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6 15:5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改类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的科学规划发展
近年来,九江三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相统一,外部建设和内部建设相统一的原则,在充分调研、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九江三中2007~2012年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个更新,两个优化,三个狠抓”的具体工作思路,确立了“市内先发展,省里树品牌,国内有影响,国际能知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一个更新”,即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德才至善,人文见长;全面发展,体艺双馨”的素质教育理念。“两个优化”:一是优化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以“诚、敬、勤、勇”四字校训为德育内容之纲,以“爱”为德育工作的主旋律,以良好习惯养成为德育的基本形式和教育目的;二是优化文化育人的环境:通过组织学术、科技、艺术、体育、美术等各类活动,弘扬三中精神,创建三中校风。实现“校园、花园、乐园”合一的学习生活环境。“三个狠抓”:一是狠抓和谐校园构建;二是狠抓教师队伍建设;三是狠抓教学科研。
二、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契机建设过硬的科研队伍
为建设一支过硬的教师科研队伍,九江三中从健全并规范“分管校长――教科研处――教研组――科研组(教师)”的教育科研管理运作网络体系着手,注重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经过多年科学的发展,九江三中的教师已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教改科研队伍――学校现有高级教师128人,其中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人,特级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国家骨干教师7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2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人。
三、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升科研工作效率
近年来,九江三中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以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学校教改科研工作效率。2009年,学校采取补贴的方式,为全校教师每人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并在每个办公室配备办公用机,学校电子图书馆有电子图书4万多册,配置了卫星远程教育资源等教学平台与Internet宽带网,教师在办公室、备课室、计算机房用电脑备课或作课题研究,随时可以迅速上网查阅所需资料,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以扎实的科研全面推进教育创新
教改科研工作的有序展开,为九江三中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年来,学校先后制定了《九江三中课题管理暂行办法》、《九江三中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九江三中“启明星工程”章程》、《九江三中首席教师评聘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了教改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使学校教改科研工作纳入规范化的科学管理轨道。学校申报国家、省、市教改科研的课题,来源于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教改科研的成果反过来可指导老师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模式。扎实的教改科研成果和经验,为教育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智慧源泉,一年一期的、具有九江三中校本特色“谷雨诗会”这一校本课程,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已连续实施九年了。“春潮带雨碧芳草,诗情画意入校园”,“谷雨诗会”,不仅赢得了上级领导、媒体及社会的高度关注、肯定和赞誉,而且已成为学生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张开翅膀放飞心灵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创建校本课程的同时,九江三中还编辑出版了旨在展示教师科研成果和凸现学校办学理念、方针的校刊《教育科研》,至今已出版12期,已经成为与全省20多家兄弟学校及九江市教育学会、心理学会、九江市教研室等单位交流教改科研信息的平台。
五、以丰硕的成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中人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在构建和谐中实现了学校发展的新跨越,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据不完全统计,九江三中教师近几年在国家级或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10多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40多篇;在市级刊物或报纸上发表的论文有100多篇;每年有教师获奖论文40余篇;30多位教师优质课、教案评比获奖;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辅资料的编写。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2008年,九江三中中考取得大丰收,高考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高考,文理总计上一本线84人,二本线172人。尤其要提到的是,首届文科实验班参考人数46人,上一本线35人,一本上线率达76%;上二本线45人,二本上线率达98%。理科胡明、文科冯潇颖获得殷氏奖(殷氏奖奖励每年高考全市应届理科前六、文科前四,文理均有学生获奖,在三中办学历史上尚属首次)。市级各大媒体都用了较大篇幅进行了报道。省市领导先后给市三中发来贺信、贺词,向市三中表示祝贺。2009年万金陵校长被评为首届“江西十大人民满意校长”。我校2009年中高考分获“2009年全市重点中学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优胜单位”、“2009年市直中学初中教学质量评估优胜单位”。
六、以不断的自省保障教改科研工作健康发展
的确,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充满了喜悦与自豪,但是,三中人却始终保持这一份冷静,因为与其他一些名校相比,九江三中还有一定差距。三中人明白:在前进的路上,“慢进则退,不快则废,不进则亡”的道理,因此,三中人会经常自觉地进行必要的反思。那么,在创造这些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的过程中,三中人要汲取的教训是什么呢?
首先是要注意加强校与校、教师与教师、学科与学科、年级与年级之间的有机合作、交流,促进优势互补。
第二是要注意做好教改科研成果的展示、存档工作,注意做好推广教改科研成果的应用,避免出现一些获奖的教改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的现象。
新闻采访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闻专业基础课,重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必需的专业技能。但是很多高校的这门课程普遍存在课程学时和经费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条件有限、评价和考核学生的机制不当等问题,使此类课程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教学方式急需改革。①情境学习理论关注知与行的交互,强调把个体学习者、社会情境统一考虑进去,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的过程,②这为新闻采访课程的教改提供了理论指导。③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移动终端具有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便携等优势,使信息实现了实时接收、动态传播,④实现了人的延伸,成为高效的知识展现和传播平台,可以为情境式学习提供技术支持,改善新闻采访课程的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关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辅助教学的论文主要由计算机和教育学专业的教师撰写,研究内容集中在:传统教育理论在移动互联网教学时代的应用,从技术角度探讨移动互联网辅助学习的可行性,手持移动互联网学习终端的研发与应用现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课程资源建设现状。新闻传播学界仅有少量论文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类课程的教学困惑、教学互动方式和对体育新闻教学的影响,研究方法以思辨论述为主,缺少结合具体课程探索新闻业务课程改革方式的论文。
笔者在为四川外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大一学生讲授新闻采访课时,实施了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情境式教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着重介绍教改实施过程,以期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业务类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教改准备工作
教改实施前,笔者首先调查了该班学生移动终端拥有情况和课程安排时间,得知该班学生的移动终端设备拥有率较高。在48位学生中,95%的学生拥有笔记本电脑,100%的学生拥有智能手机,15%的学生拥有平板电脑,7%的学生拥有可上网的相机,3%的学生拥有电子书。学生可用移动终端设备在校园任何地方上网。笔者和全班同学互相记下电话号码,建立课程QQ群,在人人网和新浪微博、新浪博客、优酷视频网分别注册了班级公共账号。
教改实施方式
移动互联网支持的情境式教学,是建立在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内互动学习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⑤教师与学生都深度参与进学习过程。笔者在课堂内外都应用了此教学模式。
(一)课前预习:教师预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阶段以学生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学习为主,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接触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背景材料。教师预设并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使其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强烈求知欲。
去年清明节,笔者带领学生赴四川外语学院附近的红岩革命烈士陈列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参观清明祭先烈活动,现场讲授如何采访事件性新闻。笔者在清明节前一周把相关景点纪录片上传到优酷网,将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的图文内容到班级公共博客上,在微博和QQ群中了视频及图文链接地址并置顶。学生们阅读信息后纷纷通过微博的转发、评论或者私信功能与笔者及其他同学进行沟通,进一步明确实践要求及方式。很多学生将自己发现的参考资料也以类似方式与大家共享。
移动互联网还有助于教师在上课前初步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为有针对性的教学奠定基础。在清明节前一天,笔者事先通知全班同学在19:00登录班级QQ群进行集体辅导。笔者首先在群里了一条类似题材的现场特写,要求学生迅速评述该文的采写不足和可改进之处,要求每人在20分钟后准时在QQ群里评述后自行休息,并在21:00再次登录QQ群看教师评析。接着笔者迅速评改学生作业,复制并简评有代表性的观点。21:00笔者将简评发到QQ群里,并讲解采访前准备及观察重点,然后回答学生提问。笔者在此过程中大致了解了学生的采写基础及问题所在,有利于第二天有针对性地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二)课内学习:拓展教学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将移动互联网技术整合到课堂讲授中,促进了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拓展课堂信息量,提升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移动终端上网查询,及时解疑释惑,并迅速分享所得信息。如,笔者有时会在课上提到某经典新闻作品及其历史背景,但是不同学生对此的了解程度差别很大,为防止部分学生接收过多的重复信息,笔者留几分钟时间指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发言分享信息。这种实践拓展了课堂信息量,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经过几次类似的训练,学生逐渐掌握了快速搜索重点信息的能力。
