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

时间:2022-08-17 17:06:19

一体化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1、社会发展对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企业的工作岗位也由独立工作变化成整体性工作,工作任务交织在一起,使得每个企业人员都在小的团队中工作实施项目工作,外部质量检查岗位逐渐减少。企业也需求多工种,跨职业,有创新精神,能动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员工。传统的以教定学、以本为本、教法、学法、目标、评价单一的教学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越来越被社会认可。

2、“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板书+讲解”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彻底改变教与学分离的现象,改变了原来的填鸭式课堂模式,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让学生“动”起来,在技能训练中掌握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提升操作技能;多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同学们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获取他们需要的就业技能;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和考核,实现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遵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将课堂搬到可以进行实地操作的实验或实训车间。在真实环境里,教师演练操作、讲解技巧,学生及时实践,突出职教特色。

3、一体化课程标准

一体化教学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方面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以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基础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以校企融合、资源共享为前提,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按照学生的职业认知规律与职业成长规律,突出能力本位,使教学内容符合职业能力需求、教学流程基于生产工作过程、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需要、教学手段满足教学方法运用,注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职业习惯养成同步,学习时间和工作空间同步,认知形式与能力形成不断交融,从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入手,构建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任务聚焦的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开发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与评价标准,创建一套能够保证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形成的一体化课程新标准。

4、一体化课程设置

“以就业为导向,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充分体系职业特征,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的科学性原则、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等级要求的梯次性原则、尊重办学现状和地域特征差异的可操作性原则和所用术语、符号、体例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规范性原则设置开发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课程设置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一体化课程设置过程

5、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双师型”教师,否则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我校采取理论教师下工厂企业工作,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把教师分成多个子模块组,要求教师首先做到模块式“一体化”。合理安排模块教师的搭配。原则上是师傅型教师+理论教师或业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

6、开发一体化教改教材

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按照科学性、实用性、实时性的基本原则,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本质特征,在企业专家的引导帮助下,调查岗位需求,归纳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要求,完成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挖掘基于工作过程体系的工作项目、教学案例及典型工作载体,实现从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换。设计分解成各个典型工作任务,开发编写一体化的教材(或学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7、结束语

通过一体化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得到激发,实践证明一体化教学的成效是显著的,毕业生一到工作岗位,很快就能进入角色,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一体化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还还不成熟,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找到企业与学校的共同交集点,才能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各类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春江,关玉琴,燕晓红.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

第2篇

(一)初高等数学教学的差异

高等数学教学放在初级数学教学后,说明两者在难度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会用到很多初级数学的知识。初级数学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涉及到的理论内容也比较少,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初等数学中,难度最深的就是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求解,没有矩阵和线性代数的知识,在几何方面都是在二维平面空间内,对一些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行分析,因此对于高等数学来说,初等数学是基础也是工具,如果没有初等数学的学习,也就无法学习高等数学。作为初等数学的延伸,虽然都属于数学教学的范畴,但是由于教学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因此这种延伸关系并没有在实际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如在中学的教学中,老师占有主导地位,属于灌输式的教学,而且在升学的压力下,学生不得不学习初等数学知识。而在高校中进行的高等数学教学,采用的是自主式学习,学生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短,大部分的时间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后,很多学生都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复习。

(二)初高等数学教学的联系

初等数学作为高等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呈现出一种“倒金字塔”的关系,虽然下层比较简单,但是如果基础不够牢固,那么整个体系就很难保持稳定,如果底层出现了断层,显然就无法继续以后的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初等数学对高等数学的重要性,这符合客观的发展规律,要想对某一学科进行深入的研究,必须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但是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初高等数学教学还处于独立的阶段,相互之间的联系很少,如在初等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虽然听过微积分、矩阵等名词,但是对其具体的概念了解很少,而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认为学生能够进入到高校中学习,在高考中数学成绩必然较好,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因此只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很少会涉及到初等数学的知识。这样独立性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数学教学需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该对课程内的知识进行最大的扩展,而在高校的数学教学中,应该考虑到学生偏科的问题,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其他学科较强,因此总分可以进入到高校中,但是已有的数学基础对很多高等数学的知识,都无法很好地进行理解。

二、构建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分析

(一)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概念

作为数学教学中的不同阶段,初高等数学之间有着很深的联系,受到目前独立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容易出现断层等问题。根据这种情况,一些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概念,希望在教学上,最大程度的体现出二者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学习初等数学的同时,尽量多地了解到高等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尽量的带领学生复习初等数学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可以复习旧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更加科学、可行,不但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数学知识,还能够有效地解决高校中数学基础较差学生学习困难的问题。对于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如果要进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中学和高校的老师进行协同,考虑到我国的学生数量巨大,而且分布比较分散,因此很难进行。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实行初高等数学教学的一体化,只有教育部门出台一些制度,对中学和高校的数学教学工作进行引导,让高校中的老师和中学老师产生默契,逐渐形成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模式。

