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9 16:1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英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文化差异;套译法;意译法;释义法;增译法;省译法
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它涉及面广又具独特性。语言表达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翻译转换语言,同时移植文化。所以,翻译必须关注文化差异。笔者尝试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处理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日常谈话等中西文化差异。
一、用意译法处理风俗习惯差异
中英文化中颜色词也存在不少差异,翻译时宜用意译。例如,“She is a yellow dog.”意译为“她是一个卑鄙的人。”这里的yellow不能直译为黄色,而因为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而汉语中表示低俗的黄色一词应用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来表示,所以,“blue jokes”意译为“低俗笑话”。
中英文化中都有着大量与动植物有关的词汇,但差异很大,翻译时宜用意译。例如,“Don’t go outside. Can’t you know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意译为“不要出去,难道你不知道正下着倾盆大雨吗?”例如,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西方人认为它是邪恶的东西。因此,“父母望子成龙”应意译为“Parents expect their sons to be outstanding persons.”
中英文化中数字的用法也不尽相同,翻译时宜用意译。 例如,“think twice”意译为“三思”。例如,“at sixes and sevens”意译为“乱七八糟”。例如,“in two minds, half-hearted”意译为“三心二意”。再如,“again and again”意译为“三番五次”。
二、用套译法和意译法处理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环境影响语言特色。英国四面环海,生活环境以海洋为主,英语中有大量与水有关的词语;汉民族生活环境以陆地为主,中文中有大量与陆地有关的词汇,因而这些词语在翻译时不宜直译。例如, “The girl spends money like water.”套译为“这个女孩花钱跟流水似的。”例如,“He goes through fire and water for his friends.” 套译为“他为朋友赴汤蹈火。”例如,“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套译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例如,“我们陷入困境。”意译为“We are left high and dry.”例如,“这个小女孩感觉浑身不自在。”意译为“The little girl is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再如,“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意译为“多此一举。”
三、用意译法处理差异
中西方的不同。中国人主要信奉儒教、道教、佛教,而西方人主要信奉基督教。不同的也在影响着语言的表达。例如, “你应该提前做准备,不要临时抱佛脚。”意译为“You should take actions ahead of schedule and do not take measures only when in urgency.” 例如,“Your coat is as old as Adam. Let me buy some new ones for you.”意译为“你的上衣太旧了,我给你买些新的吧。”再如,“一个和尚挑水吃, 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意译为“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boy, three boys no boy.”
四、用释义法和增译法处理历史文化差异
不同的历史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别是涉及历史典故时,宜采用释义法进行翻译。例如,“He met his Waterloo in the war.”用释义法翻译为“他在这场战争中一败涂地。” 例如,“He opened the Pandora’s box.”用释义法翻译为“他给自己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例如,“Why do you take Frence leave?”用释义法翻译为“你为何不辞而别?”例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用增译法翻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再如,“鸿门宴”用增译法翻译为 “Hong 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 ”
五、用代换法处理价值观念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宜用代换法翻译。例如,用虎代狮:“In order to succeed, you have to face a lion in the way bravely.”用代换法翻译为“为了成功,你必须勇敢面对途中的拦路虎。”例如,用鸡代鹅:“Think twice, you are killing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用代换法翻译为“请三思,你这是在杀鸡取卵。”例如,用鼠代兔:“She is as scared as a rabbit.” 用代换法翻译为“她胆小如鼠。”例如,用鱼代鸭:“He is like a duck to water now.” 用代换法翻译为“他现在如鱼得水。”例如,用蚁代猫:“The man is like a cat on hot bricks.” 用代换法翻译为“这个男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再如,用马代羊:“Your are a black sheep.” 用代换法翻译为“你就是害群之马。”
六、 用增译法和省译法处理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
翻译时对原文内容不应该做任何删减或增补,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删减或增添一些词。这样做可以使译文更为通顺,意思更为清楚。例如,“Good news, my children!”增译为“孩子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里增译了“告诉你们一个”,语气更自然。例如,“This medicine will make you feel better.”增译为“你吃了这些药就会好些。” 译文增译了“你”和“就会”,显得更通顺。例如,“The girl is beautiful. ”增译为“这个女孩非常美。”译文增译了“非常”,表意更合理。例如,“You can not build a bridge or a house if you do not know how to make a design or how to read it.”省译为“不会制图或看不懂图纸,就不可能架桥或盖房子。”译文省译了代词you和it、冠词a、连接词if 和副词how, 表意简练明白。例如,“It took him a long time to finish the task.”省译为“他费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工作。”译文省略了代词it和冠词a,表意更清楚。
七、用意译法处理日常谈话差异
中英礼貌用语不尽相同,翻译时宜用意译。例如,“I am happy to meet you.” 应意译为“久仰大名”。例如,“I am glad to be helpful.”应意译为“这是我应该做的。”例如,“你吃了没有?”应意译为“Hello!”例如,“请慢走”,应意译为 “See you later.”
八、用音译法处理外来语
使用外来语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外来语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语言,而它们的翻译,宜用音译法。例如,“analgin”音译为“安乃近”,“Clean &Clear”音译为“可伶可俐洗面奶”,“Fieyta” 音译为“飞亚达”,“talk show” 音译为“脱口秀”。例如,“荔枝” 音译为“litchi”,“功夫” 音译为“kong fu”,“磕头” 音译为“kowtow”,“馄饨” 音译为“wonton”,“豆腐” 音译为“toufu”。
九、用分译法处理英汉句子的差异
英语句子长句较多,汉语句子一般较短。为了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我们常可将英语长句拆开来分译,成为短句。例如,“It was a real challenge that those who had learned from us now excelled us.”分译为“过去向我们学习的人,现在反而超过了我们,这对我们的确是一个鞭策。”例如,“It is known that laughter has a tonic effect on the mind and body.”分译为“人们知道,笑具有保健作用,身心皆宜。”
以上笔者探讨了英汉翻译时处理中英文化差异的几种常用方法,为了更准确地翻译原文,我们应该深入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或套译,或意译,或释义,或增译,或省译,或音译,或分译,让译文能够忠实、正确、通顺地表达原文,把语言文化、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更高层次和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振国,李艳琳.新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吕俊,候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05.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7―0061―01
习语是文化的一种精髓,是语言的结晶,通过它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本文就中英文化差异,探讨中英习语差异根源及其理解的方法与技巧。
一、中英文化差异
1. 语言词汇的差异。中英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社会文化的工具。比如“月亮”,中国人看到月亮常常联想到人生的离合。而欧美人看到“moon”则会联想科技。
2. 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及风俗人情的观念。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所以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
3. 思维文化方面的差异。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立的。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因而会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由于汉英文化的巨大差异,因此,在外语理解中,我们必须兼顾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意识到文化与语言相关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文化的差异性。广义上习语包括成语(idioms)、短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录(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语(slangs)等。下面就探讨一下中西习语的差异,并从它体现出来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入手,探讨一些英汉翻译的方法及技巧。
二、中西习语的文化差异
1. 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差异。英国是一个岛国。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或与水有关。中国在亚洲大陆上,是以农业为主,因此,习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农谚。比如,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 ;to sink or swim不论成败 ;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2. 民俗的差异。英汉两个民族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表现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别,习语中含有“狗”的褒义用法比比皆是。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 ; lucky dog幸运儿;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在中国,人们从心理上讨厌这种动物。因此,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例如, 狗急跳墙 ;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3. 的差异。英美等主要以基督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基督教相关。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中国主要以佛教为主,因此很多习语与佛教相关。例如,借花献佛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
三、中西习语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1. 直译。英汉习语中也有一些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相同或相似,隐含意义也相同的表达方法,就是说,此类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传达出了相同的文化信息,可以相互转换。例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汉语成语“破釜沉舟”与英语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深入发展,已广泛被中国人接受。又如,armed to teeth武装到牙齿。
2.意译。在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当字面意义或形象意义与隐含意义因文化差异出现矛盾时,我们应舍弃前两者,而注重习语的隐含意义。
例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到了罗马,和罗马人做一样的事
√入乡随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望子成龙
×Hope one’s child will become a dragon
√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3. 更换喻体形象。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有的喻体形象在英语民族心中的概念与汉语民族的概念大相径庭,直译显得晦涩难懂,这时可以更换喻体形象,使读者获得译文与原文相似的感受。
He treated his daughter as the apple in the eye.
