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志愿实践部

志愿实践部

时间:2022-05-06 22:13: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志愿实践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志愿实践部

第1篇

【关键词】实践育人 志愿者服务 研究生

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提高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能力,促进研究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实践育人存在着实践基地建设少、实践内容贫乏、实践流于形式等问题。

就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情况而言,实践育人仍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实践教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短板效应”仍然突出。研究生的主要工作和任务就是科研活动。埋首书卷、扎根实验室成为其科研和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社会上科研发展方向、研究项目的实际研究进展如何等很少关注,无疑会造成学术研究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研究生动手能力差,责任观念缺乏,研究生本身与社会脱节,甚至造成毕业后不能顺利融入社会的现象。

一、以志愿者服务为途径的实践育人

对此,笔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发掘以志愿服务为途径的研究生实践育人创新模式,让研究生志愿者服务能够更好地将研究生群体自身优势与当前社会发展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社会中的作用,帮助研究生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研究生综合素养,并且实现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实践育人工作的层次和高度。

首先,志愿者服务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志愿者活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能,是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更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其次,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利于研究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专业素养。因此,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有助于研究生了解到所在专业和领域的现实状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再次,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责任意识。通过在研究生群体中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和自身对社会应尽责任,树立起责任意识。

最后,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有助于研究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研究生进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让研究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感悟生活,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研究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和社会支持问题

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研究生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公益性和非营利性活动,这就必须要考虑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资金支持问题。调查显示,35%的志愿者服务组织或志愿者认为资金不足是其开展志愿者服务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对于持续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使研究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举步维艰。

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对象是整个社会,因此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至关重要。社会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理解和支持是其继续下去的动力,反之,志愿者服务活动将寸步难行。在研究生进行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民众的怀疑,这是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否定。

研究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本来就是无偿行为,如果在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后仍得不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研究生志愿者荼鼗嵘ナ信心和动力。因此,国家和社会的支持是研究生志愿者服务实践活动开展和继续下去的保障和动力。

(二)制度缺陷

1.保障制度不健全

2002年,在颁行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结合志愿服务事业的新发展,制定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9]。该《办法》的实施使得研究生志愿者服务有章可循。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关于志愿服务的全国性法律,规范化管理还不到位,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不利于我国志愿者服务的发展。

2.招募和培训制度不健全

目前,研究生志愿者招募的形式主要是临时招募,即在活动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进行招募。这种临时招募由于时间仓促,难以获得最优人才。除此之外,对于临时招募的人员,志愿者组织可能来不及作最基本的培训,志愿者只是简单的接受并勉强完成任务,对组织的宗旨、任务、目标等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志愿者服务需要具备相应的素质,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而我国研究生就缺乏这样的素质,培训制度的缺失使志愿者尚不合格就匆忙上岗,志愿者服务并不能满足招募组织的要求。

3.激励制度不完善

虽然志愿者服务是一项无偿的公益,但志愿者的付出也需要得到认可。在激励制度这一问题的调查过程中,30%的同学认为志愿者服务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激励措施不够。志愿者服务虽然不求回报,但是国家完善激励制度,对研究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根据表现予以奖惩,才能使志愿者感觉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

(三)志愿者服务组织问题

研究生进行志愿者服务一般都是在组织的领导和安排下进行的,组织即是其主心骨,组织的整体发展对于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经调查,笔者发现志愿者服务组织的管理能力不够是阻碍其发展的一大原因。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会面临组织机构不健全、管理不完善、组织处于无序状态等问题。除此之外,志愿者组织在服务分配时也存在较大问题,如服务内容脱离实际,时间安排不合理,服务领域有较大的局限等。

(四)研究生志愿者自身的问题

由于科研的压力和一些个人事务缠身,在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明显低于本科生,高年级研究生的积极性又低于低年级研究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科研任务的增加,研究生志愿者服务的热情减退,积极性下降,甚至有的志愿者退出了志愿者服务团队。

三、研究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措施

(一)国家和社会对志愿者服务活动予以肯定和支持

国家和社会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肯定和支持是其做好志愿者服务的最大动力。志愿者服务符合现代社会与时展的要求。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国家应该重视起来,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社会应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给予理解和支持,在必要时为其提供所需帮助。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1.建立健全研究生志愿者招募制度

要提高研究生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就要建立严格的志愿者招募制度。研究生志愿者服务组织应建立选拔制度,根据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类型、要求等设置相关条件;并建立志愿者库,符合选拔条件者选为志愿者,放入志愿者库,以备以后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用人时做参考。

2.建立管理机制、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志愿者组织机构,为更科学地管理志愿者服务,设置专人负责,统一管理。可结合研究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的表现,将其记录在案,将志愿服务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进行一次考核,将研究生志愿服务表现作为考核研究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建立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常态化的激励机制。

3.建立志愿者培训制度

高校志愿者组织机构应对研究生志愿者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培训,将岗前培训和提升综合素质的培训有机结合,为研究生志愿者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提供全面的培训,通过理论培训、专业化技能训练提升志愿者的综合素质。

(三)组织内部改善管理

志愿者服务团队的内部管理好坏决定着志愿者服务的效果好坏。因此改善组织内部管理,完善志愿者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志愿者服务队伍的干部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较好的专业素养、较强的团队精神、较高的管理水平。其次,研究生志愿者组织机构应安排有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和辅导员指导志愿者团队开展工作,进一步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提高志愿者的积O性

研究生志愿者团队往往存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因此,可从普及志愿服务理念,营造良好志愿服务氛围上着手。高校要在广大研究生中进一步宣传志愿者服务的理念和精神,调动研究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为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持续健康开展储备足够的人才。

志愿者服务是研究生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对于研究生成长成才十分重要。然而,我国高校志愿者服务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和水平、探索研究生实践育人模式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宋] 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王通.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浅析[D].保定:河北大学,2010

[3]尹锡珉.王阳明的教育观――“知行合一”的渊源和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4]于人同,李志君,廖双泉,等.实践育人新模式探讨[J].时代教育,2014(19):68.

