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

时间:2022-08-09 06:05: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

第1篇

引起十六届三中全会报告起草组成员们谈论“义乌现象”的直接由头,是浙江省某领导曾向国务院提出,浙江的工业用地十分紧张,是否可以不再种粮食,土地全用来发展工业。而工业发展与农地保护如何平衡,义乌的情况很有探究的价值。

随后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出现了“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等文字。眼下,国土资源部与监察部、审计署等五部委联合派出的10个督察组正在全国进行土地核查,有消息说,《土地管理法》也在修订之中,预计明年3月正式实施。

地少人多而又面临巨大的土地需求,一向以“胆大”而著称的义乌在土地上到底采取了什么样的做法?

三只手填空

义乌的老板中间流传着一个笑话:在义乌最好卖的不是拉链,也不是袜子,而是发电机。由于缺电,义乌分成东区和西区,东区两天生产,西区就两天停电。为防停电,家家户户都备有发电机。

比电更紧张的是义乌的土地。由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繁荣,义乌的轻工业飞速发展,各类加工企业已达13000多家,还不包括遍地皆是的家庭工业。与此相应的是,义乌市的总用地量也逐年攀升,近几年每年均在2万亩以上,2002年达22912.24亩,2003年估计会突破3万亩。

发展工业就得占用以前的农业用地,而要获得非农业建设用地是必须有指标的。据义乌市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陈正强透露,用地指标从国土资源部分到浙江省,再从省里分到金华地区,最后在9个县级单位中分配下来,2003年义乌市分到的只有1200亩。

几万亩的用地指标缺口,义乌市国土部门如何解决?

一是向上级争取,省厅、金华市国土局在分配指标时多倾斜一点,但一年最多也只有2000亩―3000亩。陈正强说,理论上省厅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多调剂指标给义乌,但经济欠发达的市、县就闹开了,按照规划该给我的指标,凭什么打折扣?因为指标意味着利益,且不说土地开发的收益,他还可以卖钱,增加财政收入。

浙江省也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做了一些微调。如德清县2002年的计划指标为450亩,今年降至300亩。但对于数万亩的用地需求而言,就算调入几百亩的计划指标也无异于杯水车薪。陈正强说,上面下来的指标已经失去了“计划”的意义。

二是向外地购买建设用地折抵指标,价格在每亩2.3万元至2.5万元左右,义乌每年购买1万多亩,主要来自于德清、长兴、安吉、开化、武义、磐安等省内较为僻远的兄弟县。

据浙江省德清县国土局规划科科长姚松华透露,浙江省政府今年7月份的71号文指出,村庄复垦、土地整理、造田造地可以折抵部分建设用地指标。

村庄复垦,就是将农户迁走的地方集中改为农田,这是100%的指标,即复垦100亩就能获得100亩的用地标,但复垦的成本相当大,每亩的投入在2元-3万元,因而复垦不多。土地整理是新增耕地的60%可以折抵建设用地指标,造田造地是30%的指标。

姚松华称,浙江省的建设用地折抵指标有一大半来自于他们湖州地区,德清的新增耕地也达10多万亩,拥有5万余亩的折抵指标。3年来,德清卖给义乌的指标共有3200亩,最初是每亩1.8万元,今年已涨到2.6万元。

但德清县自己的用地量也与日俱增,去年为1.3万亩,今年估计达1.8万亩,从湖州地区分下来的计划指标只有450亩,所以姚松华承认,德清今后几乎无指标出售,要保证自己的建设供地,也有不小的压力。

据浙江省国土资源厅于1999年的《关于加强土地整理折抵指标使用管理的通知》, 义乌在德清购买指标后,还需到省厅备案,并在各自的《浙江省农村土地整理指标账册》上直接进行指标划转。义乌市增加3200亩建设用地,德清就必须增加3200亩的农保土地。

三是通过土地整理取得折抵指标。2003年2月24日的《义乌日报》载文说,自2002年6月以来,预计到2003年4月中旬,义乌市整理的耕地面积达4.38万亩,“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6000余亩,可取得约5000亩的建设用地折抵指标”。

但据《义乌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年―2010年)中附录的《义乌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汇总表》,2003年,义乌市规划整理耕地3.45万亩,估计增加4365亩。按此算来,今年义乌通过土地整理增加的用地指标也就是2600亩左右。

但不管怎样,义乌市在1998年时的耕地面积为50.263万亩,目前的耕地为27万亩左右,已经整理过的已有20万亩,随着耕地的大幅度减少,通过开田造地、平整农田等获取用地指标的空间,已越来越狭小。

