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计师专业技术总结

会计师专业技术总结

时间:2023-02-23 19:43: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师专业技术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计师专业技术总结

第1篇

一、问题的提出

加入WTO后,中国快速融入了世界经济,注册会计师也将走向国际化,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迫切需要一批通晓国际准则、国际惯例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1995年,为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经全国注册会计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财政部和有关高校专家组成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资格评审及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确定了清华大学等23所院校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试点院校。该专业至今已毕业的学生约有9届,大约有8 000多人,而我国注册会计师的需求量为35万人,有20多万人的缺口。

不论从时间上还是成果上来看,对比国际上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来说,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专业还不够成熟。借鉴国际上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是我国改革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世界各国的经济环境、文化习俗等不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相应地注册会计师的教育也各有差别。因此,研究国外不同经济环境下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的设置,对我国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美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

(一)AICPA在美国会计教育中的角色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会计职业团体之一。AICPA的要求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国会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他们定期对会计教育状况所作的研究报告对美国的会计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1988年修订的《进入会计职业的教育要求》提出,人们要申请注册会计师资格,必须接受150学时的教育具有学士或对等学位,同时根据150学时的教育标准,对示范课程进行了修改,如表1所示。

一般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洞察力、判断力和正直的品格。企业管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营销的概念、过程和机构以及企业和其他形式组织的筹建过程。会计教育知识则覆盖课程的大致内容。

美国各大学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主要基地,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上都对AICPA的报告作出了积极的响应,坚持只有拥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的学生才能毕业。美国大学商学院联盟(AACSB)作为唯一的对工商管理和会计教育有鉴定权的机构,更在《会计专业鉴定标准》中要求“本科生教育”部分的课程要求与AICPA所制定的示范课程表的要求非常近似。由此可见,AICPA在美国会计教育界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二)美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相应地,美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也在世界上独领。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和会计教育机构顺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需求,积极改革会计教育,从会计教育的目标到内容和方法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美国会计现今极高的国际地位――拥有会计界权威的研究刊物《会计评论》、驰名世界的“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和成为各国订立准则标准的财务会计准则体系等,都足以说明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效果是明显的。

1.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

从AICPA的示范课程来看,美国注册会计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加强与工商企业界的联系,并根据他们对会计执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1989年4月,当时的8大会计公司在联合发表的《对教育问题之观点:在会计职业取得成功所需的能力》(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Capabilities for Success in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中指出,从事注册会计师职业应具备的能力包括交际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必备的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各类组织和企业方面的知识以及会计和审计知识。而AICPA的示范课程都涵盖这些要求,注重引导美国各大学在课程设置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以及传授各类职业需求的知识。

2.专业教育和一般教育相融合

专业教育(即企业管理教育与会计教育)与一般教育课程设置的衔接与渗透是美国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设置的一大特色。AICPA的示范课程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人文学科、艺术、自然科学、与报告知识、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或多个领域开发所需的专业技术知识,既强调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在社会上生存的基本能力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后续发展能力。

3.课程比例灵活

从考虑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等因素出发,专业教育课程与一般教育课程的比例由美国各大学参考AICPA的建议动态协调。美国各大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专业教育和一般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时间,与人才市场需求联系紧密,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增强了人才的市场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英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

(一)ACCA在英国会计教育中的影响

英国会计专业和课程设置紧扣时展的脉搏,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在每学年进行的会计课程总结、修改和替换。ACCA(英国特许会计师)是进入大公司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的通行证,在英国会计教育中极具影响力。英国会计本科教育通常与ACCA紧密相连,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ACCA考试挂钩,并随着ACCA的考试科目与内容的调整而作相应的调整。这样,会计本科毕业生可以免试ACCA的8-12门课程(总共14门),具体课程如表2所示。

资料来源:ACCA网站省略/

值得一提的是,ACCA的考试科目每五年修订一次考试大纲,删去旧考纲里的一些不实用或已经不应时的内容,同时更新知识架构,使其更能适应和符合会计行业的需要。2007年12月,ACCA的考试科目将使用新考纲,新考纲更加侧重学员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如财务管理、税法等方面都有增强。同时,专门增加了会计执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方面的必考科目――《高级会计》(Professional Accounting),强调了作为一个财务工作者应有的道德和行为。在近年来全球财务会计领域屡次出现会计欺诈事件的环境下,ACCA所推崇的这种精神守则符合了大众对执业注册会计师的期望。与新考纲同时启用的还有一个关于道德和行为的网络游戏,每个将参加《高级会计》考试的学员都必须透过互联网完成游戏,增加了ACCA学员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员更容易地理解ACCA所推崇和恪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包括客观求实的职业态度和忠诚勤奋的敬业精神。

(二)伦敦城市大学的课程设置模式

伦敦城市大学(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是全英第三大综合性大学,伦敦地区最大的大学。伦敦城市大学有着坚实的教学和学术背景,课程的设置均按照目前工业、商业、专业机构或非盈利性部门的需求而设计,并在国际预科、学士学位、硕士学位、MBA、博士学位、专业教育和短程教育等研究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该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主要根据ACCA的大纲设置,如表3所示。

表3 伦敦城市大学会计专业课程表

第一级

财务会计入门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Accounting

管理会计基础Management Accounting Fundamentals

会计学术技能Academic Skills for Accounting

1个选修模块Optional module

第二级

管理会计(决策I)Management Accounting for Decision Makers

财务报告Financial Reporting for Users

2个选修模块Two optional modules

第三级

管理会计(决策II)Management Accounting for Decision Makers III

公司报告Corporate Reporting for Users

2个选修模块Two optional modules

其他

IT技能训练 IT Training

资料来源:伦敦城市大学网站londonmet.ac.uk/

(三)英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注重学生毕业时对未来市场的适应性,对新知识、新技术等的接受性

英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依据ACCA考纲规划和调整,这正是其适应英国注册会计师行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另外,以伦敦城市大学为例,其专业课程设置是以模块方式为基础的,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能更快地对社会经济的变化作出反应,变更具体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以适应会计行业的人才需求。

2.特别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

英国高校将经济、统计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引入课程设置中,不仅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尽早让他们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电子表格及其他电脑使用技能,又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美国不同的是,基础教育的课程涉及面没有美国那么宽,专业课比重大,必修课比例高于选修课,倾向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英国会计课程设置优势在于专业课程安排的渐近性合理,且能与时俱进,与实际相联系,满足未来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

3.英国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强调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以适应日益加剧的全球化发展

作为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会计师组织之一,ACCA无论是在英国本土还是在海外都有极高的知名度,在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会计界影响甚大。由此可见,ACCA的考纲是以全球思维制定的,考虑到了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和经济状况。因此,以ACCA考纲为参考的英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规划则不可避免地加入了国际化的元素。

四、英美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的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一)应强调职业界与教育界的合作

美国和英国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设置对我国的最大启示是: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设置时应强调职业界与教育界的合作。只有满足职业界需求的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才能培养为职业界所接受的人才,注册会计师专业才能得以生存。职业界与教育界的合作不仅仅在实习和培训中,还涉及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制定和实施。就课程设置来看,职业界的介入可以根据实务操作的情况对课程设置知识面的宽窄提出要求,使学生更容易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总之,注册会计师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能仅靠教育部门的感觉来设置,而是要建立教育界与职业界的紧密联系,使学校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注册会计师人才。

