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协会任职报告

计算机协会任职报告

时间:2023-02-22 13:23: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协会任职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协会任职报告

第1篇

一、高级会计师申报条件

申报高级会计师的基本要求,包括政治思想水平,这里不再敷述。另外还需要达到学历的基本要求,各地方的要求都会存在一些差异,但一般定为本科以上学历。如为专科,或相当于专科学历,甚至更低学历,申报评审会比较困难,除非在从业资历和工作实绩方面特别突出,才有机会获取高级会计师资格证书。

申报高级会计师应附资料:(1)《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4份(不得用复印件、打印件);(2)《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综合表》一式30份,由推荐单位填报,要求统一使用“A3”复印纸并打印;(3)破格晋升人员要填写《破格推荐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审批表》一式两份;(4)获得中级职称之后的个人业务工作总结一份;(5)学历、专业工龄证明、资格证书及文件和专业技术职务聘书、获中级职称以来的获奖及被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等证书的复印件各一份;(6)全国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复印件一式2份。如职称外语考试不及格,应填写《外语成绩审定表》一式2份,并附准考证原件;如属计算机免试者,应填写《计算机应用能力免试审核表》一式2份,并附有效身份证明文件。(7)获中级职称以来的专业论著、译作、论文和反映工作业绩的总结、调研报告、经济可行性研究或复核报告、起草的规章制度等原件或复印件各l份。(8)近三年的专业技术职务历年任期考核材料各1份。(9)二寸彩色近照一张,照片背后用铅笔注明姓名。(10)所有送审材料的清单1份。所有材料必须真实、可信,各种复印件证明材料应经单位人事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和主管部门的人事部门审核确认;有关的证明复印件经与原件核对后要签署“与原件相符”的意见,由原件核对经办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二、高级会计师考试内容

(一)外语(也包括日语等小语种) 主要考核语种是英语――职称综合英语B级。其考试内容难易程度相当于四级,但不考听力,也不考写作,只有选择题。考题大多为阅读题,只有少量的语法题。如果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经过较好的准备,通过该测试一般不太困难。试卷上有一定比例的考题是辅导教材曾出现过的内容(约40%左右),考试的时候还可以查字典。考试及格的比例相对比较高,合格率将近70%。

(二)计算机(A级) 计算机能力测试共可选考三个内容(模块),大部分考生选择《Word》,《网络基础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其中《会计电算化》是必选模块。该项考试只要充分准备就可以通过,可以说比较简单,通过率较高。

(三)高级会计实务考试 该考试是新设考试科目,主要是针对高级会计师评审中,主观评判的份量过重,而考试考核的内容占比较轻,受到大量的质疑而采取一项举措。2003年在浙江和湖北两省试点,2004年扩大至北京市、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海南省、四川省、重庆市、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16个地区进行试点,现已全面实施。主要考核应试者运用会计、财务、税收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对所提供的公司相关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判断和处理业务的综合能力。从考试的内容看,难度适中。对于平时重视学习,尤其是参加过CPA考试的人员相对而言比较容易通过。

三、其他形式考试

各地也可以组织申报高级会计师评审的人员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如上海进行人机对话测试,该测试没有规定范围,所以也无法专门准备。评高级会计师除了各个科目考试外,更重要的是论文和资质。可以说,考试、论文和资质是评判高级会计师的三大要素。

(一)论文要求 高级会计师评审有一项重要标准就是学术水平。学术水平主要参考在省市级以上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对于平时不做研究,很少动笔写文章的人而言,这的确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即便是写出文章,也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发表。全国财会类核心刊物有限,其不仅要满足财经院校研究生毕业的需要,还需刊登其他财务执业人员的文章。对一般的财会人员而言,要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并刊登是不容易的。

如果要写出高质量的高级会计师论文,平时应做“有心人”,至少提前五年开始准备。多看所在工作单位订阅的财会杂志,了解其他人发表的文章所探讨的内容。积极参加会计学会这一类的协会,与会计学术界的人士多沟通交流。经常选择一些当前财务会计方面的热点研究思考,学习撰文分析热点问题并向财经杂志投稿。尽量不要涉及理论性过强的内容,以日常的工作实践作为论题比较好。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写有自己企业特色的东西比较容易,也比较熟悉。而对于一些普遍性和理论性的热点,高校的教授和研究生关注较多,学术性较强,难以超越。应从考完会计师后就开始做论文的准备工作,即使论文被杂志录用,等待刊的时间也接近一年。同时,各地对论文的要求不太一样,但最低要求至少刊发两篇。确定了论文题目后,要利用网络和各方面的资源,尽量将内容相关的资料收集齐全,研究透彻,并进行深入思考,即使所写论文不被录用,对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帮助的。

第2篇

简历是求职应聘的第一道门槛,在有限的空间内传递更多的有效信息,是简历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个人简历中个人技能写什么好,以供大家参考。

个人简历中个人技能写什么好:1、外语水平

要在简历中列出最能反映你的外语水平的证书。如果你已取得日语一级证书,就不必写日语二级证书;同样,已取得英语六级证书,就不必写英语四级证书。同时,要用一两个有说服力的描述,比如“日语演讲比赛一等奖”、“能用口语会话”,这样就能表现你的日语沟通能力。

2、计算机水平

在描述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时,中国人做最爱用“熟悉”这样的字眼。“熟悉”就等于知道,是一个很弱的字眼,说明你不熟练、不常用。应该写“经常使用什么软件”。Excel 和PowerPoint是公司最需要掌握的两种软件,但是Worde千万不要写,因为那无异在向招聘经理说“我会写字”,这只能降低你的电脑操作水平的得分。

3、业余爱好

在描述你业余爱好是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写强项,弱项一定不要写。否则,一旦招聘经理聊到你的弱项时,绝大多数人会很尴尬,这对你很不利。更严重的是,招聘经理会觉得你在撒谎。

第二、强项要写也只写两到三项。因为极少人能够达到“十项全能”。即使你有七八项强项,你也没有必要写那么多,以免给人清浮的感觉。

第三、不具体的爱好不写。如体育、音乐、阅读。这些都是非常宽泛的词语。比如,你是钢琴九级,而你在简历中只说自己爱好音乐,很可能会被误解为你就是爱唱卡拉OK。不具体的爱好,通常会被大家理解为你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爱好。而阅读这样的爱好最好不写,哪个学生不是寒窗苦读才熬到今天?除非你对某段历史、某种文学真的很有研究,否则建议不写为妙,要知道中资招聘经理大多是文科出身,他们比你懂得多。

第四、列举几个用词,如旅游,如果你喜欢旅游,而且真的去过很多地方,有些工作需要经常出差,那么你写上爱好旅游非常有利;有些女同学写上烹饪,很实事求是,也给人以踏实的感觉,对于像秘书这样的职位,总有好处。

第五、最好能写上一两项体育爱好,否则招聘经理会认为你的体质很差,或者你缺乏毅力不愿运动,因为有些工作经常加班,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可能你心有余而力不足,那么可能就不会聘用你。不妨写上羽毛球、乒乓球等日常生活中经常玩的运动项目,既没有抬高自己,又没有让招聘经理失望。

“学生学生,学习还成,工作很生”。之所以要再次强调学生简历的弥补技巧,是因为学生的工作经验很少,写不出东西来,显得页面不够丰满。下面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简历丰满起来。

1、拉长句子。

每个句子都可以加入一些词拉长一些,一些副词、形容词统统可以派上用场。

2、扩大字号,将小五改成小四。

字大方,简历看上去就大方了许多,写简历的人当然也是大大方方。

3、快快做些实习。

招聘经理在筛选简历时是在找“工作”,他希望你能有更多的“工作”经验来证实自己的实力。如果你没有实习经历,则利用假日或双休日找单位实习,着手为你的漂亮的简历积累素材。校内时间同样可贵,你从中锻炼沟通能力,不一定只有班长、学生会主席才有出息,做一个社团干事同样能创造出辉煌战绩。

个人简历范文:姓

名:

籍:中国

目前住地:广州民

族:汉族

户 籍 地:广东省身

材:160 cm 46 kg

婚姻状况:未婚年

龄:27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行政/后勤、生产/营运、客服及技术支持:

工作年限:5职

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3500--50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广州威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起止年月:2012-06 ~ 2013-04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建筑与工程

担任职务:客服跟单主管

工作描述:1.建立客服体系

2.采购相关事宜(

采购 / 货品追踪 / 对账 / 安排货款 / 产品投诉处理等 )

3.销售相关事宜(接单

/ 安排货运 / 货品追踪 / 催收货款 / 投诉处理等 )

4.仓库相关事宜(安排进出货

/ 定期盘点 / 监盘 / 上报盘点表及盘点报告等 )

5.资料保管(

销售订单,合同等相关资料定期整理装订.保存.销毁 )

6.数据分析(

根据销售数据制作客服部月报/年报PPT并进行报告,为业务单位及财务提供相关销售信息 )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广东轻工职业枝术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日期:2013-07-01

所学专业:食品加工与营销第二专业:

自我介绍

第3篇

关键词:商业秘密;计算机软件;司法鉴定

The law protection of commercial secrets of computer software

YOU Tao

(Ministry of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ftware and Integrated Circuit Promotion Center ,Beijing 10038,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at the dissension appears frequently because the computer software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know a little to the commercial secrets,and the existing laws which about the protection of the commercial secrets are not perfect, so the author proposes some advice about how to protect enterpris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ith the judicature judge which acts as the way to the almsgiving, when the computer software companies encounter the dissension of the commercial secrets in this case.