此外,义乌还积极争取“戴帽”指标,即将在义乌兴建的工程申报为省级重点工程,从而取得附带的指标。2003年初,义乌市国土局争取到350亩。

德清的指标生意

2000年,德清县开始向外出售用地指标,当时以每亩1万元的价格卖了2000亩。随后需求增大,2001年卖了1.5万亩,收入1.95亿元;2002年价格上浮,1.73万亩卖了3亿元;今年由于所剩指标不多,基本上没有出售了。已经卖出的3万多亩地的指标主要卖到义乌、温州、宁波、台州等经济发达地区。

据透露,德清县出售用地指标的收入由县政府统一管理,出售用地指标已经成了德清政府的一大收入来源。为增加折抵指标,国土局专门成立一个土地开发公司,从事土地的平整以及再造。一般而言,在德清平整土地每亩套投入1000元,造田造地大概每亩投入1500元―2000元,这均由政府专项资金投入。

德清县国土局规划科科长姚松华称,2001年,德清县一共平整土地14万亩,2002年大概为17万亩,2003年只立项1万亩,因为“已经搞得差不多了”,而整理后耕地的新增率“一般会在20%左右”。

按此计算, 德清县近3年整理的耕地面积应该在32万亩左右,而在德清国土局办公楼入口处左侧,悬挂着大幅《德清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1997年――2010年),图的下方明显标记着“德清县耕地总面积21815公顷(合32.7225万亩),农田保护区面积18521公顷(合27.7815万亩)”。难道三年之内德清县已将所有耕地都整理了一遍?如果没有,就有理由质疑其新增耕地面积及大批折抵指标。

德清县政府还将卖折抵指标的另一部分收入用在土地开发之中。在德清的一些开发区,土地征用费、安置费大概每亩在1.3万元左右,基础设施投入大概是8万元,一亩地的总成本应在10万元左右。但政府因吸引投资而优惠地价,每亩土地出让金只有4万多元,出让工业用地的这一资金缺口由县政府想办法弥补,出售用地指标的收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拍卖商品房开发用地。商品房开发用地德清最高价卖到了每亩108万。

第2篇

关键词: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

改革开放后,我国服务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现代服务业增速较快,总量不断扩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上升;服务业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服务产品已经成为重要的消费品;服务业吸纳就业数量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就业的主渠道;服务出口增速加快,服务业国际竞争力逐步上升。本文选取我国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等服务业发达省份和地区,研究其服务业内部结构变动过程及规律,以期对其他地区服务业发展进行比较和借鉴。

一、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1.GDP增长速度快,总量较大

如1978年广东GDP为185.85亿元,2006年达到26204.47亿元,是1978年的141倍。论文百事通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31053.34亿元,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国内生产总值为66086.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8.6%。

2.三大产业结构逐渐合理,相应地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广东、北京、上海、江苏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23.6%、31.6%、18.6%、19.8%提高到2006年的42.7%、68.9%、50.6%、36.3%。如2006年广东服务业占本省GDP的比重为42.7%,三大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9.8∶46.6∶23.6演变为2006年的6∶51.3∶42.7;江苏省服务业占本省GDP的比重为36.3%,三大产业结构为7.1∶56.6∶36.3(见图1);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服务业增加值8364.53亿元,2006年达到9837.42亿元,增长15.2%。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2487.3亿元,已经占到GDP的比重为67%,2006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5405.1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GDP的比重为70%。三次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5.8∶44.1∶50.1变化为2000年的3.7∶38∶58.3,2006达到年1.3∶28.7∶70。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6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

3.服务业增加值较高,占全国的比重大

200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82971.97亿元,其中广东、北京、上海、江苏四省市服务业增加值合计为29869.78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36%。

从这几个省市来看,2006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均排全国第一位,分别为26204.47亿元和11195.53亿元;江苏省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645.08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7849.23亿元,在全国排第二位;山东省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077.36亿元,其中服务业增加值7187.26亿元,在全国排第三位,占本省GDP的比重是32.6%,三大产业结构为9.7∶57.7∶32.6。

2007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2.1%,比其他省份和地区(东、中、西部)高出30个百分点。

二、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

我国发达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发展较早,速度不断加快。从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及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来看:

