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0 00:41: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文化理念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创业到发展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它是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与各项管理制度和员工的行为规范融于一体的企业个性,它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技术创新是最直接的竞争力,但是支持技术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是企业创新真正的源泉。当企业进入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时候,企业文化就成为与多种文化进行沟通的媒介,成为融合多种文化和进行文化整合的媒介,成为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
1.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的关键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融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理性抉择。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既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同时它自身也面临着全球范围的竞争压力。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企业中,到了一定程度,就不仅仅是技术的竞争,而更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文化的竞争。科技论文。企业管理、企业人力资本和企业文化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竞争力。这使得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更加依赖企业自身的素质,这些素质除了包括企业的技术因素以外,还应包括适应性的文化理念,以及企业整体的适应能力和整合能力。缺少这些素质,技术再强的企业也难以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其业绩难以长期持续增长。
对中国的企业而言,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既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又面临着企业自身走出去立足于全球化市场的重重困难,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要使企业具备长期持续增长的能力,具备不断创新的能力,具备适应各种竞争条件、各种文化差异的能力,而不能只图短时期的业绩。世界上优秀公司的发展历史表明,凡是经营业绩能够长期保持优异,企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的企业,它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支持,企业的兴衰与企业文化的创新有关,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首先是文化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这意味着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更重要的是要形塑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企业文化、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和有利于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从道德的角度,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一种是基于对知识价值的认识,旨在建立一种学习型企业,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还有一种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旨在建立一种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的文化。企业文化理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建立在企业经营者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和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对知识价值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对企业基本假设认识的角度不同、认识的清晰程度不同,由此得出的企业文化理念也就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有文化方面的差异,也有认识程度的差异,但是,最基础的仍然是一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差异,也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认为,企业的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不考虑企业社会责任,而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企业公民”理念则认为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其基本假设是认为企业与社会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是在社会的支持下才能赚取利润、获得成功的,所以,企业应该回报社会,同时,企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获得了积极的社会的支持。在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中,都将“做优秀的企业公民”作为其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理念突出地强调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法人,除了创造利润以外,还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很难相信一个社会责任意识差的企业能够获得持续良好的经营业绩。要将社会责任意识根植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中,这样的企业文化就体现出一种道德的自我约束机制。
3.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要把握好三大新趋势
(1)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与发展一是要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使企业文化的变革与社会文化的变革同步,使企业文化理念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现出社会发展的理想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既要体现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性精神,又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二是要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兼顾多元文化的融合,因为,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多种文化冲突的过程,但是更多的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不是单一文化的单向度影响,它体现了人类文明又一次新的革命。如果企业文化只强调本土文化的个性化特征,而不考虑多元文化的普遍性特征,那么,就势必降低企业文化本身的文化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三是要使企业文化理念成为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树立一种开放的观念,不断推出新思维、新观念,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使企业员工的个性得以有益的发展,使员工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由此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
(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第二个方面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文化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不同于以往以生产过程和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它更加强调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向员工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塑造一个形象标志,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方式,如企业领导创业故事的传说,企业领导工作作风的示范,企业的文化氛围来传承一种文化传统,在这个过程中让员工直接感受和理解这些文化传统的意义,最后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同化到自己的价值观中去,这就是员工从不了解企业文化到自觉认同企业文化的过程。科技论文。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企业员工,始终是一个主体的人,主动的人,受尊重的人,这就是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也是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长期绩效和长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根本原因。所以,文化管理模式就可以达到制度化管理所无法覆盖的层面和难以达到的效。
(3)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第三个方面是企业文化个性方面的创新与发展。科技论文。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创新和过程的创新,因为,企业文化的形式基本上是标准化的,各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形式没有多大区别,真正不同的是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的不同。一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历程选择不同的文化理念,不同的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品牌文化和行为规范,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由此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走入的最大误区就是趋同化和形式化,而缺乏个性化。这是由于很多企业将企业文化的塑造直接等同于CIS设计,缺少对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认真梳理,无法找到真正属于企业文化个性的东西,所以,很多企业文化的塑造并没有表现出企业真正的个性。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是个性鲜明的,因为它已经根植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过程,根植于企业文化形成的内在逻辑,表现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中,体现在企业的整体形象中,并且能够引领潮流。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产物,同时,它也是推动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力量,企业文化的创新是与时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的创新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创新之路,将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到新的发展阶段,提升出新的内涵,为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培养出具有世界一流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做出贡献。
关键词:知行合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各个层面左右企业的行为与发展。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物质将通过何种途径被企业员工认知接受,继而自觉践行,产生效果,是很多企业在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课题企业文化落地简而言之就是把贴在墙上、挂在嘴边的标语、口号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要实现企业文化的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通过各方面的有效运作,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并协调员工的思维方式,达到知行合一。
一、企业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为企业文化落地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领导者既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者,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倡导者、践行者。企业领导者重视企业文化,企业的文化氛围就浓厚。同时,企业领导者积极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主动把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生产管理中,强化文化执行力,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价值理念就能够在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涟钢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近年来受到公司的高度重视,公司高层领导一直亲手抓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并按照“领导垂范,层层带动,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的方法,抓和诚文化落地。
作为公司的员工,结合自身感受,笔者认为应强调以下几点:
各级负责干部要层层带动,发挥示范效应。特别是中管人员、各单位办公室主任、企业文化联络员尤其要带好头,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先易后难,从能够做到的事做起。比如不随地吐痰、不在电梯内抽烟、不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进入会场把手机打到震动等。把很容易做到的简单的事情坚持下来;树立文化落地的典型,如评选“和诚之星”、“和诚班组”、“和诚车间”、“和诚单位”等,同时以互动的方式评比不和谐、不诚信的行为,在媒体进行适度曝光,并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让员工在评比、讨论中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和诚文化的内涵,从而由点及面带动全体职工家属都变成和诚文化的忠实执行者。
二、要将企业文化与员工素质教育结合,为企业文化落地提供基本条件。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用凝炼出来的企业精神本质来塑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作用在于激发职工的潜能和精神,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来源于职工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并受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技术素质的制约。所以,企业文化最终受职工教育状况制约。如果抛开职工受教育的状况,单纯地谈企业文化,只能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决不是企业素质的真实反映。因此,企业文化的落地必须与职工素质教育相结合,在两者相互融通下,达到文化的内化于心,继而外化于形。
因此,抓员工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投资”,来不得半点的浮躁冒进和急功近利。免费论文。免费论文。然而,这项投资又是回报最为丰富的投资。只要坚持数年,始终不渝地抓好素质工程建设,统一员工的价值理念,规范队伍的基本行为,提升各个岗位的操作技能,有效调动各级各层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企业在文化层面的积累和沉淀,就一定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公司正下大力气狠抓员工素质教育,公司全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安全教育培训,公司党委将对全体党员开展五年全员培训,公司各条员工序列、管理序列、职能序列、都在认真务实开展素质提升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企业文化也借助素质教育的各类主题活动、专题讲座、集中学习、课题探讨等形式进一步走进员工思想。多种多样的文化手段和教育手段,大力启发员工的自觉性,共同遵循的制度文化正在逐步形成。
