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实习综合评价表自我

实习综合评价表自我

时间:2022-02-10 18:42: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习综合评价表自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实习综合评价表自我

第1篇

【关键词】目标管理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与考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94-02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学生长期自我培养、自我积淀的结果,其关键在于学校的重视和引导,核心在于学生的自觉意识。面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实问题和困难,我们在加强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同时,应创新性地开发人文素质养成课程,充分调动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人文素质的自我养成教育,实现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一、基于目标管理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与考评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应把人文素质养成作为独立一门课程,列入各专业培养计划,纳入学籍管理指标,贯穿整个高职教育过程,在总学分中记为2个学分,并作为优秀毕业生的重要评价标准。同时,制定科学全面的人文素质养成目标和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大学期间实现人文素质养成的总体目标,促进学生从“要我发展”转化为“我要发展”,实现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自我养成。

(一)人文素质养成课程内容。人文素质养成课程贯穿学生整个高职教育过程,主修内容包括人文类必修课、人文类选修课、人文类讲座、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经典阅读等,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和测试,包括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人文素质综合测试。

(二)课程管理。人文素质养成课程由各教学部门管理,各班学习委员协助辅导员进行汇总统计,并进行最终评分。

新生入学时给每位学生发放《人文素质养成手册》,手册包含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案例警示、人文素质养成目标、课程内容分项考核表、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与考核汇总表、相关证明材料粘贴页。由辅导员举办专题班会,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按照手册所列的学习任务在大学里进行人文素质自我养成。

人文素质养成课程涉及的内容由学校相关部门协同完成。例如,人文类必修课由学院公共基础部或思政部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人文类选修课、人文类讲座由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由学院团委和各教学部门组织管理和考核;经典阅读、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由各教学部门组织管理和考核,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由各教学部门协同就业管理部门组织管理和考核;人文素质综合测试由各教学部门配合教务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

(三)成绩管理。成绩管理需要明确各项分值、评分标准和成绩评定。

1.各项分值。人文素质养成课程共计100分,完成课程所列相关学习任务即获得相应分数,由各班级学习委员协助辅导员进行汇总统计。其中,人文类必修课占10%,人文类选修课占10%,人文类讲座占10%,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占10%,社会实践活动占10%,经典阅读占10%,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占10%,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占10%,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占20% 。

2.评分标准。人文素质是科学知识、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内在稳定的特质的外化表现,难以进行精确的评分。因此本课程以引导学生加强人文素质自我养成意识为目的,具体考核中,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其中,人文类必修课、选修课按否决制计分,只要有一门课考试不合格,该项即计为0分。人文类讲座、校内文化和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自主阅读则以参与次数和参与效果进行评分,完成规定的参与次数并按要求提交成果合格则获得相应分数,成果优秀者得分更高。此外,由学生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和辅导员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并组织学生参加人文素质综合测试,这三方面体现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综合评价。

3.成绩评定。学生毕业前,辅导员组织各班学习委员收集《人文素质养成手册》,进行汇总评分。总分7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并根据成绩颁发《人文素质养成证书》。

二、人文素质养成目标与考核办法

(一)人文类必修课。人文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通识性,注重学生基本人文素养和方法技能的培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类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课程,心理健康、卫生、安全教育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养成目标:完成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应用写作等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人文类课程,成绩合格。考核办法:人文类必修课学习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各门课程由相应的科任教师进行考核,课程全部合格者得10分,否则该项不得分。

(二)人文类选修课。由学院教务部门对人文类选修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增设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方面。养成目标:选修3门人文类课程,成绩合格。考核办法:人文类必修课学习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学生完成专业培养计划中的选修课学分,课程全部合格者得10分,否则该项不得分。

(三)人文类知识讲座。定期举办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人文知识开放性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养成目标:大学3年内至少听取5场人文讲座。考核办法:人文类知识讲座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由活动组织方进行考核。每听取1场讲座得2分。

(四)校内文化实践活动。每年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组织各种文化艺术实践活动。包括各种社团活动、文艺晚会、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评比、古典名画欣赏、影视评论、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增进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对艺术的认识及对美的追求,在参与中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养成目标:大学3年内至少参加6次校内文化实践活动,其中2次获得三等奖以上奖项。考核办法:校内文化实践活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由活动组织方进行考核。其中参与分值满分6分,每参加1次得1分;相关作品获得校级三等奖以上奖项的,每项得2分,满分4分。

(五)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投身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科学考察、科研活动和社团活动中自觉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主要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学生个人参与的社会兼职活动等。养成目标:大学3年内至少参加2次社会调查,并提交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质量优良;大学3年内至少进行3次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效果良好。毕业实习另行考核计分,不含在此项计分中。考核办法: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占5分,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占5分。完成1次社会调查并提交3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得1.5分,调查报告被评定为良好以上或获奖的得2.5分,由各班辅导员组织考核。完成1次社会实践活动得1分,完成1次并获奖得2分。依托各社团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由组织方进行考核确认;个人自行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个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由辅导员进行考核确认。

(六)经典阅读。列出指导阅读书目,鼓励学生通过经典诵读提高个人文化修养。每学期举办读书主题班会,指导学生阅读。养成目标:大学3年期间至少阅读4部经典原著,每阅读1部原著提交2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和心得,读书报告质量优良。考核办法:经典阅读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每完成阅读1部经典原著并提交2000字以上读书报告或心得并合格的,得2分,读书心得被评为良好以上等级的得2.5分。

(七)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毕业实习不仅是学生将专业知识从理论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在社会中练就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考验个人职业道德的一次真实社会经历。由学生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文综合素质给予评价,包括实习中表现出的人际沟通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该项考核可与招生就业部门每年进行的用人单位满意度等相关调查相结合,在调查中加入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考核评价内容。养成目标:毕业实习所在单位对学生人文素质满意度良好。考核办法:该项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评价等级分为优、良、中、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前4个等级分别得分9分、8分、7分、6分,评价为不合格的得0分。

(八)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辅导员在学生大学3年中,对学生生活、学习多方面进行管理,是对学生最为熟知的老师,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由辅导员根据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观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养成目标: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考核办法:辅导员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10分,评价细则与实习单位评价办法相同。其中各班优秀等级的学生不得超过20%,良好等级学生不得超过30%,中等级的不得超过30%。

(九)人文素质综合测试。以定性为主的人文素质综合测试不是判定学生人文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但可从一定层面反映出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是重要的参考标准。可组织制定人文素质综合测试题库,于学生毕业前开展人文素质标准化考试。考核内容包括人文科学知识、人文精神两方面,分值比重各占50%。人文科学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最常见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社会时事等多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人文精神主要考查学生心理健康、日常行为、价值观、人生观、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养成目标:知识面广,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考核办法: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综合评价在人文素质养成课程中占20分,根据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得分情况转化为20分制计分。

总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关系到大学生精神境界和智慧水平的提升。应提高大学生的职业人文素养,使其成为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综合素质过硬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温汉华.浅议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2]喻红丹,杨华山. 论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6)

【基金项目】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中青年课题

第2篇

摘要目的:为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以期能选拔最适宜的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方法: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运用Delphi法,构建考评内容。制订客观测评量表,并在分值上赋予权重。护理部运用360度绩效考评法评估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综合素质和带教能力。结果:护理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6~20年工龄护理人员的自我评议、同事及上级评价得分较高(P<0.05);另外,同事间及护士长给出评议分普遍高于带教老师的自我评价分(P<0.05)。结论:360度绩效考评运用于临床护理带教老师选拔能全方位进行评价,其结果科学、客观,为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 360度绩效考评;临床护理;带教选拔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64

作者单位:510095广州市广州市胸科医院护理部

张玲:女,本科,主管护师

Analysis of 360-degre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about the teacher selection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ZHANG Ling,LUO Ping,LIU Hong-tao,et al(Guangzhou Chest Hospital,Guang zhou510095)

