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时间:2022-09-07 13:41:59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第1篇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每年组织一次,受理认定申请的截止日期为每年5月15日。

申请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领导层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创新意识,能为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五)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绩效显著。

(六)企业两年内(指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当年的5月15日起向前推算两年)未发生下列情况:1、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2、涉嫌涉税违法已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3、走私行为。

(七)已认定为省市(部门)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

(八)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等三项指标不低于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

已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其控股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如具备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条件,且从事业务领域与母公司不同,可申请作为该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分中心,申请材料和认定程序与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相同。

税务部门每年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和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涉税违法行为进行核查,核查具体要求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通知。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将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进口货物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从违法行为发现之日起停止享受有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从违法行为发现之日起停止享受优惠政策一年。

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停止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一年(从停止享受优惠政策公告之日算起)。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根据《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2007]第44号令),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异地分支机构需满足有关条件,并经核准后方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科技部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专项计划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资金支持,以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每年要填报《享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情况表》,并于每年2月15日前报各主管部门及省级财政部门,各主管部门及省级财政部门汇总后于2月底前分别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

《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沪经信技〔2015〕214号)企业技术中心是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组织,是企业制订和实施长期发展战略、整合内外资源、统筹管理技术创新活动、从事重大技术研究开发以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综合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分为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三个层级。

市经济信息化委牵头负责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具体组织、评价、日常管理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等工作。

各区(县)政府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区(县)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等工作。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基本条件:

(一)在本市依法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在本行业处于龙头地位,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主要产品和服务符合国家和本市产业发展导向。属于当年度《上海产业结构调整负面清单及能效指南》中限制类或淘汰类的企业,不得申请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具有完备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体系;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三)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四)企业决策层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技术创新绩效显著。

(五)企业信用状况良好,两年内(自申请截止日起前两年)未发生下列情况:1.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2.涉嫌税收违法已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3.走私行为。

区(县)所属企业申请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须被认定为区(县)级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市属企业申请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须由所属控股(集团)公司推荐申报;中央在沪企业可直接申请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应达到以下指标要求:

(一)企业上一年度销售(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生产业企业不低于2亿元),或者企业新增投资2亿元以上,并且承担国家、本市重点项目;

(二)企业上一年度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且占上一年度销售(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农业、服务业及石油、煤炭、交通、建筑、烟草、电力、电信等行业企业不低于1%);

(三)企业上一年度拥有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

(四)企业上一年度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60人;

(五)申请年度前的三个年度内,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获取的知识产权不少于6件(含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同时上一年度必须有发明专利申请。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每年组织申报一次,具体要求按照市经济信息化委的年度申报通知。

经认定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按照本市有关规定,可享受相应扶持政策。

鼓励各区(县)政府对各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予相应的政策匹配和扶持。

各区(县)政府可参照本办法,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区(县)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推动区(县)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第2篇

这次全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和“大抓工业、科技强市”的工作思路,围绕“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和“6511”工程,全面总结回顾**年我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表彰奖励**年获得的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安排部署下一步如何推进和加强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方式的企业自主创新工作和创新体系建设。下面,我讲二个方面的问题。

一、去年以来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回顾

**年,特别是去年6月17日“全市创建品牌企业和技术中心工作会议”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市经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等部门紧密合作,经过各县(市)、区及企业的共同努力,全市工业企业的品牌战略和技术中心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提升了企业竞争力,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是实施品牌战略成效显著。去年以来,我市按照“创造品牌群体、发展比较优势、建成经济主体、带动整体发展”的思路,通过“自主创建、外引内联”等方式,诞生了一批新的品牌。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1个,山东名牌产品81个,济南名牌产品193个;有中国驰名商标8件,山东省著名商标66件。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品牌效应的扩大,带来了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又进一步促成了品牌向知名品牌的转化,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是技术中心建设进展迅速。去年以来,我市基本完成了实现技术创新由政府推动向企业自主创新的转变,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和社会各方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始形成,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逐步健全,出现了许多以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的企业自主研发创新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和效益日益显现。以济钢、重汽、浪潮集团、二机床、力诺集团等为代表的技术中心企业,在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带动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方面,在全市做出了表率。一批企业的技术中心通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建立产学研基地、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技术中心的水平,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基本具备了重大课题的自主研发和转化能力。全市企业技术中心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项目、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总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利税均有大幅度提高,技术中心已成为企业加速发展的推进器。

(一)技术中心成为全市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年,全市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7家,技术中心数量和质量均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前列。“十五”期间,技术中心企业累计完成重大创新成果2000多项,其中6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销售收入比率达到30%以上,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二)技术中心成为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基地。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技术中心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成为企业吸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据统计,全市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共引进人才2000多人,海内外人才交流达到3000多人次,企业技术中心从事技术开发活动的人员平均在46人以上。其中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有博士学位的占8%,高级职称的占30%,远远高于全市大中型企业3%和20%的平均水平。这些科技人才85%集中在企业技术中心直接从事科技开发工作。目前,我市已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15家,大部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都已建站,中心与工作站融为一体,为企业技术中心培养、吸引高层次人才创造了条件。浪潮集团把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家级技术中心作为筑巢引凤基地,先后吸引博士后16名,博士33名,硕士264名,依靠这批高层次人才使企业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三)技术中心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源头。企业技术中心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和实践基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源头所在。据统计,**年,全市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达到60多亿元,其中用于研究发展实验的经费支出达到40多个亿,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占企业销售收入总额的3.6%,科技活动的高投入,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去年以来,全市技术中心企业完成申请专利1200多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0多件,发明专利申请数占全市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的40%以上,企业知识产权开发保护意识进一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四)技术中心成为企业对外合作交流的平台。注重内外结合,广泛利用国内外技术资源,是技术中心建设的重要组织方式。全市94家企业技术中心与国内外200多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有46家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共建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完成的开发项目达到900多项。济南钢铁集团与清华大学共建“鸿康贝氏体钢示范中心”、浪潮集团与山工大共建“热能工程试验研究中心”、济南试金集团与清华大学共建强度中试基地等,都是技术中心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合作的成功典范。重汽、浪潮、轻骑、力诺集团等一批企业技术中心还在国外设立了机构,把资源整合链延伸到发达国家。

(五)技术中心成为带动行业技术发展的龙头。相当多的企业技术中心,不仅是本企业的技术创新的核心,而且逐步成为行业技术中心,通过信息交流、新产品新技术成果和推广应用,以及对技术创新的指导、咨询、评价和服务,带动了行业技术发展和创新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市已在汽车、烟草、电子信息软件行业建立了三家行业技术中心,以将军集团为主体的烟草行业技术中心自建成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已成为烟草行业技术创新的龙头,共申报专利180多项,完成创新项目90多项,其中26项是行业共性、前瞻性技术,对提升全省烟草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市技术中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一是思想认识上还有差距。二是技术中心管理上还有差距。三是技术中心建设质量上有差距。四是与先进地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些问题希望各有关企业、特别是企业领导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把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抓住机遇,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市委大明书记在全市“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建设创新型城市”专题讨论会上要求:我市要尽早确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规划,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落实自主创新政策,聚集人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鲍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我市今后5年的自主创新工作也做了具体要求: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集成突破。为此,我们要认清形势,牢牢抓住机遇,团结一致,发挥省城优势,进一步推进我市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以强化企技术中心建设为抓手,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带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济南市的城市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领导,强化措施。抓好技术中心建设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长效机制的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和长效机制,确保技术创新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是一个涉及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企业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共同担负起这副重担。一是制订出五年中每年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工作的具体方案,要长久规划、扎实工作、稳步推进。二是工业发展引导资金首先向技术中心企业倾斜,作为投资扶持重点,我们过去已这么做了,已初见成效,下一步还要加大力度和幅度,制定出鼓励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以推动该项工作的开展。三是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直接承担着企业发展、产品技术升级、名牌产品创新和技术中心建设任务,特别是过亿元的骨干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科技进步意识,增强品牌创新和技术中心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切实把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

