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3 05:17: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村级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根据《关于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区农业农村局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彻底摸清脱贫攻坚工作底数,准确掌握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扶贫基础不够牢固
产业扶贫项目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缺少龙头带贫企业,规模和品牌效应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群众通过产业发展获得的收益效果不明显。
整改措施:制定下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助推“一谷一城”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一谷一城”推进农业绿色转型振兴的实施意见》,以村为单位,流转农民手里的土地与经营主体合作,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带动贫困户增收。
整改时限:2020年年底。
二、部分项目资金使用带贫减贫机制不健全
存在简单分红现象,未有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整改措施:督促镇(街)摸清贫困户的实际收入水平,采取差异化的分配方式进行分红。
整改时限:长期坚持
有些产业技术指导员发挥作用不强,导致贫困户发展产业指导不到位,增收效果不强。
整改措施:加大对产业指导员的培训力度,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培训,使产业指导员能妥善解决贫困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
整改时限:长期坚持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扶贫项目抗风险能力差
整改措施: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改善农田产出能力。做好农业保险公司的招投标工作。
整改时限:长期坚持
五、下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扶贫政策宣传。采取反复入户,入户反复的方式,加深贫困户对产业扶贫政策的了解、掌握程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州委办、州政府办《关于印发《州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同时按照州委、州政府“维稳”“发展”两不误的工作求,按照《2014年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实施方案》精神,我局将扶贫资金项目检查督导工作作为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推进廉政文化进农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进程的重要抓手,在继续推动“一年一审一查”工作的深入开展的基础上,制定了“查、看、听、讲”工作方法(“先查经济账、再看实施点、三听群众说,最后深入讲”),要求各个工作组,工作人员利用下乡机会,认真开展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扶贫项目督查工作进度安排和农办工作相关文件精神,我局要求各县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动摇,以解决和巩固温饱为中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对象,以项目建设为着力点的基础上,坚持以“稳定是福、动乱是祸、创清廉、树新风”为主题,紧紧围绕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社会扶贫、千桥工程、四小工程等资金、项目执行情况,加强文化建设和管理制度建设,开展廉政宣传教育、廉政文化下乡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一)按照省、州纪委、监察部门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的要求结合州委农办的具体工作,我局完成了《州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机制》的制定和实施工作,分别在康定、雅江、丹巴、乡城、巴塘、、炉霍等县借下乡检查工作的机会,召集联席会议7次、参会70多人次,认真听取各县行业部门对扶贫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村社走访群众150余户,按照《廉政文化进农村实施方案》要求召集村民座谈、宣讲廉政规定、政策、知识20余次,宣讲面达到走访村寨的100%。
(二)按照省、州要求,认真落实了《扶贫项目群众监督员》的筛选上报,完成18县1局38名群众监督员的确定工作。38名基层群众监督员,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为廉政文化的普及和宣传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三)在系统内部结合群众工作要求,形成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进一步促进了各县的扶贫项目建设,促进社会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的有机结合,我局全州系统全年无一人员受到各种纪律处分,各项建设任务得到有序的推进和稳步发展,扶贫工作得到全州农牧民的积极拥护和大力支持。
(五)在具体项目实施上,村委会议事制度,民主听证制度以及“一事一议”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各项指标的公开公示制度极大的促进了村民的建设热情,营造了公正透明的扶贫项目运行环境,也有力的促进了村级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各类项目资金下达及执行情况
(一)截止2014年4月10日,上级下达我州2011年各类扶贫资金39613.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0742.7万元、两项资金11233万元、以工代赈资金7638万元。目前我州基本全面完成2011年度资金报账、项目建设任务。
(二)截止2014年10月10日,上级下达我州2014年度各类扶贫资金26219.1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9280万元(包含州级资金380万)、两项资金9041.8万元(包含州级寄宿制补贴8.1万元)以工代赈资金7897.32万元。目前全州已经完成报账5869.92万元,预拨部门资金有3725.524万元,总体项目进度完成57%。
(三)通过全年对资金、项目运行的监测和掌控,以上各项计划均得到有条不紊的稳步实施,从村级到州本级各类扶贫资金运行情况良好,无“跑、冒、漏、滴”等现象发生。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具体项目建设上,少数部门对国家惠民、民生类项目的建设要求,还没有吃准、吃透,在如何用好、用足扶贫、两资、以工代赈资金,确保投入效益上考虑欠缺。
(二)对于多头申报的重叠型项目剩余资金的消化吸收处理不及时,拖延时间过长。
(三)进一步加快部分项目的报账进度,督促施工方及时冲解借支款项。同时按规定时间,如项目无质量问题,应按照项目管理条例,及时兑付质量保证金,避免专户账面资金的长期滞留。
(四)部分县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力度减弱,“贪大求快”重视易于拉动地方GDP增长的大项目,更热衷于搞大型的经济开发项目建设,而松懈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
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和消除贫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结合扶贫工作新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充分调研论证,做好扶贫规划。搞好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首要任务。咸阳市淳化县十里塬乡赵家村是省上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村,也是淳化县今年计划实施的重点贫困村和移民搬迁村。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村民对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逐条逐项分析研究,梳纳整理。从村情实际和群众的意愿出发,把扶贫重点村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研究制定了该村3年扶贫工作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对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等各方面进行详细规划,为该村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帮助农民增收。近年的扶贫实践充分证明,要真正使扶贫工作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就必须转变扶贫观念,变输血为造血,变传统的生活救济为产业扶贫,保证群众持续增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活富裕目标的必由之路。扶贫要围绕强化产业支撑,建立增收长效机制做文章。帮助群众培大扶强果品主导产业。以科技助推,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常年聘请果树专家,进行技术辅导,引导果农实施优果工程,推广四大关键技术,不断提高作务技术和管理水平。发挥信息灵通的优势,帮助果农多方联系客商,搞好果品销售。主动邀请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该村周边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种植,逐步拓宽致富门路,实现群众多渠道增收。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来抓,进一步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
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搞好村级班子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为重点,做好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经常组织村干部外出参观学习,更新观念,使村班子成员既具有较强致富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带富能力,成为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培育新型农民。重点抓好群众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法律法规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村群众进行6次以上的全面培训,并适时选派一批学习科技愿望强烈的农民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实施培训,通过3年扶贫,达到户均培养一名“农民科技员”的目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从群众最急需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抓起,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移民搬迁力度,3年内力争完成70%的移民搬迁任务,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力争明年实现村级主干道路油路化,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交通方便。进一步改善群众的饮水用水条件。抓好村医疗卫生室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沼气循环节能”模式,把畜禽养殖和林果、粮食、蔬菜、食用菌种植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循环发展。