AbstractObjective:In order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clinical nursing and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clinical care teacher quality. Methods:Based on the academic literature,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content by Delphi method. Formulate an objective evaluation assessment scale used weighted scores.Perform evaluations for clinical nursing teachers used 360-degre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Results:Nursing teachers with higher education level and higher titles who worked for six to twenty years has higher score at self-appraisal,colleague and supervisor evaluations,P<0.05.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Moreover,evaluation scores were higher from colleagues and head nurse than from teacher self-appraisal,P<0.05.Conclusion:Used 360-degre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o evaluate nursing teacher,the results are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The method could provide a solid result for evaluating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Key words360-degree performance evaluation;Clinical nursing;Teaching selection

护理带教老师是护生接触护理专业实践的启蒙老师,带教质量的优劣对护生的学习能力、人生观将产生很大的影响[1]。临床护理教师的素质和选拔是保证临床护理教学环节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在临床带教教师选拔方面多基于单纯以理论或护理技术操作考试成绩来衡量或制定了笼统的指标,如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选拔指标体系,缺乏对临床护士多角色、全方位的考察。360度绩效考核又称全视角考核,即从多个视角对员工进行360度的全方位考评,即由上级、同级、下属、自己及顾客(患者)就员工的行为进行评价,找出影响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发展[2-3]。本研究采用360度绩效考评法选拔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效果满意。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全院参与临床护理实习生带教科室19个,所在科室护士261人,可参与此次选拔报名人员235人(不包括护士长及组长),116人报名,占49.36%。其中主管护师38人,护师69人,护士9人;本科学历63人,大专52人,中专1人;护龄1~5年9人,6~10年3人,11~20年71人,21年及以上33人;年龄25~45岁,平均(36.89±4.65)岁。

1.2方法

1.2.1360度绩效考评体系构建360度绩效考核是由被考核者的上级、同事、下级和(或)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以及被考评者本人分别担任考评者,从多个角度对被考评者进行全方位考评[4]。结合医院护生临床护理教学管理架构,设立评价体系,包括护士自身(自己)评价、同事间(科室其他护理人员)评价、上级评价及护生方面的评价。其中上级评价包括护理部教学组、护士长、教学组长评价。

1.2.2考评项目的构建在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运用Delphi法设计考评项目。护理部教学组9名成员就文献资料做出总结,采用头脑风暴法筛选各项目,最后由医院相关专家审订。针对评价体系各级设定相应的考评项目,包括自评表,总分17~68分(教学态度、理论知识、沟通协调能力等17项内容,按一般到非常好分为4级,分别记1~4分。其中学历中大专到研究生、职称护士到高级职称按从低到高分为4级,分别记1~4分);科室护理人员、护理教学组长、护士长评议表(教学态度、仪表、理论知识等16项内容,按一般到非常满意分为4级,分别记1~4分);实习生评价及护理部综合技能考核项目(昏迷患者口腔护理、水封瓶更换、患者入院宣教等18项)。总分100分,其中自评10分,科室护理人员评议20分,教学组长、护士长评议30分,护理部综合技能考核40分,实习生对临床护理带教质量的评价,结果以实习生对临床带教老师的优秀评价加分,3年内获得优秀带教老师每次加0.5分。见表1,表2,表3。

1.2.3实施护理部教学培训组制订带教老师选拔方案并通过院内网络公开选拔,分为自主报名、评议、护理部综合技能考核三阶段进行。首先制订报名表下发至各科室,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表格,下发19份,收回19份,无空白表格。根据报名情况印发评议表发至各科室护士长,由科室护士长组织教学老师自评及他评,除了1人因病假放弃评议外,其余全部为有效评议表。第三阶段组织综合技能考核,根据参加人数及考核项目,采取分7组考核,每组2个评委(由大科护士长+大科教学组长组成),集中每人抽取1题进行测试。为了公平,在统一评分标准基础上各组需给予具体打分细则,并在评委汇报会上公开汇报评分项目并获得通过。其中13人因个人原因未能参加考核,教学组视为放弃,其余103人全部按要求参与了测试,有效参与人员103人,有效率88.79%。测试结果将以全院汇报会的形式反馈到个人,并采取每组推荐1名优秀人员进行全院演示,给予全体参与选拔人员颁发证书,以资鼓励;获得资格者颁发教学资格证书,并给予取得优秀者奖励。

1.3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自我评议自我评议占10分,评议结果显示得分为1.93~4.40分,其中1.93~2.32分3人,占2.91%;2.33~3.40分60人,占58.25%;3.41~4.40分40人,占38.83%。显示绝大部分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对自身带教的评价处于较满意与满意之间,在理论知识、教案书写、教学计划实施方面的满意率评价最低,见表4。学历高、职称高、工作年限长的护士在教学自我评价得分相对较高,见表5。

2.2科室护理人员评议,教学组长、护士长评议所占总分50分,评议结果显示得分为33.33~49.93分,其中33.33~37.5分9人,占8.7%,可见参与选拔的带教老师91.3%都能得到满意的评价。在教案书写、教学计划实施方面的评价满意率最低,与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自评结果一致,且每项评分高于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自评分(P<0.05),有统计学差异,见表4。学历高、职称高、工作年限长的护士在教学方面得到同事的认可评价相对较高。见表5。

2.3综合技能测试所占总分40分,测试结果显示得分为16~39分,其中16~18分4人,占3.88%;19~25分15人,占14.56%;26~36分68人,占66.02%;37~39分16人,占15.56。可见综合技能测试结果以好、很好为主要体现,高职称人员、6~20年工龄人员技能测试分相对较高,学历方面因中专学历1人,为高职称人员,其测试成绩得分高,但总体仍表现为高学历人员得分较高。见表5。

2.4实习生评价三年内有13名老师连续2年获得科室最佳带教老师,占81%的带教老师获得学生好评。

2.5考评结果考评成绩以教学资格优秀、合格、不合格评定。其中综合技能测评分≥36分,总分≥90分为优秀,综合技能测评分<24分,总分<75分为不合格,103人中获得优秀评价12人,占11.65%,不合格人员15人,占14.56%;获得教学资格人员88人,占85.44%。

3讨论

3.1360度绩效考评全方位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进行综合评价360度绩效反馈法能充分体现对个体自身能力的发展和公正绩效评价的优势[2],我院实施的360度绩效反馈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带教能力评价体系从上级、同级、顾客(护生)及自己多个角度,采取评议客观指标及技能测试主观指标来综合评价带教老师,其评价项目在参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Delphi法制订,且考评者来自不同层面,因而能收集到全方位的信息,所得的结果更加客观[5]。

3.2洞悉了临床护理带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临床带教中,常接收到不同的意见反馈,在制订措施时总是显得单一或者只能对症,从表4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带教老师的自身评价还是来源于别人的评价,在理论知识、教案书写、教学计划实施以及问题阐述等方面得分较低,这与我院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大多数通过夜大、自考获得本科学历有关,在知识方面相对比较薄弱。而带教老师知识丰富,技能熟练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6],通过此次反馈,明确了我院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培训提供了方向。

3.3评价结果科学、客观,合理采用考评结果,激励临床护士从表5中可以看出,高学历、高职称、6~20年工龄护理人员评议及技能测试分相对较高,并按测试分数给以评定,其选拔方式与闾秋燕关于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选拔一致,应选择有较高学历和资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热心教学的老师带教[7]。在这次选拔中,较多非教学骨干参与,并获得优秀多名,也存在正担任教学骨干的护士落选,这次带教选拔摒弃了以往由科室护士长推荐担任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

3.4规范带教,保障了护理教学质量通过客观与主观评定,对护士带教能力有了综合评定,其运用各科知识的能力及阐述能力有了保证,她们自愿从事护理带教,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学生,通过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的选拔与资格认定,使她们更加认可自己的事业,也使我院的临床护理带教更加规范,为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提高了一个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长英,林代琼.对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素质考核的调查分析[J].北方药学,2011,8(1):104-105.

