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绘画毕业论文

绘画毕业论文

时间:2022-08-07 05:42: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绘画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绘画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实用绘画 专业 研究

21世纪,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艺术产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而对“实践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大大超越了对单一知识型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作为专门培养实践应用技能人才的院校,其为社会培养符合艺术市场需求的专业美术人才的目标也越来越迫切。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艺术形态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是专业体系课程理论及教学方法的陈旧制约着艺术培养技能的发展。例如绘画基础教学方法,特别是在50年代引进的前苏联契斯卡柯夫等教学法的影响下,教师主要侧重灌输式的训练,由理入道。学生不适应在“大艺术、大绘画”观念下进行绘画基础的学习,而此项训练又是当代艺术工作者所必备的全面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绘画艺术教学进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旧的教学方法要改革,新的现成教学方法尚未成熟,这些成为制约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

独立学院作为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基地,结合研究性学院的成熟课程理论与市场的实际发展方向,重新构建并完成实用绘画专业的建设,通过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及时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优化实践教学课程布局,搭建产教结合平台,办出专业特色,惟如此,才能够在艺术教育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亦才能适应时展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部、财政部发出关于批准第三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通知,规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执行,教育部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任务书》进行检查和验收。我国多所高等学校都进行了特色专业的建设,但是独立院校艺术系的特色专业建设尚须不断地深入研究,因此,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方案的确立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用绘画专业是一门涉及艺术和市场两大领域的专业课程,但作为独立学院对实用绘画专业的研究近乎盲区。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加以探讨与分析。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艺术系实用绘画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能力较强的绘画专业人才,通过在校期间严格的专业教学与市场接轨的技能训练,学生毕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我们立足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在专业方面奠定稳固的理论和技术基础,掌握从事艺术工作的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为继续提高准备必要的条件。因此,高校要特别注意加强基础理论课,建设为加强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使课程的内容密切结合艺术实践,恰当地联系当前艺术市场活动,以求理论与实际更紧密地结合。

具体来说,为实现“厚基础”、“重实践”的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

1.强化基础理论教学,夯实基础。

为了实现实用绘画专业的优势互补,我们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增加了不同方向的模块学习。如油画方向模块、版画方向模块、国画方向模块等,各方向都系统学习理论课程,从而使学生在系统学习某一方向专业课程的同时又能够对其它学科专业的主要课程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基本理论素质。同时,我们利用多学科方向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打通一系列的优质课程。学院倡导教师在基础教学中严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建设等多种手段强化基础教学。此外,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优秀艺术人才培养打下厚实的基础。

2.重视基本技能培养,强化学生专业基础。

独立学院艺术系以培养艺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尤其重视。我们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整,进一步突出基本技能类课程的重要地位。我们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制定相应措施,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强化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完成基本课程学习后,方可进入工作室。

3.具体的专业课学习中突出教学方案中的实践性,解决教学内容陈旧、实践教学内容较少和社会适应性不足的问题。

独立学院在加强课程体系等软件建设的同时,还要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如建设艺术作品推广基地等,为推进产、学合作构建平台,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推进专业建设,使新专业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4.探索与改革教学方法与方式。

现阶段,高校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但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至深,一时难以摆脱“灌输式”学习方法,不适应大学开放式教学、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因此,高校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进行探索与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尝试“导引”的教学方法,以发挥青年教师的团队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宏观“导向”到微观“引领”,主讲教师通过理论讲授,从“方向”上指引学生“进入”所学专业。

课程结束时,师生共同展示、研讨,验证学习“结果”。教师个别辅导,从微观上抓好“过程”教学,解决更具体的技能训练及艺术素养细节上的直接熏陶,使学生真正能走进艺术,让学生了解教学的目的、目标。在每一次课程前后与学生对话、提问、讨论,形成融合式、对话式教学方式;采用举例讲解与板书相结合的形式,同时教师做局部的示范,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必要时可用模型示范、多媒体演示等手段:在每次主题训练过程中,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按不同模块的具体情况来划分训练时间段,进行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训练;欣赏经典美术作品,分析其中的形式要素、文化背景、符号意义、审美特征和艺术语言等,强调多视点的理解;举办学生作品橱窗展示汇报。并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分析和相互评价。

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是宏观“导向”,到微观“引领”。所谓的宏观“导向”是指选派一名主讲教师,利用第一天上课的第1―2节,将本学期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大致内容,与所开设的专业课之间的关系以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等串讲一遍。从“大方向”上指引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思想域。课程全部结课时,要求每位学生交一幅优秀作业,组织一次教学成果展览。并开展互动式现场教学总结研讨会(3―4名教师分单元作结课总结、现场答疑,每个班选1名学生代表总结学习心得),从宏观上验收教学结果,并将总结会过程整理为影像资料加以保存。所谓微观“引领”是指大班串讲后,学生分别回到自己的专 业课教室,由各班专业教师再结合“案例分析”等教学法,根据各班学生的个性,具体讲授每个单元的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绘画技能的练习。这样又从“微观”上抓好“过程”教学,解决更具体的技能训练及艺术素质细节上的直接熏陶。这样,学生上课前,先有了一个明确的整体的学习思路,然后能分班接受每位代课教师的不同风格,小班之间也可互相借鉴,从而形成在统一要求下的多样化风格的作业形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

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还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二者相互启发思维,促进发展使原来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在训练过程中强调思维的灵活性与艺术的敏感性的养成,重视对学生造型审美力的培养,以及最为重要的对学生自身创造力和独特经验的激发,最终使他们能够掌握视觉艺术的基本原理,又能够抛弃常规,脱离对传统观念的因袭,以真实独特的审美思维表达自己偏爱的形态,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世界里做出自己理智与情感的明确反应。与此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收集各种材料,发掘新的艺术语言魅力,使之更好地与现代艺术理念相结合,并启发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理解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及绘画基础与艺术创作基础的关系,将“由技人道”和“由理人道”的两种方式综合起来,帮助学生艺术的感觉和科学的思考,掌握具象与抽象的造型语言的表现规律。

5.改革培养方式,增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艺术教育更强调注重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艺术个性和素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要鼓励各专业教师在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倡导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或带领学生参与到具体实践中。针对要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定位,高校要鼓励教师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同时高校要建立健全实践激励机制,如设立学生艺术实践奖学金,对在高水平艺术比赛与评奖中获得荣誉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优秀艺术人才脱颖而出。

6.严格过程管理,重视毕业论文选题,倡导实践性强的研究。

高校学院要高度重视毕业论文工作,提倡选择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与学生实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性课题,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获得全面、切实的锻炼。学生论文的选题注重结合不同方向特点,多选取专业技能技巧研究的题目。

实行毕业论文(设计)评审和答辩制度。成立由专家教授及专业课教师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和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开展本专业的答辩工作。通过严格的答辩程序、明确的评分标准和科学的评价,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得到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实用绘画专业的教务负责部门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严格监督。教学部门与评审委员会密切配合,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准备、选题、指导、考核、答辩等环节进行阶段性检查和监督。

制定《艺术系常规教学检查管理规定》,各级教学督导机构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进行全程督导。为规范毕业论文评定,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等级评定标准》,要求专业指导老师、毕业论文评阅老师、答辩组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成绩评定。

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展览将择优演展,接受检验,力求全面、充分展示出学生四年学习的成果及达到的艺术水平。

