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气自动化毕业总结

电气自动化毕业总结

时间:2023-02-03 06:27: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气自动化毕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气自动化毕业总结

第1篇

1.提高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若干对策 

2.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4.略论高职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讨 

6.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7.基于项目导向的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以钦州学院为例

8.提高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探讨

9.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10.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1.新形势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12.探索提高热工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质量 

13.MATLAB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学生毕业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14.基于ASP及VBA技术实现毕业论文格式规范自动化

15.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探讨

16.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17.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

18.关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大纲的探讨 

19.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探讨

20.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运行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21.仿真技术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22.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探索与实践——以太原工业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 

23.提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研究 

24.浅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职毕业没计

2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索

26.利用网络资源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实践

27.试论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高技班开展毕业设计

28.对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经验总结与思考 

29.如何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30.农机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与科研结合效果探讨

31.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新模式探索

32.工科毕业设计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系为例

33.谈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实习与设计

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探究 

35.高校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探讨

36.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改进

37.提高工科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38.地方农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探析——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39.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索与实践

40.高职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与实践

4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讨

42.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43.微生物自动化分析仪的毕业实习带教初探

4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卓越技师毕业设计作品化改革与实践——以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45.自动化和建环专业联合开展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实践

46.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47.提高工科高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改革与探索——以自动化专业为例

48.CAD技术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49.浅谈自动化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规范化

5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质量的研究——以常州工学院为案例  

51.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及思考

5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制定——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53.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54.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改革探析

5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的探索与实践

56.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57.基于CDIO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58.不变与应变——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再思考

59.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60.自动化仪表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实践

61.MATLAB在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62.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方案研究

63.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4.以实际生产工艺过程作为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思考

6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讨

66.毕业设计与毕业分配挂钩新的教学模式 记92届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67.工企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研究

68.谈中专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

69.自动化专业新形势下毕业设计过程与质量研究 

70.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7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改革探索 

72.电子束离子束专业结合毕业实践研制用于生产自动化仪表零件的电子束焊机

7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 

74.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改革

75.毕业设计过程中学风因素及治学方略研究——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76.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和思考

77.工业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

78.高职电类专业毕业设计选题探讨

79.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80.基于学科平台开展本科毕业实习的改革与实践

81.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应用对检验医学本科生实习的影响与对策

82.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能力

83.毕业设计过程中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能力

84.“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教学实践 

85.医院药房自动化管理系统应用进展

86.人工与自动化双分拣区系统品项分配优化

87.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研究

88.基于配电网自动化的多Agent技术在含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继电保护中的研究

89.基于不同接线模式的馈线自动化实现方式

90.自动化炒青绿茶生产线的设计与应用 

91.薄煤层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技术综述

92.馈线自动化自适应快速保护控制方案 

93.滚筒采煤机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技术发展及应用

94.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市场发展状况研究

95.正念训练的去自动化效应:Stroop和前瞻记忆任务证据

96.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新发展  

97.软件测试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98.基于数据驱动的软件自动化测试框架 

99.省级气象计量检定业务自动化系统

100.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1.压力容器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102.薄煤层综采自动化配套装备开采技术

103.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4.自动化装配设备的总体设计

105.配电自动化 

106.探讨220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107.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

108.电气自动化控制设备可靠性探究 

109.从国内外建设经验探讨广州配电自动化建设模式

110.槟榔包装的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111.我院基于整体设计的自动化药房建设 

112.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 

113.云计算环境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发展探索

114.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浅谈

115.基于CAN总线的船舶自动化系统研究与设计

116.基于SMART准则的配电自动化建设效果评价体系研究 

117.基于Android的自动化测试的设计与实现 

118.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119.自动化综采工作面概念探讨

120.任务复杂度对自动化意识的影响 

121.探析智能型机械自动化应用趋势

122.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煤矿通风系统中的应用

123.软件自动化测试概述及应用工具分析

124.试论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

125.基于IEC61850国际标准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研究

126.远动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127.智能配电网馈线自动化发展及展望

128.图书馆自动化开源系统的市场可行性研究

129.国内石油钻机自动化技术现状与建议

130.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选型

131.IEC61850在高级配网自动化中的应用

132.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的探索

133.智能电网发展的机制及其对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影响

134.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一)——电力市场与协调型自动化

第2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一体化教学 技工院校

电气自动化专业大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以及应用性,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操作提高自己的技能。对于技工院校学生而言,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技校生就业岗位大多是从基础装配工作做起,为此,需要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一、新常态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新常态下的制造业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此,电气自动化专业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新方向,确立专业职业岗位。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体现在:电气设备的组装、运行、维修、调试以及电气产品的开发等;机械与电气联合制造产品的装配、运行、维修、调试等,比如数控机床电气设备。

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含义

一体化教学模式指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同一课时内,由一名或者两名老师共同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理论与实践交替学习,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

1.优化课程,使课程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是非常抽象,理论性强。技工院校学生系统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很有必要优化课程,使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践。PLC、触摸屏、电磁阀、汽缸等都具有比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在讲授这些知识时,可以以项目为单元安排一体化教学。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供水灌溉控制系统,学生可以将PLC、触摸屏、传感器、可编程控制器、马达等设备设计成一个供水灌溉控制系统。这种一体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专业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学生将来进入社会以及为企业生产提供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教师队伍一体化

教师队伍的一体化,要求教师更多是双师型教师,即教师既能有效传授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指导。教师要能够有效组织教学,比传统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能够有效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学过程一体化

在进行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非常重要。项目设计是一体化教学的基础,项目的选择要体现应用性,具有典型意义,否则会失去“项目”的意义与价值,项目的确立需要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与企业、行业合作办学,共同开发课程。

教学过程一体化指的是把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基地中。在一体化教学中,要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即理论与实践关系,建立工学结合模式;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处理好学生学与做的关系。

四、电气自动化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岗位剖析

技工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面向的岗位主要是电气维修、自动化仪表安装与调试等。技能证书主要是电工上岗证、维修电工、电气工程师等。

2.培养目标

知识结构:一定的文化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文化等;电路、电气控制技术、单片机、自动化控制等专业基础知识; AutoCAD、PLC、供配电系统维护等。

能力结构: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自学能力,会运用一些电工电子测试工具,会运用AutoCAD等软件绘制简单电气自动化工程图,会对简单电气工程系统进行设计、调试与维护。

3.考核评价一体化

建立多元化评价系统,具体方案:在每个项目完成后,由指导老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评价学生完成项目的优劣,并且把项目评价结果告诉学生,该项目过程评价的分值所占的比例最大,另外发挥笔试以及平时表现作为考核评价的辅助作用。这种一体化考核评价是一种以过程操作考核为主,平时表现以及笔试为辅的考核评价体系。

4.毕业设计过程的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过程,突出强调了学习技能,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为此,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的联系。技工院校应该以一体化教学思想为指导,不仅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贯彻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也可以实施一体化模式,从而有效促进产学研发展。

