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9 11:4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人教版新课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改自《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课文描写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这难题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表现了孔明的才智过人和胆识。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分享一下:
一、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学过程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
1、情境采访,深化认识:
如,教师作为《三国周刊》的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会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2、作业设计,拓展延伸:
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总结出: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随即设计小练笔作业: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难的是武松,故事情节会怎样?这一练笔作业的设计,让学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间,而且将本文所学用到了写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本课我教学的重点之一放到了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这个自然段有一个明显的特点——以对话形式组段。在教学中我抛出问题:“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给周瑜和诸葛亮两人加上他们说话时的动作、语气、神情。并想想为什么这样加?他们在说话时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可在这里的教学中,在最该体现个性化阅读的时候,我却设计了一个齐读练习,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与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上(合作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2、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探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优势,又要抓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中所体现出的兴趣性、实践性、情感性特征这个契机,从而对学生进行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首先面临的是主题选择的问题。主题选择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不是信手即可拈来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和提炼。寻找和提炼主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拓展教学问题
课堂具有生成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对教材的深入学习,可能会产生有疑惑、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有捕捉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意识,适时地捕捉住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一隐性资源,并以此为契机,适当调整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这些疑问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如《母鸡》一文中,平时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母鸡,在老舍先生的笔下俨然成为了一只伟大的母亲。学生们被这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形象震撼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动物母亲都会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不辞劳苦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动物王国的母爱”这一活动主题。
二、延伸课文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启迪性,成功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抓住机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和提高。学习了《奇怪的大石头》一文后,组织学生讨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手段了解地质的形成;学习了《草船借箭》,提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或对比当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或列举古代将领使用的兵器,或分析交战胜败的原因,此类综合性学习主题,以课文为生长点延伸和拓展到课外,让探究的触角延伸到历史、未来,延伸到文学、科学,延伸到地理、生物,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广东的一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征集广告词、导游词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先出示了小鸟天堂景区征集导游词及广告词启示:广东新会小鸟天堂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为进一步提升景区形象。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赏,现向社会征集导游词及广告词,真诚希望您能踊跃参与,为小鸟天堂的发出一份力。――江门市新会小鸟 天堂有限公司。然后老师带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进入“广东新会小鸟天堂”网站,点击“景区概况”“百年古榕”“百鸟归巢”“鸟声欣赏”“鸟博物馆”等栏目。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欣赏图片、音乐并收集文字资料。学生被一张张精彩的图片和丰富的文字资料所吸引,不住的发出赞叹声:“哇,真不愧是鸟的天堂。”教师接下来组织学生编写导游词或广告词,并力求新颖。展示成果后把优秀的导游词和广告词用E-mail发往“小鸟天堂旅游有限公司”。
三、紧扣单元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体现训练重点,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每个单元的文章在体裁和写作特点方面都是相同或类似的,因此,教师要准确、熟练地把握单元内容,并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让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都成为单元知识序列的再造、拓展和升华。例如有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学完《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一组内容后,在多彩秋天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们非常激动,纷纷表示想到大自然中去接触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看看生活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样子,这位老师顺势布置了“搜集秋的足迹”的活动。孩子们搜集了各种秋的足迹:叶子、枯花、树根、小种子等,在搜集中孩子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一番仔细观察,再加上学生们丰富的想象,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诞生了。随后,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品秋”――品析描写秋的文章;在课堂上“展示秋”――孩子们的课桌上摆满了各种“收获”:图片、文章、花卉、树叶、果子、自办的小报等琳琅满目。在展示时,学生们有的将叶子拼成了一座花园房子,并讲述了一个关于花园房子的故事;有的用一棵棵果子在大纸上粘成一个“秋”字;有的朗诵一首秋天的长诗;有的讲述一片叶子的神奇经历等学生们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秋。
四、整合相关课文
摘 要:谁说语文教学就得面面俱到?教师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要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更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超限效应;删繁就简;循序渐进
我是一个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也许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总认为语文教学包罗万象,教学时总是事无巨细。可是,当做练习时,能举一反三的学生并不多,走马观花似的教育并没有起到良效。我的教学陷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
有一天,我偶然读到《马克・吐温与牧师的故事》,我的教学陡然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这个故事讲:一次马克・吐温在听牧师讲故事,他开始认为牧师讲得声情并茂,很受感动,决定捐两美元。过了一会儿,牧师并没有要结束的意思,他不耐烦了,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可是,过了很久,牧师仍旧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到捐款时,马克・吐温不但没有捐款,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美元。我们在笑牧师的不智之举时,应该反观自己的教育行为。难道课堂上的我们不是牧师的化身吗?我们的行为与牧师一样――这在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牧师长篇大论的演解让马克・吐温烦躁不安、如坐针毡,而我们面面俱到的讲解又怎能吸引学生呢?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重组,在每堂课中设置一两个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
