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8 06:5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数学课堂评价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学期,我区数学教研工作继续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沿着“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的方向探索,在提升教研水平、打造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逐步形成钟楼数学学科研究的特色。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浓厚学习氛围
工作内容: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及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落实“减负”精神,贯彻“大纲(试用修订版)”要求及“国标实验版”思想。
实施策略: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加强理论学习指导。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学习形式,以各校校本培训为载体组织专题学习,结合数学教学研究方向组织各类学术沙龙,努力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各校教研组要结合学校实际、教师特点分散研修、自主学习,切实提高学习质量。
达成目标:在学习理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师进一步开展教改实践,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课程故事、教育随笔、教学案例,并努力在各类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类评优活动中获奖。特别关注“我与课改”论文征集(截稿时间:9月20日),市“小数会”2004年论文评优活动(截稿时间:9月27日)
2、深化课改实践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工作内容:
(1)抓好一~三年级新教材的教法研究活动,特别是三年级新教材的研讨活动。
(2)严格落实四~六年级“大纲(试用修订版)”的教学要求,培养课程开发意识、组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3)认真组织“苏教版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材实验”工作,收集对实验教材的评价及修改建议,跟踪“样本班”的实验情况,总结教改经验。
(4)积极推进区数学学科协进组的工作活动进程,校际联动,优势互补,切实提高各点的活动质量。
实施策略:课改理念只有付诸于行动、见诸于课堂才能体现价值、焕发活力。因此,在提高课改实施水平的过程中,我们应将研究重点落在课堂上,组织“五个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即学习材料的选择与组织,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学习方式的改善,学习过程的优化,学习评价的策略,努力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具体活动形式有三:教研室牵头的全区性专题教学研讨活动;以各协进组为主体的公开展示活动(由各协进组自由申报);面广量大的课堂调研及问题讨论。
达成目标:策划活动,组织研讨,让更多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在各级学科竞赛、各类学科教学展示中获得好成绩。
3、推进教育科研进程,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工作内容:
(1)区各校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推出了一系列有实效性、有针对性的数学课题,并在实践中解决了问题,深化了数学教学改革,本学期要继续扎实过程、有效推进。与此同时,教研室将各校研究的共同点整合,在宏观层面上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这一方向,与各校达成共识、形成研究合力、寻找研究策略,形成钟楼数学教学的新特色。
(2)评价是导向,本学期将在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钟楼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意见(试行稿)”,及“考试改革评价意见(试行稿)”。
实施策略:以数学学科基地为载体,在基地建设的过程中,搞实验、作研究,同时借助区数学学科高级研修班成员的研究力量,将科研工作向纵深推进。
达成目标:(1)拟出“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修改、调整。选定学科基地及实验班级,并在此范围中解读方案思想,做好宣传、组织工作,使研究成员内化理念,达成共识,初步付诸行动。(2)制订出“钟楼区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意见(试行稿)”及“考试改革评价意见(试行稿)”。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
工作内容:加强几个层面队伍的建设:区数学骨干教师队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区数学青年教师队伍,新近踏上工作岗位的教师队伍。对这几支队伍做到分层要求,拾级而上。
实施策略:以学校教研组为主体,通过师徒结对、平行班结伴,帮带新教师,使他们起好教学第一步。以十一月份“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为载体,为促进教学研究,为青年教师崭露才华、脱颖而出搭建舞台。以十月份“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为契机,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互动、校际间的交流研讨,从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两方面促进教师长足发展。
达成目标:
(1)市级、区级数学学科带头人要主持一个课题的研究工作;
(2)市级、区级数学学科青年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要在相应范围内上1——2节研究课或示范课,并在各类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获得好成绩。
(3)数学学科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要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力争每年在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1——2篇有质量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4)青年教师要勤动脑、善动笔,争取在各级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
三、重大活动:
1、九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举行“常州市四~六年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2、十月份举行“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3、十一月份“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4、十一月份“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课题解读。
5、十二月份数学教学评价工作意见交流会
四、日程安排:
八月份:
1、一~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九月份:
1、常州市“四~六年级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
2、教学常规调研活动
3、9月20日“我与课改”论文区内预选
4、9月27日小数年会论文区内预选
5、协进组长碰头会
6、协进组研究活动
十月份:
1、“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学术研讨会
2、小学数学优秀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3、第二次教材分析
十一月份:
1、区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2、“数学教学活动化的研究”方案论证,课题解读
3、课改年级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数学教学评价工作意见交流会
2、市“小数会”年会
一月份:
一、关注数学教育的文化性
《标准》中有这样的描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除了固有的科学性外,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诠释着一种独特的文化。数学学科这一双重特性决定了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应是多元的。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人类文化的价值,感受到人类文明的磁力,最终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优化整合。
例如《比的意义》教学时,有位教师创造性地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给学生出示了$"个大小形状各异的长方形,要求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美的长方形。结果,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的两个长方形(如图,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之比均为“黄金分割比”)。正当同学们为彼此之间的不谋而合而倍感费解时,这位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入了如下的数学典故:早在200多年前,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也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选择的结果与同学们惊人的相似。这时,同学们纷纷产生了以下的质疑: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长方形被大家公认为是最美的呢?其中蕴涵怎样的奥秘呢?于是,教师趁机引入: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惑,一起走进“比”的世界。就这样,一次有趣的课堂实验,一个简短的科学典故,使得枯燥的数学教学感染上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在这里,数学教学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动的文化交流。
二、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性
《标准》中强调:“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课程内容应当成为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的生动的素材。”小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置身于熟悉的情境,他们的认知活动便能充分而有效的展开。因此,数学教学中应注意采集现实生活背景下的数学问题作为研究内容,支持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情境,发现知识。例如,江苏省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选取了现实生活中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足球。首先,教师提问:“如果在世界杯比赛中,我们中国队获得一个宝贵的罚点球的机会,你觉得主教练米卢会安排哪位运动员来主罚这个点球?”学生们有的提名“郝海东”,因为他在十强赛中进球最多;有的提名“祁宏”,因为他的脚法最好;还有的提名“范志毅”,因为他是三朝元老,心理最稳定。这时,教师适时引导:“三位都言之有理,那么究竟安排哪位主罚呢?我想,米卢会比较一下队员中罚点球最好的那几位的成绩,然后再作定夺。你认为呢?”接着,教师出示三位球员在以往比赛中罚点球的总数和进球数,引导学生通过一种合理的方法进行比较。经过多次方法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学生终于发现了用比较三人“进球数”与“总点球数”的百分比(即进球率)来判断战绩优劣的好方法。从而,在这样一个生动而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实现了对“百分数”意义的有效建构。