2.利用移动终端及时收集学生反馈
新闻采访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敢于提问的能力。笔者下课前常留出10分钟请学生就当堂内容提问,但超过半数的学生畏惧公开发言。于是笔者请学生用手机登录班级公共微博并问题。为鼓励学生发言,笔者告知学生历次微博提问情况将汇入期末总评。然后笔者点评有代表性的问题并着重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由于时间有限,笔者将重点问题转发到本人微博中并课后在微博中回答。学期过半之后,笔者发现原本不爱发言的学生课堂表现活跃了许多,当堂发言次数明显增多。
(三)课后实践:教师设置任务情境,学生协作完成任务
新闻业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活学活用。因此,笔者设计了课后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分组采写新闻,仍以移动互联网为主要技术支持。为了避免学生在合作中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笔者通过移动互联网跟踪学生合作中的参与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指导他们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笔者主要设置了两类课后任务:
1.信息差任务
有关教学研究指出,信息交换是人际交流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交流的顺利进行有赖于参与者积极告知对方所不知道的信息。因此,促进交流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设置信息差。⑥依据此理念,笔者将任务信息分解,通过QQ给学生分别单独发送信息,使每组成员只能获悉部分任务信息。为了完成任务,学生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与本组其他成员协商合作,补充完整任务信息,然后共同完成任务。组长收集交流过程中的关键录音,并通过QQ发送给笔者,笔者以此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2.团队合作任务
为了提升学生日后从事媒体工作时至关重要的团队协作意识,笔者布置了部分课后团队合作任务,并按新媒体环境下记者常涉及的四大符号系统(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来设置任务内容。
去年,笔者利用四川外语学院举办春季运动会的契机,指导学生利用移动互联网图、文、视频并用地进行现场直播。笔者首先把学生分为8组,其中6个组负责赛事报道,1个组负责图像视频编辑(另邀请两位高年级学生做技术指导),1个组负责文字校对。学生负责人在新浪微博建立了校运会讨论微话题,在优酷网建立了校运会视频专辑。
笔者告知学生将关于赛事的图文信息在微博讨论话题下,若采访事件值得深挖写成通讯,就利用长微博功能稿件。学生充分利用手机、平板电脑、可上网相机等移动终端拍摄新闻照片与视频。若无法独自完成视频编辑上传,则通过QQ等其他方式迅速传递给图像视频编辑组。为促进学生合作,笔者为此次赛事专门设置了新闻线索奖,鼓励那些正忙着采访却忽然发现了其他线索的学生,将线索在微博中校运会讨论话题下,为其他学生提供采访线索。学生采访中遇到采访难点时,可立刻打电话咨询教师,如果需要调动其他资源,就立刻在班级QQ群中求助信息,便于快速得到支援。这种在真实情境下的团队协作,由于有移动互联网的支持,学生们完成了对运动会的文、图、视频的立体式直播报道,提升了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敏感和业务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改效果及反思
教改结束前三周,笔者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也主动反思了教学过程。
(一)教改效果
移动互联网辅助下的新闻采写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并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89%的学生认为教改增强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虚拟互动与现实互动彼此促进,强化了学生的群体身份认同;92%的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拓展了教师对学生的辅导领域、延长了辅导时间,实现了个性化辅导教学,有助于学生认清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98%的学生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使自己更敢于发表个人意见,更能综合展示业务能力,从而使教师更了解自己,最终对自己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随时收集教学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动态,并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施个性化教学方案,拟定对学生的不同评价标准。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综合利用文字、图像、视频等资料,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情感。
(二)教改反思
首先,教师要明确移动互联网辅助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不能喧宾夺主甚至取代教师的主导功能,教学应主要在现实中进行;其次,面对移动互联网中的海量信息,教师应加以引导并监督学生有选择地接受信息,防止学生沉溺于网络娱乐功能中;最后,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否则无法更好地改革教学方式。
注释:
①李斌 曹燕宁:《论新闻采写课程实践与义工活动的结合》,《新闻界》,2008年第2期
②陆江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第11期
③陈媛媛 李未熟:《新闻情景模拟实践教师指导体系探析——以新闻采写模拟实践为例》,《中国报业》,2012年第8期
④任占文 眭海霞:《新媒介环境下新闻采写课程改革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⑤李冰:《基于移动宽带网的“手把手”远程指导实验研究》,江西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1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模式
1.1 双组
双组,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组建的数学学习组和数学兴趣组.
1.2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指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开展的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和数学兴趣发展的教学活动.
1.3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
2 初中数学“双组”教学的实施
2.1 实施原则
2.1.1 循序渐进原则
初中学生刚从小学过来,学习依赖性较强,加之受注入式和应试教学的影响,学习缺乏主动性.因此,教改应循序渐进.
2.1.2 因材施教原则
每个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接受力不同,兴趣也有差异,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优势,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2.1.3 优势互补原则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活动中取长补短,使学习效益最大化.
2.1.4 及时激励原则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努力寻找闪光点和成绩,及时激励或奖励,让学生不时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以增强学习信心.
2.1.5 减负原则
“双组”教学在学校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不增加课时.
2.2 实施步骤
第一步,宣传动员.农村学生和家长对教改陌生,在教改之初广泛宣传,让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了解教改目的与意义,以营造家长支持、学生配合的教改氛围.
第二步,组建双组.将全班30名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为5人一组,全班共6个学习小组.由各组学生自选组长,学生按小组就座.同时,又将全班30人按数学兴趣分为2~6人不等的多个活动组,以同样方式选组长,但两类组长不兼任.
第三步,开展活动.在教学中每周有1节课开展兴趣活动,学习活动、兴趣活动分两条线在教学中交叉进行.
第四步,反思总结.在“双组”教学中,教师不断分析总结.同时,让学生不断总结反思,谈(写)学习和活动中的体会、收获与问题.
2.3 开展“五学五小”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五学”,指在课堂上各学习小组开展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竞赛学习和督促学习.“五小”,指在数学兴趣活动中开展的小论文写作、小先生教学、小调查研究、小测量和小设计制作.
2.3.1 开展“五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①开展自主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应有“四个支柱”,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可见,学习能力是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因为知识在不断更新,而一个人的在校时光短暂,新知识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自主学习.教学中可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是让学生预习新课,回答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才能回答的问题;二是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如抓关键字句、概念,借助图表分析问题,归纳例题的解答步骤,提炼例题中的思想方法,遇省略的解答过程在草稿推演,等等.
②开展合作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力.
古人云:学习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增长知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同学彼此交流、相互争辩,能够加深知识的理解,从而学得更牢.
③开展探究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美国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特别倡导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探究能力.数学探究活动能促进学生对数学“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1]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在较短时间解决的问题,就让小组讨论和探究完成.因为“讨论是一种培养创造性品质的好方法.讨论可使一种想法启迪另一种想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大拓宽了解题方法的范围.”[2]但不可能什么都让学生探究,也不是什么学生都能探究.有的探究要延伸到课外,有的探究只让少数学生做,有的探究学生不可能探究出结果.
④开展竞赛学习,培养竞争意识.
当今社会各行业竞争加剧,学生在校能感觉到的多是升学竞争,还体会不到未来的生存竞争和就业竞争.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班上开展竞争式学习:一是小组内竞争学习,二是班内小组间竞争学习.例如:课堂上竞争答问,看谁的回答正确且表述清楚;看谁的作业书写工整且错误少;看谁考试失误少、成绩进步大.同时,对学习进步者和成绩优秀者均给予奖励.
⑤开展督促学习,培养自控能力.
初中生学习自律性差,尤其是数学学困生.针对这一情况,我在教学中实行监督学习制,组内一对一监督,为小组共同进步打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
2.3.2 开展“五小”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针对学生的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福禄信尔).前不久,《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制定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在澳门、宁波的发言中提出了“数学教学的四基”:数学基本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数学活动经验.[3]因此,开展数学兴趣活动很有意义.