他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
[关键词] 中英文翻译 文化 忠实与叛逆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有效载体,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它不仅在人们之间建立起了互相沟通和理解的桥梁,也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价值进行了诠释。英语作为西方世界的主要语言,承载着从古希腊时期就传承下来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念,而中华文化更是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使中华文化积累了数不尽的文化瑰宝和财富,这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带来翻译中的理解障碍。如何既能准确理解领会原文的意图、体会文章的神韵,同时又能用译语将原文的这种的意思用贴切生动的表达传递出来,使读者受众能明白地领悟和感受,确需在翻译过程中突破文化因素的障碍。
一、中英文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等传统文化
文化意象的翻译是影响翻译质量的文化因素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因为它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文化含义,带有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联想,只要一提到它们,大家彼此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但这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来讲就有着很深的隔阂。
宗教文化是构成民族语言特色的重要方面,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民族文明的发展和社会演变,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了解和掌握宗教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表达词汇的文化意义。
2.思维方式
思维依靠语言来表达,语言是思维外化的载体。人们通过语言来感知、认识、理解并把握客观世界。语言不仅折射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礼仪风俗等文化特征,还体现着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思维习惯和心理态势。而翻译者进行翻译的过程就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因此,翻译者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直接影响着翻译的特色和质量。
中国人的思维范式遵循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具体的思路而进行。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信封的书写和起名字上;中国人偏重回环思维,习惯向后看,重传统,重宗法,重教条,习惯用“忆苦思甜”来教育后代,而西方人的前瞻思维使他们习惯向前看,轻传统、重未来、讲实用、重效益,不重教条,不迷信权威;中国人重视勤俭节约,讲究储蓄,而西方人强调及时行乐、现世享受、个人利益高于一些,不喜欢储蓄。
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应该根据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受众的民族特色来选择合适的词语使文章语句顺畅、表意明确,提高译文的欣赏性。例如,By birth he was an Englishman;by profession,a sailor;by instinct and training,arebel.(就出生来说他是个英国人,就职业来说他是个海员,就本性和教育来说他则是个叛逆者。)
二、翻译的文化忠实与叛逆
事实上,翻译界一直对翻译学到底是采用“忠实”于原文的翻译方法还是对原文采取文化“叛逆”莫衷一是。对于翻译的“忠实”与“叛逆”,如何达到一个平衡,保持翻译的“度”,保证翻译作品既能够保持原文语法结构,又能通过本民族语言展现原文的原汁原味和神韵,是确需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翻译标准是个社会历史范畴,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不管是对文化的忠实还是对文化的叛逆,都不是翻译的唯一衡量标准。事实上,忠实与叛逆都需要有一个“度”作为前提条件。只有当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译文相融合,译文才存在被接受和理解的可能,文化的交流也才存在着成功的可能。一个“绝对”忠实于原文的译文,可能确实充分体现了独特的原语文化,但却极可能忽视了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忽视了译文读者的“传递过程”,忽视了读者期待视野与译文的融合,容易让译入语读者感到诘屈聱牙、难以理解。
而翻译对文化的叛逆问题,也是如此。如果译者不顾原文内容,不顾原文所表现的文化,一味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度,进行自由地叛逆性翻译,显然这样的叛逆翻译已经不能被称作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而只是译者自己的作品,只会导致文化交流的失败。因此,翻译对文化的忠实与对文化的叛逆,这对看似矛盾的观点都是有“度”作为前提的,都不是绝对的,超过了一定的“度”的限制,忠实与叛逆的真伪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翻译对文化的忠实与叛逆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的,而且只有当二者被恰当地结合起来之后,翻译活动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为文化的成功交流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结语
加强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是翻译学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翻译研究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需要以新的理念以及更广阔的学术视野重新审视和进行翻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翻译学术研究和翻译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广大译界学人的共同维护和努力。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1993.
[2]朱光潜.谈翻译,翻译研究论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3]王文华.翻译的概念[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4]罗钦志.论文化语境与翻译中的词义选择[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
[5]李晶晶.中西文化的异质冲突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8).
[6]张应梅.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语言功能[J].南平师专学报,2007,(7).
[7]任迎春,王晓军.翻译标准与社会文化[J].标准生活.2009,(9).
[8]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李丽敏.从文化视角看翻译中文化负载词汇的汉译英[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0]姚斯•霍拉勃.周宁,金元浦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一、 见面 中国人谈生活英美人谈天气
英国人打招呼常用的方式是谈天气。譬如: “Lovely weather, isn’t it?”或“Good morning, it’s a nice day, isn’t it?”等 。在我国熟人之间寒暄语常用“到哪里去?”、“吃过了吗?”、“最近在忙些什么?”等,问者并不是真正在意对方的回答,只是表示一种关心罢了。若将这些话直译为“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What are you busy with?”就不再是打招呼的寒暄语了,而变成了期待对方答复的问题。这些话只能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使用,若作为招呼随便乱用,有时就会伤害对方的感情——因为英美人对这些话做出的反应是“Why do you ask? ”甚至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二、 邀请 中国人客套 英美人实在
当别人邀请你吃饭时,我国人一般先是拒绝,这样以示你并不贪吃或者是想要占别人的便宜。请别人吃饭即使是满汉全席也还说是“吃个便饭” 、“粗茶淡饭“之类的。
而英美人则不同,就是请人吃点心,也常说“I’ve made these especially for you. Enjoy yourself.” 在英美国家有人邀请是件高兴的事情,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乐意接受,一般不会无故推辞,并且会表示感谢“Thank you very much for inviting me to your dinner party.”
三、 赠礼 中国人含蓄 英美人大方
送礼和受礼在不同的国度也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中国人将心意表达同送礼物的轻重相联系。礼物的轻重表示心意的轻重、与受礼人的关系密切程度有关。中国人送礼,即使礼品很贵重,还要说“礼物微薄,不成敬意”、“略表心意,敬请笑纳”。而英美人即使送一个小小的相册也会说“Here is a beautiful album, I hope you like it.” 在接受礼物时,中国人表现得更含蓄,往往要推辞一番,并待客人走后才打开;英美人收到礼物不推辞,并当面打开加以赞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 赞扬 中国人谦虚 英美人自信
不同文化衍生不同的礼俗规范。称赞别人是融洽人际关系的一种手段,被频繁应用于语言交际中。但中西方人对夸赞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英美人对频频出现的称赞语从肯定方面坦然接受,并感谢对方,如:“Your English is excellent.”“You are a beautiful lady.”以“Thank you” 等作答。而中国人往往却做出自我否定或淡化赞扬的反应。如“过奖了”、“不敢当”“哪里哪里”、“彼此彼此”等,以示谦虚。
关键词: 体裁分析 中英文化妆品说明书 语步 跨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来自国内、国外的各类新兴产品与日俱增,充斥着整个中国市场。与此同时,在中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化妆品已不再是以往少数人使用的奢侈品,而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走向了千家万户。无论是迅速涌现的国产化妆品还是远道而来的国外化妆品,都纷纷抢占中国市场,希望其产品能迅速打动消费者并使其接受和使用。化妆产品说明书,作为产品、商家与消费者沟通的重要媒介,在向消费者宣传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重用。所以,对化妆品说明书这种文体进行中英文对比研究不仅可以比较两种语言在该种体裁中的强弱点,更可以对该种文体的阅读、写作、翻译及教学有所裨益,从而帮助商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作出贡献。本文以斯维尔斯Swales和巴提亚Bhatia的体裁分析理论为依据,从实证角度出发,通过对所选取的中、英文各30个化妆产品说明书样本语料进行体裁分析,找出其各自的语步及其语言特征,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中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的异同并探讨其内在原因。
二、体裁及体裁分析
体裁分析的代表人物Swales认为,体裁是交际事件的一种分类,也就是说,体裁是实现交际目的的一种工具。所谓交际事件就是按照特定目的和特定程式运用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办事的实例。而交际事件分类的主要标准是一整套公认和共同遵守的交际目的,而不仅仅是语篇在语言形式上的近似性或相同点(Swales,1990:33)。其学生Bhatia在Swales定义的基础上对体裁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体裁是一种在特定的职业或学术范围中经常出现的,可辨认的交际事件,并具有被该社团确认和理解的一套交际目的。显然,区分语篇体裁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交际目的;“体裁”不是一般的交际事件,而是一种内部结构特征鲜明、高度约定俗成的交际事件;在建构语篇时,我们必须遵循某种特定体裁所要求的惯例。换言之,体裁对语篇的建构具有约定俗成的制约力;尽管体裁有其惯例和制约性,内行人仍可在体裁规定的框架内传递个人的意图或交际目的(Bhatia,1993:13-15)。