我也看过许多名家的教学设计,其中王崧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就给我很深的启示。他的教学设计极具“突破性”这一特点。如《草船借箭》一文的设计,他一堂课只围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
我也尝试在教学中遵循“一课一得”的原则组织教学。比如,在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第一课时),我的教学点只有两个:一个是引导学生寻找中心句;另一个是引导学生归纳小标题。我的目标既定,就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默读、勾画、作批注等。老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由于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给学生介绍过开篇点题与文末点题的写法,因而很多学生很快完成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有些难度,我先让学生归纳段意,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段意中的重点词语,不断浓缩,直至最简洁为止。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也没有直接灌输答案,而是真正注重教学的过程。最后设计相应的练习,使学生能把课内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谁说语文教学就得面面俱到?我们是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要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更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要删繁就简、化整为零、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积累。正所谓:“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作者单位 贵州省福泉市第三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体会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它将小学语文中字词句篇的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统一整合起来,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通过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能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这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综合性学习虽然为学生学语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但也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优势,又要抓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要求中所体现出的兴趣性、实践性、情感性特征这个契机,从而对学生进行自主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首先面临的是主题选择的问题。主题选择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灵魂。一个好的主题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不是信手即可拈来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寻找和提炼。寻找和提炼主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拓展教学问题
课堂具有生成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对教材的深入学习,可能会产生有疑惑、有争议的话题。教师应有捕捉确定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的意识,适时地捕捉住学生提出的问题这一隐性资源,并以此为契机,适当调整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从这些疑问中发现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
如《母鸡》一文中,平时看起来再平凡不过的母鸡,在老舍先生的笔下俨然成为了一只伟大的母亲。学生们被这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鸡母亲形象震撼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动物母亲都会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不辞劳苦呢?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确定了“动物王国的母爱”这一活动主题。
二、延伸课文内容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富有启迪性,成功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抓住机会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促进语文知识、能力的运用和提高。
广东的一位老师在教学《鸟的天堂》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征集广告词、导游词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先出示了小鸟天堂景区征集导游词及广告词启示:广东新会小鸟天堂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赏鸟乐园。为进一步提升景区形象,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赏,现向社会征集导游词及广告词,真诚希望您能踊跃参与,为小鸟天堂的发出一份力。――江门市新会小鸟天堂有限公司。然后老师带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进入“广东新会小鸟天堂”网站,点击“景区概况”“百年古榕”“百鸟归巢”“鸟声欣赏”“鸟博物馆”等栏目。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欣赏图片、音乐并收集文字资料。学生被一张张精彩的图片和丰富的文字资料所吸引,不住地发出赞叹声:“哇,真不愧是鸟的天堂。”教师接下来组织学生编写导游词或广告词,并力求新颖。展示成果后把优秀的导游词和广告词用E-mail发往“小鸟天堂旅游有限公司”。
三、紧扣单元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体现训练重点,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每个单元中的文章在体裁和写作特点方面都是相同或类似的,因此,教师要准确、熟练地把握单元内容,并用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去。让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都成为单元知识序列的再造、拓展和升华。
例如有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学完《秋天的雨》《听听,秋天的声音》一组内容后,在多彩秋天的熏陶感染下,学生们非常激动,纷纷表示想到大自然中去接触感受一下生活中的秋天,看看生活中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看到学生们热情高涨的样子,这位老师顺势布置了“搜集秋的足迹”的活动。孩子们搜集了各种秋的足迹:叶子、枯花、树根、小种子等,在搜集中孩子有了许多新的发现。一番仔细观察,再加上学生们丰富的想象,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童话故事诞生了。随后,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品秋”――品析描写秋的文章;在课堂上“展示秋”――孩子们的课桌上摆满了各种“收获”:图片、文章、花卉、树叶、果子、自办的小报等琳琅满目。在展示时,学生们有的将叶子拼成了一座花园房子,并讲述了一个关于花园房子的故事;有的用一棵棵果子在大纸上粘成一个“秋”字;有的朗诵一首秋天的长诗;有的讲述一片叶子的神奇经历等学生们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秋。
四、整合相关课文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起与时俱进的、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并在此指导下优化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从而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和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教学策略的改革都应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解读学生的需求和意愿。“以学生为本”需要教师真正从思想上、从认识上进行转变和调整,而不仅仅是“装装样子”、“做做门面”,应真正地理解和认识到,学生乃教学之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感悟,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以此为基础,适时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关注学生的学习感触,还要求教师拥有敏锐的双眼,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的独特想法和观点,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新奇想法,绝不断然地否定或给予消极的评价。总之,坚持“以学生为本”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真正入眼、入脑、入心,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体现。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把课本奉为经典,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教师不要“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如,有关“奥运”的,伊拉克战争的,新农村建设的,等等。