①开展小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写作能力.
“数学中的写作是以过程为目标的学习活动,指学生将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体会、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对学习方法的总结等写成文字的活动”,它可以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元认识”水平,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识情感;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形成数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可以为教师进行教学决策提供信息.[4]另外,丘成桐教授在2004年6月22日的《文汇报》中撰文指出,常见我国数学家解决外国人的猜想,却几乎没有听到中国人有过什么重要猜想,这一点源于基础教育中“中国学生提的学术问题很少”.而写数学小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学术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和数学表达.
②开展小先生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
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小先生(优生)教学活动,一方面,让小先生感受师生角色换位后的体验,认识到教师的不易和艰辛,从而有助于尊重教师和教师的劳动;另一方面,小先生通过备课写教案、讲课、批改作业,既加深了自身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另外,辅导了学困生学习.
③开展小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协作能力.
开展小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编问卷和撰写调查报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研究能力;同时,通过调查中同学的互帮互助与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在今天,学会与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因为“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共处和处世技巧”(戴尔・卡耐基).
④开展小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实践能力.
数学,尤其是几何,有大量涉及测量的内容,通过实地测量,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与实践能力.
⑤开展小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育家刘佛年在《数学学习论》中指出:“创造并不神秘,非要有科学理论才能创造,那就高不可攀了,只要有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方法,都称得上创造.”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数学兴趣小组中开展了小设计、小制作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2.4 开展“四评四奖”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与学习自信力
2.4.1 开展“四评”活动
心理学实验表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比不了解学习成果的学习积极性要强得多,学习效果也好得多.[5]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因此,教学中及时的评价与激励十分必要.我在教改中就开展了“四评”活动:①自评.每学期学生对自己的数学成绩与活动情况(课堂互动情况、交作业情况、小论文、小设计等)自评,分A、B、C、D四个等级.②组评.每学期小组对组员的学习和活动情况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③师评.每学期对全班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④校评.每学期学校领导对教师指导的学生成果进行评比,分A、B、C、D四个等级,其结果与教师的教改津贴挂钩.
2.4.2 开展“四奖”活动
在精神奖励的同时给予物质奖,奖笔者发表的书刊等.设四类奖:①学习优胜奖.对数学定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最高的都奖.②学习进步奖.奖励学习进步者(分为阶段进步者、学期进步者),让他们看到学习数学的希望,以增强学习成功感和自信心.因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爱默森).③作品优秀奖.对评出的数学活动优秀成果给予奖励.④作品发表奖.对在校刊和公开发行期刊上发表的作品进行奖励.
3 初步成果
3.1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通过教改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3.2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通过教改实验,数学学困生有了转变,学习的态度更端正了,学习目更明确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增强了.
3.3全班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通过教改实验,班上学习的氛围更浓了.特别是通过小先生(优生)教学,在小先生得到锻炼的同时提高了学困生的成绩.中等生在与优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活动中,积极向优生看齐,为争取获奖和当小先生,学习更努力,进步较快.这样,全班数学成绩有了提高.
3.4 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数学小论文、调查报告、小设计、小制作),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例如:赖小林、徐川等同学撰写的数学小论文《“大边对大角”的证法探究》发表在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学生数学》初中版2008年第7期上;杨杰、罗超等同学撰写的《初中生数学学习习惯调查报告》,赵俊雄、文欣等撰写的《初中生学科兴趣与偏科调查报告》,均发表在校刊上.另外,一些有一定创意的小设计和小制作在学校展示.
4 反思
4.1 防止单一的学习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具体到一节课,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取学习方式,防止固定用某一种方式学习.例如:难度较大的内容较适合讲授式学习;优生较适合探究学习;学困生适宜与优生合作学习.
4.2 防止合作探究表面繁荣,注意学习有序和实效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课堂上容易出现表面热闹且教师难于控制的局面,其结果并效果不好.因此,注意活动监控和有序,确保学习取得实效.更何况,目前“在分数和名次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学生和教师所感受到的‘竞争’压力远远超过‘合作、交流、分享’的欲望”[7].
4.3 加快初中升学考试改革,努力为课改定向导航
“对学生而言,追求分数是学习的一种意义,而不是全部.”[6]当前,升高中主要还是以一次性的文化考试为依据,虽然现在很多地区有了学生综合评价,但在录取中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不多.或者说,目前综合评价力度还很不够,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还没有引起学校、教师、学生尤其是学生家长的足够重视.难怪有论者说,“当前,教育改革如此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社会的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强烈支持.国家利益和老百姓的个人利益似乎是矛盾的,前者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显示出对教育的高瞻远瞩,而后者却没有那么‘时髦’,他们更关心教育的直接结果,而不是那些难以评估的教育价值.”[8]
参考文献
1 金晔.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2008(3)
2 吕传汉等.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1(4)
3 2006-2007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4 胡耀华.数学写作的价值及若干教学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07(3)
5 张定强,赵宏渊,杨红.高中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的基本模式与实践探索[J].数学教育学报,2008(1)
6 迟艳杰.教学意味着“生活”[J].教育研究,2004(11)
一、校级骨干教师认定范围。
根据相关荣誉和称号,对校级骨干教师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教学能手、教科能手、示范课、AA级优质课。
第二类:教坛新秀、教科新秀、德育新秀、A级优质课获得者、基本功竞赛获得优胜者。
二、校级骨干教师岗位要求
1、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富有奉献意识和合作精神,高质量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2、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每年研读一本教育专著,并研读1-2种相应专业的教学期刊,并做好学习笔记或撰写好学习体会。
3、积极发挥示范和带头作用。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1~2名或带好一个兴趣组,并有具体指导方案和过程安排,每学期本校上公开课1~2次。
4、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每位骨干教师独立承担或参与一个市级以上研究课题。
5、积极撰写本学科教学研究论文。每年有1—2篇教育教学专业论文在市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或市级及以上教育杂志发表。
6、积极参与本学科教改工作,积极承担或参与教改实践中的课改实验,骨干教师的教学质量要始终处于前列,带动本学科教学质量提高。
三、校级骨干教师考核办法
1、成立考核小组。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副组长,教务、教科、德育和骨干教师所在教研组代表组成考核小组。
2、考核内容:各层次骨干教师岗位要求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师德表现、业务能力、教学工作;科研水平、进修情况和教育成果等方面。
3、考核程序:考核按学年度进行,各骨干教师将自己一学年度的工作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填好自我评价表)。并附有关的原始业务材料(包括获奖证书、论文、公开课的备课教案、学习笔记等)。考核等第为不合格、合格、优秀。
4、考核对象必须是在职在岗(与荣誉称号对应岗位)的骨干教师,如考核不合格,不得享受相应待遇。
四、骨干教师的有关待遇
【论文摘要】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应充分认识教改档案在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建立企业知识库,使档案信息资源成为企业共有的知识财富。使前辈们积累的大量经验成为后辈们成功的启示;教训成为后辈们的前车之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知识的积累和传承,高校才能发展成为经久不衰的“百年老店”。
高校档案是高校历史的真实记录,与高校各项工作紧密相连,它真实、详尽、准确地反映着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情况。譬如随着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中的教学改革早已成为高校中心工作之一,与之相应,也就有了相关的高校教改档案工作。做好高校教改工作中的档案建设,一方面有助于推进高校教改工作深入进行;另一方面也许极大地促进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高校教改工作中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特点
1.高校教改档案是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真实记载。真实性是高校档案的基本特征,相对于高校教改档案亦如此,它真实记载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生、发展、成果取得及推广应用的全过程,是高等学校教改工作重要的信息资源库。
2.高校教改档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它不光牵涉到教师的教学工作,还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科研开发和利用等工作密切相关。高校教改工作是一项整体性、综合性工作,也决定了高校教改档案具有系统、复杂、全面的特点。
3.高校教改档案工作具有创造性的特点。高校教学改革本身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新理论、新方法,并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服务。为适应高校教改工作,教改档案工作也就必须具备创造性的特点。
二、做好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几个方面
1.加强网上用档的法律、制度的制定。必须加强风上用档工作立法和制度的建设,用法律和制度来保障档案资源的齐全完整。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规范:(1)加强网上用档的立法规定,对那些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破坏数据完整性、干扰系统正常运行、利用网络传播病毒、线路窃听等形式的犯罪分子,要以法律为武器进行坚决的打击;(2)制定应急计划,进行安全检查和审计,撰写安全情况汇报的规定;(3)严格进行权限管理,包括授予完成工作所需最小特权、回收特权的规定;(4)网上查阅档案信息目录的规定;(5)定期进行安全评估,不断改进、优化系统的规定。
