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时间:2022-05-18 12:48: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

第1篇

一、小学语文学习中档案袋评价实施

1.小学生评价档案袋内的主要内容

在每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袋中可有目的地收录小学生在某领域内的作品,这些作品集以叙事性的方式记录了小学生的努力、进步和成就情况。这些作品可以包括:小学生的日记、反思性的作文;同伴的评论;手工艺品、各种图表;小组报告单;小学生的笔记和摘要;草稿和修改后的文章,见图1 。

图1 《只有一个地球》档案袋评价构成图

此外,档案袋中还可以包括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决定的挑选的作品的说明书,作品判断的要点,小学生对自己成长的反思、学习日记等。最后及时填写表格对各种作品进行评价与归档。

2.小学语文学习中实施档案袋评价的一般步骤

(1)学习前期准备阶段

编制问卷,调查每个学习成员的基本资料。小学生基本资料表中要填写以下内容:小学生基本材料,小学生的语文学科基础水平:(以前有没有参加探究学习或实践调查,有没有运用网络、书刊、报纸收集过材料,有没有写过研究报告等),本次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指导教师的背景资料、经验,学习班级家庭社会可利用的资源等等。只有在原有基础上找到小学生的基点,才能制定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图2 《只有一个地球》档案袋评价路线图]

(2)小学语文学习实行阶段

新课程要求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实施日常化、通俗化,如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纪录袋等。新课程还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改变单一评价化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小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如家长开放日、校园展示日、学校报告会等。

(3)小学语文学习的总结阶段

当一个语文学习项目结束后,小学生、教师与家长一起对本次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与总结,撰写总结报告,安排成果的展示。只有通过回顾才能进一步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总结经验促进学习参与者的多元发展。

二、小学语文实施档案袋评价的优势与特点分析

1.评价对象个性化

没有一个学生是完全相同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因此学习评价要能体现学生的差异性。小学语文档案袋评价是建立在小学生原有基础之上的。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多元智力发展,课题组对新成立的语文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基础信息调查,注重城乡差异、男女生的差异、性格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将不同的学生放在统一标准下一起评价,是貌似公平下的不公平。小学语文档案袋评价在评价中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差异,做到尽可能的公平,使每位小学生的优势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展示,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2.评价内容多元化

语文学习内容的多样性与广博性要求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传统语文评价注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使一部分书面表达能力弱的学生不能在学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而《只有一个地球》档案袋评价内容就有课外资料的选择、学习小组讨论时表现、课后反思、读后感的撰写、课堂知识检测与环保小报展示等等。既包括小学生一开始的表现和基础,也包括他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与进步,最终包括他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如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小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对活动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学结等评价内容。对整篇课文学习全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信心、同学的关系相处和分工合作等评价可以对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进行持续的评价。

3.评价过程动态化

档案袋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关注发展变化的过程,注重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多次、即时、动态的实施形成性评价,使静态的笔试评价与动态的真实评价、终结性 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纸笔测验或标准化考试只能测出小学生“知道”了什么,无法测出小学生“能做什么”。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学习中,要真正评价一个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首先要了解他的原有基础。然后在此基础上,对整篇课文学习中该小学生不同阶段的表现做好记录与评价。档案袋评价能体现小学生动手、动脑的情况,能体现整个小学语文学习过程内的学习情况,可以揭示小学生的成长轨迹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这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评价系统。

4.评价主体互动化

由于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学习模式与传统的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异,小学生和教师还有家长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例如在《只有一个地球》课文的学习中,既有学生自评也有小组互评,再加上家长与教师总结性评价,这样小学生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成为评价的主体。如此一来,学习的过程伴随了反思的过程、知识巩固的过程与纠错的过程。档案袋评价还使教师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和主考官的角色转变为反思者,这对转变教师以知识教育和知识评价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教学理念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家长从幕后走到台前,由过去只在家等学习成绩单变成了评价的参与者、制定者,他们与孩子的交流更多,了解的机会也更多了。

5.评价信息持续化

第2篇

    本课教学内容选自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中的第一课《地球在哭泣》。本课教材由“人口太多了”和“环境太差了”两部分组成,用5课时完成教学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地球以它博大的胸怀和无偿的赐予,养育了我们人类。但是近几百年来,由于人口的飞速增长,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使得地球的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困扰着世界,困扰着人类。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是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匮乏,他们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懂得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环境的深远意义;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和关注环境问题;知道世界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的现状以及由此产生的吃饭、住房、教育、就业、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知道简单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知识和危害。“环境太差了”分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三个教学板块,用时3课时。通过三个板块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地球已经在环境问题上向我们提出“严重警告”。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从小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重要性,保护好共同生活的家园———地球。课前让学生通过搜集和调查,了解并关注“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等造成地球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这些污染的形成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关注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并关注大气污染。

    二、教学理念实践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受。

    三、教学目标

    1.了解大气污染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体会“地球在哭泣”的含义。

    2.关心生活中的大气环境问题,初步树立大气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感。

    3.策划保护大气环境的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护大气环境出力。

    重点:了解大气污染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树立大气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感。

    难点:树立大气环境忧患意识和保护大气环境的责任感。

    四、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

    五、教学环节

    活动一:感受地球是我们美丽的家园。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和直观形象的图片感官刺激,让学生感受到地球的美丽,体会到地球是人类美丽的家园,为与下文地球环境的污染形成感情的落差做铺垫。