[2]韩蔚.360度绩效反馈法在护士长考评中的效用分[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27-729.

[3]朱晓红,陈丹丹,张艳.病房护士绩效考核指标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52-54.

[4]叶志弘,护士360度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7):10-12.

[5]周紫霄.卫生行政管理人员360度绩效考核的应用探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4):247-248.

[6]王曙红,王国妃,曾纯,等.行为锚定法用于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评价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6):62-64.

[7]闾秋燕,魏军.浅谈护理实习生的临床带教[J].现代护理,2013,11(2):94-95.

第3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怪圈 综合性评价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明确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对中职学生语文素质进行科学合理考核评价的问题也逐渐被提上日程。

一、以往的评价模式所形成的“怪圈”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往往是由课内作业、作文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毕业考等这几项内容组成,这使得评价的内容过多倚重语文的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的标准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和努力程度,这种单调片面的考试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学校、家长形成了一种误解:考高分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中职生往往存在着学习基础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而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中纸笔是考试的必备工具,分数是考试的最终结果,这样中职生的劣势就会显露无余,如果考试成绩总是不理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就会演变成为学生越学越讨厌,越考越灰心,教师越教越没劲,教学相长变成了教学相克,师生共同走进了一个循环的“怪圈”中。

要跳出这一“怪圈”, 构建一个符合中学语文教育发展及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再一味地走选择、分析课文和作文等题型及期中期末考试的老路,而是应体现出生动活泼的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特长的考查方法,对中职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全面、客观、动态的综合分析评价,以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中职语文综合性评价的原则

中职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是在校期间考试分数所能完全反映的,所以在构建中职语文综合性评价内容时,不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更应强调语文能力与素养的综合评价。

(一)综合性

首先从评价内容看,注重知识与能力、课内与课外并重,由中学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语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综合构成;其次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总结性评价、现状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等级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等,重视学生日常表现观察记录与综合性学习代表作的收集与展示;另外从评价的时空角度分析,不仅评价过去,更重视现在和未来,是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而得到的综合效果。

(二)主体性

首先是参与评价的主体广泛。评价主体不仅有教师,还有学生及家长,目的是尽可能使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在评价过程中得到体现。其次是评价对象具有主体性。学生既是评价对象,又是评价主体,而且作为评价对象也具有能动作用,可以自己保管评价表,与其他评价主体之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

(三)超前性

本评价旨在寻求学生语文素质的积极发展,并预见未来,指出发展了的学生需要扬长避短之处,为学生的未来语文学习做准备。

三、中职语文综合性评价的构建与操作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又需日积月累。需要把原有的隐性评价,转化为显性、多元的综合性评价。让学生学有方向,做有目标,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中找到自我。为此,我们可以尝试如下的综合性评价。

(一)一个学期的综合性评价

课内:

1.语文基础课(20%)

知识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目标,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性语文素养的源头活水。

必学课——只要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就可得基本分,勇跃参与课堂活动,作为奖励机动分的优先加分条件。(15%)

选学课——学生课外自读选学课文,以选学篇目分组交流自学内容,上交自学体会。自学体会由组长收缴并批改。4个学时之后,课堂交流1课时,上台代表发言者视质量(教师与学生一起评价)加分。(5%)

2.口语课(10%)

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利于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的表达是思维结晶的展现,学生在口语课上完成案例练习得基本分,根据个别学生的精彩表现,由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后给予加分。

3.作业、测验、作文(10%)

查阅、背诵是积累语文素养的途径,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查阅和背诵的习惯,完成基础知识作业,老师按等级评定;每单元作业完成情况根据登记记录进行自评、小组评定,最后老师综合评定;老师还可以通过小测验评定成绩,每单元成绩总和/次数所得均分登记在评价细则表;大、小作文按等级评定进行登记。如每期成绩均有进步者加鼓励分。

4.期中期末(40%)

期中(15%)、期末(25%)。期中、期末,采用闭卷方式,题目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基础,按7∶2∶1的原则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程度和阅读、写作的能力。期中乘以15%、期末乘以25%。

课外:

1.综合性学习(10%)

在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手抄报比赛、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小论文、辩论、朗诵比赛等,根据每次活动,形成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评价等级,学期结束累计每个学生按(8、6、4、2)等级加总分/次数。(根据学生参与的态度、表现出的能力、资料的搜集情况等多方面进行奖励性评价,可加至10分)

2.课外阅读(10%)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拓展了知识,同时感受了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名著的阅读更陶冶了人们的情操。读书笔记作业,老师每周检查一次,以等级评定,每单元考评一次,期末累计\次数。(有关名著活动能积极参加,且在活动中获奖分别以2、4分奖励,加至10分)

(二)整个中职生涯的综合性评价

每个学期的语文综合性评价归纳总结,如果每个学期都有所进步,酌情加分(40%)

1.毕业文章(20%)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从中选择一种作为毕业文。

求职信:根据个人的简历、才能特长和性格潜力写一份求职信,注意格式,能够展现个人优势,优劣评价由语文老师评定和学生互评。

自荐书:在实习期间,设计一份自荐书,其中必须包括个人简历、本人的知识结构、毕业学校简介、荣誉证书复印件、技能证书复印件等内容。自荐书优劣评判由实习单位与语文教师双方评定。

专业调查:学生必须在实习期内对本专业的前景、本专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等做一些具体的访谈与调查,并以访谈录或调查报告的形式上交。

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本专业的前景和个人的具体想法、做法,对个人的未来进行一个长远规划,并以方案的形式上交。

2.模拟应聘活动(20%)

通过一次模拟应聘现场的活动,从学生对面试流程的把握、制作个人简历、口语交际、应变能力等对学生进行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同时学生也为未来的求职面试打下一定的基础。

3.实习日志(20%)

记录实习生涯中有意义的事件,反思实习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等。实习日志在实习期结束时交给教师评定。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中指出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作为教育者尤其是职业学校的教育者就更应该走出传统教育的怪圈,革除应试教育在中职生身上的重担,大胆尝试与构建立多元化的综合性评价体系,从而挖掘出中职学生身上更多的潜能。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2008级两个中专班(三年制)共200人为教学对象,均为女生,年龄16岁~18岁,以班级为单位使用抛硬币法将两个班级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00人。

1.2 方法 在情景教学路径实施前,采用问卷形式,对两组学生进行关于学习积极性、知识理解能力、护理操作技能、自主学习能力和师生关系5个模块的自我评价调查。之后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并按教学大纲常规到各医院见习及实习;试验组除参加对照组的学习外,应用情景教学路径进行教学改革。在两组学生结束临床实习后,再次发放同样问卷进行调查。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组内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的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情景教学路径方案的设计及应用

1.3.1 完善教学实施条件 首先应加大实验室的建设与教学设备的投入,设立护理技能实训中心、模拟产房,购置一批性能良好、多功能并可进行综合练习的实践教学设备,如腹部触诊模型、盆腔检查模型等,建立设施完善的仿真教学实验室;其次在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教学已成为教学传递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辅助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将教学大纲、课堂课件、习题等课程资源进行共享,学生可通过登录学校内网查看和学习相关内容。同时,在网络课程中的仿真教育技术中应用多种媒体结合,加入视频和动画资源,使用图形画面表达意境、动画表达概念、视频表现护理过程等,以此来突破文字解释不易懂的难点。

1.3.2 改变教学内容组织形式 传统教学内容按照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要点、护理要点的形式来进行组织,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解释了是什么,为什么,为使教学更贴近临床,我们按照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即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三大步骤来对教学内容重新进行组织,向学生强调实际临床工作中应做什么,怎么做,在注重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力,培养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决策能力及创新思维。