Key word:Commercial secret; computer software; judicial judge

目前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最主要的保护方式是版权保护,版权保护计算机软件具有保护范围宽、自动生效、手续简便的特点。在《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六条中指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不延及开发软件所用的思想、处理过程、操作方法或者数学概念等。其基本原则只保护作品表达方式不保护作者对作品的思想,以避免作者就其作品享有思想垄断权而妨碍公众自由使用软件作品思想。但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前期需求分析中,计算机软件程序的功能、结构、组织的设计要占用软件开发的大部份时间以及成本,若此部分不能被保护则对软件开发者极为不利。与此同时计算机软件侵权纠纷案件的技术特性越来越强,侵权手段不局限于表现形式上(即表达),侵权手段也更加复杂,可以看出版权保护计算机软件存在有一定的缺陷。由于商业秘密不仅可以保护计算机软件的表达形式而且也可保护思想,可以克服版权保护的不足,对此业界遇到计算机软件侵权纠纷时大多利用商业秘密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保护,但是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商业秘密法律规定,对于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保护的相关规定主要出现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民法通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以及《合同法》、《劳动法》中对商业秘密保护,这些规定都缺乏可操作性。

1商业秘密的概念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根据上述商业秘密的定义,可以看出商业秘密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不为公众所知悉的客观性;二是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的价值性,及能用于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现实问题的实用性;三是权利人为防止商业秘密外泄、避免被他人知悉或窃用,必然会采取一定的保密措施的主观性。下面对上述三个特征作进一步解释:

特征一“不为公众所知悉”,是构成商业秘密的最基本的条件,“不为公众所知悉”也是司法实践中最难把握的,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规定了六种可以认定有关信息不构成不为公众所知悉:(一)该信息为其所属技术或者经济领域的人的一般常识或者行业惯例;(二)该信息仅涉及产品的尺寸、结构、材料、部件的简单组合等内容,进入市场后相关公众通过观察产品即可直接获得;(三)该信息已经在公开出版物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开披露;(四)该信息已通过公开的报告会、展览等方式公开;(五)该信息从其他公开渠道可以获得;(六)该信息无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容易获得。上述的六种情形也是被告进行抗辩的理由。

特征二“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是指该信息具有确定的可应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

特征三“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及采取其他合理的保密措施;

上述特征二和特征三的定义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98修订)》中有明确的规定。

另外,对于商业秘密中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是指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这里的技术信息内容具体如技术水平、技术潜力、新技术前景预测、替代技术预测、专利动向等;这里的经营信息内容具体如新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及如何开辟新市场、产品社会购买力、产品分布、产品不同阶段发展趋势、经营策略、流通渠道和机构等。

从上述商业秘密的定义可以看出,用商业秘密法律保护计算机软件是可行的,计算机软件也具备了商业秘密的特征(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1)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的技术秘密包括计算机源程序和文档应包括用自然语言或者形式化语言所编写的文字资料和图表,描述程序的内容、组成、设计、功能规格、开况、测试结果及使用方法,如程序设计说明书、流程图、用户手册等都是不为公众所知悉,即只限于有限人员(设计人员、程序的调试人员、测试人员)了解和掌握。(2)计算机商业秘密的经济信息和经营信息应包括在软件的销售环节中客户名单、产销的策略、销售的渠道、投标中的内容和标底,还有与开发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商业信息。

2软件企业对商业秘密的认识

目前软件企业商业秘密被侵犯的案件数量逐年递增,“人才”的频繁跳槽对于商业秘密的泄露给软件企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对此,部分软件企业意识到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对于商业秘密的认定还并不是很清晰,有些企业想保护商业秘密却不懂得相关法律规定而未能采取适当的保密措施;有些企业将“保密信息”误认为是“商业秘密”,以至于当软件企业的商业秘密被侵犯后,企业的维权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在实践中当事人由于对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的认识和保护缺乏自觉性,在发生计算机软件纠纷诉讼到法院后,软件权利人也不知道如何说明和证明自己软件商业秘密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举证艰难,且诉讼成本很高。由于软件的权利人举证不能或不利而承担了败诉的法律后果。

部份软件企业在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中所采取的管理手段比较粗放,有很多的保密措施也只是流于表象,这也给软件企业带来很大的隐患,尤其对于像软件这类容易被拷贝被修改的产品。

3软件企业遇到商业秘密

纠纷的救济途径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五条,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即损害赔偿责任和责令停止违法行为以及罚款,以及《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对侵犯商业秘密罪作了明确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因此,侵犯商业秘密的责任主要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

软件企业在遇到商业秘密纠纷时,企业要清楚自己的商业秘密范围,是否具有可靠的侵权行为的证据如书面、电子证据,受到侵犯的范围、程度。在决定进行诉讼时可以采取:

(1)对于商业秘密本身权属有争议、设计专业技术问题等纠纷,权利人可以就其侵犯自己的民事权利,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2)若企业认为所失商业秘密价值很大,后果严重,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要求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3)在市场上发现侵犯商业秘密的商品时,企业应当及时向工商部门检举,并提供相关的侵害证据,要求工商机关予以查处,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

4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

涉及的司法鉴定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专门性问题认为需要鉴定的,应当交由法定鉴定部门鉴定;没有法定鉴定部门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鉴定部门鉴定,如对涉及专业技术、工艺等类似信息是否具有公知性、是否具有实用性等事实作出鉴定。至于涉案的信息最终是否可以认定为商业秘密,应该由法院自行作出判断,不宜委托鉴定部门鉴定。

因此,法院若遇到企业之间的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纠纷案件时,由于计算机软件的专业性、技术性、复杂性都很强时,往往会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对涉案技术信息进行鉴定。通常软件产品鉴定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鉴定原告软件产品的秘密点在某一时间点前是否属于非公知信息(即“非公知鉴定”);二是被告软件产品研发是否使用了原告所述的秘密点(即“同一性鉴定”)。鉴定机构则根据委托方提供的相关材料,有如下鉴定过程:(1)对涉案软件(软件的版本)进行认定,(2)认定权利人所称的具有商业秘密性质软件的秘密点;(3)鉴定人检索公知技术,包括图纸、教科书、论文这些非专利文献,来判断所认定的技术秘密点是否不为公众所知悉;(4)对涉案软件与权利人认定的可能具有商业秘密性质软件的同一性进行认定。

然而,对于专业性很强的鉴定报告有时基本上就能够决定案件的走向,目前我国关于商业秘密的司法鉴定相关规定不甚完善,缺乏统一的鉴定标准和程序,有时导致一个案件有多个鉴定结论,且多个鉴定结论互相冲突的现象频频发生,这都严重影响了司法鉴定的权威性,因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5相关建议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软件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未来,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同时也预示该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相应的知识产权纠纷也必将增多。而目前计算机软件行业的法律保护只有著作权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其保护力度不大,软件又不受专利的保护,因此国家有必要尽快出台商业秘密法律以及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保护规定。

对于软件企业而言,企业应当加强自身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应当对软件产品商业秘密的权利归属要明确;软件研发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对资料的归档工作以及保密工作要严格落实,因为商业秘密侵权纠纷对原告的举证要求严格;对商业秘密应当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区分“保密信息”和“商业秘密”,并且对“商业秘密”要分等级进行保密;企业应和入职的原工签署保密协议的同时还要签署竞业限制协议(也称竞业禁止、竞业避止,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保密时间至商业秘密为公众所知悉为止;对软件产品的保护还应当采取多种手段,可以专利、版权、商业秘密、商标等多种方式保护软件产品以克服现有法律的缺失。

而对于商业秘密的司法鉴定,行政管理机关和司法鉴定业协会应当加强知识识产权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将鉴定机构、鉴定人和鉴定行为的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鉴定机构对司法鉴定的程序要严格符合法定要求,提高其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律意识,以提高司法鉴定质量。

第4篇

赴美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美国农业推广方面的经验,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工作水平,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经农业部和国家外专局批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派出以梁志杰同志为团长,江西、上海、贵州、湖北、山西、天津、湖南等省市和辽宁省大连市、锦州市、四川省双流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团一共14人,于1995年11月4日至12月2日执行赴美国培训考察任务。

培训考察团由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M.S.U)农业及自然资源学院负责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学成立于1855年,是全美第一所根据赠地法成立的州立(公立)大学。学校位于密西根州首府──兰辛市,规模宏大,景色秀丽,下设14个学院,共有4000多名教员,设有200多门专业学科。在校注册学生4.1万人。其中本科生3.2万人,研究生9060人,外国留学生近3000人,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留学生900人。学校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校园占地8.5平方公里,试验农场和农业教学、科研基地12.7平方公里。农业和自然资源学院为大学里历史最为悠久、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在全美属于最好的十大农学院之一,作为典型的赠地法案学院,农学院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体制,负责全州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州政府不再设立科研和推广机构。美国所有州都实行这种体制。在行政管理上,农学院分为四大部门:即主管教学的学术和学生事业部,主管科研的农业试验站,主管推广的州立大学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主管国际交流的国际农业研究所。具体负责这次培训考察活动的是学校国际农业研究所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在20多天的培训考察工作中,全团受到美方的热情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学副校长、农学院院长Fred·Poston博士会见并宴请了代表团。整个培训考察日程紧凑,工作紧张,组织有序,内容丰富,方式活泼。代表团先后听取了学校二十多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农业推广专家、教授的讲课和情况介绍,访问了拜伊(Bay)县、埃力那克(Arenac)县、麦森(Mason)县等三个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考察了11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4个农产品加工厂,一个生产资料公司,二个职业中学,二个农产品收购站,一个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参加了埃力那克县农场主协会主席举行的情况报告会,走访了9个美国人家庭,其中:农场主家庭5个,大学教授家庭2个,中学教师家庭1个,推广站长家庭1个。应美方邀请代表团向有关专家、教授和部分外国留学生介绍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取得的成绩等情况,就有关问题与美方朋友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到美方好评。本次培训考察,内容涉及美国农业立法的沿革,推广经费预算与使用,赠地大学体系,农业推广理论和原则,农业推广体制、管理、项目计划和评估,农业推广手段和方法,农业发展政策,现代通讯技术信息传播设施在农业上的应用,及美国朋友的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同志们认为,本次培训考察收获不小,对美国特别是密西根州的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达到了预期目的。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据介绍现有人口2.6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占2%左右,一个农民一年生产的农产品可满足128个人的生活要求。

密西根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与加拿大隔湖相望,气候条件和我国东北近似,是全美玉米、奶牛(牛奶)的主要生产区,全州现有人口940万,面积17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务农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2%,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越来越大。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规模经营,从发展趋势看,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全州前几年有5.2万个家庭农场,现在下降到5万个。家庭农场分两种类型,一种为专业性农场,一种为兼业性农场。中等专业性农场一般耕种2000?000亩地。无论专业性农场还是兼业性农场,都以自己耕种为主,农忙时雇请部分临时工,劳动生产率水平很高。

(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耕地、播种、施肥、喷药、收刈、脱粒、加工、运输、精选、烘干、贮存、畜牧业上料、挤奶、消除栏圈全部实行机械化。我们参观的一些农场主无不拥有多种机械,这些机械性能良好,用途广泛,有的可以一机多用,如种植机械从整地、播种、施肥、喷药和收刈、脱粒、秸秆粉碎可一次完成。农产品加工,只要一按电钮全部自动完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惊人。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规模小一些的农场主大都是主营农业,兼营其它。

(三)商业性意识越来越强。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进行,我们访问的农家,大都拥有电脑终端和州立大学农学院及其他信息中心联网,随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州立大学和其它信息提供者只负责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场主分析,利用信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农场主取决市场自主经营。

(四)社会化服务十分发达。各农场与社会的各涉农部门和商业公司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农场所需的良种、化肥、农药、机械、饲料等生产资料,农产品的运输、销售、贮存,以及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只需打个电话,有关单位便及时登门服务。