第2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26

1 志愿服务开展情况概述

1.1 注重宣传,志愿服务参与面广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工作在院团委的统一指导下,在学院各部门以及各系部团总支的大力协助下,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宣传教育,青年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形式内容有着积极的兴趣,对志愿服务的价值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热情参与,积极奉献。

我院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数约9000人,其中6199人分别通过学院志愿者组织以及安徽省《志愿中国》系统注册,注册比例将近70%。我院现有团员总数10536人,其中注册成为志愿者的有5893人,占比56%。

1.2 搭建平台,志愿服务形式多样

学院以及志愿服务组织及时关注社会需求,并与社区、政府机构、福利机构等组织积极沟通,搭建志愿服务平台,有效开展社会需求的志愿服务。2015-2016学年我院志愿者紧紧围绕“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市委相关志愿活动、美好乡镇建设、学院发展建设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我院今年共开展服务项目12个;其中参与志愿服务3952人次,服务时长近一万小时。

2 志愿服务运行管理机制及组织架构

2.1 志愿服务运行管理机制

2.1.1 实施项目化管理,促进项目有效对接

学院面向志愿服务类社团以及系部志愿者团队征集志愿服务项目。项目申请通过后,学院面向全校注册志愿者和临时志愿者或征集临时性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信息,各系部和班级组织志愿者申报参与项目。院团委组织考评督导,并对其中的优秀项目予以扶持。多举措确保院级志愿服务品牌化、系部志愿服务特色化、社团志愿服务普及化。

2.1.2 过程全方位管理,多举措保障志愿服务安全有序开展

学院统一开展全院志愿者注册工作,积极扩大我院青年志愿者参与面,实现志愿者全员化目标。学院组建班级、系部、学院三级志愿者组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开展志愿者管理工作。在管理上,?W院安排专门指导老师全程参与实践活动,对志愿者进行思想指导及专业指导;院团委通过安全教育及签署《志愿服务安全承诺书》的方式,普及安全知识的同时,倡导志愿者遵守安全承诺。此外,学院为每位志愿者购买短期意外保险,并实行活动期间安全零汇报制度,保障志愿者安全;同时要求志愿者填写《志愿服务评价表》,及时了解对接单位对志愿者的反馈,并督促志愿者对实践活动及时总结思考。通过以上多项举措,保证活动组织到位,管理科学。

2.2 志愿服务组织架构

我院志愿服务活动主要分两个方向,一个是学院层次志愿服务组织的志愿活动,另一个是系部层次的志愿活动,两者在项目申报、审批、资金管理、奖项评审等方面由院团委统一管理。我院共有学生社团36个,其中志愿服务类社团共3个,占比8.3%。为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我院在志愿服务项目中设置了办公室、项目部、外联部、宣传部等四个部门,各部门除了有志愿服务学生担任负责人以外,还配备了相应的指导老师,从而保证各部门活动顺利开展。

3 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及特色项目简介

3.1 志愿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2015-2016学年,我院志愿服务活动在院团委的统一领导下,共组建2个基层服务团深入芜湖弋江区、鸠江区开展爱心教育,国情社情监察、社区服务、公益宣传等各种形式的基层志愿服务工作;组建四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果园帮扶、家电维修、艺术下乡等志愿服务;派遣两名志愿者前往无为县、繁昌县担任乡镇团委助理,投身芜湖市美丽乡镇建设。学院注重拓展活动形式,精心组织,加强过程监督管理,各个项目开展过程中,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奉献,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3.2 特色项目介绍――“雏凤学堂――为留守儿童插上腾飞的翅膀”

3.2.1 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留守儿童”问题伴随着“民工潮”呈现在了民众和社会面前。芜湖市鸠江区湾里街道地处城乡交汇处,同时紧邻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较多,随着暑假的到来,孩子们的安全教育、素质教育、学习辅导、情感陪护成为家长们的后顾之忧。为帮助社区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我院志愿者部与湾里街道居委会合作成立实践基地,创建“雏凤学堂”志愿服务项目。十年来,志愿者们用专业特长提升能力,用热情和爱心感染心灵,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和成长路上的守护者。

3.2.2 项目组织

“雏凤学堂”作为我院“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之一,在院党委领导以及院团委指导下,结合鸠江区湾里街道的实际需求,以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为宗旨,创新活动形式,积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业学习辅导、兴趣爱好培养及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陪伴留守儿童度过欢乐而充实的暑假。

3.2.3 项目实施

(1)结合专业特色,配备高素质志愿者队伍。

雏凤学堂作为暑期课外课堂活动,要求志愿者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文艺特长,针对这一情况,院团委结合专业特色,从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中招募善于沟通交际的同学,从艺术设计系、院广播台、艺术团中招募有文艺特长的同学组成志愿者队伍,并安排老师专门指导,从成员素质和知识结构上保障项目顺利开展。

(2)搭建爱心书屋,培养阅读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命运。为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志愿者们精心挑选、购买适合各个年龄段孩子们阅读的书籍,捐赠搭建爱心书屋。院团委设立专项资金,定期补充、更新书籍,时刻满足孩子们阅读需要。志愿者们倾情陪伴,不时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并营造安静的阅读环境。

(3)学习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除课程学习和作业辅导外,雏凤学堂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上,通过学习古代名人励志小故事、道德小故事、经典寓言等形式,寓教于乐,以小见大,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带孩子们一同领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形式上,结合朗诵、情景剧表演、我问你答、讲故事等形式,提高孩子们的互动性和参与性,潜移默化中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文化瑰宝发扬光大。

(4)拓展兴趣爱好,促进全面发展。

志愿者们秉承“多彩暑假、快乐教学”的理念,通过开设绘画、舞蹈、体育游戏三大教学模块活动来开导小朋友们的创新思维,通过演讲、朗诵、手工、折纸、唱歌、魔术、橡皮泥塑等辅助活动,来扩展小朋友们的兴趣点,促进孩子们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3.2.4 项目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本项目建立了院团委和街道的双重领导机制,并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协同街道定期召开会议。

(2)经费保障。

学院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近年来在经费投入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所需的书本、文具等资料经费能够得到保障。

(3)人员保障。

近年来,随着实践教育活动的大力拓展以及学生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学生参与公益互助项目的热情日益高涨,项目成员数量和结构需求得到了有力保障。

(4)信息保障。

志愿服务期间,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在志愿者、留守儿童、家长、社区居委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收集并反馈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等信息,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来源。

4 创新性做法

4.1 志愿服务内容与所学专业深度对接

将青年学生所学的专业与志愿服务内容无缝对接,一方面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同时能够将学生所学的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我院在志愿者项目的人员安排方面,将志愿者专业与志愿项目的性质相结合,如文秘专业同学负责接待以及档案管理相关工作;会计专业同学做社保发放等财务工作;计算机专业同学从事数据录入、家电维修以及电商培训等工作,既帮助社区基层解决了工作实际困难,同学们也积累了宝贵的专业实践经验。

4.2 志愿服务项目与地方社会需求相融合

我院志愿服务项目的选择方面,紧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创新性的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例如湾里镇地处城乡结合部,同时紧邻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较多,开设暑期课外课堂活动可以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后顾之忧,同学们在课外课堂中辅导学生作业,带领孩子们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活动不仅受到当地群众一致好评,同学们也在组织开展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增强了服务地方的意识;繁昌县平铺镇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当地政府正着手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亟需进行旅游资源宣传以及当地传统文化宣传。在此情况下,院团委针对该镇的需要,从艺术设计系招募有设计特长的志愿者,组建专门的志愿服务团队,利用暑期,前往平铺镇开展手绘旅游地图、墙绘、制作旅游宣传片、设计商品包装等志愿服务。

5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1 我院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5.1.1 志愿者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较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核心技术以及社会实践经验,在涉及需要实践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的志愿服务时,存在业务不熟练的情况。我院部分专业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项目时,需要指导教师在场进行指导,个人难以独立完成相应的工作。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手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5.1.2 志愿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滞后

当下已经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平台建设将会大大提高管理和沟通的效率,我院校外实践信息系统已经开通使用,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我院学生志愿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也有必要提上日程。

