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法教育论文

语法教育论文

时间:2022-07-06 17:4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法教育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法教育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英语教学应用价值

 

小学英语教学,是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掌握一定的词汇和最基本的语法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日常会话能力以及拼读、拼写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英语并善于运用英语,为学生之后继续学习英语奠定初步基础。

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们的社会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人们的行动、生活、思维方式都已随着这一新兴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断发展的今天教育论文,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变了由粉笔、课本与老师口述所构成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龙源期刊。

一、小学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内涵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或简称多媒体技术,对文本(text)、图形(graph)、静止图像(still image)、声音(audio)、动画(animation)和视频(video)等信息具有集成处理的能力,是在计算机平台上对信息载体,包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文字的收集、加工、处理和再现,使信息表达更具综合性和表现力,可以充分调动参与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者进行知识学习提供一个全方位英语学习的交互环境。

多媒体教学正是利用了多媒体技术容量大、全兼容和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各种教学信息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能够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密度,提升教学质量。多媒体英语教室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借助它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个性化的英语学习环境,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这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赋予形声兼具教育论文,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教学活动变得情景交融,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感知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对英语的认知和表达也更加准确。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综合处理能力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将抽象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成形象有趣、视听兼容的动感内容,能创造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中栩栩如生的图片,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欢快的歌曲、chant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加深学生的印象;精心设计的Flash游戏对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复习巩固新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谓“一举多得”。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一个生动的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表现出来,胜过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多媒体能够形象地突出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学生的学习任务变得明了,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简练,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老师们都有这样的同感教育论文,有的老师表示: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听”来的忘得快,“看”来的忘得慢,“听说看做”结合起来的记得牢。多媒体通过学生视觉与听觉双重刺激,加快了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知理解和综合运用,增强了学生运用英语的意识,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龙源期刊。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多元化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受时空的限制和评价标准的制约,学生往往局限于课本或教师的教学思维框架之中,思维的发展与突破被遏制。现代的多媒体课堂打破传统以“教师主动说学生被动听”的课堂模式,课堂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学”,成功发挥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学安排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智慧,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由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无限性等特点,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都是不同的,所以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也是多元化的,而多媒体课堂恰恰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多元化教学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口语的交际练习

当今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大优势就是高效快捷地帮助教师传递大量教学信息,让学生有空间进行语言实践教育论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真正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考虑从教学目的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编排和认真筛选,力争从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合理地压缩出时间供学生开展口语练习,让学生领会到英语学习并非枯燥无味的任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活动,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五)多媒体英语教学有助于教与学的互动反馈

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学习中可以及时将意见反馈给老师,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三、多媒体技术给英语教师的启示

多媒体技术已在学校教育得到广泛应用,教师的“教书匠”功能正在降低,教师的课堂引导角色越来越凸显,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工作也已被多媒体所代替。然而,即使有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工具,教师在英语课堂上的作用仍是计算机无法替代的龙源期刊。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和手段,教师们应谨记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多媒体工具,而不是为了使用多媒体工具而教学。因此教育论文,多媒体的使用取决于教师,教师应懂得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把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总之,我们对多媒体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加以合理使用。既要看到其长处,充分发挥其优势,全面服务于教学;又要了解其缺点,合理适度的运用,切勿盲目依赖多媒体技术。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每位老师应该不断探索,合理运用好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英语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创造缤纷多彩的学习情境,使小学英语课堂真正达到最优化,进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2002.3.31[2]曹金鑫、李小君,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误区及其对策

[3]黄凯艳,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2002.3.29

[4]刘露多媒体英语教学的优势和弊端,2002.4.1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ESP,交际模式

 

一、ESP及ESP教学模式

1、ESP 综述:

国外对ESP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二战结束,西方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专业领域的研究交流,促使英语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效性,因此专门用途英语应运而生。到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传统语言学从英语用法的描述研究转向语言的实用交际,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中的“语域理论”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变体,推动了ESP教学模式的正式开始。随后,在1987,Hutchinson and Waters将外语教学分类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和GE(GeneralEnglish)两大类, ESP又可以分出EAP(Englishfor Academic Purposes)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Purposes),即学术英语和行业英语。Jordan(1997)根据EAP特点,又细分为ESAP(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purposes)和EGAP(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两种。专门用途英语(ESP)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几个发展阶段:一、语域分析阶段。其典型的代表人物有PeterStrevens, Halliday 及John Swales。二、修辞或篇章分析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enry Widdowson, John Lackstrom, 和LarrySelinker,三、目标情景分析阶段。在这一阶段专业英语相对于一般英语的特殊性显露出来。其代表人物主要有JohnMunby。四、技能与策略分析阶段。尽管该阶段有了质的飞跃,主要探讨的是学习者的思索过程,但是它并没有指出学生如何才能学会专门用途英语,也许这就是第五阶段的核心任务。五、以学习为中心阶段。这一阶段是一个正在发展的阶段,它关注的是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即如何高效率地学习语言(严明,2009)。其代表人物有Hutchinson, Waters等。

