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班本课程总结

班本课程总结

时间:2022-04-14 19:3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班本课程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班本课程总结

第1篇

【关键词】内职班,地理校本课

一、引言

“校本”指课程开发活动是学校发起的,并在学校中实施的。它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校组织结构优化、教师在岗培训、教育资源选用和社区参与等多种相关措施。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在字面上务必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学校为本;二是课程开发。在内容上,必须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所隐含的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假设。与此同时结合新疆内职班的特殊群体,还必须考虑到文化差异、语言习惯以及学生学情的实际。

二、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构建的缘由

目前内职班学生所使用的地理课程的教材是采用高教社出版的高中地理教材,在内职班实际的施教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课程内容过难,绝大部分内职班学生基础薄弱,现有地理课程的知识结构难度较大。(2)学生的学习能力较低,且课程内容过难,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3)高中地理课程内容陈旧、滞后,在生活中,实践性不高。因此,考虑到学生需求、教材需求、教学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开发地理校本课程迫在眉睫,如何能构建适合内职班学生的地理校本课程,必须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学生地理素养情况调查分析。

(一)初中地理学习情况调查。笔者采用访谈法与11级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初中阶段地理学科学习情况的交流,通过调查内职班学生初中地理学习情况后,总结分析如下:(1)由于语言使用不同,在交流过程中存在语言交流问题;(2)初中地理学科开设时间短,且在初一开设,很多学生的地理知识遗忘量大;(3)对于新疆乡土地理的知识,学生也知道的甚少。

(二) 地理学科学生课堂上课学习情况。内职班学生高一课程中开设地理课程,在为期一个学年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学习上的问题,比如,语言上的障碍、知识上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的薄弱等因素,很多学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是我们如何突破传统教材的模式,开发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让新疆内职班的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上课的模式。

三、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一)构建依据。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选取上,要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政治性相结合的原则。

1.科学性。科学性原则就是要开发出科学的校本课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即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与国家、地方课程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相互融合,构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要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谨性、逻辑性、准确性、科学性,提高课程的学术价值。

2.实效性。一般来说,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不强调必须有绝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学生的需要,即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对学生有启发性,让学生学有所得,还能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生产生活实际,反映地方文化特色和因地制宜的区域特征,从而使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较为一致。例如:内职班学生每年6月份要返疆,从浙江杭州乘火车出发,经过三天两夜的时间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沿途经过了多个省份,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的分布,将地理课堂搬上火车,让学生能脱离课堂教学,更能清晰的学习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3. 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记忆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识记速度。我们在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地理知识的趣味性记忆方面,进行了以下初步尝试。例如,内职班学生在我校时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让内职班学生很好的融合到我们学校这个大家庭,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和本地班级的学生进行班级的整合,新整合的班级有内职班的学生和本地学生组成,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可以由内职班的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相关的地理知识,也可以由本地学生介绍宁波相关的地理知识,这样不仅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也使得两地学生更好的融合,全面的进行文化交流。

4. 政治性。国家举办内职班,首要的任务是确保内职班的稳定,加强内职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因此,作为地理校本课程开放的内容选取上,可以就政治性强、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首选内容。

(二)构建内容

在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中,主要以专题的形式编写校本课程内容,建立在内职班学生具体的学情分析上,根据学校安排的教学计划,每周开设2节地理课程的安排,我校开发的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主要的专题由以下几大块内容组成:专题一、地图识图能力;专题二、辽阔的疆域——中国的行政区域;专题三、众多的人口——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专题四、我有两个家乡——新疆和浙江;专题五、神州万里行,祖国在我心中—K596次列车带我回家;专题六、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专题七、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专题八、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专题九、中国的经济发展;专题十、放眼看世界。

综上所述,内职班地理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取上,针对新疆内职班学生的特殊性,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科学性因素放在首位,同时要注重实效性、趣味性和政治性相结合。

四、结束语

举办内职班,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内职班的地理教师,如何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切忌增加学生负担;地理教师如何注意角色转变、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如何注意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共同去探索;本人作者研究时间仅仅两年,重复性检验还没有完成,有待进一步进行;有少数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还不够适应,如何通过扩充学生生活阅历来拓展思维还没有实验与分析;如何评价学生思维发展程度还没有有效的方法,仍需要继续探索;对如何协调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与活动的问题仍未做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班本教育;班本课程;班本管理;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12-0047-04

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提升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是我国基础教育当前面临的首要任务。班本教育,主张以“班”为“本”,充分发挥班级定的人、事、物的教育功能,从“班级”的视角理解教育、创新教育,努力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方式。班本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呈现多样性和特色化,极大丰富和提升了我国基础教育理论体系,必将成为解决当前教育任务的一把“金钥匙”。

一、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班本教育

自夸美纽斯创建了“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就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个性的重要途径。班级授课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合群利他的社会性,所以一直沿用至今。近些年,本着面向“每一个”的理念,各地开始试点“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为了解决“每一个”的问题,必须以面向班级集体教育为前提,它不是个别化教育,更不是一对一的教育,它是既注重学生个性,又关注到集体合作互动的环境中来组织学习和活动。班本教育理论认为:班级的学习生态是一种教育生态,也是一种社会生态。一个班级就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学生与教师、同伴、课程、环境等因素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班本教育体系,只有充分发挥班级定的人、事、物的最大化的教育效益,才能够解决、满足“每一个”的教育需求。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学校的各种教育影响大多是通过班级来实现的。班本教育是“为了生本、在班本中、基于校本”,就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班级资源解决自身问题为原则,以学校发展规划为方向标。班本教育的教学价值观是“教”与“学”之间的“灵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课堂上主张“合作、高效、愉悦”的理念。只有教师合作教学、学生合作学习、家长通力配合,班本教育的效益才能发挥最大化。高效的课堂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也要考虑特殊学生的个体诉求;教学组织应该是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共性问题集中分析、个别问题个别辅导,作业布置、课外辅导、教学评价要因人而异。南京的小班化课堂提出四个百分百:百分百发言、百分百小组互动、百分百展示、百分百孩子都有收获。愉悦是传承琅小总校愉快教育、活力课堂的理念,快乐是一种磨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生命的姿态。

学校将班本教育理念辐射到课程开发、学生管理之中,构建具有开放性、多元性的班本教育,努力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教育模式。

二、课程资源的创新点:班本课程

每个班级都是由几十个鲜活的生命组成,这几十个生命是带着自己的生命经验来到班级的,在几年的共同生活中,会形成这个班级独有的生命现象。作为一个生命群体,学生的成长有自己的个性,也有共性。他们的成长需要什么呢?把学生的需要整合起来,用课程开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形成了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班本课程是以班级为平台,充分利用班级资源,以满足本班学生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宗旨,由班级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开发的课程。班本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本课程是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在班级的实施,狭义的班本课程是指班级独立开发的课程的综合。班本课程是校本课程和生本课程的中间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班本课程是多样性的、可选择性的和富有班级特色的。因为班级是众多的,每个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每个教师的专业状态是不同的,每个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投入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班本课程没有一个既定的模式,是在不断地互动、学习、实践的动态中构建起来的。特长学生当小老师,如书法、手工制作、教唱英语歌曲等;特长教师开设兴趣小组班,如舞蹈、器乐、篮球、健美操等;家长义工、大学生义工开设微型课堂,如预防传染病讲座、法律讲座、教学生包饺子、包粽子等;还可以利用班级展板开发隐性班级课程。其次,班本课程有着相对灵活的“课程表”,如通过早读、晨会、班队会、国旗下讲话、中午看班、困难班等时间来实行。班本教材是以班级为单位,师生共同开发的集教育与教学为一体的一种班本课程资源,是班级活动、班级文化的载体,是班级活动的记录,是班级成长的历史。以下选取班本课程四个维度加以阐述,个性化读书、公民法制教育是班本课程开发的一个主题,教学协作小队、个性化作业是班本课程组织、实施的一种形式:

1.个性化读书

语文新标准要求:“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开展个性化读书,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个性化读书是以班级为单位,由老师指定或师生共同确定“读什么”、“怎么读”,然后在阅读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延伸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经验。“个性化阅读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教师重视学生阅读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各班自主开发“个性化读书”班本教材,读书内容、形式、时间安排各不相同。学校以“阅读滨江、书香人生”为主题,开创了“三读—三共”读书形式,即早读——同伴共读,午读——师生共读,晚读——亲子共读。学校双月评选一次“读书星”,每学期评选一次“书香班级”和“书香家庭”,定期举行“班级读书会”、“好书推荐会”,举办主题征文活动、“美诗文诵读”、“故事大王比赛”、“英语短剧比赛”等。

2.公民法制教育

“公民法制教育活动”是国家教育部牵头引进的一项以培养具有使命感的社会公民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与操作体系,它是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以班级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责任、权力、公正、隐私等公民基本概念,培养具有爱国、爱他人、守法、履行公民义务、人格健全等基本素养的合格社会公民。目前,学校实验班已成功开展《明发社区养狗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对策》、《桥北马自达非法营运问题的调查研究与对策》两项课题。

3.教学协作小队

所谓“教学协作小队”,是指由两名及以上同班级或不同班级、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教学小组。以班为本并不是束缚在班级之内,而是通过共同备课、施教及评估,提高教学效能,并全面照顾学生的不同需要。小队式备课、协作式上课、互动式反思、共同式管理的合理应用,对于增进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明显的效果,是一种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师的人才资源的优化组合方式,可以使每个教师的兴趣和特长都得到有效的发挥,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提高。这种“教学协作小队”模式,实现了资源的互补,更大地优化了教学资源,实现了最佳教学效益,当然得益的肯定是学生。

4.个性化作业

“个性化作业”的基本含义是指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差异性作业,以便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作业中都能有所收获并获得自豪感和满足感。“个性化作业”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知识水平而设计的三个层次的作业,即: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可使学生在较短的作业时间内达到较高的作业效率。在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上还要体现趣味性和自主性,题目要使学生感兴趣,如生活题材、人文性知识等,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合作性较强的作业。

三、学校管理的着力点:班本管理

人与环境、与自身、与群体、与他人的温馨和谐是一个人的最高追求,这种追求也必然反映到班级中来。当前,学校德育管理过多地注重“校本”层面,主题“大”而“统”,相对忽视了班级层面的德育管理。班级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环境,在班级中发生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现实问题,只有通过班本管理才能更好地解决。班本德育就是积极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社会等各种班本教育要素于一体,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共同体。班本德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班务委员会”和“德育协作小队”的功能,建设“个性化班风”的和谐班级氛围,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教育机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1.班务委员会