第3篇

关键词:科技 中介服务 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151-021 晋江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晋江市科技中介服务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建立起以市技术市场管理站、生产力促进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社会中介机构为主导的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多种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省级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6家,泉州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21家,规模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21家,民营科研机构33家。

1.1 技术市场管理站

该管理站以“科技集市”、“金桥工程”为载体,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提供便利通道;建立科技成果项目数据库,加盟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国内大型数据资源库,为企业提供数据、信息资源查询服务;组织开展技术经营与管理资格、技术经纪人资格培训;举办鞋业、食品、陶瓷石材行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及纺织技术设备推介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交流。

1.2 生产力促进中心

为晋江市科技局下属事业单位,以“背靠政府,面向企业”为宗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产业发展引导、科技成果引进推广、人才培训等工作,引导企业走科技发展道路;组织专家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新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遇到的技术难题;举办制鞋、食品、电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培养。

1.3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以晋江(省级)科技工业园区为依托,具备良好的科技创业软硬环境。2000年成立“晋江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2001年成立“晋江市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进行高新技术转让和服务、科技成果引进、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等科技活动。2003年启动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入驻“中心”创业。该中心还加强与博士后工作站、专家活动中心、中国专家网的合作,充分发挥专家智囊团作用,为科技企业提供技术诊断、数据查询、管理咨询、培训等特色服务。

1.4 人才交流中心

1 晋江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晋江市科技中介服务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建立起以市技术市场管理站、生产力促进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社会中介机构为主导的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多种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省级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6家,泉州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21家,规模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21家,民营科研机构33家。

1.1 技术市场管理站

该管理站以“科技集市”、“金桥工程”为载体,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提供便利通道;建立科技成果项目数据库,加盟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国内大型数据资源库,为企业提供数据、信息资源查询服务;组织开展技术经营与管理资格、技术经纪人资格培训;举办鞋业、食品、陶瓷石材行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及纺织技术设备推介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交流。

1.2 生产力促进中心

为晋江市科技局下属事业单位,以“背靠政府,面向企业”为宗旨,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产业发展引导、科技成果引进推广、人才培训等工作,引导企业走科技发展道路;组织专家深入企业调研,帮助企业解决新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遇到的技术难题;举办制鞋、食品、电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技术标准化等实用技术培训班,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培养。

1.3 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以晋江(省级)科技工业园区为依托,具备良好的科技创业软硬环境。2000年成立“晋江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2001年成立“晋江市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进行高新技术转让和服务、科技成果引进、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等科技活动。2003年启动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高层次留学人员入驻“中心”创业。该中心还加强与博士后工作站、专家活动中心、中国专家网的合作,充分发挥专家智囊团作用,为科技企业提供技术诊断、数据查询、管理咨询、培训等特色服务。

1.4 人才交流中心1 晋江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晋江市科技中介服务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10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建立起以市技术市场管理站、生产力促进中心、人才交流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和社会中介机构为主导的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多种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9家,省级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6家,泉州市行业技术开发中心21家,规模企业技术开发中心121家,民营科研机构33家。

1.1 技术市场管理站

该管理站以“科技集市”、“金桥工程”为载体,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提供便利通道;建立科技成果项目数据库,加盟万方数据、维普数据等国内大型数据资源库,为企业提供数据、信息资源查询服务;组织开展技术经营与管理资格、技术经纪人资格培训;举办鞋业、食品、陶瓷石材行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会及纺织技术设备推介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人才交流。

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两提一扩”要求,主攻工业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更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建知名品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效益,切实增强工业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确保工业经济较快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新增省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市级技术中心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新建产学研联合体40个,实施联合技术开发项目20个。

(二)加快高新企业培育: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

(三)加快高新产品培育: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个;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70个,通过省级以上新产品鉴定5个,新产品销售率达32.5%。

(四)加强品牌建设: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1个;创省著名商标1件,省名牌产品1个;创市知名商标3件,市名牌产品8个。

三、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定报企业都要成立技术创新组织领导机构,重点规模企业都要组建市级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组建省级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要围绕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出口创汇、高附加值的目标定位,加快新品开发,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新产品投产后要及时组织鉴定,自主核心技术要及时申请国家专利,符合条件的,要积极申请国、省、市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积极争取享受有关优惠政策。要通过多种渠道千方百计捕捉新品信息,储备一批有潜在市场的新品开发项目。

(二)切实加快实施名牌战略。企业要积极做好商标注册工作,创立自主品牌,力求做到商标和企业字号的统一,扩大品牌影响。已获省、市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的企业,要加强品牌和产品形象的塑造和宣传,不断提高品牌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要切实提高名牌产品质量,不断开发新品,提高产品档次和技术含量,加速产品升级换代,推动产品向系列化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快名牌产品延伸步伐,在发展现有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向其它产品、产业覆盖延伸,加快发展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大名牌”。定报企业都要积极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单个产品销售过千万元的企业,要积极实施产品认证。要认真分析产品质量现状,制订赶超目标,落实攻关措施,切实提高产品质量。要围绕质量减损,抓住质量损失突出问题,落实活动课题,把质量减损与QC小组活动有机结合,明确减损目标,硬化责任,切实抓出成效。

第5篇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线,以打造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为中心,以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条件和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加强科技工作领导为保证,全面提升我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基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主要目标。到2010年,科技创新能力基本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和水平位居全国县(市)的前列,基本形成创新型城市的框架体系,为我市迈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奠定坚实的基础。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主体,政策法规为引导,产业集群为基础,科技服务机构为纽带,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政产学研、融资中介等机构相互联动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

——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5年内实施国家火炬、星火计划项目、重大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创新基金项目100项,重点新产品500项,获授权专利数4000项,其中发明专利200项以上。

——创新主体建设得到加强。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达到20家,重点行业均建有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组织达到15家,主导产业的创新服务机构建设基本适应产业发展创新的要求,科技孵化器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功能齐全,基本适应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需求。

——全社会科技投入形成一定规模。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形成。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国家级、省级和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5%以上和3%,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本级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5%。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有5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0家企业被认定为温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00家。高技术产业总量进一步扩大,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农业科技进一步发展。列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个,创建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农业科技研发中心3-4家,农业科技型企业10家,温州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家。科技兴海取得重要进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兴海服务体系和投入体系,争取在温台舟蓝色海洋农业产业带占有一席之地。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科技对人口、卫生、资源、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人才,引进共建一批较高水平的创新载体。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引导、支持民营资本和科技人员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做大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更多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品牌,增强企业竞争力。对新认定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每家一次性补助30万元和15万元。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研发资金(R&D)占销售收入达到规定比例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外高新技术企业,从其对当地财政作出的贡献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奖励该企业的研究开发。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认定为“双密企业”(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经批准享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外商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外商分得的企业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且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经投资者申请和税务机关核准,退还其投资部分已缴纳企业所得税税款的40%。扶持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重点企业。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对出口规模较大的A类高新技术企业,可给予便捷通关待遇。对重视自主创新、研发投入大,且与上年相比增长率特别高的科技创新型企业,每年择优予以重奖。

4、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智能电器产业基地和省级智能电器特色产业基地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发展规划,科技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在电器智能化、国际化方面搭建更多的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开展高层次的产学研活动,支持企业引进跨国电器公司的先进技术或合作开发高档电器产品,或联合大院名校开发和攻关,提高高端电器产品的比重,提升整个基地产品的智能化水平,使智能电器特色产业基地真正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加快虹桥科技园区建设,着重培育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经济开发区要设立科技园,用于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和孵化毕业企业发展。