但是,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当前值得警惕的是,出现了甩开教科书,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的,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又好吃、又好看……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三、正确定位,做好教学的领路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确定好自己的位置,改变原来以自身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展开教学,此外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尚处在思维发育不成熟时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尚不健全,因此老师在准备教学教案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当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在教学中调动起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去探索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第一场雪》课程时,老师可以先利用幻灯片,配合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雪景的壮观,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向往,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为接下来介绍胶东半岛第一场雪景的内容做好铺垫。
四、质疑问难,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人问题开始的。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狐狸和乌鸦》时,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又问:“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教学《我多想去看看》提示课题后,学生问:“课题中的‘我’是谁?‘我’想去看什么?”等等。他们正用问“?”来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我在教四年级《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后,我班骆吉祥同学提出:“老师,课题中的‘借’用的不恰当,我认为应该用‘骗’。因为借按一般理解该是在征得别人的同意的情况下,拿别人东西再归还。可课文中诸葛亮借的箭并没有经过曹操的同意,也没有归还。”说得真好,我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不上了,我灵机一动何不来个辩论赛,分正方反方,正方说出“借箭”的理由,反方说出“骗箭”的理由。学生共分两组进行辩论赛,双方讨论激烈,不仅锻炼了口语能力,又极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生跃跃欲试,整节课学生都处在积极的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里闪耀。
摘 要: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使初中历史的教学在理论、目标、模式、方法等方面都大大区别于传统教学。一些初中历史教师对新课改和新课程认识不足,没有准确把握,就简单理解为追求历史教学的“新颖”“有趣”“活跃”,教学形式被当做了教学目标,教学效率被弃而不顾。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前导;多媒体;拓展学习
历史教学效率被忽视,导致学生不能吸收知识,如果想得到知识需要在课下自主加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其实不然,历史是个充满传奇、哲理和趣味的科目,故事性强、生活性强。那么,如何让学生转变历史学科的错误认知呢?然而提高初中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其对历史科目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学不懂到学得懂,从学得会到会学习转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有效合作才能完成,使历史教学从传统的单向传授变为新理念下的双向互动学习。让学生不再认为历史的学习枯燥无趣,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堂下自主学习。
基于此,谈谈历史教学。
一、科学的历史教学前导
相较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备课,传统的教学设计可以说缺乏设计和技术含量,通常就是教学内容的简单提炼和平铺直叙,体现了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而新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不仅向学生传输知识,而且更多向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教学设计更科学精细,强调模式、方法和技巧。新的教学设计也一改传统的教学定位,将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置上,放弃灌输教学,增加师生交流互动,以追求教学效率为目标。
不少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对自己多年形成的教学模式充满依恋,很难说服他们从自己的模式中走出来。这里,建议这些老教师可以尝试着做一些简单改变,如果收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效果,比千万条说教理论更能使教师愿意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形式。
首先,不妨从教学导入开始入手。尝试使用新颖的教学引入,看看教学效果如何。将历史史实故事化,使历史变得生动,并不是一个很难的教学技巧。而就是这么一点从讲事情到讲故事的转变,就能吸引学生倾听,让其感受历史的生动有趣。如,在讲春秋、战国、三国等历史内容时,教师不妨先给大家讲一些稗官野史,“老子出关”“完璧归赵”“鸡鸣狗盗”“围魏救赵”“草船借箭”“空城计”……这些故事虽然有加工的成分,并不完全是史实,但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教学内容来说,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一两个故事可以提升整堂课的教学效率,何乐而不为?
此外,如果学生在上课前已经有一定的准备,将大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使师生的课堂互动成为可能。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前应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为学生遴选预习材料,预习材料不局限于课本,鼓励学生通过书籍和网络预习历史,带着问题来上课。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工具在教学中已基本普及。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实物、图片、遗迹等,仅仅通过课本和黑板是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有些内容也是教师在黑板上无法展示出来的。有了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大大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的综合应用,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如,的路线可以通过动态地图在多媒体上向学生展示,整个过程一目了然。二战的战争场面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纪录片来向学生展示,这与在电影、电视剧中经过加工的视频是完全不同的。
一些历史事件,没有多媒体工具的辅助,仅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是很难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
此外,由于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师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的时间可以进行交流互动,这对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理论、学会分析历史是有极大帮助的。
还有,多媒体教学使课本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既然有了更多的时间,那为什么不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呢?在历史课本之外,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等着学生去了解去汲取。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从网络上找到更多的历史教学内容,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对开阔学生历史视野是大有裨益的。
三、课堂下的拓展学习
传统的历史教学,对课下的学习,初中历史教师一般采取布置书面作业的形式来巩固教学效果,不仅学生感觉枯燥,而且效率也不高。
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来源体现出丰富、多样、快捷的特征。教师完全可以放弃书面作业的传统形式,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拓展。
此外,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去体验和感知历史,也是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重要组织部分。如,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主题的博物馆展览。那些展览内容丰富,形象具体,主题鲜明,能对历史课堂教学形成有效的补充和拓展。再如,M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景点,对学生感知历史的作用是在课堂上绝对不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赤峰学院 文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语文教师致力于高质量语文课堂的发展。语文课堂高质量是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目标的完善,对课程性质,内容框架,都做了新的评价与设定标准。为更好地实现教学发展,提供了方向。本文对近年来中学语文课堂的发展与进步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深化课堂教学环节的改革,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新型;发展;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253-02
高质量的语文教学,它不但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能力,也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的情、趣、理的挖掘与启发,教师只要能以课堂学生为根本立足点,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如何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当今语文教师的首要问题。