五、小结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开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一体化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归纳,丰富一体化教学的内涵,探讨出适应技工院校自身实际情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技工院校教学质量,促进技工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城市化建设

电气工程是当今世界科技的核心部分之一,更是核心科技里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具有非常大的发展前景。自动化控制是制造业、工厂、农业等生产领域里的机械电气为一体的自动化集成控制技术。城市化发展与建设不可缺少此两部分中任一一部分,所以两者结合可以有助于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1 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系统处理

电气自动化系统是通过屏蔽传输信号、设备接地信号处理及选择合适的抗干扰措施等主要部分来完成的。基本上选择设备时,人们要选择那些已经经过长时间实践检验过的而且是比较可靠且稳定性好的设备,只有选择这个稳定可靠的设备,才能更好的适应在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施工现场之中,以保证设备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尽量降低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以确保发生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的组织维修工作。系统组态采用了软件的两次开发功能,除了显示监控工作流程的动态,还能显示监控历史工作流程的数据、趋势图以及其他相关的数据,并且具有打印的功能。电气自动化系统含有两个个重要优点,一是自身的易扩充优点,系统自身保留了一些必要的数据接口,保留的这些接口能够更有效的对系统进行管理和对整个生产过程的监控。二是实用性比较强的优点,它具有现场的手动功能,如仪表室内手动、现场手动、自动三种控制方法,它可以根据系统运行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而对应出相应的策略方法,从而利用不同的控制方式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2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

1)合理配置配电设置,确保资源优化及合理利用。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设备长期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运行,尽量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然后也要满足在正常的工作情况下,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用电。

2)选择设备的时候,尽可能的选择低耗能、低成本的设备,减少电力的消耗,而且又不影响正常的系统运行生产。

3)在设计的过程中,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调查各个系统部件的设计比例系数,这样可以在提高负荷率的时候也能减少电力的浪费。

3 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优势

3.1 高效率、准确的技术

自动化系统在运行的时候会发出一些特殊的指令,而这些指令会对照相应的设备进行传送,并且能够非常有效率的立刻传送到相应的设备里面,而且因为各个设备之间存在的不同的编码,所以传送的各个指令也是不一样的,这样错误率降低,效率就有所提高,因此该系统是高校的控制技术,而且系统能够跟信息中心进行一个信息的互相反馈的效果,从而更加确保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2 运作过程的实时监控

该技术除了具有高效率、准确之外,还有一项优势,那就是全时段实时监控。现阶段的电气工程技术是24小时全天不间断的运作的,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说,平常在夜深或者是管理盲区的时候,是故障发生的高峰期,在容易发生故障的时间内,我们正常的管理模式是肯定不会有效果的,并且也无法全部监控到。但是自动化控制这项技术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它能够24小时不间断的实时监控全部过程,而且实现系统的一个控制和调配直接的合作。

3.3 安全性能的提高

安全一直是国内生产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不能保证安全,就不能保证一切。自动化控制系统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安全这一点上,在生产生活之中,安全第一。但是电气工程肯定会具备危险的成分在里面,由于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者一切其他的环境因素,危险时常发生,而造成的伤亡情况更是频频发生。怎么样才能有效的降低危险性,自动化成了一个选择,它能够及时发现不正确的运作情况,对人员的安全起了一层保障的作用。

4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的发展现状

4.1 电气自动化工程的DCS系统

所谓的DCS系统也就是分布式控制系统,“DCS”这个称呼是由英语单词缩写而成来的。相对于集中式的控制系统来说,DCS系统是一种更为高级和先进的新型系统。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进步的,系统也是不能除外的,正是由于时间的不断积累,造就了系统的不断完善,所以出现了系统的两个优点。这两个优点造就了电气自动化系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4.2 自动化系统的集中控制

自动化系统除了有点之外,必然也存在的缺点,而且缺点十分明显,一共存在2个缺点,一是实时的集中监控会是所有的功能集中在一个处理器之中,这样会造成它的运作速度过慢,从而导致整个系统运行的速度过慢。二是集中监控造成了主机的容量在持续的降低,因为整个系统把所有的设备都放入监控之中,这就导致了监控负担过重,后期需要不断的增加电缆数量,变相的说也就是加大了投入的成本,而且可靠性也降低。

4.3 信息技术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的系统包含的最重要的部分是信息技术,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表现在管理层面之中。在企业之中,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会计核算等一些相关数据的存取可以用特定的方式来进行操作,而且,对于生产过程中的运行监控能够用比较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从中可以及时的掌握生产运作中的相关信息。第二,在电气自动化、系统和设备之间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一个相对的比较。伴随着微电子和微处理器技术的广泛应用,当初定义非常明确的设备界限也开始慢慢点的模糊了,相对应的一些通讯能力、软件结构以及一些容易使用和统一的组态环境变得更重要了。

5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控制的发展前景

OPC技术IEC61131的颁布和Microsoft的Windows平台的广泛使用使得未来的电气技术在生产、生活、工作之中得到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在未来的电气工程中将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5.1 IEC61131标准

IEC61131的颁布,使得全世界200多个PLC厂家的控制系统的产品编程接口开始标准化。IEC61131成了一个国际化的标杆,正在被全世界的厂商所接受。

5.2 Windows 平台的广泛使用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电气自动化慢慢的成为了主流,Windows平台的容易操作以及使用,使更多的用户开始采纳这个平台。

5.3 产品的创新

自动化的生产企业按照我国提出的科技发展观为目标,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的进行提高,也从中不断的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产品的技术含量,研发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

5.4 系统结构通用

电气系统的通用化可以保证整个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数据通畅,而且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对现场设备进行监督,所以系统结构的通用化非常重要。

所以,根据以上两点,国内电气自动化的发展需要从简单的制造向创造去过渡。在确保中国企业产品的价格优势以外,还需要走出来一条健康的道路,企业要不断的去创造,吸收国外的技术、教训,来补充自身的不足,走出一条自主研发、创造、健康的发展之路。要把握好国家的科学发展的思想,调整发展的思路,一步步的走向国际舞台。

6 电气自动化的缺陷管理

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运行状态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所以为了更加有效的保证质量,提高运行效率,各个部分都应该注意运行中的缺陷管理。当问题出现时,应立即向各相关负责部门负责人联系报告,并按照生产管理制度组织抢修。当自动化设备出现了一下故障时,应立刻组织人员进行维修、检查:第一,监控中心发生异常情况;第二,当天无人值班时,调度主站与调度自动化系统的自动化双向通道都中断时;第三,当天无人值班时,电气自动化系统的主单元出现异常情况时;第四,当天无人值班时,系统运行工作状态出现异常时。

7 总结

现代的工业发展离不开电气自动化的支持,它是从电气化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我们生活和工作离不开电气自动化的支持,因为我们时刻与计算机和电力在做交流,这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非常具有实用意义的系统。我们的生产之中存在着不可控制的环境因素在其中,而跟电气具有相关性的设备是时刻存在在外界环境之中的,我们无法改变环境因素而对电气设备进行保护,但是我们可以对电气系统本身做出系统的保护,这个就是电气自动化系统。

参考文献:

[1]郭砚强,电气自动化及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品牌(理论月刊),2011(12).