5、加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力度。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的项目给予科技经费补助15万元,对省火炬项目和国家级新产品给予补助10万元,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给予补助5万元,省级新产品补助1万元。上述项目通过同级科技行政部门组织的验收或鉴定后,实行一次性补助,同一产品或项目补助标准就高不就低。对新产品产值率在50%以上的企业,每年择优予以奖励。

三、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积极促进我市具有一定基础的电器、光机电一体化、电子元器件和新材料应用等高新技术领域的技术进步,对上述高新技术领域密切相关的产业进行重点支持。切实解决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提升和优化支柱产业技术水平。加强科技资金集成,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每年实施若干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每个项目给予科技经费资助20万-50万元。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对其承担国家973、863、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的研发经费,根据国家下拨的资金额度进行一定比例配套支持。

7、运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在电器、电子仪表、服装等区域优势产业中,通过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实现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的高效化、最优化;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技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市场形态和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加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在交通能源、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旅游会展、服务咨询、财务会计、文教卫生、城乡建设、社区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推广。对列入企业信息化工程及信息化试点和示范企业计划的,根据其实施规模给予经费支持5万—15万元。

8、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鼓励科技人员和民间资金通过多种途径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新认定的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家补助1万元。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可参照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各类工业园区在企业入园筛选中,应优先安排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园,并在地价上给予优惠。

9、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鼓励企业或科技人员兴办民办研究所,开展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使民营科研机构成为改造提升我市传统产业的生力军。在民办研究所申办过程中,相关部门单位要给予大力支持。鼓励有条件的民营科研机构积极申报各类科技研究开发项目。对符合孵化器入驻条件的民营科研机构优先给予扶持。民营科研机构依照有关法规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

四、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0、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器作用。切实抓好集科研、开发、生产、信息、管理、培训于一体的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孵化创业中心软硬环境,为创业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虚拟或实体型研发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寻求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创业种子资金,吸引全国各地的科技人员和留学生带高新技术项目来孵化创业中心创业,努力把市科技孵化创业中心打造成省级乃至国家级孵化器。鼓励建设与支柱产业有密切关系的专业科技孵化器。

11、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单独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建立以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研发中心,对新认定的温州市级企业研发中心给予经费补助5万元;积极鼓励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中心),经认定后给予经费补助20万元;争取在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的产业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专案补助。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性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实行加速折旧政策。

12、积极引进共建创新载体。加强与大院名校合作,共建不同形式的科研机构。围绕主导产业,争取引进共建电器工程、电子工程和船舶工程等专业研究院,为我市优势行业发展和新兴产业培育提供本土化的科技力量支撑。对引进共建的专业研究院,根据其规模和引进研发人员的层次,提供场地、办公生活条件和基本研发设备的专项支持。

13、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鼓励创建专业化设置、企业化运作的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信息技术服务共享平台,为中小企业生产、科研提供技术、信息和检测服务。对经认定的温州市级以上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给予经费补助10万-30万元。加快科技咨询、评估、信息服务等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类科研课题、知识产权申报和各类奖励申报评审服务。对单位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建立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担保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

14、办好网上技术市场。推动网上技术市场进企业、进研发机构,充分发挥网上技术市场为企业的科研课题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对接和保障功能,对网上技术市场成功对接的课题合作项目择优予以支持、申报、奖励。

五、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5、扶持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依托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通过项目扶持,引导农业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应用,重点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使一批农业企业逐步向农业科技型企业转变。对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的,给予经费补助5万元。

16、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努力培育水产、茶叶、花卉、药材等农业科技研究所、研发中心;积极创建省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努力推进引种、试验、推广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

17、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大力开发一批农业种养加科技项目,推广应用一批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和省工、节本农业技术,不断提高农业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对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和省级星火项目的,经验收后分别给予经费补助10万元和5万元;对列入省级和温州市级、*市级科技计划的农业、社会发展、软课题重点项目通过同级科技行政部门验收、评审后,分别给予经费补助3万元和2万元。

18、积极实施科技兴海计划。围绕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组织实施深水网箱养殖、苗种繁育和保护、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努力攻克海洋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中亟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快科技兴海示范基地建设,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19、依靠科技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科技博览中心,充分利用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活动,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加快全国科普示范市建设;推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科技服务平台;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技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突发疫情的反应能力和防控水平;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依托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使全社会都能分享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

六、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品牌战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0、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工作。鼓励发明创造,鼓励企业积极申报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加大对获得国内外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业标准制订的财政补助力度,对被评为省、温州市重大发明专利予以配套奖励;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工作,鼓励企业制定相应的知识产权战略,对获得国家专利示范(试点)企业,每家奖励10万元;对被评定为*市级专利示范企业的,每家奖励3万元。支持发明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充分尊重和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形成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

21、着力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以重点产业、科研基地和工程项目为依托,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发现一批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加强高层次技术、管理人才的培训和深造,培养和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行业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培养创新型企业家人才队伍,鼓励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家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健全企业家创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企业家服务机构,创新服务方式,完善企业家成长环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加强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深入实施劳动力素质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壮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积极引进创新型人才。鼓励企业进一步拓展招才引智的思路、渠道和方法,筑巢引凤,通过项目联合开发等方式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研发人才。建立完善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重点围绕使用好人才、留得住人才,进一步改革完善科技人才评价办法,落实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有关政策。

22、推进企业品牌建设。重点在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农产品食品安全等领域,实施标准提升工程,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创立自主品牌。培育发展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做大企业品牌。推动中小企业联合创牌,打造区域品牌。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推进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延伸,争创世界知名品牌。

七、加强自主创新工作领导,健全创新型城市的保障体系

23、加强自主创新工作组织领导。各乡镇、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协调整合各类资源,不断调整完善各项科技政策,指导推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帮助解决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科技进步。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自主创新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建立*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重大决策进行论证和咨询,参与政府科技资源配置的评审。

24、建立健全科技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把科技发展和人才工作列入各级干部任期内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科技、教育、财政、人事、统计、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

25、加大政府财政性科技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级财政支出增长速度。继续认真落实重点建设、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经费中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相应的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的政策。

“十一五”期间,市财政设立“*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配套,科技贷款贴息,创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国家级省级

高新技术企业的补助,重奖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企业、重大发明、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以及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新载体的支出等。市财政2006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以后年度视支出需要和财力可能予以追加。

26、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环境。加快解决高层次人才住房问题,吸引高科技人才落户*;建立完善人力资本和技术要素入股、股权分红制度,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可作为无形资产参与入股投资和增资扩股,其作价金额占注册资本比例可达35%,合作各方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鼓励企业以期股、期权等分红形式,奖励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积极倡导敢于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

27、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整合现有各类科技奖项,突出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实绩为主的奖励导向,改进评奖办法,重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个人,并进行表彰和宣传。对在科技创新中取得突出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关部门单位优先向国家、省、市推荐申报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享受政府津贴,并可优先申报评审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作为市人才重点培养对象。

28、完善科技管理、评价和统计工作体系建设。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手段和制度建设,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估工作,对科技项目实行“全面考核、择优扶持”,提高科技资源效用。建立健

第6篇

关键词 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 发展变化 存在问题 影响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资本主义能不断突破自身的各种局限性和经常发生的经济危机,最主要原因就是其自发创新的机制。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依靠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正是不断的技术创新。

一、企业技术创新内涵及意义

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以技术突破为基础,以市场接受为准绳,通过不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因此而获得潜在的超额利润。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经过实践和时间的充实,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发展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是企业自身的一种市场行为。第二,技术创新的重点是研究和采用新的生产科学技术,以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第三,技术创新的检验标准是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润。第四,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构思、研究、开发、生产等环节与过程。第五,技术创新更主要是一种机制,它的实现是企业各种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旦企业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获得某项专有技术,甚至是生产某项专利产品,它便可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和垄断地位去主导市场,大幅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超常规发展。