三、弘扬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标准》中指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数学课对学生而言不只是“文本课程”,更多的还是“体验课程”。正是在数学课堂上那种不断往复的思考、互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头脑中鲜活的数学经验才得以真实地生成。例如教学《能被!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
四、提倡教学手段的整合性
对于这个问题,《标准》中作了一分为二的科学论述。
《标准》一方面强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它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例如,可以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的生动再现强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可以在学生研究受阻的情况下,应用计算机的形象演示突破类似于“怎样是直线的无限延长”、“什么是速度和”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难点;还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学习后,借助计算机网络,搜寻更多的生活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等。应该说,在强化重点、分散难点、拓展视野等方面,计算机的应用是卓有成效的。
五、注重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论文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就是指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数学教学目标,根据其所设置的数学问题情境的特点,对整个数学课堂提问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
数学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维,提示学生学习重点,给予教师反馈信息,培养学生参与能力,联络新旧教材等功能。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问题的有效性差,问题的水平偏低,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特点
1.1整体性和综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构成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地、密不可分地共同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构建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需求和条件,对构成教学策略的几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组成切合实际的最佳的实施教学的方案。
1.2层次性.每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在心理、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是一致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层次性的。相应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也要体现出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策略应有的效果。
1.3针对性.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并参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组合起来,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当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发生变化时,教学策略也要随之而改变。
二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2.1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教学重点。重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内容,因此要抓住重点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如可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问题,让学生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指出失误。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抓住“盲点”设计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可以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再问:“l”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约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转贴于
2.2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第一,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第二,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周长公式》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圆周长计算公式,可以让中、下生说说如果已知圆的直径,怎样求它的周长?让优生想想如果一个圆,只告诉我们半径怎样求这个圆的周长呢?第三,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设计问题。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发挥良好的性格特征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减少、避免或克服学生的消极影响。例如,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设计一些小问题提问,促进他们随时集中注意力;对性格脆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提问,使他们在挫折中逐渐锻炼得坚强起来;对于心态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使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养成耐心思考的习惯。
2.3展示结果和答案,保证提问的评价性.首先要明确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是学生回答完毕问题以后在教师头脑中必须要首先形成的。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强化这种观念,因为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问题的答案有很大的确定性,学生的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一点教师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理答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诊断,二是鼓励。教师只有先诊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或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鼓励。因此,这是教师首先要在心中明确的。其次,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延时进行判断性评价,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既能很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不断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结语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基于“课堂提问”在数学领域的重要性以及数学教学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本论文首先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进而提出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谷爱东.论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J]
[2]田民,田道均.教学中课堂提问技巧探析[J]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维,提示学生学习重点,给予教师反馈信息,培养学生参与能力,联络新旧教材等功能。当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问题的有效性差,问题的水平偏低,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提问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特点
1.1整体性和综合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构成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地、密不可分地共同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构建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需求和条件,对构成教学策略的几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组成切合实际的最佳的实施教学的方案。
1.2层次性.每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在心理、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是一致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层次性的。相应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也要体现出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策略应有的效果。
1.3针对性.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并参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组合起来,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当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发生变化时,教学策略也要随之而改变。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