[2]武芳军,工业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4).

[3]于洪亮,我国电气自动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民营科技,2011(12).

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行为导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49-02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学习课程,教学内容和社会脱节,知识更新不够,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并不重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1]。为此,职业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对实践和自主学习要求较高的专业,其特点是对实际操作要求高,同时要求工作的逻辑性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技能提升,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培养出对社会企业有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一、研究的思路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主要承担珠三角地区的机电、3C、物流、食品、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维修、培训,以及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工作。供配电系统运行检修、电气产品销售以及企业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等岗位工作任务,具备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力,电气自动化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宗旨,以适应社会行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2];而教学中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指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围绕电气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安装、维修、设计的岗位群;其次将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

再者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将相同职业能力的课程进行整合,设置学习领域。

最后创建行为导向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具体见图1。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对兄弟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调研;再从制造类相关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开展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文献参考分析:对国内外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借鉴他人研究的经验,指导构建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实践验证:引入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有教学体系,通过和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效果做对比,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三、研究的成果

1.撰写了课题研究报告,确立了构建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撰写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调研报告,确定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及人才培养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将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43个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已确定的有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把具备这些职业能力和素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分类整合,按照项目的同一原则和职业发展过程设置出学习领域,制定出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撰写了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

2.对兄弟院校、多家企业进行调研,经过多次探讨和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确定了初次就业岗位:维修电工、电气设备装调维修工和技术员、自动化设备维修工和技术员、质检员;二次晋升岗:电气控制设计员、技术支持;未来发展岗位:电气工程师(主管)、部门主管,我们制定了职业岗位分析表;根据专业岗位确定行动领域,分析得出26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11个学习领域,制定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制定新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电子技术应用与实践》、《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等5门课程标准;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得到每门课程对应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任务,任务具体实施过程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

4.在新课程体系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核心课程《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了微型资源库,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建设基本完成,基本资源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学习导航、教学设计、考核方案等;拓展资源包括网络课程等。

目前我校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行为导向”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2013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第六届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获二、三等奖;2014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广州市属高职院校“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竞赛”,获二等奖;2015年参加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能竞赛获学生“维修电工竞赛项目”包揽前三名。近三年学生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9%以上。顶岗实习企业对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动手能力、适应岗位的能力、工作态度满意度高,普遍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适应新岗位的需要。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中,基于行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将职业教育深入教学理念,通过实施职业人才培养策略,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展开理论学习、实践培养相结合的双向平行的教学体系[3]。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案的实现,还需要学校方面积极配合,从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并配套资金保障。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教师必须与校外实训基地展开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教师还需要花更多时间顶岗实践,在设计教学项目的时候,注重实用性,在实训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候聪玲.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第5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电气控制与PLC;教学改革;电工职业技能

当前,应用型人才被许多高校列为培养目标。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升,社会对技术型、技能型(即应用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需求[1]。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作为一个长线专业,在社会上需求量很大。该专业学生应该具备那些方面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而社会上对该专业学生真正需求的能力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通过调查,从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课程入手,解析他们与学生能力培养的关系。在该专业中选择了针对工业现场生产设备的电气控制技术、与工厂实践密切结合的《电气控制与PLC》这门具有代表性的课程,作为该专业学生基本应用能力培养的平台,通过以提高学生应用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教学改革与设计,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本课程对专业应用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现在大力提倡应用型能力的人才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变化。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是实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1]。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应用型能力?对这个问题的正确回答只能来源于实践。通过与我们校企联合的一些单位的深入调查,与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进行深入交流,根据“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关行业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和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归纳出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电路应用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和电气传动应用技术等四大模块的应用技能[1]。而在这四种技能中具有代表性的、实用性最强的应该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课程包括低压电器、电动机控制线路、机床设备的电器控制线路和PLC控制技术的应用。是将电气自动化控制类课程体系中电路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自动调速系统和微机控制技术等集于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型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电气识图、设备运行、设备安装、设备调试、设备维护、故障处理,电气设计等基本应用型技能,内容设计上与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要求相融通。也就是说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掌握电工职业技能,应该是基本应用能力。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的能力结构中,本课程占有重要位置。

二、本课程改革的目的

1、现实状况

在就业现场,往往很多单位都对用人有一个工作经验的要求,甚至对刚毕业学生也是这样。什么是工作经验?实际就是应用能力问题。以前是学生在企业中获得工作经验,现在这一任务下移到学校。社会需求发生的变化,学校不能无动于衷。不然你培养的人与社会需要是脱节的。这样不仅造成学生就业困难,而且学校自己生存也会带来危机。在工业现场,只要打开电气控制柜,里面尽是电气元器件及其组成的控制线路。尽管内容在校都学了,但下厂实习时学生能一下子正确认识的并不多。这说明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是不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教师教法的问题,也有课本内容跟不上技术发展步伐等问题。

(1)学生学习自主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是大众化教育,学生的素质差别较大,尤其是我们新晋升的二本院校中的学生素质更是如此。如何让这样的一些人,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收获一些东西,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立足于社会,是我们要积极面对的实际情况。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中,学生四年要学习的课程很多,要做到都学好是不实际的。因此在教学课程体系中,要正视学生的这些特点,选择一些理论知识不太难,实用性强的能体现职业技能的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认识到学习这些课程对他以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2)现在好多教师自身缺乏工厂实际经验和工程背景[2]。讲课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仍然继承传统教学模式,老师黑板上讲课,学生底下被动听讲。在小学中学是这样,到大学还是这样,偏重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理论与实际脱节。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老师上课的方法不科学是现在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对大学老师上课的技能有更高的期待。因此探索和应用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学习效果也是高校老师自身研究的问题。

(3)课本内容落后于技术发展的步伐是普遍的问题。当今技术发展非常快,工厂企业都在使用了,我们的课本内容还没有反映,尤其是电气技术的进步更是日新月异。因此根据当下实际情况,要加快教材内容建设,快速反应社会需求。

2.课程改革的目的

当前,许多学校都把应用型人才定位为培养目标。专业不同,应用型能力也是不同的。每种专业应具备什么样的应用型能力,以及构建怎样的课程体系,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具体实现培养目标,都是我们高校老师要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在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结合我们学校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了理论知识不太难,实用性强的能体现职业技能的课程《电气控制与PLC》作为改革平台,探索以具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某些代表课程对应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思路,以专业应用能力提升为牵引目标,重新对课程开发与设计。通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为本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目标的具体实施探索一定的方法,总结一定的教学经验。

