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声乐学习

声乐学习

时间:2022-03-03 03:54: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声乐学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声乐学习

第1篇

一、学习声乐的条件

1.对于声乐的学习,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素质,即准确的听觉、鲜明的节奏感和较好的音乐感觉。也就是常说的音准、节奏、乐感。一个人的音乐素质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培养和影响。也可以说:“先天是基础,后天是培养”。

2.具备一定得乐理知识,可以准确而熟练地识谱,相对唱准音和节奏,可以准确地理解作品,表现作品的情感色彩

3.大家普遍的认为,学习声乐要有一副好嗓子,这种看法是相对正确的,但是也不排除有相对片面的一面。优美动听的好嗓子是学习歌唱的一个很有利的一个条件,相对来说在学习上具有一定得优越性。但嗓音条件差点儿的学习者通过正确的发声歌唱训练,他们的歌唱音色也是能够得到一些改善的。因此如果作为声乐的爱好者来说,只要可以说话,那么每个人的发声器官都是具有歌唱功能的,都是可以学习的。

二、学习声乐的方法

1.教师的指导

歌唱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仅仅凭借一些声乐理论和教学方面的文字资料去进行歌唱发声的学习和训练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学习歌唱必须是在声乐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初学阶段。

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应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和认识自身声音的特点以及该解决的问题和毛病。在课下多思考,小声练习体会,在没有完全掌握歌唱方法之前不建议在课下大声练习。

2.欣赏名家唱段

学生在课下可以欣赏一些优秀歌唱家的演唱,提高自身对演唱的鉴赏力和演唱素质,但是不建议去模仿难度较高的歌曲,因为这样容易给自己添加一些不正确的演唱毛病,增加学习的难度。

3.课上做笔记

声乐笔记是反映自己声乐学习进程的镜子,是声乐理论、方法在自身歌唱实践中的总结。笔记应记录每个阶段所采用的发声练习,歌曲演唱方面,咬字、位置等方面的要求,主要问题出现处应做重点的标注提示。笔记是声乐学习中的一个辅助学习工具。可以减少歌唱学习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难度,把不无形的学习有形化,增强有形化声音的记忆,提高每个阶段的学习。

三、循序渐进的学习

第2篇

关键词:演唱;选曲;重要性

歌曲有深、浅、难、易之分,演唱者程度也有不同。我们在演唱的过程中要清楚的知道自己目前所处于哪一个阶段,哪一个程度。应该多演唱哪些歌曲,更适合于哪类歌曲。不注重选曲不但影响自己唱歌的质量,很可能把嗓子唱坏,导致歌唱生理机能的丧失。

1初学者该如何选曲

我认为学习1到2年属于初学者,初学者在演唱上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所以,初学者在歌曲的选材上尤为重要,应多听从老师的意见进行选择。初学者不懂得如何保护嗓子而又对声乐怀着深切的喜爱,所以喜欢唱一些音域比较宽的歌,音高较高的歌。这样做非常有可能把嗓子唱坏。所以,广大的声乐爱好者们一定要在相应的阶段唱相应的歌。

1.1适合初学者演唱的歌曲:

初级学者的教材选择可以是中国民歌及艺术歌曲(两册);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意大利艺术歌曲及小咏叹调;德奥作曲家的艺术歌曲;俄美英法西等国艺术歌曲等等。(石惟正《声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163页)

之所以选择这些歌曲是根据初学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他们刚刚接触声乐的学习,有的发声只发到了小字二组的E或F,所以,在歌曲的选择上就要注意不要超出发声的范围。例如中国作品《红豆词》、《花非花》、《问》;外国《阿玛丽莉》、《尼娜》、《我亲爱的》等,这些歌曲有助于初学者的学习。

1.2正确选曲对初学者的影响

正确选择合适自己的艺术歌曲对初学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艺术性很强的歌曲旋律优美结构清晰,曲短词少,容易记忆。对初学者体会良好的气息,喉咙的打开以及对初学者艺术感觉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初学的如能够循规蹈矩脚踏实地的前进,才会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以后才有能力演唱更加有难度的歌曲,艺术道路才能走的更长。

2正确选曲对中高级程度学习者的重要性

中高级程度的学者应该学习3至5年,有了教深的经验,浏览了大量的作品。随之对艺术的情感把握也增强,歌唱能力也有所增强。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较大的作品或歌剧。

2.1中高级程度学习者需要适当加深演唱歌曲的难度

这个程度的学生可选择有一定难度、节奏变化稍多、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跨度稍宽、结构稍微复杂、感情有变化对比的曲目教材为宜。但同时要注意一定要量力而行,不能只注意一味的演唱大曲目破坏了嗓音的机能。适当的歌剧及咏叹调可以演唱如:《你们可知道》、《美妙时刻即将来临》、《亲爱的请听我说》等等。应该注意的是学生也应该注意所给歌曲要有浏览的部分,应注意多浏览、多积累、更丰富自己。

2.2正确选曲对中高级程度学习者的意义

这个程度的学生可选择有一定难度的歌曲但同时要注意一定要量力而行。在演唱咏叹调的过程中艺术歌曲不要放弃,它依然对练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我们可以适当的选曲较大的歌剧及咏叹调,尝试不同风格的作品,有助于自身的发展。不能只注意一味的演唱大曲目破坏了嗓音的机能。

3正确选曲对不同唱法学习者的重要性

就艺术歌唱而论,人声的分类是一种科学地对于人的嗓音进行归类的艺术。我们知道,由于人的生理条件的不同,喉管有着粗、细、长、短的差异,人的声带的长短、宽度、薄厚也有差异。加之人的共鸣腔体又各有不同,所以发出的声音在音质、音色、音量、音域上必然也千差万别。而歌唱分为美声、民族及通俗唱法。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自己的嗓音条件,可以通过科学仪器进行检查了解自己发声器官的构造,了解自己声带的形状,大小,颜色,有利于歌唱者对不同唱法的选择。

3.1正确选曲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美声”唱法(belcanto)是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歌唱方法。是目前世界上发展得最完善、最系统、最科学的一种唱法。它的主要特点是:位置比较高,声音结实、明亮、有立体感。气息深厚、上下贯通、音域较宽、音量较大、按照我们的声带特点,我们可以把自己归为美声或是民族唱法中。

但同样的美声唱法中选择歌曲也有不同。还是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同样的女高音却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选择歌曲时这些同样都是要注意的因素,如果给花腔唱戏剧的歌曲,我想无疑就等于把小鸟套上了枷锁,同时也无法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相反,给戏剧演唱花腔的歌曲等于让体重超重的人去跳灵巧的舞蹈。显得既笨重又没有活力。如中国作品《七月的草原》是一首典型的花腔歌曲。歌曲中跳音非常多,需要气息的轻快、灵活。而《黄河怨》是一首典型的抒情歌曲。不仅需要气息平稳,而且要唱出气势。所以,同样是美声唱法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曲。

3.2对民族唱法的重要性

民族唱法简单地说,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歌演唱。它是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有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是我们本民族的唱法。这种唱法大多发声位置靠前,强调真假声相结合,重视声音的统一、流畅和语言的清晰、字正腔圆。特点是声音甜美、明亮清澈、细腻嘹亮。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后,我们开始研究将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歌曲进行融合,从而给民歌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对于我们声乐爱好者来说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嗓音条件来选择演唱方法。

4结语

以上,我以二个方面阐述了在声乐学习与演唱中歌曲选择的重要性。希望的对广大的声乐学习者能有一些帮助。我认为歌曲的选择就好比量体裁衣,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正确的选曲可以使我们有如顺水行舟,会在我们的声乐学习和演唱的道路上起到巨大的作用。使初学者打好坚实的基础,高程度者更好的完善技巧。不同的嗓音特色发挥各自的所长,使演唱者少走弯路,顺利的驶向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I余笃刚/《音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2]G石惟正/《声乐教学法》/百花文艺出版社

[3]J赵梅伯/《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声乐语音学”;声乐学习;意义

声乐艺术一种歌唱形式,在大多数的音乐艺术形式上,都是利用乐器来对自身的情感、自然嗓音进行表现的。而且,声乐艺术也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只有学好声乐语音学,并促进艺术含义的深化性,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一、语音学上的声乐语音