三、把企业文化与各项管理机制结合,为企业文化落地提供强力支撑。
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有其外化的表现形式,诸如标语、口号、手册等等。要想实现文化落地,重要的一方面在于固化于制,所谓制度化,就是将企业先进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等转变为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的过程。也就是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以企业文化为指导不断修正和完善管理制度,以不断创新的管理制度来保障企业文化的践行。当科学的企业制度逐渐成为一种优秀的制度文化时,企业就获得了长期的生命力
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几年来,制定和完善了《中管人员行为规范》、《员工岗位诚信行为规范》、《岗位诚信准则》、《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推进实施意见》等规范化的岗位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标准,让员工行有准则、学有榜样。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还要把制度激励的落实到位,促使员工积极主动实践企业文化落地。
实施制度激励离不开制度本身的公正、合理,也离不开制度的执行落实有公正、公平的保障。只有建立企业内部的信任,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的使命感才能得到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归属感才能得到保护,在实践中主动把企业的价值观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把良好的文化转化为员工的实际行为,使企业文化在员工和整个团队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涟钢的企业文化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自生自成阶段,发展到80年代至90年代的孕育提炼阶段,再到本世纪初以来的创新发展阶段,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理念已在全体员工心里有了一定的根基。但是,既要保证现有的企业文化的内容相对稳定,又要顺应形势在表现形式上有所创新,使全体员工对企业文化达到知行合一,从而保证企业文化的落地,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免费论文。涟钢应在今后贯彻落实企业文化的建设中,着力抓好践行工作,不断采取实效性的措施,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在工作中学习领会、在实践中落实贯彻,在行为中形成自觉,持续提升涟钢的“软实力”。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叙述塑造企业文化的程序,重点根据我国企业文化塑造的现状,论述应该注意的关键问题。
企业文化是存在于企业之中的共同的价值观和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的准则、企业形象的集合体。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企业发生凝聚作用、激励、协调、约束和形象塑造作用。
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才能对企业经营发挥这样积极的作用呢?这是理论界和实业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我国企业文化塑造的现状分析
实践中,对于为何要进行企业文化塑造存在着众多误区。
1、多数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打造公司形象和品牌形象。这些企业一般在进行企业文化工作之前就会让人们知道他要做企业文化了,并且其企业文化工作本身也大都是为了公司宣传所需要。
2、部分企业塑造企业文化的目的是灌输企业领导或上级的指示。这些企业中,企业文化工作主要就是宣传领导本人和领导的指示,甚至把吹捧领导作为企业文化塑造的主要工作。
3、部分企业塑造企业文化是为了跟风。因为大家都在做,且还是美国、日本传过来的理论,多少应有些好处吧,凭什么我们不做,至于目的作用什么的,以后再去考虑。
4、部分企业塑造的企业文化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这些企业的立意都比较高,也按照塑造的程序走,可以说中国企业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在企业文化塑造方面作了较多的有意义的探索,但在企业文化塑造的成功案例却不多,有的企业在兴旺的时候把企业文化当作口头禅,而一旦遭遇危机,却又发现,企业最缺乏的仍是企业文化。有的企业确立了一整套冠冕堂皇的价值理念体系,但只要一认真起来,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表里不一。
二、塑造企业文化的程序
1、动员宣传,使企业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首先,使员工对企业文化及其作用有共同的理解。可以通过讲座、媒体、参观的方式统一大家的认识;其次,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目的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就不一样;有的是塑造企业高品位形象;有的是改变企业现存的不良风气;还有的是为了打造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员工队伍。
2、梳理文化理念。由于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共有的价值观,因此,在员工对企业文化大致有所了解以后,就可以着手企业文化理念的梳理。它包括:先聘请专家对高层进行访谈,然后通过问卷或座谈或访谈,讨论或专家引导等形式缩小员工认识上的差异,形成理念初稿,再围绕基本理念,明确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和公共关系理念。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反复多次。
3、文化理念的宣传贯彻和落实。短期宣传可以通过召开企业文化宣传专题会议、优秀员工引导其他员工、板报、组织案例讨论、树榜样等形式进行;长期宣传印刷企业文化宣传手册,达到人手一份,要求员工反复学习。企业文化不是企业门面的装饰品,而是指导员工行动的指南。因此还必须要求付诸行动,使企业的行为与理念保持一致。
三、企业文化塑造的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1、企业文化塑造的目的。对企业文化塑造应该报一种什么样的期望,企业文化究竟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成果?根据比较成熟的企业文化理论,可以把它归纳为一句话:即企业文化塑造的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如果将其细化,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1)企业文化塑造是为了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企业的首要使命和最主要的使命就是要生存,要生存就必须适应周边的环境,并且当环境变化时,还必须能够适应。企业文化塑造主要通过提高企业成员的凝聚力和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来实现这个目的。在企业文化塑造中,主要通过共同价值观的贯彻落实来增强对内部的凝聚力,通过企业形象及产品、服务文化的塑造来形成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力。
(2)企业文化是为了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企业适应环境的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种,即主动的适应和被动的适应,主动的适应环境能促进经营绩效的提高,且适应能力越强提高的越多,被动的适应则会造成经营的停滞或危机。企业要想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就必须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使之不断完善与更新,来推动企业战略和管理变革,等到环境逼迫企业变革的时候才有所动作,为时已晚。
(3)企业文化是为了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延迟长。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人类无法改变这个规律,但可以将这个周期的时间延长。企业文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一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来长期保证企业对环境的主动适应,二是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承,使企业避免受到个人及其它不利因素的影响。
2、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评估。企业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企业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经营发挥正面作用的关键。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落实是企业文化塑造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文化塑造的成败。在确立和落实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企业对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要有充分的认识。
(1)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是企业真正的价值观。企业在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应该反问一下自己,那是不是你真正的价值观,你是不是已经有了去贯彻落实这个价值观的思路和决心。比如企业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那么就要反思一下,你是不是出于内心的对员工的尊重,你准备通过哪些方式来落实这个价值观。
(2)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企业大环境的需要。多数企业在这一点上已经有了共识,这里的大环境包括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顾客、员工、国家、社区等可以对企业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企业应该考虑自己的价值观能否满足顾客、员工及社会的需要,与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念、政治观念能否协调,与行业环境、区域环境及人文环境能否共生,企业价值观不仅不能和企业环境产生冲突,还应该对企业各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3)企业核心价值观有没有自己的特色。国内很多企业在这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误区,塑造企业文化时,A公司聘请了另外一家企业的专家,参照他们企业文化制定了一整套自己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并且建立了一套鼓励创新与竞争的管理制度,塑造企业文化大功告成。可是A公司为了什么去确立核心价值观?员工接受这些价值观吗?顾客会怎么看?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解决,何谈自己的价值观。因此,企业必须经过多次的调查探讨,确立了适合其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以“亲和、自然、和谐”为主体的核心价值观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很快就能得到员工和顾客的认同。
任何企业都是独一无二的,企业价值观也一样。因为企业文化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企业在确立核心价值观时,一定要以企业自身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企业环境因素,确立有自己的特色并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的价值观才更有利于企业文化的落实并对企业经营产生促进作用。
3、由谁来做企业文化塑造工作。企业文化工作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传统的企业组织架构下,企业领导和工会系统肩负者企业文化方面的职能,很多企业都没有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而对企业文化稍微重视的企业,也只是将其挂靠在人力资源部门、工会或营销部门,也就造成了企业文化工作不系统、不持续,进而使企业文化工作成了摆设,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价值,甚至对企业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企业如果没有专门的部门来系统的整合企业文化工作,就极容易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企业文化工作效率低下。企业往往付出了较多的资源和精力,但企业文化并无显著的改善,比如企业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做宣传,但其品牌却鲜为人知。
(2)企业文化对经营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企业文化的真正目的就是提高经营绩效,但如果期望企业文化能对经营系统发挥正面作用,就必须做到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与企业文化体系的协调。
(3)企业文化工作甚至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负面影响。企业每个部门对企业文化的立足点不一样,比如有些以营销部门为主的企业把企业文化工作重点放在对外的传播上,但内部建设没有跟上,这样的企业极容易因为外强中干而导致危机。
鉴于此,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塑造时,应该有专门的企业文化部门来主持企业文化工作,其主要履行如下职责。
(1)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文化工作也是这样,应该由企业文化部门根据企业整个内外部环境及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制定企业文化战略及计划。
(2)企业文化运作管理。企业文化塑造是长期的持续的工作,并且企业文化还应落实到企业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中去。企业文化部门应对整个企业文化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并根据运作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文化战略作出修正与调整。
(3)企业理念的完善和更新。企业环境随时都在变化,所以企业的事业理念应随之不断完善和更新,否则就会出现经营的被动及危机。由于企业文化系统与环境的水融,其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要比企业战略及管理系统高。因此,企业文化系统要先于战略系统对环境变化作出判断,进而通过自身的变革来促进战略和管理变革,使企业长期处于主动和有利的位置。
企业文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和艰巨的工作,必须把企业文化当成企业每时每刻的工作,确保在企业文化塑造的关键环节上不出现的偏差,否则就极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从而影响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同时企业还要确立正确的思路,采取专业的方法。只有这样,企业文化塑造才能落到实处,也才能对企业经营产生真正的长期贡献。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企业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根本,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企业和谐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以企业文化为基础,以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为目标。文章针对企业的和谐发展,从企业文化、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环保效益角度,研究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1.前言
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资源,决定着经济的发展,被经济学家称为第一资源。“和则兴,乱则败”,人力资源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先决条件。可以说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则是推动企业和谐发展的催化剂,因而研究人力资源和企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企业文化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企业文化的影响,可以使员工具有较多相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企业文化业是员工之间联系的扭到,使企业员工促进沟通,增强交流的向心力。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企业文化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延伸[1]。因而在进行和谐发展中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公司文化的教育,是员工融入公司文化、继承公司文化、发展公司文化。