7.推进“假期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活动。

“假期课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理念的具体而有效的形式,是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办学理念的革新,目的是让学生在各种场所、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学习,向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与经历的人学习。假期课堂是一种离校不离课的教学方式,是把与社会、行业和实践等密切结合的课程离开学校融入具体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方式。具体包括:①某些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直接由老师带领进行,如作品订单、艺术创作等;②某些课程一部分在学校开设,然后延续到艺术产业中。如一些适合于项目教学的课程;③具体的专业调查,如油画艺术的市场调查;④根据具体情况而进行的其他有效的方式等。

“实践”与“创新”是实用绘画专业教学的基本特点。学生假期除了休息以外,完全可以进行跨专业的学习和社会实践,并对前一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回顾总结,通过这个过程查漏补缺,调整学习认知。

8.迅速形成团队,进行重点的专项课题研究。

本文便是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项目基金项目的资助,编号:YS2009054。

9.其他方面。

思想道德是教育的核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都离不开对人的思想道德的教育,艺术教育更是如此,思想道德的修养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修养水平。学院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方面,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围绕教学组织有益身心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人格不断得到提升。高校要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开展多种主题班会、学术讲座等,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集体协作精神。

高校要高度重视体育活动,开展丰富的群众性和竞技性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也为学生从事艺术创作打下强健的身体基础。在课程内容方面,针对绘画专业学生的特点,高校要从实际出发,设置多样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把趣味性和健身性强、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补充到教学中。如可以开设的教学项目有健美操、太极拳、羽毛球、乒乓球等,使实用绘画专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上升。体现出良好的体育素质。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不再是建立一个封闭的堡垒,而是要营造一个开放的空间。对于独立院校艺术系实用绘画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只有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反复实践与研究,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改革,使教学实践与研究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实用绘画专业教育的研究是艰苦的,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独立院校实用绘画专业的艺术教育必将走向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丛书.人民出版社,2001.1.

第2篇

一般情况下,专业类的艺术生要有1一2年的素描基础,而高职类的学生70一80%的学生都没有,要想在一个学年的时间内掌握好素描,对初学者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简捷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用“结构素描”,而不是让学生把过多的时间、精力用在“调子素描”上,强调“结构素描”,而不主张“调子素描”,也是解决时间短,内容多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因为初学者对“调子素描”很难掌握,而素描的根本目的是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结构素描”可以更有效的体现这一点。

专业知识的教与学

专业知识的教学是体现一个学校最有特色的一面:师资水平的高低,学生能力的强弱,都会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专业特色的体现也成了社会评价一个学校教学水平好坏的硅码。“服装设计与制作”的专业知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设计、打版、推板、工艺制作能力,加强学生们对当前市场上的流行时尚、板型设计、专业设备的运用、市场营销、策划能力、车间生产管理方面的学习,所涉及的课程有《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机械原理》、《时装画技法》、《服装美学》、《服装专业英语》、《服装生产管理》、((立体裁剪》、《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服装CAO》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所占的比例占到40%左右,学生实践操作占到60%左右。例如在《服装生产管理》的教学中,可以带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纵深理解,并直接让学生接触到生产现场。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要求教师要掌握先进的专业理念、专业技能,并且要与当前的市场紧密结合。

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指导工作

虽然专科教育不象本科一样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环节,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和论文却不容忽视,该考核项目一般放在第三学年第六学期,让学生实习完毕或在实习的过程中把毕业设计内容和论文完成。作为高职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毕业设计要求,可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对于绘画基础好的同学,要求先画出设计效果图,然后制版.做成成衣;对于绘画基础差的同学,可借助服装CAO绘制服装效果图,然后输出款式图,再进行打板,制作成衣。如果条件允许,学校组织专场的动态展示会,刻录光盘或出版作品集,让学生在毕业时有资料保存,也可作为毕业留念。“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毕业设计不同于服装艺术设计的毕业设计,前者强调和注重的是实用性的成衣设计和制作,后者则侧重于夸张性艺术效果强的设计制作;前者尤其突出的是板型和工艺的要求,后者则更突出的是款式的变化、求异、色彩的和谐以及设计者人文思想的追求。作为“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论文的要求应体现在服装生产管理、工艺制板推板,服装材料的研究等方面,让学生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一些生产企业面临的技术性的难题,激发学生们去探索这些困难的勇气,从而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责任心、使命感。

学以致用,要从基层做起

高职教育的最大优势就是因地制宜,学以致用;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业以后,到企业马上就能应用,零距离对接。一般在第三学年5一七学期,学生要面临结课、实习就业的问题。提倡自主择业,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观点。实际操作起来也并不容易,尤其是“服装设计与制作”的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要面向基层,在车间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才能走向管理岗位,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受不了基层的锻炼,认为在车间和工人一起干,一是受不了那份苦,二是降低了身份;实际上这种思想的害处是很大的。“服装设计与制作”培养的就是学生的技能训练能力,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是该专业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的锻炼应该在企业的生产第一线,因为基层的磨练可以让我们掌握,熟知服装生产的各个环节,为以后的择业和创业夯实牢固的基础。基层锻炼,是该专业学生再就业时要必须坚持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该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教与学也有很多的成才渠道,而且也有很大的地域性,不同地域也采取了不同的教与学的方法。但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服装设计与制作”的专业教学都应该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习就业指导,但更要的是做好本专业教与学的指导工作。

作者:李小静单位: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服装工程与管理系

第3篇

毕业论文 摘 要

想象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国内外许多声乐研究学者早就注意到了且1直都在研究。在声乐表演中,想象是作为1种心理要素贯穿其中的。在电影、广告、绘画等艺术领域都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没想象就没艺术,没艺术也就没艺术也就没声乐表演。演唱中,不论在“唱”中还是“演”中,想象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作为1名好的声乐表演者,除了有灵活的技巧和美妙的发声,还1定要有高超的表演,以情带声。声乐表演中无论歌剧还是音乐会演唱,它们的本质和核心都是1个“演”字。唱的人这怎样进入角色和场景,就关键在于想象。所以,也只有演唱者本身运用了想象,发挥了想象才能让观众进入演唱者的角色与内心、情感和特定场景,与演唱者达到共识,这也是论文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想象;演唱;声乐;表演;重要性

ABSTRACT

Researchers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much into the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 in vocal music, which runs through in any works. It can be found in different arts such as movies, ads and paintings, without which there would be no arts——of course no vocal arts. Imagination always plays a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inging and performing. So a goud singer should possess a wonderful performing action besides flexibleskills and rice vocalization. The essence of any opera and concert is “performing” and the singer only resorts to imagination to plurage into a role and occasion. Therefore, singer’s imagination consquently ignites the imagnation of auciances about the singer’s role inner mind, feeling and particular setting. And this is also the novelty f the paper.