1.3.3 根据课程目标设计学习情境 结合课程目标,按照临床护理工作过程即入院护理、住院护理、出院护理三大步骤来设计对某一疾病的护理教学情境,操作时采取老师示范和学生独立操作相结合,如利用模型模拟产妇分娩过程的外阴清洁消毒、分娩机制、接产、助产与检查胎盘胎膜、断脐、产后观察等。此过程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配合医生进行诊疗及合理用药的能力、对疾病实施护理的能力和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通过同步观摩仿真实训临床实践分阶段、递进式的能力培养体系实现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同步发展,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飞跃。

1.3.4 建立一个平台、二个系列、三个循环、四个教学层次、五个教学模块的情景教学路径 以现代护理观为主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护理与人、护理与健康、护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创立一个平台,二个系列、三个循环、四个教学层次、五个教学模块的情景教学路径。一个平台是由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5个教学模块的情景教学课程平台。三个循环是指以工学交替、院校合作为手段创新的临岗-协岗-顶岗三循环实践教学模式,其中护生顶岗实习是学生到医院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体现护生能否在认知、角色、技能操作上成功转变为一名社会认可的护理人员的重要教学措施。两个系列、四个教学层次是在护理基本技能和职业基本技能两个系列培训中对学生建立基本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有机结合的工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1.3.5 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 首先,按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要求确定考评标准和考评内容,建立过程考评(包括综合素质考评,教学活动、实践操作考评,重视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及应用知识能力)与期末考评相结合,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其次,根据考评内容选择不同考评方法,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考评、病房护士长(护士)评价、护理部评价和学校综合评价;最后,为便于考核评价,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为依据,制定校内校外的学习考核评价表,校内考核内容有护理专业课程考试及护理技能考核评价表,进入医院临床实习前考核评价表有:临岗(实习前理论、技能考试均达80分以上)、校外协岗考核评价表(实习科室)和顶岗实习(拟就业医院)出岗评价表等。

2 结果

教学改革前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100%。教学改革实施前后两组学生的自我评价结果比较。

3 讨论

3.1 情景教学路径教学对提升护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情景教学路径结合了情景教学和临床路径两者的特点,按照临床护士对某类病人实施个案护理管理的程序来设计教学情境,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因实践机会少所导致的对临床护理问题应变能力不足的教学矛盾,缩短了教学与临床护理的距离,让学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流程、细节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从评价结果可看出,采用情景教学路径教学,增强了师生互动,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得到了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认为自己护理操作技能和师生关系得到很好提高及改善的人数显著增加。由于图形画面、动画视频、仿真模型、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试验组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积极性、知识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都大大提高。已有研究表明,模拟医院真实环境教学和情景病例的综合模拟教学可提高护生的临床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运用到以病人健康为中心的高质量临床护理实践中去。

3.2 情景教学路径教学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与单纯的仅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同,情景教学路径在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模式、课程安排、考核评价体系4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我院的教学改革,本项目获广西教育厅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教学设施的完善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投入使用,让学生拥有了更好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和学习情境的创设让教学更为贴近临床,使学生在模拟临床情境中真实体验到沟通的重要性及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压力与挫折,帮助学生发展更为明确、真实的职业理念,建立更为成熟的职业意志品质,减少学生临床实习和工作的不适应性。在应用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中,克服了由于教材滞后而导致教学与临床工作脱节的困扰,同时也完成了教师的充电任务,与时俱进地提高护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再者,全方位、多层次评价体系的建立,纠正了传统考核评价体系中忽略综合素质评价这一不足;通过推广情景教学路径,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建立适用而清晰的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师反思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控制教学进度,监督教学效果。

3.3 应用情景教学路径的建议 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中,对于已经习惯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来说,刚开始面对很多问题的回答会仅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自己的主动思考,临床思维和应变能力较为不足,这时老师的鼓励、启发、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达到教学互长的目的。其次,教师和实验室的数目应相应增加才能满足教学需要,因情景教学路径更适合小班授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领到相应任务,否则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置身事外,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最后,为评价教学效果所建立的考核评价体系,其中的过程考评、临岗考评、校外协岗考评和顶岗实习(拟就业医院)出岗考评,更为全面和详细,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所以,在校期间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压力之间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5篇

关键词教学效果评价 高职 软件技术

重庆市职业教育学会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15-ZJXH-13224]阶段成果之一)

【分类号】TP391.44-4;TN929.5-4;G712.3

从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面来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与基于学科体系课程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

为检验学生实际变化,课程目标达成程度、课程的应用效果是否是与课程设置的目标相一致,2012年软件技术专业课程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经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本为本文将从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角度,就如何有效地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进行研究。

一、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内涵

工作过程,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而获得工作成果进行的完整的工作进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发,大致包括3个步骤,即软件行业岗位群/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学习领域设计、课程学习情境(场景)设计。

二、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基本特征

1.评价过程常态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关注结果,更加关注过程,其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起来,且评价工作常态化,以促成课程的转变与发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即是学习情境设计,然后每一个学习情境又设计为一个一个项目及典型工作任务来实施教学,每一个项目通常按照六个步骤来组织教学,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每一个学习情境都包含评价环节,实现了评价工作的常态化,通过不断循环的教学评价,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

2. 评价主体多元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改变了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的情况。事实上,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中,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实训/综合实训、实习等学习任务,因此增加了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主体,加上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督导专家的评价、教师的自我评价及反思使得评价主体多元化,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改进课程开发及教学,最终使职业教育教学更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3.评价的多维度

课程实施是多维度的,仅仅用单一的指标去评价是不全面的,需要多个指标从不同维度进行评价,一方面针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构建一个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评价、教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多种评价工具从不同角度来搜集课程评价资料;另一方面,建立适应不同评价主体、针对不同课程及任课教师的分类指标体系也十分重要。

三、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是评价主体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据课程教学目标及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课程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过程。高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必须考虑职业教育与职业活动之间的关系,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包括三个层次,各哟蔚钠兰勰谌菁爸副瓴煌,且评价内容及指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1.反应评价

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和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反应评价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主要是采用教师听课、学生座谈、调查问卷、学生评教等方法。通过反应评价,可了解学生对课程爱不爱好、满不满意,从而为课程设计及实施的改进提供直接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

在课程进行中和结束时认定学生是否在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得到了提高,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学习之前和学习之后的知识、能力、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对比来实现的。评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掌握程度,主要采用练习或作业、期末考试等方法;评价学生专业能力达到的水平,主要通过成果评价表或综合评价表等量化表来实现;评价学生职业素质等方面的状况,主要采用自评和团队互评等方法。

3.工作能力评价

为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和课程教学的目的,学生须将课程中学习的知识、训练出来的能力、培养的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学习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工作能力评价是是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岗位及就业后实施,目的是对学生具备的工作能力的评价。主要采用毕业生座谈、跟踪调查、问卷调查、项目组长(同事)评价等方法。工作能力评价阶段是教学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可分析出课程内容不适应实际工作要求的原因,在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中,我们也在探索国内外通过第三方机构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陈移山.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J ]. 职业教育研究2011(7).

