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c语言课程设计小结

c语言课程设计小结

时间:2022-03-05 13:39: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c语言课程设计小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c语言课程设计小结

第1篇

设计任务:

PLC控制全自动洗衣机设计

二、设计要求:

1.水位控制:高水位 25S 中水位进水 15S 低水位进水 10S2.程序选择:全程序 简易程序(1)全程序过程:(循环3次)进水-洗涤(正转3S,反转2S,停1S,200次)-排水(20S)-脱水(10S)-停止(2)简易程序:(循环2次)进水-洗涤(正转3S,反转2S,停1S,200次)-排水(20S)-脱水(10S)-停止

三、设计期限

目录

PLC控制全自动洗衣机的研究意义…………………………………………………………………4

二.PLC机型……………………………………………………………………………………………..4

三.程序设计要求…………………………………………………………………………………………..5

四. 设计流程图 ……………………………………………………………………………………………6

五. 课程设计小结…………………………………………………………………………………………..18

PLC控制全自动洗衣机的研究意义

PLC控制全自动洗衣机的编程语言容易掌握,是电控人员熟悉的梯形语言,使用术语依然是"继电器"一类术语,大部分与继电器触头的连接相对应,使电控人员一目了然.PLC控制使用简单,他的I/O已经做好,输入输出信号可直接连接,非常方便,而输出口具有一定驱动能力,其输出触头容易达220V.2A.PLC是专门应用手工业现场自动控制装置,再系统软硬件上采用抗干扰措施.当工作程序需要改变时,只需改变PLC的内部,惊醒重新编程而无需对外围进行重新改动.从这些方面突出了使用PLC控制全自动洗衣机的优越性.

二.PLC机型

日本三凌公司的F系列PLC

三.程序设计要求1.水位控制:高水位 25S 中水位进水 15S 低水位进水 10S2.程序选择:全程序 简易程序(1)全程序过程:(循环3次)进水-洗涤(正转3S,反转2S,停1S,200次)-排水(20S)-脱水(10S)-停止(2)简易程序:(循环2次)进水-洗涤(正转3S,反转2S,停1S,200次)-排水(20S)-脱水(10S)-停止 注意:要求画出控制流程图四.I/O分配图 启动 X0 Y0 进水 水位(高)X1 Y1 排水 水位(中)X2 Y2 电机正转 水位(低)X3 Y3 电机反转 全程序 X4 Y4 脱水 简易程序 X5 COM COM 五.软硬件系统设计 1.硬件组织 2.元件组成 (1)梯形图及其分析 (2)状态转移图及其分析 (3)指令表

设计要求: 输入点: 输出点:启动 10001 启动洗衣机 00001停止 10002 进水阀 00002高水位 10003 正转 00003中水位 10004 反转 00004 低水位 10005 排水 00005排空检测 10006 脱水 00006高水位检测 10007 报警 00007中水位检测 10008低水位检测 10009手动排水 10010 手动脱水 10011

全自动洗衣机的I/O分配并设计PLC外围硬件线路:

设计流程图:

全自动洗衣机的梯形图:(由于版面限制,我只能把这个梯形图分解成几块,标志图X)

图(1)

图(2)

bsp; 图(3)

图(4)

图(5)

图(6)

我这是使用步进梯形指令(STL)编程方式,当然也可以使用起保停电路编程方式。

I0.2 高水位I0.3 中水位I0.4 低水位I0.5 排空检测I0.6 高水位检测I0.7 中水位检测I1.0 低水位检测I1.1 手动排水I1.2 手动脱水Q0.0 启动指令Q0.1 进水阀控制Q0.2 正转及脱水Q0.3 反转Q0.4 排水Q0.5 报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M0.3NETWORK 3LD I0.2AN I0.6LD I0.3AN I0.7OLDLD I0.4AN I1.0OLDA M0.3= Q0.1NETWORK 4LD Q0.1EDTON T37, +20NETWORK 5LD T37O M0.2AN C1A M0.1= M0.2NETWORK 6 //正转及脱水控制//正转及脱水控制LD M0.2AN T38AN Q0.3A M0.1LD I0.5AN T40AN Q0.3A M0.1OLDLD I1.2AN M0.1OLD= Q0.2NETWORK 7LD M0.2AN T39TON T38, +300NETWORK 8 //反转控制//反转控制LD T38AN T39AN I0.5A M0.1= Q0.3NETWORK 9LD Q0.3TON T39, +300NETWORK 10LD T39EDLD T40EDCTU C1, +5NETWORK 11 //出水阀控制//出水阀控制LD C1LD I1.1AN M0.1OLD= Q0.4NETWORK 12 //脱水计时//脱水计时LD I0.5TON T40, +300NETWORK 13 //洗涤和漂洗计数//洗涤和漂洗计数LD M0.2EDLDN M0.1CTU C2, +3NETWORK 14 //报警输出//报警输出LD M0.1TOF T30, +30NETWORK 15LDN M0.1A T30= Q0.5

六:课程设计小结

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日异,PLC已经成为当今空前活跃的领域, 在生活中可以说得是无处不在。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来说掌握PLC的开发技术是十分重要的。

回顾起此次PLC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在 整整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之后,一定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重新温故。

第2篇

关键词:自动控制,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实践教学

 

“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般规律,为进行控制系统的理论分析和综合运用,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使用方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自动化专业的很多后续课程,如:“现代控制理论”、“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控制系统仿真”等,在较多地方都用到了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因此,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该课程,对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知识面广、分析方法多、对数学知识要求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觉内容抽象、难于理解,进而不能很好地掌握。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在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重组教学内容

一是统观全局,分清层次,有详有略,着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如: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经典控制,即重点在线性系统理论的学习,但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大多系统是非线性的,因此,有关非线性系统的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技术已在控制领域广泛应用,需要适当增加一些系统分析工具的介绍,如Matlab相关软件内容的学习;另外,根轨迹校正、等M圆、等N圆设计等内容在当前的工程设计中已很少使用,可只作简要介绍。

二是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按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安排教学内容。该课程虽然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教学内容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分析认为,在纵向上,应沿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两条线,逐步深入地安排教学内容;在横向上,应始终以“稳、快、准”的基本要求为核心,加强有关内容的相互渗透。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结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各种教学因素的排列和组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是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处于和谐、高效的最佳状态。。

一是精心设计引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引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设置问题是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如:借助于多媒体手段,在引言中,先演示实验现象,其后围绕实验现象讲解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是妥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精髓,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注意力分散,长此下去就会因疑问越来越多,造成学习障碍,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因而一定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妥善处理重、难点,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对于抽象知识的重、难点应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对于非线性中的死区现象,以齿轮传动为例,通过演示其传动中的死区产生过程,使抽象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应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回忆旧知开始,再逐渐引入新知,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相关知识点,建立起整体性、连贯的概念。对于学生从未接触过、难度较大、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的知识点,应分散难点,化复杂为简单,以让学生能够比较轻松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内涵相近或相似、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多用类比的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把握。

三是合理设计板书。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板书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学生专心听课,方便学生记笔记并做好课后复习。每堂课的板书都应有一定的技巧性和实用性,要尽可能运用最简洁的文字或符号使教材内容形象化、复杂问题条理化,要使学生仅通过板书,就能领略到全课的要点和应掌握的内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但为了加强学生对课堂知识整体性和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板书仍是不可替代的。

四是师生共同归纳小结。课后小结是一节课重点和难点的概括,此环节完成得好,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这一步只由教师来做,不利于学生的提高,为此,可采用教师提示、学生归纳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归纳一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可促使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完整性的理解和认识,并可有效提高学生整体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也是加强教、学和谐性和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五是用规范、幽默的教学语言。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一定要规范。。规范是技巧的前提。教师对原始概念的剖析,定理、原理的阐述等都必须用专业术语来准确表达,应坚决摒弃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语言;同时,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应有一定的幽默性。应善于在“标准化”的语言中适时地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缓解学习中的压力。

3加强实践教学,巩固理论教学效果

一是大力加强实验课教学。该课程理论性很强,实验课是其教学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实验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实验中蕴含着诸多实际因素,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是增设课程设计环节。教学中发现,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常对课程知识缺乏系统性的概念,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实际问题时,常感觉无从下手。为此,增设了课程设计环节,如:给出一个随动系统及其要求的性能指标,由学生进行系统建模和系统性能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给定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效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对“自动控制原理”教学的几点建议和思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9

2 高国焱, 余文. 自动控制原理.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9

3Richard C.Dorf, Robert H.Bishop. 现代控制理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第3篇