    活动二:了解生活中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现象。

    设计意图:抓住语文课本中宇航员的感叹,引导学生感受地球由“美丽”到“哭泣”的变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知道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是地球哭泣的主要原因,初步引发学生的思考。

    活动三:了解大气污染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初步了解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交流、展示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现实,再通过设身处地的感受交流,进一步认识到大气污染给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严重影响,唤起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活动四:策划保护大气环境的活动。

    设计意图:此活动的设计,在于进一步激发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保护大气环境出力,做地球村的主人。

    活动五:课外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策划付诸于行动,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教育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净化大气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六、课后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课程要求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道理,并将这些道理转化为一种内在社会动力,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了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本节课中,教师没有就教学内容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查找跟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充实、拓展了学习内容,强化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学生在查找、搜集资料的同时,也进行着资料的筛选、整理,提高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符合《课标》中对高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

    2.注重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课本上学生通过阅读就能解决的问题,主要让学生自主学习;需要集思广益、扩展容量、人人参与、有一些难度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而对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独立思考的问题,则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不同学习方式的交替使用,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重了学科间的融合和渗透。本节课中,教师将语文课本《只有一个地球》中对地球美丽外表的描写引入课堂中,激发学生对美丽家园的热爱之情,接着抓住文中宇航员的两句对比强烈的感叹,使学生感受到地球虽然美丽但是很脆弱,从而去探究脆弱背后隐藏的原因。语文课本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精美的图画、宇航员深深的叹息,无不感染着学生去深思地球哭泣的原因,深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3篇

在建构主义模式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他首先是且最重要的是一个学生,一个对什么事物都感到惊讶且经常提出问题的人。他不是一个所有知识的拥有者,或者说他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他所知道的东西。他的角色应该是促进和鼓励儿童进行理论的建构;他工作的起点应该是建立在对儿童观察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日程安排放在一边,相信儿童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充满了各种可能性、复杂性、以及各种潜力的自己的日程安排。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育并不是从教师告诉儿童有关的事实开始的,而是从儿童建构的理论开始的。教师是通过和儿童对有关他已掌握的理论的讨论来发现他已掌握的有关事实,从儿童的角度来看,是他自己用这些事实来支撑他的理论。虽然他说出的事实可能不能支撑自己的理论,但教师还是要让儿童自己来修正他自己的理论。

下面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天,在我和孩子的讨论中,孩子们开始自发地讨论有关地球引力的问题,他们所建构的理论是,地球引力是从天空中的一个很小很小的洞里出来的。有一位名叫凯西的孩子,他认为这个洞小到像针眼一样,当我们张开嘴巴时,地球引力就通过我们的身体到地下去了――我们把这些观点称为孩子的第一种理论。在接下来的四个月中,孩子们一直在讨论地球引力的问题,并试图通过画画来描述地球引力是怎么工作的。在凯西的一张画上,画着他家的房子在房顶上有一个洞,地球引力就是从这个洞里下来后,通过窗户,再通过凯西的嘴巴,一直通到地下的。另一位名叫埃弗瑞的孩子,他画了一幅和凯西同样的画,但当凯西看到埃弗瑞画了一幅和他同样的画时,他觉得不可能,因为他觉得地球引力是从他家的房子通过他的身体到地底下的。他甚至认为,中国的儿童也不会有地球引力――我们把这些观点称为孩子经过修正后的第二种理论。又过了四个月,在我们讨论地球引力的问题时,其中有一个孩子问,如果你说话说得太多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埃弗瑞说,话说太多,地球引力就没有了,这时人就会像外星人一样浮起来,像在空间站里一样飘在空中。接着,他们开始讨论怎样通过控制身体来维持身体里的地球引力……在完成上面活动以后的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杰西来到幼儿四,他在周末的时候和妈妈一起去爬过山。于是,他开始认为地球引力不仅仅从天空来,他还认为地下也有地球引力――因为他感到上山很困难,而下山的时候比较容易。

通过这个故事你可以发现,教师不是要去把事实教给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自己来建立更多的可能性的理论。德伯拉,梅厄(DebraMeier)在《他们的想法的威力》一书中指出,教学主要是倾听,学习主要是表达。在建构主义课堂里面,教师并不是发出最大声音的人,他的声音只是许多声音中的一种,所以课堂中的声音要体现不同的观点和反映不同的角度。

十年前,我在美国作家彼得,埃尔波(PeterElbow)所著的《接受对立面》一书中第一次接触到质疑与相信这个概念,这一概念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尤其在建构主义教育中,教师应该知道他的角色就是进行质疑和相信,且这两者同样重要。为此,教师应该非常仔细地倾听孩子的观点,甚至要悬置自己的疑问,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儿童的观点。对儿童思维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不符合逻辑的地方,教师要能很好地提出问题――向孩子提出问题只是要求他们来解释,而不是要求孩子来证明他的观点。通过解释,教师就可以真正理解儿童的思维。

孩子的探究只有在教师倾听孩子时才能发生。为此,教师要跟随他们的一些想法,支持他们自己对理论的建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一些不同形式的计划――观察、记录,和同事的反思、讨论。有关另外一个概念便是企划(ptogettazione)――一种复杂的、动态的和包含了反思性过程的灵活的计划。它涉及持续不断的循环:行动、观察、记录、反思、提出挑战。

