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4 07:18: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哲学硕士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有我之境;以小观大;以我观物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93-01
朱良志曾说:“中国画有千岩万壑、重峦叠嶂式的构置,但更多的是追求在微小精制的景观中展现广阔幽远的境界,意象是精微的,韵味却是幽远的。”①朱良志先生这话虽为不易之论,也从理一分殊的角度来分析两宋时期与前代的山水画转型,却没有注意到,这种追求微小精制的构置的转型与成熟是在南宋时期。尽管在北宋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已经出现了“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月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念;在文学上也涌现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的思潮;在绘画上,北宋小景山水也似乎初见端倪,五代宋初的惠崇以江湖小景而闻名,可以作为初期的代表。“他的画多写汀洁沙坡,溪桥渔浦,烟雨芦荡等江南小景。”②但也因为与当时主流的审美标准相左,《宣和画谱》未录惠崇。这些早期文化哲学思想和小景山水的尝试是为南宋山水边角之景做了重要的铺垫。但北宋绘画的主流仍然是以雄伟之风为主导的全景式山水。
郭熙在总结范宽之后北宋画坛之风曾这样说道:“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齐鲁关陕,幅员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由于北宋后期临摹之风盛行宫廷内外,全景山水难有新的突破,文人士大夫愈来愈欣赏平淡清远的画风。“在南宋画风的形成过程中,李唐肇其端,他后期的绘画,开启了南宋一代画派崭新的面貌,然而李唐在北宋的时候谈不上一变,至少说,在北宋时,变化还未有成功。”③其早期的作品《万壑松风图》与范宽存世作品比较,可以看出明显的师承关系,也是比较典型的全景山水作品。直到李唐南渡,他一改了师承中习惯了的方法,在构图上将一些物象忽略,将景物拉近,改变了构图。“至马远、夏圭时已经形成以边角山水的特征的南宋山水风格,他们把李唐开创的刚劲、简练、局部取景的画风发展到了成熟阶段。”④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光宗、宁宗时任画院待诏。生卒年不可考,他早年继承家学,后师承李唐,在中年时期自己的大胆创新,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边角院体山水画风格。《画史会要》记载马远“师李唐,工山水,人物,花鸟,独步画院”。“这是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生长,历五代,北宋到南宋才完成的。”⑤可见马远在中国山水绘画史上的重要作用。《雪滩双鹭图》正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代表,“树取一枝,石取一角,溪出一湾,简率中透出轻旷的意旨,景少而意多,物小而韵长。”⑥整个画面虽用笔不多,便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派深冬的山野景色。
《寒江独钓图》中仅画一叶扁舟和一个坐在船头垂钓的老翁,寥寥数笔“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7}的儒家“宇宙心灵”溢于画面,船边勾出数条水纹,画幅大片空白不着一笔,既流露出虚静和空灵的道家思想,“独钓”又使人感受到浓浓的禅味。
与北宋绘画“以大观小”完全相反的“以小见大”的绘画思想显然吸收了理学“理一分殊”思想的营养。南宋山水“以小观大”的视点已不再是着眼于高山大川的恢宏和博大,画家们都醉心于微小的世界中。山水的边角之景构图上从李唐开宗立派以来至马远已趋于成熟,“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需多”,山水画由表现出的无确定的观念、含义和情感的“无我之境”转向融入了画家对本身对物象的内在生命和意蕴的思考的“有我之境”。
马远的传世名作《水图》共十二段在所有的画中,画家的用笔灵动,流畅。用笔虽不多且画面上虚下实,却能够为广阔的水面而拓展了有限的画面空间。无论表现是平静的《寒塘清浅》还是表现来势汹涌的《黄河逆流》皆得其性,尽其性。明代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评价说:“马公十二水,惟得其性,故瓢得鑫勺,一掬而湖海溪沼之天俱在。”明人王世贞也对马远的《水图》评价极高,并为此作《题马远十二水》。从《水图》可以看出,马远作画如诗人遣词炼句,用笔大胆摒弃,以高度洗练的笔墨,于有限空间展现无限的韵味。
南宋时期,山水绘画的题材逐渐广泛,山水与人的关系加强。在山水作品中我们可以大致读出画家的感情,山水中出现的人物活动多了,人物不再是只起点缀的作用,有的山水几乎成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在马远的名作《踏歌图》中画中景物简约而章法精炼,用挺拔概括的笔墨表现峻峭奇异的高峰和烟雾迷蒙的树林,一派清旷高远,简洁刚劲的意境。我们可以看到马远对自然山体的表现使用的大斧劈皴已经达到了不顾真实变化融入了更多的想象和艺术加工,自然在这里已经完全风格化了,具有十分醒目的风俗情结。这种粉饰南宋太平、民生安乐的作品,除了《踏歌图》之外,马远的《华灯侍宴图》、《晓雪山行图》等山水画作品不在仅仅是描绘仙山楼阁、贵族园囿游赏、士大夫幽楼隐居的景色,更多的是南北方山川郊野的自然景色。
正是因为宋朝皇帝特别是宋徽宗的大力提倡,花鸟画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绘画课目。马远《梅石溪凫图》是以山水与花鸟题材的结合图,这类的题材在北宋时期是看不见的,此图设色画幽僻的崖涧,石壁上梅花盛开。一群野鸭在涓涓的溪水中或追逐嬉戏,或梳理羽毛,或振羽欲飞,不禁让人想起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人的绘画,犹如画诗,到了南宋尤是如此。画面追求“诗意”,是宋代绘画的一大特点。苏轼评王维绘画为“画中有诗”,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诗与画是两种不同形质的艺术形式。注重对画面诗意的表现这也是南宋院体山水取景简约的深层原因。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中国诗的含蓄特征也成了山水画的自觉追求。诗意是宋代山水画艺术意境的重要开拓,在形似中求神似,有限中蕴无限,与诗文同趋,日益成为中国艺术的审美准则和艺术特色。
在马远的《山径春行图》中描绘的是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的江南,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文士仰头遥望远方,他捻须微笑,若有所思。在这幅作品里,画家着墨不多,但巧用对角线的构图,将观画者的视线随着文士视点转向那飘渺远处。
综上所述,在南宋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以边角之景代替全景式的大山川在山水画布局上是一次革新,开创了山水画的崭新时代。马远的边角之景是对艺术的高度提炼,把景物富有感情化并且加以突出表现,画家的主观感情在画面中有了更多的直接表露,预示着中国山水画逐渐从无我之境过渡到由我之境。
注释:
①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和中国画学研究[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85-300.
②高纪洋.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23-30.
③毕李李.南宋山水四大家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7-10.
④薛春霞.宋元水墨山水笔墨风格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7-11.
⑤李霖灿.中国美术史讲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2-145.
⑥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3-19,360-372.
⑦田建平.论宋人山水画中的道与理的思想意思[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16-20.
参考文献:
[1]朱良志.扁舟一叶——理学和中国画学研究[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85-300.
[2]高纪洋.从全景山水到边角之景[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23-30.
[3]毕李李.南宋山水四大家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7-10.
[4]薛春霞.宋元水墨山水笔墨风格的继承与创新[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7-11.
[5]李霖灿.中国美术史讲座[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2-145.
[6]邓乔彬.宋代绘画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3-19,360-372.
[7]田建平.论宋人山水画中的道与理的思想意思[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16-20.
【论文摘要】幽默是以语言为媒介,根据特殊语境,运用轻巧而诙谐的语调,暗示说话者的意图,达到艺术的效果。本文运用预设理论从语用角度分析言语幽默的生成、理解与欣赏。
一、引言
幽默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不仅起着改善人际关系、调节谈话气氛的作用,而且还能体现个人的智慧与人格魅力。幽默言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颇受语言学界关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对幽默的研究一般着眼于修辞格、合作原则、关联理论、言语行为、言语行为与指示语等语用原则与要素。本文拟从语用预设(前提)理论的角度出发,尝试运用预设的共识性、合适性和可撤销性等特点来解读言语幽默。
二、预设与预设性质
1、预设(presupposition)
预设(presupposition)被译为“前提”、“先设”等,是源于哲学研究。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佛雷格、罗素、斯特劳森最先对预设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这个概念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兴趣。下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预设:
张三会唱歌。
这句话的预设是(以下用>>表示):存在张三这个人。如果这句话被否定或被质疑,仍以原句的预设为预设,这是预设的一个特征。(徐盛桓,1993)
即:张三不会唱歌。
与:张三会唱歌吗?
