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

时间:2022-06-24 09:06:27

广播电视新闻论文

第1篇

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人员主要是对信息进行思维方面的再加工,在这一个加工过程当中,新闻编辑工作者需要根据自我的判断能力,将自身所具备的意图融人到新闻之中。所以,作为一名新闻编辑人员,其拥有的编辑意图也就决定了新闻本身的价值导向。

(一)拥有独特新闻眼光,博学多才作为编辑,博学多才是必备的技能,这主要是来源于日常的积累与勤奋学习,除开平时学习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之外,更应该注重实践工作,确保理论和实践能够相互的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够提升新闻价值的整体判断能力。

(二)拥有组织、协调能力作为编辑需要经常对战役性报道进行组织,其中包括了栏目的开办、策划采访、方案制定等等方面。一个好的节目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这不单单是编辑一个人的任务,更多的是需要编辑与本台各个部门之间的成员以及节目的每一个环节做好相互之间的联系,所以,编辑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三)电视新闻记者需要丰富的经验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不仅需要保持较高的新闻敏感度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夫,还需要懂得编排电视图像。只有电视新闻记者经验足够丰富.才能够完美地深入到各个行业之中,了解行业根本,确保自身拥有驾驭全局的能力。

(四)画面剪辑技术要足够的熟练作为电视新闻的编辑人员,还应该懂得画面之间的相互组接,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相互连贯的画面,再配合上听觉的补充,就能够让观众了解到整体事情的发展过程,也能够了解到记者以及编辑想要表达的意图。

(一)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实现途径——制作舆论监督节目对于舆论节目的制作技巧,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懂得对实施建设性的监督。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的相关人员,应该将党和人民作为工作的中心,懂得服务大局,并且通过党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将群众所关心的问题,政府部门重视的问题看成重点解决的问题。重视正确舆论导向的建立;第二,确保科学化的监督。通过科学的态度去面对舆论监督,才能够通过科学化的方式,让观众接受到全新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新闻;第三,懂得依法监督。舆论监督是受到法律所保护的,只要是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就能够进行监督,但是不能够泄露国家机密,也不能违背党的发展根本。

(二)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实现途径——掌握模糊化处理技巧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当中,编辑人员要懂得对新闻进行模糊化的处理。所以,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人员还应该具备模糊化的处理技巧。在进行新闻的编辑之时,编辑人员应该考虑到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的新闻,然后再将这一类型的新闻进行模糊化处理。本身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其实很困难。不过其中却蕴含了一定的技巧f21。比如:模糊化处理一些不允许泄密的新闻;如果没有弄清楚事件的原委,但是又需要立刻进行报道的,也需要进行模糊化酌始理,之后在跟进报道,让观众对新闻的事实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外,如果新闻当中还会涉及到未成年,那么就应该考虑到对于未成年的保护,能够模糊化的处理未成年人的个人资料。

(三)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实现途径——编辑民间DV素材绝大部分行业都降媒体的宣传看称谓重点工作,比如:工商、公安以及消防部门等,当然,部分单位还有专门的新闻宣传机构的设立,比如:整理部门活动的专员以及宣传部等,另外,也有专门负责活动资料管理的人员,并且将部分资料转交给新闻媒体进行刊登。作为这一部分单位的宣传人员,264和广播电视台之间就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也拥有以下的优势:从他们手中获取的素材是真实的、有效的,具备较高的可信度;从专业术语方面来看,其用词更加的准确,不会出现任何知识性方面的错误;能够及时地进行新闻的调查取证,尤其是对于执法现场镜头的捕捉,同时也不会耽误新闻的取证和发表工作,并且也能够拥有部分记者无法进行捕捉的镜头。目前,很多广播电视台都使用民间DV所拍摄的关键性画面,进行编辑与加工,然后形成一整套的专业新闻,然后进行播放。

(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实现途径——掌握后期控制指挥技巧导播是后期进行新闻编辑的控制与指挥人员,所以,在后期的新闻报道中,导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一般来说,直播对于导播职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是在操作技能方面要求基础扎实,同时还要具备对全局的掌控领导能力。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直播中,所有参与到节目正常播出的人员都应该服从导播的调遣。相比一般的媒介,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才是其核心内容之一,如果将时间看成为电视节目版面空间,那么编导就是对于这一个空间进行掌握的人员,编导本身的现场指挥能力以及掌控能力与电视画面的活跃性和丰富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为能满足这一点要求,就需要在新闻报道的后期制作当中培养导播的控制技巧与指挥能力。

三、结语

作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不仅要求具备行业的严谨性,同时,还应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出发,将本身的编辑水平提高。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者,只有将自身的编辑技巧提高,才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才能够推动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作者:雷蕾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电视台

第2篇

一、做足前期工作,打有备之战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既是记者一项基本功,也是新闻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采访前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整个采访的成功与否起到关键的作用。采访前准备得充分,就等于完成采访任务工作的一半。山区条件艰苦,道路崎岖,有时到偏远农村采访,一个来回差不多就得一天时间,有时为了及时播出当日所采访内容,还得算好回到电视台对所采访内容的后期编辑制作时间,因此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备好、备足相关的采访工具设备。像我们山区电视新闻记者,可能都会吃过准备不足的苦头,我刚刚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对采访前的工具准备工作没有足够的认识,一有采访任务就直奔现场,有一次在接到下乡采访任务时,拿到机子、带子、话筒就出发了,到了现场开机时,发现带子由于老化,拍摄时老是卡机,由于来时只拿了一个带子,没有备用带子,回到台里拿,显然时间已来不及,只好硬着头皮上阵,拍拍停停,弄得自己很被动。因此,采访前的工具准备对我们电视记者来说至关重要,摄像机对于我们电视记者来说,就像是士兵手里的枪,一把好枪加上充足的弹药,才能打好战,同样,机器能否正常工作,电源是否充足,带子是否足够,是顺利完成电视新闻采访的重要保障。其次,要围绕相关报道内容准备有关资料。从大处讲,就是要站在全局高度,了解掌握上级精神,以及近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态等。这样有助于我们在采访时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问题。如果我们对宏观情况不甚了解,胸无全局,视野短浅,那么采访时自然无法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和分析事物,写出的报道就容易就事论事,缺乏深度。从小处上讲,就是记者要了解被采访者或是被采访当地的历史和现状,如某个乡镇的地理位置,人口,土地面积,特色产业,领导班子,新农村建设等。这样去采访,就不至于说外行话,容易与被采访者找到共同的语言。就不至于碰到尴尬的事情了。

二、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

由于是山区县,交通不便,一些记者一想到要下乡就紧张,平时能不下乡就尽量不下乡,围着县城机关部门转,围着会议转,工作虽然轻松了,但老百姓却并不买帐。新闻界老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因此,做一名真正合格的记者,不光要有敏锐的目光,过硬的文笔,更重要的是能把握群众脉搏,捕捉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基层和群众中,蕴藏着大量有新闻价值的题材。实践证明:距离群众的生活越近,越容易捕捉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2009年受莫拉克台风影响后的一个月,我带着《受莫拉克影响,我县猕猴桃损失惨重》的报题到一个偏远乡采访,在拍摄了一些猕猴桃受灾画面后,就想赶回去完成报道任务,却发现当地果农虽然在采访中有提及猕猴桃受灾严重,表情却很轻松。后来在与果农的深入交谈后了解到,虽然当地猕猴桃大量减产,但是,由于外来订单增多,猕猴桃供不应求,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当地果农对猕猴桃增收信心十足。“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只有深入才会有深度,作为一名记者我牢记这句话。只有多下基层,多同群众交谈,才会让我们山区一线记者的视野开阔、思想活跃,也会获得丰富生动的语言,为写出好的作品提供良好的条件,“脚板子底下出新闻”这名老行话,正是告诫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善于在深入基层上下功夫,要不怕吃苦,多到小、散、远的农村走走,多到群众中走走。只有敢于吃苦,至人所未至,才能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好作品。

三、捕捉细节,彰显感染力

生动的细节可以调动观众的情感反应和情绪体验,引起观众的关注,吸引观众投入到新闻中,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因此,细节把握得好,新闻的质量就高;没有好的细节,新闻的质量就比较低。如果能捕捉到表现力强的细节,那就会使新闻主题更有感染力,否则,新闻就会平淡无奇、枯燥无味。记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环境,一边用心体验,一边认真采拍,充分掌握丰富的原始材料,然后通过分析、判断、提炼,把那些最能表现主题,特点鲜明,文字、画面语言内涵深刻的细节筛选出来,确定为典型细节。例如,当一位村主任谈起新农村取得的成就时,脸上流露出喜悦之情,可以将他的表情确定为细节,怎样抓细节呢?首先,选择恰当的位置,这样才能拍摄出满意的效果。其次要对采访对象进行观察,观察不能面面俱到,要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重点进行深入、透彻的观察,其余部分稍稍注意即可。既要突出点,又要兼顾面,保持画面的完整性。第三,记者对新观察的事物,要进行思考,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要展开丰富多彩的联想,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到大,要善于在联想的基础上再创造,丰富其内涵,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

四、尊重采访对象,营造良好气氛

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不仅深深影响采访效果,而且也关系着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形象。如果记者举止文明,言语得体,便会给采访对象留下良好的印象,塑造媒体的较好形象。在以后的采访中,人们就愿意提供新闻线索,交流情感经验,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减少沟通中的障碍,提高采访效率。如果记者自以为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往往会让采访对象感到厌恶,避开媒体,拒绝采访。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只有尊重采访对象,才能获得对方的尊重。尊重采访对象,一是尊重采访对象所在地区的风俗习惯。记者在采访时应该入乡随俗,尽量适应环境,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以免引起对方不满。要深入到田间地里,放下架子,帮农民做农活,聊聊家常,与他们打成一片。其次是注意对方的地位身份,提问得体,不唐突、不鲁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时宜地提问,也不要让对方尴尬。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发现对方的兴趣和爱好。当对方因为性格问题或对记者不熟悉不愿多说时,记者找到对方的兴趣点,把采访变成轻松的聊天。比如,可以与农民聊一聊新农村建设,让他们谈谈农村的新气象,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消除隔阂,缓和紧张的气氛。

五、结语

总之,新闻采访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山区电视记者,除了善于发现新闻,还应掌握新闻采访的技巧。还要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关心农民的生活,关注农村的发展,在采访实践中探索新的技巧,不断完善采访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收集到有新闻价值的素材,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第3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新闻编辑;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信息的发现、搜集、整理的工作人员,[1]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们的素质能力将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广播电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怎样将最新的新闻客观真实、有深度地报道出来与新闻编辑的素质密切相关。当前,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媒体的数量逐渐增多,网络媒体与广播电视之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政治理论素质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新闻编辑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选稿、改稿、整合,如果不对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熟悉,了解党的工作意图,[2]就不能选择合适的新闻头条,做好编辑工作。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需要突出重点,精心编排新闻内容,头条新闻起到“龙头”的作用,会对观众收看新闻的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这些都与新闻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需要具有政治敏锐性,坚定党性原则,正确的对人民进行舆论引导。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的重要纽带,要向受众宣传有价值的新闻,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将受众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从群众对新闻的关注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报道有价值的新闻。

(二)较强的业务素质

高素质的编辑人员需要在进行新闻播报时对相关的政策法规有详细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工作中有效地贯彻和落实。当前,新闻编辑人员的数量不多,高素质、业务能力较强的编辑人员更是很少,编辑人员不仅需要在选稿、改稿、审稿等工作中做到准确无误,还需要有较高的剪辑以及播报能力,使编辑人员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3]新闻编辑人员最基本的业务素质就是文字能力,新闻稿件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并进行播报的,因此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准确、简洁的使用汉字,并进行语法的修饰,使新闻更加生动,能够打动观众。

(三)较高的思想修养

新闻编辑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想修养。新闻编辑需要将记者、通讯员的一些不成熟作品或半成品进行加工,自己的劳动体现在别人的作品中,不能追求自己的名利,一旦出现问题还需要承担责任,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编辑人员提高自我修养。还有就是编辑人员需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编辑人员承担着新闻编辑的重任,编辑什么,先编辑什么,后编辑什么都需要遵从党性原则,[4]坚持真理的传播,根据中央政策和口径对新闻稿进行把关,支持群众的呼声,要秉公办事,不,在稿件的取舍上要坚持质量标准,不唯上级,不注重名气,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时间通常是以秒进行计算的,因此编辑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做到一丝不苟,实事求是。