2.1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设计问题.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教学重点。重点是每个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内容,因此要抓住重点内容、词语设问,使学生明确重点、理解重点、掌握重点,从而保证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学生进而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如可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也可以设计归谬性问题,让学生不自觉地一步步陷入明显的谬误之后再帮助他们分析、指出失误。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列表比较一下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辨别的能力,提高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抓住“盲点”设计问题。盲点一般不被人注意,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自己发现盲点。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当学生明白“质数、合数”的概念后,可以提问学生:“1”是什么数?部分学生很快回答“1”是质数。这时再问:“l”除了它本身有没有别的约数?学生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就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抠了出来,使学生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2.2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第一,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第二,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圆周长公式》一课时,当学生理解了圆周长计算公式,可以让中、下生说说如果已知圆的直径,怎样求它的周长?让优生想想如果一个圆,只告诉我们半径怎样求这个圆的周长呢?第三,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设计问题。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发挥良好的性格特征对学生的积极作用,减少、避免或克服学生的消极影响。例如,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设计一些小问题提问,促进他们随时集中注意力;对性格脆弱的学生,可设计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提问,使他们在挫折中逐渐锻炼得坚强起来;对于心态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使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养成耐心思考的习惯。
2.3展示结果和答案,保证提问的评价性.首先要明确学生回答的正确性。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是学生回答完毕问题以后在教师头脑中必须要首先形成的。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更应该强化这种观念,因为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问题的答案有很大的确定性,学生的答案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一点教师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理答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诊断,二是鼓励。教师只有先诊断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或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或者鼓励。因此,这是教师首先要在心中明确的。其次,要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延时进行判断性评价,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最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基于“课堂提问”在数学领域的重要性以及数学教学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本论文首先阐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特点,进而提出几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谷爱东.论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J]
关键词:高职数学 考试模式 改革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教界的共识。新的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重视素质教育,在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需要建立一种宽松的开放式的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体系,重新认识考试的意义,对考试功能重新进行定位,对考试内容、考试方法、评价体系等进行改革。本文就高职数学课程的考试现状与模式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数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与人类文明、与人类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中,一直在文化层面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学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工具或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模式,即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数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文化,即数学文化;数学不仅是一些知识,也是一种素质,即数学素质。数学训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上,是其他训练难以替代的。数学素质是人的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着眼点、处理问题的条理性、思考问题的严密性,这些对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较高的数学修养,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无论对科技工作者还是企业管理者,无论对各行业的工作人员还是政府公务员,都是十分有益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更是无处不在。各个领域中许多研究对象的数量化趋势愈发加强,数学结构的联系愈发重要,再加上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给我们一个现实的启示:每一个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现代人,都应当具备一定的数学素质。因此,数学教育对所有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都必不可少。
(二)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高职数学课程的设置沿袭普通高教数学课程的模式,忽略了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如《经济数学》课程的数学理论较深,在旅游、经贸、商务等专业中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渗透力度浅,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以课堂纯理论讲授为主,“满堂灌”现象普遍,况且高职学生的生源较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差,学生容易对数学产生惧怕心理,数学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有些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干脆不设置数学课,或数学课作为选修课,这对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提高极为不利。陈旧的数学考试模式能制约教学模式的改革,影响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改革数学考试模式,转变数学学习评价标准,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考试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现阶段高职数学课程的考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考试功能异化
目前数学考试与其他学科一样强调考试的评价功能,其表现主要体现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能级表现,只重分数的多少,这样只能使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考试功能的片面化必然导致教学的异化──师生教学仅为考试服务,考试就意味着课程的终结。这种考试只能部分反映出学生的数学素质,甚至只是反映了学生的应试能力,并使学生的这一方面能力片面膨胀,其他素质缺失。
(二)考试内容不合理
数学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就高职教学特点来讲,数学的应用性内容欠缺,数学理论性要求偏高,过多强调数学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遇到实际问题,不知如何用数学,教学的结果仍是以知识传播作为人才培养的途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
(三)考试方式单一
数学考试模式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教师出各种题型的试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闭卷笔试完成。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标准答案试题多,不定答案的分析试题少。很多学生采取搞题海战术的方法应付,忽视了掌握数学学科的思维素质。
(四)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
高职数学的考试模式与教学模式以及学生层次的复杂,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效果不理想,造成数学成绩不合格率在文化基础课中占领先地位。2004学年,我对所在学院招收的高职新生第一学期《高等数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了统计,结果90~100分占3.8%,80~89分占10.1%,70~79分占20.5%,60~69分占28.9%,60分以下占36.7%。学生在消极和被动中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三、高职数学课程考试模式改革与实践
根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数学教学要求体现“以应用为目的,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原则,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下,数学考试模式的改革很有必要,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考试模式作了摸索,取得一定效果。
转贴于 (一)引用“一页开卷”模式
近年来,一些高校试行了“一页开卷”考试模式。该考试模式在北美一些国家较为流行,所谓“一页开卷”是允许学生在考试时携带一张A4纸,在这张纸上写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或典型例题解法,要求只能手写不能复印,考试结束时,这张纸连同考卷一起上交,并且这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也将被阅卷老师作为打分的一项参考。学生认为,这种考试办法,至少减轻了许多心理压力,不用再死记硬背那些数学公式(如积分、微分、导数公式等),学生在总结这张纸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的总结,等于把厚厚的书读薄了。同时也承认,单靠一张纸上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考试的,尤其对数学学科来说,思维素质是最重要的。