三、课程整体开发方案设计

《电气控制与PLC》课程的内容体现出实用性、技能性、应用性的特点,该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起着体现学生专业基本应用能力的重要作用。所述知识技能是学生适应岗位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进一步掌握专业其它课程知识、技能的基础。我们在专业培养方面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方案,围绕应用型能力提升开发课程教学体系。

以学生未来岗位技能为核心,结合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和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突出以维修电工职业技能为该专业基本应用型能力的培养,确定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质目标),见图1所示。根据教学目标构建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再按照教学规律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内容设计为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形成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为主要思想的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并行教学、现场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训、生产实习、职业技能认证、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3],见图2所示。以突出维修电工职业技能为该专业基本应用型能力的课程设计方案,在教学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育模式,以实践性和职业性作为切入点,体现该专业学生基本应用型能力的要求。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在理论教学上注意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强化动手能力培养,促进以学生就业的职业教育思想引领课程教学,按照“工学结合、职业导向、技能本位”的理念组织课程教学;以丰富的教学资源、真实的实践环境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和支撑;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应用、强化能力,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此我们要求做到三个“一体化”[4]:(1)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验(实践)教材融合;(2)教室一体化。即大部分理论内容课程搬到实验室中去上,使教、学、动手相结合;(3)教师一体化。即理论课与实践课由一位老师讲解,做到了教学和实验两个环节的有机衔接。三个一体化的目的就是有利于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和实践的结合。一改往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离,不能有机结合互相支持的局面。

1.理论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理论教学内容按照课本进行整合,吸纳了变频器和触摸屏等新设备和新技术。形成了以低压电器原理应用、电动机控制线路、机床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PLC控制技术、变频器技术和触摸屏技术等模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形式,使本课程内容更加充实、完善和实用。课本只是知识的一个载体,不能课本上有什么讲什么,没有我不讲。一定要对课本内容进行自我消化,进行序化整合,补充或者删减。不能按部就班讲课。

在每一个模块理论教学内容中都设计一些简单但非常典型能帮助理论学习的实践内容,将教学任务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例如低压电器原理应用模块,就设计了交流接触器、按钮、继电器的拆装练习。通过 “低压电气器件的认识” 这个工作项目,具体拟定成一个工作任务:“交流接触器、按钮、继电器的拆装练习”。通过学生在实验室工作台上亲自动手完成“工作任务”,借助多媒体课件,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做的过程,达到认识交流接触器、按钮、继电器的结构及组成部件,比以往看图抽象讲解要真实得多,更符合知识的认知规律,从而轻松掌握其工作原理、应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再如“PLC控制技术”内容教学时,先找来一段由PLC控制的自动生产线视频播放给大家看,借助大家兴致很高,急切想了解为什么的时候,再引入到PLC的作用和结构等正题上来。在实验室PLC控制台上,老师边讲边做,亲自搭接一个简单的PLC控制的红绿灯轮流点亮的演示实验,这样本来一堂很枯燥的理论课,由于加入了视频背景和演示实验这样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得到提高,从而唤起学生动手实践的欲望。另外在PLC指令的学习中,应采用学、说、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每一个指令都要在电脑上练习一遍,观察其功能变化。对于像《电气控制与PLC》这种实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动手练习才会有学习效果。如果还是在课堂上按照课本宣讲的旧模式,不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新模式,学生是根本没有兴趣听下去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去做,身临其境教学,增加动手的时间和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型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实施

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环节,为了凸显该课程在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采用连续的、强化性的、与实际工作过程任务对接的形式,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设计了电工实训,大型实验,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电气控制与PLC课程设计实训,电工职业资格证考取培训(课外)及毕业设计等6个实践教学环节。各个环节之间呈衔接与递进关系,由简单认知到综合性设计、组装、调试、排障过渡,从单纯的教学过渡到岗位需求能力培养,做到环节连续,强化训练。

由于在理论课时,已经安排了支持理论内容教学的基础性小实验,因此该课程的实验环节都设计成大型实验,采用基于生产过程,贴近实际的项目为引导,即实验内容综合,控制功能完整的实验项目为主不再做验证性实验。例如设计了“PLC控制变频器多段频率调速实验”[5],掌握PLC和变频器两个智能控制设备配合使用的方法。还有“继电控制、PLC控制及变频器控制的电动机正反转综合实验”[5]。从这个实验中可以分析不同控制方法的特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以任务驱动、行业规范引导,选择真题实作,按照实际工程设计步骤、方法去要求。例如设计结果的成形图纸,就要求使用CAD计算机制图,图框、标题栏、设备表等一应俱全,图形符号、文字符号、画法要求都要遵循国家规范和电气行业规范要求,比对国家甲级设计院出图标准,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职业能力训练。课程实训主要基于具体的课程设计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进行,即以实际工作过程还原课程设计结果,在真实的环境中检查自己的设计结果,从而完成设计、安装、接线、调试、修正等工艺环节。即训练技能也要求岗位职业素质。在强化对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国际上普遍推行双证制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鉴定证书。社会化的职业资格鉴定体系为技术和技能的资格认定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标准,是对拥有某种能力的通用证明。借助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以职业导向、技能本位的思想引导鼓励学生考取电工资格鉴定证书。我们利用课外时间,对参与的同学进行辅导和开放实训场地练习。帮助他们成功获取证书,证明自身能力。

五、结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不能简单认为就是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实践环节学时数。一定要将应用能力的获得追根溯源即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抓住这个关键点,再将实践学时有的放矢地分配好,利用现代教学理念探索利于专业应用型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重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的一体化教学形式。我们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分析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学生应用型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以该专业典型应用性课程《电气控制与PLC》改革为切入点,将社会变化需求,转化成自身生产力。改善了教学与企业和工厂对人才使用要求脱节的问题;提高了电气自动化控制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学习能力,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动手能力弱的问题,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参考文献]

[1]钱平,赵金荣.电气自动化控制类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教材(PLC应用技术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张艳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CDIO教学模式的实施[J].首都教育学报,2012,06:84-86。

[3]刘燕,王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发电厂电气部分》课程开发[J].高教论坛, 2009,07。

[4]任晓芳.电气控制与PLC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5:38-39。

第6篇

【关键词】五年制;电气自动化;探究式教学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各企业实现经济转型、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环节,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培养大批高端电气自动化技能人才是广大中小企业推动转型升级、增强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五年制高职教育完成了中高职教育的形式统一,大大丰富了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办学形式。本文结合湖州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5年一贯制高职教育试点, 围绕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五年制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进行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五年制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

以“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思想为指导,在对湖州地区各类相关企业深入调研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校企共同确定PLC应用技术为主线,准确定位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实现了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有机衔接。

学生在中职阶段前3年主要培养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场素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的中级电气技能人才。

学生在高职阶段后2年的主要培养电气技术、电气设备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具备各类电气设备、电气控制及自动化系统的电气识图和制图、安装、调试、维护、技术改造和技术管理能力的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从以上两个阶段的培养定位对比可以明确的知道,中职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中级维修电工技能型人才,强化了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阶段定位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侧重技术改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中职的基础上一定层度上提高了技能操作的水平,但更强调的是综合职业素质。