一、教师角色观念转变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关活动。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的。林镇西老师说过:“教育的美,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教师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也就是尊重心灵。所以教师必须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念。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观。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了过去传统的呆板、乏味、单调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知识为主的模式,逐步把目光放在了学生身上,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让课堂充满了和谐、活力、平等、民主的氛围。其次,要树立教师新型的职业观,教师专业观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核心,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作用于教育的发展。中学语文教师转变原来的教师职业观。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不是一种糊口的手段,而是担当着重大民族和社会的责任,用自己的一生付出去挑起伟大的民族复兴,国家昌盛的光荣使命。因此职业观的转化向更加专业化发展。用更加专业化去指导自己,要求自己,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成为新时代社会迫切需要的专业性,学习型的教师。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最后树立教师新型的育人观。时代的发展进步和为适应新型人才的需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中学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德育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注点不仅仅放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是要更加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完善,转变了过去单纯的侧重点,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成为正真意义上的人。感受生命的珍贵,去珍惜生命,
二、创设一种新型的课堂形式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适当应用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标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形成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多元信息的碰撞。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已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
1.导入时,创设课件吸引学生
一堂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优化每个教学环节,一堂好的课堂导入,能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眼前一亮,快速进入课堂,进入文本,让学生能有兴趣的进入这堂课程。优秀的语文教师能让自己的课程导入的高超,绝妙,让学生有种余音绕梁,心驰神往的感觉。中学语文教师近五年来,越多的创设图文声并茂的导入。让课堂增色不少,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把握了一堂课程的关键。如《荷塘月色》的教学中,教师在这篇课文的导课时,设计了一种唯美的情景,满池的荷花,在皎洁的月光下,显得如仙境一般。在加上柔和的配乐,一幅让人如痴如醉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顿时让学生深深的进入这种仙境般的课堂中,一起去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
2.设计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作为课堂的核心部分和心脏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其内容创设优美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分析课文理解内容。近年来,教学方法的改进,中学语文教师对课件内容设计的越来越精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教师倍感轻松,学生也深感愉悦,课堂效果非常好,教学任务也能事半功倍地完成。
对在《田忌赛马》的内容理解中,逻辑思维要强,才能顺利的理解田忌如何在自己与众不同的思维下,运筹帷幄,最终在不可能取胜的比赛中,获得胜利。这对于刚刚具有逻辑思维的中学生来说,有点难度。但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就帮助了学生去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条理清晰,学生一目了然,不但帮助了学生,而且教师轻松的达到了教学任务,又好又快的实现了教学目标。诸如此类离我们年代久远的历史故事,学生很难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因为有时代的沟鸿而难以理解。老师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努力给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当时作品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从课堂中学习得到知识。
(二)构建创新型课堂
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创新已成为时展的要求。在新时代中,教育也要进行全面创新,不但是教育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向国家输送高质量合格的人才,推动我国向创新性大国发展。因此打造创新型中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近五年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开创了创新型发展的课堂。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体现人文性。当今教育的主题是注重“人“的培养,认识到了过去教育理念存在的弊端。开始去触及教育的本质,反思教育的过去,改变教育的方向。改变过去学生是客体,教师是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满堂灌,教师输出自己的思想,观念,忽视了学生人性的表达,人性的参与,人性的体现。从只注重学生课程学习的知识能力,开始去关注培养人文情怀,注重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完美的发展。指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
《草船借箭》一文的学习中,老师通过让学生领悟课文中四个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性格特点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感想,学生们大胆发言,课堂气氛不但活跃了,而且同学们把每个人物特点都能概述地很准确切,锻炼了学生概括表达的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态度。在本篇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原因,是因为他的胆识谋略,他的神机妙算,但这位老师更加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启发他们这四个人物性格被塑造的栩栩如生,熠熠生辉。这就是是语文人文性的最好体现。因此在教学地安排让学生在人物对话过程中去领悟不同任务的性格特点,有意识地通过课堂向学生去渗透正确的世界观,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启发学生用客观,历史的态度去看待人和事,从中学到精髓的实质。全方位的素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得到提升。这在日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笔宝贵财富。
(四)创新教学内容
在王荣生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一书中,王老师就无论从语文知识教学,还是从文章教学,作品教学,古诗文教学,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方面都谈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语文教学内容要求更加“有情”,“有趣”“有新”,即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有感情的人,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学生增加学习兴趣,改变课堂教学的呆板乏味和单调。把课堂创建成知识的海洋和快乐的天堂,学生们把课堂当做一种享受。也要为新时代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注入新的血液,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教学就应该被放在学科的最前沿,因此也要放在时代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步伐,让语文真正发挥它的功能。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快速转变和提升,按照新课程标准去创新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通过语文教学这一载体和手段把学生培养成创新性人才。