2.在高校教改档案工作中推行“三纳入”、“四同步”原则。“三纳入”,即将档案工作纳入高校教改工作计划之中,纳入教改工作的日常管理范畴,纳入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岗位工作职责。“四同步”,即档案工作与教改项目的申请、立项工作同步,与教改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同步,与项目的结题验收工作同步,与教改项目成果的鉴定、申报同步、工作同步等。高校教改档案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牵涉的范围广、人员多。为做好档案材料的日常收集、整理等工作,保证教改档案的质量,要求我们的档案工作者及相关人员必须注意到教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做好“三纳入”、“四同步”工作,必将为高校教改工作与教改档案工作的相互衔接提供有力保障,为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3.切实做好高校教改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档案工作,其最终目的在于开发和利用档案。对于教改档案工作而言,一方面利用现在档案,经过科学整理、分析,可为教改工作提供论证,补充完善教改构想;另一方面围绕教改资料,进行多渠道、多表达式地搜集档案信息,科学编纂教改信息,为教改工作提供积极的多方位的服务;再者针对教改实际需要,直接为教改服务,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教改积极性,推动教改工作顺利进行。另外,高校教改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具备创造性特点的工作,我们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时,也就应该相应地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探索工作。譬如在档案工作中,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变“保管员”为“研究员”,密切注意高校教改动向,通过“搞活创新”,把“材料”转化为“有生命”的东西,不断为教改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4.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1)提高创新能力。一是要思想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常规,超越传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二是要思维创新,用科学的思维和态度探索和掌握高校档案工作规律;三是要思路创新,把上级档案工作要求和本校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工作思路,做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档案工作。(2)提高管理能力。高校档案工作者要不断提高专业管理能力,特别是要提高现代化档案管理的能力,要掌握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需要。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运用档案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结合工作实际,研究新形势,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3)提高服务能力。高校档案工作人员要围绕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开展档案工作,以广大师生员工满意、社会满意为衡量档案工作的标准,全心全意为广大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为社会服务。
三、做好高校教改档案工作的作用
高校教改档案工作作为高校档案工作的一部分,它在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等项工作服务的过程中已愈来愈显示出其重要性,它的作用也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同。
1.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作用。高校教改档案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凭证,它真实记载了各学科人才培养的情况,隐含了教改工作的是非得失,通过借鉴此类档案材料,可帮助高校进一步匡正教改思路,深化教改认识,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改革方案,确保教学改革取得实际成效。
2.帮助教学、科研人员利用知识成果,促进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高等学校要完成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要出人才、出成果,必须广泛继承和充分利用人类已有的知识成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考虑的问题是怎样把课讲的概括、扼要、深入浅出、生动活泼,使学生容易接受、理解和消化,教师在备课和编写教材时,为了避免知识的老化,必须博览群书,充分利用他人已有的知识成果,注意国内外有关学科的新知识,把科学的最新成就及时吸收到教材、讲义中去,以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科研活动中,由于科学研究的继承性和累积性,科研工作者在其所研究的课题范围内,对于档案的利用的具有连续性,科研人员必然要考虑如何通过档案文献资料,充分掌握前人的成就及时了解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态、新水平。著名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如果我们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的话,那就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过去积累下来的大量档案资料,其中包括科学家做出的大量研究成果。许多有成就的科技工作者,正是借助于档案文献工作者的努力工作和大力协助,才能可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可见科技文献的重要性。科研工作一般可以分为计划、实施、鉴定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必然有不同的需求。在计划阶段,科研人员必须全面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大量的文献,以确定完成课题的最佳方案。在实施阶段,既需要技术性的具体资料,也需要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和新方向。最后阶段则需要具体的技术数据、性能和指标等方面的资料。不论是教学人员还是科研人员,都必须掌握国内外有关学科的现状和水平,以及相邻学科的发展对本专业课题所提供的新条件和新影响等,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提高和创新。
3.实现档案价值、实现档案知识共享是档案管理的重要课题。以多种形式迅速、准确、系统地开发、传递、应用档案信息资源,为企业各项工作提供有效服务,已成为开发利用档案工作的一个新特点。要在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中多做些工作。档案人员不仅要熟悉生产,精通档案业务,还必须能够随时掌握生产技术工作动态,了解、利用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提供利用的准备和信息的输出工作,满足各项工作的需要,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益。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陈智为.《档案管理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教学常规是对教师遵照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学的原则性指导意见。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把思想品德教 育和心理素质培养贯彻始终,注意打好基础,注重培养能力和开发智能,分类指 导,发展特长,为祖国造就合格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认真抓住制定计 划、备课、课堂施教、练习工作、课外辅导和成绩考核等环节。联系学生实际, 因材施教。教学常规考核满分为100分,实行扣分制。
一、学术理论(6分)
①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有科研成果,教学教改 经验论文和有关教育内容的作品发表或获奖。记3分。
②有任教学科和主管工作的工作计划、经验论文或专题总结记3分。少一项 扣1分。
二、教改实验(4分)
未申报教改实验课题和未参与教改实验者记零分,参与者记满分。
三、备课(15分)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学工作中最根本、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之 一。写好教案才能上课,不打无准备之仗,不信口开河,没有教案不能上课。备课要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既备教法,又备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备课一定要做到教学环节齐全,内容具体,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把握准确。有教学活 动设计,能体现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练习设计,各活动设计意图明确。每节课上完后,都要认真总结课堂教学的得与失,作为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准少备、漏备,抄袭教案,教师按照备课的要求自主设计教学活动程序。在这个过 程中,教师可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借鉴报刊、杂志、网络中以及身边优秀教师的典 型教学案例。做到超课时备课,做到上课前重温教案,根据学生实际调整教案。 教案要求一课一案。学校每逢双周由教导处组织检查教师的教案、 作业、阅卷笔记、听课笔记等。每学期对教师教案进行评比、登记,计入教师业 务档案。每缺一节教案扣0.5 分,无教案或以旧教案替代者以0分计算,检查时不按时提供教案者不能定为甲等。
附等级及评分标准:
甲等:10分 乙等:8分 丙等:6分
四、授课(25分)
依学校领导、教导处的检查记载为依据,每旷一节扣3分。上课不认真,马虎应付,学生反响较大,扣1-2分/次,上课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次。教师上课不得擅自离开课堂去干其他事情,不准无备课上课,不准私自调课,不得体 罚与变相体罚学生,不得课前酗酒,不得在课堂上喝茶、抽烟、打瞌睡、打手机。 值班查勤人员、领导考勤时发现一次扣2 分/次。教师不得随意调课,必须按规定时间和教学要求授完规定教材。违者扣2分/次,如因教师的言行过激、管理不善或未尽职责,造成课堂纪律涣散,使学生身体或心理受到伤害,教师将被扣除相应考核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如造成学生、家长举报、社会影响恶劣或重大安全事故的 将实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票否决制, 并承担相关的各种责任。学校由当天查勤人员对教师上课进行考勤登记。
五、作业批改(含音、体、美的课外训练和辅导) (15 分)
1、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做到“四认真、四杜绝”(认真准备,杜绝重复抄写: 认真批改,杜绝误改漏批现象;认真归纳,杜绝作业的盲目性;认真复批,杜绝一错再错现象)。
2、要对进行作业结构进行改革,要求作业设计做到“一精”、“二活”、“三导向”、“四分层”(“一精”是作业设计数量少、质量高;“二活”是内容活、形式活:“三导向”是有指导方法的练习、巩固性的练习和发散思维的练习;“四分 层”是按学生成绩优、良、中、差分层设计作业)。
3、教师不得以多留作业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4、书面作业量不超过1小时。
5、作业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要有阅卷笔记。
6、作文批改要认真,符号要规范。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批改或精批或略批。精批要做到总批,眉批和间批,从标点符号到字、词、句、都要进行修改;略批要做到文通字顺。作文批语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指导性。
7、作业批改认真细致,准确无误,无漏批、批错现象。不得一页一个勾, 至少一大题一批。
8、作业批改一律用红笔,对的打“√”号,错的打“×”号,用分数或等次或评语给予评价,要签批改时间。
9、批改之后要及时讲评,督促学生改正,改正之后的答案,老师要及时批改。
依教导处期末教学常规检查为依据,定等得分。
甲等: 15分乙等: 12分丙等: 10分
给学生不布置作业或经常出现错判对,对改错现象者得0分,抽查中发现作业批改不符合要求者,学期评定不能定为甲等。
六、自习辅导(15分)
教师要按教导处安排的时间下班辅导学生,不得自行变动,违者按旷一节处理,旷一节扣2分,迟到、早退一次扣1分。扣完为止,不计负分。学校由考勤 人员对教师早晚自习下班辅导进行考勤登记。
七、听课评课(10分)
1、校领导和教师必须参加学校安排的跟班听课及各教研组组织的各种公开 课,相关要求按《云集中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执行。
2、全学期听课标准为:学校校长、副校长30节以上,正副教导主任、教研 主任不少于30节,教师不少于20节(新调入教师25节以上),每缺节扣1 分,只听未评者每节扣0.5分(依听课签到表为依据)。扣完为止,不计负分。
八、监考阅卷(10 分)
期中期末考试相关要求按《双林中学教师监考、阅卷工作制度》执行。期中、 期末考试中出现监考不认真、迟到、早退等情况视其情节轻重扣1-5分每次,有 试卷漏装、倒装、混装等问题者,每次扣1分,阅卷错判、登分遗漏、总分加错 者,每人次扣1分,批阅试卷时有其他失误视其情节扣分,扣完为至,不计负分。(由教导处负责对教师监考阅卷违反规定的人员进行登记)
九、附则:
1、此制度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摘 要] 高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传统的“重内容、轻方法”;另一种是近年来的新现象:在教改中“重方法革新,轻内容改革”,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则是“重形式,轻实质”。本文对这两种不良倾向的表现和危害,以及其本质和产生的根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与“教学方法的革新”要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 高校课堂教学 内容改革 方法革新 激励机制
一、引言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基本已经建立起“懂专业、会操作”金融人才的培养体系,但是,在这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出的本人才只是较低层次的操作型人才,不能很好的适应国际和国内金融竞争形势和迅猛发展的金融创新的需要。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不少专家和学者们在新形势下的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付出了一些努力;特别是以2003年国家教育部推出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各高校开始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改革及研究,在这种形势下“货币金融课程群”教学有了较大的进步,教改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距理想水平和现实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对这些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剖析,找出问题和不足之处。就货币金融课程群的课堂教学改革而言,普遍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种是历来已久的“重教学内容,轻教学方法”的倾向;另一种则是 “教改重方法革新,轻内容调整;方法革新上重形式,轻实质”。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后一种倾向更为普遍。而将教学方法革新与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改革有效结合的教学改革尝试则显得不足。本文下面详细分析这两种不良倾向的表现、危害及其产生的根源。