(四)创新意识

创新是新闻编辑不可缺少的素质,当前,广播电视新闻中动态报道、会议报道、面子上的报道比较多,而对于一些深度的、反映群众的、贴近生活的内容报道却很少。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就需要编辑人员能够创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要判断哪些新闻有价值,从文字上下功夫,坚持内外结合的报道方式。新闻编排应从一些弘扬主旋律的新人、新事上进行,贴近群众生活,反映问题,突出时代性和导向性。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从专业、客观的角度对社会新闻进行筛选,编辑人员在工作时需要有较强的工作素质。但是目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情况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渐加快,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却是疲态尽显,在目前快速的生活节奏面前不知所措。有很多原本的电视受众由于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电视新闻,他们更多地利用快捷的网络媒体获取新闻信息。还有一些受众由于每天面对大量的网络新闻,信息量十分大,心灵比较疲惫,对于一些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没有兴趣。这就使得很多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出现了这种现象,为了重新吸引受众的目光,他们开始蓄意夸大、假报新闻,利用一些莫须有的新闻吸引观众。还有一些编辑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口味,违背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关注一些比较低俗的新闻事件。广播电视新闻是党和政府与群众连接的纽带和桥梁,有些不法人员贿赂编辑人员,刻意制造假新闻,使社会出现混乱,严重违背了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还有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知识面不够宽广,不能及时接触到社会上的新鲜事,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整体水平不高,或刻意隐瞒新闻事件中的负面消息,虚假报道,蒙骗受众,受众不能及时了解相关的信息,使受众不再信任广播电视新闻。与此同时,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每天待在办公室中,对于记者上交的新闻稿,不能了解其中重要的新闻点,经过修改之后使得记者的采访稿变得毫无价值。编辑人员中也存在着不负责任,丢三落四的现象,[5]将收到的新闻稿随意堆放,到使用的时候找不到,使得新闻文不对题,出现假新闻。这虽然不是故意的行为,但是也与编辑人员的职业操守相违背。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不愿意学习和接触新知识,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相脱节,使得编辑的内容不能满足受众的实际需要。编辑人员的基本能力比较差,一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组织和联想能力比较差,不能对编辑内容正确的把握,新闻稿件的真正含义不能被挖掘,使得资源严重浪费。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编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为百姓谋福祉为己任,敢于批评,敢于说实话,以保证新闻编辑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新闻编辑素质培训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具体的措施如下:

对于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来讲,科学合理的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定位是十分必要的,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中,需要认识到角色定位对于工作开展的重要影响。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进行角色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确定,首先编辑需要参与到新闻稿件的前期策划中,指导记者进行科学的采访,编辑人员可以按照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对新闻报道的计划、关注的内容、舆论导向的把握等进行明确,安排记者采访任务。[6]其次,还需要编辑人员全面对稿件的筛选以及加工进行管理,保证工作的有序开展。节目录制过程中,需要编辑人员进行统筹规划,保证主持人与技术人员之间的协调,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能够高质量的播出。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思想素养提升是强化编辑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内容,应努力提高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积极认真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的基础知识,[7]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明确编辑内容的方向。同时,加强编辑人员对广播电视传媒工作、编辑政策的学习,使广播电视编辑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在国家政策、理论的指导下,保证编辑内容的时代性,使编辑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实际需要,从而促进社会民众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强化专业素质

广播电视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对于编辑工作水平和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很多编辑的联想能力不强,稿件不能实现有效地衔接,只是注重稿件文字上的修改以及排序,使得新闻编辑内容的导向性不强。还有些新闻编辑将政治理论强行加入新闻内容中,使得编辑的内容生硬,这些都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能力不强。因此,必须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能力,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科学的运用相关知识开展编辑工作。专业素质是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再学习与培训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要定期组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新闻编辑的新闻敏感性得到提升,新闻编辑的素质要受到编辑观察力的敏感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新闻敏感性比较强的编辑,编辑内容的方向性以及宣传力度要更强。同时,还要强化思维品质的培训,提高编辑人员思维的宽度、深度,强化编辑的敏感性、逻辑性以及独立性等,使编辑能够正确地把握新闻导向。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语言素质和表达能力是必备的素质能力,通过优美的语言能够使新闻故事的内容更加丰富,赋予其生命力。广播电视编辑人员编辑文字需要有新的理论和思想作为指导,使新闻内容更加生活化,贴近民众,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可以组织编辑人员通过演讲或者是辩论等互动强化其语言表达以及组织能力。广播电视编辑工作要顺利地进行就需要强化电视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要求广播电视编辑参与到电视新闻栏目的设计与制定中,并与记者、通讯员保持良好的联系,对其新闻工作进行组织指导,逐步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组织指导能力。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幕后工作,他们很难被观众熟知,因此需要提升广播电视编辑的奉献精神,[8]感受到编辑工作的独特魅力,使其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五)走出办公室,参与到生活中

编辑可以说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核心人物,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需要有新闻敏感性,并且对新闻的走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这些素质并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养成的。当前很多电视台都将编辑人员外派,就是希望编辑人员能够扩宽自己的视野,获得最新的消息,打破原有的思维认识,实现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是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新闻形式,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受到的网络冲击与挑战,需要广播电视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高编辑人员的素质能力,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的角色进行科学定位,强化其思想修养、专业素质、组织人员再学习和培训,使编辑人员能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而将更加优质的电视新闻节目呈现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吴伟兰.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12(10):165-166.

[2]谢选浩.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新闻传播,2013(05):234.

[3]赵凯.试论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提升策略[J].科技信息,2013(17):497.

[4]王菊.浅析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传播,2013(06):43.

[5]胡健伟.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艺术科技,2014(11):69.

[6]田维林.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1(05):50-51.

[7]刘继荣.探究如何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素质[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106.

第4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作用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主要是通过现有新闻素材进行编写及整合,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后期新闻的播出效果。广播电视新闻产业在我国的传媒行业中占有主导地位,它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交活动等,从各个方面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因此,可见其重要性。正因为其重要,所以人们对其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如何更好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是媒体人的重要任务,对此,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人员而言,提高新闻编辑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广播电视新闻后期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把握新闻事件的中心价值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整理新闻素材时,主要需要编排出能够突出新闻核心价值的信息。以交通事故为例,在这类新闻事件中,广播电视新闻的价值主要从逃逸司机的道德缺失、旁观者的道德表现等社会良知方面,从而进一步倡导社会的正能量、批评社会的负能量,以此帮助受众群体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2)引导正面、积极地舆论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还要考虑舆论的因素,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在信息的播报过程中一定要监测舆论的发展情况,从而强化新闻的正确引导作用。比如,在一些政治类宣传的工作中,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百姓的关怀和帮助,引导人们向着正确的舆论方向,而对于一些违法贪污、受贿的官员则要进行批判,帮助人们了解其危害性,从而在自身的生活和工作中得以规范自身言行。3)与时俱进的编辑技巧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观念。在新闻的编辑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能力,要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从真实的角度出发,不做虚假新闻,投其所好,从而更符合大众的“口味”。除了要与时俱进外,还需要新闻编辑者另外,电视新闻编辑还要拥有丰富全面的知识,在生活拥有较强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让编辑出来的信息更加丰富有内涵,从而吸引观众。

1)题目及结构的编辑方法广播电视新闻的稿件与其他稿件不同,其自身特点要求新闻具有感染力强和短小精炼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不仅仅是对文字的简单处理,它要求的更是一种艺术的体现。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在对新闻的编辑过程中把握好题目的选取,只有标题具有吸引力,新颖、独特,才能吸引观众去收听、去观看。同时在信息的内容上也要注意结构的调整,避免冗长、枯燥。2)文字处理方法广播电视新闻也要注意把握文字处理的技巧和方法,学会通过颜色、字体型号、动画效果等方面对重点字词起到强调的作用,以此帮助受众群体抓住信息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同时,在播报画面中,巧妙运用文字与背景的反差可以起到更好的强调作用,通过语言文字的情感色彩引起观众的共鸣。3)新闻稿件模糊化处理方法广播电视新闻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信息建立在真实基础上,但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也需要进行合理的模糊化处理。比如在采访的对象要求对人脸进行模糊化处理,这样我们就需要尊重他人的肖像权,采取模糊化处理。某些图像稿件如果侵犯了他人的权利,则需要进行稿件的模糊化处理,以此达到对他人的尊重。此外,急发稿件也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新闻的时效性要求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群体。以此,在对信息进行模糊化处理时,新闻编辑不仅要重视新闻消息的真实性,还要考虑到稿件发送的时间,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对内容进行模糊处理。

我国广播电视新闻工作可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的支持、国家信息理念的正确解读以及国家政策的有效把握,这种保障是新闻工作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前提是国家正确的政治指导方向。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新闻工作规则,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价值,从而更好的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新闻事业。

2、从受众规律开展新闻编辑技巧创新

我国当前的广播电视新闻行业主要通过观众的点击率和收视率来评定新闻的成功与否,通过这点,新闻编辑工作者可以提炼出受众群体的兴趣出发点,从而发掘出受众群体的基本规律,从而为下一次的新闻编辑提供创新之处。例如在新闻标题的设定上,可以选择趣味性更强、吸引力更大的标题,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

3、从不同角度拓宽新闻话题渠道

近年来,新闻素材的来源渠道呈多样化发展,因此,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播报内容几乎存在大部分相似情况,这大大降低了人们对新闻的关注程度。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可以从不一样的角度对相似的新闻开展讨论,从而以新的视角对问题或现象进行阐述。如在对盗窃案的报道中,新闻编辑者除对盗窃行为进行批评外,还可以把居民英勇的行为引入到报道中,进而体现居民的善良和勇敢。通过另一种角度对新闻播报进行创新,可以带来不一样的收视效果。

三、总结

广播电视新闻产业对社会信息和价值的传递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广播电视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新闻编辑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与调整。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一定要结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新闻编辑创新工作,这样才能让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得到发展。

作者:王媛 单位:吉林人民广播电台

参考文献:

[1]刘丽敏《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创新的分析和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89-190.

[2]狄柏涛《广播电视专业新闻编辑创新的策略解析》[J].科技传播,2014.

第5篇

关键词 新闻控制 新闻媒体所有制 新闻媒体结构

abstract the intermediary of news controlling is the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its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of ownership of news media develops from singleness to mixing. the changing of the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may realize both of legality and effectuation for the news controlling.

key words news controlling system of ownership of news media structure of news media

新闻控制就是在新闻体制的基础上,对新闻传播活动,特别是针对新闻媒体所进行的种种调控与制约。因此,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实际上将涉及与新闻体制相关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行业性的新闻调控,主要对新闻媒体结构进行调控;另一方面是规范性的新闻制约,主要是对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制约。

事实上,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新闻媒体结构的现实类型如何,将决定着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可能传播范围;而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现实效应如何,则将规定着新闻媒体结构的可能演变趋向。wwW.133229.coM在新闻媒体结构的类型演变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的效应范围之间,随着基于不同新闻体制之上新闻控制的进行,也就相应地形成了新闻控制的不同类型。

从新闻体制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新闻媒体结构,还是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新闻控制类型与新闻媒体结构类型直接想相关,而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间接相关。这是因为,新闻控制往往是通过对新闻媒体结构进行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来达到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规范性的制约。这就是说,离开了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无法实现规范性的新闻制约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规范性的新闻制约没有行业性的新闻调控重要。恰恰相反,如果没有规范性的新闻制约,行业性的新闻调控是根本不可能进行的。这无疑证明了,在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之间,虽然可以在理论上进行有所侧重的讨论与分析,而在现实的新闻传播活动之中,实际上是无法真正剥离开来的。这首先就意味着在新闻控制中,对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所进行的新闻制约,在一般情况下,是通过对于新闻媒体结构的新闻调控来实现的,因而新闻媒体结构具有着某种中介性质。与此同时,这也就意味着,新闻调控与新闻制约将会是一个共时性的新闻控制过程,尽管两者之间在新闻控制类型上的表现具有着直接与间接之分。

在所有新闻媒体及其新闻传播活动之中,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如果说对报纸曾经进行过有效的新闻控制,那么,对网络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如今乃是令人头疼之事,因其难度最大而只能诉诸新闻传播活动的未来发展。因此,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无疑成为现实可行的研究重点。这就在于,广播电视居于从报纸向网络的媒介发展之间,对广播电视进行新闻控制,不仅可以承袭曾经有效的经验,而且更能够为指向未来而提供现实的种种教益。

由此可见,面对广播电视如何进行新闻控制,必须回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所有权这一根本上,并且以新闻媒体结构的演变为主,来对新闻控制进行当下讨论。这是因为广播电视这一电子媒介所需要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因而在所有权的判别上就更为明晰,实际上也形成了私有、公有、国有三种广播电视业所有制,而与之相对应则是新闻媒体结构从单一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向着混合所有制的广播电视业结构发展。