传统的德育实施者是班主任,“全员德育”已表明,学校德育要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家长、学生等社会因素,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班务委员会”即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学生等社会因素所组成的合作小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作为班本德育的保障组织,班务委员会应该充分发挥组织、指挥的职能,密切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力量的联系,调动一切德育因素,融合各种德育资源,协调统一的目标和计划,定期分析班本德育的动态,有效解决班本德育的问题,从而形成人人崇尚道德的良好氛围。

2.德育协作小队

学校积极创新班本德育形式,“德育协作小队”主要指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正班主任,正班主任自主聘请本班几名任课教师作为副班主任,正副班主任所形成的合作小队共同参与班级管理,并实行学校考核正、副班主任和正班主任考核副班主任的双重交叉考核方式的一种德育模式。正副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管理,更好地做到班级管理有计划、有安排、有措施、有创新、有记录、有考核,将学生德育贯穿到各项教育活动中,在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对学生的学习、纪律、仪表、两操、课间活动、安全、卫生等方面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全程跟踪,使德育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天,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处。学校对正、副班主任的德育任务和职责制定了细则,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副班主任的参与加大了班级管理力度,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主体意识,师生间的交往更加全面深入。“德育协作小队”每周举行一次研讨会,及时交流,集体为学生会诊,开出相应“处方”,集体决策,集体行动。“德育协作小队”团结协作,各司其责,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习惯的培养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3.个性化班风

一个班级由一个个生命组成,真正的班集体往往拥有共同的精神。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它具有引领和约束的功能。一个良好班级的形成,必须有符合本班、切实可行的制度。“个性化班风”既是校训文化在班级的投影,也是本班学生、教师、家长共同的价值取向。“个性化班风”包括由班级成员集体设计创作、讨论决定的班风、班级口号、班级文明公约,以及班旗、班徽、班歌等。“个性化班风”建设对班本德育、学生成长举足轻重:民主、和谐、开放的班级文化氛围,是学生自主发展、充分发展、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班级是全员和谐共处,学习、生活、道德、管理等生命品质充分发展的学习乐园和生活家园。

4.学生自主管理

学校废除了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以“岗位管理为中心”,建立了学生充分参与的“班级自治”制度,定期进行岗位竞选、任命和评议,鼓励学生自我推荐,参与竞争。为每一个学生设立一个岗位,顺应了现代学生受尊重、自我实现这种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带给学生极大的愉悦满足,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不断实现。根据班情和生情,大家一起商讨岗位的设置和名称,如:小喇叭宣传员,同教师一起组织班级的晨会;课间巡逻兵,关注同学课间奔跑现象,并加以提醒和制止;节能小卫士,负责教室里的电灯、电扇和多媒体的开关;护花使者,负责教室生态角植物的摆放与养护……每个学生都尽着自己的能力和责任为班级服务,不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同学们的礼仪习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课间追逐打闹的现象不见了,再也没有出现学生走后不关灯、不关电扇的现象,就连以前的“卫生死角”抽屉现在也变得更整洁了。一段时间运行表明,“我的岗位我做主”的班级管理,使班级德育要求细化到了人头,人人都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人人都有锻炼机会,人人都为班级服务,保证了班级日常管理有效运行,形成了学生参与充分、民主平等、有效运行的自主教育机制。

5.班级心理教育联盟

“班级心理教育联盟”主要依托江苏省心理学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由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心理专家、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共同组成,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活动,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班级心理教育联盟以班级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动为平台,是基于班本的创新。“班级心理教育联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使孩子们在班内外、甚至校内外都有“知心朋友”,特别是遇到心理困惑时,同伴之间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倾述、相互开导。

笔者认为,基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变革,我们需要转换视角,需要走进班本,满足师生成长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但正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样,我们倡导按照一定的教育规律实施科学的教育,并没有否定其他任何教育方式。我们将坚持不懈地进行班本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探索,一切从实际出发,还要经历讨论、梳理、总结、再实施、再调整、再总结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园地才能百花齐放、春色满园。

Class-Based Education: Educational Style of Children's Development

LI Zhao-wen & WANG Hao-long

(Langyalu Primary School, Nanjing 210031, China)

第3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整合资源;优化结构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小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实践到认识上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存在三点错误的认识: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搞活动”;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编教材”;认为开发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加门课”;认为校本课程是考试科目的“二课堂”。凡此种种,都不同程度地曲解了校本课程,与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背道而驰,校本课程的开发处于“低层次”状态。

为此,我们提出了整合资源,以“数字化”形式为主体的校本教材(方案),初步建构“列五校本课程资源管理运行平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我校破解课改难题,打造特色课程的工作目标。

为了克服办学设施、场所困难,我校坚持“建构主义”思想,以素质教育理论和课程思想为前导,以教育技术为手段,开发具有学校人文特色和新技术特色的校本课程。2005年学校申报了中央电教馆“十一五”专项课题,我们采用课题研究办法,“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先后开发,22门校本课程。2011年课题顺利结题,被评为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央电教馆一等奖。2012年,我们继续开发与推广,目前,已经完成工作目标:通过资源整合,形成29门以“数字化”形式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初步建构“列五校本课程资源管理运行平台”,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效

1.完善了数字化课程运行平台

即,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建构“课题研究管理技术网络暨校本课程资源管理运行平台。为了实现课题管理和运行的网络化,我校发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有利条件,在学校内部网站上开辟了“十一五课题”研究园地(主题网站)。网站按照课题研究及管理运行的一般规律,分两级栏目,第一级分4项,第二级分14项。

2.整合了数字化课程课例资源

(1)课程资源整合。选题确立后,围绕专题从多渠道收集课程资源,主要是从网络渠道搜集音像资源,此外从书籍上寻找相关资源,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其转化为数字资源,然后按照系统化、科学化、信息化原则将其整合为校本课程资源。

案例1:生活中的三角形(资源整合)

整合途径:1.生活观察。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如建筑物、桥梁等,摄录下来,成为第一手材料;2.网上阅读。通过上网搜索有关生活中三角形问题的材料;3.音像制品。收集一些有关三角形问题的音像资料;4.实物模拟。收集三角形的实物,或动手制作一些三角形实物,做些简单试验。5.整合创编。最后将这些材料组合起来,创编教材。

(2)开发校本教材。完成课程资源整合之后,运用教材观念分析资源,应用电子技术的资源优化功能,开发校本课程教材。

案例2:邮票上的中国民居(地理子课题:校本课程应用课――罗毅)

1.拟开发教材主题:《邮票上的中国民居》

2.《邮票上的中国民居》开发方案

本专题以中国邮政曾经发行的一套以中国民居为主题的邮票图案作为蓝本,揭开有代表性的中国民居的特点,并指引同学学会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分析中国典型民居与地理环境(自然、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开发方式:收集资料、在线讨论、制作课件、制作网页、网上交流等。

开发步骤:(下表)

3.学生制作的课件(可点击打开):①云南民居(傣族竹楼);②内蒙民居(蒙古包);③湖南民居-风火墙;④北京民居(四合院);⑤陕北民居(窑洞);⑥台湾民居(三合院、四合院);⑦福建民居(客家住宅);⑧山西民居。

(3)组织课堂实施。

案例3:四川历史文化发展历程

(提示:请同学们重点阅读有下划线标识部分的内容)

本应用课于2009年6月4日在高2009级文科3个班进行。请同学们根据如下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练习题:“考点突破(无答案)”。

远古文明中心:到新石器时代,巴蜀经历了独特的灰陶文化时代、玉器文化时代和青铜文化时代。距今4500年以前成都平原六座古城遗址为代表的宝墩文化昭示着由于部落的聚集终于诞生出初期的城市文明。(请阅读校本教材:“宝墩古城”)。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殷商西周时期古蜀文化,展示了玉器时代的独放异彩和青铜文化的不同凡响。(请阅读校本教材:“神秘的三星堆”和校本教材:“金沙遗址”)。……(略)

鼎盛时期:秦汉时期,巴蜀以“水利殖国”为特征的农耕文明发展起来(请阅读校本教材:“都江堰”),到汉唐时期一直保持着“天府之国。秀冠华夏”的记录。(阅读《中国古代史》P28―西汉官学(请阅读“文翁兴学”)P36―五都;P38―西南夷;P45―东汉说唱俑;P47、48―蜀汉政权(请阅读校本教材:“成都武侯祠”)P52―江南农业的开发;P53、54―蜀锦、益州的商业;P74―“扬一益二”;P83―唐诗(请阅读校本教材“”);直到宋元明清时期,天府农业文明仍处于鼎盛(P88―成都的印刷业;P101―四川行省;P103、104―宋代成都的丝织业和“交子”;P124―“改土归流”)……(略)(执教:成都列五中学历史组:漆兰英)

本课例采用word文档链接形式,将学习、探讨过程与学习内容呈现同步,方式简单易行,教师可以比较自如地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评互评活动,效果很好。

3.优化了校本课程基本结构

(1)技术上,兼顾非数字化。将校本课程信息资源与网络技术整合,实现教材无纸化、数字化、形式多样化,课程载体网络化,是本课题最为出彩的地方,它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中辅助作用。到目前为止所开发的11门类校本教材,均采用文本和电子两个版本。其中电子版本挂在“成都列五中学校园网内网”,充分体现了网络教材的音像互动、声情并茂的特点,其交互性、广域性、超时空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共建提供了便捷。下面是我们从音乐校本教材《四川民歌》(数字版)节选的一部分。

案例4:康定情歌(教材节选)

1.动人的情歌(《康定情歌》演唱视屏,字母为延长情景和歌曲谱)

2.“感人故事”一位老人说,他们十几岁时在康定听见的康定情歌不是今天这个样唱的,那时是这样:“跑马溜溜的山上,一朵溜溜的云,端端溜溜的照在朵洛大姐的门,朵洛溜溜的大姐人才溜溜的好哟,会当溜溜的家来,会为溜溜的人……”当时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李依若(链接――李以若的故事,人物图片)

3.历史的回音(视屏)一阵滚滚尘沙在草原上腾卷,……(略)