国内ESP教学大至分成两个阶段,引进阶段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即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为引进阶段论文格式范文。1978年杨惠中教授在其《国外科技英语与研究动态》一文中第一次谈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80年代初科技英语(EST,English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热在国内兴起教育论文,使得“专门用途英语开始受到广泛的研究和实践”。这些研究多是关于ESP理论自身的探讨(理论基础、学科性质、与GE的关系)、国内外发展现状的介绍以及ESP的元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杨惠中等学者。

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当时学术界各个领域研究的深入,国内关于ESP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增长的势头,这一阶段的研究多集中于ESP教学普遍规律的探讨,包括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师教育、教学法)、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阅读、听力、写作、翻译)、课程评价(ESP语言能力测试)以及教学改革与发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等问题。同时也对ESP教学特殊规律进行研究:以具体专业的教学为例(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师范英语、医学英语等)对ESP的教学方法、特点及实践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有:管春林、刘法公等;

根据现有的文献综述,笔者发现在ESP教学的研究中,理论多于实践,但将地方院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与ESP教学相联系起来的不多,因此,本文将ESP教学理论与本校中的国贸专业相结合进行研究,重点分析目前流行的ESP 教学模式,分析其它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运用交际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与跨文化交际中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护航。

2、ESP教学模式概述:

ESP教学模式是指以语域理论为指导,以培养特定专业的学生所需的英语能力为教学目的,将英语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马蓉,2010)。本文中所提及的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即课堂教学模式。它不但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种将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整体、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操作模式。其课堂教学模式又分为:语法翻译模式,浸没模式(Immersion)交际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本文则主要探讨交际模式的特点及其在国贸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二、当前教学模式分析

大学英语ESP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不仅与学生的英语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而且与教学模式运用得恰当与否有关。恰当的教学模式是保证ESP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因为在进行ESP教学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这说明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选择何种恰当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则成为我院国贸专业ESP教学的焦点。下面的几种教学模式则是ESP教学中的常用模式,其利弊将会逐一分析。

语法翻译模式产生于19 世纪中期的欧洲,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讲授语法知识,重视理性。把翻译当成教学目的和手段,注重阅读,注重对原文的学习,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外语的能力。ESP教学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多流于形式。多数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翻译教学法,忽略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该教学模式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闷,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浸没式模式(Immersion),一种特殊的“语言和内容融合”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内容而不是语言技能,即学生是通过掌握符合他们所在年级水平的学科技能和学科知识来习得语言技能。这一教学模式“践行了‘保护性专业课程’和‘附加性语言课程’教学模式”(袁平,2011),其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第二外语则是附带品。而大学英语ESP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其重点是学习语言教育论文,附带品是学习专业知识。这与我院国贸专业学生所开的专业英语是有区别的。大三所开的专业英语重点是学习专业知识,语言是附带产品,这与浸没式教学模式是大同小异的。该模式课堂教学没能给学生提供广泛交流的机会,学生很少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表达,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上有所欠缺。且各语言教师为了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学科内容,在教学中采用的与学生沟通的交际策略是以学生已经具备的语言水平、语言技能为标准,因此,学生在学习学科内容方面,很少遇到来自语言方面的挑战。毫无疑问,该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对于语言基础差的班级,这种教学模式难以实施。

任务型教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任务型教学模式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互动之中”(D.Numan, 2000)。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该模式很少提到评价的环节,威尔斯认为应“尽量发掘学生的优点,多给学生正面的反馈而不是指责”(Willis,1996:61),几乎没有提及任务完成情况和语言使用情况该如何评价,这样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因为在中国英语是作为外语来学习,如果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一点都不清楚的话该如何进行任务又如何能完成任务”(娄佳丽,2011)。另外,采用此教学模式时对任务的选择、任务的组织和任务的难度不容易把握论文格式范文。

三、交际教学模式及其在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上个世纪70 年代初期,交际模式产生于欧洲共同体国家之中,威尔金斯,这一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提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不仅能用正确的外语语音和语法结构来表达思想,而且还能在特定的语境中能够正确地,创造性地使用外语”(DA Wilkins,1972)。交际教学模式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学会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达到交际的目的。

交际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交际教学模式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课堂的交际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用恰当的方法把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结合起来。教师的责任是对教学活动进行选择、组织以及促进交际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意识到ESP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习者;二、语言是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就是交际过程,提倡在交际过程中学习语言,外语学习是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因此对待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采取“宽容”的态度,在活动结束后可进行适当的指正。

