪运动员25名、速度滑雪运动员29名、自由滑雪运动员19名、滑板滑雪运动员13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互联网检索,图书馆借阅等方法,阅读大量有关于滑雪运动员和运动员医疗保障的文章、书籍,包括论文、期刊、新闻、政府文件等。以医疗保险、滑雪运动员为关键词,利用知网和万方等数据库查询系统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为论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例材料。
2.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内容。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情况调查问卷涉及热莅括:滑雪运动员性别、年龄、从事运动项目;滑雪运动员伤病类型及发生伤病次数、医疗保险参与情况、伤病成功赔付经历等。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在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进行。全队共120名运动员,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8份,回收率98%,且全部为有效问卷。此次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符合论文进行客观分析和研究的要求。
二、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基本现状
(一)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概况
2016年,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用于医疗事业支出的资金共计41.25万元,其中,29.13万元用于滑雪运动员伤病治疗,12.12万元用于伤残运动员的抚恤。
从调查来看,未发生伤病的滑雪运动员仅占全体运动员的14%,共有15名滑雪运动员。其中有103名滑雪运动员的伤病经历有一到三次,更甚者有11名滑雪运动员受伤次数达到4次或已经超过4次,这个比例高达9%。
(二)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实施情况
工伤保险方面。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按照国家政策要求,落实运动员社会保险待遇,队内正式运动员在2010年加入工伤保险。目前,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为80名正式队员缴纳工伤保险,40名集训滑雪队员因没有正式编制,也没有工资收入,所以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参与工伤保险的滑雪运动员在训练或者比赛过程中发生意外伤残事故和罹患专业病的,通过工伤等级鉴定后,由工伤保险基金按规定给予相应待遇。
商业保险方面。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只有在参加全运会、锦标赛等重大比赛时,赛事组委会才会为参赛的滑雪运动员购买具有商业性质的医疗保险或者意外伤害险。除赛事险之外,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没有商业保险。一方面,雪上运动队和省体育局没有为滑雪运动员购买商业保险;另一方面,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也没有个人购买商业保险的行为,运动员的商业保险购买率为零。
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方面。黑龙江省滑雪运动队内发生过意外伤病的37名运动员成功申请了伤残互助保险的赔付,伤残评定等级多为十一级、十二级,得到1 000元或者3 000元的补助。部分滑雪运动员为了进一步治疗,申请第二次互助保险时,没有通过互助保险基金的审核,影响了受伤滑雪运动员的治疗。运动员互助保险的低赔付率、第二次赔付申请困难这两个方面,成为影响滑雪运动员对现行保障体系较低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的影响因素
(一)滑雪运动员参保积极性不高
从制度角度来讲,现阶段实施的各项目优秀运动员医疗、伤残保障都是由国家统一管理,所需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运动队和优秀运动员本人基本没有承担相应的义务,这使滑雪运动员形成了依赖思想,使滑雪运动员的保险意识匮乏,认为医疗保障工作是政府的事情,让国家为自己的保险买单。事故一旦发生,滑雪运动员们首先想到的是根据国家保障政策来赔偿或补偿,很难会想到通过保险来降低伤病风险,也就不会为自己加一份医疗保障。
从经济条件来讲,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的基本收入普遍偏低,大多数运动员月收入在2 000元左右,而无编制的参训运动员则只能按照运动员级别领取60―8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滑雪运动员在这种收入水平下,很难有积极性参加各种保险。
从主观认识上来讲,滑雪运动员依然对医疗保障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虽然俱乐部、运动队为队员购买了保险,但是实际访谈表明,运动员们自身对保险的条例也不是很清楚。大部分运动员们对医疗保障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对运动风险都抱有一种侥幸的态度,自身也就没有购买保险的主动性了。
(二)法律意识与制度缺乏
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没有良好的法律意识,不知道享受医疗保障属于自己应有的权利,这使得滑雪运动员不会主动通过法律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医疗诉求,不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滑雪运动员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法律没有展现出迫切需求,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程也就不会提上议程了。
在现行法律法规中,只有《国家对运动员伤残保险事故程度分级标准定义细则》和《国家队运动员伤残保险试行办法》这两部有关滑雪运动员医疗保障保险的法规,在《体育法》和《保险法中》只有部分条款涉及到运动员医疗保障且缺乏针对性。黑龙江省也没有针对运动员颁布地方性行政法规,国内更没有完整全面专业的法律来强制滑雪运动员投保且必须买保险。没有法律制度的规范导致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发展缓慢,专业运动员发生意外损伤事故时找不到确切的法律条文作为理赔依据,滑雪运动员也就难以得到较好的医疗保障。
(三)商业保险发展不足
黑龙江省商业体育保险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现实情况是商业保险公司将高山滑雪、滑冰等项目列为高风险运动项目,保险公司考虑到赔付概率和支付成本等问题很难为滑雪运动员推出专项的保险产品,或者在保险合同中增加附带条款,通过各种形式、方法将保险公司赔付率降到最低。
商业体育保险市场为专业运动员推出的保险有竞技保险、体育保险、运动员伤残保险、运动员人身伤害保险、运动员医疗保险等保险。但保险公司推出的体育保险大多存在详细条款不够全面,许多潜发病或者伤病并发症等不在保险范围内。而滑雪运动员有膝关节磨损、半月板劳损等慢性伤病时,考虑到购买商业保险后却不能得到赔付的情况,黑龙江省滑雪运动员没有购买商业保险。从保险公司推出险种来看,竞技运动高风险性必然导致出险率高,所以保险公司很难针对滑雪运动员推出保U产品,大多保险公司只针对普通民众推出体育意外伤害险,这使得黑龙江滑雪运动员难以在保险公司购买到满意的商业保险。