仍>>存在张三这个人。
以上分析主要是从语义角度,即在句子语义结构层面上展开(何自然、陈新仁,2002:140),而语用学范畴下对预设(前提)的理解和定义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看法认为“前提是说话者传递交际意图时对其意图的传递所作的设定”;第二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是有效实施言语行为必须满足的恰当性条件”;第三种看法认为语用前提指“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何自然,2002:141)语用预设是从语用(使用语句的语境及说话人的身份、知识背景等)上分析预设。它包括这样三个要素:说话人a通过话语s预设命题s’。
2、预设的性质
(1)预设的共识性。共识性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既可以是共同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共同的言语环境、共同的文化背景。
(2)预设的合适性。预设合适性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与特定的语言环境相协调。具体地说,为了使预设能被交际者所理解,必须满足一定的语境条件,如参与者个人的身份、性别、年龄,他们之间的亲缘、地位关系,涉及者的状况以及其他的客观背景,等等。
(3)预设的可撤销性。一定的语言结构可以产生预设,但是背景信息、特定语境和言语内容相斥会导致预设消失,这叫预设的可撤销性。
(4)语用预设的非规约性。非规约性指的是语用含义并不是话语包含的语词本身所体现的意义,或者它并不是话语的字面意义,而是根据特定的话语环境推导出来的意义。
三、语用预设与言语幽默
1、取消语用预设的共识性产生幽默
共识性的存在保证了交际的有效性。假如言语交际双方具有共有知识,那么预设对于听话人具有可接受性;反之,往往不能使有效信息顺利传达,在言语交际中产生障碍,导致“不和谐”现象的出现,产生幽默效果。如:
小张邀请好友晚上去他家吃饭,好友答应如果不去看女友就来。傍晚,小张打电话给好友:“在干吗?”“准备出发”“好,快点,我们都在等你”“不,我出发去看女朋友。”
此处幽默效果的诱发因素就是基于取消了预设共识性,小张理解的“准备出发”是去他家,而好友指的是出发去看女朋友。
2、取消预设的合适性产生幽默
预设的合适性要和语境相连,如果忽视语境原因,故意使用错误的预设,就可以达到正常交际以外的某种交际目的。比如:
“台上的唐太宗怎么戴块手表?”
“人家是皇上,弄块手表还不容易?”
——转引自康佳珑《语用生幽默,预设出神力》
在这段幽默中,答语预设了唐代是有手表存在的,这个预设极其可笑。在几千年前的唐朝,言语的发出者处于对舞台表演细节上疏忽的不满而故意使用了错误的预设,即产生了幽默效果,又有力地达到了嘲讽的效果。
3、利用预设可撤销性产生幽默
预设的可撤销性指含有预设的话语在前面出现后,发话人后来又补充否定了这个预设,导致预设的废止。发话人有时就会有意或无意地设置这种悬念性预设,然后通过预设的否定或与预设相冲突的话语,制造幽默。
看下面一个著名小品中的片段:
一个访客到交警家里送礼,结果只有领导的爸爸在家,访客说:“大伯,那么这东西就交给您了!”老父亲回答:“不能要,绝对不能要。我告诉你,我儿子在家也不能收,这点我相信,他比较随根,我从来就没收过礼。也没人送啊!”
——赵本山小品《门神》
这里,有人给老人的儿子送礼,老人坚决不收,他自己说就从来没有收过礼物,这就预设着有人给他送过礼,“从来”这个预设触发语预设这样的事情也不止一次发生,这样的预设给人们心理上传达的信息是:老人也是个不小的领导,经常遇到给他送礼的事情,可他公正廉洁,不收受贿赂,正当人们得到这样的信息而对老人敬佩和期待他说出什么豪言壮语时,老人却说了一句“没有人给我送啊!”让前边的预设撤销,人们根据预设而来的所有心理期待扑空,所有的联想和思考都做了无用功,所有的不和谐都变成了理所当然,唯一的方式也只有放声大笑了。
四、运用语用预设鉴赏言语幽默
幽默语言的形成是复杂的、多渠道的、全方位的,是综合的语言艺术。
幽默言语的产生一方面离不开曲折而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另一方面离不开特定的民族文化、历史和社会自然环境。因此理解和欣赏幽默必须要求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和语用推理能力。当我们听到或看到一则幽默时,实际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幽默的发出(预设)——分析推理过程——幽默的接受(与事实相符与否),其中这分析推理过程也是人们利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来理解的过程,包括我们分析语用预设的共识性、可撤销性、合适性等。
五、结语
幽默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少了幽默,生活平淡无趣,作为现代人有幽默感、有欣赏幽默的能力很重要。当然我们还可以从预设的其他角度来讨论幽默现象的产生。例如:焦点转移、语义模糊等现象都可能影响预设而产生出幽默话语。本文试图为幽默与语用预设的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觉,与读者共享。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2]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范姗姗.预设与言语幽默的生成[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7.
[4]王菀情.预设理论对言语幽默机制的诠释[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5]刘银霞.幽默笑话中的预设生成[D].河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曹正波.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分析黄宏小品的幽默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07.
摘 要:基于传统的弱势地位、政治性敏感地位与旅居海外等原因,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语境下的特殊基督徒群体如妇女基督徒、教职人员以及海外华人基督徒的现状研究或忽略、或顾忌,或鞭长莫及,出现研究单薄或者成果寥寥无几的情况。运用社会分层的理论与方法,侧重研究特殊基督徒群体的经济、政治生活以及与海外华人基督徒与中国内地的全方位联系与影响,应成为今后研究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妇女基督徒;教职人员;海外华人基督徒;现状研究;述评
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妇女基督徒、教职人员群体以及海外华人基督徒,或者处于传统的弱势地位而为人所忽略,或者处于政治性敏感地位而为人顾忌,或者居于海外而为人难以触及,他们成了一群特殊的基督徒群体。本文试图对此三类中国式特殊基督徒群体十年来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评述,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一、妇女基督徒现状研究
目前,中国大陆未见有妇女基督徒现状研究的专著。不过,相关的博士、硕士论文倒有数篇值得称道。陈玉英的博士论文《基督教信仰对妇女婚姻满意感之影响》(华东师范大学,2011)采用问卷调查的量化研究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妇女基督徒的婚姻满意感,发现:基督徒妇女信教年数越长婚姻满意感越高,基督教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婚姻满意感越低,基督徒妇女婚姻满意感显著高于非基督徒妇女,基督徒妇女婚姻满意感最低的相关因素是冲突处理、休闲娱乐和性关系。信教10年以上的基督徒妇女婚姻满意感却在六个维度上显著提高,包括男女角色、子女教养、姻亲关系、金钱管理、冲突处理和感受关爱,原因是妇女信教后在认知层面发生改变,或者深层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婚姻满意感提高。
王邦虎的硕士论文《乡村妇女的“天堂之路”》(安徽大学,2010)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安徽怀远新河地区的妇女基督徒进行了田野调查,认为妇女归信的直接诱因是疾病与家庭苦难,信教妇女在仪式中释放压力得到解脱,同时在祖先崇拜、丧葬仪式中坚持不跪拜的基督教原则,但最后又不得不参与其中,表现了基督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折中。刘延飞的硕士论文《一个农村女性的基督教信仰研究》(中南大学,2011)通过对一个农村妇女基督徒的生活进行长期的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发现农村妇女选择基督信仰深受农村重男轻女的社会文化影响。同时,信教以后的农村妇女有着向亲戚、朋友、邻居甚至陌生人传教的相当热情,这成为农村基督教迅速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李瑾瑾的硕士论文《女性宗教认同研究》(郑州大学,2007)对郑州市佛教女信徒与基督教女信徒在宗教认同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许春燕的硕士论文《基督徒心理幸福感、宗教性、压力知觉及社会支持的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1)通过心理学的专业测量,发现男女基督徒在心理幸福感、社会支持、压力知觉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基督徒的心理幸福感、社会支持、内倾宗教性得分显著高于男性,而男性基督徒的压力知觉、外倾宗教性得分显著高于女性基督徒。常薇的硕士论文《中国基督教宗教性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发现在基督徒和慕道友中,女性的宗教性总分显著高于男性,且女性在宗教性上比较趋同,而男性的个体差异较大。另外,也有学者对农村妇女信徒总体情况、某一地区的妇女基督徒的调查、残疾妇女基督徒见证叙事以及基督教关于妇女的观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花传国,易水霞,2011;赵银侠,2000;张蓬,尹宏,1988;林连华,2009;王晓春,1991;王美秀,1995)。
二、教职人员现状研究
李峰的《乡村基督教教职人员的社会阶层分析――以浙南Y县X镇基督教为个案》(晋阳学刊,2006年第3期)以浙南X镇为个案,参照陆学艺教授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阶层划分的成果,考察并发现了该地教职人员的阶层分布:基本遍及乡村社会的各阶层,尤以家庭小工厂主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农民知识分子、雇工以及私营企业管理者此五阶层为最,作者认为乡村教会存在着形式开放性和实质封闭性等特征。
刘建忠的硕士论文《论宗教教职人员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新疆师范大学,2011)将教职人员与和谐社会建设联系起来,认为宗教教职人员是沟通人神及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关系的“双重桥梁”。他们不仅支撑着宗教的生存与发展,而且通过日常的讲解经活动和自身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周围的信教群众,从而对信教群众的思想言行、各宗教间以及同一宗教内部不同教派的关系发生影响。宗教教职人员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天然优势,协助党和政府开展基层工作、倡导并先行对陈旧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教义教规进行改革,尤其是在协助解决涉及民族宗教方面的问题时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宗教教职人员在带领信教群众发展经济、开展国际民间交往从而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海外华人基督徒现状研究
关于海外华人基督徒的现状研究,至今大陆还未见有专著出现,仅见美籍华人杨凤岗的《皈信・同化・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一书。该书通过对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华人教堂的田野考察,发现,美国华人基督徒既没有放弃族群认同被动地接受同化,也没有拒绝融合而简单地固守其族群认同,而是同时圆润地建构和重构美国人认同、华人认同和宗教认同(叠合认同)。在叠合认同模式之外,杨凤岗还发现另外两种不成功的或适应不良的认同模式:碎片融和、融化融合。
