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9 12:09: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石油化工实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综合素质 培养模式 精细化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17
1 前言
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为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2012年新开设专业。为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因此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着以下现状:第一,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起步晚,学校的层次低;第二,师资力量不雄厚,能进行科研的教师水平还有待提高;第三,生源质量不够高,英语水平也较低;第四,国内目前高职院校尚缺乏适合创新型人才教学的培养传统,必然会产生学习掌握基本知识的技能式人才培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1-2]。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要完成好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这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人才的各种能力中,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应贯穿于大学生教育过程,在教学及管理上都应为其创造必要的条件。而科研项目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把科研能力培养引入到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更加积极地猎取信息,增强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科研活动,需要多种能力运作,需要丰富的知识作基础,这种内在要求会使他们自觉地去学课本以外的知识,主动地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并且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提高[3]。
实施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修订与之相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
本研究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理念、原则、要求、方法和手段,围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化工行业特点和我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创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思和规划。
2 研究目标、内容和关键问题
2.1 研究目标
探索一种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精神。
2.2 研究内容
第一,调研相关企业目前的状况及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未来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第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
第三,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深度融合。通过师生合作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四,相应的精细化工、日用化工方面的技能考证的培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第五,学生参与实习工厂的规划、建设、设备的安装使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让学生熟悉整个工厂的建设、运作过程,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熟悉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产品研发路线,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2.3 关键问题
第一,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第二,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深度融合。
第三,学生科研的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计划
3.1 技术路线
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和素质要求的企业调研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的深度融合,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学习精细化工、日用化工方面的技能考证的培训,培养学生的动手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实习工厂的规划、建设、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熟悉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产品研发路线,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3.2 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法、产学研一体法、理论实践结合法、归纳总结法。
3.3 实施方案
第一,调研相关企业目前的状况及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未来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制订了工作任务和专业能力分析表:
[[序号\&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专业能力\&1\&精细化工装置的正常工艺操作。\&精细化工装置的正常开车、运行、停车、原料的投料、产品的出料、生产工艺参数控制等。\&精细化工装置的操作和维护、工艺流程的熟悉和参数控制、产品的质量控制。\&2\&精细化工产品的配方设计操作。\&精细化工产品的配方设计、开发、实验研究以及产品的中试。\&产品的配方设计、实验开发、解决生产中的问题。\&3\&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正常工艺操作。\&石油化工生产装置的正常开车、运行、停车、原料的投料、产品的出料、生产工艺参数控制等。\&大型机泵、反应器、精馏塔等设备操作,装置操作平衡调节等;DCS操作,产品质量调节,常用助剂的配置与加入。\&4\& 原料及产品的质量性能分析操作。\&原料的性能检测、产品的质量检测分析 。\&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能力。\&]]
第二,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
专业技术平台课:高等数学、化工机械与设备、化工制图与CAD、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石油化工专业英语、化学化工理论基础、化工单元操作及仿真技术、精细有机合成技术、石油加工技术、化学分析技术、认识实习。
专业技术核心课:精细化学品生产工艺、日用化学品生产技术、仪器分析技术。
专业拓展与延伸课:市场营销与策划、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第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教育部16号文的精神,精心设计教学模式,主要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工学结合、任务驱动、校企合育等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师生合作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使教学和科研创新项目深度融合。
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根据精细化工行业的特点和教育部16号文的要求[4],注重生产性实训,并将实训和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现场教学。目前本专业已建立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实训室以及一吨和两吨规模的2套精细化工产品生产装置,为本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生产现场,由企业专家和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现场教学,做到了课堂与生产实习地点一体化。
工学结合模式: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利用学院合作企业多的优势,安排了部分理论授课及工艺操作实训项目到企业去完成。 如针对石油加工技术部分的教学,分为以下几步来完成:一是认识实习,使学生对石油加工装置如常减压装置、催化裂化装置等有一个总体认识;二是课堂理论讲授单元知识和石油加工工艺流程、主要工艺操作条件等并结合仿真进行教学;三是校内生产性实训装置操作;四是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石化企业,进行石油加工技术工作岗位的实际操作,熟悉装置的开停工及正常操作方案,结合实际操作经验,分析常见事故现象、原因,找出合适的处理方法。
任务驱动,创新项目和教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精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和石油加工生产过程的基本知识和主要生产操作技能。围绕这个任务,结合学院提出的对学生创新项目的要求,展开了针对精细化学品、日用化学品生产过程各个模块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进行创新项目导向法教学。例如杀菌护肤洗手液的研发项目,首先,由教师下达研发任务:熟悉杀菌护肤洗手液所需的各种原料性能、研究和实训中所用的各种设备和仪器以及正确的生产操作方法;其次,结合所学的配方设计原理,由学生制定适合的配方和正确的加料操作顺序及操作方法,然后获得教师认可;最后,学生按照已确定的配方和工作步骤来工作;结合产品的性能评价和学生完成操作后的自评和互评,由教师对操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出现,而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校企结合模式:通过与中石化广州石化等大型企业合作,构建 校企合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石油化工生产操作方面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能胜任石油化工生产操作、工艺运行、技术管理等职业岗位。校企共育就是学校和企业共同确立本专业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考核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共同考核与评价学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目前本专业与相关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被评为广州市示范性实训基地。
多种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干中得到了培养。培养了未来岗位群所需技能,实现了学生毕业后的 “无缝”对接上岗。
第四,通过精细化工生产与分析方面的技能考证的培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能力。
第五,学生参与实习工厂的规划、建设、设备的安装使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让学生熟悉整个工厂的建设、运作过程,完整的产品生产过程,熟悉小试-中试-大生产的产品研发路线,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精神。
3.4 具体实施计划
2012年9月-2013年6月,调研相关企业目前的状况及对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精细化工)专业人才未来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要求。确定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核心技能,进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等,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认同感。
2013年6月-2014年6月,主要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和分析产品性能的能力,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2014年6月-2015年6月,开发出几种常用的产品,如洗手液、洗衣液等,并用于生产。在满足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需用的基础上,投放市场,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精神。并为未来学生自己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4 预期成果及经济效益
第一,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行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认同感。
第二,学生具有开发精细化工产品和分析产品性能的能力,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提高就业能力。
第三,开发出几种常用的产品,如洗手液、洗衣液等,并用于生产。在满足学校学生和教师的需用的基础上,投放市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第四,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意识和精神,并为未来学生自己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第一,在培养学生精细化工产品开发与生产技能的同时,利用石化工程系专业群的平台,拓宽专业技能,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石油加工技术。
第二,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方面,将专业学习、创新科研项目以及生产性实训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创业意识。
参考文献:
[1]苏付保,黎健杏.加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1):27-30.
[2]黎彧,林春晓.高职化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14(10):65-69.