(五)劳动者素质较高。50%左右的农场主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还是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农民的平均学历达到中专以上。

农业的发展与农技推广工作是密切相关的,自1914年美国建立农业合作推广体系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一直促进着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进步,而高素质的农场主又对农业推广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密西根州立大学农技推广站和全美一样,对农场主的需求及时变换着推广方法、范围等,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培训和考察,我们认为美国的农业推广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美国的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核心,实行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这种形式是依据美国的法律规定逐步形成的,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的《摩里尔,赠地学院法》,由国家划出大片土地,在每个州各建立一所赠地学院,为农民培养农业和农机专门人才。1887年颁布《汉奇,农业试验站法》规定在赠地大学建立试验站,开展农业科研。1914年又颁布《史密斯,里沃,合作推广法》,授权赠地学院的农业推广可以得到联邦政府农业部的合作和支持。上述三个法案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需要提出的,它奠定了美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三个法案是一个整体,它规定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州立大学组织实施,使州立大学逐步成为本州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结合体,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和推广中心。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中心虽然有其历史特殊性,但创造的教学、研究、推广紧密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则有普遍意义。为了保证教学、科研、推广紧密结合,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师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承担科研和推广任务,多数为教学──推广,科研──推广,教学──科研双重任务,或教学──科研──推广三重任务。

2、科研任务来自生产实际,根据推广工作,提出的问题,确定科研项目计划,成果一经确认,即向社会公开,不搞技术垄断。

3、教学、科研人员作推广人员的后盾,负责解决推广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4、对推广人员采取在职和定期离岗进修的办法,更新知识,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5、召开教学、科研、推广人员研讨会,共同探讨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二)多种社会力量合作办推广。农业推广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公益活动,美国政府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农业推广,从而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方面合作进行推广工作的机制。一是国家和地方合作办推广。农业部和州、县推广机构各司其职,互相合作,经费由联邦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1995年密西根州立大学推广经费为4000万美元,其中:联邦拨款1000万美元,州政府拨款2000万美元,县政府拨款1000万美元,另外还有特殊推广项目经费和社会各界捐款800万美元。二是政府和社会合作办推广。州县两级推广机构中都设有政府代表,都成立有州立大学、有关部门、专业协会农民代表参加的农业推广顾问委员会(协会),负责推广工作的项目审定、经费筹集、人事安排和工作评估。三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职、兼职和志愿人员合作办推广。兼职人员主要在州立大学,他们既搞推广又搞教学、科研,志愿人员主要在县和县以下以推广顾问委员会和参加“四健”(4H)会的人员为主。埃力那克县推广站只有5名专职推广人员,顾问委员会有12名,志愿人员多达几千名,面向群众的推广工作,许多是依靠志愿人员完成的,推广课题是由顾问委员会根据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项目方案由农业教学、推广人员在深入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制定,项目的实施,除推广、科研、教学人员参加外,多种社会力量,包括政府机构、群众团体、大众宣传媒介、涉农企业和一些大型农场主,也积极配合,有的农场主还出钱、出地,带头实施推广项目,承担试验示范任务。

(三)农业推广队伍的素质高。密西根州1994年共有州、县农业推广人员445人,其中州农业推广站150人,县和区域推广站295人。150名州推广专家都是博士、教授,县和区域推广人员中70%为硕士,25%具有博士学位,无论是州推广专家,还是县级推广人员知识面都很宽,学识比较渊博,都会操作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州、县农业推广站,全部实现了办公通讯现代化,所有推广人员都拥有电脑终端,与州立大学及其他信息中心联网,美国能形成这样高科技、高学历层次的农业推广队伍,一是高科技发展迅速,农场主的科技文化程度越来越高,自身素质差,很难再胜任推广工作。二是州立大学设立了农业推广教育系,在本科毕业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农业推广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形成了培养高级推广人员的教育体系。三是州立大学对推广人员的职位有严格的要求和招聘程序,招聘上岗后试用六年,方可聘为正式推广员,不管什么人,如果不能胜任工作,随时都有被解聘的可能。

(四)农业推广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美国的农业推广是全方位、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只要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的,都是农业推广的领域和任务。工作范畴已远远跳出单纯农业技术本身,涉及整个农业和所在农民的种、养业、流通、农村文化、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协调指导等诸多方面,以满足农民的高层次需求。农业推广人员涉及和实施的项目分三大类:

1、农业技术和自然资源类:涉及农户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场利润,开发新的农产品,参予国内外市场竞争,注重食品卫生,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及农民群众的多种需求和心理培训、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咨询等。

2、“四健”青年俱乐部项目。四健是指健康的心、健康的脑,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手,“四健”是为农村开发农村青年资源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村青年提供理论、实践环境,培养他们关心公共事业,实现自我控制,增长知识才干,提高领导、管理能力,试一试、干一干,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家政推广项目。家庭是农村发展、生活的基本单位,指导农村家庭生活、消费,健康发展是美国农业推广的重要任务。这类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等活动,强化家庭的作用,制止家庭分裂,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家庭的稳定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的主要内容有:(1)进行公共事业、社区活动和法律的培训,教育农民处理好家庭与社区、政府的关系;(2)进行有关食物与营养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营养和健康、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注意营养、膳食和烹调技术;(3)进行卫生和健康方面的培训,指导农民搞好家庭保健,改善家庭卫生和设施,爱护公共卫生及设施;(4)帮助农民家庭进行住房需求评估,推荐家庭住房设计式样,提供房屋修膳和管理知识;(5)指导新婚夫妻和青年夫妇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尊敬长辈和抚育好小孩;(6)指导农民搞好家庭预算,用好家庭资金;(7)进行家庭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推广方式灵活,推广手段先进。农业推广单位都拥有电子计算机、卫星联网电话、电视、录放设备等现代化推广工具,推广人员将各种知识信息输入计算机内,农民需要什么信息只要拨个电话或打开计算机终端就可获取有关答案,十分便捷,我们走访的农户中,大部分都和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统联网,无论是芝加哥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还是天气变化情况等,都可做到“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州立大学除常用的宣传培训设备外,庞大的计算机系统除和各县推广站、农户计算机联网外,还与国内外有关重要部门联网,有关的技术信息可及时交流、传递。州立大学还设有6套电视节目,无线广播电台定期向农民播放农业知识技术和信息,利用卫星远距离教学也在应用中。

美国的农业推广方式,分直接推广、间接推广。直接推广是指推广人员走访到户,面对面帮助农民解决问题;间接推广方法是指借助印刷品、电话、电视、广播、电子邮件等进行推广宣传。目前,运用直接推广方法服务的约占农户数的25%,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小组培训、参观、示范等,必要时还进行个别咨询、个别访问。各种农业推广方法,都体现了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原则,排除了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而且,绝大多数推广项目都是无偿的。

(六)队伍管理严格。在长期实践中,美国的农业推广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

l、农业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直接管理,州推广专家由学校聘任,基层推广员由大学下属的州推广站聘任,并发工资,地方政府不干预推广工作。

2、基层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负责培训,每人每年回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天,以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根据推广人员的特长,分别参加州推广站的推广项目。推广员带着问题回学校与专家教授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再回去组织实施。

4、对推广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如不称职,随时辞退。

美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农业资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进步发挥巨大作用,它的一些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为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需要法律预以保护。我国人大常委会经过多年酝酿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农业推广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这无疑将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但从推广法颁布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由于法律条文太原则,操作性差,难以落到实处,建议尽快制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使法律更加完善,特别是在维护农技推广机构合法权益,国家保障措施等方面要具体、明晰,具有可操作性。

(二)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和经济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已成为一项重要财富,谁先得到它,谁就可以取得经济上的主动权。美国农业推广部门把信息传递作为向农民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大的农场主也十分注意收集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他们都装备了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目前,我国农技推广部门普遍装备落后,信息传递慢,渠道单一,适应不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广播电视台。我国幅员辽阔,交通不发达,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它不受交通便利与否的影响,同时利用广播配以电视,更加形象、生动,适合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实际,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一种好方法,国家应把它作为科技兴农战略的一件大事来落实。二是逐步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促进信息事业的发展。世界发达国都把计算机的普及推广和网络化,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建议国家在“九·五”期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采取与地方联合投资的办法,在每个省确定若干个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开展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试点,同时,组织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开展计算机软件开发。争取用一、二个五年计划,把全国县级以上农技推广机构都用计算机网络起来。三是增加农业科技读物出版发行,使农民比较容易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三)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分工过细,人员过多,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可借鉴美国的经验,逐步将推广机构内服务性的专业站(室)向专业公司(肥料公司、药械公司、果品公司等)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逐步向综合性、宏观性方向发展。从重点进行生产技术指导,逐步转向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评价,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对现有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各级政府要增加农业技术培训经费,农业部和人事部门组织制定农技推广机构岗位任职标准,以调动在职科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继续抓农业内部的“三农”协作。我们认为,“三农”协作重点是省一级,省一级“三农”分属不同的三个系统协作难度大,农业部喊了多年成效不大,建议农业部对几年来“三农”协作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三农”协作的组织形式,协作内容和方式,以及经费开支等做出具体规定,充分调动三家的积极性。

(四)增加农业投入,引导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农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实行的,无疑是一种好的制度应长期坚持,但是,在乡镇企业发达,劳力向工业大量转移的地方及东北、西北等耕地面积大的地方,可以根据群众意愿,引导农民把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建立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国家应增加投入为这些家庭农场提供一些中长期(10?0年)的贷款,帮助他们购买生产加工方面的机械设备,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使之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样板。

(五)改革农村教育。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中学教育存在着主要为了升学的偏向,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与农村需要脱节,根据我国实际,农村学校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中、小学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及对学校的考学率上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团人员

团长:梁志杰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处长高级农艺师

翻译:聂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副处长高级农艺师

团员:杨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王晓鸿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副站长高级农艺师

刘希文上海市综合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副主任推广研究员

高登祥贵州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王银元湖北省农业厅粮油处

处长高级农艺师

姚永久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高级农艺师

康瑞昌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姚振凡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江勤友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科长高级农艺师

张贵彬辽宁省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沙世同四川省双流县农技推广中心

副主任农艺师

第5篇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法》; 注册会计师行业; 资格准入; 行业监管; 中泰比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8-0125-03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泰国则是东盟十国中的第二大经济体。注册会计师行业是维护一个国家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行业,但我国对泰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了解并不多。《注册会计师法》是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基本法律规范,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将对中泰两国《注册会计师法》进行比较研究,以有助于我国了解泰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相关法律规定、增进两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一、中泰《注册会计师法》框架比较