(二)给各大学留有发展的空间

与美国相似,我国开设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各所大学所处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文化习俗各具特色,还有学生入学时的知识水平有差距,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硬件设备都不一致,因此应吸取美国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上,包括基础课程知识面的范围、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课程比例以及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安排,给各所大学的注册会计师专业留有自主的空间。

(三)课程设置应关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当然也不可避免。我国不少大学都鼓励会计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学生参加国际性的注师资格考试,如ACCA和CGA,但是,这些考试都是以英语作答的,考虑到我国不同学校学生的接受水平有差异,对参加国际性注师资格考试应给予适当的引导,不能盲目考证。结合英国注册会计师专业教育的经验,在课程设置中灵活开设专题式的课程,引入一些外国阅读教材,将能更好地使学生的知识水平达到注册会计师专业的国际化要求。

第2篇

【关键词】培养目标滚动式人才培养方案会计职业资格教学推动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44-03

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才培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了加强行业人才建设,建立一支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战略,以及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的执业队伍,适应注册会计师职业国际化发展的新形势,于2005年6月了《关于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又于2006年2月起草了《关于2006年度贯彻落实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总体方案)。为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三十条”和“总体方案”都对财经院校在培养行业高质量的后备人才队伍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校今年开设了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深感责任重大。现将我校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及实现形式初探如下:

一、总体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通晓会计学、审计学基本理论和实务,具有国际视野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从事会计、审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会计师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审计、会计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

二、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系统学习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接受会计学理论和实务教育,练就了较强的综合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会计与审计问题的能力。本专业培养方案将本科学历教育与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按通才教育模式让学生接受完全的本科学历教育,另一方面,按照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要求,强化注册会计师统考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校期间有多次机会参加全国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

会计专业是以培养从事财务会计工作的高素质外向型、应用型、创新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立足地方,适应市场需要为目标,在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基础上,以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跨国文化交流,能阅读本专业英文书刊,借助工具书能翻译本专业的书籍和资料。

2.具备从事会计业务的能力,以及组织和管理大、中型单位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熟悉常用的财务及管理软件。

3.具有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竞争精神和效率、效益意识;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国际会计和审计惯例,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继续学习的能力。

5.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从事现代会计工作所必需的管理、经济、法律、会计与审计等基本知识。

三、实现形式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设想我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办学特色概况为:“一个独立滚动人才培养方案”、“两个大纲”、“两种考试”、“两个结合”。

1.一个独立滚动的人才培养方案

(1)独立性

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不同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框架方面。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注册会计师人才,以全国注册会计师统考科目为主要专业课程,采用相应的CPA教材,CPA课程参加全国统考。

(2)滚动性

滚动式教学计划就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并不是多年不变的,而是根据CPA考试内容的变化情况,随时对以后各学期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修订和补充。如2009年CPA考试增设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就要及时对2008年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和补充。

2.“两个大纲”――课程教学大纲和CPA课程考试大纲

CPA课程的教学要按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组织,其教学大纲要紧扣全国CPA统考课程考试大纲编写,充分体现每个知识点的考核要求。教学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课程结构框架;②教学目标;③课程的主要章节;④课程内容具有的广度和深度;⑤课程的主要重点和难点分布;⑥主要的教学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⑦课时分配建议(含实践课时)。

考试大纲包括的基本内容如下:①基本要求;②知识要求;③参考法规;④修改说明;⑤特别说明。

如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科目将在100分之外增加10分英语附加题,试题为专业主观题,分值计入本科目总分,成绩合格分数线仍为60分。

3.“两种考试”――学分考试和CPA统一考试

对于CPA课程,会计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的学生既要参加学院组织的考试,取得学分,获取毕业证书;又要参加全国CPA统一考试,为将来成为注册会计师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规划各门课程的考试制度。传统会计考试大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而不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试题也多是只有一个答案,不利于考察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既不符合信息时代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考试命题应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表1会计资格证书报名与考试时间

4.“两个结合”――学历教学与资格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1)将学历教学与会计职业资格教学相结合,构建复合型理论教学体系。

目前国内的会计职业资格分为三类,即会计从业资格、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和注册会计师资格(CPA)。与此同时,为给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条件,近年来各地相继出台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注册会计师统一考试等方面的制度;2004年国家又允许在校大学生参加助理会计师统一考试;2005年国家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取得进行改革,会计专业毕业生由毕业后两年内直接申领调整为通过加试部分科目取得。

目前,根据国内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政策规定和学生的自身条件,能够在校参加的三种会计职业资格考试时间见表1。

根据上表的考试时间安排,笔者设计了将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融入到学历教育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见表2。

(2)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滚动式”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地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在认真领会邓志阳教授《改造传统教学“基因”,创建综观教学体系》精神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推进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三个层次来实施,即学习知识层次、知识的运用层次和知识的升华层次。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具有其内在的联系和逐步推进的性质。具体的做法是:

1)学习知识层次――传授知识

知识的学习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学习专业知识。将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教学相交融,其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会计专业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增加双语课程,充分体现我校“通基础、精专业、强外语、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从两方面着手:①英语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管理学、国际会计、市场营销学;②中文版,双语授。初定课程有: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会计教学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整个社会来看,由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而引起的违纪违法等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如果我们轻视了德育培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已成为会计教学的一门重要学科。

2)知识的运用层次――实践教学

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那就是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加深对制度和准则的理解。教学就体现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三种方式:

一是建立自己的模拟实验室。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核算方法。从目前实施的模拟实践来看,可以说每个院校都有模拟实验室和整套的模拟实习资料。但这些资料都是根据实际资料加工而成的,其特点是真实完整。但从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来看,一是企业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相互参股、渗股、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时有发生;二是经济活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会计资料失真、会计信息造假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在会计模拟实习资料中,应对一些业务进行必要的虚构,也就是在基本资料中加入少量的有问题原始凭证,如假发票等;其次是增加一些临时性的资料,如接受了审计,发现了问题,并要进行调帐,或是企业要进行改制或合并,出现了资产减值或增值情况;由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改变了会计核算方式等等。让企业的非常规业务在模拟实验中有所体现。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问题,以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能及时、正确地进行有关业务的处理。达到解决目前模拟实验只重视核算、轻审核监督的问题;最后是在手工模拟的基础上,开展计算机模拟。会计电算化是会计模拟实习教学发展的方向,实习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进行仿真,使学生从计算机上体验会计工作的乐趣,体会到会计电算化下会计人员分工协作的必然性和严肃性。

二是建立学校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从今年开始我校会有一些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资格的教师和具有实践经验的老教师。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应建立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开展各种业务咨询服务。一方面可以拓展教师的知识面,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其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生也能身临其境,体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学生的使命感。

三是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会计、审计、税务师事务所进行实践学习。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能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及适当运用判断。通过实践学习要求做到:①能够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识别、获取、组织及理解;②能够进行调查、研究、逻辑思考与分析、推理及质疑;③能够识别和解决无既定模式的问题(特别是在陌生环境中)。

3)知识升华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许多注册会计师要在不具备可靠的、完备的信息资料的前提下,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如果只会查阅有关原则、理论和事实的有关记录,而不能做出判断,就不能出色地完成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如何思考、怎样判断和如何行动的能力。在提升思维能力方面,更积极的教学法是案例教学和仿真教学,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创建“实例――理论――实训(实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将实践教学融入课堂课程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循序渐进地组织:①老师讲解理论讲解例题学生实训;②老师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③学生自学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④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老师总结讲解;⑤学生讲解理论学生实训学生讨论讲解老师总结补充。