从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美国来看,其最大特点就是市场竞争激烈。到20世纪末,“美国私营商业广播电台占全国广播电视的总数的93%。私营商业电视台占全国电视台总数的76%”。这就表明,市场竞争促进了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特别是电视新闻直播的重大改变。不过,在美国除了私有广播电视业之外,还有公有广播电视业,而公有广播电视业的宗旨是为公众提供教育或服务,因而被称为公共广播电台与公共电视台,而其主办者可分为四类:州政府、地方教育部门、高等学校、非营利性公共团体。经费来源根据美国国会在1967年通过的公共广播电视法案,主要依靠政府和经办部门的拨款或基金会的捐款、大企业的赞助、观众的自愿捐款和出售节目的收入。所以,1968年就成立了公共广播公司,旨在统筹联邦政府拨款的分配和使用,协调公共广播电台,公共电视台之间的关系,促进公共广播电视的发展。①

在美国,不仅公有广播电视业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而且私有广播电视业也同样受到根据国会立法建立的管理机构的管理控制。不过,由国家立法设立的美国联邦传播委员会,虽然是新闻传播的最高管理机构,但发挥作用有限。这主要是因为它受到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第五、六修正案(即保障宪法条文的实施)的限制,使它在进行新闻控制时往往举步维艰。

这就表明,无论是政府,还是行业所设立的管理机构,在进行新闻控制之中必须依法实施,与此同时,管理机构所进行的新闻管理控制,不仅应该体现出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法律保障,也更应该有利于推动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展开行业道德的自我约束,只有这样,新闻控制才是真正有效的。

除了依法建立的管理机构所进行新闻管理控制之外,还由美国政府实施新闻行政控制,表现为刚性的新闻制约与柔性的新闻调控两种方式,政府在以司法行政权强制实行刚性新闻制约的同时,更是通过其他渠道来非强制地实行柔性新闻调控。所以,实行软性的新闻调控是政府主要采用的新闻控制方式,这就是说,美国政府实施的新闻行政控制是以新闻调控为主的。

最主要的柔性新闻调控形式,就是政府通过各级公关网络来有效地利用公务信息,使新闻传播活动在无形中受到新闻调控。在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都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试图通过这样的机构来树立政府形象。据统计,联邦政府有6000人从事公关工作,每年耗资1.64亿美元。白宫还有单独的公关机构,尼克松当政时就拥有一支60多人的公关队伍。在1985年财政年度,政府的公关开支达4.36亿美元。

美国新闻媒体面对政府公关人员所提供的政府消息,往往会在有意无意之中受到其无形的调控——正如美国学者所说的那样:“他们想当政府的批评者。他们竭尽全力避免成为政府的工具,但他们明白,白宫、国会议员和行政官员在利用他们,而他们对此无能为力。官员是他们的消息来源,反过来官员们又利用他们的语言把这消息公之于众。”②无庸讳言,这只是从柔性新闻调控的负面影响来看问题。事实上,通过公关渠道进行政府公务信息的发布或透露,不仅可以使公务信息迅速成为新闻,而且还可以揭示或暴露政府内部的阴暗面。“水门事件”的揭露,对于美国社会产生的新闻冲击所形成传播效应,应该说是具有典型性的。

相对于美国以私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英国则以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为主,并且成为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英国广播公司作为公营广播公司独霸英国的广播电视业,一方面推动了英国新闻事业从广播业阶段向着电视业阶段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英国广播公司垄断电视的一统天下格局,已经极大地阻碍了英国电视业的正常发展。由此,在英国兴起了“压力运动”,成立了“大众电视委员会”,强烈要求建立私营商业广播电视台以促进新闻传播活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通过公众舆论施加压力以推动新闻媒体结构的及时调控,也就成为英国实施新闻控制的公共方式之一。

1973年,第一家私营商业广播电台伦敦广播公司开播。至此,英国公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单一垄断局面被打破。到了1992年,英国政府发表绿皮书,提出对新闻体制进行改革的设想。所有这些依法对新闻媒体结构实施的具体改革,都是为了彻底打破英国广播电视业的垄断现状而进行的行政新闻控制。尽管英国政府对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结构进行改革的决心很大,但是,整个改革过程表现为一个渐进性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的到来。③

相对美国与英国,苏联广播电视业成为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的国家代表。苏联进行国家统一管理和经营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是由中央、加盟共和国、地方(边疆区、州)三级的广播电视媒体所组成的。因此,广播电视的经费靠国家拨给,中央台一贯不播广告,地方台也只有少量广告收入。单一的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产生了以下的三大不足:第一大不足表现为缺少媒体与媒体之间竞争的动力,新闻传播活动质量无法得到改善;第二大不足表现为广播电视媒体偏重于向上级负责,新闻传播活动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大不足表现为自上而下的宣传居多,自下而上的表达公意甚少。

苏联解体之后,作为苏联领土上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不仅成为其广播电视媒体的最大继承者,而且其中央新闻媒体全都被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统管起来,负责进行新闻控制。到了1992年6月底,在俄罗斯新闻出版部登记注册的新闻媒体,出版物有4000种,各级广播电视机构300余家。此时的俄罗斯,只有两个全国性的政府广播电视机构,除了成立不久的全俄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之外,就是由苏联中央广播电视机构一再改组而成的俄罗斯公共电视公司,专门从事电视传播活动,51%的股份为国家所有,其余股份出售给12家民间企业或公司。此外,俄罗斯还有将近300家私营广播电视台,一般都租用国有媒体的设备播放节目。

这样,随着从苏联的单一国有广播电视业结构,进而转变为俄罗斯的国有、公有、私有三者并存的广播电视业结构,政府进行新闻控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92年,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颁布的《关于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的命令》,设立了俄罗斯联邦新闻中心,其主要任务就是协调国家定期出版物,包括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活动;保证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有关国内改革进程的消息和对国家政策做出解释;帮助沟通总统、政府同各社会组织、党派的联系;帮助国际新闻界扩大对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报道,与国外建立信息和文化联系等等。④

这样,在俄罗斯,除了通过建立行政机构来进行新闻控制之外,还注重运用经济上有区别地对待的行政手段,来促使新闻媒体走向市场化。一方面,对政府所属的新闻媒体,除了负责人事组织安排,保证公务信息来源之外,通过直接拨款,来进行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将其余的新闻媒体推向市场,使其通过市场运作来获得必不可少的资金。于是,在促成了新闻媒体传播活动多样化的同时,也推动新闻媒体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新闻媒体结构在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中所发生的现实演变来看,首先看到的就是新闻媒体结构,基本上是从单一的结构类型向混合的结构类型进行着转换,推进了新闻传播活动水平的迅速提高;其次是对于新闻媒体结构与新闻媒体传播活动进行的新闻控制,在手段从单调到多样进行变化的同时,更注重在法律之内实施以新闻调控为主的新闻控制,尤其是注重新闻调控的有效性,使之与新闻制约的合法性,能够在新闻控制的实施过程中达成一致。

注释

1 陶涵主编:《比较新闻学》,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62页。

2 童兵主编:《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第6篇

广播电视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传统主流媒体,特别是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广播电视的覆盖率大幅提升,成为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最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的信息需求和新闻传播模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传播媒介多、信息传播快、舆论影响广、突发事件多的情况下,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应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根据新形势、新需要,积极调整战略,有力地表达和反映舆论,有效地影响和引导舆论。

一、河北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格局及现状分析

广电媒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舆论引导的排头兵作用。目前,河北省广播电视已经形成以时政新闻节目、舆论监督节目、民生新闻节目为主的多层次、立体化的舆论引导格局。其中,时政新闻节目是形成主流舆论导向的主体。河北电视台的《河北新闻联播》、河北电台的《河北新闻》、《全省新闻联播》、《北方快车》等综合性新闻和深度报道节目是重要新闻的集散地,是广电媒体中最权威的信息源,强大的公信力使其成为主流舆论的风向标。在此基础上,舆论监督类节目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聚焦重大新闻事件和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多面切入、深刻剖析,从而澄清错误认识,通达社情民意,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河北电视台《今日资讯》、河北电台《阳光热线》等舆论监督类节目已经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具有良好口碑的品牌节目。此外,民生新闻节目是近些年风生水起的新闻节目形态,它顺应了广大群众的需求,也是新闻媒体汇聚民意、凝聚舆论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目前,河北电视台的《“三农”最前线》、石家庄电视台的《民生关注》、《小吴帮忙》等节目关注百姓生活,为群众排忧解难,已经成为很多群众的知心朋友,形成了较强的舆论影响力。

总体来看,河北省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现状表现为:

(一)一些品牌节目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发挥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目前,河北省广播电视的品牌新闻节目越来越多,这些节目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如河北电视台《今日资讯》、《“三农”最前线》,石家庄电视台的《民生关注》、河北电台的《阳光热线》等,这些龙头节目在舆论引导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重大新闻报道迅速及时,导向正确

2008年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在新闻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我国广播电视对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做到了迅速、公开、透明,应对能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河北省广电媒体在重大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传播中,也积极应对,不断总结探索新经验。在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2009年暴雪事件以及“河北省三年大变样”、“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等重大事件和主题报道中,广电媒体深入一线挖真相,通过大量真实、生动、权威的报道有效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需进一步重视舆论引导规律,提高舆论引导效果

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接收终端等新媒体的发展,社会语境的开放性、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传播范围的国际性和舆论环境的复杂性等变化随之而来,这对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个中不足也愈加凸显。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广电新闻节目(栏目)忽视新闻舆论引导的规律性和受众的主体性,引导方式单一、呆板、缺乏引导艺术;广电媒体在重视开发新闻节目(栏目)舆论引导功能的同时,忽略非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舆论引导效果有待提高。

二、制约舆论引导实效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忽视新闻舆论引导规律,舆论引导模式化、单一化

当前,媒体处在一个加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受众信息需求日新月异,审美需求日益多元。河北省广电媒体也在适应传播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改版。河北卫视继2007年推出“快乐家+家”的全新频道定位后,2010年又再度升级,以“和谐社会,快乐家庭”为主旨,推出我国第一个“快乐家庭频道”,并打出“品牌全国化”的口号,节目更加时尚、品牌栏目更加突出。

虽然广播电视媒体都在精办节目,着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但仍存在忽视舆论引导规律的问题,表现为新闻报道模式僵化,尤其是时政新闻、会议新闻还难逃窠臼,面孔生硬,亲和力不足,难以吸引受众。这一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认识上的误区。新闻舆论引导必须遵循舆论形成、运动的规律。有的媒体误将新闻舆论引导等同于宣传,将舆论引导的主体片面化为政府与媒体一方,而忽略了广大受众。殊不知舆论作为一种公众意见的集合,是公众对特定事态的公开评价及其多数人的一致性的意见。舆论的形成绝不是单靠意识和观念的灌输,而是在不同意见的相互碰撞、自我修正的过程中得以呈现的。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要正确引导舆论,必须体察民情、反映民意。如果新闻媒体与公众舆论是“两张皮”,对于群众关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媒体“顾左右而言他”,不主动触及,就难以真正影响和引导社会舆论。 (二)舆论监督力度弱化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担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转型期种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日渐突显,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重视。进入新世纪,网络等新媒体成为舆论监督的主力。自2007年以来,重庆“最牛钉子户”、厦门px项目、山西娄烦矿难、深圳“高官涉嫌酒店猥亵女童”等影响中国宪政进程的重大事件,无一不是源起于网络媒体。与此相反,传统媒体却在后面扮演着亦步亦趋的跟随者。由于缺乏法律保障、主体地位缺失以及监督阻力大等问题,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呈现出范围窄、力度小、数量少的弱化趋势。

河北广播电视媒体一贯重视舆论监督,以《阳光热线》为代表的一批舆论监督节目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同类节目的领跑者。但是,不可否认,近年来,广播电视的舆论监督力度也在不断弱化。河北卫视现有四档新闻类节目,却没有一个是专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河北电台的舆论监督类节目也仅有《阳光热线》一枝独秀。除了舆论监督类节目(栏目)数量较少以外,还存在回避敏感问题,批评监督不到位等现象。

(三)传播模式缺乏互动,引导方式及平台亟待创新优化

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舆论引导方式是否符合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单向灌输式的传播模式仍然影响着今天的新闻传媒,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利于形成集中统一的舆论环境。但在当前思想观念解放、社会舆论环境相对宽松、公民参政意识普遍增强的氛围下,有些旧有的传播方式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和广大受众的需求。由此导致的一个负面结果是,公众难以以平等的地位,多元、公开而理性地对公共事务进行讨论,舆论引导难以取得最佳效果。此外,舆论引导媒介平台有待融合。目前,新媒体迅速占领了舆论传播的新阵地,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河北广电媒体在建设舆论引导传统平台的同时,对新媒体传播平台重视不够。虽然很多电台和电视台都已经向新媒体领域进军,开辟了手机电视、手机广播、网络广播、户外屏媒体等传播平台,但其舆论影响力还较弱。导致广电传统媒体舆论与网络舆论的“两张皮”,使受众舆论与政府、媒介舆论无法顺利对接。因此,增强河北省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需要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进一步融合新媒体,打造新旧媒体联合互动的平台。