ESP 作为在特定语境、特定行业中使用的英语,教学内容要贴近某个专门行业,通过让学生全面熟悉英语在该行业中的表现来掌握英语的表达规律。而我院的国贸专业大学英语课堂上的ESP教学将商务英语与大学英语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触商务英语等这些他们毕业后最可能从事的行业英语教育论文,这样可以让他们尽早建立起专门用途英语的词汇体系,掌握这些文体的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表达规律。让他们在大三时开设的专业英语课中尽快适应。ESP 英语的教学中心依然是某专业的英语,即语言本身,而不是某专业本身,因此它是基础教学的扩展和延续,是从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专业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也是实现培养国贸专业人才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后期融入专业英语教学,有利于在大三时专业英语的开设前,为学生对课堂的理解打下基础。国贸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目标具有双重性,即商务专业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两点使得交际教学法可以在大学英语ESP教学中得以运用。交际模式强调的就是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够正确的使用英语,而国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大环境就是与外国人打交道,需要用英语沟通。经过上述分析, ESP交际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高。在国贸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且我院国贸专业的大学英语授课模式都是小班授课,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组织,及角色扮演的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则为交际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四、结语:

交际模式虽然适合我院国贸专业大学英语ESP教学,但它并不是一剂万能药,适合于所有的专业英语教学。成功的教学在于理论的正确指导,在于教师采用与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并立足于现状,对不同的专业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并根据特定学生群体具体情况发挥个人的创造性,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从课堂上受益。

参考文献:

[1]DA Wilkins Linguistics in languageteaching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2]David Nunan. Designing Tasks for theCommunicative Classroom[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3)

[4]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25-27.

[5娄佳丽,对威莉斯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评述[J] Overseas English2011(2)

[6]马蓉ESP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 科教文汇2010.3

[7]严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7)

[8]杨惠中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78/03

[9]袁平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沉浸式双语教育及其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 2011(4)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理解 常见问题

在高中阶段,英语阅读是我们进行英语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能帮助大家更好的去掌握和了解英语这门语言。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是否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去理解英语书面材料,并准确快速的捕捉资料信息。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和研究高中生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常见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分析英语阅读问题,扫除英语阅读障碍

在高中阶段,许多学生认为词汇不足是在进行英语阅读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大多数学生感觉文章中的生词较多会影响其对文章主旨及细节的理解。学生在遇到生词时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其次英语语法也给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带来障碍。学生在遇到长句时就会出现搞不清句子结构,难以理解句意的情况;遇到复合句时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对主动形式、被动意思以及双重否定等句型也掌握不够。如“It is difficult to measure the quantity of paper used as a result of use of Internet-connected computers.”@句话许多同学难以正确划分句子结构,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学生在语法知识上的功力不够扎实造成了学生对句子灵活的变化和文章真正表达的意思不能很好的理解。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上下两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因为中学生的宏观把握能力较强,但微观理解能力较差,在阅读一些具有思想深度或语言难度的文章时,思维的缺点就会暴露无遗。

有些同学能够读懂文章或句子的表面意义,但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内涵;还有些同学虽然可以读懂文章,但不会找阅读理解题中的中心句,找不到段落主旨。还有文章的文体和题材也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影响。广告和故事类的文章主要以细节和故事情节为主,语言容易理解,学生只要细心答题出错的概率较小。而议论文对于学生英语阅读来说则较为困难。议论文涉及面较广,文中会出现许多学生不了解的事物。议论文中不乏许多学生没有学过的表达方式和生词,这就会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存在着差异,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扩大英语词汇量,掌握英语做题技巧

要有效提升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必须从扩大词汇量开始。学生只有积累了一定的英语词汇量,才能快速进入阅读理解状态,对文章才能有更精准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既要把学过的词汇经常性的复习巩固,还要不断的扩大词汇量。学生要学会掌握一定的构词法来巧记单词,或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广泛阅读,不断积累词汇量。掌握一定的猜词技巧也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其次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阅读速度,提升阅读效率。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对语法知识的学习,掌握语法基础知识。语法基础知识是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没有强有力的语法基础作支撑,阅读理解就不能进行下去。坚实的语法基础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把复杂的句式进行逐层深刻的分析、理解。

除此之外,学生还要了解一定的英语文化背景。在英语阅读时,如果学生对英语的文化背景一点也不了解,即使有一定的词汇量,也不能够准确的理解文章内涵。英语阅读的问题不仅仅是语法、词汇的问题,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阻碍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如文章中出现“I am a green hand.”如果望文生义学生可能无法理解,但是学生在了解一些语言背景后就会明白“green hand”是“新手”的意思。学生要尽可能的了解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拓视野,从而提高自身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还应该掌握一些有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技巧和办法,熟练掌握一些文章阅读技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章。不要对所有的文章都逐字逐句的研读,这既影响阅读速度,也不利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因此,学生要在开始阅读时用极短的时间对文章进行快速浏览,对文章内容和结构进行判断猜测,而后再逐词逐句的进行细细研读,弄懂每句话、每段文章的具体涵义,最后进行答题。在阅读中学生还要学会抓一些关键的词句,这既节省了时间又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内容。比如故事和传记类的文章,学生要注意抓文章中的人物、时间、地点、情节、结局等内容;对于新闻报道类文章,学生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的时间、地点和一些关键数字。

在阅读中解题方法也很重要。在做英语阅读理解题时,有些人喜欢先读完文章后做题,也有些人喜欢带着问题读文章。如果把这两种方法进行有效结合,就可以大大提高做题效率。学生可以先快速浏览全文,再根据问题细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重点记忆文章中的数字、地名、人名要点,必要时可以做出标记。在阅读文章时,学生要学会排除生词的干扰,在阅读理解中是允许一些生词存在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对词义的猜测来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高中生在做英语阅读理解题时,要多进行实践训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更好的掌握一些语法、词汇问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只要肯努力,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邹国华.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策略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2):397.

