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丑小鸭教学设计

丑小鸭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2 08:39: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丑小鸭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丑小鸭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目标】

1.会认“烘”“卧”等14个生字,会写“讨”“厌”这两个生字,理解“暖烘烘”“卧”等词的意思。

2.积累并学会运用优美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体会鸭妈妈焦急开心的心情和丑小鸭的丑。

4.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丑小鸭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过程】

一、谈童话故事,激阅读兴趣

1.做“你说我猜”的游戏。

老师相信大家一定很喜欢听故事,而且也记住了很多的故事,今天老师就和大家玩一个“童话故事猜猜猜”的游戏。老师说,你们来猜(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好吗?(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

2.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来大家看过的故事书还真不少呢!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它就是《丑小鸭》。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端端正正地写课题。

3.简介安徒生及其作品。

【设计意图:猜谜导入,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为课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在介绍作者时,着重介绍了他坎坷的经历和卓越的成就,让学生了解世界文学的同时,懂得了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只要坚持努力奋斗,一定会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过渡:大家一定很喜欢《丑小鸭》这个故事,赶快读读吧。

1.自由读。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熟悉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如果对方有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你帮他指出来。

【设计意图:“三分文章七分读”,初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认读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全班读。

(2)去掉拼音读生字。

(3)哪些字你觉得很难记?(相机复习学过的识字方法)

(4)出示生词,“开火车”读。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识字教学从易到难,教师的激励语言始终贯穿其中,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识字,立求识用结合。】

4.学写生字“讨”“厌”。

(1)要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地方?

(2)教师一边示范写,一边讲解重要笔画。

(3)学生练写,教师巡堂时强调握笔姿势和坐姿。

(4)学生作品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重视抓好写字训练,扎扎实实进行书写的指导,不走过场,通过示范、练写、评议等过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纠正每个学生的执笔姿势和坐姿,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的质量。】

5.读通句子。

“生字宝宝”藏在课文中,你能把它读好吗?(出示带有生字的难读的句子,相机指导长句的读法)

句子1: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就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自由练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生谈发现)

师小结:以后碰上这么长的句子,只要我们注意停顿,一定能读得又通顺又好听。

句子2: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它。(指名读,注意轻声词“欺负”的读法)

(欺负同学的行为对吗?同学之间应该怎么相处呢?)

句子3: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全班齐读,提示轻声词“篱笆”的读法)

6.齐读课文,感知大意。

过渡:生字词和句子都读得很棒了,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1)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2)汇报交流,师小结贴图。

【设计意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渗透团结友爱的思想,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基础。在阅读中还能训练学生的读书、观察、思考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精读理解,品读悟情

这是一只可怜的丑小鸭,它出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理解生词“暖烘烘”(形声字)和生字“卧”。(字理识字)

(1)理解生词“暖烘烘”。

师:这个“烘”字是火字旁,有火我们就觉得很暖,那“暖烘烘”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什么时候会有暖烘烘的感觉?你能说出几个像“暖烘烘”一样的词吗?

(2)学习生字“卧”。

师:在这样温暖的日子里,鸭妈妈卧在草堆里。孩子们,你们知道这个“卧”字最初的样子吗?它长得可有意思了,你们瞧,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师:它最初的意思就表示人趴着休息,课文里鸭妈妈卧在草堆里,就是说鸭妈妈( )在草堆里。(生说)

师:瞧,我们祖国的文字多形象、多有趣呀!如果大家认真去学,一定会更喜欢他。

师:鸭妈妈多辛苦呀,可她为了自己的宝宝,无怨无悔,你想对鸭妈妈说什么呢?你们的妈妈为了你们的成长也含辛茹苦,那你们怎么报答妈妈呢?

(3)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

师:鸭妈妈已经孵了很久的蛋,她多盼望能早点见到自己的孩子,她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指名说)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第一自然段吧!(生自由读)

师:鸭妈妈的心情可能紧张、激动、开心,还可能是别的感受,带着你们自己的理解再读读第一自然段吧!

【设计意图: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恩教育。字理识字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魅力,体会到了汉字的变化及蕴涵的意思。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2.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丑小鸭的“丑”。

师:在温暖的日子里,鸭妈妈迎来了她的宝宝,可是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从一个蛋壳里钻出了一只特别不一样的鸭子,他到底长得怎样呢?下面咱们就看看课文中的第一幅图,然后一边默读第二自然段(提示默读的要求),一边画出描写这只鸭子的句子,说说“丑小鸭”这名字的由来。

(1)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丑小鸭“丑”的句子。

指名汇报,你们觉得这只鸭子长得怎样呀?(板书:丑)(出示图片,师引读)

(2)出示两个句子,进行句子对比,体会叠词的用法。指导读描写“丑小鸭”丑的句子。

师:老师请大家来读两句话,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看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指名说)

师小结:用上重叠的词,我们就感觉这只鸭子的毛特别灰,嘴巴特别大,身子特别瘦,这真是一只特别丑的鸭子呀!

(3)指导读出丑小鸭的丑。

师小结:如果把这些重叠的词读重些,我们就会感觉这只鸭子特别不一样。

(4)积累叠词。

师:以前我们也学过重叠的词,你还能说出几个吗?这样的叠词还有很多,如果我们以后写句子、说句子也能用上叠词,你的句子一定会更美!

【设计意图:教会学生朗读和默读的方法,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四、课文延伸,做好铺垫

小时候的丑小鸭特别的丑,可是长大后它变得可美了。(板书:美)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就写到了它的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第2篇

片段一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是第一次认识大家,我还不知道你们的名字呢?谁能向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

生:我叫谢小亭。

师:亭亭玉立的小姑娘,连名字都这么好听。(指另一名同学)你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吗?

生:我叫刘阳。我出生的那天阳光灿烂,妈妈就给我起名刘阳。

师:这个名字可不一般呀!是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名字啊!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呢?(课件出示课题)

生:丑小鸭。

师:请一个同学来叫叫它。

生:丑小鸭。(重音落在“丑”)

师: 我们学着刚才这位同学的语气来读一读。

生齐:丑小鸭。(重音落在“丑”)

师:看到它的名字的时候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它为什么叫丑小鸭?

(师在黑板上板书问题)

生:这个名字真不好听,它妈妈为什么要给它起这个名字呀?

师:看样子大家都不太喜欢它的名字,都想弄清楚它为什么叫丑小鸭,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吧。

反思:课前谈话是跟学生拉近距离的绝好机会,我是第一次跟学生见面,于是我利用学生向我介绍名字的机会,通过作出相应点评,为开课认识“丑小鸭”的名字埋下伏笔。人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人的名字都是父母花了不少心思起的,“丑小鸭”这一名字就特别在它的“丑”,文章也是围绕“丑”展开的,我抓住题目重点,引导学生质疑,有助学生把握文章重点。

赏评――巧入题:有意义的学习应该强调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我们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借助课前谈话,看似在拉近距离,实为激活学生已有知识,铺陈有序地搭建起与已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有效质疑。

片段二

(读完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卧”字)

师:刚才同学们写了字,读了课文,还进行了小组讨论,大家辛苦了,我们“卧”在桌上休息一下吧!

(学生都趴在了桌子上)

师:看样子大家都明白了老师的要求。(指一名同学)老师说的“卧”是什么意思呀?

生:趴!

师:真聪明,能用换字的方法帮助自己理解词意。课文中的“卧”也是趴的意思,但有时候“卧”也是躺的意思。你能用“卧”的这个意思组词吗?

生:卧室。

生:卧铺。

生:卧倒。

生:握手。

师:握手跟“手”有关……

生: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是提手旁的“握”。

师:反应真快,能自己纠正错误,要表扬。

师:鸭妈妈卧在草堆上干什么?

生:等孩子出世。

师:鸭妈妈带着怎样的心情卧在草堆上?