此外一些期刊论文具有一定的影响,值得参考借鉴,如张云《北美华人基督徒影响力分析――基于“软权力”的视角》(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第5期)、万晓宏《美国华人基督教会研究:以大波士顿地区为例》(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5期)、李爱慧《当代美国华人基督徒的构成》(世界民族2009年第4期)、方文《叠合认同:“多元一体”的生命逻辑――读杨凤岗《皈信、同化和叠合身份认同:北美华人基督徒研究》(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6期)、曹云华《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华桦《巴黎华人留学生信仰基督教特征研究――以巴黎部分华人基督教会中的留学生为例》(青年研究,2009年第6期)、新哲《旅美华人教会活动见闻》(世界宗教文化1996年第2期)。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中日对比 体态语 客体语 环境语
非言语的Nonverbal一词,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而伴随言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 又被称为“不是语言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不需要使用言语就能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不像语言只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属于社会心理学,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音调等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来辅助说明。非语言交际就是交流的双方利用身体的特征或者自然环境给交流对方传递特定的意思,表示言语之外的情感。在交流中言语表达终有不足,所以我们会额外在意对方的非言语表达,这有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个人特质等,甚至是内心真正的意图。
对于非语言的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美国的玛娇丽・F・瓦格斯把非语言分为9类,分别是人体(身体特征、皮肤、体形等)、动作(手势、姿势等)、眼睛(视线、眼神等)、副语言(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点)、沉默、体触行为(接吻、拥抱、握手等)、对人空间、时间、色彩等。显然,玛娇丽・F・瓦格斯的这种分类归纳并不能完全涵盖非语言的范围。纳普(M・knapp)将非语言分为7类,分别是人体的传递行为(例如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身体特征(体形、肤色、毛发等)、 触摸行为(握手、拥抱等)、副语言(如声音的特征、咳嗽、哭声、发话间隔等)、空间因素(如体距)、个人物品因素(如服饰,化妆,随身物品等)、环境因素(如家具、灯光、温度等)等。美国的K.W.back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以及有声的非言语交际等。毕继万将其分为4大类,将姿势、身势、面部和手部动作、体触行为等归类为体态语;将沉默、话轮转接、非言语声音等归类为副语言;将化妆、衣着、肤色、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等归类为客体语;将空间,时间、距离、灯光、颜色、标志等归类为环境语。
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有很多,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衣着服饰、声音暗示等都能表达一定的意思,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手段。例如人们高兴时会眉飞色舞,忧伤时会愁眉苦脸、悲痛时会嚎啕大哭等等,这些情绪都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表达出来的。又例如我们在说话时往往同时会借助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有时这种动作会起到强化言语信息的作用,有时则起到弱化言语信息的效果。例如你送给小孩礼物时,他若真的不想要,就会说不要,同时也会伴有摇头、扭身、眼神漠视等行为;而若他很想要却碍于大人的说教,虽然嘴上说不要,但是眼睛会一直盯着看,并使劲扳着手,这就是弱化了他的言语内容。所以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使言语信息更加鲜明突出,也可以弱化或补充言语信息的内容,还可以代替言语手段来表达信息。西方学者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做了研究,伯德惠斯特尔认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仅占35%,非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占65%。梅拉比安也认为,两人在交谈时,非言语占93%,语言本身仅占7%。由此可见,在交际中,仅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往往需要非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效果,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减少交流障碍,促进交流顺利进行。
非言语交际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对非言语交际的正式研究普遍认为始于达尔文,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年)一书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此后,逐渐出现了大量研究非言语交际的作品。例如伯德惠斯特尔的《身动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Kinesics)、霍尔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戴斯蒙・莫里斯的《人类行为观察》(Man Watching)、洛蕾塔・A.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的《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朱利叶斯・法斯特的《人体语言》(Body Language)等。而关于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可谓始于美国的莱克・布罗斯纳安著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它第一次直接对中英国家的非言语交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
在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方面,代表作为李庆祥主编的《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2008),它是研究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前沿丛书,其中收录了25篇论文,内容分为概论篇、分论篇、音声语篇和教学篇等。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方面,概论篇中有卢涛的《日本非语言交际研究概述》、毋育新的《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比较研究》和吴宏的《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日本文化――兼谈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之差异》等论文;分论篇中主要关于手势、表情、副语言等方面的论文,其中关于中日对比的有倪秀梅和姜峰的《中日手势文化比较――以手指动作为主》;教学篇中有赵春利的《对非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和樊军的《日本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等论文,主要是关于日语语言教育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另外,有王秀文著的《日本语言 文化与交际》(2007),主要论述了中日文化差异与体态语的表达方式、副语言及交际功能等。铁军编的《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中,以五种基本色为中心进行了中日对比。
另外,关于体态语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方面有孙鹏的《从体态语看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4));有桂玉植和倪秀梅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体态语对照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3));王连娣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日手势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林燕燕的《体态语语言表现之中日比较――以“喜”的面部表情为中心》(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2));赵平的《从灾难中的笑容看中日非语言交际》(日语知识,2012(09));张晓梅的 《论中日手语中表情与口形的作用》,(才智 ,2011(19));张淑婧的《关于中日谈话节目中附和表现的使用实态》(2010);王冠华的《关于面部表情描写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所进行的调查》(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程放明、刘旭宝的《体态语的中日语言表述异同》(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硕士论文方面有李江冰的《“肢体语言”的中日对比》(2009)、向金枝的《中日体态语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2016)等。
在服饰色彩方面,有马兴国的《中日服饰习俗交流初探》(日本研究,1986(3));张祝平的《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历史教学,2002(11));钱国英的硕士论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日颜色词的异同》(2005);刘容的《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色彩使用的差异――以服饰、礼品为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4));李的《日本服饰搭配中日对照》(1-8),(日语知识,2008(10-12)、2009(1-4));杜君林的《中日空间概念中“内”与“外”的对比分析》(科技风2010(6));魏娜、蒋翔云的《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以旗袍和和服为例》(学理论 2012(21));白玉兰的《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2));苗M的硕士论文《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2014);陈颖超的《中日两国“白色”异同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谷秋实、吕园园、王芳的《小议中日服饰色彩禁忌》 (萍乡学院学报,2015(2));张欢的硕士论文《中日英における空gを表す方法の照研究D「在、「で、「onを中心にD》(2015)等。