根据Bhatia(1993),体裁分析有三个分析层面:第一层面的分析是有关语法特征的分析;第二层面是对语篇格式或语篇化特征的分析,这一层面主要揭示语言规约性使用的技巧特征,揭示某一语言团体的成员在运作其体裁时赋予某些语言特征特殊价值的方式;第三层面的分析是对语篇体裁的结构进行释义。因此体裁分析并不仅采用语言学分析方法,而且将语言学分析方法与社会学和心理学方法紧密结合起来,它既体现出了文体分析的特点,又从情景语境和语用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分析,是一种深层次的解释性分析方法(秦秀白,1997)。
近年来,体裁分析被广泛应用在一些文本的分析研究上,如广告、求职信、推荐信、商务信函等。尽管一些研究者对说明书有所研究,如陈静(2007)对商品说明书从目的论的视角研究其英译。王军(2003)从文体风格对英文使用说明书的研究,以及王英振(2007)从文体特征的角度浅析了女性化妆品英文说明书。但很少有人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对同一体裁下不同语言的语篇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不仅揭示其语言特征,更从跨文化的角度对其特征进行深层解释。
三、化妆品说明书的体裁分析
产品说明书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概括介绍商品特征、结构、性能、用途和保管方法等知识的文章(黄卓才,2005:396)。作为生产厂家推销自己产品的一种重要工具,产品说明书有以下几个功能:第一,推销商品。说明书对商品作专门介绍,提供相关的情况,有助于消费者增进对商品的了解和认识,激起其购买欲,促进购买行动,从而起到推销商品的作用。第二,指导用户。说明书不仅可以介绍商品,而且可以传授商品使用技巧。消费者通过产品使用说明书,不仅能够明白应该如何正确使用商品,避免因不了解商品知识而带来的种种损害,而且能够增长某些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交流信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商情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愈加频繁。一些企业借助产品使用说明书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研制,其价值日益受到工商企业和科研机构的重视(李,2004:225)。化妆品说明书作为产品说明书的一种,具有产品说明书所拥有的功能。一份好的化妆品说明书需要完成以下几项交际目的:为了起到推销商品的作用,首先化妆品说明书要能够吸引顾客,能够引起消费者对它的注意;其次化妆品说明书要提供比其广告更为详尽的产品信息,但为了吸引顾客,必须对其产品的一些独特之处进行简明扼要、特点鲜明的客观描述,甚至对一些优于其它产品的独特之处给予赞誉性的描述。因为化妆品说明书还担负着交流信息的作用,所以联系方法及公司的地址也必不可少。为了完成这些交际目的,化妆品说明书必然有其特有的语言特征及其独特的篇章结构。
(一)化妆品说明书的语言特征
通过对六十个化妆品说明书语料的分析,中英文化妆品说明书中独特的语言特征主要包括:大量使用名词及名词性短语;专业术语频繁使用,以及祈使句的普遍使用。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的化妆品说明书,其作者在描述或解释商品的功能、用法、存储及注意事项时都会提到产品所含的各种成分,因此会大量使用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如玉兰油的一个产品(Quench Body Lotion)中说明书在介绍产品成分时就用到了24个名词及19个名词短语。例子如下:
water,glycerin,nincinamide,petrolatum,isopropyl,isostearate,caprylic/capric triglyceride,Simmondsia chinensi seed oil,theobroma cacao seed butter,tocopherl acetate,glycine,alanine,proline,serine,threonine,arginine,lysine,glutamic acid,dimethicone,stearyl alcohol,cetyl alcohol,panthenol,aluminum starch octenylsuccinate,polyethylene,sodium acrylates copolymer,behenyl alcohol,benzyl alcohol,cetearyl alcohol,cetearyl glucoside,dimethiconol,disodium edta,stearic acid,PEG-100 stearate,sodium PCA,betaine,sorbitol,ethylparaben,methylparaben,propylparaben,C12-13 PARETH-3,LAURETH-7,sodium hydroxide,fragrance,tin oxide,titanium dixoxide,mica.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中文产品说明书中诸如“好望角芦荟、刺梨、葡萄柚、欧锦葵等天然植物提取液”“羽西珍皙透白亮采调理液”,“羽西珍皙透白夜用修护凝霜”及“鼠尾草提取物――所提取的植物性维他命C成份可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强化皮肤弹性”等类的名词及其短语比比皆是。这些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大量使用能够极为清楚地描述出产品的信息,从而让读者对产品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并且了解更多的产品信息。
很多产品说明书都涉及专门知识,化妆品说明书也不例外,因此专业术语常常出现在化妆品说明书中。如,“粉底”(makeup),“面膜”(masque or facial mask),“睫毛膏”(mascara),“乳液”(milk),“保湿面霜”(moisturizer),“精华液”(essence),“爽肤水”(toner/astringent),“隔离霜、防晒”(sun screen or sun block),“美白”(whitening),“日霜”(day cream),“晚霜”(night cream),“眼影”(eye shadow),“露”(lotion)等词常出现在化妆品说明书中。除此之外,一些极为专业的化学名词也会出现在化妆品说明书中,如“glycerin”(甘油),“nincinamide”(氨基化合物),“petrolatum”(矿脂),“isopropyl”(异丙基),“lysine”(赖氨酸),以及保湿因子HA、β-葡聚糖(polysaccharide),维生素(vitamin)E,尿囊素(allantois)等。产品说明书中,专业术语的使用,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专业术语的运用能提高说明书语言的准确性,会让读者觉得生产该产品的商家是一种严肃严谨的态度,会让顾客用得更放心。2.每个新的产品的研发都是新科技新技术的最终产物,而这些专业术语又正好充分体现了这些技术,如“time-lock时光锁水”、“纳米技术”等。专业术语的运用让产品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
产品说明书除了要提供信息外,还肩负着说服读者购买商品的重任,为了完成这一交际功能,形容词大量地出现在化妆品说明书中。如英语语料库中经常出现“fine-textured”、“soft and plumped”、“moisture-rich”、“smooth and never taut”等词,而汉语的语料库中也会出现与此类似的一些形容词,如“亮丽光彩”、“如丝般轻盈幼滑的”、“清晰无暇的”、“完美”、“独特”等词。形容词的使用避免了满篇专业术语的沉闷与枯燥,并且让产品的独特之处跃然纸上,令读者更加坚定购买的信心。
化妆品说明书还要提供给使用者正确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步骤,因此祈使句广泛地用在了中英文的化妆品说明书中来表明直接的规劝、禁止,有助于使用者正确使用商品,防止不必要的危险发生。
中英文化妆品说明书除了有相同点之外,从中英文各30篇的语料库中,我发现一些不同点。一是在介绍产品时,英语化妆品说明书的句子比中文的要长。这是因为英语往往会用介词,从而将许多信息粘连在一个句子上,中文中却往往用四字词将信息加以描述。二是在英文化妆品说明书中,疑问句也常常出现在说明书中,如“WHY IS TOTAL EFECTS PLUS SPF 15 RIGHT FOR YOU?”“THE RESULT?”“HOW DOES IT WORK?”等,而中文中却未发现此类句子。问句的出现使得读者与商家之间有一种互动,让语气不会太生硬。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中英文国家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大部分英语国家都拥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有自由充分的市场竞争,消费者也有更多的选择,因此商户在与消费者沟通过程中自然需要以消费者为中心采取协商语气。
(二)化妆品说明书的篇章结构
从60篇语料库中我总结出化妆品说明书有以下四个语步及其相应步骤。
Move 1.吸引读者(arousing readers’ attention or awareness for the product)
Step 1.给出标题(giving the headline of cosmetic instructions0
Step 2.描述现存问题(revealing the real problem or the will for the beauty)
Move 2.确立资格证明(establishing credentials)
Step 1.公司背景(mentioning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of the products)
Step 2.描述产品特点(describing the uniqueness of the product)
Move 3.介绍产品(introducing the products)
Step 1.介绍产品功效(introducing the functions of cosmetics)
Step 2.产品注意事项(giving advices)
Move 4.请求回复(soliciting response to the product)
Step 1.给出电话号码及公司地址(giving phone number,address,etc.)
下图为我对四个语步和相应的步骤在中英文化妆品说明书中出现的频率进行的统计分析。
在第一语步,吸引读者中,中英文化妆品说明书都通过“标题”及“描述现存问题”这两步骤完成了交际目的。由于标题的优点就是简洁明了,在一开始就能清楚显示不同产品及其功能,从而突出产品,因此在中英文样本中都用了这一步骤。如“Nivea for Men Skin Essentials”(妮维雅男士护肤霜)。从标题中就知其品牌,适用人群,以及其功能,让读者一目了然。而“描述现存问题”这一步骤在中文样本中占30%,而英文占13%。如,“岁月、环境、生活的变迁,在人们的面容上留下痕迹,皮肤失去光泽,皱纹若隐若现,就算你拥有最完美的肌肤,也不可能寄望它自行保护而免于受损。(羊胎素美白雪肤润肤露)”这样的语句会多出现在中文化妆品说明书中,这是因为许多外国化妆品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人们对于化妆品的认识相对于中国更为成熟,它们的营销体系也更为健全,皮肤护理对他们来讲是很自然的事,而化妆更是出于一种礼貌行为,并且消费者大多能很熟练地运用不同的产品。而在中国,对大多数人来说化妆是一些特殊人群的专利,如演员才会化妆。人们崇尚自然就是美的理念,每天依然喜欢素面朝天,对自己的皮肤不太关注。再加上市场上太多的护肤品,如中性皮肤(normal),滋养(nutritious),油性皮肤(oily),敏感性皮肤(sensitive),乳液(milk),保湿面霜(moisturizer),精华液(essence),爽肤水(toner/astringent),隔离霜、防晒(sun screen or sun block),美白(whitening),日霜(day cream),晚霜(night cream),眼影(eye shadow),露(lotion)等字眼的出现,着实让人感到困惑,不知挑选哪种好。因此在说明书中提供一些有关皮肤护理的科学知识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是十分有用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第二语步,确立资格证明中,在30个英文样本中,这一语步出现了20次,占67%,中文样本中出现了18次,占60%。这些数据证明这一语步对中英文说明书作者来说都很重要,而且从上表数据中发现,中英文都有一个共同的步骤就是通过描述产品的特点来确立资格证明。显然产品本身的特点对于提升公司的知名度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数据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在完成这一交际目的时,汉语还会用到另一个步骤,即描述公司背景。也就是说中文化妆品说明书在描述产品特点时并不直接谈及产品本身,而是提及公司背景。如在霞飞特效增白粉蜜的说明书中,作者不是先讲产品的独特功能而是说:“霞飞以雄厚的实力,精良的科研设备、精湛的科技人才,一流的生产设施,汇国内外养肤、护肤、日化工业科研成果之精粹,推出霞飞特效增白粉蜜。”这样的语句来引出公司的历史背景及其近期研究。依照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中国人生活的时间焦点是倾向于过去,而美国人则倾向于将来。倾向于过去文化的人来说,了解过去也就知道了现在,悠久的历史是产品质量的保证。而倾向于将来文化的人来说,过去对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他们看重的是将来(Samovar,2000:116)。
第三语步,介绍产品,作为产品说明书提供信息的重要一环,中英文说明书都给了较为详尽的说明,都包含两个步骤及介绍产品功效和给出建议。然而在介绍产品功效这一步骤中汉语采用了“产品成分―给出解释(定义)―功效”这一模式。而英语采用了“产品成分―功效”的模式。如下列所示:
The formula incorporates the pore cleansing and anti-microbial benefits of salicylic acid and the anti-inflammatory benefits of topical vitamin e to combat irritation that is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acne.Regular use will help shed uneven pore walls,rendering clearer,smoother skin.(Philosophy hope in a bottle)