1.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发展速度快,结构趋于合理

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发展最初是由流通部门中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带动,随着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等服务业增加值也在不断上升。随着国家对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商贸餐饮服务业增速放缓,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下降,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以及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增速加快,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迅速提高,如广东省深圳市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增速不断波动,从2000年的增速16.2%,2003年降到15%,到2007年的增速32.4%;但批发零售贸易和饮食业增速在波动中降低,从2000年的增速11.9%,2004年的增速10.5%到2007年的增速9.1%。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增速在波动中迅速提高,从2000年的增速12.9%,降到2004年的1.2%,到2007年的增速47.8%;房地产业2006年增长5.3%,2007年降到-4.8%。2006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800.32亿元,增长15.9%;2007年其他服务业增加值888.47亿元,增长10%。

2006年深圳市服务业增加值2655.88亿元,增长13.1%。其中流通部门占服务业增加值35.83%,仍然带动本地区服务业和经济增长;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房地产占服务业增加值34.04%;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30.13%。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3314.44亿元,增长15%。其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下降为34.35%,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金融房地产占比重上升为38.84%,其他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26.81%。

2.从事服务业的产业活动单位多

按照2004年深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产业活动单位中,从事农业单位12个,占总产业活动单位的0.02%;从事工业的单位20680个,占26.9%;从事服务业的单位56187个,占73.08%。服务业中流通部门产业活动单位29621个,占38.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24878个,占32.3%;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产业活动单位18078个,占23.3%,其中房地产业5717个,占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329个,占8.2%;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产业活动单位5898个,占7.6%;公共服务部门产业活动单位2589个,占3.3%。

3.私营经济占服务业的比重高

按照2004年深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从事服务业的个体经营户共270145户,占深圳个体经营户总数的94.8%。其中,流通部门,包括从事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住宿及餐饮业个体经营户22098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77.5%。而批发和零售业189076户,占66.3%,住宿和餐饮业29913户,占10.5%;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个体经营户4109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14.5%,而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8953户,占13.7%;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等个体经营户7132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2.5%;其他服务业个体经营户930户,占个体经营户总数的0.3%。

三、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形成原因

就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形成原因来看,2006年广东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为46.07%,江苏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为45.91%,原因是这两个省份工业基础雄厚,市场活跃,带动了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而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占比也在30%以上。比较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中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的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2.34%,流通部门占33.03%;上海服务业增加值中流通部门服务业所占比重为40.52%,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占40.14%,说明这两个地区除了具备和广东、江苏一样的工业基础外,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更快,特殊的地位和便捷的地理位置使得北京和上海吸引了国内外投资,加快了两个地区的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四、中、西部地区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借鉴

1.调整经济结构,保持中、西部地区服务业持续稳定增长

调整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促进中、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产业政策及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增长,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村生产潜力;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重点,保持第二产业适度增长;把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根据各地特点全面规划、重点发展具有特色的本地服务业,调整服务业内部结构,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不断挖掘城市服务业增长空间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山区的服务业增长。

2.着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是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通过城市化扩大居民社会化的服务性消费,促进商业和社区等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带动金融、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促进房地产和公共服务业发展。从而实现以城市化的加快发展,带动整个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2005—2007年,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由787.36亿元上升到1037.11亿元。其中,流通部门所占比重都超过40%,说明甘肃省服务业以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导,是拉动甘肃省服务业产业增长的首要因素。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呈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20.87%上升到2007年的21.87%,上涨1个百分点。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服务业也呈缓慢的上升趋势,由2005年的17.87%上升到2007年的18.21%。其他服务业变动不大。说明与发达地区相比,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总额小、涨幅慢。服务业增加值内部结构中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提高居民素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部门政府投入和增加值有待提高。

3.努力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推动居民整体消费结构升级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障碍。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事关中国21世纪发展的“五个统筹”,其中,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其中之一。为此,中央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积极采取措施解决“三农”问题,等等。尽快扭转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差距扩大的局面,通过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增加农民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建设农村和边远地区基本服务体系。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单位和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服务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城乡居民整体服务性消费水平,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确保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加大对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技术的引进、改造。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基础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增加卫生机构、医院床位数和专业卫生技术人员数等,满足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参考文献:

[1]程大中.中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增长、结构变化及影响[J].财贸经济,2006,(10):45-52.

[2]胡景岩.对服务贸易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J].国际经济合作,2007,(4):4-8.

[3]我国服务业发展的趋势与展望来源[N].中国信息报,2006-08-25.