(一)语音学

语音是人们利用发声器来产生的一种声音,这种声音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语音学涉及到的学科类型比较多,在传统语音方式上,目前已经将其延伸到声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在声乐学习中,根据语音学的基础条件,在语音学中学习音法学,并了解发音、传播、感知等变化形式。管理语音的发展过程,通过人们的发音传播,将对声音感知,以促进语音学的形成[1]。一般情况下,语音学语音学主要包括发音语音学、声学语音学以及感知语音学三种,在该部分的积极引导下,不仅发挥了语音的社会性质,还促进了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声乐语音学

声乐语言是根据声乐艺术中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它能对独特的语言进行有效整合,以保证语言发挥其一定的艺术特点。在声乐艺术中,还能通过歌词、诗词等创作出合适的音乐作品,因为诗词本身就具有一定语言的编写方式,它在歌词中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艺术特点。如:汉语歌词它就是从传统的戏曲语言上,按照“十三辙”来押韵的。所以,根据声乐语言来说,在发音上,就需要按照语音学地语音发音规律,并针对不同的语种确立出声乐艺术要表达的特点,以促进语音的更好衔接与运动。其次,根据歌词的含义,还会按照语言的文化习惯与特点,在语气与语调上表达出不同的特点。

二、“声乐语音学”发音与歌唱技术的运用

(一)语音中的音素及音变、歌唱技术

在语音中,其中最小的单位为音素。音素是通过语音学的专家在不断研究与证明中提出来的,根据音质在对语音进行划分期间,要划分到无法划分的时候才能形成最小的语音单位,从而形成音素[2]。在具体发音过程中,存在的气流在发音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说,一般会将其分为元音、辅音。具体表现在:声带的振动状况、肌肉紧张状况以及气流的强弱程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决定人在歌唱、发声过程中,对歌曲形成不同的效果。而且,每个人在唱歌过程中,由于每个人咬文嚼字的方式不同,导致在歌词上、音乐技能运用上产生较大差异,所以在字以及字体结构上出现演唱音变的现象,基于这种形式,在学习就要正确认识到声乐艺术中存在的咬字、吐字现象,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学习功课。

(二)音变与歌唱技术

在声乐艺术表现过程中,因为字词在发音上存在的不同,所以就会在歌唱状态上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在正常状态下进行口咽过程中,人的肢体并不会像唱歌一样完全打开,而是在咬文嚼字的语音结构上对元音、辅音进行严格区分,并将其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在这种唱歌状态下,人的语音结构也会产生较大影响[3]。所以,在唱歌期间,为了实现良好的声音效果,在对语音进行表达期间,必须要对其保持清晰性,这就需要在声乐学习中学习语音学。而且,为了在歌唱期间获得更好的音色,还要根据声乐艺术在技术上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执行统一发声练习,以促进声音的流畅性。在歌唱期间,根据对歌唱语言的结合方式,歌曲中存在的大多数实质音响都为语音中的元音,所以,对元音进行合理分析更为关键。在分析与讨论期间,要注意到同一个 音位在不同状态下形成的发音形式,因为一个相同的音位在不同的状态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发音形式,特别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发音变体。所以说,在声乐演唱学习过程中,要掌握语音发音中的元音,并能够有效将其把握,在实际发音练习中,不仅要掌握出歌唱中存在的技术要领,还要充分把握每个歌曲,以使他们在该基础上都能获得较大成功。

三、结语

在对声乐语音学进行研究期间,主要是声乐艺术家、欣赏者能够在聆听、对声乐语音进行处理、分析上能够深刻体会到乐艺术具有的独特魅力。对声乐语言进行处理期间,特别要分析咬字、语气、语音等运动状态,并检查演唱者的心理状态以及作品的表达等。在这种欣赏中,能够为声乐学习带来较大的应用价值,并使声乐艺术发挥其较大效果。因为在长期发展中,无论是声乐艺术,还是语言艺术,都能对声乐语言发挥其较为有利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丹.论"声乐语音学"在声乐学习中的意义[J].北方音乐,2016(05):122.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108-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儿童少年活动中心王美蕲在笔者从事少儿声乐教育的十年里,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变声期可以学声乐吗?”这几乎是每个12岁左右青少年家长担心的问题。变声期到底能不能学唱歌,是不是学了唱歌就会把嗓子唱坏?家长们在似懂非懂中被这个问题困惑着,惊扰着。在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没有开始学唱歌的不敢学,已经学了唱歌的,一到了十一二岁,着了凉咳嗽两声就大惊小怪地说嗓子唱坏了,让人看着又可气又可笑。作为一名声乐教师,笔者想从专业的角度谈一谈变声期学习声乐的问题。

那什么是变声期呢?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的:变声期特指14岁到16岁的青少年进入变声期。男生变声期一般在3到15岁,最迟到16岁左右。因为喉头增长而伴随的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导致说话、唱歌时的声音与儿童时代不同,并持续半年至一年的时期。对于百度的解释,笔者是不完全认同的,虽然百度叙述的是客观存在,但并不是14到16岁的青少年就一定会因为喉头和声带的增长而产生以上一系列声音嘶哑等病理现象。变声期就是病吗,变声期就一定会“坏嗓子”吗?要想弄清这些问题,就先把变声期放一放,先来了解一下声音产生的原理。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把左手和右手同时放在桌面上,一只手抬起敲击桌面,另一只手放在桌面上不动,放在桌面的手就会感受到桌面发出声音的同时在振动。按下钢琴的琴键,琴键会带动连接琴槌的木棍,木棍带动琴锤敲击琴弦,被敲打的琴弦振动发出声音。小提琴的演奏则使用琴弓上的弓毛摩擦琴弦而发声,演奏者将弓与弦放成直角,再以适当的速度和压力拉动琴弦使之振动,这就是弦乐的发声原理。人类的发声原理和吹奏乐器的发声原理相仿,如单环管的吹奏是演奏者口含吹嘴吹气,簧片发生振动,气流振动管中的空气柱,从而发出声音,人类的发声也大抵如此,通过肺里的气息吹动声带和腔体,声带和共鸣腔体发出声音。声带纵向位于喉腔中部的两条肌肉相当于簧片,共鸣腔包括胸腔、喉口腔、鼻腔、头腔的一系列腔体振动。不同的物体振动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不同,声音的音色跟发声体的形状、材质、大小都有关系。在人的一生中,声带和共鸣腔体也是跟其他的身体器官一样,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长、发育、变老。声音也就从婴儿啼哭那一刻起就开始随着身体的成长而不断地变化,可以说变声是跟随一生的生理变化。常说的变声期只不过是由于青少年青春期加速生长,人体发育变化很大,喉头和声带发育得也很急速。男孩进入青春期后,喉头迅速发育长大,喉头的前后颈也迅速松宽,声带的长度几乎猛增一倍,宽度与厚度也增加。随着声带的发育,从音频上讲,大约要低一个大度,于是童声变成了粗而低的男音;女孩在青春期喉结虽没有明显的外观变化,但喉结内一样有明显变化:即声带增长变窄,因而发音频率高,声调也随着变得高而尖细。

由此可见,变声是跟随我们一生的生理现象,只不过是青春期后变化不易察觉罢了。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婴儿和幼儿、幼儿和儿童、壮年和老年的音色都是有明显差别的。那么,既然变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又为什么会伴有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生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的病理问题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些病理现象都不是变声期导致的必然症状,而是由于青春期变声用嗓不当造成的。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己明显的、突然的音色变化会感到非常困惑和不适应,尤其是男孩,原本清脆、嘹亮的童音变得低沉、憨厚,为了保持“自己的声音”,他们就会挤压或吊着喉头,让声带不完全闭合,从而让声音保持尖而细。这种不正常的用嗓方式会导致声带疲劳、充血、嘶哑,特别是从小学习声乐的孩子,更是不能接受自己唱高音怎么不那么方便了,音色变暗了等貌似退步了的变化,其实童音之所以听上去高亮,是因为儿童声带短而薄,振动频率高,一旦长大就失去了这种先天的优势。但是成年后的声带和腔体发出声音比童声的音域更宽广,音色无论从厚度和力度色彩的变化还是声音的可塑性都大大优于童声,听上去会更有磁性、更富有表现力。如果变声期一味追求音色的高亮而不及时加以调整,由于声乐演唱对声带施加的强度和力度远大于说话,所以对声带的损害也就更大,这就是“变声期学习声乐会把嗓子唱坏”的根本原因。