2.1树立企业和员工均能接受的企业文化理念
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人力资源的管理,需要建立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才能更好地促进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和谐地发展。例如定义企业的价值是促进社会繁荣,促进公司和全体员工的富裕,将是企业和员工都可以接受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
2.2营造团队精神
和谐发展中,政治的影响是确立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需要全员参入。因此需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和谐的团队精神,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多渠道、多部门沟通渠道,促进爱企业、爱集体、爱个人的企业文化建立。
3.企业和谐发展目标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3.1经济效益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追求的核心目标是利润,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和谐发展中,经济效益是根本出发点。
(1)绩效考核管理[2]
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建立多种形式的系统化的激励机制,严格执行绩效考核制度。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能很好地在人力资源内部形成良性竞争,有利与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激励机制最重要的部分则体现在奖惩制度上。
(2)测评与评估管理
人力资源之间的良性竞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管理者通过测评与评估,可以对员工有针对性的进行智力投资,从而更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3.2社会效益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通过做“事”,促进社会的发展,创造社会效益。
(1)强化人员的培训教育
人力资源培训教育其目的在于提高人力资源的技能水平,以适应和谐发展的需要。人员的培训教育是许多经济学家所强调的除正规教育以外的另一种实现人力资源增值的重要形式。
(2)完善社会保险体制
员工有较高的人身保障,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社会保险体制是合理运用社会保险中各个方面的保障手段,从而维护并推动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转贴于
(3)动态管理,开发人力资源的最大潜力
企业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不断地扬弃来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人力资源的管理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联系,规范人力资源的内部流动机制,最大化开发员工的人才潜能,需要实行竞争机制,给其一种使命感和危机感,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社会获得最大的利益[3]。
3.3环境效益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既是人力资源管理核心,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1)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主导的发展。因而,管理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不断挖掘人才,使人发挥出最大潜能,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2)对员工的身体健康管理
打造可持续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首先要考虑的是员工的健康管理,这是员工爱岗敬业,保证劳动生产率的基础指标。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有效地调动了个人及组织预防疾病的积极性,从而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健康改善效果。
(3)对员工的精神健康管理
①提供较好的福利与待遇
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管理,不仅需要身体健康的人力资源,还需要精神健康的人力资源。因而,提供给员工较好的福利与待遇以及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表现机会,是必不可少的管理。通过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员工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促进其主动工作的积极性。
②提供人文关怀
注重对员工关怀,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做到让职工们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让他们具有充足的自信。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需要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相处、相互关心帮助、人人平等友爱的公司文化和氛围。
(4)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只有热爱、理解员工,做到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觉得到真诚的关心和重视,才可能产生共鸣,从而成功营造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
4.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的和谐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过程管理,需要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力资源的个人利益,才能做到二者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科学地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正确认识企业 文化其核心价值是企业价值观,探讨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科学整合企业生产要素,引导企业形成共同价值观,增强企业 凝聚力,构建和谐企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同企业更要建设不 同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
一、科学地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 建 设。企业文化是员工行为的指导思想。现代企业里的员工,已不仅仅只想通过劳动从企业中 获得相应的经济回报,他们还需要被社会和企业认可,并有一种个人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企 业是员工赖以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寄托,企业也就是员工之家。让员工们认识到企业是自己 的企业,这就是好的企业文化产生出来的积极作用。反之,员工们认为企业不是自己的企业 ,吃光、用光、败光,这是失败的企业文化产生的消极作用。企业文化就是全体员工认可和 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它规划了员工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并渐渐将其演变成一种习 以为常的规则。而且这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还能在新老主管交替、新老员工交替过程中具 有延续性和保持性,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相伴而 生的客观现象。早在企业这一经济组织形态诞生之时,就存在企业文化。但是,人们对这一 文化现象的认识和研究,则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并倡导企业文化理论的是美国 的管理学者。70年代起,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停滞状态,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其产品大量冲 击和占领美国曾居于优势的市场领域。这一严峻的挑战引起美国各界的震惊和深刻反思。经 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美国学者发现成功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 本的企业管理方法中有不少是为美国企业界所忽视的,其根本差异表现在,美国企业注重管 理的硬件方面,强调理性的科学管理。日本企业则不但重视“硬"管理,更注重“软"管理, 即 注重企业中的文化因素,注重为全体职工共有的价值观念,注重强化职工对本企业的向心力 ,注重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比较的结果使美国学者认识到,文化是企业管理中不可忽略的重 要因素,对于企业的成功与否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美国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引起日本企业 界和理论界的强烈反响,并相继波及其他国家,由此兴起一股世界范围的企业文化热潮。
目前,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得到长足发展,企业文化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已成为现代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面向文化层面发展的趋势,被称为自古典管理以来管 理理论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海尔现象启示我们:企业文化之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起作用,是靠了其对职工的熏陶、 感染和引导。企业文化中所包容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作为一个群体心理定势及 氛围存在于企业职工中。在这种企业文化面前,职工会自觉地按照企业的共同价值及行为准 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发自内心地为企业创造财富,这种作用是无法去度量和计算的 。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系统、更完整的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提供了必要的企 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当代企业要保持平稳和持续发展,必须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 化。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对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上的误区
在探索企业文化建设路子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较为片面、机械 、僵化的现象,具体表现是:
转贴于
1.盲目效仿,形式化严重。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搞企业文化发展了,就跟着效仿, 误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创造特色环境,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 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导入CI系统。虽然外观统一色调、统一标识,服装款式协调一致,但对 企业的理念不能真正达成共识,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2.概念模糊,文体化泛滥。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 企业文化,热衷于活动的轰轰烈烈,并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还有的企 业把以前开展的一些文体活动都归纳为企业文化,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中并没有搞明白企业 文化的基本内涵。
3.言行不一,空泛化至上。在一些企业,门口、走廊到处是标语口号,职工每天唱厂歌, 而管理思想另行一套。有的企业总讲“以人为本",但采取什么办法手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起到凝聚、激励员工的作用,领导者却没有深刻的研究和实践。
4.观念守旧,僵硬化继承。主要是对企业文化认识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有的企业认为 企业文化就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 等,把企业文化看成一旦形成就长此永久不变的信条。
以上四种误区有着一定的共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企业是由领 导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 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 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远的战略思考。要亲自参 与文化理念的提炼,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突出强调独具个 性和前瞻性的管理意识。通过长远目光、人格魅力和管理艺术,感染和影响职工发挥最大的 潜力,推动企业科学和可持续发展。
2.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不意味着抛开制度管理。没 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 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但是,不论规章制度多么完善,不可能包罗企业的一切活动,能从根本 上规范每一个职工的行为意识。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成为一种规 范 和理念,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企业文化对管理的现实指导意义就在于挖掘文化管理的本 质,丰富文化管理的内涵,提高文化管理的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优势是:可以增强企业的内聚 力 ,加强职工的自我控制;能激励职工工作激情,提高生产效率,成为创业动力;有助于提高企 业对 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协同力;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 声誉 ,增大企业影响。通过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用,实现职工与企业的共同目标,企业不断提高 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的内涵体现了企业的行为方式和经营风格,是企业共同决策的价值前提。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制定企业文化,以及变革,重组企业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为从企业文化变革的原因出发,分析了变革的原因及策略。
西蒙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他指出“如何确立和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我们无法基于‘事实’,只能基于‘价值’,离开了共同的‘价值前提’,组织成员就无法达成共识,无法真心实意做出承诺为共同目标做出贡献,组织随之失去力量,只有经过管理阶层的持续努力,才能逐渐培育出共同决策的‘价值前提’,才能使一个组织形成真正的内在力量。西蒙提到的”价值“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内涵体现了企业的行为方式和经营风格,是企业共同决策的价值前提,沙因的描述非常精到,他把企业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假设,主要是包含价值和人性的内容;第二层次是表达,主要内容包括了目标、战略、口号等;第三层次是表象,是指看得见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工作氛围等等。
一、企业文化变革的定义及变革的原因结合前面对于企业文化的论述,我们认为文化变革就是企业“价值前提”再造的过程。“价值前提”再造它是一个由内向外、由浅入深、由上至下、知行合一的发展过程。它是从管理者开始,到全体员工的观念、思维、意识的更新与转变,是企业的员工(主要是管理者)在新的环境中挑战自我,自发进行自我超越的一个过程。
