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志愿服务培训总结

志愿服务培训总结

时间:2022-05-18 21:46: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志愿服务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志愿服务培训总结

第1篇

一、高校志愿服务现状

(一)高校志愿服务广泛开展,注册志愿者人数庞大。大学生树立了较强的志愿服务理念,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地开展,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是值得肯定的。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单一、内容老化。高校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时缺少前期策划、安排,仅仅对原有服务进行简单重复,不能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服务影响力。

(三)高校志愿服务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偶然性的志愿服务给予服务对象短期帮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队伍稳定性较差,大学生志愿者难以提供专业性更高、需要长期投入的志愿服务。

(四)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资金支持。大学生是社会的消费者,本身没有收入,而参加志愿服务活动需要一定的财力投入。资金问题也是高校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的阻碍因素之一。

(五)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有待加强。不同高校以及高校内志愿者分队之间缺乏联系和沟通,有时会造成活动时间和内容的冲突,同时也造成了志愿服务力量的浪费。

二、高校志愿服务的制度缺陷

(一)招募制度的缺失。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设置繁冗,各院系、各社团的志愿分队分开招募,造成人员的分散,不利于人员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招募完成后未对志愿者信息进行登记存档,不利于志愿服务队伍的延续与志愿精神的传承。

(二)培训制度的缺失。高校志愿组织对志愿者的培训较为欠缺,志愿者未接受系统的培训便开展服务。通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的缺失导致志愿者缺乏基本素养,不能在给受助人群提供切实的帮助。理念培训的缺失造成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肤浅理解,容易在遇到困难时产生畏难情绪,削弱服务热情。

(三)组织管理制度的缺失。高校志愿组织未对所服务的片区、定点进行归类,服务范围不确定。未对常设服务项目与短期活动进行分类、规划,服务时间、频率不确定。在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前缺少系统的项目设计与周密的事前预测,导致最终服务效果实际成效不大。

(四)保障制度的缺失。保障制度包括资金保障与人身保障。如何筹集资金,如何合理运用资金?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障志愿者们服务过程中的人身权益与安全?这是目前志愿者保障方面遇到的问题。

三、高校志愿服务制度优化建议

(一)完善招募制度。志愿组织招募制度可参考如下招募机制。招募初,进行项目设计,制订招募规划、标准和方式;招募信息,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服务行为、志愿者发展等,明确志愿者在志愿组织中的任务;确定录取并进行注册登记。

(二)完善培训制度。通常培训内容可分为认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理念培训三部分。认识培训即向志愿者介绍基本的组织内部概况;技能培训针对志愿者特定岗位服务的要求,通过讲解和示范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能;理念培训则注重志愿者精神的培养,优化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提升志愿者的服务境界。

培训队伍可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团委干部和辅导员中选拔专职的指导教师,并定期参加志愿服务工作师资培训。专业教师队伍,让教师结合本专业学习,设计志愿服务项目。有关专家、学者。针对具体项目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第2篇

2016年11月24日上午,昆钢团委举办青年志愿者培训班,来自各单位、部门的80多名青年志愿者参加了培训。

培训邀请了昆明市青年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主任、昆明市红嘴鸥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理事长、昆明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执行会长叶波作了题为《志愿服务理念与通用礼仪》的专题讲座。

叶波先通过一个互动小游戏,调动现场气氛的同时拉近了大家彼此之间的距离。讲座主要有志愿服务理念及志愿服务通用礼仪两部分内容,志愿服务理念主要讲授了志愿者服务理念及志愿工作技能,志愿服务通用礼仪主要讲授志愿服务过程中的礼仪标准。

讲座的第一部分叶波从六个方面讲授了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志愿者?谁是志愿服务的最大获益者?为什么要加入志愿组织?如何做好志愿服务?志愿者需要怎样的技能?志愿服务与信仰的关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阐述了大家在面对志愿服务时的理念偏差,志愿服务是不计报酬、平等尊重地对待被服务者,是一种自我成长,是对社会的回报,同时更是用生命影响生命,是一种生命的流露。让大家在改变观念的同时学到了志愿服务要建立在真的了解和调研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能到达服务的目标,志愿服务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及技能等。

讲座的第二部分“志愿服务通用礼仪”主要以讲师亲自示范,大家实地操练的方式进行。叶波从服务礼仪的基本原则、个人礼仪、仪态礼仪对参培人员进行培训。讲授了礼仪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是发自内心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他人尊重的外在表F方式。讲授了青年志愿者的标准站姿、稳重坐姿、优雅行姿、典雅蹲姿、规范手姿,并作出示范,现场邀请“模特”上台进行演示,让大家意识到自己身上会出现的问题。最后,叶波送给大家一封“幸福邀请函”:“当你发挥自己的优势影响这个世界的时候,你是最幸福的。志愿者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精彩,予人玫瑰手留余香。邀您共舞志愿者的幸福时光……”讲座结束后,公司团委副书记饶云松作总结讲话,感谢叶波老师的精彩讲授,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掌握礼仪规范的实务性操作准则,塑造良好的志愿者形象;希望穿上志愿者工作服的那一刻,大家便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3篇

【关键词】价值认同理论 公民 志愿精神

【中图分类号】G91 【文献标识码】A

志愿精神起源于西方的宗教慈善观念,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而参与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①从这一观点可以看出,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利他性和组织性等特点,通过实践总结,又上升为一种志愿精神,并凝聚成一种彰显社会文明的文化形态。以志愿精神来引导公民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取向,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探索,它能够促进社会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友善的社会氛围。

为了解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养的现状,从而更好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笔者选取上海、山东、河南、深圳、四川、新疆等地城市居民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计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80份,回收率达到92.20%。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记录的分析发现,我国公民在志愿精神的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民对志愿精神具有普遍的价值认同,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培养公民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路径提出建议。

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民对志愿精神认知不全面。根据对所选取的各大城市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的调查显示,只有11.7%的公民系统学习并掌握了志愿精神,86.5%的公民对志愿精神的内涵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对志愿精神的内涵和特征认识很不充分。同时,有51.9%的公民认为志愿服务活动是助人自助的行为,有45.8%的公民认为志愿服务活动等同于学雷锋活动,是义务劳动。还有一些公民认为志愿精神就应该专门利人毫不利己,只要有利己动机的存在就不是志愿精神,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初期应该允许合理利己动机的存在,从而弘扬志愿精神,引导公民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这都说明了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理解还有很大欠缺。