变声期不是不能学习声乐,而是学习声乐时要让专业教师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本质音色,学习科学用嗓和用嗓卫生。但是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选择优秀、专业的声乐老师。如果跟专业精湛、懂得科学用嗓且教学方法得当的老师学习声乐一般是不会出现问题的,而这样的学习是有必要的。好的声乐教师会帮助学生找到声带自然振动下发出的声音,让学生记住这才是他现在应有的音色,并且通过对气息、嗓音的肌能训练,让声音变得更加开阔、嘹亮、有张力,音色更加圆润好听。倘若遇到不懂得如何合理用嗓的老师,只是一味地追求音色的高亢、明亮,或是看学生唱不上去高音就压低嗓音,唱男(女)中音的声部,简直就是雪上加霜,严重的还会造成声带水肿或小结。

2.真假声混合比例适度。真声过多会使音色听起来尖锐、干涩,缺乏表现力和张力,而且过度使用声带,还会让声带的肌能较早衰退;假声过多同样也会影响音色,假声过多的音色听起来空洞无力、声音发虚,且声带长期在不完全闭合的情况下使用,容易造成声带的结节。

3.绝不能模仿他人的音色。人们(特别是初学者)经常会去模仿自己喜欢的歌手或是歌唱家的音色,模仿自己的声乐教师的音色也绝对会被当作天经地义的事。

4.选择适合自己的曲目演唱。虽然变声期如果方法得当,学习声乐是有益无害的,但在这个相对特殊的时期,还是要特别注意保护嗓子,注意用嗓卫生。

5.不要过度用嗓。就算是金嗓子、银嗓子,过度用嗓也会加速嗓子的劳损。耳鼻喉医生说:“最容易造成嗓音损伤的就是教师、叫卖的小贩和歌唱演员。”

6.不要疲劳用嗓。人体疲劳时声带也会疲劳,声带疲劳时会出现闭合不完全的现象,同时疲劳也会让气息不足以支撑声音而迫使声带过度用力,对声带造成损伤。

7.不宜带病用嗓。生病时,特别是呼吸系统,感冒引起咽喉肿痛时应尽量避免唱歌。因为会这使声带处于水肿的状态,水肿的声带振动时容易粘带出水泡,导致失声和声音嘶哑。

8.科学用嗓。

(1)不轻易演唱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歌曲。在气息和口腔肌肉力量不足的情况下,要唱出超越自身肌肉能力所能达到的强度或高度声音,就必定会有其它不卫生的力量参与其中。

(2)严格控制演唱的时间长度和强度。这与上一条的原因相似,长时间高强度的歌唱练习会使身体疲劳,在生理状态不好的情况下,也会有其它不卫生的发声方式帮助发声。

(3)练习唱歌要循序渐进,顺着劲儿把声带、共鸣腔体和气息活动开,然后再进行稍有强度的练习和歌曲演唱。

9.注意饮食,保证睡眠。多饮水,有利于身体有充足的水分分泌唾液保护湿润娇嫩的咽喉;少吃刺激性食物,如大蒜、辣椒等,会刺激气管、喉咙和声带;尽量不饮用凉水、冰水特别是刚刚用过嗓子觉得干哑时,冰水会突然刺激声带引起病变;保证睡眠,因为疲劳的声带更容易受损伤。

第5篇

    。人们在声乐学习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学修养则可以大力提升声乐演唱的水平,丰富自身声乐理论的涵养。

    一、从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谈加强文学修养的重要性

    歌词创作与音乐创作虽然属于2个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是在声乐创造中,歌词创作与音乐创作是一种完美的结合。特别是在德奥艺术歌曲中,更是有许多优秀作品较好地体现出了这种完美的结合。大部分艺术歌曲之歌词均运用了十九世纪着名的诗人所创作的各类抒情诗歌,而要较好地表现此些诗歌中所蕴含的幽静、细腻与浪漫之格调或情感,则就得采用轻声、半声与高声区上的减弱表现方式。同时,艺术歌曲在演唱时,呈现出室内乐之特征,因此音色多样,吐字清晰,语调细致则成了我们衡量演唱者之艺术水准与演唱水平之重要标尺。值得一提的是,要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则要求演唱者一定要熟悉作品,深刻把握其内涵,所以在熟悉旋律与音乐织体的同时,一定要熟悉与把握诗词,则对应地要求艺术歌曲演唱者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比较准确地领悟文学诗词中的各类意境。

    国内外许多音乐家自身的文学底蕴都比较深厚,其对各类文学诗词都有独到的、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而这些恰恰激发出了其良好的创作灵感,从而有益于自身创作风格的形成。比如,舒伯特的创作则是从歌德所创作的文学诗词中所受到的启发。据了解,舒伯特一生所创造的600百余首艺术歌曲至少有73首是运用歌德所创造的诗进行谱曲的。此外,着名音乐家舒曼也是深受文学诗歌的影响而创作了大量知名的音乐作品。舒曼自身的文学修养比较深厚,想象力丰富,很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其音乐创作个性独特鲜明,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比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舒曼按照歌词之内容与情绪,创造了富有舒曼特色的,朗朗上口的歌唱旋律。所以,我们在学习声乐时,在演唱一些德奥艺术歌曲的时候,一定要对应当时的各种文学诗歌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较好地领会其中的意境。

    二、从“乐”与“词”的结合到声乐表演中的声情并茂

    其实,音乐和文学具有许多的相同点也存在一些不同点,正是由于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使得音乐与文学自然融合。可以说,一支优秀的歌曲的问世,则也相应地创造出了一个别样的、奇妙的、综合了文学跟音乐之精华的艺术世界,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声乐作品的俘虏。歌词之文学性语言要高度概括出歌曲自身的意境与氛围,应该跟音乐旋律之内涵与节奏和韵律相吻合,同时应配上优美的伴奏,这样才可以一起创造出文学跟音乐完美结合之审美世界。同时,在各类声乐表演中,我们应该要考虑不同的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整体情感以及独特的风格如何统一表达,即是作品的抒情性。一般来说,声乐作品的抒情性大体上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品整体情感之表现;另一方面是演唱者二度创作之情感的表达。所谓整体情感之表现,一定要认真、深刻把握与理解作品,语感与乐感都不能缺少。声乐作品在演唱过程中,受到情感作用,大多数会进行二度创作,让词义能够外化,从而富有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仔细品味一下音乐所蕴含的各种文学性因素、文学诗词中所体现的各个音乐性因素可以发现,要使声乐创造能够声情并茂,则必要要将文学与音乐有机地、完整地结合起来,融合至声乐作品中去。

    三、文学修养对声乐表演于教学实践活动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这几年来,笔者在各类声乐学习中,深深体会到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对声乐学习、表演与实践均具有比较好的益处。犹如学习音乐能够培养与锻炼出人的气质一样,不断强化自身文学修养同样是能够较好地培养一个人的良好气质与优秀品格。由此可见,加深文学修养是各类声乐学习、表演与实践的客观需求;然而自身文学修养如果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势必会进一步促进我们声乐学习效率与质量。毋庸置疑,2个音乐能力基本一样的学生,而其中文学修养更高的学生则在表演声乐之过程更能够生动、准确将作品表现出来,也定更容易打动观众、吸引观众。此外,加强文学修养也是一个博学广识之过程,也可以为声乐的实践给予更加广阔的平台,为人们声乐学习不断拓宽新的空间。

    总之,教育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不一样,它是一门艺术  性比较强的工作,并具有比较强的示范性和引导性,特别是在音乐教学工作中,其示范性和引导性则更加突出。文学修养其实是我们声乐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在声乐教学与实践中,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这是音乐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学修养的提高对声乐教师之教学语言具有较好的规范性和促进性,并且在许多音乐学科

    这个领域中,文学诗词跟音乐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密不可分。为此,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在平时的常规声乐教学中应该将文学诗词有机地、综合地运用其中。显然,这对于我们声乐教师教育与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科学的音乐学习方向而不断努力,并且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果不断加深自身文学修养,则也能够进一步拓宽声乐教育教学实践之领域,增加声乐教育教学的实践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大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综合能力。所以,强化文学修养,在日常具体的声乐教学工作中把音乐跟文学融会贯通在其中,一方面是音乐学习者的任务,另一方面也是正在从事声乐教育教学的教师以及即将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学习者们所应一起努力的。

    参考文献:

    [1] 魏欣,李敏. 音乐艺术硕士需提高文学修养[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4)

    [2] 刘媛媛. 文学修养——歌者与作者跨时空的情感交流基础[J]. 美与时代(下半月). 2009(05)