4.优美的旋律(背景音乐)播放情歌器乐曲,出现字幕:“情歌”词句全部引用了四川宣汉方言土语及宣汉山歌溜溜调作为衬词。此歌风格与宣汉民歌《苏二姐》《绣洛阳桥》《十把扇子》等一致,是李依若惯用手法。……(略)

5.与《跑马溜溜的山上》结缘的音乐家(故事、像片,音乐,画外音、字幕)(略)

6.共建平台(关于《康定情歌》的文字、图片、音屏、视屏、电视连续剧等)

以上片断可以看出我校校本教材具有音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交替、资源丰富、交互性强、便于自主学习、拓展生活与建构资源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从旋律中体味丰富的画面美、情感美和人性美,而且从歌曲的产生背景中品味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获得的是一种多元的认知。这一点是其他教材难以比拟的。

(2)内容上,兼顾文理学科。文理兼顾,各科有为,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方针之一。语文组开发了两门课程《课外古诗文选读》《历代诗人咏成都》以及若干课例;英语组开发《英语・成都》《列五中学简介》;历史《成都文物古迹解说》《民俗成都》;地理组开发《乡村民居》《自然灾害》;政治组开发了《中学生与法》。而数学组开发了《高中数学入门》《数学系列汇编》以大量生活数学,扩充学生数学视野;物理组开发《高中电学实验专题学习》《高初中物理衔接教学》;艺术组开发了《四川民歌》《列五画语》等。

(3)空间上,兼顾课堂内外。我们不仅开发了与考试学科紧密联系的课程外,还开发了《自然灾害》《民俗成都》《列五画语》《四川民歌》《民居》《中学生与法》《生活中的数学》《科技与创新》《弟子规》等非高考内容。下面我们展示数学课题研究小组的《生活中的数学》执教片段。

案例5:生活中的概率问题

课题缘起:

(链接视屏1:剪接新闻)案例一:不久前,我市有位市民,抱着一日暴富的心理,十几年来疯狂购买彩票,将所有收入,几乎花在各类彩票上,除了中得些小奖外,一无所获。导致家庭不和,夫妻分手,但仍不收手,深信自己会中大奖,是个十足的“彩票痴迷症”患者。

(链接视屏2:剪接新闻)案例二:某单位一位现金出纳员,为了通过票致富,不到一年时间,挪用公款120余万票,结果除有一次中得三等奖外,大都是些小奖。事情败露后,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他的一生被毁在侥幸心理上。

问题探究一:(链接课件)彩票中奖的奥妙(略)

请同学们,充分应用网上提供的资源,联系所学知识,思考两个问题:

(链接课件)(1)彩民甲研究了近几期这种彩票的中奖号码,发现号码06和08出现的次数最多。他认为,06和08是“幸运号码”, 因此,他在所买的每一注彩票中都选上了06和08。你认为他这样做有道理吗?

(链接课件)(2)彩民乙对近几期这种彩票的中奖号码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号码04和09在近几期中奖号码中一次都没有出现,他认为,既然每个号码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那么下一期就该04和09出现了,因此他在所买的每一注彩票中都选上了04和09,你认为他的这种做法有助于他中奖吗?

互助探讨:学生利用网上资源,独立思考之后互相讨论。师生互动,回到概率问题上,找到了彩票中将中的数学问题。

问题探究二:(略)

生活实践:(自制视屏,录像)在某个人流量较大的游乐园,有一中年人在吆喝;“送钱啦!”只见他手拿着一个红色小塑料桶,桶中有且只有3只黄色、3只白色的乒乓球(其体积、质地完全相同),旁边立一块小黑板上写道:“摸球方式(1)若一次摸得同一颜色的3个球,则摊主送给摸球者20元钱;(2)若一次摸得非同一颜色的3个球,则摸球者需付给摊主5元钱。”

(教师提问;字幕)假设一天中有100人次摸奖,试从概率的角度估算一下这个摊主一个月(按30天)能赚多少钱?

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将计算步骤和结果,在主题网站上。

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的一些现象,它们都与数学有关系,学生们十分期待能得到解释,这就为校本课程提供了选题。这种课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备受学生欢迎。

(4)执行上,兼顾大小定活。灵活性我校校本课程实施的一大特点:大课小课结合,长课短课结合,定课活课结合,选修必修结合。也就是说,有全校学生参加的大课,如,李阳来学校演讲的《疯狂英语》;新东方英语到我校作的辅导报告,都是全校学生参加的校本学习课程。也有时间很短、内容较少、规模较小的课程,如《机器人》等。学校校本课程有很大灵活性,有的是比较固定的必修课,如《科技创新》《中学生礼仪》;有的是选学的,如《机器人》《美术创作》等;有的是根据学校和学生需要开设的,如《中学生礼仪》《弟子规》之类的课程。

(5)结构上,由单一走向多级。我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主旋律,密切联系学校实际,集中体现时代精神,充分满足学生需求。与传统意义上的校本教材相比,我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而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材具有三个鲜明特色:⑴联系统编教材,而不囿于统编教材。⑵承接国家课程,作适当延伸与拓展。⑶发扬文化传统,彰显校本文化特色。校本课程作为传承学校文明的文化载体,对于继承学校传统和张扬学校特色,对于弘扬成都文化和传承巴蜀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开发的《成都文物古迹解说》《历代诗人咏成都》《英语》都具有传承文明、解古论今、介绍风物的鲜明特色。

从上表可看出我校校本课程,已覆盖除生物、体育外所有科目,校本课程教材具备纸质版本和电子版本,在省内领先。《成都商报》等媒体,对我校校本教材建设作了专访。2010年我校被省教厅列为“四川省首批高中课改校本学校”。各课题组以“感悟生活、师生共创”的方式,生成了“小、快、活”校本课程。

(6)课程开发,由实验走向实施。

第一、挂在网上,落实到课堂,以网上为主。

我们以“作文开头专题”为例,谈谈网络专题设计课:

案例6:精心打造作文开头(申报材料)

1.专题来源:

(1)“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学生作文通病;60%学生作文开头不妙而导致偏题离题;(2)65%学生希望通过校本课程以专题方式,学习作文开头。

2.专题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好的作文开头方法。②加强对作文语言的锤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网上作文、交流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和实用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①通过此次写作实践和对“人生的价值”的话题探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珍惜生命,努力创造生命的最高价值。②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3.流程设计

(1)使用课件:http://

(2)活动流程:

①进入语文天堂论坛:

a.老师(点击此处,进入论坛),引导学生查看置顶贴“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帖子,阅读作文材料和要求。

b.学生(点击此处,进入论坛),实名登陆(请输入真实姓名,密码均是1234567)。

c.学生进入“文学天地”板块的“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主帖,采取回帖的形式写作开头部分,标题可自拟或以用户名暂代。(15分钟)

d.学生即时看帖[在“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回帖,即同学作品]并点评(注意点评符合要求,在同学作品帖后点右上角的“引用”项点评)和投票(在“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的帖子来完成)。

e.共赏佳作。

②博客拓展:

a.点击进入田雨的博客。b.阅读《生如春花之烂漫》。c.阅读其他关于“生命的价值”的作文材料。

第二、大小穿插,长短课结合,以短课为主。

下面是一堂20分钟小课:

案例7:精心打造作文开头(教学流程及资料)

1.进入语文天堂论坛:

①老师(点击此处,进入论坛),引导学生查看置顶贴“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帖子,阅读作文材料和要求。

②学生(点击此处,进入论坛),实名登陆(请输入真实姓名,密码均1234567)。

③学生进入“文学天地”板块的“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主帖,采取回帖的形式写作开头部分,标题可自拟或以用户名暂代。(5分钟)

④学生即时看帖(在“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回帖,即同学作品)并点评(注意点评符合要求,在同学作品帖后点右上角的“引用”项点评)和投票(在“作文集中营”查看“最优作文开头评选(5班一)”的帖子来完成)。

⑤共赏佳作。(7分钟)

2.博客拓展:①点击进入田雨的博客;②阅读《生如春花之烂漫》。③阅读其他关于“生命的价值”的作文材料。

作文开头十忌:①忌陈词老套。②忌故弄玄虚。③忌开头突然。④忌不必要的解释。⑤忌凭空抒情。⑥忌绕大圈子。⑦忌堆砌名言锦语。⑧忌开头重复。⑨忌盲目写景。⑩忌盲目引用。(8分钟)

附:教案“精心打造作文的开头简案”。

第三、管理多元,落实到评价,以互评为主

我校校本课程的管理采用多元化手法,有的纳入学生常规,如《弟子规》、《中学生礼仪》均与学生常规结合,重在学以致用,落实到日常行为中,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科技与创新》等纳入学分管理。(见下表)

在评价方面,我们坚持教师评价与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诊断评价与激励评价相结合,科学地开展评价活动,发挥评价所谓诊断共和激励功能。

4.优化了课程课堂学习方式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课堂实践、探索和总结,我们归纳出了以下三种有效实施校本课程的方式:

①资源共享式学习。先由师生共同提出学习内容或课题,然后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搜集材料制作成学习课件,上传到校园网上的“校本课程”学习栏目,供课前相互学习借鉴和课堂交流分享,在教学层面上实现了教育过程与活动的共享。以《武侯祠》一课为例,课前教师发贴:“以武侯祠内话古今”为题,请学习小组内分工合作,搜集有关武侯祠的历史、人物、文物、文献、诗文、图片资料,自制一个介绍武侯祠的短片,传到校园网“校本课程-成都文物简介”主页,以供互相欣赏。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习小组进行评价交流,评选出优秀短片进行表扬。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分工合作,各扬其长,效果极好。

②知识建构式学习。由教师由浅入深分层设计出建构性问题,然后由学生围绕问题,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平台,生成知识,解决问题,随着问题解决的深入,学生的知识不断积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了知识系统建构。以黄鹏《寻踪万里桥》为例,这是“历代诗人咏成都”中的一课,教师通过学习主页,抛出了一串问题:你知道万里桥吗?它在什么地方?它是怎样得名的?历史上的万里桥是怎样的?从那些古诗中可以略见一斑?这些诗歌是如何表现万里桥的?你能通过这些古诗想象出当年万里桥的景象吗?万里桥毁于何时?等等问题。最后通过学生共同努力,每一位学生都较为完整地了解有关万里桥的知识,而且突破了语文范畴,对成都人文、历史有了一定认识,培养了他们热爱成都、热爱家乡的朴素感情。

③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必须从根本上保证其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探究,获取新知。要设计一些弹性化的、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要创设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给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去拓展。此外,还必须将学习方式的选择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在实施校本课程中,我们在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要求改学生单一的个体学习形式为同桌、小组或全体交流学习形式;也可将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工,让学生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实际上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6-13].