二、统编专业教学计划,完成中高职课程的衔接

在确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电气自动化领域相关职业资格的标准,树立职业素质本位的课程观,建立以PLC应用技术体系为主的课程体系。中职定位在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及中级维修电工技能水平;高职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对PLC的应用、整合及维护能力,以达到2级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技能水平为目标。课程的划分可由下图表示。

1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具备初级维修电工的综合职业素质;2段主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如:继电控制、简单PLC控制等知能要求重点训练,参照中级维修电工标准培养,学生达到中级工的水平;3段侧重学生的PLC简单应用和电机控制的训练,达到三级PLC系统设计师的能力;4段是专业的提升阶段,强化学生的PLC综合应用能力、组态能力,通过项目训练,达到2级PLC系统设计师水平。4个阶段的核心课程主要为:1段核心课程为数学、语文、英语、物理、电子、电工基础,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2段核心课程为:电机拖动、机床排障与读图、PLC与传感器基础、完成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鉴定;3段核心课程为:电气CAD应用 、PLC与控制技术、变频器应用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达到3级PLC系统设计师水平;4段核心课程为:PLC组态技术、触摸屏技术、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完成二级PLC系统设计师的职业资格鉴定。

三、建立以核心技能抽测为重点的质量监督体系

要做好中高职课程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衔接专业,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质量监控体系。经过我校的探索,目前形成了在跟相关合作中职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了在实操层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然后在中职和我校实行分层标准培养,同时跟各合作学校商定在第3、4、5学期实行技能抽测联考,加强了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监控。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我们在第1学期由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牵头跟各合作学校的教务处长就课程、教学模式、职业资格与能力、教学模式进行协商,专业负责人进班级对学生进行专业始业教育,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强调适当的淘汰机制,让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在第2学期跟合作学校班主任与学生处联合研讨学生管理问题。在第3学期开始对合作学校确定对学生初级维修电工技能进行技能抽测评估,第4学期对学生中级维修电工技能进行抽测评估,第5学生对学生的PLC基础应用能力进行技能抽测评估,第6学期对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摸底测评,这样持续介入中职学校的教学过程,有效的实现了质量监控。

实行能力为本位的评估体系,在教学考核中,根据不同的要求,开展理论知识评价、实践操作评价和作品综合评价的三结合考核,实行一文凭、多证书的评价标准。专业技能考核参照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要求进行,在教学计划中明确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 实行双证融合的考核体系。

四、实施“1+X”探究式项目教学

在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推行“基本项目+拓展项目”课程训练模式。采用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推进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按照 “接受任务制订方案绘制电气图、列元件清单安装、调试文件交付、总结” 的流程组织和实施。在安装、维护、维修和改造等实际工作中“学学、想想、讲讲、做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创新能力。

如《PLC与控制技术》课程,按照“系统电气识图典型线路设计小型系统设计装调”教学路线,开展了 “1+X” 探究式项目教学。分别以基于继电器控制的行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基于PLC的X62W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电路的设计、安装、调试、基于PLC的简单水塔液位控制系统为3个基本项目为载体教学,要求学生实现1、行车控制系统系统的PLC改造;2、基于PLC控制的自动往返运料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3、基于继电器控制的自动往返运料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4、基于继电器控制的X62W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5、基于继电器控制的水塔液位控制系统;6、基于变频+PLC控制的水塔液位控制系统;7、基于PLC的恒压供水系统设计等多个探究式项目的学习和设计。

五、结语

电气自动化5年制中高职教育衔接涉及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衔接、招生制度、合作形式等各个方面, 每一个方面都涉及许多具体问题, 都值得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而本文主要介绍了我校5年制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案例,他仅仅是一个开始, 探索适应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5年制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作者简介:

吴国强(1978-),男,汉族,湖南常宁人,学士,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分院副院长,讲师,主要从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第7篇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的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方面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上高职院校更强调技能型和职业性。近年来该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湖南岳阳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广泛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借鉴姜大元教授职业教育理念,以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展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然而,由于受到政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的深度不够,合作管理、评价与监督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学院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学院到企业去洽谈校企合作办学事宜时,更多关注的是企业能为学校提供多少资金与设备支持,或是企业能吸纳多少实习学生,很少考虑到企业的需求与利益点,在这样的合作环境下,企业不愿意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到企业的价值链中,更不愿意主动承担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对该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企业多方位校企合作的深入,电气教研室成员深入地分析了现存问题和成因,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并用于实践,效果非常显著,现总结如下:

2.1创新专业体制机制

近几年来,电气专业依托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岳阳机电公司等大型企业,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育人,建设了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双主体”模式。学院与企业深度合作,采用引进、联办、自办等形式,完善原有的培训中心。按照“共建、共享、共赢”原则,创新了“双主体、五共建、企业化”专业体制机制建设。“五共建”基地运行机制是指:共建环境、共建文化、共建案例、共建标准、共建资源。

2.2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

通过对中石化长岭公司及周边地区等企业进行调研,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中石化行业发展和地区经济调整信息,研究石化企业和制造类生产动态和人才需求及相应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要求的动态变化,制定了电气自动化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气控制技术、常用电气自动化设备、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电气自动化专业必备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从事电气控制、电气设备、供配电及自动化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技术改造和技术管理,具有“人文品质、石化特质、劳模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经过几年摸索,构建了“一核心、两证书、三结合、四阶段”的“1234”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核心”指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两证书”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三结合”指课程与标准、教学与生产、教育与学习相结合,“四阶段”指实践教学体系中“认知实习-校内实训-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四个实践技能训练过程。

2.3构建高职理念的课程体系

电气教研室成员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职业资格,以岗位调研为起点,以学生就业岗位内容为基准,以石化行业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电工作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按照学生的工作任务,按“1234”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归类出该院电气专业课程“电气安装的规划与实施”、“电子电路分析与应用”、“继电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行动领域,并将此转化为学习领域,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本专业注重对接行业岗位群需求,根据职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湖南省技能抽查标准,对课程内容加以整合,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操作性,其实践技能测试比重达到50%以上,如图1所示。

2.4教学团队建设

按照“稳定、培养、借智”方针,通过引进、培训、“师带徒”等途径,采取以下方式:

①建设企业大师引领的“双专业带头人”队伍。

聘请校内骨干教师为校内专业带头人,中石化专家库等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为企业专业带头人,成立1个大师工作室。②建设素质优良的“四能型”骨干教师队伍。

通过送培、引进等途径,培养既能当理论教师,又能当实训教师,既能当企业培训师,又能当工程师的“四能型”校内教师教学团队,且95%为“双师”型教师。

2.5改善实习实训条件

为实现“1234”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与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深度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要求,我们新建、扩建、改建“装备系电机与变压器实训室”等15个校内实训室,所有实训室都能组织理实一体教学,完全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