5.2 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5.2.1 加强校内专业化培训

要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就必须要提升参与者的技能水平。因此,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前非常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同时也可以在人员分组安排上采用以老生带新生的办法,从而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

第3篇

一、    新青年志愿者的招募

我系今天招生新生160多人,四个本科班,一个专科班,其中自愿加入青年志愿者行列的共计148人,占全体新生的87% ,比往年比例要高出好几个百分点。

二、    管系共建

本期我部重新制定了青年志愿者参加管系共建的工作方案:让

愿意加入我部的新同学带领负责本班青年志愿者进行工作,同时也让他们自我学习,为我部后续力量做准备。

三、    我部新生力量的“招募”

根据本期系上的意见,我部在06级每班配备了一位社会活动委员,让他们接受相关的锻炼,以备我部储备新力量。

四、    社会实践总结

我系暑假社会活动的有关资料和社会实践的总结,在有关部门

和带队老师的帮助下,比较出色的完成了!其中推荐了一些优秀的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等等。

以上是九、十月的工作情况!在工作中,我们有很多的收获,也有很多的失误。

在青年志愿者招募方面,我们分别到各个班级对青年志愿者相关工作向新生做了解释说明,传达了青年志愿者的工作理念,提高了新同学参加青年志愿者的积极性,使得 青年志愿者的参加人数比例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也存在不足的地方,比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青年志愿者管理体系,也没能建立完整的青年志愿者注册档案!这些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成。

在管系共建方面,我们的青年志愿者展示他们全心全意服务的工作理念,在仅仅组织的两次工作中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相信我们的青年志愿者会在以后的工作中表现更加出色。

在新生力量“招募”方面,配备的几个社会活动委员都能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活动,展示了青年志愿者积极向上的风貌。但是虽然在次方面看到了成效,但是,还没能组织有影响,有意义较大的志愿者活动。

在社会实践方面,由于工作的失误,我部在此方面表现差强人意,使得很多总结方面的工作未能及时、完整的完成,造成最后工作的积压。

第4篇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开始于80年代初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国家刚从阴影中走出,当时的学生对各方面怀有极大的热情,主动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国家之后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和措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展自己。之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广泛开展并且不断深化,学生深入到城市农村,对城市农村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调研,提高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知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型主要有专业实习、大学生创业、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社区农村、调研科技创新等。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有一系列积极作用和意义,开展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有利于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增加了自身的生活体验,也能锻炼到自己的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生活感受,更好帮助大学生成长。

2.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现状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是喜忧参半,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现象,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意义降低,下面是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现状的具体分析。

2.1大学生参加积极性高,部分流于形式

现在在高校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十分频繁,尤其是在假期中,学校也会给学生安排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假期中开展。还有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中学校会组织学生往偏远地区进行支教等,学校安排这些活动初衷和出发点是好的,学生也有比较高涨的积极性,愿意参与到其中,但是在具体实施和操作中却不免流于形式,只有其表而无其实,并且学校在举行这些活动中时附加上一些额外的优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志愿服务活动时有着不同的动机,学生们参加这些动机并不纯粹,而是想通过这些活动来增加自己某些方面的资本。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到偏远山区进行支教的活动,这本身可以推动偏远地区教育的发展,是一项公益性的活动,但是学校会加上部分优惠条件,学生在公考中可以享受加分等优惠。这就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只是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偏远地区的教学中,这样就与活动最初开展时意愿相违背。所以说现在在开展大学生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时部分已经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发挥到应有的作用。

2.2学校及相关单位缺乏对实践和服务活动的有效管理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时,学生及相关部门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管理责任和义务。如果缺乏有效的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便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学校及相关部门要做好服务管理工作,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学校建立起相关平台,学校要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服务,这样可以为学生顺利开展相关活动提供最基本的保障。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往偏远地区支教学校应该解决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虽然很多支教活动是义务性的,但是学生只有具有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安心进行支教活动。除了最基本的服务外,学校及相关单位还应当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体系,现在在很多高校中学校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时常常也是虎头蛇尾,在刚开展时抱有比较大的热情,到最后会不了了之,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这也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所以学校及相关单位管理工作的缺失是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

3.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成因

上边介绍到了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这些现状是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比较典型和常见的,这些现状也有一定的成因。首先是学生和学校方面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认识上有问题,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最跟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学生,要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虑过学生之后,可以再着眼于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4.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促进公民道德素质提升,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主流的有力措施,同时也是青年群体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是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与延伸。党的十报告也提出:"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出发,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出部署,强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顺应了时展的需要,符合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将学生志愿服务与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而且可以锻炼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提升高校在推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从志愿服务概念、志愿者行为、志愿服务管理等三个方面展开,既有理论的思辨,又有大量的实证分析但对于实践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缺乏规范系统的归纳以及总结。

从目前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的方式来看基本可分为:专业型和服务型两种。专业型服务的志愿服务多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围绕自身所学专业开展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践强化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服务型的志愿服务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具体表现为学生围绕学校集中性的主题活动开展志愿服务,旨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而发展壮大的,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诞生的志愿服务热线、志愿服务小组、志愿服务社团,到今日全国各地产生不同类别、不同性质的大量志愿组织,开展各有特色的服务活动,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从1993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我国青年志愿服务至今已经历了近二十个春秋。二十多年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蓬勃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不断探索中稳步推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不断满足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后,随着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志愿服务理念更为深入人心,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持续高涨,具有鲜明的首都特色、奥运特色及时代特色的北京志愿文化逐渐形成。高校作为志愿者的主体,更应该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并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模式进行探索,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为建设"绿色北京、科技北京、人文北京"贡献力量。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传统实践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当前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从实践模式上来看,志愿服务多为需求性为主,模式也多为"需求-服务",普遍存在工作任务随机性、服务支撑临时性等现状与困境,在实际的志愿服务过程中,缺少互动性和主动性。

总结归纳,传统的实践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乏合理的设计规划。传统的实践模式缺乏合理科学的设计规划,基本是社会有任务,分配给各志愿团体,由高校组织团队进行承接服务。而这些任务大多属于临时性和随机性的服务,具体表现为时间紧,任务重,结果导致高校无法对参与的志愿者进行更加细致科学的培训,而匆忙上岗,因此,服务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缺乏科学的组织体系。传统的实践模式中,学校基本没有一个相对长期固定的志愿服务团队,各类志愿服务性质的社团也没有进行过严格规范的培训,虽然志愿服务者热情很高,但服务技能较差,因此,完成工作的效果受到限制。

第三,缺乏全面的准确定位。传统的实践模式中,高校对于学生志愿服务的定位还是比较重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的价值,对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所创造的社会价值甚至是经济价值,仅仅认为是服务工作的副产品而关注不够。而大学生作为高智力的年轻群体,他们所蕴含的社会能力,和由此产生的社会价值,很容易被低估。

