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

时间:2022-07-24 06:49: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七年级数学个人总结

第1篇

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迅速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愧于这一称号,我现将这一学期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

为了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同学的希望,我决心尽我最大所能去提高自身水平,争取较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一方面下苦功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打牢基础知识,使自己能够比较自如的进行教学;另一方面,继续向老教师学习,抽出业余时间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学习。对待课程,虚心听取他们意见备好每一节课;仔细听课,认真学习他们上课的安排和技巧。

三、考勤纪律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平时,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从不闹[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无原则的纠纷,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业务进修方面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本科和积极学习各类现代教育技术。

总之这一学期,我担任的两个班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将继续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教学成绩,为学校争光。

第2篇

论文摘要: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初中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已成为现代教育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充分把握七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特点;课堂教学要力求生动性、趣味性;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课外拓展等角度探讨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对策。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新教材的兴趣”然而我们却常发现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时,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对数学却兴趣不高,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却收效甚微。

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把握七年级起始阶段的教学特点

“良好的开端是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强烈,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二学期第七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一节课自由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学生能不能学好等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七章中“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画、剪、折方法,得到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再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可利用画、剪、折方法、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性”,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起始阶段的教学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力求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兴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引入环节巧妙化。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圆柱、圆锥,棱柱等几何体,提出这些几何体由哪几个面组成?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异同点?棱柱与圆柱的异同点呢?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这样,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创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卷、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3、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用精炼的语言、语调的变化,设计合理的板书,优美雅观的字体,丰富的知识等来激发学生和学科兴趣,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4、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学生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恕、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们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喜悦;学生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 ”、“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课外拓展,激发学生兴趣。

七年级数学具有自然性,实用性的特点,决定了课外拓展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猜迷,小制作比赛,拼图游戏等等。这些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很强,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同时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

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学好数学 。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新教材教学过程中一点粗浅的看法,还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教。如何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方法、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希望有机会和大家共同研究和探讨,真正做到胜任新教材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黄姝瑶. 七年级数学兴趣教学 [J]才智,2009,2.

第3篇

今年,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关键之年,而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我们这个学期能否在中高考中取得佳绩,能否在全区统考中拿到第一名。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本学期教学工作会,目的就是希望我们所有的老师能够献言献策,群策群力,为实现学校的整体目标而共商大计。虽然上学期我们部分年级在参加全区抽考中,成绩还不错,但是,我们关起门说,我们和有些兄弟学校相比,我们没有多少优势,我们的确还不够强大。从上学期三六年级、七九年级抽考的综合数据,不难发现我们各学部、各年级、各学科以及同学科之间发展还极不均衡,我们的优势不优,劣势比较明显,甚至有些优势学科已开始萎靡,这些因素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第一项:请教学处黄主任对上学期全区抽考年级、科目综合数据进行分析。

同志们,面对黄主任刚才的分析,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目前在教学上所肩负的重任和压力。学校现在已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提出了本期的奋斗目标。要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就需要各年级的老师紧密团结在年级组长的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发挥集体的智慧,发扬合作拼搏的精神,才能不辱使命,完成重任。

第二项:各年级组负责人作表态发言。

老师们,高中部在何少立副书记的带领下,近几年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2015年高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好成绩。今年学校给高中部的定位是,高一高二年级要及早安排好学生的培优,责任到人,大力推行艺术教育,今年高考力保普通高中二本上线率全市第一,争取扩大本科上线人数。下面有请高中部负责人何少立作表态发言。

去年我校中考取得了重点上线全区第一的骄人成绩,今年,学校给九年级下达的任务是,必须力保全区第一。面对巨大的压力,让我们听听九年级负责人黄军锋主任是怎么打算的,请黄军锋主任作表态发言。

黄向东老师来我校已经六年了,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总是脚踏实地、默默无闻、身先士卒,勇于担当,赢得了家长老师学生良好的口碑。本学期,八年级能否在全区统考中一举夺魁,想必黄向东老师和他带领的八年级全体老师已经胸有成竹了吧,下面有请八年级负责人黄向东老师作表态发言。