调查显示,91.8%的公民认同志愿精神的理念,并表示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志愿精神。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国公民能够便利地接触各类思想,其价值选择也日趋多样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的消减,有些公民会逐渐退出志愿者行列,为的只是一时的兴趣,没有真正的把志愿精神作为自己的价值选择。公民在面临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时,尤其是在工作压力面前,更容易忽视对志愿精神的坚守,说明了我国公民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选择上更趋务实,导致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认同更多的停留在情感认同上,从而产生了与行为认同的不一致性,没有达到知行合一。

志愿组织制度不健全,活动领域狭窄。青年学生是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占到志愿者总数的59.7%,随着时间的增长,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呈下降趋势。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者、骨干在工作压力面前,往往会选择退出志愿服务活动,造成工作断层现象,对我国志愿服务队伍的长期稳定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同时,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处于起步阶段,往往受到经验、经济能力等限制,志愿服务活动多集中于为大型赛事提供服务、服务社区孤寡老人、扶贫支教等。为大型赛事、会议提供志愿服务能够吸引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会随着赛事、会议的结束而降温,趋于平静,很难持续下去。我国公民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要深入实际、长期有效的坚持下去,就必须改变志愿服务活动的事件化、形式化的呆板印象。

最后,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在组织过程中,往往不能给予志愿者应有的反馈及帮助,公民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总是抱着一个热忱的心,不求物质回报,但是必要的激励措施不仅能够实现公民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净化,最终还能满足其个人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对我国公民志愿精神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学校教育主体地位缺失。调查显示,91.8%的公民愿意贡献自己的时间来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传播志愿精神。但是,只有11.7%的公民系统地掌握了志愿精神,有86.5%的公民对志愿精神的掌握还有很大的空白,说明我国志愿精神的培养方面还有很大欠缺,亟需加强学校关于志愿精神的培养,来实现对我国公民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引导。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培养公民的志愿精神,树立优秀志愿者的榜样,能够促使公民积极的、主动的把志愿精神转化为道德实践,促进社会文化氛围的升华。

价值认同的一般过程主要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具有过程性、动态性和认知主体的自主性等一般特点。②要培养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就要遵循价值认同的一般规律,同时,由于志愿服务源于西方,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培养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认同还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价值认同理论视域下志愿精神培养的路径

强化认知认同,巩固志愿精神培养的基础。认知认同是指通过认知的方法获得价值认识的过程,人们在接受一定的价值体系、产生价值认同之前,首先要对其有一些一般性的认识和了解,是价值感知阶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理性加工分析后,进行一定的评价和选择而形成认知认同。③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认知认同是志愿精神培养的基础和起点。

第一,提供免费的培训和合理的分工,满足我国公民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志愿者提供免费的专业培训,能够有效地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合理有效的培训不仅能使志愿者熟悉所要从事的活动,还能满足公民自我实现的需要。志愿者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能让他们从中获益,从而极大地激发公民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公民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应主动了解中西方慈善文化,还要注重在志愿活动中提高自身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以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

第二,营造志愿精神培养的良好社会氛围。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能够促进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认知认同,首先要使志愿精神走进社区,定期举办关于志愿精神的宣传讲座,把理论学习与志愿服务活动结合起来,唤起公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次要使志愿精神走进公民生活中去,定期开展网上学习交流,在媒体上开设志愿精神的宣传栏,使公民在参与志愿服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受到熏陶;最后要使志愿精神走进公民头脑中去,结合本地区实际,利用先进志愿者事迹报告会、志愿服务活动、研究交流等形式创新学习方式,树立优秀志愿者榜样,从而激发公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着力探索培养我国公民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径。

第三,打造专业的教师指导队伍,加强学校在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一支专业的志愿服务活动导师队伍在公民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行为能够对学生产生最直接、最强烈的影响。要扎实推进志愿精神进校园的文化建设,把志愿精神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突出志愿服务文化的特色,增强社会影响力,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志愿精神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志愿精神对学生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提升情感认同,促进公民对志愿精神认知认同的内化。情感认同是指在对某一客观事物有了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从而对其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它形成以后会对认知认同有进一步的强化和巩固作用④。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也是在对其认知认同的基础上,是对志愿精神内化吸收过程中的强化、巩固。情感认同是公民对志愿精神的内化阶段,还包括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成分。在我国公民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阶段,要建立起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来促进公民对志愿精神的内化吸收,通过建立志愿服务活动评价激励机制,形成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认同。

第一,要建立起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我国公民志愿精神的有效载体,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一个制度健全的志愿服务组织。应重视志愿服务组织在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要做好前期宣传动员工作、培训工作、以及活动后期的总结工作。在宣传动员期间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使学生们能够及时的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方便报名,也能够为志愿精神的传播建立有效渠道。

在对公民志愿精神培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志愿者的基础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安全培训,使公民能够在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承担起责任,提高服务质量;在活动后期的总结阶段,及时评选出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并进行表彰。

第二,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公开、透明、合理的志愿服务评优机制,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来激发公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能够有效地树立榜样,促进志愿者之间相互学习。

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志愿者也一样,希望自己提供的志愿服务能够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为了更好地培养志愿精神,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发掘和树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必须对优秀的志愿者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树立榜样。新疆医科大学举办的“让爱传递正能量”志愿者颁奖典礼,宣传了青年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发挥志愿者的示范导向作用,引领高校学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活动表彰激励制度,能够增强志愿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形成公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浓厚氛围,促使我国公民形成对志愿精神的肯定,增进情感认同。

第三,多方位宣传志愿服务,扩大社会影响力。打造我国志愿服务的品牌活动,形成品牌文化,通过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只有树立起标志我国志愿服务活动自己的品牌,公众的参与力度才会不断扩大。同时,形成象征志愿精神的纪念品,标志性的口号、手势等,作为向民众传递志愿精神的文化符号,它们能够表达我国志愿者的价值主张和理想诉求,是青年志愿者引以为豪、公众喜爱的时尚物品⑤。

引导行为认同,实现志愿精神培养的最终目标。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公民在理智上和情感上都对志愿精神产生了认同,但更重要的是把志愿精神内化为公民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最终形成行为认同。

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养不能停留在对志愿精神的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实践中去,其主要方法就是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来宣传和践行志愿精神,只有通过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结合,志愿精神才能真正被我国公民所内化、吸收。