综上所述,我可以看出,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比较研究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研究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无论是期刊还是硕士论文数目都不算多,相关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各年份的论文分布相对分散,规模较小。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重点在体态语对于和服饰色彩的对比,主要是关于姿势、身势、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的对比研究,还有关于中日服饰色彩方面的比较研究。少数文章关于副语言的比较研究,但是论文数量非常少。其他方面的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基本是空白的。总之,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发掘的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亟需进一步构建,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学者们今后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J].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年版。
3.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版。
在政府与慈善的关系上,学者彭定光认为慈善的目的不只是解贫济困,而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维持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政府的慈善责任首先是慈善理念的培育,它包括慈善文化建设和慈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周秋光、孙中民认为,在慈善文化建设中,政府要加强传统慈善文化的宣传,还要促进传统慈善文化与国际慈善文化的结合。而丁锋辉认为,在文化层面上政府的责任是: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慈善理念。
3.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慈善意识的社会氛围。
有学者从企业角度来谈慈善问题。目前中国企业慈善存在的问题:
①慈善的规模小。
②慈善的理念不够成熟。
③慈善体制还不完善。
④慈善活动形式比较单一。有学者认为民企参与慈善活动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动因,具体表现在三方面:
a.利己基础上的利他。
b.互惠利他。
c.纯粹利他。在这三种社会心理中,作者认为互惠利他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实际国情的理想心理状态.它一方面能有效克服功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比纯粹利他具有主动性和稳定性。
有学者从慈善组织角度谈慈善问题。刘云娜介绍了中国慈善组织募捐所面临的困境,分析了募捐困境的原因。作者对走出困境提出了相关建议。刘俊红从管理体制、内部运营机制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分析了慈善组织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作者也对慈善组织的发展提出了建议。赵倩探讨了当代中国慈善组织与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作者着重论述了慈善组织的发展、变异情况,对其价值取向进行了探寻,慈善组织价值取向由道德到人权保障的演变过程。
也有学者从个人的角度来谈慈善问题。毕素华从微观层次分析企业家慈善行为,对激励和提升当代中国企业家慈善行为精神和能力进行了制度伦理视域的理论研究。赵海林认为中国慈善事业之所以举步维艰,关键是缺少一大批倾心追求慈善事业的企业家即中国富豪们。王小波对普通人参与慈善事业的问题作了探讨,作者认为要建立以普通人为主体的慈善捐赠新体制,就必须塑造慈善文化氛围,强化现代公益精神,建立小额捐赠机制。
虽然以上学者没有专从伦理学角度来探讨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但他们论述的内容或多或少都与慈善伦理有某种内在的联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慈善伦理研究一直比较滞后。目前国内慈善伦理研究情况大致如下:一部分学者把目光投向传统文化中的慈善伦理道德,但这些作者的研究仅仅停留在传统慈善伦理的肯定或否定上,并未涉及慈善伦理基础问题,就目前可查资料而言,只有周中之、程立涛两位学者的文章谈到慈善伦理道德基础问题。周中之教授认为它有三部分组成:
1.建立与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富伦理。
2.建立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感恩伦理。
3.建立以制度支持为核心的诚信伦理。程立涛博士认为慈善事业发展的道德基础主要有三:
①以慈爱和同情为基础的情感伦理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内在支撑。
②人道主义的理性义务观,为慈善行为提供外在规范和情感约束。
③慈善事业的道德价值目标,体现在互助行为的总体交换中。两位作者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但也存在不足:对传统慈善伦理挖掘不够,对西方优秀伦理思想借鉴不足,与时代精神结合不紧。最重要的是没有从宏观结构上来构想慈善伦理基础问题。中国慈善伦理基础的构建要体现“中西融汇,古今贯通”的总特征。而“以古为基,以中为本”应该是慈善伦理理论研究的指导原则。慈善伦理理论工作者既要把目光投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还要紧跟时代,放眼世界。精心筛选,潜心研究,为慈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定光:《慈善是一种公共责任》.《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8年第4期
[2][3]《慈善理念与社会责任》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4
[4]吴 妍 姚俭建:《民营企业参与慈善的社会心理动因分析》 《 慈善理念与社会责任》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4
[5]刘云娜:《中国慈善组织募捐困境探析》西北大学硕士论文, 2007、6
[6]刘俊红:《中国社会转型期慈善组织发展的问题及对策》.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7、6
[7]赵 倩:《当代中国慈善组织与人权保障》.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5
[8]毕素华:《当代中国企业家慈善行为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10
[9]赵海林:《企业家与慈善家――论中国富豪的社会责任》 《慈善理念与社会责任》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4
[10]王小波:《试论普通人参与慈善事业的意义、影响因素及其途径》.《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
关键词:新疆干果;网络营销;现状;改进策略
位于西北部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我国干果的重要产地之一。由于极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新疆干果产量大、品质高,深得全国人民的喜爱。但是,由于地处偏远运输不便,导致干果难以顺利在市场上实现其应有的价值。近些年,电子商务的兴起为新疆干果的销售找到了新的渠道。那么,究竟新疆干果网络营销现状如何,该如何改进呢?
一、新疆干果网络营销现状
1.新疆干果网络营销优势
新疆干果作为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平台的一项特殊产品,因产量高、质量优,具有很好的销售潜质,这是它最基本的销售优势。比如,以英吉沙县色买提杏为代表的杏干、营养丰富的无花果干、新疆薄皮核桃,以及新疆的巴旦木和葡萄干,无不味美质优、营养价值高。以核桃为例,核桃仁内含百分之十七至百分之二十七的蛋白质,约有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的脂肪,且Ca、p、Fe、K和诸种维生素兼备。此外,新疆干果网络销售平台逐步建立,投入到这一营销网络的人、物、财逐渐增多,与阿里巴巴、京东等均有合作。从影响消费心理的价格来说,网络销售更廉价亦为一大优势。
2.新疆干果网络营销劣势
新疆干果网络营销有其优势所在,同时更应该认识并正视不足。新疆干果网络营销劣势体现在:其一,宣传不够,网络销售市场还未完全打开,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没能达到应有水准;其二,没有科学良好的网络营销策略;其三,新疆干果网络营销还没能形成网络销售链;其四,由于地处偏远,物流费用不菲,网络销售成本相对高;第五,新疆干果还没有树立起具有特色的品牌,市场竞争优势凸显不够;从整体来说,由于大部分新疆人民受教育程度低,新疆干果网络营销缺乏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支持。
二、新疆干果网络营销改进策略
1.坚持新疆自主发展与国家政策导向相结合
哲学启发我们,事物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而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新疆干果网络营销关键还得靠新疆地区自主发展。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是其它地域所不及之处。但新疆经济、文化相比于东部尤其是沿海发达都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要使新疆干果网络销售更上一个平台,须靠新疆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坚持科学有效发展,致力于新疆地区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综合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为新疆干果网络销售提供坚实的支持。当然,新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地之一,干果作为新疆人民收入的组成部分,应该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考虑范畴。
2.加大宣传、引进人才,树立新疆地域特色品牌
新疆地处偏远,许多不与之毗连距离稍远的省份对新疆干果知之甚少。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引进一批对口的专业人才,在新疆干果质量优异的基础上,以良好的信誉为支撑,向着打造具有特色和竞争力品牌的战略目标挺进。宣传上,可以借助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拍一组具有新疆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的画面或视频,让新疆干果走出新疆地界,走向全国乃至整个世界。以红枣为例,新疆红枣较一般红枣个大了许多,味道也甜美很多。
3.健全物流体系,构建网络销售产业链
网络销售具有便捷、流通性强的特点,新疆干果的销售要充分发挥网络营销的这些特长,健全物流体系,建构起“流通无碍、廉价高效、保质保量”的销售产业链。健全物流体系,一者可以畅通物流,缩短配送时间,让参与者互利共赢,也可以让顾客享受优质的配送服务;另外,还要建立良好退换货机制,让顾客放心购买新疆干果,若有不满意的地方,可自由退换货物,保证顾客享受“上帝”的待遇。此外,新疆地区要加强和其他省份的合作,与各地区的销售商加强联系,尽快构建高效、互惠、开放、共赢的产业链。产业链的构建应将利益各方统筹在网络销售之大平台上,遵循“保质保量取货”、“安全第一运输”、“绿色健康加工”、“利益与信誉兼顾”、“大家合作共赢”的原则,将新疆干果网络销售从已往的纯原材料销售带入加工升价的产业链中。这样,新疆干果的网络销售之路才能越走越远。
总之,新疆干果的网络营销有不少优势,亦有相当不足,需进一步改善。要真正改进之,起码要做好这些工作:既要有国家政策的护航,也要坚持自我发展;既要加大宣传、引进专业人才,也要打造具有特色的绿色品牌;既要健全物流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也要致力于建立网络销售产业链。
参考文献:
[1]白玉.新疆果品网络营销研究[D].新疆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2]冯守霞.新疆干果分销渠道冲突的管理策略[J].对外经贸,2014(02).