(二)影响构建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因素

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涉及到的因素较多,如要想构建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模式,首先需要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老师配合,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两个老师处于不同的学校,甚至处于两个不同地区,如果这两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具有较大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上的侧重点,也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影响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模式建立的最大因素,就是老师自身素质的问题,如在初等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想扩展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老师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如果老师的高等数学水平较低,显然就无法完成这个工作,尤其是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老师的自身水平较低,经过了多年的初等数学教学,很多高等数学的知识都忘记了,不能帮助学生进行高等数学知识的扩展。而高校中的老师,认为自己教的是高等数学,学生应该拥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而且自己虽然能够很好的运用初等数学知识,但是要想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老师并没有什么经验,所以也不愿去刻意地带领学生复习这些知识。此外,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教材的选择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构建。

(三)构建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措施

要想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构建一体化的初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首先国家的教育部门应该从政策上进行引导,由于初高等数学教学的场所不同,而且我国的地域面积较大,不同地区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差异。要想在这些学校之间,构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同学校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方式,如果教育部门能够根据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引导政策,对初高等数学教学进行规范,就能使不同老师的教学能够具有一定的联系。此外还可以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培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尽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以满足一些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是构建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的一部分,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应该保证教师具有足够的专业素质,所以教师必须定期接受培训,学习最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对于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国家拨款等形式,对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从各个方面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够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初高等数学教学一体化模式。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 一体化教学;理论与实践;背景;意义;措施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有利于专业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相互配合,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快速吸收知识、快速掌握技能、快速成才,有利于造就“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所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改革,深入研究一体化教学,进而打造属于本校的特色品牌教学模式,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一体化教学的背景

所谓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

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技术变化的速率已经远远超过了职业教育训练的发展速率,也就是职业教育训练大大滞后于职业技术变化,职业学校不能及时、快速地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种反差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仍未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窠臼,学校对学生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不能在一定的教学时段里成长为社会需求的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因而还需要全方位地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完美实施一体化教学,快速培养技能人才。因此,职业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就必须采取一体化教学。否则,职业学校只能把学生加工成“半成品”而推向社会,害了学生也害了企业,最终害了学校。

二、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因此,构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本位的符合职业教育目标要求的教学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就是一体化教学体系。通过一体化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师从“单一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从而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实用性。

三、构建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要真正构建一套成熟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必须要采取以下具体做法:

1、营造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良好氛围

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牵扯面很广,决不是几个人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必须经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通力协作,才能将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一方面,一体化教学的阻力主要来自教师长期以来养成的教学习惯。另外,学生本身对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为此,在领导教师层面,要多开展一体化教学的座谈会、研讨会。通过研讨,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师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把一体化教学提高到关系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对待。教师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理念,为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对于学生层面,在思想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通过就业形式教育,企业信息反馈,历届毕业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明白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而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实施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2、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使实训实习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的先进教学理念,既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又使学生自觉地将所学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要积极调整办学思路,要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综合实训场所和设施,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各学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一体化教学要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学生乐学、教师愿教、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

3、培养适应一体化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实施一体化教学首要条件是教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是“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割裂的。“双师型”教师是指那些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各校要采取理论教师下工厂企业锻炼,实习教师理论进修的方法,大力培养一体化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多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假到企业参观学习,亲身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学校还要采取优化师资配置,将部分专业课理论教师充实到实习教学中去,参与学生的实习指导,让教师了解实习教学的各个环节、手段和特点,同时也提高动手能力和指导学生训练的教学能力。按照一体化教学的要求把教师分成多个子模块组,要求教师首先做到模块式“一体化”。合理安排模块教师的搭配。原则上是师傅型教师+理论教师或业务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另外,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提高教学技能。随着进一步深入推进一体化教学,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还要加大,形成长效机制。

4、编写适合一体化教学的大纲、计划和校本教材

过去,有些职业学校使用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只适用于分段式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这样,现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已经不适用了。各校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企业选人的标准,制定满足一体化教学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育形式的人才培养定位,编写适合中职学生教育教学的教材,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校本教材模式。提倡“先讲义,后教材,成熟一门,编写一门”的教材建设方法,努力探索校本教材编写的新途径。有些学校校教师根据各自的所带的科目,编写相应的校本教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调整课时结构

一体化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实训,实训是采取的分段式教学,而一体化教学是把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体,教学周期缩短,教师花费的经历,考虑的问题比分段式教学有所增加,因为教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达到知识、操作能力和素质三个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满足实训技能,中级职业资格鉴定,实习就业,往往又在教学课时上不能满足要求,无法实现教学计划,从而造成了教学随意性的局面。我认为,要想保证一体化教学的顺利进行,必须制定激励机制,鼓励老师按照教学计划,一体化教学的课时新标准,不要按照实训课时旧标准,完成教学任务,避免教学不安定因素的出现。