三、教学反思的新发展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行为,总结点优缺点。在缺点中找解决方法,改进措施。通过自身的成长,提高教学水平。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把不断学习教法,研究教材做为终身奋斗的目标。真正用心把语文课教‘活,教好’。如果一个教师的成长没有反思,也只能是不停的重复,没有进步,没有提高。只能是循环往复的教而已。而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前中后等环节获得体验,从教学主题目的,工具,方面获得经验,变得更家成熟,更加优秀。近五年来中学语文教师,不但在技术层面上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技术是否运用得当;观念层面上反思,反思自己观念是否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还在解释层面上反思,解放层面反思。通过反思日记,把自己的教学点滴记录下来,通过课堂录像,同行观摩,按际赛课,专家观摩课的反思,进而对照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反思能深入的剖析自己,客观的评价自己,理智的明白自己的优势与劣势。让中学语文教学有了巨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的变革,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不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社会带来了美好的前景,也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发挥如下文所述的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创设良好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直观形象的思维,由于理解接受能力和感悟能力较低,文本中的一些文字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受时代背景、生活阅历、生活环境等的限制,语文教材中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很难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不能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深刻领悟课文的主旨,以致对语文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失去学习信心。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适时、适量、适当地把文本中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用生动有趣的画面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呈现出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草船借箭》一课,教学前我先播放乐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欣赏完乐曲后,我设置导语:“在这优美的旋律和浑厚的声音中,我们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三国时期硝烟弥漫的古战场上,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英勇善战和充满智慧谋略的英雄形象,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要算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了(出示搜集的诸葛亮图片)。下面,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课文《草船借箭》,去感受这一传奇人物的高超智慧和谋略吧。”学生在听完乐曲和观看图片后,一个个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纷纷投入到课文的阅读和学习中来。
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进而自主学习别的课文,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老师课堂上仍然存在枯燥说教和面面俱到的现象,老师总是担心课文中涉及到的知识在考试中出现,于是在课堂上力求把所有涉及到的知识点细致全面地给学生讲解,可由于时间紧而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课堂上只能是教师自问自答、自导自演,结果是知识灌输完了,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了,学生却一无所知,更不要说把握课文的重点难点了。这时,如果老师恰当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究、讨论和交流,就可以使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突破学习的难点,深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的领悟和理解。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想的内容是课文的重点。我采取MP3配乐朗读和幻灯片动画演示的方式,紧抓“擦”“燃”“灭”三个动作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直观的动画视频中地感受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和心情;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想象讨论、探究交流的方式去学习和体会小女孩第二、三、四、五次擦火柴的经过,学生在深入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经过及所看到的种种幻想的内容后,要体会小女孩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就不难了。
三、丰富学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和知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注重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很难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必要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从而进入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例如《曹冲称象》一课,教师对称象的过程讲解得再如何清楚仔细,小学一年级学生都是难以理解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初步弄清称象的几个步骤;然后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边让学生朗读课文描写称象步骤的内容边用多媒体演示。通过老师形象直观的演示和语言解说,学生清楚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了称象方法的巧妙。最后,我让学生动脑筋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办法,学生欢呼雀跃,积极思考讨论,大胆说出了自己创新的想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得到了展现,创新的思维潜能也得到了培养。
四、深化主题理解,有效拓展延伸
语文教学有效的拓展和延伸,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环节,教学中我们只有做好课后拓展和延伸,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很多优美的课文,都是通过优美的语言表现某种鲜明深刻的主题,甚至有的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已经超越了文本自身。教学结束时,如果我们恰当地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出示生动有趣的画面,播放悦耳动听的乐曲或深情并茂的朗读录音,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能让学生把课内的知识向更深更广的方面拓展和延伸。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在教学结束时,我们或展示一些森林被砍伐、水资源受到污染、天空充满浓烟等环境遭到破坏的图片,或播放张志政歌唱的《环保之歌》,或让学生齐读幻灯片上呼吁保护环境的铿锵有力的句段,可以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深化学生对环保主题的理解。又如《珍珠鸟》一课结束时,我们可以展示珍珠鸟和人亲近相处的图片,可以播放歌曲《爱的呼唤》,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结束句,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即从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信赖,自然联想延伸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也需要信赖和和谐共处,才能创造美好的境界,才能构建友好和谐的社会。
总之,现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给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适时、适量、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朱茫茫.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关键词】聋校 语文 阅读 教学反思
反思是人生活中的—部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提高自我的一个阶梯。作为教师,如何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认为,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教学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而阅读教学是聋校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结合平时阅读教学实践,我就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反思。
一、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一)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首先颠倒了教师和聋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以教师为主。教师读文本,分析文本,学生看教师读,看教师分析。教师是主宰,主宰着聋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不平等的关系。其次师生之间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聋生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特的感受。再次就是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都是教师边讲边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那么,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是扎扎实实抓好课堂内的阅读教学。