生:鸭妈妈幸福地卧在草堆上。

生:鸭妈妈高兴地卧在草堆上。

生:鸭妈妈充满期待地卧在草堆上。

生:鸭妈妈激动地卧在草堆上。

(学生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反思:“卧”字比较书面化,学生平时并不常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巧妙地换词充分理解“卧”的意思,又通过组词强化孩子对“卧”的理解。其中有一个学生出错了,我并没有及时告诉他答案,而是给予了一定的提示,他也马上认识并纠正了错误,这样学生的记忆一定更深刻。在对“卧”的字面意思有了清楚的理解以后,我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赋“卧”以感彩,轻松指导了第一自然段的朗读。

赏评――巧释词:我们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巧设“卧在桌上休息”的情境,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卧”的含义,同时也体会到了“卧”的舒适,他们的生活经验得到了丰富。于是在接着体会“鸭妈妈卧在草堆上”的心情时,刚才体会到的舒适生活经验帮助了学生,学生能水到渠成地体会出鸭妈妈卧在草堆上时幸福、激动、充满期待的心情,词与文的理解达到了水融。

片段三

(学生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后,教师出示了课件――很多鸭蛋,每个鸭蛋上有一个生词,学生小声议论着)

生:是蛋。

生:是鸡蛋。

生:是鸭蛋,肯定是鸭蛋。

师:你为什么觉得是鸭蛋呀?

生:因为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丑小鸭》。

师:哈哈,你真了不起,猜透了我的心思。这些的确是鸭蛋,现在何老师要请大家帮帮忙,你要是能把鸭蛋上的生词读准确,就会有可爱的鸭宝宝从里面蹦出来。

(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生词,一只只小鸭子从鸭蛋中蹦出来,同学们非常开心,一个劲儿地鼓掌。所有生词认读完以后)

生:老师,怎么没有丑小鸭?

生:是呀!是呀!丑小鸭呢?

师:大家都很关注丑小鸭,它去哪里了?鸭宝宝都出生了,怎么还没看见它?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等一会就到课文中找找原因。

反思:在教学设计中,我并不是特意不安排丑小鸭出场,这是课堂的生成。我的意图很简单,就是给学生识字创设一种情景,让识字不那么乏味。由于这节课一开始,我就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他们的小脑袋瓜里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在这样一个环节中,他们自发质疑,我也恰好可以巧妙“接疑”进入课文的学习。

赏评――巧预设: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就要重视课前的巧妙预设。我们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原本只是简单的检查识字,因为教师在预设中设计了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生词鸭蛋”情境:把鸭蛋上的生词读准确,就会有可爱的鸭宝宝从里面蹦出来。这样的教学情境本身就可以促使学生由单纯的认字迁移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思考,于是才会出现未曾预约的生成之美――学生们主动提问关注“丑小鸭”,从而实现了“顺学而导”,顺利进入相关课文的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片段四

师生合作,配乐(哀伤的音乐)朗读一二自然段。

师:丑小鸭就这样带着一些遗憾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它渐渐长大了,你们可知道在丑小鸭身上发生了怎样的神奇变化。

(响起《四小天鹅》的音乐,直接连接最后一段的教师范读)

师:丑小鸭变成了什么?美吗?有多美?用横线画出丑小鸭变成天鹅后的样子。

生: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

师:它美吗?

生:美!

师:有多美?

生1:美丽极了!

师:你说呢?

生2:美丽极了!(语气更强烈了一些)

师:你觉得呢?

生3:美丽极了!(语气更强烈了)

(教师露出满意的笑容,用手示意全班读。全班同学激情饱满地读:美丽极了)

师: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指一名同学读)

生1: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语气不够肯定)

师:它相信这是自己吗?

生1:不相信。

师:那你读出它的怀疑。

生1: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语气肯定一些了,但不够强烈)

(很多学生纷纷举手)

师:男同学试试看。

男生: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语气强烈)

(师满意地点点头)

师: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它再看了看水中的影子,欣喜若狂,忍不住大声感叹: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谁来当当这只欣喜若狂的天鹅。

生: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情绪饱满)

师:丑小鸭高兴地说……(示意一二组齐读)

(一二组齐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丑小鸭欣喜地说……(示意三四组齐读)

(三四组齐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丑小鸭欣喜若狂,激动地感叹……(示意全班齐读)

(全班饱含激情齐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特别想知道的吗?

生1:我想了解丑小鸭是怎样变成天鹅的。

生2:我想了解它变成天鹅之前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3:我想知道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美丽的天鹅。

师:我们下节课再带着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反思:在体会到丑小鸭的与众不同、丑小鸭的“丑”以后,我直接跨越到它变成天鹅的最后一段,目的是形成强烈反差,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下一节的学习埋下伏笔。在朗读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体会丑小鸭变成天鹅后复杂的心情变化,通过激情朗读,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

第3篇

【关键词】难文 修饰语 “闲笔”句 动词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一直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教师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文本、解读文本,从而使得我们的课文充满语文味并巧妙地整合“三维目标”。然而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为数不少的所谓“难文”,这些文章让不少一线的教师感觉无从下手或者是总觉得前辈教师已经“珠玉在前”难以超越。

所谓“难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明确指出:难文,有时是篇幅长、文字多的现代文,有时是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言文,有时是内容艰深的短课文;有时是看似优美而连老师都雾里看花的散文,有时是平白如话而寓意难以琢磨的小说。总之,难以在规定的课时中上完的或者难以让一定年龄层次的学生理解的课文,就是阅读教学中的“难文”。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进行了“难文浅教”的探究:

一、抓修饰语,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

曾在省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聆听了南师附级教师王栋生的讲座——《语文教师的素养》,就提及如何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眼进行分析,从而替代了无味的条分缕析。当时提供的课例为《林黛玉进贾府》,就抓住了文本中林黛玉见王夫人时屋内是半旧的靠垫这个细节。为什么贾府这么富贵还用半旧的靠垫?这是一个笔者个人认为很经典的案例。学生在沉浸文本,仔细研讨过后,才明确其实这体现了曹雪芹的见识广博,贾府的外部装饰都是十分富丽堂皇的,只有王夫人的内室才用了半旧的家具。因为全是崭新的话,就显得太过富丽,就成了暴发户的形象;而如果全是破旧的话,就又显得寒酸!这就是为什么要用“半旧”这个词汇的原因。还有,贾府是名门望族,是皇亲国戚,绝对不是什么泛泛之辈,因而,用半旧一词来体现其有渊源。王夫人内室的半旧家具,才真正体现了贾府的地位显贵。原本被语文教师们畏为“难文”的经典课文,一下子就降低了门槛,原来只要将一些修饰语重点揣摩融会上下文、并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难文浅教”不是神话。