第3篇

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1、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80年代末90年代初,循环经济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成熟和完善起来。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被环保界人士引入我国。

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国内学者在定义时,大都把国外的基本定义――“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作为关键词,但在进一步解释时,由于各自的认知和阐述的角度不同,给出的概念也不相同。据不完全统计,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有40种之多。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同志2004年9月27日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讲话,其中对循环经济的概念给出了一个明确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本报告认为这一定义是迄今为止最接近循环经济本质、最能为各方所接受的概念,因此,本报告把马凯同志关于循环经济的定义作为我们的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论述。

上述概念包含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本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在这里,“循环”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而言的。线性模式中物质的流动方向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式直线过程,这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循环经济模式中物质的流动方向表现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2、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1)“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3R原则)。“减量化”(reduce)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再利用”(reuse)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资源化”(resources)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2)循环经济的框架和基本模式。循环经济在微观层面上,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循环经济在宏观层面上,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企业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具体地说,在产业体系上,包括了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在流程上包含了生产、消费和回收三大环节;在纵深层面上,包括了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

西方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

①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

②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③在社会层面上废物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提倡节约型消费模式和“可持续消费”理念,建设节约型社会。

④社会循环经济体系。如日本政府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形成,提出了到2010年要达到三个方面的目标:资源投入产出率比2000年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40%,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减少50%。

3、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和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的创立和完善过程就是一次深刻的范式革命,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①循环经济范式扬弃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认为人类应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负有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使命。②循环经济主张重新认识自然资本的作用,“末端治理范式”利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加工资本开发自然资本,而循环经济从强调重视提高资源生产率,将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作为“资本”和“生产要素”纳入经济制度和运行机制中。③倡导人类福利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正。④循环经济模式主张将制度、体制、管理、技术、文化等因素通盘考虑,在道德规范、政府管理、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观念的创新,以实现积极、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途径。我国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挥霍资源的高消费(浪费)拉动经济增长。西方古典经济学早有“节约导致衰退(如蜜蜂寓言),奢侈浪费带来繁荣(如碎窗理论)”的理论倾向。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消费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机会”逻辑线索,一方面是以所有权和分配不公制度为前提,同时也是以假定资源节约原则和繁荣目标的替代关系为前提。而可持续发展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要求改变大众传统的消费意识,本身包含着对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冲击。这可能是比范式革命更深刻的理论挑战。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从总体上仍没有脱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模式,这对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构成严峻的挑战。

1、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

(1)资源、能源严重短缺

我国资源、能源严重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水资源。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区、市)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目前我国662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 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②土地资源。2000年,我国人均耕地仅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分别不到俄罗斯、美国、印度的1/8、1/6、2/3。

③矿产资源。按已发现的(171种)和探明储量的(158种)矿产资源看,我国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排名第53位。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④森林资源。我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仅为0.128公顷和9.048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和1/8。

⑤能源。我国常规商品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困难。

(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严重

①资源产出率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总量为1.4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石油为7.4%,原煤31%、钢铁27%、氧化铝25%、水泥40%。我国用水总量与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消耗每吨标准煤实现的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

②资源利用效率低。能源转换效率:我国单位GDP产品的能源加工、转换、贮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约为34.3%,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初的效率水平为41%。单位能源效率(GDP/kg标准煤):1999年,我国这一指标是0.81美元,日本5.58美元,法国3.24美元,韩国1.56美元,印度0.72美元,世界平均值为1.86美元。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如风机、水泵平均设计效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5个百分点,系统运行效率低近20个百分点。机动车百公里油耗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比美国高10%;载货汽车百吨公里油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以上。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

③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我国木材综合利用率约60%,也比发达国家低20个左右百分点。

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废钢利用量为5800多万吨,占粗钢产量的比例为26%,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再生铜产量93万吨,占铜产量的22%,而世界平均水平为27%;再生铝产量145万吨,占铝产量的2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0%。轮胎翻新量仅占新胎产量的4%,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0%,其中轿车轮胎基本不翻新,而欧盟翻新率达18.8%。此外,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3)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

①水污染。根据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达到460亿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分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机污染普遍,生活用水源污染日益突出。

②大气污染。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159万吨,居世界第1位。全国酸雨面积占国地面积的1/3,已形成华中、西南、华东、华南等多个酸雨区,尤以华中酸雨区为重。1999年对我国338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统计结果表明,66.9%的城市超过满足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级标准,其中超过三级标准的有137个城市,占统计城市的40.5%。

③固体废物及城市垃圾污染。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仅为54%。1999年固体废物总产生量为8亿吨,其中包括许多危险废物。

④土地污染和退化。化肥农药运用不合理。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安全施肥上限的2倍,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占灌溉面积的20%,全国受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1/5,土地退化日益加剧。我国“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面积达1.35亿公顷(20.25亿亩),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3000万亩)的速度增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同时全国每年新增1万平方公里(1500万亩),引起河湖淤积,加剧洪涝灾害;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公里(39.30亿亩),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369万亩)的速度扩展。