6、转变教学方式方法

按照本学期的教学安排,我承担了土木工程系装饰施工员一体化的教学任务,尝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师“满堂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式。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建筑装饰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经常使用任务驱动讨论教学法,首先阐述了本章的教学目的,重难点。通过对装修前后的效果的对比,引入本章新的内容,讲完后对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选出正副组长,正副组长都由学习好,素质高的学生担任,起到带头引领学习作用。再根据本章节内容提出的学习要点(或重点问题)把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每个小组可以对此问题互相讨论,得出正确答案,每个小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交给的相应任务。接着要求每个小组学生积极主动地分别来回答老师刚才对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针对本小组学生未能回答或不能回答本小组的问题,该题优先由本小组其他同学来补充回答,确实本小组同学都不能回答此问题,另由其他小组同学回答。并对所有回答问题的同学按照是否正确进行评分。最后,根据每组同学回答问题不同情况,对相应问题作以点评和补充。甚至对一些问题同组或不同组的学生进行争论。这几个问题也是本章要布置的作业。这样,一是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考虑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归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四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随后的教学,根据前两节课的理论教学,这时安排学生到多媒体教室观看由理论转化为现场施工的视频录像,掌握施工工艺和质检等。例如,讲了抹灰工程的施工工具使用,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及质量验收等理论后,你通过视频看到的是施工师傅如何使用抹子对施工现场的墙面、地面进行抹灰。最后学生通过视频观看了某工程规范的施工方法和施工工序等操作后,要求学生进入到实训室操作,教师在实训室中边技术指导,学生边做,结合理论指导和视频演示,学生完成老师交给的实训项目。当学生按老师要求完成了实训产品,具有一定的成就感。通过这样的教学,不断地让学生明白施工的工序、施工方法和质检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加深了学生印象。同时,利用假期经常组织选出部分骨干教师出外学习与交流一体化教学方法。

7、重视教学评价

以往传统教学方法教师上课时有一个习惯就是等到期末考试,这样是一种典型的“一门课程教到底,一个成绩定生死”采用终结性评价我们的学生;使得学生在中途容易偷懒也忽视学习过程,教育效果不理想。至采用一体化教学后,为了更好地管理与约束学生,我们运用了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通过课堂的表现、实训情况、操作技能的表现给予学生一个综合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减轻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负担。

总之,各中职学校要结合本校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学生素质等方面情况,按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特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个人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大力推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莹.浅谈一体化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研究. 2010.

第4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完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161-01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实施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想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的认识,根据目前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现状,探讨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完善措施。从而使我们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更加规范,提高教学效率。

一、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认识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的教学方式,教师尝试着尽可能少地为学生预先咀嚼,而是让学生尽可能地自己去查明、尝试、发现、研讨和计划,主动性是独立性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一开始就参与教学的计划、实施和评价。行动导向教学努力地把学生的主观兴趣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确定教学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行动来理解专业知识。学习过程结束,教师让学生演示成果,使其充分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其间教师和学生对其成果进行讨论并给出建议。这就在提高自己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沟通能力。在应用行动导向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也学到了方法,从而提高了学习能力。

二、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许多高职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理实一体化教学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理实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促进了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型。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双师型人才,更要具有创新综合能力,否则教学方案难以出台,教学过程难以控制,教师很难做到有求必应,有问必答,融会贯通。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队伍。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课程结构、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不足。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已跟不上社会、企业对本专业人才提出的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虽然已经进行了改革,不过还需进一步完善。

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不足之处。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专业教师同时承担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式上已经是双师型教师了,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了。但是,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仅仅要具备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专业技艺,而专业技艺不是短时间的培训就能获得的,需要长时间的实践积累。这就是目前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师缺乏专业技艺。

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存在不足之处,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和老师都得转变观念。以前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记笔记,而一体化教学主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要在课堂上 “动”起来,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相对的自由。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老师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带来负面影响,有可能完不成预先计划的教学任务。

实训场地的建设中存在不足。学生数量多,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对设备的数量上就有了要求。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完善措施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我们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教学理念的平台,下面我将结合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针对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完善的措施。

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及内容。行动导向教学中的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个性能力。以往的课程建设中侧重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但社会实践证明我们不能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社会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让他们成为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

完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充分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综合应用好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辩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兴趣,从而促进他们主动来学习。加强他们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自我控制学习的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为自己的学习负责。

完善实训室的建设。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经济及自身实际情况,根据培养目标的需要,参照企业运作模式,制定较为现代化的符合企业要求的设备配置方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服务培养目标。实训设备要为理实—体化教学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提供保障。

总之,高职院校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及其他的一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继续探索和完善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将会使得我们的一体化教学过程更加规范,从而使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浅议;焊接;一体化