第6篇

在现实中,绝大多数声乐学习者只学习唱歌技巧,觉得文化知识可有可无,敦不知,文化素养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息息相关,二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对于一部声乐作品而言,主要包括歌词和曲调,只有词和曲的搭配协调统一,才能称作是优秀的声乐作品。例如:在古诗词中,旋律上会加入上滑音、下滑音等,用来配合古诗词中的韵律;填词的时候,表演者也要考虑到四声、押韵等等。因此,只有将文化素养与声乐学习进行紧密结合,清楚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取到良好的演唱效果。

二、提高文化艺术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一)文学知识的作用

歌曲是文学艺术和音乐艺术的有机结合体,这些歌词以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学性强的诗词为主。如果歌者没有充分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对对声乐作品进行认真分析,就无法再运用声音正确表现作品的内涵,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不难看出,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文学知识对于提高声乐学习者的表演水平至关重要,文学知识功底不强,理解声乐作品就会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作品内容,还可以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声乐学习者需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提高个人素质,从而展示良好的艺术修养。

(二)时展的需求

历史的发展过程,也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它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入了解,还是对社会发展探寻、研究、延续的进程。纵观近几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开始重视史学理论课程,并专注研究其对历史研究、史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时展的进程中,人们的声乐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声乐而言,也会跟随历史的更替和社会的变迁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声乐的社会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并不断丰富自身,永不止息。从声乐的起源至今,声乐不但保持了传统特色,又在不断更新,才让自己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等等,这些都要求声乐学习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综合素质,才能切实地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哲学知识的作用

众所周知,哲学是一门富于智慧的学科,更是人们对万事万物的高度认识、概括和总结,由世界观和方法论组合而成。从另一种层面上讲,哲论还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甚至属于人的存在形式,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人类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实际上,哲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陶冶声乐学习者的情操,丰富声乐学习者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作品,开阔视野,并从中体会艺术的感染力,激发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在表演的过程中刻画出音乐的形象。由于哲学与人生、生活息息相关,声乐学习者一定要有正确的理论思维方式,只有扩展了理论视野,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为此,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提高声乐学习者的哲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声乐学习者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

(一)多读文学著作

为了更好地把握声乐学习技巧,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可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大量阅读文学著作,包括古今中外,都要广泛阅读,并从中吸取宝贵的文学知识。只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才有利于提升声乐学习者的文化素养,使其在演唱中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形象地展现艺术作品的原有风格,真正把“美”传递给广大观众,以便收到良好的声乐表演效果。众所周知,中国歌曲基本上来源于古诗词,如果文学功底和文化素养不强,就无法全面理解歌词的意思,演唱时也无法表达诗词的真实意境。当然,外国作品也不例外,声乐学习者一定要充分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等,比如:演唱《主人听我说》的时候,声乐学习者必须清楚女主人公是一位奴婢,在求王子不要为了阴险公主而去冒险时,却隐藏了她对王子的爱意,如果表演者能够以这样的思路进行表演,就会成功地表达出作品的创作意图;反之,如果缺乏这些文学知识,表演中除了主人公的“劝说”,难以表达出“爱意”之情。一句话,多读文学著作是提高声乐学习者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多看人物传记

提高文化素养,声乐学习者需要多看人物传记,尤其是名人大师的人物传记,这样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比如:著名作曲家音乐家马可原本不是音乐专业,但是他却能创作出《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经典作品。如果阅读马可的传记,大家一定会发现大师的作品是如此之优美,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不但勤奋学习声乐知识,而有广泛阅读文化著作,其文学功底是不可低估的。具体地讲,马可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深入文化生活,了解时代背景,把个人的文学功底和音乐才能全部发挥出来了,其作品贴近生活,与时俱进,真正达到了与公众共鸣的目的。当然,通过多看人物传记,声乐学习者可以从大师们的奋斗过程中感悟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学习者的正确人生价值观,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声乐表演服务。

(三)多写心得体会

作为声乐学习者,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还得多写。比如:多做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课后感想,以及演出实践的心得体会,及时地总结学习结果。通过心得体会,不但有利于巩固平时已经掌握的知识,而且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这样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准确把握声乐技巧。不仅如此,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声乐学习者能够系统地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并始终跟踪声乐发展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声乐学习者还要及时地记录问题的根本原因,及时地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也就是说,声乐学习者通过心得体会,不断积累写作,在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文化素养也将大大提升。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调控

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基础。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丢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像不会唱歌了。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如:气息、腔体打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像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从心理方面来分析,声乐学生一般会有认识不清楚、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几个问题。

1、对声乐认识不清楚

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是学习和研究这个事物的先决条件,学习声乐也是这样。许多学生对声乐的认识有这样的误区,比如:声乐就是简单的唱唱歌、就是唱几个高音、就是把声音唱大、颤音就是颤抖的声音等。这样一些对学习声乐不够重视或者存在严重误区的认识会对声乐的学习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唱高音,只要练声就尽量往高里拔,以牺牲嗓子的代价换来几个没有质量的高音还以为自己在进步。在没有良好气息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喊唱高音是非常危险的,轻则导致声带充血、水肿,重则造成小结、息肉甚至丧失唱歌的能力。有的声乐初学者喜欢模仿一些歌唱家的声音,以为声音唱得越大越好,不顾自己的嗓音条件压着喉头把声音撑得很大,结果造成嗓子疼痛,上高音困难。

2、自信心不足

建立声乐学习的自信心,是声乐学习迈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对声乐学生而言,自信的歌唱尤其重要。一般说来,人的嗓音都比较正常,特别差的只是极个别。在正式学习声乐之前,一般人都不会感到发声的困难,而一旦开始接受正规的歌唱发声训练,就有了声乐老师的种种发声规范,于是许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以前很好的嗓子仿佛一下子消失了,甚至以前能唱的高音现在唱不上去了,从而丧失了学习声乐的信心。

3、学习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声乐的人应该说或多或少地对声乐有些兴趣。但是声乐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效果也时有反复,本来上一次已经掌握的东西下一次却怎么也找不回感觉是常有的事。有的学生一遇到学习困难或者在找不到“感觉”的时候就觉得学起来没什么意思,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学习目的和方向不明确,片面追求发声技巧,学了几年还是没有在歌唱修养上有多大提高,只是学成了一名“歌匠”,最后终于渐渐失去了兴趣。

4、注意力不集中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注意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声乐学生往往急于求成,一开始学习就想注意到这里又注意到那里,既要注意气息又要注意声音位置,既要注意口腔打开又要注意下巴放松,结果却事与愿违,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一个方面都没有做好。从生理学的角度讲,声乐学习是一个生理机能不断训练和强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个生理部位去训练,生理机能的增强就得不到巩固,即是声乐学习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5、意志力不强

意志就是人们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自觉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歌唱学习过程的意志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歌唱困难,力争取得较好声乐学习效果的心理过程。声乐学生难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比如:高音总是唱不上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进步甚至感觉到退步,或者声乐老师提出的要求总是体会不到或者做不到等等。倘若没有较好的意志力,声乐学习极有可能半道而终。

三、声乐学习中心理问题的调控方法

1、加强对声乐学习理论的认识

声乐是通过人的声音来表达情感的艺术。歌唱的最终目的决不是对歌唱技巧的片面追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歌唱技巧来表现音乐的内涵。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学习歌唱应该注意感情的表达和技巧的学习并重,但最重要的是还是表达感情的能力,提高歌唱的修养。诚然,高超的技巧也可以为感情的表达带来一定程度的方便,但是永远不要成为一个只懂得一点歌唱技巧的“歌匠”。

2、因人而异,培养兴趣,建立自信心

虽然大部分人都有较好的歌唱条件,但并不是说每个人的嗓子都完全一样,相反有很大的差别。从生理上讲,每个人的声带长短、厚薄存在较大的差异,对声音的听觉敏感性也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尽管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所有婴儿都会大声地啼哭),但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别,在后天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各自不同的发声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比如:生长在大山的人习惯了大自然的广阔无垠、无拘无束,通常都有着高亢明亮的自然音色;相反地,在城市长大的人往往具有纤细、柔和的特点。所以学习声乐一定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着别人学习,别人唱什么自己就要唱什么,在选择练声曲和歌唱曲要根据自己的声音特点和喜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

声乐学习者要充分相信和开发自己的嗓音潜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嗓音特点的歌曲进行练唱,即使是我们所说的“小歌”(技巧难度较小的歌曲)也要一丝不苟地唱好,不断培养自己的兴趣。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发声习惯上的优点和不足,尤其是要改正发不好的发声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技巧,多把自己演唱得好的作品演唱给别人听,多上正式舞台演唱,以建立自己的演唱自信心。