关键词:学习迁移; C语言教学

“C语言”是一门语法灵活、功能强大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正是因为C语言具备的这些特点,刚开始接触C语言的大学低年级学生会觉得C语言比较抽象,也比较枯燥。有的学生刚开始对C语言比较感兴趣,但是一段时间之后,逐渐丧失了兴趣。针对上述现象,在C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有效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分类

学习迁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条重要的心理学规律。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一是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其二是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的特点并结合教学实际,迁移又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纵向迁移与横向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就迁移的本质,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美国心理学家贾德的经验泛化说认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的学习活动中。在C语言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的正迁移,避免和消除负迁移。

二、在C语言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方法的应用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在教学中,应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然后才可能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思路(算法),会用C语言编写简单的程序,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将来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每门课程中各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一个典型的树形层次结构,首先确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树根),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地确立每一章的教学目标(树干),并进一步确立某一单元或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树枝或树叶),做到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注意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和迁移行为,努力促进正迁移。

2.科学组织教学次序

教学次序主要是针对整门课程各章节的教学次序。以“C语言”这门课为例,可以按照以下方法安排教学的知识链:将整门课划分为数据类型和结构化程序设计两大部分,其中数据类型包括基本数据类型、数组、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结构化程序设计包括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函数、文件。应该先把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基础知识“基本数据类型和运算符与表达式”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就像在语言类的教学中,应该先把单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一样。接着应该是“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相当于语言类的教学中的“句型”。这两部分知识是“C语言”这门课的基础知识。接下来可以按照两种方法安排剩余的知识点:⑴数据类型中的其他类型、函数、文件。⑵函数、数据类型中的其他类型、文件。

3.重视上机实践环节的迁移

“C语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习的迁移应贯穿于C语言的“教”与“学”的整个过程。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安排相应的上机实践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上机实践环节的学习迁移,最好能有一个相应的上机实践任务平台,每个学生在每次上机实验课结束后,都应将自己本次上机实验课完成的任务提交给这个平台,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动为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分,也可以将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先保留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在上机实验课后人工进行评分。这样,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理论课和实验课交替进行,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的迁移和学生学习的迁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学习迁移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对于程序设计这种相对比较灵活的课程,教师尤其要注重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迁移。教师在整个课程设计之初就应优先考虑迁移,随着整个教学过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应该不断地挖掘出能迁移的地方。但是程序设计作为一门课程,其能迁移的地方还有待教师进一步深入地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易小文,陈杰. 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张文新.高等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5.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赵文婷,女,(1987.03- ),军事交通学院助理馆员。

第4篇

关键词:微课程 自主学习 系统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当今社会,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不断出现与更新换代,使在线学习成为了一种潮流趋势,人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已经不再是天方夜谭。这种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使所学知识变得微型化与分解化。在一定程度上来看,网络教学需求的信息量较小并且学习资源较少。过去很多教育部门和学校采用课堂录制的方式,这种教学资源较大较长,难以直接进行应用。而微课堂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等值得注意的问题全部制作成短小精悍的视频教程,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由此可见,微课程已经在现代教学中成为了重要的教学资源。本文旨在为微课程的实践提供一定的信息技术服务支持,同时为广大的学习爱好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个性化服务。

1 简介微课程

微课程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有很多西方国家的教师开始对微课程(Mini-coures、Mini-Lesson)进行研究与开发,就是主要针对某一课题进行一个小规模的短时课程。这些半独立的教学单元并不是根据学科的知识以及逻辑体系进行划分,主要还是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兴趣及师生共同的社会经验等为主。微课程的内容相对独立、单一,微课程中的知识更加具有广度。早在2007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中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就提出了微课程的教学理念,并且拍摄了一分钟的教学视频。这种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把教学中的内容与教学目的进行紧密连接。对于我国提出微课程提议的主要看法是:微课程是以对课程及教学实践教学为要求,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系统地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展开相应教学活动的一种新型授课方法。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微课程就是将教学目标集中在某一个环节之上,利用最短的时间进行一个知识点相关的重点、难点、考点等相关知识内容总结的教学模式。微课程相当于将日常的课程进行分解,通过被分解的个体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与学生相关行为。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短小视频,同时其中也包含相关的微型课件、微型练习等辅教学资料,当微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辅助的教学资源进行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微课程的价值就是“微”,微型内容、微型故事、微型问题等,将知识分解,变成微型视频,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便携终端进行使用。

2 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2.1课程设计

第一,微课程在进行选题时应当使内容精练清晰,主要针对课前导入、概念教学、难点解析、课后拓展等模块,进行适当的选取。第二,微课程是课堂教学的再现。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而言,微课程时间一般为5~10分钟。第三,微课程的教学过程是简短且完整的,其教学过程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安排、问题解决等。在这个环节应当注意,在开篇引题时应当以最快的速度开门见山地吸引学生,也可从相关生活现象引入课题。总之,引题一定要快速切题。课程讲授时应当保证条理清晰,在进行讲授时尽量避免无用的例子;课程结束收尾时应当掌握好速度。课程结束后的小结必不可少,在课程总体中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四,微课程在选取教学内容通常要求明确清晰、主题突出。教学视频是整体的主线,其中的多媒体教学素材、教师所提出的课后反思、随堂测试等都应当具备鲜明的主体与较为紧凑的结构,力争营造出一种真实的微教学环境。第五,在微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要求教师的语言应当精准简短,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当把将要说的话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讲授时应当将表达方式、手势、动作、表情等与关键词句相结合,在播出前进行练习,力争做到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

2.2模板设计

一个完整且优秀的微课程应当包括简洁的PPT制作、明确的课程名称、简短的片头、逻辑较强的内容、概括性的片尾等部分。在进行录制时应当将电脑的分辨率调整为1024×768以下,码流应当控制在128kbps~2Mbps,屏幕颜色设置成16位;课程教学时间应当保持在十分钟之内完成;根据教学设计的构思撰写课程内容时内容精炼简洁但不缺少主题;微课程教学中应保证内容、文字、声音准确无误;在进行微课程讲解时应当保证语言通俗易懂,知识上深入浅出,语调上抑扬顿挫;微课程中使用的PPT应当做到简单大方;进行授课时保证视频画质清晰,尽量使用中景与近景的拍摄方法,教师不能遮挡教学内容;进行制作视频时应当注意是否有片头、片尾、课程名称等相关信息;视频格式应当为Mp4或Flv;若微课程教学是音频应当保证音频采样率44.1K,格式为AAC(.aac,.m4a,.f4a),Mp3,Vorbis(.ogg,.oga)。

第5篇

CDIO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清华大学在“数据库系统原理”、“数据结构”课程中采用了CDIO教育理念,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国内外的经验表明CDIO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适合教育教学过程的改革。

1 CDIO教育模式

从2000年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改革模式。CDIO代表构思(Conser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是一套完整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CDIO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地实施指引(包括培养计划、教学方法、学生考核以及学习构架)以及实施检验的12条标准,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满足人才质量的要求。

CDIO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培养学生“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学和学习”的理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库技术是高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库技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国内很多高校加大了该课程的改革力度,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

2 课程的改革措施

基于CDIO理念,我们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在数据库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的思路和做法如下。

2.1 确定有效的课程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实用技能型人才。以前高职教育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团队协作精神及开拓创新能力培养等,现在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技能的培养。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数据库的主要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线,围绕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数据表的设计与管理、数据的查询、视图的应用、存储过程的使用等内容展开,最终培养学生开发中小型MIS系统并具有操作管理后台数据库系统的能力。

课程的知识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数据库及其对象的设计、创建、管理与维护。课程的能力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管理企业数据库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库技术开发项目的能力。课程的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动手能力及团结协作能力。

2.2 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我们改革了数据库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建立课程理论内容体系、基本实践能力训练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三级结构。

课程理论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数据库的基本理论;通过对数据库基础、SQL语言、数据库设计理论、数据库完整性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基本理论知识。

基本实践能力训练是将一个大的系统项目分解成了十二个实验子项目,配合课程理论知识内容进行单项能力训练。

综合应用能力训练主要鼓励学生参加课程项目设计与开发,设计的题目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主设计题目,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2.3 改革课程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运用CDIO理念,在课堂教学教程中我们联系生活讲概念,利用实例讲方法,通过实做懂理论。

我们设计了课堂教学六步法及教学过程设计八步法。

课堂教学六步法:任务导入→任务分析→示范引导→学生模仿→纠错重做→总结提高。

将教学过程设计分为“八步”:第一步,课前思考,提出本次课的项目任务;第二步,提出本次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第三步,学习新知识;第四步,案例应用练习;第五步,学生交流;第六步,教师讲评;第七步,课堂小结;第八步,布置课后思考。