第6篇

【关键词】口腔 评价 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005-02

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是口腔医学整体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的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一直沿袭着传统的学科模式。由于传统学科模式的影响,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理论课的教学上,建立的各种评价指标及评价方式,主要针对理论教学,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缺少标准、方法单一。

多元化教学评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国外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的重要方式,国外教育界希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来推进教学改革。我国当前进行的课程改革旨在构筑面向21世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评价的目的功能、评价的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目标的实施。教育部出台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出的评价要求是现代医学生评价观念的具体反映,凸显学生评价的发展,强调改进与激励,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质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方法,提倡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医学领域中多元化评价在理论上虽已论证了其可行性,但在实践上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均尚未应用于临床教学中。本文旨在探讨多元化评价在现实教育中的意义。

一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07级56名预防本科和2008级60名临床本科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2007级预防本科,获得有效问卷54份,其中男生20名,女生34名。研究组为2008级临床本科,获得有效问卷57份,其中男生25名,女生32名。两组生源及英语水平、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2.研究方法

第一,教学方法。在临床实习中,两个班均由一名教师授课,四名教师进行教学观摩评价。将常见的龋病、牙周病、儿童牙病作为授课内容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强调对学习主题的深层理解教师扮演咨询者、辅导者和学习动机激发者的角色。针对几种常见病,结合临床病例及学生相互查体,然后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几种常见病有哪些临床表现?随意发言,总结出来,要求学生回去查阅相关资料,将机制等弄清,并提出应当如何治疗?几种疾病是否有相关性?继续讨论,查资料,如此反复,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对照组仍然采用教师将理论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然后分组实习,以最后理论考试的形式进行教学。

第二,调查方法。课后问卷调查包括护生对新的实践教学的教学反馈、教师互评、考试成绩。

第三,教学评价方法。(1)小组评价。通过两组学生的评价表和教师的互评表,各自针对五个评估指标进行评价,然后根据数据量化后进行统计分析。(2)成绩评价。实习实践结束后,理论结合实践进行考试。

第四,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

二 结果

两组学生在口腔常见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掌握程度上无显著差异,但在其他评价指标及考试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 讨论

第一,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实习表现、实习出勤率等,但这些反映不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和综合判断性思维能力。因此,改革现行的临床实践评价方法,探索新的实习课程的教学及效果评价模式,实施多元化评价对保障实践教学课程化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口腔临床教学相对于其他专业指定性强,医患关系更具有特殊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多元化评价本身与其他体系相比层面较深,评价范围更广泛,特别适于人数相对较少的专业教改实践,符合口腔临床带教实际情况,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构建新型医患关系。

教育评价在当今世界教育领域中与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发展一起,被誉为“三大研究课题”。现代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现代教育评价观凸显教育评价的发展、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等等。

评价与指导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的生动具体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为直观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自我的追求和探索,从而帮助护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教师做出示范后,获得了一种认知标准和价值目标,所以学生的学习动机以及由动机引发的行为有赖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从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学生练习的过程,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评价,以矫正练习中的偏差。教师在实验课上的及时反馈,使评价与指导相结合,能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而层递性的评价使护生通过反馈了解自己练习的进展情况,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信心,激发练习的动机与兴趣,获得不断练习的内动力;组间竞争,实际上是外部动机激发的一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避免了注意力分散、不求精通的现象,内外部动机相互结合和转化并由此深化护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双向评价,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真实性、准确性进行的个人判断。批判性思维提倡的是怀疑精神,要求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在引入多元化评价的实验课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因此评价与反馈、疑问和释疑的过程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使互动空间充满自由。学生置身于情境教学之中,不唯师、不唯书,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多元化评价不但让学生互评,还采用逆向评价,即教师的教学也被置于学生的监督之下,允许他们对已知知识进行质疑和挑战,允许他们对教师的权威发问和质疑,由此而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三,公正评价,促进教学发展,实施多元化评价、公正评价、科学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教师也置身于学生的监督之下,从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多元化评价教学的设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的口腔专业知识而受益。多元化教学评价不是不考试,而是要打破长期以来笔试的评价模式,改变只关注分数而不重视能力培养和提高、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状况。考试只是一种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笔试反馈出的情况往往是单一和片面的,它只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准,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能力。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及学习策略的改进比考试本身更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的形式和次数有着重要的价值。因此,不妨“考”的次数多些,“考”的形式灵活些,这样,考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就会广泛,收到的效果就更显著。

中国医学教育标准对评价的要求是现代医学生评价观念的具体反映,主张通过评价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强调改进与激励功能,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强调质性评价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并且深度理解中国医学教育标准,改变评价学生的观念,围绕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目的,继而使评价的内容和方法得到改善,从而实现了评价的功能,当获得成功后,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升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平、王勤、黄谨耘等.情景教学在急重症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杂志,2004(9):75~76

[2]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89

[3]杨朔眉.护理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华护理杂志,2002(3):211

第7篇

【关键词】考核模式;职业能力;过程评价;多元化

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的课程多元化评价方案的构建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企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因而高等职业教育中课程的鉴定应该“以学生具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否满足行业需求”为标准进行考察,应该着重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的考核与评价。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考核方式——平时简单的考勤和一次性笔试,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需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多元化考核模式,使考核成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 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本项目的研究具有很深远的意义:第一,促使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加强对平时学习的重视,淡化其对一次性考试的重视从而淡化考试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每一个项目都必须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能够投入更多精力进行创造性学习。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第二,考核方式的改革,将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适应考试模式改革的需要,认真研究教学规律,研究课程特点,不断更新和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同时,在考试改革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观性评价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得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考试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积极性,促进了教师对教学的思考,增强了与学生的互动,更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提升教学能力。第三,聘请企业工程师担任相关教学工作,并且参与课程的评价工作,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第四,对学院来说,更好的推动了教学改革,有利于学院的长远发展。因此,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企业参与评价的多元化考核模式,对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大部分院校目前考核现状

大部分院校目前采用课程的考核方法采取平时30%+期末考试70%,折算课程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和课堂表现,期末“以书面问卷进行集中考核”方式进行,评定标准是60分合格,这种主要“以期末考试一考论高下”的评价方式,存在着三方面的缺点:一是书面问卷只考核了学生的知识部分,无法考核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不能全面地评介学生的职业能力;二是学生工作态度、基本素质、交流合作精神等无法在考试中反映出来;三是这种单一的书面问卷考核会导致学生为追求高分数,学习中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主动思考少,大胆创新少,不重视实际应用,忽视操作训练,不利于培养实践能力,锻炼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推进课程改革的同时,更要深化评价体系的改革,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养成勤于学习、敢于创新、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良好习惯,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三、如何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将原有评价体系改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本课程的授课采用项目化教学,每一个项目又分为若干个模块,“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指每个模块的教学效果评价都将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由于学生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和职业素质等的考核,往往无法量化,也不能集中一次考察,它们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只能够通过经常性观察才能发现,因此对学生的鉴定就应该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学习过程的考核。职业能力见下图:

本课程最终鉴定总成绩包括:单元作业10%;平时各项目鉴定成绩60%(5S表、实验评分表、实训技能评分表、创新成果评分表);期末考试成绩30%。

单元作业主要是考核学生各单元作业完成情况,作业内容对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过程评价为特征”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改变“统一答案”的方式,不仅仅以完成作业的正确性作为评判作业成绩依据,应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性、独见性、创新性、灵活性等进行综合评价。

各项目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工件的加工质量、专题报告以及总结交流等,再把每一个模块的得分按权重折算记入总分形式的考核。

期末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课程整体知识掌握情况,考试内容减少记忆性考试题目,增加应用性、分析性、开放性题目,注重学生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核。

多元化评价是指评价主体多元化,见下图所示。如果采用综合评价法,含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不准确性,我们把能力标准分解成实作指标,根据学生在各模块学习中实作过程和具体表现来进行考核,评价在各能力单元学习结束时进行,内容包括:小组评定、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企业专家的评价和改进建议等部分。

由于各项目是以“小组”完成“工作任务”展开学习,因此进行“小组评价”,进行集体反思,能更清晰、更准确、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交流合作能力。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己工作过程的主观评价,由于课程教学有赖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较高的自我认同感,因而,学生自我评价表现出的是学生对自己工作成果的判断,其实质是学生通过这个环节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工作能力进行反思,从而不断改进,获得提高。

“教师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包括:工作量、工作结果、工作难度、在小组中的作用、工作态度、沟通协调能力等。

企业专家的评价和改进建议使得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的生产实际,从而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专家的评价和改进建议各占一定的权重,组成每一个模块和项目的考核成绩。

参考文献:

[1]杨亚琴.数控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创新建设研究[J].品牌,2011(7).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意见[Z].[1999]60号.