(二)学生出试卷模式
学生惧怕考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对考试的畏难情绪缘于试卷的“神秘”度,正是这种对试卷的神秘度引发了心理压力。学生自己出试卷的模式完全减轻了学生的这种心理负担,激发了考试的兴趣与复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具体做法是:
(1)教师宣布学生出题的考试模式,学生的兴奋度即刻替代了考试的紧张感。
(2)每个学生必须出一份试卷,并做好标准答案交于老师。这一过程保证了学生对知识点的复习功效,为了能出好卷,并提供正确答案,不得不把知识吃透。
(3)考试试卷的题目将在全班学生试卷中抽取,向学生承诺试卷的全部内容是班内学生试卷的原题,但被抽到学生的题目最多一题。
(4)考试评分30%以学生本人试卷的质量计,70%以统一试卷考试成绩计。
这种考试模式提倡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并增加了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考试结果与没采用这一模式的前一单元比,平均分提高了8.46分,合格率提高了6.7%。
(三)课程形成性考核与论文相结合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培养学生学会认知( learning to know ),学会做事( learning to do ),学会合作(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学会生存( learning to be )”。我们在课程教学和考核中应该且必须贯彻实施。数学教学如何应用于社会经济建设,是评价数学教学的标准,所以高职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的教学评价方式即考试模式,应该与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相挂钩,以下是“30%课堂教学+70%知识应用能力”的考试模式。
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考核。把学生的听课出勤率,上课提问、回答,作业完成情况形成考核内容之一,占数学成绩的30%。
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考核。教师要求学生独立或小于3人合作,走向企事业单位完成所学知识应用的调查报告、论文或企业生产方案论证报告,在寒假完成,上交后作独立论文答辩,以查验合作组成员参与投入度与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如《经济数学》课程,在课堂学会基本数学方法后,教师要求学生就如何利用极限、导数、微积分知识进行对利率问题、投资问题、经济优化问题、产品成本与利润边际问题、市场销售策划等方面的调查报告或论文,并要求必须有数据与事例分析,防止纯理论抄袭。论文的质量与答辩情况占数学成绩的70%。
这种考试模式,开始阶段学生非常赞同,因为在表面上取消了坐下来考试这一关,随着过程实施的体验,学生中会出现畏难情绪,有些学生不知如何迈开第一步,在教师的指导帮助和与同学的相互交流合作下,他们逐步学会了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1%的学生能较优秀完成,且对金融类业务已较为熟悉;56%的学生能基本通过论文答辩,已对经济数学知识基本掌握;33%的学生的论文质量与答辩情况不是很理想,其原因有对数学知识理解不够深透,知识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力的缺乏,也有12年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惯性。
然而,这一模式不同程度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应用能力,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调查、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由单纯考核课程的知识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
四、考试模式改革引发的思考
考试模式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如果仅仅就考试模式本身进行改革,相关的系统原封不动,改革必然失败,所以,确立新的教学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推进考试方法的改革,完善考试制度与评价体系的关键和保证。因此,考试模式的改革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多样化的不断实践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坚持以和谐教育为目标,以学科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学习引领教学研究,借教学研究、教材研读促使教学改进,提高教研活动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主要工作:
1、以参加区的教材分析及教研活动为契机,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中有效试用《学生学业评价标准》,试点学校探讨《标准》的有效使用及为市进一步完善《标准》提出建议。
2、以“常态练习课的有效设计与实施”为重点,组织开展练习课课型特点和基本模式的实践研讨活动,提高常态数学练习课的有效性(各校至少组织一次练习课有效策略(或模式)的实践研讨活动)。
3、以推门听课为手段,对学校进行推门听课,推动江高镇“有效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各校认真组织学习与实践《白云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指导意见》《学生学业评价标准》,结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有所突破。
4、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广州市xx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的实践研究》,鼓励学校、教师个人参与实践研究,指导教师关注数学练习(课)个案研究,及时积累相关研究成果,鼓励教师及时将研究的成果形成论文和案例,参加市、区在本学期进行优秀“小学数学练习课”教学作品及成果的征集和评选活动。
5、通过理论学习、参加专家培训等方式开展学习,加强对新教材中“解决问题” 教学的研究,并开展有效作业的实践研究(各年级备课组进行一次课外作业有效研讨活动)。
6、各校数学科组根据自己学校本身存在的问题与专业发展规划方向,提高学科组开展教研活动的质量,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启动广州市第三届优秀科组的创建工作。
7、各学校数学科组以及教师个人根据不同的层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回顾、整理,形成论文,参加白云区第十届教学论文年会的评选。
随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与不断深入,数学教师必须从数学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那么,如何适应新课改发展要求进行创新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了解,在本文中就如何创新初中数学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不断完善,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尽绵薄之力。
一、多途径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要在教学的课堂上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探讨、解决问题。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时,要注意一些策略。首先,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所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中设置数学情境成为首选。例如,讲数轴的概念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在一条笔直的、东西走向的河堤上,有一个防汛指挥所,当你正在河堤上走时,如果发现河堤某处发生险情时,如何准确报告发生险情的位置。其次,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真实性或可操作性,不要为了“情境”而创设不可信、不可操作的情境,给学生虚伪的感觉,要让学生真实感到这样的情境就发生在身边,是急需解决的。最后,随着多媒体、网络进入中学数学课堂,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效果创设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思想上,教师要努力开发学生的情感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据笔者了解,数学是很多中学生感到头疼的科目,尤其是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女生而言,常常因为数学成绩的落后而形成极大的自卑感和挫败感,如此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顽强意志以及敢于打破常规、开拓创新的魄力等等,保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各种挑战;实践上,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毫无疑问,单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的,因此,在学习数学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来充实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创新往往来源于细节,要想强化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观察事物,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周边事物,并用数学理论进行解释的良好习惯,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创造性。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技术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它也凭借对课本、图像、图形、动态以及声音等等的综合处理能力而备受师生欢迎。所以,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适当的导人多媒体课件来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让传统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更加的趣味化,但又不失真实化,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眭。如在讲授多面体课程时,教师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准备好相关的事物,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等等,然后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而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观察,还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中的知识来制作正方体,并给每个面都着上不同的颜色来进行实物教学。无可厚非,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保证学生在比较理想的环境中学习数学,拓展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促进数学创新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进行多元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在具体的评价中,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者互评,教师评价的手段和方式可以采取书面作业、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分析小论文、活动报告和档案袋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解决间题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总之,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在今后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适应新世纪建设需要的合作人才。