第一,引导公民积极践行志愿精神,知行合一。应建立便捷可行的志愿服务招募系统,在对我国公民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合理的分工基础上,引导公民积极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践行志愿精神,实现知行合一。随着志愿服务活动领域的扩大,对我国志愿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促进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向他人、社会借鉴经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成长进步。

第二,重视家庭环境在志愿精神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家庭环境也能对公民志愿精神的培养产生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以身作则,在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向孩子进行言传身教,灌输中华民族乐善好施、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支持孩子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这样能对孩子的道德品质从小就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是增进公民对志愿精神情感认同的重要途径。

第三,政府应加强对公民志愿精神培养的重视程度。在各地区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初期,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志愿精神的培养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做出指导,以“扶贫济困、服务社会”为主题,立足社区,关注社会所需、百姓所求,关注“民生、民情、民意”,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项目化操作,团队化管理,形成合力,强力且持续的满足社会需求。

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深入人民群众,增强现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对于青年志愿者来说,则能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基层。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可以引导大企业来支持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传播正能量,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搭建新的平台。⑥

志愿精神的培养是知、情、意、行相协调统一的过程,认知认同是情感认同的基础,是行为认同的先导,行为认同是认知认同的目的。引导公民从身边做起,从小微做起,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加深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同时还能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由节日化、事件化向常态化转变,引导公民把志愿精神融入基层,为改变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养工作是一项浩大而繁琐的工程,这项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而学校又是我国公民志愿精神培养工作实施的主体,所以学校要建立完善的志愿服务文化的引进和输出保障体系。政府应根据公民对志愿精神的价值认同规律,着眼于教育,着眼于学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切实可行的志愿精神培养模式,并不断使之优化。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学院;本文系新疆自治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疆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养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XJGRI2013046)

【注释】

①穆青:“社区志愿服务的类型、内容与形式”,《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②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③彭聃龄,张必隐:《认知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

④孙秀玲,余东,张秀红:“我国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途径探究”,《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⑤徐步云,贺荟中:“西方志愿者行为的研究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第4期。

第4篇

西苑小学于2013年申报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策略研究》市级课题。课题组围绕小学生项目学习设计、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策略等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在探究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的活动内容和服务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志愿者周边的资源环境条件。西苑小学距离颐和园最近,学生步行前往10分钟左右可到达。依托园内美景,我校自2007年起开展颐和园小导游志愿活动,经过积极开发资源并组织实施活动,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西苑小导游志愿服务品牌。

随着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更多学生希望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我们开始寻找周围更多的资源环境,在学校各方面的努力下,目前已形成了以颐和园、圆明园、动物园、海淀公园、香山公园、海淀公共安全馆为核心的“五园一馆”志愿服务活动资源环境。学校将前期探索的颐和园小导游项目实施经验应用于这些资源基地,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现在西苑小学学生志愿活动兼具校外志愿服务和校内志愿服务,同时积极开发校园资源。学校进一步形成了以颐和园、圆明园、动物园、海淀公园、香山公园、海淀公共安全馆和西苑小学为核心的“五园一馆一校”服务。两年多来,近800名小志愿者深入体验工作的意义,服务时间累计8000多小时,接待游客万余人次。

学校也探索了在不同基地志愿服务的内容、途径、方式和策略。利用多个资源基地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学校的志愿服务基地立体化,满足了学校志愿服务课程特色的发展需要。

二、发挥小学生主体性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西苑小学志愿服务一直以来坚持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是“西苑小导游”的一个基本标志。志愿服务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筹划并实施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志愿服务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己搜集资料,再将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导游词等,编写成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解说词。这样的讲解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表现欲,加强学生的表达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如校外志愿者需要自己搜集资料、编辑脚本,并进行课堂演练,再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志愿服务讲解员,到颐和园、圆明园、海淀公园、香山、动物园等实践基地实践,为游人进行导游讲解服务;校内志愿者则需要引领低年级小同学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自主选择志愿服务的内容。

志愿服务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志愿服务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志愿服务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正是因为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志愿活动一直对学生充满着吸引力。

三、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要想使志愿服务更有效、高质量地进行下去,必须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为了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学校通过学科教学对小志愿者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

作为小学生志愿服务,首先要了解相关的知识,需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学校要求相关的老师,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老师专门为学生们讲解有关知识,讲解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学生在实践中兴趣盎然,从中了解到许多在学校、课堂、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深感作为志愿者的责任感,从知识上、思想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如学校在三至六年级学生中开设的综合实践校内课中,分层次、分项目学习颐和园、圆明园、香山公园、动物园的历史文化,为日后的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基础。部分五、六年级学生在学校开设的语文校本课程、队会课程中,学习相关知识,为日后的校园实践活动提供知识储备。通过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保证了小志愿者们的服务质量。

四、与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相结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学生要想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光具备知识还不行,还要在志愿服务能力上加以培养。志愿服务的能力包含多个方面,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开展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学校通过放录像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讲解。他们通过观看录像中职业解说员的导游经过,学习掌握讲解的速度和节奏、语调和表情的应用等。如介绍的时候要有快有慢,要让游客听清楚、听明白。在讲解的时候如何通过语言和表情与游客进行交流互动等。

在通过观看录像等方法的学习后,学校还组织小志愿者们通过分组讨论来提高服务能力。如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如下问题:如何才能把把景区景物的特点讲清楚,还可以讲哪些与这些风景相关的美丽传说,如何才能做到表情亲切大方、有礼貌等等。

学校通过开展一些队会等活动,邀请相关教师为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培训。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文明用语,做到“您好”、“请”、“谢谢合作”等礼貌用语不离口;语言表达清楚、自然;讲解时能做到面带微笑,正视游客,服务热情,动作举止大方得体;热情服务,对游客讲解有耐心,遇到问题冷静面对。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还开展系列活动,为学生进行服务做好“心理”准备,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如通过设计活动提纲为外出活动做准备,南此引出了学生对不同问题的观察与探究,以调动学生对观察的兴趣与潜力。再如,通过观看实景录像可以直观地了解讲解员这一职业,还会让他们觉得“原来做一名讲解员也并不是那么难”,“其实我也可以做得这么好。”这些都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为下一步志愿服务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上岗服务之前,学校还安排了现场模拟演示,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在小组内讲讲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一处美景,并评选出小组最优小导游。老师分别对小组内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两苑小学依托于“五园一馆一校”周边资源环境,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在志愿服务的基础上,形成了专题性志愿服务活动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和办学理念。形成了如“红色双清”、“我是小导游”、“绽放在圆明园里的海棠花蕾”、“绽放在颐和园里的海棠花蕾”、“大手拉小手”等系列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这些校本课程资源又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支持,保证了志愿活动的良性发展和高效运行,传承并发展着学校的课程特色和育人模式。