[2]李建平.校本课程信步走来――专家学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十一[N].中国教育报,2001-10-12.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马秋红.浅谈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2).

第4篇

一、总结课改中遇到的困惑,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教育实践。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新课程设置、内容偏大与课时不够的矛盾尤为突出。二是初、高中教学衔接点不能弥合,造成高中教学困难较多。三是教师感到开放的课堂控制不了。四是课标、教材、教辅资料未能统一。五是课程设置与相应准备知识之间的矛盾,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相应的学科联系等均不具备。六是高考相应的政策、考纲均没有出台,教学的深浅度、难易度难以把握。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课改办积极引导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在学习中找准定位。在仔细研读教科书中体会教材的体例、内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中提升自己的教学功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研究高考命题,了解高考与新课改之间的关系中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近几年高考试卷及其走向处处渗透着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 在实践中探索新路。具体做法是:第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等手段,设法增大学习信息量:第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第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适当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真正的“学堂”;第四是大胆取舍教材内容,认真学习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要讲解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课程标准》以外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课外阅读;第五是教师要精讲,学生能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第六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新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3 在反思中总结升华。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三维目标,反思教学活动有无“沟通”和“合作”,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将这些反思应及时呈现在个人教案之后。

4 在硬件建设上增加投资。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学校对实验室进行了技术水平提升,目前学校实验室已完全多媒体化,同时,还扩建了一个生物实验室,增加了包括数码显微镜等全部配套设施。物理化学更新了实验设备,特别是购置了传感器等现代实验仪器,目前,正在筹建集理化生为一体的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室。

5 在集体备课中交流感悟。新课改给教师带来理论、理念、教育教学方式变化的同时,另一个悄然而至的主要变化就是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意识发生根本改变。学校根据课改需要,每周给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教师安排一个下午两节课集体备课时间。备课组会上,主备课人提前准备,可以就本周内授课内容进行交流或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反思前一段时间的教学。对于多媒体课件进行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或对后期教学设想进行沟通。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对于集体研究的教案、课件,有教师分别承担,再通过组会讨论改进,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弥补了个体劳动的许多不足。

6 在校本课程教研中领导率先垂范。校级领导亲自参加各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深入到备课组的备课活动中去,学校中层领导按照科目被分配到不同年级备课组或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领导不仅参与教研活动,而且深入课堂,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在有的课堂中,领导作为听课者还与听课的学生一起探讨课堂问题。形成了热烈的课堂气氛。领导不定期下班听课和参与教研,有两个促成作用,一是促成领导专业化,对学校课改工作的引领更加专业;二是促成教师“时尚化”,使教师紧跟课改步伐,积极转变角色意识,积极参加到教学研究之中。

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

为使学生能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借助学校多年来开展该项活动的经验,给学生以指导。学校研究性学习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通识培训。由各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为期三周的通式培训,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以及如何开展研究活动;第二步,成立小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初步确定了研究课题,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并结合课题确定相应的指导教师;第三步,课题研究。同学们利用周末,节假日整理、搜集材料,学科教师予以积极有效的指导;第四步,结题小结。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通过小组评议,指导教师对研究性课题写出评价报告之后,申报课改办,课改办将不定期给学生认定学分。从收到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来看,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综合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三、试行体育选修模块上课。探索走班上课经验

根据体育教研组呈报学校课改办的工作计划,结合学校场地、设施以及教师资源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开设体育选修课,提供给学生的选修模块有羽毛球、篮球和健美操三项。操作的步骤是先由体育组确定任课老师,并编写出18个课时的教案;经过课改办初审,学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后,由学生选报模块,班主任给予适当的选课指导,使各教学班人数与场地设施尽量匹配;在学生选好项目后,教学处再调整课表,根据学校现有班额及报名人数,每节体育课安排三个行政班同时上课,各选修模块指导教师按分配给自己的模块组织教学。一段时间的体育选修课走班上课之后,对体育不同项目爱好的同学均得到满足,同学们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克服了以前同一项目人人必上的局面,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开设校本课程选修课。不断完善走班上课程序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改变课程资源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于此,该校积极优化课程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截止到2008年2月,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共计60余科,包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及地方课程,范围涉及学科拓展类、身心健康类、生活技能类、乡土风情类等方方面面。

校本课程开设这一新生事物,学校课改办积极研究方案,按照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课程选修课。

1 课改办对全校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案进行筛选、校本课程审定委员会确认;2 指导学生选择课程;3 安排课表,走班上课。

五、确定学分认定方案,重视过程综合评价

按照《陕西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精神,学校课改办制定了《西安高级中学学生学段修习学分认定办法》,将学分认定分为三个部分:修习学时。课堂表现,考核成绩。每位任课教师多能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如上课提问由课代表统计,任课教师给每个学生作业本第一页设计的作业收交情况统计表,随时登记,每周检查,这样既能减轻学分认定过程的工作量,又能随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学校课改办专门设计的学分认定表,在模块修习、考察结束后,由任课老师指导学生按照三大块进行个人、小组、教师评议填写。经任课老师签字(盖章)后,再由学校学科学分认定小组长审核认定。对于认定结果,最终由学生签字确认。如有未通过的学生,除了组织统一的补考之外,学校与德育处沟通,查看学生成长记录袋、结合平时表现,给予综合评定。

六、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问题和一个改进建议

1 亟待解决的通用技术教师紧缺问题。新课改对于课程设置与以往相比,通用技术作为技术领域中的修习模块,要求学生选修,通用技术对于学校来讲,存在场地、设备不足等问题,特别是任课教师严重紧缺的问题致使该科目难以组织教学。

第5篇

学校成立艺术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教导处下设专门的艺术教研组,以加强对艺术教师的管理,定期开展艺术活动,以研究和解决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艺术教育网络的构建不仅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使之进一步规范化,也在全校形成全员德育,全员育人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挖掘教师的艺术教育潜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美的心灵的传播者,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因此,培养我们的教师队伍,加强队伍建设尤为重要。我们认真学习《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在艺术类教师的培养上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选送教师外出学习,积极引进优秀艺术类教师,为了尽快提高我校艺术教师的素质,学校决定艺术教师寒暑假可不参加任何形式的培训,专门进行艺术培训和进修,极大地提高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工作热情和水平。目前学校共有艺术类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10人。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的艺术美

广大教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艺术美。我们初步把课堂教学艺术划分为教学设计艺术化、板书设计艺术化、情境创设艺术化、教师语言艺术化、教师着装及表演艺术化,学校已培养了一批具有我校教学特色的教师队伍。例如:在器乐课上教学《阿佤人民唱新歌》过程中,先让学生欣赏优美的云南民俗风情画卷,再欣赏著名歌唱家关牧村老师演唱的歌曲和葫芦丝独奏曲,最后让学生学唱歌曲,上台表演,从而体会阿佤人民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在素描课上,教师首先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特别是能力目标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明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培养哪些能力,然后通过示范讲解让学生理解作品,最大限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形式消除学生恐惧心理和失败感,培养学生的自信乐学能力。完成作业后,让画的较好的同学上台展示,增强了成就感和荣誉感。不仅如此,学校还要求其他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艺术美。

四、贴近学生实际,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

为了进一步使艺术课规范化,学校制定了校本德育课程管理制度,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要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培养目标,教导处在组织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程的同时,将校本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目前,我们开设的艺术课程有素描、国画、毛笔书法、硬笔书法、二胡、葫芦丝、电子琴、舞蹈等。校本课程同其他课程一样,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上课、反思,上课前必须进行点名,检查学具,学校领导不定期推门检查,各艺术课教师定期进行成果汇报,并将优秀学生的作品向相关刊物积极投稿,或者张贴在校内橱窗栏上。

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风格的教学之路,使校本课程成为我校最具有特色的、充满活力的亮点。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求教师首先编写三年规划,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各学年教学内容要衔接,有梯度,相互组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系统。如在书法课上,其教学内容包括执笔姿势、基础知识、基本笔划、间架结构、书法欣赏等,通过各学段的学习,最终培养写规范字,写好字,以及勤奋乐学、坚韧顽强、吃苦耐劳等良好品质。

为确保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我们还制定了统一的课程实施纲要,其中包括课程名称、授课年级、教学内容和学时、时间安排、目标和要求、教学评价与反思、对艺术教师的考核及对学生的评价等。根据此安排,七、八年级每周上两节,九年级每周上一节。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写了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研究系列教材,并将我校师生的优秀作品编辑在后,发表了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研究系列论文,总结出“引领———实践(参与)———交流(展示)”的艺术教育的校本课程教育活动模式。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1.学校每年举办艺术节一次。

2.定期开展艺术小组活动,每学期举行现场的绘画比赛一次,声器乐各一次等。每月对学生特长展示一次。

3.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艺术节、文艺汇演和书法绘画竞赛、青少儿书画大赛等。

第6篇

德育工作以建立“知行文化”德育体系和机制,培养人格健全有智慧,勇于创新有能力、全面发展有特长、知行合一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为总目标,两年来主要在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建立健全完善有关学生和班级、班主任的各项考核、评价制度和机制,形成量化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将学生品德素养评价和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纳入其中,有效促进和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班级精细化管理的落实。

1.按《学生合作小组量化考核办法》进行班级、年级、校级考核评价,做好月考、期中、期末后三次大型表彰。

2.按《学生德育百分量化考核办法》,评选出校级孝老爱亲之星、诚实守信之星、劳动创造之星、阅读之星、合作探究之星。

3.从学校实际出发,对《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办法》进行微调,加大学习成绩和公共财产保护的比例,按照考核方法考核班级管理工作。

二、开创学生习惯养成和班级管理德育工作新思路,探索建立了比较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

探索学校、班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紧紧围绕学校“知行合一”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展了以“双创”活动为“抓手”的德育管理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系列活动。2016年10月10日正式启动了创“学生行为习惯达标(示范)班”活动,2017年10月11日又启动了创“温馨教室”的“双创”活动,并分别出台《关于开展创行为习惯达标(示范)班、创行为习惯达标(示范)生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初中部“温馨教室”创建方案》。