Key words:Imagination; Sings; Vocal music; Performance; Importance

第4篇

2005-2006学年,担任班级组织委员;

2005-2006学年,参与市场营销活动,并且业绩良好;

2006-2007学年,参与市场营销活动,并且业绩良好;

2006-2007学年,担任学院体育部部长;

2006-2007学年,单位学校计算机协会会长;

2006-2007学年,负责学校校园网站二期工程

2007-2008学年,在微软中国实习体验

专业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实验 植物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实验 遗传学 植物生理学 解剖生理学 解剖生理学实验 现代生物技术概论 细胞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实验 多媒体课件制作 电子商务 专业英语等

公共课程 体育 大学英语 高等数学A 线性代数 大学物理 大学物理实验A 计算机文化基础 C语言 军事理论 思想品德修养 法律基础 科技写作等选修课程 C语言、C++、数据库技术原理与SQL Server2000、数据结构、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电工、电子技术(数电、模电)、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视频技术及运用、计算机网络与数字通信、多媒体技术及运用、Web技术及网络出版、色彩学、信息论与编码技术、信号与系统等。技能专长 绘画:国画、水粉、素描、油画等。

擅长写作,曾在院学生会新闻部、晨帆诗社编辑部工作。

熟练运用Word、Excel、Authorware、Powerpoint等软件,能使用C语言编辑基本程序。

课外曾协助老师和独立作过研究工作,熟悉部分生物技术药品、仪器、基本原理及流程。论文《关于黑曲霉产纤维素酶能力的研究》获得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毕业论文《产碱性果胶酶细菌的分离纯化及其酶活测定》获得优秀。个人爱好 读书、绘画、下棋、辩论、听音乐、看电影、讲故事等自我鉴定

性 格:沉着稳重,勤学好问,乐观自信,做事仔细认真,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强,有责任心和极强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

自我评价诚实守信、塌实肯干、肯吃苦、做事细心、责任心强、有较强的团队精神;上进心强、性格开朗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年轻的我希望点燃自身的热情来使贵公司发光发热,一定会实现自身价值并在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我真诚的向您提出求职的恳求,以我拳拳寸草心,浓浓赤子情期待与贵公司共呼吸,共命运,同发展,求进步。工作态度: 诚实守信,敬业乐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荣获奖励 2004年11月 院大学生辩论赛最佳风度奖

2005年 5月 院环保征文二等奖

2005年 3月 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社会实践 课余时间从事家教工作,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好评。

有教师资格证。普通话二级甲等。英语四级。计算机一级。工作及实习经历 2003.7青岛野外实习

2006.2-2006.6毕业实习

2006.7中国水产烟台海洋渔业分公司家工厂实习一周

2006.8-2007.2烟台好利洁水性涂料有限公司化验员

第5篇

关键词: 美术学 中国画课程课程 整合模式

高校人才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定位的准确与否和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否,高师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起了学校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整合?整合的理念将给中国画、油画、水彩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以怎样的影响?课题组在分析高校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及中学阶段美术新课改所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整合的理念和路径提出了建议。课程设置的调整成为工作的焦点,如何将原有课程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已是众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研究主要采用了调查研究法和实践研究法。在调查研究方面,课题组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研究人员带领若干学生依托本区域教育科学研究机构,遴选几所中学进行教学试点,即一方面收集现任职的中学美术教师对新课改以来针对师资要求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其中初中阶段的中国画课程在教法上和知识结构上对师资的要求作为调研的重点。另一方面选派部分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到选定的中学进行听课、试讲等教学见习或实习活动,收集学生反馈的意见。将收集的信息整理,得出如下结论:①对于新课改教材,教师理解和运用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现任教师提出了一些今后尚待改进建议;②现任教师不能完全胜任教学,即所采用的手法较单一,把握教材的能力不强;③在读大学生前后两阶段的见习或实习效果区别较大,高校的课程改革成败与否很重要。另一部分研究人员重点走访和调研相关高校,得出以下结论:①高师院校美术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照搬专业院校模式的现象;②现行的高师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满足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需求。

在实践研究方面,课题组将重点放在三个方面:①是在本校和相邻院校进行课程整合试点,有中国画专业方向中的《中国画笔墨基础》,也有素描课程中相关技法和材料的整合,如《构图学》、《造型基础》;②是对这些课程的学生习作收集并举办教学汇报展,收集的习作信息在1000幅以上;③是全过程跟踪大四年级教育实习,将实习生上课的综合意见和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来指导其它年级学生的质量,并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课题组将所做的工作和得出的结论归纳如下:

一、降低专业性,注重形式语言探究

长期以来,高师美术学专业中国画课程设置中偏重对人物、山水、花鸟画技法较为系统地学习,教学要求突出中国画传统技法掌握的程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反思,认为调整课程设置方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将人物、山水、花鸟画中形式语言的元素抽离出来,开设《中国画笔墨基础》课程。该课程教学要求是将过去对造型的重视转变为对笔墨结构和运行方式的重视,即将外在的符号内化为对形式语言的探究。其主旨包括了解笔墨传统美学的传承价值与应用,了解中国画教学实施状况,赋予“笔墨”以新的构成形式,引导学生在流变的态势下发展笔墨的观念等。从教学实证所反映的状况看,这种整合,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摆脱了过早依附于对象、摹拟对象的局限,在学习具体的内容之前亲近了笔墨、接受了笔墨、感悟了笔墨。解决了过去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以学生造型能力的差异来评价学生而给学生带来的不平等,现在评价学生的标准是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求知兴趣。

在课程调整后,《中国笔墨画基础》所使用的教学资料主要是学术刊物、专著和画册,如《美术》、《国画家》、《美术研究》、《中国画构图艺术》、《当代名家艺术观》、《当代中国画名家》等,学生也在课前准备了一定量的学习资料。这种不局限于一本教材的学习、研究方法,能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挖掘学生的个性差异,寻求适合学生个体的笔墨趣味,改变了过去较为单一的笔墨方式,呈现出较为多样的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的笔墨和图式。从本校05、06、07级美术学专业学生基础学习来看,习作数量明显增大,学习资料明显偏重高格调、高品位、学者味浓的范本,基本摆脱了程式化、图解化的范本,学生收集资料的意识越来越强,平均每人每年购新书不少于三本,为后续的中国画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增强人文性,理论与表现技能并重

人文素质是高师院校学生应加强的内容,因此学生应针对文化底子薄,普遍偏重专业知识的现状,加大人文修养课程的选修。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绘画技能教学应置于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以使高师美术培养对象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全面的文化理解力,故将中国画史、画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质等内容整合构建《中国画理论基础》课程。在实证研究过程中,我们以国画班为例,以讲座和其它形式将《中国画理论基础》课程所涉猎的内容赋予实施,通过课程论文和学年论文来反馈学生思考能力和理解水平的提高。逐步从纯技术的层面转向对人文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理论学养、实践能力的重视。我们在实施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有:①理论学习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而目前尚无可借鉴的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教材构架,除了理论课教师的努力外,各门专业课教师也需负担一定的研究任务,容易出现一定松散和难协作的现象;②编撰教材工程量大,理论师资的储备有限,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很难集中优势和精力做严谨的理论研究。我们的做法是:①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和科研任务,每年需申报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②加强与出版单位和科研学术机构的协作,鼓励主编和参编教材;③邀请国内名家来校举办学术讲座,指导青年教师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近三年专任教师出版专著八部,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申报课题项目10项以上,这些实践和已取得的学术成果有力支撑了教学改革,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的提升。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自觉行为和自学热情也验证了推行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将理论和表现技能并重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04、05、06级国画班学生入选国家级、省级画展参展的在60人次以上,其中获国家级金奖两人,两名往届毕业生作品入选2009年全国第11届美展,1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10届毕业生中26人参加了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参与大学生研究性项目和论文获奖10人次以上,毕业论文优良率达88%以上。