二、教学性记录

岗尼娜・达黑伯格(GunillaDahlberg)在她的《超越质量》一书中指出,记录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内容,一个是过程。内容是关于儿童是谁,正在做什么?做的东西以及教师的角色的一个记录,是活动本身的数据和资料。内容常常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录像、对话、备忘录、照片、工作样本、录像带、录音带,等等。记录的过程就是把记录材料作为一个工具,用一种严格的和合作的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记录能使教师对儿童的学习过程明了可见;它既涉及过程也涉及内容;它既具回顾性质也具展望性质:它能帮助教师了解、追寻他们平时看不见的东西。让他们观察的东西更加有价值;同时,记录作为一种合作交流和分享经验的方式,在对话中帮助教师寻求意义的解释。

对教师而言,记录还提供了一种持续的教师在职培训,创造了一种探究、反思与对话的文化:它有助于形成更密切的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它给教师的工作赋予了意义,也使教学工作的轨迹具体可见。记录对家长而言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它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儿童经验的意义,也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讨论和交流。记录也是儿童对自己成长和思维的一种记录,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惊奇。尤其当记录成为幼儿园的一种文化的时候,儿童也会很快地来记录他们自己的经验,使记录成为他们自己的工具以及做研究的一种方法。有时儿童的发现也很复杂,他们会用记录来帮助他们理解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

记录并不是一种额外的东西。相反,它是我们实践的核心,是我们对话的开始。记录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发出声音以及知道发出声音的方法,它使我们的工作有了意义。记录是我们的课堂文化,是课堂生活的一种记述方式,是我们课堂生活的记事。

三、来自中国教师的疑问

问:在美国幼儿园,教师要花多长时间用于观察和记录,确切地说有多大比例?

爱丽丝:观察是我们一整天都在做的事情,对观察的反思我们是在孩子走了之后再做的。因为在我们的幼儿园有录像,我们通过事后对录像的分析,来对孩子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问:在我们目前的幼儿园,教师很多时间用来备课,准备教具和参与其他一些事务性工作,而观察和记录是要挤时间的,这该怎么办?

爱丽丝:我有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一边和孩子组织活动,一边进行观察呢。

问:我觉得这是有可能的,但这并不是教师的工作职责要求,或者说园长在评价教师时并不作为教师的工作量,更多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观察和记录好像只是在某顷个体或研究当中才做的事情。

爱丽丝:从事儿童教育,如果我们

不观察儿童,那我们就是在闭着眼睛做事情。如果我们在不观察孩子的情况下进行教学,那我们是在教有关我们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有关孩子的东西,这是教师的热诚,而不是孩子的热诚。所以我们不得不进行观察。

问:我很想知道,你们是如何评价教师的,有没有教学计划?

爱丽丝:我的回答对你们来说不一定有用。我的学校很小,教师们没有教学计划。

问:你们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

爱丽丝:我们以同样的评价孩子的方式来评价教师。对孩子来说,我们并不要求“测查”这样一些形式,对教师来说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对于孩子,我们是通过对他们的一些作品等,从总体上进行评价。如果说教师们能够在一起通过对儿童记录对儿童的发展进行一种反思性的讨论,我相信教师也在和孩子一起成长。(泰米:昨天我提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包含着积极的记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重新思考在间和资源里,哪些东西是重要的,哪些东西是次要的。比方说,我的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学校,对我的教师来讲,时间很宝贵,每星期教师们只有一个小时用来开会。所以我要求教师必须要带着他们的记录来开会,必须要花一半的时间来讨论记录。)

问:从刚才专家的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好像美国的孩子很多时间都在探索,在自主探索中来生成主体性的教育,那在美国有没有固定的课程设置,有没有集体教学,教师是怎样组织的?

爱丽丝:没有。课程来自对儿童的观察,一年一年,每一天都是这种情况。在美国,大多数的幼儿园用的还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模式。那课程是怎样来建构的呢?这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经验,富有经验的教师能从最普通的时刻,把经验转化成不寻常的教育契机。我们的课程经常建立在环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

第4篇

一、依据教材,搜集资料,寻找历史与现实的链接点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要更多的着眼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让学生在自身的思考和感悟中,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提高人文素质。因此,对教材的再创造成为新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新课程历史教材的内容涉及面较广而不深入,正是这种“框架式”的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首先是内容的选择,对于教材所给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加以取舍,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更便于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进行自主探究并有所突破。其次教学内容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适度拓宽。学生在历史课上的感悟和收获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广泛深入的了解之上的,而初中学生对历史普遍只有一个模糊的、似是而非的印象,需要足够的补充。鼓励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问题,走近历史、接触历史、了解历史,认识到历史对我们今天、未来的启迪作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开放教学,手脑结合,用现在的心理去品味历史

历史已经过去,不能重演,但我们可以从社会现实中受到启示,找到学习历史的钥匙。在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创设熟悉的现实情境走近历史,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例如学习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时,让学习临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展示了学生的临摹作品,谈谈临摹的体会等活动,通过自己动手去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引起审美意义上的共鸣,感悟只有刻苦勤奋、不懈追求,才能成功的道理。从自己的身边事去体会历史,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