二、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变化分析

“十五”以来,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一定成绩,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等均达到预定目标。主要数据变化情况如下:

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要求,结合山西省三个“五年规划”和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实际,重点从企业技术创新理念、创新体系、创新能力、团队建设四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1)企业技术创新理念变化。“十五”期间,企业技术创新理念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特别是产业优化升级中,必须建立自己的技术支撑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技术创新理念大幅提升:企业的主体地位逐渐显现,从创新的配角成为创新的投入主体和执行主体,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创新环境进一步规范和优化。“十二五”期间,技术创新理念更加全面和深化:企业开始以技术为先、标准为王,重视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为节能降耗、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提供后续动力和技术支撑;在全省范围内逐渐形成行业、专业技术互动并进一步创新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商业模式。

(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变化。自1995年认定第一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以来,我省企业技术中心工作从建设模式、管理方式上入手,在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管理、评价和建设方面,都开始积极探索并形成意见和建议相继出台。“十一五”期间,在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山西在全国首家了《山西省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省政府令,促进了技术中心建设。各市也均出台了相应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提高了管理水平。技术中心管理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分层体系。“十二五”以来,山西省企业着重探索非工中心认定。以食品行业为试点,在国内率先制定了食品行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解决了食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迫切需求。到2013年底,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0户,省级行业中心10户,市级企业中心405户,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户,首批认定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0户。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成。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变化。“十五”末,全省有30个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占企业销售收入3%以上,平均每户企业每年申报专利20项以上,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5个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30%以上。“十一五”期间,部分大中型企业提高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实施专利战略、标准战略,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主持或参与的标准数、省级以上技术中心技术性贸易收入都有了大幅提升。全省企业技术中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达到1760项。“十二五”以来,山西省制定了《山西省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2013年工作计划》和《山西省企业技术秘密保护办法》,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建立行业和国家标准。2013年,全省共有33个创新中心,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592个,技术秘密290个,全年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390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4)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变化。“十五”期间,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还属于企业自发行为和个别行为,政府对此还缺乏引导和管理。“十一五”期间,企业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创新产学研合作工作。由山西大学和汾酒集团联合成立首家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之后,相继成立5家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十二五”以来,企业进一步加强以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核心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的研究探索,强化对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的考核,开展优秀企业导师评选;进一步加强各市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探索构建市域点、线、面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到2013年7月,全省创新中心总数已达33户,共有800多名研究生、600多名校企导师,承担300余个校企合作项目研究,项目总经费近亿元。

三、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省在加快以技术中心为核心的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来讲,企业拥有的技术专利还较少,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还很薄弱,与现阶段国家创新发展和省转型综改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要求还有差距。

(1)创新理念尚未被深刻认识。十五以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入,但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的理念还未被大多数企业领导人全面深刻认识,特别是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和先导作用的战略认识不足,对创新经费的投入不足。

(2)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近十年来,山西省企业研发机构在数量上有了大幅增长,但由于一方面缺乏重视,没有人才、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开放度还不够,不能很好地形成行业、企业合作,技术中心不能很好发挥作用。

(3)自主创新能力和质量还需加强。综合比较,山西省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创新经费中用于技术引进的比例较高而自主研发的比例相对偏低;企业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除部分大型国企外,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将其战略重点一般都放在产品的低成本和市场占有率上,没有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遑论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因而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

(4)企业创新团队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山西省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的团队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高级技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相对偏少;创新中心开放度低,省外专家少;现有技术人才知识更新机制不完善;没有全面建立技术人员总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的激励奖励制度;专业技术人才创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四、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建议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企业技术创新作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其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进度和质量,也是衡量一个城市、企业综合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指标。结合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实际,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加强:

(1)加大经费投入,优化投入结构。经验表明,企业研发经费只有达到其销售收入的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2%的企业只能维持基本生存,1%的企业则极难生存,我省目前多数企业还处于“难以生存”水平。因此,政府和企业要继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同时,优化投入结构,深入全面了解研发投入结构和使用效率,提高创新投入的使用效率。

(2)内外结合,加大企业创新开放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的开放度,在创新活动的各阶段加强国内国际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国和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企业的合作创新水平。注重加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注重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帮助企业跨越式发展。

(3)规范管理,提升创新机构科学化。在企业技术中心体系的构建中,不仅要重视企业技术中心的设立工作,更要重视和加强对企业科研机构的管理工作。站在全省技术创新的高度,通过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评估考核标准,规范对企业科技创新机构、人员的考核和管理,以此为依据进行资金补助、分类指导、评优淘汰、人才流动,切实发挥企业科技创新机构的作用。

(4)健全机制,优化企业创新环境。环境鼓励行动,行动产生结果。优化创新环境,首先,要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各种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开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支持。要支持科技成果出资入股并确认股权。其次,要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再次,要真正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等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联盟,特别是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作用。最后,要进一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减少杜绝重复研发等浪费现象。同时,要从政府层面积极鼓励创新,进一步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核心竞争力。主要是“围绕一条主线,实施双轮驱动,促进三个提升”。一条主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转型升级这条主线。两轮驱动:以技术创新为导向,提升研发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以两化融合为动力,推动产业高端化、低碳化、国际化、集聚化发展。三个提升:技术创新贡献份额、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成果、两化深度融合水平实现提升。

二、主要目标

(一)加快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进入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的新技术(新产品)30项,带动全市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1120个。

(二)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

(三)提升两化融合水平: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2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8家,带动500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

三、主要工作

(一)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培育创新载体。组织企业申报三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培训学习,帮助企业提高技术中心申报材料的质量,熟悉企业技术中心快报流程,能够准确及时地做好快报工作。积极挖掘有潜力的企业储备作为技术中心申报对象,完善以国家级认定企业为龙头、省级认定企业为骨干、市级认定企业为基础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发挥典型带动。举办企业技术中心典型企业交流和培育建设现场观摩活动,发挥优秀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交流优秀企业成功做法,组织县区和企业代表进行现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自身管理水平。。三是完善其他平台。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共建实验室等其它研发机构建设,使各类研发机构竞相发展、整体推进。

(二)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一是开展示范认定。做好省级和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的申报和认定工作,排出一批省级和市级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培育对象,着力打造一大批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电子商务类等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二是坚持示范引领。在六大重点产业中选取典型企业,将其两化融合工作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整理,汇编成册,并在汇编中由两化融合专家进行分析点评,促进经验交流,推动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省市两化融合专家委员会的专家资源,立足我市产业特色和布局,开展专题调研,了解企业需求,组织开展“两化融合专家行”等专题活动,探索推动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高效模式与长效机制,引导企业加大两化融合投入,加快信息化项目实施,促进行业两化融合深度发展。四是强化信息化管理。引导和支持我市的大中型企业建立CIO制度,配备专职首席信息官,充分发挥首席信息官在企业发展中前瞻性和战略性方面的作用,推荐我市优秀企业专家参加省企业优秀首席信息官(CIO)评选。

(三)落实“双新”推广运用,推进发展水平上新台阶。以深入实施“双新”推广应用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全市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一是制订出台文件。研究制定《关于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意见》,对“双新”推广应用的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予以明确,使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持续推进。研究制定《市优秀新产品奖评选办法》,每年评选产生一批优秀新产品金奖和优秀新产品奖。二是落实组织保障。成立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的“双新”推广应用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区成立相应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双新”推广应用工作的组织实施。三是做好审核推荐。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组织推广应用一批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带动性的新技术、新产品,积极组织符合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指南要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认定或省级以上鉴定的新技术新产品申报列入省级重点推广目录。扎实做好省级和市级新技术新产品鉴定,促进创新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第8篇