三、新形势下提高河北省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认识舆论引导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更新、深化舆论引导理念

舆论引导是新闻媒体必需牢固坚守的一项基本社会职责。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传播生态的不断变化,广播电视传统的办台理念受到很大冲击。巩固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地位,必须更新理念,树立舆论引导的全局观念,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围绕热点主动引导,针对热点深入引导。

(二)尊重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规律,扬长避短,改进舆论引导方式

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在新时期呈现出三个新规律:第一,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具有较强的舆论传播力。在2003年非典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三鹿奶粉事件、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报道中,广电媒体以独有的传播优势发挥了舆论引导的主力作用。第二,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趋势使舆论传播形态、舆论引导方式多元化。目前,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正进入实质攻坚阶段,广播电视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北京、沈阳、南京等地都成立了广播电视台,河北省石家庄、邢台、衡水、唐山等市也组建了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集团化发展使节目形态更加丰富,舆论引导内容和方式也应不断创新变化。第三,新媒体加速了媒介融合,改变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目前,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多样,受众对信息可以进行选择性订制和接收,并自主便捷地互动参与。

受众群体广泛是广播电视舆论引导的先天优势。电视长期以来占据第一媒体的强势地位,广播在上世纪末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低迷后,以分众化传播为契机,目前也已经走向复兴。通俗化、现场感强不仅是广播电视最大的传播特点,也契合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和大众娱乐化的文化诉求。因此,提高广电媒体的舆论引导水平,关键在于充分把握自身的新闻传播规律,扬长避短,突出广播电视直观、生动、富于表现力的传播优势,在增强互动性、提高服务性、打造亲和力上做足功课。近些年,随着广播电视受众市场的不断细分,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已经逐步形成了小众化、专业化的传播格局。相应地,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也应适应传播模式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宣传引导。

(三)以全面、及时、准确、公正的信息传播为基础,增强媒体公信力,强化舆论影响力

信息传播的质量也决定着舆论引导效果。随着新闻竞争的白热化,一些媒体心态浮躁,片面追求收视率、收听率,新闻报道只求哄动效应,忽视真实性,造成假新闻层出不穷。加之以网络等新媒体为传播源的信息传播,由于传播过程的开放性和强大传播影响力,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信息传播强势,造成舆论失控的局面。在这种传播环境下,广播电视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应该充分发挥权威性、公信力的优势,利用自身完善的传播结构,严格把关,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在信息传播中做到全面、有序,准确把握舆论导向,不偏听偏信,不盲从跟风,通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提升舆论影响力。

(四)以品牌新闻节目(栏目)为龙头,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舆论引导高地

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品牌节目的传播优势。目前,河北已有一些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的广电节目,它们是提升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龙头和抓手。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节目在资金、人才、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将节目办精办细。第一,注重选题策划,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专题做深做实。重要政策和重大新闻事件往往是舆论的聚焦点,集中体现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广电媒体应加强此类报道的策划,关注百姓的利益诉求,以本土化、贴近性为目标,解读大政方针,真实、全面、公正地报道重大新闻事件,使舆论导向深入人心。第二,深入实际,洞察社会舆情。当前,我国正进入群众言论勃兴时期,公众舆论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必须关注群众言论,根据社会舆情的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引导。第三,以亲民报道革新时政新闻。在时政新闻报中要增加民生新闻的比重,在报道方式上也要不断创新,变严肃、呆板、生硬的“播”新闻为活动、生动、平和的“说”新闻,增加时政新闻的亲和力,拉近与受众的距离。

(五)以优质非新闻节目为补充,丰富舆论引导内涵

舆论引导不仅是政治引导,还包含思想引导、价值引导、行为引导、文化引导等。在新闻传播泛娱乐化的背景下,不仅新闻、社教类节目承载着舆论引导重任,综艺、娱乐等非新闻节目也要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如果新闻节目里刚刚宣传了主流价值观,而在综艺节目中却大大鼓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仅自相矛盾,形不成舆论引导合力,更有损媒体形象。从低俗化的娱乐选秀节目、张悟本事件,到电视相亲节目中的拜金女,娱乐节目屡屡暴出的不和谐音广受诟病,如何在娱乐节目中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媒体必须直面的严肃课题。

发挥非新闻类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内容为王——河北广电节目中有大量综艺娱乐节目,比如《综艺传奇》、《激情大冲关》、《大地欢歌》等,提高节目的舆论引导力除了注重形式上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外,还要在内容上严格把关,重视节目中所传递的社会价值取向;二是注入文化内涵——文化是综艺娱乐节目的长久生命力,文化的浸润性不仅能提高节目品位,彰显地方特色,还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舆论引导作用;三是加强自主创新——学习借鉴优秀节目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根据本地受众需求进行“嫁接”,同类节目要有差异化定位,切忌盲目模仿。

(六)以专业化、创新型人才队伍为依托,增强舆论引导的创造力

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引导力,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技术精湛、工作作风严谨、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人才队伍。目前,河北新闻人才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人才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整体素质偏低、高端人才较少、复合型创新人才稀缺等问题。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细分化程度越来越高,培养专家型、学者型和一专多能的复合人才是新闻队伍建设的方向。优化广播电视新闻队伍的关键在于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用人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提高新闻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七)整合优势资源,实现舆论引导的多维传播与互动

1.广电区域内及跨区域整合资源,构建多维舆论引导格局。广播电视集团化的发展趋势,为区域内的广电资源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集中人才、资金,充分发挥品牌节目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进一步提高优质节目的社会效益。除了区域内的合作,不同地区间的广播电视媒体也可以形成合作联盟,在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报道中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实现集约化的信息传播。目前,河北已经成立了河北广播联盟,遍布全省的记者网络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提供新鲜、生动的现场报道,有效提升了广播新闻报道的质量。广播与电视应在机构整合后,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尽快完善合作机制,实现全方位的多维传播格局。

2.加强与网络等新媒体的融合互动,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广播电视所具有的传播时效强、内容生动、便于互动等特点与新媒体有着极强的融合力。广播电视向网络等新媒体领域扩展,构建全媒体传播平台,这是提高广播电视传播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渠道。河北广电媒体目前已经开始了在新媒体领域的探索,河北电台的新媒体广播产生了一定影响,并开创了与户外屏媒体合作,发展可视广播的先河。河北移动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影响力逐步提高。但是,目前新旧媒体的融合还主要停留在形式上,缺乏内容上的深度融合。应根据不同媒体的主要受众和传播特点,对新闻内容进行精细化加工,通过融合共通的全媒体传播,实现舆论引导的最优组合。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3-0002-02

广播电视是我国最重要的大众传媒手段之一,在我国的信息传播媒介的地位不容质疑。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传媒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得其在信息源和受众源中的优势受到影响。而广播电视传媒只有站在自身的角度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新闻编辑策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媒品牌,才能抢占传媒领域的阵地。笔者主要针对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在其发展中的重要责任作了分析,也提出了相应的采编策略。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的导向者,是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的取舍者,更是决定新闻节目质量的关键性人物。一期新闻节目的导向是否正确,信息量是否达到标准,信息内容是否符合新闻价值的标准等等,都和新闻编辑工作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代表了此传媒的编辑水平,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具有重要的责任。

首先,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具有重大的政治责任。新闻内容和质量的把关是编辑的重要工作,而把关中最重要的是把好“政治关”。一旦新闻编辑没有做好政治把关,随着各种媒体的疯狂转载,不仅会危害到社会的稳定,严重情况下还会危及到国家的和平安全,其后果显然不堪设想。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应该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要能从全局出发,对新闻的政治性做好深刻的分析和判断,确保政治把关的严格无误性。此外,新闻编辑还应该保护好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合理权益,保证其人格尊严和自由权利不受侵犯。

其次,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具有重大的社会责任。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人员在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新闻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传播社会文化、反映社会动态、引导社会舆论等社会功能,如果新闻编辑没有发挥好新闻传播的这些功能,那么也就让新闻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了。因此,广播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在编辑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编辑承担的巨大社会责任,特别是在编辑人物稿件的时候,注意把握好分寸,正确使用话语权。

最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具有重大的岗位责任。新闻编辑本身是一个社会岗位,是新闻节目传播的最后一道关口,如果没有坚守岗位职责,势必带来严重的后果。新闻编辑人员的岗位责任主要有:第一,坚守好政治原则,在新闻节目的选择和制作中要把握好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第二,坚守节目质量原则,在新闻节目的编辑过程中,要根据新闻的相关要求抓住新闻稿件的质量,以提升新闻节目的质量。第三,坚守职业道德原则,在新闻节目的编辑过程中,要遵守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求,坚决抵制一些有偿新闻、人情新闻的出现。

2.1新闻标题、导语、结构的采编策略

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是一门艺术,编辑人员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舆论指导思想和较强的新闻敏感新建个,还要掌握一些编辑技巧,让新闻内容通过合理的搭配实现新闻本身的价值。第一,在新闻标题的采编上,广播电视新闻稿的要求更注重实在和新鲜。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在采编新闻标题时,要突出鲜明的观点,最好在主标题之下设置副标题,展现新闻的主要内容,而在广播稿的标题中要做到生动形象,确保回味无穷且醒目鲜明。第二,在新闻导语的采编上,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要求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具体形象。一般说来,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要注重突出重要的新闻事实,而其他的新闻事实则杂糅成一句话进行交待,既简单又鲜明。当然,导语中不要涉及太好新闻事实,否则就会显得冗长,没有针对性。第三,在新闻结构的采编上,广播电视新闻要求具有自己的特征。例如,在广播新闻的结构上,要注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可以从几个人的对话或介绍开始,一方停止一方继续,使得说话结构呈现一定的逻辑性和新鲜性。

广播电视新闻的编辑部门是整个广播电视媒体的中心,应该发挥其在编辑中的组织和指导作用,促进整个新闻编辑工作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一方面,新闻编辑部门应该在一段时期内对党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文件等进行学习和了解,并对当前社会经济状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编辑部门还要对当前时期的报道思想和报道计划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把握好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另一方面,新闻编辑部门还要经常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一些有创造性的报道,通过举办一些栏目、组织系列报道和发动观众讨论等形式让电视新闻节目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新闻编辑部门开展什么样的节目形式,都要确保拥有完善的通讯联系网络,也就是要与记者站和通讯员形成良好的关系,经常与他们互通报道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想出较好的点子,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等,促进编辑组织指导的作用得以实现。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对新闻进行模糊化处理,避免在新闻中出现失实情况,以彰显新闻的客观真实性。针对新闻编辑的模糊化处理策略,新闻编辑需要弄清楚哪类新闻需要模糊处理、模糊处理不能运用在哪类新闻中以及一些基本的模糊处理技巧等等。首先,在遇到一些当前情况下还不能弄清楚的事情或问题,但是稿子又必须及时发出的情况下,新闻可以进行适当地模糊处理,以确保新闻的实效性,又避免新闻的失实现象发生。此外,针对一些涉及到法律、道德问题的新闻素材,采用真实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侵权和引起法律纠纷的时候,也需要进行模糊化处理。其次,针对一些涉及到新闻事实的关键性因素,也确保因素真实可靠,且不涉及法律纠纷和道德问题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模糊处理。最后,模糊处理可以分为文字模糊、图像模糊等形式,其处理技巧正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

参考文献

[1]王静.浅析数字化时代电视编辑的职业素质与要求[J].当代电视,2010(4).

[2]高长安,常晓军.几种电视编辑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03(4).

[3]李慧娟.在信息时代用创新的思维做电视编辑[J].当代电视,2010(12).