[3]安勤.新疆干果类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发展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一、台湾学界的普贤研究
海云继梦法师的《普贤菩萨的存在价值》一文,介绍了普贤菩萨。他认为,普贤菩萨是大乘佛教发展到“一佛乘”阶段的代表性菩萨之一,是“性宗”经典的代表,与文殊菩萨所代表的“空宗”经典交相辉映,文殊类经典的语言模式及思维模式属于“破”的模式,而普贤类经典的语言模式及思维模式属于“立”的模式,且破皆是“双破”,立皆是“双立”。“毗卢遮那佛是法界的真理,而普贤菩萨则是实践真理的人,其地位之崇高无以复加”,在华严系统内,他的重要性超过了弥勒和文殊,“这也是佛教思想成熟的必然状态”。海云法师认为,正是因为毗卢遮那佛代表的是“十全十美”的生命境界,所以需要“普贤”菩萨作为代表,毗卢遮那佛作为法身佛是“无形无像”的,“普贤菩萨即是毗卢遮那佛的具像化……具体化”。关于文殊与普贤的区别,他提出了“文殊表语业修法,表破第一生命的执著;普贤表身业修法,表第二生命的存在。”他将普贤行法与传统儒家的“八条目”进行了对比,认为普贤菩萨的“身业修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海云法师是当前华严法脉的传人之一,在海内外都有较大的影响,他以自身的践行和体悟,对普贤菩萨作出了创造性的评价和认识。
柯惠馨的《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之研究》台湾私立东海大学的硕士论文,也是台湾普贤研究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之一。柯先生认为《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有如下特色:一、地位高显的上首菩萨;二、佛果境界的展现者;三,成佛之道的阐述者;四、依真理应化的虚空身相;五、重视实践力行;六、强调悲智相融的“普贤行”。他进而对“普贤十大愿王”进行了解读,对《华严经》中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的关系进行了总结,指出两者有成就因缘的不同,身貌、住处与角色的不同、菩萨修德的不同、说法内容的不同四个方面,并对其他佛教经典中的普贤菩萨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在其论文最后的“研究心得”一节中,柯先生认为自己对密教缺乏了解,因此无法对普贤菩萨作出全面地论述。
娄静华的《大乘佛教智慧与愿行的表征——论华严经中文殊与普贤的形象》2006年的玄奘大学硕士论文;娄先生对大乘初期普贤信仰的产生及演变进行了简单地梳理,认为普贤信仰最初体现在《法华经》中,并对最初的“普贤行”进行了介绍。娄先生对“普贤行”的定义、内涵、实践基础都进行了介绍,对“普贤十大行愿”以及华藏净土与极乐净土的区别都谈了自己的理解。柯先生与娄先生对与《华严经》相关的佛教经论都很熟悉,对华严祖师们的注疏都有较全面地理解,在对《华严经》的阐释与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中的地位与形象、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的关系等方面都有较为新颖的见解,如两者都认为,“普贤十大愿王”作为“普贤行”的总结,其在《华严经》的发展史上是一以贯之的,是《华严经》中“普贤行”思想不断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并找出了不少证据来说明,可为一家之言;柯先生将“智”分为“初信智”与“后得智”,娄先生将“智”分为“信智”与“证智”,前者为“启发信仰”,后者为“证得法身”;娄先生认为《华严经》中文殊代表着“智慧之光”,而普贤代表着“慈悲之生命”,概括都很准确。
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起源与展开》书中对普贤菩萨的渊源进行了追溯,认为其是“帝释天”与“目犍连”的融合,可为一家之言。台北大学的赖贤宗先生著《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之研究:不空三藏“印度密教的中国化”之一例》一文,认为不空三藏在印度密教中国化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融会了显教的普贤菩萨与密教中的金刚萨埵,他还介绍了“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修行法”,有助于了解密教中的普贤以及普贤菩萨的中国化。
蓝吉富的《普贤菩萨圣德新编》主要对“普贤十大行愿”进行了阐发和总结。其他还有陈琪、罗伟国著,张德宝、庞先健绘图的《普贤菩萨故事》;有佚名的《南无大行普贤菩萨》一书,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普贤菩萨的小故事,也可作为研究普贤信仰中国化的部分借鉴。从上所述可以看到,台湾方面对普贤的研究也是刚刚起步,虽有些观点很新颖,但并无系统性、全面性、专门性的研究普贤菩萨的成果。
二、大陆学界的普贤研究
1.关于普贤菩萨本身的研究
国内关于普贤菩萨本身的研究,大概可以分为“普贤信仰的渊源与历史演进”、“普贤信仰的内涵与特性”、“普贤信仰的地位与影响”、“普贤信仰与佛教宗派”、“民间普贤信仰”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转述动词;不同学科;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99-03
一、引言
学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或观点。在诸多引用的实现形式中,转述动词引导转述句是最明显的一种。合理选择转述动词(reporting verbs)能使作者准确表达对原作者和转述信息的态度,使转述信息有效置于自己文章之中,为树立本人学术立场服务。
Hyland和Charles早期的相关研究中提出了转述动词使用存在学科差异性,但转述动词的使用在不同学科中到底存在哪些具体的差异性在他们的研究中并未做出详细的论述。因此,本文选取会计学科和应用语言学学科的期刊论文,主要通过对比分析两个学科中转述动词的使用频率分布及时态选用,探究两个学科中转述动词使用的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差异性。此外,通过本研究也希望能够丰富前人关于转述动词学科差异性的理论研究。
二、学术语篇中的转述动词
在学术语篇写作中,转述动词是一种重要的传递转述信息的转述标记。胡&蒋指出转述动词是作者用来引用或转述前人的相关研究。基于转述动词相关定义,转述动词是指用来引用,介绍或是评价其他研究、理论或观点的动词。Hyland指出自我转述动词(self-reporting)不是学术论述的重点,因此本研究不包括自我转述动词,同时本研究中的转述动词指能在上下文中找到明_的引用出处,排除泛泛引用。
关于转述动词,国外学者较早的做出了相关研究,但是并未对转述动词使用的学科差异性做出系统的分析。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胡&蒋较早的从语义类别和使用频率两个方面对中外英语硕士论文中转述动词的使用特点进行了对比。孙迎晖也从多方面分析了中国学生英语硕士论文中转述语使用的语类特征。关于转述动词的时态,陈崇崇对相关时态做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意义。国内后期研究主要集中于本族语与非本族语学习者或学者使用转述动词的对比特征。但国内研究很少或基本没有关注到转述动词的学科差异性。
三、研究方法
首先,从Applied linguistics和Accounting review两种期刊中选取2012年至2015年间各20篇期刊论文自建成应用语言学学科和会计学科两个小型语料库,分别为134,585和175460字符。所选文章仅保留论文题目和论文主体部分。另外,为了确保两个语料库的一致性,所选文章的作者均来自英语国家。
其次,参照Charles的研究框架,学术写作中的转述是保留that的。因此本文利用AntConC4.4.3中的concordance功能检索出语料中包含that的索引行,继而人工筛选含有that的限定性转述从句,再从中提取出转述动词,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四、结果与讨论
(一)转述动词的分布
本文中所指的转述动词是that限定性从句中的转述动词,同时根据Thompson &Ye,自我转述排除在外。本文中所有的转述句子均能在文中找到出处,排除其他泛泛引用。
从上表可看出,应用语言学学科中转述动词的总频率为219,明显低于会计学科中的总频率271。在标准化频率后,应用语言学学科中每10万词所用的转述动词频率为162.7,高于会计学科的154.5,说明应用语言学学科平均使用的转述动词多于会计学科。在应用语言学学科语料库中,标准化频率是162.7,而Hyland的研究中,应用语言学学科中标准化频率为每1,000词/10.8,远高于本研究的结果,这可能因为本研究中只关注that限定性从句中的转述动词,而Hyland的研究中包含了所有的引用。
为进一步探究两学科中转述动词使用特点,我们分别从两个语料库中选取前8个高频转述动词做如下分析:
由下表可知,在两个语料库中,前8的高频转述动词所占百分比分别高达83.4%和73.1%,说明两个学科中都偏向使用一些高频转述动词。在会计学科中,转述动词find的标准化频率极高,说明会计学科中偏向使用find。此外,转述动词find,suggest,show,argue,和indicate出现在两个学科中,说明两个学科中都倾向于使用一些共同的高频转述动词。从标准化频率看,转述动词find和suggest在会计学科中的频率远高于应用语言学学科。在应用语言学科中,除了show和argue的频率高于会计学科,其他转述动词均低于会计学科。说明两个学科在选择高频转述动词时存在一些不同,这主要与一定的学科知识特点有关。
(二)转述动词的时态分布
Oster和Comire对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三种时态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这几种时态在转述中占到了90%以上。转述动词时态的选择与作者对被转述信息所持有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被转述信息的地位。总体来说,从使用一般过去时、现在完成时到一般现在时表明了被转述的信息在某些方面与作者越来越靠近,或接近于作者的观点或研究,或接近于目前的学科知识状态。
依据上表,在会计学科和应用语言学学科中,三种时态占了极高的比例,分别为97.5%和98.2%。这也证实了学术论文写作中转述动词主要使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三种时态。
在两个学科中,一般现在时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90.4%和38.4%。一般现在时的普遍使用主要是因为一般现在时多用来强调本研究与以往研究密切相关,通过这个时态的使用提高本项研究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并能增加被转述信息的权威性。此外,在会计学科中,一般现在时所占的比例高达90.4%,远高于应用语言学科,而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仅占3.0%和4.1%,这一结果与陈崇崇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而在应用语言学学科中,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所占比例差别不大,分别为38.4%和37.4%,现在完成时仅为22.4%,相比之下,分布较为均衡。
五、结论
本文研究发现,两个学科中都倾向于使用某些相同的高频转述动词,但会计学科更偏向使用转述动词find。两学科中,最常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其中一般现在时是两个学科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时态。此外,三种时态在两个学科中的分布明显不同,相比之下应用语言学学科中分布较为均衡。
本文基于应用语言学和会计学两个学科的研究发现,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转述动词的使用存在学科差异性,能更好的为转述动词在两学科的学术论文写作中提供确切的指导。此外,本研究也在理论上丰富了转述动词学科差异性的相关实证研究。
――――――――――
参考文献:
〔1〕Charles, M. Phraseological patterns in reporting clauses used in citation: A corpus-based study of theses in two discipline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6, 25 (3), 310-331.
〔2〕Hyland, K. Academic attribution: cit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knowledge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9, 20 (3): 341-367.
〔3〕Oster, S. The use of tenses in reporting past literature. In Selinker, Tarone & Hanzeli (Eds. ), English for academic and technical purposes: Studies in honour of Louis Trimble. Newburg House, 1981.