六、以评价促发展不断提高小学生志愿服务能力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每次活动后,学校都会组织同学们进行总结和评价活动。活动评价形式多样,评价主体也多元化,通过评价,指导学生及时做好活动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评价过程中,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游客评多维度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口语表达、交际能力、自身文明行为、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根据对志愿者的综合评价结果,评选出“金星志愿者”和“银星志愿者”两个评价等级。如通过收集游客留言反馈,总结活动成果,找出志愿服务中的不足,进一步调整服务形式。

学校也要求学生们针对自己的活动项目,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个人总结。有的同学画手抄报,有的同学写活动感受……通过不同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如有学生在总结中写道:“在活动中我锻炼了毅力,还知道了相关的知识我的胆子也越来越大了,敢和陌生人交流了。”有的写道:“我能大胆地讲解,更加自信了。”还有的写道:“我通过这次活动真正感受到了志愿精神的含义……期待下次的参与。”

通过这样的评价与总结,孩子们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同时也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真正含义,达到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

第5篇

为落实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关于做好近期志愿服务重点工作的通知》,我镇积极做好近期的各项志愿服务工作。现将总结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组建好志愿者队伍。

镇高度重视志愿者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对镇50名志愿者的组建和6次集中培训工作。志愿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强化服务意识和提升能力。志愿团队紧密团结,精诚协作,形成强大的团队合作力量。同时,团结一切社会力量支持志愿者服工作,广大群众自觉勇跃参加到镇志愿服务工作中来。

二、围绕社会热点,开展志愿服务。

一是今年汛期以来,地质灾害频发多发,出现3次山体滑坡引起的道路交通中断问题。我镇志愿者密切关注险情动态,组织人员转移,做好应急物资准备。积极到群众家中开展60次防灾救灾宣传工作。有效避免了出现汛期期间出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二是针对近期关于餐饮浪费指示要求。镇积极开展此次志愿服务宣传活动。首先是从党委政府食堂开展宣传工作,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不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其次是组织志愿者进入学校宣传节约习惯。在校宣传3次,让同学们从小养成节约好习惯。杜绝浪费行为。三是结合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发挥志愿者力量,开展党的各项思想主张在社会的宣传工作。为推进“一地三级、全域生态”和“五个”凝聚力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四是长期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宣传防灭火工作的重要性,让群众认识到火灾带来的灾难的严重后果。对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积极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镇积极开展宣传志愿服务工作,深入挖掘志愿者服务的经验和典型,通过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横幅10条,乡政府LED宣传屏等融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报道。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浓厚舆论氛围,引导人们支持志愿者服务工作。

四、总结经验,扬长避短。

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中,志愿者写出心得体会63篇,总结在志愿活动中的成功经验,找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高工作效率,以便更好开展今后的志愿服务工作。

第6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作为一个年轻的组织,一路走来,她少了几分稚嫩,多了几分成熟。至成立以来,青协在校社联的间接领导下,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校内、校外活动. 三月雷锋月是我湖南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在漫长的前进道路上夯实的一月,因为它又为我们志愿者事业的道路上书写写了浓抹重彩的一笔,又增添了一段辉煌。

协会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坚持求真务实,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紧密结合全省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实际,坚持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开拓创新、持之以恒的原则,围绕大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唱响主旋律、开拓新局面,积极有效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我们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扩大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影响力。我们广泛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深入推进和探索志愿服务的队伍建设、项目建设、组织建设、机制建设,促进青年志愿者服务事业实现新的发展。这个三月,是充满了挑战的一月,是忙碌而又充实的一月。我们细致分工、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各负其责、各施其职,有力地促进了协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现将本月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3.5日:“天使支教,公益卖花”活动。

我协召集五名名青年志愿者,响应梦创的为湘西儿童献出一片爱心,支持天使支教的倡议,本着我协“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的精神,在校外积极开展各项义务活动,在长沙市范围内开展了主题为“三月雷锋,传递梦想,成就未来”的为社会义务服务活动。

(二)3.12日:长沙市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活动。

带着青春的微笑,带着“我参与 我奉献 我快乐”的承诺,带着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10中旬至11初期间我们湖南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行3人参与了植物园雨花营地的志愿者服务培训。

最后,我们将继续大力弘扬“提供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的宗旨,坚持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准则为服务理念,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帮困助残、走进社区、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动。

回顾这个月,成绩鼓舞人心,展望明天,我们任重而道远。下个月,我们将在深化志愿服务内涵、拓展志愿服务领域、扩大志愿服务队伍、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健全完善志愿服务机制等方面不断加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彰显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爱、和谐共存的理念,秉承自觉自愿、力所能及的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工作。

湖外青协

第7篇

1、09年十二月份针对大三学长即将毕业的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的“感恩学长”活动,旨在唤起全校同学的感恩之心。

2、2012年四月份为了迎接世界地球日开展了“建设绿色校园”大型活动,活动分三方面:治理一次性筷子、倡导低碳生活、收集废旧电池。

4、2012年五月份上旬,青协第二次招新活动,面对全校同学招新,经过面试官面试,后录取新会员四十人。

5、5月31日石家庄外国语职业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响应民工网“向全国100家打工子弟学校捐建图书馆”的倡议,开展一个“一本好书成绩一个幸福人生”的公益捐书活动,活动的主题为:“一本好书成就一个幸福人生”。活动的宣言为“用你的一本好书成就他们的一生精彩”。活动主要是为农民工子弟学校捐赠图书。本次活动青协联系外经贸学院青协和岗上小学共同展开。活动后期得到民工网好评,授予石外青协“优秀志愿者社团”称号。授予活动组织者五星级志愿者荣誉证书。

二、新学期工作计划:

为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和完成,开创青协工作新局面,使石家庄外国语职业学院的志愿服务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总结上学期青协工作,结合青协实际,并综合各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将下个学期青协工作计划拟定如下:

1、继续完善青协内部的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明确部门分工,落实人事考核和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志愿服务活动宣传和对外交流,积极借鉴其他兄弟院校好的经验和方法,为构建具有浓厚志愿服务氛围的和谐校园打好坚实的基础。

2、明确志愿服务的方向和对象,结合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协助各学院逐步成立具有本学科优势的志愿服务团队,发展具有我们海大特色的品牌志愿活动,以此作为海大对外交流的名片之一。