第8篇

关键词:县级台 评论类节目 现状 途径

中图分类号: G2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1-0236-02

新闻评论类节目是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一块高地,是检验广播电视台品位、广播电视节目品质的标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顺应时代潮流、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期盼办好新闻评论类节目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当前现实生活中,新闻评论类节目仍是各级广播电视台的弱项。作为县级广播电视台,办好新闻评论类节目更显得困难重重。笔者作为一名县级台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结合个人近几年在创作新闻评论类节目中的探索与实践经验,就县级台如何创作评论类节目浅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1 县级台新闻评论类节目现状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媒体,办新闻评论类节目往往会受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多年来,县级广播电视台难得见到有事关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重大新闻事件的重大报道、深度报道和分析评论等,其导致的结果是新闻舆论对当地社会深层导向严重缺失,地方台偏离受众市场。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资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事件报道的延缓或信息封锁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场图片甚至视频会很快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因此,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加强受众舆论引导应该摆上议事日程。而事与愿违,目前各地县级广播电视台,在广播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节目资源、人才队伍、设施设备等都存在很大局限,县级广播电视台在管理上长期重视“喉舌功能”而忽视自身的新闻属性,成为了地方领导的工作展示舞台。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县级广播电视台对与地方领导有关的新闻非常重视,因此整天也就疲于应付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根本就无暇顾及新闻评论类节目。再加之开办新闻评论类节目对记者各方面素质要求较高,而县级广播电视台从业人员以前科班出身的少,他们的认识水平、驾驭新闻事件能力有限,在报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宏观问题、深层次问题时,往往力不从心。因此,新闻评论类节目在很多县级广播电视台基本是空白。即便已经开办,大多节目也是流于形式,缺乏正确的栏目定位和策划,不符合新闻评论类节目内在规律,使相当数量的节目成了部门的“工作简报”,内容空泛,没有做到“让事实说话”或者没有有效运用广播电视的表现手法、表达元素,整个节目成为空洞的说教,没有可看性可听性。

2 县级台评论类节目发展空间

所谓新闻舆论引导力,说到底也就是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对当地社会各阶层、各年龄层次受众的覆盖度、穿透力,以及受众从意识到行为所受到的引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更新,受众不仅囿于对动态新闻报道感兴趣,对于一些重特大事件,对于普遍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的知晓需求也尤为迫切,特别希望通过广播电视了解新闻本质、事件真相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希望能在本地广播电视台上看到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评论节目。因此,对于事关当地社会发展的重大新闻、重要新闻,县级广播电视台就应该在第一时间及时做出反应,快速进行深度解读、配发评论,发挥导向作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方电视台的舆论引导功能,才能让一个媒体树立起社会公信度和权威性,才能为党和政府把握话语的主动性。县级广播电视台如果在这方面不主动作为,长期以往,县级台影响力、公信力就会大的折扣、就会丧失主流媒体的地位和作用。当前县级台开办新闻评论类节目的条件也逐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县级广播电视台上层人士对办好评论类节目目前有了的新的认识。加之近些年来各地经济发展较快,给当地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县级广播电视台也有了发展条件,办节目的条件有很大改善。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大量新闻类大学生的增多,县级广播电视台也引进了很多专业人才,大家在报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宏观问题、深层次问题方面驾驭能力大大提高。这些都为县级广播电视台评论类节目提供了发展生存的空间。

3 县级台评论类节目创作途径

做好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选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众所周知,地方台做评论类节目特别是舆论监督的最大障碍是地方经济和行政的干预,一个有震撼力的舆论监督深度报道选题,因为涉及地方因素,常常还未出炉就夭折。如何突破地方舆论监督的尴尬境地?

3.1围绕中心选好题

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舆论监督,帮忙不添乱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放在第一位,这是地方电视台的责任与使命。地方党委、政府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基层群众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是电视评论类节目最宝贵的选题资源。比如,阆中广播电视台就是从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执行中发现问题,提炼选题,以这种方式为自己提供电视评论类节目生存土壤。阆中广播电视台获得2008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的电视评论节目――《安置房为何不能安居》针对灾后重建发现了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

3.2深入采访的分析

新闻评论类节目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因此,记者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进行大量的新闻调查,从而把握新闻事实。不但要善于动口动笔,更善于动腿动脑,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现场展示,引发观众连绵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随,把观众从具体事件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如,阆中广播电视台获得2009年度四川省广播电视优秀奖的广播评论作品《警惕灾后重建变了味》,记者从乡间建路栽种价值千万元的银杏树这一事件,引发灾后重建要科学规划、合理实施,应慎用每一笔重建资金。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理论思辩性,彰显新闻力量。“电视评论类节目的生命在于通过构思严密的逻辑力量,以精心的选材配以理性的思索,让观众从中悟出道理”。关键之处在于思辩出事实表面之下隐含的本质以及对本质的感悟和认识,以一种反思的态度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实现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的社会功效。阆中广播电视台获得2010年度四川省广播电视提名奖的电视评论节目《千万水利工程为何一次性使用》,讲的是投资数千万元修建的电灌站在十年间只使用了一次,其中究竟有何原因?记者对该电灌站修建背景、瘫痪原因、解决措施等进行深入调查。在采访中反复质疑、反复设问、反复求证,层层推进,通过调查剖析表明一个观点:只有建立在科学规划、建设、管理基础上,才能真正让民心工程受益于民。

3.3重视提取新闻细节

“做好电视评论类节目,抓取能反映新闻事件事实和揭示本质的新闻细节非常重要,这也是深度报道、表达观点的基础,否则在没有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镜头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进行新闻评说的,更谈不上评论得有深度”。新闻现场要尽量捕捉仔细和完整,在提取和拍摄过程中要通过构思,抓取最具有典型价值、最生动真实的场面。

3.4观点阐述立场鲜明

电视评论类节目应该立场鲜明,观点明确。鼓励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从占有的大量材料中冷静思索,提炼和明确地概括出来,论据和论点必须牢牢建立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之上,将论点和论据恰如其分地统一起来,使评论有理有据、深刻透彻、观点鲜明、具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县级广播电视台扎根生活,扎根基层,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扬长避短,同样可以做出优秀的新闻评论节目。

参考文献:

[1]俞国平,姜睿. 全面提升地方电视台的舆论引导力[J].传媒,

第9篇

人民日报扩版调整机构

经党中央批准,《人民日报》自7月1日起扩至每天20版,增加的内容是要闻、国际新闻和社会建设等。同时将原驻国内外的72个记者站改为分社,成为统筹负责人民日报社在当地的新闻采访、报纸发行、数字传播、网络建设等工作的派出机构,并向《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以及社属报刊供稿,从基础和源头上为报网融合、资源共享创造条件。7月2日《南方周末》报道透露“《人民日报》招募大批80后记者,启用或许是该报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新闻评论部主任”。8月1日《人民日报》藏文版创刊,并将全部以赠阅形式在藏、川等藏区免费发行。2010年《人民日报》将扩至每天24版,数字版将实行付费阅读。

新华社开拓视频业务参与世界媒体竞争

1日,新华社国内部等部门与黑龙江卫视共同制作的电视新闻栏目《新华视点》在黑龙江卫视开始日播。同日,新华社开始试运行将于12月31日开通的英语电视新闻线路。6月16日,新华社与开心网合作,即时最新电视新闻,建“粉丝”群,借社交网站的人气、交互和评论功能提升“新华社电视”影响力。7月9日《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新华社将探索向视频网站、门户网站出售海量的视频资源,并“一直在寻找电视报道进入新媒体的新方式,让新华社电视直接影响新媒体受众”。8月,新华社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签署手机电视、IPTV等新媒体领域的合作框架协议。9月1日通过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推出“新华视讯”手机电视业务,开播CFC手机财经电视频道。9月17日,与百度达成协议,由百度协助开发其庞大的新中国多媒体史料库。10月29日《南方周末》报道,新华社副总编辑吴锦才说,“现在每天电视通稿和节目成品首发时长,从年初的几十分钟,跃升至现在的七百多分钟,超过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的采集量,……后年则指向24小时”。报道透露,在国内新华社电视新闻订户达352家。6月12日新华网报道,新华社于5月11日组建多媒体中心,并根据社长办公会决定,将尽快从“多媒体形态”向“多媒体业态”拓展,形成由投资、生产、运营和市场、客户组成的产业链。11月21日,新华社创立的中国国际电视台在境外试播,节目通过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卫星平台向世界传送。

10月29日《南方周末》报道,新华社正在迅速扩大它的供稿能力。吴锦才说:“我们真正的市场是在海外。我们要尽快进入世界媒体舞台的中央去跟人家竞争,而不是在边缘的位置周旋。”并透露新华社将“学会使用全球共同的规则壮大自己的实力”。吴说,“我们仍然要实施‘人海战术’,目前驻外才千把人,美联社有三千多人”。目前新华社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大约为4:6,今后将扩充驻外机构数量,加大国际新闻报道能力。

中央电台改革

2日,《南方周末》报道,“2009年1月1日‘中国之声’改版之后,35岁到54岁的听众增长了300%”,而此前“在全国二十个中心城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收听率基本都被地方电台甩在前五名之外”,“现在,在北京等大城市,中央台的收听率从前五上升到第三位,早高峰黄金时段甚至蹿升到第一位”。“中国之声”总监史敏说,“广播的优势就是速度,深度解读留给报刊”,“央广新闻频道的记者基本不用写稿子了。口播,即时连线成了他们最主要的工作状态。无需等到新闻完成,无需获得全部信息,在采访的路上就可以向电台传回第一条报道”,并“全天候滚动新闻播报”。为此,全“中国之声”共用一个分布在央广总部和58个记者站的400人采编后台,不计运营成本,每个记者站的硬件投资几百万。12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作为央广经营性资产的主平台,央广传媒与建行北京分行签订合作协议,并将获得30亿元的资金授信。央广传媒为承担“制播分离”,制作“音乐之声”频率节目,开展分播广告和节目经营业务,成立了“北京央广智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将承担在京“文艺之声”、“都市之声”,新开办的“老年之声”、“娱乐广播”四个频率节目制作、频率经营、广告创收。同时,央广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这四个频率的安全播出、节目终审以及协调台与公司的关系、台内关系等”。报道认为,央广传媒将形成广告经营与节目经营、新媒体经营、股权投资与并购三大核心主业。

央视“新闻立台”

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改变节目结构形式细节,首次引入评论员机制。之后,《新闻联播》以地方新闻作为头条,在节目中加入本台短评,并将国际新闻扩展到5分钟以上,引起舆论关注。9月20日《北京青年报》报道,有数据说《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9月7日至9月13日的平均收视率,比改版前一周分别提高了54.9%、49.7%。报道说,“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认为,对国际国内重要新闻的报道能力和报道权是国际一流媒体一分高下的必争之地。2009年,央视明确提出‘新闻立台’办台方针,集全台之力,提高新闻的自采率、首发率、原创率、落地率,使央视成为海量信息的源地”。9月上《青年记者》刊朱学东观点认为,“有关国家领导人的行踪和会议的新闻,也是中国最大的政治新闻和经济新闻。那种把党和国家领导人活动和会议的新闻与其他新闻对立起来,以为把国家领导人的新闻调整掉即是重大改革的看法,不仅是矫枉过正了,更是一种理念和认识上的误区”。并认为“要改的不仅仅是形式、技术,更要调整观念,不仅媒体从业者包括媒体负责人要调整观念,领导人也要调整观念”。7月10日《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央视原台长陈汉元观点说,“新闻联播30分钟,老百姓爱看的也许就是最后的3分钟”。并认为,“改革之后的新闻报道应该允许多元观点的讨论,最重要的是要让舆论对政权起到监督作用,这就是新闻改革的核心”。据广电总局网站消息,2月9日央视会议明确,“构建国内视频发稿中心是央视2009年重要工作之一”,第一步建好国内视频发稿中心,第二步建设亚洲视频发稿中心,第三步建设世界视频发稿中心,逐步向世界输出央视视频信息资源,有效提升央视新闻的自采率、首发率、转发率。9月9日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在人民网访谈中介绍,央视正在全面推进国家网络电视台建设。

“网友曝”

21日《中国青年报》刊曹林评论认为,“网友曝”式的报道“正在媒体大行其道、泛滥成灾。广东和四川甚至有媒体开设了刊载‘网友曝新闻’的专版,专门从网上寻找这样的新闻线索,不经调查就把网帖曝光的信息当做新闻原封不动地搬到新闻版上。……这是一种违反新闻专业要求、很不负责任的行为。……一种很危险的操作方式”。23日《北京晚报》刊苏文洋评论提出“网友曝”是“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点”,“记者不能曝”是“网友曝”的深层原因。10月上《青年记者》刊上海建桥学院副教授钱晓文文章认为,“网友曝”“能够报道那些具有重要意义而又容易被传统媒体忽略的事件”。“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出现高度‘个人化’倾向”。“‘网友曝‘在作为网民自我设置的议程转化为大众传播议程的过程中,媒体及记者的把关与引导作用至关重要”。10月22日《南方周末》刊龙翔文说,“人民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7.9%的网民非常关注网络监督,遇到社会不良现象时,99.3%的网民会选择网络曝光”。

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启动

31日新华社报道,科技部、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签署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示范合作协议。报道说,NGB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成果为基础,采用自主创新“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我国将“用2至3年的时间在全国主要城市建设示范网,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NGB,并使之成为以‘三网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八月

掌握主动权不是要加强管控

第8期《新闻记者》钟雨文章透露,2009年4月16日武汉市政府1号楼失火。但次日,武汉本地报纸全部在靠后版面不起眼位置了一条20字左右的通稿。被记者戏称为“史上最短通稿”。对武汉市新闻办关于经济适用房“六连号”召开的仅仅55秒钟新闻会,网友戏称为“史上最短新闻会”。文章认为这是“碍于法律法规,不得不‘走过场’”,并建议“政府部门必须对所有能查实的事实及时公之于众……让公众得到全面透明、准确的信息,才能掌握舆论的主导权”。