〔4〕Shaw, P. Reasons for the Correlation of Voice, Tense, and Sentence Function in Reporting Verbs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2, 13 (3): 302-319.
〔5〕崇崇.英语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的时态形式及其意义[J].外国语言文学,2010(2):82-91.
专升本论文致谢范文一:
时光匆匆如流水,转眼便是大学毕业时节,秋云,聚散真容易。离校日期已日趋临近,毕业论文的的完成也随之进入了尾声。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热情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说心里话,作为一个本科生,在最初试图以《周易》为题材进行研究时,还是颇有顾虑的,最大的难题在于自己对《周易》缺乏足够的了解,面对神秘瑰丽的古代典籍茫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几经酝酿思索,最后在文学院不少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确定对《周易》的人生哲学进行尝试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开此论文的撰写工作。
本学位论文是在我的指导老师陈松青老师的亲切关怀与细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论文的最终完成,陈老师始终都给予了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并且在耐心指导论文之余,陈老师仍不忘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美妙与乐趣。特别是陈老师借给我的《周易美学》一书,让我对《周易》中神奇瑰丽的殿堂多了一份盼望与神往,虽然与论文不甚相关,却为我将来步入学术研究的殿堂打开了不可多得的方便法门。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宅心仁厚,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对学生认真负责,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学者的严谨和务实,这些都让我们获益菲浅,并且将终生受用无穷。毕竟“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希望借此机会向陈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此外,本文最终得以顺利完成,也是与文学院其他老师的帮助分不开的,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我的论文指导,但在开题时也给我提供了不少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他们是李生龙老师,吴建国老师,王建老师等,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感谢!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他们不仅培养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兴趣,让我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使心灵有了虔敬的归依,而且也为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与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和工作,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殷殷期望!我一定会好好孝敬和报答他们!
专升本论文致谢范文二: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随着这篇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后落笔,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即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回忆这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入学时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到课堂上对各位老师学术学识的深沉沉湎,从奔波于教室图书馆的来去匆匆到业余生活的五彩缤纷,一切中的一切都是历历在目,让人倍感留恋,倍感珍惜。
专升本论文致谢范文三: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xx老师。xx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俞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俞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玉树临风的xx同学,她在本次设计中勤奋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并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她的努力工作,此次设计的完成将变得非常困难。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最后感谢工学院和我的母校—xxxx学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专升本论文致谢范文四:
在我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标志着我的大学生活也即将结束。回想起五年的大学生活,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求学生涯在家人、师长、同学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走的艰辛却也收获满囊,在这里我有太多的人要感谢。
首先,我要感谢的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老师,感谢王老师对我论文的悉心指导,从论文选题到论文的写作过程给予我真诚的鼓励、中肯的建议和悉心的指导。他严谨的治学作风以及耐心的工作态度给予我深深的影响,促使我在论文写作中精益求精。师恩伟大,无以回报,对王老师的辛勤指导,呈上我最诚挚的谢意!
其次,感谢在我大学五年的学习生活中,中文系给予我淳淳教诲的所有的老师们,谢谢你们曾经给予我的一切,真诚的感谢商洛学院对我的大力栽培,希望我的大学明天更美好。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论文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最后,我要感谢在我成长道路上扶持过我,指点过我的人,感谢你们,使我在人生道路越走越顺。感谢所有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是你们的帮助,才使我顺利完成论文。
本人学识有限,论文中的不足和疏漏之处,本人愿对此承担责任,诚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完善。
专升本论文致谢范文五:
在论文的撰写和资料搜集期间,前人的资料对我提供了莫大的帮助,这里再次感谢。值此即将完成学业之际,我要衷心地感谢导师唐任仲教授两年来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的关怀。在论文的选题、研究以及撰写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导师的精心指导和热情帮助,其中无不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和汗水。导师严谨求实和一丝不苟的学风、扎实勤勉和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时刻激励着我努力学习,并将鞭策我在未来的工作中锐意进取、奋发努力。导师的指导将使我终生受益。
衷心感谢浙江大学先进制造技术教研室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感谢潘晓弘教授、祁国宁教授、顾新建教授、方水良副教授、王正肖副教授、陈芨熙副教授等,谢谢他们对我在学习和科研中的指导、帮助和支持。
感谢贾东浇博士、余志伟博士、叶范波博士、黄喜博士、王志国博士、盛文露博士、王国栋博士、何正为博士、陈祥舒硕士、廖文辉硕士、丁进硕士、卢刘杰硕士、杨玉静硕士、张俊硕士、王慧硕士和余式汪学士,在我的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我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衷心感谢我的父母和我的女朋友以及她的家人,他们无私的关怀是我努力进取的动力,使我永远不会感觉孤单和疲倦。
[关键词]认知语境商务英语写作外贸函电语境控制关联理论
一、认知语境和商务英语写作的基本理论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语境应该是具有认知性的,因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要求人与外界的互动,即认知体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语境观点,(即本文语境,上下文,或者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互动)是不足够完全传递信息的。所以要加上人与自身以及人与外界的互动体验。就是说在分析语境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体验,在百科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的是由听话者的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认知语境,因为听话者需要用一系列语境假设来处理由说话者的话语建立的新假设,并从新旧假设的关系中得出新假设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意。语境控制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按照交际情景(包括交际场合、话题、交际者身份、地位、认知水平、交际双方互明信息、双方默契程度等因素)对当前的会话言语进行选择、调控,最终取得最优交际效果的过程。语境控制的目的是要达到言语信息的优化配置,即一方面使得言语最简洁,另一方面要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在交际过程中,语境是一个处于动态状态,对语境的把握就要求交际双方在会话中不断对现有语境进行推理、判断、识别、定性。然后按照推理再对当前语境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修正、补充语境可以通过身势语言、语气、语调、话语行为、交换交际角色等方式来实现。在一次目的明确,话题具体的交际行为中,信息传递处于守恒状态,如果交际双方的互明语境较多,默契程度较高,那么,交际中言语传递的信息就会较少。相反,如果交际双方由于熟悉程度和认知水平悬殊而造成互明语境较少,那么,成功的交际要求言语表得出的信息量就会增大。互明语境与言语信息在一次具体的会话过程中呈现出互为消长,此起彼伏的关系。语境控制对会话言语信息的制约模式形同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曲线。守恒是理想状态,不平衡才是经常发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自80年代初的确立至今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的商务英语实务的教学内容而逐步拓宽到更为广阔的经济贸易领域的发展过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日臻完善,业已形成一整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十几年来,商务英语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外贸英语专业人才,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商务英语写作是以经济生活为反映对象,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手段,以文章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其应有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经济工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和武器。商务英语写作包括询盘与请求、回复函、投诉与索赔、理赔与拒绝函、销售函、邀请函与感谢信、道歉信与祝贺信、通知与通告、备忘录与会议记录、简历、申请函、推荐信、意向书、报告调查问卷和商务文件。商业英语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和原则。为全面提高商务英语写作能力与沟通技巧,需要运用国内外商务沟通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交际原则出发,突出商业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和原则。
二、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学应用
商务英语写作中使用的七点原则是语用原则的具体体现。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是语用学上指导会话的三条重要原则。它们分别由美国语言学家Grice、英国著名学者Leech、法国心理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用学家wilson提出的,并对特定情景下会话的语用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Grice的合作原则及其会话含义描述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合作的遵守和违反,以及会话含义的推导,但未解释人们既然要遵守合作原则,为何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Leech认为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礼貌原则,目的是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而Sperber和wilson则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关联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合作原则。商务英语信函,作为会话的一种书面形式,其写作自然离不开语用原则的指导。将认知语境原则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中,鉴于认知语境原则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提法的不足,提出认知语境原则在商务英语应用中的度范畴。只有很好地把握认知语境原则应用的度范畴,才能更大限度发挥其指导作用,使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更趋合理与完善。从语言应用角度来看,拥有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好的商务英语写作的能力。首先,文化知识教学多以高层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忽视了文化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具体反映和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直接作用,将文化与交际分割开来,学习者虽拥有很多文化知识,但却无法应用在实际的商务英语的写作中。三、认知语境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关联关系