通过仿真教学、案例教学,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第3篇

大家好!我叫××,今天我所竞聘的职位是财务审计处副处长。

本人今年35岁,东北大学会计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具有讲师、会计师专业技术职称。历任学院会计、总会计、财务审计处副处长,主要负责学院财务预、决算、日常业务核算及会计报表、银行贷款资金申报拨付等具体工作。

1、预、决算工作是学院财务工作的重心。几年来我认真总结预算编制经验,积极会同学院各职能部门,充分预测年度收支规模,做到客观、实事求是、量入为出,确保其在经济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深入分析学院年度财务状况及成果,认真填报决算报表,做到教育局会计中心审核一次通过,展现了我院财务管理水平。

2、在日常会计核算工作方面,本人负责支出业务的账务处理工作,实现了部门核算与项目核算。通过实际运行,已经成为学院对各部门业绩评价及项目分析的主要依据。

3、08年我院立项进行仿真模拟大厦建设,开发银行贷款8600万,我负责贷款资金使用的申报及财务核算工作。开行贷款资金使用审批手续非常严格,本人认真准备各项要件,积极与资金办、开行沟通,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工程顺利进行。

4、另外,本人对学院实施二级核算在财务方面进行了概算及研究工作。以各系为试点,初步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收入支出定额体系,对具体项目均实现量化。

长期的具体业务工作,让我深刻地体验到财务工作的严谨、周密和任务的繁重,更是积累了实践的经验,使我有信心来谋求在更高层次为学院贡献的机会。

一、我对这一岗位有较深刻的理解。这一岗位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必须能够快速、准确把握学院发展的思路,更重要的是要有清正廉洁、公平正直做人原则。

二、我对这一岗位有实践的经验。从具体帐务处理,到预、决算的编制与实施,近十年的财务工作经历,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承担起与学院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份责任。

三是我对这一岗位有一定的创新设想。未来二级核算在各系充分试点的基础上,将在全院范围内广泛推开,这无形当中给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套针对二级核算模式的财务预算体系及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学院、部门两级核算主体的利益已是当务之急,这也恰恰是我们财务处未来的工作重点。

第4篇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和进程

(一)中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

会计国际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目前,世界各主要证券交易所已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由于会计准则的差异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奔驰公司到美国上市时,按照德国的会计准则,奔驰公司是盈利的,但按照美国的会计准则,它就变成了亏损公司。为此,美国、日本、欧洲以及东南亚各国,都在认真考虑会计准则国际化的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些差距首先表现在会计准则的数量上。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已制定了41项具体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已经比较完备。美国的会计准则也已制定了一百多项。而我国目前只有十几项具体会计准则。相比之下,我们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其次表现在会计准则的功能上。作为一种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功能应该是让投资者通过阅读企业的财务报告,明白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效果。但我国由于证券市场不够发达,上市公司的面比较窄,以致会计准则的实施受到了限制,如企业合并、金融工具、坏账准备等都有一些特定的标准和运用范围。客观地讲,我国在会计准则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自1992年以来,已陆续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及十多项具体会计准则,所规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核心准则所规定的已基本相同。如国际会计准则要求期末存货按照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要求企业期末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可以说,《企业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它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会计的国际接轨奠定了基础。我国还将根据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台企业外币折算、企业合并等新的准则,这些都将逐步缩小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

(二)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会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像我国的其他事物一样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过去的20年里,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其间制定了“两则”、“两制”。在这之前的10年突变是中国的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建设的理论探讨和局部发展阶段。其中表现为,适应外商投资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十几年的时间里对会计制度进行了局部的改革,同时开展了会计准则的基础研究,步步推进会计准则建设。这十多年可以理解为会计制度局部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启动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从1992年到1997年,这5年可以理解为中国会计制度的转换阶段。这里所说的转换是从由计划经济阶段的会计模式转向市场经济的会计模式。其最根本的是确立了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这些要素是计划经济所没有的,而是市场经济所特有的。从1992年“两则”、“两制”,到1993年开始实行“两则”、“两制”,再到新的会计模式深入人心、发挥作用,前后经历了5年,我们可以把这5年称为转换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7年开始实施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发展到现在及以后的10年时间,这是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发展阶段。从1993年到1996年,我们起草了三十余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和草案,当时之所以没有全部正式颁布实施,原因是会计改革不能割断与经济环境的关系,外部市场环境还没有这么大的需求,考虑到现实的社会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环境还不适合支撑会计准则这样一个体系,所以直到1997年才根据当时的市场需求了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自那时以来,会计准则陆续,到现在已有了十几项具体准则。再用10年的时间,我们大体上可以建立会计准则体系。其主要考虑是,到2005年,我们要兑现WTO协议中的所有承诺,会计准则的建设应当适应加入WTO的要求,改革开放进程不能有所延误。目前,我们正在实施第二期的计划,争取再三十余个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当然,这个体系仍然需要不断完善。随着经济发展对会计的需求日益更新和增加,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会结束,就像我们在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所见到的那样,会计准则也要与时俱进。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出,中国会计准则建设的三个阶段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进程相吻合的。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历程也再一次证明了会计工作与经济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与我们国家在加入WTO以后各个方面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也是相吻合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会计准则也将越来越完善。

二、对加速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建设

(一)会计教育国际化

要加快中国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十分重要,而这必须仰仗于会计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为此,笔者就我国会计教育的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会计教育的国际化导向。要求会计教材、教育组织形式等应当面向国际化。在过去的20年中,一些高校已经在这方面有了很好的尝试,已经开始采用英文教材进行教学等,这一工作应当继续加强。随着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当把国际会计准则当成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蓝本。当然会计教学的国际化,并不是简单地重述会计准则条文,而应当主要分析国际会计准则背后所包含的原理和理念,这些原理和理念应当成为今天会计学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而不应当局限于特定条文的含义。比如说,我们已经了十几个会计准则,仅准则概念的内涵就可以讲不少内容,但这种纯理论的讲述不易理解,应当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解释这些准则背后隐含的基本理念。即在现代财务报告的重点已由利润表转向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已经成为第一报表。而资产负债表至上,实际上是资产至上,也就是未来至上。因为资产反映的是企业控制的未来的经济利益,负债是企业未来要流出的经济利益,所以当期资产负债表实际上反映了企业未来的经济走向,它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预测企业的未来提供了依据。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通过当期资产负债表既能了解企业当前的经营情况,又能分析预测企业的未来趋势。

第二,会计教育的导向。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即如何坚持以前一直认定的原则,避免一些国家如美国越来越体现出的规则导向。美国认为国际会计准则太原则化,不太好操作,不便执行。而美国会计准则规范得比较细,对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提出了不少数量标准和判断标准。比如企业合并是采用购买法还是权益结合法用了14条标准加以判断,美国会计准则从实质上看,多年来施行的是一种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近年有所变化)。在中国尽管没有人提出类似的命题,但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存在的,不少会计理论上的争论实质上都与这个命题有关。但不管争论如何,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已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原则性的规定。基于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导向以及我国会计教育存在的主要矛盾,我们在会计学教育中更加需要原则导向。真正体现出原则导向的教育,才能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有分析判断能力、能够适应变化的会计环境的人才。

第三,会计教育中的案例导向。当前我国会计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便是职业判断问题。为此,我们在提倡会计教育的原则导向的同时,应当加强案例教育,以提高会计人员发现问题、分析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加强簿记教育。突出簿记教育是我国会计教育的特点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会计人员的簿记知识和技能就十分过硬了。其实,会计实务中很多人还过多地依赖着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所提供的会计分录举例来理解会计政策、运用会计分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迫切需要总结我国簿记教育的经验和问题,使簿记理论系统化、条理化,更加生动,更加好用,以此指导簿记教育,促使我国的簿记教育上一个新台阶,为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奠定坚实的簿记基础。