职业院校遵从“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遵从“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实践教学是教学体系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虽然在时间安排上基本相等,但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教师分离――理论和实践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施教、教学场所分离、教材分离、教学计划及课程标准分离等)施教、分离考核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撞车”或“脱节”,有些知识内容理论课上讲,实习课上也讲,有些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可能在理论课上没有讲到或讲得深度不够,有些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加深理解的理论内容在实训过程中又接触的较少甚至没有接触到等,造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够或难于理解,对实际操作把握不准,能力提高缓慢。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施教、分离考核的教学方式已很难满足社会生产对专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的要求,实施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施教、分离考核的传统教学模式改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综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操作,在兴趣中增长知识,锻炼技能。焊接技术是工业制造中一项重要的加工工艺,在发达国家,每年约有45%左右的钢材需要通过焊接加工后使用。焊接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要求学生具有适度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施教、分离考核的传统教学方式已很难满足社会生产对焊接专业技能型人才能力的要求,在焊接专业实施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操作、在兴趣中增长知识、锻炼技能的“一体化”教学势在必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在实施焊接“一体化”教学时应当注意: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焊接“一体化”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我们知道,教学组织的依据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学过程的实施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学计划,所以,要使“一体化”教学能够顺利实施,必须组织一批具有相应资质和能力的人员(包括专家、双师型教师、理论教师、实训教师、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等)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学生理论和操作技能方面的要求,考察企业生产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遵从“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并根据学校各方面所具有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一体化”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打破常规教学计划的束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焊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重组传统的课程体系,将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分成不同的模块儿,各模块儿中再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技能要求。比如,焊接专业的“一体化”教学计划可以先根据焊接方法、焊接材料、焊接结构、焊接检验分成几个大模块儿,在大模块儿中再分小模块儿,各模块儿中根据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不同,根据国家焊接职业标准对学生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考察企业生产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制定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技能要求。教学大纲是教学计划落实、教学目标实施的最基本教学文件。“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大纲应该根据“一体化”教学的教学计划来制定,对每个模块儿中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解、熟知、掌握等具体要求,并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比如安排学生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参观学习,缩短学生与企业生产岗位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就业欲望与学习动力。

二、编写与焊接“一体化”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职业标准相一致的“一体化教材”

“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和技能要求是依赖“一体化”的教材来实现的。依据“一体化”的教学计划、教材大纲和职业标准,遵从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遵从“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原则,遵循“理论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的认知规律,结合职业院校的学生状况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及企业的岗位需求,摒弃传统教材中中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将理论与实践充分有机地结合,以岗位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的需要、服务于企业生产的需要,编写一套充分体现焊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焊接“一体化”教材,比如:将《弧焊电源》与焊接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实践相结合、《焊接检验》与各种焊接缺陷的检测实训相结合、《焊接结构》与到企业中实践相结合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

三、打造一支本领过硬的焊接“一体化”教师队伍

焊接“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需要一支焊接“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因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充分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比如:将《弧焊电源》与焊接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现场面对实物的焊接设备来讲解设备的组成结构和相应的功能,学生对设备的结构熟悉后再指导学生按照设备的原理图进行拆装调试,进而设置故障引导学生检测故障并对故障进行维修,直至达到设备的正常状态;将《焊接检验》与各种焊接缺陷的检测实训相结合,学生在焊接操作技能实训过程中,对自己所焊的焊缝质量的好坏很关心,对自己焊接水平是否提高及提高程度也很关心,对焊缝进行焊接缺陷检测是衡量焊缝质量好坏的好方法,学生们为了检验自己所焊焊缝的质量,就会对各种各样的焊接检验方法(如气密性检验、氨渗漏检验、磁粉探伤、超声波探伤、断口检验等)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通过实训掌握住各种各样的焊接检验方法,并且对产生焊接缺陷的原因产生好奇,追根问底,直至寻找到避免缺陷产生的方法,这样,焊接操作技能就会相应地跟着提高。这就要求实施焊接“一体化”教学的老师,只是理论知识丰富还不行,还必须具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及娴熟驾驭多种教学模式(如现场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和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的能力,才能胜任“一体化”教学。为此,必须打造一支理论知识渊博、操作技能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的“一体化”(即双师型)教师队伍。有这样的教师固然好,没有的话,不妨选拔一些理论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又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老师经常到企业生产一线去现场实战锻炼;也可以选拔理论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又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老师与操作技能精湛的老师搭对实施“一体化”教学;还可以根据模块儿内容选派相应的“专业化双师型”教师,也就是说老师不固定,根据模块儿内容选派相应的精通该模块儿内容的教师,比如:哪位老师精通手工电弧焊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就让哪位老师教授手工电弧焊模块儿的内容,哪位老师精通CO2气体保护焊的操作技能和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就让哪位老师教授CO2气体保护焊模块儿的内容,这样在教授和训练过程中,对于某种焊接方法,老师能对学生进行更深、更全面的指导。除此之外,不妨经常邀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濒临教学现场解疑指导。

四、建设完备合理的“一体化”教学场所

第6篇

一、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制约因素

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要想提高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水平首先要清楚的了解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制约因素,只有清楚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完美的解决问题。

1、教学方式的不成熟。现阶段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的主体是教师,主要的模式是教师先对教学的教材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备课,这样就造成了教师为了教学而进行教学,而学生是微课学习而学习,教师与学生都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内涵,他们主要是为了上级的各种检查做好工作,失去了教育的真谛,要让学生为了兴趣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的学习才会更加有效果。所以教师要在教育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做好实施研究工作,结合市场的需求对内容进行扩充,增加实训的项目,逐步改善教学方式。

2、应用教学的不普遍。在教学方法上说过教学内容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扩充,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健全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按照市场的需求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工业技能型人才。教学中要根据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教学任务。在机电一体化的教学中要加强计算机技术的教育,在现在社会中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非常的普遍,人类社会也将复杂的工程都转化成了人机对话的形式,只有熟练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才能在专业领域进行应用,以此让学生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提高。