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清晰的文化氛围,即企业文化鼓励什么,厌恶什么,这些东西能够直接帮助企业取得成功。但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由于种种原因,文化氛围将很难发生变化。实际上,这个时候原有的文化就会成为企业转型和改变自己适应能力的巨大障碍,当组织原有文化体系难以适应组织经营发展的需要而陷入困境时,就必然通过文化变革创建新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变革的阻力企业文化变革是客观的,但是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却相当复杂,并且十分困难。因为一方面为克服反弹,需要极大的权力支撑,而这种权力通常只能属于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另一方面组织内部各级机构存在着相互依赖性,要改革就需进行全局性改革。由于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文化的变革不仅涉及表层文化的变革,而且涉及深层文化的变革。这种改变涉及组织成员的基本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心理的转变,也会使组织内部各种物质利益关系受到冲击;同时,企业文化具有坚固性和无形性,一种文化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形成,而一旦形成它又是牢固不易更改的,这就是我们常忽略的企业文化的惯性。
那么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企业文化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以下几方面:
1.个体的阻力,来源于人的某些特性,如个人习惯、对变化缺乏适应能力、对风险的疑虑等。
2.组织的阻力组织是一种有机体,因此当文化变革发生时,面临的阻力更多的以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如组织结构惯性、对已有权力关系的威胁等。
3.文化理念的阻力文化的惰性、陈旧的价值观念等文化理念的阻碍,因此企业文化的变革尤其是其中的突发性变革,会遭遇到普遍的阻挠。
三、企业文化变革的策略企业文化深嵌于组织成员的思想意识之中,不可能被领导者所轻易操纵与改变。因此,在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采用恰当的领导策略与方法。
1.为组织成员塑造共享的变革愿景。“变革的愿景能否为组织成员所共享,是影响变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如果有任何一项领导的理念,几千年来一直能在组织中鼓舞人心,那就是拥有一种能够凝聚并坚持实现共同愿景的能力”,“当我们将‘愿景’与一个清楚的‘现况景象’同时在脑海中并列时,心中便产生一种‘创造性张力’,一种想要把二者合而为一的力量。这种由二者的差距所形成的张力,会让人自然产生舒解的倾向,以消除差距”。正是这种创造性的张力引导着人们不断地去追求超越,,向着理想的目标不断前进。因此,在组织既有价值观的基础上,能够为组织塑造一个超越组织既有框架的崇高愿景,将是新型领导所应具有的一项关键特征。
2.提倡变革型的领导行为,塑造变革型的领导文化。为什么要提倡变革型的领导行为,塑造变革型的领导文化?在变革型的企业文化中,组织框架的流动性更强,对于企业文化的变革更为有利。因此,作为企业文化的塑造者、建构者及引导者,领导者在做好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应该特别关注有利于革新的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在变革型文化中,领导者按照变革型领导行为方式来进行管理,就像一个导师、教练和行为榜样一样,注意采用理想化影响、动机鼓舞、智能激发,以及个别化关怀的方式来对待下属。组织成员拥有目标感和视组织为家的感觉,甚至能够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做出超越自身利益的考虑。领导者与下属互相依赖,拥有相同的命运和共享的利益,他们对于组织的承诺是长期的。在组织的各个水平上,组织成员经常针对组织的目标、愿景,以及如何应对挑战予以探讨,领导者鼓励并公开地支持创新的行为并就创新的思想经常展开讨论,以至于视挑战为一种机会,而不是威胁。
3.给予成员参与决策并选择参考框架的机会。组织成员自愿放弃旧的参照框架,转而对新的框架做出承诺是企业文化得以顺利变革的重要心理基础。让组织成员参与管理和决策,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信任、开放沟通的变革氛围,减少员工的不安全感和负面情绪。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从企业文化的独特作用入手,提出建设企业文化,推动经营管理;完善企业文化,优化经营管理;深化企业文化,创新经营管理等措施,进一步促进企业管理的全面升级。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有一些企业倒下去,但也有一些企业反而获得了新生。经营管理学家们考证,原因在于管理水平不同。管理水平高的企业总是能及时规避市场风险、管理困境,走出危机阴霾。并进一步考证出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所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是建立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社会功能把企业建设成一个具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抗风险、抗打击的能力。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的经营形势、竞争对手、投资策略等都在发生变化。如何借用企业文化开展管理升级成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建设企业文化推动经营管理
在西方经典企业管理理论看来,市场、设备、技术、资金、利润等直接资源要素才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并没有把文化列入企业管理的范畴。但事实上企业文化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与设备、技术等直接资源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1.企业文化有助于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思想的形成。本质上讲,企业是通过生产与销售的经济活动贡献于社会,就如同人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企业也有经营观、市场观和销售观。虽然名称不同,但意义相同,都是围绕求生存、谋发展的基本思路对未来进行指导和帮助。日本企业就是采用了企业文化的特殊作用,形成了“最廉价的商品并不是最好的商品,消费者最喜欢的商品才是最好的商品”等独特的经营哲学,很快打开了世界市场,成为了企业文化促进经营管理的典范。建立了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哲学:一是有助于把握市场规律,做好经营决策;二是在尊重人才、使用人才、开发人才上更能显示出文化的优势,有助于人尽其才。
2.企业文化有助于经营目标的实现。要实现经营目标,也就是说在把生产要素做成产品并转化为利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生产技术和要素的简单投入,也离不开企业员工凝心聚力的努力奋斗。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集合来看,生产要素只是其中的一项,员工才是把资源要素组装成产品的关键环节。常言道,事都是人干出来的。这里面就涉及到文化的作用。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凝聚等特殊作用,使企业员工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标准下形成合力,自觉地把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员工的奋斗目标,员工们自然就会努力把企业的资源要素生产成一件件社会需求的产品,通过市场把经营目标由书面的预算变为现实的利润。
二、完善企业文化优化经营管理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表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一些百年大企一样难逃破产的命运。只有不断地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才是战胜危机的正确选择。
1.用企业文化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泰罗的“科学管理”重心是一种硬性的制度管理。这种模式虽然有刚性,体现了“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管理理念,但却没有弹性,缺乏柔性,有的时候还会产生劳资矛盾,引发员工与管理层的冲突,所谓过于刚性往往容易折断。这就需要文化的力量。借助企业文化,充分利用制度的理性与文化的非线性结合,实施“人性化”管理。在平等与尊重、感情与工作、贡献与奉献中,把“我被管理”变成“我要管理”,并通过身教重于言传,表扬重于批评,激励重于处罚等相关的文化理念,用真情、爱心、诚实等有血有肉的柔性管理,让员工在自由、愉快、和谐的氛围里把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把压力变成动力,把紧张变成和谐,把个力化成合力,起到了解决制度缺损和优化管理的双重效果。
2.企业文化能够更好发挥团体的作用。企业在社会是一个细胞,在内部却是一个团体。团体讲究的是集体、凝聚和整体的作用。自然法则中的狮群依靠团体的力量,把捕猎成功率由个体的20%提升到群体的70%,不仅规避了种群濒临灭绝的危险,而且还得到了较好的延续。与狮群同一级别的老虎们则依靠单打独斗,即使本领无敌,如今却与狮群的状况大相径庭。如果企业采用了老虎的生存方式,在市场竞争中的日子不会比自然法则中的老虎强到哪去。通过文化的力量,在不断地宣传、培养和引导中建立起员工认可的、接受的、愿意遵行的市场观、价值观,形成了一股劲,在困难面前,员工与企业同心协力渡难关;在危机来时,相互抱团谋进退,而不是树倒猢狲散,大难来时各自逃。同时,企业文化还能够调节内部人际关系,减少内耗,创造公平公正的和谐环境,起到深化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三、深化企业文化创新经营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如同一个人的习惯一样,一旦形成固化的模式,就会满足于现伏,放慢了节奏,缺乏开拓进取精神。对于时刻处在动态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环境在变,市场在变,机会也在变。如果停滞,风险加大,困难加重,严重的还会导致突然破产。
1.企业文化能够带动经营理念的创新。企业需要一个正确的理念,没有正确的理念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而经营理念的形成和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作用。更何况先进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时代的精华,是先进理念和生产力的代表。通过企业文化的潜默移化、启发向上的作用,把当前进步的、积极的、未来可能发生影响的企业经营理念植入到企业,以时间换空间,促进企业在发展中更新理念,在管理中创新理念,从而进一步促进和实现管理创新。
2.企业文化能够推动经营管理的内容和技术创新。长期以来,企业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内容和技术主要是来自西方欧美国家,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现代公司制度的发明者和建设者,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注重的是对资产、技术等“物”的管理,甚至把人也当成了“会说话的工具”。日本企业则打破了西方欧美的思维观念,把正义、感恩、诚信、忠诚等人性的知识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用企业文化充实、发展、丰富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容、思路、方法和手段,形成了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技术创新,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战胜了西方欧美企业,创造了日本经济奇迹。所以,企业文化不是虚的、假的,而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抓住“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要素的特点,充分利用人的主观能性,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吸纳新技术,拓展新方法,使企业在管理中灵活地应对市场,在竞争中找寻获胜的时机,在决策中降低经营的风险,在创新中一步一步地把企业经营管理推到一个新水平,实现企业的管理升级。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和关注,体现出当前国内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新的趋势。企业管理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制度管理到现在普遍关注的文化管理,其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认识人性、解放人性、弘扬人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协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代企业管理超越了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以资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完全的刚性制度管理转向尊重人性与个性的柔性管理。尤其在当代社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日益彰显其重要性。企业经营者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塑造,企业文化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员工 认同度 价值观 以人为本 企业领导者 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 企业发展 形象设计
目前,国际、国内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将企业文化作为本企业发展的重要法宝和强大的动力,并借助优秀的企业文化发展成为国内或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如海尔、联想、华为、TCL等等。但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当多的企业领导者由于对先进的管理思想学习不足,没有真正弄懂现代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和发展趋势,并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在建设企业文化工作中出现了一些误区,致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得不到有效的落实。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之一:企业文化就是领导者所倡导的文化。
提起企业文化建设,员工往往认为就是领导者或老板所倡导的文化。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从定义上分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运作中形成的以员工为中心的独特的管理观念、管理风格、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司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和行为模式。领导者所倡导的文化在没有得到组织成员认同和接受之前,只能是一种个人文化的体现。在自己所倡导的观念、信念、价值观、行为风格等文化因素真正转变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领导和员工之间的不断沟通和磨合,有时甚至是尖锐的冲突。真正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决不会仅仅通过几次演讲、几次会议或贴几张标语、口号就能完成。
关键是需要得到企业绝大多数甚至全体员工的认同。因为,不仅文化是一套隐含的价值体系,标准化的操作程序,潜移默化的行为方式,而且作为员工本身,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对文化具有自主喜好的选择性。所以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员工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的创造者,企业文化作为员工共享的信念和期望的模式,它的培育过程要让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将代表多数人观点的人作为典范和执行者,加强交流沟通,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并反馈情况。
误区之二: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的形象设计。
一般来讲,企业文化是企业组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对这样的企业文化内涵,有些企业经营者认识不清或理解片面,甚至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企业的形象设计,于是在视觉形象上大做文章,创造优美的企业办公环境,注重企业外观色彩的统一协调,强调员工服饰的整洁大方,要求商标与包装的图案优美。此外,自己设计或请人设计一些标语口号,贴在走廊、办公室和各车间的墙上,内容形形,措词铿锵有力,诸如“以人为本”、“人本管理”、“团结”、“求实”、“创新”、“拼搏”、“奉献”等。将文化建设言语化,口号化。结果是花钱不少、费力不小,但收效不大,企业文化建设几乎成了“摆设的花瓶”。造成这样情况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规范化、系统化、形象化,从而塑造富有个性的企业形象,使企业内外产生认同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扩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应该看到,企业的形象设计只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而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全部。