在《小石潭记》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也曾有意识突破各类参考书的拘泥,希望能上出新意。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策划者,教师必须静下心来“吃透文本”,当时笔者注意到文本中不为人注意的“清冽”而不是“清洌”。很多时候我们会用“清洌”来修饰水色,难道唐宋家之一的柳宗元用的是“通假字”?笔者特地查找了大学的古代汉语课本和朱东润先生主编的《古代文学读本》之后,再次玩味揣摩,才顿悟到什么叫一字传神、不可易动:“清”字极写出小石潭的水色,而“冽”字极写出小石潭的氛围,与下文的“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与作者凄苦落寞的心境不谋而合,而如果只是“清洌”的话,那只是表明小石潭的水很清而已,并不能将作者的心境融会其中,也是对王国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最好注释!真可谓更能体现大师手笔,情景交融。“冽”冷而“洌”清,各得其妙,而在课堂上让同学讨论使得他们深刻地挖掘了“清冽”的内涵,可以说将整篇文章的景物描写、人物情感彰显无遗。从这个词入手,师生很快就能共同感悟柳宗元的文字驾驭之妙,以及表达的抑郁之情。这比反反复复的分析要来得有力得多,且让学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二、品“闲笔”句,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依旧是在《小石潭记》这篇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中,我还注意了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闲笔”。还是在《小石潭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了此处被诸多语文教师“打入冷宫”的闲笔,并在2009年南京市第六届先进教研组验收的研讨过程中提及:最后一段仅仅是为了忠实记载同游之人吗?笔者认定此处闲笔不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柳宗元的笔下小石潭水至清,然而却有游鱼百许头,那么一代文宗是不会不知道“人至察则无徒”的,被贬于穷山僻壤的柳宗元,遭人诽谤,怀才不遇,然而他依旧有志同道合者,比如吟诵“怀旧空吟闻笛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刘禹锡,比如与他一起“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放纵的吴武陵等人,另外《永州八记》的开篇之作《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亦有“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我想最后一段不是闲笔,除了永州的山水可以慰籍他的心之外,还有这些患难与共的朋友。这种注重情感研读,让学生眼前一亮,也兴致颇浓!从而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也有效达成。这一观点,也与后来刊登在《语文教学通讯》2009年1B版的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马宗昌教授《试析〈小石潭记〉的蛇足》的观点不谋而合,这一意外发现也让笔者更坚定“难文浅教”的探索之道,我们教师平时在读教材的时候就要“把玩”、揣摩教材,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老王》是杨绛女士的作品,是那种属于文字看似浅显然而却涵义隽永的妙文。虽然作者一片深情,教师也感动之至,但是距离学生们的生活年代毕竟较为久远,往往不为这分情感所动,甚至“没心没肺”地会嘲笑老王的外貌和苦痛。虽然也见识过不少老师在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上各出奇招,但是遗憾的是似乎并未撼动学生心魄、拨动他们的情弦。后来笔者自己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捕捉到了其中的一句话,一句看似平淡却是无限酸楚的话,杨绛看到一处破破烂烂的房子随口问道:“老王,这是你的家吗?”请注意老王的回答,他说:“住那儿多年了。”什么是家?众所周知,家就是有家人、有灯光、有欢笑、有人为你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等你的地方。然而作为鳏夫的老王、身体僵直、视力不好的老王却是孤苦伶仃到连一个亲人都没有了,所以那座房子尽管也能遮风避雨,然而在他的心中永远只是个“住的地方”而不是“家”,将这句话自己慢慢品味、细细咀嚼,老王的苦不就不言而喻了吗?加上我的学生是住宿班的孩子,每周才能回家一次,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快学生就联系上下文印证了老王的“苦”不仅来自于身体还来自于生活,教参上所说的“窘迫”、“凄凉艰难”等不都是可以在分析这句话时如抽丝剥笋一样展现在你的眼前?继续挖掘在生活的底层挣扎了那么多年、连家都没有的老王,却依然保持不耍奸、懂感恩的品质,那么他的“善”不也是力透纸背、跃然纸上吗?

三、关注动词,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下的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严格意义上讲并不属于难文。但难就难在这篇课文太为人熟知了。因为在妈妈的怀抱里学生们就可能听过,更何况有不少学生反映在小学就学过,甚至都排过课本剧在“六·一”节汇演过,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还只定位在让学生复述课文、评价丑小鸭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的话,就可能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时我还特地听了本区兄弟学校一位高级教师的市级公开课《丑小鸭》,虽然教师课前准备充分,采取了电视连续剧复述课文的形式,并且将课堂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这一细节都巧妙地改成举一个黄色的小鸭子……说实话,尽管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但总是觉得缺乏一定的深度,毕竟再华美的形式也不能代替内容的厚重!

笔者引导同学们学习本文时,拒绝了外在形式的羁绊。这节课就围绕一个重点:找出丑小鸭离开四个地点的动词并联系文本感受小鸭此时的心情。回到文本,我们会发现丑小鸭离开养鸭场的句子是——“于是他飞过篱笆逃走了。”一个“飞”字同学们体悟到的是丑小鸭逃离养鸭场的迫不及待,一个“逃”字足以写出丑小鸭众叛亲离之后的哀伤和被迫离开的仓皇;离开沼泽地的句子——“于是他急忙跑出这块沼泽地,拼命地跑,向田野上跑,向牧场上跑。”就是“跑”字,而且连续四个跑,一气呵成,同学们发现小鸭离开这快伤心地的迫不及待以及劫后余生的恐慌;离开老太婆的家的句子要简单的多——“于是小鸭就走了。”多么绝妙的一个“走”字呀!或许老太婆的家是温暖的,面对外面世界的颠沛流离,这里也许会成为丑小鸭的安乐窝。但是如果小鸭一直都守在这里,丑小鸭将永远是丑小鸭,不会变成白天鹅;请注意离开农场的那句话——“幸好大门是开着的。他钻进灌木林中新下的雪里面去。”,一个“钻”字,丑小鸭在这个鸡飞狗跳的环境中乘人不备“钻”进了雪里,而恰恰是这次离开最终成就了丑小鸭,他再次看到了自己的倒影。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却是——一只天鹅!

众所周知,童话是给孩子们看的,但是随着他们不谙世事到心智的渐渐成熟,不同的时间段,孩子们看童话所得到的道理与感悟应该有所不同。教师有责任引领孩子们读出“字缝中的字”来。抓住动词,学生在鉴赏作者用词之妙的同时不仅仅窥见小鸭离开每个地方的心境,更可以见证丑小鸭的成长,从被迫的离开到有意识地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其实,丑小鸭原本就是一只天鹅,只是他的生存环境迫使他不得不离开,鸡鸭们以自己的审美观来衡量“天鹅”,所以成长中的天鹅也就成了众人嘲笑的丑小鸭,这种世俗的目光往往是无形的刀剑。

第4篇

1 好课是一次知识的储备

语文基础知识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学好语文基础知识也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要以生动多样的方式给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崔峦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八字经”:识、书、读、记,说、写、法、习,精辟地概括出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具体内容。字词的识记、理解、运用,句、段、篇、章的阅读分析,写作方法、写作背景的掌握了解,这些内容的成功教学是语言文字训练和语文工具性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获得了此类语文知识的增长是一节好课的评判基础。

2 好课是一次能力的延展

语文教学一定要培养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朗读能力、写字、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那么在一节好课上,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学生这些能力的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

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能力呢?阅读能力的要素有九项:知识性、理解性(转换、分析、概括、分类、推断)、探索性(审美评价创新)、自动性、朗读与默读、浏览检索、查阅工具书、摘录制作卡片、写内容提要与读书笔记。

学生阅读理解的核心能力有这样几条:①概括能力;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的能力;③抓课文重点句子意思的能力(包括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等);④领悟具有深刻内涵句子意思的能力;⑤联系生活领会关键句段的能力。(管建刚语)

3 好课是一次思维的解放

语文教学要凭借语言文字训练发展思维。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思考的王国”,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灵活主动的,是开放多元的,是富有创意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思考走进文本、畅所欲言。在教学中除了教师精心设问,激发学生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钻研问题。而现实是,我们的学生常常没有问题,怎样让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

3.1 逼学生提问。长期被动学习的学生往往是提不出来问题的,或者说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出来,这就需要教师“逼”。经过“逼”,学生逐步都能提出一些问题了。

3.2 教会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对有些文字浅显的课文,内容易懂,许多学生会觉得没什么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无中生有”地发现问题,“于不疑处有疑”。最基本的方法是让学生在“不疑处”多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写?”“能不能不这样写?”“还有没有更好的写法?”