然而,以上问题和不足归根结底是由于实践模式过于单一,内容相对匮乏所导致。因此,需要我们在志愿服务实践运行模式上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找出一种既符合学生特点,又能最大发挥学生群体社会价值的新型志愿服务实践模式,我们把这种新型的志愿模式叫做"互动式网状结构"实践模式。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互动式网状结构"实践模式主要内容

大学生"互动式网状结构"新型志愿服务实践模式,就是致力于在志愿服务中以"需求-服务-创造需求-提高服务"为内在追求和驱动力,更好提升志愿服务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笔者认为,"互动式网状结构"的实践模式,是由高校建立一支经过筛选、培训的专业性强、能力突出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该队伍能够保持组织结构和骨干成员的相对稳定。同时,发挥学生的专业特色与优势,招聘校园志愿者,将有志于从事志愿服务的优秀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行成一个校级层面的固定机构,设有专人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和培训。在此基础上,需要该组织机构主动出击,到社会上与更多的企业、政府机关建立更广泛、更长期的战略合作,逐步形成一个志愿服务的服务网络。

主要的运作模式包括:一是承接一些志愿服务项目。针对某些重要的历史时期或重大的活动节点,如奥运、国庆、世博、两会、春运、大型汇展、经贸洽谈、支教、学雷锋等,根据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研究如何通过志愿服务提供非固定化的人力及智力等资源支持。二是通过承接服务项目,与对接的受服机构或企业建立固定的、长期的、有效的、战略性合作关系,保证服务的长效性和主动性。三是利用与各企事业单位建立的战略合作伙伴资源,构建一个信息交换、咨询服务、交流互动的网状社会服务平台。让学生担负起志愿服务的辐射节点的工作,开展政府、企业等相关需求的社会调研服务工作,为解决各企事业单位的某些具体问题和困难建言献策,推动企事业单位自身的成长发展;为政府决策,掌握社会舆情提供第一手的基础数据资料等相关依据,做好连接学校、企事业单位、政府三方的纽带和桥梁。

运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集合社会资源,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志愿服务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培养,他们可以发挥更大的潜力,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大学生不仅可以承担这些战略合作伙伴例行的志愿服务工作,还应该更主动的利用大学生的专业、智力、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群体优势,为战略合作伙伴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使整个志愿服务工作形成一个由提供方(大学生)和受众方(政府、企事业)所形成的巨大网络。最终还能以志愿者队伍为信息交流的节点,对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资讯、资源、商业机会、政府舆情等方面进行合理有序融通,把所有合作伙伴间的联络通过我们这样一个校园志愿服务系统管理平台进行沟通,进一步推动企业发展和政府部门决策。

当前,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就应当赋予其崭新的内容。因此,大学生"互动式网状结构"新型志愿服务实践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将志愿服务长期化、规范化、常态化,实现志愿服务的最大化与有效化,需要我们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模式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思考。通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习借鉴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深入分析志愿服务的内在机制,才能最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之路。

说明:本研究得到北京城市学院教育研究经费资助

参考文献:

[1]刘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06).

第6篇

关键词:志愿服务;公立医院;文化建设;实践

在我国,公立医院的设立是以满足公众健康需求作为主旨的,公益性是其本质特性,也是处于公立医院文化核心的精神文

化。[1]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和方向不在于追求公益性的回归,而是在于公立医院公益性和社会责任的有效实现形式的改革创新和探索。[2]同样,医院志愿服务是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以志愿者的时间、技能等资源,在医院自愿为他人提供帮助的服务。这和医院的“公益性”文化相吻合,是新形势下医院文化建设遵循公益性和社会效益的有力体现。

1.志愿服务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1.1志愿服务是新时期医院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公立医院是国家基本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实现和履行社会责任与义务的主体。将志愿服务引入公立医疗机构,服务人民群众健康,是体现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服务新模式。在公立医院深入开展医院志愿者工作,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和医院社会工作长效机制,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顺应社会文明建设等“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1.2志愿服务是符合新医改精神要求的实际操作

当前我国正处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时期,建立新型的医疗服务模式,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3]从2009年卫生部联合八部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自此正式拉开了我国医院志愿服务的序幕。到2011年卫生部把医疗机构志愿服务列入到“三好一满意”活动中,同时要求结合医院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志愿者医院服务”模式。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在全国医疗系统开展“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要求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将医院志愿服务在公立医疗机构中常态化推行,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和医疗服务模式转变的需要。

1.3志愿服务是医院服务模式转型的重要举措

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实践的发展,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了转变。现代医疗服务是一个融生物医学与社会人文因素于一体的综合实践,[3]需要解决医疗服务领域中存在的社会问题,满足患者多层次的服务需要。面对新形势,医院以及医务工作者的服务理念也需要进行同步转变,而医院志愿服务恰恰是这一模式转变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医院志愿服务不仅满足了患者心理需求,弥补了医疗服务的一些不足,通过非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架起了医院与患者之间的服务、沟通桥梁,成为了医院服务的重要补充,更是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抓手,充分体现了医院的人文关怀,丰富了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并将医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2.志愿服务促进医院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

湘潭市中心医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拥有百年悠久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始终坚持“景仰生命,惠济百姓”的办院理念,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目前医院承担了全市50%以上的医疗业务量,年门诊量11万余人次,住院病人6万余人次。2011年湘潭市中心医院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站,拥有注册志愿者1000余人。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志愿服务,逐步建立起包括招募、培训、管理、评估和激励及对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的体系,确保了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打造了医院志愿服务文化品牌。

2.1科学化组织管理形成有效合力

2.1.1强化组织领导。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医院成立了由党委办、团委、医务科、护理部、门诊服务中心、工会、宣传科、总务科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志愿者服务工作组,分工负责全院志愿服务活动的总体规划和相关组织、协调、指导工作。通过共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各部门优势,团结一致,凝聚共识,打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壁垒,形成工作合力,提升组织机构工作效率和实效。

2.1.2规范招募管理。根据《湖南省志愿服务条例》、《湘潭市中心医院志愿者服务站章程》要求对报名的志愿者进行遴选。经审核批准后,颁发湘潭市中心医院志愿者服务证,接受医院统一管理。志愿者上岗前根据志愿服务项目和内容,对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辅导培训,提高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2.2项目化运作模式提供常态动力

2.2.1构建主题志愿服务项目。我院志愿服务分为热心导航畅通道、爱心服务在门诊、贴心关怀进病房、慧心健教普知识、衷心帮扶助贫困、细心维护靓医院、济心送医到基层、红心涌动献热血、忠心护航援赛会、倾心救治献爱心等十大项目进行,每个项目设置专门负责人,负责日常组织管理。医院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将医院志愿服务由原有的活动化、节日化等随即、零散的模式,转变为日常化的服务内容,融入到医院的常规医疗服务中,实现了医院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化,为持续推动医院文化建设提供动力。

2.2.2拓宽志愿服务辐射范围。医院开展的十大志愿服务活动,涵盖了门诊、急诊、病房以及社区、学校、社会福利机构、各大重要赛会现场、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等,不仅拓展了医院的服务领域,满足医院内部患者多元化服务需求,而且将医疗服务由医院扩展至社会,扩大医院医疗服务辐射面,让更多群众受益,充分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职责,增强医院社会影响力,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持。