3、集中学习的注意力

注意有指向性、集中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同一时间内心理活动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数对象,这些少数对象就能够被清楚地意识到,而其它同时作用的事物,则没有意识到或意识得比较模糊。因此,声乐学生不必也不能把声乐学习所要求的各个方面都做好,要在一定时间内加强对某一方面能力的训练并加以巩固。比如气息训练,初学时就要训练较长一段时间,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事倍功半。

学习声乐中的注意也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教学实践中发现,当老师提出学生的某个发声器官不正确时,一些声乐学习者过分地注意这一器官,反而使用该器官因紧张而不能正常工作,影响歌唱的发声。

4、坚定信念,增强意志力

歌唱是肌肉、意志、生理与心理的协调运动,人的意志正是使口、唇、舌、齿、咽、腭、肺以及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于是产生美妙的声音。歌唱意志行动自始自终表现在歌唱与发声的全过程,只要有歌唱或发声,就会有意志伴随。意志是声乐学习者的心理动力,即是意识的能动性、积极性的表现。人的意志力是他不同于其它人的个性特征。

一个声乐学习者即使有多么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成长的过程遇到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如果没有较强的意志力,那么一定会在学习声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声乐学习者必须要坚定信念,克服学习过程的种种困难,才能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感,感动听众,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日昌.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美]JohnBohn.认知心理学[M].黄希庭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感知能力 声乐 作用

感觉是认识一切知识的途径,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没感觉,没有直接的经验,就不能认识世界,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声乐感知能力的形成,是演唱者心理活动对歌唱与发声深入认知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从生动的演唱直观到抽象的演唱思维,又从抽象思维到演唱实践。然感知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声乐学习的效果,可见感知能力在声乐学习中非常重要。

一、感知能力在声乐学习中的作用

声乐感知能力中感觉是构成认识歌唱与发声过程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从认知规律来说,任何事物的认知,必须经过这个初级阶段。歌者的内部机体感觉,通过对演唱的各种感受,认识到演唱的各种不同的属性。通过感觉还可以使我们能够反映体内所发生的变化,像身体肌肉运动及内脏器官的工作情况。喉咙打开的感觉、横膈膜下移的感觉、腹部扩张的感觉、胸腔开阔的感觉、鼻腔打开的感觉等等。这些感知信息被声乐学习者转换为思维,并左右着学习者的具体实践,通过这个过程的不断反复,学习者从中总结出学习经验,使得声乐学习不断进步。声乐学习的过程中感知能力起到了主导作用。

二、声乐学习中感知能力的培养

感知能力对于声乐学习者学习声乐技巧、提高演唱者的演唱水平都起着巨大的作用。那么,在具体的声乐学习中如何培养感知能力则是重要课题,下面将从技能学习、歌曲演唱、舞台表演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习技能时的感知培养

从我们发声练习开始,我们的身体的各个部位到我们通过感知能力把意念转化为实际身体的变化,感知能力一直都伴随其中。在发声训练的战略上,必须有整体的感知,要做到心中有数,看到和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如训练咬字、吐字时,首先学习者要感知到下颌、唇、舌的肌肉运用时的放松和灵活;其次在吐字过程中舌的动作不能犹豫迟钝并感知舌、下颌的关系,使之能正确地协调运作,从而达到歌唱时的字正腔圆。同样,声乐中其他技能的训练也是通过先感知某一技术在个体的具体感觉和反应,在一次次地反复练习中巩固正确的技能技巧,将最初的感知一遍遍地加深印象,形成习惯后建立稳固的歌唱技能。

(二)演唱曲目时的感知培养

演唱曲目时我们最先接触的可能是对谱子的阅读,也可能是听了他人对该作品的演唱,接触以后有了初步的感知,产生了自己想演唱曲目的想法。正常情况下我们拿到谱子不只是背下来就了事,任何一首歌曲都带有情景描绘,演唱者、欣赏者都是由境入画、由画寓情。例如歌曲《乌苏里船歌》“啊拉赫赫尼那……”表现赫哲人在乌苏里江打渔的情景。任何一首歌都有特定的情景,不同的是每首歌曲包含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像感知。因此,当拿到一首新歌,具有初步的感知后,再进一步通过找资料,请教他人和自己钻研,做进一步的感知。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以及该作品的写作时期和历史社会背、弄清楚作品的调性布局和曲式结构、分析和理解该作品中感情的基调,情绪的起伏、发展和转折的脉络等,对作品进行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感知,这将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舞台表演时的感知培养

声乐学习的最终形式是舞台表演。在舞台上表演时,因为环境的较为课堂上复杂,它从单纯的学习向立体地舞台演唱转变,对象从老师变成了众多观众,因此要想能在舞台上演唱好歌曲,让观众能产生共鸣,感知能力直接起着关键作用。舞台表演是个复杂的过程,眼睛看着观众、耳朵听着伴奏、嘴里唱着个词、手在表演、身体状态甚至有时候还要兼顾更多,如速度、节奏、节拍、技巧、情绪、和情感、人物形象等等。舞台表演时合理的感知分配是重要的。例如我们开口演唱前,要集中精力听伴奏;演唱过程中,要在投入歌曲演唱的同时,感知音乐、感知内心、感知观众的反应等等,而不是单一地感知某一方面。同时感知进行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活动时,其中我们至少有一部分活动已经很成熟和自动化了,这需要我们在学习技能时、演唱曲目加强感知能力训练,使得技能技巧娴熟,在舞台上不会成为负担,只有这样我们在整个表演感知过程中才不至于顾此失彼,将舞台演唱比较圆满地完成。

在声乐的技能学习、演唱歌曲以及舞台表演时感知能力始终贯穿其中,歌者运用好感知能力,使之更好的为其演唱服务,是学习者应重视的问题。在声乐学习的各阶段中,让自己的大脑积极地去思考,感知身体各部位的变化,调整各部位的状态,已达到做好的学习和实践的效果。感知能力在声乐学习中能起到检验自己发声方法是否正确,能否演唱得长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感知能力的了解和培养,不仅是丰富了理论知识,而且为学习声乐、诠释作品、成为好的歌者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2]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3]吴天球.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4]张婉.高校声乐教学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意]P.M.马腊费奥迪.卡鲁索的发声方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第9篇

关键词:声乐学习 方法 效率

声乐艺术是一门抽象的歌唱艺术,看不见也摸不着。也有人把它说成是“有声无形”的歌唱艺术。它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它的传承方法——言传身教。它不像有的学科那样直观,有正规系统的学习教材、有琳琅满目的辅导用书、有详细准确的参考答案,因此有的学生甚至不需要专业老师教授、点拨,完全可以自学成才。

声乐这门特殊的艺术就与它们大相径庭。我们通过自己看书,自学成才的可能性很小。我们需要专业老师辅导我们逐步的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科学的发声方法。学生只能依靠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会发声的原理和琢磨歌唱的技法,去领悟音乐作品的内涵,去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形象。[1]这样才能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声乐道路位于正确的轨道上,否则有可能南辕北辙,越走越远。这也印证了那句老话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当我们找到一个声乐老师后,也就可以开始我们的声乐学习了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们之间的学习成绩也就慢慢拉开了。有的同学付出努力最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而有的同学付出了很多,而收获的却很少。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不外乎有以下两种原因:一是教师缺乏较强的教学能力,辨别不出学生的关键问题所在,导致学生盲目的练习。相反,有的教师能很好指出学生的问题,也能提出很好的解决方法,但是学生不够努力,也会出现进步缓慢甚至停滞不前的现象。我们不难看出声乐的学习需要专业素质较高的老师加上刻苦努力的学生。从某种角度来说,声乐艺术的学习就是我们从老师那里学习声乐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师的知识就像是我们的“知识库”。一名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教师才有可能教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学习之前,寻找到这样一个“知识库”也是声乐学习者想要在学习过程中达到一种事半功倍效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那么当我们寻找到这样的知识库之后又该怎样去有效的阅读、利用它呢?