三、以中小学师资需求为指引,宽口径、厚基础、重综合、重创新

课题组在2006年成功申报湖南省“十一五”教学科学规划课题以后,恰逢我校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又确定为教育部全国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此期间我们将课题研究与专业点建设相衍连,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师范特色和人文课程,将高师人才培养方案与基础阶段师资需求对接。主要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在所在地区选择三所初级和高级中学进行试点。例如,洞庭纺织印染厂子校实验基地负责中小学阶段美术课程教学与反思的研究;岳阳中学实验基地负责高中阶段美术课程整合后教学应用与行动研究等。这些学校为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提供了平台,近三年共计120名学生在这些学校实习,累计承担课程近800节,实习生同行听课1600节以上,撰写教育调查、研究报告120余篇,其中被实习学校采纳10项之多,还有16项成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及研究内容。

在省、市两级教科院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举办了一次全市性的美术教学作品观摩展,组织了两次美术课堂教学观摩,对六堂美术课进行了评价和指导(其中三人为我校06级师范生)。更为可喜的是,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有6人应聘到省直大专院校任教,有28人应聘到省内外高级中学任教,还有5名毕业生远赴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深造。我校为社会输送的毕业生基础厚实、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勇于挑战,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一些尖子人才迅速成为各级学校的教学骨干。目前所获得的实证研究成果为课题组今后作进一步研究增添了信心。

第6篇

孙(孙心)Sun Xun

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可以说是莫斯科绘画、雕塑和建筑学校的继承者。“自然画派”是该学校的先锋。当时许多慈善家对该艺术流派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很大帮助,贡献了大量资金。在1843年“自然画派”形成了自己的学校,这所学校接收所有阶层有艺术才华的学生。学校吸引了一批在当时艺术界极其有分量的大师:多布罗沃利斯基、拉布斯、特罗皮宁、雕塑家拉马扎诺夫等。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别洛夫等来此学校任教。1865年宫廷建筑学校与这所绘画雕塑学校合并,更名为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学校。学校师生曾与彼得堡美术学校的教师一起对救世主大教堂进行绘画装饰,雕塑家拉马扎诺夫为救世主大教堂创作了雕塑群。1896年根据新条例,该学校获得了中等教学学校的地位。十月革命后的1917年学校同斯特洛加诺夫学校一并改为国立自由美术家工作室。1920年9月29日学校改为国立高等美术暨技术专科学校。后来学校的建筑专业独立成为莫斯科建筑学院。现如今莫斯科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共有四个专业:绘画专业、版画专业、雕塑专业和艺术史专业。下面详细地介绍一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绘画专业。

绘画专业在俄罗斯历届高中毕业生及外国学生的投报中最受欢迎,在这里学习的有来自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德国、荷兰、美国、日本、中国、韩国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成立后的这些年里绘画系日臻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独一无二的绘画、素描、构图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在几年学习中获得造型艺术领域深入的知识,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此专业多年来形成的教育体系随着新时期的现实需求不断调整发展,在教学中推崇“学院派”,而“学院派”的独特性在于结合众多俄罗斯经典绘画和现代技艺绘画大师们的遗训,教学传统以古典主义俄艺术家的丰富遗产为基础,这些艺术家包括萨夫拉索夫、毕罗夫、阿尔希波夫、波列诺夫、谢洛夫(瓦伦丁)、科罗温、列维坦、尤翁。在绘画系任教的有许多知名画家,如格拉巴里,科林、代伊聂科、美拉西莫夫、约甘松、奥斯梅尔基及伊斯托明。实际上现在在院里教学的教师中很多人都闻名于世,他们的作品被拿到俄罗斯及海外展览中展出,他们亲自参与到建筑古迹的修复工作中,为自己热爱的美术教学和艺术工作付出自己的热情、汗水和才干。 伟大的卫国战争时期,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绘画系的师生都被疏散离开莫斯科来到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该院的第一批毕业生正产生于此。20世纪上半叶的大多数杰出绘画大师都是该系的毕业生,其中有萨拉霍夫、涅斯捷洛夫、尼孔、日林斯基、史马林、西多尔、科尔热夫、伊万诺夫、安德里扬科、布拉托夫、格罗斯基等许多艺术家。学院画派的基础使得该院毕业生有机会在各种不同的方向领域发挥自己的专长,在现代艺术画廊、国际展览以及博物馆的私人收藏品中经常能见到他们的作品。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绘画系的学生们接触并投身到古典画派的创作中,学院的极高威信和知名度则保证了其学生深人各种领域的可能性。所有学生都要按照学校教学大纲进行学习,除了彩色画、素描及构图课之外还有本专业的专业课程,而主要注意力则被放在了模特写生上。在卓越的造型艺术大师柴烈达利和拉霍夫领导下开办的联合创作工作室也在该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俄罗斯的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绘画系里有架上绘画工作室、大型装饰绘画工作室和戏剧布景工作室。进入该系的头两年学生在素描和构图工作室(即架上绘画工作室)里度过,这里有许多架上绘画工作室,分别由不同导师教授,所侧重的方面自然不同,这点后文将会介绍,但都是一样地重视基本功,稳扎稳打。到了二年级结束时学生们转到个人工作室。

在大型装饰绘画工作室的学生学习水彩壁画、马赛克、刮花法彩色玻璃拼画等创作技法。而在戏剧布景画室的学生则学习戏剧、服装的历史、舞台美工,掌握制造模板的能力。大型装饰绘画工作室的指导人、绘画及构图教研室主任、院士叶甫盖尼·尼古拉耶维奇·马克西马夫是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圆形屋顶壁画及其他陈设草图的创作者。救世主大教堂内部装饰的恢复工作由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的艺术家们在其主席采列捷利的带头下组织进行。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绘画系的许多毕业生都参加到其壁画的整修工作中,其技艺之高超足以证明当年他们在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学习时获得的高水平的专业本领。大型装饰绘画工作室的毕业生在导师的指导下也完成了美国纽约圣尼古拉大教堂的壁画。在这里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多项技能—从传统技能到最新的现代技能。根据学习情况毕业生依据兴趣给剧院、酒店、饭店、银行、教堂或其他公共建筑物设计壁画,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在戏剧布景绘画室学习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在俄罗斯艺术科学院现任成员阿法纳西耶维奇的指导下学习。学生们需要完成两个剧院的设计布景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内容包括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以及舞台模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剧院的历史、舞台美工和戏剧服装。

院士瓦连京·米哈伊洛维奇·西多洛夫是杰出的风景画家和教育工作者,是俄罗斯结构绘画古典派传统的继承者。他画室的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提交题材截然不同的创作作品——从风景题材到大型情节油画。

由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联邦人民艺术家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苏哈维茨基指导的架上绘画工作室继续了外光派艺术和架上绘画。

天才女画家、女院士塔季扬娜·格里高利耶夫娜·娜扎连科进入学院后明显地扩展了已固定下来的传统的界限,塔季扬娜作为一名艺术家的与众不同的创作手法以及作为一名教育家的能力才华大大提高了艺术教学过程的活跃程度和学生对掌握专业知识的兴趣。