第8期《网络传播》刊清华大学周庆安教授文章认为,“尽管部分网络媒体仍然没有采访权,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网络中的议程设置者”。第8期《新闻实践》刊搜狐新闻中心孟德华文,认为“每一件‘网事’的沸腾都离不开网络编辑的操作和推广,每一波‘网络民意’的汹涌都是网络编辑推波助澜的结果”,“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放大一个事件,进而影响网络民意的形成、发展和走向”,“中国的网络编辑,特别是新闻编辑和论坛编辑们,已经成为一种隐形的舆论领袖”,“不再是单纯的话题制造者,他们还是话题的有力推动者,甚至还有可能是定性者”,“网络编辑对于网络民意的控制每一天都处在失控的边缘上”。并建议网络编辑恪守客观公正原则,不毫无意义的恶俗炒作事件。

网络推手

第8期《新闻实践》刊中央财经大学祝兴平文认为“国内网络推手已逐渐走向组织化、规模化”,他们“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传播的‘把关’质量;他们所扮演的意见领袖角色,在相当程度上引导着网络舆论的趋向。然而,其职业道德更多的是商业道德,其伦理意识更多的受商业利益的影响”。网络推手“更多的是基于对网民的一种欺骗式的人气利用,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以牺牲公信力为代价的短期行为”,“在我国的兴起是由特殊的社会心理环境所造成的”。

网络舆论监督

第8期《网络传播》刊孙光海、姜艳的文章说,“网民借用网络传播手段对官员发起的舆论监督,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常态”。10月22日《南方周末》刊南京监察局局长龙翔文认为,“网络监督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自发性、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其大众化和匿名性的特点,在监督权力行使主体、揭露腐败现象的同时,容易造成不良信息的迅速传播,甚至侵害公民隐私权、名誉权”,“在涉及热点的跟帖、评论中,除了大量的举报线索和意见建议外,也夹杂着一些偏激的言论、极端的观点甚至是恶意的诽谤。如果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占了上风,迅速蔓延,原本正常的舆论监督就有可能演变成非正常的群体舆论暴力”,“将网络监督视为‘洪水猛兽’一概予以阻挡,或者将其作为‘反腐利器’一味加以推崇,都是有失偏颇和不足取的”。

转制文化企业引入非公资本须符合政策规定

14日财政部网站《关于转制文化企业名单及认定问题的通知》明确,“转制文化企业引入非公有资本和境外资本的,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变更资本结构的,需经行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文化资产监管部门批准”。并规定,试点单位如欲从2009年1月1日起,享受《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4号)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转制文化企业,应符合根据相关部门的批复进行转制,并进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通知》适用于非时政类报刊社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整体转制;新闻媒体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部分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的剥离转制两种类型。

中国电视步入高清时代

27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广电总局已批准央视一套和北京卫视等7家卫视9月28日采取高清和标清方式同时播出。广电总局要求高清播出率2011年要力争达到100%。截至2008年,我国平板电视的拥有量达到1500万台,2009年平板电视累计销售将达1800万台。高清电视节目从采集、拍摄、编辑、制作、传输到接收全部都要采用高清设备,设备、灯光、布景、化妆等环节也要符合高清标准,制作成本比目前电视节目高出3~5倍。

《中华新闻报》停办

28日中华新闻报社清算小组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公告称,因“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无法继续正常出版《中华新闻报》,经新闻出版总署新出审字[2009]319号文批准,停办《中华新闻报》”。这是迄今为止第一家中央级新闻报纸倒闭。

慎用“不明真相”

29日《新京报》《北京晚报》报道,28日云南省委宣传部对陆良煤矿施工纠纷的新闻报道工作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新闻媒体在报道类似突发公共事件时,禁用‘刁民’‘恶势力’等称谓,不得随意给群众贴‘不明真相’‘别有用心’‘一小撮’等标签”。在事件尚未平息时,“还应尽力克服‘目前群众情绪平稳’等想当然的强加于群众、代群众表达的模式化官话、套话”。《北京青年报》9月1日刊潘洪其的评论说,“‘不明真相的群众’之类缺乏事实依据、容易让人反感并激化矛盾的用语,确实已经到了必须认真清理的时候了”,问题的关键在于媒体“慎用、禁用‘不明真相的群众’之后,该如何更好地履行采访报道的职能,承担舆论监督的责任”。

学会与媒体相处

31日,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博导王长江在人民网与网友交流时说,“过去的媒体,政党是可以控制的,电视台是政党建立的,政党投资,它能不替政党说话吗?但是现在新兴媒体不依靠你,自己生长起来了……政党如何应对?……唯一的道路,做成朋友,互动,这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必须学会认可这种局面,必须学会和媒体相处”。

九月

CMMB产业布局

据第9期《中国报业》,2008年广电总局多家广电机构出资成立了中广卫星移动广播有限公司(中广移动)全新业务“睛彩”,即日起用户可免费收看包括加密节目在内的6套电视节目,并计划于2010年7月开始收费。第8期《新闻战线》刊范洁文介绍,“截至2009年6月底,全国已有180个地级城市建设了CMMB覆盖网,按计划全国337个地级城市将于年底完成CMMB网络覆盖;国内外230多家企业已参与产业联盟,并推出手机、MP4、GPS、USB电视棒等500多款各类终端产品”。

报刊转载不再是免费的午餐

据第9期《中国报业》,国家版权局下发《关于明确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法定许可”使用费收转职能的复函》明确,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承担报刊转载、教材“法定许可”使用费转付的法定职能。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援引文著协常务总干事张洪波的话说,“如果报刊社、出版社既不向作者支付转载稿费,也不把转载稿费交给文著协,而是交给其他社会机构,那么,一旦作者收不到稿费,报刊社、出版社仍然要承担付酬的法律责任”。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说,国内网站对传统媒体新闻作品转载、摘编行为呈现出随意、普遍而无序的态势,“在中国互联网新闻报道知识产权漏洞的背后,更深层面的原因在于关于‘新闻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传统认定”,认为要完善法律,突破网站、报纸都可以从其他媒体上随意转载有关时事新闻的“潜规则”。并透露有关部门正在酝酿通报违规个体的“报刊社、出版社黑名单制度”,将建立高透明度的申领稿酬信息网络查询系统。

十月

新《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出台

1日施行的《办法》增加了记者站须年检并按时缴送样报样刊等新规定,明确此办法适用从事新闻采访、组稿等活动的境内报刊出版单位分社。《办法》提高了记者站设站的门槛,要求记者站站长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有5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已设立的记者站“近两年内未出现违反新闻出版法规、规章的问题”。并明确“报刊记者站不得自行聘用工作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报刊记者站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新闻机构、报刊记者站或者新闻记者名义谋取不正当利益……”。各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根据报刊记者站发表新闻报道的数量、质量等情况,对其新闻采编活动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行退出机制”。

新《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出台

15日施行的《办法》规定,“新闻采访活动是新闻记者的职务行为,……不得用于非职务活动”,“新闻记者持新闻记者证依法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新闻记者“使用新闻记者证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应遵守法律规定和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不得编发虚假报道,不得刊播虚假新闻,不得徇私隐匿应报道的新闻事实”,“不得从事与记者职务有关的有偿服务、中介活动或者兼职、取酬,不得借新闻采访工作从事广告、发行、赞助等经营活动,不得创办或者参股广告类公司,不得借新闻采访活动牟取不正当利益,不得借舆论监督进行敲诈勒索、打击报复等滥用新闻采访权利的行为”。“被采访人以及社会公众有权对新闻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予以监督”,并对新闻记者的违法行为予以举报。“因违法活动被吊销新闻记者证的,5年内不得重新申领新闻记者证,被追究刑事责任的,终身不得申领新闻记者证”。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建立不良从业人员档案,并适时公开。新闻机构不得聘用存在搞虚假报道、有偿新闻、利用新闻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违法使用新闻记者证等不良从业记录的人员”。

世界媒体峰会

8日,新华社和8家全球著名媒体共同发起、新华社承办的世界媒体峰会在京召开。在峰会上说,世界各地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在当今社会,“对各类媒体来说,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各类媒体要被公众广泛接受、受社会广泛尊重,不断提高公信力和影响力,就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10月下《人民论坛》刊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志强《媒体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生产》文说,峰会“显示了中国媒体文化生产的一次重大转向:中国将开始逐步把国内的媒体文化生产纳入到全球媒体文化系统之中”。并提出“中国的媒介政治一度出现了分化和对立的趋势”,“诸如电视台、电台、报刊等媒体机构,作为国家的事业部门,有效执行其政治宣传、舆论导向的功能”;“以网络为核心的新媒介则不断地挑战主流媒体政治权威,并集合民间意志,直接或者间接干预现实政治,呈现出与国家主义文化管理形式势不两立的姿态”,并造就了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两种不同的文化话语。“娱乐媒介文化的市侩主义倾向、网络媒介文化的广场政治倾向与主流媒介文化的国家主义倾向,分别塑造不同的中国形象的同时,也使得三种领域的中国文化生产难以聚合足够的权威和信用,不能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谋得一席之地”。并提出,“中国媒体文化的全球化生产,还意味着逐步放弃‘宣传’、‘灌输’这些观念,而代之以‘对话’、‘沟通’等种种姿态。中国传统媒体生产过分强调的舆论宣传方式,往往不能被媒体文化发达国家的人们接受,从而丧失客观、公允的可信感。……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宣传的策略不能再采用传统中国媒体的方式,而是必须通过对话和沟通的形式来达成共识。对于国内,这种‘对话’和‘沟通’的话语姿态也会相对弱化国家主义的话语色彩,重建主流媒体的公众可信度”。

媒体与司法

12日在《人民法院报》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景汉朝文认为“由于传媒监督和独立审判是一对天然的矛盾,目前传媒监督忽视司法的特性和规律,‘越位’现象比较突出”。网络“对社会公共事件,尤其是正在审判案件的报道和评论,可以在一夜之间掀起巨大的‘舆论潮’,这对司法审判工作形成了巨大冲击”。

上海文广率先整体制播分离

21日按照广电总局批复、上海市委支持的改革方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拆分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台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上海市文广局实行行政管理”,保持事业体制。播出资源和涉及新闻制作的部门,包括节目编审委员会、台总编室、广播频率和电视频道、播出总控、电视新闻中心、广播新闻中心等,都将置入电视台。而东方传媒将由上海广播电视台控股,实行“台属、台控、台管”,并承继上海文广现有的英文名缩写――SMG,“囊括上海文广除‘新闻’以外的全部制作资源,包括第一财经频道及周边产品、管理上海时尚频道的星尚传媒集团等”。同时《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9月15日和10月12日广电总局两次‘答记者问’称,‘在制播分离改革过程中,要切实加强频道频率管理,严禁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严禁将频道频率变相出租、转让或承包’”,“改制的空间则在于,‘调动社会力量制作节目,改变各台自制自播节目的模式’;重点是‘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部分省级、副省级电台电视台’的‘影视剧、影视动画、体育、科技、娱乐等节目栏目’”,“制播分离改革可以引入市场机制,也可以按照‘先台内、后社会’的办法”,“电台电视台所属节目制作公司,可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条件成熟的节目制作公司经批准可上市融资”。

“反贪”传唤恐吓记者

《南方周末》29日报道,9月4日湖北《长江商报》刊记者姚海鹰关于“商业秘密罪”的调查报道后,江岸区检察院于9月15日发出1份编号有“纪贪”字样的通知书,限其3天内到该院办案区接受询问。10月15日姚海鹰在网上发帖披露此事。10月16日、最高检责成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省检察院进行调查。其后,江岸区检察院出具了含有道歉内容的“情况说明”。报道认为“动用权力对记者进行打压有泛化的趋势”。《羊城晚报》31日刊潘洪其评论说,“某些公权机关及其官员对舆论监督的打击报复,正在从前些年以民事诉讼为主的第一阶段,升级到以‘刑事手段’为主的第二阶段”,“按照某些公权机关的行为惯性,或许过不了多久,当他们感到通过刑事方式阻止、抵制舆论监督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会不会从第二阶段升级为第三个阶段呢?”