3.3 引导学生发现高质量的问题。所谓“高质量”的问题,其实就是紧扣教材训练重点的问题。比如叙事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有哪些?记叙的详略是怎样的?记叙的结构是怎样的?语言表达的方式有哪些?等等。

3.4 平等切磋:指导学生自己研讨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巧妙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推动其思考,欣慰于自己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成功,并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认识。

4 好课是一次情感的融通

好的语文课是情意荡漾的课堂:作者的深情描摹,教师的隆情讲述,学生的倾情领会在课堂上融合。如果远离了“情感”,语文课只能是“一潭死水”,一个好的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师生的情感与文章蕴涵的情感和谐相容,当喜则喜,该怒则怒,应悲则悲,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展现出语文课特有的“情味”。让学生好好朗读就是情感融通的好办法。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语句含义,通过朗读体会文章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情。

5 好课是一次精神的旅行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真正好的教育要给人指明生命前行的方向,帮助学生寻找生命的意义。”还有人说,“教育的三重任务就是学习知识、启迪智慧、点化精神”。那么,好的语文课必然应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使学生得到精神的熏陶,情感的润泽,做人的启迪,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明白文本的人文内涵是提升学生精神的好办法。如窦桂梅老师执教《丑小鸭》,她运用课文和原文对比学习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学习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和坎坷的生活经历,以及丑小鸭在逆境和顺境中的表现,让学生懂得:一个拥有高贵品质的人就是要“在困境中勇敢追求,在幸福时心怀谦卑”。这样的揭示将在学生心中留下深深的烙痕,从而引导他们在生活中以“丑小鸭”为榜样,顽强乐观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因为他们已经相信“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生在鸭场里也没什么关系”。

第5篇

一、目标意识

活动目标作为课程实施的纲领,具有决定课程价值走向和基本内容的重要作用。活动目标是否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是决定早期阅读活动质量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努力克服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两张皮的现象。

(一)在紧密联系所阅读文本的特点中落实教学目标

以想象类绘本为例,在早期阅读绘本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想象是绘本的特质,想象也是绘本阅读的重要方法。如何使目标与阅读文本的特点紧密相连呢?笔者在第一次执教大班绘本《小真的长头发》时,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看书,尝试大胆想象、大胆表述。

(2)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以独特想象为特点的故事,感受它的生动有趣。

试教后才发现,这个目标太笼统、太泛化,致使笔者在施教过程中脚踏西瓜皮,上到哪儿算哪儿——教学效果差极了。第二次重新设计教案,我将以上“大胆想象”这一点,细化为以下三个目标:

①能运用已有经验,由封面中的图画与文字猜想故事并介绍给他人听,使整堂课弥漫想象的色彩。

②想象出来的内容所选用的语言要恰当、合适。

③在想象空间大的地方先让幼儿想象,再读故事,情绪色彩浓的图画让学生由图画想象人物的心理。

以下是笔者在课堂上对于“细化目标”的落实过程

猜猜故事内容:出示绘本封面。问学生: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认读题目,猜猜这个故事可能会讲一件什么事情?

猜猜谁是小真?头发有多长?

长头发可以用来干什么?

长头发该怎么洗、怎么梳?

这么长的头发不麻烦吗?

这一次的教学效果比前一次好多了。确实,如果把总的课时目标看成是下棋中的布局谋略,那这细化的教学目标就像是每一粒棋子,步步为营。

(二)在幼儿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中落实教学目标

在绘本教学中,教师应绝对杜绝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的现象发生,而是要坚持从幼儿发展的需要着眼,从幼儿掌握的可能着手,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

比如上述课例中,笔者在指导幼儿理解小真的长头发有什么用途后,就地取材,创设情境,循循善诱,在快乐的口语交际中,不知不觉地结合幼儿自身,如果你也有像小真的长头发,你想用长头发做哪些有趣的事情,使幼儿“跳一跳就摘到了果子”。在发挥大胆想象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提高了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

绘本的图画讲究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前有铺垫后有呼应地暗示读者进行故事想象的生发点。在读文赏图的过程中或者在读完整个故事之后,教师应安排一定的时间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充分交流,以满足幼儿天性的爱幻想心理,尊重独特体验,从而提升幼儿的精神境界,完善幼儿的语言系统,发展幼儿的个性品质,提高幼儿的语言综合素养。

(三)在文本最佳结合点的寻找中落实教学目标

一个绘本可能有多项课程目标,但一节课不能面面俱到,不可能通过一个绘本故事达到所有的课程目标。聪明的教师会在深入研究课标、研究幼儿、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找到文本与课程目标的最佳结合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例如,《丑小鸭》作为一个绘本童话,我们可以读出作者安徒生的影子,读出读者自己的影子,对于这个童话故事不同的人有不一样的解读:体会丑小鸭与不幸生活顽强抗争的意志,感受它变成白天鹅后内心丰富的情感;体会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只要坚持追求美好的理想,逆境总是会改变的;永不放弃对命运的改变,阳光总在风雨后;遇到不幸遭遇,不灰心,别人遇到不幸,不要嘲笑,懂得善待他人……这些都并非一节课所能达到,也并非都要幼儿去体会,教师应选择其中最合适的进行落实。笔者在解读文本时,结合幼儿的现状(其实每个幼儿心中都有一个“丑小鸭”的影子),把教学目标定位在 “悦纳异己”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落实:这只长相“特别”的小鸭子,它只是因为和我们平常看到的小鸭子长得不一样,所以才有了一些“特别”的遭遇,让幼儿们学会在生活中“悦纳异己”。

确实,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作为施教者,应该在“文本的最佳结合点”落实教学目标,努力做到一课一得,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这样,才能让绘本成为幼儿的精神“大餐”。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试教;翻转课堂;课本剧表演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49-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型智能终端、无线网络的普及,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各种信息,使得课外学习成为可能和必须,信息传播相对封闭的传统课堂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教育技术当前的研究热点存在以下几大趋势,分别是“移动学习、云计算、泛在学习、BYOD(自带设备)、数字内容、翻转课堂和个性化学习”。[1]笔者长期担任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任务,本学年在对过去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反思的基础上,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教学革新尝试。

一、对翻转课堂的认识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指学生利用现代各种信息资源和工具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教师改变知识传授者的传统角色,变成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促进者、教学过程的管理者等。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2]

微课程(Micro Courses)是翻转课堂的基础,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点设计的微型课程,其时间短,教学目标短小精确。微课程教学是保证传统教学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优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中的先教后学改变为先学后教。这种颠倒,改变了知识学习的顺序,改变了师生角色定位,改变了教学结构。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结合了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和教师传授等多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教并重的具体体现。在翻转课堂理念的指引下,笔者对所“教学设计”课进行了微课试教、课本剧表演等教学方式以及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一系列教学革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是一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手段,对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设计的过程,是教师教育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课程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应体现教学设计本身的理论和方法,二是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我校小学教育专业于2010年被批准建设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其特色主要体现在突出的综合实践技能、鲜明的小学教育特色。课程教学既要体现出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和理论性,又要体现出鲜明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关于教学方式的反思

课程目标包括三部分:理论知识目标、实践能力目标(编写教案的能力、教学能力、综合教学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目标。

理论知识目标教学以往主要采取讲授+演示法+练习法的模式,从课堂观察来看,学生对讲授法反应平淡,无论是对PPT课件还是传统板书,注意力难以维持长久,甚至有课上玩手机等现象。

对于实践能力目标教学来说,主要采取演示+讲解+练习的模式。虽然设计了学生试教、编写教案的作业,但是由于班额较大,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存在费时间、组织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以及教学效率低、学生实践参与面小等。

对于情感态度目标教学,主要是对专业情意的培养,要热爱小学教育职业,具体行为渗透在知识和能力教学中。情感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整个教学过程,以往教学讲授加练习的方式容易造成倦怠和厌学,目标实现不够理想。

2.关于评价方式的反思

“教学设计”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考试性质被规定为考查,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过去往往要求写一个学期论文,或者完成一份教案设计。这样的评价方式难以避免有些学生抄袭、敷衍,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其评价方式单一,信度和效度也较低。

三、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

开展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是拥有足够的信息化资源。学校图书馆和本学院资料室藏有丰富的与课程相关的纸质教材、图书、参考资料、相关期刊等。通过校园网可以享受免费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教学资源库链接,如中国知网、超星发现、中国大学精品课程、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等。同时,也拥有比较丰富的视频资源(小学名师教学录像、中外小学学科教学录像)、校本资料(往届学生试教视频资料、往届学生课本剧表演视频、往届学生教学设计作品)等,完全能够满足开展翻转课堂的需要。

1.理论知识翻转课堂模式教学设计

本学期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主要的知识要点转化为问题,布置成任务,学生课外查找资料、阅读教材、整理笔记,课堂上检查学习笔记、提问、讨论,然后教师对重点概念、理论要点进行集中讲授,即实施微课教学。笔者以第四章“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选择与设计”为例, 3课时,每课时50分钟,教学设计如下:

(1)上课前:提出问题,布置任务

问题一: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常见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什么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属于什么层次?它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问题三:什么是微课教学?微课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要求学生阅读以下文献:教材――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王策三《教学论稿》、李秉德《教学论》,并在中国知网上查阅有关翻转课堂主题文章5篇以上。