第4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毕业设计;指导策略;机械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319-02

对于高等教育工科专业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1]。它需要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既是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增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2~5]。从这种意义上说,毕业设计的质量是衡量高校工科专业教学水平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特别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高校应该认真分析毕业生的学习心态,把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作为提高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方面常抓不懈[6]。

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关键在于增强导师指导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一般而言,毕业设计的指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指导知识的综合运用、指导科研方法、教给科研中的交流技巧、教给科技论文写作规范。

一、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

毕业设计的质量,首先取决于课题选择的好坏。在这方面,指导教师一定要把好关。

1.课题的选择要尽量兼顾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教师的科研方向。一方面,毕业设计的主体是学生。确定的课题学生感不感兴趣,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投入的程度和最终成果的质量。另一方面,如果确定的课题与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方向有较高的重合度,教师不但指导得深入、有效,而且指导的积极性高,指导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更加充分,甚而至于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在实践中,选题时不能兼顾上述两个方面――要么忽视学生的兴趣,脱离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要么忽视教师的研究方向,使指导毕业设计成为教师的一种额外的负担或包袱,都会严重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2.课题应该具有综合性,难易程度适中。机械专业的毕业生很多都是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的,因而他们做的毕业设计的课题应当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机械、控制、传感检测和信息处理等多个领域。学生通过完成这种课题,可以开阔眼界,学会综合运用这些领域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他们将来独立开展设计工作或者从事机械专业的科研工作,无疑是非常有益的。相反,如果给学生选是非综合性的课题,例如一般的工艺或设备的设计题目,难度小,学生只要掌握机械领域的知识就可以完成。但是,这种设计工作既不能提供足够的科研方面的训练,也不能提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技术难题,很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不会应用新技术、新知识进行产品的整体设计和开发。

不过,要注意的是,综合性课题的难度一般较大,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各领域的知识才能完成。而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学生较难圆满完成课题。针对这个矛盾,教师可以通过降低单个领域的设计难度来加以克服。比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中,机械部分的设计可以采用常用机构,以降低机械设计的难度。

二、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专业知识

现代的机械产品,很多都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要用到机械专业的知识外,还需要其他控制、检测传感等专业的知识。在本科阶段的课程学习中,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都是分别单独学习的,包括课程设计也是各个课程单独进行的,同学们只能学习各个课程的知识,还不能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实际的产品设计中。在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毕业设计的题目,指导学生综合应用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学生在综合使用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的同时,一方面巩固了各领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加深了各领域专业知识的融合。这样,在具体的产品设计过程,才能融会贯通,熟练应用。

三、指导科研的方法

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只是储备、积累了一些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的训练很少,科研能力非常薄弱,学生远没有掌握科研的方法。学生毕业后,不管是走上工作岗位,还是继续读研深造,都需要掌握一般的科研方法。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一般的科研过程包括:检索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建立模型、仿真与实验、系统集成。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科研过程中常用的科研方法。

在检索资料阶段,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的图书、期刊、数据库、网上论坛等多种渠道检索到需要的资料。同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了解现有产品的技术现状,进而对现有的技术方案进行优化,确定最终的技术方案。

在建立模型阶段,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有限元模型等几种模型,或其中的某一种模型。学生经过训练,能够掌握其中一种或几种模型的建模方法、建模工具,主要是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当然,由于是在本科阶段,学生所建的应该是简化模型,建模步骤比较简单,所建模型也应该易于检验。

在仿真与实验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所建的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有限元仿真、半物理仿真,要教给学生适合的仿真工具和软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般机电系统实验的搭建方法,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实验数据的简单处理、分析方法等等。

在最后的系统集成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仿真与实验结果,修改所建模型,把机械系统、检测传感系统和控制系统集成到一起,成为一个实际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总之,在毕业设计的每一个阶段,指导教师都应该明确地指导学生该阶段所要达成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途径、所需的工具等等,从而使学生的设计工作有的放矢,有法可循。

四、教给科研中的交流技巧

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和老师、同学也有过学业上的交流,但都限于校园中。在毕设过程中,学生首先要与指导老师充分交流、沟通。遇到技术难题,还需要向学校里的其他老师以及企业里的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有时候,还要利用网络平台向更广泛的人群请教。这些都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和技巧,尤其是与他人交流技术问题的能力。

有鉴于此,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相应的交流技巧。比如,指导学生在交流前要做好准备工作,查找相关资料,把遇到的技术难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样,在交流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了,交流也就更顺畅、更有效了。再如,要提醒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既要有自己的主见,又要保持开放谦虚的态度,从而能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通过交流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形成更优的问题解决方案。当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交流的基本礼仪和要求,包括称呼要得体,说话要简单、明了,从而花最少的时间,用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说清楚、说透彻。

五、教给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

本科毕业后,学生不管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需要撰写各种科技文献,包括科技论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如何撰写科技论文,包括论文的总体结构、开头结尾、具体内容、语法结构等,为以后的论文写作培养能力。总的说来,论文应该格式正确、内容全面、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避免使用文学性质的带感彩的非学术性词语。

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写作情况,多次指导学生修改,直到达到学校的要求为止。

参考文献:

[1]宋海农,王双飞,梁东梅.一年导师制对提高工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尝试[J].高教论坛,2002,(5):77-79.