3、教学质量不高。机电一体化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专业的工业技能型人才,然而在现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质量并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只是一味的对课本的固定知识点进行学习,无法与实际社会生活相联系,理论知识只有真正的应用到社会实践中,才会充分发挥它的优势。中国传统的教学导致了教师教学质量的下降,这时候教师可以向国外的一些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机电一体化教学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将书面考试逐渐向理论实践进行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参与感,和教师一起进行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二、机电一体化教学设施的改革

教学环境的好坏也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为了加强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要对教学的设施进行不同程度上的改革,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技能技术的学习,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立足于将来的工作岗位。

1、对教学场所和学习基地的改革。教师的教学工具和学生的学习场所,都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学校要建立一个机电一体化进程的教学基地。机电一体化教学就要求学校本身应该具有先进的硬件条件,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学校要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建设,多建立一些校内实习的基地,配备与专业课程相匹配的教学设备,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给学生营造一个类似于日后工作环境的教学环境,让他们将来能够更好的食用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

2、教学课程的改革。机电一体化的教学课程要与各阶段的目标任务相结合,可以通过在社会上进行工作的学生的经验,通过整理和分析,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将工作中的任务作为教学中的任务,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当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在将来的工作中可能会用到,这样就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机电一体化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将教学的思路拓宽,明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积极地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促使学校的培养计划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3、教师素质的提高。对机电一体化的教师要求与我们日常文化课程对教师要求不一样,机电一体化的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能进行日常的理论教学还要能够对实践课程进行教学,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证书。所以学校为了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培养,要注重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学习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单位进行锻炼学习,真正融入到环境,能够对他们以后的教育起到很好的帮助,同时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的职称考试,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企业优秀职工来学校为教师进行辅导和教学,通过相互的学习,逐步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还而已设立一系列的奖惩制度,以此来激励教师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信心,提高的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让教师可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教学与普通文化课程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学校与教师压充分的认识到这些差别,在思想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认清形势,积极地对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努力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弥补自身的不足,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做更多的努力、贡献更大的力量。

作者:李曰广 单位:山东省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

第7篇

【关键词】:教学案一体化;高效学习;教师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大连市红旗高级中学物理组在"后发型"高中高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指导下,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案一体化。

通过采用"教学案一体化"这种教学模式,使原本被学生认为难学、怕学的物理学成为学生最欢迎、最感兴趣的学科。现对此进行简单介绍,以求跟广大同行共同探索。

一、指导思想:以"教"导"学"

1.以学定教:

教师教学的目标要落在学生学习的效果上。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并不是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准备是否充分、上课是否认真),而是看学生在课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理解情况、熟练应用情况。

教师教学的过程要落在学生学习的动态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否成功,并不是看教师设计环节多么精彩与出色,而是要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的情况(参与人数、参与环节、参与质量),同时,在此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互助探究的过程及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环节(释疑、纠正)。

教师教学的思路要落在学生学习的思路上。教学思路是否合理和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把教材知识讲得严密不严密,而是指教师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进而转换成学生智力结构的思路是否合理有效。

2.以教促学:

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发的教学指南,它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教师要深刻理解这种精神,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掌握它。如何才能让学生能够深刻领会课标的精神呢?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生活实际不断的向学生渗透物理思想、物理方法及物理规律,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所得、有所获、有所用。

"教"与"学"相辅相成,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广泛的参与(动手、动脑、动嘴、动耳、动鼻),学生才能真真正正地学有所得,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二、形成阶段

为了形成适合学生高效学习物理的教学方案,我们设定了目标:在三年内,要系统完善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案一体化教学(包括教学案、课件、习题、单元复习及检测),高一、高二备课组负责新授课内容,高三备课组负责总复习内容,每个年级各负其责,但又紧密配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案编制的要求和格式规范,为后阶段的教学案提供规范版本。通过三年的轮换,在原有年级设计的教学案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删减、补充、更新、完善,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优势,使教学案更具有实用价值,更贴近于社会、生活、生产、科技。

三、实施阶段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教学案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具备了这五个特征:能使学生沿着学案的引导展开自学,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和独立的学习过程;学案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学生自学的过程充满了浓厚的独特性特点;自学中对知识的主动认知、理解、感悟和运用,其实就是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正因为学生亲身经历,学生才真正体验到了获取知识后的甘甜和喜悦,最大可能的感悟到了书本中字里行间所吐露的人生哲理和是非曲直,而所有这些又都化作一份份非智力因素,成为促进学生不断追求新知、不断完善自我、不断健康成长的原动力。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这就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和研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通过学案,使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和巡查指导,实现了对学生的帮助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掌握学生对学案的预习和理解情况,根据学生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

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改进教学案的编制质量和针对性;不断地听取各领导的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教学案更加科学和合理,同时,不断提高教师自己的专业水平。

后记

教学案一体化的研究,真真正正的使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快速的成长起来,教学上从"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变成了"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这就是我们成长的蜕变,我暗暗对自己说:"不要因为每天重复的工作而轻视这份事业,正是由于不断的重复,才使自己能够快速的成长"。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钳工一体化阶段教学方法;基本技术学习阶段;综合应用阶段;强化阶段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172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钳工的要求也越来越精细,学好、学精钳工对钳工专业的学生来说,前途是一片光明。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学好、掌握好钳工技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在教学中,如何去把握?如何让学生感兴趣?在多年的教学工中,我运用了钳工一体化阶段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钳工一体化阶段教学方法,就是把一体化教学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来逐步落实各个阶段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 基本技术学习阶段