一、充分的信任、尊重教师的劳动

学生学习声乐的过程是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来完成的,教学的成功与否,也是由两者共同努力和配和的默契程度来决定的。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的关键问题都很好的纠正出来,学生在声乐课堂上也就都能做到了。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一直都达到老师的要求,有些属于声乐观念上的东西我们可以很快转变,而老师教授的声乐技术上的要领则需要我们静下心,用心琢磨、反复练习才能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有的学生在琴房练习的时候总是从头到尾一遍一遍的唱,不去思考回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到底是怎么讲解的、怎么示范的。反复这样练习显然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那么老师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讲的技术上的要领,也将付之东流。怎么样才能高效的做到这些呢?个人觉得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在上课的时候随便带上一个录音效果较好的录音笔,把上课时老师讲的东西的录下来,课下自己先看着谱子回忆老师上课的要领,看自己能记住多少,然后再认真的听录音,对照一下自己到底还有多少技术要领没有记住。当我们把这些都清楚的记住之后才应该去琴房对照着逐一练习,这样才能保证下次课,能很好的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要求。但是在实际学习中并不是所有的声乐学习都能按照这个理想的模式不断的进行下去,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情况是老师很认真的纠正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在课下却没有下功夫练习,以至于进度缓慢。有的情况是老师不知道学生的关键问题所在,学生在课下盲目的练习,最后也没取得理想的成绩。显然,声乐的学习需要学生与老师紧密的配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闲暇之余,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同学们之间有这样的交流:“不想唱声乐老师布置的某某声乐作品,很难唱很难听,自己很想唱某某作品,可声乐老师说先不让唱”。种情况估计大家并不陌生,但大家有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呢?这对自己和老师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我相信每一个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老师对学生的要求都有其合理的理由,我们要充分的信任老师。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确实在老师的技术性的要求上或者曲目的布置上跟老师的意见确实有分歧,要及时的与老师沟通,把事情搞明白。我认为这不但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态度,也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我们要找准“标靶”,刻苦练习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在他的《前出塞》中写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比喻在解决事情上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在两军对战中,如果把敌人的主帅擒获或者击毙,其余的兵马则不战自败。另外还有这样一句俗话“打蛇打七寸”。意思是说:要把一条蛇打败,一定要打蛇最致命的地方,因为“七寸”是蛇的心脏所在处,一旦受到重创必死无疑。这两句经典的古训,若用在我们的声乐学习上也同样适用。声乐教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的方法、技巧就是我们的“标靶”。我们在课下的练习必须严格的按照这个“标靶”来练习,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有人说:“歌唱艺术有一定之妙而无一定之法。”这是因为歌唱发声器官除了口腔鼻腔等体外器官外,大部分都生长在体内,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这些器官的神经反应均不敏感,因此想要改造他们的性能并非易事,歌唱训练只能在人体高级神经系统支配下,通过调节体外器官的生理性能,获得某种符合声音发展规律的“生理感觉”,去间接控制体内发声器官,达到改善歌声质量的目的。它不像器乐演奏那样运用体外的手等器官进行具有外形的可视性和操作的直感性。[2]因此我们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讲究方法,不要一畏的埋头苦干,如果方法不当,埋头苦干,只能让你的功劳变成苦劳。那什么是方法呢?方法就是老师在课上给你纠正出来的东西,我们不仅需要记住,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练习,并坚持下去,直到自己能做出来。当然有些错误也许我们一辈子都改不掉,但我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努力把这些毛病最小化。

三、用实践来检验我们的“真理”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是一门实践性重于理论性的学科,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课堂教学)和声乐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教学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如果脱离艺术实践,就不是完整的教学,将无法圆满地完成声乐教学任务。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讲,我们仅仅在声乐老师的课程上唱好了还不够。一些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的还不错,可一到台上就面目全非。声乐艺术也是一门时间的艺术,每一次的演唱都是你在艺术道路上的一次新的再创造,也就是我们的二度创作。学生在舞台上的演唱不仅是学生各方面技术修养及内涵的展示,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心理素质好的学生在舞台上有可能超出了平时的演唱水准,但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在舞台上可能连自己最基本的水准都发挥不出来。这一情况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自身的功夫不够,自己对自己本身就没足够的信心或者是上台演唱的曲目过大,超出了自己本身的能力。显然,我们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苦练基本功,正所谓“艺高人胆大”。二是学生自己内向腼腆,缺乏表现的欲望,到公开场合就有点不知所措。我个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上台,直到把上台当成一种习惯,也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准,使得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较好的展示。

总的来说,声乐的学习需要我们与老师积极的配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勤学巧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付出与收获成一个正比关系,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天君.声乐教学感性经验的理性观察[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02).

[2]赵沧海.谈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黄河之声,2011,(01).

[3]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第10篇

关键词:歌唱气息;声乐学习;重要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06-02

日常生活中,气息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那种为了维持生命活动所进行的气息活动属于自重自然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歌唱气息则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控制的一种有意识的呼吸活动。歌唱气息的形成需要专门、后天的练习,以达到获取大量空气吸入能力的目的。随着歌唱气息的不断完善,歌唱者自身的声音也将更加统一、圆润和流畅。正因为其对于整个声乐学习及歌唱表现的重要性而受到了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把其看重是声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其重要性的具体体现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一、歌唱气息为声乐学习提供气息支持

众所周知,歌唱是一种对气息的运用过程。声乐的学习过程当中,专业学生往往会有这样的经验。在唱歌之前虽然进行了一次生呼吸,吸入了大量的空气,但是当真正开唱时仍明显感觉气不够用,难以唱完一个完整的乐句。这和歌唱气息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已经进行了很深的呼吸,但是开始唱歌后,吸入的气息很快就用完啦。那么在声乐学习的过程当中,如何保持气息并加以运用就显的十分重要。歌唱气息就是就是在歌唱的时候,不是吸气之后就完了,而是一种后续姿态的保持。在学生进行歌唱学习时,吸气之后与勇气之前的空间进行短暂的停顿,从而造成吸气同用气间的平衡对抗。通过这种抗力的尽可能利用,使得学生不见气息的深度得以保持,也使得歌唱时具有流畅、均匀、持久的气息,从而为声乐学习奠定良好的气息基础。此外,歌唱学习中气息的不足,除了同吸气状态难以保持有关,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放松的气息。歌唱的过程是一种享受,若想的太多反而影响着气息的运用,尽量地去放松心情、放松呼吸、放松肌肉,保持一种激情状态的同时,配合呼吸,形成歌唱的最佳表现。这不仅是歌唱气息对声乐学习的重要体现,也是声乐学习所要达到的一种歌唱境界。

若想使高音唱得轻松而又明亮干净,气息支持当然是基础,关键是气息的位置,音越高,气息位置越低,以在腰部四周为最佳.很多人在唱高音的时候总有一个通病,气息浮至胸腔,所以气紧,不自觉的伸下巴,所以气不畅顺,唱罢喉咙不可避免的发炎。所以气沉,收下巴是唱高音的基本要求。而音质好坏则取决于自身的生理条件,对音乐的领悟以及正确方法的使用。

口腔是气息流出人体的最后一个关卡,若舌卷或缩,自然会堵住气息的通道,不仅高音上不去,而且气息和舌的对抗会使你感到越唱越累。舌平以舌尖轻抵下牙齿为最佳。如果已经养成了这个坏习惯(当初这就是我最大的毛病),介绍一种方法,在练声的时候含上一颗糖,舌自然不敢卷或动弹,而且能成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一但习惯之后,不再用糖的帮助的时候,你会明显觉得收放自如。不过这个过程很苦,要坚持。学过声乐的人都知道,正确的歌唱方法并不是用嘴歌唱,而是气息,所谓气息,说得通俗点,就是腰部力量。有的人本身生理条件很好,高音亮而饱满,但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唱高音时总会觉得音站不稳,摇摇摆摆,老是不听指挥。就像一个物体能够稳当的摆放在一个地方,必然是因为它有一个支点。而我们的腰部力量就是歌唱的支点。当一个人打呵欠的时候,就是拥有歌唱最佳状态的时候,不仅喉咙完全放开,腰部也有一股力量在腰四周游走,有兴趣者可以多多体会。当然坚持练习仰卧起坐更是一个直接锻炼腰部力量的方法。