[2]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2):200-203.

[3]张继红,王恩伟.“产学研”相结合改革工科毕业设计的内容和方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4,(4):71.

[4]常虹.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61-62.

第5篇

[论文摘要] 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探索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提出了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可尝试的一些方法。

环境工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得学生掌握环境工程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学会撰写英文摘要,提高英文写作能力,掌握阅读和翻译环境工程英文文献的基本技能。一方面,为毕业论文服务;另一方面,为适应学生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和专业研究的需要。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对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时少,任务重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课程学时安排少。很多学校往往把专业英语开设在大三第一学期,与专业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同步的。由于此时学生的专业课程刚刚开始,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此外,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专业词汇量大,长句多,知识性强,要通过短短的20~30学时掌握相应外文文献的阅读、翻译和写作技巧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

2.教材种类少,教学内容不明确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公开出版的很少,很多学校采用的教材均是自行编写的,选文大多来源于欧美大学相关专业的一些教材、硕(博)士论文、相关的书籍和杂志、国际会议发表的论文、从网站下载的材料、报刊科技评论等,有的是全文选用,有的是节选部分章节或段落,难度深浅不一,随意性强,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此外,由于学时少,很多任课教师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筛选相应的内容,存在较大的主观随意性。

3.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多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采用翻译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一言堂”、“满堂灌”,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机会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多采用教师讲授和板书的形式,很少采用多媒体教学。即使使用多媒体教学,也只有枯燥的词句翻译,没有图示讲解,也没有相配套的语音辅助资料,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4.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

目前,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担任的,很多专业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较高,但是没有经过专门的英语教学训练和口语训练,缺乏用英语授课的能力,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不熟悉,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由于对专业英语课程不够重视,任课老师队伍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课程考核方式

专业英语的考核主要采取开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侧重对词汇掌握、阅读翻译能力的考核,对听、说、写能力缺乏具体的考核内容。而且很多内容都是课文中讲解过的,这样主观上给学生一种消极应对的态度,无法真正地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索

1.明确教学目标,重视教材建设

专业英语注重实用性,不仅包括本科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还包括进入社会后的诸如英语面试、基本专业资料的阅读等应用。因此,文章难度选择应该在能够清楚地介绍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难度适中,篇幅不宜太长,有代表性的专业词汇出现频率要高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注意专业知识的导入,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文体的选择也应注意形式的多样性,除了专业文献,还应增加广告、产品说明书、设计说明书等文体。

2.改革授课形式,加强师生互动

(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多样化,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本身是枯燥的,再加上专业课程的滞后,畏难情绪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尽可能采用趣味性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涉及很多水、气、土壤等介质中的环境现象与过程的描述以及污染控制工程流程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或较抽象、学习起来较困难的内容借助多媒体、录像、图片、电影、动画等工具,以此来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提高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各类除尘器(precipitator)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各类除尘器的内部结构剖面图和工作原理的仿真动画,使之生动易懂。

(2)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的听、说、读、写、译训练,要想在短短的每周2~3学时的课堂上完成是不现实的。笔者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对学生首先要做到课前预习,就下次课即将讲授的新词汇短语、新课文、背景等进行预习,并采取课堂随机点名检查的方式进行考核,计入平时成绩。其次,课后给学生布置适量的写译练习,要求用英文回答每个单元后的问答题,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复习了英语。

(3)课堂注重听、说、读、写、译全方位训练

与基础英语相比,专业英语有自身的特点,除了专业词汇、术语及特定的构词方法外,还有科技文体、句法结构、语态、时态等方面的特点,这些是专业英语课程需要重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当然,考虑到专业英语的实用性,也不能忽略听说能力的培养。

听。听力训练可以穿插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教师用双语讲课,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环境,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科教光盘,如Discovery中关于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科普类的环保小短片。在锻炼专业英语听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说。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开口锻炼的机会。正式上课前,可以开展“3分钟演讲”之类的英语口语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轮流安排让每位同学朗读3~4个句子,或者就课堂提问要求学生尽量用英文回答。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和表达能力,能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读。要提高专业英语的阅读和翻译能力,首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环境工程专业词汇很多都是复合词、缩略词及利用前后缀构成的派生词。因此在每个单元的词汇教学中,应注重构词法的分析,介绍一些常见的前后缀和词根以及词性的变化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硝酸盐(nitrate)、亚硝酸盐(nitrite)、硫酸盐(sulphate)、硫化物(sulfide),等等。在课堂上要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学习一个词根后,立刻给出一个含有该词根的新词让学生进行联想学习。