第五,处理好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对于会计教育中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要避免陷入一种误区。因为我国会计所讲的继续教育与发达国家所讲的继续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现有的主体会计人员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很长一段时间接受的是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教育,对于市场经济会计理论和方法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对新会计制度和具体准则感受不深,掌握不够牢固,从而对我们全面贯彻实施新会计制度和具体准则带来了困难。所以在会计继续教育方面,我们不应当仅仅满足于对新会计准则的宣讲,应当同时补充以现代会计理念和知识的教育,补上市场经济会计这一课。

(二)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

当前要加快推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特别要服从财务报告的基本目标,重视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息需要;摆正会计准则和传统会计制度的关系,避免准则与制度关系的混乱;同时还应加快准则的制定速度,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准则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其可操作性;争取财务信息主要相关者积极参与准则的制定,调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准则的制订、培训、宣传、研究工作,使准则尽快深入人心。

(三)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就是要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促使管理层在真正提高公司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依赖非常交易及不公允的关联交易等操纵利润。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赋予证监会更多的监管权力,如有权确定审计上市公司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有权对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予以处罚等等,以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

(四)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

全面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素质和执行水平,推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联合。要努力提高国内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技术与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准靠拢。在加强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素质培养的同时,进一步开放国内会计服务市场,鼓励国际知名会计公司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各式各样、广泛的项目合作,逐渐造就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

第5篇

职院校可以成立与当地企业、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业企业组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平台。依据此多方合作平台,本着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思想,充分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制定出符合国家高职高专教育要求的专业建设目标,积极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优化配置,制订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广东地区为例,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属外向型经济类型,投资环境优越,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建厂,对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势明显。高职院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定位于中小型企业会计,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性、应用性、实操性,即要求学生必须是一个“多能手”,具有较全面的会计电算化、会计、结算、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技能,以适应中小型企业财务部门人手单一,一个人需要负责多个岗位的职业要求。

2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

在专业的建设中,只有增强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实现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才能使高职教育更有效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根据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历年就业岗位分析,依据校企合作平台成立人才培养方案评审会,让企业成员提出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分析企业中这些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由校方总结出本专业学生培养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并由此重新构架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种类和内容,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行业合格的入门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强调“一专多能、一凭多证”就是一项专业能力多种辅助能力,一项毕业证书多项职业证书,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统计员资格证书”等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至多种。在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中,全面考察了行业内通行的职业资格标准,有些职业资格标准是属于资格证书,是从业人员的最低门槛;有些职业资格标准属于协会或主管部门推荐,是从业人员的参考标准。依据这些职业资格标准,对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考试要求以及教学参考材料都作了相应的调整,使得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更好地衔接。在人才培养的设计中从大一到大三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考证目标,体现出进阶式的知识培养和证书获得能力。让学生在3年的学习中,既具备满足企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同时具备行业从业的多种资格,满足其发展的不同需要。

3“学、技”双搭配,合理构建职业教育师资团队

教学与科研实力强大的师资团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现有教师团队中实现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为1∶1,形成既要能讲理论又有实战经验的师资团队。在专职教师团队中应有高级职称(教授、副教授)、中级职称(讲师),初级职称(助教),让教学团队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要把科研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研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强调校内教师具有会计师、统计师、会计电算化等职业证书,具有双师资格。师资团队中,校内专职实训指导教师应具有1年以上相关企业工作经验。兼职教师应是在行业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和各单位的主要业务、技术中坚力量,具有非常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

4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构建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按照会计电算化企业人才培养需求,依据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评审会专家及相关企业的共同调研,与本经济区域内的财会类企业合作,在教学模式上进一步构建“进阶式顶岗实习预就业”工学交替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基础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都能得到全面提高。“进阶式实训实习预就业”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考虑到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涉及企业核心,在校生在企业短期实习较难直面了解和接触到企业账务的问题,根据企业工作过程,将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习,分成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3类,单项实训在各学期进行2~3周针对本学期理论知识点的对应实践操作训练,综合实训安排在3年理论课程结束以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对3年所学知识点进行跨课程共融合的实践训练,为期4~7周,最后,让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以上3个阶段的实践训练,学生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与岗位的充分接触,使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动手能力增强。

5依托区域经济实体,进行校企合作

5.1依托行业特色的校外实训基地,带动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模式

在校企合作上,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理事平台的行业优势:一是加强企业的合作,并通过以点带面,建立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二是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了解企业真实的会计电算化制度、财务业务操作,增加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认识。三是聘请企业高管人员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在实践课上指导学生,或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增进学生对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会计信息化前沿知识的了解。

5.2共建科学高效的校企合作顶岗实习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1)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主动与企业联系顶岗实习事宜。在顶岗计划实施前一个半月,组织相关企业到校与学生见面,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单位、工作岗位及实习时间。为使顶岗实习顺利进行,学校与实习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后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2)建立学生校内课程学习质量考核与企业实践课程学习质量考核相结合的监控和评价机制。通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对校内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结合企业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对校内学习内容方法进行修正和调整,形成校内学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监控评价机制。(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学生校外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为加强对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特殊性,由企业主持、学院参与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提升学生实习质量,主要包括安全管理记录、考勤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4)学校与企业齐心协力加强对实习学生的指导管理,抓好学生的自我管理。在顶岗实习期间,按照4个阶段制定相应的管理流程。为确保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前,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顶岗实习安全教育,企业根据其生产情况及所提供的实习岗位,确定每批次接收顶岗实习的学生人数。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院聘请企业管理层为兼职老师负责管理在岗学生的考勤和工作绩效,校内专任教师,每人负责一定数量校外实习学生的实习管理,要求学生定期汇报实习情况,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老师共同指导,完成顶岗实习教学。

6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好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实践训练。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边学边做,学做合一是教学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应具备一个基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模拟教学场所,以进行仿真教学。建设一个以职业岗位真实工作环境为标准,模拟现代办公情景,通过导入真实项目或仿真项目,采用最新数字化技术,将传统的会计实践操作场景,漂亮、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实现校内实践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该校内实训基地,可模拟企业财务科室场景,能模拟会计、出纳、财务主管等工作岗位,模拟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工作流程,同时具有授课、实训、展示、分组研究、模拟工作、证券投资操作等不种功能,在实践教学基地内可以完成本专业的基础会计模拟实践,会计电算化实践训练、分岗位的会计工作模拟等,与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7定期反馈毕业情况,“师友计划”推动专业持续发展

第6篇

一、加强制度建设,拟定和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

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其目的是要为企业的效益服务。浙江公司,总资产超过4.2亿,下辖六家分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兼跨制造、房产、租赁、修理、客运服务、商贸等几个行业。各项业务的经营方式有所差异,会计处理各有特点。我在对公司营运情况及日常财务工作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认为当时的制度已不能很好适应公司管理上的需要。要想公司管理上台阶,首先应从制度上下功夫。因此,我从审批程序、资金运作、会计核算、审计监督几个方面入手,先后主持出台了四个制度,基本完善了财务管理内部制度体系:

1、拟定《浙江公司开支审批暂行办法》,规范了审批权限和程序。要求公司所有成本、费用支出必须经财务审核并签字确认,改变了以往多头审批,财务监督不力的状况。经过两年的运行,年我又重新修订和完善了《浙江公司开支审批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责权。