2、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大有可为。如到200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若达到60%,可节水58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0年工业取水量的50%左右;如果采取强化节能的措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到2020年使万元GDP能耗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降低到1.54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就能控制在30亿吨标准煤以内。又如预计到2015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达1.4―1.5亿立方米,如果木材综合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就可弥补供需缺口的30%。到2020年我国再生铝比重如果能从目前的21%左右提高到60%,就可替代3640万吨的铝矿石需求,节电1365亿千瓦时,节水9100万立方米。

(2)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缓解对国外资源的过分依赖。预测未来15―20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大量利用国外资源以弥补国内资源缺口是必然的。但是全球资源也是有限的,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可采储量,其静态保障年限分别仅为40年和60年,我国正面临现实的能源危机。又如世界探明的铜的经济可利用储量为3.4亿吨,我国未来20年铜的缺口为6000万吨。如果世界其他地区也照此速度消费,20年后全世界将无铜可采。

大量进口存在市场和价格风险、运输能力的制约和进口安全保障等问题。近年来我国石油和大宗原料进口迅速膨胀,对世界市场构成不可忽视的冲击。面对强国对我国的遏制,面对全球日益紧张的资源形势和由此导致的国际政治的复杂化,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不失时机地转型,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减缓对国外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就业率。通过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潜在价值,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能够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同时,与循环经济相伴生的环保产业和资源回收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据2002年统计,我国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有5000多家,回收网点16万个(未登记注册或临时的回收网点有近40万个),回收加工处理工厂3000多家,从业人员140万人。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数字将成倍增长。

(4)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我国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量的急剧增长已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促进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入45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万吨。

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水污染成为一些地方疑难怪病和职业病产生的重要原因,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从源头控制污染,能够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5)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循环经济的发展,将引导新能源装备、工业节能和“三废”回收等技术装备工业、新型民居、交通运输产业以及资源再生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这为企业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提供了技术和装备保障。

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如欧盟在2003年2月,颁布了《废弃电子电器设备指令》和《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规定:从2005年8月13日起,生产者负责回收处理废旧电子电器设备;2006年7月1日开始,在欧盟销售的10大类100多种电子电器设备中,限制使用铅、汞、镉等6种有害物质。欧盟的两项指令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我国电子电器设备产品,还涉及到零部件、原材料行业,基本覆盖了我国对欧盟出口的所有机电产品。目前,我国已成为“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最大受害者之一。面对日益严峻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实现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基本原则。①政府规制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依法管理和政策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企业、中介组织和消费者的积极作用。②发展循环经济和发展知识经济相结合。③要以系统工程的思想指导循环经济发展。④实行渐进发展和跨越发展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推进策略。⑤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2、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

根据上述我们对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我国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应在下述四个领域:①资源瓶颈领域、战略矿产领域、优质资源领域;②高耗能、高污染、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领域;③参与国际竞争的生产领域;④对公共生活和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领域。

具体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重点分布在如下行业和领域中:①工业生产的重点行业:冶金(钢铁)、电力、化工、煤炭、有色金属、建材、造纸、食品;②再生资源领域:废旧汽车、废旧机电、废旧家电、废旧橡胶、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中水回用;③农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

3、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促进观念转变,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观念的转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2)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根据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应在三个层面进行立法:第一层面是基础法,例如日本的《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德国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一般包含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责任、权利、义务的规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第二层面是综合性领域的法律,例如日本的《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如日本的《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等。主要是对每种产品生产、回收制定具体的技术、目标要求。建议首先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法律――《循环经济促进法》,根据这一基础性法规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

(3)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4)深化改革,建立配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①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②补贴改革。取消扭曲能源、资源价格的补贴,利用“绿箱政策”和《反补贴协定》,对农业的科研服务和结构调整、对企业技术改造进行补贴。利用“黄箱政策”规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特殊差别待遇,对生态农业投资给予补贴,对从事资源收集和回用的中介机构和环保产业给予一定扶持。③税费改革。其一,建议国家提高企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实行多因子收费,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进行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减少污染排放。其二,建议国家对企业征收新鲜材料税和产品包装税,促使企业少用原生材料。其三,建议国家征收特别消费税。对散煤、含铅汽油等不利于环境的能源,一次性木筷、塑料包装袋等征收特别消费税。其四,推动居民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其五,建议全面实行电池、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非日光灯管、饮料容器等的押金返还制度。④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推动企业进行IS014001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和媒体,定期公布通过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名单。⑤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⑥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⑦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的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