我国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基本法律《注册会计师法》于1993年颁布,自1994年1月1日起实施,共有七章46条,由总则(第1~6条)、考试和注册(第7~13条)、业务范围和规则(第12~22条)、会计师事务所(第23~32条)、注册会计师协会(第33~38条)、法律责任(第39~42条)以及附则(第43~46条)构成。

泰国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制度的基本法律则为《泰国会计职业法》,于2004年(泰历2547年)10月颁布并实施。由于《泰国会计职业法》规范整个泰国会计职业(指部门规章中规定的会计职业实务,包括财务会计、审计、管理会计、会计系统设置、税务会计、会计教育和技术,以及与其他会计领域相关的服务),因此涵盖内容广泛,共由11章78条构成,包括了法律定位与生效日期以及所涉及的定义(第1~5条);九章正文,即第一章泰国会计职业联合会(Federation of Accounting Professions,FAP)(第6~11条)、第二章FAP的会员(第12~21条)、第三章FAP的理事会(第22~32条)、第四章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第33~36条)、第五章审计职业实务管理(第37~43条)、第六章簿记职业实务管理(第44~45条)、第七章会计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第46~58条)、第八章会计职业监管(第59~64条)和第九章处罚(法律责任)(第65~72条);暂行规定(第73~78条)。《泰国会计职业法》对授权审计师①执照与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第五章)、职业道德规范(第七章)、法律责任(第九章)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是规范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核心法律,包括了注册会计师的资格条件、法定业务、法律责任等;而《泰国会计职业法》则是对整个会计职业的法律规范,包括的内容更广泛,因而没有明确涉及注册会计师的考试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设立等关于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的特定规范。本文仅对与注册会计师行业相关的规定进行比较。

二、中泰注册会计师资格准入制度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明确规定: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的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并从事审计业务工作两年以上的,可以申请注册。目前资格考试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有六科,即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第二阶段为职业能力综合测试(简称大综合考试)。

《泰国会计职业法》关于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制度包括年龄、国籍、学历、资格考试、工作经验、加合会等要求。在泰国,要成为授权审计师,需要是泰国公民且年满20周岁;具有会计学学士以上的学位,或者FAP认可的会计文凭或其他领域的资质;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目前考试有七科,包括会计一、会计二、审计一、审计二、法律一、法律二、计算机审计;具有两年的审计工作经验。

可见,两国在注册会计师资格准入方面的要求类似,对学历要求、工作经验和加入协会方面是一致的。

注册会计师执照虽是终身的,但均需接受继续教育且履行相应的会员职责和义务。无论是中国还是泰国,如果注册会计师不按照执业要求办理业务,触犯刑法,其资格会失去法律效力。此外,两国均明确规定了注册会计师执照终止的情形,如我国规定,已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员,注册后有完全丧失民事行为能力的,受刑事处罚的,因在财务、会计、审计、企业管理或者其他经济管理工作中犯有严重错误受行政处罚、撤职以上处分的,自行停止执行注册会计师业务满一年的等情形之一的,由准予注册的注册会计师协会撤销注册,收回注册会计师证书。《泰国会计职业法》规定,已取得注册会计师执照的人员在死亡、失去FAP会员身份、缺乏资质、由于违反职业道德规范而被吊销、没有缴纳执照费用且FAP理事会也没有授予其宽限期、没有参加FAP的培训课程等情况下执照失效。可见,两国的规定没有实质性区别。

三、中泰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和规范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承办审计业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务。其中,审计业务为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包括审查企业会计报表,验证企业资本,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以及其他审计业务,在上述业务中出具的有关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同时规定了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委托承办业务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如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负有保密义务、利害关系回避等,并明确规定了拒绝出具报告的情形,以及在执业过程中的禁止。

《泰国会计职业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但其法定业务与我国相似,均为财务报表审计,合并、分立、并购重组审计等。在管理咨询方面,他们还可以提供泰国劳动法方面的建议,目的在于能够帮助投资者处理工作许可证、工作签证、薪酬、纳税和社会保障方面的业务。税务服务方面,税收筹划、按照泰国税务法律规定进行纳税申报表的编制和申报,以及处理与泰国税务署的业务往来,专门针对外籍人士的个人所得税服务,也有工程造价信息咨询服务。《泰国会计职业法》第五章审计专业实务管理中的第37条规定,“如果法律要求需经审计师审计或签署,以便证实文件或审计师的意见,那么,除了他是授权审计师并以其胜任能力适当履行了职责,否则任何人不得以审计师的名义签署证明文件或审计意见”,明确规定了审计业务为授权审计师的法定业务。

四、中泰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比较

根据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被追究法律责任主体分别为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两个层面。注册会计师如果存在违约、过失或欺诈,可能被追究的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其中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包括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罚款、暂停执业、吊销某类业务的执业许可证、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或营业执照等。

《泰国会计职业法》对授权审计师违反该法规定作出了明确的法律处罚规定,其处罚包括罚款、判处监禁,或者两者并罚。例如,没有执照或注册的人执业,以及提供审计服务、簿记服务法人不符合要求,可判处不超过三年的监禁,或处以不超过六万泰铢的罚款,或两者并罚;冒用、盗用审计师名义签署审计意见,可判处不超过三年的监禁,或处以不超过六万泰铢的罚款,或两者并罚。

五、中泰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比较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注册会计师协会是注册会计师的社会团体,其中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A,简称中注协)是注册会计师的全国性组织,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是地方性组织。注册会计师必须加入注册会计师协会。中注协依法拟定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规则。注册会计师协会应当对注册会计师的任职资格和执业情况进行年度检查。

《泰国会计职业法》规定,FAP是一个法人,以推广和发展会计职业为目标,并规定会计职业领域的从业人员必须取得FAP的执照或注册。因此,泰国注册会计师必须是FAP的会员。

六、中泰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比较

我国《注册会计师法》规定,各级财政部门依法对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协会进行监督、指导;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办法、注册会计师注册管理及其相关规定、注册会计师证书、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批、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规则的审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行政处罚等,其权限均属于财政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则具体组织资格考试、办理注册事宜、对注册会计师的任职资格和执业情况进行年度检查等。可见,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实行的是“财政部门行政监管为主导,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业自律为基础”的模式。

在《泰国会计职业法》中规定,“商务部部长应当负责和控制本法的执行,并且有权颁布部门规章来保证本法的执行”,并规定了FAP具有14项权力与职责:(1)促进与会计职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和研究;(2)促进会员团结,维护会员荣誉,在会员间提供福利和援助;(3)拟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其他与会计职业相关 的准则;(4)制定会计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规范;(5)规范会计职业的业务,颁发、暂停或吊销会计职业从业人员的执照;(6)核实所有教育机构授予的会计学专业的学位或文凭的有效性;(7)核证会计职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8)确保会计职业从业人员参加的所有会计职业从业领域的专家培训课程及继续教育学习的有效性;(9)管控和规范会员及注册人员有关会计职业实务的行为,以遵循会计职业行为规范;(10)提供援助、咨询,向公众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提供专业技术服务;(11)《泰国会计职业联合会规则》;(12)代表会计职业从业人员;(13)向政府部门就有关会计职业的政策和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14)执行本法规定下的与泰国会计职业联合会的目标、权利及职责相关的其他事宜。可见,泰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实行的是“商务部门行政监管与FAP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模式。

七、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中泰《注册会计师法》的异同。我国《注册会计师法》是一部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专门法律,而《泰国会计职业法》则是整个会计职业的法律规范,涵盖的范围更广;两国在注册会计师资格准入、业务范围、法律责任、行业组织、行业监管模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甚至相同性。其相似性与相同性是因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维护经济和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中介性行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具有全球趋同性;一些具体差异则是两国在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民俗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中泰两国在《注册会计师法》方面的相似性和相同性,表明两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可以且能够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存在一些差异,则还需要两国行业之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存异趋同,了解和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

【主要参考文献】

[1] Kesree Narongdej. Accounting Profession in Thailand[J].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the Thai Chamber of Commerce,2008(2).

[2] 泰国会计法(英文版)[S].2000.

第6篇

一排法官表情严肃,在蒙蒙细雨中笔直站立。

渝北区人民法院院长戴军强调:“法庭成立后,要用创新的方法保护创新,服务改革发展大格局。”

新上任的6名法官,清一色的标签很“吸睛”:“法学硕士”“外语六级以上”“平均年龄32岁”。

从这天起,他们将不断探索知识产权案件办理机制的创新。

针对不同区县裁判尺度不一致等问题,该法庭实现跨行政区划管辖案件。

针对审理成本高且多数可调解撤诉的特点,大量启用庭前调解程序。

针对专业化程度高问题,设立专家陪审员制度,为案件审理提供准确技术事实。

在一系列创新作为下,不到两年时间,该法庭受理重庆近一半知识产权案件,逐渐成为“重庆知识产权审判窗口”。

跨区审案

2014年4月6日,林律师到达重庆江北机场时,已是深夜。

但街上,KTV、酒吧等娱乐场所依然热闹。

在常人眼里,KTV是唱歌休闲之地;在林律师眼里,这里是侵犯知识产权重灾区――很多KTV擅自使用未经授权的音乐作品。

受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音著协)委托,林律师专程到重庆诉讼涉嫌侵权的KTV商家。

“往年也在,但成效不理想。”林律师想起以前的遭遇,眉头皱了。

这类知识产权案件分布广,属不同行政区,林律师要在各辖区法院上诉,诉讼费就得一大笔钱。

对法院来说,各法院裁判尺度略有差异,造成被告心里不平衡:“同样的案件,为什么××区罚款比××区多啊?”

法官取证也遭遇诸多不便。被告往往会说:“别的KTV也在这样做,为什么只查我们?”

如何破解跨区域知识产权案件审判面临的困境?

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法庭大胆创新,实行跨行政区划管辖案件,受理渝北区、江北区、北碚区知识产权案件。

这样一来,对于这三个区的案件,林律师只需通过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法庭上诉即可。

2014年4月8日,林律师来到法庭立案窗口,提交了材料和相关证据。

“希望这趟维权之旅,和以往大不一样。”与往年相比,林律师感觉立案更便捷了。

跨行政区划管辖案件,也给法官办案带来极大便利――不必顾忌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行业组织从“面”上推进办案进展。

“渝北区、江北区、北碚区上千家KTV,都在被告之列!”法官樊雯告知KTV行业组织相关人员。

这次,KTV商家都傻眼了,纷纷委托行业组织与樊雯、林律师协商,希望从轻罚款。

最终,经过调解,被告KTV商家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签定授权协议,交付版权使用费。

庭前调解

“摊上大事了!”

2014年12月的一天,两江新区M公司气氛紧张,负责人李某召开紧急会议。

“我们公司遭美国Adobe公司了。”

“为啥子?”