此阶段的目的:要求学生掌握钳工基本技术和安全操作规程,培养学生安全文明生产的意识。

钳工基本操作较其他工种复杂,操作包括:划线、锉、锯、錾、刮、钻、攻、套等,现代的企业需要的是技术全面,操作熟练的工人。在教学上不仅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基本操作,还要求他们熟练掌握钳工工艺等相关的专业的知识以及如何的衔接,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运用钳工基本技术。在此阶段采用穿插教学、教学录像相、示范操作、口诀教学和技术比武结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练习锉锯的时候,让他们自己动手,设计加工角尺。这样锉锯交叉进行,同时还穿插量具的使用,在这个过程中,操作与理论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单项训练,提出不同的问题。比如,在锯割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锯割不同的材料应该怎样选择锯条?锯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通过实践,进行讲授,学生更易于掌握。同时在训练过程中,同学之间进行技术比武,同学之间你追我赶,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及双手克服了困难,提高了技术。

在每个项目训练的过程中,通过看教学录像来提高同学们的技术,学生先看录像,老师再示范,进行动作要领详解,同学根据老师的详解一步一步去练习,逐步去规范动作,熟练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巡回指导,讲练结合,细心观察,坚持手把手的指导,发现不规范的动作要及时指导。对于共性问题查原因,集中示范指导。把学生不规范的动作摄制成录像,让同学们根据录像,找出不规范点,以利于改进其不规范的动作。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我在教学中运用了口诀教学方法。用口诀要领对照操作姿势和动作过程,操作姿势和动作过程检验口诀要领,促进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錾削是钳工的一项强力手工操作,我在讲解锤击要领时,运用了以下口诀:

肘收臂提举锤过肩,手腕后弓三指微松,

锤面朝天稍停瞬间,目视錾刃肘臂齐下,

收紧三指手腕加劲,锤刃一线走弧形,

左脚着力右腿伸直,动作协调稳准狠快。

在这个阶段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一步步的掌握了钳工每项训练,严格按照每项技术要求进行操作,才能很好的完成钳工基本技术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综合应用阶段

此阶段目的在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机械制图、几何公差与测量等),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纸能力,培养学生对基本工件的工艺分析和编制工艺步骤的能力,增强学生掌握工件加工方法和控制尺寸精度的能力,有效的融合各单项技术,逐步提高钳工技术水平。

具体步骤:

2.1 对实习图纸进行识读、分析

正确分析图纸是正确加工工件的前提,要结合《机械制图》、《几何公差与测量》相关知识,在此阶段,进行讲授,学以致用。

2.2 制定加工路线,找出在工件加工时的重点控制部位

首先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状况提出相关问题。比如:该工件的加工工艺如何编写?如何控制加工精度?根据图纸的分析,以组为单位讨论、编制工艺步骤,确定加工和测量方法。然后,教师根据每组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

2.3 工件加工

在工件加工中,要严格按照制定的加工步骤,严格进行尺寸精度、形位精度等的控制。有的同学在加工过程中,没有顺序可言,这样在加工过程中就失去控制的基准,工件的加工精度达不到要求。教师要对加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指导,重点检点控制部位。

2.4 检验成果

在工件加工完成后,及时对学生的工件进行检测,找出偏差存在的原因,指出改正的方法,针对共性的问题,统一纠正,共同改进。

3 强化训练阶段

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工件的工艺分析和工艺步骤编制能力,启发学生对关键部位的加工、测量的灵活运用,寻找节省时间的先进的加工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钳工技术。

在这个阶段进行典型工件的强化训练,在训练中练就W生吃苦耐劳的精神。训练时建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对照这评分个标准,了解训练要求,教师利用这个标准,评判学生的技能,教师利用技能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增加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采用钳工一体化阶段教学,逐步提高了学生的钳工技术的水平提高了,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和协助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安全文明生产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汉荣.钳工生产实习’96新版[J].中国劳动出版社.

第9篇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 《机电一体化》 中职教育

《机电一体化》课程是一门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交叉学科。课程主要内容是运用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业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设计与制造;并以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技术、经营和管理且具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

课程内容和理念虽紧跟市场步伐并极具前沿,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无法与之相匹配。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谈起理论知识或许头头是道,但真正操作起来,往往面面相觑、毫无思路甚至错误连连、废品成推,造成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专业能力产生质疑。因此,要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且具有一定操作经验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就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做融为一体,从根本上解决课程理论与实际操作相脱节的问题,培养出市场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学、做”理论很早在中国就有了明确的阐述。在《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中,陶先生认为“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教学做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一体化即“Integration”,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联系后会产生新的结构和系统,由此产生新的功能。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是事情需要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知行统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工作现场或实训室,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做掌握知识,进而通过再学、再做、再教提高操作技能,最后完成预定任务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由易到难,逐渐深入,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在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

《机电一体化》是一门操作性强和实用性高的课程,加之中职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无疑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在《机电一体化》中如何实施“教学做一体化”