专业英语注重行文连贯、简洁,力求客观和准确,句子以长句和被动语态居多,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非限定动词和后主定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穿插科技英语文体的介绍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句子结构尤其是复杂长句句子结构能力。通过典型句子分析,结合专业知识背景,训练学生分清句子种类、找句子主干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每个句子中的主句以不同颜色和字体与修饰成分区分开,将谓语以粗体字显示,并让学生共同参与朗读,使他们在读句和断句的同时了解句子的语法构成。

写译。对于很多高校,大三学生开设专业英语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毕业论文服务。这一点直接表现为毕业论文的外文翻译任务和正文中英文标题、英文摘要和图表的英文翻译。根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体会,很多学生往往借助电子工具或在线翻译软件来完成,结果驴唇不对马嘴。因此,除了加强课堂讲解训练,课后布置适当的汉英和英汉翻译作业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根据毕业论文课题的要求查阅相关外文文献,在阅读文献的同时,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

3.更新考核方式,注重课堂考核

考核是检查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方式也应该多样化,如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安排适当的测试,综合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出勤等方面。期末考试试题题型尽量多样化,可以增加口试、摘要写作等内容。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既是一门语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既要熟悉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掌握各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还需要较高的听、说、读、写、译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多方式、多渠道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稳定教师队伍,不能随意指定。其次,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或访学的机会,开阔眼界,提高英语口语授课的能力和水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发挥专业英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月生,夏祥翔.论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07,34(10):119-123.

[2]徐进.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227-228.

[3]俞乐.互动式教学法在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江教育论坛,2010,(1):56-57.

第6篇

一、《综合日语》课授课现状

《综合日语》课是大学日语专业的一门几乎贯穿大学4年,学时最多的一门主干课程。有的学校将其分为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或是叫精读课,其性质是一样的。这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一门课程。但目前传统的授课方法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教学时间基本由教师占有。这样就造成学生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甚至出现有的学生上课睡大觉的现象。同时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应用,只是机械地记住老师课堂讲的内容,不能将所学知识很好地消化、吸收,从而学有所用。

2.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主要以听教师的讲授为主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学到的语言知识往往是生硬、表面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得不到发挥,学习效果不理想。反映在学生日语能力测试中的听力分数很低,阅读分数也不理想。另外,学生在就职面试时候,口语表达能力欠缺,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影响学生的就业。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当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要实现教师以学生为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将“做中学”理念引入到《综合日语》课教学,将使日语专业教学模式有一个新的变革。

3.应试教育对本来的日语教学形成强烈冲击

语言教学如以应试为目的,必将失去其语言教育的意义。目前的日语教学太多的功利性是应试教育的恶果,已经失去了日语教育原本的内涵。所以,对现有的《综合日语》课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是时展的需要,也是今后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趋势。

二、引入做中学理念的《综合日语》课新授课模式

“做中学”理念下的《综合日语》课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在大连科技学院日语专业2012级两个班级当中进行了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项目式教学法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具体做法就是,通过事先将每一课分成若干个项目,然后让学生分组找到解决各个项目问题的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综合日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词汇、语法以及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我们一改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负责人,负责人负责发言,并且这个负责人是动态的,实行轮流制。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比如A小组负责词汇的搜集、解释,B小组负责语法的整理、归纳,C小组负责文章内容的理解,D小组负责相关日本文化知识的搜集整理。学生搜集相关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每次上课,根据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模仿老师将负责的项目讲解给大家听,然后由老师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项目式教学,大多数学生对词汇掌握产生了兴趣,对语法学习也不再抵触,并且能够很好地掌握语法用法,增强了日语能力测试的应试能力。另外由于是小组合作式项目教学,同时也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而这种团队精神正是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宝贵财富。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结合《综合日语》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教给学生研究的方法,给学生布置课题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探究,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做汇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提升理论认识水平。

教学手段方面则多采用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室,可以适当播放日语短剧等,让学生对所听、所看内容进行复述,从而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90后大学生从小就是在电视、电脑等现代媒体的熏陶下成长的,他们实际上都是一些“视觉性”的学生,所以多媒体能更加促进他们的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3.创造条件,营造丰富多彩的日语教学环境,结合专业特征,培养学生的日语应用能力

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文章背景,适当补充一些日语故事、日语笑话、日本的风土人情、日语背景等知识,使枯燥的日语学习变得生动而有活力,逐渐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4.充分利用课堂和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各种日语交 际活动,调动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例如:《综合日语》课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故事角色表演,安排学生日语值日报告,布置学生写日语日记,用日语讲述校园生活、兴趣爱好,开展日语园地、日语论坛、日语角、办日语报纸杂志等活动,并可以邀请外教参加到这些活动当中,增加活动的丰富性,让学生进入到学习日语的状态,从而树立学生学习日语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