一、产业优化升级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对产业优化升级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20__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规模工业总产值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66.5亿元、495亿元和44.2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3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更趋合理(6.6:57.9:3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40%,形成了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2个。

(一)以狠抓优势主导产业集群为重点,新型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通过多年来坚持抓技改项目的实施,全市重点企业的主体装备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数控等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在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中,涌现了一批如汽车齿轮、饲料机械、环保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以自主创新、科技创新为特征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全市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达65家,超百亿元企业1家。二是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围绕“双倍增”计划,重点支持先进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输变电设备、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输变电产业集群规模超过了百亿元。20__年末,全市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发展到8家和45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98亿元,比五年前翻了两番,占规模工业比重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以项目为纽带,重点扶持了玉枝特种茶果场等一批集生产加工、生态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累计开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200多项,发展了20余家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化了农业内部结构。四是积极推进企业自主循环开发利用。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逐年提高。如江苏申特公司对废渣、废气进行开发转化,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链;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配备余热发电成为热点,行业综合能耗将下降5个百分点。

(二)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旨,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

一是新产品开发明显加快。五年来,全市共研发新增国家级重点新产品262只。其中110kv变压器、特种电缆等一大批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国领先,华晶电子公司的“高尺寸稳定性超薄双向拉伸聚酰亚胺膜”技术在国际处于领先水平。二是科技项目实施有所突破。近年来,全市实施科技项目1000余项。其中国家技术创新基金项目5项、国家级火炬计划5项、星火计划27项、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江苏正昌集团主持了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物质成型燃料及装备开发)。三是品牌化建设成效明显。近年来,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近1倍,有3家企业入围江苏省专利百强,江苏正昌集团的有效专利拥有量已超过100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市已形成由17只国家级、26只省级、38只市级组成的梯级名牌、免检和驰名、著名商标(产品)群体,产品覆盖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农药等多个领域。

(三)以创新整合各种资源为抓手,服务平台建设明显加强。

一是产学研合作平台。一批企业与清华大学等全国近100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了清华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浙大__合作服务中心等12家产学研基地,挂钩120__多名专家建立了产学研专家库。近年来,举办和参与重大产学研活动30次,每年为企业引进科技成果信息1000多条、合作项目30多个。二是创业服务平台。投巨资建设了创业孵化园和天目湖高新科技园。目前已建成的孵化园有在孵企业7家,成功孵出企业23家。三是技术服务平台。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科技咨询服务等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了公共技术性支撑平台(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天目湖基地)。四是企业创新平台。先后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技术中心8家、省级企业中心4个,常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常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

(四)以完善各类相关机制为保障,运行环境明显优化。

一是政策扶持体系。出台《__市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全面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用税前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扶持奖励等各项优惠政策。20__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达2066万元,r&d达3.78亿元,占全市gdp的1.42%,每年落

实工业发展奖励基金5000万元。二是重视人才引进。以良好的宜居环境吸引高层次紧缺人才,为他们提供住房补贴、创业基金、创业场所,享有子女入学等一条龙配套服务。20__年全市引进硕研及高级职称以上的科技创新人才127名,引进海归高层次人才15名。三是联动协作机制。各级各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创新工作,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有6万人次参与“科普宣传周”活动,市各新闻媒体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当前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问题及不足

主要表现为:一是创新投入有较大提升,但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政府层面看,近年来全市r%26amp;d占比还没有达到常州市的平均水平,与扬中市(1.8%)相比还有相当明显的差距;从企业层面看,全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3%左右,一般企业甚至还不到1%,与发达地区的5%的标准还相差甚远。二是产品开发能力有较大提升,但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还严重不足。从研发能力层面看,虽然每年常州市级以上科技立项计划都有较大增加,但每年鉴定的成果只有20多项,累计专利申请也仅3000项左右,且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一般企业基本没有能力进行研发投入;从人员层面看,45家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13500人,其中科技人员仅3250人,且高端高层次人才很紧缺。三是全社会的创新环境有较大提升,但企业家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加强。近年来全市出台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宣传工作也做了不少,创新环境可以说越来越好,但作为主体的企业、特别是企业家的观念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一些企业家往往满足于现状,小富即安,没有危机意识,缺乏打造百年企业的长远目标和长远规划,缺乏对行业前沿科技信息的了解,惧怕风险,缺乏合作共赢的意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优化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强化科技创新,优化发展路径的探索永无止境,结合我市实际,笔者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明确一个目标。

以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重点建设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天目湖高新科技园,建立健全相关政策,用3年时间努力培育形成销售超300亿元产业群1个、200亿元1个、100亿元2个、50亿元4个的目标,形成相对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十一五”末实现工业纳税销售超1000亿元。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推动全市经济总量快速提升,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化、扩大城市规模,改善人居环境,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重点区域。

(二)提高三个认识。

一是创新的基础在人才。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在选、育、用、留等各个环节创新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二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进一步引导企业围绕“产品、技术、资本”三个市场,不断创新,有效促进产品、产业升级和集聚,提高竞争力。三是创新的责任在政府。在资金扶持、激励机制、政策引导、产学研结合、公共平台建设、营造氛围等方面多做工作,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三)抓好四个结合。

一是要把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与推进项目建设相结合。把科技创新融入到项目建设当中,对全市范围内的新上项目,要更加注重技术、人才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不断提高项目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对市里每年排定重点推进的工业、高效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特别是工业项目,如中材国际大型成套水泥设备、华朋超高压变压器、上上特种和超高压电缆等项目,要与科技项目计划的实施相结合,从政策、资金等方面集中支持,重点培育,力争在较短时期内培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龙头企业。

二是要把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与推进招商选资相结合。树立招商选资的理念,立足于全市的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集群规划,在招商引资时把人、财、物向全市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和战略发展产业倾斜,重点关注兄弟有机硅、科华增压器、四方液体设备、江苏安靠、华晶电子、高展光电、维多生物、瑞阳化工、天禾迪赛诺、力强新材料等一批科技型高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积极促使它们与央企和国际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努力为它们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展开招商工作。着重依托上上、华鹏、中材、金源、正昌等骨干企业,积极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化示范项目,通过引进优质资本、技术、装备和人才,促使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建成优势产业集群基地。

第9篇

为深入贯彻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和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进一步增强我县的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县政府研究,现就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科技创新的要求及任务

1.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创新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实施重点专项攻关,推进科创平台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到2015年,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4%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全县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分别达到20家以上,“十二五”期间,全县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1000件以上、600件以上,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二、组织实施重点科技项目攻关

2.设立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根据省市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和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抓住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关键,每年新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投入力度大、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给予每个项目20—50万元的经费支持。重点支持信息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先进装备制造、物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现代农业、食品饮料、纺织机械等传统主导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3.优化一般科技发展项目。按照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的总体要求,将科技发展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引进集成先进技术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态工业、生态农业、服务经济的成果转化,积极扶持生态建设、公共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每个项目给予1-10万元补助。此外,县级科技发展项目资金还用于专利申请资助、县级科技特派员专项等方面的支出。

三、提高科技主体创新能力

4.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新认定为国家火炬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省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市高新技术企业,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10万元;新认定为国家、省、市、县级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1万元;新列入市“雏鹰计划”培育和县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企业,分别奖励5万元、2万元;新认定为省、市、县级科技型企业,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1万元。此外,对新认定的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或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

5.加大科技投入奖励。实施市级以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经费按不高于1:1的比例给予配套;列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和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奖励25万元;列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国内合作成果转化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863科技成果对接项目,奖励15万元;实施国家、省火炬或星火计划项目,分别奖励15万元、5万元;实施市级以上一般科技项目,每个项目奖励5万元。新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奖励10万元;新列入省级新产品和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奖励5万元;新通过县级新产品备案,奖励0.5万元。