第8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 模糊评价 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14-03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基层和一线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企业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不仅是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更重要是要有较强的处理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和对工作、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即更看重职业能力。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中,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效性是其重要组成部份。

通过何种途径有效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近些年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热点问题,也在进行许多不同尝试。如顶岗实习、教赛结合、校中厂、任务驱动等等。笔者试图应用质量管理方法,探索过程管理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用和效果。研究以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其核心专业课程实施基于PDCA的过程管理,并以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时两年的持续追踪调查,分析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情况。

对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多数以定性描述或个案化研究为主,不足之处其一在于定性分析是否掺入主观认识,其二在于研究代表性个体是否能代表全体,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本次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借鉴模糊综合评价法解决职业能力评价中模糊性的和难以量化的问题。

一、建立评价模型

首先对职业能力评价系统先建立定性描述评价模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本次研究所确定的评价因素根据前期市场调研得出(具体见“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需求研究”)。评价因素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如表1所示。

二、确定各级权重

在评价模型中,各级指标的权重往往不相同,需要对其做加权处理。经由专家按照各级评价因素重要性打分,计算出各级评价因素权重。由专家根据重要性标度为各级指标打分,具体如下表所示:

三、建立模糊评价矩阵计算评价结果

通过学生自我测评,统计出定量的评价结果,应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对职业能力进行整体评价。

选取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评价对象,该专业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均实现过程化管理,跟踪测评其在校三年的职业能力掌握情况。另一方面,选取专业课未进行过程管理的同校商科专业学生和外校商科专业学生进行同期横向对比,以检测专业课程中实施过程管理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效用。以2011级营销专业学生大一时测评情况为例:

1、建立“市场开发能力”评价要素集V=(V1,V2,…,Vn) n=1,2,…,5 分别代表非常不好(V1),比较不好(V2)、一般(V3)、比较好(V4)和非常好(V5)。

四、分析与结论

(一)纵向对比分析

通过对淮安信息学院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连续三年的职业能力跟踪测评可以发现,其职业能力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认为职业能力掌握情况“比较好”和“非常好”的学生比重由大一时的16.5%、大二时的39.2% 上升至大三时的75.8%。说明通过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过程管理,使大多数同学的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惠及面更广、效果明显。在大二到大三时期的能力提升要高于大一到大二时期,主要原因是专业核心课程大都开设在大二和大三学年。同时,从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单项课程实施过程管理对于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作用。以大一时期开设的市场营销基础课程为例,该项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侧重点为策划能力。针对“策划能力”对大一入学时学生的测评值为(0.333 0.369 0.227 0.071 0),可以看出有70.2%的学生此项能力值为中下水平。大二时该项测评值为(0.044 0.178 0.555 0.216 0.007),有77.8%的学生此项能力值提升为中等偏上。

(二)横向对比分析

将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大二时的职业能力测评值与该校其他未对核心专业课程实施过程管理的商科专业大二时职业能力测评值进行横向对比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虽然从百分值上相差不大,市场营销专业的测评值高出1.7分,但从能力分布的百分比可以看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多偏向于中等偏上水平(3―5),而其他商科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多数集中于中等水平(3)。

在对大三时期的测评中,加入外校的测评情况。选取南京一家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为测评对象,因为这所高职院校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营销专业在核心课程的设计上都以真实工作流程为主线,课程实施中要求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区别在于南京高职院校课程实施中未进行过程管理。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未实施过程管理的两个测评对象其能力分布情况很相近,而实施过程管理的营销专业学生其能力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对象。

五、结论

第9篇

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应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委员会,由其讨论决定专业基础课程。要综合评价传统学术型本科所开设的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课程与培养方向的关联度,通过量化指标确定以上课程与专业方向之间的关联系数。关联系数很小的课程,要退出课程体系;关联系数较小的课程,要减少学时和学分;关联系数较大的课程予以保留;关联系数很大的课程要充实加强。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实践来看,上述6门课程可删减3~4门,可增加与专业方向紧密的课程,如光电技术方向可开设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传感器原理与光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经过优化后,有些课程的学时会在原来基础上减少,但不能降低教学要求,可通过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相关课程整合成课程群,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避免学时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按需要组成力学、理论力学课程群;热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课程群;电磁学、电动力学课程群;光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课程群等。也可视实际情况将四大力学整合成理论物理。

2.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集中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委员会应充分调研,广泛征求行业、用人单位和师生意见,紧密对接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选择行业共性技术课程、岗位标准所需的定向课程以及引领该专业发展方向的前沿课程。以反映所服务行业的共性技术基础课程为核心支点课程,保证课程模块的适度稳定性;以产业链的各个岗位所需的技术课程为定向辐射课程,并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及时修订,保证课程模块的开放性和适应性;以反映行业最新发展的多样化的前沿课程为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保证课程模块的先进性。

3.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应增加课程的广泛性,建立课程多样化及选课自由与学习自由的约束机制。开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开阔视野的选修课程,如贴近专业方向的实用性技术课程、多学科交叉的技术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艺术鉴赏类课程、物理学专业英语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课外实践教学模块课外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职业素质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创新创业模块等。课外实践教学模块可以增进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了解,使学生既掌握创业需要的技术,又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1.校企深度合作是主要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走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之路,合作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可以缩短毕业生从学校到职业岗位的适应期,毕业生具有进入角色快、动手能力强、人际关系融洽的特点。因此,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合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深入探讨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合作形式:一是组建院系专业委员会。成员来自院系和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合作伙伴,且后者的比例不低于50%。专业委员会促使行业企业深度介入专业教育的指导与评估工作。聘请行业专家做兼职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程,举办技术前沿学术讲座,兼职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引导学生选择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二是共建实践性教学基地。院系和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增加学生直接接触职业实践的机会。与行业高水平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假期实习、完整学期的顶岗实习提前介入职业岗位。院系应通过信息反馈,对专业教学做出适时、必要的调整。三是组建职业性学会组织。发挥学会的桥梁作用,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加强专业与市场、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定期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标准,理解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促进教学活动和科技开发的高效开展。

2.强化实践教学是基本保障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通识课中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教学要按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开展教学,确保学生获取相应的等级证书;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要增加学时,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通过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专业方向课的实践教学要紧密对接行业企业需要,模拟真实生产的技术流程和场景,才能使学生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3.实施开放办学是有益补充资源缺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快速发展与提升。重视外延发展,引进社会资源,专业才能办出特色,形成亮点。一是国际合作共办专业。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与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二是校际合作共办专业。与合作高校互选第二专业,互通学分,充分利用兄弟高校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开辟生源渠道建设专业。选拔部分高职高专的优秀学生、各种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和企业一线员工进入专业学习,为专业人才培养开辟新的生源渠道。

4.实施素质教育是重要特色一是素质拓展活动。素质拓展活动体系包含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规定必须获得一定课外活动学分才能毕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创新创业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面向低年级学生开展电子产品、仪器设备小制作,简单的计算机应用程序开发及硬件维护等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性认识,增强动手能力;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参与实验室建设,培养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同时为课程设计、毕业实习与设计做好前期基础性工作;针对各类科技竞赛、技能大赛开展课题研究和课程培训;科技发明与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另外,还可建立院系创业教师指导队伍,聘请有创业成功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建立创业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综合服务,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加强对学生创业的跟踪和指导。