[3]黎彧,马丽南,向华.提高化工类高职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1,(9):53-58.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作者简介:侯慧玉(1976-),女,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产品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篇,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075
袁宁宁,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075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reform is the core task of teaching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 we developed the project-oriented Mass Transfer Separ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which highligh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reformed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ean, and examination method etc., and improved training conditions; it used the teaching methodology of "task-driven" and "project-oriented", realized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and received a good teaching effect.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传质与分离;课程改革
Key words: project teaching;mass transfer and separation;curriculu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76-02
0 引言
《传质分离技术》是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传授石油化工生产中传质分离的基本原理知识、培训传质分离岗位的实际操作技能,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按照工学结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法对《传质分离技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和考核评价方式等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提高了教学质量,突出了高职教学特色。
1 依据岗位能力结构要素确定《传质分离技术》课程目标
为更好地完成《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建设,使其更加适合高职教学特点,更加符合企业人才需求,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对专业课程起到支撑作用。《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组成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研,广泛征求多方相关人员意见、建议。
调研走访了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北燃(锦州)燃气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辽宁华锦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加氢联合装置)、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制油分公司等企业。调研的车间及典型岗位见表1。
1.1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企业及岗位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虽然是新办专业,毕业生只有两届,但是就业形势很好,学生就业率100%。就业的主要企业有煤化工、石油化工、有机化工等企业。大约98%的毕业生首次就业岗位为生产一线操作岗位,其典型岗位(与本课相关的)有:泵、风机与压缩机、换热器、蒸馏塔、吸收塔、萃取塔、过滤除渣、沉降分离、吸附净化等岗位。岗位操作类型为内操或外操。
1.2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职责和工作任务 主要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可归纳为:在对本岗位流程、设备熟知于心后,能完成装置开车、停车,平稳运行调控,设备巡检、维护,事故、故障处理,基本物耗、能耗计算等。
依据各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与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研究,将不同岗位中相同类别的工作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形成既有普适性又有特殊性的“职业行动能力域”,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本专业岗位操作人员的主要岗位(群)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1.3 《传质分离技术》课总体教学目标 依据主要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提炼出《传质分离技术》课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并制定《传质分离技术》课程标准[1]。
2 围绕《传质分离技术》课程建设方案进行课程开发建设
成立有企业技术人员参加的《传质分离技术》课程建设开发组织,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建设方案。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典型化工单元操作的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化工总控工高级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深入企业,广泛调研和对典型岗位任务分析后,构建《传质分离技术》课程。
2.1 开发《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配套教材 在有企业专家参与下开发出《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配套教材[2]。教材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遵循国家职业标准与生产岗位需求相结合原则基础上,要打破课程界限,有效整合了化工原理、化工单元操作实训、认识实习、化工制图、化工仪表与自动控制等多门课程的部分资源,并将化工总控工考核内容融合于课程教学之中,依托实训装置和实训基地,使教材更加适合实现工学结合项目化教学。教材具有如下特色:
①所选教学情境是经过调研论证的相关企业典型单元操作;②突出高职特色,依据生产实际的化工单元操作岗位,操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知识来选择内容,主次分明;③依据工作过程导向重构课程内容,与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项目化教学要求相适应,体现“讲、学、做”一体化,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④工作任务典型,既承载知识又承载技能,且知识支承技能;⑤知识由简到难,技能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2.2 创建与《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条件 实施课程教学,校内应具备以下实训条件:多媒体专业教室、仿真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模型、实物等教具。使用时不与其它班冲突。课程教学对硬件环境基本要求见表3。
校外实训条件:具有对应本课程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可以在校外真实生产现场完成教学任务。
建成或开发的实训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训条件已到达或超过教学基本要求,完全胜任《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需要。
3 《传质分离技术》课项目化教学具体实施
按设计的学习情境组织编写教材、教案、课件等。制定全方位、全过程监控考核方案,确定监管组织、成员职责,开展项目化教学。
3.1 以项目、任务为导向实施“讲、学、做”一体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结合学生、老师和实训设备的学习领域三要素,突出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将每个任务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来组织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布置工作任务,组织相应的工具、设备、实训指导书及资料等供学生选择、决策,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在教师的监督、引导下,进行操作并做相应操作记录,期间根据考核标准进行过程考核,以督促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最后通过讨论、总结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和能力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的方法以及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3.2 《传质分离技术》课程考核评价 改革考核制度,建立适应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传质分离技术》课程项目化改革的一部分。
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建立适应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制度。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评价。从考试内容、形式、管理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按课程总体设计要求,为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思路,每个学习情境都设计了一套相对完整、切实可行的能充分发挥考试功能和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目的的考核评价方案[3]。将考核与“教、学、做”同步,围绕对知识在生产实际应用与技能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考核。
项目化教学考核方式改变了重知识,轻能力;重笔试,轻操作;重期末试卷分数,轻学习过程评价的考核方式,考试方式突出了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要全面、系统、公正地评价教学效果。
4 教学效果
在两个专业各选两个平行教学班进行一个学期的对比教学,考评结果见表4。
由此可见,实行项目化教学的班级学生成绩较高,动手能较力强,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突出,而且在全校10个班级开展的化工生产技术大赛获胜的6名选手中有3人来自项目化教学班,也说明项目化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好。
参考文献:
[1]齐向阳.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群)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物理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产过程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化工原理、分离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等后续课程,都需要用到大量有关物理化学知识,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与这些专业课程知识的衔接与渗透,并适当引入部分实际生产原理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例如,物理化学中的相平衡与化工原理中的精馏联系紧密,在学习了完全互溶双液系气液平衡后,再讲解精馏原理。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相平衡的理论知识,又了解了相平衡理论的具体应用。又如,化学平衡、反应速率及溶液等内容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应用广泛,讲授时可适当增加一些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传统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工学结合不到位,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生产结合不紧密。②教学方法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③教学评价指标单一,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为主,忽略了过程的评价。针对这些现状,本课程采用了项目驱动教学法教学。
2.1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设计项目驱动教学法,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以企业案例为核心,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将所要讲授的知识隐含在典型案例中,以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物理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实践获取知识是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教学项目的设计是整个教学的关键,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依据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经仔细分析研究,设计出包含关键理论知识的实践项目。例如: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测定、碳钢在碳酸铵溶液中的极化曲线测定绘制、环己烷-无水乙醇二元液系沸点组成图的绘制、乙烯基正丁基醚与正丁醇有效分离等。通过实验测定与理论计算的比较、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2.2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理论教学、实训过程、分析总结和过程评价。理论教学:引入案例,提出问题,讲解案例需要的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实训过程:作为教学内容实施的载体,主讲教师将实训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任务,按照企业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对学生分组,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之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根据任务查阅资料,相互交流、讨论,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在完成方案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完整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总结:教师通过指导观察,对实验方案及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总结,同时用相关理论对案例进行剖析,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过程评价:考察学生从方案设计、实训过程到结果分析,包括理论知识、实验室安全管理等方面是否完成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出客观评价。
3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由于板书占据时间长,课堂信息量较少。用PPT课件和Flas上课,内容生动、形象、直观、丰富,课堂教学容量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由于物理化学许多问题抽象、逻辑性强、公式复杂,多媒体表达文字显示速度快,学生思维跟不上,不适宜所有内容都用多媒体授课。建议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方式授课,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全面、可控的考核体系