2、根据国家新出台的财务、会计政策法规,结合本公司的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执笔修订了《浙江公司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和《浙江公司内部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并就“两个办法”的贯彻执行作了具体安排。每年对所属经营单位执行“办法”情况进行了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出具书面整改通知,逐步规范了公司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行为。

3、为完善公司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二级核算体制的优势,针对公司各经营单位不同的行业特性,确保公司各项会计数据的真实、完整,于年6月重新起草了《浙江公司内部审计暂行办法》,现正报公司审批,以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

二、抓管理,促效益。

预算是企业借以设定一定时期所想要完成的特定目标,完成目标所使用的资源,以及衡量目标是否达到的标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具。集团公司对预算管理也作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基于对预算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积极推动公司预算管理工作,理清工作思绪,将应收帐款的回收及开辟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工作重点。以此为契机,逐渐转变了公司偏重会计核算,轻财务管理的局面,促进公司管理上台阶。

1、重视预算编制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具体负责牵头编制了公司年度、年度和年度的公司财务预算。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依据各经营单位近几年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对未来市场经营环境变化的预测,充分考虑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二上二下的协调沟通,汇总编制预算草案,报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通过,最终确定公司预算目标,确保各项预算指标的合理性。

2、以预算为依据,积极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并在日常的财务管理中,倡导效益优先,注重现金流量、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控制,充分发挥预算的目标作用,不断完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反馈的财务管理体系。在公司整体对外投资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力主压缩银行贷款,年3月和年1月,压缩了公司长期银行贷款4000万元,有效地控制了财务费用的支出,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3、实抓应收帐款的管理,预防呆账,减少坏账,保全企业的经营成果。年8月上任始,公司帐面应收账款2512.49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24.75%。针对现状,重新制定了公司的信用政策,对客户的信用程度作出评估,要求各经营单位按客户信用程度的高低,决定应收账款数额的高低,控制坏账风险。对信用程度较低的单位,如,尽管是集团内的兄弟单位,管理政策一视同仁,加大现收比率,控制应收账款额;同时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有难度的客户,亲自上门参预催讨,起到了一定效果,减少了坏账损失。年7月止,公司账面应收款1834.5万元,占公司流动资产的12.14%,比三年前减少了677.99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下降了12个百分点。

4、积极参预,配合经营单位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公司业务发展的重点,而经营权的取得必须经公开招投标,针对不同的招标,带领财务人员深入调研,做出合理的营运可行性分析,确保公司投标书的质量,为开展有效营运打好基础。年浙江省招投标,公司投标中得3条经营权;年分别参加省和市招投标,公司投标综合得分均为第一,中得了2条跨地区经营权和3条地区的经营权,投入营运给公司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上述工作,切实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成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司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年公司实现净利润118.2万元,年实现净利润925.25万元,年实现利润1896.42万元,每年的利润增长都超过了100%。

三、明确责职,提高工效。

为提高工作效率,首先,通过几次内部调整,定人定岗,明确职责,减少工作中的磨擦,发挥出团队作用,调动起内部每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树立服务意识。身为经理的我带头转变工作观念,主动配合业务部门,在切实加强全公司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等的日常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上,做好月度财务分析;为一线经营及时提供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由于工作较为出色,财务审计部被评为公司年度先进部室(综合测评第一)。

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公司的会计电算化进程。年初,公司本部会计电算化软、硬件配置完成,同时派出业务骨干参加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同年6月,完成了会计电算化初始工作,通过二年多的平稳运行,电算化已能满足公司本部的核

算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公司会计核算效率。根据公司对财务信息和会计核算的进一步要求,以及各分公司分散经营的状况,我计划年内在所有分公司推行会计电算化,并与公司本部实现联网,实施方案正在拟定中,以提高公司整体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发挥专长,做好参谋。

我的工作重点之一,是通过对月度、年度的财务分析,及时并动态地掌握公司营运和财务状况,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财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依据。针对分公司亏损的现状,提出了《关于分公司经营思路》,供领导决策参考。

对公司的投资项目,能使用较为科学的方法做财务可行性测算,在更新等项目的测算上,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控制,改变已往静态的,不注重现金流量的决策方法,较好地控制了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了财务依据。

根据掌握的财务信息,汇总三年资料编写了《公司三年经营状况的分析报告》,对公司各经营单位现状进行了评述,提出自己的观点,为公司三年规划的编制工作,尽了自己的努力。

五、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

坚持执行会计人员继续再教育的规定,认真组织本部门及下属各单位会计人员参加每年一次的专业培训。结合会计电算化的推行,组织了电脑培训。本人率先通过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提高了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鼓励会计人员根据自身不同的学历层次和岗位需求,继续进行在职专业学习。年7月,我参加由香港国际商学院开设的,为期半年的财务总监(CFO)高级培训班,学习财务管理的最新理论知识。通过自身的学习来带动所在部门人员的学习热情,目前,公司财会人员中,2人正在进修本科,1人进修研究生,2人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2人正参加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通过学习,不断充实了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注意对下属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指导,通过日常的工作检查及时向他们传达工作要求及方法。通过年终考核来促进他们完成工作目标。

六、切实履行集团委派职责。

第7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多维学术观;教师发展;专业化

当前,教师发展问题受到了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关注和重视,在前期教育部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引领,推动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提出的“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要求全国高等学校要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高职教育作为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教育,教师发展同样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问题,并成为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性关键问题。但是什么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怎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还需要从实践和理论层面予以进一步的辨析。

一、多维学术观——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注解

(一)学术——学问、研究、实践

学术即系统的专门学问。学术的英文“Academia”这个词用以指“知识的累积”,即学问、学识的意思。学术还有观点、主张、学说、法、术的意思,如(明)李贽就说过“墨子之学术贵俭……商子之学术贵法,申子之学术贵术,韩非子兼贵法、术。”笔者认为学术的内涵在“学”和“术”,学即学识、学问;术即能力、方法。学识与学问是指知识,包括理论与实践的知识;能力是指学习知识、研究学问与创新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与实践创造的能力。

学术即研究。学识、学问、方法、技能可以习得,即可以通过阅读、记忆、训练得到,但是知识的自我建构、发现、发展则需要研究,方法、技能、的发展和问题解决也需要研究。研究既是人特有的思维与认知活动,也是高校教师的职业特征和基本职业素养。

学术即实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术与实践不再是对立,因为教育教学的学问就是实践的学问,教育教学的学问最终回归教育教学的实践;因为学术研究的思维和认识与实践是统一的整体,高职教育实践的意义不仅仅是职业工作的实践,也是研究的实践。

(二)多维学术观——高职院校学术新视阈

高职院校的学术是怎样的学术?多维学术观为我们认识高职院校的学术开启了一个新的视阈。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Ernest L.Boyer)在其著名的《学术水平的反思》(1990)报告中,对高等教育的学术内涵进行了重新诠释,它将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学术分列为四个维度的学术,即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这四个维度的学术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博耶认为探究的学术就是知识的探索与追求,也是学术的最高宗旨,探究的学术需要以专业的方式前进;综合的学术是要通过建立各个学科间的联系,把专门知识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考察,对探究的问题给与综合的理解;应用的学术要求教师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地往返,成为“反思的实践者”,问题的解决者,为社会提供学术性的知识应用服务;教学的学术则是把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之为“教学的学术”,博耶认为“没有教学的支撑,学术的发展将难以为继”,Menges和Weimer(1996)强调“教学实践需要学术理论的支撑”。在博耶看来,上述四个维度的学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的大学应该根据自身的教育使命来处理好不同学术之间的关系,并确定自己的主要学术任务。