课程围绕“案例模仿”、“项目教学”,创设了正向迁移的条件,学生在每一次任务完成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迁移到后面的项目或任务的完成中,有效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

2.4 改革课程的整体设计,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按照CDIO标准,在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将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1-12周)进行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与基本实践能力的训练,我们设计了十二个单项实验子项目。第二环节(13-16周)进行课程设计,将学生每6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间开展项目竞赛。第三环节(17-18周)总结提高阶段,各小组交流项目设计,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1)重视第一堂课设计。整个课程的第一堂课,要让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有个鲜明的第一印象,对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和期待。首先进行课程说课,简单介绍课程内容、特点、课程的项目任务及课程考核方式;然后演示上一届学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项目,引发学生的兴趣;最后让学生模拟体验网上购物,与学生分析“网上购物”系统中数据库所起的关键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学习欲望及浓厚学习兴趣。

2)增加课程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课程设计是数据库知识与编程能力的综合应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由教师提供项目供学生选择,如学生公寓管理系统、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汽车销售管理系统、网上书店等;或者由学生自己拟定与数据库相关的题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然后由学生完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及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和维护的设计;最后完成编码的实现。在进行项目软件开发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C/S架构或B/S架构及开发语言平台,如VB、VC、ASP、C#等,充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3)项目交流展示,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各小组非常重视项目交流展示环节,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主动承担前台设计、后台代码设计、文档的撰写、演示文稿的制作等。通过作品的展示、评价和答辩,使学生的团队精神、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锻炼。

在课程设计以外,还鼓 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通过竞赛,使学生的知识面加宽,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程的改革效果

我们将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改革在10计算机应用、11软件成功地进行了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测评成绩名列前茅。10应用的牛继春同学利用VB、数据库技术开发的图书管理系统,我院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该生目前到北京的一家公司顶岗实习;10应用的孙攀同学利用数据库技术与ASP动态网页技术开发的网站后台管理系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目前在烟台商机互联有限公司顶岗实习,从事动态网站开发工作;11软件的李振同学开发的网上购物系统,不仅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2012年7月该生到北京中软国际进行实训,其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受到了中软国际工程师的高度评价,比同期参加实训的部分本科生的能力都强。

本学期本课程正在11计算机应用、11网络进行实践,我们期待有更大突破。

4 结束语

经过实践检验,将CDIO理念应用到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教无定法,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相互协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温荷,罗频捷.基于CDIO的高职院校创新教学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2(01).

第6篇

关键词: 工业文化; moodle; 职业教育网络课程; 教学资源; 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1-61-03

System of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industrial culture

Fang Xiaodong

(Donggu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College,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Abstract: After a surve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dustrial cultur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dustrial culture is introduced to the design of a competence-oriented platform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courses. The practical content, methods, paths and carriers of “Industrial culture in school and enterprise culture in class” are explored, taking the working valu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way of how to carry technological competence oriented network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twork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Vocational network designing strategies, process and methods are proposed under the guideline of industrial culture, to increase the developing quality of competence-oriented network course in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industrial culture; moodle; vocational education network course;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0 引言

工业文化是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的产生即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产生,文化的积淀即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积淀,文化的发展即人为的程序和为人的取向的发展。当今世界先进工业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方向是在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指导下,以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求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工作岗位实际需求而不是系统化知识体系来设计和开发课程[1]。我们认为,以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工业文化的结合,可以为职业教育网络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以能力本位的网络课程教学环境也可以充分地体现校企合作办学的思想。

我国传统教育强调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思维习惯制约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网络教学给职业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大多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网上翻版,还未形成自己的职业设计体系和特色。因此,思考如何在现代工业文化的指导下运用网络技术进行职业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制作出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的校企合作教育特点的网络课程,促进校企合作的教学设计等是十分必要的。

1 工业文化理论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目前的职业院校教师受传统教育影响很深,在课程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积累,希望把完整的知识系统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训练,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学习观。对职业教育学习者来说,一个好的在校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其综合的素质,这个综合素质的形成是由课程知识、人际关系和企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学习者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充分整合校内外因素的教学设计来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职业教育的网络课程设计应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岗位具体需求重新设计职业教育内容,将传统教材按照学科逻辑呈现的知识点转化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的学习者探究学习内容,并强调学习过程的教师引领性、学习的互动性、过程的挑战性和自觉性。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发生在一个从现实中提取的虚拟的任务环境中,而且更需要考虑学习中人际远程互动环境的支持及工业文化环境的支持。

工业文化理论指导下的职业技术能力网络课程设计,将摈弃传统的“知识体系”网络课程设计模式,倡导以工业文化对接的培训理念,开发以教师引导并协作实践的职业网络课程。因此,把学校学习和先进工业文化结合起来,共同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双赢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 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的前期分析

2.1 企业文化的共性内涵

根据职业网络课程设计策略,工业文化关于从能力本位的职业培训理念出发,课程内容本身应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能激发学习者增进认知、情感和社会存在,并且强调“群体学习活动中的人际交互”特点。根据工业文化对接的网络课程设计的过程和方法,企业文化中的共性内涵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关键,该共性内涵应为许多教育者和企业界所参考,能在学习系统中被使用、参考或运用,基于某一学科领域知识,有一定学习前提、学习目标和学习角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2.2 校企合作领域的分析

本网络课程的核心是利用先进企业文化中的共性内涵获得的研究,主要从课程知识与企业具体岗位工作结合出发,对专业对口企业的工作项目进行具体调查、分析和研究,其总体目标是确定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学计划中的基本知识,并学会运用这上结知识来执行企业中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了完成本网络课程的前期分析,必须收集企业文化、工作岗位任务、网络课程环境的相关信息,并分析和设计好本课程的学习目标。网络教学内容分析与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任务分析、网络课程环境分析和学习目标分析与设计。

2.3 学习前提、学习目标和学习角色

学习前提是学习者运用该企业文化对象需要具备的知识,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完成学习后期望得到的知识。学习目标分为二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类型,即事实性知识、概念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另一方面是认知过程,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学习前提和学习目标都要结合学科领域知识进行表示。学习角色是学习对象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或作用,比如讲义、案例、练习、作业、测试等[2]。

2.4 自主合作学习的虚拟网络平台

课堂是教师的工作场所,研究教学就要必须研究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的课程需要一个平台,教学平台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先导。研究教学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网络课程管理平台是使用Moodle软件设计的,这是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一个用来构建网络学习环境的软件包。Moodle课程管理平台除了可以提供多种教学资源以供学生自主学习以外,还提供了多种活动类型:LAMS(学习活动管理系统)、Wiki(协作共享式学习)、作业、SCORM/AICC、测验、词汇表、投票、讨论区、专题讨论、问卷调查等。

2.5 学科课程分析

工业文化是一个形式化、明确的共享概念模型,提供了对某一领域的共同理解。构建学科领域知识体系是实现与工业文化对接的关键。为了规范网络课程计算机专业教学,在构建该课程群的知识体系本体时,我们选择动态网页制作这门课程,按教学目标与大纲要求,编写稿本,收集素材,然后直接在网络课程教学支撑平台上创建、编辑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我们预先制定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把该课程按知识体系分为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三个方面。知识领域对应于课程层次;知识单元对应于章或节,它包含若干知识点和学习目标,规定有在线学时要求;知识点处于最底层,代表了知识单元中相对独立的主题模块。针对性的学科课程分析有利于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技术模仿,欠缺创新;信息量少,欠缺思辩;课堂交互少,指导欠缺全面性;跟踪反馈不及时,欠缺课程延续性的问题。

3 Moodle平台管理系统框架

Moodle即Modular Object-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是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软件。本平台的管理系统采用PHP脚本语言开发,符合当前流行的三层B/S结构,可以实现数据访问、业务逻辑和用户界面的分离,大量使用了面向对象的方法和模块化的思想设计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Moodle平台是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即教育者(教师)和学习者(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相互协作,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共同建构知识。

3.1 Moodle平台系统的功能分析

根据Moodle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建立起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网络课程,探索网络课程在职业技术能力教学中的基本模式,它的主要用户对象是学习者和教师,因为Moodle课程管理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所以很容易创建新的功能模块。Moodle平台系统具备的基本功能有:内容管理、论坛、测验、作业、聊天、选项表、日志、标签和调查等。此外,它还拥有诸如任务分配、联系、对话、签到、日历和文件管理等功能。