去年的九年级在刘炜老师的带领下,为学校争得了中考全区第一的荣誉,上学期他所负责的七年级又在全区抽考中夺得了年级综合排名第一的好成绩,可以称得上我校的“双冠王”。我有理由相信,今年全区统考七年级不会把第一的桂冠让给别人,下面请七年级领导刘炜老师发言。

小学部在朱伯顺主任的领导下,近几年方方面面工作都有很大的起色,但在全区抽考统考中,却遇到了艰难的挑战和困惑,虽然,上学期三六年级抽考部分学科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距离学校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期,学校给小学部定的目标是,各年级各学科要想方设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在期末全区统考中各科成绩要超过大于或等于我校学生人数的学校,争取综合排名要进入全区前三名;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小学部全体老师要发扬“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决心和斗志,下面请朱伯顺主任谈谈他的想法和做法。

老师们,听了以上各个年级组负责人的发言,我们仿佛看到了锦阳公学美好的明天。我们有这样信心满满的领导,我们有这样永不服输的教师,我们锦阳公学没有理由不成为全区一流的学校。

第三项:教师代表发言。

在我校,有这样一位教师,她所带的学科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在全区抽考中,连续三次名列全区第一,她本人在同科目的三个人当中,每次都是第一中的第一,可谓是全区“三连冠”、区校“双冠王”。她就是九年级英语教师高晓玲,下面请高晓玲老师发言。

任婷老师第一次来我校任七年级三四班数学时,成绩在同科目三位教师中一直遥遥领先,上学期,她返校后,又担任七年级数学,在全区抽考中,七年级数学三项指标均取得了全区第一的好成绩,而她个人综合排名位列全区第5,下面请任婷老师发言。

第四项:由我谈谈学校本期教学工作的整体目标和要求。

第五项:有请陈校长作总结讲话。

第4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转贴于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第5篇

“良好的开端是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强烈,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及通过自由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学生能不能学好等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学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通过认真画、剪、折方法,得到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再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可利用画、剪、折方法、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起始阶段的教学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力求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兴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此,我的具体做法是:

1.入环节巧妙化

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圆柱、圆锥,棱柱等几何体,提出这些几何体由哪几个面组成?圆柱和圆锥有什么异同点?棱柱与圆柱的异同点呢?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这样,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卷、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3.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

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用精炼的语言、语调的变化,设计合理的板书,优美雅观的字体,丰富的知识等来激发学生和学科兴趣,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4.情感体验处反思

学生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恕、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们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喜悦;学生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 ”、“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或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由于经常强调自己去归纳、小结,这使学生记忆效果明显,认识结构清晰,学过的知识不易遗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第6篇

关键词:差距;习惯;基础;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45-01

今年新学期开学,我接了初一两个班的数学课,对于我来说,已经6年没带过初一了,于是乎我信心倍增,心想一定要从头做起,不能放弃一个学生,要从基础抓起,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自测,教后考后反思,我无不都在努力地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职责。两个月过去了,期中考试如期而至,我带两个班的成绩及格人数不及6成,懊丧、悔气,都无济于事,问其他同事,都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小学时候数学比较好,但现在升初中后为何如此差呢?难道是我们教师的原因吗?可我们都是在努力付出呀!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思来想去,我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过渡期不适应

升入中学后,由于科目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大,学生一时改变不了小学时候那种轻松的局面,每天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学习局面,过渡期一时还不能适应,更无充足的时间去学习这门课,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基础原因

有些同学小学时候数学基础不扎实,到现在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只能是望洋兴叹,不知从何学起。

三、学习习惯与意识差

有些同学学习数学意识不强,不愿意动脑筋想问题,殊不知数学课是一门发散思维、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科目,具有一定得复杂性、综合性、提高性,不良的学习习惯与意识定会让你与它失之交臂。

四、学习方法不当

有些同学找不到较好的学习方法,只好硬着头皮滥学,结果适得其反,达不到良好效果,成绩不理想,自落埋怨,极大的挫伤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是的,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

二、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让他们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践操作,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第7篇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新教材的推广,数学的教与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的思想。我认为恰当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在十余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根据学生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以及新教材的编排特点等方面去正确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创设问题情境

例:在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合并同类项”一节的教学中,我将问题情境设为:

同学们,我们来做几个简单的数学题:

1. 5个人加4个人等于?2. 5斤苹果减4斤苹果等于?3、 5个人加4条狗等于?4、 5斤苹果减4斤梨等于?