误区之三: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开展好企业的文体活动。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起着整合、导向、凝聚、规范和激励的作用,是企业团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资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员工行为的非正式控制规则,从而引导员工放弃一些不适宜的行为习惯和利益取向。在企业内受企业文化的熏陶,企业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荣辱观和献身精神,企业的人际关系将更加融洽,企业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协调将更容易进行,企业的文化凝聚、规范和激励作用也会更加明显。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好企业的各种文体活动,让大家多交往、多沟通、增进友谊、增进团结就行了,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其实,企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只是企业文化的表层,如果缺少在企业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员工对企业发展理念的认识和创新,这些文体活动往往也会流于形式,起不到对员工的凝聚、激励和教育作用。
由此可见,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员工处于核心的地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就在于通过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共同遵守行为规范,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员工的心目。从最初的认知到实践中的认同,到最后达成共识,变成共同信仰,从而使员工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工作职责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结在一起,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所以我们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文化,更是企业员工的文化。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程度,是决定工作态度、行为方式和工作绩效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文化能否得以继承与发扬光大的重要因素。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塑造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并引导员工实践企业文化,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是企业文化成败的关键。那么如何使员工认同所建立的企业文化呢?笔者认为,提高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一般要经历“认知、认同、信念”三个阶段。认知是前提和基础;认同是核心和关键;信念是对企业文化认同的最高形式。即让企业文化经历从抽象到具体,从理念到行动的过程,真正内化于员工的点滴生活之中。
第一阶段:认知。
企业文化不是给外界看的,员工的认知与否是衡量企业文化成功的基础因素。也就是要让员工真正了解企业的组织文化。从新员工进入企业的第一天起,就要对其不断灌输企业文化的理念,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反复的冲突和磨合逐渐改变原有的价值观,接受和适应现有的企业文化。在这样一个双向适应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文化标识。文化标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对人们视觉的刺激性。固定的图形、图像和文字标识必不可少,标识设计要简单明了,便于识别和记忆,切忌模仿和抄袭知名企业,更不能经常改变。文字表述要突出特色,切忌口号式的空洞。如可将理念故事化,企业文化的理念大都比较抽象,因此,企业领导者要善于把这些理念变成生动活泼的寓言和故事,并进行宣传。很多简单的故事其实包含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道理。其次,树立和培养典型人物,塑造企业形象的“英雄”化身。要塑造和培养那些真正认同本企业文化,并在工作中率先实践的模范人物,并大力宣传,把这部分模范人物树立为典型,成为企业文化的代言人,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理念形象化,从而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同理念。再次,培养传承企业文化的管理团队。企业文化很重要的实施者是企业的管理团队,政策的执行力度,领导者个人的领导风格都深深地打上了企业文化的烙印,员工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本企业管理的具体体现。如果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以人为本,体现在管理人员身上的应该是管理者能够身体力行地为员工处处着想,任何事情都以员工利益为重;如果企业奉行的是兄弟般的员工间关系,在管理人员中看不到领导者盛气凌人的样子,而是没有明显等级界线的兄弟般友情。最后,以企业文化理念与价值观为导向,制定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的强制,使员工发生符合企业理念与价值观的行为,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企业理念与价值观不断得到内化。最终变成员工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除此之外,还应该向员工发放企业文化手册,让员工了解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经营管理理念及员工岗位规范等;制定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或者将一些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活动书面化、制度化;建立畅通有效的企业文化宣传渠道,进行大规模的企业文化培训和宣讲,并对宣传效果进行考核;举行企业文化知识竞赛,让员工学习并牢记企业文化的内涵等。
第二阶段:认同。
所谓认同是指由于员工在情感上与群体或他人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种观点或做出某种行为反应。在认同阶段,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接纳是自愿的,而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他们表现出的与企业文化相一致的行为,不是权宜之策,而是来自内心情感的变化。从认知到认同,上下级之间良好的沟通环境是实现这一转变的物质载体。我们说,企业文化最初往往是由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所倡导,并且通过身体力行而逐步营造的,其个人的性格、价值观、思想、行为方式等在企业文化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可以说企业文化是领导者自身的意识选择和行为塑造,如何将这种理念和意识有效地传递给下属的员工,使其理解真正的含义并身体力行?是领导与员工之间的充分沟通。如果沟通不充分,认识上不知道、不理解上级的意图,行动中也难以准确得力地执行,不仅不利于企业的盈利,也不利于团结凝聚人心,增强团队意识。通过沟通,可以在企业中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树立共同价值观,使员工的观念和行动统一于企业的价值观中。通过沟通,可以不断地优化员工的文化心理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由长期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文化教育熏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的总和。文化心理结构是人的精神形体的骨架,它必然会对人的整个认识活动、行为活动起到全方位的导向作用。通过研究员工文化心理结构的差异性与共同点,尊重员工个性化、合理化的需求,有利于员工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度。与此同时,部门领导要以人为本管理员工,及时激励和表扬,激发员工的热情,建设好本部门的小团队,并围绕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举行各种集体活动,如举办企业文化节、业务拓展训练、庆:况典礼、主题晚会、经验交流会等,培养员工的团队识。
第三阶段:信念。
论文摘要:和谐企业文化应从“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构建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塑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这四个层面进行整合与构建。其中,核心价值理念体现着当前建设和谐企业文化的一种追求与选择,它对企业文化的生成和重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0 引言
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说过,“关于发展, 三流企业靠生产,二流企业靠营销,一流企业靠文化。”单纯依靠制度的硬管理不能有效地指导员工自觉行为,企业文化构建才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众多企业百舸争流、力求实现质的突破、争创国内一流企业的今天,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能否实现长期、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和谐企业文化还是企业保持动态张力平衡、实现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应从“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构建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塑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这四个层面入手。
1 提炼核心价值理念
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人家认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1]。价值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基础,核心价值是价值文化的根本。核心价值理念在企业特色文化的生成和再塑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源泉和动力。价值观念这种感召依靠义务信念,人们的动力和精力都是围绕它组织起来的[2]。正是人们对基于认识理性核心价值的感召的信奉,使企业中分散的组织和多样化的个人组成了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有机整体。对企业而言,核心价值理念就是企业在为实现共同远景、完成职能使命而提炼出来并予以践行的根本理念引领下所形成的、规约企业文化本质特征和发展走向的精神内涵、价值追求和共同规范的体系。共同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理念生成的土壤。
点燃和培育共同价值观,是企业形成团队合力,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文化战略。只有把蕴涵在企业核心团队和共同体成员内心深处的共同价值观充分体现出来,才能促进核心价值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共同的价值观能使这个组织更加稳定,促使企业新成员的社会化,并强化原有成员的使命感、责任感,认同企业的理想。在企业中,应该确立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为基础的共同价值观准则。
核心价值观是指一个企业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企业大多数成员认同和接受的先进的、优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指导全体师生员工行为、解决企业发展主要矛盾、判断企业发展是非标准的根本信念和准则。所以说, “和谐、发展、责任、创新、多元”,应该成为企业努力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所应坚持的核心价值准则。
2 凝聚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共同体,它的行为和发展都要依靠其中每一个人的积极行动。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萨乔万尼所强调的,领导者的文化角色及象征角色对优异的企业表现很重要,他们担任首长的角色,向他人发出什么是有价值的信号。协调团体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并使团体始终保持团结、和谐、进取,是领导者的首要职能。这就必然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实现从技术领导到文化领导的转变。另外,要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也必须“以人为本”[3]。企业领导及其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在激发和建立新型和谐企业文化,传播和实现核心价值观,改变个人或小组的价值观、行为和规范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企业领导的专业角色要相应地进行转变,要从单纯的管理者过渡为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建设科研的促进者和文化的传播者,要依据其独特的企业理念和思想,从企业实际出发,规划和描绘企业组织发展的远景和蓝图,以自我发展和自身的道德领导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其次, 企业领导者应该成为善于倾听团体成员心声,关注成员发展,激励员工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精神导师。通过文化引领,努力建设一支团结协作、具有自我管理意识和卓越工作能力的工作团队。这种精心组建而成的工作团队不仅能体现领导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还能集中体现和践行企业的远景、目标和规划。
最后,企业领导在管理中要追求卓越,确立特色化目标,不断整合企业文化形象,使企业特色文化更为鲜明,有力地促成企业文化的整体推进。
3 构建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
实际上,企本文化就是企业领导者从企业实际出发,通过企业成员共同参与的方式,不断整合、优化企业文化资源,逐步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的独特价值理念、管理理念和组织体系。企本文化是实现企业精神文化的独特性和专有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的根本。由于人员素质、领导方式、发展方向等不同,两者之间的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就会存在很大差异,所谓“移形易而移神难”,这就必然要求强调和突显企业自身在企业文化形成中的主体作用。
以学习型为特征的企本文化是企业形成特色文化、打造企业个性化文化品牌的必由之路。企本文化既强调企业领导者的作用,也关注发挥企业共同体成员在特色文化形成中的不可替代性作用。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是促进两者之间沟通融合的有效桥梁。塑造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就是企业领导者全面、深入、系统地思考企业和个人的发展目标,实现个人和企业共同体的自我超越,从而不断营造出“和谐”企业文化氛围。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将有利于更新企业管理理念,激发所有成员从事工作和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领导能够带领全体员工坚定不移地向建立一流企业的共同远景迈进。
4 塑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
企业文化通过各类组织仪式得以诠释、表达和传播。在企业组织发展过程中,核心价值观、信念内化契入组织成员共同的认识和意念中就形成了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实质上依赖于企业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
美国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指出,卓越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的不是你支付报酬的多少,而是你将报酬支付给何人。如果你有适合的雇员,他们会高效率的完成工作,不会因为报酬少而折腰,就好比他们的呼吸不受控制一样。[4]因此,对企业来说,如果企业组织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则能使企业中的成员认同和强化企业核心价值观,组织成员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会得到加强,并且愿意承担企业的使命,从而也就有利于企业形成重视人的主动性的企本文化。
总之,以科学发展观确立企业的价值取向,从“提炼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人文导向的领导文化、构建学习型特征的企本文化、塑造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四个层面入手建设和谐企业文化,可以使得企业不仅能建立良好的内部及外部关系,还可以用良好的文化理念引导企业正确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筑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高等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3):1.
[2]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学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7.