关键词 “三变”改革;进展;经验;建议;贵州安龙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3-0264-02
安龙县作为贵州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县之一,在省、州“三变”改革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县情,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州总体安排部署,以财政资金变股金为突破口,积极稳妥推进“三变”改革试点工作。
1 2016年1―9月工作推进情况
安龙县把“三变”改革、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作为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以农村“三变”改革统领“三农”工作和农村各项改革,围绕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脱贫攻坚3条主线开展试点工作,以资金变股金为突破口,进一步厘清“三变”改革受益主体、承担主体、运营主体、要素主体,重点把握好、开展好搭平台、清资源、确产权、估资产、融资金、搞经营、推改革等七大工作任务,按照制定的改革工作试点方案,稳步推进,逐步规范运行。作为全县农村“三变”改革先行先试的栖凤街道坡脚村、者贵村和洒雨镇o金村、堵瓦村4个村,涉及农户2 369户10 110人,其中贫困户314户,贫困人口1 073人。通过“三变”改革,实现了村级集体组织成员和贫困户全覆盖、受益人口全覆盖,农民变股东2 369人(其中贫困户314人),资金变股金560万元,带动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投入资金4 552万元,预计可全部实现空壳村脱壳。栖凤街道坡脚村以“三变”+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重点,以安龙县南盘江沿江立体高效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与村级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改革相结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民变股东120人,资金变股金130万元,村集体上半年增收5万元。者贵村以“三变”+产业扶贫+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重点,以安龙县南盘江沿江立体高效示范园区建设为平台,依托州级龙头企业――安龙县西城秀树农林有限责任公司,以村集体资金124万元入股西城秀树公司发展铁皮石斛产业,资金变股金124万元,农民变股东602人;抓好财政专项扶贫项目,建设实施精准扶贫,按每户2万元共88户精准扶贫户以176万元入股西城秀树公司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完成资金变股金176万元,农民变股东88人;西城秀树公司以收益率5%进行保底分红向农户和者贵村分别支付红利,者贵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壮大,农户通过红利收入和务工收入实现脱贫目标。洒雨镇o金村和堵瓦村以“三变”+产业扶贫为重点,依托州级龙头企业――黔西南州金清茗茶业有限公司,各入股30万、100万元到金清茗公司,指定用于茶叶加工厂建设,实施精准扶贫,每年以7.5%的收益率上缴村集体,收益的60%用于精准扶贫即本村贫困农户的生产发展,40%用于村级积累、滚动发展和公益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时引导21户农户以荒山入股龙头企业发展茶叶产业。o金村和堵瓦村农民变股东分别为874、773人,资金变股金分别为30万、100万元,村集体上半年各增收4.5万、7.5万元[1-2]。
2 主要经验与做法
2.1 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
安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把该项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积极贯彻落实好省、州“三变”改革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加强对“三变”改革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安龙县农村“三变”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定时间表、定工作量、定路线图、定责任人”的要求,制定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细化分工,确保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宣传培训、统计调度、建档立卡等工作落到处,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积极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工作,推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3-4]。
2.2 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农村“三变”改革宣传力度,搞好宣传发动和培训指导。领导挂帅,组织安龙县农业局、栖凤街道及者贵村有关人员到六盘水市学习考察“三变”改革工作,学习和借鉴六盘水市“三变”改革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全省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推进暨培训会,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农业局、扶贫办、栖凤街道、洒雨镇共7人参加培训。并在县委常委会专题学习时传达会议精神,安排布署全县“三变”工作,启动安龙县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
各试点镇、街道积极推进“三变”改革,采取召开动员会、制作宣传横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栖凤街道坡脚村、者贵村和洒雨镇堵瓦村、o金村先后召开村“三变”改革工作培训会议9次,培训村组干部、农村致富能人140人次。编辑、发送安龙县农村“三变”改革工作简报13期,建成洒雨镇农村“三变”改革永久性宣传牌1块。
通过考察、学习、培训,全方位、多形式宣传“三变”改革的意义和方法步骤,引导农民知晓“三变”、参与“三变”、受益“三变”,进一步取得了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三变”改革一线核心力量和广大群众对改革的支持,统一了思想,并且取得了实效,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2.3 把握关键环节,分类推进改革
在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中,把握关键环节,按照试点工作原则、步骤、内容,细化资源变资产,推进资金变股金,推进农民变股东,注重防范“三变”改革试点的潜在风险,建立支持保护机制、确权颁证机制、产权交易机制、融资担保机制、风险防控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6项机制,积极稳妥推进“三变”改革试点工作,为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作示范、探路子。
加快推进全县9个镇(街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和资产,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企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出台了安龙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并划拨财政专项资金300万元在农业局设立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
做好农村政策性保险工作,建立农村“三变”改革支持保护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积极推进集体资产入股,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为载体,引导各级各部门投入到农村的发展生产和扶持类财政资金(财政补贴、补助、社会保障救济救灾、应急类等资金除外),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通过合同或者协议方式,入股到各类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规范精准量化股权。
3 建议
当前,安龙县2个试点镇(街道)4个试点村虽都已在“三变”改革工作中迈出实质性步伐,但各镇(街道)及村发展不平衡,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情况差异较大,农村“三变”改革整体推进难度大。下一步工作要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按照安龙县农村“三变”改革工作方案,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措施,认真、及时总结、提炼“三变”改革做法,以进一步加快推进试点工作。
3.1 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不断规范试验运行
在改革中,要加强各部门、单位与各镇(街道)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形成合力,把握好工作方向和路径,发现问题,并及时纠偏,进一步规范试点运行。不断总结、提炼改革试点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同时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已获得财政、扶贫等部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支持的村和工作基础扎实、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完成较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有支撑、农村集体组织健全、群众支持度高的村。
3.2 加强宣传培训,加强试点督促指导
应加大宣传培训工作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三变”改革的意义和方法步骤,加强对试点镇(街道)党政干部、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等重点人员的培训,形成“三变”改革一线核心力量。加强试点督促指导,不断推出可借鉴、可推广的成熟典型,及时总结宣传各行各业的成功案例,提供更多改革样板。以农村“三变”改革顶层设计为指引,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尽快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
3.3 防范改革试点风险,完善保障机制
把握好关键环节,注重防范“三变”改革试点的潜在风险,建立和完善支持保护机制、确权颁证机制、产权交易机制、融资担保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及权益保障机制,为推进“三变”改革提供政策保障,积极稳妥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力争到2018年初步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为全县深化农村改革提供支撑,推动安龙县农村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刘远坤.农村“三变”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行政管理改革,2016(1):29-32.
[2] 孔祥智,穆娜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以六盘水市的“三变”改革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6(6):1-11.