《物理化学》课程考核采用理论考核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考核方式如下。理论考核:采用闭卷、笔试方式,占总成绩的60%。主要进行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分析理解能力、数据综合运算能力的考查。过程评价:占总成绩的40%。包括学习积极性和阶段学习效果评价(日常考勤、课堂表现、实训项目的设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操作能力、实训报告、课堂作业),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实验结果讨论、分析答辩),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评价。
5结束语
关键词:精馏操作 平衡
精馏操作单元是化工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单元过程之一,也是化工企业应用最广泛的单元过程之一。熟练地掌握其操作方法是化工类专业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能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和操作技能得到提高,进一步缩短高职学生入厂后的适应期,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一、精馏装置简介
学院投资几十万元建设精馏实训装置,该实训装置为一种集实训、实训、科研、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四位一体多功能化工培训装置,为学生现场操作真实的工业生产装置提供了条件。
1.精馏单元现场装置及工艺
在精馏实训装置中,所用设备包括精馏塔、原料泵、回流泵、塔顶产品泵、原料预热器、塔预冷凝器、原料储罐、回流罐、塔釜产品罐、塔顶产品罐、缓冲罐等。
本单元是连续精馏操作过程,原料为18(以下均为质量百分比)的乙醇水溶液,经过精馏塔分离后,得到馏出液纯度为89%的乙醇。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原料液经流量调节器FIC01控制,以4L/h的流量进入预热器E103中,预热至60℃(其温度由温度调节器TIC10控制)后,从精馏塔的第六块塔板(全塔除塔釜外共10块塔板)进料。塔顶蒸汽经冷凝器E104冷凝为液体后,经缓冲罐V103进入回流冷凝液储罐V104中。当V104的液位大于回流液位控制上限(其值为150mm,由调节器LIC02控制时,系统自动启动回流泵Pl02,进行塔顶回流。当塔顶温度小于79℃并且回流冷凝液储罐V104大于回流液位控制上限时,采出泵自动采出,作为塔顶产品经流量计F103计量后进入塔顶产品罐V105中。
塔釜液体的一部分经再沸器E10l加热后送回精馏塔,另一部分作为塔釜产品,经塔底冷却器E102进入塔底产品罐V102中。,精馏塔塔釜液位由液位调节器LIC01控制,当液位高于规定值380mm时,电动调节阀VAl04自动打开,当液位低于规定值380mm时,电动调节阀VAl04自动关闭。
2.精馏单元操作实训步骤
2.1检查各管线阀门是否处于正常的开关状态;
2.2检查仪表和电源开关;
2.3开启全凝器上水阀,调节流量至200~300L/h;
2.4打开电加热器,调节再沸器加热电压,使塔釜温度缓慢上升,防止塔釜温度超过95℃;
2.5打开回流泵电源开关,当塔顶冷凝液储罐的液位大于回流液位控制上限时,启动回流液泵,进行全回流;
2.6调节原料进料流量控制器FICO1,使进料流量保持在4L/h左右;
2.7打开塔顶采出泵P103电源开关。当塔顶温度在78~79℃并且回流冷凝液储罐液位大于规定值时,采出泵采出;
2.8保持塔釜温度在94℃左右,塔顶温度在78℃左右,回流液位在150mm右右,记录实训数据。
二、精馏操作把握的几个主要环节
1.三大平衡
1.1物料平衡
精馏原料是水与酒精的混合溶液,在精馏期间,由于酒精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所以酒精会从塔顶蒸出,而水会从塔釜放出。所谓的物料平衡,就是装置在正常的运行期间,总的进料量要等于从塔顶蒸出的酒精量和从塔底排出的水的量之和,即有m进料=m酒精+m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塔底的液位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波动。不然会使塔底液位超出其规定的浮动范围。
1.2热量平衡
温度的因素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在精馏塔的众多热电偶中,我们只需要随时关心两个热电偶的温度示数即可,这就是塔底温度和塔顶的温度。
A.塔底温度的高低直接能够影响到最后的产品的产量。如果塔底温度太低混合溶液中的酒精组分便不会蒸上去,所以会导致回流罐中的酒精量很少,从而影响产品的采出量。通过多次的实训总结得出结论,塔底温度宁可高也不可低,一般认为塔底温度达到了95~96℃之间比较合适。
B.塔顶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最后产品的质量。若塔顶的温度太高,那么回流罐液体中水的含量就会大增。若塔顶温度太低,回流罐中的液位就会更少,因为许多的酒精没有被蒸上来。塔顶温度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波动,都有78℃左右,本因素不是很重要。
1.3压力平衡
实训时,塔的压力指数一般不会超标,前提是阀门开关正确,这项要求操作者把各个阀门控制位置搞清,根据不同的实训步骤正确开关,此项要求操作者集中精力即可。
2.回流量与采出量的控制
回流量的大小取决于塔顶温度的高低。采出量的大小取决于回流罐中液体的多少。若塔顶温度合格,即在78℃左右,那么在回流量不变的基础上,尽可能多的把回流罐中的酒精送到产品罐中,此时的产品的质量一般都是合格的。实训期间回流罐中的液位可以保持在它的零刻度线以下,即能看见有即可,不可将回流罐中的液位积的太高,不然在停工时不能将产品送出装置从而影响产品的产量。
回流的开始是在回流罐中有液位时打开回流系统,先少开,随着回流罐中液位的上升逐渐开大(不要太大),回流维持一段时间之后开始采出(大约是2~3分钟,此时回流罐中的液位仪达到了10mm),产品大量的往外送(要确保塔顶温度在78℃左右),在回流罐中液位很少时,将采出泵的频率调小,减少产品的外送,从而维持回流罐的液位,防止泵抽空。
3.原料的预热与加热
实训开始,则打开塔底的电加热档(全开),但是为了保证原料在很短的时间达到预热温度,则也应该将原料预热罐中的电加热棒打开(开始全开,最后逐渐的减小)。塔底的加热棒应该如始终大功率的运行,绝不可以让塔底的温度低于92℃;
4.三台泵的使用
原料泵、采出泵、回流泵三台泵中的回流泵和采出泵是变频泵,回流泵和采出泵开启程度视塔底温度和回流罐的液位而定。可以这么说,这两个泵是相容相克的关系,一个开大,则另一个就得适当的关小。
5.进料位置的选用
如果进料位置选择不好会导致一开始就将塔底的液位注入超标。后来经过多次实训我们总结出的三个注意事项:①原料浓度较低时选用下进料口;②原料浓度较高时选用上进料口;③应严格控制塔釜液位的范围,液位太高、塔釜温度过高容易造成液泛;液位太低,容易使电加热棒干烧,损坏设备。
参考文献
摘要:职业教育培养方向决定了实训在高职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和意义。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所在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了办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特色以及取得的一些成绩。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特色
一、实训在高职专业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和意义
(一)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经济每年以超过8%的速度增长,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技工人才、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与此同时,从教育内部来看,由于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普高热升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很大。社会人才结构失衡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就怎样发展职业教育,教育部和财政部启动了工作调研并得出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突出的三个问题:一是近年来虽然我国职业院校高职比普通高校就业率高,但是质量不高,稳定率不高。调查显示,有些院校的毕业生到工厂里去超过3个月的不到60%,而30%多都流失了,其原因主要在于这些职业教育和企业对接的不好,学校培养的人才质量特别是实操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全国预算类的教育经费一共是2135亿元,但是职业教育在其中的比重仅为10.56%。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实训设备不够,学校发展受阻,给人才培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学效率低,很多学校虽然有了演示的仪器设备,也有一些实训设备,但是更多的是在这些设备面前,或者在课堂里面跟学生讲技能,而这种通过讲的方式学技能,学生在掌握的时候,效率与实际操作相比只有20%的效果。
(二)实训在高职专业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和意义
职业教育一定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实训教学已成为连接企业需求和学校培养方式的极为关键的教学环节,而调研的结果集中在了职业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这一环节的薄弱上,最重要的问题恰是最薄弱的环节,所以不遗余力地构建符合高职办学目标的实训教学体系,改善实训教学条件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与课程理论的有机融合,突出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走出原有“学科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对于操作性、实践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专业,同时又是20世纪末才开始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起步的一个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就有着更多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改善的必要性了。学校的教育既要注重理论的传授、把握行业发展的脉搏,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而面对资金紧、各专业作业环节多、涉及面广,如何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学校资金、地方资源建立起真正能培养具有较高技能、有特色、能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职人才的实训体系和场所是当前高职学院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教学特色
本院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十分重视,大力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以就业岗位特点为导向设置实践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营造实践教学环境,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为模式落实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满足了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
(一)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目标
明确高职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时应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同时考虑职业素质教育,以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培养内容的衔接和互通。课程设置要与职业标准相融合,教学内容应尽量覆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技能鉴定与学校教学考核结合起来,让教学考核保持职业性方向。
2.实践教学内容
各专业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析,参照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等形式的培养完成学生的基本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训练。在实施过程中,力求保持特色性原则、一体化原则、注重过程考核原则,并合理设计与安排实践训练项目,即认识实习(校外合作基地)―课程实践与设计(校内)―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校内、外实训基地)―毕业实习(校外合作基地)―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校外合作基地),所有实践性项目均有多元化考核及成绩。
特色性原则体现在:
(1)课程实践环节: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实践教学是服从和依附于理论教学、作为对理论教学的解释和说明,课程的实践环节多为验证性实验的做法,变实“验”为实“训”,推行设计性、操作性强的训练项目,如电子、化工、分析等课程的相关实训等均进行了尝试和改革,旨在训练学生提高操作技能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综合实训:a.将考证实训融入到综合实训中,如电工、分析、仪表数控、化工、营销等均有相应的考证实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又可避免重复考核。b.推行仿真教学。建立虚拟工厂、虚拟车间,通过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因化工行业的特殊性,为让学生在校内充分了解化工设备,掌握化工单元操作技能,我院在2000年建成了化工仿真实训室,自建成以来就面对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生产技术、生物化工技术等专业学生全面开放使用,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掌握化工单元操作及生产故障排除等基本技能,取得了相当好的职业技能培训效果。数控、会计、营销、国贸、仪表等专业也相继实施仿真教学。c.实训时间充分,各专业累计实训时间达半年以上。
(3)实习:目前我院的认识实习、岗位实习及毕业实习,均在校外合作企业开出。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认识并适应本行业的职业特点,在真实环境里强化、提高本行业的职业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毕业后顺利上岗打下扎实基础。
一体化原则体现在教师类型的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教室与实训室的结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教室与实训室的界限,打破原来按学科设置实训室的传统布局,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如我院双师素质教师为107人,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人数的70.3%。以2005级毕业班学生为例,除去最后一期的顶岗实习,各专业累计实训课时为550课时以上,其中分析、精细化工、生产自动化专业达到了900课时左右,占必修总课时的50%强;在相关实验实训室设置多媒体设备,专业课基本由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实训室、校内实习工厂采取讲练结合的方法共同完成。
注重过程考核原则体现在面向过程,强调实践过程,加强过程考核。要求教师对每一次实训均从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设计能力目标及考核标准,并使考核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中,最终通过出勤、过程考核记录及实训作品等多方位的评定得出成绩,这种融“教、学、做”与考核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的管理
(1)机构:目前全院设实验实训处,下设教学管理和设备管理机构。教学管理机构负责实践教学任务的安排与监督,设备管理机构负责教学仪器设备的采购和维护。三级机构为机电实训教研室,化学实训教研室及计算机中心,负责全院实践教学的实施。这种结构对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统一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
(2)文件:学院制定了《实验实习、实训管理规定》、《实验室管理规定》等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各实训室的规章制度,各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训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一应俱全。
(3)监督机制:教学督导随时对全院实践性教学进行检查,教学管理科每学期均从听课、学生问卷调查、常规管理检查及教案评比、同行互评这五项对实训教师进行考核。这两方面的监督机制规范了教学,保证了教学质量。
4.实践教学的条件
为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这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为此,学院制定了引进人才的管理办法及攻读硕、博学位的管理规定和双师型培养方案,一方面加强教师的技能培训,使其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聘请从业多年的技师、高级技师来做实习指导教师。为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善,通过“请进来,送出去”方式使符合要求的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达到100%。