“涉嫌侵犯Adobe公司软件著作权。”

M公司近年发展迅猛,在业界口碑良好,这一事件若处理不好,势必造成恶劣影响。

根据原告提交的证据,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法庭初步认定侵权行为存在。

该法庭随即全员出动,检查M公司70台电脑,实施证据保全。

“我们公司认识到错误了,有什么办法能降低损失?”李某询问道。

“庭前调解有助于降低损失。”

庭前调解,即法庭审理前调解,有利于节省当事人诉讼成本,节省司法资源。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知识产权重要性日益凸显,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法庭积极调整思路,引入庭前调解程序。

很快,原告律师、被告律师、法官等相关人员在调解庭会面了。

“要求被告认错。”原告方提出诉求。

“认错可以,能否把‘侵权’改为‘使用不当’?”被告对调解协议提出异议。

“要求被告赔款。”

“M公司资金紧张,赔偿金额能否降低?”

…………

原告、被告竭力维护各方利益,矛盾尖锐。

樊雯作为调解法官,逐条分析协议,为双方理顺利益关系。

“在利害关系不大的情况下,请双方相互妥协……”樊雯提出中肯的建议。

最终,调解成功,双方签订调解协议。

Adobe公司达到保护著作权、净化市场的目的。

M公司也最大程度维护了名誉,并将赔款从230万元降至38万元。

这次调解,给M公司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事后,该公司立即购进正版软件。

“庭前调解在化解矛盾的同时,有利于为创业创新提供更充分的法律服务。”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法庭庭长肖艳说。

截至2015年8月,该庭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91%启动庭前调解程序,88%调撤结案。

专家陪审

“被告抄袭了原告的软件!”

“这是自主研发的软件,不存在抄袭!”

2015年6月,一件软件侵权纠纷案调解现场,原告律师与被告律师激烈争辩。

这起案件有两个关键,一是被告是否接触过该软件;二是两款软件是否实质性相似。

由于被告曾任职于原告S公司,接触事实很快明确。

判定实质性相似,需要对比程序语言,由于法官缺乏技术知识,技术事实的查明难以深入。

尽管有第三方鉴定报告,但复杂的专业术语难倒了法庭人员。

法官郭斌不禁捏了把汗:面对专业性强的知识产权案件,他成了“门外汉”,必须借助“外力”――专家陪审。

为解决查明技术事实难题,两江新区知识产权法庭设立专家陪审制度,邀请石化、机电、信息等领域专家充实陪审员队伍。

2015年7月10日,该法庭开庭审理吕某与S公司的侵权纠纷案件。

审判台上,除两名法官外,多了一名特殊“法官”――专家陪审员、计算机软件专家杨帆。

杨帆审查了双方当事人的技术类证据,得出结论:“两款软件的源代码程序相似。”

观察过两款软件运行后,杨帆继续阐明技术事实:“相似部分属于软件核心功能的代码。”

接着,杨帆审查鉴定报告,直言不讳道:“鉴定报告有一定缺陷!”

鉴定报告是通过检测软件完成,以代码长度为度量单位检测的结果,并未考虑程序内部结构。

“被告软件改变程序注释、添加无效变量……但两款软件实质上相似!”杨帆得出关键结论。

法庭一时鸦雀无声。在杨帆专业的解释下,案件显然水落石出。

“我承认抄袭……”被告当即认罚。

第7篇

【摘要】服务业外包在近几年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但他们更多研究的是关于本国利益的问题,比如外包对发包国的就业、工资、外贸情况是有促进作用还是消极作用等。本文以服务来源国为主角,通过对印度、爱尔兰、菲律宾等国家的外包现状分析服务外包对来源国的影响及成功经验,为我国今后的服务外包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服务业 外包 来源国 发展经验

印度通过自身发展无疑已成为全球外包领域最大的赢家,据统计,2010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达到了1. 6万亿美元,而印度一国就占到一半以上。根据印度软件行业协会的统计,2011年印度服务外包产业占印度整个出口的比重由1998年时不足4%上升到26%。印度软件和服务业企业行业协会2010—2011年度的报告称,服务外包使印度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转变为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国家。近几年,印度在原有的优势项目IT外包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的外包业务,涉及保险业、零售业、银行业以及境外旅游业等。在全球外包领域,印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对于同样是劳动力丰富的中国,印度拥有更好的语言优势、数量更多的专业人才,但真正使印度能够一直稳居世界第一的原因是:印度在发展外包过程中,不仅仅满足于规模的扩大和就业机会的增长,还不断追求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产业的升级。印度服务业外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与被称为印度“计算机之父”的前总理拉吉夫·甘地的经济思想分不开的。拉吉夫认为认为印度要发展,就必须在科技方面有所发展,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的升级换代,并发展出能对未来经济造成影响的技术。印度抓住了国际资本投资转向的机遇,成功地发展起来自己的“信息特区”——具有高宽带通信设施的电信港。这为印度打开了通向发达世界的信息大门,为发展外向型的软件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条件。在电信港建设的推动下,印度政府敏锐地意识到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科技革命给印度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机遇,采取有利措施和倾斜政策,为软件产业的研究、开发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和宽松的外部环境,从而使一个经济还不发达、社会问题还很严重、科学技术还很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爱尔兰以 “欧洲软件之都”著称。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爱尔兰目前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软件出口国,在欧洲市场销售的50%以上的软件产品都是爱尔兰生产的。爱尔兰软件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70年至1985年为起步阶段,主要是利用国外的软产品对用户开展服务;1986年至1995年为稳步发展阶段,本国软件业逐步发展为一个新兴产业,并开始向国际市场销售;1996年以后为高速发展阶段,大量的社会资金、风险资本及国际资本流向爱尔兰,并有多家跨国软件公司进入爱尔兰软件产业。 爱尔兰IT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自70年代末开始的产业政策倾斜和支持。他们把IT产业作为本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国家财政预算支出连年向该产业倾斜;其次是采取措施鼓励外国软件公司到爱尔兰从事研究开发。三是实行税率优惠和政府补贴等等,许多曾在跨国公司任职的爱尔兰高科技方面人才,在吸收了先进经验后,就决定自己另立门户开设软件公司,爱尔兰政府对此也非常鼓励,给予这些私人企业与外资企业同样的优惠政策。

以色列近年来因其高科技的发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沙漠中的硅谷”。官方的统计数据表明,高新科技出口量占了以色列工业出口的34 %,而 30 年前,以色列的高科技企业还是一片空白,虽有Elron 、Tadiran 这样的大型电子厂家,但都是国有企业,而且主要生产自用或出口的军工产品。之后,以色列政府开始关注高新技术的发展,鼓励企业创新,鼓励军工和相关企业转轨研制生产和平时期所需的高科技产品 ,由此诞生了一系列新的公司。“维也斯系统”正是其中的一家。该公司原先生产窃听装置,其主顾只是情报部门,这些产品现在都已改装成数据记录系统,广泛应用机场和股票交易所。为保持新兴企业的良性发展,以色列鼓励有产品创新和商业潜力的工程师放手发展,资助他们完成从技术开发到产品生产的过程,并帮助其开发市场,以及进一步吸引资金。

菲律宾为开拓美国外包市场,采用美国模式的教育体系,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 、社会体制等方面都与美国相通,并分派专业人员到美国接受培训。这使得菲律宾拥有一批精通英语、熟悉美国客户要求的专业人员。菲律宾在2009年已拥有2900万技术人才,并且还以每年3.8万人的速度在增长。与其他国家相比,菲律宾的技术人员和服务人员熟悉国际水平的专业知识及用户服务标准,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更容易与美国等发包国进行沟通交流并迅速达成合作意向。菲律宾政府积极引导外包企业利用便利的交通优势开展物流运输业务。同时,菲律宾政府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商业外包服务,对外国投资采取鼓励政策。菲律宾IT工业园区在过去的13年中一直在为增加出口而努力,对园区内的企业免除出口税费。政府管理部门监管整个外包服务市场,负责市场研究、公司经营执照管理、审核外包公司的经营情况,并根据其业绩,向优秀企业颁发证书。

西方著名学者Came,认为服务业外包成功的要素主要有8个:(1)政府战略和政策,包括融资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2)人力资本;(3)工资成本;(4)生活环境;(5)良好的沟通机制;(6)技术基础设施;(7)充足的资本;(8)产业化特征,包括产业集群效应、企业数量、规模、行业协会、企业的战略意识、品牌意识和企业标准等。上述几个国家的成功经验也的确验证了这一理论。中国的服务业外包要形成一个产业化的发展,政府就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从优惠的税收政策到构建有利于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立法,构建诚信的商业环境;服务外包不同于一般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我国摆脱劳动密集型的帽子应不断注重培养语言、IT、金融等相关领域的专业化、国际化人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外包企业,主动承接国际离岸外包,努力将中国建成全球服务外包重要基地。

第8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措施

经过20余年改革与发展,中国证券公司已取得全球瞩目的成就。据报道,中国证券业2006年上半年收入231亿元,纯利123亿元,中国证券业在近年将会实现盈利,扭转前几年的亏损局面。但中国的证券业还处在非常关键的阶段,资本市场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中国证券市场持续低迷,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缺乏信心,尚未形成完善的、稳定的运营机制。为了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监管部门应重视对证券公司的审计监管,而证券公司更要加强内部审计,以保证资本市场和市场经济健康与持续地高效运行。

一、加强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是经济稳健发展的迫切需要

证券公司属于高风险行业。近几年,中国证券公司已出现透支挪用资金、法人投资者以个人名义炒股、编报虚假申报材料、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等一些违法、违规行为。2002年以前,我国高风险证券公司被处置还属于个案,2002年8月以后,由于市场低迷,证券公司连续几年出现全行业亏损,多年积累起来的风险集中爆发,因重大违规行为受到处置的证券公司数量急剧上升。到2006年7月,不足4年时间就有34家高风险证券公司被处置,证券公司面临行业建立以来的第一次系统性危机。在证券违法犯罪案件中,证券经营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超过半数,显示在证券公司取得良好经营业绩的同时,自身的内部控制有待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4月23日,国务院总理签发国务院522、523号令,《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

21世纪国内证券公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在重新“洗牌”中经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防范和化解风险,既是监管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证券公司不能回避的责任。《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133条规定,“证券公司应设立监督检查部门或岗位,独立履行合规检查、财务稽核、业务稽核、风险控制等监督检查职能;负责提出内部控制缺陷的改进建议并敦促有关责任单位及时改进。”约束、自律作为证券公司获得良好信誉的前提,也是券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法宝。证券公司内部审计是对公司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的监督,目的是防范风险,纠正违规,加强内部控制,保障证券公司健康发展。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对于公司的规范经营负有重要责任,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证券公司的长期生存与稳健发展。因此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已成证券公司当务之急。