采用微乳化配方,让霍霍巴油、乳木果油、山梨醇等润肤保湿成分,长时间停留在肌肤表面并形成保护膜,使肌肤保湿度增加。用后肌肤呈现光泽自然,透明感。迅速被肌肤吸收,不油腻,并能减少干燥环境及外界对皮肤的伤害。维生素C衍生物:是亲油亲水的两性物质,快速渗透,从而充分发挥其美白功效。熊果苷:由越桔树中萃取精华而成,为当今优秀的美白成分,能维持肌肤净白清爽(圣安宝宝倍润霜)
从上面两例中发现在中文化妆品说明书中,关于产品成分中文会给予解释,而英文没有这样做。如圣安宝宝倍润霜的说明书中对维生素C衍生物和熊果苷给予了解释。我认为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是因为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于琳琅满目的化妆品,不知如何挑选,列出产品的成分,并给予详尽的解释,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从而更好地挑选产品。加之从复杂的产品成分上,人们会觉得生产该产品的复杂性,相信产品质量也越好。而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来说这种方式是多余甚至毫无意义,甚而会认为详尽的配方会透露其公司秘密,这也是和他们成熟而健全的市场体系分不开的。
无论是第三语步中的描述产品特点还是第三语步的介绍产品,中文化妆品说明书与英文化妆品说明书有一个最明显的不同就是,中文中会用具体的植物名来证明产品的质量,30篇中文语料中就有24篇用植物名来展示产品的特点。然而英文中只有6篇提到植物名。其原因在于中西方对于自然的看法不同。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窦卫霖,2005:57),诸如水、木、土、火等一切自然现象都与人类息息相关。中药就充分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一旦产品中有中药成分,就意味着该产品源于自然,它能从根本上改善人的虚弱之处,使用这样的产品没有副作用,使用者大可放心使用,不会有后顾之忧。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很难相信这种野草野花、树皮或树根甚至脏兮兮的泥土会对人的皮肤有好处,他们更相信一些化学成分,如维他命等。
第四语步,请求回复,中英文样本中没有明显的区别,都是通过公司地址、电话号码及邮箱地址等来建立消费者或读者与公司、及商家之间的联系,最终期望加深读者印象并得到回复。
通过对语步及步骤的分析会发现,总的说来英语化妆品说明书比较简洁,篇幅较短,语言直接,而中文化妆品说明书比较详细,篇幅较长,语言有时较为含蓄。这种不同主要源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总的说来,在西方文化中,直接、线性思维是他们的特点,而汉文化讲求含蓄、隐晦。不同文化背景的作者总会受到其文化的影响。
四、结语
本文在体裁分析的理论指导下对中英文化妆品说明书的语言策略和篇章结构进行了探索,通过总结其相同点及其差异,为化妆品说明书及与此类似的体裁的撰写或翻译能有所帮助,最终让化妆品说明书真正发挥其功能。
参考文献:
[1]Bhatia,V.K.Analyzing Genre Language Use in Professional Settings.London:Longman,1993.
[2]Swales,M.J.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Samovar,Larry A.Porter Richard E.& Stefani,Lisa 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B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Asia,2000.
[4]陈静.商品说明书的英译――目的论视角.中南大学学报,2007.
[5]窦卫霖.跨文化商务交际.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黄卓才.经济写作.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7]李小飞.商务英语专题写作.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
[8]秦秀白.体裁分析概说.外国语,1997,(6).
[9]王军.英文使用说明书的文体风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
【关键词】狗;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文化与语言是紧密相联的,然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思维方式、生活背景、以及文化习俗不同,翻译不是简单的将一种语言机械的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文化一种思维的传递和表达。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汉英翻译既是汉英语言的转换也是汉英双语文化的交流。”(邵志洪,2005)同一个动物词在一种文化中被欣赏的动物可能在另外一种文化中不被认可,甚至被排斥,正如一句英文谚语所说“One’s meat is another’s poison."。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克服语言与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以及实现语言的对等和文化的移植是翻译工作者关注的热门话题。
1 习语的文化差异表现及原因
1.1 习俗文化的不同
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差异的不同造成同一动物词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产生不同的褒贬意义,这与英汉两个民族对动物的好恶有关。对该动物喜欢、欣赏,相对应的动物词就会向褒义方向发展,反之,就会向贬义方向发展。
例如:英语中“lucky dog”指幸运的人,若是简单的按字面意思翻译“幸运的狗”,那样就与其本意截然相反了。但从英国人对狗的价值取向出发,我们不难发现英国人大都对狗有好感,把它当成朋友和可爱的人。但狗在中国的待遇却截然不同,中国人一般在心理上鄙视这种动物,常常用它来形容和比喻坏人或坏事比如“狼心狗肺”、“狗屁不通”、“狗腿子”等。同样的,中文中的“狗仗人势”、“走狗”在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也就不能涉及到dog。
另外,英语习语的表达形式非常丰富,习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也是多种多样,这样就使得习语的意思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翻译“ 爱屋及乌”就应译为 love me, love my dog.这里就用到了排偶的修辞手法,即把两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或短语,并列地排在一起,从而达到句式整齐匀称,节奏明朗。感染力强的效果。至于在这例习语中,中文意思“爱屋及爱乌”与英文意思中的“爱我及爱我的狗”,意义对应上的差异就归结为中英习俗文化的差异了。
1.2 地域文化
社会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与环境、社会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地理环境中,必然会有特色鲜明的民族个性。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国属于黄土文明,英国属于海洋文明,这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例如:a sea dog(老练水手)、a water dog (水性好的人),乍一看,sea(海、海洋)、water(水)似乎和狗都没有联系,但是结合英国的地域文化,英国为岛屿国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海在英国人民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因此习语中除狗外,还出现海、水的字眼,所以a sea dog译为“老练的水手”、a water dog 译为“水性好的人”就容易理解的多了。
1.3 历史典故及话寓言故事
英汉两种语言中含有量由历史典故与历史人物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因此我们还要学会从他们的根源上寻找他们真正的含义。
英语中,例如:如: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欧神话,猫对天气有很大影响,英国水手至今说:“猫尾巴藏大风”。据说,驾暴风雨的巫土化为猫形。狗是风的信号。狗和狼都是暴风雨神奥丁的随从。to rain cats and dogs即to rain heavily/hard,汉译为“下倾盆大雨”。如果我们仅从单词意思本身来翻译就很难理解到其深层含义。
但中文中习语,因双方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则完全没有与之相对的习语,例如:“鸡鸣狗盗”、“东施效颦”,因涉及的历史人物的历史事件,在中国耳熟能详,但在英语国家却因没有类似的事件,不能完全准确的翻译。
2 翻译对策
基本上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狗就是“dog”,“dog”就是狗,但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在翻译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尤其是在翻译习语时,切不可望文生义,要注意理解其文化内涵,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递文化信息。
2.1 直译法
直译是既传达原作意义又照顾形式且为译语读者所接受的全译策略,一般能显出译文与原文较大的形似。换言之,比较容易看出词对词或短语对短语的痕迹。
比如说: An old dog will learn no new tricks./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new tricks.老狗学不会新把戏。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吠犬不咬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like a dog trying to catch mice―poke one’s nose into other people’s business.狗仗人势A dog bites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 position.狗嘴里吐不出象牙。A dog's mouth emits no ivory.
从以上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直译法是翻译习语时的一种常用方法,它能在不违背译文语气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仍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
2.2 意译法
意译是传达意译不拘原作形式的全译策略。如果说汉语中的“猪狗不如”worse than a cur or a swine,很多西方读者可能会不理解,因为汉语中的狗大多带贬义,而在西方国家,狗基本都是当宠物养的,是主人的心肝宝贝。在这种情况下,即当直译法无法表达出原文含义,译入语又没有对应表达时,意译就成为了第一选择,否则,读者会不知所言。由于狗在中国文化中的浓厚贬义色彩,许多习语在英语中没有相关联想,汉译英时,多采用意译。
如:狗胆包天monstrous audacity,狗苟蝇营seek personal gain shamelessly,狗屁不通nonsense,狗头军师a good-for-nothing adviser,狗尾续貂make an unworthy continuation of a great work,猪狗不如(狗彘不若)a worthless fellow,狐群狗党(猪朋狗友)a gang of scoundrels
另外,一些英语习语给狗赋予了褒义色彩,或者因为生活习俗和审美差异等对狗进行了设喻,为了避免中国读者的误解,也应使用意译法。如:lucky dog(幸运儿), top dog(头头), war dog(老兵), yellow dog(胆小鬼), go to the dogs(堕落), wake up a sleeping dog(招惹是非)等。
2.3 增译法
增译,即增加式全译,指从原文出发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的需要在译文中增加一些必要的语言单位的全译方法。由于双语的思维方式、语言文字结构以及习惯表达法的差异,翻译中有时会增加补充某些必要的词量来衔接语义,填补可能出现的语义空缺,使译文语言更加明确,达到和原文相似的某种修辞效果。增译不是无中生有地随意增加语言单位,而是增加原文中虽无其形但有其意的一些语言单位。这也就是说,增译必须是最小限度的,切不可增加过多而有画蛇添足之感。
有一些习语,其中的形象直译后虽不会产生文化冲突,却会造成语用失误,译文读者不能理解其含义,对其进行意译又会失去其原有的形象性。此时,就可采用增译法,对习语中的比喻或表达形式在译文中作适当的调整,进行文化补偿,使之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如:狗尾续貂a dog’s tail joined to sable―a wretched sequel to a fine work; 狗咬吕洞宾snarl and snap at Lv Dongbin(one of the eight immortals in Chinese mythology)―wrong a kind-heard person; 狗仗人势like a dog threatening people on the strength of his master’s power―be a bully with the backing of a powerful person.