在整个学习期间学生有机会在诸如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这样的世界知名的造型艺术宝库中接触艺术珍品甚至进行临摹复制工作。每年夏天学生们都会到国家最适合写生的地方去采风,老师在那里指导学生练习外光画。今年绘画系还开设了一个新的工作室,专门进行军事题材创作的画室,由阅历丰富的大师、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所罗明负责。这个工作室建立的初衷是复兴和发展大型结构式画作。俄罗斯艺术学校不仅拥有这种造型艺术的丰富经验,还有独一无二的教学方法,这些给艺术工作者们开辟了广阔的机会和前景。现在学院艺术教育不仅符合时代的要求,还保证了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在各大画种领域发展的广阔可能性,使他们能够在艺术中积极地思考,自信地生活,对任意主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孙(孙/心):莫斯科大学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

第7篇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师;特殊性;多样性;发展

高校美术教师有不同的类型,不同性质的高校对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师有所侧重,如专业美术院校侧重专业创作型的美术教师;综合型大学侧重于综合型的美术教师。但是,不同性质的高校都应该尊重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师,这样有利于不同类型的美术教师各施其才。

1 教学型美术教师

美术教师有自己的发展特点,其中最为普遍的是教学型美术教师,教学是高校美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各个高校无论是什么样的性质都非常重视教学工作,所以教学型美术教师是最为主要的高校美术教师类型。然而,在高校美术教学队伍中,有的擅长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因此,这类的美术教师就不能一味按专业的角度去评价他,而是看他实际的教学能力,假如他上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学生通过他的课能自觉学到专业知识,那么他的教学也不错,即便他并非给学生讲授得太多、画得很多,但由于他本人的艺术个性与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得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临摹、读画、写生践行艺术的生命,努力克服学习的困难,也就不知不觉地学到东西,这自然地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这类教师也应该得到大家的肯定。

2 创作型美术教师

有些美术教师在教学上不一定很突出,但在画画上很投入,学生耳闻目染,潜移默化的学到专业知识。例如,上绘画课时亲力亲为,学生在画,他也在画,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学生让他提意见,往往只是一两句指出一两个问题,其言语不多,却能以心声、行动示人,实为学生的楷模。这种教师往往在别人休息、娱乐的时候,自己还在画画,课余时间也在画,而且还不停地请教自己的导师,以及与相关善于创作的美术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使大家公认他为画画的美术教师,甚至成为一名知名的画家。同时,创作型美术教师还常年带美术学本科生及研究生外出写生,写生回来后根据写生作品整理出许多有价值的创作作品,在积累了一定作品后每年在不同城市著名的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这样既提高了画家的知名度,又提高了所在高校的知名度,使得美术教师与其所在高校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由此可见,创作型美术教师是高校不可或缺的中坚师资力量。

3 教学、绘画型美术教师

这类教师是既擅长美术教学,也擅长绘画的美术教师。他们在教学上,勤勤恳恳,为人师表,对学生严格要求,在具体教学上又循循善教,针对每一个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具体辅导,必要时亲自示范具体画法,甚至修改画面。然而,这需要老师对技法非常熟悉,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对专业知识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语言表述能力,逻辑缜密,使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再加上手头功夫,使学生一目了然,形象易懂,在绘画上随时能在学生面前展示,无论是写生,还是创作,两者都同样重要,在教学上,“写生”学生接触得最多,这对老师来说,就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老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写生能力,特别是在短时间内把所描绘的对象刻画出来,在画种上,无论是素描,还是速写;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水彩、水粉、书法;在表现手法上,无论是侧重结构,还是明暗、色彩;在题材上,无论是静物、风景,还是人物、人体,都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专业绘画能力。而在创作上,同样是如此,举国画为例,在内容上,无论是花鸟、山水,还是人物;在形式上,无论是工笔、写意,还是兼工带写;无论是白描、水墨,还是重彩,以及各种技法的运用。一般来讲,国画创作指导教学是在写生教学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专业教学要求,对教学、绘画型美术教师最高的要求。

4 科研型美术教师

这部分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非常重要,他对提升高校科研水平非常重要。同时,对于美术教师来说也是为数不多的人才,因为大部分美术教师只善于绘画技法与创作,而美术教学不应只是绘画专业教学,还包括理论教学,虽然不要求全部老师都善于理论教学,但是必须要有专门的理论老师以及从事科研任务的美术教学工作者,并由科研、教研促进教学、创作的良性循环美术科研发展目标。例如,教材的编写与出版,这就需要一定理论水平及专业业务能力和专业参考书籍,如相关的民间美术专著等,这对学生完成好毕业论文是有帮助的。而科研型美术教师就需要美术教师在不影响上课任务的情况下,利用假期及无课时期下乡考察,申报相关项目,撰写并发表相关教学及科研论文,完成课题,从校级、厅级、省级、部级、国家级的相关项目中,利用不同级别的科研经费完成科研任务,甚至调动本科生、研究生一起开展项目研究,以达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调动科研,完成好科研型美术教师的角色,从而提升高校的科研实力与影响力。

5 管理型美术教师

第8篇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培养目标教师教育 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第9篇

—、教学目标模糊和“技术性”的假象

有很多中学计算机方面的教师都抱怨学生对dos命令不感兴趣,认为计算机不能按照简单的“工具”去理解,认为要想掌握计算机的技术一定要打好基础。对于类似这样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互联网的普及就是由于简单易上手,试问每个使用计算机的人,有几个懂模糊数学和微积分的,如果一定要谈到基础,一定是从数学的计算和因解发端的。要是那样,数码时代也不会到来了。就像现在的风光摄影一样,在数码技术非常成熟的阶段,让每个摄影爱好者都了解相机的构造和光学原理没有必要,以前的测光技术都用测光表,现在可以auto键一键解决。可以说,在中学计算机教育的阶段,应用是第一位的,对于计算机的基础语言学习,完全可以在大学阶段解决。另外,对计算机教学的理解,不能简单的局限于技术性操作,要上升到学科和文化的高度,可以说,计算机已经成为各个学科和知识领域的重要媒介,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就是信息”,麦克卢汉以前,人们往往认为媒介只不过就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传播的具体承载,但是他认为,媒介和信息是相互紧密连接的,没有媒介的渠道就谈不上信息的传播。麦克卢汉发现了媒介的重要性,后工业时代的技术革命让,媒介引起了受众和信息之间的关系的微妙变化。可以说媒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尤其是互联网这种媒介,可以说媒介已经在某种程度超越了内容本身,那么计算机作为互联网的子体,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中学的计算机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和适应这种媒介的具体形态和应用。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增强学生的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把自己已学的知识按照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信息整合。

二、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它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计算机教育不受学校重视,由于不纳入中考的考试范畴,在中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还赶不上音乐和美术。原因在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当然这样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也是有法可循的。试想,学生中学毕业以后,不论是上大学还是参加工作,计算机和生物、化学等学科,谁的应用会更加广泛,当然是前者无疑。工作中excel和office软件基本上每个机关和公司都会用到,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对专业学科的学习和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有信息采集和逻辑分析能力,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这个重要的媒介。

三、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陈旧

(1)我们有些老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亘古不变,现在的软件更新的很快,比如photoshop,老的版本和新的版本在具体工具和命令上就存在一定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停留在photoshop3.0的阶段,那现在恐怕连这个软件都难找。所以,要让计算机方面的教师参加市里举办的教师进修课程,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教师能和本市的高等院校同行有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2)随着技术更新的不断加速,计算机硬件的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内存和硬盘更新尤为明显,但一般中学的计算机设备由于资金的限制,不可能经常更新,这对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来讲也是一种羁绊。