3.2 Moodle平台管理系统框架

3.2.1 从学习管理到学习服务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为了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学习者的一个学习行为,为浏览阅读教学资料,完成作业或自测,参与学习讨论等[2]。该网络课程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服务、感知学习环境并提取教学资源将其呈现给学习者的功能。在构建moodle平台管理系统框架时,我们将平台设计思想从学习管理转移到学习服务,是因为系统具有动态适应能力,也就是能够感知学习环境,比如学习者偏好、企业特点等,选择相应的学习对象。

3.2.2 Moodle管理系统的结构设计

Moodle软件实现的教学平台的系统结构是模块化的,这种结构设计灵活,修改和扩充十分方便,可以提供多种课程活动,包括讨论区、学习资源、学习日志、单元小结、聊天室和在线调查等。教师通过这些简单的设置就可以给课程加入这些活动模块,管理员可以通过管理界面选择安装各种活动模块,而开发者可以依据定义的接口开发新的活动模块。正是Moodle这种模块化的灵活结构设计给使用者、管理员和开发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选择空间。

⑴ 版块模块:包含HTML、主菜单、用户对象(教师和学生)、即将发生的事件、显示在线用户、论坛搜索、日历、最新新闻、活动目录、消息(师生、生生一对一沟通)、登录、课程管理、显示课程、课程\站点描述、RSS种子、随机词条(词汇表)、Blog。

⑵ 资源模块:包含网页、文本页、链接到其他网站或者本站文件、课程文件目录、标签。

⑶ 支持多种标准的活动模块:配备了一个SCORM模块,从Moodle 1.2起,可以导入IMS QTI数据流。有一个WebCT/IMS向Moodle转换的工具。还有Wiki、专题讨论、作业、投票、测验、聊天、讨论区、词汇表、课、问卷调查等。

4 基于工业文化理论的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案例

以动态网页制作的网络课程来阐述职业教育网络课程设计。本设计案例考虑到动态网页制作实验的操作型、演示型和交互型的特点,以计算机应用技术理论及岗位工作实践为指导,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开发动态网页制作实验的网络学习环境,教学设计运用任务书或预习提纲将学生的课后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的联系起来。不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后学习,教学内容、目标、方法都是以“任务”为支撑,知识、技术、方法通过“任务”处理转化为能力,让学习者可以高效地进行动态网页制作分析实验。图2是工业文化对接的职业网络课程导学体系开发框架图。

通过对学习对象和课程内容进行分析,我们将该课程分为课程认知和实训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认知部分,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等,第二部分是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部分,主要包括文字、图片、动画或视频等,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情境,使学生在兴趣中产生疑问与动机,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与实训相关知识的学习。另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或向老师咨询求教。实训部分主要是结合实践工作相关知识,以学习兴趣激发引入、以动手操作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交流为提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将学习者的个性学习与团队协作学习结合起来。这部分学习是对教学计划内容的延伸和知识强化,整个实训过程可由学生结合教学任务内容提示自主进行操作和完成,也可在教师指导下来完成。

5 结束语

本文综合研究了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与网络教学整合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采用Moodle软件设计了一种先进的异步网络教学方式,同时将工业文化引入职业教育网络课程管理系统架构中;分析了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并设计了Moodle课程管理系统框架。本文已经构建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动态网页制作的学科课程知识体系,并通过教学团队共同实现了校企对接的实训项目的设计,接下来的工作是结合计算机硬件系统对教学资源进行建设和管理,根据Moodle课程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特性,研究如何使用Moodle软件技术来具体实现职业教育课程所需的网上异步教学。

参考文献:

[1] 蔡新.基于投入学习理论的网络职业培训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6.

[2] 李晓锋,吴产乐.基于SLO与SOA技术构建新一代教学资源管理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3] 薛萍.基于Moodle平台的探究性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8.6.

第7篇

1课程建设现状

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培养的人才职业技能不强,岗位适应能力差等问题。调查显示,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实践不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如何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认识到了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也进行了基于企业需要的课程体系设计,同时加大了实训教学的力度,将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软件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但目前所做的工作缺少系统性,没有从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上进行设计,真正联合企业的专家参与到课程建设中的还很少。

2职业胜任力分析

Spencer提出胜任力是与有效的或出色的工作绩效相关的个人潜在的特征,包括: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征与动机。胜任力的提出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人员与岗位的匹配,为员工搭建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职业胜任能力是在企业实践知识与职业要求为指导下,在具体工作情景中形成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的胜任能力,是一个学生在职位上取得成功的能力。它包括职业岗位能力,即某项技术专才和职业适应能力,即职业的迁移能力。高职学生职业胜任力是毕业生职业工作的承担能力与适应能力,高职教育要服务好现代产业,高职课程的定位、目标与内容、组织、实施及评价就要符合企业的需求。计算机相关职业注重团队合作,沟通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显得很重要。

3基于职业胜任力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课程建设

为了培养具有职业胜任力的软件开发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围绕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设计课程,将知识融入到职业技能训练之中,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要与企业或行业进行合作,从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调研软件开发企业岗位需求,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主要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总结出某个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其必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研究探讨为培养学生具备该职业能力所需开设的核心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以期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面是招聘网站51job上某企业招聘软件工程师的职业能力描述。职位标签:IOS软件工程师职位职能: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职位描述:【岗位职责】(1)负责IOS平台客户端程序的开发,包括iPhone、iPad;(2)按照项目计划,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开发任务;(3)参与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和设计,编写有关技术文档;【职位要求】(1)计算机,通信等相关理工科专业;(2)精通iOS下网络通信机制,对TCP/IP、http/https、MQTT有一定经验;(3)具备扎实的ObjectiveC、C/C++语言基础,熟悉XCode;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的设计模式;(4)对用户体验、交互操作流程、及用户需求有深入理解;(5)责任心强,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6)工作踏实认真、积极主动,善于学习,较强的责任心,抗压力强。上面的招聘描述了对软件工程师岗位需求以及员工的职责要求。可以看出,企业的岗位要求涉及对知识、技能、自我特征、潜在特质等方面的描述。基于职业胜任力的人才需求描述是依照职业胜任力定位岗位特征与具体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在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典型工作任务须具备的职业能力,软件技术对应的软件开发类岗位主要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将人才培养对应岗位梳理成软件技术活动流程的主要岗位群,包括软件程序开发岗位群、软件测试岗位群、技术文案管理岗位群、软件技术支持岗位群,软件推广及售后服务岗位群,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胜任力模型。基于职业胜任力模型引入工作过程导向法,改革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基于岗位职责需求的课程体系,包括了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在专业学习领域的课程建设中,将企业岗位职责与课程设计进一步融合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通过对专业课程所具备的岗位特征,与本地区的软件企业合作,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根据专业课程与企业项目开发活动要素的关联性,将“Java高级程序设计”、“JavaWeb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静态网页设计”、“JavaScript程序设计”、“JavaEE轻量级框架开发”等课程教学活动以跨课程项目为纽带、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为主线进行有机编排。基于职业胜任力的课程建设中,不仅仅关注专业学习领域,还需要重视人文素质拓展学习方面的课程建设。通过增加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更能培养学生沟通、语言、组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职业适应能力。

4小结

通过对职业活动和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企业对该岗位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在后续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和选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胜任力,能为企业培养熟悉软件开发规范与流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李唯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

第8篇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结合涉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探究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内容依托教学的关系,研究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意义,尝试构建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旨在丰富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理论;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一、引言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对不同的教学要求,针对不同授课对象,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法,以便使学生最大程度受益。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主要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着重强调知识传授的教学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虽然能够掌握足够的语言知识,却不能用英语进行流利交流。这种现状不能满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领域,有关内容依托教学(CBI)对涉海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研究较少。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探究CBI在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方面的有效性,并力图构建一种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二、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内容依托教学(CBI)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大约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开始成型。认知语言学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它针对生成语言学天赋观,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基本上都必须能够透过人类的认知而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认知语言学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理论,而是代表一种研究范式,是多种认知语言理论的统称,其特点是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些语言理论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而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关。第二,认知语言学认为句法作为语言结构的一部分并不是自足的,句法跟语言的词汇部分、语义部分是密不可分的,后者甚至更重要。第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总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第四,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各种单位范畴,和人所建立的大多数范畴一样,都是非离散性的,边界是不明确的。第五,认知语言学还在承认人类认知共通性的同时,充分注意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由此可见,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是紧密相关的,语言的习得是通过人的认知过程来完成的,语言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内容的实用性能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语言学习者是在学习语言所传递的内容的同时习得了语言,即语言的学习是在内容学习中自觉完成的,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被认为是把英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来教的有效教学方式。因为使用CBI,除了学习语言本身之外,学生还能够获得必要的内容知识和学术能力。还有研究认为,CBI通过内容主题,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构建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意义