将学生的道德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锻炼习惯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制定了《学生行为习惯达标班(生)、示范班(生)认定办法》,每个月以“星级滚动”方式展开班级、学生两个层次的创优达标活动。每个月都要在班级考核基础上,新晋级一批达标班(生)、示范班(生),在升旗仪式上隆重授牌。新晋级的达标生都要填写“行为习惯自我评价量表”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老师评价,最后由教育处审核通过。从“双创”活动开展至今,全校三个年级已经开展了15轮学生行为习惯达标班(示范班)的评比表彰。截止2018年6月份,在现有的26个班级中已经评选产生了3个二星级行为示范班,6个三星级行为习惯示范班,3个四星级行为习惯示范班和1个五星级行为习惯示范班。以及5个一星级行为习惯达标班和3个三星级行为习惯达标班。达标班和达标生比例占到总班数和总学生数的近90%,示范生和示范班的比例占到总班数和总学生数的近50%.从“物质环境好、人际环境好、心理环境好、课堂环境好”四个维度的对班级开展“温馨教室”创建进行检查评比,采取定期集中检查与不定期随机抽查、问卷调查、访谈、查阅班级管理、考核资料方式检查班级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情况。每个学年末,每个年级评出 “年度校级温馨教室” 2个,颁发奖状并授牌。并推荐申报区级“温馨教室”、市级“温馨教室”。

两年来,结合“双创”活动,在班主任工作考核基础上的坚持开展和持续推进“温馨教室”创建,共评选产生了4个市级“温馨教室”和6个区级“温馨教室”8个校级“温馨教室”。 “双创”活动的坚持开展,使得全校班容班貌,学生的仪容仪表、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有了巨大改变,良好的校风正在形成。2018年8月份被康巴什教体局授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示范校”称号。

三、大力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开创附校“知行文化”的文化育人新方式。初步实现班级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目标,并积极探索小组合作文化建设、坚持做好宿舍文化建设。

对班主任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专题培训和研修学习,并通过教室文化布置、走廊文化设计评比和班级管理制度检查等方式,教育引导提升全体班主任在班级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学生合作小组的建设,培训培养好小组长,按照《学生合作小组量化考核办法》对全校各年级各班的合作小组进行定期评价奖励。完善了《文明宿舍评比办法》,坚持做好文明宿舍创建工作,定期开展文明宿舍评比,并与班主任考核挂钩。

全校各班全部做到根据班级实际进行班级文化定位,确定符合本班学生实际的班名、班训、班徽、班歌等外显的“班级标志”;从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外显的物质标志,到制定班级制度、班风班训等体现班级精神的需要内化的文化因素,都做到统一协调,初步形成“一班一品一班一特色”的班级文化准确定位。每月、每期定期对各年级本班级的合作小组建设和评价进行总结表彰,教育处专门定制含有学校文化标志的各类奖品奖状对优秀小组和小组长进行奖励。

四、完善学校德育管理网络建设,建设一支分工明确职责明晰的德育工作队伍,初步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工作网络。

建立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建立四条线的德育管理网络,即:党支部——共青团、少先队、工会;教育处——年级部——班主任;教学处——科任教师;团委——学生会——学生志愿者;学校(校关工委)——家庭(校家委会)——社会。建立形成一支由教育处德育干部、团委干部、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组成的比较稳定的德育骨干队伍。

校教学处、教育处、党支部、团委分别开展日常德育工作和学生德育教育活动。教学处主要负责落实国家德育课程以及将德育内容有机融合到其它课程的途径育人,落实好学生成长德育导师制度。教育处主要实施开展主题活动等途径育人,党支部团委主要负责通过组织开展学校社团活动和节日纪念日活动等途径育人。

五、初步建立分阶段,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知行德育校本课程体系。

1. 以“让学生喜欢教师,喜欢学校,拥有梦想,把握生命”为目标,践行“七维度”德育,即:健康、习养、情感、认知、礼仪、交往、励志。从“七维度”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五项内容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并按照以下的分阶段德育目标,制定了《知行德育课程体系》和《知行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七年级——迈好中学第一步,做合格附校人;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做优秀青少年;九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做合格毕业生。

2.政史地组研究开发“礼文化”、“蒙元文化”校本德育课程。

3.教育处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教育月,和日常“双创”活动来实施“习养教育课程”。

第7篇

一、日常教务管理工作

1、充分发挥年级组长的管理能力,调动本年级各班班长的工作积极性,带动班级工作共同进步。加强日常工作,特别是细节工作的督导,教学管理人员经常下班,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制定专教工作计划和课程安排,由专教组长负责本组日常工作的督导和本组人员的管理工作。继续开办美术、舞蹈、足球、国际象棋、英语兴趣班,满足家长和幼儿的需求,由专教教师负责制定课程计划。

二、教研工作

1、围绕四个有序深入开展园本课程的研究

1)环境有序:从环境入手,充分利用好教室的每个地方,注重空间的运用,丰富个区域活动材料的提供(包括孩子和教师自制的玩教具和区域活动材料),幼儿作品表征的手段、方法和展示,各班增设一个角色区,为幼儿多提供真实的活动材料,加强幼儿扮演活动的开展与指导。

2)学习有序:半日活动开展以“计划——工做——整理——回忆”途径实施,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调整计划内容,体现层次性。加强学科教学和小组活动的研究。

3)生活有序:教师组织各生活环节的过度自然、合理,减少孩子不必要的等待时间。提高幼儿自我服务(喝水、穿脱衣、洗手等自我生活照料)及自我保护的能力,减少以外伤害。

4)观察有序:各种检和核的目的性明确,做到能及时整理和分析观察记录。

2、特色教育开展贯穿一日生活

1)全语文教育: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让幼儿认识主题活动中渗透的文字和网络中的文字,并作为主题检核的内容,增加阅读活动内容的时间和内容。

2)数学教育:丰富数学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的途径与方法,各班建立数学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操作材料,并加强数学活动的指导。

3)双语教育:加强日常英语活动的开展,提高带班教师英语水平和配班能力。本学期将进行配班教师英语活动观摩。

4)音乐教育:日常音乐活动也要有计划性,重点加强对唱歌教学和舞蹈教学的研究。

三、科研工作

我园所开展的教育科学研究是为我园园本课程的建构服务的,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以推进园本课程的深入开展,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为介入点。反思上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还存在着以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验班成员与专家、教研组成员间的交流不够,阶段性的工作总结工作做得不够;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组成员对实验的过程工作不太重视,实验得资料整理工作还应加强;

——实验班成员在工作中得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进一步调动,在教学工作中起带头作用。

——加强对科研方法的认识,认真阅读相关的科研文献,提升全体科研工作的专业水准。

为了促进我园科研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促进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现制定计划如下:

1、根据园本课程发展的需要,及上学期实验情况,确定实验课题和课题负责人:

1)重点工作:市级课题试点的研究“幼儿发展评价”——穆文敏、陈俞负责;(继续上学期的研究)

2)园级课题研究“园本课程的研究”——在全园展开;

3)“感受音乐,培养独特的音乐玩家”的试点研究——段帆、薛愔负责(继续上学期的研究);

4)“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试点研究——郑颖、王超琼负责(继续上学期的研究)。

2、研究工作要点:

——针对上学期出现的不足之处,在对三个实验班的管理中需要进行以下调整:

1)加强实验班教师与专家、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实验负责人加强对实际操作的指导与参与,发现问题及有好的想法时及时与实验班教师交流。尽量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每周至少有一次与实验班教师的正式交流,每月进行一次有专家参与的阶段性总结。

2)科研负责人调动实验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树立实

验班排头兵的作用。鼓励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提供材料、资料支持等形式,参与实验活动。通过经常性结合实际工作的反思学习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3)抓好实验班“以点带面”的工作。教研人员要及时发现实验班中好的经验,并及时向其他教师推荐,可以通过实验班教师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经验文章推荐等形式,向全园推广实验班的经验,促进幼儿园的全面发展。

各实验班的具体工作:

重点工作:将小一班的“幼儿发展评价”课题进一步深化。

上学期在科研工作中,在开学初期面临新生情绪的安抚工作,教师对幼儿有一个了解的阶段,三位教师因为是新的组合,需要一个磨合期,教师间、教师与幼儿间都需要一个相互认识、相互适应的过程。实验班教师虽然做了不少的工作,对原有的幼儿档案整理方式进行了调整,但是作为“幼儿发展评价”课题组的教师在记录、整理上所花费的心思、精力还是不够的。通过对上学期工作的反思,确定了本学期小一班的工作重点:

1)提高教师的记录、整理意识和评价分析能力。三位教师对记

录时机、记录内容的把握,主要是要提高随时记录的意识,尝试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记录。使用适宜的言辞对幼儿的实际发展进行评价分析,调整计划。

2)在研究过程中对现在使用的“幼儿发展评价指标”——即“58

条关键经验”进行调整,尝试整理我园特色的“评价指标”。

3)根据本班幼儿情况,设计适宜的幼儿发展检核表。

4)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合理分配班级工作,有效利用工作时间。

教师定期将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关于音乐和数学教育的研究:

1)继续在中三班探讨幼儿园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上学期研究的基础上,注重为幼儿整体音乐素质的提高,开展丰富的、有计划、有层次的音乐活动,以有趣的游戏、故事、表演等形式让幼儿在玩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发展。重点为丰富幼儿舞蹈语汇、肢体表现能力、唱歌等方面。并将通过活动观摩,向全园教师介绍经验。

2)继续在大三班探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上学期探索的基础上,加强对幼小衔接方面关于数学活动的探索,将结合班级对班级幼儿的观察分析,确定学期计划,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注重以不同的教学形式开展数学活动,并有计划地为幼儿提供丰富、有层次的数学学习环境。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教师、幼儿、家长三方的共同成长。

所有科研课题都让教师自愿参加,课题负责人有权利自结研究小组,课题负责人在学期初拟订研究方案和本学期课题研究重点供大家讨论,修改定稿后执行。其中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准备使用的方法和途径、资料收集方法等内容。学期末召集各课题负责人进行交流,总结一学期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对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由科研工作负责人写出总结。对课题研究认真负责,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要给予奖励或表彰。

四、大型活动:

1、组织各年级编排早操

2、结合季节组织幼儿春游;

3、“三。八”以年级为单位举行“我爱妈妈”亲子活动

4、四月举行“国际象棋月”系列竞赛活动

5、“庆五。一”家庭亲子环保小制作比赛

第8篇

摘 要:我校依托思想政治课相关教学内容研发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该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教师和学校在不同方面都有了各自的收获,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基于此,我们从精心组织特色活动、优化高考大环境两方面为今后活动的持续开展提出了建议,以期实现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整合,达到践行“生活教育”理论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综合实践 校本课程

冉小平,女,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我校自2012年开始着手依托思想政治课“综合探究”教学栏目,尝试研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平川,我可爱的家乡》。期间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令人欣喜,但存在的困惑和启示更值得关注。

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取得的经验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在知识应用和拓展方面,因为该课程回归生活,实现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此活动使我对平川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由知之甚少到了解丰富的转变,深深体会到了平川的繁荣昌盛与生生不息。活动将课本内容与生活有机融合,深感政治不是枯燥而是有趣,受益匪浅。”此为高-(3)班胡玉洁的感言。高二(3)班李万奇的感言:“活动《魅力晶虹行》激发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和改造的强烈愿望,认识到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开采中遇到的困难都能用哲学解释和解决,看似高深晦涩的哲学和生活相结合变得是如此通俗易懂,着实令人欣喜!”