三、应用物理学专业人才的质量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改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唯一评价主体的不合理现状,引入社会评价机制,构建由高校、行业企业、技能评定组织等各方面协同参加的人才质量评价系统,建立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评价模式。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改变单纯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建立以应用能力评价为主体的,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多方面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传统评价只能反映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综合评价则能反映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也是更为真实的质量评价。三是评价方法多元化。降低定量评价的比重,提高定性评价的比重,建立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体系的合理化、多元化,是关系到人才培养最终质量的核心问题。应用物理学专业应该提供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创新型人才,专业委员会每年要召开一次由行业、用人单位和合作伙伴参加的毕业生质量评估会议,对往届毕业生的用人单位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和企业的需要。

四、结语

第10篇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教改项目“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湖南大学金融学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趋势不断深入,我国金融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结构化矛盾尤为突出,这种矛盾本质上是因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缺陷。本文深入阐述了卓越金融人才的核心特质,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全面构建了卓越金融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期望为我国高校实施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及实践经验。

关键词 :卓越金融人才 AHP 模糊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

一、卓越金融人才培养背景及目标

人才培养过程中最基本的四个环节是:设立人才培养目标;选定人才培养模式,施行人才培养计划;进行教育评价——评价教育现状及教育活动是否达到教育目标;最后将评价所获信息进行反馈,依此调整培养模式和计划。所以说,教育目标的设立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出发点,进而言之,对卓越金融人才的评价必定围绕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展开。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工程化、实证化、微观化的趋势下,我国金融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结构化矛盾尤为突出。虽然金融从业人员总量上不断上升,但是诸多方面的人才依旧匮乏。国际化金融人才不足,特别是金融人才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缺乏具有跨学科意识和融合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微观应用型人才;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领军人才等关键金融人才紧缺,能够掌握新业务的新型金融人才比较匮乏等等。从深层次来说,人才供需矛盾的产生,本质上还是因为金融人才在培养方面存在缺陷。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金融人才培养中非智力因素例如诚信、道德、责任感、意志力等品质容易被忽略;知识方面,课程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较差,知识的广度不够,同时,在微观方面,对金融理论知识的数理、工程方面深度不够;能力培养上,大多数学校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重视不够。在此背景之下,社会对金融领域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日益关注,“卓越金融人才”应运而生。

针对目前金融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缺陷,大致说来,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具备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扎实的经济学、应用数学和必备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宽厚的金融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国内外产业与金融市场动态。具有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熟悉有关金融政策、制度和法规,通晓国际惯例,具有创新思维、职业道德、领导潜质、国际视野、远大理想和创新精神,能够在未来金融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二、卓越金融人才的核心特质

1.卓越金融人才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卓越金融人才应当具备的创新素质,主要包含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三方面内容。创新精神是进行创新活动的源泉,它是指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能力是人在观察、思考等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本领,是个人知识外化的表现。同时,创新能力不是纯粹思维的产物,归根到底,它源于实践,因此,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发展卓越金融人才的创新能力。参加学科竞赛,承担科研课题,撰写、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都是检验和培养卓越金融人才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创新型卓越金融人才只具备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全面综合的创新能力是不够的,在特定情况下,非智力因素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卓越金融人才还应具备独立而和谐的人格——人格是道德与心理特征的总和。卓越金融人才的创新人格就应该包含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勇于探索的进取心,百折不挠的坚韧心和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心。现今社会诚信缺失,金融行业因个人道德风险而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责任感、诚信、意志力等品质更应该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中被重视。

2.卓越金融人才是国际化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大趋势下,上海自2010年开始正努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社会对熟悉国际业务、通晓国际惯例、掌握国际语言、具备国际视野的金融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国际化的卓越金融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有全球视野和全球性的思维方法;掌握国际金融领域的先进知识、技术前沿和发展动态;熟悉金融领域的国际规则和惯例,具有较高的国际化业务操作能力;拥有跨国文化的沟通能力。但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曾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再加上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模式)相对于金融经济现状的滞后性以及模式制定到计划完全实行的时滞性,我国金融人才的国际化水平普遍不高。虽然课程体系中设置有国际经济、国际金融、外汇交易实务操作等课程,但学生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市场运作仍然缺乏认识。因此,除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更加国际化外,出国留学,加强与国外高校或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培养,引进国际性金融职业认证考试,举办国际性金融学术交流活动,参加托福、雅思、GMAT等测试,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开设讲座等,都是提高学生国际化水平的有效举措。

3.卓越金融人才也是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事实际研究工作的操作者为目标。在金融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和生存成本日益增大的境况下,能够尽快融入环境、接受既定文化、实现自我调节、适应社会交际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卓越金融人才的必备技能。而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应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他人才的显著特征。对于卓越金融人才而言,其应具备以下实践操作能力:掌握经济预测、概率统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掌握现代金融的先进分析技能,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投资理论和分析工具;掌握各类金融投资工具的特征,具备处理市场上各类机构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业务的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计算机能力;通晓与金融投资相关的国家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和法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培养过程中企业的深度参与,而目前金融企业总是以其业务保密的原因而拒绝实习生过深参与其业务,因而大多数毕业生对金融企业的核心业务都不甚了解,实践操作更是无从谈起。让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类模拟操作的竞赛,类似于全国期货、股票交易大赛之类的全国性竞赛,迫使学生主动根据所需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要方法。

4.卓越金融人才必是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是指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基本掌握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其实质是多学科的交叉和多技能的融合。复合型的卓越金融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而深厚的专业及相关知识,更应该具备良好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同时,能将这些知识有效融合并能灵活运用。而复合型卓越金融人才的多种技能则是在融合、吸收多种知识后,进行实践,就表现为技能。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复合型人才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它不仅要求个人要广博地学习知识和技能,更应该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学习理念。我国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不强,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也只限制在银行、证券、保险方面,而对于综合整个金融领域的知识也不完善。如果,金融人才知识面过窄,那么个人思维也将受到限制,进而影响金融人才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因此,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对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卓越金融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根据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其特质,将卓越金融人才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为知识、能力、素质(KAP)三方面。知识涵括了知识储备总量和知识结构两方面,它是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卓越金融人才的能力包括了创新能力、国际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它是对于获取知识、驾驭知识、使用知识恰当发挥其作用的途径和方法的掌握。素质是有知识、能力等要素升华内化而成的,集中体现人的品质、潜质、底蕴和精神境界的一种深层属性。卓越金融人才的素质主要有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知识是基础,是提高能力,发展素质的基础;素质是知识的内化;能力是素质的外在表现。在观测点的设置上,尽量考虑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确保专家可以清晰地根据观测点进行评价。

四、指标权重的计算本文对指标权重的确

一般情况下,相对一致性指标CR 越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好,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判断矩阵应当修正。以同样的方法,可确定其他专家评价的指标权重,并将多位专家对某一因素的指标权重的几何平均值作为这一指标的权重。

同理,可确定B层,C层指标权重。

五、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运用

1.建立模糊评价矩阵

综合评价结果。本文选择4种模糊算子对系统评价进行运算,它们综合考虑了各指标的作用,具有丢失信息小的特点。每种算子都有一个对应结果,取四个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综合评价结果。对应的四种算子如下:

例如,10位专家对某一位学生的评价,根据所确定的指标权重和模糊评价矩阵,按以上步骤计算得该学生的模糊评价结果。四种算子分别对应的评价结果以及综合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为良。

最后,采用百分制评分法。设与“优、良、中、差”相对应的分数集合向量为F ={100,75,50,25}T,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的综合分数以以下公式处理:Z =Y3·FT,处理结果如表4所示。

六、结语

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卓越金融人才需求的缺口虽大,但总量上却是处于各层次人才需求量金字塔的顶端。因而,各重点高校可以在校内选拔一批人才,建立卓越金融人才培养试点。这样,比普遍培养更行之有效,且易于实行。试点建立后,对卓越金融人才进行评价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整体水平中所处的位置,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不足,进而激励自己,完善自己。同时,对于学院而言,可以根据评价结果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案或指标体系,进而提高学生整体质量。亦或是,本学院卓越金融人才的培养试点还没有建立起来,但是即将在学院推广,也可以用本文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目前学院所培养的学生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相对于卓越金融人才的差距,再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改革。本文将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同时运用于对卓越金融人才质量的评价可以解决评价指标设置过于主观性以及主观因素量化的问题,并且可以设置计算机程序,易于推广。评价时,评价主体多样化,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在他人评价的主体中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同学。在实际应用中,学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卓越金融人才评价指标进行滚动化设置,以符合卓越金融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内涵。