四、计算机教学要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由于计算机的多元媒介的特质,自身就具有和各学科发生关系的属性。当然要想让计算机真正成为学科间的纽带,需要当地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能够有信息时代的前沿教学意识,各个学科的老师也要对计算机媒介的功能性有足够的认识。例如painter这个软件,掌握起来非常容易,当然要想画出非常好的电脑插画还需要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但这个软件能给学生带来很多新奇的视觉感受,如果学校要是有绘图板的支持,学生在电脑上的绘画体验完全不同于真实的画画实践。另外学生可以利用photoshop绘图软件,把自己喜欢或者感兴趣的图像通过软件进行拼接和再造,来装饰自己的QQ空间。音乐课上,可以让学生试用一些音频迷笛软件,把自己唱的歌曲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上各种各样的伴奏和润色,歌曲的在制作过程中,配乐可以改变歌曲本身,无论是R&B还是blues和rock都可以用伴奏来改变歌曲的风格,笔者曾经在社会上的音乐班,做过类似的教学实验,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表达出了强烈的兴趣。总之,中学计算机课程确实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当然是多种原因使然,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计算机的教师也对此深表焦虑,试图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和教学上的对策。但如果想要在中学计算机的教学上取得满意的效果,需要各个部门的重视和共同协作,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检验,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才能真正让计算机课程能够发挥应有的教学效果。

作者:李琦工作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柳影中学

第10篇

关键词: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英语专业;教学方法

比较文学作为全球化时代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被定为中文系汉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高校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1]。大批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对比较文学作为中文专业必修课程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但对于外语专业选修课程的比较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探讨者甚微。即使有相关学者做出了一定的研究,也止于探讨将比较文学的思路与理念融贯于英语专业教学的研究中,如张喜华博士的《论英语专业课程与比较文学课程的融合》等。本文试图立足于英语本科专业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阐述对这一课程在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必要性和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的认知,并探讨相关对策。

一、英语专业开设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什么是比较文学?尽管世界各国学者对之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都不否认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与“人们的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相关联的学科,具有着跨越民族界限与学科界限的特点。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对英语专业学生拓展理论视野和知识领域,调整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提高研究能力、思辨能力,发展个性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有利于比较文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专业发展迅猛,但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着一个最明显的问题:知识面过窄。部分英语专业的学生,把英语学习当作是英语单词和语法的简单记忆,没有把语言当作一门工具去学习和运用。因而,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宽阔的知识视野,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甚至于有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做本科毕业生论文文学方向的选题时,局限于一个人物形象的简单分析,苦于找不到更好的视角切入。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不能靠几节比较文学的选修课解决问题,但比较文学以其开放性、宏观性的特征,必然会引领学生进入世界文学这个万花齐放的大花园中,去品味世界文学的纷繁复杂似而不似的独特魅力。不仅如此,作为英语专业一个复杂系统工程的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的读写能力,还有思辨能力。英语专业本科生思辨能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缺乏支撑较强思辨能力生成的知识背景,这里指的是“学生知识构成较为单一,人文底蕴较为薄弱,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较为欠缺,难以从多个视角思考问题,不易形成批判性思维”[3]。而比较文学采取的就是一种全方位的思维方法,“把文学放在各种关系之中,从各个层面来加以考察”。无疑,比较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拓。钱中文先生,曾谈到掌握外语对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发展中的著名学者,朱光潜、钱钟书、季羡林等等,无一不是精通外语的。“比较文学要在英语界有所突破,就得从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做准备,来培养一支英语研究队伍参与到比较文学研究中来。”[4]由此可见,比较文学选修课程的开设,让英语专业学生走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英语专业开设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问题

诸多一线教师的研究中,认为比较文学作为相对于中文专业其他课程比较年轻的课程,教材版本多,学科问题未定性定位,学科理论性强等,导致学生对比较文学这门课程产生从兴趣到畏惧的心理,比较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作为英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开设的难度之大,问题之多,可见一斑。这不仅涉及到学科教材、学生的问题,对老师的教学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比较文学的教材层出不穷,但基本上找不到一本针对英语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程的教材。比较文学学科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也增大了教学的难度。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展开,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知识储备。但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同于中文专业的学生,前期没有开设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等,没有这些必备的基础课的学习,完全凭学生平时的课外视野,要很好地展开互动式的比较文学教学是完全不可能的。比较文学作为选修课,学生不可能也很难愿意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前准备,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也不够。这就给老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外,英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对教师水平要求甚高,教师不仅要求有中文专业的素养,而且还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以便顺利地开展教学。三、英语专业开设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对策英语专业比较文学选修课程的开设困难重重,但其必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突破英语专业比较文学选修课程开设的困境,找到一条适合英语专业学生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教学的特色之路,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的问题。

(一)找准课程定位

英语专业比较文学概论课程是一门选修课,因而在授课难度和深度上应不同于中文专业的比较文学课程。另外,其教学目的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而,在教学中,这一课程的定位应是重在导入而不是研究。正如,钱伟长先生所说,“虽然我们不可能向学生传授全部的学问,却可以在他们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将这个学科专业最根本的东西教给他们,用这些作为媒介和载体,来掌握科学方法。”[5]授学生以鱼,不如授学生以渔。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是让学生对世界文学有一定的了解,并能以一种宏观、开阔的视野、思路、观念、方法来欣赏、研究文学,形成比较的意识,从而提高认识水平,提升基本素养。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

比较文学概论这一课程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教师的引导认识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学生拘于视野的狭窄,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个课程;部分学生纯粹是抱着来混学分的心理来上课。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会造成学生不重视、上课磨时间的教学局面。比如,在开课之初,可以对比较文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作介绍,引导学生重视这门新兴的学科;对此门课程的整体课程规划作一安排,让学生明白这门课程将学习的内容、方式等。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可以例举一系列中西文学中类似的文学现象的例子,比如,相似的“二母争子”,相似的“灰姑娘型的故事”等;也可列举中外文学中的不同现象的例子,比如,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短诗《我心雀跃》和辛弃疾的《丑奴儿》中不同儿童观的表达等。思想工作前行,文学现象前行,学生的观念得以正确树立,兴趣得以激发,这是课程教学展开的重要前提。

(三)慎选课程内容

比较文学学科知识庞杂丰富,但英语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都十分有限,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谨慎选择。要在有限的选修课课时当中,解决比较文学学科中诸多重大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而比较文学理论的枯燥势必又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选择授课的内容和顺序至关重要。针对英语专业语言学习的特点,可以将比较文学中的美国学派作一重点介绍,或可以选用一些与比较文学学科相关的英语文章或书介绍给学生阅读;在媒介研究中重点和学生一起探讨翻译研究等,从而使比较文学课程教学与学生英语专业的学习相结合。在可比性问题的探讨时,可以置后教学,以便学生在大量的实例及理论中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的学科,其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自然也应灵活多变。这门课程的教学既需要讲授式教学,以引导学生进入比较文学学科世界;又需要研讨式教学,带领学生参与到学科的讨论和研究当中。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插入双语教学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完全的双语教学模式,还是值得商榷的,毕竟学生的知识面无法达到用外语较好理解这门学科的程度。此外,实践式教学可以在学生当中个别引导。部分学生因为对比较文学的某个方面感兴趣,可以指导其直接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当中。比如,英语专业12级学生在上完比较文学选修课程后深受启发,毕业论文对《到灯塔去》中绘画特色进行了研究。不仅如此,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可以用关键词的方法来概述理论,同时尽量淡化理论教学,通过具体的比较文学实例,尤其是与英语文学相关的实例来阐释深奥的比较文学理论,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挑选有一定质量的比较文学论文进行课堂研读等。比较文学学科研究需要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参与,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在比较文学学科的学习中得到提高。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核心,教师的自我激励与提升是关键,英语专业比较文学概论选修课程的教学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3).