高职院校及教师同样有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四个维度的学术价值取向和要求,但是四个维度的学术内涵与传统意义的大学是有差异的,需要与高职教育的内涵与特点相适应,而且学术追求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作为高职院校而言,学校对教师的学术要求的重点应该是教学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就教师而言,在学术探究的学术和整合的学术方面,更多的应重在于“学”——学识的增长,在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核心方面,更多地应重在“术”——能力的提高。在一定意义下,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学问要比传统本科教育更为丰富和特殊,原因在于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特征不同,技术能力形成的环境、条件不同,还有就是教育的对象不同。应用的学术则不能仅仅理解为理论应用于实践,而是指技术的运用和技术问题的解决,并且应用的学术需要技术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再者,探究的学术与整合的学术对高职教师同样具有意义,因为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都需要探究的学术的精神、态度、方法,应用的学术在技术领域中的开展也会发展为整合的学术——职业工作对综合的技术运用正成为职业能力发展的新要求。

(三)高职教育教师发展的学术话语缺失

在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反对知识导向、学科导向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主流话语,因此一个不争的现实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学术话语缺失,这种学术话语缺失表现在高职教育话语系统去学术化——教学的学术缺失,以及学术理解的科学理论化——学术概念完整性缺失。

教师发展的学术话语缺失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的学术评价以专业学科科研为主体——教学学术性被严重忽视,教学绩效在教师评价中权重极低;教师的教学发展的重要性被专业技术实践能力要求所遮蔽;教师信念和教师品质的独特性要求被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师”要求所淡化。我们不能因为强调职业技术实践能力,就忽视教师应该具备的关于教学的学问、方法、技术;不能因为强调技术知识的实践性,就忽视技术实践本身的学术性;不能因为职业的的实践性,就忽视教育的学术性。因此,高职院校面临着双重的教师发展任务,一方面要重树教师发展的学术话语,以提升教师发展的学术品质,另一方面要重新认识并大力提升教学学术的学术价值,促进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提高,真正让教师教学的知识、能力、态度能够得到不断成长和发展。

二、高职教育教师发展实践话语辨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话语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 年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的观点,它提出:“应把教育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最初来自发达国家,最早在我国的师范教育中被引入。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口号,目的是要提高公共教育质量,促使教师的教学成为真正的专业。1976年美国教师教育大学联合会报告指出,教师的教学能够实现为专业。在随后时间里,特别是本世纪的十多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校都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内涵。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话语系统中,最初并没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提法,更多的是提出“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这样的要求既来自教育管理部门的文件,也来自于高职院校的教师缺乏职业技术实践经验的现实,更是由于高职教育学术话语缺失带来的一种教师发展话语理论变形。从概念上看“双师型”教师比较接近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概念,但是,“双师型”教师的提法只是一种基于我们传统思维方式的“和”思维和“合”思维:一般可理解为高职“双师型”教师就是“教师”加“职业师”,即既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如果我们由此认为具有基础理论知识者便是教师,或者认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动手能力者便是合格的教师,是对教师的职业内涵的极大曲解,而且在逻辑上也是不能被解释的。因此,“双师型”教师只能是高职院校的实践话语,而不能作为教师发展的代名词。从多维学术观看,作为高职教师的学术性不能被表述的话,“双师型”只能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特征描述,而不能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因为真正的“教师”或“职业师”内涵都需要在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等四个领域作出更为深入的解读,这也是高职教育教师的高等性所决定的。

(二)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命题假言

从逻辑上看,“双师型”教师是一个复合命题——联言命题,其中包含了“学校教育教学的专家”和非教师职业的“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两个子命题。高职院校教师的内涵是什么,在“双师型” 教师这一命题下,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假言——事实上在高职院校的实践话语系统中已经成为真言。

1.假言之一——教师已经作为合格教师而寻求成为技术工作专家。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都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且具有相应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从教师职业资格看,似乎已经符合高校教师条件。由于高职教育对教师应该具有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践经验的要求,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仍然普遍达不到要求。因此在这一现实下,教育管理者提出“双师型”教师要求的关注点放在了促使教师争取获得其他如“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上,在客观上,至少是认为当前教师已经作为了合格教师,而重点要促使教师成为技术工作专家。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师”问题与一线实践经验缺乏问题同样令人担忧,甚至教师的教学问题和学术问题远比“职业师”问题要严重和复杂得多。近十几年来高职院校教师数量的爆发性增长,教师的教学成长经历缺失传统大学要求的助教学习锻炼过程,以及学校职称的学科学术导向和工作绩效的课时量导向等,都使得现今的教师缺乏教师信念,缺乏与教学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没有教学的学术研究,没有与教学成长有关的学习和总结。

2.假言之二——不是专业技术工作专家,便不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专家。在近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双师型”教师似乎具有某种隐喻,即高职院校教师首先应成为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然后才能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专家。因为我们被告知职业技术教育应该向传统手工业中的“师傅带徒弟”那样的进行教学,师傅当然是技术的专家,教师则应该先成为师傅,才能成为教师。

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也能够在教师职业生涯中成为具有技术实践经验的教育教学专家,教师的职业使命是让学习者在未来成为职业技术工作的专家,这也是由教师的职业特征和教育教学目标所决定。其中的关键词“经验”区别于“专家”,而且经验不仅只是工作的经验,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将工作的经验上升为“应用的学术”能力和经验可能更为重要。事实上,多数发达国家对于教师要求的标准是,除了有学历上的一定要求外,特别强调的是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是“教学工作”的专家,而不一定是“技术工作”的专家,“教学工作专家”和“技术工作”经验是优秀教师的共同必要条件。相反地,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则不一定能够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专家。

3.假言之三——学校的教师能够成为专业技术工作专家。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成为专业技术的专家,即意味着我们能够让教师成为专业技术工作专家。这一假言中的关键是过程可行性和目标现实性,过程可行要求教师的工作环境、政策、条件等满足教师的专业技术成长要求,目标现实则取决于“专家”的内涵界定及评价时效。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自身不可能成为非教师职业的其他职业技术工作的专家,这是教师职业性所决定的。教师的职业性包括教师的职业使命、教师的职业环境、教师的个人价值追求、学校价值使命。显然,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性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职业性是不同的,教师的职业使命是让学习者在未来成为职业技术工作的专家,而不是自己成为技术工作的专家。如果专业技术工作本身不能成为职业的,由于缺乏职业工作的环境、技术实践的动力、技术能力形成所必需的现场工作时间,也是无法成为专业技术工作的专家。事实上,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还必然的有学术追求,学校的多维学术价值使命与企业的价值追求也是不相同的,这些都将使得教师难以成为企业工作意义上的专业技术专家。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辨析

(一)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研究现状及问题

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话语要比实践话语丰富得多,但在理论上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大致上有两种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识,一是完全从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的角度来理解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二是注意到了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的特殊性,但更多的是强调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发展。例如:1、王小平(2008)等认为教师的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教师的发展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定内涵包括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的专业技能,丰富的职业教育理论,教育研究、科研开发能力。2、陈永芳(2007)也认为职教教师专业化的独特性是,既要有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要有职业教育的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3、吴全全(2007)认为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包括企业职业实践的训练、职教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增强教学实践效果等。4、赵志群(2002)认为职业的专门化需要具备特定的专业权威性和系统化的知识,能够提供独立而可信的服务,具有满足专门要求的职业道德。等等。