辽宁省是海洋大省,濒临黄海、渤海,是东北地区唯一沿海省份,有150多家如辽宁海洋渔业集团、大连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等具有国际贸易关系的涉海、涉渔知名企业,他们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这些企业需要大量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涉海领域复合应用型人才来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涉海领域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涉海领域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涉海高校的学科特色决定了涉海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蓝色海洋人才。涉海专业是涉海高校的特色专业,是涉海领域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是EGP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目的是帮助涉海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与海洋主题相关的内容来掌握听说读写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内容依托教学(CBI)是蓝色人才培养的关键,因为它强调以学科内容为依托,使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的同时习得英语,而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CBI的优点是:内容为依托的课程解决了语言指导与内容传授的脱节问题。在内容依托的课程里,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得到发展。学生集中在对内容的理解,而不只是局限于目标语的使用方法。通过学生、教师及学习材料的有机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认知能力也有所提高。本文探究CBI在提高海洋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上的有效性,并力图构建一种CBI海洋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该模式有助于提高海洋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认知能力及学术能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既掌握专业领域知识,又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同时,能更新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构建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一)研究内容

本文旨在探究CBI对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英语应出能力的有效性,研究核心在于构建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二)研究范围

本文属于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内英语语言教学法的研究。美国教授AndrewD.Cohen(1998)指出:成功学习一门外语或第二语言取决于如下七种因素:外语课程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外语教师的性格和能力、外语教材的质量、外语学习者群体规模及组成、外语练习机会的数量、外语教学法的恰当运用、外语学习者的特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本文从其中的“外语教学法的恰当运用”和“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两方面入手开展研究,探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CBI教学法对外语学习者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影响。

(三)研究问题

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CBI教学法对提高海洋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是否更有效?

2.我们能否构建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1.问卷调查法

2.前测与后测

3.课堂观察法

4.访谈法

(五)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东北地区大连海洋大学152名涉海专业学生为实验主体(其中74名学生组成实验班,另外78名学生组成控制班)

(六)研究结果

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CBI教学法对提高海洋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动机更有效,可以构建涉海专业CBI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涉海专业CBI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是以认知语言学理论(包括Krashen的输入假说、Swain的输出假说、St.Lambert的沉浸教学法)和心理学理论(包括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和Gardner、Lambert的学习动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海洋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为研究主体。该模式包括教学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习理念、评价体系及学习效果六个要素,六个要素的具体特点是:海洋主题的特色教材、语言运用与主题内容结合的课程设计、主题依托的CBI教学法、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理念、内容为依托的任务型评价体系、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语言能力的学习效果。

2.CBI教学法也可应用于其他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构建以专业知识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3.要实施真正意义的CBI有效教学,应解决教师跨学科知识培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等问题。

五、小结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究CBI对提高涉海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性,旨在构建CBI涉海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目的是丰富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

作者:郭艳玲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Ausubel,D.1963.CognitiveStructureandtheFacilitationofMeaningfulVerbalLearning[J].JournalofTeacherEducation14:217-221.

[2]Gardner,R.C.&Lambert,W.E.1972.AttitudesandMotivationinSecondLanguageLearning[M].RowleyMA:NewburyHousePublishers.

第9篇

教材分析: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果实成熟了,许多的种子也都在这时相会,对于地处农村的孩子来说,他们对这些种子并不陌生。本次活动以“种子旅行”为主线,首先引发幼儿观看课件,借形、色、事大胆想象种子旅行去过的地方;其次进行了角色转变,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发幼儿以绘画的方式表现种子的旅行记,大大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美术表现力。

目标预设:

1.尝试借形、借色、借事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尝试用绘画的形式加以表现。

2.能按意愿设计画面,内容丰富,突出主题。

3.通过表达、表现,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活动准备:

材料:相关课件的制作 A4各色打印纸 水彩笔 油画棒。

经验:幼儿对种子有所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发幼儿借形、借色、借事进行联想和想象。合理布局画面,突显主题。

设计理念:

1.兴趣导向课程设计,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其已有经验不断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建立在幼儿获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采用环节互补的形式帮助幼儿感知、理解,从而更好地开展活动。

3.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引发幼儿用语言、绘画等方式表现出种子旅行去过的地方,深受幼儿喜欢和接受。

过程设计:

一、播放课件,引出活动,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视频出现各种不同的种子)

师:看,都有写什么种子?

幼:辣椒的种子、蒲公英的种子、苍耳的种子……

(导入活动通过出示不同的种子,引发幼儿对种子的进一步认识,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观看“种子去旅行”的课件引出主题绘画内容。

师:小种子要去旅行,它可以怎么去呢?

幼儿A:借助风的力量,让大风把它吹到别的地方。

幼儿B:小动物们吃了水果,就可以把种子带走了。

幼儿C:有的种子你一碰它就会粘住,这样可以让人们带它去很远的地方。

(借助“种子旅行”为话题,引发幼儿大胆探讨“种子是怎样去旅行的?”既帮助了幼儿获取科学知识,同时也为下面更好地开展活动做好铺垫。)

三、 继续观看课件,印发幼儿对色彩的联想和想象。

1.种子出现在蓝色画面中。

师:小种子到了哪里?你怎么知道的?幼儿A:到天空了,因为天空是蓝色的。

幼儿B:到大海里了,因为大海是蓝色的。

师:小种子去了很多地方,它碰见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幼儿A:它在天上碰到了许多的小种子,它们一起飞呀飞,然后落到了草地里。

B:它在大海边遇到了小贝壳,小种子把小贝壳当成了小船,一起在海面上玩。

2.种子出现在绿色的画面中

师:这次小种子到了哪里,发生了什么事?

幼儿A:它在草地上,长呀长,变成了一棵大树。幼儿B:它遇到了毛毛虫,正在和毛毛虫一起玩。3.种子出现在白色的画面中

师:看看现在的种子又到了哪里?

幼儿A:它飞到了白云上,正和白云一起唱歌。幼儿B:小种子到了雪山上,它在找它的好朋友。幼儿C:它来到北极,正在跟小企鹅们做游戏。4.种子出现在棕色、黄色、红色、紫色、粉色的画面中,引导幼儿进行联想。

师:这里有许多的颜色,有这些颜色的地方,小种子都想去。你们猜猜它想去哪里?在这些地方又发生了什么事?请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幼儿相互交流、讨论)

(通过启发性的提问,总结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发幼儿大胆地想象来表现作品。)

五、展评幼儿作品,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故事。

幼儿A:这只一棵枇杷树的种子,它飞呀飞,来到了沙漠,这里的风沙很大,它一下子掉了下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它长大了,但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它不是枇杷树了,而变成了一株株的仙人掌。

幼儿B:小种子去旅行,它飞呀飞,飞累了,想休息一下,这时一阵大风飞过来,小种子跌了个跟头,可是它很勇敢,没有哭,不一会儿,它又去旅行了。

幼儿C:小种子来到了另外一个星球,它看见了一群人在搬东西,它想去帮忙,可怎么也搬不动,等这些人搬累了,想休息时,它很快长成了一棵大树,让他们在树荫下休息。

第10篇

【关键词】软件测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群

据前程无忧网数据显示,去年国内软件测试人才缺口高达20万,今年有望突破30万人。目前国内软件测试和开发人员比例大约在1:4-1:5,而国外测试和开发人员比例为1:1,微软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的比例已达到2:1。软件测试人才正在成为我国软件行业目前最紧缺的人才之一。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软件测试人才的地位正在逐年提升,这种供需矛盾将变得越发突出。

目前,国内软件测试人才的培训[1]主要有三种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和IT培训机构。企业培养的人才大多是通过参与项目自己摸索的软件开发人员,由于缺乏对软件测试全面的认识,在测试思想、技能、思维方式、沟通能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提高。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较差,进入企业后需要再培养,不能立即到岗。培训机构则能弥补前两种方式的不足,但价格昂贵。

一、软件测试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枯燥,兴趣低

软件测试是计算机专业课,课程内容理论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并且需要学习了解的自动化测试工具种类繁多。目前各个高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大多数还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教师准备好课件,学生拿着课本,首先给出书上官方的定义和自己的解释,然后结合一些课本上或自己参与的项目,给出实例证明这些理论。学生容易感到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学习时就缺少主动性,难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