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量的不断扩大,学生素质呈下滑趋势,教与学的矛盾日渐突出。而高等数学是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的科目之一,如何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的原因,并就如何改进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一门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是其固有的特点,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所必需。然而,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量的不断扩大,学生素质基本呈下滑趋势,大多数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感到困难,为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已成为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间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改进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
一、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体现应用性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打破刚,案的框框,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做出取舍、补充,便于因材施教。比如,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学习意义,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备课时要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好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分析知识点的背景及来拢去脉,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结构、技能训练、发展能力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深人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内容,分清授课内容的主次、轻重、缓急,从而避免全面开花,有利于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
2.改进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方法多样性
好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可以尝试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避免千“课”一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突出“启发”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文章,利用高等数学特有的逻辑性,用“讲”来引导、启发、组织和激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的思考。
善于“对比”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抓住高等数学中的各种矛盾(例:数与形、常量与变量、微分与积分等)做文章,采用对比法教学。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公式间的对比、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对比等
加强“直观”教学,对于高等数学中抽象、复杂的理论和思想方法,教师应尽量运用猜想、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使其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常用的“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类比,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但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其实这就是局部“以直代曲”。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供想象的空间,不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把握教学规律,完善课堂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步骤是教师通过优化整和各种教学方法、策略,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地融人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形成的。一般地,教学的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复习导人,结合学生基础和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复习的方式可采用提问学生、师生协作或者教师以最简洁的语言总结等。
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有效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选好要教授内容的切人点,抓住每一个机会,创设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的可教学时刻。教师通过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潜在知识,把数学学习任务抛锚在为未来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的任务或问题中,通过几句点拨,几笔勾画,理清知识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眼界。
2.教师精讲示范,再现主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精讲内容时,能理清要点,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把主要内容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大脑中的典型题进行例题的示范讲解。实验证明教师讲解自己编的题,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对书上例题大部分可略讲,引导学生把书上例题当成参考,当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再回到书上,参考或模仿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3.组织学生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也是教学步骤中的主要环节,占用课堂大量的时间。因为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别较大,所以笔者在组织的学生课堂练习中尝试了一些有效练习的方法和策略,其中,在黑板上写出已做完的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即练习题题解,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简单回顾与总结,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简单回顾与总结能使师生积累有益的经验,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在回顾知识要点和总结方法时,教师要把重点、难点讲到点子上,讲得恰到好处。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通过师生协作或生生合作,指出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汇聚学生进步的闪光点,形成有效的过程评价。因此,教师要给出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及表现的量化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价。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以育人为归宿,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
二、主要工作与措施
(一)发挥教研群体作用
积极开展学校教研组活动,做到教研活动经常化、专题化和系列化。做到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新的理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训青年教师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1、教研活动经常化。根据教研组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教研活动的重点应该放在课堂教学。
2、教研活动专题化。针对教研组的具体问题,善于发现数学教学实际中的薄弱环节,研讨在实际教学中的解决办法,集思广益、交流探讨,促使广大参与教师有所收获。
3、教研活动系列化。开展活动要有系列,如围绕某个专题组织理论学习,明确目标开课研讨,并进行下一轮开课的集体研讨。集体备课要确保实效,注意发挥每个教师的智慧,也唯有此,才能使更多的教师有参与的机会、锻炼的机会,真正把教研活动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起来,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教师成长结合起来。
(二)继续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本学期第八轮课程改革在我市全面实行已进入第三个学期,国标本苏教版教材的实验也已进入二年级,应该看到,不论是起始年级,还是其它年级的数学老师,在教学观念上已有一定变化,但也应认识到,教学理念的切实转变,基本理念的真正确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所以,本学期仍然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确立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1、数学课程理念: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2、数学学科理念:数学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发展。
3、数学学习理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
4、数学教学活动理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数学评价理念: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习中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现代信息技术理念:运用它们,使学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在进行“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及“实践与综合应用”四方面内容学习时,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并注意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感、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教师教学时必须认识到,在组织学生活动时,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的达成,更应关注以上这些隐性目标的实现,把着眼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