参考文献

[1]Ma r t i n Ha i g h .Gr e e n i n g t h e Un i v e r s i t y Cu r r i c u l um:A p p r a i s i n g a n I n te r n a t i o n a l Mo v eme n t [J] . J o u r n a l o fGeograph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5

[2]曹源芳.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3)

[3]田建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制度改革[J ] .中国高等教育,2011(2)

[ 4] 张弩.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 .中国集体经济,2010(3)

[5]人才质量的跟踪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方法与反馈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际,2013(2)

[6]覃干超,欧阳丹.面向社会需求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8(2)

[ 7 ] 马小辉.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的架构与运行[ J ] .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8]杨红娟.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模型[J].新西部,2006(24)

每周工作超过48小时会增加酗酒的风险

第11篇

【关键词】:更新观念;积极探索;高等学校;德育工作

・ 中图分类号:G64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热荩高等院校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德育综合素质的培养,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突出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思想道德培养,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实现。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中的德育评价体系的建设中存在部分问题,导致高等学生德育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一、现阶段高等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现状

1.不完善的建设以及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据相关统计学调查,在高等学校中有60%的学生不清楚学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意义,这充分说明了高等学校没有认真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且评价组织的建设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现象,相关步骤以及评价标准存在问题,评价相关操作监督力度不足。特别在对应届毕业生的德育工作的开展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没有对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的评价,出于主观因素对毕业生的德育综合素质评价进行美化处理,导致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德育综合素质无法进行客观的分析,无法有效开展人才选拔。

2.评价主体单一,导致学生自我评价不被重视

大部分高等学校对于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主体相对比较固定,通常是由学生的教师或者是班级管理者进行评价,这就导致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存在主观性,缺乏比较客观的评价[1]。并且,大部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都是由教师作为主体开展的,没有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使得德育综合素质自我评价形式化,无法成为就业单位选拔人才的依据。

3.评价标准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

大部分高等学校在进行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时,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对于此没有统一的认识,并且导致了评价结果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大部分高等学校将学生在思政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成绩作为德育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没有重视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过程中对相关规范的遵守情况,也没有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等实践活动中专业素质以及道德思想方面的评价。“重理论轻实践”容易导致高等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出现偏离,导致学生不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2]。

4.评价结果反馈渠道存在问题,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对学生德育水平的总结以及评价者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其通常与学生评奖评优存在一定的关联,导致了学生产生对德育工作产生偏见,甚至弱化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对推动学生管理的积极作用,影响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

二、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建设的相关意见

1.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学生参与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学生德育工作的建设。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需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且需要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全面的评价必须要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德育课程学习成绩、日常纪律的遵守情况、实践活动中的德育综合素质表现情况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且德育综合素质评价不是对某一阶段的评价,而是要贯穿在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涯中。

2.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在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高等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以培养社会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因此,在进行德育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对实践活动中的道德思想与专业操作水平进行评价,从而让德育综合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德育水平。此外,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兼备理论结合实际,对学生实践成绩评价的同时,结合某一次社会实践对其德育综合素质进行评价。

3.明确评价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学生德育综合素质评价需要经过评价准备、实施以及汇总这三个流程。在评价准备的过程中,需要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并明确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开展的意义、目的以及作用,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能够重视德育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推动其能够更加认真完成各方面的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德育综合素质,实现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完善反馈渠道,加强师生交流

建立完善的评价结果反馈渠道,让学生对自身的德育综合素质评价进行了解,教师要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指导,在评价结束后,以座谈会或单独指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意见反馈,让学生对自身的优缺点进行任职,并指导学生如何纠正缺点,保持优点。可以通过校报刊载、网站发表等渠道对优秀学生事迹进行宣传,提高学生的自觉性。

结束语

只有进一步完善德育评价体系,才能够充分发挥德育评价工作的引导和激励的作用,重视德育工作开展的结果并注重过程,重视现象的同时将实质掌握,是现代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思想教育、社会实践以及校园活动,并将日常行为纳入德育考核中。而学校也要秉持着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视实际生活以及学生生活,不断创新德育实践活动的形式和途径,提高学生对于德育工作的接受度,锻炼自身的能力并为德育教育提供机会,同时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德育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能够实现德育工作在现代素质教育中的突出,实现德育工作内涵的丰富,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现状 措施 反思

一、改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能训练占比较低

专业理论学习占比较高(约80%),专业技能训练占比较低(约20%),造成专业课中理论讲授过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不足等情况,不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缺乏有效的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应注重以职业岗位技能标准为目标,来确定课程内容,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由于缺乏对企业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的了解,传统专业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未能将职业标准融入到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中,使得专业教学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求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注重对学生知识系统的构建和认知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比较单一,忽视了对学生的社会能力、个人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率较低。

(四)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内容以理论考核为主,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教师是最主要的评价者,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学习过程以及实习实训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五)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

在进行专业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原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如PPT、电子教案、试题库等)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尤其是在模拟仿真、视频、动画等方面的教学资源相对比较溃乏,导致整体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

二、课程改革措施与实践

(一)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内容与结构

基于对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群)、相应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即根据用户要求采购元器件,进行来料检验和发放,对单元电路和整机结合硬件和软件进行调试,然后按照工艺文件组装产品,最后对整机或成品进行检验和调试。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和检测各类元器件,能正确使用各类常用仪器仪表,能完成电子产品的安装、调试和维修,并具备制定工作计划、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交流合作等职业能力和素养。经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8个学习情境:制作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制作无线调频话筒,制作呼吸灯电路,制作音频功放器,制作调光台灯电路,制作三人表决器,制作四人抢答器,制作变音警笛。其中,每个学习情境又分为若干子情境,将技能训练在课程中的比例提高了一倍多,大大增强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二)编写基于行动导向的校本教材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在开发基于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的基础上,编写以学习情境为载体的项目式的校本教材及课程标准,从课程定位、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情境设计(学习情境描述、学习目标、蕴含理论知识、教学条件(场所、设备、材料、工具等)、教学法及教学流程设计、学习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以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为载体,将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相对接。

(三)课程教学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校本教材,教学内容为一系列基于工作过程开发的学习情境,采用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按照“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阶段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实现“做中学”和“做中教”。其中在教学评价中,采用“四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即吸收行业企业参与,校内校外评价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

(四)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课程改革

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推进《电子技术与技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利用校企合作设计开发配套的电子模块教具、学具;与信息中心协作建立精品课网站,完善相应教学课件、教学设计、试题库、电子教案、flas、教学录像、三维互动仿真等信息化教学资料;参加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部门组织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将优质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基本满足了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化学习的需要,对整个专业课程改革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五)深化校企合作,提升课程建设

只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全方位提升课程建设:参与由教育部组织的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及校本教材编写;合作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平台;合作开发专业精品课程,丰富专业素材库,提高专业教师的备课效率和课堂实效;共同开发电子电路实训模块教具与学具,为相关课程的课堂动手实践提供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合作开发电子技术应用教学挂图,丰富课程教学资源,优化专业文化建设等等,从而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更好地完成课程实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改革与实践反思

(一)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为了深化行动导向课程改革,通过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订单培养、教师下企业实习、学生顶岗实习、吸收企业工作任务为学习情境、吸收企业参与教学评价、聘任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力度。今后将进一步引企入校,尝试开办校办生产实体,将真正的校企合作反馈于课程改革实践,开发出更具实际意义的企业工作任务。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