该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教学、合作就业的体系,其中已签约的固定企业有中石化长岭公司热电作业部(动力厂)、中石化岳阳长炼机电工程公司、重庆金维实业有限公司等。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学生学习阶段的第五和第六学期为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阶段,协议企业在这个阶段能长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可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和各类实习的需要。

2.6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学院图书馆配有藏书5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41.78万册,电子图书1000GB,专业期刊805种。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辅用书、专业期刊、工具类图书、毕业设计指导材料、各种说明书等共约10万余册。专业教学仪器设备价值近1600万元,一体化教学、多媒体教室近50个。这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职业情境、师生互动等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目前该专业几乎所有办公事务都已经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

本专业教师充分利用“职教新干线”网络平台,课程内容、师资介绍、视频教学、学习指南、试题库等,也为学生进行在线答疑,或与校内外的其他人员进行信息交流、对外培训、信息共享。专业介绍网页包括专业简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建设规划、实践环节管理、教学团队、实验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等内容。

凭借与中石化深厚的底蕴,本专业可共享中石化长岭公司的企业培训网络信息资源,并用于学生实训教学,主要有基于岗位培训的模块化培训包考核平台、中石化远程教育系统平台、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知识管理平台等,可实现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技术人员进行在线交流。

通过几年校企合作有效实施,本专业得到迅速发展,近三年来培养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2%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双证持证率达到100%,中石化长岭分公司生产一线电气维护人员中90%是本专业毕业生,形成了就业品牌特色;同时学生的就业质量高,学生的个人收入也有很好的保障,并且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效对接,形成了面向行业,水平较高、师资过硬、条件配套、辐射力强,区域共享,融教学与培训功能于一体的专业。

参考文献:

[1]丁存善.校企合作培养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

[2]黄述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5(15).

[3]杨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企业研究,2013(04).

[4]周登超.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3(6).

第8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47-02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其方向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学校与其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只有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这才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高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只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他们基础扎实,自学能力强,后劲足,学校主要为他们从事研究工作或攻读研究生打基础;第二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他们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强,具有工程应用能力,毕业后主要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种技术或管理工作;第三类是培养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他们的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专业能力强,属于岗位群才。这三类中,重点大学主要培养第一类人才,一般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第二类人才,高职高专主要培养第三类人才。

(二)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向兄弟院校与人才需求单位相关调研,消化、吸收他们的一些培养经验和反馈信息,然后针对在制定该专业培养方案上进行总结,最终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该具备和达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软硬件及应用等;较好的掌握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及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学科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按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提出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后的培养方案体现了强化专业基础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专业课课程设置的思想。制定了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关于制订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规定,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原则,修订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修订后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强化两头优化中间”的思想,即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想,制定了包含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践教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两个最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是课程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努力探索各种途径,在教学方式改革上下工夫,既要重视课程调整和内容更新,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教学内容,在充分掌握本领域发展水平和趋势的基础上,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对培养方案中的所有课程全盘考虑,研究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进程中的作用,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既避免重复,又做好搭接;既把必备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又注意内容的先进性,推陈出新,把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传授给他们。减少课内学时总量,应用CAI等现代教育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一)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为龙头,加强基础课教学,突出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遵循“合理选择,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在抓上述课程建设的同时,开设一批反映专业、学科发展前沿的选修课,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进一步拓宽专业面,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积极做好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改革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更新,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内容融人到课堂教学中去,同时也把科技创新的思维方法和经验体会带人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各种问题,增强学生的创新意思。同时修正相关课程教材、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实验教材,使之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及时反应本学科领域的最先科研成果。

(三)积极探索研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现代教学模式,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通过广泛使用现代教学多媒体如幻灯计算机、网络等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更具有趣味性,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更新分析

实践教学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强化实践教学的同时,探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尤为重要。理想的实践环节应有更多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学科最新科技成果,运用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达到实践的目的。在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创造出适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条件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改革的关键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坚持建设一支经验丰富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具体做法是:1、学院组织以教授、副教授等科研骨干为

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力量的科研团队,加强中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2、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学校每年拿出专门经费资助中青年教师参加科研活动;3、鼓励并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校内校办产业和电气与自动化行业的产学研基地的工程技术项目研发与工程实践锻炼。

(二)开放部分实验室,首先确保基础性实验的质量,使学生学会基本的实验方法和调试手段,掌握实验设备、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另外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水平和创新能力。把验证实验变成开发性实验,并注重实验方法与最新技术结合,实验是学生学以致用的第一步,一般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首先把常规的验证性实验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分析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实验要求,让学生自主设计相应的实验,并进行验证,发现问题再分析原因,直到实现设想目标,籍此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使所学的知识更巩固。确定了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的实验内容改革模式。

(三)调整基础课课程设计,整合专业课课程设计,基础课课程设计中将原来分散的单元电路设计为综合系列设计;将原来完全由教师布置题目改为教师提供题目和学生自己选题两种形式;将原来设计前布置选题改为学期初布置选题,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确定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课的课程设计采取从实际工程中取题,而且不同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前后衔接形成一个较全面的专业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工程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

(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单片机设计大赛等使实践教学成为创新的有效形式。并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课外科技活动,并对拔尖人才作重点培养,让学生参与实验室建设、直接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项目或独立承担小型的科研课题,巩固与拓宽了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产品开发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库

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重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建立基于学徒制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组成建设团队,围绕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单元,融合学校和企业教学资源,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与分工,融“教、学、做”为一体,工学结合,形成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学院内部监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社会评价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修正、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课程建设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制订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引入岗位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开发课程标准,建设了与全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精品课程带动战略,《电工电子技术》评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可编程控制器》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高压供电技术》等被评选为院级精品课程,形成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

3.教学资源库建设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了多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技能水平考核,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编写充分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特色教材和技能测试题库。依托学院数字化教学综合服务平台,逐步实现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带动专群及相关专业建设,并通过学院数字化校园网络系统,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共享范围,更好地为企业和同行服务。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解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采用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紧抓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5.改革考核方式

考核的目的是通过实践考核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根据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本专业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以及每门课程所担负的任务和每门课程的特点进行考试命题,合理地选择不同考试方法。我们对考核办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践,并且实现了在考核方式上由重终结性考核向重过程性考核变革,在考核内容上由理论知识考核向重技能考核上变革,在考核标准上由重标准答案到重综合评价上变革。实践考核灵活多样,主要采用现场测试、论文、社会调查报告、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技能实践操作或与专业技能鉴定成绩相结合的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理念及运作方式,引进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年度效益评价机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校企优势互补)、运行机制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基地功能多样化。学生在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目前建成校内实训基地达到20余个,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集训,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从而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