仪陇县2009年度科技扶贫工作总结
2009年,我县科技扶贫工作,在省科技厅、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仪陇县“十一五”科技扶贫规划》中提出的目标要求和重点任务,创新工作方法,重点围绕我县打造的特色产业和企业,集中有限人力、物力、财力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为确保今年科技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年初我们依据《仪陇县十一五科技扶贫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组织相关单位、科技人员开展调研,制定了科技扶贫规划实施方案,将规划中的目标任务细化到年度,落实到责任人,进一步明晰了全县今年扶贫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在工作方法上,我们一是把科技扶贫工作与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结合,在扶贫产业上建专家大院;二是把科技扶贫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尽量把“科技扶贫村“选定在“新农村建设示范乡镇”内,三是把科技扶贫工作与县内科技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相结合;均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以创新机制为动力,开展科技扶贫示范乡、村建设。坚持把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贯穿科技扶贫工作始终,通过对12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村的扶贫探索,总结出“经验”。一是竞争确定项目村,从全县56个乡875个行政村中通过竞争方式选出了群众积极性高、条件较成熟的23个乡,125个村,作为首批试点村,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在“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氛围;二是项目民选定规划,通过村民大会讨论和民主表决确定建设重点和实施顺序,切实做到了“做群众最想做的事”;三是整合资金保投入,采取了集中项目支持、发动群众投入、引导信贷参与、动员社会帮扶等多种资金筹措方式;四是推进“五权”管村务,建立了村务管理领导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议事权“五权”制度,真正实现村级事务民主管理;五是扶持互助促发展,组建了以文化、金融合作、生产经营为切入方式的45个扶贫互助社,有效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中资金不足的具体困难;六是倡导文明创和谐,开展了“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和“五好家庭”评选、“十进村十入户”等活动,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七是后续工程民“自管”,由村民自己组建小组,对已实施工程实行分项目长期管护;八是自我教育民“群参”,在全县开展了“四个比较”、“四项评选”、“四项查看”等活动,提高了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技术水平。通过这“经验”的实施和推广使我县2009年在整村推进这113个村的科技扶贫工作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和较好成绩。
一、时间安排
2020年6月1日-6月30日
二、总体要求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全面“回头看”,准确掌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获得帮扶情况和参与脱贫攻坚项目情况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补齐工作短板,提升脱贫成果,为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打好坚实基础。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重点内容排查。
各村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组织人员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开展全覆盖排查,确保户户到、人人过、项项查。重点排查以下六项内容:一是家庭收入情况。排查贫困户2019年度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否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重点关注是否受肺炎疫情或其他原因影响导致今年收入可能不达标的风险。二是基本生活保障情况。排查米、面、粮油是否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肉类、蛋类、奶制品或豆制品等是否想吃随时能吃,一年四季是否都有应季的衣物,重点关注特殊人群(比如鳏寡、残疾高龄老人等)是否落实相应的服务保障措施。三是义务教育保障情况。排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和教育资助发放情况,重点关注学籍在外地的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补助政策是否发放到位。四是基本医疗保障情况。排查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含大病保险)参保情况,重点关注新增人口是否及时代缴、稳定脱贫人口参保情况。在外地参保和就业单位代缴的是否有证据资料。五是住房安全保障情况。排查贫困群众住房是否安全,是否满足居住需求,危房改造政策是否落实到位,重点关注今年实施的53户危房改造户是否竣工并入住,疑似危房户是否进行安全鉴定。六是饮水安全情况。排查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是否达标,重点关注是否存在饮用露天塘水情况,老弱病残贫困户的饮水是否方便。
要强化督查督导,由镇纪委、镇扶贫工作站组成督导组,对各村排查情况进行实时督促指导,确保排查工作全面开展。
责任单位:镇国土所、镇水保站、镇纪委、镇扶贫工作站、各村。
(二)全面开展帮扶走访。
专项集中行动期间,全镇所有结对帮扶责任人要围绕“四个一”要求对所结对帮扶户(包括2014年、2015年脱贫户、稳定脱贫户)开展1次帮扶走访,并将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贫困户所在村。一是与贫困群众谈一次心。与贫困户面对面谈心交流,了解结对帮扶户“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引导结对帮扶户掌握建档立卡以来家庭收入的变化和生产生活的改善情况,切实用心用情拉近与贫困户的距离。二是梳理一遍帮扶措施。帮助结对帮扶户梳理建档立卡以来在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等方面获得的帮扶情况,确保结对帮扶户(或明白人)对相关情况说得清道得明。三是核实一遍基础数据。核准《扶贫手册》基础信息及贫困户家庭各项收入、支出数据,确保各项基础信息真实准确。四是整治一次人居环境。动员并帮助贫困户整治家庭人居环境,确保贫困户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干干净净的人居环境迎接国家脱贫攻坚普查。
责任单位:镇党建办、镇扶贫工作站。
(三)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各村要充分发挥公益岗和公益性事业劳务人员作用,对所有村域内的垃圾包括杂物、渣土、柴草和废弃物等进行一次拉网式全面彻底清理,确保常态化达到“十净”(即房前屋后净、庭院净、禽舍净、道路净、沟渠净、绿化地林带净、公共环境净、水边净、场院净、地头净)要求。结对帮扶责任人要结合帮扶走访,帮助结对帮扶户对家庭人居环境进行细致整理,促其达到“五净一有一整齐”(即门窗净、卧室净、厨房净、个人卫生净、宅前宅后净,每个贫困户家中要有简单必要的基本生活用品〈包括床褥、衣柜、碗橱、餐桌、椅子、电视机〉,家庭院内摆设整齐有序)。
责任单位:镇农综中心、镇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各村。
(四)抓好问题整改落实。
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难点,切实抓好全面排查和帮扶走访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确保所有问题6月底前整改到位。针对发现的问题,要逐项建立问题台账,逐项研究具体整改措施,严格时间节点,逐人逐户对账销号。对能及时整改的问题要坚持立行立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加强会商与研判。联系村班子成员要深入到村进行督导,全面压实工作责任。镇国土所、镇水保站、镇人社所等涉及“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的部门,要对照工作职能加强对各村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督查。各村要找准问题症结和问题阻点,深入剖析原因,既要“点对点”整改,做到改到位、改彻底,又要做到举一反三,建立长效机制。
要坚持精准帮扶,聚焦“五个一批”,加快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落实。要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对照年度工作计划和夏季攻势要求,全面排查工作落实进度。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危房改造、生态保护扶贫等凡是贫困村贫困户应享受的政策和该兑现的资金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落实到村到户。
要坚持扶贫项目实施半月调度机制,压紧压实项目责任人责任,加快各类扶贫项目实施进度,确保扶贫项目6月底基本完成,并按照要求及时做好项目验收和资金拨付工作。
责任单位:镇国土所、镇水保站、镇人社所、镇财政所、各村。
(五)完善基础信息工作。
要全面核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镇扶贫工作站对发现的疑点数据要组织实地核查,及时修正完善,确保数据真实准确。
要围绕普点内容,全面梳理、规范整理村级档案和贫困户档案资料。各村完善的重点要求:(1)检查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手册》内容必须与家庭真实情况、扶贫信息系统相一致、帮扶措施与帮扶成效必须相统一。(2)《扶贫手册》必须存放在家,户袋资料与村存放的户档资料必须完全一致。(3)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识别、帮扶和退出资料务必完整、支撑材料必须齐全。(4)边缘户和监测户的佐证资料务必准备并且充分有力。(5)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政策措施务必落实到位,排查表中的各项帮扶措施必须填写齐全。(6)有关证件(如残疾证、慢性病证等)务必办理并存放户袋。(7)对特殊情况户(如不能正常回答问题的农户等)务必准备情况说明、张贴告示或相关证明材料以及“明白人”。(8)所有村“两委”主要负责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扶贫专干对所在村脱贫攻坚基本情况、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和项目实施情况以及程序环节、取得的成效等必须做到清楚明白、熟知在心。