(2)课堂上

①检查学习笔记

检查学生学习过程,阅读的文献名目,学习笔记。

②提问学生

就以上三个问题分别提问,学生进行学习汇报。记录回答问题学生的姓名及回答情况,并进行评价。

③微课教学

对三个问题分别进行15分钟左右的微课教学,使用ppt教学课件和微视频,对关键要点进行精讲。

(3)反馈评价

对学生在本次课堂内外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课堂表现进行总结评价,提出相应的表扬或批评,并提出希望。布置后续任务――微课教学试教实践。

2.实践教学翻转课堂模式教学设计

改进措施:实践教学采取自主学习方式(微课教学试教实践)和协作学习方式(课本剧表演)方式。

(1)课前布置任务

设计微课教学和课本剧表演两种任务,任务一:要求学生以现阶段小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小学现有科目教材为题材,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一个教学主题,设计一节微课程教学方案,并进行试教。任务二:以小学生为假设的教学对象或观众,设计表演主题,进行课本剧表演。任务要求:自主选择任务一或任务二,但是必须至少选择一种任务。这样要求的目的是让学生人人参与实践活动。微课教学按照编写教案、说课、上课、评课、反思的环节进行。课本剧表演按照自愿原则分成5组,各组编排一个剧目,学期开始布置,学期中间开始在课堂上表演。

(2)学生课外设计、练习

学生选择微课试教者8人,选择课本剧表演者40人,编排了5部剧目:“陶罐和铁罐”、“灰姑娘”、“慈母情深”、“丑小鸭”、“雪孩子”。无论是微课试教还是课本剧表演,所有的设计、编排、练习活动都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的。

(3)课堂展示

在课堂上试教的同学按照说课、上课、教案展示、课后反思、同学评课的程序进行。

课本剧表演以教室作为舞台,进行表演。

(4)教学资料生成

在学生展示的同时,笔者进行同步视频录像,生成教学资料。

(5)反馈评价

回放视频,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分析及总结。

3.情感教育目标教学设计

对于情感教育目标则渗透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如视频演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中。

四、翻转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以上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的运用效果如何,因为涉及的教学目标重点是情感和综合技能,前者是一种体验性目标,后者是一种表现性目标,所以难以定量测试。因此,笔者主要采取质性分析,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作业分析等途径进行评价总结。

1.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显著提高

学习的自主性主要通过学生的精力投入、课堂表现及反应、参与程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因为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主动性较以往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没有参与表演的个别同学,则要求他们对课本剧进行组织评比、颁奖、总结,制作成PPT和视频进行展示,学生参与人数100%,而且参与过程积极,表演效果良好。

2.教学的效率显著提高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是试教,还是课本剧表演,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时间较少。研读小学教材、课程标准、备课、制作教具、课件等等,学生在课外花费时间较多。在课堂上集中反应学生的设计成果,通过讨论、评价,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教学效率,解决了大班额实践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

3.情感体验良好

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于永正、支玉恒等教学名师的教学视频非常感兴趣,从课堂上观察出100%的学生都在专心地观看视频。这些教师多才多艺,教学水平高超,获得了社会、家长和学校的肯定,他们的人生价值通过平凡的小学教育工作得到了体现,比如于永正老师是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名师。在观看视频课的过程中,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艺术特色、技巧和经验等。从课后访谈中得知,学生思想触动很大,表示崇敬这些名师,而且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要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无比关爱之情。通过名师的人格魅力、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激励学生以他们为榜样,热爱所学专业,树立终身为之献身的远大目标。

4.综合素质得到全面锻炼

小学教师必须有适合儿童教育的突出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比如人际交往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组织活动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等。

在学生试教的实践教学中,参与者全方位地进行说课、上课、课后反思等实际训练活动,为将来从事真正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他同学则配合试教同学,做好“学生”,相当于观摩教学。课后积极参与评课,借鉴试教同学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有助于自我提高。

在课本剧的编排表演中,为了完成表演任务,往往要进行角色分配、协调组织,锻炼了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活动能力等。课本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集音乐、舞美、语言、思想于一体化,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比如,在“丑小鸭”编演的过程中,首先要研读课文内容,扮演角色,实际上是对阅读、识记、分析、归纳、判断、表达的系列训练。学生根据情节变化自己制作背景音乐、设计并表演舞蹈,自己动手进行美术手工制作,扮演角色,使所学课程的技能有机融合,是对自己文化知识、创新能力、审美素养、艺术修养的一种极大的锻炼机会。同时通过对角色的把握和逼真的表演,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在真实的体验过程中,学生自觉受到品德教育。

5.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学结果的评价最常见的是纸笔测验和表现性评价两种方式。前者最擅长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简单应用情况。表现性评价比较擅长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和非智力因素,学生完成任务比较复杂,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3]评价主要体现出过程式评价、多元化评价的理念。本学年采取“作业+作品+表现”的方式进行成绩评定。作业包括小学教学教案设计学期小论文。作品包括多媒体教学课件、自制教具。“表现”包括微课试教、课堂发言、课本剧表演、出勤率。

任何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地拿来就用,要与课程目标、学生实际水平、资源现状结合起来,探索其恰当的运用模式。翻转课堂、微课教学不能单独割裂地使用,而应和现有的成熟的教学模式,比如:传统的见习、表演结合起来,探索其合理性并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第7篇

自我县实施教学案教学以来,语文教师备课出现浅层化,对文本的解读趋向于表面化,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审读教材、深读教材、解读教材的能力。无论什么样的课改,与文本对话、与学生的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时代对话,都是教师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取舍教材应具备的能力。

我县组织骨干教师编制了初中语文教学案,好多教师面对成型的教学案无所适从,干脆就直接拿着现成的教学案上课,语文课从此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变成了对答案,变成了机械式的问答,教师也失去了自我。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拥有了教学案,而失去了对教材的审读、深读、解读,失去了自我的教学风格,失去了对学情的应有的把握。

首先,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来钻研教材。其实,我们在从事任何教学活动之前,都要对教材进行“裸读”。即抛开所有的资料,阅读教材,走进教材,对教材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能够根据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的切入点,在平淡无奇的文字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把我们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和教学案相结合,让教学案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案进行有机整合,就如同我们在熟读《唐诗三百首》后去写首诗,是匠心独运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如沐春风,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听海,似波涛汹涌迎面而来;看山,方悟深山听蛙鸣的道理。只有“入乎其中”的与文本的对话,理解作者在特定时代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才能体悟作者融入到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而后方能走出文本,在广阔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重新审视作品,愚钝的心才会开悟,模糊的视野才会更加清晰。

其次,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把薄教材读厚,能做到旁征博引。俗语说:“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变成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抑或是潺潺泛着波光的河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再如王崧舟老师在全国首届中华古诗文经典教学观摩会讲《长相思》,引起了轰动,被专家誉为当代小语界的经典之作。王老师说,其实谁都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上课之前,连教案也没有。而后,王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披露,自己曾经为这节课苦苦琢磨了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他一直试图在古诗文教学上有所突破,做了大量的阅读,仅读书笔记做了数万字,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我们想想王老师仅仅为了一节课就做了如此大量的准备工作,算不算厚积薄发,是不是旁征博引,这样的教学肯定由原来的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

我们阅读任何文本,都会想象与之相同的文本,这样既可唤醒自己的教学,也会唤醒学生的回忆,能做到这一地步,好多文本学生无需我们的指导也能明白。例如我们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自然会联想“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阅读《斑羚飞渡》,自然就会想起《狼》、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篇。

第三,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发现教材中诱发学生想象的地方。我们教师只有对教材有自我的见解、独到的理解,并对教学设计烂熟于胸,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如庖丁解牛般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使自我的课堂散发出特有的魅力。例如刘亮程的句子:“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诗人眼里的开花,似清风徐来,似美妙童话,似言犹在耳。又如鲍尔吉·原野的句子:“没有什么生物比蝴蝶更了解空气。透明的空气在蝴蝶看来,像海浪一样,是浩浩荡荡的。”用通感,把人对空气的感受转嫁给蝴蝶,用蝴蝶来感受空气,把空气想象成浩浩荡荡的“海浪”,实在是平中出奇。还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

最后,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整合教材,整合教材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整合教材的目的是把教材的教育功能释放,甚至放大,更显语文教学的特殊之处。例如第二册第一单元,在单篇课文的教学完成之后,还可进一步延长其价值里程,进行单元整合阅读,开展“个性与环境”的课题研究,思考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环境对个性的影响?思考作者几次见到方仲永的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鲁迅在三味书屋多年好奇心依然强烈,外界的条件会不会影响个性的发展?