二、我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现状与问题

目前,证券公司普遍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内部审计工作现状与其重要性并不相适应,内部审计还远没发挥其应有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范围有限,未覆盖到各部门、各环节。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实施全方位审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审计范围并没有覆盖各部门、各环节。例如,有的证券公司只注重对营业部和分支机构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合法性的监督,而未涉及到对公司总部的重点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审计,如投资部、资产管理部、财务部等。有的证券公司虽然开展了针对这些部门的审计,但在审计实施及出具审计报告时有所顾忌,不能客观反映真实情况。总体来说,内部审计部门代表公司对下属营业部的稽核审计工作比较容易开展,对总部其他同级部门或投资部等重要部门实施审计则有一定难度。

(二)内部审计重视财务、淡化管理。证券公司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在运转过程中极易发生各种风险,近年以来被处置的高风险证券公司数量之多史无前例。而我国证券公司的内部审计大多将主要精力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及监督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及相关资料,内部审计的职责集中在“查错防弊”上,很少对公司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事实上,证券公司发生或产生错误与舞弊等问题不限于财务部门,更多的是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也并不仅限于“查错防弊”。把审计重点局限于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上,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作用。

(三)重事后检查,轻事前、事中控制。内部审计部门在事后监督检查,主要是财务数据的检查方面比较到位,而在事前和事中控制方面所起的作用还远远不够。事后检查只能发现已经发生的问题,而如何防微杜渐、亡羊补牢才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严格来说,制定、执行制度并不是内部审计部门的主要工作,但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工作的关系,可以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有机会了解内部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重在事后发现问题,忽视了对可能产生的风险或不安全隐患的防范与分析,对于事前、事中控制的关注远远不够。

(四)内部审计技术落后,审计效率不高。综合治理后,证券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而部分证券公司审计手段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采用现场审计方式。证券公司规模扩大后,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不足以及财力、物力的限制,使得内部审计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甚至会影响到审计报告的及时性。现有审计手段远不能适应业务活动的节奏和风险控制的要求,审计效率不高,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提供增值服务的作用。

三、影响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内部审计部门缺少应有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灵魂,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具备应有的独立性,才能客观地实施审计,才能作出公正的、不偏不倚的评价。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地位作了明确规定,核心内容有3条:内部审计机构应置于组织内部的较高层次,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的高低,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和权威性越高;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直接向组织内的最高决策层负责并报告工作,从而保证内部审计活动的实施;内部审计活动不受其他职能部门或个人的干扰。同时,按照规定证券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董事会负责,独立于证券公司其他部门,对公司所有部门、所有环节实施监督。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名义上归董事会领导,与内部其他部门处于基本平级的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与晋升等还要受制于公司其他部门。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缺失必然会导致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二)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急需深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重新修订并已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将内部审计定义为:一项为了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所进行的独立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运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新定义中突出内部审计的“咨询”、“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公司治理”功能。这种内部审计不同于传统的“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而被称之为“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从现实来看,证券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多是在实践中摸索和成长起来的,内部审计的理论基础并不扎实,对于内部审计职能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重监督评价,轻控制和服务。主要审计力量集中在财务数据的事后检查方面,对于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不够重视。在为公司经营管理提出建议,发挥服务职能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

(三)非现场稽核手段应用不够充分。证券公司目前内部审计手段还比较落后,基本上采用现场稽核方式。综合治理完成后,证券公司数量减少,规模扩大,营业网点不断增加,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传统审计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近年来,证券公司逐渐建立了集中的交易监控系统和集中的财务监控系统,通过将交易监控和财务监控连通运作,实现了交易数据和财务数据的互相核对。环境的改变为非现场稽核审计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非现场稽核手段应用不充分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率和效果。非现场稽核成为了证券公司在现阶段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四)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复合型人才匮乏。目前,我国大部分证券公司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准入标准和考核机制,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要求不明确,难以保证内部审计队伍的素质。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财会知识、审计理论、法律知识,还必须掌握电脑知识,并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当前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电脑知识,业务知识面较窄,加上日常工作相当繁忙,缺乏专业培训,专业能力下降,不适应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工作任务要求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缺乏复合型人才,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改进我国证券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措施

(一)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只有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并在证券公司内部位于比较高的层次,才能确保内部审计意见、结论和建议的公正、客观、权威和有效,真正发挥公司最高决策层的参谋和助手作用。为保证证券公司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仅是名义上,实质上内部审计机构也要置于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下,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直接对董事会或监事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任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评价与考核,要直接由董事会或监会事决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年度审计工作项目计划、人员计划及财务预算要提交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备案。内部审计机构每年一次或在必要时多次向最高管理层和董事会提交工作报告。

(二)全面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与权威性。内部审计作为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反馈系统的核心,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为公司提供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如果内部审计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就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因此,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必须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向为公司内部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内部审计的职责应从审查和监督向评价与咨询方面拓展,其作业范围不应当局限于财务领域,而应扩展到公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三)充分利用非现场稽核审计手段。限于现场审计的成本、人力等方面的制约,现场审计和检查的频率不可能很高,一般一年一次或者更长,这种频率目前无法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随着证券公司各项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度提高,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通过采集被审计单位柜台系统、财务系统、日常监控系统以及被审计单位历年审计的历史数据等信息,借助内部网络查询、筛选、记录、分析等,对被审单位实施非现场稽核审计。覆盖全面的公司内部网络,可为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证券公司营业部开展非现场稽核审计创造条件。

利用信息系统手段可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非现场稽核。首先,可以利用各种监控系统作为现场审计的辅助手段。在实施审计之前,可以利用公司内部网络,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事先分析,确定审计重点,这将大大节约现场审计的时间,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其次,可以利用内部网络以及各监控系统进行专项稽核审计,对于业务和财务的一些专项检查,不必亲自到现场审计,通过各内部系统就可以得到所需的数据和资料。另外,根据内部审计需要,一切可以在非现场审计的数据和非数据信息都可以根据需要纳入非现场审计系统。

(四)建设德能兼优的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首先,要制订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内部审计人员在思想上,要有很强的敬业精神,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原则;在专业上,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熟悉证券知识和公司开展的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掌握金融法规政策及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熟练运用电脑的基本技能。在能力上,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便于跟公司各部门及分支机构进行交流与合作。其次,要改善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由于内部审计领域的扩展和审计层次的提升,原来单纯的财务人员结构已不能适应内部审计工作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不仅需要财务会计专门人才,也需要具备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专门人才。因此,必须要配备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企业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的内部审计队伍。再次,还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工作,使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重视和加强包括会计、审计在内的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为广博、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其能适应和处理不同类型业务及复杂问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与建议。为实施非现场稽核以及远程审计的需要,尤其要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水平,培养一支具有一定的业务审计水平,又掌握计算机审计等技术的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王丽榕,试论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缺失原因及应对措施[J]会计之友,2008,(10)

[2]杨婧,现代内部审计主要方法的运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

[3]李学柔内部审计转型浅析[J],财会通讯,2007,(5)

第9篇

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成为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课程体系是先于教学活动而设定的育人方案,是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先导。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结构与功能、内容与实施办法、考核与评价需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高职培养目标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决定其课程开发须进行逆向思维,以岗位需求为目标,分析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得出若干项能力目标与要求,再将其组合成教学单元或课程。本文所探析的高职专业课程设置四部曲,即专业建设调研、构建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模块及课程体系。我通过专业建设调研,收集分析行业、企业及学生需求信息,构建社会需求岗位群,并对专业作模块化分解,对课程作进一步的整合;同时,根据行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岗位工作流程确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经过实践逐步总结调整,逐步使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具体过程如下。

一、专业建设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调研是课程开发的第一步,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专业建设调研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职业执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调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产业背景调研和人才需求调研。调研结束后,要形成书面调研报告。

(一)产业背景调研

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设置专业前,首先要了解当地的经济和人才需求状况。实施产业背景调研,一是查阅资料。查阅地方政府五年和中长期的建设规划、人才需求规划及年度工作报告等资料,对地方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二是走访政府人事、规划部门和行业协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某产业的发展状况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并且对未来的发展也起着主导作用。了解政府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持产业,了解当地紧缺或急需人才的需求岗位(岗位要求、专业要求、技能要求等)情况,是设置专业和提高就业率的重要基础。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需求在不断变化,高职专业设置必须有前瞻性。

(二)人才需求调研

人才需求调研,首先需要拟定调研方案。将企业按规模分类,分类之后确定调研样本,企业类型的选择应该和毕业生就业的企业类型数量相一致,以企业人事经理、学校毕业生、车间部门领导及公司领导四类人作为主要调研对象。调研内容包括岗位设置、需求人数、岗位职责。调研方法是以实地调研、座谈为主,电话、问卷调研为辅。毕业生跟踪调查也是一个重点,每年选择本校及同类院校相近专业20%左右的毕业生进行调研,目的是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以及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找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提高教学质量。

二、职业需求调研,构建职业岗位群

根据专业建设调研结果,完成专业设置后,下一步就是构建岗位群,为课程设置做好准备。

首先,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分类规范,对于国家职业标准尚没有的岗位,我们与企业协商,达成共识,以期得到规范化的岗位表格。

其次,了解所有这些岗位毕业生是如何在岗位之间变迁的,什么时候到了什么样的岗位,以此获得岗位升迁的路线图。

最后,细化工作岗位项目。获得岗位之后,究竟毕业生在这个岗位上要做哪些具体的工作项目?向企业和毕业生征询意见。对企业,重点是了解对学生职业素养和社会能力培养有哪些具体要求。对毕业生,主要是引导他们谈一下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建议。

通过以上步骤,将获得一系列调研信息,主要有五项调研成果:就业岗位、专业培养目标、企业要求、毕业生建议、岗位工作项目表。

调查一,就业岗位。搞清这个专业的就业面向;主要就业岗位是哪些,次要就业岗位是哪些。

调查二,专业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目标应该准确勾勒出毕业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从事什么样的岗位。首先是初始就业岗位,其次是两到三年后就业的岗位,最后是将来可以迁移的岗位。

调查三,企业对职业素养及社会能力培养的要求。很多企业强调学校一定要关注诚信和敬业教育,认为肯吃苦、善沟通比专业能力培养更重要,并希望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能较快适应工作环境。

调查四,毕业生对学校工作的建议。包括对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对校内和校外实习的单位、内容和时间的想法、专业课程在工作中的作用大小等。