在硬件方面我院各专业都具有必需的实验实训条件,建立了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的实验实训环境,拥有99个实验(实训)室和2个中心(计算机基础实训中心和电教中心)、两个金工实习工厂和2个车间(化工生产和药物合成中试车间),现有实验实训专用固定资产总值3205多万元。另有校外实训基地37个,每个专业均有相关的校内外实训场所。
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利用资源,仪器利用率高,必修实验开出率达100%,同时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各专业累计实训时间为半年以上。
(二)职业能力考核及技能大赛促进了实践教学质量
多年来,我院一直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按照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考核,使职业能力考核与岗位实际需求相适应,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考核,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建立各专业技能测试试题库;二是在课程教学中围绕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进行教学,按各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标准和要求,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内容贯彻到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使教学、培训和鉴定紧密结合;三是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多渠道动员和组织学生报名参加国家承认的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报考类型涵盖全院所有专业。
此外,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2006年,参加全国第二届“南化杯”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化工操作技能大赛,我院学生获多项一等奖,并获全国高职组团体二等奖、中西南区高职组团体一等奖;参加“华昌杯”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学生化学检验技能大赛获高职组全国一等奖、高职组中西南区二等奖。参加湖南省计算机大赛获湖南省计算机应用技能团体第一名;参加省数控技能大赛获学生高职组第一名、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数控车工高等职业院校组第二名;参加2007年“南化杯”全国首届化工检修钳工技能大赛获全国化工检修钳工职业技能大赛学生高职组团体二等奖;参加“中控杯”全国化工技能大赛获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高级组团体一等奖等。2008年,我院参加“中控杯”全国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仪表维修工技能大赛获高职组团体一等奖、个人全能一等奖;参加“天成杯”全国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获高职组团体一等奖、个人全能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三)与地方资源挂钩的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训场所的开发
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时强调实验基地的建设要与行业挂钩,没有行业企业背景的申报,原则上是不予考虑的。并要明确这个基地是为哪个领域服务的,这个领域是不是职业院校所在的市或者省的支柱产业或者优势产业,又或者是需要扶持发展的产业。这就说明了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本着利用地方资源,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有地方特色的人才的理念来办学,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观念更新贡献力量。
1.行业背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专业的建设如果能有行业定位和区域定位,获得企业的支持,则对在教学领域倡导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这样的教学改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将寸步难行。
其次,有行业定位和区域定位能给院校带来的更关键之处在整合资源上。因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较差,实训基地建设要面临大量的投入,而据2003年启动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时测算,中国的职业教育如果都要达到职场化的环境,创建一流的、高标准的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至少要5000个亿。而实际情况是到2008年国家投入40多个亿,加上地方配套近100个亿,100个亿到几千亿之间的差距肯定要通过整合资源来填补,整合的资源就包括企业、行业的,还有其他社会方面现成的资源。
第三,在行业企业背景下的实训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训场所开发能实现共享功能,不光面向学生,还有其他社会层面,面向社会服务,如企业职工的培训、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实现“让人人共享职业教育”目标。这不仅能充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能紧密地实现校企结合,有效地为行业服务,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观念更新,可谓互利互惠,实现双赢。
2.我院实践教学与行业的接轨
首先我院在省化工行管办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校企董事会,形成了一个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依赖董事会单位建立了近30个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分为企业“协作型”和校企“合作型”两大类。“协作型”实训基地主要依靠学院与企业建立的信任和“感情”,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给予的行政支持来巩固,它需要学院相关责任部门及专业教师坚持不懈地与企业保持联系,这类基地建设的成本低,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下,还是我院校外实训基地的主流。而“合作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主要依靠企业,实行以企业为主导的双方共建的互惠互利原则。如我院郴州桥氮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提供学生实习岗位,配备了相对固定的实训指导老师,提供了上课教室及学生食宿住房等条件,我院也配置学生实习所用的公寓用品及相关教学设备,并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技术服务或共同进行技术开发,鼓励优秀毕业生留在企业等。学生实训、企业人才储备和人员培训、技术开发等形成了一种基地建设的良性循环。这类基地的建设实行的是校企共同“经营”的理念。
其次在专业建设方面凸显行业特色。我院的专业都力求凸显“化”字特色,如我院的经管系新开发的物流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化工物流的主脉,在实践项目的设计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深入开发及整合与化工厂、株冶集团等化工企业的合作,探讨绿色物流、化工物流、危化品运输及储存等课题,在实训时间、实训方式上进行改革,探索工学交替的高效之路,凸显专业方向和特色,使学生既能从实训中获得最大收益,同时也缓解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缺乏,真正实现了双赢目标。
总之,我院在实训教学方面已树立这样的意识:实训教学的核心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先进的、丰富的设备,而应该是立足企业实际需求,以设备设施和信息系统为辅助,来模拟实际运作,锻炼学生的作业层和管理层的实战能力。学院在建立实训室的过程中应该抓住以下重点:实训室硬设备设施的选择应该是适合于目前国内企业发展水平的设备设施,信息系统是实训室的灵魂,应该属于实训室建设的重点,实训室的硬件和软件都建设好之后,设计一套完善的实训室教学方案则是实训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认识到这些,我们才能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黎红.面向职业需求的地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储运,2007,(1):91-93.
[2] 姚建凤,钟茂林.推进物流实训中心建设,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4):48-49.
关键词:电工实训;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5.040
1前言
我国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对电工实训进行教学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各种教学资源,学校应该把他们运用到电工教学上,采用多种有用的教学方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电工实训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学生在电工实训实践之前准备不充分。在开始进行电工实训时,学生对实践过程中所需用到的器件几乎不认识、不了解。在进行电工实训实践前,大部分学生主要是以学习课本的知识为主,他们在真正的电工实训的实践中很难做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很强,一遇到问题就向老师寻求帮助,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电工实训实践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先理论后实践,这样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电工实训实践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学生在开展电工实训活动后,并没有获得实践的收获。因为在电工实训实践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单纯地遵照老师的指示来进行实践,几乎没有进行独立思考与分析,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进行这个实践的意义何在,导致学生在电工实训实践过后并没有得到什么收获,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造性没有得到培养与提升。
3电工实训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3.1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是拥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在拥有创新能力时,高素质的学生可以更好的发挥创新能力。在电子电工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思维特征和电子学科的特点相结合,设置一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气氛的电工类活动。在活动中加入电子内容,让学生在活动的同时产生对电子内容的求知欲,在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学习了功放电路的原理以及报警器发音的原理后,可以举行“设计并安装报警器发音电路”、“制作功放电路”等活动。同时,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设置一定的奖励,或者将竞赛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到平时成绩中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这些竞赛活动,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2重视实验、大胆质疑,为创新提供条件
在电子实训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是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在实验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敢于质疑。比如,学习欧姆定律时,可以借助实验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实验。同时,对于课后实验练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实验。借助实验得出新的解决方法,小组间进行讨论,分享结果。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可以扩宽他们的思维,有利于创新的培养。
3.3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在电工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兴趣,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电子方面的知识。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践中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为了调动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进行实验操作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创新的环境。
3.4将其它学科与电工结合,为创新提供源泉
将电子电工的学习和其它学科相结合,特别是物理化基础课程,可以扩宽学生的视野,为创新提供源泉。倘使学生仅仅单纯地学习电子方面知识,对其它学科不关注,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创新。电子工程包括的知识很多,例如化学中的离子、力学和光学上的能量等。由于学科与学科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应适当地结合其它学科知识进行教学。例如,学生一方面可以通过借助化学知识将电池制作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光学的原理将太阳能进行有效利用。这些结合了物理化学科进行电子电工内容学习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电子电工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
4总结
在电工实训实践的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要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实验,大胆质疑,为创新提供条件,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此外,还要将其它学科与电工结合,为创新提供源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段鹏瑶.浅析电工电子实训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科技创新导报,2015,4(7):127-128.
[2]韩淑华,侯学元,霍林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高校电工电子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3,20(4):102-103.
[3]甘宇红,麦艳红,徐畅.电工自动化实训基地实践与探索——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轻工科技,2013,11(9):137-138.
关键词: 化工设备基础;项目化;课程目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1(a)-0000-00
Chemical equipment based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Hou Guoan Zhou kai Li Bei )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Chemical,College of Energy Resources of Yinchuan ,Yinchuan,Ningxia 750015,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ideas on curriculum by project, and based on chemical equipment course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how to through the reform of project, to build the discipline curriculum mode to project curriculum model, gradually raise the level of the teaching,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in post vocational work.