3 结语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英汉本属两种语言体系,表达习惯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加上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如此显著,对此造成了两种语言对习语翻译的千差万别。但是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对来年各种语言的熟练运用和对两种文化的熟练掌握。毫无疑问,只有掌握这两种能力,才能更好的翻译两种语言。
参考文献
[1] 刘润清,《再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朗文当代英语大辞典》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 顾嘉祖、陆,《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张镇华,《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极其语用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2月
[5] 王勤玲,《试谈中英文习语中“狗”的翻译》,山西教育学院报,2001年01期
[6] 何慧刚,《英语习语翻译与文化交流》,1996年03期
[7] 孙凯,《关于英语习语的翻译》,2002年02期
[8] 李艳,《汉英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障碍及其对策研究》,2001年9月
[9] 李富宁,《英语习语》,1980年
【关键词】文化;语言;差异性
英语中“culture”源于拉丁文字“cultura”,其最早的基本意义为“耕作、种植、作物。”但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文化“culture”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由于产生的条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远胜过其共性。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社会文化进步的成果,是记录、传播、交流文化的工具;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各种文化因素都必然在语言文字中体现。在语言活动中,处处都有文化的烙印,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因此,在不同的语言文字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化信息的差异,无一不体现着每种文化个体的独特性。中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两种文化的显著的差异性,就可作为比较文化的典范加以探讨。
一、两国民俗风情差异在语言中的反映
1.“人名”对比。中英两国在“人名”方面的差异可总的概括为:中国重姓轻名,夫妻各姓;英国重名轻姓,妻随夫姓。汉语中的“人名”的基本构成为“姓”+“名”,其位置关系为“姓”在名之前;而在英语中“fullname”的构成是:教名(Christianname,firstname)+中间名(middlenameorgivenname)+姓(surname,familyname),位置关系与汉语习惯截然相反,姓放置在最后。“姓”“familyname”是一个家族的代号;“名”“firstname+middlename”则是宗教或具有血缘关系的群体,是所有成员的代号。因此,从中英两国“姓名”位置关系的差异,可得出结论: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共性,宗教至上;英国则强调个性,提倡个人奋斗,尊重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我价值,这种差异体现了中英两国家庭中妇女不同的地位与处境:中国家庭中妇女并未因为结婚而受到地位上的认可,新的家庭仍然将其视为一个外姓者;而英国家庭中,妇女婚后能被家庭所接受,已被视为新宗教中的一员。
2.亲属的称谓对比。汉语中,各种亲属称谓可谓纷繁复杂,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使用的讲究上,远非英语能及。a.汉语中亲属称谓讲究辈分,大小分明;英语中只有辈分之分。如英语中“brother”一词就可表示汉语中的“哥哥”“弟弟”;“sister”一词就可表示汉语中的“姐姐”“妹妹”;“uncle”则汉语中的“叔叔”、“伯伯”和“舅舅”。甚至英语中,孩子对父母师长可直呼其名,以示关系亲密无间。在《走遍美国》中“Marilyn”常呼其母为“Ellen”b.汉语中亲属称谓重性别,男女分明;英语中则对这些没有忌讳。汉语中表哥表弟与堂哥堂弟是截然不同的概念,表哥表弟是母系亲属,而堂哥堂弟是父系亲属。但在英语中,所有此类的称呼只一个词:“cousin”,甚至汉语中的表姐表妹及堂姐堂妹也包括在“cousin中了。
3.颜色引申对比。中英两国人民虽对自然本色的认识与感受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各种颜色对两国人们心理上引发的联想却不尽相同。如green(绿色)在英语中的引申义为嫉妒眼红,故有greenwithenvy(十分嫉妒),greenasjealousy,在莎翁的悲剧《奥德赛》中有“thegreen-eyedmonster”(青眼怪物,喻指嫉妒);英语中green还可以表示没有经验,缺乏训练,知识浅薄的意思,如greenhorn表示没有经验的人;汉语中的绿色仅能引申为戴绿帽子,即某人的妻子与他人私通。一个曾经经历过皇权社会,另一个仍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中英两国文化中都有其最尊贵的颜色,但由于历史渊源与传统的不同,两国的尊贵颜色也各异。黄色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中央之色”、“帝王之色”,因此,皇帝登基谓之曰:“黄袍加身”;而英国则推崇“purple”(紫色),因此对应汉语“黄袍加身”,英语也有“toraisetothepurple”(升为红衣主教)。“tobeborninthepurple”(生于帝王之家),“tomarryintothepurple”(与皇室联姻)等成语。
二、中英两国民族个性差异的语言中的反映
1.中国人含蓄,英国人直率。a.这种差异在感情上体现得较明显。中国人讲面子顾形象,因此总是控制自己,避免感情外露。汉语中,也很少有男女双方表达爱慕之意的称谓。仅有的几种如“亲爱的”也被中国人慎之又慎的使用;而英语中,此类词语可谓数目繁多,“sweetheart”,“dear”,“darling”,“honey”等不胜枚举,并且使用频繁。b.此种差异也能体现中英两国的人对金钱的不同态度上。中国人(特别是知识水平较高,社会地位较高)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思想及古典文学的影响,还包括汉民族个性的缘由,对于金钱持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内心对金钱并不排斥,甚至是渴望,而又要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不屑一顾,以示清高;而英国人就无此禁忌,他们对“money”,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态度,很现实:“moneyisnoteverything,butsomething”,并且与金钱相对应的单词只有“money”,远没有汉语丰富。
2.中国人安分守己,除元朝外。中国人从古至今从未发动过对外扩张战争,因此在汉语很难找到有扩张战争,民族矛盾的影响(当然也有、抗美援朝战争影响而出现的“日本鬼子”“美国鬼子”的称呼)。但与此相比,英国的历史就完全是一部侵略与被侵略的历史,从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人入侵(Romanconquest)开始,英国历经的几次战争都在语言上有所反映,并且这些语言无一不是在对外族责贬嘲讽(罗马人人侵是在英国形成统一的封建国家之前,且“theRomansbroughtotherthingswiththembesidestheirswordsintoEngland”,故英语中对罗马人责贬之词还不算明显)。a.关于罗马人人侵:(romanconquest);“Romewasnotbuiltinaday”;“wheninRomedoastheRomansdo”;“AllroadsleadtoRome”.b.关于英国与西班牙争夺海上霸权的战争:“Spanishcoin(虚假的奉承话或恭维话)”;“WalkSpanish”(鬼头鬼脑或是提心吊胆地走),“Spanishathlete(吹牛者)”;“Spanishcatarrh(流行感冒)”。c.关于英法战争:excusemyFrench(请恕我失礼);“Frenchking(喝醉了)”;“Frenchmolt(鸟类秃女症)”;.d.关于英荷海上霸权争夺战:“Dutchact(自杀)”;“Dutchauction(开价很高,然后逐步减价的拍卖)”等等。
3.中国人善于交际,英国人处世保守。无论是在何地,与陌生人搭讪的第一句话“lovelyweather,isn'tit?”已成为英国人的保留节目,当然这其中确有英国天气很糟,难得享受一次阳光的缘故,但这也恰恰以另一侧面反映了英国人保守、不善交际,他们忌讳自己及自己家庭隐私的话题。而中国人则善于找任何借口与人交谈,好天气、国际国内新闻等,即使一句老生常谈的“你吃了吗”也会拉近距离。
三、中英两国思维方式不同在语言中的差异
1.中国人侧重具像思维,英国人则善长抽象思维。从语言大方面而言:汉语属于表意体系的语言,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来;英语是印欧语系的西日尔曼语族的语支(thewestGermaniclineoftheIndo-Europeanfamily),属于表音体系的语言。这些归属体系及演化过程的差异就体现了中国人的具像思维与英国人的抽象思维。此外,英语常有由抽象名词指代有共概念的一类人或现象的用法。“blind”(盲人),“news(新闻)”还有“wisdompreparesfortheworst,butfollyleavestheworstforthedayitcomes”句中的“wisdom”,“folly”分别指“聪明人”、“愚蠢人”,“loversquarrelsaresoonmended”中的“lovers”指“夫妻”,也都体现了这种差异。
2.中国人侧重顺向思维,英国人侧重逆向思维。不同的民族观察事物时所采取的角度与维方向是不同的,在语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人出于礼貌,请人先于自己时说“你先请!”而英国人这些类似说法则为“afteryou”;汉语中“前”用于时间概念上的指过去,“后”指将来,有诗为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而英语中“back”在时间上指过去,“forward”,才指将来,如“thatwasafewyearsback”,“backinthemiddleages”,“fromthistimeforward”等。
总之,中英在民俗风情、民族个性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可以从其语言中可见。从语言中了解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有助于两国文化交流沟通,避免不必要的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误会。
参考文献:
[1]王喜绒,李新彬.比较文化概论[M].甘肃: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
关键词:文化差异 电影片名翻译 思维模式 价值观
电影片名的语言风格和命名惯例,体现了中国和西方之间的表达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使用动词,西方人倾向于使用名词而且命名较为简单、淡雅。