四、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参保意识
一般地,滑雪运动员都知道竞技运动存在的风险,但积极投保的滑雪运动员却不多,原因在于滑雪运动员对运动风险和医疗保障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相反,西方国家运动员有强烈的保险意识,积极主动为自己购买保险。因此,提高参与医疗保障意识势在必行。政府、商业保险公司应对滑雪运动员做保险知识、体育意外风险、医疗保障等方面知识的普及,使滑雪运动员、教练员和运动主管单位树立风险意识,正确看待医疗保障花费,使他们真正投入和参与到体育保险市场,成为体育保险市场的主体。同时,保险公司和保险机构也应加大商业体育保险、医疗保险的宣传力度,讲解购买商业保险的优点,使滑雪运动员认识到购买商业保险的重要性,让其自愿购买保险[1]。
(二)完善法律体系,加大监督力度
法律是社会有序发展的保障,也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体育领域的法律建设既能保证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亦能保障滑雪运动员的人身权益;既能完善法律体系,也能保障滑雪运动员的基本人权。国家或者黑龙江省级政府应单独颁布有关运动员医疗保障的法律,明确规定所有运动队、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举办方和政府在体育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强制要求运动员进行比赛和训练时都有购买保险。
(三)发展商业保险,完善保险市场
在竞技体育领域内中,商业保险是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稳定器”和“助动器”[2],具有保障运动队的稳定和提高建队质量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运动员保险市场产品单一,多为团体险和赛事险,运动员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保险公司应该根据滑雪运动员的特性和运动员医疗保障需求,推出符合滑雪运动员利益的保险产品。针对滑雪运动员可以推出人身意外伤害险、伤残险、身体部位损坏险等险种。
黑龙江省体育局及黑龙江省雪上运动队应在保险监督委员会和体育总局的双重监管下,积极参与保险市场,主动用下拨基金购买商业保险。发展黑龙江省体育保险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完善黑龙江省体育保险市场。在体育保险体系中建立符合滑雪运动员需求,设计收费合理、保障齐全的产品。
参考文献:
职称论文字数统计
一般不要求字数,只是会计算你的论文篇数。
关于医学的职称论文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摘要]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之养成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但在我国目前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文章探索了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途径:在医学伦理教学上着重培养与提高医学生的伦理辨析能力;院校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相接合,建立终身医德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医学生 医学伦理 素养
[作者简介]傅伟韬(1973— ),女,吉林吉林人,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伦理法学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医学伦理、法学。(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79—02
素养就是一个人平素的品质、一贯的修养,而医学伦理素养则应表现在人们对医疗领域中自己和他人行为是与非、美与丑的判断和评价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贯的品质和修养。医学伦理素养之养成,就是一个人对医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理解,并将此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
一、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现实价值
1.医学伦理素养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它的发展中并不是独自前行的,它与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情怀的医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医学,因为它偏离了医学的本质和目的。现代医学模式更科学地概括了影响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因素,突出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许多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多元价值的并存常使医学科研人员处于左右两难的境地。在临床科研、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要正确处理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就必须具有较深厚的医学伦理素养。医学生是医学临床与科研的有生力量,他们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对于医学的发展更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2.医学伦理素养是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元素。在全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近几年,社会上对医疗服务的批评日益强烈,医患关系也成为众所瞩目的社会热点之一。客观地说,医疗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法律法规适用、管理制度、政府投入、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外,还有我们不能忽视的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养没能经受住考验的事实。毋庸置疑,若想彻底改变现状,创造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着力培养和加强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养是其中最能动、最速效的措施之一。
3.医学伦理素养是成为合格医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从医学传统及医学职业的本质看,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以从医。医疗卫生工作的宗旨和医务人员的行为特征都显示出医学伦理素养的特殊重要性和内在必要性。缺少医学伦理素养的医务人员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而这恰恰是医学的根基。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提到,“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