商务英语是一种交际行为,在关联理论框架下,交际行为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行为,它具有很强的认知特点。联想是想象的一种重要类型,它贯彻于商务英语创意的整个过程中,是商务英语创意的粘合剂。在商务英语创意中常用的联想方式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四种。合理地运用联想这一心理现象进行商务英语创意可以引起受众的关怀,影响受众的情绪与行为,使商务英语的效果更直接、更显著。从关联与认知语境的视角出发探讨联想在商务英语创意中的运用是有必要的。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作者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关联性越弱,话语就越隐含,消耗的脑力越大,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关联理论把语言的交际的基础看成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认为话语基本上是片断性质的,语用者在话语过程中还必须明确指示词语的所指,排除了词汇的歧义,把片断性的话语充实成完整的命题形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由认知语境支持的推理产生。语用推理是以非琐碎性质的演绎规则为基础获得交际关联的过程,语用推理是综合性质的,演绎性质的分析规则操作失误通常是误解前提的结果,而综合规则操作失误则最多是对原假设开发的不足。关联理论把语境看成是变项,话语的先前假设和关联性倒成了常项。商务英语写作中礼貌及其策略的实现和使用,探讨商务英语写作中体现礼貌的各种语言实现形式以及不同类别的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运用规律。在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框架下就商务英语写作的礼貌策略进行了研究。从词、时态、语态和句法等语言角度,分析了四种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手段和实现形式,分析的重点是使用最为频繁的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以Leech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模式为基础,英文商务信函分为合作类信函、和谐类信函、竞争类信函和冲突类信函,并探讨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在四类信函中的分布状况。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卡方检验,得出四类信函在使用积极和消极策略方面是有差异性的。合作类信函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出现频率相差不大,和谐类信函积极策略出现频率高于消极策略,竞争类信函的消极策略高于积极策略,冲突类信函中消极策略出现频率大大高于积极策略,所占比例是最高的。有关语言转述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的描述性研究,尤其体现在语法形式的转换方面,但在其解释性方面所见不多。言语交际实质上是一个认知过程,但语言转述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一直是被忽视的。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转述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基于语言转述在商务英语写作当中的定义和定界,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书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运用也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语言转述的信息来源和转述信息的方式、转述标志以及转述者对转述信息的态度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信息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转述给他人,转述形式的不同是由不同的交际目的所决定的,即转述者通过转述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由于语言转述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它们只有在认知语用知识的有关理论框架内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具体应用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参考文献:
[1]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2]罗明礼:商务英语写作语用特点探微[J].商场现代化,2007,(25)
[3]周燕: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认知语用分析[D].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硕士),2005,(02)
能力的黑龙江省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GXM-HLJ-
2011132);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1032);黑龙江省高等
教育学会重点规划课题(HLJXHB1110011);齐齐哈尔大学教育科学研
究项目(201210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科研创新是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评价经管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研究生科研创新的直接产出成果,构建经管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用灰色关联分析对黑龙江省具有经济或管理类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全部高校2008-2012年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为黑龙江省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管类研究生 科研创新能力 灰色关联分析
科研创新能力作为科学硕士综合能力的核心素质,是衡量研究生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硕士读研期间的必然要求,经济或管理类研究生学制一般为2-3年,在科研工作中主要从事文献检索、阅读等信息行为,由于科研时间较短、科研创新平台较少,导致高校对经管类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经管类科学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校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国内学者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做了相关研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分析制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总结出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就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以及改善科研环境。二是通过问卷调查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革现有的培养机制与科研体系是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三是分析研究生对信息的获取与利用等信息行为,提出学术信息平台可促进研究生的科研效率与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往文献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多属于观点陈述型或通过对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提出相关对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客观性不足。
本文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经管类硕士2008-2012年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构建经管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利用面板数据对三类高校经管类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三类高校经管类硕士科研创新发展态势的差异提出相关对策。
构建科研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评价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内容是科研产出的评价,硕士研究生科研产出评价的实质是对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各种直接产出成果及其影响进行评价(田方林等,2011)。经管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活动主要包括发表学术论文、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位论文三个方面。
发表期刊论文情况主要通过CSSCI篇数占比、数占比、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以及论文被引频次平均值来体现。CSSCI篇数占比是指在CSSCI上的篇数占总数的比例,高水平的论文具有较高的研究层次与学术价值,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是科研创新重要的表现形式。数占比反映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的产出效率,在创新能力中代表科研创新产出效率的指标。影响因子既能够体现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影响力,也是评测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的质量决定了论文的被引频次,被引频次越大表示得到学术界的认同、论文的研究意义越大,实践证明,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与的质量呈正相关性。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频次两者互为补充,能够反映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项目是研究生将理论联系实践、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论文研究层次上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将科研项目级别分为三个等级: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市厅级,尤其是国家级别的科研项目常常能够实现重大的创新。因此,科研项目级别越高,研究价值越大,创新性越强。
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优秀学位论文情况通过省优秀学位论文数和含国家基金学位论文比来体现,省优秀学位论文在取得重要成果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国家科研项目支撑的学位论文表明对其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根据系统性、可操作性、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原则(苏学等,2010),本文借鉴以往文献的研究并采取专家意见构建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经管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3个一级指标:发表期刊论文、参与科研项目、优秀学位论文(权重分别为:0.4,0.3,0.3);9个二级指标。其中发表期刊论文有4个二级指标,即CSSCI占比、数占比、影响因子平均值、被引频次平均值(权重分别为:0.5,0.1,0.2,0.2);参与科研项目有3个二级指标,即国家项目占比、项目级别加权平均值、科研项目占比(权重分别为:0.4,0.3,0.3);优秀学位论文有2个二级指标,即省优秀学位论文数和国家基金学位论文比(权重为:0.6和0.4)。
样本分类与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黑龙江省内具有经济或管理类硕士授权点全部高校,共12所。基于它们在高校属性、科研机构、办学实力等方面有所差别,将其划分为A、B、C三类。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以及东北农业大学都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且都拥有经管学科博士点与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设有国家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另外三所高校有农林经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省级重点一级学科,都拥有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将以上4所高校归为A类。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东北石油大学都设有工商管理等省级重点一级学科以及黑龙江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与黑龙江省重点共建高校,其他3所都拥有经济或管理学科博士点,将这4所高校归为B类。最后,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以及哈尔滨师范大学4所普通高等院校归为C类。
在分类的基础上,通过CNKI与黑龙江省学位办网站,结合实际调研,形成三类高校2008-2012年的经管类硕士科研创新的基本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
在调查A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发表CSSCI所占论文比重中发现,除2009年稍有波动外,高水平论文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表1)。在科研创新的产出效率方面,虽然属于A类的4所高校都不是以经管类学科为重点培养对象,但是,经管类硕士有较好的创新意识,能够积极主动的,因此,数所占比例不低。经管类硕士所投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与含国家项目的论文比重虽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到2012年为止,科研项目占论文比重仍然只占38.8%,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硕士学位论文占比也比较低,可见经管类硕士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不甚理想。
由表2可知,B类高校经管类硕士发表高水平论文所占比例变化幅度较小。2011年,B类高校经管学科研究生发表的论文数占比高达56.9%,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A、B类研究生发表的CSSCI篇数占论文总数的比重相差较大,这说明B类高校比较注重科研产出效率,而在的学术水平与创新性上与A类高校仍存在差距。
调查显示,2009-2012年,C类高校经管类硕士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所占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是与A类高校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的数量也相对较少,说明C类高校的研究生整体来看创新意识不足。将表1和表3数据对照可知,C类高校经管学科硕士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比例高于A类高校,这里有A类高校导师项目多由博士研究生参与完成的原因。C类高校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偏低,说明近年来它们在经管类硕士的培养体制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数据分析
为研究经管类硕士科研创新产出的动态变化,比较三类高校科研创新情况的差异,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它能够量化比较分析事物动态过程的发展态势,研究两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以确定被评价对象的优劣。具体评价步骤如下:一是确定比较数列v0k,取每个指标的最佳值作为参考数列,即V0=(v01,v02,…,v0k);二是对各指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规范化公式为:;三是利用AHP确定指标权重Wk;四是计算关联系数计算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之间的关联系数ζik,其计算公式为:,i=1,2,…,m;k=1,2,…,n;五是计算灰色关联度,关联度的评价值高低代表被评价对象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