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同影响着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影片片名的区别:中国电影名较为重视中国文化,对比西方类似电影的命名原则,就不难发现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科学文化。
对比中英文电影片名,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和西方的价值观差异。中国电影更喜欢使用整体和抽象的思维方式来命名,西方文化思维却侧重于部分和具体的人物或事件。
中国人喜欢使用含有动词的电影标题,如《十面埋伏》,《卧虎藏龙》等,简洁且易理解。西方电影片名往往强调“the”,如《The Godfather》、《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等。
文化的差异也使语言不同。中国电影的标题更偏向爱的象征或诗意的标题,而内敛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影片的标题不注重古朴、典雅的片名会影响到电影的传播,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花样年华》、《子夜》等。在西方,电影标题的表面处理常常是与众不同的人物名,电影片名有时只用单词或短语,但是在这些单词或短语后隐藏的是西方文化,如《丽贝卡》、《哈姆雷特》、《洛丽塔》等。
《阿甘正传》1994年在美国上映的时候,一周的票房记录达到100万美元,最终以国内票房300万美元、全球票房6.75亿美元票房而创造了一个奇迹,并获得13个奥斯卡奖提名,6个奖项。这部电影在中国受欢迎的程度丝毫不亚于美国,其原因和翻译的《阿甘正传》有很大的关系。鲁迅有一本小说叫“阿Q正传”,把这部电影的名字翻译为《阿甘正传》更符合中国文化的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留下想象的空间,这让影迷们迫切地希望知道阿甘是何许人也。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一点,1988年上映的电影《末代皇帝》与《最后的武士》有着相同英文片名的,虽然该片描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但中文翻译避免了使用这个简单的表达。《最后的武士》讲述了19世纪后期日本武士阶层命运结束,而《末代皇帝》确实是纪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位君王的命运轨迹。同样,中国电影想要走出去,也需努力在自己的电影标题中做文章。《大话西游》系列电影是有相当数量的影迷心中的经典电影,电影与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有同样的故事背景,却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因此,片名的英文翻译是《Pandora’s Box and Cinderella》,虽然对应不是那么准确,但我相信电影更容易被西方的影迷接受。
在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有很大的区别。中国人讲究文字的词序、语法或语义关系,而西方文化重视的是句子结构、语义准确和语言逻辑。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及生理差异,东西方人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电影片名给观众的的情绪感觉更加精细化,如《无间道》、《不见不散》、《霸王别姬》,而西方电影片名往往会简短一些,如《简爱》、《芝加哥》、《哈利·波特》等。
引进西方电影的目的是满足观众的需要,而为了满足观众的理解要求,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也需要吸收异国文化意识中的先进思想,从而进一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加强交流与合作。中西方的政治历史、地理环境、习俗及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在文化认同还是在对自然的了解上有许多差异。电影是文化的载体,它不可避免地反映其各自文化的个性特征。例如,中国电影更喜好空灵、诗意的标题,但英文电影更强调人格独立,所以经常使用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或故事情节来命名的元素。片名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实现不同语言之间的切换,也要根据不同文化来改造。在翻译中,译者应力求准确传达文化信息,考虑到中国观众的接受程度,以避免误译破坏文化价值,并最终影响到观众对整部影片的理解。例如电影《The Third Man》,如果我们简单地翻译成《第三者》,中国观众会觉得这是一部家庭。事实上,这部电影是指讲述一个意外活下来的的目击证人的故事。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重视抽象和整体,而英语国家思维侧重于部分和个体。思维模式对语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对相同的颜色的不同认知:褐色的糖(红糖)、善意的谎言(谎言)、白色的大象(无关紧要的东西)。下面举例的电影片名翻译确实考虑到了思维模式的差异而采取了灵活的翻译方法:《You can Take It with You》意译成为《浮生若梦》,《Rebecca》被翻译成《蝴蝶梦》,这些翻译更好地体现了电影的主题。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在中西方文中各种事物有各自不同的含义。中西方“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差异,这就需要在电影片名翻译中解除不必要的误会。中国生活《龙年警官》翻译《警官在1988年》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在西方文化中不仅没有生肖,而且龙是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口吐火焰的爬行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同样,电影《龙的心》根本就没有翻译成《Dragon Heart》,翻译为《魔龙传奇》更合适。
和文化典故的差异也造成了电影片名的差异。《Seven》是一部经典的美国惊悚电影,电影片名是根据屡次出现在《圣经》等宗教书籍和文献中的基督教天主教会的七宗罪(暴食,贪婪,懒惰,欲,骄傲,嫉妒和愤怒)而来。如果你只从字面上翻译成《七》,中国观众是很难理解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莲花始终是与美丽迷人联系在一起的。影片《Bathing Beauty》翻译为《睡莲》自然而且适当,充分展示了文化意义,也迎合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心理,更加忠实于原片的文化内容。
【关键词】原型理论 文化交际
原型型理论概述
对原型理论的研究是从颜色范畴开始的。(赵艳芳,2001:59) Berlin和kay 调查了98种语言。并以说20种各自不同语言的人作为实验对象,发现了焦点色,而Rosch则发现原型具有普遍意义,Rosch在这一研究中曾把多个形态各异的四边形放在一起让人们从中选择最符合它们心目中最理想的那个四边形,大多数人选择把正方形作为最符合它们认知的四边形,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把其它四边形作为其理想认知。
学习者作出怎样的选择则受社会情境因素如文化习俗、历史渊源、政治、地理特征等,语言情境因素如语音、语调,音高、音重、中介语等。和时间因素即外语习得者学习时间点的长短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又如何与我们的认知原型产生关联的呢?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
一、社会情境因素下原型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每个国家都有其主流的与人打交道的方式,虽方式各异甚至有时天差地别但他们都认为他们与人交流的方式是最合理的,这是因为每个国家的认知原型是不同的,其价值观也有差异,这种差异是与个人所处国家的文化,政治,经济等有所差别造成的,而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则是让我们产生摩擦,误会,甚至兵戈相见的重要原因。
英国人的保守是出了名的,他们很少谈及自己的隐私,说话也颇为谨慎,举止言行比较绅士,美国就有很大不同,他们崇尚自由,这个国家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争取自由而浴血奋战的恢弘篇章,他们的历史赋予了他们热忱,而受孔孟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则信守中庸之道,先人后己,讲起话来常常比较隐晦每个民族的烙印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大浪淘金的结果。洪堡说:”语言是世界观”,又说,语言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每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就是其语言”。所以他们的交流方式并非非黑即白,所以我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切不可与其社会情境相分割。入乡随俗这一成语,在我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仍有举足轻重地位。只有把语言放在其社会情境当中,做到相互理解,方能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做到和谐相处。
二、语言情境因素下原型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模型认为在语言情境中,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出现可能引起说话者倾向于选择其中一个语言变体形式。就这点而言,要如何在两者之中做出选择取决于伴随语言语言情境出现的因素。以英语为第一语言Grammar 1中,词首位置的辅音发清辅音,而词中和词尾位置同一辅音一般不发清辅音,而在以葡萄牙语为第二语言的Grammar 2中,这种发音方式就会被迁移到他们的学习过程中。
中介语(Inter Language)是语言情境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中介语的的产出其主要原因是语言学习者基于对第一语言的认知原型而形成的一种不规则的语言状态。在词汇意义习得过程中,二语学习者的构建原型类似于 Larry Selinker 所说的“中介语理论”――部分地源于母语原型,通常情况下又不同于母语原型和目标语原型,其终极目标是与目标语原型的高度匹配乃至完全重合。在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构建原型处于不断地调整之中。构建原型与目标语原型的匹配程度对附加意义的理解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英语的认知原型,并对我们熟悉的第一语言的认知结构加以分析,在这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完成匹配度,才能更好的学习英语,才能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际。一个英语学习者如果不能流畅地进行表达,那么他自然不能表达内心的想法,更谈不上从外界获取知识和能量,融入一个他想要参与的世界,了解它的语言,不只是学会它的语言,则是走向它的第一步。