二、歌唱气息关系到歌唱学习中身体状态

对于歌唱气息的掌握,如果不合适,会引起学习者身体僵硬现象的出现,进而导致歌唱的整个效果。尤其是高音的演唱过程中,脖子是发音用力点,当发音越高时,脖子的紧绷感越强烈,这样出来的声音既干又白,甚至刺耳,这就是歌唱气息不足引起身体僵硬所产生的歌唱影响。这种现象在很多的歌唱学习者中是非常常见的,由此可以看出,歌唱气息应该是歌唱学习中的一种特质和基本条件,只有歌唱气息到位了,才能把自身所学的知识加以表现。在歌唱学习中往往有这样的一种观点,通过搬重物练习可以锻炼歌唱气息,但是这种方式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当气息被充分控制时,身体其他部分的僵硬反而会造成不适。歌唱气息就是气息均有流动的一种保持,在声乐学习过程中,有的学习者喜欢将嘴巴张大,认为这种形式唱出歌声更美,然而嘴巴张大的同时,很容易引发面肌和口腔的僵硬,气息难以集中,歌唱的声音既散又空。歌唱的过程并不在乎嘴张的程度,而是放松状态下的口腔打开程度,当歌唱气息控制的很好时,嘴巴的适当张开会使得歌唱的效果给人以舒服之感。

歌唱中经常感到气短、气不够用,越唱越憋,很吃力。这 与不会运用气息和保持气息有关,虽然吸气吸的很深,但一唱起歌来,气息很快就浮上来了,或 者是很快跑光了。那么,吸气动作完成后,应该如何保持和运用吸入的气息呢?歌唱中要保持吸气状态,吸完气后,有一个瞬间的停顿,这是吸气后、用气前一个自然的短暂停顿,这个停顿造成了吸气和用气二股力量的对抗,用气时要尽量利用这种对抗力。它不仅可以保持气息的深度,还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仔细体会一下,这种对抗实际上是一种吸气的保持状态。用吸甲I气状态演唱,只是一种感觉,其实谁也不能在唱的过程中还能吸进气来,但是就用这个感觉便可以达到保持气息的目的。这种状态能保证声音位置和气息的平衡,还能使气息保持一定的深度和 畅通无阻,在演唱过程中,气息越是不够用,就越是要保持这种吸气状态。呼吸肌肉群(即胸、腹、横隔膜呼吸肌的总称)是一个收缩与放松的循环过程。呼气肌肉群放松时,吸气肌肉群就收缩并吸入空气,吸完气息后吸气肌肉群随即放松,呼气肌肉群随即开始 收缩并呼出气息。歌唱时,吸入的空气不能很快被呼出,这需要吸气肌肉群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继续保持收缩状态。

三、歌唱气息是声乐学习中的重要组成

歌唱气息控制的重要性在声乐领域被广泛的认同,因为一个人对歌唱气息的控制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歌唱的范围和对不同音色领域的拿捏程度。没有好的歌唱气息就难以对呼吸肌肉、吸气、呼吸有良好的调节,这就难以为歌唱者提供动力和更多的发挥余地。此外,实践表明,在大口换气时,一些声乐学习者往往缺乏一定的锻炼,会引起自身的紧张状态,这种过分紧张的状态是普遍的但又不是正常的,只有将紧张的心情客服掉,用心的去演绎,才能逐渐完善。歌唱气息的作用也在于此,有了对气息游刃有余的把握,自然呼吸的调整,利于自身紧张状态的放松,在改掉大口换气习惯的同时,使得歌唱的效果更加的流畅,利于歌唱学习者日后歌唱能力的日益提升。

“美声”唱法(belcanto)是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歌唱方法。是目前世界上发展得最完善、最系统、最科学的一种唱法。它的主要特点是:位置比较高,声音结实、明亮、有立体感。气息深厚、上下贯通、音域较宽、音量较大、按照我们的声带特点,我们可以把自己归为美声或是民族唱法中。

但同样的美声唱法中选择歌曲也有不同。还是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同样的女高音却也各不相同,所以在选择歌曲时这些同样都是要注意的因素,如果给花腔唱戏剧的歌曲,我想无疑就等于把小鸟套上了枷锁,同时也无法表现歌曲的思想内容和情感。相反,给戏剧演唱花腔的歌曲等于让体重超重的人去跳灵巧的舞蹈。显得既笨重又没有活力。如中国作品《七月的草原》是一首典型的花腔歌曲。歌曲中跳音非常多,需要气息的轻快、灵活。而《黄河怨》是一首典型的抒情歌曲。不仅需要气息平稳,而且要唱出气势。所以,同样是美声唱法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曲。民族唱法简单地说,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的民歌演唱。它是既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有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巧,融会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是我们本民族的唱法。这种唱法大多发声位置靠前,强调真假声相结合,重视声音的统一、流畅和语言的清晰、字正腔圆。特点是声音甜美、明亮清澈、细腻嘹亮。美声唱法传入我国以后,我们开始研究将美声唱法与我国民族歌曲进行融合,从而给民歌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对于我们声乐爱好者来说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嗓音条件来选择演唱方法。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它在声乐艺术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肺、器官和支气管在呼吸时执行着风箱和送风管这样的职能。呼吸由两个连续不断的动作构成。把空气吸入肺部,再把它呼出来,这样形成的一股气流,就是声带震动的动力。吸气时必须是丝毫不费力的,不消耗多余的力量而得到发声所需要的气息量。我以前在吸气时就经常遇到这样地现象,吸气时总是张开嘴吸一大口气,发而是胸、肩、脖子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是完全不对的。减慢呼气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把嗓音支持在胸腔的某一部分。呼吸可以从不同方式来划分它的种类:有胸腹式、呼吸、两侧呼吸、锁骨呼吸。而吸气则有叹气式吸气、闻花式吸气和惊讶式吸气。我一般所用的便是“叹气式呼吸”。叹气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它是放松的也是向前的,它有利于叹气肌肉群的放松,以便更好的吸入气息。具体做法是先叹后吸,我心理主要想着叹气,而不是吸气。当气息随着“叹”被排出后,也就是呼吸肌肉群的工作作完了。接着吸气肌肉群就是立即开始它新的工作就是吸气,这个循环是自动完成的。倘若整个脑子里想的是吸气,就会使自己的呼吸肌肉群总是处于一种工作的紧张状态,无法放松,气息就难以正常的吸进去。唱的过程中要保持叹气的感觉。每个乐句都是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呼吸循环。

四、总论

声乐艺术是以人声作为艺术手段,但这只是声乐艺术的基本特点之一,声乐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声乐的特点是有唱词,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绝大多数声乐作品都有唱词,无言歌仅是个别现象。歌曲和歌剧中的花腔,仅是声乐艺术的技巧手段,并不能因有花腔就改变了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这个特点。理解音乐与语言相结合是声乐艺术的基本特点,这不但是我们研究如何正确地进行声乐训练的出发点,而且还很有特别强调的必要,为什么这样强调它的重要性呢?因为在音乐理论上有人曾贬低声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这个特点。有人说所谓的声乐就是“声、声、声”的论调,在声乐界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些论点反对或忽视在声乐训练上要重视语言训练,否定声乐艺术的基本特点,也削弱了声乐的教育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声乐学习这门艺术课程更加的系统和完善,对于歌唱气息的把握和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歌唱气息作为声乐学习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声乐学习的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积极培养声乐学习者歌唱气息的控制能力,以使其声乐学习效果得以保证。

参考文献:

[1]张钒.歌唱与气息[J].西昌学院学报,2007(3).

第11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民族性,专业性,不良现状

一、民族声乐学习的不良现状

到了21世纪的今天,民族声乐的发展似乎不像过去那么繁荣,民族歌曲的传唱似乎只限于一隅,在专业院校和各大高校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对民族声乐的学习所存在不良现状的恶化更是加剧了这一结果的导致,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态度不端。俗话说,态度决定人生,任何一门学科,但凡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最终会导致徒劳无获。现在很多学生对于民族声乐的学习就是这样,消极冷漠,每一次上课像走马观花一样,当做任务来完成,老师课后布置的曲目,布置的作业,不去认真对待,不去深入了解,停留在背词阶段,"拼凑"旋律;上课前一天熬夜,随性抽烟酗酒,吃一些刺激嗓子的食物而影响上课质量;甚至因为不要去上声乐课而欢呼,把声乐课当做是恐惧,是煎熬,一味的去逃避。这一些对待民族声乐不端态度的行为不仅令专业老师失望无奈,更是最后令自己一无所获。

2 下功不够。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在课下不下工夫学习,怎么能在课上有好的表现,更何以能在舞台上有出色的演唱。现在很多学生对待学习吃不了苦,下不得工夫,平时很少练声,临上课前才唱唱歌,怕忘了词,怕上课的时候对不上伴奏;不去了解每个地方民歌的特点,所有的歌曲都按照一种个人的模式来演唱;不去了解所唱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内涵,随性的去歌唱;但量引起质变,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不花时间,不下工夫,专业水平是不可能得到一个质的提升的。