[key words] chemical equipment foundation; Project; Objective; The teaching design;
1前言
《化工设备基础》是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煤化工生产技术等专业开设的专业技术课程。对于现代企业生产技术,离不开三方面知识构架:一是生产工艺;二是生产设备;三是过程控制。《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就是要让学生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设备方面的基础知识。上世纪70年代,化工部教育司组织大专院校、相关企业进行研讨,认定《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应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出发,包含材料、机械传动、力学、化工制图等知识。后来,随着高等教育发展,专业分类日益细化,《化工设备基础》中的一些内容逐渐分离开来,独立成课,如:机械传动、化工制图等。《化工设备基础》课程主要有典型化工设备结构和化工材料简单介绍等内容。到了90年代,许多高校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专业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将《化工设备基础》和《工程力学》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增删,增加了设备防腐知识[1]。到本世纪初,为了培养具有知识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能力的化工类人才,许多高校对《化工设备基础》课程进行了重新定位。该课程要使学生具备化工设备基础知识,了解常用化工材料的特性和化工设备的选材,了解和掌握化工典型设备的结构设计及计算方法[2]。
2 高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职的学生,大多都是高考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一部分希望能通过学习,有一技之长,将来好就业,一部分就是为了虚度光阴混个毕业证。对于前者,我们要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适当,激发这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踏踏实实学到实用知识,将来进入企业后可以成为技术型人才;对于后者,我们要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教学,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将来能有一技之长。通过几年的教学,我们发现只要方法得当,引导合理、加大实践训练, 可以使学生在技能操作方面形成自己的特长,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2 学生对企业中的化工设备缺乏感性认识
高职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经常见到的是农田,干的是农活,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企业,更别说深入企业了解化工设备的结构了;就是生活在城里的学生,也很少有机会能去企业了解,大多只是从公交车上路过时看看企业高高竖立的烟囱,对于企业都有哪些化工设备,这些化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是什么,就知之甚少了。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缺乏感性认识,使学生们在脑子里很难形成完整的认识。
2.3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特点
化工设备课程一方面知识点较多,研究的范围比较广( 储罐、换热器、塔设备、反应釜等),理论程度比较大,涉及到机械制图、化工制图、机械设计、工程力学等基本知识,用到的公式及参数较多,对高职的学生来说,会有种枯燥、繁琐、难的感觉;另一方面该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和工程实践联系较为紧密 ;这就要求我们要合理的设计课程教学。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化工设备课程,多以化工设备的检修为主,但结合教学效果、本学院的条件及学生的发展前景,对典型设备的设计也做了重点强调。在课程的设计中,以来源真实生产的典型设计案例为载体,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同时借助企业的资源,使学生掌握典型化工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检查、验收等一套工艺流程,并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融入其中。
2.4 《化工设备基础》理论知识多,缺乏实践性的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与用相结合的过程,在校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对化工设备整个知识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在学期末进行一次n程设计,使学生应用许多课程知识综合解决一项工程问题,一学期所学的知识,可能在几个月或者几年间都忘记了,或者只是有个模糊的印象,但这次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却可以让学生牢牢死一辈子,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并且终身难忘。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时少,《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内容多,课程设计的时间往往很少,有的学校或者在课程的学习中,只是理论讲解,更本就没有时间去进行课程设计,往往使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
3具体教学的实施
3.1 课程定位是基础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应强调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根据职业学生的特点,从工作岗位实际要求出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的定位必需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要具有针对性、职业性和应用性。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出来后大多进入企业工作,所以课程建设以及课程标准的制定一定要有企业的参与,课程建设中一定要体现出行业标准和企业文化[3]。
3.2 教学内容设计是重点
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化工行业对技术人员的专业培养目标,符合技术人员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4]。从实际工作岗位应达到的知识水平、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来选取教学内容,所学习的知识必需是将来学生所用到的,同时还要考虑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实际应用性很强,但传统的课程体系是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构架,不能很好的适应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以知识内容的项目化取代单纯理论的学习,通过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项目的过程中,实际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教学的实践性、职业性,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将课程知识、实践技能、具体项目三者相结合,体现教学对岗位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教学内容设计首先从感性认识开始,组织学生观看化工设备图片、化工设备视频、化工设备结、工作原理的动画以及组织大家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对各种化工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课程的深入,利用学院的化工实验实训设备以及带领学生去企业认识实习,建立现场实训教学环境,通过实际工作过程的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5]。如阀门这一项目实训,可以带领学生去实训室现场拆装各种阀门,在讲解中训练,在训练中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团队合作,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互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随着学生对化工设备的熟悉,就进入了课程强化阶段。通过实践性很强的项目,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起大工程的概念。如在压力容器综合实训项目中,学生可以进行容器的内压外压实训,了解真实工作过程的步骤,还可以进行理论计算,讨论理论计算和真实实验之间数据的差距,找出原因,探讨改进方法。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了学实际工作的能力。
3.3 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
《化工设备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要教好这门课程,对老师的要求相当高,老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能将理论知识充分的应用到实践中去[6]。这可以说是职业院校课程实训的关键,也可以说是职业院校课程实训的短板,职业院校的老师很多都是从大学毕业又直接进入了大学,缺乏企业工作的经历,不能把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我院经过近几年安排老师下企业锻炼,送老师到高校培训,扩大企业兼职教师比例,以老带新帮扶计划等方法,逐渐提高了教师团队的教学实力和实践经验,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3.4 教学条件建设是支撑
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教学,要能很好的完成实践性教学,就必需具备良好的实验实训设备,所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条件是其重要支撑。我们学院有较完备的实验实训室,还有仿真室、模型室,有与一些企业合办的实训基地等,可以说集实验实训、技能考核、技能培训于一体,拥有内外压、管路拆装、流化床反应器、过滤、传热等等设备。老师对相应的实习、实训等都编了讲义,对设备的操作制定出一定的规程。在加大学院实训设备的同时,我们还与宝塔石化等企业建立联系,学生可以去企业现场进行实习,保障课程教学的顺利施实。
3.5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用很多种手段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真观性,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比如:模型动画演示、现场教学、采用多媒体等[7]。例如在化工设备基础课程中的阀门这一项目中,我们可以带学生到实训室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拆装各种阀门,能过现场拆装,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阀门的结构,并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在压力容器这一项目实施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去实训室做内压外压实验,让学生体会压力容器进行水压试验的过程和步骤,并分析容器各点应力的分布规律,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采用总结归纳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法等,创造条件让学重大贡献参与讨论,进行思考,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6 建设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高职教材
传统的教材大多偏于理论,知识陈旧,地方经济特点体现不出来,并且学生的实训项目设计很少,所以建设具有地方经济特点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切合职业学校办学的方针的。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注重学生职业培训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教材围绕着这个方向进行编写[8]。我们对宁夏都有哪些企业,这些企业都有哪些化工设备,都需要哪些技术型应用人才进行了调查研究,明确了地方化工类技术人才需要了解和掌握哪些化工设备知识,依托项目对教材过行编写,使学生能够了解企业一线上常见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使用与维护,能够对设备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4结束语
在《化工设备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我们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设计、多程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改革,通过几年的实践,项目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视野得到了开阔,培养、锻炼了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搞高。
参考文献
[1] 杨淑娟,张燕青.浅谈化工设备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47-48.
[2] 欧阳曙光,王世杰,韩军等. 工程力学与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整合[J].广州化工,2011,39(23):169-170.
[3] 俞步松.略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11-13.
[4] 刘伟.中等职业院校基础会计精品课程建设探讨[J].职业技术,2014(05):53.
[5] 丽娟.化工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内蒙古教育,2013(02):45-46.
[6] 安改娣.高职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1(11):46-47.
[关键词]高职教育;焊接专业; 实训基地
[DOI]10.13939/ki.zgsc.2015.41.215
高职教育目标就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从目前各职业院校焊接专业发展来看,实训教学环境及条件仍然是制约该专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结合滨海新区重点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新能源三个世界级产业基地的目标,焊接行业的发展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根据自身焊接专业发展,示范性焊接实训基地的建设十分必要,并且,焊接实训基地的建设,必将改善地区行业发展需要与人才供应之间的矛盾现象,有利于培养该领域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劳动者。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模式
1.1 学校主建模式
学校主建模式,即以学校为主,组织实施建设的一种模式。此模式主要是根据学校自身实力及所属上级单位意见,针对专业实训教学与社会服务的需要,由上级单位拨款及学校自筹资金,进行投资购买设备建设实训基地,利用学校师资力量,结合具体实训设备、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完成设计实施实训基地建设的任务。
1.2 企业参与模式
企业参与模式,即与企业合作组织实施建设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亦即通常的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出资建设实训基地及购置相应专业设备,学校提供实训基地配套资源,共同完成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
本次项目的实施开展,采用第一种模式建设。
2 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组织与管理