1.深入钻研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用任务驱动方法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教材的系统性,按照真实工作情景重组教学内容。因此,中职学校教师应深入企业调研,全面研究企业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深入钻研教材,确立教学任务,以实践操作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进行教学活动,最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整合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一体化。

根据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效果最佳化。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惯例,努力让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从教与学的单行道改变为教、学、做互动的多行道,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所以,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综合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创设工作情境,或把教学场地安排在工作现场,让学生身临其境,实现从学生到“工人”身份的转换,不仅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在一体化教学中,整个教学设计和组织都以实践操作为主线,突出技能训练,围绕实践操作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考虑从教和学两方面、两条主线入手。一条线是教师讲授,重点是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条线由学生以组、团队的形式寻找和确定实际项目,根据教师的指导,在做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在操作中验证理论。同时,用理论指导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性问题集中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促进理论教学过程与实践教学过程的融合。

三、“教学做一体化”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实施效果

在教学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对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后,学生在听中学、学中做、做中学,在做的过程中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在求知欲和兴趣的驱使下,会不断思考和探索,则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做一体化”以实际项目驱动进行学习,老师在指导学生做项目的过程中,可以精准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的盲点和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实际项目的演练,学生已经深入掌握了操作流程和要领,再做项目时就不会茫然,更不会无从下手,变得更加自信,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3.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做一体化”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更加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指导实际项目的运作,教师对机电一体化这门课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教育与职业,2009(5).

[2]闫玉梅,杨晓华.商科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教学模式探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2卷,第6期.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化学 一体化教学 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187-01

一 中职化学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内涵

中职化学课程一体化就是将化学课程的理论课与实践课、实验教学进行整合,将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验教学融为一体。同时,中职化学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场所可以安排在具有实验器材和教学器材的实验室,师生双方可以边学边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抽象概念变为直观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 中职化学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1.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化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和训练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以及实验仪器的操作使用,从而让学生具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化学分析和检测的能力。显而易见,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大部分章节都有对应的实验。而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进行实验教学,这样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同步,不能够让中职学生更好地进行化学课程的学习。

2.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质上是“教、学、做”一体化,即在理论的教学中穿插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直观的学习,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让感性认知能力来弥补理性认知能力的不足,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理论知识,沿着实践的阶梯逐步前行,并且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完成从初学者到熟练者的成长过程。由此可见,中职化学教学如果能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而且还能通过实验教学激发中职学生的感知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弥补基础差学生的理论知识的不足,提高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从而改善中职学生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成效。

三 中职化学一体化教学的对策

1.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

要实现中职化学一体化教学,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做的就是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要制定一个与化学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目标和任务。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必须要体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和中职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中职学校教师要从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学校所培训技能人才的需要来进行课程标准的编写。有了课程标准再编写教学计划,紧密结合实践的要求,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2.教学场所的准备以及教师的培训

中职化学一体化教学要求的是化学理论与化学实验能够进行一体化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并不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一体化,因此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可以进行中职化学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场所,并且在这个场所配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教学仪器供教师进行一体化教学。同时,笔者认为要实现中职化学一体化教学,教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中职学校还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可以采取校外和校内培训方式。

3.更新教学模式

在旧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先在教室里面上化学理论课,然后再到实验室上化学实践课。这就容易造成中职学生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往往出现遗漏化学理论的现象,导致化学实验的不完整,不能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验。如果我们采用化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合理地进行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合理安排课堂时间,让学生学了理论后就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领会相关化学知识的能力。如果我们还运用传统的模式,学生在学习理论时就会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理论知识灌输,不利于操作技能的提升。

4.激发兴趣

第11篇

关键词:工学一体化 教学设计 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113-01

1 工学结合一体化创新性教学的意义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技能型人才是目前企业所大量需求的,企业希望他们能够从事产品的制造、装配、设备的维修等综合性工作。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在学习到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从业所需的各项技能也能得到一定的训练,使他们具备除了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关键能力之外,在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工学结合一体化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全面发展为目标,要求在教学策略上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开放式的认知、思维和工作方式,在自我控制和合作的学习环境中,构建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教学方式、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得“变”!

2 老师为导,学生为主演――教学方式的改变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作为配角甚至是旁观者的角色来分配,本末倒置了。如果把教学活动比作一场演出,那么学生应该是主演,而老师,只能充当导演的角色。老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将“先学后做”变为“边做边学”。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改转变:(1)教师从“单一讲解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2)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创新性”转变;(3)课程从“知识讲授、理论思维型”向“知识应用、能力训练型”转变;(4)学习载体由“知识、概念、定律、逻辑推导”向“工作任务”转变;(5)学习单位由“个人学习”向“团队协助”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即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关系,而是具有一般社会特性和社会品质的角色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不再是制度上的支配――从属关系,而是具有感情体验的精神协调关系,可以建立起真实、接收和理解的互动关系,由此而产生和谐、积极并充满活力的学习气氛。