2.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强化生产性实训

近年来,电子电气工程系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通过“订单式”培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也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了高压控制实验室、电子产品制作等生产性实训室。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实现“实训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技术开发相结合”、“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通过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达到22个,保证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三、“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培养、聘请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维修电工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水平证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工作思路,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管理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选为山东省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四、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制订教学质量管理标准,构建以实践教学为重点的质量保障体系;重视过程监控,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创建评价--反馈--调控“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系统,形成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共管机制,实现实习岗位对口、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做到:一个目标、四个落实、六个到位。一个目标: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达到100%。四个落实:顶岗实习单位落实、企业指导教师落实、考核标准落实、实习经费落实。六个到位: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到位、学生顶岗实习到位、教师指导到位、顶岗实习课堂建设到位、考评跟踪到位,经费支撑到位。逐步建立起校企联动、分工协作、共同考核、证书管理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改革和实施,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有了很大改善,培养出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建设成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门国家级2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同时毕业生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技能过硬而受到社会广泛欢迎,部分学生很快成为企业业务骨干,深得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3+4”;中职本科衔接;液压和气动控制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52―03

“液压和气动控制技术”课程是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项目“电气自动化”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开设在中职阶段三年级,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液压和气动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熟悉液压和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元件符号,能正确选用液压和气动元件;掌握液压和气动系统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具备分析典型液压和气动系统的能力,初步具备简单回路的设计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3+4”中职本科衔接的生源是初中毕业生,录取分数高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基础较好,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普遍优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因此,现有的针对五年制高职学生开设的“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不能适用于“3+4”中职本科衔接学生的学习。而“3+4”中职本科衔接以培养“工作现场技术(工艺)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更是与五年制高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有差异。因此,在现有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3+4”中职本科衔接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液压和气动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一、整合教学内容,实施项目教学,衔接本科教学

基于“3+4”中职本科衔接的学生情况和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改革应注重实用性、技术性和创造性,避免中职和本科阶段的重复,还应拓宽、加深课程内容。“3+4”学生基础较好,学习主动性较强,在教学内容编排上,采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方式,以任务为驱动,促进学生进行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除此以外,学生在中职阶段除了学习所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以便在升入本科院校后能M快适应大学的学习。

基于上述原因,本课程对原有学科体系框架进行调整,将传统以知识为线索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模块化、项目化的课程内容。课程分为液压和气动两个模块,又分别将两个模块各分为五个项目,每个项目按照主要知识点分为若干任务,每个任务包含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以液压模块的教学内容整合情况为例,将知识整合、调整后形成五个项目,具体如图1所示。每个项目包含了相应知识点,知识点又对应了相关技能操作,实现学即用、用即总结、总结即反馈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改善学习效果。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掌握相应理论知识,获得相应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逐渐培养出研究精神。表1描述了液压系统模块项目学习的目标要求,在目标要求中,除了要求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还根据“3+4”学生基础较好、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等特点以及升入本科学校就读的知识和技能需要,确定了有针对性的拓展目标。

二、关注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3+4”中职本科衔接的学生特点明显,具备初步自主学习的观念,能主动探究。但对进入本科学习存有疑虑,害怕自己不够好,缺乏自信。这就导致有些学生进入本科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甚至被淘汰,不能达到成为工作现场技术(工艺)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目标。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液压和气动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授渔”方式开展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整个学习中充当起主人的角色。

结合项目教学内容,在每个任务实施前,由教师首先提出学习目标进行任务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初期便明确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要求和学习的主要任务。随后教师通过不断抛出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逐一解决学习任务中的小问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和技能。随后,教师再抛出一个综合运用知识的任务,由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完成任务问题。任务完成后,教师设置相应拓展延伸问题,供学生拓展使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就自己所完成的任务提出质疑,探索出更好的解决方法,实现对知识和技能更高层次的提升。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开展多元化考核,综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液压和气动控制技术”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涵盖了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如出勤、学习状态、问题解决的程度、小组合作的效果、讨论反馈的情况等。为了更具实施性,对每个项目都单独进行过程性评价设计,对项目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设计,让学生在评价中更加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总结学习效果,查漏补缺,不断进步。

“3+4”中职本科衔接的学生各有特点,有些学生擅长计算分析、有些学生擅长小组协作、有些学生擅长操作实践,他们在自己的小组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采用单一的考核方式,难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对于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很有必要的。在“液压和气动控制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案中,采用三方评价机制(即学生自己、小组、教师),主要从项目准备、项目完成中各阶段(分析、计算、操作等)的情况、项目成果、交流沟通、分析协作等方面多方位进行评价(详见表2),更客观、更合理地反映学生综合学习情况,受到学生的欢迎。

第11篇

关键词:PLC;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根据对行业企业的调查,我们把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够胜任各类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技术岗位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由于可编程控制技术(简称PLC)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自动化设备中,如济钢、重汽等企业的自动控制系统都有由PLC控制的。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PLC应用技术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被开设,直接面向应用,属于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以PLC控制的自动化设备的安装、使用、调试、维修为重点,以真实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形成课堂教学与岗位产学结合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总体情况介绍:

本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直接面向应用,属于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该课程所面向的学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二年级的学生。

前修课程主要有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主要有自动控制系统、数控技术、过程控制技术等。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我们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专业建设。以精品课程带动优质课程组建设,以课程组建设推动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群的发展壮大。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参照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突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生产性实习内容,形成融合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鉴定证书相关要求、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核心课程组。

三、课程培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本课程主要是能力的培养为主。

1.总体目标:

(1)增强学生社会服务意识,培养技能性人才。

(2)深化项目和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3)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求知和自主学习能力。

2.具体目标:

(1)在专业能力方面,使学生能够使用PLC对工业生产设备进行控制,具备PLC控制系统硬件设计、软件编程和调试的能力。具备PLC控制系统的维护能力,能够诊断、排除各类PLC控制系统的问题及故障。

(2)在学习方法能力方面:

①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具有查阅图书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具备通过一种类型PLC的应用能迁移到另一种类型PLC的应用,能够通过阅读设备的使用手册,对不同类型PLC的内存分配、硬件接线及指令系统具有较强的理解运用能力。

③能够对生产现场的各类机械进行电气控制要求的分析,并通过分析提出PLC的解决方案。

④对于PLC控制的各类设备,能够很快了解其工作过程,了解电气线路,从而能够对各类软硬件系统故障进行诊断和处理。

(3)在工作恒心、事业心与人生观方面:

①对于从事PLC应用设计、安装、调试、维护工作充满激情;

②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善于使用所学PLC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③具有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④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师资队伍建设

我系为尽快建设一支能够适应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了我系今后五年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以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为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具体措施为:

1、加强在职教师培养,改善学历结构。

目前本专业教师为大学本科学历,整体来看有较强的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有极大热情,知识更新和提高学历层次成为当务之急。吸收优秀毕业研究生,改善知识结构。引进掌握本专业前沿领域技术、有较强科研能力,具备教师素质的自动化专业研究生。

2、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参加现场锻炼,提高实践能力。专业教师现场锻炼不少于半年。要求教师参与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向社会招聘和引进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到校任教,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3、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通过与院外有关单位合作,结合学生实习,积极开展科研、技术开发,加强教师实践能力。