为了更加清晰地评价三类高校经管类硕士科研创新的变化趋势,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本文根据整理的数据绘制了动态分析图,图1描述了2008-2012年三类高校经管类硕士论文创新性的变化趋势,通过图1可看出,三类高校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A类高校的论文创新性评价值最高,B类高校次之,C类最低。其中,A类高校的论文创新性上升趋势非常明显,说明A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着重学科前沿的创新,发表的论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或应用前景;B类高校的学生在论文的创新性上随年份的不同无明显变化;C类高校的学生的创新性总体演变趋势大体呈倒U型曲线,一方面,是由于2012年的时间较短,导致被引频次较少,另一方面,与2011年相比,高水平的论文所占比例有所下降。
图2描述了2008-2012年三类高校经管类硕士参与科研项目情况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 A类高校经管类硕士参与科研项目情况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在2010年达到一个极小值点后再反弹急速上升;B类高校在2010年达到了一个极大值点,评价值高于A、C类高校,而后从2010年开始曲线变化幅度不大;C类高校参与科研项目情况呈波浪形的变化,有微弱的下降趋势。各 类高校硕士参与科研项目情况与情况的变化趋势相似,可推断出,科研项目的数量与级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管类硕士的数量与水平。
由于每届黑龙江省经管类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仅有3-6篇,数量较少,而更多的科研项目依靠博士生参与完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2008-2012年期间,A、B、C三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参与国家基金的学位论文数都比较少。由于学位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创新性变化趋势非常明显,由图3可知,A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在学位论文的创新性方面呈上升趋势;曲线B开始呈上升趋势,在2009年达到了极点后转呈下降的趋势。C类高校的学位论文创新性在2008-2012年无明显变化。此外,从动态分析趋势图可以看出,期刊论文的创新性和科研项目的参与间接影响着学位论文的创新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了解到,A、B、C三类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究其原因,A类高校身为“211工程”大学,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研究中心等优秀的科研环境,重视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建设,将学科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B类高校同属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的重点院校,它们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领学科前沿,形成了商工、商法以及文理结合等特色突出的学科专业群,科研创新效率居于领先地位,虽然在科研创新效率与培养优秀人才方面比较出众,但经管类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质量一般,导致整体科研创新能力不是十分理想,因此,4所高校在培养优秀经管类研究生方面都有待加强。C类高校地处偏远地域,由于培养学科侧重点不同等原因,导致经管类研究生相对较少,发表的学术论文数少,在学术论文质量、国家级科研项目等方面处于劣势,与A类高校有很大差距,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差。
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描述性统计的基础上利用2008-2012年的面板数据对黑龙江省三类高校经管类硕士的期刊论文创新性、科研项目参与性以及学位论文创新性,实证分析了其变化规律。以上结果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各高校经管类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以及东北农业大学这4所A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在2008-2012年期间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东北石油大学这4所B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近年来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比较理想,在论文的创新性方面则差强人意;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齐齐哈尔大学以及哈尔滨师范大学这4所C类高校的经管类硕士的科研创新能力总体来看虽有所增强,但是,论文的创新性发展态势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高校在培养经管类硕士科研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推动,高校应强化校际之间的合作,创造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科研环境。如果高校不及时改革现有的培养机制,将会造成各高校经管类硕士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据此,提出提高经管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建议如下:
(一)建设交叉学科师生队伍
研究生固守单一学科领域内的思维与理论去研究问题很难有突破性的创新,而科学发展常常涉及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交叉学科的研究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前沿,有利于研究生形成整体科学意识并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发现问题。因此,高校应注重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鼓励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导师进行跨学科课题的研究,从而构建新的学科体系,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强化校际之间的合作
高校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培养模式,高校采用导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沟通的方式,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因此,高校之间若能加强合作,互相带来新思想、新方法,不仅能够建立浓厚的学术氛围,还可以互相吸取优势。
(三)积极搭建科研实践创新环境
科研创新工作是排除主观因素的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是实证研究。经管类研究生平时主要进行教学辅助工作和科研工作,而科研工作若只局限于相关文献的阅读与理解,忽视社会实践的科研活动,则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证研究表明,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是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论文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加强产学研合作,为研究生提供参与科研项目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有利于研究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欧绍华,徐亚纯.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5)
2.曹玉昆,唐梦凡,王玉芳.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及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
3.廖和平,高文华,王克喜.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
4.杨蕙馨.管理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及培养机制变革对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5.霍晶,葛岩.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
6.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7.鄢娟,贺艳丽.省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5)
8.吴彦文,马艳梅,张干年.Web2.0环境下研究生信息需求行为模式与服务策略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11(1)
9.张群,彭奇志.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2)
10.杨刚等.在读硕士研究生信息行为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以吉林大学为例[J]. 图书情报工作,2012(24)
坎
转贴于 1、“内在理路“是余英时先生最为提倡的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亦以余先生在具体的研究中运用得最为出色。但这一方法并不排斥政治、社会、经济等因素对于学术思想的影响。诚如余先生所言:“‘内在理路’说不过是要展示学术思想的变迁也有它的自主性而已。”参见余英时:《论戴震与章学诚》,《增订本自序》,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6月,页2。
2、这是李泽厚先生近年来的看法。
3、儒学三期说最早由牟先生提出,而以杜维明先生在世界范围内倡言最为有力。但一般人大多仅从时间的意义上来理解。依笔者的理解,杜先生儒学三期发展更主要的还包含空间拓展的意义。第一期由先秦至两汉,儒学从鲁国的一种地方性思想扩展为整个中国的主流文化;第二期由隋唐至宋明清,儒学从中国的民族文化扩展为整个东亚范围内的主导性价值;第三期则是现代,儒学面临的任务将是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性多元文化的一项。对此,参见Tu Wei-ming, Confucianism一文,收入Arvind sharma所编的Our Religions一书,为该书第三章,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1995, pp140-227.
4、就牟先生的哲学系统而言,《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和《圆善论》皆是重要的著作。但前者可视为《现象与物自身》的前奏(牟先生自己亦如此说),后者更多地针对德福如何统一这一具体问题。另外,牟先生的许多哲学睿识,也散见于对中西哲学的专门性研究或讲论之中。
5、仅就人的角度而言,现象与物自身的超越区分委实是不稳当的。牟先生在《现象与物自身》中对这种不稳定性的层层剖析是极严密而有力的。参见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第一章,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8月4版,页1-19。
6、牟先生认为,对智的直觉严格而论不能说对象(Object),只能是“内生的自在相”(Eject)。
7、参见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第四章第一节,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8月4版,页121-122。
8、牟先生曾用陆象山“平地起土堆”之语和“吹绉一池春水”的诗句来比喻现象的生起。
9、蒋庆先生对牟先生的批评,所谓“良知只能呈现,不能坎陷”(参见其〈中国文化〉14期文)大概是个例外。
10、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8月4版,页123-124。
11、蔡仁厚:《王阳明哲学》,台北:三民书局,1992年8月修订3版,页73-74。
12、笔者1991年曾以《道德与知识: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的一个发生学解说》为题,撰文对此过程加以描述。载《原道》第6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页228-256。
13、这种道德优位性并不等同于在混淆道德与知识分际前提下以道德涵盖甚至消解知识的泛道德主义。对该问题的澄清与辨正参见李明辉:《论所谓“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儒学与现代意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页67-123。
14、认为牟先生《现象与物自身》无形中几乎承袭了康德主体主义哲学所有预设的看法,其实并不恰当。如果要用主体主义或主体性哲学来指称牟先生用无限心所开两层存有论哲学系统的话,我们同时应当意识到“主体”这一原西方哲学的概念其实已发生了变化。西方哲学中谈到主体必然预设主客二分,但在牟先生的哲学系统中,作为“智主体”的自由无限心恰恰是“与物无对”而消解了主客体的对立,至少“自由无限心”与其所对应者所构成的是“我——你”关系而非主客对立的“我椝惫叵怠U馐敝形闹魈逡淮仕杂Φ挠⑽拇势涫凳莍ntersubjectivity,而不是subjectivity。就这种意义上的主体而言,实不必接受西方主体主义哲学的种种二分(主客、现象与物自身、事实与价值)或三分(知、情、意)。表达上的“分”,亦是言说上的方便而已。
15、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页274。
16、彭国翔:《王龙溪的先天学及其定位》(北京大学硕士论文,1998年6月),《鹅湖学志》第21期,台北: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1998年12月,页69-161。
17、牟先生对龙溪的看法,亦有一个变化过程。在四十左右岁时,牟先生尚顺通常的旧说批语龙溪近禅荡越。但待牟先生对王学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到了“王学的分化与发展”(《新亚学术年刊》,1972年9月)的“‘致知议辩’疏解”(《新亚学术年刊》,1973年9月)和后来的《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北:学生书局,1979年),牟先生已认为龙溪精授阳明义理而有“调适上遂的发展”。蔡仁厚先生在出版《人文讲习录》时,亦指出这种变化,见蔡仁厚:《人文讲习录》,台北:学生书局,1996年版,页74。
18、我们可以从思想史发展“实然”的层面对牟先生的三系说提出质疑,但牟先生从逻辑关联的角度对宋明理学中不同思想形态的揭示,却远较以往“理学”、“心学”的说法来得细致和深入,并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而牟先生三系说(亦可说二系三型)与劳思光先生一系三阶段说(见氏著《中国哲学史》三卷上册,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的区别,主要在于对《易传》、《中庸》的理解和评价不同。
19、牟先生无论在《心体与性体》还是《从陆象山至刘蕺山》中,均曾明白地表示过对五峰、蕺山系的欣赏,认为此一系于主观面的“心”和客观面的“天”之间平衡较好,而陆王之“心”虽不碍包括“天”,但毕竟于客观性方面稍虚歉。
20、杨祖汉先生曾经对儒家“心”的观念做过相应的考察,参见杨祖汉:《儒家的心学传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但尚可进一步对儒家“心”的义理内涵与结构进行动态的观念史研究。
21、彭国翔:“康德与牟宗三之圆善论试说”,台北:《鹅湖月刊》,1997年第8期,页21-32。
22、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8月4版,页449-450。
23、参阅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九章“有无之境”一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页235-242。
24、牟宗三:《现象与物自身》,台北:学生书局,1984年8月4版,页435。
25、语见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一《南都会语》。《明儒学案》卷三十六《海门学案》亦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