3 工作任务为驱动――学习情境的设计

“普通铣销加工”科目是加工中心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为了顺应一体化改革工作,我们编制了专门的教材和学材(工作页),在项目载体的设计过程中,以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出发点,从“可衡量性”、“可达到性”、“相关联性”和“限期完成”等方面去进行设计,并且从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去综合考虑,为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工作情景描述”、派发“生产派工单”等方式,模拟工厂生产情景,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具体实施。下面以“普通铣销加工”中的“学习任务十一精密平口钳的制作”为例,说明学习情境的设计理念,如图1所示。

4 “六环节”环环相扣――教学流程的设计

在引导学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时,我们主要是按照“六环节”来设计教学流程,分别是:资讯(做什么?)计划(怎么做?)决策(明确制造方法和生产手段)实施(产品制造)检查(产品是否符合专业标准?)评价(下次还有什么需要完善的?)。在“六环节”的设计中,从初阶段的“资讯”环节至“评价”环节,仍然紧紧围绕“学生为中心”的宗旨,以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能力为出发点;老师只是起辅助和适时引导的作用。

通过以上学习情景和教学流程的设计,有以下优点:(1)使得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具象的产品;(2)学生被动的接受变成了主动的探索;(3)单一的课堂学习变成了形式多样的“工厂”生产;(4)唯分数论变成了能力综评。

5 结语

改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设备配置与学生人数的均衡问题。一体化教学涉及面广,所需掌握的知识点比常规班级的多得多,如果场地和设备等配套设施不能同步跟上的话,在有限的课时里,只能以缩减理论内容的方式来解决;由此导致的后果也是明显的,比如试点班学生所掌握的“机械制图”知识比常规班级的就弱了很多。期待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与时俱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更加充分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12篇

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之一,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一年多的探索中,我在教学中贯彻教改理念,将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和课堂教学改革放到同等地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乐趣,也有迷茫的苦恼,通过对每一节课的精心打磨,我对历史学科如何贯彻学案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历史学科教学案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反思。

一、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

教改最大阻力和动力都在于教师。通过改革,我对课堂教学的观念有所变化。以前的课堂,经常是我洋洋洒洒的舞台,我认为教师的乐趣也正是在于讲的精彩,所以经常会“满堂灌”。学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总是听老师“讲”才觉得是学习。通过教学案一体化的实施,我深深认识到,课堂应该交给学生。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以前我往往在备课时想如何将这段历史精彩的呈现给学生,而现在我琢磨如何适应学生的需要,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所以在授课中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组呈现学习成果,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点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改试验中,也会困惑,有时候感觉,课堂讲这么少会不会影响教学效果啊,但是事实证明,讲的少了,不一定等于学习效果就差了,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摒弃思想中的惰性,摒弃熟悉的教学模式,在教改中实现学生的发展,自身的提高!课堂中,习惯洋洋洒洒,习惯将课堂变成教师演绎的舞台,并不是特别好转变。我的课堂谁做主?毫无疑问,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做主的应该是我们的每一位可爱的学生!

二、教学案编写质量是关键

教学案作为师生共同使用的资料,其质量关系到改革的结果。网上有可供参考的学案,但是质量高的不多,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编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全面把握重难点,认真选题,拿出一份高质量的学案。历史学科的教学案编写原则既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又注重对学生基础的夯实、思维的启发。我们的学案几经变革,比较成熟的版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梳理、知识体系、预习检测、课堂检测、课后拓展、学习反思。其中供教师使用的教案还包括思维点拨部分,通过史料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重点与难点。另外题目的选择应结合考点,对学习效果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三、自学能力培养是核心

我校教学案一体化改革的落脚点在于学生的发展,其中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终身学习理念的确立是重点。我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自学能力普遍不强,很多学生停留在初中学习等、靠、要的阶段,故在高一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课。历史学科将学法指导贯彻于教学的始终。我在教改初期曾专门开设了《学法指导课》,目的在于教会学生以下内容:如何自学历史教材;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记忆历史知识;如何整理知识结构;历史学科常用学习方法;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历史问题,历史作业考试要求,如何进行考后反思等。其中如何自学历史教材是重点,考后反思是难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理论往往过于枯燥,学法点拨课可能效果会打折扣,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经常点拨学法,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全程关注,勤于监督。另外,好其师则亲其道,教师自身的知识素养、人格魅力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会起到制约作用,但是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学管理是否有效、到位。所以在教改实验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训练、检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学习检测是补充

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而言,检测作为学生学业评价机制的重要手段无疑十分必要。学生通过及时的反馈能够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行必要的调整。我在教改过程中,采用如下检测方式:课堂提问、默写、习题训练、单元测验等等。在每节课的前五到十分钟,我通过十道左右的填空题用听写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用十分钟进行课堂学习效果检测,在课堂中,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全面参与,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反思。

五、教师点拨是必要环节

教师在课堂中讲不讲?讲多长时间合适?这是我比较困惑的问题,历史课堂似乎教师不讲就失去了学科的魅力。在教改过程中,通过近一年对“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的学习、研究,我认为其都注重对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这一点同我校所提出的教改模式是一致的,这也印证了教改方向的正确性。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过程中,我对“讲”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实施教学案一体化,并不是老师不讲,而是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对重难点问题以及学生不会的问题进行精当的点拨,这对要求教师必须对教本和学情都要有深入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