[2]陈,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仇云龙,高瑛,张绍杰.英语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研究综观反思前瞻[J].外语教学,2016(1).

[4]张喜华,刘雅倩.论英语专业课程与比较文学课程的融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

第11篇

摘 要:葫芦画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特色之一,是一种将葫芦的特异器形的美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艺术。葫芦画的发展与传承方式多样,不应受到原有的尺寸、样式以及实用性、食用性等框架的约束,可以在展示葫芦特异器形的美的基础上以独具特色的葫芦形的画幅形式来作画,也可以将中西方绘画艺术中 “线” 的艺术精髓融入葫芦画中,对葫芦的特异器形与材质的“线”造型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以多种方式丰富葫芦画的创新表现形式,是创作者们在现当代的文化背景下对葫芦画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葫芦画;器形;幅式;“线”

葫芦是一种兼具艺术性及实用性的特殊艺术品。从艺术角度来说,葫芦的造型独特、优美,再加上其音与“福禄”相谐,深受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从实用角度来看,葫芦可以作为“盛具”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去,也具有药用及食用价值,因此葫芦已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从物质到精神,葫芦都吸引着自古以来的艺术家对它的艺术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以葫芦为材或形制作的葫芦画艺术品借着其优美的形态或其特殊的质地和华夏文化赋予它的吉祥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代表我国民间传统艺术的特色之一。传统葫芦画的表现形式除了在葫芦上进行烙画、雕刻、漆艺、彩绘、针刻等,也有直接以葫芦入画的,题材多以民俗故事或吉祥物为题材。以传统表现技法、绘画材料来绘制,因此给葫芦画蒙上了古色古香的艺术氛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潮流、创作群体、创作思维、表现形式、绘画材料的丰富与变化,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对葫芦的特异器形与材质产生艺术创作的兴趣。有直接在葫芦上绘画,也有直接以葫芦为表现题材的艺术作品。他们中有些是工匠,有些是艺术家、艺术专业的学生、艺术爱好者等等。这些葫芦画艺术参与者的创作实践都在促使葫芦画艺术的丰富与创新,于是有些人在形式上以葫芦的特异器形为新的画幅形式展开创新式艺术创作,也有一些人在现有文化艺术背景下对葫芦的特异器形与材质的“线”造型赋予新的时代意义。

葫芦画是一种将葫芦自身的特异器形的美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艺术,针对葫芦的特异器形与材质进行艺术创作。葫芦的立体形态主要以上小下大的两个球体构成,均匀而对称,平面的葫芦形态提炼出的线形主要是以上小下大的两个圆。圆形寓意周全、圆满,符合人的对称审美习惯,而葫芦的双圆又是互通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虚下实、平衡和谐的审美理念”。[1]自然界的葫芦形态又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每个葫芦的外形都不一样,各有特色,而这种千变万化又具有统一形式美的葫芦的特异器形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具艺术特色的画幅形式。我们可以直接在葫芦器形上进行绘画,也可以将葫芦外形发展成中国画的一种画幅形式。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传统画幅形式以方形、矩形、圆形为多,之后浪漫的中国文人画家们又将融入他们生活中的扇形发展成中国绘画艺术画幅形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而葫芦由于其自身特异器形的美感、富有中国传统祥瑞寓意的文化特色也被中国的各个阶层所接受和喜爱。因此葫芦画想要摆脱民俗的单一风格,可以效仿扇画的艺术转变与提升,葫芦画也需像扇画一样“从实用的装饰性绘画,在融和文人雅士的情怀之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较为独特的中国画幅形式”[2]。葫芦的这种特异器形与扇画有着艺术造型的共同点,葫芦画可以画在葫芦上也可以以葫芦形为画幅形式,它与扇画一样都具有小巧、便于携带、利于把玩和交流的特性。葫芦画的发展与传承也不应受到原有的尺寸、样式以及实用性、食用性等框架的约束。葫芦的特异器形可以和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使这两种传统艺术融为一体,最终使得葫芦画不再仅仅是百姓手中的和家庭的用具、食物,它可以在展示葫芦特异器形的美的基础上成为雅致的、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艺术品,也可以使葫芦形的画幅形式成为葫芦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甚至极为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成为中国画中不可或缺甚至极为重要的一种画幅形式。

人们喜爱葫芦,因为它易种植、生长过程中藤叶迅速蔓延、果实多,这一特色恰恰与人类的原始母性崇拜和希望子孙繁衍的愿望相结合。而自然生长的葫芦藤像中国书画的“线”一样百变多样又充满生命力和力量感。以线勾勒出的葫芦外形也极大的吸引了艺术家的眼球。“线”本身是虚幻的、浪漫的,“线”也是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的。绘画中的“线”是画家为解决在平面上表现立体对象这一难题而构建的视觉语言,它需要艺术家观察、分析、理解形体之后提炼出来用于造型或是装饰美。“线”在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线”是造型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中国的艺术家赋予了“线”灵动的文化之魂,“线”在中国画艺术中已具有独立的美学特性与艺术价值,对“线”的执着与热爱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种偏执。中国书法将“线”的艺术美发扬到了极致,而中国画强调的以“线”造型也加强了中国画艺术的装饰美感。传统的葫芦画作品中有大部分的作品将中国的线描艺术与之相融,述说、传承了很多经典的民俗故事。而在一些葫芦画的艺术创作中 “线”成了不可缺的一部分,也是画面的主要成分,甚至那些具备高艺术水平“线”的葫芦画的整体艺术价值也得到了提升。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在整个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历来是备受重视也一直稳居领先地位,将中国画 “线” 的艺术精髓融入葫芦画中,以精致、灵动、似乎带有画家生命力的“线”直接在立体的葫芦上或是在葫芦幅式上构思、创作,除了可以让人们欣赏到葫芦的特异器形美之外,还可以品味中国画的“线”艺术之美。

在西方绘画艺术中对“线”的最初始认识与表现主要是以“线”塑形,如意大利的达芬奇、德国的丢勒,再至19世纪法国的安格尔,甚至到近代立体派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等,他们都是以“线”造型的高手。但是他们的线条没有什么独立的意义,离开了造型的“线”是无法承载画家的情感的,其审美价值与意义成为了准确造型的附庸。到了20世纪,为培养实用的、设计类的创造型人才,德国教育家格罗佩斯带领一些艺术家及教育者对“三大构成”――点、线、面展开研究[3],对“线”的美学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归纳。所谓“构成”也是一种造型概念,其含义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单元。“线”的构成就是将不同形态的“线”(即单元)进行组合造型,通过“线”的曲直、疏密、排列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西方绘画艺术中对于“线”在造型方面的一些认识和具有较强现代设计感的“线“的视觉表现力及表现手段值得当代葫芦画艺术创作者的借鉴。将西方的“线”构成艺术运用到葫芦画中,让“线”构成的形式美与中国葫芦画艺术的精神内涵相融合,也是在当代全球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中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总之,无论是葫芦的特异器形之美,还是将葫芦与中西方“线”之特色的融合,都是创作者们从现当代的文化背景下对葫芦画的继承与发展,都将促进中国的传统艺术的繁荣!