责任单位:镇扶贫工作站、各村。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全镇脱贫攻坚专项集中行动是补齐短板弱项,提升脱贫成果,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普查的重要抓手。各村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严格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全面开展走访,扎实做好帮扶工作。
一、建设原则和整体目标
1、依托全市文明村称号,创新社会管理、挖掘文化底蕴,倡导文明新风,打造文明和谐新村;
2、依托环境资源优势,做好产业与党建、“三送”结合文章,打造蔬菜示范基地、江南优质大米生产基地;
3、依托同年寨-谷山旅游区,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打造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休闲旅游村。
二、主要建设内容
1、党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建基础。抓实党建示范村建设,“”正常,落实“两委”任期目标及年度计划,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党内关爱机制建设,建立关爱困难党员“一卡通”制度,实行“五必访、三必须”制度,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抓好党员发展工作,特别是一村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锻炼工作;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严格管理,强化培训,抓好远程教育、学用转化和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加强村组干部及后备干部的管理与培养;着力推进“先锋创绩量化积分”制度和“民情家访”活动。
2、“三送”:建立“三送”活动全覆盖、常态化机制,完善“两服务双落实”工作机制,干部联系群众全覆盖,解决群众问题诉求常态化。加强“两服务双落实”便民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硬软件设施,管理规范有序;创新活动载体,坚持定期接访与走访相结合,扩大为民服务覆盖面;加强村级工作站与镇便民服务中心衔接,提升为民服务效率,确保三代三帮成效、便民服务作用发挥较好;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志愿者服务群众、服务基层,加速推进一批群众急迫、受益广的小型惠民项目建设,使群众在“三送”活动中真正得到实惠。
3、新农村建设:以圩街道、村部周边3个建设点为主,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实施清洁工程,加强周边环境整治,提高农民素质,完善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全力打造全县2012年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休闲旅游村。
4、扶贫开发:积极做好中央苏区县扶贫开发项目工作,完成困难群体调查摸底;做好扶贫项目申报工作,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做好扶贫项目实施工作,着力实施通组公路硬化、水陂水圳修建、安全饮水、清洁工程等民生工程,明确责任,抓好监督;大力实施困难户集中建房工程;大力扶持发展半夏、蔬菜、优质稻、大米加工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积极打造全县一流蔬菜示范基地、江南优质大米生产基地。
5、创新社会管理:积极创建人民调解机制,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和人民调解组织,软硬件规范,工作常态化;建立群众治安联防承包工作机制,开展群众自愿捐赠活动,组建村义务治安巡防队,开展治安业务培训,加强治安巡逻,治安承包机制健全、群众参与率达到90%,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7%。
三、主要工作措施
1、走访调研。2月底开始,由镇里9个副科级领导带队,分片、分工作包干,对村进行全覆盖式走访调查,征求建设意见,摸清情况。
2、规划设计。3月20日前,由各工作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建设项目、资金预算、责任干部和完成时限。4月10日前,由各具体负责的领导完成通组公路硬化、水陂水圳修建、困难户集中建房工程、蔬菜基地建设规划、预算等。
3、环境整治。一是圩街道、村部周边整治。主要是道路及两边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休闲区规划设计、建设,体育器材安装等;二是阳光三村等新农村建设点环境整治提升;三是从土墙背加油站至村水泥路及两侧环境整治。本项工作在4月10日前完成。
4、具体实施。各领导根据分工负责的原则,按照建设项目实施要求,狠抓施工、抢抓进度、确保质量、按时完工。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为做好本项工作,镇党委决定成立村综合精品示范点建设领导小组
2015年11月1日,贵州省农村信用社黔南审计中心在罗甸县边阳镇举办精准扶贫示范镇启动仪式暨黔南农信首期“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开营典礼。全州12家行社52名学员在省联社黔南审计中心的悉心指导,金融办、人行、银监等部门的亲切关怀,罗甸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县信用联社和边阳镇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和边阳镇直各单位和村支两委的密切配合下,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特训目标任务,达到预期目的。
创新金融扶贫模式 切实解决民生难题
“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历时8周,52名学员每天早上6∶30准时晨练后,召开晨会、背上挎包和水壶,开始训练。8周时间所有学员车辆行程36620公里,徒步行走8163公里,爬山涉水、披星戴月、风雨兼程,足迹踏遍了边阳镇529平方公里每一寸土地,惠及近10万群众,在边阳掀起了一场金融精准扶贫的热潮,为农信人在广大群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全面真实扎实开展信用工程回头看。累计走访农户15553户,建立农户经济信息档案15185户,评级授信3156户,授信金额8712万元。其中,走访见面贫困农户1876户,建立贫困农户经济信息档案1732户,评级授信269户,授信金额262万元;走访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1209户,建立经济信息档案337户;走访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2户,建立经济信息档案15户,授信金额50万元。
创新“金融夜校”授课方式,接地气结硕果。按照“金融夜校”进村组、进商户、进学校、进园区、进单位“五进”活动的要求,学员们走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学校操场、学校教室、集镇街道,累计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夜校151场,播放贵州农信系列微电影88场次,发放宣传折页5000余份,现场为群众解决问题430个,惠及群众5000余人。讲老百姓听懂的话,举老百姓身边的例子,多措并举普及金融基础知识,在边阳镇形成“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的良好氛围。
信合村村通“升级版”建设实现新突破。集训期间,罗甸联社完成边阳镇34个行政村信合村村通“一点五站”升级版建设,建立了34个行政村返乡农民工金融服务点,开展特约商户巡查指导59户次,现场解决问题100余个,变“村村通”为“村村懂”“村村用”,“户户懂”“户户会”“人人用”。
金融精准扶贫政银互动迈上新台阶。“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累计召开村组干部见面会(座谈会)49场,参会人员近500人,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讲清、谈清政策及目的、意义,得到村支两委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与此同时,在村(居委会)建立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35个,以油海村为试点,明确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职责,为“特惠贷”及其他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把好第一道关。
勇担社会责任 传递温暖关怀
贵州省联社黔南审计中心审时度势,先试先行,创造性地在全州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聚全州农信之力贯彻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既响应党和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又能锻炼队伍、提高员工素质,凝聚强大正能量,为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带来很多启示。
必须重视信用工程。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指出,现在群众面临贫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资金,二是缺技术、缺技能。信用社把资金解决了,政府就能将其余问题解决。要让农民能贷到更多的钱,就应该走信用贷款道路,让贷款能更精准的贷给贫困户。书记的话,语重心长,既是期望,更是要求。实践证明,解决资金问题,信用工程建设就是最好的抓手,关键是要坚持全面真实扎实。罗甸县委、县政府于2015年9月7日召开了罗甸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现场推进及金融精准扶贫试点工作大会,出台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实施意见,力争到2016年,确保到2017年成功创建信用县。罗甸县信用联社和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行动,先后联合召开了边阳、木引、罗悃、沫阳、逢亭、茂井等乡镇创建信用镇及创新金融服务支持脱贫攻坚大会,签订银政合作协议,创新开展了信用工程“四位一体”双向承诺活动,掀起以信用工程为抓手支持大扶贫战略行动的热潮。