纵观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文献,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对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缺乏高职教育的高等性思考,即学术话语的缺失。二是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内涵的论证缺乏严密性和深度。

(二)教师专业化发展内涵及向度

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范畴,其中的核心概念是职业、专业化、发展,而每一个核心内涵都具有两个展开向度,每一个向度上都有多个要素,每一个向度之间又有很大的张力——表现为紧密关联和相互影响。

1.职业——教师的职业与教育的职业。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面对两个向度的职业,即作为教师的职业和教育的职业(受教育者的目标职业),两个向度的职业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有着相应的要求。特别地,两个向度的职业内涵中都包含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教学的学术,这是高职院校的高等性和学术性所决定的,因此学术性成为了教师职业的特有属性。在目前在教师发展的院校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教育的职业,对作为教师的职业关注相对缺少,我们更多的关注教育职业的一般特征,缺少对教师职业的学术性的重视。

2.专业化——知识、能力专门化与态度专业性。就教师个人而言,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化同样具有两个职业向度上的意义:作为教师的职业向度的专业化,是指成为一名职业教师所需要的关于教学的专门化知识、能力和职业态度;作为教育的职业向度(在教学层面是教学目标向度)上的专业化,是指教师教学课程中所含的专门化(专业或学科)知识、能力。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高职教师职业向度的专业化内涵包含了对教师从业者应具备教师的信念、教师的道德、学术的科学精神、育人的人文精神,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在解读教师专业化时往往容易忽视甚至缺失的。另外,就教师以外的教育政策、教育换环境而言,教师专业化还指专门实施职技教育教师教育的机构、课程,职教教师资格认定、职教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等。

3.关于发展——教学发展与学术发展。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基本向度有两个,一是教学发展(含经验发展),二是学术发展。

教学发展是教师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主要任务,这是由高职院校的教育使命和教师的职业使命所决定的,特别是当前教师的教学信念缺失、教学质量堪忧的现实下,教师教学发展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必须指出,经验发展是教师教学发展的必要条件,经验发展主要指与教学目标达成相关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实践经验。

学术发展(多维学术发展)是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教师的学术追求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应该具备的专业精神,必要的学术能力是高等教育教师基本素养的要素。学术即研究,研究既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职业行为,也是实现专业化的主要途径,当然,对于高职教育,教师的研究最重要的应该是教学的学术和应用的学术两个领域,这也是符合高职院校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教学发展和学术发展的内涵具有重合性,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也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进程。

其次,发展的意义在于必须认识到教师专业化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无论是教师职业向度的,还是受教育者目标职业向度的,教师的专业化都是一个从非专业到专业的一个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在多维度上学术成长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身不是一个可描述的确定性结果和终极性目标,而是一个需要与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自我追求意识与自我超越行动。因为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需要给予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给予更多的指引、帮助。因为是一种状态,所以我们需要给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环境(政策、条件)与呵护。

第8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30.2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4-0157-02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界定

何谓“双师型”教师,目前有的学者将其概括为两种:一是“双职称型”,

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而有的学者则将“双师型”教师的理解概括为三种:一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工程师、工艺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二是“双能力论”,认为只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看做是“双师型”教师;三是“双融合论”,即既强调教师持有“双证”,又强调教师“双能力”。但不管是哪种概括,目前教育界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一是停留在字面解释上,二是表现为较有理性的综合解释。本人认为“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系统的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二、“双师型教师”不同专业的专业素质要求

高职院校的专业可按大类分为社科类(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财会、法律、物流、商务等)与技术应用类(机械制造、应用化工、电子信息技术、精密加工、自动控制等)。社科类“双师型”教师应该突现以下方面的素质: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应用;良好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信息社会、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适应和引导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技术应用类的“双师型”教师则应突现以下方面的素质:了解并掌握所授专业相对应行业的应用技术的动态,能够通过专业授课、实训、实习,使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所需的应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具备肯动手、勤动手、会动手的操作习惯和实践修养,引领学生走“从书本到实践,再从实践到书本”的技能提升之路;能够教育学生形成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如维修技术人员“不怕苦、不怕脏”的品质等;能够通过应用项目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技术革新意识和能力。

三、以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为例构建制度,培养教师的“双师”能力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双师”能力的培养,制定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锻炼》的暂行规学校规定,每个青年教师一年累计要安排不得少于2个月(每个月以20个工作日计)的时间参加实践锻炼。青年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具体时间,由各学院(部)根据当学期教学工作安排情况、结合专业实践内容和实践方式的要求,分阶段完成。

青年教师可以采取挂职锻炼、生产实习、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实践锻炼,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云南经济管理职教集团”的资源优势。

挂职锻炼――人文和社会学科的青年教师可以到企、事业单位和各级党政机关以及金融机构、司法部门等相关单位以挂职形式开展实践锻炼。

生产实习――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生产、施工(管理)实习。深入企业,了解企业产品种类、技术现状、企业产能、企业存在的问题等;深入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了解所在实践单位的工作性质、内容,从而了解国计民生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

科研合作――与企业进行科研项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新产品开发、技术攻关等。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到与企业合作的科技创新团队中去,边工作,边锻炼。

四、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各个二级学院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情况

我院财会金融系提出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让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以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培养社会经济与企业第一线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学上积极探索高职教育的规律,拥有一支特色鲜明、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50%以上的教师是“双师型”教师(已取得注册会计师、会计师、理财规划师、经济师等资格证书)。已办有两个会计特色班,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上作了改革与探索。我院经济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24%,研究生学历教师占70%以上,“双师型”教师30人,很多教师已取得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初步建立了一支教学经验和行业经验都较丰富的教师团队。我院管理系的师资队伍汇集以研究生学历为主,来自全国各名校的毕业生。他们充满激情和朝气,敬职敬业,敢于超越,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云南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主动与社会各界、广大企业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卓有成效的合作,在专业建设实践中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形成了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外语系现有专职教师46人,均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聘请了来自英、美、韩、日等国的10多位外籍教师任教。与此同时,聘请了一批正副教授任教,形成了一支稳定高效的教师队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职称有6人,副高级职称以上6人、讲师职称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占总数的80%。目前建设有各类计算机实训室14间,电脑1200余台。并通过校企合作,与四川华迪、锐捷网络、联想集团、长城科技、南天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筑工程系汇集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优秀教师,专兼职近60名,充满朝气、尽职敬业,敢于超越,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我省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系以开放和积极的态度与社会各界、广大建筑企业、水利水电公司、房地产企业开展合作。建筑工程系现有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力学实验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房地产综合实训室,在完成理论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探索将相关岗前知识和技能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组织巩固强化培训,充分发挥实训教学环节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力。

五、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院教师队伍中年轻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缺乏一定的工作实践能力,他们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扎实,缺乏一线工作经验;从企业请来的一批双师型教师有实践工作经验,但对教学教法缺乏一定的技巧,并且工作较忙,无法静下心来从事教改工作。

六、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方向培养的举措

1、从入口上把好关,招聘教师时优先考虑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的专职教师,没有一批稳定的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无法保证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生培养的质量。

2、校内培养

年轻教师学习力强,接受能力快,可塑性强。通过学院的各类活动培养年轻教师的双师素质。学校首先从制度上规范,学校的中青年教师每年必须有2个月的企业锻炼的经历。各个二级学院通过各种活动,培养老师的实践能力,如商学院通过创业大赛活动把教学和企业管理能力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创业项目的立项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学生和老师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还引进昆明插花花艺协会,把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协会的工作协调起来,培养一批花艺师从事技能教学工作。