二、传统的不良倾向:“重内容、轻方法”
我国高校课程教学中历来就有“重内容,轻方法”的倾向,货币金融类课程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重内容”有两重含义,一是教学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除实训课程以外,一般金融理论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来备课、讲授;二是指在教改中,相比于教学方法革新而言,部分教师也相对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调整,这部分教师主要是一些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比较了解本学科和课程的发展前沿,所以能够随着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对教学内容实施一些调整。但是,由于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其他制度上的限制,即便是有兴趣有能力推行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的教师,也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大幅调整和更新,以至于总体上教学内容还是滞后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且教学内容缺乏开放性。所以,“重内容,轻方法”的说法并不准确。其实,内容“重”的还不够,错不在于“重内容”,而在于“轻方法”。
“轻方法”主要表现在,在教学模式上多数教师是在课堂上满堂灌地讲授,个别教师基本上就是“照片宣科” 。这种按照教学大纲完全通过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的传统方法,容易使本来应该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变成被动的接受者,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这一点,可能有一少部分老师没有意识到,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者都有共识。问题是在大家都认识到了这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情况下,“教学方法大改革的氛围并没有形成”,以至于有的学者发出“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围”的感慨。
当然,如果说高校教师完全没有主动去探索教学方法改革问题则是有点片面了。近几年,各高校都出台了一些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而且教学方法改革成了这几年教改项目支持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还是投入了一定的精力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比如,我校金融学的所有专业教师都使用PPT教学,课件中插图、动画和视频的使用也比较普遍,还有的老师在本科教学中在“试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电影教学法”和课堂外实践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际上,在“学评教”的压力下,大部分教师已经开始重视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其学习兴趣,有的教师上课的时候还穿插了很多的趣味故事。但是,总的来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还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把课件(主要是PPT)做得美观一点,以便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对教学方法改革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实践。
三、新的不良倾向:“重方法,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
基于对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初步认识,近年来,高校教师在学校教改政策的导向下,开始重视教学方法改革,逐渐开展了一些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活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有的老师又走到了另外一端:在教改中“重方法改革,轻内容调整”,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则是“重形式,轻实质”。
教改中,“重方法,轻内容”的倾向,错不在“重方法”,而在于“轻内容”,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教学方法革新都是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轻内容”是指教学内容的调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主要表现在货币金融课程群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进而导致教学内容滞后于金融实践和金融理论的发展。比如,经济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金融学》(原《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传统内容所占比重过大。比如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等内容所占篇幅过大,而国外同类课程一般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因为这门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各种金融机构的作用、行为,以及金融投资的基本原理。另外,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等内容所占比重过大,教学内容过于偏重宏观。②金融学的现论比较缺乏。比如,利率理论部分忽视了利率的计算和结构,而主要分析利率的决定及作用(这部分在先导课程“西方经济学”中已经学过);金融机构体系部分缺乏现代金融中介基本理论分析,也缺乏对一些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运行的分析;金融市场原理部分缺乏资产定价和选择行为的基础理论。③教学内容缺乏逻辑上的严谨性,基本上是粗放的文字描述,没有注重运用严格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和数理模型来介绍基本原理,这不利于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具有较强数理和计量分析能力的金融人才。
再比如,国内《中央银行学》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安排严重滞后于中央银行理论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部分,没有关于通货膨胀的社会福利损失的理论分析;最为重要的是,最近20来年理论发展的新成果很多没有纳入教学内容。比如,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和通话膨胀偏差问题、货币政策可信度理论、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等内容都没有纳入教学内容。而这些内容是当代货币政策理论巨大变革的主要内容,应该成为中央银行学的重点教学内容的一部分。②中央银行制度部分,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责任性和透明性问题的研究是近十多年研究的核心问题,且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但是我国高校所有教材和教学内容在这一方面还涉及的不多,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大部分教材只涉及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而没有涉及到责任性和透明性的制度安排。在独立性上,也只是介绍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表现以及中央银行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的简单描述,而没有深入分析中央银行独立性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独立性的边界、独立性的测度和保证独立性的制度安排等问题,更没有相应的国别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改革上“重形式,轻实质”,主要表现在:多媒体运用逐渐普遍起来,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运用越来越多,讨论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甚至电影教学法都在尝试使用,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按照基于构建构建主义的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是“教”与“学”的紧密结合,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是为了引导学:好的教学方法的实质就在于:要正真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体”,能有意识、主动去探索,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创造”过程。所以,教学方法革新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其积地思考,理性分析,创造性学习的情景和环境。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太过注重形式,而没有注重上述实质,主要表现为:①花大量精力把多媒体课件做得更华美,大量运用音频和视频,通过讲述有趣故事和事件等方法来吸引学生“眼球”,而没有真正为学生创造出能激发并维持其主动思考、探究和创造性学习的情景和环境;②教改中一味地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滥用电影、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强调趣味性,滥用案例、游戏和讲故事等教学方法。这样做,可能激发学生一时的兴趣,但不能长期维持其主动探索、理性思考的学习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可以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看出来,近些年金融专业大多数本科生毕业生不能运用所学的金融理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毕业论文缺乏严谨的理论分析和实证依据,而只是简单的事实叙述和对策罗列。本科生不同于中学生,在学校应该受到理论熏陶,要培养冷静、理性和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趣味性而忽视了理论分析的严谨性,就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实际上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
四、两种不良倾向产生的根源
前面的分析说明,在教学及教改中不管是“重内容、轻方法”,还是“重方法,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都不好:“重内容、轻方法”和“重形式、轻实质”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重方法,轻内容”则容易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严谨性、前沿性和开放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理论素养的提高和冷静、理性、逻辑严谨地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出现这两种倾向的直接原因在于没有摆正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关系。首先,教学内容是本,教学方法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普适于所有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很少,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有好的教学内容,也需要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改革应该是内容与方法并重,两方面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求教师根据金融理论和与实践发展动态调整、更新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二是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研究和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手段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协调一致。但是现实的情况与这种要求还相差甚远。