另外,在教学中要使课堂变成一个超链接,让课堂成为同学们吸收和释放信息的场所、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样在学习王羲之的书法时,引导同学们关注现代人对书法艺术的看法,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传统书法艺术是否要弘扬?现代社会青少年学习书法有何意义?”的辩论,同学们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张扬个性,展示观点,学会表达。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伴合作,增加了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在辩论中了解了同学们的所思所想,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变学生与教师的单向信息交流为多向交流,引导学生多疑、多思、多问,对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同学,不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学会宽容尊重和欣赏,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挑战权威的勇气。

三、将历史与环保结合起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在不断地恶化,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于是呼吁环保,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中国,人口多,长期无限度的砍伐造成植被面积少得可怜,而土地沙化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日提高,那么中国人的环保意识是从今天才开始有的吗?不是,早在战国时期的庄子就提出天人合一、万物共和的生态与环保理念。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指出:“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意思是说人类改造自然,生产物品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与自然相协调。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人类该怎样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呢?如果我们违背自然规律,又将遭到什么惩罚呢?再举例论证说明,使学生树立善待自然的科学发展观。

总之,培养现代人必须从历史传统中吸取营养,历史因其和现实极为密切的联系,成为过去遗留给今人最有生命力、最丰富的遗产。在新的教学改革中,我们要带领学生从现实走向历史,把学习历史和探究未来联系在一起,让历史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金川公司龙门学校

第5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育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凸现出许多亮点,课堂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课程改革是超越经验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发展中,教学也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滥用课件、表演做秀、无效讨论、满堂发问、滥用赏识、放任自流、死守预案”等只追求教学形式而不讲教学效果的现象,导致课堂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无效或微效的状况突出,违背课改的宗旨。甚至连传统美术教育诸多弊病中“基本技能扎实”的唯一亮点也不复存在,这是十分危险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以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没有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的变革还未能真正实现。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应该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创新,不懈追求教学的有效进而高效。

有效性既是一种客观属性,也是一种价值属性。有效乃至高效,均应以教学活动结果即目标的达成作为客体是否符合主体需要为依据。同样,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本质也是教学活动的结果与教育价值是否相符以及相符程度的判断。因此,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教育价值的需求。具体到我们的课堂实践中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能否做到有效互动,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碰撞交流,产生智慧的火花,提升教学的内涵,达到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案例】

苏教版五年级美术上册《地球的新生》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看到教室里这么多美丽的地球的图片,你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们的地球吗?

生1:地球是一个天蓝色的水球!

生2:地球上有山有水,有花有草,还有亲爱的动物朋友。

……

师:说的太好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美丽的地球吧!

[课件欣赏:美丽的地球,宇宙中的地球、从高空拍摄的地球图片、浩瀚的大海、美丽的森林、广袤的沙漠……]

(评析:在欣赏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发出阵阵赞叹声,惊叹地球的美丽。孩子的心灵是世界上最纯净的地方,认识美丽的地球,让孩子用心去感受地球的美丽,与接下来要讨论的地球的现状产生对比,增强学生对地球的喜爱之情,从而产生保护地球的愿望与决心。)

师:在辽阔的宇宙中,适合我们生存的星球只有一个,那就是地球。可是我们却要探讨地球新生!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收集的资料并谈谈自己对地球现状的认识。

师总结:是啊!由于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生态环境已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地球面临的十大环境危机。

[课件观看地球十大环境危机]

师:正因为这种种的破坏行为,使地球的生态系统失去平衡。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环境问题的威胁,保护这唯一的地球,避免无可挽回的灾难。

(评析:情感教育是新课标所强调的教育目标。通过大量图片欣赏,让学生认识地球,了解地球而热爱地球。在这一环节展示地球的十大环境危机,面对满目疮琳的地球,每位学生都心痛不已,感慨万千。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地球,真正成为每个人心目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师:为了呼吁全球人一起来保卫我们的家园,人们将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得以将保护地球这一事件重视起来。面临这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你打算怎样来保护地球使地球早日康复呢?

[学生讨论回答]

(评析:通过刚才对地球现状的认识,加上学生们之前所了解的资料,对“如何保护地球”这一问题的讨论非常烈,点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师:我们知道,一幅优秀的作品必须构思新颖独特,构图上色须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的海报。

[出示课件:环保招贴画、海报,讲解其设计方法及注意点]

(评析:出示课件,欣赏一些优秀学生作品,展示多种宣传途径,拓宽学生的思路。)

师:看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我也想为保护地球出一份力,我想在一些汗衫、手提包、雨伞等日常用品上画一些宣传画,让人们随处可见“保护地球,人人有责”随时提醒每个人。有没有人愿意帮我画上的?

[将准备好的材料发给个别小组,其他小组自由创作,合作完成]

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打算怎么来设计这个宣传画呢?然后拿起画笔,将你的构思画下来。

(评析:本节课在作业设计中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画在作业纸上,而是将作业纸设计成具有现实意义的实物,这种新鲜的作业形式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欣赏评价]

1.各小组展示作品

师:“各小组请代表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注意吸取别人的优点,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提出来。”

2.分组排练节目,准备下节课汇报演出

“这节课大家设计了各种手抄报、宣传海报,现在老师请各组再排练一个有关保护地球的小节目,下节课来进行汇报演出。”

师:地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保护地球的环境和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幸福,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为了我们唯一的地球的健康和美丽一起努力吧!

(评析:用富有感染里的语言来结束本节课,再次激起学生保护地球的愿望,并迫不及待地想编排一个保护环境的小节目,来为地球的新生出一份力。)

【反思】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但是由于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和随意地毁坏,不但使地球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还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本课通过大量的图片展示向学生说明的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更多的人们赶快醒悟过来,从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行动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生活的大家园——地球!