三、时间因素下原型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原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时间无时无刻不在流淌,在我们的空间内它是最为永恒的东西。所以原型在你脑海里,无时无刻不与现实产生交互作用,你对语言的认识也在产生着变化,当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比如Grammar 1 为中文的一个人童年就开始移居美国并在那呆了十多年,他的价值观都要受到当地影响,那么他的语言更不言而喻,这是因为脱离了第一语言的环境,他大部分的信息输入都来自当地的教育,这种教育可以是来自学校的,也可以来自在当地有稳定收入的中产阶级父母,或者是来自他当地的玩伴,长时间耳濡目染在语言的认知上会逐渐偏离第一语言并更加倾向于英语。当然随着时间的变化,他有可能在那有了自己的子孙后代,那么他的后代对第一语言的认知就更加不复存在,其原型也只剩下对英语的认知。
四、结语
综上述可知,只有我们能够真正找到影响中英文化交际的因素,才能够做到趋利避害,实现真正的中英跨文化交际,我们要实现跨文化交际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当中多加用心,注意总结。才能够让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有利位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英文词语夹杂;特点;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210-02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的交流离不开语言。每一个社会群体或国家并不是在孤立封闭的状态中谋求生存和发展,都会和其他群体或国家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语言起到了重要作用,增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由来已久,在交往的过程中汉语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汇,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借词高峰:一是汉初至盛唐,从西域等语言中借用了一些词汇,另外佛教文化的传入,汉语又借入了大量的梵语词;二是后的西学东渐,从英语等西方语言借入大批涉及不同学科的词;三是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达,西方拉丁字母词的出现并发展。这些词的借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使汉语更加完善和富有表现力。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经济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语言之间的接触和影响越来越深,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一、英文单词在汉语句子中的常见类型
英语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为背景,是国际上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语言,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也曾一度掀起过英语热,虽然这一热潮已经慢慢退去,但在汉语中随处可见中英文夹杂使用的现象。从英文单词在汉语句子中出现的情况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以字母词的方式出现,包括借英语原词的缩写形式:如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CEO(Chief Executive Officer)、IT(Information Technique)、kg(kilogram)、cm(centimeter)等;以及外文字母与汉字或数字相结合的形式:如B超、T恤、IC卡、IP地址、MP3、PM2.5等。
(二)直接把英文单词或句子引入到汉语句子中。如:“现在就出发吗?Let’s go”。“他能够hold住全场吗?我们拭目以待。”
同时,汉语由于受到英文拼写规则的影响,也产生出汉语拼音首字母组合的方式。如RMB(人民币)、PSC(普通话水平测试)、PF(佩服)、GG(哥哥)等。
二、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特点
随着新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现象深受一部分人的喜爱。在如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其特点如下:
(一)简洁方便。我们在话语表达中力求表达简洁,在较短时间内能把所讲内容表达清楚。一方面节约时间,另一方面节约身体的消耗,这种现象在语言学界称之为“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汉语和英语相比较,有的汉语单词发音相对较长,如世界贸易组织,首席执行官、国民生产总值等,相反用英语的缩写形式WTO、CEO、GDP说出来的话,所占的音节相对来说要短的多,这就使得人们偏向于用英语来表达,显得简洁和方便。
(二)含蓄委婉。委婉得体是我们在口语交际中的准则之一,是避免不方便,化解难堪的有效交际方式之一。懂英语的人加上点英语,那就更显得委婉含蓄。如相互之间不太熟悉的人在一块,需要上厕所时,就可以使用“Sorry 我去一趟WC”,比起“对不起,我去一趟厕所”听起来就要含蓄得多,这里仅仅只是换用了另外一种语言,但使得说话者避免了不方便的局面。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你看起来很high”来指高兴得发狂的状态,使得听话者觉得自然舒坦而不至于陷入尴尬的氛围。
(三)风趣幽默。风趣幽默也是口语交际中的准则之一,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幽默能有效的缓和矛盾,释放压力,而中英文单词的夹杂使用就使得幽默的效果更为突出。如电视剧《手机》中,黑砖头和于文海见面时说:“我以为你长得很丑,没想到你长得很beautiful……。”中英文词语的夹杂使用使剧情更加精彩和幽默,作为农民的黑砖头也凭借时不时说出一些英语单词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再如各比赛中两个人之间的对决多少显得残酷而激烈,但英文单词“PK”的使用,无论是作为参赛者还是观众都可以从心理上得到压力的释放,可以在紧张中又不失轻松地完成或者观看这些比赛。
三、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原因
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现象历来已久,但在当今形势下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一)社会因素。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增强,外国企业随之进入到我国市场,使我国不同阶层,不同教育水平的民众进入到这些行业中,在与外国人共同工作时,为了交流的顺畅,难免出现中英文夹杂使用的现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语言交际上的习惯。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出国对普通民众来说不再是梦寐以求的事。因此,海归派在我国越来越多,这部分人在国外养成了中英文词语夹杂的表达方式,并把这种方式带回到国内,这也是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传媒的发达。如今的信息时代,传媒业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到除我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国家,这样,外国的新事物以及一些常有词汇也被国人所了解和使用,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达,为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个人因素。社会大环境下出现的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现象也不乏有的人借此方式抬高身价,崇洋的心理。
四、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中英文词语夹杂使用的现象,这些现象也反映了大众在使用过程中及理解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泛滥性。一方面从使用中英文夹杂的人群看,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多多少少都在接触和使用中英文夹杂的句子,尤其是城市居民中的高级白领阶层几乎都会使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当然这里边到很多词汇已是家喻户晓的如B超、CT等。另一方面从使用的单词看,不仅引用整个词,有时甚至是整句话。如“Are you understand?”“Let’s go”。
(二)词义难以理解。一些英文单词经过国家权威机构的终于使大众理解并接受,但大部分的英文单词还是使大众不明其理,尤其是一些影视剧中涉及的英文单词,对于一些非专业人士实在很难明白剧中的对话。
针对中英文夹杂使用的现象,很多人都持否定态度,认为影响到汉语的纯洁性,但这样一个信息高发达的时代,无法避免也不可能避免外来词汇的传入,更何况我国文化中具有的大国风范对外国文化的兼容。当然在吸收和使用过程中,我们还是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针对外来新事物应尽快结合汉语情况进行翻译,并在媒体上给予公示。国家应该第一时间掌握外来词汇的传入并迅速结合汉语情况尽可能翻译成大众都能够理解的汉语形式。
(二)对于外来事物而汉语已经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国家应另订政策给予规范,并在一定范围内限制英文单词的使用。如WTO、UFO等已经有了汉语翻译的词汇,在正式的场合我们都应使用汉语形式,而不能图省时省力使用英文字母。
(三)对于影视业传媒使用到英文单词,国家可硬性规定在出现的英文单词后备注中文含义。大众了解和接受外来词汇的途径主要就是通过媒体的传播,尤其是在电视上和网络中了解的较多。通过备注的方式,让大众知道汉语中也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就不会再对这些英文单词具有好奇心,也会渐渐的转用中文的表达方式。
(四)提高大众对汉语保护的意识。虽然外来词汇完善和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达,外来词汇的大量入侵,网络语言的兴起使得汉语也面临和外来词汇、网络语言的竞争,这就需要大众提高对汉语保护的意识,自觉使用汉语词汇,使用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减少并限制外来词的使用。
参考文献:
[1]苟芳琴.汉语外来词的产生原因、范围类型及其规范[J].社会纵横,2004(6).
[2]龙茜霏.汉语吸收同化外来词现象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3]高燕.外来词与汉民族语言心理[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4]杨松柠.关于汉语字母词的几个问题的再探讨[J].大庆社会科学,2008(12).
[5]丁建川,郝彤彤.汉英词语夹杂现象特点谈[J].泰安师专学报,2002(9).