3、加大对青协内部各部部长以及各个会员的志愿者知识的培训,包括志愿服务注意事项、个人道德品质以及“弟子规”相关知识的培训。

4、本学期工作安排:

①成立文艺部,完善青协组织结构

②完成青协内部选举任命工作,(选举各部部长和副会长等职务);③配合学院完成迎新生工作;

④青协招新

⑤定期对会员进行培训

⑥在团市委完成注册

⑦申请在石家庄火车站建立志愿者岗亭

⑧继续开展“感恩学长”系列活动

⑨筹备召开青协一周年晚会

⑩其他活动视会员的建议而定

第8篇

一、2007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重点,精心策划,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在过去的一年,我团积极加强志愿组织建设,动员广大青年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白日提供志愿服务。我团以构建安全社区为一根主线,抓住培训和宣传两个关键,实施水上救生、安全知识进社区和防震减灾知识推广三大项目活动。

1.一月和三月成立“急救医疗辅助队”、“防震减灾志愿服务队”。对我团的工作进行了细分,使团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工作的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

2.七、八月我团举办水上、陆上救生技能培训班。组织四期水上、陆上救生技能培训班,使大部分团员都基本上掌握水上、陆上救生技能,对我团的工作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九、十月是我团安全知识宣讲月。开展安全常识宣讲,宣传构建安全社区的理念,印制安全知识宣传册,提高中小学生和市民的安全意识,并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刊物的准备工作。

(二)落实服务准则,加强对志愿者骨干的培养。

1.针对过去服务考勤管理不严,部分志愿者工作作风较懒散等现象,内务组重新制定并落实有关考勤制度及服务准则,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更好地向社会展现我团志愿者的风貌。

2.坚持以落实培训制度、强化骨干责任和服务意识。在2007年,我团对志愿骨干进行了“防震减灾志愿服务”、“水上、陆上救生”和“安全知识”等专题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建立健全各内设机构,加强志愿者骨干队伍建设,努力建设和培养一支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能干事创业的志愿者骨干队伍。

(三)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

直属总队志愿者和挂钩社区志愿者中广泛开展志愿活动,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继续和深化,是全面落实全市社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构建和完善社区志愿工作体系,不断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着力构建平安和谐社区,努力建设“两个适宜”的美好家园的具体举措。过去一年,我团积极主动联系挂钩镇区,先后六次组织50多人次志愿者到南区服务总队开展志愿服务。

(四)积极拓展服务范围,争创服务品牌。

我团在协会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进一步拓展社会化的思路和手段,不断丰富服务社会的载体,创立服务品牌。

1.急救医疗辅助队初见成效。通过急救知识的培训,急救队的队员基本上都能掌握实效性的急救知识,并辅助大型公益活动组、交通协管组和防震减灾组进行相关的服务,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2.防震减灾志愿服务队初见雏形,通过赴阳江交流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和在本地的联合演练,防震减灾组在服务过程中能应对简单的突发事件,并且能迅速把事情处理。

3.大型公益活动协助服务日益成熟。在第十四届全球华人杯羽毛球大赛志愿服务中,我团代表在这次服务中能够运用在团里学到的知识,协助组委会和其他志愿者维护赛场的次序,使大赛顺利完成。

过去的一年,在直属总队各级领导的有效指导下,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拯溺团荣获“中山市平安志愿服务奖”、“中山市大型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奖”两项集体殊荣;1名志愿者荣获“广东省志愿服务银奖”、1名志愿者荣获“中山市志愿服务金奖”、10名志愿者分别荣获“中山市志愿服务银奖、铜奖及优秀奖”、13名志愿者荣获“星级志愿者”称号。

二、2008工作展望

2008年,我团将继续围绕协会的工作重心,努力践行“三个代表”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绿色奥运”抓好各项工作。即突出抓好服务项目建设,提高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抓好队伍建设,提高团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努力推进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团结动员广大群众为促进我市志愿事业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为2008奥运年共建和谐社会贡献志愿者的一份力量。

(一)推进和加强项目建设,努力形成志愿服务项目体系。

1.加强对我团各小组的内部建设。加强各小组专业技能的培训,培养出更多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每个季度搞一次团内部联谊活动或者组织技能比赛,确保每位队员的技能水平。

2.2008年我团将全面推动拯溺救生技术进工厂和学校的志愿服务工作,到工厂和学校宣传安全知识,倡导安全生产、安全用电用水,还要教育他们减震防灾知识,对于有条件的工厂或者学校进行组织一次防震减灾与急救医疗辅助联合演练,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扩大志愿服务的领域和规模,逐步探索运行机制,引导志愿者更好地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抓好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

1.2008年积极动员广大青年投身志愿服务,解决局部时段志愿者人数过多以及服务质量的问题,使广大有志于投身志愿服务事业的青年能迅速地加入到志愿队伍中来,为我市的志愿事业提供一支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努力促使志愿事业踏上新的台阶。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118-02

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及意义

我们国家自从20世纪推出“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高校的大学生一直就是这项行动的主要力量。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青年志愿者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这支新崛起的队伍在社会上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可以说,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宏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秉承“爱心奉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志愿服务理念,对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活动中,能够更加清晰地看清自我,了解社会。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工作,对于加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工作的创造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加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与社会融为一体。

从高校自身来考虑,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促进高校之间的联系,打破学校之间的界限,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更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高校大学生实践锻炼的工作空间和服务内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增加它的实效性。同时,大学生在社会上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奉献自己爱心的同时,也为所在高校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能够立体地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活动的层次较低,针对性不强

高校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时,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层次较低。例如,去敬老院打扫卫生,为年纪大的人表演节目,义务献血,为贫困的社区捐款捐物,给闭塞落后的学校支教,高校之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几乎是雷同的,并没有做到与学校的办学特点相结合,没有做到与学校的自身优势相结合,并没有做到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特长和优势的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这就导致了活动从本质上缺失了它应该具有的内涵。

(二)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者没有树立正确的认识

在高校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大多是大一、大二学生,他们对社会还没有独立、正确的认识,思维方式比较单一,工作能力也并不是很强。当通过大学生活的锻炼和实践学习以后,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平台,多数学生都掌握了一定工作技巧与处世方式,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意识,为了发展自身的素质,他们许多人都不愿意留在这个组织,这自然而然就造成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与最初的创建目的相去甚远。