调查五,形成规范化的职业岗位表。

这些调查内容传达给我们的信息,都是我们在设置课程时必须思考和重视的。

三、构建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是将对实现职业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理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相关单元组合成同一模块,不同模块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呈现模块化结构更有利于知识、技能体系的合理构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通过对职业需求进行分析,根据培养目标的综合能力与结构特点及课程类别,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必修模块十订单模块+选修模块+实践模块”五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旨在提高学生基本职业素质,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职业素质、职业指导等;专业必修模块旨在满足岗位核心能力需要,围绕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包括专业基础、专业过渡和专业组成课程。备选模块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迁移能力;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实践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选修模块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模块组合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时实现了专业方向的调整,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适应了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

四、构建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以胜任职业岗位(群)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平行、相对独立、互为支撑、相互补充、横向有机联系、纵向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的共性特征与功能,依据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由政治素养、信息工具、工程基础、专业技术、横向扩展和人文素质(选修)共6个板块构成,每个板块又由1―4个课程模块组成;根据各个课程模块的功能,在其内部设置必需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从而使各个模块的功能具体、目标明确;在教学内容上以“两课”、英语、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以课程综合化为特征、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做到打好基础、宽新结合,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奠定学生继续学习的基础,实行“一般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适当结合”,凸显素质教育和合格社会人的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要求确定知识、技能、态度要求;由操作技能、实验技能、专项能力训练、岗位见习、社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顶岗实践)共6个模块20余项构成;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面向岗位任职需要,在确保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大了实训项目的现代科技含量,开发了新型综合训练项目,并在教学内容中嵌入了职业资格证书的相关技术要求;在课程功能上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以掌握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为特征、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行“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实现合格职业人的培养。

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是从新学徒、到普通技工、再到高技能人才的三步发展阶段。这种成长规律不同阶段的特点将决定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即在入门学习阶段的课程,要与新学徒的特点相对应,专项学习阶段的课程要与普通技工的特点相对应,综合学习阶段的课程要与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对应。也就是说,把学校学习的阶段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过程相关联。在入门学习阶段,安排专门知识和基础技能训练;专项学习阶段安排专业基础理论、专项技能训练;综合学习阶段进行综合技术及技能训练。然后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总体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1.对同一阶段的课程进行排序,考虑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及学校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均衡。

2.针对专业教学的要求,调整相应基础课程的安排。

该课程体系结构的安排有三个特点:一是按照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来构建课程体系的结构框架;二是阶段性地安排校外实习,这样使职业素养呈阶段升化、全程贯穿的过程;三是把以实践为主导的专业课程和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校外实习及考虑全面发展为主的基础课程在三个阶段中全程融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技术进步迅猛,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人们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再加上大量新工作岗位不断产生,必将出现较高的换岗率。因此,高职教育必须考虑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要针对受教育者将面对的职业,关注学生的适岗、应变的就业竞争力。在课程体系构建时,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岗位迁移能力,注重针对性和适应性的有机结合,重视人文素质与职业技能的结合,学科知识与技术知识的结合,专业知识与职业素质的结合,培养适应广泛就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10篇

实施职称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发掘人才和促进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克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社会弊病。因此对现今职称制度改革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可喜成绩

为了使职称评价制度日趋完善,国家多年来在职称申报、推荐、评价的方式、程序上进行了一些技术性的改进和完善,职称制度改革伴随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得到公正评价,他们的社会价值得到认可,提高了社会地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是通过对学术、技术、专业水平及成就的认定和评价,激励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进取精神,促进了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各项专业的发展。

三是通过职称评定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保证。

四是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得到提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以及在住房、调动、政府特殊津贴等方面享受优厚待遇,使专业技术人员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改善。

二、存在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加入世贸以后,国际竞争日趋激励,各国都把人才的竞争作为综合国力较量的关键。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面临与国际接轨的挑战,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是重评审,轻聘用。从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关注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价,忽视取得任职资格后的聘任上岗工作,还有不少地方搞以评代聘、评聘不分,把评价与职位需要合而为一,把评价功能强加到职位功能上,使用人单位难以根据职位要求选择适合本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少用人自。

二是职称与待遇直接挂钩,用评价功能取代分配功能。职称评定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业绩、学说技术水平的肯定,是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一种手段,但是很多地方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价作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的一种重要途径,只要取得了职称资格立即兑现工资,而且不受任何约束,只要职称资格相同,工资增长幅度基本相差不大,工资分配没能按岗位职责、贡献大小、技术高低和生产要素来合理拉开档差。这种分配方式带有浓重的平均主义和机遇色彩,使得成绩突出,在重要技术岗位、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在一般岗位、业绩平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差别不大,从而日渐削弱了职称评价激励作用,不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评审标准不一,导致了评价不公现象。国家虽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但在同一地域、同一行业的职称评审委员会里,由于评委对评审条件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有的评委严格按照《试行条例》中的规定严格把关,有的评委却笔下留情,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使同一层次、同一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

四是重条件轻能力,用任职条件替代软条件。在职称评定中刻意把外语、计算机、论文、学历作为评价的先决条件,忽视专业技术人员实际的能力和水平,这样势必造成生产和工作在一线、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不上职称,而能力和水平平平的人却评上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严重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了买文凭、假论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来使得有能力、懂技术、擅管理、业绩突出的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职称资格,从而压制了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改革方向

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职称工作的社会公信力,造成了职称贬值现象,制约了职称工作的杠杆调节作用和竞争激励机制,偏离了职称工作的正确导向,与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职称制度改革,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一,推行专业资格结构评价。在职称评价体系中,按照“模块化”运作模式,将评价条件分解为品德、学历、资历、学识、技术、能力、业绩等若干要素,分别打分,实行量化评价,其中学识、技术、能力和业绩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占总分的60%-70%,充分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学历、资历、论文不再作为职称评审的首选,能力、学识、业绩将取代学历、资历、论文等成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在职称评价中对业绩平平、能力低下、达不到规定条件和分数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授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二,实行特殊评审政策。将职称评价向企业或特殊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的突破,充分调动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突出贡献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专利,专利应用达到一定规模,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限制,职称评审一步到位。二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论文数量不作限制性要求,对论文达不到规定要求者,可提供能反映其能力和贡献的科技改造、技术创造性、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项目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替代,进一步突出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三是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等奖项之一的主要完成人,或获得两项以上发明专利的主要持有人及省级以上优秀企业家等称号者,可组织专家评委团,以面试答辩的方式,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建立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一要拓宽人才评价的服务领域,把职称评价延伸到民营企业和社会团体,打破人才身份和所有限制,发展面向全社会的人才评价工作。二要建立社会化、专业化评审组织,打破现行的评审委员会按行业、部门组建的模式,由本地区的政府人事部门或其委托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设置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应在跨部门、跨单位的同行专家中选聘并建立评审专家库,吸纳知名学者、专家,组建一支专业性强、学术研究水平高、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评审专家队伍。评审委员会和专业评议组成人员在评审专家库中随机产生。消除评审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

三要创新人才评价方法,提高职称现代化管理水平。制定简便易行、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职称评审程序,研究设计职称评价软件,试行网上填写职称表格,报送材料,网上传阅申报材料,网上评价,网上查询评审结果。同时,建立以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主的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标准,把政治素质、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项作为评审要素细化、量化,以此来确定具体的评议内容。在评价中,可采用笔试、人机对话、实际操作、演讲答辩等多种手段开展评审工作,使评价科学合理。

四要对高层次人才直接认定职称资格。

为最大限度吸引人才,研究制定对急需引进的国内外优秀人才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用人单位可直接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留学归国人员可一步到位参加职称评审的相关政策,实现高层次人才评价政策的突破。

第四,全面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实行职业资格注册管理。中国加入世贸后,现行职称制度要与国际接轨,要按国际惯例,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才能胜任的岗位,建立起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实行执业准入控制。目前,对国家已实施的执业资格制度,要加强对实施情况的指导和监督,并逐步扩大专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实施范围。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后,用人单位将不再承担职称评审职能,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资格将由社会进行评价和公认,专业技术人员也不再是单位所有,可以自主择业,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

第11篇

关键词:监管;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提高

在过去的一年,证监会加大了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等不道德行为的处罚力度,处罚金额超出40亿元,比2015年增长接近3倍。监管部门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是一种政府监管,表现为对规则在实施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强化监管。互联网时代,证监会在开展资本市场稽查执法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新形势下的大数据。此次证监会第一次全面稽查审计机构,其中依法对3家会计师事务所给予了查处。审计单位作为一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中介服务单位,必须充分重视注册会计师对当前政策和法规的及时学习和专业储备的深度和广度。注册会计师协会在注册会计师十三五行业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行业的发展目标是持续提高职业化水平。职业化的基础是专业能力,专业能力的培育是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内涵

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高端人才缺乏,面对企业全面转型升级,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新需求将进一步提升。面对会计师事务所治理体系尚不健全、部分事务所员工流转率过高以及市场不正当竞争,这些问题制约了行业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行业持续快速发展。胜任能力是指能适应科技和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而不断提出的需求,表现为其能否承担岗位职责及其完成的质量,可以综合反映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沟通技能。专业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为实现胜任能力而应当具有的专业知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技能。

二、注册会计师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必要性

(一)岗位执业的立身之本

独立性和专业性是审计工作的根本前提,即立身之本。专业胜任能力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高质量的保证,独立公正的职业价值观指导注册会计师向财务报表的预期使用者提供不偏不倚、客观真实的信息;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促得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的过程中采取质疑的思维方式,对可能表明由于错误或舞弊引起疑虑的情形保持警觉,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注册会计师承担财务报表审计服务,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具备“可信性”是注册会计师实现岗位职责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建立审计服务行业的公信力是需要从业者的共同努力,这需要大家通过专业服务向社会输出真实可靠的信息,经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一齐维护市场经济中社会公众的利益。

(二)提高审计效率的保障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效率是指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与收入的比率,是一项广泛用于衡量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规避审计风险和提升审计质量的重要指标。从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环境来看,被审计单位财务规章和执行程序是否完善及其对审计工作支持的积极程度会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进程;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环境来看,项目组需要确定重点明确的审计目标以及运用科学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开展后续工作。审计人员是否具备过硬厚实的专业能力是保障审计工作在限定工作周期内有序进行的前提。实际工作过程中,专业能力可以表现为审计人员的对相关行业环境中宏观、经济、法律法规以及技术的了解程度、财会审计理论的知识水平以及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灵活性,这些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审计人员快速有效的识别并应对审计风险。