教学改革中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可能有多方面。出现“重内容、轻方法”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有:①教材和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的限制。部分老教师自身所接受的金融学教育就是传统的货币银行学,自身知识结构中现代金融理论部分(特别是建立在数理模型基础上的现代金融理论)还不足,这使得教学内容跟进现代金融理论发展进行动态更新很困难;②多数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存在不利于进行货币金融课程群教学内容改革的因素。比如,金融学是财经类专业的学科平台课程,财经类专业都要开设这门课,每次开课的班级都很多,同时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很多;而几乎所有高校都要求任课教师按统一的大纲开展教学,而且要求统一考试。这使得想进行教学内容调整的老师也难以推行教学内容改革,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教学内容都只能按多数老师都能接受的方案安排,势必形成落后的老师拖后腿的格局,“木桶原则”会发挥消极作用,使得有能力进行教学内容改革的老师也不能推行改革。出现“重方法,轻内容;重形式,轻实质”现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在近几年学校强调教学方法革新和实施“学评教”背景下,因为教学内容改革会受到教学大纲的限制,所以大部分老师们都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一些比较“容易”的革新,比如美化PPT,采用游戏教学法、电影教学法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实际上,不论是教学内容改革滞后于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还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教学方法革新无实质性进步,其实都是因为高校教师在本质上对教改不重视而造成的。要知道高校教师智商和能力都不低,如果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来进行教改研究,就能够使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方法革新齐头并进,取得良好的效果。事实上,我们并不缺少先进的教学理论,国外的“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基于构建主义的“研究性教学教学”理念早就被教育学家们引入我国,但是又有多少高校专业教师认真钻研过这些教学理论,去尝试把这些教学理论运用于课程教学中呢?据笔者的调查了解,高校教师基本上是把精力用于学科专业内的科研,真正愿意花时间来研究教学和教改的是凤毛麟角。
那么,为何高校教师不重视教改呢?我们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制度上缺乏激励机制。首先,在直接的经济激励上,基本上所有的本科院校对科研的奖励力度都很大,对教学和教改的奖励力度则很小。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教师评职称一般都是看教师个人在其学科专业领域内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有多少科研课题。没有足够数量和档次的科研课题和论文,你的教学水平再高也不可能被评上教授;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课题和论文,即使你的教学水平有多差,也会评上教授。众所周知,职称对于一个高校教师来说,不管是在收入还是在荣誉上,影响都是决定性。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许多年轻教师在刚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时还有的那一点致力于搞好教学的激情也会在现实面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不得不全力投入科研工作,哪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改问题。如果能够在制度上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教学业绩和科研业绩一样成为影响高校教师收入、职称评定以及其他各种荣誉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话,又何愁大家不真心诚意地开展教学教改研究呢?又何愁我们的教学质量不能提高呢?
浩歌在《中国高等教育》2009年第6期的卷首呼吁教学方法改革突围的短文中说道:“(教学方法革新)老大难,老大难,‘老大’真抓就不难”。“老大”真抓,抓什么?我们认为就是要抓制度和激励机制的建设。但是,有些制度还不是一个学校的“老大”能够“抓”起来的,还需要高校所处的外在制度环境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艾洪德 徐圣明: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89~93
[2]何运信:非金融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中“金融学”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7(6):75~78
[3]孙桂芳: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与教学方式的互动性[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6(6):87~91
[4]浩 歌:教学方法改革何时突围[J].中国高等教育,2009(6):1
[5]丁骋骋:课堂教学三境界论[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58~58
[6]刘玉平: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2006年海峡两岸金融教育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6):70-70-73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已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由实验阶段进入推广阶段。在这期间,初中语文教学在新的课程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指导下,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这变革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化。为探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途径, 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下面谈谈有关的问题。
一、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热情不高
部分学生因自己成绩差,感到升学无望,更是什么都不学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是:语文学习围绕“中考指挥棒”,中考怎么考就怎么教,不考的就不教,学生中考不考的就不学。
2.学生片面看待语文学习的劣势
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花工夫学,收效不大;不花工夫,也差不了多少。觉得学语文好比“狗咬刺猬――无从下嘴”,内容多,头绪繁杂。
3.课堂教学方法陈旧
初中语文教师大部分一般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在写作教学中,教师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批改上,作前指导、批改后评讲花的功夫不深。教师苦于批改作文,以“全批全改”、“精批细改”要求和衡量自己的工作。这样,语文教师往往下了很多无用功,教学中出现少,慢、差、废等现象。
笔者在调查中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一边喊“教语文实在太辛苦了”,一边抱怨“语文时间实在太少”。不少学校语文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苦教苦学、师生超负荷运转的“怪圈”,许多语文教师在这个“怪圈”里已经越陷越深。
二、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分析发现,导致不少学校语文教学出现如此现状,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应试教育”以升学率高低作为衡量办学好坏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贯彻在口头上,应试教育落实在行动上的双轨现象,使素质教育成为舆论上的热点,实际中的盲点。我们看到的现状依然是:“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考得好的学校,领导教师欢天喜地,一俊遮百丑,校长教师可以贴上“素质教育”的金字招牌,大谈“应试教育”的经验;分数考得不好的,把学生管得更死,作业量再一次加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再一次减少。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恶性循环。
其次,语文教师自身的原因。笔者对多所学校的50多位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四方面:第一是对“语文素养知多少”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70%以上的人说不出“语文素养”的具体内涵。第二是对“教改情况知多少”的调查。多数语文教师能说出一个或几个特级语文教师的名字,有的中青年教师能说出一些优秀语文教师成功的语文教改经验,但大多是钱梦龙“三主四式教学法”、魏书生“六课型教学法”等名词,能说得具体点的就很少了。第三是对语文教师“自己从事教改、撰写教学论文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50岁以上的老教师进行教改的凤毛麟角; 35到49岁的中年教师在进行教改的稍多几个, 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想进行教改的为数多一点,但真正能坚持下去的却不多。至于撰写论文,主要是为了评职称的实用目的。从论文的性质看,也多为经验介绍之类,很少有上升到理论高度的。第四是对“你喜欢怎样的教学方法”的调查。在被调查的教师中,大多数喜欢传统教法。问及原因,有的说:“传统教法习惯了。”有的说:只有传统教法才能真正落实“双基”,那些新方法只是做给别人看的。年轻教师喜欢传统教法的理由是:自己经验不足,搞教改、改变教法没把握,身边的中老年教师都是以传统教法为主,从他们那里可以学到经验,向他们学习不会错!上述调查表明:在我们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中,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陈旧的现象十分普遍。基础教育观已从“双基观”、“智能观”发展到现代的“素质教育观”,可我们不少语文教师的基础教育观还停留在“双基观”阶段。这些教师不但缺少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创新意识、进取精神,更没有从深层次去认识中学阶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是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打好基础的道理。部分中青年教师虽然想搞一点教学改革,可是深感没有教改的环境,也怕万一搞不好会影响晋级。
三、改变现状的建议
1.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正确认识
作为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人有一定的人际交往才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便于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有信息的采集、优化和处理能力,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同时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还需要一个人有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能力,如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丰富的想象力、健康、健全的个性心理、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教师如果将这些对学生讲明,使其对语文的认识有所改变,让学生体会到学国语言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他们对待语文的学习态度才会有根本的变化。
2.扎实进行语文积累,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
语文积累,首先是一定量的语言材料的识记,强化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生活素材、文学和文化知识等语言材料的背诵和摘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一定数量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自然就能做到厚积薄发,提高应试能力。
其次是语、修、逻、文知识的积累。那种轻视语修逻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建议把它从语文中分出去的看法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的表现。
最后是人文素养的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寻求人的道德情感的自我完善的意识;建立产生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维护和思考,唤起生命关怀的意识;建立了解并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意识;建立强调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的意识。建立思考生活发展规律及其本质,培养正确、进步的人生观的意识。
3.结合中考实际,切实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爱因斯坦说:“所谓教学,应在于当学生在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而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无论是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形成,还是个体素质的养成,只能靠学生个体主动习得和内化才能获取。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成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的促进者,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
教育科研管理是遵循教育科研的规律,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基本管理职能,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科研工作,有效地发挥人、财、物、时间、信息等重要作用,完成学校的教育科研任务。
一、组织机构:
教育科学研究由教科室负责,教科室主任由教导主任兼任,教科室副主任具体分管,教科员协助,指导全校各学科和全体教师搞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
二、任务:
1、制定全校教育科研规划、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全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和意见,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政策和教育理论,开展科研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把转变教育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3、负责校内各层次课题的筛选、论证、确立和实施。负责课题的逐级申报。重点抓好校主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开题论证、阶段评估结题,鉴定等环节确保课题圆满完成。