能力提升方面,使得学生构建了自主探究学习方式,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强化了各学科知识的整合,提高了综合思维能力。高二(2)班郭彩霞感言:“活动中我能将政史地知识结合起来多角度认识问题,提高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较熟练地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始料未及呀!”高二(4)班张宁感言:“课堂上绝大多数时间就是我们听老师讲,很枯燥。现在老师引导我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学习的成就感大增,希望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情感培养方面,该课程通过走向社会、感受自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得学生树立了责任意识,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高二(3)班程锦国感言:“活动使我对平川有了更多了解和更深情感。饮水思源,只有更努力学习才能为平川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她更加繁荣。这种繁荣,是经济繁荣,更是文化繁荣。”高二(5)班陈阳则说:“身为平川人,以前不了解她的发展,我深感愧疚。而今我很骄傲,即便她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改进。为平川发展做贡献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会更努力学习。现在,我要从主动捡起身边的垃圾、给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样的小事做起,提升素质,培养责任!”

其次,从教师角度来看。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和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这对教师提出了新挑战。应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教好学生?教材每个单元后设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组织形式“综合探究”,为有效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改革搭建了平台。在盘活地域文化资源,研发《平川,我可爱的家乡》的过程中,教学方式随之改变,对教师来说这无疑是理念和行为上的巨大收获。

树立了教师以探究活动促教学、促发展的理念。课题组成员共同认识到,新课改背景下要想提高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实效性,一味灌输是没有出路的。综合探究校本化教学就是要搭建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反思个人行为中受益终生。此理念引领课题组成员把认真实施综合探究校本化教学,千方百计提高实际活动效果,作为自始至终的责任。

教师开始注重研究,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持续研发提供了不竭动力。鉴于高中生学习负担较重,课题组盘点了平川文化资源,对每学期4个“综合探究”做了选择,一学期只实施其中一个,保证学生有完整的经历;对已确定的主题,课题组认真分析活动目标,并选择紧紧围绕目标进行的研究方法;通过自主组织探究小组、设计方案、收集信息、整理资料、展示成果等环节强化学生主体地位;适时适度引领学生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完成调查报告、交流调查心得等途径,提高对信息分析、筛选、整理、评估的能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这些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的行为,为本课题的持续研发积累了经验,提供了不竭动力。

积极落实,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中。课题组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校本课程内容。如在语文课中渗透红色经典文学诗词,在政治课中渗透平川精神和靖煤公司企业文化,在历史课中渗透平川红色历史,地理课中渗透平川区位优势,音乐老师教唱红色歌曲……在整合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方面做了积极探索。

最后,从学校角度来看。探索了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培养什么人,用什么培养人,如何培养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也说明学校的灵魂应是精神和文化品性而非单纯的升学率和硬件设施。《平川,我可爱的家乡》深深植根于平川文化和靖煤企业文化的丰厚土壤中,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变枯乏的说教为切身体验,在创新育人载体的尝试中收获了更直接、更生动的成效,在促进道德工作化“虚”为“实”的道路上探索了新途径。

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融人到了常规管理中,彰显了学校特色。学校将平川精神、靖煤企业文化融入办学理念和学校管理中,传播其理念、渗透其精神。如在班级和宿舍管理中,推行靖煤企业文化的“7S”模式,即整理、整顿、清理、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形成安全、整洁、有序的班级和宿舍面貌,使课程资源在日常管理中不断丰富、完善,是打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学校的积极探索。 创建特色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融入到素质教育中,提升了办学品位。我校充分依托校本课程内容开辟第二课堂,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拓宽了学生道德体验。如学校充分发挥毗邻革命圣地打拉池红山寺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革命传统教育“第一课”制度,将清明节定为红色精神教育日。师生到红山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碑前敬献花圈,缅怀先烈,激发爱国情感,就将校本课程的理念落实到素质教育中,提升了办学品位。

二、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在理念和操作上对教师的引领不太及时。我校极度缺乏研发本课题的专业人员,教师在摸索中前进,理论上缺乏有效的指导,操作中易将活动程式化。为达到事半功倍、灵活操作的目的,及时进行师资培训迫在眉睫。

二是学校对实验教师的支持力度不够。本课题的研发需教师在理念提升、操作环节上付出大量时间和艰辛努力,学校应在经费支持和激励机制上给予实验教师鼎力支持,激发其践行的积极性。

三是应试教育的束缚、过程性评价机制严重滞后和安全等关键因素阻碍着活动的顺畅进行及常态开展。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留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太少;过程性评价机制还未在高考评价体系中得到应有的体现,家长、社会对本课题的开展认可不够;安全教育的警钟导致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本课题开展的顺畅环境,使其常态实施。

四是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包整编成校本教材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挑战。如何将活动缘由、活动过程、调查报告和评价成果等资源包精选整编,转化为校本教材的内容,并设置与相关学科知识点结合的探究问题,使之成为完整的校本教材,这对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挑战,需在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学校组织专业教师精心完成。

事实上,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动态持续过程,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并在具体运用中充实、完善。对实验教师和学校来说,还需更多耐心和更大探索勇气。

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启示

首先,独具匠心开展特色活动,彰显校园文化特色。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阶段的中学生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建议学校紧紧依托《平川,我可爱的家乡》内容,精心打造浮雕、雕塑、走廊文化等校园文化景观,营造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育人环境;依托历年举办的班级合唱节比赛、欢送毕业生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加大平川文化的渗透力度;以“立足校内教育,放眼社会实践”为基点,开展更具磨练意志、承担责任的特色活动。如每年可组织学生开展“徒步红山寺行”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以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平川,我可爱的家乡”征文活动、“我爱你,中国”红歌会等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彰显学校特色、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

其次,优化高考方式,营造探究活动大环境。如何使综合探究活动校本化课程亮点闪光、难点得到突破呢?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作用,设计综合、多元的高考方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升学的指标,这是解决当前综合探究教学举步维艰状况的最根本途径,坚信随着高考改革步伐的加快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第9篇

1、课时分配表

板块

授课

总课时

口语与写作

外教

60

阅读

外教

60

翻译

外语系教师

60

听力

外语系教师

60

2、培训目标

学员在结束培训后能达到雅思6.5相当水平,或六级580上。

3、学员选拔:

方案一:若自愿报名学生超过50人,为班级教学质量更高,可通过两轮英语测试(笔试、口试)进行筛选,选择两轮综合成绩前20名的学生进入A班,剩余同学按照实际情况看是否能开办B班。

方案二:若自愿报名学生低于20人,可要求在各班级中选择专业成绩较突出的同学报名参加。

方案三:报名的每位同学,均需要通过相关英语测试(笔试,口语)才可进入英语班。

方案四:具备以下任一条件的同学方可报名:1、通过四六级;2、专业课成绩班级排名前五;3、已进入实验室独立完成科研工作;4、具有其他相关英语证书。

4、培训内容

见附页

《英语口语》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口语/ Oral English

课程总学时/学分:30

适用专业:生化学院英语强化精英班

一、课程简介

《英语口语》是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使学生能利用已掌握的英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运用交际策略绕过难点达到交际的目的;能准确掌握诸如询问、请求、建议、忠告等交际功能;能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用恰当、得体的语言形式去体现不同的交际功能;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准确与流利的结合。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目的和任务

目的:使学生在基础阶段结束时,能够在一般的社交场合与英语国家人士进行交谈,表达思想,能够做到语音语调自然,无重大语法错误,语言基本得体。

任务:作为一门单项技能训练课,口语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自己讲英语,教师主要组织活动,辅导训练。

三、教学基本要求

该课程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练习,学会用英语思维,逐步掌握从简单句子到较为复杂的表达能力。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内向的性格特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和课外训练。

学生的英语此时应已有一定的基础、具备用英语表达思想感情的初步能力。因而可以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进行难度稍大的小型调研活动并口头报告调研结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是这一阶段训练的一项要求。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参加课堂任务活动为主,并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和英语网站浏览等教学设施,精选一些好的背景资料,场景设置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意识。除课堂授课外,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英语活动,如校园英语角等。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周郁郁,令狐敬编. 雅思口语最完整题库.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6年05月。

主要参考资料:

[1]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雅思研发团队. 新东方 雅思口语胜经.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5年05月

[2] Karen Kovacs编著,胡敏雅思教材第7代:雅思口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年02月

《英语语法与基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语法与基础写作/English Grammar and Basic Writing

课程总学时/学分:30

适用专业:生化学院英语强化精英班

一、课程简介

《英语语法与基础写作》旨在通过语法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英语语法概念、打下坚实的语法与写作基础,提高在听、说、读、写、译时有意识地运用英语语法的能力以及用正确得体的英语表达思想。学好英语语法是学生形成较强的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的基础。运用英语进行写作首先必须掌握它的语法规则。语法能力是掌握语言形式的知识体系,是语言实践能力的前提,对语言形式的正确把握将促进交际能力的提高。语法的掌握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它各门语言课程的学习。课程通过将语法与写作相结合,不是单纯地对语法知识的“坐而论之”,而是对语法规律的“起而行之”。 课程的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进入雅思等应试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传授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英语语法知识,使学生学会运用语法规则指导语言实践,提高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