4、注意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让他们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5、社会服务

骨干教师制定了山东省“金蓝领维修电工技师”和“金蓝领维修电工高级技师”的培训鉴定大纲,并出版了《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鉴定教材》,多名教师多次参加金蓝领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命题工作,多次承担了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裁判工作。2005年至今,完成7届金蓝领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培训鉴定了技师457人、高级技师65名。还完成山东省技工院校骨干师资培训、中国重汽员工技能提升培训等社会培训工作。近三年,每年培训社会人员达

五、校企合作,共育人才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探索“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在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带领下,专业教研室和企业部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实习实训、师资培训、技术研发、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培训和岗位培训的内容。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并请专家进行论证,修订成稿。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同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形成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六、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1.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以科学态度研究高职高专课程的教学要素。勇于创造,把握规律,紧追前沿,以新思路、新内容、新形式使PLC课程呈现出崭新面貌。

2.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为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在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

3.坚持边改边建的原则。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实际出发,制定周密的建设计划与方案,通过教学改革,重点突破,分步实施,把课程改革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

4.以“突出能力,强化素质,注重实践,强调实用,形式多样,引进开放”作为课程建设的基本方针,建设特色课程、优质课程。

5.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直接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6.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用创新教育观来统率教学改革工作,把教学改革的重点从“怎样教好书”转移到“如何育好人”上来。

七、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要根据PLC课程特点和实际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积极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将教学主体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发展CAI教学,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课程应尽可能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相关的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性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电子教案、习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实验指导书、技能考核标准及实施方案、参考文献目录、网络课件等要尽可能上校园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实用性强的特点,我们以“强化能力、重在应用”为指导思想,课程内容设计与维修电工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要求相融通,将课程划分为多个课题单元,按照维修电工的中级、高级、技师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来划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以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为出发,以满足岗位职业技能需求为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以必需够用为度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八、深化“教、学、做”融为一体的课程模式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而教学方法的确定又是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根据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生乐于动手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1.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相结合

在教学中打破章节的限制,根据满足各项教学任务的实际需求,统筹考虑和选取教学内容,融教、学、做相结合为一体。通过项目引导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项目中的每个任务。除了实训设备上的任务训练,还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入大量工程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启发式及互动式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交流,方式灵活多变,以活跃课堂气氛。由若干问题启动课堂教学,经过启发式的推理,最后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循问题而思考,提高对知识的领悟力,加强对关键内容的理解;在练习环节加强师生互动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潜能;情景式教学,使学生身处实践现场,讲练结合、交互渗透。

3.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高效、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教师评教、学生评教制度,促使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1)专家、督导及学生评价

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校内督导及学生评价结果优良。

(2)社会认可度

第12篇

一、技校学生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生理上属于叛逆期

技工学校的学生年龄居于15-20岁,处于典型的青少年成长期及叛逆期。父母因子女对初高中的学习不屑一顾,对自己的教导无心领会,而又不想令子女过早进入社会,结识不良社会青年,无奈之下,就⒆优送往门槛不高、学习压力不大的“象牙塔”继续学习,希望通过学习转变他们的观念,塑造更好的人生。但如何教育这些思想不成熟的学生,对教师来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不仅需要教师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同时需要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

2.学生缺乏较强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为唤起与维持学生学习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教师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的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低,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在学校“成长”多几年或是基于父母的压力而来的,因此并不配合教师的教学,经常在上课期间与邻桌同学聊天、上网,更有甚者则追逐打闹,忽视老师的存在,这让教师心力交瘁,无法高质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只有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扭转这一局面。

3.学生缺少对未来的职业规划

对于大部分技工学校来讲,职业生涯规划是班主任的事情,因为班主任是学生的一线工作者,平时接触学生比较多,对学生比较了解,在这一方面的指导时间比专职教师长。其实不然,专职教师跟学生接触的时间不比班主任少,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专职教师在授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只有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对将来职业的重要性,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度给予学生相关的引导,把职业生涯规划这一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去,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为更好地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4.教师教学方法不当

部分技工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恰当,既没有掌握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他们没有根据职校生的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等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活动,上课时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忽略对职校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使职校生既学不好基本理论知识,也学不到职业技能,感到上课没劲,学习情绪低落。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质量自然低下,从而引起学生的不满,进而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愿意上课,并扰乱课堂秩序。

二、对策

以上这些问题是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以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学生为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的经验,提出以下三项措施。

1.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改变学生学习观念

思想是人的灵魂,是指引人探索前进道路的导航,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才能在前进的路上突破重重难关,走向成功。技工学校的学生思想不成熟,违背父母的意愿,让教师为难,关键是该类学生缺乏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相应的指导。作为专业技术的授予者,教师要想学生之所想,助学生之所困,更好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换位思考,进而以案例或者自身实践经历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更好地明白学习的意义,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2)让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鉴于技工学校学生思想不稳定这一特点,教师要时刻给予关注,不能疏忽。因为思想感染具有时间性,这一段时间让学生感悟了,下一刻他们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观看学生的表现,适时给予思想教育。

2.完善教育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教育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让学生真正有技可学。以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为例,笔者在借鉴德国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采用分段教学、模块训练型课程模式,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发展,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业实习三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三年教学时间内,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贯穿始终,主要教学安排如下。

(1)基础教学阶段。包括阶段一和阶段二,其中阶段一是基础理论教学,具体的课程设计包括电工基础、机械制图、安全文明生产实习、电工仪表使用、电子技术基础、机械基础等;阶段二是基础理论结合实际,具体的课程设计包括电力拖动控制原理、机床电气控制、电机学原理、照明电路安装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机械识图、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基础、企业观摩学习等。

(2)专业核心课程主体教学阶段。包括阶段三和阶段四,其中阶段三是自动化控制教学,具体课程设计包括电机与变压器、电气控制与PLC、工业电力拖动、机床电路维修、生产实习职业道德等;阶段四是专业技能考核,具体的是课程设计是维修电工中级证、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中级证等。

(3)实习阶段。这属于阶段五,即是顶岗实习,具体课程设计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实习指导、就业技能指导、实习报告指导等。

3.了解学生共性特点,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教师不仅是授课的教师,也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学生的规划师。例如在电气自动化安装与维修专业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以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导向为基点,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道路、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电气工程安装与识图、电气自动化安装维修与应用、企业自动化控制等技能,以便更好地面对将来求职的挑战。

4.加强教师技能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随着教学的改革、课程的更新,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教法,以更好地教育学生,主要有两点。

(1)行为引导,强化目标,突出实践体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教学目标的统一,注重本人示范与学生操作的结合,通过教学顺序的集中一小组工作一再集中的有机组织,引导学生建立实用合理的知识结构,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相关的技能和知识。

(2)教会学生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引用迁移,可以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用学习迁移的方法教授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架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真正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