(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阅读教学应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特点。阅读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实践、感受、积极思维的过程。教师应按照学生阅读过程设计阅读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行发现文本意义,得出阅读体验。那么教师的角色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是一幕戏中的导演,更应该是戏中的角色,他应该指导学生怎样排演,并跟着他们一起演”,也即布鲁纳认为的:学生是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是主动地把进入感官的事物加以选择、转换、储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而不是我们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要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三)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
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至理解全篇内容。
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
聋校学生主要通过视觉获取内容。 适当地创设意境,为学生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再加上身临其境的感觉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而且通过长时间的朗读有利于语言和词汇的积累,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朗读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例如:教学《美丽的画》,我就把学生带到田野里让他们欣赏田野的美,从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迷人的天山牧场》中描写《迷人的天山牧场》的内容时,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迷人的天山牧场》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哈萨克牧民热情的对待客人——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新疆是个好地方,那里有驰而神往迷人的景色以及热情好客的牧民,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四、抓住重点字、词,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抓重点的字、词、句。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注重词语的教学,要抓要紧的、关键的、精彩的、复杂的、深邃的重点词语来教学。如《草船借箭》里的“借”,要重视好词、好句、优美的段、好的文章的积累。
一、让教学目标,突出个性
发展要改革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首先必须紧密联系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中过于狭隘的教学目标,使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朝多元化方向拓展,强化语文观念,增强语文应用意识,把着力点放在解决问题语文教育的策略性、创造性及问题解决过程的体验等方面。首先根据教学指导纲要、教材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全体学生普遍要求达到的基本认识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认知、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性、情感性、情意性目标。例如,教学《在大熊猫的故乡》,除将目标锁定在让学生体会熊猫幼仔和大熊猫的可爱之外,还应该让学生领悟语言规律,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熏陶。课前让学生收集课外资料,增加阅读量,知道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它有温雅个性,憨态可掬,真不愧是大自然的“明星”,咱们的“国宝”大熊猫因为美丽的祖国而可爱,祖国有可爱的大熊猫而美丽,我们要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除此之外,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使用新教材教学,必须开放课堂教学环境,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开放型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敢于求新求异,大胆表明自己的想法,从而有效激发其创新意识,张扬学生阅读的个性。
1.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可以把教学地点安排在室外,也可以安排在室内;可组织学生到溪旁林边教学,也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参观。如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座位不能是统一的“秧田式”,可排成马蹄形,也可安排成“蜂窝状”,还可围成了圆、半圆;座位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组合等等。如在室外,可分组阅读,也可以集体讨论。这些形式的变化,目的在于打破以往呆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2.建立开放型师生关系。
在开放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更多的是鼓励、平等和宽容。上课时,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用商讨、平等的口吻与学生对话,开展探讨。如“你能试一试吗?”“你有什么不同见解吗?”“我相信你能行!”
等等。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生通过预习阅读,可能提出许多见解和主张。如,有的学生建议老师从分析文中的数字讲起,有的主张介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有的认为应重点分析曹军上当的原因,有的主张分析周瑜的妒忌心态等等,这些教师都应予以肯定。
3.建立开放型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学习,才能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因此,在新教材教学中,要联系语文教育教材适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个人能力感。一方面,课堂上允许学生插嘴说话,自主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另一方面,可以巧妙运用激励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的、有价值的问题或见解,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发挥教学“促进者”的作用。
三、丰富教学内容,扩展创新空间
新教材内容的选用上,给予教师更多的选择余地,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新欲。
1.课内外结合,优化教学资源。
例如教学《翠鸟》时,可在课前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动物。从课本中、电视中、网上查找有关翠鸟的资料,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外资料,初步了解翠鸟的有关知识,体会翠鸟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应该给予保护。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翠鸟到底有哪些具体生活习性呢?这时教师为了继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把答案告诉给学生,而是说:“这个问题值得去研究,你们课后继续查找资料,等找好资料,我们再交流探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课堂向课外(社会)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课外转向课内,再走向课外,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以往语文教学的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
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创新兴趣。
关键词 语文;网络资源;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110-02
1 利用网络扩大阅读面,在练习后学会反客为主,让学习乐境陶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切莫本末倒置,否则必然胶柱鼓瑟,纵然教师殚精竭虑、舌敝唇焦也无济于事。笔者打破传统窠臼,让学生反客为主,让学习乐境陶陶。
现在计算机普及,家家网络通达,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无限的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对语文学习形成极大的推进。比如,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1课《草船借箭》,预习时教师可布置阅读《三国演义》;第12课《将相和》,预习时教师可布置阅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第13课《景阳冈》,预习时教师可布置阅读《水浒传》;第14课《猴王出世》,预习时教师可布置阅读《西游记》。这样的阅读,没有成本的增加,而阅读的范围则无限。阅读后,教师除了在每篇课文教学过程中请学生当一当专家给同学们简单地讲一讲外,还可以在一单元结束后,举行一次“专家”讲座——请某些在阅读上下功夫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他们做一次老师,教师和其他学生听讲,让学生反客为主,让学习乐境陶陶。
2 运用知识可视化策略进行拓展阅读
结合图片促进文本的阅读,能让教学丰满生动、饶有趣味。课前,笔者收集大量精美的视觉素材,以备学生观察、学习。在小学课文中以散文、记叙文为主,写景散文更需要具备直观认识的图片冲击视觉,让学生的思维涌动,之后发表所思所想;记叙文的不同之处是按时间顺序展示课文结构图,学生看图复述,定能声情并茂。
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课时,在拓展延伸的环节,笔者指着张家界各个景点的图片问:“孩子们,1992年月12月,张家界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张家界因此成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你对此有什么感想呢?”“要想让张家界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永远地保持下去,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走过了张家界,走过了这人间的仙境,我相信同学们的心一定都被大自然的魅力所深深地吸引了,被它彻底地征服了。为了让这美永存,我们必须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让它永远这般地绽放异彩。”这个课件的播放与解说,融思想教育与艺术审美为一体,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比纯粹的说教更增强了教育的功效.