第7篇

1.志愿服务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尽管很多中小学已经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但还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系统化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首先,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低。学校通常只是结合一些专项工作,偶尔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这样的活动每个学期可能只有1~2次,难以长期坚持下去。

其次,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单一。中小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往往是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劳动,如清洁工作、给自行车打气、慰问老人等,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学生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通常由少先队、团委、学校德育处或班主任组织,学科教师很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学生很少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志愿服务当中,整体水平不高。开发中小学志愿服务课程可以从时间、制度方面予以保障,促进志愿服务的持续开展,同时还可以通过课程的前期设计和课程实施中的专门培训,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促使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内化。

志愿服务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高效实施。因此,在中小学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对于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系列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2.志愿服务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早已将“服务性学习”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并且将学生参与服务性学习的情况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些国家在服务性学习开设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我们在开发志愿服务课程时参考。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国家必修课程开设。社区服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也为志愿服务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此外,在当前中小学课程体系当中,除了国家课程外,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为学校自主开发志愿服务课程提供了空间。

因此,志愿服务课程开发是可行的。

中小学志愿服务课程设计

志愿服务课程设计是指学校和教师根据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结合中小学生的兴趣、知识与能力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出专门的课程,从而引导中小学生获得必要的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为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调动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

1.课程目标设计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志愿服务的内容设计志愿服务课程目标,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课程,目标也有所不同。志愿服务课程的基本目标应包括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学习、志愿服务能力的提高,以及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三个主要方面。其中,重点不在于传授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课程内容设计

中小学志愿服务课程内容设计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志愿服务理论内容设计和志愿服务实践项目设计。志愿服务理论内容设计主要是指在课程中应采取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向中小学生介绍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例如志愿服务的内涵、意义与价值,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要求和流程等。志愿服务实践项目设计主要是指根据中小学生特点和学校周边的资源情况,遴选适合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活动方案,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例如,学校可以跟所在社区合作,为学生创造在社区中进行助老、助残、助困、助学、保护社区环境、维护社区公共秩序等志愿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可以与周边的公益组织和公共机构合作,引导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处进行尊老、爱幼活动,或者是为广大公众提供各种服务。

3.课程实施途径设计

志愿服务课程既可以在国家课程中实施,也可以在地方课程中实施,还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实施,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计课程实施的途径。国家课程中,对中小学开设包括社区服务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志愿服务课程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开设。为进一步弘扬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精神,北京市将志愿服务作为特色地方课程开设,并且已编写出分别面向中、小学生的《践行志愿者》《学做志愿者》地方教材,为以课程形式推进志愿服务提供了有效支持。此外,有一些学校尝试将志愿服务课程作为校本选修课开设,开发出适合中小学生的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供学生选择,并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对课程的实施予以保障。

4.课程评价设计

学校应建立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形成公平、合力、客观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相互鼓励、相互促进。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表现以及与学生服务对象或相关单位的反馈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评价结果报送学校,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目前,北京市已在初中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增设“志愿服务”栏目,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与“志愿北京”网络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对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进行学校和社会权威相结合的方式认定。学校应充分利用电子平台,建立志愿服务记录电子档案,全程记录学生志愿服务情况,逐步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和结果公示制度。

中小学志愿服务课程实施建议

志愿服务课程设计完成之后就要进入实施阶段。为确保志愿课程在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学校参考。

1.探索三级课程整合实施

志愿服务课程在中小学可以独立实施,也可以采取三级课程整合的方式加以实施。在小学阶段,志愿服务课程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整合。在中学阶段,志愿服务课程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整合。

2.完善安全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和规范性,学校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人身安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和学校还应事先做好安全预案,充分考虑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不安全的状况出现。

3.建立志愿服务基地

建立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可以为志愿服务课程的开设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可以积极与社区、社会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开发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范围,拓展志愿服务的空间,并与相应的部门建立长期联系,使之成为学生志愿服务的基地,为学生的志愿服务提供支持。

第8篇

志愿服务课程内容

1.志愿服务必修课程

由学校统一安排,性、全覆盖的志愿服务类综合实践活动。例如,走访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参观水利、电力、垃圾处理工厂,了解环保、节能知识;到旅游景点、公共场合捡拾垃圾,进行环保类的宣传活动等。

学校把每年的3月设定为“志愿服务月”,每班以“志愿服务”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讨论如何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并号召以班级为单位,确定符合自己班级实际情况的志愿服务项目,与相关单位、部门签订志愿服务协议,把志愿服务变为长期连贯性的活动。

2.志愿服务实践课程

由学校共青团志愿者协会进行统筹,联系、确定志愿服务项目。借助社会网络平台――“志愿北京”定期、更新志愿服务项目。学生则利用周末、节假日、休息时间自主报名并参与志愿服务。学校长期运行的志愿服务项目有:

“北京站义务指路”项目。每周日,志愿者们到北京站广场进行义务指路。

“东四十条”地铁志愿服务。主要服务于大型赛会、演唱会等,在地铁站负责疏导客流。

旅游咨询志愿服务项目。以王府井旅游咨询站、中山公园为志愿服务基地。

中高考保障志愿服务。中高考期间,在东直门中学、二中分校等考点进行交通疏导。

社区志愿服务。每周组织学生到外交部街社区、建国门街道进行“关爱街道残疾人”活动,慰问社区孤寡老人,清扫社区街道等。

校内志愿服务。每班认领专业教室,每月到指定区域进行卫生清洁活动。

3.志愿服务选修课程

学校借助社会资源,开拓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交流活动。自2014年起,学校加入北京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在协会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传承类志愿服务活动。例如,2014年暑期,学校与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组织部分学生志愿者赴西安户县大王镇中心学校,进行了为期3天的支教活动,并与那里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有关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化交流活动。

志愿服务课程实施与考评

学校要求所有在校学生在“志愿北京”网站上进行实名注册,成为北京市注册志愿者。学校也在网站正式注册“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共青团志愿服务队”,定期活动项目,方便学生自主报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学生也可参与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北京”平台,实现志愿服务工时的共享。

学校根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课程活动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给予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必修课的内容要求出勤率,并及时上交活动总结;实践课程要求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5个小时的志愿服务工时;选修课程则根据参与情况适当加减分数。毕业前,将学生的志愿服务课程分数录入综合素质评价表。对志愿服务表现突出并累计工时达到20小时以上的同学,学校在“五四”表彰大会予以表彰,并授予他们“年度十大优秀志愿者”“优秀中学生志愿者”称号。

志愿服务课程的效果

第9篇

进入20*年以来,北京奥运会筹办工作已经进入决战阶段,随着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的不断推进,按照北京奥组委、北京奥运会培训工作协调小组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的要求,区(县)共青团在志愿者工作尤其是志愿者的通用培训中承担更加具体、繁重的任务,成为志愿者培训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志愿者通用培训工作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奥运会各类志愿者培训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期待。