②苦难与挫折对于人成长与发展有何意义?把《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我”和《丑小鸭》中“丑小鸭”的经历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我们从这些学生的学习材料上来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案,不是随手可以拈来的东西,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展现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认识和理解,这不是解放了教师,相反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钻教材、合理取舍教材依然是我们教师重中之重的任务。

第8篇

一、小学识字和阅读教学的缺陷

1.孤立“文”“字”

小学教师在授课当中往往倾向“两段清”的教学模式,即先识字,然后再阅读,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中的障碍,顺利读懂文章;待进入文本学习之后,生字又暂时搁置一旁。如此一来,学生们学习完课文之后,对不认识的字词还是会觉得很陌生。识字、阅读不相融合的“楚河汉界式”的教学模式,使二者的教学耗时长而效率低。

2.识字成为主旋律

语文课程把识字视为教学当中最为主要的任务。教师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对阅读当中的生字进行分析,包括偏旁、笔画、笔顺等,然后带领学生回想熟字,借助加加、减减的方式完成记忆,同时围绕着这个字进行字义扩展、词组扩展,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3.重识字,轻写字

写字教学与识字教学息息相关,不可分割,但是观照现在的语文课堂,会发现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并不十分重视对学生的书写指导,花费在这上面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少。个别课堂中,对于学生书写方面的指导或者是浮光掠影,或者干脆没有,而对学生的书写评价则几乎没有。

二、在阅读中有效识字

1.营造情境,以境引字

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营造情境,可以给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轻松、欢乐的氛围,激发学生积极地调动思维,进行思考与探究。教师通过运用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手段,比如画画、PPT展示、音乐等,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在学习《柳树醒了》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想想和春有关的词语,鼓励他们抢答。学生可能会说出“春雷”“春雨”“春燕”等词语,但是并不能写出来。这时候,我顺势带领学生进入课文阅读当中,同时向他们展示三组图片:春雷跟柳树说话,柳树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柳树软了;春风给柳树梳头,柳树绿了。我让学生带着疑问,结合图片和课文,了解生字的写法,领悟生字的含义,使学生获得了感知,留下了印象。

2.利用课外时间,开拓识字渠道

(1)课外阅读。课内识字阅读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学生识字任务的完成必须利用一部分课余时间。针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课外读物给学生。比如,绘声绘色地讲解完《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带拼音的课外读物如《寓言故事》,或者是《成语故事》,也可以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带领学生借助精美的PPT、动听的音乐来学习成语、儿歌,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在实施过程中,我和学生们约定,他们每读完一本书,我就会奖励一张“读书卡”给他们,等收集到第十张的时候,就可以获得我赠送的新书一本。如此一来,既为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了识字的种种乐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一遍一遍的与生字“复见”,勾起了回忆,在思维和记忆的碰撞过程中,巩固了字词,降低了回生率。

(2)环境识字。除了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以外,还可以利用环境来识字。生活中无处不是语文,在环境中识字,会扩展学生自主识字的空间。比如说,带领学生认识学校墙壁上随处可见的一些名言警句、课程表格中的全部课程名称、放学路上的广告语言。对于班上学生的名字,教师在授课开始时,也可以一一打出来,并用拼音标注,让学生们在刚开始进行拼音学习的过程中,以此为素材进行练习,方便大家互相认识、交流。

3.创新方法,激趣乐学

教师可结合一些字的构字特点,创造性地编写一些非常容易上口的儿歌,如:“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诵与阅读中强化记忆。教师还可以将课文中的一些成语故事如《坐井观天》、寓言故事如《乌鸦喝水》、小动物的有趣经历如《丑小鸭》、大自然美丽的风景如《日月潭》等,进行创造性改变,设计成“走迷宫”“找朋友”等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游戏当中认识生字。

第9篇

(一)关注校园生活

学校是一个巨大的课堂,校园里的语文知识随处可见。学校的告示牌、橱窗、公共板报、学习的通知文件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语文。老师在进行语文课教学时,除了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外,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校园,并鼓励学生发现学校的细微变化和关注重要活动的开展。例如在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学生办六一板报时,要选择哪些文字和图片,才能让我们的黑板报既醒目整洁,又能为人称道。在举行运动会时,广播台里播放的宣传稿既鼓舞人心,又文辞优美,这也是需要我们所有学生参与的。在植树节进行义务植树时,全新师生都穿着整齐的衣服在辛勤地挥洒着汗水,学生此时肯定有很多感悟,此时老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且可以拓展关于植树节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营造家庭氛围

家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场所,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家里,孩子接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养成与家庭成员一致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家的重要作用,让孩子从小养成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习惯。为此,我们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鼓励家长订阅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刊,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电视节目。另外,如果家长是经营烟酒生意的,家长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了解烟酒的弊端;如果家长是经营图书、文具、水果、服装等生意时,家长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这样,在谈及相关话题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尽情展现自己的知识积累,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家庭自豪感,又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生活的兴趣。

(三)感知社会课堂

社会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场所。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商品的标签、产品介绍、产品说明、各种零食包装上选用的图片等都蕴藏者语文知识;街道上,各家店铺的装潢、器物搭配的整体风格都充满着语文与哲学;娱乐场所里,新奇可爱的卡通人物、色彩斑斓的花虫鸟兽都是语文美学。家长在带孩子外出游玩时一定要学会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感知,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不断开放思维,这样在遣词造句时才会文思泉涌,信手拈来。

二、生活教育思想融入课堂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师生交流,实现因材施教

交流沟通是了解学生的前提。想要保证教育生活化,教师在平时一定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状态以及对语文知识的诉求等。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遇到困难,也一定要及时帮助解决,扫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绊脚石,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二)引导学生进行场景再现

第10篇

1预设与生成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有目的性,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我们不赞同按部就班的预设,但也不赞成信马由缰的生成。课前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规划图,生成则是课堂教学的展示图。因为,精心的课前预设,是课堂上展现出动态生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进一步而言,依据课堂教学现场的动态生成,则是预设的深层次发展。

1.1精心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它必须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教育的远程目标和阶段目标服务,而不能只局限于某堂课的教学效果。同时,它必须具备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功能。笔者曾经听过一节《藤野先生》公开课,课堂有学生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行为提出不同的见解:“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梳“富士山式”辫子、学跳舞的行为也许是他们排解学习压力的一种方式,怎能说他们不学无术?这个学生的发言得到班里几位同学的支持,因为他的观点或多或少反映当代学生的一些心声。面对着这个意外,执教者迅速调整了思维,沿着意外一直向外滑,结果这堂课变成了学生“诉苦会”,学生群诉学习的压力。虽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却明显偏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实为人文性有余,工具性不足。在随后的教学反馈会上,笔者发现执教者对本课缺少精心的预设,他只是预设了知识目标,他忽略了学生对鲁迅了解程度的预设,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预设,忽略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的预设。如果执教者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他就会在学生偏离预设的教学目标时,迅速调整教学思路,巧妙引导学生走进鲁迅的生活,走进清国留学生留学的生活背景,引领学生在思考判断的同时回到预设目标。新课程讲究思维的开放性,内容的丰富性,但决不能把课堂过度寄托于这种意外的生成,导致课堂教学出现无价值的生成。当课堂上出现“意外”,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生命体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发挥主导性,采用正确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做出正确判断,收获精彩的生成。