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拟建项目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等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施工单位负责劳动力等其他施工环节。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属于小型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相对常规的项目,项目的建设期比较短,项目领导小组的设立可满足项目建设的需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将建立相应的目标管理体系,建立全过程管理,具体包括:①项目进度控制:根据《网络计划技术》(GB/T13400.1-3-92)及《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JGJ/T121-99)规定,编制总进度计划和子项目进度计划。②项目质量控制:按2000年版GB/T19000族标准,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工作方法,不断改进质量控制。③项目安全控制:项目经理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设立项目安全员并持证上岗,保证项目安全目标的实现。④项目成本控制:对项目成本进行预测、计划、实施、核算、分析、考核、整理成本资料,并编制成本报告。⑤项目生产要素管理:包括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材料管理、项目机械设备管理、项目技术管理、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动态控制,并降低成本。⑥项目合同管理:项目施工合同管理范围包括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终止和争议解决。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律师,根据《合同法》规定,对项目合同进行管理。⑦项目信息管理:项目经理部建立信息管理系统(MIS),优化信息结构,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确保信息准确、完整地传递给各信息需要点。⑧项目现场管理:项目经理部搞好现场管理,做到文明施工,安全有序,整洁卫生,不扰民,现场设承包人标志和和工程概况牌,规范场容,做好环境保护、防火保安和卫生防疫工作。⑨项目组织协调:项目经理部做好人际关系、组织机构关系、供求关系、协作配合关系的协调,排除矛盾,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⑩项目竣工验收:项目承包方向项目建设单位交付工程,其程序按竣工验收准备、编制竣工验收计划、组织现场验收、进行竣工结算、移交竣工资料、办理交工手续等依次进行。
3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节能环节的设计
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应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充分有效地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保证城市建设与能源供应相协调,本项目重点考虑建筑物的造型及结构、建筑材料、采暖通风、采光照明和焊接设备的选型,以及项目建成后运营期间的管理等方面的节能措施。
3.1 建筑节能措施
(1)规划布局:建筑采用南北向设计,从而使建筑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在提高舒适度的同时,减少照明、取暖,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2)充分利用建筑空间,采用自然排风方式,节省设备购置安装费和用电量。
(3)建筑单体体形设计:建筑造型简洁规整、体型系数小,减少了外墙传热面积,从而减少热损失。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于或等于0.4。外窗可开启面积不小于窗面积的30%。
(4)外隔墙作隔热保温处理,屋顶选用良好的隔热保温材料,门窗采用中空玻璃以减少能耗。
(5)建筑外窗气密性能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性能分级及检测办法》GB/T7106规定的6级。
3.2 电气及设备节能
(1)机电设备节能:①机电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及运行管理要符合国家有关节能技术规范。②机电设备的选型在满足使用范围,确保安全可靠的同时,要选择节能型的设备并做到合理配套,以提高电能利用率。③机电设备的负荷率要达到国家节能设计规范要求,提高设备利用率,节约电能消耗。
(2)照明系统节能:①有效利用天然光,合理选择照明方式和控制照明区域,降低电能消耗。②室内照明根据使用场所的不同,合理选择光源、光效等光电特性指标,并优先采用高效光源和节能灯具。③采用功率损耗低,性能稳定的灯具附件。④采用各种类型节能开关,如定时开关、节电控制器、限电器等。⑤金属卤化物灯配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所有电器设备应采用低损耗、高效率产品。
3.3 节水措施
(1)所有用水器具选用节水型产品,合理配置节水器具和水表等硬件设施。节水型洁具主要为厕所洁具。
(2)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给水系统分区合理控制各用水点处的水压,以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
(3)公共卫生间配置的洗手池采用红外感应水咀,配置自动感应冲水阀,消除长流水的现象。
(4)采用再生水替代自来水冲厕、喷洒道路广场和绿地。分质供水,节约大量高质量的生活饮用水。
(5)严格控制用水点的水压,以免管网跑、冒、滴、漏流速过大或静压过高而造成水源浪费。
3.4 暖通节能措施
(1)实训基地采用屋顶自然通风系统,选用若干屋脊式通风器满足厂房通风换气需求。卫生间采用壁式换气扇进行通风换气。通过采用自然通风的方式,减少能源的消耗。
(2)供暖水管的保温,按照节能标准进行材料和厚度的选择。
4 项目建设总结
本项目为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焊接实训基地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项目完成后将弥补学院焊接专业实习实训场地及设备配置的不足,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促进滨海新区经济的发展。该项目建设的设计与实施,主要根据学院自身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实施,其他职业院校可依照本项目的建设过程有所借鉴,此项目是落实国家和天津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具体体现,有助于促进滨海新区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该实训基地在建设过程中,笔者对项目建设内容也有自己的思考:一是本项目是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单元,建议项目建设应结合专业发展与使用需要,合理规划项目新建建筑物内部功能使用单元,做到资源善用、物尽其用。二是本项目属于非盈利的高等学校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在学院申请的基础上,能否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以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三是本项目的实施是推动滨海新区行业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大事,项目建设应以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为目标,同时,总结建设规律,形成建设实施模式,为其他职业院校同类项目的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惠媛媛,党杰,靳全胜,白钰枝.校内生产性焊接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索[J].职业,2013(15).
[2]丁志平,许宁.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业与教育,2006(30).
如何培养精通远程教学的复合型的教师?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首先要培养教师有一颗热爱远程教育的“心”。远程教育的教师的心理满足感的获得,不同于普通高校,由于时空距离的阻隔,有时教师并不能因为直接获知或感受学生取得的成绩而得到心理满足,这就要求远程教育的教师能从对“人的完善”的角度来获得职业认同感和个人成就感。
(2)利用各种职业培训使教师熟悉远程教育教学规律和成人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努力提高教师的远程教育水平。成人的学习多是自导型的学习,但并不是说自导性学习就适合每一个成人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和课程,还要知道依赖性,参与型,兴趣型的学习者的教学,并能针对个别学生,熟练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3)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水平。例如分子结构、轨道形状、晶体结构等内容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而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像功能,则可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些问题。再比如为演示工业制硫酸,可用Authorware5.0多媒体制作软件来制作课件,用动画模拟整个生产过程,栩栩如生,学生对其中涉及的增大反应物面积、逆流操作、增加反应物浓度、采用合适压强和温度、利用反应热、综合利用“三废”等化工原理就会有较深刻的理解。
(4)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模式,来自家长、社会、学界、政府的传统观念和偏见根深蒂固。教学的模式和资源上如果没有创新,势必步履艰难,甚至最终不得不重新向传统高校看齐,步入尴尬。此外,一个专业的成熟,一门课件的设计、制作、使用都不是一名教师可以独立完成的,在社会分工和协作日益紧密的今天,远程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力尤显重要。
(5)培养教师的评价和反思的意识。远程教育的教师,尤其要注重评价和反思,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反思,总结自己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优劣,才能找出教学规律,分析不足,使远程教育的理论和资源更加丰富。
二、注重专业的软硬件建设,有效提升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如今的数字化教学中,数字平台已经实现了网上报名、学习、交流、考核、实验、测试等功能,可以使学生“自助式”学习。对于这个数字化的平台,除了使硬件更加流畅,软件更加“傻瓜”外,建设优质的课堂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以及虚拟实验室和虚拟实训基地等课程的“软实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硬件资源可以通过金钱来购买,而这种“软实力”则是需要经过一代或几代的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积累和努力才能完善。对于这些“软实力”的提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个方面进行:
(1)优质课堂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①典型案例的收集并建立案例分析素材库。例如可将化工类的案例分为典型化工产品的分析检验、典型化工单元操作事故与安全、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三大类;②项目化教学设计。特别是核心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要优先考虑,。项目化教学在化学课程的建设中尤为重要,其原则是在项目中引入知识点介绍。例如在分析化学的项目设计中,可以采用在现实中出现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例如“三聚氰胺”的检测,实用醋中乙酸含量的测定等,将其所要用到的基础知识在项目完成中逐步引入,并进行原理和分析步骤的一对一应。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专业的项目教学设计的系统化,使整个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成序列、成系列,如:分析检验序列,它包括:精细化工产品的分析检验、有机化工产品的分析检验、无机化工产品的分析检验及石油化工产品的分析检验;化工单元操作序列,它包括:精馏、蒸馏、重结晶及过滤等;化工设备序列,它包括:反应釜、精馏塔、冷却设备、加热设备及输送设备等;化工安全序列,它包括:生产安全、贮存安全、运输安全及使用安全等。
(2)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网络教学素材库的建设、网络虚拟仿真课件的开发利用、网络课程的开发、网络课程教与学的互动、网络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以及专业内课程的衔接与系统化设计等。特别是网络仿真课件以及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尤为重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作为远程的开放课程,很多学生选择化学类专业进行学习,主要是为了增加本人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实验操作能力,而实验和实训课程在当前远程课程资源中又是一个短板,其教学理论有待丰富,教学资源有待充实。作者认为目前可以采用仿真虚拟实验这一手段来达到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目的,此手段对于远程教育来说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其学生大多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不需从最基本的实验培训做起,所以远程教育的学生对仿真虚拟实验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都会较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其他学生有很大的提高。然而,虚拟的毕竟不是真实的,有研究表明,学生对虚拟现象的信任程度并不高。这就要求教师既对化学技术了解,又要懂得电脑软件技术,亲身参与,开发出可信度高,学生乐见的仿真虚拟实验系统,让学生通过仿真的药品、仪器进行化学实验操作,以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现本专业内的学分兑换
兑换式学分是指课程与课程、课程与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之间以学分形式自由兑换。特别是针对与化学相关的专业,证书的取得即是对本人操作能力和职业资格的一种肯定,所以对于此种实践性很强专业,要充分重视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的重要性。实现学分自由兑换,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方能体现学分兑换的公平、公正性,才能避免弄虚作假。如:①课程与课程、课程与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之间通过一定的约束可自由兑换;②每门课程都有一个固定的学分,课程之间的优先权不同,一般而言,专业课程大于素质课程大于拓展课程。优先权大的可兑换优先权低的,优先权低的不能兑换优先权大的,同一优先权的可相互兑换;③不同级别的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按一定的计算方法给定一个学分,取得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即认同获得相应的学分。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与课程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即:国家级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等同于专业课程,省市级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等同于素质课程,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等同于拓展课程。远程教育中的学分兑换是常态的,也是应该积极鼓励和大力宣传的。出发点是:学习者由于内在的需求(如:职业的升迁、求职或兴趣等)开始学习,通过学校与工作之间的交替验证了学习的有效性,则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就上升到对学习系统性的追求,如学位需求、能力提升和职务升迁上,而学分兑换为这种需求提供了现实的途径,也为公民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的创建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方案。
四、结语
关键词:《化工原理》;必要性;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107-03
《化工原理》课是学习化学工程与工世专业的基础。它几乎覆盖了化学工业的各个专业,例如:化学工程、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工业分析、电化学工程和工业催化等。作为一门基础专业课,《化工原理》是学校开设的核心课程,为了更好地发展这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要相对做出调整。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源泉