(二)软件测试实验开展不充分,学生实践能力弱

软件测试知识点众多,理论内容的授课量占绝大部分[2],实验课时数仅占到四分之一左右。由于实验时间、实践环境有限,日常实验教学都是验证性的小实验。由于没有一个实际的面向企业的项目支撑,很多测试过程难以进行,比如集成测试、性能测试、验收测试等等。通过对从事软件测试方向工作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软件企业认为软件测试课程理论丰富,但还存在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测试工程师职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诸多问题。

(三)教师缺乏实际软件测试经验

软件测试行业发展迅速,软件测试工具种类多,更新快。软件测试这门课程实践性较强,高校计算机教师大多数软件项目开发测试经验不足[3],对软件公司软件项目研发测试过程没有切身的体会。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没有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可以操作,实践教学显得吃力,很难给学生软件测试方面的经验知识。

面对软件测试人才的社会需求紧迫性和软件测试教学现状,人才培养单位应该扩大软件测试人才培养规模,总结软件测试知识点,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软件测试工程师职业能力需求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软件测试工程师职业素质[4][5] [6],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充分分析软件测试工程师的职业能力要求。

(一)素质要求[4][5]

1、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2、有较强的责任感及进取精神。

3、细心、耐心,具备逆向思维。

4、技术方面的基本素质,熟悉系统的应用,熟悉办公软件的应用,熟悉基本的测试流程;熟悉测试管理工具的应用。

5、具有测试人员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

6、对行业具有信心,对测试的信心,相信软件一直存在BUG。

7、良好的英语阅读和写作。

8、良好的语言及文字表达。

9、较好的沟通技巧。

10、怀疑精神具有测试人员必须保持的怀疑态度。

11、捕获用户观点的能力,强烈的质量追求,对细节的关注。

(二)专业能力要求[6]

1、对Windows、Linux、Unix等大型主流操作系统的熟练掌握能力。

2、具备快速进行应用系统部署和测试环境搭建的能力。

3、测试人员必须掌握目前主流的程序设计语言,比如C、C++、JAVA、C#、VB等多种平台下的一种或者多种语言,具备进行简单应用开发的能力。

4、熟练掌握SQL Server、Oracle、DB2等一种或多种数据库系统的使用,熟悉使用SQL语言。

5、对信息安全知识的基本掌握。

6、必须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软件测试基础理论与技术。

7、精通各种测试技术,能够手工或利用相关工具进行单元测试。

8、能够进行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执行、编写缺陷报告。

9、熟悉软件测试流程和测试过程管理,能够编写测试计划,具备组织测试工作的能力。

10、掌握测试管理相关知识和软件。

11、掌握和熟练使用当前主流的功能、性能自动化测试工具以及测试管理工具,具备编写测试脚本、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自动化测试的能力。

(三)知识结构要求

1、软件知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C程序设计语言、WEB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软件工程。

2、硬件知识:数字逻辑、微机原理与接口、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

3、网络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安全。

4、人文、社会学基础:原理、道德与法律、中华民族历史、大学语文、大学英语。

5、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

三、软件测试课程设计理念和思路

根据软件测试工程的职业能力要求,对软件测试课程我们重新把握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思路。

(一)课程设计理念

1、与企业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办学的定位及特色,《软件测试》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软件测试员/测试工程师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学生使用自动化测试技术进行软件测试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测试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制定突出企业应用能力和素养的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课程组通过开展课程标准研讨会和技术培训会等形式,听取企业专家的建议,修订软件测试课程的内容,保证课程内容与企业用人需求同步;在课程功能上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以掌握软件测试应用能力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做到强化技能、提升业务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和相关课程构成课程群,实现企业应用项目开发过程的案例教学环境

立足于培养满足企业应用的软件项目开发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本课程以真实的软件实例项目测试任务和过程为依据,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在构建课程体系[7]时,由专业建设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调查分析不断变化的市场,以企业应用软件项目开发为切入点,构建基于软件项目开发过程平台。将《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综合实训》这5门课程,按照专业培养目标,掌握计算机软件技术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在软件项目研发测试一线从事软件项目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和软件产品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要求,对应“软件工程师”、“软件测试师”“数据库工程师”等行业职业特征,以项目为载体,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整合成“基于企业应用软件项目开发过程”,组建了课程群。其中《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专业核心基础课程,《软件工程》、《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综合实训》是专业核心必修课。通过“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程和测试技术”这个链将这五门课程紧紧联系在一起,并能带动软件技术、网络工程、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几个专业的协调发展。

(二)设计思路

1、以软件测试工程师对软件测试的能力要求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属性”,突出“项目色彩”。

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课程组以软件测试工程师对软件测试的能力要求为主线,整合“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软件工程”并融合到以多种实际企业项目作为案例的“软件项目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经过优化,强化课程的“工程属性”和“企业项目开发色彩”,将原来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仅仅通过简单实验无法实现的“集成测试”、“性能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环节在实际工程项目实训中得到实现,并努力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实际项目案例中的工作任务为目标,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以案例教学为导向,结合学生考取软件测试工程师资格证书的实际需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以企业工程能力培养为重点,实行分阶段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工程能力的形成过程,课程组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理论阶段、技术应用阶段、职业发展阶段三个阶段。其中,基础理论阶段包括测试基础理论模块,主要介绍软件测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测试用例设计和软件测试流程,侧重培养学生的测试思维,了解并掌握软件产品质量保证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测试流程,以及软件测试的方法、技术,使学生能够设计出测试案例并通过手动测试实现测试案例,为全面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后续实施测试和测试项目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技术应用阶段包括测试技术应用模块,主要介绍主流的自动化测试工具,包括IBM系列测试工具、HP QTP、HP LoadRunner,企业级项目的测试实施,培养学生将测试知识和技术应用于自动化测试实施的能力。职业发展阶段包括测试项目管理和职业素质教育两个模块,主要介绍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的相关技术和方法、运用工程项目方式管理软件测试过程、测试企业工作模式和软件测试人员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项目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求职应聘能力。

适当加入游戏测试、手机测试、笔记本测试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学生对游戏测试这部分内容很感兴趣,那些平时听课不太认真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都举手要说上几句,跃跃欲试,也都能说出一二。所以,课程组在软件测试这门课程中经常讨论一些游戏测试这部分内容,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模式

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采用双证培养、分阶段培养和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8]。

1、双证培养教学模式

实行“双证培养”教学模式,将学历教育与技能学习无缝对接,学生毕业后不仅能获得国家承认大学学历证书,同时还将获得国家劳动部高级职业技能认证证书。根据学生的能力特点,推荐学生考取软件测试助理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软件质量管理工程师、注册软件质量保证师(国际认证)等资格证书。双证教育使学生专业能力更强、职业素养更高、综合素质更好、更符合企业用人标准。

2、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实验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把课堂教学转向工作情境,课堂由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而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或答疑解惑者,可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对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好处。

最后教师跟大家一起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评,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鼓励,同学们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高。

(二)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9][10]。

1、项目导向教学法

以从企业精选的项目为载体,在授课过程中对项目进行分解,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他们的意愿分配不同的角色,并引导学生练习操作,体验项目流程,从而形成规范的开发意识和良好的IT职业素质。学生在校内所学习到的软件开发中的各类案例,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及早地进行规划。

本课程以物流信息网这个项目为主线,把整个课程的教学演变成一系列的教学情境。按照实际工作中项目开发流程的顺序,依次展开,将“显性”的知识灌输,变为“隐性”的能力培养。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把一个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大任务,每一个大任务,又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将任务资料发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课下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必要的资料,理解知识并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课上教师答复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这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既学会理论知识又学会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

3、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采用启发诱导方法传授知识。该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归纳解答。能较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达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4、小组教学法

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个测试小组,每小组成员不超过7人,每组分配不同的软件项目任务。小组成员模拟与体验软件测试全过程工作职位和角色,使学生全过程适应工作职位的要求。

各项目小组在测试项目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开发阶段,撰写各开发阶段相应的文档,并制定相应的测试计划,设计典型测试用例,使用不同的软件测试技术和测试工具,完成不同的测试目标,并进行回归测试,以实现软件测试各单项专业知识与技能整合运用的目标。在整个测试过程可以体现“学以致用”的思想,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演练项目开发测试,不仅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还让同学们对软件开发中各个角色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更深刻的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五、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队伍[11]建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原则,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开发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进行课程教学和实验指导,同时注重本课题组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采用分批次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暑期实训和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去软件公司实习等方式,将企业的软件测试经验直接带到教学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我们定期引进一些软件公司的软件测试人员或者聘请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为教师、学生做定期讲座,以弥补我们在教学实践方面的缺陷。

六、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本课程注重从不同侧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方面,强化课内实验教学,在校内建有多个实训实验室,另一方面,与校外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本课程组注重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与多家软件公司进行长期合作,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为学生提供了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场所,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真实软件产品的开发,体验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态度和习惯。学生毕业后可成为这些公司的正式员工,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

七、改革考核方式

大胆改革课程考核方式[13],采用30%平时成绩+30%实验成绩+10%项目考核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方式。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讨论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后自学情况。实验成绩根据学生在实验中的测试用例设计和操作情况,以及测试小组的分工合作情况给以评分。项目考核主要采用项目答辩的形式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由教师、行业专家、学生代表组成专家组给予评分。这种考核方式更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操作水平的考核,避免学生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现象。

八、小结

通过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测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学院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建立了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团队和软件测试实验实训基地。学生的软件测试综合应用能力有明显的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参考文献:

[1]龚宇辉.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130-131.