1.2生成是预设的调整与发展课前预设为教学活动开辟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动态生成创造了条件。而同时,动态的生成不是预设的死敌,则可以说是预设的调整和发展。教师的课前预设一向是非常严密,但学生是有着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的人,不会完全让老师牵着鼻子走,总会出现突发行为。其实,这些意外往往是学生对文本掌握情况的一种反馈,是灵感的迸发,是创新精神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抓住富有闪光点的意外,激励学生尽情抒发内心的感悟,超越预设目标,生成精彩的课堂。以七年级上册《春》为例,在教学课堂上,我突然发现有个学生没有注意听课,却独自在埋头涂鸦,我抽过他的画,正想开口批评,却发现纸上画的是一幅优美的迎春图,画面上垂柳飘舞、游人赏春。于是我灵机一动,请该生描绘画中蕴含的春意。学生站起来解释:“我画的是春游图,游人在微风中漫步,红杏吐蕊,春柳袅娜,春风拂面,丝毫不觉寒意,这是多么惬意的春日远足。”这位同学的一番言语引起了众多同学的共鸣。接着班里有不少同学发挥特长,带着全班同学一起遨游在诗画的海洋中。这是一节赏析课,本来预设为以教师的讲授形式为主,最后却以诗画赏析的形式来完成。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锤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文学审美水平。生成与预设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缺一不可。语文教学面对的是承载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的文本,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思维能力,对文本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情感进入课堂,走进文本,使语文课堂更带有挑战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语文课堂是充满智慧和活力的课堂,是生命的对话、精神的沟通,经常有着不曾预约的精彩。教师应抓住精彩的瞬间,灵活调整预设目标,收获异彩纷呈的生成。

2预设与生成的教学策略

2.1以生为本,预设开放性教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应该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深入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深层信息,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心理、情感,灵活预设开放性的教案。开放性教案是指教案的设计具有弹性,是多元化的,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引导学生发挥认知潜力,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提高语文素养。如七年级下册《丑小鸭》的教学设计,可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丑小鸭丑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2.2机智引导,使课堂动态生成从偏离走向正轨“我的阅读,我做主”,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解读思维,可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文本的时代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往往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导致对文本出现离谱的误解。作为教师不能对这种错误的思考视而不见,应该重视错误的生成性资源,沿着学生离谱的思维,结合背景资料,机智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信息,使课堂动态生成从偏离走向正轨。在讲授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时,我正在深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却看到一个男生满脸不屑的表情,于是我请那个男生谈感受,男生答了一句:“我们生长在农村,天天都能见到土地,土地太普通了,作者太滥情了。”我一愣,随即明白,由于今天大多数学生生活环境优越,不了解“九•一八”的历史,从而对作者的情感产生误解。于是,我说“:是的,我们南方到处是肥沃的土地,麦浪飘香。可你们见过尸骨遍野的土地吗?”随即播放了几张“九•一八”之后日本侵华的相关图片,展示在日寇践踏下的满目疮痍的中国土地。紧接着,我又播放了关东原野的图片:红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斑斓的山雕,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我边播放图片,边介绍“九•一八”的历史及作者的经历。通过图片对比和老师的解说,学生的爱国情感被点燃。我趁此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来谈谈作者的感情。于是,便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源泉……生1“:这是一片美丽富饶的土地,有白桦林、蒙古驹、高粱,突出了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生2“:我从作者的泪水中看出作者的悲愤之情,为祖国抗争到底的决心。”……学生的不屑,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产生的错误认识,面对这个错误的生成性资源,笔者没有强压,而是以“是的,我们南方到处是肥沃的土地,麦浪飘香。可你们见过尸骨遍野的土地吗?”这一句话巧妙地介入了背景,对文本解读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接着又巧妙地借助背景,抓住文本语句谈谈作者的感情,从而使课堂动态生成从偏离走向正轨,完成了三维目标的实现。

2.3抓住课堂的偶发因素,及时把握精彩生成的瞬间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懵懂期,他们的心理不够成熟,缺少稳定性,往往会在课堂上有一些“语出惊人”的意外。他们的这些行为往往被老师认为是捣蛋。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张扬自我的欲望,教师面对课堂的“节外生枝”,应该保持冷静,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根据学情变化,伺机而动,让课堂的偶发因素,化为精彩的课堂生成。在教八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时,刚好有个家长到教室找学生。这时有个调皮的学生就大声说:“好个妙龄少女!”同学一阵哄堂大笑。我有点恼怒,正想训斥那个男生,忽然念头一转,堵之何不疏之,何不借此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于是,我便问了一句“:谁的母亲年轻时不是妙龄少女?她们的青春给了谁?”全班一下安静下来。语文科代表站了起来:“我的母亲未到四十岁,可她的两鬓已经染上银霜。是我的成长夺走了母亲的青丝,压弯母亲挺拔的背。”科代表的发言鼓舞了其他同学。由此,同学们开始各抒己见……生1“:羊有跪乳之恩,乌有反哺之情。可我却在昨天用尖锐的语言刺伤了母亲的心,我想向妈妈说声对不起。”生2“:妈妈是雨露,用她的爱滋润我;妈妈是阳光,融化我心中的冰垒。妈妈的爱简简单单,却重若千斤。‘母亲节’快到了,我想为母亲送上一朵康乃馨,祝福妈妈永远年轻。”……这节课,笔者借助意外,不仅完成了预设的目标,更对学生进行了一场情感的教育,实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箱”与“人文性”的统一。笔者如果在这节课上没有保持理智,而是怒发冲冠地训斥了捣蛋的学生,那么这节课将会是一节中规中矩的课,只是众多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的体现,而不是一节发自肺腑的赞赏母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

3结语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没有固定具体的教学模式,它最终目的是陶冶情操,培育个性,完善心智,建构健康的灵魂。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结合具体情况,根据实际要求,既要不断调整与完善课前预设,又要不囿于预设,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敏锐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纠正学生的偏差,把握精彩的生成,使课堂变成灵动活泼,变成有血有肉的课堂。

作者:宋向东单位: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第11篇

[关键词]字词教学 能力训练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5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这是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下面以《去年的树》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及做法。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拟人体童话。本课需要学习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点很多,结合年段要求及本课的特点,将学习目标定为:

1.学会生字新词;

2.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

4.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练习对话描写。

一、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葫芦娃、小红帽、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拇指姑娘等图片,让学生看图画说童话故事的名称。

2.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一幅幅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图片,唤起他们的回忆,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教学

1.出示:

鸟儿 哪儿 一会儿 细条条儿

指导学生读准儿化音。

2.出示:

融化 剩下 伐木人 煤油灯

(1)学生齐读,正音。

(2)出示:

溶化 融化 熔化

钢铁开始( )了。

冰糖已经( )了。

冰雪开始( )了。

先让学生讨论三个“róng huà”的意思,然后教师小结:钢铁遇火熔化,冰糖遇水溶化,春天冰雪融化。根据字的偏旁能理解汉字的意思,记得牢固。

(3)出示“伐”字。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短刀长柄。(出示戈的象形字)这是长长的柄,上面横着一把大刀,这还有一个叉子,是装饰品。这就是古代的“戈”字。经过很多年的演变,它变成了今天的“戈”字。旁边侧立着一个人“”,这把刀正好横在这个人的脖子上,就是“伐”。 “伐”的本意就是“杀”。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指导学生读好带有儿化韵的词;二是复习四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三个同音词;三是理解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伐”。这样将字词教学落到实处。】

二、整体感知,训练概括能力

1.过渡: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根据老师的提示,同学们说一说。

2.出示:

小鸟和大树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去南方之前答应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它四处寻找,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鸟儿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故事情节曲折。直接说出课文大意,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给予一些提示,学生即可在初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词句,指导朗读

1.读1-2自然段,抓住“天天”这一重点词语,反复引读,体会树和鸟儿之间深厚的友情。

师:一个天天唱歌给朋友听也不累,一个天天听朋友唱歌也不感到厌烦,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呀!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个美好的画面。

引读:(温馨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当春天来到树林里的时候――(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赞美地)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生读)

师:(深情地)不论烈日炎炎还是凉风习习――(生读)

2.品读第一次对话。

过渡: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分别前,这对好朋友是这样告别的。

出示对话:

树对小鸟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先让学生自由读,再引导学生抓住“请”“还”读出树的话中饱含着请求、期盼,抓住“一定”“等”读出鸟的信誓旦旦、坚决的态度。

3.品读2-4次对话。

(1)用“nnn”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树根、门、小姑娘说的话。

(2)学生自主阅读,选择喜欢的角色与同桌练习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4.出示下列句子,抓住两个“看”字,想象鸟儿会想些什么,并读出自己的体会。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深入体会,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

五、回顾全文,畅说感受

过渡:读了这篇童话故事,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

读读下面的提示,选择一个对象说说。

我想对(伐木人、大树、不守承诺的人、同学、自己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与各种角色对话,拓展他们的思维。】

六、拓展练习,仿写对话

过渡:本文的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把小鸟珍惜友情、信守承诺的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那树是怎样珍惜友情、信守承诺的呢?文中没有写,下面让我们仿照文中的写法,发挥你的想象,把对话补上。

出示:

鸟儿向南方飞去了。树苦苦地等待着朋友的到来。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相聚的日子就要来到了。

可是有一天清晨,伐木人来了。

树对伐木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

伐木人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

……

火柴运到村子里,有个小姑娘来买火柴,火柴对小女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孩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火柴在擦然自己的一刻照亮了整个屋子,他对灯芯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灯芯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2篇

一、做足绘本的“无中生有”

绘本凭借精心绘制的图画和适宜的文字空白,给学生以最新鲜的视觉享受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在绘本教学中,学生常在精美的、有情节的、富有想象的图画视觉中美美享受,由无字处生发出诸多的自发性语言,也在读过一些言简意赅的绘本文字后,学生“喋喋不休”,自然生成富有学生个性特点的言语,由“简”化“丰”。绘本预留了足够的文字空白,唤醒了学生的言语生成。因此,选择有话可说的图画或文字空白处,因势利导,做足“无中生有”,是“习”作的抓手。

《蚯蚓的日记》中有:4月1日,蜘蛛教蚯蚓学倒立走路。全文两幅图,蜘蛛和蚯蚓表情丰富,童趣味浓,画面夸张,极具童话色彩。故事中,叙述语言仅有一句:蚯蚓没办法倒立走路。

有教师这样进行教学设计:

1.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在一棵大树下,蚯蚓看到谁在倒立着走路?他还会看到一些什么虫子在倒立走路呢?会怎么想呀?蜘蛛会怎么和蚯蚓说呀?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想象蜘蛛是怎么教蚯蚓倒立走路的。蚯蚓爬得上大树吗?他碰到什么困难?蜘蛛想了个什么办法?结果发生了怎样的惊险故事?

3.大家在小组里讨论讨论,交流,说说蚯蚓学倒立走路的故事。

在设计中,教师紧扣绘本图片的特质,引导学生观察夸张、富有童趣的画面,结合教师提供的问题,启发学生想象,于图片无字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同时关注绘本语言的简约和童趣,于叙述语言中丰富故事情节,于情节中学习人物对话的表达方式。无声中有声,无字处有言,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激起了表达欲望,激活了绘本语言,演绎了故事情节。作文教学革命者管建刚提出,说故事本身就是写作。利用绘本的“无中生有”,读懂、演绎故事的过程,是在做着习作的事。

二、制造绘本的“表达残缺”

绘本的情绪和主题具有连续性,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有前言后续。学生读懂每一个“续点”,才能获知故事的全部情节。绘本在故事的逻辑上有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故事的每个“续点”,都按照这样一些逻辑关系安排故事材料的。如果其中的“续点”出现残缺,学生的阅读就会出现断裂,对于读完整故事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如果作为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我的表达”,其作用是强大的。因为孩子天生是个创造师,想象力与生俱来,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推进想象、丰富想象,让学生深度想象,在“续点”上制造“表达残缺”,从而促成“我的表达”。 维纳斯的残缺,就是一种“美”,“美”在于给人无限的遐想,让我们也为学生无尽的遐想而制造一点“残缺”。

日本绘本《小蜡笔头儿》,讲的是一支蜡笔头被小主人遗弃后所发生的故事。在流浪中,它为球鞋上褪了色的小鸡图案、陈旧脱色的玩具车、草丛里的小石头卖力地涂色,最后为天上一微弱的星星涂完了自己,自己和小星星一起绽放美丽的光彩。故事“续点”采用并列式安排。有教师在放映绘本图片和故事叙述时,呈现了小蜡笔头为小石头涂色的画面,但缺少相应的文本表达。于是,请同学学着前面绘本的表达方式,想象、迁移这一“续点”的表达。学生在读中学会了表达,给“残缺”的故事进行了“修补”。法乎其上,得乎其中。另外,顺势引导:小蜡笔头还会碰到谁,它又是怎么做的呢?亲近绘本,超越绘本,将故事最终引向“我的表达”中。

三、再生绘本的“壁虎断尾”

壁虎的尾巴断了,它具有再生能力,能重新长出一条新尾巴。在绘本读写中,断了绘本的“尾巴”,这个结尾怎么“生”?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给人一种没有结局的结尾,这样的设计,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在绘本读写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壁虎断尾”策略,不光能激起学生阅读绘本的兴趣,将阅读引向纵深和自我,而且为写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动力支持。

如教学《卡夫卡变虫记》,卡夫卡变成六脚虫子后,在学校生活了一天,除了他的朋友迈克尔,大家都没有发现他变成虫子,就连他的家人也没有发现。这让卡夫卡非常的难过,自己成了世间无人关心的人,在他经历如此痛苦的遭遇时,大家仍不关心其到底是“虫”还是“人”,他彻底绝望了。就在故事似乎达到的时候,也即读者对卡夫卡深切同情到最高点时,故事会怎样延续呢?是像丑小鸭一样在孤独中离家出走,是在“人”的世界里孤独地过着“虫”的生活,还是有了梦寐以求的关爱,产生了奇迹?教师在此,毅然“断尾”,让学生蓄积的同情开始酝酿、膨胀、诉求。卡夫卡最后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大胆地假设结尾,给卡夫卡一个结局,无论是悲是喜,来把这个故事讲完。

四、开发绘本的“‘人’‘本’对话”

绘本 “读文”与“读图”的有机结合,给绘本增加了很强的“人”“本”对话空间。儿童在阅读、观察、想象、推理中,不仅仅获知故事,收获语言,更重要的是引发儿童情感的体验、共鸣、呼应,产生一种强烈的对话意识。对话过程,是迁移读写、发现生活的过程。开发绘本的“‘人’‘本’对话”,是绘本中“写”作的又一着力点。

每一个绘本,从头到尾都隐藏着“神秘”,无论是扉页、封面、环衬还是封底,都是学生对话的精美素材。发现这些“神秘”,对话由此启动。如《风到哪里去了》的封面,描绘了月亮、群山、小鸟、房屋、雨点等事物,事物组合的空间给了学生无尽的想象,结合书名,让学生猜测:风到哪里去了,躲在哪儿?(有些学生说:风跟着雨点走了/风躲进了深山睡觉去了/风托着脑袋不闹了,在听月亮姐姐讲故事/风陪着小鸟学习飞翔……)教师将学生的发言整理成文,写在封面上,成了一首小诗。

讨论故事是绘本对话的重要环节,开展形式可以个人、班级,或合作小组进行。教师可以将绘本的核心问题作为讨论的话题,让学生自己理解、表达,进行有意义的对话。

改写故事结局或改编故事情节,在扉页处写前言,写信给书中人或作者,谈谈阅读的心得体会等,是“人”“本”对话的具体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将“人”“本”对话延伸至生活。有位教师教学《树逃走了》,设计了对话活动:(1)师生对话画家画《树逃走了》有什么目的吗?你懂得了什么?(室内) (2)室外调查: 学校中哪棵树开花了,哪棵树最大?找一找哪棵树想逃走。观察校园里树的生长状况揣摩树的心情。(3)选择其中的几棵树,写写这些树的长势、开花、结果及其心理。(4)分享,评价,激励。

绘本中的“人”“本”对话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多元的习作材料和表达形式,也为学生创设了多样的纸上“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