3 制作精良课件,让学生学会看图答题
看图说话、答题,可谓老生常谈。运用知识可视化策略,让教学丰满生动、饶有趣味。课前,笔者都要收集大量精美的视觉素材制成课件,以备学生观察、学习。在小学课文中以说明文、记叙文为主,说明文需要具备直观认识的图片冲击视觉,让学生的思维涌动,之后发表所思所想;记叙文的不同之处是按时间顺序展示课文结构图,学生看图复述,要求声情并茂。
在教学《乐山大佛》一课中,轮到答题的时候,笔者指着各种角度拍摄的大佛庄严的图片问:“孩子们,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它独有的魅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你有什么感想?”“乐山大佛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为什么依然壮观完美?谁能说出大佛的奥秘呢?”“大佛的这种设计、制造工程巨大,别说时代距今这样久远,就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制造这样的大佛也非易事,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友人前来观看,他们对大佛交口称赞,夸我们的祖先了不起,说我们中国人太伟大了,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心潮澎湃,各抒己见,表达了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为国争光的心情。这样,完美地完成了教学计划,又达到了德育要求,一举两得。
4 播放故事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
笔者经常通过播放历史故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比如说播放动画片《范蠡》,他辅佐吴王夫差报仇雪恨后来归隐,范蠡三迁,皆获荣名,源于范蠡想到“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介布衣而言,足以感恩,而久受尊名,未必良兆,于是才三次辞职、三散家财,成为中国儒商的鼻祖,彪炳史册。而范蠡的至交文种在和范蠡一起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后不知功成身退而被赐死。范蠡给文种的信中写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可惜文种难以割舍功名利禄,最后追悔莫及。可见,在利益面前,必须学会放下呀!有了钱,也必须学会“中庸之道”,学会慎独自修,学会使用金钱,学会驾驭人生,否则就容易家破人亡啊!笔者反复告诉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更需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在利益面前,静如止水,否则,一失足千古恨!在奉献前面,一腔热忱,否则,失之交臂。常行微善,务聚沙成塔;力戒小恶,防积羽沉舟。学生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没想到通过播放故事片学习历史人物,受到如此深刻的启示。
5 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不胶柱鼓瑟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而达到一个高度,实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得到及时的成长。
多元智能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一成不变必然固步自封。在一节课中,时间有限,教学要面面俱到会让学生感觉到任务巨大,并且会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有所侧重,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切入不同的智能教育和引导。
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月光曲》的教学中,笔者考虑到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强,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并且文章和音乐关系密切,所以设计了音乐、表演融进教学。在美妙的歌曲中,笔者安排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这样教学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智能,拓展了学生的表演天赋,同时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也有相当的开发。
6 小学教师要做好心理辅导
小学阶段是人生教育的起步,是百丈高楼的地基;小学生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希望,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如果这一代人不能很好地健康成长,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可见青少年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在眉睫。所以,小学教师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要善于抓住契机,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灵活多样地采纳、吸收他人的教学成果,最大限度地将语文教学优化成有情趣的、生动的课堂。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要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其方法多多,不一而足。只要教师善思勤想,勇于实践,一定会让小学语文课堂春风拂面、其乐融融,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在教学实践中,我对高中数学课的引入做了以下的一些探索。
一、趣味式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能使学生热爱数学,而且使他们会学数学、好学数学、学好数学。
例: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我对学生说:
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
此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么“诱人”的条件到底有没有陷阱?只有算出“收支”对比,才能回答愿与不愿。“支”就是一个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如何求出这个等比数列的和呢?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等比数列的求和方法及求和公式了。通过这个例子不但使学生产生求知的热情及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引出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起到自然引入的作用。
在创设引入情境问题时,那些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引人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求知欲,适合学生的胃口,我曾经在讲授组合数公式时,采用了以下的一个例子作为新课的引入:
师:有一次我在公共汽车上见有人设下这样一个局,赔率是1:1。有些人很想玩一玩、赌一赌,但又拿不准,请大家判断一下,他们该不该赌?边说边拿出九张扑克牌,并投影图1,模仿公共汽车上那些设局者的动作表演起来。
图一
问题是这样的:从1,2,3……9这九张扑克牌中,任意抽取3张,放入图中相应的位置,当3张扑克牌处于一条直线上时为胜,否则为输。
由于相近的事例学生或闻或见,大多数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因此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他们议论纷纷,踊跃参与讨论,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后,这个问题实际上划规为组合数与百分比(概率)的问题,从而轻松地解决了概念、公式教学中常见的抽象无味的引入问题。
这种既有趣味又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引入,学生感到熟悉,容易引起注意,增强了学生自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从思想上教育了学生,十赌九输,参赌必害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故事式引入