[2]温艳冬,石冬凌.软件测试课程三级项目教学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2):77-79.

[3]胡宏银.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03):11-13.

[4]http:///link?url=5xO-IodKMsEhsyUjQhIeqybDGR-8AypYffsnAnZdMWpLRpgEhLehfzGEROxq9fIC.

[5]孙金华.软件测试人才培养与课程构建的探索[J].计算机时代,2009(6):68-71.

[6]钟素芬,叶明芷.软件测试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3) :89-92.

[7]田小霞.软件测试人才培养的探索[J].福建电脑,2013(02):181-182.

[8]刘育熙,耿雪春.面向应用的软件测试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1):111-112.

[9]范洪辉,朱洪锦,朱广萍.“软件测试技术与软件质量”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51-153.

[10]周改云,马丽.行动导向教学在软件测试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电子测试,2013(04):192-194.

[11]兰景英.构建应用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5):78-80.

[12]兰景英.应用型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04):78-80.

[13]叶振,杜斌.开放式软件测试教学实践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11(01):140-141.

基金项目:

山东协和学院教改项目(2012xh01)。

作者简介:

李兆翠(1980.1-),女,山东莒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第11篇

关键词:信息安全;高职;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作为高职教育的新兴专业,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网络经济的高速增长,信息安全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快速递增。企业对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的需求不仅包括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研究水平的高端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低端人才,负责企业信息安全系统的简单管理和维护工作,这就为高职教育层次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一、高职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课程开发理念的理解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的目的是培养“设计导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个出发点是为了满足技术发展、社会进步和企业对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要求。因此,在课程开发中应该注意“设计导向”这个关键词,从而把课程重点放到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设计解决方案、尝试解决问题、评价或总结解决方案、形成实际经验的能力培养上。

目前适合中国国情的课程开发方法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方法,其开发理念的核心是:以培养“设计导向”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分析和工作过程”为基础,开发出“学习领域课程”。但各高职院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忽视对其核心概念的理解和把握,注重表面现象,甚至赶时髦,故弄玄虚地引用一些新奇的名词,最终导致课程开发的失败。

2.课程开发过程的倒置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关键要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首先分析调研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或岗位群,通过专家、工人访谈会等形式,对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归纳、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子任务进行分解,形成典型工作任务汇总表和所有典型工作任务下的子任务汇总表。

3.课程开发的基础性准备不足。一是缺乏权威性的具体指导,各职业院校独自开发一个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在资源和能力上力不从心。且由于各院校处于不同地域,参与开发的企业有限,课程改革的基础――职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与覆盖度等往往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导致课程改革的成果不具代表性,难以在更大范围内加以推广。

二是缺少企业在课程改革中的实质性和关键性参与使得课程开发难以深入推进。由于现有的国家政策不足以调动产业、企业的积极性,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即使参加课程改革活动,往往也处于配合和勉为其难的被动地位。因此在学习领域的工学结合课程设计中,工学结合很难得到理想的结果。

4.教学管理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管理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造成很多冲突,如“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与课程改革的不配套;原日常教学和学习领域课程的冲突,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存在困难;学习领域课程的管理困难,校外实训、顶岗实习的实施与管理是难题;学习领域课程安排与基础课程存在冲突,学习领域课程效果的督导和评价也是难题。”[1]

5.实践教学开展问题。高职教育的重要体现是职业特征。实践教学对达到职业教育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仅在教学时间上多于普通本科教育,而且其内涵也有很大不同。问题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目标偏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实践内容单一,不成体系、工学结合与实践教学保障制度不完善等等。

6.师资问题。教师资源是学校办学资源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高职教育是一件平凡而意义深远的工作,从事高职教育工作的教师可能会比其他老师遇到更多的困难,一直以来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严重滞后。虽然这几年有所改善,但是应当看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或与其他专业教育有很大不同,其教师的整体水平距离实际需求有相当大的差距。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发展必不可缺的重要条件[2]。

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的信息安全技术人才数量少且类型单一。目前,开设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学校不多,招生的人数也较少,而且基本集中在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上,本科的较少,高职的更少。

2.专业设置不科学。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人才所采用的课程体系要么是量体裁衣,要么是时尚拼凑,要么是本科压缩,既不系统也不规范;既不完善也不科学。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老套,无法满足专业培养的要求。在教学中大多还是教师讲学生记,学生动手机会少,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分配不合理,不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4.缺乏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高职教材和本科教材有很大的区别。高职的教材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技能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体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要主动适应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主动适应职业教育教材区域性与适应性的需要。

5.在评价体系上,不应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工作能力。以多样化评价和以理解、综合运用为中心的能力评价为主;把课程结束时的一次考试变为多种方式的综合能力评价[2]。

三、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和职业岗位。针对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就业市场岗位分析和专家座谈会,确定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与本专业相对应的最主要的职业是国家职业资格中的信息安全工程师,就业市场中的其他岗位还有:网络与系统安全管理员、信息安全产品技术支持、信息安全产品开发与测试、信息安全产品销售等。

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基础和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网络侦查与信息安全管理等相关技能和一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胜任行政机关和各级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又熟悉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应用型人才”。[3]该专业主要面向“行政机关、各类经济管理部门及工商企业、网络公司、金融、保险、海关等单位的网络管理中心、计算机信息中心和其他计算机信息安全部门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与维护、网络和网站建设与维护、信息安全设备维护和数据库系统的维护等技术工作和信息安全管理工作”。[3]

3.岗位职业技能需求和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在组织安全和职教专家对国内目前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和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参考了其他兄弟院校的做法,笔者认为,社会对信息安全技术专业高职层次的人才需求集中在“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安全产品营销与服务”方面。上表显示了对这些岗位职业技能需求和学习领域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4]。

4.专业课程体系结构。通过以上的学习领域课程分析,对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了开发。但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考虑到学校的教育智能,最终形成了“平台+核心”的模式,即将核心课与平台课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平台类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可持续发展类课程(数学、科学思维训练、公共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电工技术等);职业准备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沟通等)。

四、小结

本课程体系设计是在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基础上形成的初步方案。在构建过程中,注重课程体系实施的可行性,以适应社会对高职人才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相信通过以后的教学实践,不断更新观念,一定能探索出适合国情、校情、学情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7-139.

[2] 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150-155.

[3] 李振汕.高职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分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123-126.

第12篇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现代教育技术;混合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0-0040-04

一、引言

随着社会性软件的发展和在教学中的不断普及,教学过程的社交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学过程的社交化体现在在线教育的社交化趋势和社交软件的教育化两个方面[1],其中社交软件的教育化对教育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大部分社交平台在设计之初并没有针对教学活动设计功能,但是在平台普及的过程中其功能被教育者不断发掘和创新,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腾讯公司的即时通讯软件QQ,研究者利用QQ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教育研究与实验,例如网络异地同步教学服务[2]和探索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3]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MOOC为代表的教育服务平台为高等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但高校教学完全网络化难以实现,课堂教学依然是高校教学的主要实施方式。将网络化学习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是当前高等学校最可能实现的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在笔者所在学校属于教师教育类公共必修n程,课程共2个学分36课时,其中理论授课18课时,实验教学18课时,相对于庞杂的教学内容,课程课时难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由于任课教师和学生不隶属于同一个学院,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严重不够,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学校建设了《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但是精品课程中互动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学生学习效果欠佳,需要开发新的学习平台辅助学生的学习。网络学习平台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混合学习效果的好坏,专用学习平台可以更好地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定制课程教学所需要的各项功能,但是却存在平台开发与维护任务重,广大教师和学习者缺少开发条件的问题,数字化学习实施技术难度较大;利用现有通用平台进行再开发虽然在功能上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对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不高,在高校中更加容易普及。