为做好*区奥运会志愿者通用培训工作,全面了解各类奥运会志愿者申请人对通用培训的实际需求,不断探求我区奥运志愿者申请人通用培训工作的新途径,*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自20*年6月-8月,通过走访调查高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召开骨干志愿者及基层团干部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了*区奥运会志愿者通用培训工作调研。20*年8月,*区奥运志愿者协调小组启动对*区奥运会各类志愿者申请人的通用培训工作。*团区委作为*区奥运志愿者协调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通用培训的各项组织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团区委在奥运志愿者通用培训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初步的培训成果。

二、通用培训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培训是一名合格志愿者成长的必经之路。*团区委按照志愿者“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的不上岗”的指示精神,扎实开展志愿者通用培训工作,确保志愿者的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采取大型讲座、录像观摩、公益实践等形式,对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申请人进行培训,普及奥运知识、宣传志愿精神。严格按照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小组的要求,在通用培训阶段,开展普及奥林匹克基本知识、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概况、中国历史及传统文化、北京历史及文化生活、残疾人服务知识和技能、礼仪规范、医学常识及急救技能等培训。

(一)强化调研,充分掌握我区奥运志愿者申请人通用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

目前,我区的奥运会志愿者申请人主要由赛会志愿者申请人、城市志愿者申请人、社会志愿者申请人、驾驶员志愿者申请人和志愿者骨干组成,总计15000余人。通过对志愿者申请人培训需求的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作为大型赛会的志愿者,赛会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技能和礼仪等知识是一个合格志愿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无论是志愿者的选拔还是培训工作,都不能忽视这些素质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志愿者培训需求的考虑,我们对已经掌握的培训师资力量进行充分的整合,合理安排通用培训的课程设置。目前,我们所掌握的师资包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通用培训专家和数名北京市著名高校的教授,*区内有奥运会指定礼仪培训学校的礼仪教师、应急医疗的专家和一批具有各项专业技能的志愿者骨干。在培训场地方面,我们充分考虑到*区地域广阔、志愿者分布广泛的特点,结合驻昌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照地域特点的南北划分,把培训地点分别设在中国石油大学和北京农学院,方便了志愿者参与培训,节省了培训的成本。

(二)统筹考虑,完善我区奥运志愿者申请人通用培训课程体系

根据对我区奥运志愿者申请人通用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立足于奥运筹备工作全局,认清形势,严格制定了*区奥运志愿者通用培训课程体系。在指定培训课程体系过程中,明确要求、制定标准,统一考核,制定培训教材,明确志愿者要具备的理念、要了解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并确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培训师资既有经验丰富的志愿者培训专家,进行人文奥运等重点课程的教授,也有文明礼仪、应急医疗、手语会话等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手段采用现代化网络手段和影音资料辅助教学。

经过从以往国内外大型赛事志愿服务培训工作得到的经验,我们拟定各类志愿者需完成理论培训20学时和公益实践20学时,才能充分满足志愿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掌握,才能具备服务奥运会、残奥会的本领。其中理论培训部分包括面授10学时和自主学习10学时。面授从今年8月到明年3月,*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拟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六开展奥运志愿者通用培训面授课程,每次2学时。自主学习部分10个学时,*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组织编写了《*区奥运会志愿者通用培训手册》,为志愿者培训提供了基础的培训教材,并向志愿者申请人发放通用培训光盘,在明年通用培训结束前,将安排一次通用培训的笔试,通过者将获得自主学习的10个学时。

在面授培训课程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积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经验,培养、锻炼志愿者队伍,为志愿者提供实践、学习和培训的平台,培训课程的设置别增加了公益实践的20学时,各类志愿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选择参与。主要通过参与北京市公益实践项目和参与大型国内外赛事志愿服务获得公益实践学时。*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在实践培训过程中,向志愿者申请人公布*区内的公益实践项目具体信息,让志愿者有选择的参与到公益实践项目活动中,号召和组织志愿者到社区、乡镇、敬老院、福利院、残疾人康复中心、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等场所开展公益实践活动;结合我区举办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好运北京”奥运会测试赛等大型国内外赛事志愿服务工作,为广大志愿者提供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志愿服务的本领和技能;在五一城市志愿服务周、十一城市志愿服务周和国际志愿者日城市志愿服务周期间,面向全体志愿者申请人进行招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城市志愿者骨干,并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实践活动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客观的评估。

(三)整合资源,确保我区奥运志愿者申请人通用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本着低成本,高效率,高成果的原则,完善通用培训,在志愿者通用培训工作具体组织实施中,通过充分利用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推行以团区委、镇街道团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高校团组织连成一线的三级培训组织网络,三级组织网络目标一致,分工负责,通过这一网络将奥运志愿者培训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志愿者身边,既提高实际培训的效果,也加强了与志愿者的联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在培训基地建设方面,*区地域广阔,人员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区县必须在全区县范围内对志愿者培训基地进行合理布局,既要满足志愿者培训的需要,也要考虑培训成本的节约。培训基地合理配置的目标是:每一个培训基地都应该能够有效覆盖应有范围,用最少的培训基地覆盖全区范围。8月份以来的通用培训,利用周末时间开设2讲,按*区地域划分,分别在南北的中国石油大学和北京农学院开展培训,方便各地域的志愿者就近参加学习和培训。

在师资培养方面,通过充分发掘*区的教育资源,选派一批对志愿事业有热情,具有一定培训经验和较高业务素质的人员参加骨干培训师研修班,通过他们不断培养新的师资力量,建立一支能够充分满足区县特点和需求的奥运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目前,邀请的培训教师涉及大学知名教授、奥运会培训专家、志愿者骨干和区内知名讲师。同时,在本地区尽快开展培训试点工作,不断提高这支队伍对志愿者培训工作的经验,以满足即将全面展开的奥运志愿者培训工作。

在通用培训通知过程中,*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采取短信群发和邮件通知的形式,确保培训时间地点和内容准确及时的告知每一名志愿者,保证了志愿者能够及时了解通用培训信息,按时完成通用培训课程。

(四)完善制度,保证我区奥运志愿者申请人通用培训扎实有效

在奥运志愿者通用培训开展过程中,志愿者的保留和激励是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留住志愿者,并使志愿者切实感受到自身收获,开展必要的实时激励表扬政策,并积极开展评选表彰优秀组织和优秀个人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在培训过程中,建立学时卡制度,为每一名志愿者提供培训学时认证,每一名志愿者在接受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后,都会得到相关的认证。学时卡保障了每一名志愿者培训过程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志愿者只有保质保量的完成了通用培训的所有规定学时,才有资格参与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工作。

重视思想沟通和精神交流,化解矛盾,把不和谐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切实提高社会公众的文明素养,提升首都城市文明形象。要不断丰富培训的精神内涵,重在提高文明素养。提高志愿者的团队意识、时刻准备服务的观念、灌输奥运精神,并使他们意识到通过投身奥运服务而承担的重要作用,保证我区奥运志愿者申请人通用培训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