参考文献:

[1]扈鲁.《中国画葫芦题材的图像意义及风格特征》.《国画家》.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第6期:第68页

[2].《方寸之内天地宽――浅析扇画艺术》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6年.第1页

[3]刘文良.《三大构成教学的困境与超越》.《现代教育科学》.吉林: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2年,第7期:第163页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园林技术;课程体系;工学研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9-03

高等职业教育既要进行高等教育又要注重职业的培养教育,坚持服务的宗旨,面向就业,坚持科学研发和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成“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将“研究”和“学工结合”想结合,把学习、工作还有研究探索相结合,互惠互利,并且解决当前各高职院校和职业技术培养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合理现象和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课程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开发新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认为园林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根据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符合园林技术专业发展的“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

一、高职院校中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大职业院校关于农林类的课程多数设置为:园林生态学,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学,园林规划和观赏植物学这几大专业课;并且,还有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这几项课程安排,包括:理化基础,艺术设计基础和植物学基础。这些课程的设计未能摆脱学科模式,课程的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这种课程结构只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课程的设置没有能够体现行业的发展,教学内容明显滞后;课程评价体系单一化,偏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忽视实践技术技能的评价;校企合作缺乏利益协调机制,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

二、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思路

在构建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积极引入现代种植业核心技术标准,分析园林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技术技能要求,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标准。学校应按照园林企业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岗位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的培养。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同时也是终点,是构建合理、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也有别于普通职业中专、中等职业学校等培养的技工人才。“工学研融合”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实践,是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社会道德和法制观念,具备全面的从事园林工作的职业素质,掌握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等技术技能,从事园林领域内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与学生人文素养融合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现代园林的发展现状、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开设园林艺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诗词鉴赏、摄影、茶艺文化等限选课程。

(三)课程与“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必须紧扣专业的发展变化,将时下最时髦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引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对不符合时展的课程和内容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关注专业的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

(四)科研与实践教学体系融合

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课程与配套科研项目结合,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项科研试验设计,并顺利实施试验项目。通过点(实训课)―线(课程实训)―面(生产性实训)―体(顶岗实习)一整套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科研与毕业论文(设计)融合

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必须与校内或校外指导老师负责的科研项目或设计施工项目挂钩,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或毕业设计直接深入到科研或设计施工一线,负责具体的一项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行3年来学习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思考,创造性地工作。

三、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教育体系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并且作为一种办学特色,这是人才培养的非常重要的一种载体,这就要求该体系要注意课程质量和课程特色,这对高职教育的特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这些年江苏省各部门对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重视、支持和改革,要求学院不断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而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技术运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为主线;以典型的工作过程中各工序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针对园林行业季节性明显的特点,根据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一年)来安排人才培养内容,最终形成以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景观项目设计、园林工程项目施工组织与管理为核心能力的“四融合项目化的工学研融合”课程体系。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分四个阶段安排文化素质课程、职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顶岗实习。另外,要坚持校企合作原则,从教学上来说,要由浅及深;从项目来说要由单一训练到综合训练;从实训练习来说,要由简到难,逐步增加难度,增加学生的实践,“四融合项目化”的实践教学体系,由认知实训、非生产性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四个阶段组成。

(一)认知实训,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

在第1学期安排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理论、心理健康教育、体育、军事训练、安全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诗词鉴赏、摄影等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基础的认识实训,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有意识地将园林文化、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课程融合。通过园林绿地、城市公园和园林企业现场参观、企业专家讲座、职业规划课程、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和工作环境的感观认识,帮助学生迅速了解行业、融入行业和规划职业。

(二)非生产性的基本专业技能实训,将现代园林业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与职业技术课程融合

在第2~4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绘画、中外园林史、植物与植物生理、园林工程制图、园林测量等职业基础课程和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园林植物种苗生产、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一)、园林工程(二)、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项目管理等职业核心课程。同时,在校内实训基地接受统一的教学和实训,在职业技术课程中积极引入时下最流行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紧扣行业脉搏,帮助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运用能力。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按“任务驱动+阶段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江苏中药科技示范园、江苏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园林园艺系校内实训基地,合理轮流安排学生到相关的工作岗位进行技能训练,通过项目训练掌握专项技能,培养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技能素质。

(三)生产性实训,将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教师科研、企业技术与职业拓展课程融合

在第5学期,理论教学方面安排室内绿化装饰、园林机械、园林艺术、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工程监理、花艺与盆景技艺、茶艺文化等职业拓展课程,项目实战方面以单个项目生产任务的形式落实综合技能训练,在职业拓展课程中将教师科研、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企业技术研发项目与课程融合,以真实科研项目为依托来设置课程,积极吸纳学生参与科技研发过程,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工作方法能力。结合市场的需求和园林校企合作单位的研发生产计划,种苗生产方向学生分组安排到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腾龙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和江苏同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公司进行花卉的培植与研发,培育品种有兰花、蝴蝶兰、杜鹃花等多种;规划设计方向安排到泰州市格林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工作;工程施工与管理方向学生分组江苏星美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万润园林绿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协助进行园林景观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施工与管理、项目竣工图的测量与绘制和园林工程结算书的编制等工作。

(四)顶岗实习,将科技服务于顶岗实习融合

在第6学期,在高年级学生定岗实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具体工作任务,联合专业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和高年级学生共同组建“园林植物种苗生产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和“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师生混编科技服务团队,采用“品种+技术+基地”套餐式服务模式,深入企业一线提供专业科技服务。按照企业的发展要求,对在校学生进行各项培训和训练,提升他们的技能知识,从而能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性,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胜任本专业的工作,增加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四、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研融合”新课程体系的构建保障

(一)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是产学研一体化基地,他是“工学研融合”的一种形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紧扣区域经济发展,联合地方政府、园林行业协会和园林龙头企业,打造完善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现已建成占地1500亩的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占地1200亩的江苏中药科技园和占地100亩的园林校内实训基地,使基地与实训室相得益彰,形成“课堂―试验场―种植场”、“学习―研究―工作”两个系统有机结合的有利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一体化基地。

(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学校发展的资源的教师,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创建双师工作站、设置“教学―科研互动岗”和实施“333”计划,鼓励教师申报实施科技攻关项目,参与科技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改造,将“科研”这一指挥杠杆完全纳入到师资队伍培养和考核体系中,促使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两者本质上有机统一,科研在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将“研”融入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全过程,拓宽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经过多年来的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只有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才是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只有努力将科研成果与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才能不断提高园林技术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园林行业和企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吉文林,何正东,董海燕,等.农业高职“工学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3).

[2]彭龙慧,曹茂琴,丁菲.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共享结合课程体系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2011,(6).

[3]姚连芳,等.高等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探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4,(2).

[4]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以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

[5]丁金昌.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