十一月

业界呼吁以法律形式规范媒体责权利

3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记协国内部和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10月22日联合召开《侵权责任法》(草案)媒体侵权立法问题研讨会,“呼吁即将出台的《侵权责任法》对新闻(媒体)侵权作出规定,通过必要的法律来充分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和人格权”。并报道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在会议上的发言说,希望相关法律有利于进一步平衡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促进新闻战线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能、承担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行业自律和维护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目前大量出现的媒体侵权诉讼有相当一部分是媒体行为不规范,亟待建立新闻行业的专业规范和立法机关的法律规制。这不仅有利于以上位法为依据,加强行业自律,减少侵权诉讼,也有利于更好地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29日《南方周末》报道,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认为,在消息具有权威性来源、报道特许发言、正当行使舆论监督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其他传播行为时,媒体机构不承担侵权责任。该报道援引中央电台法律顾问徐迅的观点说,“判断侵权的要件仅仅是看报道内容是否‘基本真实’,‘这就赋予了法官巨大的自由裁量权’,极容易造成司法混乱”。

报道透露,《侵权责任法》(草案)二审稿中加入了“网络侵权”条款,学界认为“既然网络可以作为侵权主体,新闻侵权的问题更应该重视”。因意见分歧很大,三审稿中“新闻侵权”仍然难觅踪影。

首家中央部委主管报社整体转企

文化部主管的《中国文化报》率先转制为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我国第一家整体转企改制的中央部委主管报社,也是第一家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指导意见》下发后整体转企的报社。

广播电视播放录音制品将支付报酬

1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录音制品支付报酬暂行办法》规定,“电台、电视台播放已出版的录音制品,如已与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的,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和标准支付报酬;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播放已出版的录音制品的,按照《付酬办法》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电台、电视台可以就播放已发表的音乐作品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方式、数额等,与管理相关权利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约定”,“中西部地区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全国专门对少年儿童、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等播出的专业频道(频率)给予一定优惠”。同日《新京报》报道推断,“按照该办法,广播电台的单位时间付酬标准为每分钟0.30元”。

《财经》事件

据10日《羊城晚报》报道,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证实(“联办”),由于“编辑理念等诸多意见与‘联办’失和”,《财经》创始人、主编胡舒立与60多位员工集体辞职,胡将出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报道认为“胡舒立领导下的《财经》杂志秉承‘独立立场、独家报道、独到见解’的理念……其报道以新闻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见长”,胡“总希望在国内办一本观点独立的杂志,一本纯粹的新闻性的杂志。并且这本杂志能够不受政府和资本的影响”。

互联网电视

《南方周末》11月26日发表报道说,“互联网电视时代的到来,给普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中国家电业一次打破宿命并在国际市场上彻底翻身的机会”,“决定这种新型电视机市场命运的是与制造无关的两个问题――版权纠纷和国家广电总局的手掌”。首先,互联网电视机提供的内容服务主要来源都面临版权风险。“一些视频网站利用电视机厂商不清楚影视内容版权授权范围限制,越权合作,致使电视机厂商成为‘无辜的盗版者’”。另一方面,最近“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以电视机为接收终端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向彩电企业提供影视剧的内容提供商(大多为视频网站),需要获得广电总局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电视背后的管控问题:“广电总局不但正在试图从计算机终端的牌照管制扩大到电视机终端,还在试图扩大到3G时代的手机视听服务应用的牌照管制领域,这令工信部和电信企业很头疼”,“从去年的视频牌照,到今年的通知,都是在加强对互联网视频业务的控制,而视频业务作为下一代电信全业务运营的关键业务,则是工信部绝对不会放弃的阵地”,“有线电视台是最佳的提供互联网电视的内容提供商和集成商……广电也想靠互联网电视进一步提高电视产业的收入和市场竞争力”。文章还指出,“相比反盗版,广电更关心的问题还是对互联网电视机的可管可控”。

《关于继续实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

10日财政部、税务总局联合发出的《通知》规定,中国共产党和各派的各级组织的机关报纸和机关期刊,各级人大、政协、政府、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老龄委的机关报纸和机关期刊,新华社的机关报纸和机关期刊,军事部门的机关报纸和机关期刊;专为少年儿童出版改造的报纸和期刊……以及内蒙古等5个自治区的部分报纸、期刊将在出版环节实行增值税100%先征后退的政策。此外,部分综合类报纸、行业专业类报纸也将享受在出版环节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50%的政策。《通知》强调,这些退还的税款应专项用于技术研发、设备更新、新兴媒体的建设等项。

十二月

《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办法》出台

广电总局61号令将于2010年1月1日起实行,新规定将会给广告业带来巨大影响。文章援引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副总裁田涛的分析说,“依据今年的电视广告投放量来看,理论上明年会有超过100亿元的广告因61号令的规定而被压缩掉”。文章分析,影响最为直接的有三点:“其一,61号令规定‘每套节目每小时商业广告播出时长不得超过12分钟’。目前,大多电视广告时长都超过了12分钟,卫视中广告额最高的湖南卫视在晚间一些时段的广告时长甚至超过1倍。其二,61号令规定‘电视台在19:00~21:00的黄金档之间,其每套节目中每小时的广告播出总量不得超过节目播出总量的15%,即9分钟。’其三,61号令规定:‘19:00~21:00之间播出电视剧时,每集中可以插播1次商业广告,时长不得超过1分钟。’”另外,国家广电总局的《关于加强电视购物短片广告和居家购物节目管理的通知》也将自明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关于是不是所有卫视都将受其冲击的问题,文章援引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的观点说:“不能一概而论。受影响最大的是节目不佳、品牌不响的卫视,而对于那些拥有好的节目、拥有高收视率、拥有良好品牌的卫视而言,必然有办法克服其不利影响。”比如就广告价格来看,“国内收视情况、经营情况好的,处于第一梯队的卫视大多涨价,且涨幅高于往年”。但是文章同时指出,广告涨价并不是唯一的良方,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就分析说,“电视广告提价过高,很可能导致一些广告商流失”,广告可能分流到移动电视和网络媒体等。

第10篇

关键词:新闻学;播音与主持艺术;艺术院校

我国的广播电视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建于1923年,是外国人办的。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于1940年12月,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中国电视事业由此诞生。当时北京电视台播出节目的频率仅为每周四次,北京全市能收到节目的电视机也仅有几十台。但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截至2002年底,全国共有电视台360家,广播电视台1300家。电视节目套数2058套,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54%。①

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对广播与主持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于是吸引了广大学子的积极报考。而报考人数不断增加,很多高校争相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数字, 教育部2001年共批准7家高校设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02年批准11家,2003年9家,2004年2家,2005年14家,2006年12家,2007年16家,2008年18家,2009年12家②,仅在9年中教育部就批准101所高校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膨胀速度之快可见一斑。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不仅有综合大学、艺术院校, 甚至还有工程科技学院这样的工科院校。但是,却出现很多高校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播音主持人才,这是奇怪而矛盾的现象。

根据教育部要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主干学科是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主要课程包括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播音主持、电视播音主持、文艺作品演播、播音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由此可见,该专业是建立在语言文学和新闻传播学两大基础上的。因此,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也绝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而要求学生有更加全面的素养。艺术类高校在语言发声、表演等课程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综合性大学的新闻传播学、文学等课程又有着更强的师资力量。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艺术类院校开办该专业所占比例较大。所以,就艺术类院校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在继承语言发声、表演等课程优势的基础上,需要更加重视新闻传播学课程的基础,从而培养出更加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

为什么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要重视新闻传播学的基础呢?这与我国广播电视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而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状况又与我国国情息息相关。我国正处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发展的阶段,人民的物质需求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广大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关心也处于不断增加的时期。这与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以美国为例,美国已经处于由现代化向后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其广播电视必然成为娱乐的宠儿。因此,美国的广播电视业娱乐化成分浓厚。但是,中国还没有发展到这个阶段,中国的广播电视节目中虽然有了很多娱乐休闲的节目,但是,新闻报道、评论类节目还是主流,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也是大众舆论的引领者。

主持人又是广播电视不可或缺的。尤其是电视,被称为“主持人媒体”,可见主持人的重要性。新闻类节目讲求真实性、公开性,而主持人又是节目的把关人,对于新闻报道评论的尺度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主持人,已经不可能只是看着提示器上的字幕,然后朗读一遍。对于普通话的的确要求是很严格的,但不得不承认,这是比较基础的要求。更高层次的要求,是主持人参与节目的创意和制作。所谓新闻报道,首先就是发现新闻,那么主持人就需要有着对新闻的敏感性,即新闻敏感度。这恰恰是新闻学的原则素养。新闻学(journalism),围绕的是新闻。新闻,即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报道,就必须先发现,所以,在新闻学中,就给我们全面讲解新闻是什么,新闻报道的原则,同时教给我们全面看问题的一种思路,这样大大有助于我们提高新闻敏感度和对新闻的理解力。而只有主持人自己对新闻有着发现力、理解力,也才能向观众报道客观的新闻,同时也能够在报道中自觉体现新闻的价值。这要求主持人具有新闻专业素养,甚至是从事新闻报道的经验,如记者编辑的工作等。孙玉胜在《十年》中,总结出了一个“记者――名记者――主持人――名主持人”的模式。悉数中外各电视台著名的播音主持人,都有从事新闻工作的背景,如美国CBS电视台的丹•拉瑟,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白岩松、柴静等,都曾经长时间从事新闻编辑报道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新闻工作者的经验,拥有者良好的新闻素养。他们对新闻有着极高的敏感性,同时也能把握好新闻的客观性、社会责任性。这些都是成功的主持人所必需的。从上述例子可见,拥有新闻学基础素养,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是多么重要。

播音主持,面对的是广大的听众和观众,那么,有必然关涉到传播学的相关认识和技能。传播学(Communication),即交流,而播音主持正是与听众、观众的交流、传播。广播主持人与收音机旁的听众,电视主持人与电视屏幕旁的观众,等同于面对面的交流,是人际传播。在所有传播方式中,人际传播最少界限,最易达到效果。因此,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够将新闻、观点、评论等传达给受众,主持人的传达水平则将影响到受众的接受,进而影响受众的观点、选择,从而导出了收视率、频道竞争。而广播电视的线性却使其不如报纸文字让受众印象深刻,所以,广播、电视需要借助声音、图像,进行深入报道,这即是麦克卢汉所谓的“冷媒介”需要的深度带入,用深度报道、不断重复重点,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传播理学中,人对于外界的关注都是选择性的,因此,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对信息的接受也是选择性的,此为“选择性注意”。人的关注是很有限的,因此,主持人应该能够在重要新闻处通过声音、语调和详细的描述来引起受众的注意,从而才能够吸引受众。

电视最吸引观众的莫过于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直播,而这些直播的最后的组织者即是主持人。因为直播不是“新闻联播”式的播报,直播不能确定事件各个过程的精确时间。而且,期间很有可能会出现突发状况。因此,在演播室的主持人在之前要对整个直播的事件有着深入的了解,对其背景资料做了充分的熟悉和准备,在主持时,即可应对突发的进程停滞,介绍相关背景、与嘉宾互动,来填充时间,而不是把观众无助地晾在电视机旁。

对于直播,主持应该提前准备稿件,应该是提纲,允许发挥的空间。在报道是可根据时间自由调整,展开收缩自如。这些都需要新闻采写报道素养,即记者的本领。1997年香港回归全程直播中,白岩松作凭借机敏的观察能力和即兴而又准确的表达能力,对现场做了最精彩的报道。可见,新闻采写和即兴发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平时也要学习新闻采写,加强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同时还应该积极参加新闻采写工作的实习,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保证在广播前、摄像机前表达清晰、准确、凝练而又不失幽默风趣。

当然,除了上述的新闻学素养,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新闻报道不可避免的要和社会上各种突出问题有联系,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度报道也是对主持人的考验。主持人应该具备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而社会学之类的学科的学习,能够使得主持人有新的思考角度,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进行剖析,进行深入报道。同时,社会问题又会牵涉到人类个体,而人又是被自己的心理所驱动。因此,在对新闻报道中,主持人也需要对人物进行一定的心理分析,从而揭示人物活动的心理,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从而给受众了解真相提供必要的解释,帮助受众看到事情的本质。而社会问题的产生,必然牵涉到国家制度面、政策面、文化面,因此,也需要主持人对社会各个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给受众提供全面多样的思考角度,从而揭示事情真相。

在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优秀的主持人稀缺,但是很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不好就业,“主持人相对过剩”问题很明显。只有具备过硬的语言发音素养,加之新闻传播和各类社会人文学科基础,以及新闻采写编辑能力,才是用人单位所想要的播音主持人。所以,现在的播音主持人更加需要的是对新闻全面、客观、多样的把握和呈现。由此可见,艺术类高校开办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发挥自身语言发音、表演等优势的同时,重视新闻传播学课程的基础,注重对学生的社会、人文甚至自然科学的广泛了解和关注,在教学中注重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新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那么,必然是要培养出优秀的播音主持人才的。

注释

①数据来自中国广播网/,中国中央电视台网站/default.shtml

②数据来自中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参考文献

[1]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一版.

[2]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 南希•L•罗伯茨,展江译.《美国新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3]詹姆斯•卡瑞 珍•辛顿,栾轶玫译.《英国新闻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4]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Stewart L. Tubbs:Human Communication.