(三)提高教研实效,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1、探索评价新方式,努力构建新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评价机制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导向的指挥棒,同时,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难点之一。
当前应把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作为评价体系的突破口,力求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既可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也可以让家长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既可用书面考试、口头表达、实践操作、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等方式。
评价的策略可概括为“注重过程、促进发展、强调多元”注重过程,就是把学生的学习看作一个系统,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和监控,并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提出努力方向、改进措施,改变只关注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不良倾向。
促进发展,就是确立一切评价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逐步完善的过程,自我激励、自我提高、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过程。
强调多元,就是避免单一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力求做到五个结合:师生自评与师生多元评价结合,评语评价与等级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合,差异性评价与共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转变理念,突破一切限制,关注一个核心,即你的课堂教学是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效促进学生发展。
对学生考查,应有利于切实发展学生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避免繁杂的运算和对应用题进行机械的程式化的叙述“算理”。
2、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努力体现新理念。
课堂应该是学生焕发活力的地方,也有人说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所以,要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创设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积极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感悟知识、经历过程、领会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探索意识与创新意识。
附:主要活动安排:
1、新教材培训(8月)
2、课改年级教师公开课(9月)
3、全镇小学数学教师论文评比(10月)
4、金曦教改组骨干教师公开课(10月)
5、全镇小学数学竞赛(11月)
6、新教师亮相评比课(11月)
7、全市小学数学教师论文评比(11月)
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经精辟地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演绎推理,注重形式化结果的呈现与确定,而忽视探索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忽视引导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进行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使有少数教师认识到了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由于缺乏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支持与经验总结,教学效果也不甚理想。
当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初中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联系表示”的学习环境;发挥信息技术在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方面的优势,创设图文并荗、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数学实验环境,以利于初中生开展数学实验并获得成功。同时,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学习功能,让学生现场计算、现场画图、现场证明,使数学研究、学习的方法从原来的纸笔加思维的模式发展到计算机加思维的模式,更有利于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内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数学教材中也有许多的实验材料,他们经常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做“数学实验”,进而“发现”数学结论。
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开展数学实验的要求,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的张晓林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浙江省温州市教研室的胡敬民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研究”。但是,这些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本课题在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
2.《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效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组织策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初中数学实验情景的策略,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话与师生交互实验的组织方式的研究。
(3)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宜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初中数学实验课的学习积件的制作与共享方式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通过教学实践与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设计一批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上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
(2)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逐步完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完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一般操作技术与评价体系。
(3)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研讨,及时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效进行总结,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一般途径与方法,开发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2.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
(2)研究初期:2006年7月—2006年8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培训课题小组成员。
(3)研究中期:2006年9月—2007年7月,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①2006年9月—2006年10月,确定适合借助于信息技术开设数学实验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
②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按照确定的学习内容,编写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
③2007年1月—2007年5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进行课堂实践。
④2007年6月—2007年7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
(4)研究末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实验反思,整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收集部分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决策保障。我校领导具有极强的科研意识,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与教导主任亲自参与课题实验,学校必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2.师资力量保障。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数学教研组连续两次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教研组内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极强的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胡荣进老师是区数学青年骨干教师,长期担任校数学教研组长,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叶甘新老师是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多年担任校教导主任和区数学教研大组组长,主持的区重点课题获区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来自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改意识,有深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基础。
3.硬件条件保障。学校有专门的学生计算机房,即将建成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校校通”,这些硬件设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编撰《初中数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集》,建立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
3.拍录部分优秀教学课堂实录,整理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
4.编写《“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论文汇编》。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胡荣进,全面策划,主持研究,主写课题报告,负责八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成员:余芳浩,收集研究资料、整理教学案例,负责协调人、财、物的保障。