三、今后开展通用培训工作中的建议和展望

(一)存在问题和相关建议

从调研中了解到,*区奥运会志愿者通用培训工作还存在些许的问题和不足,通过走访调查和开展座谈讨论等方式反馈的意见看,有些问题亟待解决。

1、培训的任务越来越重。

*区是20*年北京奥运会铁人三项比赛的举办地,同时也是公路自行车比赛的途经赛道。这也大大增强了广大市民报名志愿者的积极度,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奥运志愿者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拥护和热情支持。截至20*年12月,赛会志愿者报名人数已达到1万余人,并且还在逐步增加。但由于场地、培训效果等诸多因素的考虑,每场培训讲座人数最多不会超过1000人。志愿者培训工作,意义之深远、责任之重大、任务之繁重,是以往的工作中不曾遇到的,仅仅依靠现有的力量还不够,还应该考虑充分利用民间社会团体,社区和基层团组织等培训组织网络,目标一致、分层管理、分工负责,通过这一网络将奥运志愿者培训工作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志愿者身边,既提高实际培训的效果,也加强了与志愿者的联系,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2、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志愿者培训的内容上,培训面对的是众多社会志愿者,这部分人群人数众多、分布得非常分散,在年龄层次上跨度非常大,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工作、生活背景,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些特点决定了志愿者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在培训形式上,单一的课堂教学已不能充分满足志愿者们的培训要求,需要充分运用各种媒体和媒介,尤其是要把现代化的网络手段作为加强通用培训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在*区网站上培训通知和培训材料,开放文本或音频、视频等培训课件下载,通过博客、论坛、电子邮件、短信平台以及即时通讯工具的运用提高培训效果。针对服务需求和志愿者素质的不足,做好培训工作。

3、加强师资力量和培训基地的建设。

在师资培养方面,通过充分发掘驻昌高校的教育资源,培训和选拔一批对志愿事业有热情,具有一定培训经验和较高业务素质的骨干教师,建立一支能够充分满足*区奥运志愿者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同时,在本地区尽快开展培训试点工作,不断提高这支队伍对志愿者培训工作的经验,以满足即将全面展开的奥运志愿者培训工作。在培训基地建设方面,区县地域广阔,人员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区县必须在全区县范围内对志愿者培训基地进行合理布局,既要满足志愿者培训的需要,也要考虑培训成本的节约。培训基地合理配置的目标是:每一个培训基地都应该能够有效覆盖应有范围,用最少的培训基地覆盖全区范围。拓展申请人和社会公众参与日常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的渠道。

(二)进一步做好奥运通用培训工作的设想和措施

鉴于*区奥运会志愿者通用培训工作的复杂性和以往类似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鉴于志愿者培训工作在整个奥运会志愿者工作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必须专题探讨预防和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采取积极措施,严格管理、很抓落实。

1、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机制建设。

建立起内部强有力的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健全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和机制建设,组建培训小组,专职管理,把*区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工作组织好、落实好。

2、加强沟通协作、相互支持配合。

*区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工作跨领域、跨部门,要确保工作的顺利衔接,按照总体部署有序推进,就要求统一领导指挥,统筹协调,联合*区各有关机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密切配合,高效合作。使涉及培训工作的师资、场所、设备、后勤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精心周密组织、确保工作落实。

高度重视,精心准备,按照计划要求,做到统筹规划、统筹协调。有必要在奥运会志愿者培训的过程中强化以下重要理念。必须突出强调志愿者培训的必要性。必须强化*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在志愿者培训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各个专业部门与广大基层组织的主动性。必须树立志愿者培训收支平衡的理念,保证志愿者培训费用使用的合理性。

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 志愿服务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80

Talking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College Volunteer Work in the New Era

WAN Chaofan[1], XIA Jingxian[1], HUANG Xiuli[2]

([1]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of Acupuncture Clinical Medical Rehabilit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2]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university volunteer service from the initial transformation of unfamiliar words already become an inevitable part of lif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on campus, has played a positive meaning in their learning, growing, and many other aspects. At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volunteering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o provide protection for the new era to nurture and guide the young students practic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scale and scope of volunteer service has it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comprehensive universities handle deepening reform; in the state and society, the power of volunteerism is becoming a major force behind social work, carried out for a new stage in various forms, rich in content, public services specific social work support. At the same time,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be re-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volunteer work and volunteer service to make reasonable adjustments in place needs to be improved to maximize its positive effects.

Key words college; volunteer service; importance

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①该要求的提出,标志着党和政府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伟大事业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序开展的新时期,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取得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国家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实践做出了更高、更严格、更规范的要求。志愿服务作为维护社会秩序、获得大众认可、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选择,自从在我国出现以来,借助于国家的号召、社会的支持、个人的参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过程中,各高等院校的青年志愿服务发挥了有力的作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亟待进一步的认识与探讨。

1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青年大学生处于个人生理发育和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如何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与成长过程中掌握抵制诱惑,辨别是非的素质与能力,如何引导大学生在思想与行动方面凝心聚力,选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这些问题不仅是国家与社会应该思考的,更是各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所应解决的。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对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改善的一种新途径,主要是由高校团组织根据现代青年的特点而进行改善的。②共青团作为以青年人为主的组织,在思想引领与培育、个人发展与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在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与先进性。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接受高校团组织的直接指导,同时又处于现实的社会情境中,充分吸取社会在青年人教育中的要素与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完善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应借助多种形式,紧密围绕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要点,促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齐头并进,协调进行的教育局面。高校志愿服务作为实践学习的重要平台和支撑,能够卓有成效的鼓励、支持、引导青年大学生用实践检验所学,用所学指导实践,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是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把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我党将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向纵深化发展。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支撑点,承担着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和指导下全面深化自身各方面改革的重任。长期以来,高校在创新党政领导、探索特色办学、促进学科完善、拓宽专业范围等方面做出了长久和深入且卓有成效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和成果。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意识还停留于初步阶段,还未能够充分实现两者共同发展,从而使得社会意识切实反映社会存在并有效指导社会存在的进步。换而言之,高校深化改革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不妨以创新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为契机,促进高校全面深化改革伟大事业的发展与落实。

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例,各级党委、基层党支部可将学习活动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内容,创新志愿服务工作形式,号召党员同志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工作之余主动带领青年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对青年人的教育及培养,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富有新意的落到实处,既实现了规模效应,又取得了突出成效。

高校深化党政工作改革可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教学领域的改革也可以同志愿服务相结合。于高等院校而言,教育职能的发挥是高校成立、存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专业教育。高校志愿服务工作不能仅仅停留于办活动的层面,还需要尝试将部分志愿者从繁多的活动筹备和参与中解放出来,放到教学工作的调整与完善中来。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设置若干教学服务志愿者,及时将学生的意见反馈给任课老师,同时传达授课老师对于同学的要求,并辅助教师的授课工作,在实现教学信息传达顺畅的同时提高教学成效。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主体参与者是学生,在全面深化改革伟大事业的实施背景下,借助于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号召青年大学生争做高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推进者。