4、结合学校工作,进行经验总结和教科论文写作指导,提高教师提炼教育科研成果和撰写论文的能力。
5、制订奖励办法,组织学校先进教学经验、优秀教科论文和教改先进个人的评选,并形成制度。
6、总结本校的教改成果,并及时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
7、宣传本校、本地区的教改情况和成果、经验以及有关先进事迹。
8、做好教科资料的收集、筛选和建档工作。
9、提出教科经费计划,管好教科经费。
10、完成上级教科机构交办的有关工作,积极参与上级教科机构组织的教育科研活动。
三、教科室的管理
学校教科室在业务上接受上级教科部门的指导,主动配合、及时完成上级科研管理机构的教育行政部门布置的有关工作,就其自身建设,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1、计划管理
遵循教育科研和学校教育规律,每学期初应制订单列的学校教育科研计划,并纳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之内,每学期应写出学校教育科研的工作总结,应按要求每年写出主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报告分送在相应级别的教科机构。同时为使教科室的工作正常运转,还应制订相应的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2、课题管理
主动承担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集中主要力量完成承担的课题任务,还要指导学校、年级组和教师个体的课题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等工作,形成学校内多层次、多领域的科研局面,充分调动学校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通过科研实践的探索和锤炼,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
3、成果管理
组织学习和宣传教育政策、教育理论。重视科研骨干力量的形成,发现和培养科研积极分子。在课题研究中,要加强成果意识,提高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肯定教师在科研中付出的艰辛劳动,表彰优秀的研究成果,按学年度把校级以上的各类科研成果评奖情况记入学校的教师的业务档案。
4、档案管理
学校教育科研运行中,要积累大量的材料,必须做好资料的搜集、分类和归档工作。教科资料在形成、积累、归档时,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要注意材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建立档案时要注意科学性和适用性。一般地讲,学校教科室至少应把以上门类的材料归档,再按档案管理的有关要求分卷建档。
(1)计划总结性资料
学校的教育科研规划、计划、总结等,在市级以上教育科研部门立项的申请书、批准通知、实施计划等。并指导有关人员做好班(组)及个人的科研计划、总结等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过程性资料
研究者的观察记录、调查材料、检测统计等,各学年课题研究进展报告,向有关领导、专家及上级教育科研人员的咨询记录等。
(3)专题性资料
每个课题的研究方案、调查报告,阶段与终结的有关报告和成果、专家鉴定意见等,专题讲座、专题研究等资料。
当前社会职业的多样化,学生就业的需求,高等教育中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也应该有相应的改革,使得新的课程体系,可以提供给理科、工科、文科、艺术类等其他不同的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时更丰富的选择。使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在择业时在计算机教育上能够更贴近用人单位的要求。《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主要的目标针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与此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教材、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方法应同步改革。
二、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新旧课程结构的比较
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的课程体系改革为:计算机基础分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其中:理工类建议选择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文科类选择VB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等;第四、五学期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需要选择。同时为了使同学们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将《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动漫设计》课程分为两个学期完成,称为《C语言程序设计(1)》《C语言程序设计(2)》,其他课程以此类推。
三、教改具体措施以及效果
(一)全程机房教学,增强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措施。传统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教学方法既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计算机教育的特色,必须改革。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改为全程机房教学,使同学们在边听教师讲解的同时,可以直接上机进行操作,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立刻得到对计算机操作的感性认识。通过三个学期的教改实践,完善了全程机房教学模式,对同学们使用计算机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二)配套教学软件,提高学习能力
本课程组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发了一个《大学计算机基础辅导练习系统》,该系统分为抽题模块、答题模块、判卷模块,本系统为C/S结构,当管理员在服务器端设置好本次模拟练习的题型比例后,系统自动生成一套模拟试卷;所有的同学们可以在客户端进行答题,当答卷完毕时,由服务器端自动进行判卷并将本次练习的结果反馈给同学们;该系统可以提供给学习本课程的同学们经过教师的指导后,在课堂内外自行进行练习。以便同学们完成练习后,自己可以评判自身的学习程度,并在下一阶段的课内外学习中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本系统已经提供给2005级大一学生进行了初步使用,体现了较好的作用。
(三)开发网络平台,整合教学资源
本课程组在调研了周边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情况,开发了一个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心教学平台》,在本教学平台上,提供了基础部课程的相关介绍,教学信息的,教学资料的下载等等功能,可以提供给任课教师所任课程重点难点详细介绍。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方便了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本课题的后续时间里,拟设计开发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的基于校园网教辅系统,使得同学们可以开展课余时间自由学习。该平台具有以下优点:①发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多种媒体的作用,使教学信息组织超文本化。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②在培养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中,因特网和校园网是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现了协作式教学。③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强大魅力之所在。在教学中可以同样重视教与学这两个部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教与学成为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④在短时间里要获得大量的信息与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是可望不可及的,而以多媒体网络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同时传播大量的信息,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四)编制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吸引力
根据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编制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A》《计算机程序设计B》的电子课件,使之更符合我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更符合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其中《计算机程序设计A》课件获得中国计量学院首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改编后的课件具有以下优点:界面清晰、美观,结构清晰,例题丰富、并附有书本外的课后习题。
(五)出版教辅材料,同步教学改革
根据高等教育中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和结合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本课题组编制了《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与习题指导》面向21世纪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列规划教材,该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于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投入我校、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使用;根据我校学生应考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本课题组编制了《C语言辅导与讲义》、《VB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并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投入使用,学生们反映良好。
(六)开发考试系统,改革测试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而且试题类型目前多是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了解,不是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挣脱应试教育的樊笼,严重影响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在这种考试方法,使得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本课题组开发了《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考试系统》,本系统具有抽题功能、答题功能、判卷功能、存储功能、输出功能,对其中的实践部分从以前的“纸上谈兵”改为“上机实战”。其中的判卷功能、存储功能、输出功能也使得该课程实现无纸化考试,该考试系统于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开始投入使用。新的考核方法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变被动的死记硬背为灵活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人。
四、实际作用与效果
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C语言和准备迎接浙江省计算机二级考试中,选择了我校自行编制的《C语言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VB程序设计辅导与讲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该完成该课题的过程中,陆慧娟老师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发表了《多科性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改论文,该文以本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为背景,探讨了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黄俊老师等于2005年11月在“首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发表了《配对编程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教改论文,配对编程方法是两学生并排在一台计算机上工作,协同完成一个设计、代码编写和调试的新的程序设计学习方法,该文对配对编程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配对编程在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提高教师素质 组织教职工开展政治业务学习。
不定期的组织党员、团员及教师开展理论学习并检查学习笔记,无论教师会还是行政会都安排一定的时间学习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教育教研文章。
经费相当紧缺的情况下。鼓励教师继续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以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优先考虑并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各学科新课程知识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强化教师育人的责任感。
净化育人环境 强化德育管理。
领导学校德育小组。使德育工作得以落到实处,由校团委具体负责班级和学生检查和管理工作。学校校风、学风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继续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讨各班教与学的情况,交流各班管理经验,探讨学生的思想动态,总结本周各班成绩及存在缺乏。同时要求各班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通过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得以培养和养成。