叶甘新,组织理论学习,负责七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卫华,做好活动记录,负责九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国红,负责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的建设与调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侯立伟.信息技术利于数学实验的开展[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有效教学
一、教学目标由“教什么”向“学生获得什么”转变
首先必须更新数学教育观念,确立有效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来实现。数学课程目标不仅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更应关注过程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的定理、数学的运算法则仅作为数学知识“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这些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然后进行反复操练。那么这样的学习过程将无法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甚至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厌倦心理。因此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活动的过程”,这样的“数学活动”应是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过程。它也是通过教师来帮助学生建构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达到师生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其次要坚持以生为本,全面了解学生,力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则与学生学习数学时产生的情感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以学定教”、“以问拓思”、“因问造势”,形成一种多维互动的高效课堂。通过师生的交往活动,既生成问题,又提高智能,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研究知识、智能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
第三要准确地把握数学的教学任务,防止出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严重偏差。在确立数学教学内容目标时,必须认真阅读《数学课程标准》,准确把握知识目标要求,使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二、教学设计从立足“教”向立足“学”转变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重新建构信息的意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将以“教”为主的“教的课堂”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学的课堂”。为此,教师不仅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担当课堂的“主角”,还要亲自参与,成为学习方向的引导者、问题解决的评价者、学习兴趣的激励者和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者。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师不再是课堂中的“独角戏”,而是成为了师生共同学习、合作交流、体验成功的“学习共同体”。
数学有效教学的教学设计重心应放在如何凸显问题性上,强调问题意识。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需要来进行问题化设计,设计出学生对问题的发现、生成以及解决的方案,以问题提出、问题对话、问题解决为主的行动路线来开展学习,让学生在有效课堂中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从“无问题学习”向“有问题学习”转变。
三、教学实施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
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重于结论。我们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反对以教科书为中心,不是说不要教科书,不要例题,而是要以教科书为工具,让学生去自己探索知识、结论的获取过程。数学课的例题,可以将它作为一个切入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独立思考,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某个知识点的形成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过程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比起简单地灌输给他一个结论更为重要。
教学实施离不开教学辅助手段的应用。随着计算机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入课堂已成为必然。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能将文字、画面、声音有效地融为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同时,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不能本末倒置,我们的重点更应放在将其作为数学探究活动的手段、工具和方法上。将其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使学生更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成为有效教学的“辅助”工具。
四、教学效果从关注“外在变化”向关注“内在发展”转变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如果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具体体现在:学生在认知方面,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在情感方面,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热爱到热爱。因此衡量教学有没有效果,看学生有没有进步或发展成为了唯一的指标。而不能简单地从传统的单元测验、期中、期末的考试成绩的变化上来衡量。学生学习的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内在发展,在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定位上,要强调通过课程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在教学实施中充分让学生得到学习体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评价从“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
关键词: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心智发展;多元动态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230-03
高等数学是高职高专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学生消化不了,“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挫伤了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偏重于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技巧性,忽略了高等数学对于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作用;三是数学工具软件在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应用不多,而偏重技巧的计算训练,花费时间多,效果却并不好;四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多、快来评价课堂的教学质量,而知识掌握多少并不等同于学生思维能力、批判与创新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些问题,不少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革,主要体现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心智发展,没有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开启学生的大脑机能、发展其智力。
本人想在透视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现象的基础上,以学生心智发展为课堂教学的终极价值目标,从以下几点分析解决问题,把教师角色定位为课堂组织者,让学生参与课堂,让学习主导课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互动,把学习过程完善起来,注重课堂教学公正性,增加课堂吸引力,拓宽课堂的教学宽度,形成教与学相互推进的课堂模式,充分发挥高等数学课程对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的作用。
一、让学习主导课堂
课堂教学应该由教育目的来决定,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高等数学课堂通常是由教师主导、教学主导、教学目标主导,学生、学习和教育目的反倒成了工具。原因在于:(1)高职高专学生的初等数学知识基础薄弱;(2)高职高专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自我效能感较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3)与之相对,教师在知识储备、教学经验方面都较学生强,自然在课堂教学中占优势,课堂教学采用了围绕强者展开的模式。事实上,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就无从谈起,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学生学习了,教师的教学才有针对性,有效性。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身份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让学生不仅参与到自身的学习过程中,而且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对于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质疑、讨论和研究。让学生参与课堂,并不等于与把课堂让给学生,而是作为组织者的身份去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中的教和学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学生学的状态是教师教的起点和基础,教师教是学生学的支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教与学、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互动、动态交往的生成经验。而教学能力的转换,需要重新学习、多方努力才能实现。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如下设计某一教学任务:(1)先以开放方式呈现出问题,给予学生先行思考的时间和机会。(2)教师根据问题的难度,让学生独立思考,或分组讨论,或分解问题,以任务式交给每组学生。(3)听取学生作答,捕捉不同的思路或疑问。(4)教师有针对性地教学,讲解所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计算方法,例题注重简单、经典、实用。(5)通过例题训练,再次互动,有意识地让参与学生多样化,并且不急于判断学生的作答,可以让其他学生评判或补充作答。如果无法达到所需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再呈现新知,与学生分享。(6)给学生布置作业(分基础水平和提高水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或根据作业难易度分解项目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都有事情做。基于此,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完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发展。同时能够充分利用师生、同学之间的学习资源,有利于营造互帮互助共同受益的学习组织和学习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共同任务就是学习。