同学们纷纷回答,第一题等于1个人,第二题等于1斤苹果,但是第3、4题同学们非常疑惑,不知怎么回答,此时老师及时总结,在肯定前面两题答案正确的基础上,并对后两题作了详细的讲解:“同学们,前题之所以能算出来,是因为他们的单位是一样的,故能相加减,而后两题的单位不统一,则不能相加减。”顺便我就把我事先写出的一个多项式“”展示给同学们看,并把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的字母和字母的指数比喻成刚才四个问题中不同的单位,同学们此时很快就找出了哪些项是具有相同性质的项。我就马上借此对同学们说:“像这样7xy与-4xy; ; 具备所含字母同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等的项我们把他们叫做《同类项》。从而同学们对“同类项”的定义的理解很轻松且牢固,并且马上就有人说:“7xy与-4xy合并得3xy;合并得;合并得”, 于是同学们在我还没讲怎么合并同类项的情况下便争先恐后的说出了 “”合并后的正确答案。还有人对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作出了个全面正确地归纳总结。由此我觉得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创设教学情境,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同学们的学习带来水到渠成的作用。

二、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例:在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列“一元一次方程”中的“打折销售”一节的教学前,我先让学生利用周末到服装店进行关于服装打折销售的社会调查,了解相关信息,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问题:

一件衣服标价498元,以7折销售后仍然获利110.6元,请问该服装的进价是多少元?(提示:利润=销售价-成本)

由于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社会调查,所以能很快的找出该题的已知量、未知量和等量关系,顺利解答。然后我又让各组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出一道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各组同学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各种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都一一得到展现。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深切体会到了数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针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例:我在教学“中位数与众数”这节内容时,先以这样一幅情境引入新课:

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

月工资/元6500500030002400

员工职员C职员D职员E杂工

月工资/元220021002100700

经理说:我公司收入很高,员工月平均工资3000元。职员C说:我的工资2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2100元。应聘者:这个公司员工工资到底怎样呢?

创设了这个情境后,我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小张是我校初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没有考上高中,于是到广东某公司应聘,当他路过一家公司门前时看到了这样一则招工广告:“我公司因业务扩展,急需员工一名,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3000元,有意者速来面试。”看完这则广告后,小张非常动心,于是他经过简短的面试后,与该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可一个月后,小张仅领到700元的工资,他感到很吃惊。随后他又了解了周围员工的工资情况,竟然没有一个人工资达到3000元。他非常愤怒,便以公司虚假招聘广告为由,将该公司告上了法庭。请问:小张能打赢这场官司吗?

故事刚讲完,同学们就议论纷纷,有的说:“小张肯定赢。”有的说:“不一定。”……

我出示“公司本月员工工资表”之后,留出5分钟时间让全班同学分组讨论。5分钟后,各组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小张输定了,因为通过计算,该公司员工月平均工资正好3000元。

最后让他们分析小张被骗的原因,进过一番讨论后,我向他们揭示了小张受骗的本质原因:算术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要反应真实情况则应该选取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中位数与众数”。过后很多同学都积极地思考出了要反应本公司员工们的工资的真实情况应看其“众数”而不是“算术平均数”。此时同学们也对“众数”的定义和作用都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

第8篇

【关键词】四十五分钟 效率

课堂教学是初中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对教师来说,如何提高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四十五分钟,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明确目标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一般来说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七年级数学第五章《平行线的引入》这一课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在平面内和本章第一节相交线不同的概念,后面学习平行线性质和判定都是建立在平行线基础上,所以在备课时应注重,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平行线的形成和发展,采用假设方法来推理,得到在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就平行,让学生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从而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教育我们的学生,当自己碰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如七年级数学第五章第四节《平移》第二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观察和分析图形结构和形成过程,熟悉平移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难点是通过平移,进行有创意的图案设计模拟。教师可从我们身边四周许许多多漂亮的事物,漂亮图片引入,让学生欣赏许多美丽的图案,然后展示这些图形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对图形的结构和形成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图形的结构和形成过程,教师事先预备好图形,可以让一两个对美术感爱好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美丽的图形,这样加深了学生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在美术方面爱好。学生通过观察黑板和电脑屏幕,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一些图形的结构和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对此就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