必须制定落实方案。罗甸联社先后制定出台了《县联社2016-2020年实施脱贫攻坚金融服务行动方案》《县联社创新金融服务信贷支持精准扶贫指导意见》《信用工程建设“四位一体”双向承诺活动方案》《边阳创建金融精准扶贫示范镇实施方案》,以木引镇为试点与镇政府联合下发了《创新金融服务信贷支持木引精准扶贫和12个行政村实施方案》。
必须创新产品和服务。在全面推广“特惠贷”产品的基础上,罗甸联社结合“五个一批”工程和罗甸大扶贫战略行动,正在研发针对易地扶贫搬迁的“新农居”农户住房按揭贷款、针对产业扶贫的“红湖贷”水产养殖和钓棚贷款等一系列精准扶贫信贷产品。以边阳镇油海村为试点,探索建设村级“两校一站一基金”(金融夜校、金融扶贫学校、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和小额信贷风险代偿基金)的集“融资、融惠、融智”“三位一体”的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模式。
必须转变工作作风。首期“金融精准扶贫特训营”带来最大的收获和启示就是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转变工作作风,重拾农信人的“挎包”精神。只有进村入户与每家每户拉家常、问需求、摸情况,才能做到精准扶贫。只有与县直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两委合作互动起来,才能形成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
与此同时,本次特训营还倡议发起“暖冬”行动,得到北京、南京、广州、贵阳等地爱心人士的关注、关心和支持,累计收到各类物资140袋,受惠群众500余人,让困难群众这个冬天不再冷。罗甸县联社与特训营学员自发捐款捐物建立关爱行动基金,深入养老院、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特困户家中,捐赠各种物资、现金累计金额5万余元,帮助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亲人通话16次,通过贵州农信微信平台帮助走失儿童信息。“暖冬”关爱行动在全县引起强烈反响,进一步彰显了贵州农信脱贫攻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落实联动责任 开展真情帮扶
所谓“四五六”法,就是四查看、五评估、六到位。
四查看主要是通过查看农户的一些外在的物体或比较直观的印象,来判定农户的贫困状态。
一看住房和耕地:住房情况是能比较直观查看的东西,把住房列为查看的第一项,按房屋结构和人均居住面积进行分类。
耕地的多少和质量决定农户种植业方面的收入,也是反映农户生活状况的一个基础条件,按照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浇地面积和耕地等级进行分类。
二看技能和牲畜:掌握一定的技能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一种手段,掌握的技能越多,可选择从事的就业机会也多,相对的增加收入的机会也多,按照掌握技能的数量和熟练程度进行分类。
养殖业是扎赉特旗的主导产业,所以把人均占有牲畜也作为查看的内容,并依据占有牲畜的数量分类。
三看学生和劳力:主要看农户家庭供养大学生情况,供养的大学生越多,家庭负担越重,生活就会越艰苦。依据供养学生的多少进行分类。劳动力的多少和年龄结构决定该农户增收致富能力的大小,按劳动力多少和年龄情况进行分类。
四看疾病和残疾:因病因残致贫一直是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患有严重疾病或残疾程度比较深的不但不能参与劳动,反而还要接受治疗,也就是说,不但不挣钱,反而还要花钱,根据得病和残疾程度进行了分类。
“五评估”主要是通过测算、评估一些内在的东西,来判定农户的贫困程度。
一评收入:通过对农户家庭全部收入的评定,来判断该户在本组中所处的位置。收入分:工资性收入(农户家庭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通过劳动获得的收入)、经营性收入(农户家庭经营的一二三产业获得的实物和现金收入)、财产性收入(农户家庭财产出租和金融资产增值收入)、转移性收入(农户家庭成员无需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等)和其他收入。在评定收入的时候,一方面根据户主的口述和村组干部平时的掌握,另一方面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推算,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评定收入。
二评支出:支出主要有生产经营支出(农户家庭经营产业发生的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生活消费支出(农户家庭衣食住行和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非消费性支出(农户家庭成员缴纳的税金、利息、赡养支出和经常性的捐赠或赔偿支出等)和其他支出,评定方法和收入相似。
评农具三:农具主要包括收割机、拖拉机、农用三轮、播种机、抗旱设备等。把农机具全部进行评估折价,依据标准是农机具购买时的价格扣除折旧(按正常使用寿命10年计算,一年折旧10%),把评估后的价格进行汇总,然后按照一定的额度进行分类。
四评交通:交通就是指农户家中拥有的交通工具,包括家庭轿车、摩托车、助力车、自行车等,依据农机具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汇总,然后进行分类。
五评家电:家电主要包括家用电脑、电视机、电冰箱、太阳能、手机、洗衣机、音响等。依据农机具的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汇总,然后进行分类。
“六到位”即工作程序,通过“六到位”工作程序,对符合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最终确认。
一是调研到位。旗县和乡镇要成立工作调研组(以下基层干部为主),深入到嘎查村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农牧民整体生活状况、资源优势和存在问题等进行实地调研,根据调研情况,撰写调研报告,制定实施意见和帮扶规划。
二是申报到位。农户根据自家的情况,向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如实进行申报,嘎查村要根据总体申报情况,结合本地区的实际,对符合条件但由于其他原因自己未能申报的农户进行推荐,推荐名单也要通过嘎查村的评议,并进行公示。
三是评议到位。村民委员会对申报和推荐名单进行汇总,并按“四查看、五评估”分类情况对名单进行排序,依据旗乡两级下达的规模指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对分类情况和申报名单进行评议。采取了投票的方式,对贫困户进行票决,并将评议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上公示7天以上。
四是审核到位。乡镇成立贫困户识别确认工作审核领导小组,对通过村民小组评议的名单,根据旗里下达的规模指标和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当地的贫困现状,进行认真细致的审核。将通过审核的名单上报到旗扶贫办,反馈给嘎查村进行公示。
五是评审到位。旗县抽调民政、统计、残联和扶贫部门人员成立评审工作委员会,对经过乡镇审核的申报名单进行最后的评审。将通过评审的名单反馈给乡镇,要求乡镇按照最终名单对贫困户进行建档立卡,并制定帮扶规划,并反馈给嘎查村进行公示。
六是公示到位。农户申报后,村委会负责将通过村级评议的农户申报名单和村委会推荐名单进行第一次公示;乡镇审核结束后,将名单反馈到嘎查村进行第二次公示;旗县评审结束后将最终名单反馈到嘎查村进行第三次公示。每次公示的时间不少于7天。
为了使“四五六”法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扎赉特旗扶贫办设计了“四五六”调查表。“四查看、五评估”共涉及9个大项、17个小项,每个小项后面又分为5个具体查看内容,分为:A、B、C、D、E五类,为了统一口径,统计汇总时以C类为基准,1个A类顶3个C类,1个B类顶2个C类,2个D类折合1个C类,3个E类折合1个C类,C类越多说明贫困程度越深。最后按得到C类的数量对调查的贫困户进行排序,通过“六到位”程序,确定贫困户。
几点体会:
一是勇于探索就能闯出新路。“四五六”法提出的时候,还没有一个详细和规范的实施方案作为依据,为了能全面地反映农户的真实情况,表格设计得比较细,感觉比较麻烦。现在国办和区办的实施方案已经下发,方法简便易行。以此为依据,删繁就简,查漏补缺,就能进一步做好建档立卡工作。
二是评估要力求准和实。开展“五评估”时,部分农户心存顾虑,不讲实话,评估出来的数据不准。把村民组长吸纳到调查组中,在评估时,村民组长现场监督,提醒农户如实提供基本资料,此举大大降低了评估误差。
三是评议方法要适当。评议时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既回避矛盾又保证评议真实准确。在实践中,采取了投票表决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是测定规模很重要。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人均收入为主要依据的测算方法:
乡镇(嘎查村)贫困人口规模=乡镇(嘎查村)农村人口数×全旗贫困发生率÷乡镇(嘎查村)人均收入水平系数。
一是高度重视。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政治工作和底线工作来抓,定期召开碰头会议,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强化责任。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股室、乡镇财政所长为成员的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周密部署。局党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调度财政扶贫工作,财政评审每两月出台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项目预算最高限价表,对村级扶贫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对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级自行组织实施,对40万以下的项目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确保扶贫资金用得下、用得快、用得准、用得好。特别是2017年8月以来,对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进度,做到一月一调度,一周一通报,督促项目单位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四是强化制度建设。为确保统筹整合工作顺利开展,我县出台了炎陵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8号)、《炎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方案》(炎政办发[2016]24号)、关于推广小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的指导意见(炎政办发[2017]44号)等一系列文件。
二、资金的整合和监管情况