三、“做中学”理念下的《综合日语》课评价体系改革

对于如何在新的日语专业教学模式下评价学习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往的外语专业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依靠期末(有的有期中)考试,这就造成了学习者忽视学习过程,往往采取突击复习的方式来面对考试,这也是造成学习者外语应用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因此,引入CDIO理念下的学业评价方法,也就是分阶段按项目的内容、进度进行评价是非常必要的。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以《综合日语》课为中心积极探索,实施了如下的评价方法。

缩减了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70%缩减到50%,而平时的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与“做中学、做中教”理念下的项目式教学法是相匹配的。即将学生的每次课根据自己分配到的任务所进行的发表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方法也不是单纯的老师评价,而是采取班级同学集体打分、小组打分和老师打分的方法进行综合测评。记录下每次课的成绩,然后在期末根据每次课的成绩加权算出平均成绩,即为本学期的平时成绩。这种做法可以充分地调动发言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调动听的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调动小组学生准备任务的积极性。

另外期末考试也进行了改革,改变了以往一卷定终身的现象。考试形式由完全的笔答改为笔答和会话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笔答占30%,口语考试占20%。口语考试形式是让学生抽签来选择演讲题目进行简短演讲,然后以抽签的形式再来选择两人进行对话。由老师根据学生这两项的表现,进行打分。最后结合试卷成绩,综合给出学生本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

这与以往的传统的考核方法相比,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考核,从而淡化期末考试对总体学习成绩的影响,有助于让学生重视平时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并且在期末考试当中增加了口语考试内容,能使学生更加重视日语口语的训练,提高口语表达水平的同时,对学生的听力提高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四、结 语

课题组成员根据这一基本构思,通过课堂教学反复实践,不断总结,使之形成了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日语》课教学模式。主要解决了如下问题:首先,教师的作用由“主讲”变为“导演”;其次,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第三,项目式教学将课上课下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实施一年的项目式教学和阶段性评价,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由以前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生日语的应用能力。

但是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此项改革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有个别主动性较差的学生依赖于其他同学,自己不主动去查找、归纳、总结自己承担的项目,而是采用投机取巧的形式让他人代劳。二是在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中,发现打分存在很多主观因素。三是在期末考试当中的会话考试同样存在打分不客观现象。另外通过这样的改革,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遍增强了,但是学生对语法的掌握出现了忽视现象。四是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五是采取这种新授课模式发现同样一课的内容,所花费的时间比传统的授课方法要多,容易出现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赵祥麟.杜威教育论著选[M].王承绪(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2] 梁茂成,李文中,许家金.语料库应用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 杨泓.“做中学”教育理念下的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课教学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9).

[4] 叶绿青.杜威的从“做中学”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5).

[5] 王丽君.CDIO教育理念下的项目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3).

第7篇

论文摘要:双语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到相关专业学科的核心与前沿信息,还是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对广大普通高等学校而言,双语教学在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以“系统工程”双语课程为例,就专业课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约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语言课以外的所有课程中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对于学生与教师双方在语言上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迎接新世纪挑战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重点。2001年教育部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我国本科教育应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尤其是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2005年教育部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又提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教育部近年来组织引进了大量国外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优秀原版教材,鼓励在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英语授课或双语教学。各高校在此背景下对双语教学都提出了要求,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

双语教学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其中第二语言不仅是学习对象,而且是教学媒介部分或全部地运用到非语言学科的一种教学形式。近十年来,虽然在教育部颁布的系列政策的鼓励和推动下,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

一、现状与约束

1.教材的约束

教材选取的恰当与否是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目前国内普通高等学校双语课程的教材普遍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触到纯正的英语。甚至在某些高校中,是否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已成为该课程能否被认定为双语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原版教材在版权、引进经费等方面的限制,使有些课程无法找到原版教材,或者已有的原版教材不适合学生进行双语学习。不同于国内教材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且逻辑性较强的编写思路,国外教材在编写中通常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内容具有较强的发散性。这对于习惯国内教材的中国学生而言,存在不小的思维障碍。同时,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与国内高校的教学大纲不配套,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主讲教师如果忠于原版教材进行讲解就会与教学大纲产生背离,甚至无法完成教学内容。反之,如果忠于教学大纲,则会破坏国外教材的理论体系。再加上引进教材的配套辅导资料的开发滞后等原因,使双语教材成为限制双语教学开展的一大约束。

2.教师自身能力的约束

目前我国高校双语教学通常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为全英文型,即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运用英文讲义,在授课时全部使用英语;第二种为混合型,即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在上课时交错运用英语与汉语进行讲授;第三种为半英文型,即虽然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但教师在授课时采用汉语讲授。严格来说,只有第一种教学模式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但在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后两种模式,尤其是第三种模式反而成了使用最广泛的双语教学模式。