兴趣是人类在需求的基础上,逐渐的在日常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类需求的对象往往是兴趣对象,由于人们对不同事物产生的需要不尽相同,所以能够培养多样的兴趣对象。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指出的:“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1]兴趣帮助人类认知事物和从事各项活动,促进人们不断的去探索并发现新事物。兴趣对人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如在人的学习生活中,它指引人类对事物表示关注,对于感兴趣的,能够主动的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探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的这句话说的也就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所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也就是说,学生带着高涨的、激情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惊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而感到骄傲。真正要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真正使你的课堂活跃起来,就使学生有对知识的渴望和有知识的愿望。[2]《化工原理》原理专业课依据自身的特点,将操作原理、规律作为核心,对以后的操作设备在选型以及设计上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而传统教学模式仍保留着保守灌输式。学生的思维方式仍然是记笔记和强化记忆,得到的效果可想而知。而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加深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二、加强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衔接,使学生充分消化吸收理论知识
《化工原理》实验是与理论课同步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化工原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独立的基础课,《化工原理》实验在《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举足轻重,对加深和巩固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实验室设备的提高也能培养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但目前《化工原理》在实验教学方法、测试手段和技术上仍有许多问题。由于采用两套师资队伍,学生层次不同,理论课教材不同,难免使理论课与实验课脱钩,[3]实验教师要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实验课采取课前预习、写出预习报告、现场抽题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实验操作、编写实验报告、期末书面考试的教学方式。在理论授课中,与实验相关的章节,教师有意识的讲解所要验证的理论,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便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呆板、抽象,不仅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能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而且也不能带动教师的教授热情。化学工程课程的实践性比较强,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教师难讲,学生难学,因此,教学手段的改革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4]
1.多媒体教学。实践证明,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抽象的概念或过程形象地展示,将设备结构、操作原理、工艺流程中物料的流动情况等动态地展现,使原本难讲难学的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降低了教学难度,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2.教学模型与实物教学。要收集一些化工单元操作设备的实物,购买相关教学模型供课堂教学及学生在实验室参观使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课堂时间增加讨论课。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讨论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为学生相互学习和提高能力提供了机会。为此,我们将10%的教学课时安排为讨论课。将理论课程和课程研究项目教学过程存在的相关技术问题和理论问题溶于讨论,以学生讨论为教学形式,深入研究探讨各个阶段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分析、理解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行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是主动投入,思维没有受到任何禁锢,他们更容易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其活动效能明显高于传统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课堂上那种平淡而沉闷的气氛一扫而空,学生能很快进入角色。[5]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始终把注意力集中在启发引导学生上,保证讨论不偏离方向,适时地点出结论,做好总结。
四、建立仿真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仿真技术是计算机编程软件与现代化过程控制相结合的产物,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化工操作系统进行有效的模拟,使人们可以脱离现场及实际生产的限制,就能进行仿真的化工操作,有效地避免了实际操作的危险性,提高了操作水平。将仿真实训引入教学中,可大大提高学生对化工操作的感性认识,缩短了下厂适应期,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来判断和纠正错误,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增强了学生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增加了教学效果,该系统已在实践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化工仿真教学系统的出现将传统的理论课、实验课教学与化工仿真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丰富了《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化工传统教学与化工仿真教学优势互补,更加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完成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中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是使学生体察工程问题复杂性的初次尝试。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了解工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掌握化工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通过《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前修课程的基本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独立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指定的化工设计任务,从而得到化工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同时,通过课程设计,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6]归纳起来,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洞察力、抽象能力、创新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相互交流与协作的能力。
《化工原理》是所有化工类及相关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如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在国家提出的质量工程改革与实践中对化工专业及相近专业显得尤为重要。以《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它不仅要科学安排课程结构,还要考虑到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系列外部环节之间的联系,但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动态的、持续的、永恒的。我们应立足现在的条件,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争取实现我校《化工原理》教学改革新的突破,为培养21世纪工程人才提供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蔡莉.《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12).
[2]钟理,黄少烈,伍钦.《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当议[J].化工高等教育,1999(4).
[3]李卫星.《化工原理》课程改革探讨.内蒙古石油化工[J].2011,(24).
[4]李志洲,刘军海.“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陕西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010,(11).
【关键词】转型 独立学院 市场营销专业 人才培养 需求调查 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093-02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和结构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独立学院向职业院校转型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市场营销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改革的迫切性也更加突出,针对如何使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更好体现独立院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真正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以及学生发展的需求,课题组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调研对象有:一是对企业调研,对广西区内外的一些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分析总结,调研工作中,对桂林市本地的企业采取上门面谈的方式,对区外的企业采取电话访谈的方式,同时辅以问卷调查,共调查企业40个,涉及媒体、房地产、教育、制造、金融、服务、零售、通信、商贸等多个行业。二是对学生调研,对已毕业市场营销专业及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通过网络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5份。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要和独立学院的特点,探讨了优化独立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才培养的措施,力求既能以当前社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根本,又能结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营销专业人才。
一、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对企业的调研统计与分析。具体如下:
1.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规格要求。在调研的企业中,在招聘与营销专业的岗位时,58.62%的企业要求本科学历,通过对智联招聘网、大学生就业网等招聘网站调查发现,与营销相关的岗位,学历要求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对于销售业务等较低层次的岗位,普遍要求为大中专学历即可。
2.岗位素质要求。当问到“贵单位在招聘营销专业学生时,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时,选择“个人能力”的占86.21%,选择“经验”的占68.97%,“团队合作能力”的占62.07%,“专业知识”的占44.83%。同时,当问到“您认为现在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欠缺哪方面能力?”时,选择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洞察能力、分析能力”(86.21%),“谈判运筹能力”(62.07%),“个人交往能力”(51.72%)。在访谈中,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对象都认为,沟通能力、抗压能力、吃苦能力、责任心是他们录用营销人员首要考虑的因素,说明企业在选择营销人员时,更多的在乎学生自身所具备的一些特质,其次才是专业背景,因此,素质(能力)是营销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取向,必须立足于营销职业能力培养,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质(能力)本位”转变。
3. 就业岗位分析。从企业需求的营销岗位来看,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营销策划(68.97%),产品销售(62.07%),客户管理(62.07%),市场开发(55.17%),渠道管理(37.93%),可见营销岗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营销策划、产品销售是需求量较大的岗位。
(二)毕业生的调研结果及分析。具体如下:
1.毕业就业岗位、行业及区域。本次调查的毕业生为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07级-2011级毕业生,在回收的毕业生问卷中,所从事的岗位主要集中在销售、营销管理、市场、客户管理几个方面。毕业生分布的行业十分广泛,有家具、信息、石油化工、金融、体育用品、家电、饲料、医疗等。从单位性质看,民营企业的占44.74%,比重最大,国有企业的占15.79%,事业单位的占5.26%,个体占7.89%,外资或合资占5.26%,国家机关占10.53%。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发达地区、自己的家乡或与自己家乡临近的区域。
2.对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现在工作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到76.31%,说明毕业生对现在工作都比较认可。毕业后调换工作单位的次数看,“没有调换”的占47.37%,“调换一次”的占28.95%,“调换二次”的占13.16%,“三次及三次以上”的占10.52%。调换工作的原因,70%的毕业生选择了“个人发展空间不够”,55%的学生选择了“薪资福利偏低”,选择“工作要求和压力太大”及“对企业管理制度和文化不适应”各占20%。可见,毕业生流动性比较大,流动的原因主要是考虑个人的发展,因此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考虑学生毕业后能够就业,而且更要注重其具有长远发展的能力。
3.求职中最困扰的因素。当问到“在求职过程中,您最困扰的问题”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缺乏社会工作经验(81.58%),缺乏社会关系(47.37%),个人能力不足及学校所学知识不适用(39.47%),说明工作经验对学生的求职有很大影响,在培养方案中要创造更多机会与社会对接。
4.所在单位看重的能力。当问到“您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的哪方面能力和知识时”,84.21%的毕业生选择了沟通能力,44.74%的毕业生选择了组织协调能力,36.84%选择了专业水平,这与对企业的调查结果相一致。
5.毕业生对自己所学知识和能力评价。首先,从专业理论知识的角度看,调查中,55.26%的毕业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能用一些,但不多”,选择“完全够用”和“基本够用”的各占26.21%。其次,从专业技能看,73.68%的毕业上选择了“可以顶岗,但要再学习很多新内容”,选择“可以直接顶岗”和“基本可以顶岗”的占到10.41%,选择“不能顶岗”的占15.79%。不能顶岗的原因,39.47%的毕业生选择了“实践环节设计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34.21%选择了“实践环节不够”。