四、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6.鼓励创办研发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新认定为国家、省、市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奖励。新认定为国家、省、市、县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奖励50万元、35万元、25万元、15万元;对引进科技企业进场孵化,给予孵化器每月每平方米2元的房租补助;对于新入驻孵化的科技企业,给予5万元启动资金,孵化企业的孵化期一般不超过3年。

7.大力推进产学研交流合作。县财政设立专项用于加快推动与国内外大院名校、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本县企业通过网上招标引进技术、解决难题的科研活动经费支出,按招标数额5%的标准予以奖励,最高不超过10万元。建立科技特聘专家制度,每年给予特聘专家一定的经费补助。鼓励企业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每年给予研究生实践基地(企业)和为企业做出贡献的研究生一定的补助。

8.建立科技投融资平台。科技部门与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担保资金,并协同其他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机构,为我县成长型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担保、贷款等融资服务,努力解决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

五、加强科技创新项目招商

9.鼓励引进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设备投入在300万元以上并列入规上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给予企业30-50万元奖励。县外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企业研发中心、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且设备投入达到100万元以上,每家分支机构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

六、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10.新认定为国家、省、市、县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分别奖励15万元、10万元、5万元、1万元;企业引进、购买国内外专利技术实施产业化生产经营,按专利成交额的3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30万元;企业实施自主专利权项目,单个年度专利产品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给予5-10万元奖励。

七、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1.大力推进区域(行业)科创服务中心建设。新认定为国家、省、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或行业研发中心,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新认定并具有法定资格的国家、省级行业性检测中心,分别奖励30万元、20万元(同一项目实行补差奖励)。新认定为省、市、县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

12.大力推进科技普及工作。到2015年年人均科普经费达到2.8元,重点用于科普宣传、科普惠农、学术交流、成果转化、“金桥工程”奖励等,加大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工作的宣传和奖励力度,对获得省、市、县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乡镇的,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1万元。

13.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开辟科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智力引进、业余兼职和人才租赁等柔性人才机制。用人单位引进高级科技人才的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等费用,可按照有关规定标准列入成本。完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行业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企事业单位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计提。加大对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的宣传和奖励。

八、加强科技创新组织领导

14.成立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县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事关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实施主要领导负责制,分解落实任务,加大投入力度,细化工作举措,推进科技强县建设。

九、其它规定

15.本意见的各类奖励补助由项目实施单位向县科技局提出申请(从科普经费中列支的奖励向县科协提出),县科技局会同发改局、经贸局、农办、财政局、工商分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进行评选或审核,报县政府审批。

16.本意见所定政策与县委县政府出台政策有重复的,按“就高不就低、不重复享受”原则执行,县财政已安排的同类项目视同配套。

第10篇

一、总体目标

认真落实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和市政府对县(市、区)政府科技创新综合指数考核要求,不断提高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力争到2015年,确保我县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科技进步综合水平在全市排名前列。

二、具体任务

(一)着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各乡镇党委、政府切实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每年研究科技工作不少于4次。目前,县政府单设有“县科学技术局”为科技管理部门,并在“三定”方案中有具体明确的科技工作职能;所有乡镇(街道)都要设立科技工作专门机构或配置专人负责科技工作。2014年起,县级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2%。

(二)着力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力争五年内,培育3-5个市级创新团队,建设完善3个市级研发平台,在此基础上争取申报组建1-2个省级创新团队和1个省级研发平台。

(三)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全县企业研发人员投入强度要达到20人年/每万劳动力,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8家以上,争取申报组织实施市本级协同创新项目5个,专利申请、授权量在2013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争取年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3-5项。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创新主体建设,促进科技创新提速升级

1.培育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根据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建立我县高新技术企业备选数据库,每年从中选择不少于2-3家企业作为重点掊育对象。按照“宽进严管”原则,每半年组织一次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大力支持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县投资设立的生产同一高新技术产品的全资子公司,推荐申报备案后核发高新技术企业证书。通过开展业务培训,逐个帮扶指导,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力争每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

2.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对符合上市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做好企业上市前的培育、指导和服务工作。对成功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按市政府《关于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打造千亿产业百亿企业的实施意见》(吉府发〔2011〕2号)文件予以奖励。对已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的核心发明和重大新技术、新产品,将由县财政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支持。到2015年,力争全县新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家。

3.强化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根据高技术服务业发展需要,建立针对性的统计监测分析体系,加强电子商务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为高技术服务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推动全县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发展。对符合工商注册登记要求的高技术服务企业,提供便捷的登记服务。鼓励高技术服务企业连锁经营,享受连锁经营优惠政策。

(二)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升级

4.加强专利的创造和运用。鼓励出口创汇企业在境外申请专利和PCT专利;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其他合法方式取得国内外专利技术;支持创新主体及时将科研成果、核心技术和名优产品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对专利申请和授权的资助力度。

5.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推进知识产权管理执法、公共信息服务、中介和交易转化四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知识产权工作,依法保护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加大对违反知识产权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6.加大知识产权扶持奖励力度。对以我县自主知识产权专利技术为主而产生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给予项目优先立项、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申报成立国家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专利技术、核心关键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步伐,对申报成立了以上三种专业技术委员会的企业,将由县财政分别给予10万元、6万元、5万元的奖补;对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将由县财政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补;对我县获得中国专利金奖、优秀奖的专利技术和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基地、示范单位予以重点扶持和奖励。所需经费将在县设立的科技协同创新计划专项资金中统筹安排。

(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投融资体系提速升级

7.进一步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建立科技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把科技经费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保障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本级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从2014年起,设立县科技协同创新计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我县液压机电、绿色食品两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矿产建材、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林产加工、品牌鞋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井冈蜜柚等农业富民产业技术协同攻关项目,以及科技国际合作平台、科技协同创新条件平台、科技孵化器等中介服务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凡由县本级承担的各项科技奖补资金,由县财政在年初预算安排的科技专项经费中统筹安排。

8.大幅提高企业研发投入。按照有技术人员、固定场所、研发经费、科研设备、现代管理制度、具体研发方向的要求,引导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能力。在此基础上,设立企业研发费用专账,并如实在网上填报“工业企业科技项目情况表”和“工业企业科技活动及相关情况表”。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大幅度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全县有R&D活动的规模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占比达到25%以上。

9.积极引导社会机构投入。积极引导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协同创新的支持,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担保服务。完善和推进科技保险工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有效防范和化解协同创新风险。

(四)加快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速升级

10.加快产业技术联盟建设。每年建设1个以上县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荐符合条件的申报省级和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别给予10万元和20万元的县级科技经费扶持。对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并进入国家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将由县财政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的奖励。

11.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支持和引导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每年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个,并力争1个进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或企业技术中心。推荐符合条件的升级建设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或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凡被认定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或企业技术中心的,按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入园工作的意见》(吉办发〔2012〕9号)和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入园工作的意见》(安办发〔2012〕24号)予以奖励;凡经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院士工作站的,按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印发市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办法的通知》(吉办字〔2012〕245号)予以奖励。

12.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申报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对获批认定的省级科技孵化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除由市科技经费给予5万元的奖励,并由县财政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力争到2015年,我县工业园区有一个科技孵化器或科技服务中心。

13.加强协同创新体建设。以有研发中心的龙头企业为重点,支持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每年组织申报1个省级协同创新项目,争取上级对口部门给予重点项目资金支持。统筹推进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公共协同创新平台、军民协同创新平台等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五)加强科技入园工作,促进科技服务园区提速升级