为配合我院的第一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节,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浓厚学术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展现当代大学生风采。
院学生会学习部举办“中英文双语演讲比赛”,欢迎全院同学踊跃报名。
二、演讲比赛内容:
本次演讲比赛分主题演讲和即兴演讲两部分。
1、主题演讲:
以“青春·信念·责任”(“YOUTH·BELIEF·RESPONSIBILITY”)为主题,题目自拟。要求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主题鲜明,选材典型,
能够体现时代要求与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大学生明确新世纪肩负的历史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大胆
实践,奋发成才。演讲者可围绕时代对青年提出的新要求,以及作为学院学生在新形势下的体会和感悟进行演讲,(中英文一起)时间约8分钟
左右。
2、即兴演讲:
主题演讲结束后,每位选手进行即兴演讲,举办方将准备若干词语,选手根据随机抽取的词语进行即兴演讲,(中英文一起)时间140秒钟以内
。
3、出场顺序赛前抽签决定。
三、演讲比赛组织形式
1、参赛对象:全体在校学生
2、组队方式:各系派出2~4名选手参加预赛,并确定一名选手作为本系参赛小组联络人。
3、赛制安排:
本次比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在预赛中,每位选手须在限定的时间内(中英文一起,约8分钟)自由演讲,题目自定,评委会将评出优秀选
手进入决赛,所有通过预赛的选手即取得决赛资格。
四、比赛时间:
初赛:待定
决赛:待定
五、比赛地点:
初赛:学生多功能厅
决赛:学生多功能厅
六、比赛规则:
1、中文、英文演讲依次进行。
2、表意明确,健康向上。
3、中英双语达要求口齿清楚,语音标准,语调有节奏感又不缺乏感情。
4、举止大方,表现自然,与观众有目光交流。
5、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
6、有适当的肢体语言。
七、演讲比赛活动流程
1、比赛分初赛、决赛两个阶段。
2、各系学生会学习部将“青春·信念·责任”演讲比赛参赛人员名单、制定联络人、年级、班级、联系方式等,报至院学生会学习部,时间截
至X月X日。
3、进行预赛,通过预赛的选手正式进入决赛阶段。
4、正式进行决赛。
5、决赛包括现场英文提问,计总成绩,演讲时间总计不超过10分钟(超时扣分)。英语提问不得超过2分钟,英语回答不得超过2分钟。
八、评分标准
l、中英文发音标准,口语流利,节奏感强;
2、话题围绕“青春·信念·责任”(“YOUTH·BELIEF·RESPONSIBILITY”)的主题,展现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奋发成长。
3、选于自信投入,热情洋溢:
4、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
5、台风自然大方,不怯场;
6、回答问题积极思考,不急不躁;
7、问题分析解答深刻透彻,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
8、中英文演讲时间总计不得超过8分钟,回答问题不超过2分钟,超时扣分;
九、比赛评判及奖项设置
1、本次比赛决赛阶段邀请学院领导和有关教师担任评委,采用5~7人制评分,依据思想性、语言、仪表、感染力等方面量化评分。
现代版式设计是建立在理性思想和感性艺术的基础上,将文字、图片、色彩等视觉传达信息要素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组合排列的设计行为与过程。现代版式设计追溯其历史起源,受不同国家地区历史文化、民族思想、科学技术的影响,中外各民族的版式设计自成体系,中西版式不论在字体结构还是视觉感官上都存在差异。西方版式设计的发展因为不断受到各种艺术流派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平面设计风格,或呈现出无衬线体和简洁的版面编排,或呈现出装饰手法多样化、追求变化、复杂的表现形式的装饰主义版面编排。中国古代版式编排形式由于受到材料、生产工艺水平的影响,从最初出现的甲骨、简册所呈现出的特有的版式,到后来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中国古代书籍的版式编排遵循先上后下、先右后左的顺序。现代中国的版式设计却受到西方艺术设计观念的影响,在借鉴西方版式文化精髓的同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结合汉字结构的特征发展出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版式设计。因此,中英文作为传达文本意义的符号和构成平面设计的基本元素,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比较与研究。
一、中英文字体结构分析
在众多的笔画构成汉字中,多以直线作为笔画的基本线条,字形中的横和竖作为汉字的主要笔画支撑起了整个汉字的框架,撇、捺作为汉字的辅助笔画穿插在横、竖这些平行线之间,因而众多平行线直接导致汉字呈现出方块形式。汉字具有方正稳重的视觉形态,每个汉字都具有相对平稳的重心,这也符合东方文化稳而正的特点。其次汉字笔画形态多样,笔画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整体丰富而又富有变化。但在汉字中左右结构对称的字,其左右两边的大小不一样,书法中这种规律被称作“抑左扬右”,主要体现在左密右疏、促左展右、左低右高等几个方面,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视觉上也让人获得独特的审美趣味。
英文作为拉丁语系,起源于埃及的象形文字,26个字母都是由直线、圆弧线组成的几何形,结构主要分为三角形、圆形和方形。但同样的外形、不同的字母也存在着一定变化,如同样是三角结构的“A”与“V”,由于方向不同,其表现出的视觉感受也不同;同样是圆形结构的“O”与“Q”,由于细节部分的差异给人的感觉也有所不同;还有方形结构的“H”与“N”由于中间直线部分的角度不同,其所带给人的心理暗示也不同(图1-1、1-2)。
汉字相比于英文的字母组合更具有整体性,一个个方块构成了统一而独立的整体。字与字之间不论是横向编排还是竖向编排都不影响它的可读性。由于汉字的外部形状规整、内部构造饱满,在版式编排中以段落呈现的时候易于面化处理,字距与行距的调整相比于英文也更加简单。
但英文相比于汉字排列起来更富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由于英文单词组合的长短、单词之间间隔的空间不同,以及不同字母给人带来的心理体验不同,在刚柔、曲直、粗细等对比变化中,我们的视线跟着段落起伏不定,如乐谱上跳动的乐符给人一种视觉美感。
二、中英文文字节奏比较
在一个平面中,点、线、面常作为视觉构成的主要元素,而放在一个版面设计中,文字相对于行来说就是点,一行文字相对于段落来说是线,多行文字便可以构成面,再通过对行距、字距、字号的控制,版面会呈现出快慢、缓急的视觉节奏感。普通的版式编排形式,通常是横平竖直的编排方式,符合大众的普遍阅读习惯,但这种单一、呆板的排版方式太过平淡。在现代社会中,五彩斑斓、形形的各种元素每天都在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官,因而在版式编排上,人们也开始打破常规,追求一些更具个性和视觉美感的版式编排形式。
汉字一方面由于受其特有的方块形所局限,缺少长短、曲直的变化,在编排中只能靠调整字距和段落来营造版式变化,控制文字节奏;另一方面,汉字的结构疏密均匀,但汉字间又有着疏密对比,尤其体现在繁体字上,笔画的“繁”和“简”相互对比呼应,很容易形成视觉上的节奏与律动。
而在英文的编排上,字母被安置在长短不一的单词中,拉丁字母的结构特性表现出字符宽窄不同,字母之间间隔的空间大小不同,都使版面更具有灵动感,结构相对简单的拉丁字母,无论是单个字母还是放在段落中,经过简单的设计和编排,都会给人强烈的视觉张力。
三、中英文版式设计的视觉逻辑性
逻辑特性一般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而版式设计中的视觉逻辑性是起源于人的逻辑性思维对有条理的视觉形式语言的安排做出的反应,版式设计以其独特的专业性、艺术性将纷繁复杂的设计元素有规律有秩序地摆放,从而形成兼顾功能与美感的设计效果。其中非理性逻辑下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为版式编排创造附加价值,而功能与美感要在编排中取得一个平衡点,势必要在能准确地向大众传达信息的同时兼顾版面的视觉美感,如若单纯为了追求形式感忽略信息传达的功能性,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是不符合版式设计的意义。
在版面编排中,由于受到人们生活中形成的视觉习惯的影响,如竖长的版面中,人视觉聚焦的部分通常是画面中心1/3处,在焦点附近的区域是版面的最佳视域区,因此在编排中,核心内容或是标题通常都放在这个部位,使阅读者看起来一目了然。此外,当一个版面上的元素需要向受众者传达过多信息的情况下,版式编排应遵循人们容易形成的视觉习惯和心理感受,处理好信息传达的主次关系。这样一来,就不会因为元素繁杂而显得凌乱、无序,从而失去了版式设计的根本价值。版式设计以非理性的逻辑表象来创造形象,以理性逻辑推理来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方法,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
四、中英文文字的视觉惯性
惯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般是指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属性。那么,视觉惯性这一概念在版式编排中指的是当两个视觉元素建立一定的视觉联系时,视线会沿着这个视觉路径继续向前,去寻找另一个元素,而这个过程就是视觉惯性。
汉字由于其特殊的笔画构造和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书写习惯,一撇一捺、一横一竖都在无形中牵动着人们的视线。在汉字排版中,运用这种笔画带来的视觉惯性去编排文字,使文字之间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贯穿全文,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信息的传达也更加流畅。如汉字“时光流逝”沿着笔画形成了由上到下流畅的阅读惯性(图3),也很符合文字所传达的信息。
英文是由多个拉丁字母组合而成,字母中的直线和圆弧也在无形中牵动着人们的视线,如果有意识地利用这些路径将字母以某种方向或形式串联起来,形成例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左上角到右下角、从右上角到左下角的阅读惯性,将会增加读者的动态阅读体验。如英文字母相连的弧形线条构成了“S”形的阅读惯性(图4)。另外,在中英文的版式编排中,通过有意识地控制文字或字母的安放位置和排列方向,通过视觉元素的牵引,形成一个有效的视觉路径,也是视觉惯性在版式设计中的合理运用。
五、中英文在版式设计中的共存
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密切,而文字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文化交流的必要基础,这也使人们对多语言文字共存于同一媒介或系统美学的诉求更为迫切。在版式设计中,图形、文字和色彩等构成元素本身是不同质的,而归属于不同语系的汉字与英文更是作为两种各自独立的字形所存在,当这两种字体共存于同一个版面上时,这些对比的双方鲜明地表现出自己的特征,版面中充满着矛盾的对抗和差异的对比。如若在字体选择和版式设计上出现了失误,将会造成信息传达混乱。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中西两种字体的差异和对抗产生了一种既相互
排斥又相互吸引的内在张力。 首先,从中英文字体的匹配上,设计师常从表现理性、科学性的角度出发,选择无衬线字体Helvetica和中文的黑体字进行搭配,这两种字体的选择在编排上显得简洁统一、现代感强烈;而从亲近、便于阅读的角度出发,通常会选择衬线体Didot和中文的宋体字与之匹配,这两种字体在笔画粗细的不同上相呼应。衬线与无衬线体的中西文匹配方法是如今最常见的中英文共存的设计方法。
其次,把中英文字体中的笔画打散重构,通过对字形解构进行文字共存的设计手法也是中英文字体相匹配的一种尝试。通常这种方式是将另外一种语言文字中与之相似的笔画进行替换,重新组合后的文字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但从阅读整体性上来看,只能读懂其中的一种语言,另一种语言通过细节的变化与之互动,从视觉上给人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这也是中西文字碰撞和交流的一种形式。
当然,在版式设计中,有时中英文的共置并不是处于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受地域差异、文化背景、受众群体不同等影响,我们需要处理好语言文字中的主次关系,突出强调较为重要的文字信息。而这种主次关系的调整通常是从文字的位置、大小、比例关系、色彩关系的差异上,这种主观层面的适当削弱一种语言形式,并不是忽视它的存在,而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版式设计的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