第6篇

一、利用漫画教学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从表面现象认识到事物的本质,遵循认识的基本规律。在“世界人口问题”教学中利用第一册第90页漫画《苦难的母亲》,学生看到一位孕妇和她周围的一大群孩子,必然想弄清这位母亲为什么有这么多孩子,噢,原来是“地球母亲”,难怪她有不同肤色的孩子。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住了,思维就集中在画

上,“地球母亲”满脸愁苦,怀里抱着、背上背着,孩子骨瘦如柴,打闹哭泣。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让人心痛的局面?由表及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归纳出本幅画的主题是人口问题,由于地球上人口猛增,地球上各种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越来越少,生存的空间日渐缩小,加重了“地球母亲”的负担,使人类的母亲——地球满脸忧愁,苦不堪言。各种现象和资料显示人口问题已向人类亮出了黄牌,如果不及时解决人口问题,人类就要自己毁灭自己。提出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怎样解决人口问题?”层层深入,使单调、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改变了地理课堂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辅之以启发式教学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利用漫画教学形象、直观,能把分散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知道气候是所有章节中最难讲清的问题,它抽象、变化莫测。在“我国气候特征”中,利用第三册第59页漫画《秦岭南北》,画中的苹果与柑橘树对话,南方的柑橘婉言谢绝了北方苹果的邀请,形象地说明了南北两地气候的差异;两地虽隔一山气候却不同,很自然地想到秦岭的缘故,形象地得出南北气候差异主要是受地形

影响的结论。各地气候的差异除了地形因素外,还受哪些因素影

响?这样就把纬度、海陆位置、洋流、地形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之,南北气候的不同,能形象地反映在南北植物的不同上。通过分析得出植物的分布受气候决定的结论。利用漫画能把地形-气候-植物分布联系起来,各知识点的连接就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教得轻松;学生眼、脑并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愉快,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三、利用漫画教学,能利用地理课堂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和国情教育

由于漫画的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讽刺、告诫的意味,运用漫画能从反面入手,教育学生什么是美、丑、善、恶,什么是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如第一册水资源章节中的《熟视无睹》,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但画上人的这种行为值得反思,果真因戴着眼镜而“熟视无睹”吗?针对这种行为进行国情教育:我国虽是水资源大国但人均量却很少,目前全国有许多城市严重缺水……画上人的行为是丑的行为,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生观。

四、利用漫画教学,开设地理教学的第二课堂

针对教材中的漫画,组织学生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地理课

外活动,评选出一些优秀的小论文。利用橱窗、黑板板报等,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同时学生的认识能力、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五、利用漫画教学能激发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的激情,开拓教学视野,注重平时对知识的积累

漫画在教学中有如此作用,但并不是每一章节都有的,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具备过硬的专业水平,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比他在课堂上讲的东

西多10倍、20倍。”教师只有具备了广博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增添、增绘一些漫画,并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想这才是我最大的体会。例如在讲“大气污染全球气温升高”时,(第一册第50页)我引用了一幅漫画:“地球出汗了”。

(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为什么地球会出汗”?联系实际是因为全球气温升高了。抓住表面现象,逐步深入,气温为什么会升高?画上的工厂、汽车排放的气体,植物燃烧放出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加剧,使全球气温升高,地球就出汗了。“地球出汗了”后果是严重的,导致南、北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人类生存的陆地空间越来越少。列举英国每年都有若干城镇被海水淹没的事例加以说明。“温室效应”的加剧与人类的破坏有关,滥伐森林,使环境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因此环境保护应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运用漫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诸多地理现象能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加以分析,培养他们树立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以上所谈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我相信同行也会有如此感

受。我们要抓住教学改革的机会,大胆、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针对新教材的特点组织教学,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地理教学开展得生动有趣,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地理知识

第7篇

一、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前有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旧是沿用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他们在上课时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滔滔不绝的将自己的观点传授给学生,这样虽然能够提高教学速度,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更是空谈。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如说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阅读是一次情感的体验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课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比如说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体验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朗读,让学生以语感的体验为重点来品味文章。让学生多说、多读、多写,同时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而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正在遭受人们肆无忌惮的挖掘和开采,如果我们不保护地球,那么人类将在无去处。学生进行讨论之后,感受到了文章作者对地球的关爱,发出了“保护地球母亲”的呼声。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充分的发挥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的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让学生在体验课文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思—说—听结合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将思-说-听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从而有效提升合作学习能力。首先是“思”,教学时我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从其他同学的观点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对其他学生的结论进行反思,找出其中的不足并进行补充。比如在教授《落花生》一课时,在议花生这部分,我先要求学生自己将文章通读几次,一边读一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父亲是如何议花生的?在阅读课文之后让学生分为几个团队进行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同时我还让各个团队设计和填写学习报告,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其次是“说”,当各个团队讨论结束之后,最后由队长将自己队伍中最后得出的几个观点进行板书。当几个队伍的结论都写在黑板上之后,我让全部同学对这些结论进行纠正和补充,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踊跃的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我让每个团队选出几名代表,轮流对自己的结论和其它队伍的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最后是“听”,我要求学生认真听取其他队伍代表的观点陈述,当陈述完毕后如果发现错误可以举手更正,学生们都能够认真的听取别人的观点,同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再次归纳。这种思-说-听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会学生科学的合作学习方法