2016年-2018年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共计59118.3383万元,其中2016年8511.12万元,2017年32446.3334万元,2018年18160.8849万元。
2019年计划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5810.65万元。
在资金监管方面,县财政部门严格按照上级决策部署,抓细制度建设、抓好资金筹措、抓准资金投向、抓严资金管理、抓实监督管理、抓紧问题整改,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一)抓细制度建设
——出台了《炎陵县人民政府关于创新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机制实施精准扶贫的意见》(炎政发[2016]18号)文件,成立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年度统筹方案的确定、项目实施、督办检查、验收考评等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落实和监管,制定统筹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财政资金有序统筹、有章可循。
——制定了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办法发[2016]53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每年制定了《炎陵县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制定了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明确了资金整合的范围及整合程序。整合的范围包括中央、省、市、县财政安排用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中央层面主要包括: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水土保持补助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20项;省级层面主要包括:扶贫专项资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专项资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一化四体系"建设的资金除外)等19项。
——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先后下发了《炎陵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8号)、《炎陵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炎政办发〔2016〕75号)和《炎陵县精准扶贫产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炎扶发〔2016〕2号),就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审批、拨付、管理和监督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同时,简化资金审批和报账流程,确保扶贫资金用得下、用得快。财政评审每2个月制定一次小型公益工程项目预算最高限价表,对村级扶贫工程造价实行动态管理,对2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级自行组织实施,对40万以下的项目实行“四自两会三公开”模式。
(二)抓好资金筹措。严格按照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范围,应整尽整。
(三)抓准资金投向。严格按照《湖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湘财农〔2017〕21号),围绕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改善小型公益性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等方面,确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支出范围,2017年明确统筹整合的资金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 “七个一批”和“六大工程”安排使用,落实定资金、定项目、定责任、定时间的“四定”原则。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转移就业、农户补助等方面,不得用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讯设备各项支出、各种奖金、津贴和福利补助等与脱贫攻坚无关的支出。2018年以后,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发展两个方面。
(四)抓严资金管理。一是实行专人、专户、专账核算。二是建立了项目资金台账。各乡镇、县直相关单位依据下达的扶贫资金使用计划,按照项目文号、项目地点、项目名称、项目内容、资金规模、支出金额等要素,建立了项目资金使用台账。三是全面推行公开公示制度。县级方面,炎陵县涉农整合年初方案、调整方案和全年下达的整合资金计划均在炎陵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站长期公示。村级方面,村级实行扶贫项目行政村公示制度,切实提高脱贫攻坚工作透明度。在贫困村村部设立脱贫攻坚公示专栏,明确专栏的扶贫政策、扶贫资金项目、贫困对象管理等公示公告内容,同时公布项目监督单位及监督电话,并留影像资料备查。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让全县相关财务人员、扶贫帮扶工作队员和村干部知晓熟悉财政扶贫政策。
(五)抓实监督检查。一是严格纪律监督。扶贫、财政、审计每年对统筹整合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二是严肃追责问责。对全县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使用进展情况实行一周一排名、一周一通报。县人民政府对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当月各个项目进度排名倒数第一及整体进度排名倒数第一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三是扎实开展股所共建。局班子成员和相关股室每月下乡镇财政所,对乡镇扶贫资金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核查,指导乡镇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掌握乡镇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动态,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六)抓紧问题整改。一是严格按上级要求抓整改。三年以来,国家、省、市级多次对我县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情况进行了专项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各类问题,县财政局根据反馈意见,列出问题清单,下发整改督办通知单,要求相关单位按时整改到位。二是审计抓整改。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专门的审计组,对所有涉及扶贫资金管理、分配、使用的县直单位、乡镇、部分村进行全面审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县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反馈给相关单位,相关单位按时进行了整改。三是全面自查抓整改。县财政局组织局纪检、监督股、乡财服务中心对所有贫困村扶贫资金、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管理、使用进行全面自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即查即改,目前已全部整改到位。同时,对群众举报问题进行专门调查,一个一个核实,及时回复举报人,并将核查结果及时报告省财政厅。
三、统筹整合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及取得的成效。
炎陵县始终以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首要责任、第一民生、苦战硬仗,举全县之力朝着脱贫摘帽目标扎实推进。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初始贫困人口8164户26761人,贫困发生率16.57%,贫困村66个(建制村合并后调整为54个);2014-2017年,全县累计脱贫6633户22881人,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017年12月,通过市初审;2018年2月,通过省核查,在全省5个同类县中,贫困发生率最低(0.6%)、群众认可度最高(98.49%);6月,通过国务院专项评估检查,错退、漏评均为“零反馈”;8月3日,经省政府批准宣布脱贫摘帽。主要围绕“五个字”做文章:
(一)驱“贫”——让产业收入多起来。牢牢把握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这个脱贫的关键,千方百计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起来、“腰杆子”硬起来。文化旅游方面。打好炎帝牌、红色牌、生态牌,基本形成“一心一环三大版块”旅游格局,炎帝陵创5A进入冲刺阶段,标语博物馆成功创4A、云上大院成功创3A,神农谷旅游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带动39个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48家休闲山庄、412家农家乐加速发展,帮助5600名群众就业创业,其中贫困人口2112人,人均增收1.8万元。绿色农业方面。“一带八基地”成为群众脱贫致富“主阵地”,带动6096户18846名贫困人口,户均年增收6800元。特别是炎陵黄桃连年产销两旺,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湖南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炎陵县获评“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生态工业方面。“一区两园”扩大到11平方公里,炎陵工业集中区进入全省园区综合排名20强。把握贫困县IPO“绿色通道”机遇,成功引进欧科亿、国声声学、全康智能家电等3家投资10亿元以上的预备上市企业,入园企业发展到14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6家,安置就业1.4万余人,带动2692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5万元。