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对策
(一)专业定位。从岗位的层次看,可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类营销人才。高层营销人才是目前紧缺型人才,一般是企业的高层领导或负责人,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学生刚毕业很难胜任,但是应将其作为发展的目标。中层营销人才主要是单个部门或某个区域的负责人,从事的岗位有店长、销售经理、营销主管等,目前这类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学历一般要求是本科或具有3-5年的营销工作经验,这类岗位对本科毕业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基层营销人才是在一线从事具体营销工作的人员,如理货员、业务员、推销员等,这类人才需求量最大,但进入门槛较低,对专业一般不做要求,学历要求也不高。
独立学院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同学能够应聘到中层岗位的工作,也有部分同学需要从基层岗位做起,并以推销工作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也可以获得晋升机会。独立学院以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如果把岗位定位在初级,不符合培养目标,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本科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要同时兼顾两个方面:一是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充分准备,具备从事基层营销工作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以培养学生从事中层岗位能力为主,如高数、统计、计算机、英语、经济学等公共、基础类的课程是必要的,不能随意删减。因此定位在承担市场营销岗位任务、胜任中高级市场营销岗位的人才较为合适。
(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查,各独立学院现有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定单式培养、3+1模式、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比如,“工学交替”模式是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每个学期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又有到企业从事顶岗实践的机会,是一种学用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需要企业高度配合,但在调查中,很多企业反映,不愿意接受学生的短期实习,觉得会影响企业正常活动,因此该模式实施需要具备更充足的条件。总之,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积极听取企业的建议,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做到“校企结合”;大胆尝试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做到“课岗融合”;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做到“理实一体”;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做到“工学结合”。
(三)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素质与能力设计的课程体系为依据,遵照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教学实训―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有效衔接、校内工学交替与校外综合实习有机融合、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有效结合的思路进行。
根据调查结果,实践教学体系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一是开发有效的实践教育的平台。现有的平台无法满足学生实践需要,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需开辟多种有效地实践平台,特别是校内仿真实训,比如创建校内仿真公司,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经营、管理,自负盈亏,成立初期规模可以很小,它既可以是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教学场所,又可以使教师特别是缺乏企业经验的教师获得职业经验,提升专业技能。二是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一定的学分或置换与之紧密相关的课程,第二课堂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策划,同时与企业合作开展各项活动,如校园拍卖会、汽车销售技能大赛、网上创业大赛等,学生完成其中的一项或几项才可以拿到学分。黄淮学院校方领导特别重视第二课堂教学,专门成立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全校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并报教务处备案,这已经成为黄淮学院的一大特色。三是把学生的社交、沟通、吃苦、受挫等职业素养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这些能力是在日常工作中所必需的,但是在人才培养中往往被忽视,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不一定要通过具体的课程来体现,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形式,比如每学年用3天左右的时间进行拓展训练,在各种集中实践或课程内实践中对这些能力进行专门考核。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人才培养对策要想取得实效,还需要其他方面配套措施的实施,比如教师的重新培养,教材的重新编制,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立等,特别是从领导到教师思想的解放。
【参考文献】
[1]韩雪,宋东霞.“课赛结合、课赛互促”推动营销与策划(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品牌,2015(1)
[2]赵明.如何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 J].经济研究导刊,2014(32)
[3]宁科杰.转型视角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4)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LX2014664)
[关键词] ERP沙盘模拟;体验式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1?0087?02
一、ERP沙盘模拟“体验式”教学模式介绍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一种整合信息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甚至可以跨公司整合实时信息,它是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全面整合。
ERP沙盘模拟源自军事上的战争沙盘模拟推演。具体方式是通过红、蓝两军在战场上的对抗与较量实现的,它的目的是通过战争演习,发现战略或战术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改进,从而提高部队的适应性和作战能力。ERP沙盘模拟是在对企业内外部的环境进行抽象和简化后,利用沙盘表现企业整体资源的配置情况,然后让学生扮演企业管理的不同岗位,在模拟的竞争市场中运作企业,这种学习过程接近企业实际的管理过程,能够遇到企业经营中经常出现的各种典型问题。要求学生共同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制定经营决策、组织管理实施,进而充分理解各自独立的决策与企业经营的关系。
沙盘模拟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模拟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将学生分为若干组代表、若干“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进行模拟经营活动,通过各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来体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沙盘模拟强调管理知识的综合,并能够实现跨专业的组合与合作。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管理,特点是在“模拟中体验,在体验中提高”,不论学生的专业背景是什么,都能够在体验中学到企业管理知识,掌握企业管理技巧,提高企业管理素质。
二、对理工科学生应用ERP沙盘模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及教学目标
理工科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的课程的设置主要是工程技术类的课程,没有系统安排管理类知识的课程,即使有所安排也是凤毛麟角,比较粗浅。但企业普遍需求既精通专业技术又懂得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还要求他们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备协作意识和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成为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未来高管的人才储备。另外现代企业对于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的要求比较高,几乎都是在ERP环境下运营,在这种环境中,相应地要实现全员管理,每个员工都将是管理者。所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企业的管理者,也要求具备相应的管理理念和能力,从而将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企业[1]。
沙盘模拟体验式教学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在游戏中学习,可以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将体验式教学和个人的就业发展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团队协作和诚信的考验。并以此为契机实现自身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的整合,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合作。
通过模拟企业经营的体验式教学,旨在较短的时间使理工科学生得到下列体验和收获:① 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及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感受企业经营中各个岗位的密切关系,理解管理决策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性。② 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关键控制环节和需要的管理知识。③ 理解战略的重要性,
学会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业务和经营,保证业务与战略的一致。④ 了解常用的营销知识。学会分析市场、制定营销策略。⑤ 理解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同过程。⑥ 理解现金的重要性并学会通过财务报告、财务分析解读企业经营状况。⑦ 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全局观念及共赢理念。
三、理工科学生ERP沙盘模拟“体验式”教学的设计
(一)整体思路
通过ERP沙盘模拟教学,让学生实际参与、体验企业经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企业经营管理的精髓,了解经营管理的各环节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经营管理知识的应用能力[2]。具体内容如下:
1.情景设置
设定为一家已经经营若干年虚拟的生产型企业,设定企业背景、企业所处的环境、企业的目标、主要业务、运营规则要求等,将学生分组,每组代表互相竞争的虚拟公司。
2.岗位设置
根据课程设置若干岗位,包括总经理、生产经理、供应经理、营销经理、财务经理等,可根据教学和模拟需要调整。
3.编写模拟指导手册
按岗位分工分别编写实验手册,内容包括岗位职责,模拟目的和要求,规则介绍,操作流程,总结模拟的体验包括收获与不足等。
4.完成模拟
根据所在岗位和指导手册的内容进行企业模拟,每一模拟经营年度由各模拟企业总结,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然后由指导教师点评后开始在下一年经营中完善,全部完成后上交手册。
(二)业务改造
在现有的ERP沙盘模拟流程中,根据理工科学生的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改造,目标是能够基本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常识,完成全部的模拟体验。
ERP沙盘模拟中根据业务流程要体现下列业务:① 筹资业务。包括制定筹资计划,主要业务有长、短期借款筹资、吸收投资筹资,根据课程要求还可增加债券筹资和股票筹资。② 投资业务:包括投资的评价,主要业务是固定资产投资(厂房、设备)和无形资产投资(产品专利),根据课程的需要还可增加对外投资包括直接注资、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③ 供应业务:包括制定物料采购计划,主要业务有原材料采购业务、燃料动力采购业务,在供应业务中还要体现不同结算方式的应用。④ 生产业务:包括生产计划的制定,主要业务有物料的投放、生产费用的支付和分配,生产成本的核算和成本控制。⑤ 销售业务:包括营销策略的制定,主要业务有销售收入的确认、销售成本的核算、不同结算方式的应用。⑥ 资金管理:包括现金预算的编制,主要业务是模拟出纳岗位的实务操作。⑦ 财务成果:包括财务成果的计算和结转、所得税、财务成果的分配等。⑧ 财务报表编报:主要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3]。
(三)学生的组织设计
1.淡化专业背景和班级界限
ERP沙盘模拟强调综合运用管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企业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来进行管理,不同的管理工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交叉、渗透、相互影响。所以要打破专业和班级的界限,由不同班级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经营一个虚拟的企业,这样一方面便于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另一方面还能营造一个仿真的实验环境。
2.按兴趣和特长分配角色
ERP沙盘模拟是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的,需要以团队为单位模拟经营,一般每一模拟轮次由六个团队组成,经营六个年度,每一年度四个期间,每一团队由六名学生担当不同角色,包括由总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供应经理、财务经理、信息经理等岗位组成(这此角色可以根据课程和教学要求调整)。每经过一个经营年度进行角色互换,分别体验不同岗位,从而体验每个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师工作的设计
在ERP沙盘模拟前可布置或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考察,或者播放有关企业实务操作的影像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针对学习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复习和指导。
在ERP沙盘模拟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课程,他不再是简单的讲解者,而是在模拟经营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是体验式教学中热情的调动者、企业公平竞争的监督、企业经营的业务顾问,他还是原料的供应商、购买产品的客户、提供资金和结算服务的银行等。
参考文献:
[1] 魏玲,谢红兵.理工科学生进行ERP沙盘模拟实训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6):128-129.
[2] 涂奉军.基于ERP沙盘模拟实验的教学探索[J].企业家天地,2008(11):56-57.
[3] 姚菊丹.财务管理实验教学新模式――实战沙盘模拟[J].新西部,2008(10):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