任务:经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对英语语法的基本结构、规律与规则有明确完整的概念;能对英语语法的发展承传和各主要流派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较熟练运用语法规律和规则遣词造句,从而逐步提高英语输出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教材中所讲授的语法层次、句子结构、主谓一致、名词的数和属格、限定词、代词、动词及其时与体等英语语法的基本结构与规律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能较熟练地运用这些语法的基本规则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Langan.《美国大学英语写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7年12月。

主要参考资料:

[1] William Strunk著. 《英语写作手册:风格的要素(新译本)》. 2016年10月

[2] 2020年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851英语写作考研全套资料汇编

《英语阅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阅读/English Reading

课程总学时/学分:60

适用专业:生化学院英语强化精英班

一、课程简介

《英语阅读》课程是英语专业大类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分为两个阶段:报刊英语阅读和科技英语阅读。《英语阅读》为报刊英语阅读阶段,该课程要求教学内容选材广泛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如英美主要报刊杂志中的时事评论、社论、政论、专题报道等方面的文章,题材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环保、人口、国际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本课程通过使学生熟悉英美报刊杂志的文章的一般特点,帮助其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篇章布局,语言技巧及文体修辞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想表达能力。课程采取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以精讲为主,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出相应的报刊文章实例,让学生自己先读、先分析并观察报刊文章的特点,最后再由老师讲评。还采取课后讨论的方式进行授课,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就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并展开课后讨论,然后由教师课内组织讨论并进行点评,授课中适当增加笔头作业,如归纳大意、新闻评论及学写新闻报道,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以及笔头表述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目的:本课程根据所教授语言内容的需要,恰如其分地介绍新闻、贸易、金融、商务等知识并配合其它有关专业内容,起到促进语言教学的目的,同时也起到帮助学生巩固和丰富相关专业知识及扩大知识面的作用。

任务:本课程应以西方报刊中报道和论述的各种题材的文章为主要内容,集英语语言学习和相关知识的传授为一体。通过有指导的阅读和训练,使学生了解西方报刊文章报道和论述的主要内容、掌握这类文章的文体、语言和内容特点,扩大其日常报刊阅读知识面、提高其语言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报刊中涉及商务、金融、经贸知识、日常新闻知识等能正确地理解。在学生现有的英语语言技能和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阅读,使他们掌握西方报刊文章的内容特点和语言特色,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并提高他们阅读和理解西方报刊文章的能力,同时扩大和深化其语言和专业知识,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西方报刊文章内容,消息丰富,性质不一,本开除将针对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经贸、经济、金融、商务等方面的一些基础理论,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学生参与等方法讲授;对于一些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的基础知识,则可以采用问题索解、课堂讨论和课外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联系报刊文章语言,题材,内容实际,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对语言的欣赏及驾驭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亲身体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与价值。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张争. 《雅思标准教材阅读分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02月。

主要参考资料:

[1] Els Van Geyte著,《胡敏雅思教材第7代:雅思阅读》,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13年02月

[2]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雅思研发团队著,《新东方 雅思阅读胜经》,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10月

《英汉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汉翻译/E-C&C-E Translation

课程总学时/学分:60

适用专业:生化学院英语强化精英班

一、课程简介

《英汉翻译》主要介绍英汉汉英笔译的基础知识和技巧。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翻译概论、英汉对比、词汇翻译、句子翻译、修辞翻译及常用文体翻译等,其中重点介绍翻译的基本知识、主要技巧及其在常见文体翻译中的运用。本课程注重翻译认知教育,精讲与多练相结合,一般翻译技巧学习与具体语篇翻译练习相结合,由词到句再到语篇,循序渐进,通过大量的课堂与课外翻译实践练习与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翻译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英汉笔译技能及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既能够有效地赏析、评价翻译作品,又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简单的文学语篇和常见的应用语篇的翻译工作。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目的:通过翻译基础知识和常用技巧的学习与具体语篇翻译练习相结合,使学生了解翻译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英汉笔译技能及英汉语言、文化差异,树立翻译的语境意识,既能够有效地赏析、评价翻译作品,又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简单的文学语篇和常见的应用语篇的翻译工作。

教学任务:本课程以翻译概论、英汉对比、词汇翻译、句子翻译、修辞翻译及常用文体翻译等的教学为主线,以翻译知识、技巧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小说、散文等文学语篇的翻译和商务、科技、旅游、法律等实用语篇的翻译为课堂练习的主要内容。通过讲、练、评相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翻译知识和技巧。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包括:

1)要求平时做好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积累,课前进行适当预习,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练习、老师讲评、集体讨论相结合,课后学生做好知识复习和笔译技能补充练习;

2)准确把握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做到语言信息传达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力争实现“信、达、雅”;

3)将句子翻译技巧练习与文体语篇翻译练习相结合,树立翻译的语篇意识;

4)借助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化教学设备,利用教材、网络、精品课程、传神翻译实训平台等学习资源,提高翻译技能训练的效率。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翻译技能讲解与语篇翻译练习为主,由词到句再到语篇,循序渐进教学;全程多媒体教学,有效利用《英汉笔译》精品课程资源和传神翻译实训平台,指导学生先通过学习与练习将笔译技能各个击破,再结合各种文体语篇进行翻译综合练习,从而突出课程实践性,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翻译学习的兴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翻译学习资料的新颖性,实用性;鼓励学生经常进行翻译比较和讨论,树立学生翻译学习的语境意识、精益求精意识和创新意识;坚持教师精讲与学生多练相结合的道路、坚持学生的翻译互助学习模式。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彭萍编,《实用语篇翻译:英汉双向》,中国宇航出版社,2015年01月

主要参考资料:

[1] :王恩冕著,《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四版)》,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15年08月

[2] 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材编写组编,《英语翻译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英语听力》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英语视听说/Basic English through Audio Visual Means

课程总学时/学分:60

适用专业:生化学院英语强化精英班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通过各种内容的听力训练,是学生听懂并准确理解英语国家人事在交际场合中的各种英语和讲话;能听懂有关政治、经济 历史、文化、教育、语言、文学、科技等方面的一般讲话内容及其后的答问;能听懂并理解VOA或BBC节目中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记者现场报道;能听懂同样题材的电视时短片及电视短剧,并培养学生根据所听材料进行推理和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目的:本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初步克服听力障碍,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在一般社交场合的交谈和相当于中等难度的听力材料,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论点或情节,能根据所听材料进行分析、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并用英语简要地做笔记。增强学生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能力,为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打好基础。

任务:本课程以任务教学法为主。每课基本遵循三个阶段:

1.观看前预习:教师在每堂课课前都会以关键词的形式给学生布置预习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任务,由学生课外准备;课堂上学生分组限时按专题使用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进行汇报并回答问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科学研究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有机会使用英语进行实践并互相学习。

2. 观看中分析: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对使用的影视材料采取边观看边分析理解的处理方法。看影片之前教师根据内容提出几个对影片主旨大意的理解性问题及个别重要细节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边看边思考;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的形式处理解决影片重要细节、文化点及语言方面的难点。

3.观看后讨论:影片观看完毕之后,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记录,然后向全班做汇报并回答听众的提问。用这种方式可以检查学生对所看影片的理解程度、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锻炼他们的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应变等综合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多听多练,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培养学生抓关键词与句。通过大量训练,学生能推测内在含义,释意复述,达到雅思考试中听力部分的要求。

1.能够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所做的难度不超过所学语言知识的讲座,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内容,并能便别说话人的态度和语气。

2.听懂VOA慢速新闻广播和文化节目,以及VOA或者BBC简单的时事新闻,能抓住主要内容。

3.能够看懂表现日常生活方面的少年节目影片,听懂其中大部分内容。

四、教学方法及手段

任务型教学法:将教学任务分为前期任务、自主视听和后期任务三个阶段。前期任务须描述清楚任务的内容、目标、进行方式、检测形式和时间规定等,以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时进行自我计划、调整和评价。学习策略、背景知识和难词难句的解说也须在前期任务中完成,这项子任务一般以教师讲解或示范的形式进行。如任务主题为学生较为熟识的话题还可让学生围绕任务主题展开热身讨论;自主视听是任务的主体,一般占课堂教学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包括对主旨要义和细节的透彻理解(可借助字幕和解说项等)、策略和技能的应用实践和就所学内容展开讨论等活动;后期活动包括学生的总结汇报和教师的信息反馈。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检测学习效果,以便对下一任务的设计进行调整和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指导。

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法:协作学了教师的个别协助以外,主要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每两节连续课时至少有一次讨论,如单元主题为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则在视听前安排热身讨论,否则,会在视听后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讨论。讨论环节之后紧接着是小组代表的汇报发言和老师的评论或反馈。讨论和汇报是视听说课型中"说"的具体体现,也是视听说任务模式中的产出环节,其前期输入可以是热身讨论前获取的经验和知识,也可以是总结讨论前获取的新知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 网络。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雅思研发团队,《基础培训雅思听力胜经》,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03月。

主要参考资料:

第10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根据学校课程发展的需要随时调整,即使同一课程资源也要随时根据指导教师认识的提高和课程发展的需要及时予以调整和重新进行布局。

我校最初开发同时开发了《走近黄河》以及《礼仪教育》这两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两个课程资源的研发背景最初是适应我校当时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当时这两个课程资源的研发纯粹就是为了解决学校当时发展过程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已。

《礼仪教育》的研发,我们费了很多的心血,初步形成了一本教学资料,并且初步达到了“树立学生良好的外在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进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和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这一目的。在初步达到这一目的之后,虽然我们有进一步研发的良好基础了,但因为他在学校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我们后来从幼儿园移植过来的校本课程《黄河泥塑》相比,意义不如它大,而我们的师资以及课时都是有限的,因此为了更快地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我们暂时把《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暂停了下来。但这并不说明我们从此不再研发,而是等待更好的时机和师资队伍的壮大。