二、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误区
1.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偏差。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理念,逐步养成医学伦理素养。目前许多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把重点放在了医学伦理知识的传授上,而偏离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真正目标。医学伦理素养虽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伦理知识来体现,但不是说具备医学伦理知识就具备医学伦理素养。由于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将教学目标停留和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在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造成医学生在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中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来应付考试,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仅局限于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不能融会贯通形成医学伦理理念,难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作为未来医学科研与实践的主力军,很显然,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很难提高。
2.医学生学习认知的偏差。(1)重视医学专业学习,忽视医德素养养成。受长期以来只注重实用技术这个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医学生往往更看重对医学实用层面的理论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医学本质是关爱生命,为人类服务的深层价值内涵,因此许多医学生都认为“专业课很重要”,而对医学以外的各种“非专业”课程则完全凭兴趣和心情来看待,甚至很多专业课的老师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强化着他们的这种想法。许多院校医学生努力学习着专业课,而对所谓“非专业”课的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的学习则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医学伦理教育的课堂上缺课、开小差的现象极为普遍。当然,在学生这种轻视松懈的态度下,很难谈及医德教育效果的实现。(2)将医学伦理素养局限于医者的仁爱之心。许多医学生甚至医务工作者对于医学职业所需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理解就是医务人员应具有仁爱之心。而实际上,仁爱之心仅仅是医德素养的一个方面而已,没有医学伦理理论作支撑的仁爱之心,有时反而会导致行为选择的失误而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伤害。医学院校的学生往往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即只有在接受规范化、科学化的医德教育的基础上,才能理智地分析、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问题。(3)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定位于未来职业任务。许多医学生只是将医学伦理学简单地看做是一门课程,没有把它作为医学职业生涯中医德素养养成的一个环节对待。把医学伦理学教学所要完成的医德教育及医学伦理素养培养看做是工作后的积累,而不是在校学习期间的任务。而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在大学学习阶段如果缺失这一必要的素养养成过程,医学生在进入医疗实践后,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应对与学生时代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情况,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医学伦理素养属性认知偏差。许多人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等同于技能的学习,医学生在校期间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随着课程的结束和考核的合格而完成,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已具备了医学伦理素养,对今后工作中需要的医学伦理判断一定可以手到擒来。而许多医院及医务工作者本人也认为既已在学校接受医学伦理相关方面的教育,就已具备相应的素质。事实上,医学伦理素养不是简单的技能的把握,而是知识和经验不断积淀后的理念的形成,是在一定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对医疗实践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判断和评价,并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以提升自身的医学伦理修养。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易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社会和医疗环境,尽管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在学校已学过医学伦理学课程,但是如果只局限于此,是无法抵御各种不良倾向的冲击和影响的,在医疗实践中也不能准确地作出伦理判断,有时可能会出现侵害患者利益的情况。
三、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途径