14.抓好科技园区升级建设。通过争取国家、省级和市级项目,实施科技计划和推进科技入园,提升全县工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争取把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推荐升级为省级和国家科技园区。制定和实施推进园区科技平台和企业创新联盟建设的有关计划,认真执行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入园工作的意见》(吉办发〔2012〕9号)和县委办、县政府办《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入园工作的意见》(安办发〔2012〕24号),促进鼓励和扶持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六)加强科技重大专项攻关,促进产业转型提速升级

15.申报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争取每年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1个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力争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做优做强液压机电产业基地和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着力开发品牌产品,培育高新技术产品。

16.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攻关。积极争取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星火、农业科技支撑等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加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围绕井冈蜜柚、高产油茶等富民产业发展升级,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或研究中心,组织科技攻关,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路线图、创新研发平台,以及示范基地。

17.组织实施一批社会领域科技项目攻关。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方面,实施一批国家或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节能减排项目,加快水、空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保护生态环境。在节约能源方面,加快太阳能利用、节能等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培育发展3-5家左右创新能力强的节能减排企业。

18.组织实施一批民生领域科技项目攻关。在人口健康方面,加大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多发性疾病的技术研究力度,建立远程医疗等技术应用平台,加速成果转化应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提高实施人口健康领域的国家科技惠民项目覆盖面。大力推广健康医药、绿色食品等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实施防灾减灾、社会管理创新等一批公共安全科技项目,促进民生科技创新升级。

(七)加快人才培养引进,促进创新团队建设提速升级

19.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育和引进。一是主动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围绕我县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学科带头人计划”、“杰出人才培养计划”,以及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扶持企业创新创业和领军人才。二是重点引进一批包括籍在内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通过院企、校企合作等途径,采取联合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联合组建研发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

第11篇

金华是浙江市场经济先发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大大推进了浙中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去年,全市生产总值直逼千亿,达978.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分别超过温州台州2.1和2.6个百分点,增幅位列全省第三,也超过全省14.3%的平均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三年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财政总收入106.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1.23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28%和35.2%,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实行的宏观调控政策为民营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去年5月召开的个巾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为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深化了思想认识、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实践上的空间。全市累计已有私营企业29232户,投资者54352人,雇工499916人,注册资金3857764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3.92%、9.42%、11.53%和44.57%:去年全市新增“三资”企业225家,累计已达929家,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30家,其中,世界“500强”在金华投资项目新增2家,累计已有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金华投资兴办了6家外商投资企业,总投资5105万美元,注册资本2959万美元。

今年来,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又有新的提高,去年占比达88.4%,比卜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全市个私企业创总产值933.19亿元,销售额936.6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91.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1%、7.8%和1.84%;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全市外贸出口的主力军,去年全市外贸出,口达33.48亿美元,同比增长44.13%,

新增外贸经营主体692家,不包括“三资”企业,全巾累计已有各类外贸经营主体1843家,新增出口主体中80%以上是民营企业。

浙中金华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强劲发展,而民营经济之所以强劲发展,除了金华市委、市政府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灭雨首创精神,创造与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创业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与加快发展商品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市场群体;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造扩大民间投资的良好政策环境;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创造以同类产业区域性集聚为特点的“块状经济”外,尤其是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创造提高民营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新平台。

金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全市形成了各级领导抓第一生产力的良好氛围。为推进科技进步,全市均建立了科技发展基金,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资助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持,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2000年以来,市财政科技总投入就达5.36亿元,其中2003年就达1.71亿元。五年间还争取到国家、省科技项目经费7000多万元,这些资金基本上都用于民营企业,增强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浙中金华科技创新的氛围日趋浓厚,企业创新意识日益高涨。主要以民营科技企业集聚的、以电子信息和医药化工为主要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发展很快,规划面积从原来的0.62Km2,扩展为7.02Km2,现入园企业已有186家,从业人数19459人。200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7.26亿元,同比增长42.69%。2004年,全市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个业189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68家,实现产品产值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销售收入183.7亿元,同比增长19%,出口创汇9.47亿美元,同比增长51%。

为加快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1999年以来,金华市委、市政府相继㈩台了加速科技进步,加快民营企业发展的10多个政策文件。为扶持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金华市还增加了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的额度。规定,经认定的民营型中小企业可参照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并优先推荐申报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科技企业的信贷投入,经合法评估的知识产权町作为信贷抵押物。同时,狠抓科企合作,建立了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全市有170多家骨干民营企业与国内40多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联合共建了70多家科技创新载体。民营企业与院校签订了近千项科技合作项目,总金额超过7亿元。市级以卜科技计划项目也从1999年的176项增加到2004年826项,八小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47项,省级226项。民营科技企业承担了人多数项目和成果,已经成为浙中金华科技创新的主角。金华市首家民营科技企业是李晓明创办于1984年的晓明真菌研究所,自此之后,凭借灵活的机制和强烈的市场意识,民营科技企业在浙中金华蓬勃发展。目前,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己达700多家,年创产值300多亿元,利税30多亿元,其中年技工贸收入超亿元的就有30多家。在全市158家国家和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就有117家,占74%。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下,金华市大力推进产学研科技合作,以技术创新工程为为载体,不断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00年以来,共培育认定了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0家,市级以卜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家级13家、省级60家;实施技术创新项目国家级的有15项,省级的有47项,市级有374项;培育认定了市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25家,试点企业省级6家,市级53家,有56家民营企业被认定为中科院金华科技园骨干企业;培育组建了市级以上研究开发中心?2家,其中省级2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18家,市级53家。在全市科技型民营企业中,已有126家重点企业建:立了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31家企业建立了省、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东磁集团等大型民营企业,不仅建立了研发机构,还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据统计,浙中区域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已达2068家,比2002年净增341家,企业的装备水平、吸纳技术和人才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盈利能力都有较大提升。此外,还通过科研、星火、火炬等计划的实施,金华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了明显的增强。

第12篇

(一)指导思想

全市科技工作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市委六届五次全会的部署和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自主创新为主线,以建设科技强市和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三项原则”,推进“四个转变”,力求“五个突破”,抢抓机遇,负重奋进,创新创业,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我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坚持“三项原则”:坚持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推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坚持增强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原则。

推进“四个转变”:推进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靠转变,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政府重科技创新的微观管理向重综合服务转变。

力求“五个突破”:思想观念要有新突破,政策环境要有新突破,体制机制要有新突破,创新成效要有新突破,队伍素质要有新突破。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市争取进入并开展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德清县、长兴县巩固省级科技强县,南浔区、吴兴区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强区,力争全市60%以上县区成为科技强县区。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5%。

2.争取国家级、省级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50项以上。

3.力争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亿元,增长25%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7.5%以上。力争南浔特种电磁线和德清生物医药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4.力争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0项。

5.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60家,培育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0家,培育高新技术领航企业4家。

6.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力争达到10%;专利授权量力争达到2000件以上;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8家。

7.力争新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新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个,新引进共建研发机构5家,新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0家以上。