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以后,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科学的合作学习方法,同时让学生能够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实际的收获,这是小学语文合作教育实施的第二阶段。只有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够从合作学习中收获到知识,应该认识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要让学生去相互抄袭,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指导学生运用团队合作的模式来共同解决某一语文问题,教师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去解题。比如笔者在教授《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采取了问答的方式,将学生分为5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在文中,狐狸使用了哪些办法来让乌鸦开口,除了这些办法,你们还能够想到什么方法来让乌鸦开口?在学生的讨论和回答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不同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同时我也看到了他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合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应该积极的探索更多的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四、结语

总之,不断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帮助学生打开语文学习的大门,从过去的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学习过渡。教师将学生自学、小组合作、班级讨论、教师引导等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当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运用科学的合作教学策略,抓住合作学习的关键时机,努力营造有效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环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104-0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们生存的环境日益恶化,已经严重阻碍了人类的生存发展:水资源严重枯竭、土壤沙漠化、臭氧层空洞扩大、旱涝灾害加剧、物种减少……这些已时刻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随之带来的是极端气候的频频造访,人类开始惊呼:人们正在失去自己美好的家园。即便是这样,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是那么淡薄:小餐馆里一次性筷子依旧唱着主角,农贸市场里菜贩手中依旧是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化工厂未经处理过的废水依旧流入河流湖泊,更不必说公园绿地上被有人随手丢弃的垃圾和城市里那焚烧建筑材料的滚滚浓烟了!

环境保护刻不容缓,环保教育已经成了21世纪教育的必然方向。如今青少年学生是我国新世纪建设的主力军,让他们从小懂得环保的重要性,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自觉担负起环保的重任,意义十分重大。但目前学校尚未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所以,学科渗透是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很好的渗入环保教育,必将收到语文教学与环保教育相得益彰之效。

1.拓宽思路,寻找课文中蕴含的环保因素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都有丰富的环保教育资源,这为我们教师对学生实施环保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材料。诸如正面揭示环保重要性的课文《只有一个地球》,使大家一下子就和环保问题联系到了一起,直接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上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根本没有画蛇添足之嫌。而有些教学素材是隐性的,蕴含在课文中的环保内容有如地下的宝藏,有待于教师深入挖掘。如《燕子专列》、《鸟的天堂》等,都蕴含了很多环保方面的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深刻挖掘环保教育因素,有意识地把语文教学和环保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春雨润物般地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的知识,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

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悟环境保护的真谛

我们语文教师在潜心提炼教材的同时,要将环保教育有机地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避免机械的说教。

2.1 巧用多媒体 唤起学生们环保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挂图和影像能够带给学生对课文最直观的印象,作为教师应该用好用活这一有利的资源,引导好学生用心去观察,去联想。在执教课文《草原》的时候,我就巧用挂图与影像,给学生们上了一堂“语文环保”课。

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环节,我引导学生们观看草原的景色,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学生们被这些“原生态”美景所吸引,这些景色对于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只是依稀仿佛在电视电影中看过,并没有身临其境过。美丽的插图和影像在学生们脑海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会产生一种美好之感,继而使其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 除了美丽的草原,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地方,像我国四川的九寨沟、绵延的原始森林等等,当然还有梯田、熙熙攘攘的集市、马达轰鸣的矿山等等。我们居住的古老、慈爱的地球,她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2.2 重点感悟“环保语句”增强学生环保责任。在执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有意识的让学生对"环保语句"进行感悟,在语句的朗读声中,把学生带入到优美的意境之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大龙是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等等。

通过对这些“环保语句”富有感彩的朗读感悟,在陶冶学生们的思想情操的同时,也唤起了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了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责任感。

2.3 通过对比 激发学生们环保忧患意识。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我将学生们引导到多媒体画面上,那美丽的画面美得让人向往。

“同学们,这就是课文中的小村庄!这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深吸一口气,连空气都是甜甜的!”我说,“那么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小村庄之所以这么美丽,你认为它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们立刻睁大了眼睛,思索了起来。

“老师,小村庄没有大烟囱,没有排污染企业!”一个学生给出了答案。“老师,小村庄没有人滥砍滥伐!”又一个学生给出了答案。

“很好!大家回答得都非常的好!”我总结道,“正因为没有这些污染源头,没有人们的滥砍滥伐,小村庄才会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人们才能安居乐业!”

“可是,就是这么美的一个小村庄,最后却不存在了!”我将多媒体画面更换成了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冲走的画面:小村庄的房子、家具、一切的一切,全部都在洪水的狞笑声中卷走、消失……“同学们,前面我们看到的小村庄那迷人的景色是建立在大家环保意识之上的!然而我们现在所看的这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是我们人类只注重金钱不注重环保而造成的!”我提示道。学生们被这些插图惊呆了!截然相反的插图给了他们心理上巨大的落差,“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那么还将遭受到大自然更为严厉的惩罚。”我接着又引导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学生打开网页观看“环保资料”,那些例子和画面都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是对小村庄消失的悲痛,而是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并产生了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从而自觉投身到改善生存条件、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第9篇

关键词 小学科学 实验 提高 感受

在小学阶段,科学实验教学是以观察实验现象和参与操作活动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是小学阶段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科学实验课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获得知识。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要求,实施有效的实验教学。可以说,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实验的效果决定着科学教学的成与败。如何搞好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教学?结合实际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