(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个体自觉性不强

自从我国高校引入志愿服务活动这项内容到现在,仍然没有形成大学生自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良好氛围,而是依靠高校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的力量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者通过学校来组织活动,大部分成员是听从领导者的安排来进行相应的工作,只是消极地被动接受,而没有形成主动地去承担。随着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者年龄的增长,强制性的量化考核和功利性的诱惑逐渐失去所承载的功能,大学生志愿服务就流于形式,失去了凝聚力。

(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

目前,我们志愿服务活动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在服务过程中,活动的开展缺乏管理、指导和监督,导致志愿服务的效果不理想,存在有需要开展服务就召集志愿者,活动结束就解散的情况,而后续的志愿活动经验总结等也就往往流于形式。因为没有合理保障机制,相关的部门没有做好协调工作,很多志愿服务组织都没有得到可靠的资金保障,也没有得到大多数高校应有的重视,使得很多本应该顺利开展的活动都被搁置下来。

(五)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没有进行统一培训

高校的志愿服务者的招募一般都通过学生推荐的方式,使得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一般都没有经过志愿者的相关服务经验、服务程序、服务技能、服务标准等的培训。某些高校的相应部门也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志愿服务队伍进行考察的时候只不过是走一个形式,这就导致开展活动的时候一般都是简单的模仿和重复。

三、改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措施

(一)完善高校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机制

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管理部门在选拔、培训的过程中,就应该引入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志愿者加入前期,要把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的具体情况、工作性质、工作内容传达清楚,本着自愿的原则,能够让每一个志愿者都能通过志愿服务这个平台来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对加入者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分配给每一个加入的志愿者以后具体从事哪个方面的工作,做到逐渐可以使加入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根据学校下派的具体任务或通过社会调研需要的任务独自进行合理的分配,做到由志愿者自己管理自己所在的组织。不仅仅这样,我们还应该针对志愿者引入相应的培训机制。这里说志愿者组织引入相应的培训机构是指能够建立为加入的志愿者提供工作培训的机构。无论是普通的志愿者还是志愿者服务活动部门的领导者,都应该注重自身对于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岗前培训,了解这一组织的具体情况和工作的性质、方向,确定自己以后工作的内容。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为社会、为学校提供的付出均是以服务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要完成这一活动就要求志愿者有很强的服务与交流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志愿者组织应该根据每一个成员的不同特点提供给他们相应的改进并完善自己的措施。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目前,我国高校当中一般存在志愿者协会和服务者协会。针对这一情况,可以由学校的相关部门出面,尽量把多个组织合并为一个部门,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学校管理,也可以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围绕某个与本学校的优势专业相关联的方面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出本学校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与社会联系,发挥自己的专长,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就克服了一所高校里社团每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几乎都是类似的,不仅没有什么出奇之处,而且也没有什么特色,都是一些重复的活动。

(三)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

针对目前某些高校中存在的志愿服务活动资金不足而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下去的问题,其应该从规章制度、资金支持、社会协同等方面加强保障,确保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都做到有规可循、有章可依、各项活动都有充足的活动经费支持。可见,社会上为大学生建立一个特殊基金是十分必要的。这项特殊基金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学校支持等多种途径,这可以促使高校为本校的志愿者优化出活动的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向学校递交活动申请,学校了解活动内容以后可以给予经费支持,这也为学校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口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每年应该拨给各高校一定的用于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这样就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志愿活动组织也应该通过与企业进行沟通,争取得到企业的支持。这也是锻炼志愿者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争取利用更好的项目来取得与企业更好的合作,进而减少对学校财政的依赖。

(四)进一步落实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

高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适当的激励是很重要的。即使志愿者在最开始参与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并没有要求被表彰,但是我们却一定要大力弘扬宣传这种志愿的精神,因为这不仅仅是对志愿者个人的表彰,更使它能够通过这个跳板来为社会树立起一种志愿的精神。可以说,在一个志愿精神不太丰富、志愿服务并不普遍、人们的志愿服务意识并不十分“纯粹”的情况下,大力表彰志愿服务对唤起社会良知、促进人们加入志愿服务的队伍也是必要的。高校可以根据每次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的表现而采取相应的表彰,可以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明确的规定,把志愿服务和学生的日常管理结合起来,学生的专业发展生涯与设计结合起来,根据相关的服务管理规定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登记和考评,进而把志愿服务意识和行动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这可以极大地促进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且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层次较低,针对性不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者没有树立对这一活动正确的认识;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个体自觉性不强,还需依靠高校来进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进而提出了“完善高校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机制;开展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进一步落实志愿服务活动的激励机制”等一系列的措施,对保证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加顺利持久地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10篇

英国等欧洲国家针对突发应急事件管理和应急志愿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早,在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国在经历过SARS、汶川地震、雪灾冰冻、玉树地震等公共突发事件后,对应急志愿服务的研究也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重视。借鉴发达国家在应急志愿服务方面的成功之处,建立我国应急志愿者响应机制,破解应急志愿者体系面临的管理难题,充分发挥其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优势,有序、有效参与应急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国应急志愿服务的经验

英国应急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依赖于科学、健全的应急管理机制,应急志愿组织的响应、行动和人员保障均以应急管理机制为基础。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由国内紧急事务秘书处(CCS)负责总协调,提高全社会的综合应急能力;在法律保障方面,建立以《国内应急法》为总纲,以《应急准备》和《应急处置和恢复》两个法制文件为具体指导,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相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在此基础和平台上,英国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志愿者参与应急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应急志愿服务的响应机制

对应英国应急响应机制,一般应急服务由地方政府组织或应急志愿者牵头响应;特殊的应急服务则由中央推动,地方政府协调参与。

当地区性公共危机发生时,一般由当地应急论坛(RRF)联合地区应急小组(RRT)协调当地政府和应急志愿组织来应对公共危机。RRF一般由地区相关的关键机构组成,如当地政府、军队、应急志愿组织、公用事业和交通管理机构等。以伦敦抗灾小组(LRT)为例,该小组由一名高级公务员领导,核心部门设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借调伦敦抗灾伙伴组织,包括急救服务、地方当局、运输运营商、保健部门和应急志愿组织等。

当有大范围的公共危机发生时,一般由国内紧急事务秘书处(CCS)确定应急级别及响应方案;随后CCS联系各个应急志愿组织,分配需要的应急志愿者的数量和种类;应急志愿组织在接到信息后,通过日常已成立的各应急小组领导层层向下通知,召集各处自愿参加此次救援的应急志愿者参与服务。如英国红十字会,它是最可靠的全国性的紧急应对组织,每处都有地方性应急小组,可和其它各处小组联络,相互调动资源。