8.新签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产学研合同项目100项以上。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1.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努力营造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深入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活动。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贯穿科技工作始终,认真学习领会、宣传贯彻十七大对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以此为契机,不断解放思想、激发活力,进一步认清新形势、找准新定位、增强新本领、履行新使命、力求新突破、创造新业绩。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领导。要建立各级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合力抓,一级抓一级的科技创新工作领导体制。召开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问题,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上半年,组织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会议暨全市农业科技大会,进一步动员全社会提高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增强实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制定出台大力支持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重点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办法。在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意见》。在科技型企业培育、实施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工作推进等方面,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配套文件。同时,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积极开展科技工作“三级联创”。吴兴、南浔区要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强区。在努力争创科技强县(区)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强乡镇创建活动。按照《关于开展创建科技强镇(乡)活动的通知》要求,评出若干个科技强乡镇,夯实科技创新的工作基础。健全和加强对科技创新的考核激励。要改进和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促进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纳入党政领导重要考评内容,以创新绩效为重点、与资源消耗和环保代价相挂钩的目标考核体系和政绩评价制度,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政绩导向机制。探索建立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述职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考核指标统计季报制度,每季对各县区的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紧紧围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热点,加强科技创新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加快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市的良好氛围。重点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加强自主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办法。在引进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方面,制定出台《关于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意见》。在科技型企业培育、实施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工作推进等方面,与有关部门联合出台配套文件。同时,抓好现有政策的落实。吴兴、南浔区要积极争创省级科技强区。在努力争创科技强县(区)的基础上,开展科技强乡镇创建活动。按照《关于开展创建科技强镇(乡)活动的通知》要求,评出若干个科技强乡镇,夯实科技创新的工作基础。要改进和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促进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纳入党政领导重要考评内容,以创新绩效为重点、与资源消耗和环保代价相挂钩的目标考核体系和政绩评价制度,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政绩导向机制。探索建立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述职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考核指标统计季报制度,每季对各县区的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紧紧围绕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热点,加强科技创新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加快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市的良好氛围。

2.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培育,努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按照科技型企业的成长路线图,坚持“抓大”与“育小”相结合,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围绕“五年内培育300家科技型初创企业、10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和20家高新技术领航企业”的目标,制定分年度实施计划,力争全年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60家,培育科技型小巨人企业20家,培育高新技术领航企业4家。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要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要做优做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新高新技术产业,要积极贯彻落实新税法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力争全年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0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80亿元,增长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7.5%以上。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一要实施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培育计划。做强做大长兴无机非金属材料、德清生物医药、南浔特种电磁线等3个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并力争新增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绿色电池等产业的发展,特别要对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力争新增电梯、绿色电池等2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从而增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竞争力。二要大力推进各类开发区尤其是高新技术园区“二次创业”,努力使各类园区真正成为创新型企业密集、创新型产业密集、创新型知识产权密集、创新型人才密集的重要高地。加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体系建设。要重视对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建设和引进,抓紧建立*市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力争全市新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3家以上。积极探索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要加大对风险投资和科技担保机构的扶持。完善科技担保机制,完善对科技型企业的担保额度。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

3.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增强科技的支撑作用。

组织申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按照国家、省支持的重点领域,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加强主动设计和指导服务,积极组织申报和实施一批省以上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对承担省以上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的单位,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支持。组织实施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集中财力,组织实施一批市级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一是要围绕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突出生物医药、环保节能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市级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二是要围绕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组织农业科技攻关,实施生物、信息和现代农业工程、水产养殖生态系统与良性控制关键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三是要围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开发等高知识含量的服务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重大应用软件、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业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四是要围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环境保护,努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管理模式。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排摸确定重点行业、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制定产业发展科技支撑规划,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制定措施、滚动支持。二要改革科技项目立项、科技经费监管和项目绩效评估方式。以主动设计、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课题,探索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听证会。可采用分期补助、事后补助和贷款贴息等不同的方式支持重大专项实施。

4.加快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以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为重点,市县区联动,切实加快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一是加快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建立和完善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继续加大大院名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使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科技要素集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和科技成果转化高地。二是大力推进市县(区)联动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吴兴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尽快正式投入使用,南浔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要力争在年内基本完成土建工程,德清县要加快完成二期工程建设,长兴县要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安吉县尽快启动异地新建工程。力争在年内全市新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科技孵化器常驻企业要达到80家以上,要顺利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复评验收。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要继续加快中科院*中心和上海生命科学院*工业生物技术中心、浙江太极信息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南太湖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浙大医学院*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产业化科技创新中心、浙江省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市农科院农业科技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和强化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市场网络平台的服务功能,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力争新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3个,新引进共建研发机构5家。加快建设企业技术研发平台。要加强培育,积极组织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强化功能。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要力争达到10家以上。加快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建立一批高校院所的技术转移中心,发挥好浙大、杭电等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成果推广等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完善科技合作交流机制。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探索建立新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深化与上海、杭州、南京等周边城市和北京等高校院所,特别是与浙大的科技合作。要组织好20*年接轨上海活动周的科技合作活动和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合作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强对外合作交流。

5.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和社会领域的科技工作,努力促进和谐*建设。

大力抓好新农村科技示范工作。继续以市校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抓好科技示范工作,以点带面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科技工作上新台阶。一是要积极推进德清县省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的试点工作,在去年的基础上,要力争德清县进入首批国家级新农村建设的科技示范县试点。二是要深化市级新农村科技示范镇、村的创建工作。指导市新农村实验示范区重点科技示范镇、村建立健全科技发展规划和措施,以实施科技项目为抓手,推动镇、村科技实验示范点建设。三是组织开展新农村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学试验站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要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努力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动社会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环保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降耗,重点建设一批生活和工业垃圾处置基地和医疗固废的再利用基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与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实施好省市治理太湖蓝藻和水污染防治重大专项。二是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抓紧推进“十一五”防震减灾重点建设项目,召开全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三是要加强生物医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重点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优生优育研究等方面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以提高我市综合医疗技术水平。四是要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南浔区和安吉县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要达到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较好,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6.加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制定并实施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方案。要深入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纲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并开展创建工作。力争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000件,同比增长20%,发明专利申请量不少于10%;专利授权量力争达到2000件以上。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围绕“4.26”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大力宣传知识产权知识,全年举办知识产权讲座不少于20次。开展“普及知识产权企业行活动”。在我市现有高校内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同时充分利用新闻媒介,加强知识产权法制宣传,加强典型案件的宣传报道,并建立重大知识产权保护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法制意识。加强科技管理中贯彻知识产权的力度。积极开展专利示范试点工作。要加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的梯度培育力度,积极培育和申报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力争全年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8家,并力争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的培育上取得突破。加强专利人才队伍建设。要加快制定出台《*市企业专利管理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暂行办法》,启动“专利管理工程师5300”培养计划。要积极探索建立“专利特派员”制度,制定出台《*市企业专利特派员工作实施暂行办法》,对首批专利特派员进行选派和培训;开展专利优秀发明人评比活动,及时制定出台《*市优秀发明人评选暂行办法》,表彰奖励首批*市优秀发明人。加强专利保护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专利管理机构职能,配强配足专利管理工作人员,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部门间的横向协调,充分发挥公安联络室在专利行政执法过程中的作用,重点加强专利侵权纠纷的调处工作。开展专利行政执法委托试点工作,在去年德清县、长兴县委托试点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其他县区开展委托执法工作。同时,探索建立专利行业自律机制。研究建立重点行业专利信息数据库与行业分析系统,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引进等提供服务。

7.加大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组织实施“十百千”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工程。加快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出台《*市关于推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要围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科技人才,重点引进10名左右“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的海归派创新创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市本级实施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在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中给予重点支持。以重大科技项目、重要科技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加强培养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和团队。启动实施百名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100名左右来自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各类创业园区、具有较高知识结构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努力壮大懂科技、善管理、会经营的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启动实施千名研究开发骨干培养计划。重点鼓励和支持1000名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发骨干人员进行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并努力培养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组织开展千名专家联系服务活动。通过科技人才深入基层、服务一线创新业,增长才干,提高本领,促进发展,进一步增强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强化科技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努力培养一大批积极进取、务实创新、创业为民的科技人才。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设立产业化科技创新奖,对重要专利产业化项目作出突出贡献的发明人进行表彰奖励;设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奖,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重大突破,对产业发展、企业成长和科技管理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进行表彰奖励。指导和帮助企事业单位,贯彻落实好科技人才的政策,特别是落实好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的政策、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