一、做好实验准备,做到有的放矢

科学教师的教学经验决定着实验课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经验的科学老师都十分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上的教学内容,研究学生将要操作的实验。努力构思将要教学的实验课的总体教学思路,动手熟悉实验程序,查找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要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我们就必须提前布置学生做好准备,可以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行为造成了污染;可以上网查找造成污染的来源有哪些,以及处理废物的差用方法有哪些。学生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才能收集到课堂上需要的信息。

二、做好示范作用,培养科学态度

在教学中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的操作会被学生作为参照,成为他们独立操作时的依据和模仿的对象。所以,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要按规定进行操作,仪器的装配、使用和连接都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顺序进行,实验过程要做到动作准确,操作有序。比如,使用天平时,使用砝码和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夹取,而不是用手直接拿;点燃酒精灯的火柴要随手放进废物杯中;连接电路必须先接线路后连电源,拆卸操作时先切断电源,后拆线路等等。规范有效的演示实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了解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教师优化自己的演示实验,会大大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三、引导学生动手,体验实验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实验的过程,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比如,教学《淀粉的踪迹》时,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实验,一是检验淀粉,二是检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淀粉的认识在实验前后基本差不多,于是我反思如何对实验的内容进行改进,提高学生对淀粉的认识能力。于是,我选择了一些实验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检验:米,馒头,面条,马铃薯,玉米,薯条,南瓜,栗子等等;然后,引导学生分组对不同的食品进行检验,经过动手操作,孩子们对淀粉的认识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四、依托生活资源,贴近学生生活

要上好小学阶段的科学实验课,我们还必须突破仪器设备对实验教学的制约,依托生活资源,利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积极开发和使用乡土自然资源进行实验教学。比如,我们要教育学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主要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人和环境的关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大家赖以生存的家园;大家要保护地球,爱护地球;美化校园的意义;校园是大家学习的场所,就像我们的家一样,我们要爱护学校;如何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爱护动物、爱护花草树木,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等。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可以利用起来进行实验教学的良好素材,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只要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善于分析,必然会为我们的实验教学增加许多亮点。

五、用好电教手段,辅助实验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依标施教;面向全体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这句话说明活动体验十分重要。活动是品德教和学共同中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实施教学形式活动化策略,就是要实现一种“生命的交往”。做好活动化教学有助于达成我们品德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曾经就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品德课做过调查,调查显示我们的学生最喜欢上轻松的、愉快的、能引发大家思考的品德课。开展活动化教学不仅仅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更是从学情出发考虑的。学生说好,才是真的好。那么,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中如何设计、组织开展,如何提高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

一、活动化教学的前提:依标施教

活动化教学的前提是依标施教。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品德课中的活动创设是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路径。下面我以我们工作室一位老师执教的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热闹非凡的市场》一课为例:我们认真地解读了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了第一课时三维目标。根据这个教学目标,导入新课后,安排了三个板块来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简单了解市场从古到今的发展,全面感受现代市场热闹非凡的特点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2.能力目标:通过课内小品表演活动和课前调查活动的展示,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市场的演变发展感受市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捷以及人对市场发展推动中的无穷智慧。

[教学过程]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精心设计活动,每个活动的目的明确,并且层层推进,从而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若是平常我们教学设计时,每个教学板块旁边,都注明要达成的教学目标的话,那课堂教学的目标性会大大增强,教学中随意海阔天空,或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我们设计的活动化教学,也会出现偏离目标的现象。如,一位老师执教六年级《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课时,老师为了进一步唤起孩子保护环境的意识,她设计了环保创意秀活动。老师问:你知道人们经常会在什么时候使用一次性用品吗?学生回答:在小饭店里使用过、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使用过、全家去烧烤的时候使用过等等。接着,这位老师开展了以小组为单位用准备好的物品制作环保创意作品的活动。学生活动时,他们拿出来的都是:崭新的筷子、崭新的桌布、崭新的光盘、崭新的碟子,这些没有用过的这一次性物品成了制作环保作品的原材料。孩子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全然不顾应该节约一次性物品,节省能源的活动主题。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看到貌似倡导保护环境的活动恰恰成了浪费资源的“罪魁祸首”,这就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因此,我们老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我们的落脚点以及活动的价值在哪里,活动是否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当我们涉及了活动,但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又摆在我们眼前:一个班级的人数这么多,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

二、活动化教学的有效开展:面向全体,人人参与

课堂中每个孩子都是活动的主角,我们真的要做到面向全体。只有每个孩子都投入到活动中,他们才会获得属于自己的体验。因此,在开展活动时,我们要恰当调节“个体”与“全体”的地位,创设条件,力求每个孩子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与兴趣主动参与,让每个孩子都能经历活动过程,在活动中确有所得。对于一些需要分工合作开展的活动,我们老师要注意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任务,让每个孩子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还是以《热闹非凡的市场》这堂课为例。课堂上老师将学生分成六组,然后布置指导各小组进行“走近市场”的调查活动。有些小组到附近的临街店面进行调查;有的小组和家长一起去万达广场体验城市综合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有的小组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图书批发市场进行调查。在课堂交流反馈时,学生劲头很高,很兴奋地与大家交流不同市场的特点,或是综合性的,或是给生活带来便捷……我相信,当每个学生都以主体身份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地想、充分地说、充分地做时,就能调动学生的量,而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学生学的“学堂”。