在应急志愿组织内,设有多个应急小组,由组长负责电话联系组内志愿者。本着“respond if you can”的自愿原则,接到信息的应急志愿者可选择是否参与,并反馈给组长。确定参加的应急志愿者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管理,在救援现场服从地方政府的指挥。

应急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英国应急志愿服务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应急计划制定、响应演练、面向公众的宣传、应急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等。其中,由RRF和RRT牵头制定的许多针对关键区域开展应急救援时遵循的协议和计划,目前已经包括指挥和控制协议、后果和恢复管理协议等。响应演练主要由应急志愿组织通过联系政府和应急部门(如警察局、消防队等)借用场地,定期展开,一方面作为日常培训的内容,一方面检验应急方案是否能在真实场景内正常运转。面向公众的宣传是防患未然的重要手段,针对火灾、爆炸、流感等突发事件都有分化详细并针对民众的指导手册可以在网站、公共场所查询。

当危机爆发后,应急小组先对危机进行简单评估,如果认定风险比较大如高危活动(登山救援等),则不召集应急志愿者。随后确定需求指标,如地域、专业、人数等,分派给各个应急志愿组织。应急志愿者在现场的工作主要是参与救援和疏散群众,危险及专业工作由消防、警方等专业人员负责。对于应急志愿者,事先由应急志愿组织对其投保来保障其在参加应急项目受伤后的权益。危机过后,一般应急志愿组织即可参与到灾区民众心理疏导、灾后经济重建等工作中。

英国的主要应急志愿服务组织

英国公民参与志愿服务的意识强烈,每年都有接近50%的成年人参与到各类志愿服务中。在英国已登记注册的近20万个民间公益组织中,以社区为基础的小型组织占绝大多数,组织规模较大的约1万个,属于大型组织的有400个。各类志愿组织的总资产额达700亿英镑。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或个体名流捐款以及商业活动,如给医院、幼儿园等提供专业的救护培训。英国慈善委员会对这些公益组织进行监督管理。

英国主要的应急志愿服务组织包括英国红十字会、皇家英国妇女志愿者协会、圣约瀚急救编队、皇家国民救生艇协会、国际营救队和英国医生紧急救护协会等。为使之具有法律效力,这些应急志愿组织均被编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计划”中,由各地政府的“突发事件计划官”负责掌握当地的志愿者资源并在应急过程中指挥协调。为保证应急志愿者训练有素,可以随时参与到公共紧急危机的救援中,会有计划的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培训及实战演练,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技能培训。

应急志愿服务呈现的特点

首先,英国应急志愿资源雄厚。不仅数量大、资源丰富,英国公民自身的抗险救助能力也较强。这有赖于非政府组织在英国的规范发展,应急志愿组织多次参与公众事件处理和社会建设服务的经验。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本地居民在专业应急服务人员到达前成为第一反应人,主动参与救援。

其次,英国政府与志愿服务组织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相互独立且共同发展。针对应急志愿服务,英国在1998年建立了《政府与志愿及社区组织合作框架协议》,来规范政府与行为,这是二者建立合作关系的开端,也是双方在各个领域展开合作的基本制度保障与平台。在此规范下,英国政府一直坚持应急志愿组织的独立性,弱化政府对其干预和控制程度,保持伙伴式的框架合作。

最后,英国的应急志愿服务组织有充分的法律保障。由于应急事件的特殊属性,应急志愿者面临着特殊风险及其权利和义务等相关立法问题。英国政府、应急机构和应急志愿组织三方不断强化应急志愿者的法律背景,成为应急志愿者参与救援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矛盾交织并存,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例如,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经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直接授权,各级共青团组织负责组织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在省、市、县三级迅速建立了志愿服务指挥中心,及时应急志愿者招募公告,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体系,在抢险救援、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抚慰、物资转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接受应急志愿者报名118万余人,有组织派遣应急志愿者18万余人,开展志愿服务达到178万余人次。

由于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我国应急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问题在突发事件响应过程中凸显,急需解决和调整。借鉴英国在应急管理机制和应急志愿服务方面的经验,我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应急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如四川、北京、重庆、江苏等地建立了应急志愿者总队,2008年公安部与团中央等部门推出的“中国消防志愿者行动”,各地消防部门与团组织紧密协作,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消防应急志愿组织。但由于建立时间短、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各个部门间的合作和运行,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一个集中、统一、高效的应急志愿服务多级响应联动机制。一方面,明确领导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应急部门与共青团、红十字会等部门的协调、协作,提升应急领导力;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在演习过程中不断完善。

在专业应急人员未到达突发事件现场时,若附近公民中有应急志愿者或者接受过应急培训,则他们可以成为“第一反应人”,疏散民众并提供初级帮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突发事件的破坏程度。英国应急志愿服务参与程度很高,在突发事件中本地居民通常可以互相帮助,并在处置和救援中发挥作用。在我国,按照《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规范注册的志愿者数量虽然已达3392万人,但在应急志愿者的数量、公民参与认知程度等方面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因此,我国应该在组建多支专业应急志愿队伍的基础上,培训大量具有基本应急常识的应急志愿者,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加快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普及,提高公民对应急志愿服务的认识以号召更多民众参与到应急志愿服务之中。

非应急状态下,灾前的预防和灾后的恢复重建等工作可以由应急志愿者为实施主体,承担起大量科普宣传、信息传递、物资储备等工作。我国应适时建立起体系管理的长效机制,把应急志愿服务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充分发挥社区、个人志愿者的应急志愿服务作用,明确招募、培训、组织、响应、管理、解散等多个阶段政府和应急志愿组织的角色和作用,发挥志愿者的独特作用,提高全社会的综合应急能力,注重公民应急素质的培训。在应急志愿者管理方面,成立地方性应急志愿服务队,通过队、组等形式对应急志愿者进行日常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中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是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战略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为考察点,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殊性,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特殊性

在高校中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将自我发展和关注社会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尚且处在学习阶段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以及培养单位高校而言,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间接促进了大学生提高自我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的对培养方案进行即时深化和调整,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活动的平台。但是,由于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众多方面存在着特殊性,使得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有了其独有的优势,但同时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参与群体的特殊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参与人群主体是高校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受专业和时间的限制因素较多,因而较社会志愿者群体相比有了其特有的标签。第一,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潜质,再加上一定的志愿者技能培训,可以使其结合自身专业提供对口的志愿服务项目。第二,大学生的时间较为充裕,但大都集中于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因而大学生群体开展志愿活动的单次持续时间更长,但时间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志愿活动的连续性不强,很难做到定期开展。第三,大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富有弹性,容易出现跟风参与的情况,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变动较大。