(二)治“穷”——让内生动力活起来。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他们的心更热、腰更直、手更勤。“扶志”。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正向激励,引导和帮助贫困户从精神上立起来、强起来、硬起来。“扶智”。突出抓教育扶贫,开展“千名教师扶贫大走访”活动,通过教师进村入户比对确认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做到精准资助“一个不漏”、控辍保学“一个不失”、条件改善“一所不差”,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无1人因贫辍学。“扶技”。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和“两后生”, 帮助缺技术的贫困劳动力掌握致富技能,实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开发生态护林员、生态管护员、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728个,引导和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增收。全县农村贫困劳动力累计转移就业6658人,占59.5%。
(三)解“困”——让基本保障强起来。坚守底线,突出重点,政策始终向贫困户聚焦、向贫困人口叠加。保障“房子”。扎实推进“三大工程”,实现“居者有其屋”。坚持定户、定点、定标、定期、定责、定业的“六定”举措,分2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34户4013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按照“一提三分一统”的思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8327户,其中贫困对象农村安居工程2543户;兼顾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完成6122户农村土坯房集中整治,拆除5366栋闲置、废弃、空心破败的农村土坯房。保障“身子”。大力开展健康扶贫,形成了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综合保险、特殊医疗、便民服务“六重保障”。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结算服务。贫困患者县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90%以上,5452人纳入国家健康管理系统实行分类管理和救治,有效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保障“底子”。针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兜底脱贫,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县农村低保对象1349户2940人,其中兜底对象294户516人,兜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最低保障网。实施生态扶贫,投入补偿资金6568万元,让贫困群众既守住身边的“绿水青山”,又从“金山银山”中分享红利。
(四)提“质”——让村容村貌美起来。实施“六大工程”,贫困村、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交通更通畅了。投资14.59亿元,完成国省干线公路提质改造161.51公里,建设农村公路808.22公里,危桥、渡改桥25座,客运站场224个。饮水更安全了。完成水利设施投资3.67亿元,100%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其中91.7%的行政村通自来水。网络更发达了。光纤宽带和手机4G信号全覆盖,农户100%通生活用电,农网改造全面达标,51个村级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环境更优美了。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4.38%,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及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文化更丰富了。全县人均文体设施面积2.07㎡,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文体器材等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乡村旅游更兴旺了。纳入全省“神奇湘东”文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39个贫困村纳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发展星级乡村旅游点42个。
(五)担“责”——让结对帮扶实起来。全面压实“五个责任”,严格遵守“五项制度”,坚决兑现“五个不论”,结对帮扶做到“身入”“心入”“深入”。“身入”,就是贫困村、非贫困村帮扶工作队全覆盖,贫困户帮扶干部全覆盖,累计开展“大走访”21.46万人次。“心入”,3641名帮扶干部深入千家万户,开展“三同五好”2.59万人次,成为最感人、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深入”,根据“贫困户所需、帮扶干部所能”,实打实为群众解决问题,帮助贫困户实现各类“微心愿”2.16万个。“大走访”经验获省委《工作情况交流》刊文推介。
四、涉农整合资金中农林产业发展项目资金成效典型案例
炎陵县发展黄桃产业推进精准扶贫
炎陵黄桃生长于炎陵县海拔300-1200米的深山之中,得益于充足的阳光、凉爽的气温、昼夜温差明显的独特气候以及松软肥沃的土壤条件,“炎陵黄桃”具有果形周正、颜色橙黄、甜度适中、酥脆可口,香气浓郁等特点,受到市场的青睐。该产业已经成为炎陵县带领广大老百姓脱贫致富的主导农业产业,炎陵黄桃线上线下热销,并带动炎陵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发展,对促进农民脱贫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2784户8152名贫困人口因黄桃种植直接受益,年人平增收约8500元左右。获“湖南十大农业品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优质黄桃之乡”等荣誉和称号。它集精致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多个现代农业元素,是炎陵农业发展史上一个成功的范例,“炎陵黄桃”也成为了炎陵县一张响亮的名片。
一、目标任务及完成情况
(一)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环林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总面积115142.2亩,按每亩14.75元,总投资169.83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385.13亩,按每亩155元,总投资36.96万元。
2.序时进度。1-12为常规管护,12月底完成资金兑现工作。10月前完成农户考核;11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全面完成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9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的方式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二)草原生态保护(牵头单位:环林局责任单位:农牧科技局)
1.目标任务。11个贫困村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其中享受禁牧补助2.5799万亩,按每亩7.5元,总投资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9.5265万亩,按每亩2.5元,总投资23.81万元。
2.序时进度。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和退牧还草工程。1-3月,收集年度补奖基础数据资料;4-6月,完成年度草补实施方案的编制报批;7-9月,开展草原巡查、生态监测,启动牧户考核;10-12月,完成牧户考核,将2017年度草原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补奖资金兑现到户,完成率100%。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超前完成兑现工作。
(三)地质灾害治理(牵头单位:环境保护和林业局,责任单位:国土资源局)
1.目标任务。
2.序时进度。
3.完成情况。已于10月底全面完工,超前完成。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积极上下对接到位。为确保2017生态扶贫专项目标任务尽早实施,个各相关单位理清扶贫工作发展思路,认真梳理扶贫建设项目,积极主动地与州级主管部门就2017年度生态扶贫工作进行了多次衔接,与县发改、县扶贫、县财政等生态建设扶贫专项责任部门积极联系和沟通,并组织工作人员就生态扶贫专项工作与各乡镇逐一、逐项对接,确认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需求,核实生态扶贫项目清单,明确工作责任主体。在充分对接的基础上制定了目标任务,梳理出工作计划和资金投入情况,明确了时序进度和工作责任主体。
(二)制定方案,层层细化落实到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拟定了《生态建设扶贫专项2017年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生态建设扶贫的年度目标任务,成立了生态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细化了工作措施,制定了时序进度,落实专人专班负责工作推进,并重强调了年度重点工作和对工作进度作了详细安排,确保生态扶贫项目落到实处。
(三)积极筹措,确保项目资金到位。2017年,退耕还林工程落实资金754万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7.9万亩,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面积2.9万亩,(其中涉及2017年“摘帽”贫困村16个、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面积3426.53万亩,9月底通过“一折通”兑现资金53.11万元);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落实资金2120.2万元,继续依法有效管护全县集体公益林143.73万亩(其涉及16个“摘帽”贫困村4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集体公益44212.70亩。9月底将兑现集体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65.21万元);落实11个贫困村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资金19.34万元,草畜平衡奖励资金23.81万元,已于10月底前通过农村信用社以“一折通”一次性兑付到农户手中;落实梭坡乡共布村1处排位除险工程资金46.13万元,并于10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四)强化保障措施