二、关注学生心智发展
人们常把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多、快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而知识掌握多少并不等同于学生思维能力、批判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当今社会技术日益发达,需要学校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灵活应用、质疑与批判意识的养成以及创造实践等方面。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对学生所发挥的作用和引起的身心变化都应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通过学生的认知、情感及能力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才能体现出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其价值所在。
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应明确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具体体现在三方面:(1)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理论、运算;(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运用数理方法解决经济问题能力;(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科学严谨的思维、团结合作的精神。这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对人才素养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专业分层次教学。从专业需求出发,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高等数学教材,把对专业课程起支撑作用的内容讲精、讲透,而关系不大的内容,在不影响课程连续性的情况下可以删去不讲,充分体现基础课程以够用为度的原则。从层次需求出发,将教材分为两部分:必学部分和提高部分。必学部分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这部分内容应突出数学思想方法,强调实际应用,弱化推导与技巧,例题经典实用;提高部分是针对对数学有更高要求的学生而设置的,这部分内容应引入现代数学观点和方法,使学生在思维、技巧方面得以提升。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让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高等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学习热情;二是让学生逐步养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三是在介绍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四是不仅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还提供了心理支持。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接受自我尊重感、效能感、价值感以及对班级或高等数学学科的喜爱感。这些感受影响着学生对自我、同学、教师、学校、学习乃至社会的认识与判断,影响其学习动力及价值感和意义:或因被认同学习积极性高,或因失败而排斥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与学生有充分的语言交流,必要的目光和神情交流,课堂教学设计要基于学生的真实动态发展需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关爱应出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考虑,要注重教学课堂公正性,要给予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的同学同样的关爱,解读他们是否需要更多的激励和时间,需要走出挫折感,需要信心和支持等,并结合实际情况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
三、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宽度
高职高专院校多层次、多种类招生的结果是学生成绩良莠不齐。这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开展设置了前期障碍。有关资料表明,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自我效能感低,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在中学时代遭遇了自己心目中的失败,对是否能学好高等数学没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加之数学概念的枯燥、抽象、难懂,更加大了学生的“恐学”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高等数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吸引力,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尽快融入学习。
高等数学课堂常偏重于培养学生数学计算的技巧性,花费时间多,效果却并不好。对于这一问题,教师要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要本着简单化、形象化、实用化原则,删除高等数学教材中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计算,保留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适当地引入数学工具软件的使用。具体做法:课前布置学生预习相关内容,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5人一组),课堂上教师先讲解相关数学概念和思想、介绍数学工具软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请小组成员共同合作解决一个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呈现在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上,期间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错误,先由小组成员协作纠错,解决不了再求助班级其他同学,最后由教师点评。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使学生在课堂参与数学工具软件操作的探索过程,很大程度满足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形象生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二是用数学工具软件只需要掌握相关操作命令就可以解决较复杂的计算问题,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基本改变了学生“高等数学难学”的观念;三是通过高等数学课堂上的分组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同时,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这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优秀的数学精神,进而迁延到人性的内在倾向性,即内化为学生良好的科学人文素质。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随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第二,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别训练;第三,提高高等数学教师自身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素养。此外,高等数学教学应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语言既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具体体现,它既是表达工具,又是交流工具。因此.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合理地使用数学语言。要求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数学语言应准确、严谨和简练,注意揭示数学符号的涵义和实质,强化学生对于数学语言转化训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多元动态的综合性评价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一直被视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评价对象,但是这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心智发展、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情况,显然如果以此作为唯一的课堂评价标准,必然会忽视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在高等数学有效课堂构建的过程中,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具有教育功能。这就需要建立多元动态的综合性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批判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养成,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方面,评价过程可以贯穿于整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全程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课堂作答、分组讨论、课堂关注度、课后作业、同学间协助学习等情况进行自然、细致的观察。另一方面,需要对常规的考试内容进行改革,不仅能检测学生对高等数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能检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高低。考核方式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上机操作、论文报告等多形式。其次,评价方式可以结合学生互评、教师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终结性评价、无目标评价等多种综合性方式。为了实现高等数学课堂效果的科学评价,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对高等数学课程有全面的了解,还要掌握和熟悉相关教学评价方式及其原理,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卜玉华.当前深化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三个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3,(7):31-36.
[2]李松林.论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着力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2,(2):28-31.
[3]冯青来.学生的心智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尺度[J].教育发展研究,2009,(10):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