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中等水平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对他们多提问,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习数学。

第四,处理好课堂的偶发事件,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尽管教师对每一堂课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有时也可能遇到一些预料不到的事情。如新人教版113页探究一,我是先叫学生相互自己讨论,我假设过学生很多种提问,学生忽然问到这个奶牛场又买小牛,那等它们长大啦,不是没有草吃了吗?这个问题确实与数学无关,但是这说明学生考虑很多,我还是和学生探讨这个问题,最后还谈到我们常议论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问题。这样,虽然增加了课时的内容,但也保护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第五,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

第六,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数学活动更离不开生活

数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操作、演示、观察、讨论、合作学习、游戏、猜想、社会调查、收集数据等都是数学实践活动。如何将数学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呢? 1. 大胆猜想、勇于实践、努力探索。 2. 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数学问题不少,为解决这些数学问题,学生需对接触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d趣;策略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所和重要场地,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打造的学习环境,这个学习环境的好坏决定了学习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本文将从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问题教学、分组合作活动三个方面研究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老师有一定目的借用一些外在事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的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可以利用书本内容所讲的知识,创设出形象鲜明的现实场景,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对于一部分数学题的讲解,我们便可以运用情境法,让教学引入情境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起到暗示作用,再经过学生思维的内部处理,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方式。情境所提供的思维会对学生起到启迪智慧的作用,从而启发学生思路,解决数学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能追上小明吗》这节课时,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小明中午要在11:30以前赶到距家2200米的学校上学,有一天,小明以100米/分的速度出发去学校。3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了小明忘记带午饭了,于是,爸爸立即以150米/分的速度去给小明送午饭,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问:爸爸追上小明用了多长时间?”在讲解这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情境,把小明换成自己,小明的爸爸换成自己的爸爸,把这道题的主角变成自己上学去忘记带历史作业本,然后爸爸给自己送作业本。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思考问题,从而带动了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学生的效率。

二、实施有效问题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有针对性,不仅要考虑到所上的课型,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其次,还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使提问变得有效率、有目的。最后,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表扬学生勇敢地回答了问题,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定摸到红球吗》这节课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如:(1)妈妈每天早上都会做粥喝。(2)任意选择电视的某一频道,它正在播动画片。(3)抛出的球会下落。(4)任意买一张电影票,座位号是偶数。(5)去彩票站买彩票,很难中奖。(6)在东北,气温低于-30℃时,将洗完的衣服放在室外水会结冰。在这些设计的有趣的问题中,让学生体会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达到了高效学习的目的。

三、分组合作活动教学

俗话说得好,人多力量大。课堂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教学会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会使课堂教学乱成一锅粥。教师的教学活动计划将会被打乱,学生将学到真正的数学知识。所以教师应该进行合理的分组,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小组结构的合理性,只有合理的分组,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普查和抽样调查》这节课时,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应该了解普查、抽样调查,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实际应用,并选择恰当的调查方法,解决现实中出现的有关抽样调查的问题。”这样的课程就比较适合分组合作学习,合适的话也可以让学生户外时间调查。

首先,对于初中数学课的分组人数安排要合理,合作小组的人数,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学生配对或者四个前后座的学生合作学习,对学习的环境变化要求不是很高,也比较容易实现。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情况下不太提倡学生自由搭配,学生个人情感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其次,分组应遵循优良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的不同进行分组搭配,让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组不仅有利于同学间的互补,促进彼此的学习,而且对全班同学也公平。最后,小组成员应是流动的。可以是各个组间男女生的互换,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这样的分组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初中数学是以后更高层次数学学习的基础,学好初中数学的知识,会对高中数学甚至大学数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数学也是计算科学、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的基础,而且数学也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所以说,初中生学好数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激发兴趣提出几点策略,为各位同行参考,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76-1