3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是助力社会工作的重要推手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政治实力的增强,国家及部分城市组织承办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会议和体育赛事,由此衍生出的社会工作也对全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决策与职能部门的执行,还需要社会各界在思想认识和实际开展方面的支持与协助。现阶段中央和地方的各有关部门正积极探索社工与志愿者联动发展、合作服务的机制,高校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社会工作的联动合作对提升高校志愿服务水平、增强社会工作服务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③社会工作与高校志愿服务相结合已经从理论预想转变为实际情况,并在现实中得到了验证。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工作落实的重要力量。

高校学生作为知识学习的受众,在接受普通高等教育,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也应时刻牢记一名公民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为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保障青年人更好的成长为未来社会的中坚人才,各高校均高度重视志愿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各个环节,动员当代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助力社会工作的开展,高校志愿服务也在现实实践中获得了充分的肯定。以北京地区高校为例,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会大学生志愿者人数占总志愿者数的近八成,其中参加北京奥运会赛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共有53000人,参加残奥会的赛会志愿者共有21000人,他们中绝大部分来自北京本地的高校,④为奥运会的圆满举办提供了充分的人力保障,增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与落实在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实践中检验个人综合素质、砥砺个人意志品质、提高学习进步能力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社会工作的经济、人力等方面的费用与成本,实现了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使用,确保社会工作实施的效率和成果,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双赢局面。

4 小结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已然步入新的阶段,在参与群体、覆盖范围、组织规模、运行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以广州亚运会高校体育志愿者活动为例,呈现出以下六大特征:志愿者活动主体化、志愿活动组织化、志愿活动内容生活化、志愿活动社团运作化、志愿活动时尚化、志愿活动专业化,⑤在未来可能还会呈现出新的特征。不容忽视的是,在新的现实条件下,高校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社会工作有力有效实行三大方面凸显出愈加明显的优势,从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把手、助力社会工作的重要推手。在此情势下,切实意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并就其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改完善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 林子皓,刘成家.浅谈新时代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建设与完善[J].时代教育,2014(1):199-200.

② 宋燕萍.浅谈新时期高校志愿者服务工作体系的建设[J].时代教育,2014(11):136,138.

③ 王亚煦,张育广.社会工作视野下高校志愿服务模式转型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70-72.

第11篇

近年来,市妇联结合工作实际,切实将深入开展巾帼志愿服务作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切入点,作为促进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全面推进和谐家庭建设的重要抓手,强化认识、找准位置、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以社区为载体,以互助为特色,引导广大家庭成员踊跃参与服务社会、服务妇女儿童、服务邻里的各类志愿活动,推动妇联巾帼志愿者工作形成良好的开局,展现出勃勃的生机与活力。现将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提高认识,着力加强对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领导。

市妇联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战略要求,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把巾帼志愿服务工作摆上妇联工作的重要位置,认真进行研究,召开专门会议,作出具体部署,加大指导力度。一是成立活动领导小组。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妇联副主席许心立担任,副组长由钟丽萍、钟玉金担任,成员由谢瑞桃、曾香容、吴妙、黄颂灵组成,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二是制定活动方案。为保证活动按时保质顺利开展,因地制宜地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探索建立目标责任制,为巾帼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制定了《***市妇联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实践载体。三是建立活动示范点。以那大镇妇联为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活动示范点,以巾帼志愿活动“进入社区、依托社区、服务社区”为目标,通过示范引导、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活动。

二、加强引导,发展壮大家庭志愿者队伍。

各级妇联将建设一支独具特色的家庭志愿者队伍作为重要依托,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指导并举,不断凝聚和壮大家庭志愿者的力量。各地妇联通过大力宣传开展家庭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重要作用和互特点,动员一些热心公益、具有特长特别是社会工作专长的骨干人才加入到家庭志愿者队伍中来,注重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家庭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家庭成员自觉参与家庭志愿服务,提升了家庭志愿服务的吸引力与亲和力。目前发放巾帼志愿者服务行动倡议书500份,巾帼志愿者登记50名。

三、因地制宜,富有针对性地开展巾帼志愿服务活动。        各地妇联立足城乡社区,面向广大家庭,创造性地推动巾帼志愿服务实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巾帼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家庭志愿活动的独特魅力。一是市妇联与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开展“健康体检,家庭志愿者在行动”活动,为市环境卫生局全体女职工200多人进行免费体检,关爱一线环卫女职工,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治疗,提高妇女生活质量。二是市妇联与那大镇“巾帼志愿者”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对妇女“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50名“巾帼志愿者”骑自行车上街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远离艾滋,珍惜生命”,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促进和谐***。三是大力组织“巾帼志愿者”开展以践行文明礼仪、改善城乡环境、提高文明素养为主要内容的巾帼志愿服务活动,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促进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建设作贡献。发放《文明用语和礼仪知识手册》500本,发放巾帼志愿服务行动倡议书500份。

总之,在省妇联的领导下,在各级妇联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巾帼志愿者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实践证明,巾帼志愿者工作顺应了时展的大趋势,体现了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符合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的实际需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

 

        

 

                            ***市妇女联合会

                                     2011年10月12日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

所谓志愿服务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随着高校提倡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成为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学生自愿性为前提,以服务为基本手段,具有无偿性和公益性。因此,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也逐渐成为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以学生自愿为前提,多数是大学生自主策划和实施的,更多地体现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或业余特长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无私奉献,从而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相对于传统的理想信念教育,它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活动载体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数是以理论课程和讲座等形式开展,其基本载体是课堂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则更多是在校外开展,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打破传统的说教方式和课堂载体,采用丰富多样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实践育人,寓教于服务之中,增加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成为大学生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存在偏差,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据调查,很多大学生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有部分学生是抱着好奇的态度去参加志愿服务的;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服务可以多了解一些社会资源,对自己的发展有帮助;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参加志愿服务可以在校内评优的时候享有一定优先权,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目的。同时,在参加志愿服务时,有的学生不屑于做一些日常工作,没有认识到志愿服务的真正内涵。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会影响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效果,也偏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涵。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较少,专业性不强,服务质量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数量也很多。但是据调查,多数志愿服务都是学生自主策划和实施,一部分是以学生社团为主体,联系社区和学校等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有时候存在志愿者数量多,服务对象少的现象,缺少一定的联系平台,从而导致志愿服务资源浪费。另外,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缺乏一定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很多志愿者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参加志愿服务的,在专业技能上还有待提高。对于一些需要专业技能的志愿服务,很多志愿者有提供服务的意愿却无法去参加,服务的质量也不够高。

三、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举措

(一)合理引导大学生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

要想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首先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理念,帮助他们了解志愿服务的真正含内涵。为此,高校可以开展相关志愿服务的宣传,加强与大学生志愿者的交流和沟通,改变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出于兴趣爱好、好奇心、功利心的志愿服务动机,鼓励大家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让大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参加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二)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加强志愿者培训和指导,提高志愿服务质量

随着志愿服务精神的宣传,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为此,需要搭建更多的平台、整合相关资源,使志愿者获得更多志愿服务的机会。例如:高校可以加强和学校周围社区的联系,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结合社区所需要的志愿服务内容,培训和选派相应的志愿者。同时,高校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学雷锋日、志愿者日等特殊时间,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的资源和平台。另外,要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培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