摘 要:基于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以国内外若干“世界500强”企业为主要对标对象,深入分析了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内涵,提出了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估的基本维度,并对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估维度;提升路径
当前,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国内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爬坡过坎,不进则退。与上榜美国《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企业相比较,国内的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论是其经营方式、商业模式,还是其文化内涵、品牌形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后者的差距更为明显。企业文化学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认为:今后的500强公司,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从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体现为硬实力的提升过程,也体现为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的塑造过程。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再认识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内企业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关注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更要注重增强长远的发展能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出于应对宏观经济周期、产业发展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的需要,企业更多采取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含量、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联合打造创新研发平台等应对举措,以切实提升企业发展的硬实力。但是,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生存力。因此,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企业规模效益的提升、商业模式的调整、发展战略的制定、组织结构的调整等硬实力的打造,也要从完善优质品牌服务、提升文化形象、形成商誉商标、增强共享价值观等方面入手,重点提升企业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是近年来风靡企业界的关键词。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系列论文中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在这些文章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随后,“软实力”的概念为企业界所引入,并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引领了企业界的持续变革与实践。21世纪初,国内的一批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开始研究“企业软实力”,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这其中,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和该公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业务主管柯安德于2007年5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软实力:中国企业的下一个硬仗》一文,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文中提出,企业的“硬实力”,就是“推动和支配”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企业“软实力”的作用则是“吸引和影响”。他们进而指出:“迄今为止,中国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硬实力,也就是纯粹的规模、财力和结构定位。但是,它们要想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光靠硬实力是行不通的。它们必须双管齐下,刚柔并济”。随着研究的深入,企业软实力的研究逐渐细化、分化,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内涵也逐步被提出、完善和深化。对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目前理论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指由企业文化作用于其他企业要素,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和企业软性竞争力,企业围绕着共享价值观,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公关等发挥了聚合、协同、放大和增值效应,由此形成企业文化软实力。从对这一概念的核心要义认定出发,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提升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可以进一步体现以下几个力的作用发挥上:
一是强力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力。当前,宏观经济处于减速换挡期,存在进一步下行的可能,企业正面临着“战略升级、提升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成长拐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必须有效地配合战略转型升级,继续强化引导力,以此努力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协同行动,积极推动和促进企业的新一轮战略转型升级。
二是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粘合力。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内部各业务板块、各大成员公司,乃至成员公司内部的各个业务单元、部门加强相互间的协同与配合,形成基于共同价值观与战略认知、认同基础上的强大的协同性、执行力。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有效发挥在这方面的“粘合力”,促进公司及各成员企业内部形成整体合力,向成为所在产业的链主这一最高境界聚焦,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三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亲和力。华立集团行政总监、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帅新武则认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人,是每一个人的务实、诚信、责任、创新,要靠每一个人的心意相连,共同将这些无形的要素组合成柔软并无比坚韧的企业的精、气、神。企业文化的参与和建设主体是广大的员工,没有员工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参与建设的企业文化,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发挥,需要增强文化的亲和力、渗透力,使企业文化成为广大员工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提升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加强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积累底蕴”的境界。
四是不断发挥企业文化的外部感召力。企业文化软实力既是内生的,同时也具有外向推广、扩张性。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在注重内部宣贯、统一的同时,也要重视通过适当的载体和形式,加强面向客户、面向利益相关者、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和推广。重点是要加强企业品牌形象建设,通过社会责任、企业品牌等管理体系的建设与维护,通过客户价值导向的集成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等,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感召力、影响力和“文化品位”。
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评估维度
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有赖于本质内涵的慨念澄清,更需要结合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对企业文化软实力进行准确的评估、诊断与分析。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著名教授丹尼尔・丹尼森(Daniel Denison)在对一千多家企业、四万多名员工长达15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Denison组织文化模型”,是目前衡量组织文化最有效、实用的模型之一,它从组织文化的适应性、使命愿景、参与性和一致性4个维度对企业组织的文化进行诊断评估。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评估,可以尝试借鉴如下几个衡量的维度:
一是适应性维度的评估。劳伦斯・米勒在他的《美国企业精神――未来企业经营的原则》中指出:“几乎美国的每个大公司,都在发生企业文化的变化,老的企业文化在转变,新的企业文化在产生。”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关键看企业是否适应了市场的需要,是否建立了以市场规则、市场导向为前提的经营理念。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就是顾客导向。如:日本大金公司在经营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个需求,创造新的价值”,认为要深入到顾客的内心深处,去发现连顾客自己也可能还没有察觉到的潜在需求和愿望,并将其变为具体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给顾客以惊喜,从而创造新的需求。这是顾客满意战略的一种体现,也是基于客户价值导向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只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以客户价值为先导带动整个供应链、价值链的“后向”传导、变革创新,才能最终实现对市场、对客户的快速响应和效率提升,也才能判断企业文化是否真正具备了内外部的适应能力。
二是使命愿景维度的评估。随着产业转型的深化,企业文化也有一个不断适应、完善、丰富、深化的建设过程,需要不断的给予重新界定、归纳、整理、提炼、阐释、演绎、融合到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去。企业的使命是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的根本逻辑和出发点,也是不轻易改变的“信条”。美国宝洁公司,其使命文化中“对卓越产品的关注”,并不仅仅是其作为获取成功的一种战略,而是一种近乎宗教的信条。这一价值观在宝洁人中传承了150年之久,开发和生产“一流的产品”也成为宝洁公司和员工的生存之本。如三井物产的口号是:把整个产业世界比喻为一个揉合了喜怒哀乐、五光十色的舞台,那么我们所扮演的,应该是作为“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国内营销、对外贸易以及各种事业的推进,同广泛顾客的需求紧密连接在一起,这个舞台的范围非常广阔,遍及全球每一角落,我们的足迹遍天下。
三是一致性维度的评估。随着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企业收购、兼并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得以推进,企业内部的文化整合、融合等也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有研究表明,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的强度,对子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母子公司的业务相关程度越高,这种影响越显著。母子公司文化控制应注重母子公司间的文化培训沟通、行为模式、组织凝聚力和制度一致性四个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战略管控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组织庞大、层级众多、区域差异等原因,尤其是跨地域、跨行业并购中的企业文化融合问题,加上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观故意等,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母子公司(部门、业务单元等)文化差异、消极抵触甚至冲突等情况,亟需进行企业文化整合。因此,要不断强化企业文化管理与引导,以维护和促进主流文化、共同文化的形成,这也是一个组织保持内外一致性的根基和提升组织效率、竞争力的根本。
四是参与性维度的评估。各级各类员工的广泛参与是企业文化生命力的基础。首先要发挥高管团队“布道者”的作用。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推进力度,要利用各企业的论坛、研讨会、培训会等载体,着力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更好地承担起文化建设设计和推进的重任。其次,要发挥中层骨干“倡导者”的作用,加强他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企业文化的对标学习、深入探讨和诠释能力,学习企业文化的宣贯方式方法,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宣传贯彻的倡导者。再次,要发挥全体员工“追随者”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大力提升员工的个人素养和文化涵养,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视反映员工愿望,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使企业文化与职工“面对面”,而不是“背靠背”,真正把“文化引领”过程转化成为员工自觉参与的过程。
三、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从以上评估维度入手,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变革企业的文化基因。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人,是员工精神世界的丰满与圆润。因此,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外部严峻挑战,要围绕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重塑“文化观念”。重点是积极倡导人本管理的文化观念,加强企业民主决策、加强企业内部沟通交流、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等。如借鉴通用电气“群策群力”的案例,打破管理层级、消除“大企业病”和增强对市场的敏锐反应。导入“世界500强”企业普遍采用的企业员工关怀计划(EAP),通过开展幸福企业评价、设立幸福指标等,提升员工在各事业平台上工作学习的幸福感,快乐工作,快乐生活,与企业共成长。提炼“文化故事”,注重收集、提炼有关企业发展历程中的独特历史文化传承,树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故事”,使企业文化更多具有软性的因子和内在的张力,使更多的员工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文化自觉”,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依存性,从而使员工从企业文化的宣传教化对象转变为创新、创建的主体,实现企业文化真正的生命力。创树“英雄人物”,是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美国的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五个因素所组成的,英雄人物在企业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中,“身边的先进典型”的挖掘、树立和宣传,培育“文化大使”;要善于从普通员工的身上,挖掘故事、承载文化、感染他人,加强更多普通员工的个体案例的“软性”宣传,突出企业文化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二是强化客户价值导的文化理念。谢祖墀等人提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和影响利益相关者来支持企业发展的能力。其作用的范围是“利益相关者”,目标是“支持企业的发展”,方式是“吸引和影响”。因此,为推动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始终处于产业发展的前沿,在保持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等延续性的同时,需要导入当前众多“世界500强”企业采用的“CS战略”,着力建设客户满意和客户价值导向的企业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体系,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形象塑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CS是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英文缩写。