(三)承担社会责任的需求

注册会计师任职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中介服务机构的一员,在实际工作中担任第三方的角色,独立于责任方和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在资本市场中担任着“经济卫士”的角色。在资本市场中,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依法审计作出的审计结论会影响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和股东对企业经营现状的判断,投资者获知的企业经营信息能够决定他们对股价的期待。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肩负着对社会资本合理流动的责任,在资本市场中担任信息传输的中介,引导社会分散的资本流向有优势、成长性强的产业,使具备盈利性的企业从资本市场获得资本以及理性的投资者获得稳定的收益。会计师事务所的营业收入源于被审计单位,但是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的质量需要接受行业协会的监督,其规模持续发展壮大首先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准则。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师事务所坚守维护公众利益的职责以及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水平引导其更加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出具负责任的审计报告。

三、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路径

(一)重视培养注册会计师储备人才

首先,目前踏入注册会计师执业队伍的人才中有很大一部分的专业背景是管理专业。培育莘莘学子的高校,应重视引导他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辅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及时规避本专业微观思维模式的不足,打破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限制;其次,引导注册会计师队伍发展的行业协会,可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在校大学生在迈入职场之前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思维方式,为以后的职业道路垫定基础;最后,会计师事务所在选拔人才时,应注重吸收多样化的人才,尤其是具备专业技能的多元人才,增强服务机构的综合实力,以提高整个团队的胜任能力。

(二)建立健全实务经验考评机制

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业务体现,其来自于注册会计师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如何判定注册会计师具有执业能力,各个国家具有不一致的评定标准。在我国,申请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两年的审计经验。这一判定标准存在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刚刚进入审计队伍的在校生,经过两年时间的锻炼,未必掌握了审计的精髓并具备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如果仅仅依据实践的时间认定该注册会计师具备执业资格,会因注册会计师选拔制度上的松弛造成整体注册会计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不足。为此,我国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考评制度,设立健全的实务考评认定。当两年后注册会计师经验不够,专业判断能力不足以执业,则需延迟其获取执业资格的时间。

(三)构建完善的激励与淘汰机制

会计师事务所应建全人才竞争和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注册会计师的主观能动性,增添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奖励和惩罚是最有力的激励因素。薪酬激励和职位晋升是组织内部奖励的两大主要形式。在薪酬分配方面,量化员工承担的工作任务数量与质量以及个人承担的责任等因素,规避平均主义,以调动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良好的员工晋升机制,有利于激励每位员工为自己的职场目标而努力奋斗,承担与能力相匹配的职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同时,对违反职业道德或不能胜任工作的现职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的严重性给予培训、降级降职、或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四)_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方式

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是学员通过网络选择感兴趣的课程,修满学分并完成规定的测试,即可确认该后续教育的有效性。这样单一的后续教育方式虽然增加了自主学习的弹性,但是缺乏实务技能的培训,对提升实际工作能力收效甚微。针对当前后续教育的弊端,提出两点建议。首先,开展后续教育的主体可以由具备培训师资的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内部开展,这样有针对性的结合自身企业业务的特点以及实践中有代表性的实例开展学习,不仅可以增强组织内部成员的理论水平也能通过企业实际案例激发大家学习和讨论的热情。这样的后续教育方式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向协会申请应当可以作为后续教育的学时。其次,后续教育培训的重点应当是实务技能的培训,然后是学习审计准则以及相关财经法规的更新。

参考文献:

[1]郑倩等.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审计月刊,2007(12):48-49.

[2]张清芳.提高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的对策[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 (12):87-89.

第12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高职 会计电算化 课程体系

2009年至2010年,财政部先后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和《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出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中长期会计人才发展规划。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培养信息时代下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重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欧美国家的高职教育起步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学模式。通过归纳总结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在会计教育目标、课程体系建设的成果,能够对我国高职会计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办法。

(一)英国高职会计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英国高职会计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每学年均要对会计课程进行修改、更新。学期末,通过计划、报告、论文、实结等大作业形式来考评学生成绩。考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美国高职会计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美国会计专业课程分为:“一般教育”、“一般商业教育”、“一般会计教育”、“专业会计教育”四个层次。每个层次开设的课程和培养的能力都不一样。“一般教育”的课程侧重于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一般商业教育”的课程聚焦于市场、金融等商业领域。“一般会计教育”的课程主要是与日常会计核算和管理相关;“专业会计教育”阶段开设是更高层次的课程,如:高级财务会计、IT审计等,这个阶段注重于会计专业的后续教育和学术研究。

(三)澳大利亚高职会计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澳大利亚高职会计教育目标是以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的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会计课程。采用讲座、辅导、研讨会和实验室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将会计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相挂钩,使许多专业课程得到了澳大利亚和英国会计职业协会的认可。

(四)德国会计教育的理念与课程设置

德国职业教育是以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主要形式。该模式实现了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并重,技能考试与资格考试相结合,实训教材主要由企业编写。理论教育只有一年,后两年都以企业培训为主,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因此,学生毕业后可立即上岗工作。

在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与传统的大、中专教育不一样,培养的人才定位于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而且,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不同,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不应该是大专的翻版和本科的“压缩饼干”。

本文基于广东珠三角产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走访当地政府部门,对广东科技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进行调研,深入企业一线,了解最新会计人才需求情况,对会计电算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重构,打造服务地方经济的、具有广东特色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上用到的知识“零距离”对接,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与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一)会计电算化从业人员现状分析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跨会计学、计算机学、管理学等的交叉性学科,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具备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管理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现阶段的人才状况是精通会计业务的人才仅能应用计算机系统,精通计算机的专业人士却对内部控制方式、会计业务流程改造、会计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感到力不从心。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时频频遭遇用人单位冷淡,因为他们缺乏工作经验,无法独立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许多企业抱怨难以找到满意的会计人才,尤其是管理型会计信息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千金难求。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缺陷。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不够明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高层次的人才,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脱离了高职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考虑如何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的需要。仅仅根据本校师资、软件、硬件等实际情况开设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无法迅速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2.课程设置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先后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小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法规文件,会计政策和外界环境发生了变化。但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没有会计专家和企业财务经理或会计主管的真正参与,仍采用传统的课程体系,选用内容陈旧的教材,使课程与职业脱钩。

3.课程设置缺乏全局规划,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时没有考虑课程的前后顺序及课程间的内容重复。如:会计电算化课应置于计算机基础、会计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之后,否则,就会使学生感觉有些知识很难理解。再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在资金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杠杆原理、存货管理、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等方面有重叠内容,财务管理偏重于应用,而管理会计侧重于技术与方法;中级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税费的账务处理方面也有重复之处;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概念、会计要素、报表编制等方面存在重复内容;财务管理与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分析方法上也存在重叠之处。诚然,在一门学科之中,各课程之间存在部分重叠内容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时可以进行统筹规划,删减课程的重复内容,将资源让位给新兴学科的课程(如:环境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等)和国际会计准则课程。

4.实践平台与实践内容的仿真性差。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实习主要采用传统方式。实践课程包括: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岗位技能实训等环节。这些实训仍然是学生根据教材或教师布置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进行的,没有岗位分工,每个同学扮演了财务部所有的角色,一个人做完公司完整的账套。虽然,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各种岗位的工作过程,但不能体会到实际会计工作的岗位分工情况以及各岗位的协同、会计资料的传递等情况,使学生不能真正体验到会计工作的职业场景。

5.评价考评手段有待改进。调研发现,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考试模式,测试内容以理论为主,评价结果是以试卷成绩来展示,并对此进行排名、对比。这种考试多在期末进行,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能准确地测试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使学生学习热情受到严重打击。

三、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

1.在教学理念上,主张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而不是知识水平,以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构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密切结合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课程开发以能力为主线,课程内容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结构采用模块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一体化的模式。“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的设计应紧紧围绕会计电算化岗位需求,根据信息前沿技术以及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来设置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中,要贯彻落实“6+2”原则,“6”即: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项目载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突出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2”即将德育、外语教学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将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

2.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以行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协调和沟通合作能力。基于会计岗位要求设置会计专业教学体系。在教学中重视情景教学、案例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讨论中学习。

3.在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用上,强调会计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与自主性。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实施开放性教学、互动性案例讨论教学和问题导入式的自主性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如网络资源、教学软件融合等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服务和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1.实现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建立由行业和企业会计专家参加的专业顾问指导委员会,让他们直接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确定教学内容。

2.构建基于素质培养和能力提高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人才应该具备职业基本素质、财务会计核算能力、财务分析与管理能力、会计监督能力、电算化能力、企业管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及应用写作能力、投资理财能力、法律知识等。课程体系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公共必修模块、公共选修模块、职业核心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支撑模块、考证模块、职业延展模块、融合模块。公共必修模块着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职英语、经济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职业核心模块着重介绍专业关键知识,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实务等课程。职业技能模块着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业务技能,主要包括:会计电算化、ERP实训、出纳实务、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会计手工技能、计算技术等课程。职业支撑模块着重培养学生胜任职业岗位需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主要包括: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税法、管理学原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社会调查与统计技术、税务会计、数据库基础、银行会计等课程。考证模块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增加了就业砝码,主要包括:英语等级考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师资格证等课程。职业延展模块是满足学生职业岗位发展和职业知识拓展而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财政与金融、Excel在会计中的运用、管理会计等课程。融合模块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实力,主要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课程。

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既要来源于企业又要高于企业,将企业的工作业务过程提练上升为教学过程。广东珠三角地区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量最大。需根据地方企业会计岗位的需求情况,开设实训项目,构建电算会计与手工会计相结合的双轨运行模式以及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和岗位技能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技能实训主要包括出纳技能实训、手工会计技能实训和电算会计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主要包括:财务核算、成本计算分析、纳税申报、财务软件各模块的操作。岗位技能实训是上岗前的实训,包括校内综合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

4.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一般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环节进行,学生依据经讨论的任务和目标制定计划,并组织实施,最后采用教师评价和小组评价等方式来检验任务完成情况。在教学中大胆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探索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过程独立组织和实施,尊重学生的价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需要情境化教学环境,因此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如通过ERP实训室与会计专业综合实训的建设,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实习的要求。同时,也要加大产学研投入,与知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商会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平台。

5.建设精品教材。教材是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工具。教材质量影响到课程的实施及教学效果。然而,仅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开发出非常优秀的教材。教师可以跨校联合专家以及实务界的高级会计人才组建教材编写委员会,以地区专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编写出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教材要做到深入浅出,删繁就简,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实训,内容新颖实用,紧跟新会计准则、税法以及企业会计实务的发展而不断修订完善。

6.优化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实操能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于大部分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这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带来了困难。因此,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多下企业,增强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行业专家来校任教;在引进人才时实行经验与学历的资格准入制度。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科研意识,以研促教。通过科研项目,锻炼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优秀的学科梯队,为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成功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XBRL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引入会计电算化领域,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必须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仿真实训基地,选用优质教材,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慧.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J].会计研究,2009,(10):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