我们的课程强调通过儿童主体参与的各种活动进行教学,让儿童在自主活动中获得发展。只有儿童主体亲身经历和体验,所得到的收获才是真实有效的。

如,我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做学习的有心人》一课时,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知道学习需要有专心、耐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情景讨论进一步感受专心、耐心的重要性;

3.通过采访活动学会培养专心、耐心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4.反思自身的学习习惯弱点,努力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 提问有效性 反思 提高策略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教育家陶行知曾说:“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可见,课堂提问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完成教学目标,直接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必须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课堂提问的界定及其重要性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教学提示,或对学生进行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指示。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训练学生思维的必要方法。课堂提问具有督促、激励、反馈、强化和启迪的作用。所以,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要掌握好“提问”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正所谓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如何来提高小学课堂提问的质量呢?

1.有效地课堂提问从理论上讲,最基本的要做到以下五点

(1)提问问题的明确性。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措词要精确,用语要准确、恰当,能准确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不产生歧义。

(2)提问问题的适度性。提问问题难易适度。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学生要经过一番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才能回答出来。

(3)提问问题的思考性。问题过浅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问题过于深会使学生不知所云。因此,有效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有思考性,既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地思维,能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学习目标。

(4)提问问题的灵活性。课堂提问类型应灵活多样、新颖别致。

(5)逻辑性。小学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循序渐进,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2.从实际操作考虑,我们要着力从以下五点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l)抓住兴趣点。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皮亚杰说:“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于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例如,我在教学《奇妙的桥》这一课时,我带了一块玻璃,一张纸和一袋盐,我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用来做什么的吗?”生答:“镶门窗、写字、吃。”我问:“他们有什么特点?”答:“容易碎,容易破,容易撒。”我说:“就是这些东西,有人却用它们造出了桥。”生:“……?”学生的兴趣完全被我的话题抓住了。

(2)抓住中心点。“肢解问题”是提问设计的通病。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将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精”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支玉恒老师只用一个问题就把《只有一个地球》整篇文章抓起来了。

(3)抓住时机发问。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佳提问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的时候。

(4)面向全体,因生施问。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遣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不同的问题。对于优等生的提问:其一,要有一定的难度,打消其学习浮躁的情绪;其二,要注重拓展性,使其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学困生的问题要注重基础性,这样可以检测其掌握情况,并且可以增加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提问必须结合教学实际,要问得其人、问得其所。

(5)学会倾听。有效地课堂提问是开放性,学生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想要他们的回答完全和我们的预想一致的想法是错误的、愚蠢的。我们必须避免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你没预想到的回答中也许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通常我们所期待的课堂生成是从这里来的。

第12篇

一、问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课堂教学中,如果老是让学生正襟危坐地被动地听老师讲解,就难于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能力。相反,如果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大胆探索,敢于发问,不断发现新知识,加上教师点拨,教学效果更佳。

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九课《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我先出示课题,问学生读完课题,想要知道什么,想要问些什么,学生反应活跃,纷纷提出了疑问。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学生的“问--说”摆在第一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课文,然后引导学生大胆地向学习伙伴或老师提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例如,一位学生问:“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居住?”等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探索,然后集体讨论解疑。这样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胆释疑,然后反思、内化,从而变成自己的真知。

二、说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学生的“六大解放”,其中一解放就是:“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训练,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突破难点。例如: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你认为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凡卡的爷爷会接他回去吗?”“你最想跟凡卡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已见,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见解、意见等都充分表达出来,在说中感受凡卡的悲惨,激起了内心怜悯之情。在指导过程中,我也积极与学生交谈,并进行适当的点拨讲解。同时指导学生相互评价,师生相互评价,课堂显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学生说话时不可有太多限制。可自由让学生说答题过程、说自己想法等,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其形式可以让学生个别说、别人互相补充说、系统完整地说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允许多种答案。这样,对透彻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新知识,都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演

“演”的过程,主要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即教学形式的变换,使学生进一步得到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心理学告诉我们:“少年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小学生接受知识,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直观、形象的东西刺激感官系统,激发思维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例如:教学二年级时教学生说话“家里来了客人,你会怎样做?”我这样创设情景尝试让一位学生扮演“主人”,另一位扮演“客人”。

情境一:小华家里来了客人,小华见客人来了,他也不打一声招呼,照样摆弄着他的玩具车。教师指导学生评价:“小华这样对待客人好不好?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好?”

情境二:小明家里来了客人,小明有礼貌地说:“张阿姨,您好!您请坐!”然后放下手中的玩具,给张阿姨倒茶。张阿姨连连称赞小明是好孩子。

演完这一情境后,我们可以组织班上的小记者进行采访:“小明,你喜欢招呼客人吗?为什么?”“张阿姨,你喜欢到小明家作客吗?”

通过情境演练,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想该怎样做,该说些什么,加上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就容易明白招呼客人要注意有礼貌,说话语气要亲切,平易近人。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新知识。

四、评

布卢姆认为,教学中的评价是为了改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评一评,议一议,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评判、讨论、争辩,订正认识上的偏颇,求得正确的理解,同时教师从中掌握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还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评议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它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认真斟酌,采取较妥当的方式方法。我认为主要把握好思维方向和创设情境。

把握思维方向主要是在备课时充分考虑:讲什么、引出什么,启发评议什么,形成明确的思路,使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条理性得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