1990年,日本丰田公司、日产公司率先导入CS战略,建设顾客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现在,CS战略已经在日本乃至欧美企业中广泛普及。CS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观点来分析考虑顾客的需求,尽可能全面尊重和维护顾客的利益。这里的“顾客”不仅指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的对象,而且指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三是强化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组织以其价值观为成长边界”。而企业文化管理,核心是价值观管理。可见对价值观的管理,作为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一个方面,不仅关系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的战斗力,更关系着企业的竞争力和成长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组织架构也逐步整合,各种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的干部员工的加入的企业,也要求把企业文化管理尤其是价值观管理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因企制宜,统分结合,进一步强化对下属成员企业的文化管理。重点是要以企业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等统一集团各成员的基础理念,建立基于市场导向、客户价值导向的共同使命和共享价值观。同时,也要在避免理念和文化冲突的前提下,允许各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保持并发展各自具有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子文化”、“亚文化”理念,实现母子公司文化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因人而宜,强化对干部员工队伍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管理。对普通员工,企业文化管理的重点是要加强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灌输,使其能认识、认同并执行。而对于企业中高层骨干,则必须强调价值观与核心文化理念的高度认同、严格执行。尤其是对高管团队成员的价值观管理,必须纳入到任职筛选、周期考评和团队建设的体系中,强化考核和有效管理。
四是打造企业品牌形象。企业品牌形象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外化表现,也是对客户、对利益相关者、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所在。要通过制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企业品牌管理指导意见》,通过征集具有特色的广告语、制作宣传片、策划相关活动等,突出品牌战略规划、品牌管理与品牌宣传推广等重点,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品牌策划推广工作,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要树立“经营文化”的理念,通过企业内部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的有计划开发和应用,提升企业文化的可见性、辨识性。要设定每年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为“企业文化节”、“企业开放日”、“员工活动日”等,策划组织开展系列的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企业文化活动品牌。此外,还可通过设计、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形象或文化商品,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如:开发体现企业文化内涵和特性的纪念品、吉祥物等。
参考文献:
[1]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柏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4]陈春花.从理念到行为:企业文化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秦德智,秦超,蒋成程.企业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4):95-98.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并购浪潮正在席卷全球。许多优秀的中国企业纷纷投身于并购浪潮之中,然而,由于异地民族文化差异,由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严重影响并购整合过程。因而,跨国并购后实现有效的跨文化整合已成为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跨文化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命题被提上议程。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跨国企业纷纷运用跨国并购来实现全球资源配置,掀起跨国并购狂潮。从奔驰与克莱斯勒的合并,惠普与康柏的组合,到埃克森和美孚石油的强强联合,跨国公司搭上并购顺风车,整合各自优势,提高其国际竞争力。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并购,TCL收购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业务,随后又收购了阿尔卡特的手机部门;联想以17.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IBM公司的PC分部;上汽集团购买了韩国双龙汽车50.91%的股份等等。虽然这些并购案金额巨大,涉及世界顶级商业巨头,曾为业内人士看好,但是我们发现几乎所有企业都出现跨国并购的通病——忽视跨文化整合,而就是文化整合决定了并购企业的成败。
跨国并购的出发点是实现并购双方的经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完成并购方的预期商业价值。然而,从全球并购结果来看,部分跨国兼并没有实现1+1>2的协同效应,反而在并购后因双方企业管理,经营理念及企业文化的差异导致并购以失败告终,背离预期结果。“据实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1/3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亏损,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有65%的跨国合作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有85%的CEO承认管理风格和公司文化差异是造成购并失败的主要原因。”“世界着名商业论坛机构ConferenceBoard对财富500强企业中147位CEO和负责并购的副总进行调查,90%的调查者认为:实现企业并购后的成功,文化因素至少和财务因素一样重要。”可见,客观存在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影响并购后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及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如不妥善处理,将导致文化冲突的产生,最终导致并购失败。而并购要想成功,关键是进行文化整合。
中国企业要想在并购浪潮中做大做强,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要理解文化差异,懂得如何应对文化冲突,实现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的文化整合,激发双方优势互补。本文对明基与西门子之间的“闪婚”背后文化差异与冲突进行分析,以跨文化视角阐述明基西门子跨国并购在文化整合方面存在的三大弊病,并由此提出跨文化整合的建议,对积极投身于跨国并购的中国企业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明基西门子“闪婚”之跨文化剖析
2005年6月7日,明基正式宣布收购西门子公司的手机业务,西门子填补5亿欧元债务,并向明基提供2.5亿欧元的现金与服务,以5000万欧元购入明基股份,同时明基保证2006年底使公司扭转亏损局面实现赢利,并购使明基迅速成为国际第四大手机生产商。然而,并购以来明基移动连续亏损,自2005年10月以来,明基已向其公司注入了8.4亿欧元资金,并形成了6亿欧元账面亏损,最终明基宣布停止向德国子公司注资,申请破产保护。西门子与明基之间的差异,在并购刚刚宣布时被视为“优势互补”,为何中西合璧最终以“闪婚”宣告结束?“闪婚”的背后是否与文化差异有直接的关系?本文以跨文化视角进行剖析,将“闪婚”症结归结为三种原因,以便深入理解跨国并购与跨文化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
(一)前收购期准备不充分
根据庄恩平的分析,“合并或合资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前期阶段犹如恋爱阶段,后期阶段犹如婚后阶段。在前期阶段,双方选择合作伙伴一般都有一定的要求,有权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也可以共同考虑产品开发、产品定位、技术引进与开发、股份比例、管理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等事宜。”明基之所以并购西门子手机部门,首先看中的是其品牌,希望借西门子百年品牌打造高端手机品牌,提升明基的国际知名度,开拓更大的市场,实现产业价值。然而真实情况是,西门子手机在收购前已经沦为欧洲低价手机的代名词,不断出现质量问题,以致声誉受损,这与明基的期望恰好相反,显示出明基并购前期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这就导致并购之后双方出现矛盾,由于这一矛盾在并购之后无法调和,也就成为并购失败的另一导火线。此外,在明基与西门子签订收购协议时,双方对联合品牌明基—西门子(BenQ-Siemens)的使用权限也没有进行详细说明,只是笼统地规定明基可在5年内使用明基—西门子(BenQ-Siemens)这个双品牌,这也就导致了双方“闪婚”后在双品牌使用问题上的纠纷:明基坚决声称,明基停止投资后,与西门子签订的协议仍然有效,因此仍将使用“明基—西门子”品牌,而西门子方面则表示将对明基是否有权继续使用西门子品牌进行评估,该品牌只会允许长期合作伙伴使用。明基与西门子争执的根源在于合并前期阶段谈判中所达成的条件。外方是以合同内容与条款作为与中方合作的准则,在谈判中,中方往往忽略细节,在合同中仅确定几条原则,而未注明详细的条款,或仅在口头上达成共识,所有这些都是日后产生冲突的源头。明基在并购前的产品定位上就走错了一步,偏离其既定高端目标,之后又在并购合同问题上忽视了细节,这一切都为并购后整合期的矛盾留下隐患,可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二)忽视中德文化差异
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这一文化特征决定了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分析文化差异,我们可以窥见并预测不同文化国家的认识如何沟通、如何思维、如何解决问题的。中国属于感性的东方文化,德国属于理性的西方文化,二者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反映在西门子的企业文化中就是其独特的管理制度,经营制度及强势的工会文化。
首先,德国企业管理制度上强调依法治理,注重制度、规范。根据庄恩平“对民族文化、企业文化的分析,只有通过分析该企业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理解是该国的民族文化决定了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德企的管理制度是有其固执、坚守而又理性的民族文化决定的。因而,“德企注重法治,按照国家法律依法经营,雇主和员工都极其重视法律和契约。”明基无法理解当中国的研发人员为抢市场为一个产品研发加班加点的时候,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却在享受圣诞温馨。因为按照中国的管理制度,一切工作强调人伦化,按照上级指示,这是由中国中庸、注重人际关系的民族文化决定的。因而,明基要求工人加班时,员工不打折扣地服从安排。
其次,德企在经营理念上注重质量,认为质量是成功的核心。明基CEO曾表示,“德国的系统倾向于做出来就是做完美,但花很长时间准备。可手机业容不得我们这样去等。想得很清楚才做,商机就丧失了。”显然,明基对“德国速度”表示不满。在中国企业看来,灵活适应市场才是企业经营理理念。然而,对于具有稳重扎实、谨慎周密德国文化底蕴的西门子而言,其企业文化已深深打上民族文化的烙印。典型的经营理念“以新取胜,以质取胜”规定其必须慢工出精品。明基作为收购方并没有事先对被收购企业文化进行调查了解,足以见得尊重与学习异国文化的重要性。
再次,德国的强势工会举世闻名。“德国前总理施密特中肯地评价工会:没有工会富有责任感的、以全体人民福利为目标的态度,我们国家今天就不可能这么好地屹立在世界上;没有工会富有批评的、向前看的合作,我们大家就不可能生活在社会经济、特别是政治方面普遍稳定的德国之中。德国战后经济上的繁荣和成就,其中就凝聚着德国工人阶级及其组织~一工会的巨大努力和卓越贡献。”显然,德国工会的地位和作用与中国工会是截然不同的。德国模式是通过工会参与经济决策,实施经济民主,为工人谋福利,提高其经济地位。德国模式同样存在于西门子手机部门。完成并购后,明基随即意识到西门子有3000名员工在德国工作,劳动力成本有3亿欧元之巨;研发人员冗员过多导致成本开销过大,便想到将工厂转移向工资较低的非德国地区,想到裁员减薪来降低成本,这一切却遭到德国当地工会的强烈抵制,使其领略到德国强势工会享有的发言权,“明基当初的调查了解显然不够充分。”结果,整合过程受到了当地文化和法律的影响,而文化与体制冲突风险加大了整合成本。
(三)忽视文化认同程度差异已错过文化整合最佳期
Olie和Bastin&Ven指出,大多数公司在合并初期就出现了合并后综合症,由此可见,文化整合是跨国并购完成后的首要任务,而此时即为文化整合的最佳时期。根据刘宗明和石文慧的观点,“并购之前需要对并购双方进行文化差异调查,分析包括双方的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战略和其他商务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文化方面能否相互融合。”明基在并购西门子手机部门时,并没有进行文化差异调查,忽视与西门子在文化认同程度上的差异,明基是全球第五大及台湾最大的手机生产商,西门子是世界最大的电气和电子公司之一,有着158年的历史。明基作为国内业界的佼佼者,在过去十几年经营中取得显着成绩,形成相对稳定的企业文化,其高管通常将自己定位于民族文化的精英,这种定位决定了他们对民族文化非常执着,从而不愿在文化整合中做出任何有损民族文化的决策,同时容易倾向于将过去在国内经营成功所采取的管理模式运用到被并购企业。而对于西门子这样的成熟型企业,对于自己的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模式具有极高的认同感,具有极强的民族优越感,而对于中国的明基新生代认同程度低。
德员工欢度圣诞拒绝加班,与明基“公司成功才有个人成就”不相容;明基追求速度,也与西门子“以质取胜”的百年理念背离。东方的感性文化遇上了西方的理性文化,双方互不妥协,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难以避免。正是由于并购前期准备工作没有做好,后期文化整合陷入僵局,双方错过文化整合最佳期。可见,在并购后的文化整合过程中,中国企业应该主动出击,吸收目标企业文化中先进的成分,同时适当放弃原有企业文化中无法为目标企业认同的文化因素,从而推进文化整合过程。
(四)反思
明基与西门子的“联姻”最终以“闪婚”宣告结束,明基宣告停止向德国子公司注资并申请破产保护,而西门子CEO克莱恩菲尔德也表示,“我们会研究对明基采取法律行动”。一场被众人看好的婚姻不欢而散。谈及失败元原因,明基董事长施振荣总结到,“首先是没有考虑到跨国文化的冲击”。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分析文化差异,提高管理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通过有效沟通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整合是当务之急。
三、跨文化整合建议
梁燕君、张会刚认为,“跨文化整合就是在两个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两个企业之间找到‘公约数’,实现统一的人事安排、酬薪设计、行为规范、企业理念及文化设计。”庄恩平提出“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与观点解决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冲突,文化整合是第三文化理念的具体体现,而共同价值观念则是文化整合的核心与内涵,并以此进行跨文化管理,这样才能创造1+1>2的管理效应。”跨文化整合具体要做到:
(一)新公司CEO的跨文化能力是并购后文化整合成功的决定因素
并购时应建立文化整合领导小组,CEO必须是负责人,展开双方文化整合工作。成功的方法是并购运作之时就应启动文化整合领导小组工作,这样在并购之时就可以将文化整合建立企业文化之中。
(二)建立第三文化理念,确立核心价值观,作为员工的行为规范
在新公司组建之时应同时建立以共同价值观为双方共事和合作原则的第三文化管理理念,它可以确定人的行为模式、交往准则,以及何以判别是非、好坏的规范。同时它还能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这样我们就能消除民族优越感,就能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文化,以平等的态度进行合作与共事。
1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1.1企业文化的内容及其意义