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和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维护国家利益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每周一早晨升国旗后,都安排学生代表和校领导进行国旗下讲话。充分利用校广播站、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媒体,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报道各种好人好事及文学稿件,为师生免费点歌祝愿等,使学生每天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
注意把家长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有力助手。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关心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召集他来校指导检查工作。参与对教育、教学的管理起到监督作用,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狠抓惯例教学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各类评优表模的主要依据,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规范。已经形成质量兴校,以教学质量论英雄的良好局面。
抓教学质量首先从常规教学抓起。每月集体检查教案的作法,坚持周抽查教案。建议集体备课,坚持提前一周备课,要求做到五定,五备,四统一 即定教研活动时间,定 备 教研活动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时检查,定期公布效果。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实际,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教学上,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
课堂教学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 备 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解和教材的分析上;把 教 重点放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把以培养创新和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把 改 重点放在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 导 重点放在学生的心理、思维的疏通上;把 考 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因材施教,经常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并对每个学生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学到知识,都健康成长。
一直要求老师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对不认真负责的教师在全体教师会上通报批评。对期中期末考试,一月一检查一公布。严格采用中考要求进行,考室人数最多不得超过 4xxxx 实行交叉监考,交叉评阅试卷,严肃考风考纪,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抓教研促教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意识。
学校每个教研组每周坚持开展教研日活动。督促并参加教研教改活动的实施和落实。本年度,每个教研组都有一个行政领导蹲点。学校安排一名副校长主抓教研工作,各教研组都承担有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教学实践中要求注重教法改革和学法指导。每学期都让教师撰写教学体会和教研教改论文,特别是 40 岁以下教师,每学期有否教研教改效果作为年终评选和年度考核的必备条件。为此,学校初步实现了教师由 教书型 向 研究型 转变,教研教改效果显着。
落到实处,由校团委具体负责班级和学生检查和管理工作。学校校风、学风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继续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讨各班教与学的情况,交流各班管理经验,探讨学生的思想动态,总结本周各班成绩及存在缺乏。同时要求各班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通过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得以培养和养成。
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和宣传阵地加强对学生进行维护国家利益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每周一早晨升国旗后,都安排学生代表和校领导进行国旗下讲话。充分利用校广播站、橱窗、黑板报等宣传媒体,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介绍学习方法和经验,报道各种好人好事及文学稿件,为师生免费点歌祝愿等,使学生每天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
注意把家长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管理的有力助手。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关心教育、热爱教育事业的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定期召集他来校指导检查工作。参与对教育、教学的管理起到监督作用,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狠抓惯例教学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作为各类评优表模的主要依据,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重要规范。已经形成质量兴校,以教学质量论英雄的良好局面。
抓教学质量首先从常规教学抓起。每月集体检查教案的作法,坚持周抽查教案。建议集体备课,坚持提前一周备课,要求做到五定,五备,四统一 即定教研活动时间,定 备 教研活动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定时检查,定期公布效果。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备教学内容,备学生实际,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教学上,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
课堂教学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探索。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 备 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解和教材的分析上;把 教 重点放在学生的学法指导上,把以培养创新和思维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把 改 重点放在分层要求、分类提高上,把 导 重点放在学生的心理、思维的疏通上;把 考 重点放在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因材施教,经常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并对每个学生的实际问题,对症下药,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学到知识,都健康成长。
一直要求老师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对不认真负责的教师在全体教师会上通报批评。对期中期末 考试,一月一检查一公布。严格采用中考要求进行,考室人数最多不得超过 4xxxx 实行交叉监考,交叉评阅试卷,严肃考风考纪,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抓教研促教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独立学院;科研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根据教育部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我国共有322所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已经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教育大众化建设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近些年来,独立学院在校园建设、师资引进和教学质量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其科研发展却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为了进一步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升学校综合竞争能力,独立学院亟需完善科研发展策略,建立一套有独立学院特色的科研发展之路。
一、独立学院科研发展的现状
(一)缺少制度保障
目前,很多独立学院把主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都投入到教学基础建设方面,注重围绕教学工作制定和完善各方面的制度保障,缺少科研制度保障。许多独立学院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和科研管理人员,没有制定完善的科研政策;很少组织教师申报国家和省市级各类科研项目;虽然偶尔组织教师申报院级教改项目,但其申报过程也是由教学质量中心或其他部门临时负责,整个申报过程流于形式;很多独立学院没有购买中国期刊网等论文数据库,教师很难随时查阅和下载所需要的论文资料。
(二)注重教学,轻视科研
为了学院今后的招生和就业等工作的有序展开,很多独立学院非常需要得到学生和家长对其教学质量的认可度,认为抓好教学是独立学院的第一要务,强调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今后发展的生命线。独立学院专职教师中绝大多数是年轻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忙于教学压力,很少有时间进行科研。学校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关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
(三)综合科研能力和水平偏低
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独立学院年平均很低,多数论文所发表的期刊档次相对较低,被引证频次也很低。独立学院承担的省市级科研项目很少,其科研项目主要以学院教改项目为主。缺少科研业绩的有力支撑,有些教师在评副高级职称时已经受到明显的影响。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考核和评估时,独立学院综合科研能力和水平偏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独立学院科研发展的解决策略
独立学院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民办性已经限制科研发展不能完成照搬公立高校的发展模型,应该建立适合自身办学层次和发展需要的科研发展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
独立学院应当设置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配备专业的科研管理人员。加强日常科研管理,例如科研档案建设,科研项目的申报、检查和评价等组织工作。制定科研政策,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各类科研项目。筹措科研经费,支持教师的科研活动。建立科研考评体系,督促教师完成一定量的科研任务,并对教师科研完成情况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组织教师开展教改项目
独立学院教学活动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个误区:科研对教学没有促进作用,相反还有阻碍作用。在独立学院,教学的科研能否对教学产生促进作用,关键要看教师的科研方向能否与教学产生必要的联系。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会辐射其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的科研方向紧紧围绕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的科研将会明显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提高年轻教师科研能力
近些年来,独立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创新活动,甚至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帮助他们找到学业目标,拓宽了专业视野,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转贴于
(四)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深入开展教师科研交流
基于各方面的考量,独立学院聘请了一些退休的骨干教师承担负责学科带头作用。但在实际中,独立学院往往侧重于他们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指导,忽视了他们对年轻教师的科研指导。而年轻教师急需要在这两方面都得到经验丰富教师的详细指导。凭借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老教师的指导,年轻教师很容易在教学方面成熟起来,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可是,独立学院年轻教师由于忙于繁重的教学,往往脱离了原有的学术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需要经过长久的锻炼,尤其是要经过科研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点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无论是以围绕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教改项目,还是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年轻教师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常常会力不从心,不知从何入手,他们急需要老教师经验的传授。因此独立学院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开展经常性的科研交流,带动教师的教风和校风建设,进一步带动学生的学风和校风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