信息技术带给课堂的不仅是教学硬件环境的不断优化,还有教学过程和师生交互过程的变革。在高校教学中师生交互的常见途径包括手机短信、QQ以及微信。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把相关信息准确地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但是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要求信息发送者缴纳一定的费用;如果需要传递多媒体信息,那么不仅成本会增大,对媒体素材的格式和文件大小也有较大的限制;所以这种信息传递方式难以承担高校师生信息交流任务。QQ和微信等软件提供的群聊功能在高校师生信息交流中使用较多,教师和学生之间既可以在群内进行多向信息传递,也可以进行一对一的私下交流活动,可以传递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体。但是如果参加聊天的人比较多,大量的信息可能一下子就涌现出来,一些重要的信息容易因为刷屏而被无效信息掩盖,导致重要信息被遗漏。微信公众平台是微信提供的一项重要的服务,人们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以文字、图片、语音的方式实现和特定群体的全方位沟通与互动,用户只要进行订阅就能够按时收集到公众号提供的消息。微信公众号还提供一定的交互功能,平台既可以利用预定信息与用户进行交互,还可以让后台管理人员与用户进行一对一的信息交流,如果加上微信的群聊功能,其交互功能更加强大。

为了验证混合式学习效果,笔者以通用平台微信公众号作为基本开发环境,开发了一个课程助学平台,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对平台效果进行探索,并在教学模式构建和教学效果提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关研究对于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促进微信公众号的教学应用和混合学习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二、平台功能设计

利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教学信息的传递,可以克服短信教学存在的价格昂贵,信息交流有限的问题;也可以弥补QQ和微信在群聊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重要信息被掩盖的问题,还可以方便地实现学生与教师的双向交互。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例如刘红梅[4]以交互语言观为理论基础设计了大学英语微信教学平台并对实践效果进行了检验;邹小青[5]构建了基于微信的对外汉语互动教学模式,并分别就课前、课堂和课后等环节的互动形式进行了论述;闫晓甜[6]在对高校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媒体资源、交互形式等进行设计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微信平台的教学模式。建立基于微信公众号的教学平台,通过公众号定期发送信息可以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巩固知识学习,拓展知识面,加强师生交互的目的,对解决《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现有教学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平台设计时考虑到预习、总结、复习、拓展和交流等各环节,整个教学过程划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预习、自主学习、内容小结、复习和拓展等活动。平台功能与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在课前阶段微信公众号平台为学习者提供预习服务。平台通过定时推送材料来激发学习者对新内容的学习动机,并让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形成初步了解。课前预习部分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情景创设、告知学习目标和搭建知识支架三个方面。情景创设主要通过安排导学材料,以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网络环境下教学理论发展和创新、现代教育技术实践案例作为基本内容,通过提出问题、启迪思考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告知学习目标是直接告诉学习者学完本周内容应当达到的标准,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什么,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进行初步引导;搭建知识支架是将本章主要内容的关系结构告诉学习者,让学习者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整体结构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

课中阶段微信公众号平台为学习者提供自主学习和内容总结服务。平台提供了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接口,学习者可以通过接口进入学校的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中进行网络个性化自主学习。在公众号平台上还提供了课程小结功能,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主要的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既与前面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相呼应,还可以弥补学习者在课堂学习或课外自主学习时在知识理解上可能存在的偏差和不足,加深学习者的知识掌握层次。

在课后阶段,微信公众号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复习和拓展功能。按照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遗忘理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就只剩下原来的25%,复习模块通过要点回放、内容巩固和知识加深的方式来将课堂教学内容在学习完成后的两天内进行温习和深加工,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识记与理解程度。知识拓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者知识进行拓宽和补充,本模块所推送的通常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技术、案例、新闻和政策,这些内容不仅能突破课堂教学时间限制,让学习者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相关知识与信息,还能够强化学习者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习者意识到相关知识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式和价值。

交互活动贯穿了微信公众号平台利用的全过程。除了建立微信群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外,公众号平台为教师与学习者提供了菜单交互、预设内容交互和非预设内容交互等多种交互途径。微信公众号平台提供菜单交互,例如对以往内容的查询,对SPOC平台信息资源的引用等,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学习。预设内容交互是通过对微信公众号平台的设置,当用户输入特定的编号或代码时,平台就会将相应的内容发送给用户,主要用于特定信息例如往期信息的查询和传递。学习者可以通过平台下方的菜单功能选项中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代码,输入相应的信息代码实现预设交互,快速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非预设交互是针对无法预测的学生问题,学习者通过平台可以提出问题,教师在收到信息后有针对性的回答问题,克服预设交互在信息内容上所存在的不足。

三、实践过程

平台内容的制作流程如图2所示,首先是素材资料的收集,主要有网络搜索,现有教学资源库利用和教师教案信息利用三种途径,平台内容的制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于收集到的这些资源,通过小组会议商讨进行挑选,留下最合适的资源素材。随后,对收集到的信息Y源,需要对他们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为资源素材。资源素材编辑完成后由任课教师进行进一步审核,最终进入微信公众号的素材库,等到需要的时候再在平台。在对资源素材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字体、字号和颜色进行设置,更重要的是对学习内容的进行层次化、可视化、视觉化和模块化加工,以达到凸显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实现内容结构模块化,呈现方式多样化的目的。内容呈现以文字和图片结合为主,并用边框和线条进行知识点分割,对重要内容运用加粗、更改颜色等方式进行突显。

以本人所承担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授课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持续一个学期的实证研究,以验证前面所设计的微信公众号学习平台的应用效果。课程共教学18周,每周2课时,按照教学安排,前面9周是理论授课,后9周是实践教学。因公众号要求平台每天信息不超过一条,依据教学进度,在理论授课期间,每周信息4次,其中在周日预习内容帮助学习者进行预习,在每周四课程结束后复习巩固的相关内容,周五扩展内容,周六复习内容。在实践教学阶段,因系统的知识讲授被技能训练所代替,所以将发送的内容全部更换成扩展内容,对实验所涉及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扩展讲授,每周发送信息时间依然在周四、周五、周六、周日,发送信息依然是4次。为了保证微信公众号平台内容的质量,组织教育技术学专业高年级学生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微信公众号内容建设小组,小组在每周五前完成下一周发送内容的选择和编辑,通过小组讨论合格后,再经过教师审核后方能够作为资源素材在平台中进行存储,到了时间再相关信息。

四、效果分析

学期结束时,让学生对微信公众号教学平台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共有60名学习者接受了邀请,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了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被试平均每天使用网络时间在2小时以上,其中1/3以上学生平均每天使用网络时间在4小时以上;88%以上的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没有在所学的其他课程中有类似“现代教育技术”微信公众号这样的网络学习平台来帮助进行课程学习;70%以上的学生非常希望或比较希望在课外通过类似的网络学习平台来进行学习,还有20%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持一种不确定的态度,明确表示不希望或不很希望的学生不到7%。

让学习者对不同模块的内容进行评价,1表示非常适合,2表示适合,3表示一般,4表示不很适合,5表示适合,数字越大,说明学生对该项目的评价越低。自主学习模块平台只提供链接,所以不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2。

统计结果表明,学习者对四个模块的评价值都在3以下,表明学习者对于这些模块的内容具有较为积极的评价,认为这些模块的内容是比较适合的。在对各个模块的评价中,学习者对每周小结(平均值2.27,标准差0.65)和课外拓展(平均值2.21,标准差0.70),对课前预习(平均值2.41,标准差0.79)和课后复习(平均值2.32,标准差0.66)的评价略低。说明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相比,学习者更加认可每周小结和课外拓展的教育价值。

五、研究结论

以微信公众号作为基本平台开发了《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辅助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对平台功能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实证数据表明,学习者给予了平台较为积极的评价,说明微信公众号教学平台和基于该平台的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在线教育社交化vs社交网络教育化:学习的革命或已发生[DB/OL].http:///s?__biz=MzAwODM3NDY0OQ==&mid=2654054573&idx=2&sn=fd63f8e75382e74772a4245b569c05e0&scene=2&srcid=0811f1He7eaI6kGGEIPzD1FQ&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2016-8-20].

[2] 熊才平,孙娟,杨九民. “4+2”免费师范生异地教学新途径――“多终端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模式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1,02:101-104.

[3] 张秀芹,杨莉,张宇. 外语写长法在QQ空间的应用模式研究――与传统写长法之比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04:57-62.

[4] 刘红梅,江晓宇.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与实践[J].外国语文,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