[6]毕一鸣.《关于播音主持专业学科定位的思考》.现代传播 双月刊,2007年第6期(总第149期).

[7]李雅林.《热办下的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新闻大学,2008.2(下半月).

[8]张晓克.《试论新闻主播的语态把握问题》.新闻知识,2008.08.

[9]栾洪金.《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思考》.新闻教育,2008年第4版.

第11篇

一、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现状

1.广播电视新闻策划。

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是指电视新闻策划人依据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电视纪实的特性,对事件信息进行创意分析,制定新闻报道的策略,构思、设计新闻报道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技巧,以取得最佳的报道效果。策划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创作重要的方案依据,决定了电视新闻节目质量优劣。因此,编导在策划过程中应遵循“三个坚持”原则,即坚持新闻客观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观众需求第一。广播电视策划工作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新闻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业界和受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现状。

新闻类节目是电视媒体最重要的节目类型,被称为“广电第一语言。”我国电视台的设置是“四级办电视”, 各级电视媒体竞争分级化,形成全国性新闻与地方性新闻两大竞争领域。从目前电视新闻节目的现状看,中央与省级电视台实现了卫星转播,不断加大新闻节目的投入,展开收视率的激烈竞争。部分省市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收视率超过央视新闻节目,一改央视电视新闻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形成了央视、省级与境外卫视、省市级地方台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当前的电视新闻节目策划,无论是央视还是省市电视台,内容、形式和受众定位都各有千秋,注重创意、内涵的规划和报道深度的挖掘,为观众展现了一个了解国内外即时讯息的重要窗口,体现了电视新闻策划人的良好素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广播电视新闻策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少数策划人急功近利,为了取得竞争优势或某种狭隘的利益,人为编造新闻和安排新闻事件,甚至片面追求卖点而恶意炒作事件,在受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正确舆论氛围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实上,新闻节目的真正卖点在于策划人的创新思维。

二、广播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思维

1.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创新思维的特征。

在电视新闻节目创作过程中,策划人的创新思维主要表现在主题、形式、风格等方面,具有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新颖性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要素。事件报道的新视角、新观点、新理念、新表现手法等,能够令人耳目一新,在众多的电视新闻节目中独树一帜。资讯时代,新闻资源的来源具有多元化途径。每当事件发生,新闻记者的身影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不同的媒体针对同一事件,往往采用不同的策划手段和方式进行报道,大体表现出新闻时间点、深度报道、重大选题和独特视点等特点。从本质上说,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是为了取得新闻资源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和传播效果,对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事件在叙事角度、思路、编排处理、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策划。明确了新闻报道的策略、方式、步骤,就容易增强新闻节目的可视性,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因此,新闻节目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新闻节目策划人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运用创新思维开展新闻节目的策划工作。

2.影响广播电视新闻策划创新思维的因素。

(1)创作方式。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是一个团队协同创作的结果,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一种工业化生产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对策划人的创新思维影响较大。如果将电视新闻节目视作一种商品,那么,它同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低投入追求高产出、高效率,吸引观众和争夺收视率,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将创作思维活动转变为市场的努力,从而使得策划人的创新思维受到制约。当然,市场化的创作方式对于新闻节目是利弊同在的。

(2)运作体制。

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一直以来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宣贯功能,通过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产生教化社会大众的作用。广播电视新闻的节目特性,框定了它的意识形态色彩。这对策划人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发挥不无影响。

(3)创新机制。

广播电视新闻策划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应用依赖科学的创新机制。否则,陈旧的观念、单一的知识和僵化的思维很难建构新的策划理念。随着广播电视新闻的快速发展,对新闻策划人的数量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对新闻策划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培养机制,难以鼓励和激发策划人的创新思维。

三、广播电视新闻策划中创新思维的应用

从目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渠道看,主要有四种:新闻频道新闻、综合频道新闻、专业频道新闻和新闻通讯社新闻。内容提供商提供的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播放时间的编排也较为合理。但从策划的角度来讲,却不尽人意。电视新闻传播作为当前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要求题材具有时效性、可读性的同时,更要进行理性的思考,不仅要有客观报道,也要有主持人中肯的主观评价。这就是受众为什么喜欢白岩松的原因。这给新闻策划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新闻节目的策划中,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形式、观点,都需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辩证性思维、探询性思维、前瞻性思维等创新思维进行创作。这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题材创新。

观众的诉求与收视率的竞争,要求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策划人注意选题的新颖性,善于发现问题本质,选择内容新颖的题材,创新报道视角、采访、摄制和制作方式,创作出与众不同的富有新意和创意的新闻节目,突破新闻节目的旧模式,使节目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

2.动机创新。

一般而言,电视节目策划人对成就、权力、薪酬、友谊、刺激等的心理需要是其参与创新活动的动机。因此,从管理角度说,保护和创新策划人的正确动机是创新新闻节目的前提条件,宜采用独立制片制模式,适度地运用激励机制,给策划人创造集思广益、发挥才能和冒险的空间,满足策划人高层次需要,激发其创新思维,形成富有观点的个人风格。

参考文献:

[1]李云仙:《广播电视新闻策划漫议》[J].《声屏学刊》 2001年第1期

[2]管艳:《“发现—提炼—升华”: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策划的三步曲》[J].《理论与创作》2009年第4期

[3]王永忠:《以新闻策划增强电视新闻宣传的有效性》[J].《声屏世界》2012年4期

[4]吴玉光:《电视新闻策划的创新》[J].《新闻窗》2011年第4期

第12篇

关键词:县级广播电视台;困境;机遇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064-02

广播电视是党的宣传舆论工具。“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的福,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的祸。”当前,我国对广播电视事业的方针和管理体制仍然是“四级办”,即“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县级广播电视台是“四级办”的产物,它自创办至今发挥了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科技发展的一日千里,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受众素质的不断提高,政府的简政放权,整个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县级广播电视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越来越大,可谓为内外夹击,危机四伏。

一、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外患与内忧”

外部压力的表现一是观念的挑战。时过境迁,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四级办”越来越不适应于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自于社会方方面面的舆论压力如“重复建设论”、“机构臃肿论”、“不合理论”、“无序竞争论”等一片反对声,真是“四面楚歌”“山雨欲来风满楼”。二是政策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各省公共频道的开播和县级电视频道的取消。根据【1999】82号文件精神,“在县级广播电视实行三台合一的基础上,由省级电视台制作一套公共节目供所辖各县电视台播出,从中空出一定时间段供县级电视台播放自己制作的新闻和专题,但仍保留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台号、呼号,机构不取消”。大多数省份都在2002年7月1日准时开通了公共频道[1]。这样一来,县级广播电视台的利益在中国媒介产业改革过程中已经基本被忽略,甚至其所肩负的重要职能即意识形态功能也已经被柔化,县级台从此改为以转播中央、省和市级电视台的节目为主的播出格局。职能的转变给县级广播电视台带来了一场历史性变革,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内部弊端的主要表现有:1.宣传质量不高。(1)是宣传比重失调,其直接表现是会议新闻太多,领导活动新闻过滥,重“上”轻“下”,造成群众不愿看(听),失去了一批受众,有损媒体形象。(2)是报道题材失衡,即重生产报道,轻生活报道。“生产报道”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指导性,新闻价值不高,不受群众欢迎。而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性新闻在县级台却寥寥无几。(3)是由于采访难、取材难、报道难、处境难,造成舆论监督无为,降低了县级台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4)是社会新闻匮乏,居高临下式的向受众“谈经论道”的报道方式多于对普通人喜怒哀乐、老百姓吃喝拉撒睡等平民生活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关注,不能满足受众获取广泛信息的需求。(5)是大多数县级台都没有天天播新闻,每周3~4档的新闻节目设置常使新闻变旧闻,新闻时效性差。报道也是蜓蜓点水,新闻作品质量不高,,缺乏深度。2.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不清,责、权、利不明,管理松散,甚至断裂。3.技术设备落后,传输网络狭小。很多县级台的广播电视台的广播电视发射设备都是“带病”。传输网络也仅局限于县城,乡镇的有线电视网络也仅局限于乡镇范围,广播电视覆盖率低,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的需求。四、专业人才匮乏,队伍素质低。由于历史原因,县级广播电视台从事采、编、播和发射、传输的人员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从原来的县广播站转移过来的,有的是从乡镇广播站抽调上来的,有的是复员军人安置的,有的是通过关系塞进来的下岗人员。县级台基本上没有科班出身的人员,一些半专业人员是从各种成人教育取得学历者,其质量明显低于专业人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专业培训,对专业知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绝大部分没有理论知识,大部分人的具体业务知识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取得的,这些人员基本上处在一个专业技术老化的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大批年轻的有生力量进入县级广播电视台,改变了县级台的人员结构、知识结构,但是许多人虽然有大学文凭,专业却对不上口,一切得从头学起。总体来说,人员知识结构层次低,队伍良莠不齐,是县级广播电视台的突出问题。所有这些都造成了县级广播电视台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广播电视市场中始终处于劣势。

二、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展的机遇与条件

“危机”,有“危”就有“机”。中国有古诗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西方也有一句谚语:“当上帝关上一扇门时,他便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1.2006年7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通知》如春风化雨,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希望。广播电视“村村通”是国家通过加大财政投入,落实配套资金,提高农村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的一项惠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而实施完成“村村通”工作任务的主体是县级广播电视部门。79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强调了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职能,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新农村建设为发展农村广播电视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任务对县级广播电视台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一个好机遇。据资料统计,我国有县级行政区2861个(不含港、澳、台),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4%,有9.4亿人口居住在区市县,52%的GDP来自市县,足可见县在国家的地位和作用[1]。然而我们却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边是城市受众对信息时代来临的狂欢,一边却是农村受众信息缺乏、信息失衡的落寞。而以农村、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县级广播电视台是其他新闻传媒的终端,它的地方性、知识性、服务性、边缘性、唯一性和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性决定了它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县级广播电视台置身于县城,最接近基层,最贴近农村、农民,最容易走近受众,最容易接近新闻现场,最能感受目标受众的心理和要求,最能面对和感受不同的文化习俗、语言习惯和风土人情,有着其它媒体特别是上级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特色凸现,受众又具有地域亲和力和熟知亲和力倾向,新闻地域性的强弱直接影响受众对新闻的关注度。对农民来说,农副产品的价格远比记者向美国总统布什“扔鞋”、卡扎菲的去向来得重要,村务公开要比赖昌星被遣送回国更受关注。总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乡风习俗,无论是民主文明,还是和谐进步,都离不开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和强力推进。

3.公共频道的推出对县级台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展现地方台魅力的机会。公共频道为县级广播电视机构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论媒体的大小,级别的高低,载体的不同,大家均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在一个频道播出,机会均等,平等交流,公平竞争,可以各显神通,尽情展示各台的特色和水平。这为扩大地方宣传、展示地方形象、提升地方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搭建了更大更高水平的舞台。

4.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打开了突破口。这为作为“大文化”一部分的县级广播电视台突破自身束缚实现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同时,县级广播电视台是中央、省、市媒体向下延伸扩散的最终载体,是受众接受信息的最后一道关口,这种地域性和边缘性决定了县级台是我国广播电视有效传播最重要的环节,也决定了县级台生存机会的无限性和存在价值的必要性。(1)贴近性是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源泉。据调查,在美国平均每天有67﹪的成年人收看地方新闻,而收看全国性电视新闻的人只有49﹪[2]。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有国情,县有县情,人总是先关注跟自己有关或相近的事情,当地观众最热心关注的除了国家大政方针之外,往往喜欢关心发生在本县的各种新人新事,处于新闻事件发生源头的县级广播电视台与受众同一天地,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血肉联系,具有大台难以具备的接近性。(2)受众和传输网络是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与发站的基础。受众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支点[3]。而受众的地位和作用必须通过其重要载体来体现。这种载体就是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在四级办电视的方针指导下,截止1997年底,全国县级以上广播电视台发展到2000多个,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到目前,我国有线电视入网观众达6000多万户,约2亿人[4]。据有关专家估计,到目前,我国有线电视入网观众超过1亿户,约3亿人,而且这些有线电视用户大多在农村,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有线电视发展越来越快,农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成为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基础。(3)县级党委、政府是县级广播电视台生存与发展的靠山。一个拥有数十万乃至百多万人口的区域政治经济板块,在客观上是需要一种地域性的媒体为其服务的,县级广播电视台是县级政府唯一的宣传工具,是当地党和政府的“喉舌”。总之,县级广播电视台是多级媒体用户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广电信息覆盖的关键环节,是我国广播电视市场的“守门员”。在推进中国城镇化,推动中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信息差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作为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只要认清形势,趋利避害,抓住机遇,转变职能,就一定能破危为机,开辟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毛锦钦.中国广播电视的县域化生存[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汪文斌,胡正荣.世界电视前沿[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