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他们的视野,又是很好的引入素材。
例: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节引入中,给学生讲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一道算术题的故事。
师:德国数学家高斯(1777--1855)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高斯上学后不久,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把从1到100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小高斯略略思索就得到了答案5050,这使老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
通过这故事,激发了学生探寻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的强烈欲望。
又如在专题讲授换元法时,用“曹冲称象”中以石代象,“孔明草船借箭”中以借箭代造箭的故事作为引入;在讲授正难则反易的数学解题思想时,用“司马光砸缸”救人是通过变人离开水难而水离开人易的故事作比喻引入。这些故事耐人寻味,独具匠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思想无时不在,博大精深之处。在讲授立体几何的祖口恒原理及二项式定理时,适当介绍一些我国的数学史作为引入,既使学生了解一些古典的数学史,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用这些古典的、现代的故事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学生的目的。
利用演示或实验,借助教具,可以揭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正弦函数图像等等的产生;学生通过动手及不断观察、思考、比较,从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清楚、明白这些定义的产生过程,就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有助记忆,并且来自于形象感知的概念,印象也比较深刻。
三、实验式引入
有些课其发生发展过程容易通过或实验的方法揭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重踏数学家探寻的足迹,了解其“来龙去脉”。
例:椭圆一课,我从演示“钉线法”画图开始,用一条长为2a的细线和图钉在黑板上画出一圆(图2),半径是a(细线长之半),让学生观察画图过程,并归纳出圆的轨迹的另一种说法:“圆是平面内到两个重合点(O)的距离之和为定长(2a)的动点(M)的轨迹。”
然后,我在黑板上钉上两板图钉,F1和F2,将原来的一条长为2a的细线两端分别套在F1和F2上。按上法分别画出一个“扁圆(图3)”,学生纷纷说:“这是椭圆”,接着问:“椭圆上任意一点M有什么性质?”学生不难发现│MF1│+│MF2│=2a(a>0)。
通过以上两次作图演示,为学生得出“椭圆是平面内到两定点(F1和F2)的距离之和等于定值(2a)的动点(M)的轨迹”这一定义创设了情境。从演示中学生不难发现,只有当定值2a>│F1F2│时,动点(M)的轨迹才会是椭圆:相当于MF1F2两边│MF1│、│MF2│之和大于第三边│F1F2│时才会是椭圆,而圆是椭圆在│F1F2│=0时的特例。此后,再起波澜,问:当│MF1│+│MF2│=│F1F2│时,动点(M)的轨迹是椭圆吗?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更深的层次。使学生再次回到演示(实验)中去寻找答案(图4)。
创设这种直观形式的引入,增强了直观性,降低了难度,减轻了负担,使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亲切。
四、联系实际式引入
很多抽象的数学问题,若能从学生所熟悉的浅显易懂的、生动活泼的事实出发来创设情境引入正题,就可以深入浅出,化难为易,从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在讲授充分条件一节时,我用命题“我是清远人,我是中国人”引出命题的条件及结论,且通过判断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关系,引出充分条件这一概念。又如什么是“排列”?用“上课后人们回到自己的座位就座;或者体育课中排队都是排列”。这些例子既新鲜又浅显,既能达到了引入新课的目的,又引起学生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广泛、深入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想方设法创设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和大自然种种现象的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到数学处处有,人类社会离不开数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排列和组合应用中以学生参加竞赛为背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A、B、C、D、E五名学生参加劳技课比赛,决出了第一到第五名的名次。A、B两名参赛者去询问成绩,回答者对A说:“很遗憾你和B都没有拿到冠军”,对B说:“你当然不是最差的”。从这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有____(用数字作答)种不同情况。
创设这些生活实际的例子,既使学生好奇,又使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的用处,往往起到理想的效果。通过这样的例子说明数学不是抽象的,数学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
五、类比式引入
类比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理解规律的一种手段,在新课的引入中也有奇妙之处。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这种证法的产生或基本原理则使学生感到茫然,大多是依样画葫芦。为此我在讲授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节中,仿效“多米诺骨牌”之法设计出一种游戏----推砖作类比,立起一长串砖(想像是无穷多块),距离适当,使得前一块倒下恰好就能砸倒后一块,那么推倒第一块,就会知道所有按规则立的砖都会全部倒下。再问:谁能举出类似“推倒”一个而影响一串的例子?生:春节放鞭炮!通过恰如其分的比喻,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跃然而出”,学生也自然进入学习的。
作为新课的引入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创设有多种多样的,像上面提及的以需激趣、以用激趣、以奇激趣外还有以疑激趣、以型激趣等等。例:在复数引入时,先让学生求解这样的一个题目:
已知a+1/a=1,求a2+1/a2的值。
学生解:a2+1/a2=(a+1/a)2=-1。
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1呢?
这实际是a+1/a=1无实根造成的,大家学习了复数之后就可理解了?那么,“复数”到底是怎样的数呢?……就自然引入了正题。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更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生动、活泼的动画,配合视频、音频技术,使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既直观又生动,是传统教法中难以达到的。
例如:在讲授指数函数y=ax(a>0且a≠1)一节中,引入设计为:做一个折纸与珠穆朗玛峰高度对比的模拟趣味情景,先放一段简短的有关展示世界高峰雄姿的风景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显示用游标卡尺测量普通纸张的厚度情景,最后在屏幕上开设两个窗口,其中一个借助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利用动画显示纸片累次折叠以至只需20次居然超过珠峰的高度;在另一个窗口显示每次折叠后所得折纸的厚度数字,通过视频技术,动画模拟仿真,文本信息及适当的背景音乐,设计悬念,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从而达到引入函数y=ax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