1.在医学伦理教学上着重培养与提高医学生的伦理辨析能力。(1)医德理论储备是医学生具有伦理辨析能力的必备要件。医学伦理的理论讲授又是医学生增加医德理论储备的前提要件。针对目前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医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面对以人为本的医学,仅仅在医疗技术上胜任则未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目的,面对患者,技术完备的医学生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具有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发挥和应用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技术。因此医学院校除了有责任传授给医学生目前医疗实践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外,也有责任培养医学生必要的医学伦理理念。对医学生而言,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各种规范,培养对众多医学伦理学问题或难题的分析能力,就是要形成医学伦理素养,即培养在医疗实践中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力和把握解决伦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而医学伦理理念不可能在医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形成,只有依靠专业教育传授给医学生处理医疗实践所必需的医学伦理知识,才会促使医学生形成一定的医学伦理理念。(2)注重医德实践以拉近医学专业与医学伦理之间的距离。医德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同理论知识需要经过临床实习才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一样,医德的养成也需要密切结合实习,通过医德实践,医学生可以获得直观且真实的医学伦理辨析体验。因此,可以考虑进行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模拟法教学,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实践环节。比如,请医学专家结合多年行医经验给学生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组织有关医德医风方面的演讲比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以了解我国医患关系的现实和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
2.院校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相接合,建立终身医德教育体系。(1)院校医德教育应延续至医学生见习和实习期。医学的实践性特点使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更应注重医学伦理素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生的见习、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见习、实习,也是对医学伦理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见习、实习。在校学习期间,医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也把握了基本的医疗道德要求。但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受来自负面渠道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会使刚刚走上社会的医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医德教育效果。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应以某一门课程的终结而终结,而是要延伸到见习、实习过程中,形成包括医德启蒙教育、医德系统教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临床实习医德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分阶段、连续性的校内医德教育体系。(2)医院应接过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接力棒。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通过在校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系列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伦理素养,但在长期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在校时不曾遇到的更实际更具体的问题,加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医疗领域也会不断出现新的伦理问题,这都需要医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医学伦理素养,防止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任何环节、任何时期出现忽视、侵犯、伤害病人利益、违反医学伦理的情形。这就要求不仅医务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医学伦理理论的主动性,而且需要医院给医务人员提供继续医学伦理教育的平台。
3.逐步建立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是把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和医德实践三者统一起来,以独特的医学价值判断直接参与整个医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它是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长期的道德教育及适当的引导、约束机制,可以使人在内心深处建章立法,并逐渐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能够以其特有的方式深刻影响医学生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在医院可以把医务人员的自我评议、医生同行之间的评议和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评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把评议结果与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和利益分配结合起来;也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对有违医学伦理行为的医务人员进行下岗培训,对违反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形成一种外在的评价机制。长期的正面教育引导必将会在医务人员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有效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逐渐转变为他们的内心信念,从而促使医务人员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医学伦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博.浅谈新时期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药学教育,2008(2).
[2]廖浩.新时期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8).
[3]刘运喜.医学生医德素质形成过程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2).
[4]陈君.浅谈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看了“职称论文字数统计”的人还看:
1.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
3.职称论文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