一、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数学是一门很灵活的科学,根据学生的个人喜好以及教师的讲课水平,数学这门课程可以变得十分有趣,也可以变得非常枯燥。因此,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调动课堂气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十分必要的。如,某位教师在讲解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中的第一课《1.1生活数学》时,他先问了学生一个问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你能说说你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和数学相关的例子吗?”通过这个问题,这位教师成功地将班级上的学生带入到了思考当中,在无形中不仅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到自己的这门课堂上,而且还通过这个问题奠定了他这堂课的整体基调。之后,这位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急于回答,而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段十分有趣的动画,动画的内容讲的是一个老爷爷在买菜的时候和小贩算糊涂账的故事。学生们不仅被播放的动画吸引了,更是被其中的简单却可笑的数学性错误逗得哈哈大笑。如此一来,课堂气氛就变得轻松而且活跃。之后这位老师不仅让学生来解决了动画中老爷爷遇到的问题,更是以此为触发点,接连又播放了各种各样的图片,有广阔的田野、喧嚣的股市、繁荣的市场、信号灯、路标牌甚至身份证等等,在带领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同时,也通过多彩的内容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在老师的再次提问下,学生们纷纷举手,踊跃回答,整堂课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可见,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有益的。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当中,教师才能真正地帮助学生获得学业上的提高。

二、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程度是很高的。可以说,在每一个行业,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用到数学。因此,教师只有在教学时进行必要的现实联系,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上来,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他们认为这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这样他们才能一直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如,某位教师在教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中的《数据在我们身边》一章时,就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了好几个小组,然后让他们对同年级所有男女同学的身高进行了一个普查,并让学生自主做出统计图表总结结论。虽然整个普查过程比较费时,但是当学生们将图表做出来并在班级报告的时候,每个学生都对这一章节的知识内容印象极为深刻,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发展为对整个统计学的强烈兴趣。

再如,某位教师在上《二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时,她并不是直接教授课本上的内容。而是先抛给学生一个“分钢笔”的问题。她告诉学生,办公室的几位老师一起买了一袋钢笔,钢笔总数是多少不知道,但是如果每个老师分3支笔,那就多出2支;如果每个老师分4支,又还差3支。然后要求学生帮助老师算出一共有多少支钢笔,又有多少个老师。由于这个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所以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热情都很高涨,但是他们事先都没有接触过“二元一次方程”,所以一个个无不是困难重重。因此,这个老师就十分自然地引入了《二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的课程内容,通过列举二元一次方程解决了“分钢笔”的问题。而在这位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们也都听得很认真。

因此,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无疑能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应用能力的提升又会更加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

由于学生的个人差异因素,往往会导致同一个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在同样的学科上存在学业上的差距,也就是会产生所谓的后进生。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要考虑到整体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授的进度要适当而不能过快或者过慢,对于提出的问题以及布置的作业也要保证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完成。在课堂上对表现好的学生要进行表扬和鼓励,树立班级模范。而对于那些经常沉默、不主动答题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需要教师主动提问外,课堂下还要对这些学生做足够的功课。要与这些学生多进行沟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任课老师的温暖,从而引起感激之情并化之为学习的动力。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教出几个尖子生不能算成功,只有让一个班级的大部分学生都得到学业上的提高才算是真正实现了教育的目的,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四、总结

数学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一直备受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要进行适当的设计安排,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将教授的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时刻关注班级后进生的成长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培养真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李克民.关于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版),2008(03).

第11篇

本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如,在教学第一单元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两两一组互相制作,学生积极地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应侧重从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主动性、趣味性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

2.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了,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要求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果进行讨论;也可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

4.培养小结习惯。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可让学生上讲台进行小结评比,或以板报的形式张贴几个学生的小结,或在课余时间对互帮互助小组双方的小结进行评比,从章节、小节慢慢过渡到课时小结。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正确的学法指导,才能使学生站在教学的主置上,学有所获,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能保持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使学生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利用创新激发兴趣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教学面临的主要任务,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一些表现的机会,一些成功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一个拓展、创新的教学环境。学生有了创新才爱学,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六、开辟第二课堂,展示闪光点,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的自然性、实用性,决定了开辟第二课堂的重要性。根据新教材的提示与要求,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举办数学知识比赛、拼图游戏等。适时地把竞赛引入第二课堂,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当一个章节学完后,可组织一堂数学知识、方法、技能的竞赛,作为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该章节情况的检查和总结。当然,题型要丰富多彩,题目要难易适中,计算量不要太大太繁,要有技巧性,要适当分组、公开记分、当场评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生动有趣、吸引力强,可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也可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在他们的闪光点上做文章,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感觉路就在脚下。这样他们就会信心百倍地继续追求成功。