(二)组织架构的特殊性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体或组织属于非盈利性学生组织,组织的管理人员大都由学生担任,定期换届,人员的流动性强。这就决定了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管理模式既不能采用传统的行政化模式,又不能采用盈利性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大都采取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文件化管理模式。这种过于带有浓厚行政化色彩的管理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志愿团体的发展,极大的背离了“志愿者”的精神和初衷。

(三)服务项目建设的特殊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受专业技术水平、组织者的管理水平、人员流动性、活动开展的地域、资金的支持情况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导致服务项目建设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高校志愿者队伍虽然一直在不断壮大,但所提供的志愿服务和认识依旧停留在较低层次的非专业化、非技术化的项目上。高校志愿者队伍新老接替速度快,管理经验和组织经验得不到良好的积累,也导致了志愿服务项目建设的特殊性:没有充足的吸引力来吸引大学生参与。也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长效性。

二、现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时间过于集中

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需要活动能够持续性、周期性的开展,而不是随机的、无序的开展。大学生所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无法做到常态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过于集中且重点集中于寒暑假以及周末的课余时间。受学习课业的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只能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然而假期间隔过长必然导致志愿活动无法定期的常态化进行。

(二)经费列支渠道单一

从经费方面考虑,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所需的经费多由学校从学生活动经费中划拨,缺乏专项的资金支持。然而对于一些日常化的小型志愿活动更是很难申请到经费。从学生公益团体角度考虑,缺少学校资金方面的支持并不意味着志愿活动就要停止开展,他们只能以小型公益团体的身份寻求有意合作的企业来提供经费支持,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在志愿活动的过程中中拿出一定比例的时间或以某种方式来宣传赞助企业。当把商业性与公益性放在一起,志愿服务活动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弱,不利于志愿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三)志愿活动行政化

志愿服务活动是指出于自身意愿希望的志愿活动。就目前来看,高校中的各种志愿服务组织和社团都接受学校团委的领导,各个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情况无疑又成了评定团委工作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了很多志愿活动的开展都受到了较强的行政化干预,志愿服务活动带有很强的行政化、文件化的色彩。这些活动都不可否认的促进了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深入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理念,但往往造成志愿活动在一段时间内扎堆进行,另一段时间内又销声匿迹的现象,依旧没有形成固定化、常态化的开展模式。

(四)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混乱

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人员往往是由学生或由各级团干部兼任,并且相当一部分志愿组织管理人员是在无偿劳动或兼职劳动。这些管理人员往往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社会学、管理学等志愿服务活动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的专业性打了很大的折扣。另外由学生兼任的管理队伍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一般情况下管理者的任期是一年,往往对所从事的业务刚刚有所了解,就离开了志愿服务的岗位。缺乏志愿服务项目专业性人才,这样的管理人员队伍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能力的提高。

(五)志愿服务动机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相对的意志力还较差,热情反而更容易被激发,但也很容易快速的消退。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往往不是出于回报社会而是出于一段时间的高度热情。另外,停留在表层的志愿服务活动大都侧重于“轰动”效应,技术含量较低,对于自愿加入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说,重复性的免费劳务活动,使其容易表现出浮躁的心理,挫伤大学生日后参与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影响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的优化途径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寻求解决对策,尽快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发挥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为社会带来更大的财富。

(一)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

建立完善的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统一管理志愿者信息;其次可以根据大学生的专业、兴趣、特长等方面把他们分类,建立专业性的服务队伍,使志愿者服务的发展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再次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和反馈机制,夯实培训制度,对活动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结果等进行记录和必要的监督、考核与评价,通过志愿组织设立的评价体系对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衡量,切实保证志愿服务质量。

(二)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

志愿服务活动想要长期稳定的开展,需要依赖常态化、稳定化的合作对象和志愿服务基地。通过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能够有效避免志愿服务缺乏持续性的现象。通过定期开展的志愿活动、适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来维系起一个长期的志愿服务基地,使其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重要纽带。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可以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使活动的发展有规模、有成效,更加充分的发挥社会、学校、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多方面筹集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费

大学生群体作为近些年新兴的志愿服务人群,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新形式,积累的管理和支持体系还不是太健全,没有一个固定的经费来源。资金是支持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志愿服务活动能否良好有序的发展下去更需要一个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因此,高校大学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与特长,开拓各种途径来解决经费的来源。并通过在校内建立“志愿者专项基金”,更好的拓宽服务队范围、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还可以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从而促使大学生志愿者能够更好地提高志愿服务质量,进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发展。

(四)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

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目的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舞台,只有应社会之所求才能真正的做到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快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建设,拓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渠道,拓展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不只局限于打扫卫生、清理广告等简单的公益劳动,鼓励大学生针对社会需求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四、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部分强调:“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极大地锻炼了高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为大学生的德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构建一个长效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只有让全社会都共同参与进来,才能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够实现更好的常态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2] 李赢,孙志丽.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策略探讨[J].华章.2013(8).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弘扬雷锋精神、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把学雷锋活动与拓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重点,开展广泛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全局干部职工掀起学雷锋新、争做学雷锋排头兵,让雷锋精神扎根九寨统计事业这方沃土。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经研究决定成立局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办公室具体负责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工作,检查指导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活动开展情况,了解掌握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动态,总结、宣传、推广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先进典型经验。

三、活动内容

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以“弘扬雷锋精神、倡导文明新风”为主题,宣传开展“建设诚信九寨,做文明市民”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教育、“学雷锋――邻里守望”、“机关干部进社区”、“学雷锋、关爱社会、讲文明树新风”、“文明交通”、“美丽家园从我做起”等。

四、主要措施

1、成立队伍,确保常态。成立统计局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由副局长任队长,并建立志愿者档案,完成志愿者注册登记等工作。

2、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职工会、支部会,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普及志愿理念,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促进广大干部职工自觉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3、制定计划、完善保障。按照全统一安排部署,结合统计工作和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实际,制定“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年度活动计划,做好志愿服务培训工作。

五、具体要求

1、提高思想认识。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设“诚信九寨”提升省级文明城市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的必然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委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激情投身到活动中来,做到积极参与,自觉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