与校本课程结合,分隐性实施和显性操作两个分支深入实施。

我们的课程在不断地推进,可是显性的成果并不多,虽然学校的整体工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影响下有了很大进步,学生的各种常规和行为也已进入了规范,学生的心思也全部用到了学习上,可是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我们开始思考,能不能在子课题的设置上增加显性易操作的内容。这时我们就想到了我校的《黄河泥塑》校本课程。

早在2009年的春季,我校就开始了《黄河泥塑》校本课程的研发,最早是在我校的幼儿园大班局部实施,后来考虑到它的可行性和潜在价值,最终经课题组成员的商议在2009年的秋季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子课题引进了小学部实施,并最终形成规模。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显性资源,易操作,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动手动脑劳动技术等方面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很好分支。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时,为了它更好地深入发展,我们准备把它独立为校本课程来研发。

不管它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子课题出现还是作为校本课程出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同内容,在操作方面实施过程中互相促进。在研发过程中《黄河泥塑》始终以黄河文化的丰厚底蕴作为背景,以黄河岸边丰富的粘泥资源作为载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实现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提高。这样,在课程的推进过程中我们就有了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的分支,共同前进。这也给了我们课程研发者一个启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隐性资源的推进和落实,也要努力挖掘一些显性资源来助推,共同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以上是我校在研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过程中的一点思考,总结出来与广大同仁交流切磋,以求共同提高。

(作者单位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市中中心小学)

第11篇

【关键词】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浸润人生

《易经》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所论及的就是“以文化人”。文化从它的发端之初就是与教化、教育、感化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有人说,一流学校靠文化,二流学校靠制度,三流学校靠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的宗旨在于发挥学校文化的力量,将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渗透其中,创建学校精神、文化价值、学校道德,整体塑造学校形象并使之成为师生、学校生存发展的本色底蕴。是学校核心竞争力――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一、寻根固本,一校一品,彰显学校特色

“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优秀的校长首先是一个优秀的思想者,要有清晰的办学思路,明确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善于谋划学校与老师、学生的可持续长远发展。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校长及其行政一班人办学智慧的结晶。

学校文化建设应该是寻根固本之旅。学校文化来源于对教育方针、政策,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真谛的准确把握,来源于对该校传统文化、区域文化的发掘、总结、提炼、升华。惟有如此,才能在保证办学不偏离正道的前提下,文化具有扎根生长的肥沃土壤。我东温泉镇中心学校深入挖掘地域温泉文化,传承“孝泉”佳话,确定了“让东泉温润你一生”的办学理念,倾力打造感恩特色校园文化和“八好泉之子”日常养成教育。构建了“洁雅身心 兼善天下”的校训,“澡身浴德 厚积薄发”的校风,“赏识关爱 教喻有节”的教风,“效山乐水 品学兼修”的学风,“润德修己 厚泽于人”的管理理念以及“巴渝泉文化特色名校”办学目标的文化理念体系。立足地域温泉文化和传统优秀文化之根,夯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之本,彰显温泉文化之特色,既有传统优秀文化之底色,又有地域特色文化之亮色,是其他学校所不能复制的,是东泉学校傲立瞩目的最重要原因。

二、润情启智,体验笃行,丰润文化磁场

如果说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是人的大脑、人的思想,需要仰望星空,那么学校文化载体就是人接地气的双足,需要脚踏实地。文化载体之重要犹如生命营养需要血液循环来承载和传递。

(一)课堂是人生的重要驿站

本质意义上,课堂生活是一种文化的重组与建构,是社会文化与个性文化,化与儿童文化和谐共生的过程。构建课堂生态文化:尊重、交流、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应有的相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之间应有的学习方式。课堂不仅应有知识的探求,更应有文化的传承;不仅有生活的多彩,更应有生命的灵动;不仅是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师生今天获得饱满丰盛的幸福人生。

东温泉镇中心学校着力于“温润课堂”――“起于情,动于智,润情智,练为用”模式的探究构建,打造“润情启智”的常态、生态课堂。利用课堂主阵地承载着学校文化育人功效。在温润课堂中,教师态度是温和的;学教氛围是温馨的;学教进程是教喻有节的;学教感受是温暖的。从“温润课堂”走出来的学生是“效山乐水,品学兼修”的,从“温润课堂”走出来的教师是“赏识关爱,教喻有节”的。

(二)环境是文化的强大磁场

如果说校园是一个文化磁场,一个小“宇宙”,那么学校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职员工就是一个个文化原子、分子。人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能动改造者。自己被浸润磁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浸润磁化身边人的同步过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也。文化及其环境不仅是静态的,更应是动态的。外显文化浸染内隐文化,内隐文化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然流露方为最佳效果。

东泉学校通过主题文化墙,“醉美东温泉”楼道文化,班级感恩文化展示来强化外显物质文化,营造文化浸染氛围。此其一,更重要的是行为文化的养成,其核心在于“动”在于“小”。学校以“八好泉之子”过程争创、评价促养成为校园文化的激活点,即依托“把旗升好,把课上好,把路走好,把饭吃好,把地扫好,把话说好,把节过好,体艺特长发展好”具体的生活、学习小细节来抓学生日常良好习惯养成,贯穿、承载“泉者,荡涤污秽――洁雅高贵的气质;泉者,奔流不息――活泼灵动的性格;泉者,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信念;泉者,滴水穿石――坚韧顽强的意志;泉者,绕山蓄坝――锐敏聪慧的心智;泉者,润泽万物――感恩助人的善行”的品质教育。“泉水叮咚响,滴滴闪闪亮”,学生在日常的体验、笃行细节中很好地发挥了动态文化磁场的浸润功效。

(三)主题活动是文化的生长点

学校文化推进的瓶颈问题在于怎样落地生根,内化外显到师生的言行中。东泉学校构建了文化实施(评价)体系,着力建设班级(“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班团队活动)、年级组(传统节庆系列活动)、校级(年度健康艺术节暨感恩季系列活动)三级主题文化活动体系。使文化活动主题化、序列化,并以主题鲜明度、师生参与度、活动创新度三维来评价。不断积累、丰富学校文化活动资源库,促进文化与时俱进生长丰盛。如此,一方面活动组织者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炊之有米;另一方面师生在浓郁、丰富的主题文化活动实践体验中浸润学校特色文化。如今,学校感恩升旗仪式,《泉之韵》校报,“我们的节日”,“健康艺术节暨感恩季系列活动”正逐渐形成学校文化品牌。

(四)校本课程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而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内容融入学校文化基因,课程设置问题探讨、实地调查等实践体验环节,课程成果展示学校文化印记。校本课程不断开发、实践、丰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校文化认同、生成、生长的过程。

第12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在校园绿化、美化方面,投入了不少的资金,校园的绿化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如古树名木、四季常绿的松柏树、各种造型的小灌木、热带植物、珍希花卉等,这些植物可以遍布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形成美丽的校园景观。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利用校园内多种多样的植物资源,开设具有校园特色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建立了专门的植物园、花棚,种植各种各样的观赏植物。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场地,就购置一些直径较大的大花盆,统一放在操场的一侧,每个班级负责一个,并建立课外活动小组,负责种植和管理。学校安排专门的生物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和条件,记录活动过程。虽然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对于身边的各种植物,虽然天天都见,但有些却叫不出名,还有些只知道俗名,说不出学名。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可由指导教师把感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组建生物特长班,以学校的植物园、花棚、大花盆等校园绿化环境为教学基地,开展校园植物的认识和分类的教学活动。笔者所在学校《校园植物的调查和分类》这门课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设起来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通过学习《植物分类学》的相关知识、上网查找资料或者走访市园林处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学习活动,把校园内的观赏和绿化植物的名称和分类地位弄清楚,再把这些资料汇集和整理,就形成了一门比较系统的、具有校园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进一步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指导学生给班级和校园内的所有植物贴上标签,注明科、属、种的名称,一些重点植物还简单介绍了生活习性和分布等,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景。

2 课程设计与实施

2.1 设计理念

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②以学校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培养英才加特才”的办学指导思想为依托,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强化教师的服务意识。

③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成长。

2.2 课程目标设计

①掌握植物分类的过程和一般方法。

②学会查阅植物分类检索表和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③能说出校园内常见的观赏植物和绿化植物的名称。

④能利用检索表确定部分植物的分类地位。

⑤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观察、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⑥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观,建立社会责任感。

⑦体验学习活动的乐趣,建立自发、自主、自信的学习情感。

2.3 课程内容

①初步介绍有关植物学的基础知识,重点介绍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史、植物命名法、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使用和编制简单的检索表。

②介绍与校园植物有关的科、属、种的特征及识别方法

③对班级、走廊、花棚中各种常见的花卉进行分类,能说清楚它们的科、属、种,能初步介绍这些植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④对校园内其他绿化植物(包括草本和木本)、野生植物进行认识和分类,了解其典型的生物学特征。

⑤利用检索表对大花盆中种植的特殊农作物进行分类检索,确定植物的名称,了解这些植物的生活习性,并对生长状况做出简单的判断。

⑥观察某些校园植物生长的突出特征,说明它们体现的生物学现象和原理(如顶端优势、向光性等),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4 课程实施

①实施对象:主要在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中开展这项学习活动。因为高中二年级刚开始开设生物课,这样可以把校本课程与生物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②实施的时间:在高二年级的下学期,主要是结合气候特点和植物的生长规律。春天陆续进入了作物的播种期、生长期和繁殖期,夏天是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这个学期比较有利于观察植物的各种性状和生活习性。

③实施的过程和场所:本课程安排在高二年级的活动课时间,理论课集中在生物实验室进行。实践课有集中、有分散,在室外进行。早春植物还没大量萌发时主要进行理论课教学,每周1课时,共4课时。春末和夏季进实践课教学,按课程内容计划逐一完成教学内容,大约进行12课时。

④成果展示和资料整理:利用2课时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适当的评价。然后将所得资料收集后加工和整理,对校本教材进行修订和完善。3课程开设的体会

课程的开设突出了人文思想,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积极引导和鼓励。对不感兴趣的同学不能强迫他们加入这个活动,在开设课程和组建特长班时,要做好宣传和解释,不能做某些硬性的规定。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是开好校本课程的关键,在开发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学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创设各种条件,如购置花盆、珍贵的观赏植物、植物的种子、改造花棚等。在课时的安排上保证授课时间,人员安排上配备了生物组的骨干教师。由于课程内容已超出了中学生物课的范围,因此要求教师有比较渊博的知识,还要关心、爱护学生,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