第12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数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100-02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和信息,进行计算和推理,可以提供自然现象、科学技术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抽象的概念,简洁的数学语言,严谨的逻辑体系,深刻的思想方法,都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难于理解。因此,数学教学要展现数学逻辑的思维过程,要学生领会和实现数学化,自己来发现“结果”。每个教师天天都会遇到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模式的选择、设计优化的教学环境等难题。

进入21世纪,数学知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改变了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目标。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开阔的本学科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它们的实施需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观念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的智能画图、快速计算、机器证明、自动求解及人机交互等功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努力探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数学教育的创新,需要在教学中实验、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猜想、建立关系、处理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使得数学概念、数学问题比较容易用数字、图形、符号、语言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创设与课题一致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自主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变为“数学实验室”,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相应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的束缚,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的演示、提示,大胆创新学习,提高思维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加感性认识,强化美的熏陶,创设情境,改善认知环境,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来呈现出它的强大优势。下面就以几个课件的片段为例,说明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优越性。

1)七年级数学上册中第一章的第三节“截一个几何体”这一节中,需要培养学生丰富的几何直觉以及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如“地质探查”“石油勘测”以及“医学CT”等,用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与几何息息相关的事物,同时体会“截”这一意义。为帮助学生理解,提供“直觉”材料,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几何”的意境。然后动画演示用一个平面切截一个正方体,并观察截面的形状,比较不同的截法中截面可能出现的形状,同时学生自己动手仿照动画中的过程切截自己准备的正方体物块,由观察到动手实验,使猜想得到验证,同时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动画演示几种简单几何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的切截过程,请学生观察截面的形状,同时由图形中的变化发现规律,将学生引入充满观察、实验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丰富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在对几何体的切截的想象和操作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几何直觉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2)第七册数学第二章的第十节“有理数的乘方”一节中,重点是让学生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在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用课件展示细胞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该细胞分裂的过程。通过实际背景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理解细胞分裂的速度之快,为下一步理解乘方的意义作好铺垫。在观察细胞分裂图时,可让学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讨论互相交流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与他人的合作。通过分析细胞分裂的过程、细胞数目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乘方的定义及有关的概念。然后大屏幕展出一组巩固练习,对于乘方定义中的底数和指数,特别是对于底数是负数和分数的情况,以及不添加括号时底数是如何区分的。对此展开大量练习,学生采取口答的形式,互相监督,互相检测,共同提高。使用课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乘方这一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减少教师的板书量,加大练习量,巩固学生对乘方概念的掌握。

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第四节“角的比较”一节中,需要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丰富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及其大小关系的认识,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发展几何直觉,会解决实际的方向问题。能通过角的测量、折叠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因此,多媒体课件就呈现出极大的优越性。

课堂教学中,用课件首先向学生展示出一个公园的示意图,给出方向标,然后让学生讨论各个景点如海洋世界、猴山、虎豹园、大象馆分别在大门的什么方向,并从图片中动手测量各景点分别在大门的北偏东或南偏东多少度,观察讨论图形上共有多少个角,哪些是锐角、钝角、直角,指出它们的大小关系。同时在大屏幕上演示模型,固定角的顶点和其中一边,动画演示另一边,演示角的形成过程,并在旋转的过程中依次体会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感受角的概念以及角的分类,并建立几何模型。再次演示模型,通过角的一边的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导入角的比较,让学生就此问题4个人为一组讨论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组织学生讨论后可得出角的比较方法:1)重叠法;2)度量法。

此时,大屏幕上用动画演示重叠法比较两角的大小,并强调重叠法比较两角的大小时应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为加强学生对这两点的印象,可在大屏幕上闪烁重合后的顶点和一边,同时重叠的部分涂上不同的色块,以便更好地区别角的大小。

度量法中关键是量角器的正确放置,因此,可在大屏幕上播放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过程,同时也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加强了知识点之间的链接。接下来则由学生动手实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