3、校企合作

2009年由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了云南经济管理职业教育集团,职业教育集团的成立在新形势下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优势互补的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和新模式,是在民办职业教育体制下探索如何发挥民办机制优势的难得机遇,新组建的云南经济管理职业教育集团,拥有包括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在内的183个理事成员单位,是一个跨地区、综合性、多功能、多层次的产、教、研联合体,是目前我省唯一一家由民办职业学院牵头成立的职业教育集团,集团的成立是我省民办教育蓬勃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为我省民办教育做大做强构建了优势平台。学院可以充分利用集团的优势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从而把青年教师尽快培养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保证。

七、总结

“双师型”教师绝非仅指“双证书”教师。放眼未来,“双师型”教师还不是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未来理想的高职教育教师在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上应呈现整合的“一”,而不是目前所强调的“双”,“双师型”教师也只是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王俞,职业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经济师 2004.07

第9篇

关键词: 安徽科技学院 工商管理类专业 应用型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提到对于高等教育要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应用型人才又有很多的分类标准和分类层次。有的分为创造应用型人才、知识应用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2];也有的分为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技能操作型[3]。应用型是相对的概念,其相对性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4]。其一,应用型是相对于纯理论型而言的,也即相对于所谓的“经院派”而言的;其二,应用型的相对性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层次教育有不同的内涵。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专科教育都可以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去理解,我国目前所有高校大部分本科学生培养都应该被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所以,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应当放在确定的培养层次与科类上,甚至细放到某个特定的专业来理解。

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的。基础性人才是指以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发展科学为己任的基础研究专门人才,即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1)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2)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中高级层次的人才;(3)本科应用型人才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要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应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在素质方面,应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安徽科技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培养,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与培养路径。本文就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实践模式进行总结,以探求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包含的领域较宽,在我国教育部98本科专业目录中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我院于2003年开始先后申报获批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四个专业。经过充分的调研与论证,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我们将这些专业都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并围绕此定位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实践,使得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育日趋成熟。

二、“六位一体式”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不断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第二课堂人才培养功能、创新评价方法”等途径的推行与实施,强化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基本形成了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六位一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点,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尊重学生的志向角度让学生理解专业和认识自己之后再选择专业;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把更多的选择权利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未来与对自身发展负责任的意识;本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专门人才的目的,学院2007年在工商管理学科大类专业中首次实行了按大类招生,即将原先单独设置招生的4个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整合成1个工商管理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并按“2+2”模式进行大类培养,即工商管理按大类招生的学生先用2学年的时间修读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平台课程后,然后按人才市场需求及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学科大类内选择修读专业,选择后再用2学年时间修读专业课程。

(二)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重点,注重知行合一。

正确处理思想与业务、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及社会实践、学习与健康、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校内与校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确定本科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与技术基础以及相关基础实践训练)、专业教育(主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技能、专业方向)和综合教育(思想教育与公益活动、学术活动、文体活动、就业指导、安全教育等)三大部分。在已确定的教育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整体优化原则,确立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平台(思想道德素质必修课+身体素质必修课+基本知识与能力素质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必修课+学科实践必修课+学科选修课:学科素质)+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必修课+专业实践课:基本专业技能)+“专业方向模块(主要根据不同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标准设立)”(选修)的课程体系(见图1:工商管理类专业课题体系)。通过“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探索构建知行合一的培育模式奠定了基础。

图1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图

(三)以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为着力点,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构建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针对各专业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的现状,加大调研的力度,认真研究市场对工商管理类各专业毕业生应用能力的需求,制定了科学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应用能力培养目标体系。大一、大二通过认识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认识社会的思维能力;大三通过课程实习(实训)、综合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大四通过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分学年度的分体目标的实施,有效地实现应用能力培养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载体与实现手段,我们针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特点,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设置为课堂实践教学、实验教学、校内外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能力训练、设计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等部分。课堂不仅是理论教学的场所,还是实践能力培育的重要阵地,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情境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方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是工商管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在会计学、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近10门课程中开设1―2学分的实验课,并根据市场实际需求合理设计实验的课程体系与内容体系。校内外实训是培养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的关键环节,通过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与毕业实训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缩短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奠定基础。社会实践能力培训是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补充,工商管理类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沟通能力与交往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紧紧靠第一课堂的实践教学安排是不够,因此需要构建实践能力培训作为一个补充,因此我们将学生假期有效地利用起来,统筹安排,深入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开阔眼界,增强知识与才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大学生创新课题、配备指导教师指导科研训练、一人一题毕业论文等途径,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造实践教学的条件体系。一是要不断加强财经综合实验室(2001年10月组建)建设,实验室现设商务模拟室、会计模拟室、企管模拟室等三个分室,实验室现有可用面积320平方米,建有159台套工作站,主要以计算机和相关教学软件为基本配置,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现代企业基本流程为走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搭建管理类专业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训)平台,构建了体系合理化、资源共享化、实验仿真化、设计场景化的特色实践教学保障条件。二是要积极联系了近30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企业作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并有效发挥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三是要加大经费的投入,保证学生实习(实训)的正常开展。四是要通过建立《实验室开放管理规定》等系列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以培育“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关键点,提升教师的“教、训、练”等应用能力。

2004年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定义,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中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中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双师型”不仅是对师资队伍的要求,还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手段的要求,即高等院校的学生通过接受“双师型”教育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通过兼职教师的教学、指导和现场实习等,可以对未来的就业及工作要求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从而提前在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个人心理等方面做好就业准备,尽早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指导老师的教、学生的练而逐步形成的,“双师型教师”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直接影响学生应用能力水平的提高。从理论上说,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师资应是“双师型”的,他们应当是同时具有深厚的职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教师。要改变高校与社会的脱节现象,关键要从培养人才的教师变革抓起。近年来,学院一方面根据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引进与培养实践教学教师,目前基本形成了数量与结构合理,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践教学队伍。现有教师中有41人兼职实践课教师。另一方面为理论教师参加职业技术职务考试提供便利条件,选派理论教师利用假期到校外实习基地挂职锻炼,提升应用能力,现有教师中有近1/3人员具备了“会计师”、“评估师”、“统计师”等第二资格。

(五)以第二课堂建设为支撑点,第一、二课堂联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第二课堂,从狭义上来讲,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教学计划的规定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第二课堂是在知识的立体建构层次上,第二课堂会促使学生将已经巩固和融通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收获新知。因此第二课堂在应用能力的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更为重要。近年来,学院紧密围绕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配合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大胆探索,不断实践,构建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体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一是制定了《关于加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意见》,使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阵地;二是加强了第二课堂建设的组织建设,形成以团总支、学生会为主导,社团、学生班级为依托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组织机制,有效保证了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三是开展了“读书修身节”、“科技文化节”、“会计专业知识技能大赛、营销策划大赛、模拟商务谈判大赛”等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第二课堂活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

(六)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为落脚点,突出应用能力评价。

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我院在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课程考核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的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课程考核从重视知识要点的掌握转变为突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考核的目的从单纯的“知识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检验与培育”,使考核成为一种继续学习的过程。近年来,“理论考核+技能考核”的形式逐渐被推广应用,理论课考核形式从单纯的闭卷考核转向闭卷、开卷、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多样化形式,技能考核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解决方案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等多种形式。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强化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有力地引导了学生提升应用能力的自觉性,考试过程也由检验的过程变为提升应用能力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2]王志明,刘化君.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教学研究,2005.3.

[3]陈天培.“模拟试验”与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