1.加强生态用地用途管制。根据我县自然资源差异、现有开发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重点保护的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严格生态资源监管,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红线行为。在上级林业主管部门指导下,结合本县实际,科学制定生态用地项目禁限目录,控制城乡建设使用生态用地,限制工矿开发占用生态用地,确保全县生态资源不减少、生态功能不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2.加大生态治理投入。根据我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实际,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州财政的支持,加大地方公共财政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我县生态治理,积极落实各级财政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维护补助制度,确保生态项目的落地实施。
3.增加农牧民生态收入。以《农牧民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和管护暂行办法》为指导,制定出台全县支持农牧民直接参与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地方性政策,鼓励农牧民组建管护队、造林队、防治队,参与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增加农牧民生态建设管护收入。鼓励农牧民有偿转让生态景观资源使用权,参与旅游企业经营等,增加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收入。
4.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和禁牧休牧巡查制度,加快推进农牧区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庄园式生态牧场或联户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发展庭院经济;深入推进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经济林木(果)权证、村级农民互助担保合作社为主的林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盘活森林资源资产。
5.构建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以生态扶贫工作为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各类技术人员;加大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构,按工作需求配备人员和设施设备。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人员队伍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使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加强优良林(草)种快繁、森林高效培育。加强林业、草原科技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林业、草原科技标准体系。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提升我县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利用水平和效益。
6.建立健全生态扶贫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扶贫考核评价制度,将生态扶贫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增减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始终坚持贯彻环保“三同时”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和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有责任的领导干部严肃追责。
三、下一步工作
深入推进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工作,创新建立“合作社+金融+主导产业”、“合作社+金融+贫困户”等服务模式,积极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有效扩大农村金融资源供给,逐步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创新精准扶贫帮带模式,助推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为争当“五个示范”、加快实现“三大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二、主要措施
(一)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一是依据各村资源优势和群众意愿,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建设。二是争取市联合社对辖区主导产业相关建设项目的倾斜支持力度,对承建产业发展项目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涉农贷款、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三是加强产业培训、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配套服务,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主导产业。
(二)提高涉农金融供给。一是充分争取市联合社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引导辖区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向合作金融部门争取信贷产品,开展扶贫互助金融帮扶,多渠道、多层次满足主导产业和贫困户信贷需求。二是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提标,积极探索针对主导产业的保险品种,落实贫困户人身财产扶贫小额保险全覆盖。三是降低涉农融资成本。争取脱贫产业项目贷款予以一定财政贴息,除小额扶贫信用贷款外,一般贫困户涉农贷款每年由市财政贴息30-50%,重点贫困户予以全额贴息。对积极发展主导产业、吸收贫困户较多的联合会会员单位在市联合社给予一定程度的担保费减免(其减免部分由市财政补贴),并免收农合联会费。
(三)完善服务网络。一是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加合会及市农合联,进入市农合联组织体系,网络辖区内90%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人口。二是配合市农合联延伸服务网络,在重点区域建立基层惠农服务网点,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三是借助金融网格化建设,有效实现村级主导产业和贫困人口普惠金融的全覆盖率。
(四)创新扶贫帮带模式。一是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就近吸纳贫困户,提高贫困人口组织化程度,帮助其发展主导产业、增加非农收入。二是引导优质的联合会员单位,与贫困村、重点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兴建产业基地,发展主导产业,开展精准帮扶。三是发挥联合会的纽带作用,对贫困村、重点贫困户开展无偿的产业培训、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服务,帮助其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实现增产增收。
三、实施步骤
此次活动从2016年1月下旬开始,至2015年5月结束,分三个阶段开展。
(一)动员部署阶段(1月底至2月中旬)
成立“农村合作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合作金融扶贫”实施方案。充实、完善办事处联合会,开展村级联合分会试点。
(二)组织实施阶段(2月下旬至5月20日)
1、2月底以前,全处50%以上的行政村成立联合分会。开展走访慰问和调查摸底,了解贫困人口信贷需求,帮助贫困村找准产业发展方向,确立脱贫主导产业。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管理暨诚信教育、金融知识综合培训、送金融知识进农村等活动。
2、3月底以前,开展联合会员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兴建产业基地,发展主导产业:开展“金融服务网络零距离”、“信用体系整处推进”、“诚信宣传和诚信意识教育”等主题活动。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推出扶贫信贷产品,推进贫困户评级授信及信用贷款工作。
3、4月底以前,全处所有的行政村成立联合分会,通过市农合联组织体系,网络90%以上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人口。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房屋等资产确权登记颁证和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建设。
4、5月20日以前,持续开展产业政策、生产技能、经营理念等系列培训活动。建立村级金融网格,实现“小额扶贫信用贷款”全覆盖。健全“合作社+贫困户”的风险防控联动机制,强化风险防控。
(三)总结阶段(5月20日至5月底)
1、各单位对开展活动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撰写总结报告。
2、根据工作安排,表彰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办事处分管领导为组长,办事处联合会及各村联合分会为成员的金融扶贪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相应工作专班。建立办事处、市农合联及金融机构多方沟通协调机制,确保工作有效开展。
(二)加强风险控制。一是对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信用状况、生产能力等进行详细调查,精准分类。依据不同类型,执行有区别的金融扶贫政策。二是严格落实“合作社+贫困户”的风险防控联动机制,加强信贷资金的跟踪管理。三是根据市农合联要求强化风险处置,综合运用产权赋能、转移就业、社会救助等措施,提高贫困人口贷款履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