3 积累不多。大自然鬼斧神奇,那是时间的雕琢,歌唱要达到"尽美尽善",则需要平日不断地积累。要多听,使自己所熟悉的音乐深层化,丰富化。现在的学生就是对音乐的积累太少,对经典的歌曲更是鲜有接触,跟着流行歌曲的大潮而随波逐流。当然,这并不是抨击和排斥流行歌曲,学生时代,我认为首先要对自己的专业下功夫,去关心关注,学习歌唱之初,技巧上可能不是很如意,但是要有所了解,有所积累,如果歌曲的积累量过少,不仅学起来很费劲,唱起来更是没有色彩。

二、民族声乐演唱的不良现状

民族声乐的演唱可谓是严谨的,细腻的,台上的一举一动都流露出你对一首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都表达着作品的民族性,同时也体现着个人在演唱中的专业性,现在很多学生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暴露出很多缺陷,使民歌变得"不民族",综合分析,有以下几点:

1 动作不自然。很多学生上台演唱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伴随的动作过于随性,要么动作太夸张,过于做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就破坏了歌曲整体的美感,让人觉得很假,无法让旋律深入到听者的内心;要么显得木讷,无论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站在舞台始终一动不动,这就显得歌曲的色彩过于灰暗,无法很好地诠释出民歌所要表达的丰富内涵,甚至远远背离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中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民歌,这些民歌都反映着该民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凝集,智慧的结晶。每一首民歌的歌词与旋律的融合呈现给人们的是一副具有鲜明色彩的画面,而我们演唱时候所体现出来的动作则是使这幅画面更具象,所以我们在演唱民歌时对于动作要有所设计,不能过于随性,过于自我。

2 表情不合宜。歌唱的表情其实也是一门语言,喜怒哀乐要体现在脸上,通过一些表情向观众传达歌曲的情绪,而这些表情往往又是通过眼睛,眉毛,嘴巴,脸部肌肉等等来表现。现在很多学生演唱的时候往往就忽略了表情,一首深沉的或悲伤的歌曲却表达的过于轻松随意;一首热闹欢快的歌曲却表情僵硬,眼神扑朔迷离;表情的不到位往往就直接导致声音的不理想,原本声音所要达到的状态因为表情的欠缺,比如说眉毛没有扬起来,笑肌没有提上去,嘴巴张开的不够大等等,就会使声音达不到要求。所以说表情很重要,它应与作品的情绪相适宜。

3 处理不恰当。作品的演唱处理使得作品重获新生,让作品鲜活起来,至于是怎么活,活的怎么样则体现在处理上。很多学生在演唱时处理不当,一方面是因为对作品理解的不够深刻,根本不去了解作品是在怎样的一个背景下创作地,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词所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另一方面则是受演唱者本人的基本功和技巧所限制,基本功不扎实,技巧跟不上,即使想要把作品处理好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对作品的处理不当往往表现为情绪不合适,特点不鲜明,快慢没分寸,强弱少对比,断连把握不好,咬字不清晰等等,要攻克这些缺点则需要按照上面两个方面,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科学地勤加练习。

三、结语

民歌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民族声乐则是中华民族在这悠久历史中日积月累的成果和中国人民寻求不断突破改进的智慧的结晶。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民歌的传唱遭受忽视,民族声乐的发展不尽人意,特别是专业院校和其它高校中选择了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声乐的重任。要怀着端正的态度去对待民族声乐的学习;要吃的了苦,狠下工夫,多练多唱多听多学习多积累;要专注,只有专注才能专业;要钻研,民族声乐不能停滞不前,钻研才能使其发展,与时俱进。文化是一条大河,我相信,在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以后,民歌会闪闪发光,民族声乐则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1]李晓贰著.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刘辉.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J].中国音乐.2006(01)

第12篇

一、声乐技术的内涵

我们首先要明晰声乐技术都包括几个方面,学习声乐要掌握好以下三点:气息的支持、打开喉头、声音机能基础,这三点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单单追求一个方面,否则就不会有完美的歌声。

1.气息的支持。在我学习声乐的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很强调呼吸,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如果在歌唱中没有气息的支持,而是用喉咙控制声音就会使女高、男高声音“捏”、男女中低声部“压”或“撑”。用鼻子闻花的感觉来练习深吸气。闻花时要自然轻松,不用猛吸。练习时感觉花的“香味”,随着缓慢、柔和的吸气动作,同气息深深地吸进小腹。小腹在吸气时完全放松,边吸边向外膨胀,这一切都是在松弛、自然的状态进行的。胸部舒展而又通畅,丝毫不紧张。吸气时,将意念很快集中在小腹部(意守“丹田”)。继而,留意于鼻子闻花时小腹起伏的动作上:小腹鼓则为吸气,小腹收则为呼气。久而久之,就能练成用小腹吸气而不是用鼻子、口腔、胸腔主动吸气的快捷的吸气方法,好象吸气用小腹,而不用肺。有了这种呼吸协调一致、具有支点的呼吸,就可以得到气息支持的声音。

2.打开喉头。“打开喉头”最常用的方法是“打哈欠”,这是声乐界尽人皆知的有效方法。人在“打哈欠”时喉结会自然下降,同时,软腭也会自动抬起,咽管随着“打哈欠”的动作拉开了上下的距离,扩张了腔体的空间容积,使声音的共鸣通道宽敞而又通畅,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大开方便之门。“打哈欠”分三个过程:“引发-扩张-消退”。在三个过程中以“引发”状态为“打开喉咙”的最佳状态。因为这时的鼻腔与咽腔肌肉刚开始消退。这种舒展、扩张的力量非常含蓄。法国著名生理声学家于松称它为“隐蔽的哈欠”,英国著名声乐理论家荷伯特・凯萨利则把它叫做“半打哈欠”。这两位专家均强调“打哈欠”的分寸感,也就是说,在“引发”的状态下,用“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喉咙”。

3.声音机能基础。歌唱要想得到富于头腔共鸣色彩的声音,必须要取得咽腔共鸣,只有这种尖锐、明亮有亮心的声音才有穿透力,才能改善声音发闷的毛病。这种类似婴儿哭泣声的声音是特别结实的嗓音的制造者,林俊卿先生称之为“咽音”,李维渤先生称之为“咽声”,是嗓音的机能基础。训练包括咽部肌肉扩张的练习、前喉放松的练习、闭口哼音的练习、小开口哼音的练习等,经过咽腔共鸣机能练习的嗓音,加上心理的想象可以使声音的音色集中成点状,它既能使声音富于头腔共鸣音色而变得明亮,并且结实而富有穿透力,又能使高音唱得轻松自如。我国声乐界在20世纪60年代起方有机能训练的萌芽,当时文化部下属上海声乐研究所在林俊卿大夫的主持下治好了一大批嗓音疾病的歌唱演员、戏曲演员,使他们重新焕发了艺术青春。所以要想声音头强共鸣丰富,必须要有坚实的嗓音机能基础。

二、如何完美地演唱

第二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演唱了,要想使一首声乐作品唱得比较完美,必须要掌握演唱的姿势、气息的控制、共鸣的运用、掌握一定量的声乐作品,做到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等。

1.演唱的姿势及气息的控制。演唱时,要保持身体的放松、歌唱状态的积极,身体要处在“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状态中。气息要做到“三分吸气,七分保持”。

2.歌唱的共鸣。刚才说到了咽腔共鸣,但是在歌唱中,仅仅靠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发出音色丰富多彩、洪亮的声音,还要有口腔和胸腔共鸣等的加入。歌唱中的共鸣实际上是一种“混合共鸣”,只有混合共鸣,才能更好地把握声音色彩和保持共鸣腔体的内在平衡,达到声音在换声时自如、灵活、统一,充分地体现出人声的美妙。

3.掌握一定量的声乐作品。在学习的过程中,刚开始对自己声音的正确与否不太清楚,可以多听一些声乐作品,确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还可以模仿地去唱,对学习声乐也有一定的提高。多学量的声乐作品,对我们分析处理歌曲的感情、风格、语言等问题都有一定的提高,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

4.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歌唱是用科学的方法发出优美嘹亮的歌声,声音是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所以要求歌唱者咬字一定要准确、口型要标准、音色融和、节奏准确、音高到位,抑、扬、顿、挫要分明,不同的作品要唱出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韵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