一般来讲,企业文化包含物质层、制度层、理念层三个层次的内容,具体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尤其对于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员工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是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法宝,是树立企业形象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
1.2新闻宣传的内容及其意义
对国有企业来讲,新闻宣传工作关系到企业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也关系到企业的和谐稳定。它是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干部职工在本职岗位上拼搏进取,励精图治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员工的认可,因为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重要手段,是培育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和树立企业形象、推进品牌工程、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窗口。
1.3新闻宣传与企业文化的共性表现
1.3.1工作对象一致。都是讲求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作用对象都是最终落到“人”上。
1.3.2工作目标一致。都是通过发展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企业生产和服务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1.3.3工作任务一致。都是服务企业、服务员工,实现企业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4工作方法一致。都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约之以纪”。
2新闻宣传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软实力,在企业竞争中日益显现出其核心作用,作为助推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手段的企业新闻宣传,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推行文化管理,需要借助于新闻宣传,及时地将企业的价值理念、战略目标等信息进行传播,使企业的发展得到员工的理解、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认可,从而把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就转换成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最终为企业赢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下面,结合天津煤码头公司工作实际,探讨一下新闻宣传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2.1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天津煤码头公司成立以来,新闻宣传紧紧围绕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生产经营,贴近广大员工,弘扬主旋律,开展重点报道,为公司建设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作为公司内宣主要载体的OA网站,每年刊载稿件近千篇,涵盖了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科技创新、党群建设、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此外,公司还通过《津港信息》、《工团简报》电子内刊及“神华津港”“、津港安全”、“青春津港”微信公众平台等宣传载体,定期刊发消息、评论,积极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团结广大干部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争取广大干部员工对公司的认可,为公司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也为广大干部员工的文化认同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2.2树立形象,打造品牌,拓展发展的外部空间。
天津煤码头公司在做好企业内宣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开展对外宣传工作,为公司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空间。多年来,公司在神华“一网一报三刊”及天津港集团网站《、天津港湾报》发表了大量宣传稿件,持续展示公司的亮点特色、工作成绩及精神面貌,成为股东双方领导及兄弟单位了解天津煤码头公司的重要窗口。此外,公司积极拓展和深化与中央、行业及地方主流媒体的联系,以一些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为契机,不断加大在社会媒体的宣传力度,如先后策划实施了“抗风雪保电煤运输”、“绿色环保港口建设”、“新春佳节坚守岗位”等新闻专题,彰显了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积极作为的责任担当,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了公司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为打造“神华津港”文化品牌做出了贡献。
2.3舆论引导,助力沟通,维护和谐的企业氛围。
舆论引导是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通过典型选树、权威、政策释疑等多种形式的正面宣传,力争掌握“主动权”,占领“主阵地”,以正确舆论导向引导大众舆论,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确保公司上下“一条心”、“一股劲”、“一个声音”。从工作实践角度来讲,以天津煤码头公司2014年薪酬方案改革和2015年神华员工降薪为例,公司在上述两次事件初期均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遭遇了一些员工的不理解,为此,公司宣传主管部门研判形势、主动出击,组织公司宣传骨干撰写了多篇评论文章,让广大员工知晓形势、理解用意,同时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政策释疑和问题解答,使两项决定最终得到了广大干部员工的充分理解,继而得以顺利实施,维护了和谐稳定的企业氛围。再例,天津港“8.12”瑞海公司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针对救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社会流言,公司充分发挥新闻宣传工作的引导和释疑作用,为灾后破除谣言、稳定人心做出了努力,维护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2.4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做好文化沟通的桥梁。
新闻宣传作为“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纽带,以其自身的先天优势,在公司上与下的工作联系和文化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领导的决策、部署及方针、路线,通过新闻报道或新闻评论的形式,及时传递给广大公司员工,让广大干部员工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公司的发展动向和行动举措,为统一思想,团结一心,推进公司发展加油助力。同样,新闻宣传工作秉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的“三贴近”原则,通过关注基层员工、关注一线生产,形成一批反映基层生产经营和员工思想动态的稿件,以新闻报道或领导内参的形式呈报给公司领导,为领导了解基层动态、做出相关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宣传工作也起到了一种文化沟通和平衡的作用,推动了公司特色文化的最终形成。
2.5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积蓄宝贵企业文化要素。
新闻宣传通过大量的不可弥补、无可替代的珍贵图片、视频资料及持续的编年记事和新闻稿件,在客观上记录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历史,展示了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对于窥探企业发展之道,挖掘优秀的企业文化要素,传承企业自身优秀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天津煤码头公司以新闻宣传工作积累下的宝贵历史资料为主要素材,策划制作了《津港神韵》、《渤海明珠》大型宣传画册,《神采华章》、《逆势前行跨越发展》企业形象宣传片等宣传文化作品。此外,还以公司成立五周年、十周年为契机,在股东双方主要媒介上策划了公司宣传专版和专题报道,举办了公司发展历程图片展,开展了主题征文和企业文化理念故事征集活动,对于总结、提炼具有天津煤码头自身特点,兼具神华和港口特色的企业文化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6文化宣贯,入脑入心,助推企业文化落地生根。
一个企业的文化,不论是在培育发展过程中,还是在生根落地过程中,都离不开各种形式的宣贯,而新闻宣传以其天生特性,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文化宣贯的重要载体和阵地。除却上文所述的新闻稿件、文化产品外,天津煤码头公司还在厂区显著位置布设了户外宣传牌板,用以宣传神华集团及公司的发展战略、文化理念;在机关办公区及生产业务部、操作一部、操作二部、操作三部、神惠公司等生产单位建立了职工文化阵地,宣贯公司部署,展现员工风采。此外,天津煤码头公司还定期组织开展主题“文化宣传月”活动,推进主题文化的形成和落地。近年,公司先后组织了“责任”“、创先争优”、“精细入微”、“感恩”等主题“文化宣传月”活动,得到了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和认可肯定,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广大员工的相关意识进一步增强,实现了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3天津煤码头公司借助新闻宣传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成效
基于以上理解,天津煤码头公司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融合开展、协同推进。而该公司的机构和岗位设置特点,也为此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作为神华大家庭中的年轻企业,天津煤码头公司没有像一些老单位一样独立设置党办、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工会、共青团等机构,而是集数项职能于一身,只设置党群工作部一个部门,形成了“大政工”工作格局。此外,在党群工作部的岗位设置上,新闻宣传与企业文化建设职能又同属一个岗位,使两项工作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同考虑、同规划、同部署、同开展,统筹推进新闻宣传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神华系统接受度最高、最为深入人心的“安全文化”为例,天津煤码头公司自成立之初,结合神华本质安全文化理念和公司港口行业特点,确立了“港口无轻伤、安全零事故”的安全管理目标。遵循这一理念,公司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港口无轻伤、安全零事故”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生产信念、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行为准则,并且借助新闻宣传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贴近安全生产实际、贴近员工的职工安全文化宣传活动,创建和培育了公司“港口无轻伤、安全零事故”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在提高全员安全管理意识和思想认识,筑牢安全生产思想防线的同时,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以文化力激发执行力,以文化力引领生产力,让安全文化的软实力在港口安全管理中发挥了最大效应。天津煤码头公司在安全文化建设发挥新闻宣传的载体优势,开辟了专门的安全文化园地,集中展示基层的安全文化建设成果,通过印制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规程团扇,制作安全文化杯、安全知识笔,悬挂安全警示图片和安全警示用语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全体员工参与到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中来。公司还结合安全文化建设开展了“安全宣传报”、“安全文化进人心”等活动,以阐释集团和公司的安全文化理念;开展征集安全感言、故事、歌曲创作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开辟了《班组之家》、《班组安全文化宣传栏》和《安全文化长廊》,并且在部门走廊设置“安全文化宣传机”,滚动播放最新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安全学习资料,通过视觉冲击性强的学习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此外,公司还在公司内网开辟了“安康杯”活动专题宣传网站,加强了竞赛活动的横纵向信息沟通,更加及时的传递“安康杯”竞赛活动信息,快捷地指导竞赛工作的开展,加大竞赛活动的宣传力度,成为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公司每年开展的安全生产新闻大赛、安全生产摄影大赛和安全宣传月活动也成为助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在包括新闻宣传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助推下,公司安全文化建设喜结硕果,先后获得全国“安康杯”竞赛安全文化宣传先进单位、国家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同时公司也被评为中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成为新闻宣传助推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两促进,双发展”的成功案例。
4如何更好发挥新闻宣传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新闻宣传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更好的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更有效的发挥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呢?结合工作实践和自身思考,笔者认为需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把握新闻宣传方向,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
正确的宣传导向是国有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生命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题中之义。事实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人心涣散,后果严重。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应注重弘扬主旋律,宣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企业中心工作和生产经营大局。
4.2注重公司战略宣传,强化企业的文化认同。
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企业愿景目标的阶梯,也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它能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指明方向。注重企业战略的宣传,对内会引导员工形成文化认同,对外会帮助企业实现品牌效应,而这无疑为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驱动力,反过来强烈的文化认同又为企业战略的实现提供了必要保证。
4.3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贴近员工生产生活实际。
坚持“三贴近”,按新闻规律办事,是新闻宣传的内在要求。要把企业的发展同员工个人价值实现、员工家庭幸福等因素有机统一起来,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听、可视、可读性结合起来,找准宣传工作的着力点、员工的关注点,多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真正让新闻宣传工作贴近员工、贴近生产、贴近生活,做活“人”的文章。
4.4突出“中心”意识,把握好新闻宣传的热度。
在确保正确宣传导向的前提下,企业新闻宣传工作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服务公司建设发展大局。围绕公司各个时期确定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的制定新闻宣传计划,增强宣传工作的“中心”意识,做到重实效、不跑偏。同时,在培育和宣传典型上下功夫,发挥好各个时期先进典型的模范引领作用,推进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工作,同时带动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员工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4.5创新宣传工作载体,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