师资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能熟练使用英语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此外双语教师还应结合双语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合适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这都对双语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和挑战。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专业知识和英语基础都不错,但因为我国学生的英语大多数是重语法轻应用的“哑巴英语”,如果口语中汉语比例过重,就会减弱双语教学的实际效果。而且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灵活方式就会无法使用,甚至连“简单的提问”都会变得十分困难。能熟练地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上专业课的教师还是很少,其口语表达能力往往无法达到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要求。双语师资匮乏成为制约高校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一大瓶颈。

3.学生素质的约束

双语教学开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语言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双语教学不仅对师资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双语课程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外语语言使用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即具有使用外语学习较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然而,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而言,其英语能力一般都十分有限,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一般都不高。在这种情形下,双语教学中就经常会出现虽然前期部分教师还是尽量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来传授专业知识,但是慢慢地就变成了去教学生英语,先教词汇、语法,然后再学习专业知识。虽然最后也学到了专业知识,但是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英语,对专业知识无法深入讲解。总之,采用双语教学会使一些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面临很大的困难,甚至影响他们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样就违背了教育部开设双语教学的良好初衷。

转贴于

二、思路与对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从2006年开始将“系统工程”作为双语课程,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对工业工程、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进行双语授课。笔者作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进行了4年的双语教学工作。系统工程是20世纪中叶才开始兴起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某些思想、理论和方法等,根据系统总体协调的需要,有机地联系到一起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管理工程技术。“系统工程”作为我院工业工程专业一门采用双语教学的核心专业课程,对提高学生素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到系统工程学科的核心与前沿信息,而且还是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分析了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笔者结合自身的授课经验提出一些建议。

1.对引进的教材进行本土化修订

国内教材的系统性和强逻辑性与国外教材的全面性都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在选取双语教材时应当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即对引进的国外教材进行修订。最可行的办法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改编或选编国外原版教材和辅导材料。同时以国内著名学者和权威的教材作为参考,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和有益补充。在进行“系统工程”双语教学时,我们采用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影印版《系统与工业工程概论》英文原版教材。同时,考虑到国内外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差别与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还专门配备了由我院教师编写的《系统工程概论》中文教材做参考。

学生在掌握英语术语的同时也应该知道相应的中文术语。而且,国内外课程设置不同,某些内容需从中文教材中得到补充。例如国外“系统工程”的课程注重系统思想的培养,因此教材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方法论,如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讲解不深,为此我们用中文教材予以补充。

2.提高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和授课技巧

为了使双语教学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授课的方式方法上多想办法,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我们在进行“系统工程”双语教学时,采用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方法。

在课程的前1/3阶段,中文讲授占较大的比例。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进行双语学习的难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及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兴趣。此阶段英语大约只占30%左右,教师授课时要将重点、难点等学生难懂和困惑的东西用英语讲解后再用汉语重复一遍。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课程的中间1/3阶段,英语授课的比例提高到50%~60%,同时,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用英语讲解的环节,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程的最后1/3阶段,学生对于相关的专业英文术语已十分熟悉。同时,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练习,大部分学生都已经适应双语教学的形式同时能较好地自主运用英语,此时以英语讲授为主,占80%左右。如果学生程度较好,不妨采用全英语授课。

3.采用综合方法提高学生英语素质

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学院在教学计划的编排上就保证学生每一学期都有相关的英语课程或双语课程,从而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此外,根据这几年双语教学的经验和问题,尝试按四、六级英语成绩将英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区分开,对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将通过英语六级的学生分到双语1班,将未通过英语四级的学生分到双语2班,通过四级但未通过六级的学生自愿选择加入1班或2班。对双语1班,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上课英语比例不少于70%,在课下辅导时以中文教材进行辅导。对双语2班则以中文教材为主,辅以英文原版教材,教师上课英语使用比例为50%左右。采取了这一分班措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极大的提高,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情绪已不明显,期末考试成绩有了很大提高。可见,该方法在保证学生提高外语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本学科知识的接受能力。

三、结束语

双语教学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起步较晚,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还存在误区。尤其对普通高校而言,要想成功实施双语教学还要走很长的路。总之,双语教学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应立足于普通高等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构建多层次、有差别、渐进的双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蔺丰奇.高校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复旦教育论坛,2003,(2).

[2]华正宏,钟锐锋.地方性普通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

[3]成晓毅.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4]韦红桦.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第8篇

【关键词】 彝语;口语教学;帮教带学;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时,教师才能做到把情感教育与口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构建真正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口语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彝语日常用语的听、说、译三方面的能力。彝语口语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他们喜闻乐见的,适合的情境,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身为一名中师彝族口语教师,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彝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效率,实践运用效率,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帮教带学”的教学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知识训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积极“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一、客观的教学环境促使彝族口语教学中的“帮教带学”活动的形成

1.特殊的客观环境

笔者从事的是四川省大凉山唯一的一所民族师范学校彝语教育教学工作,这里的少数民族学生比较多,尤其是彝族学生占的比例比较大。一直以来,为了让彝语基础不同的学生学有所得,把彝语基础较好的彝族生称之为“甲类生”,不会说彝族话的彝族生和其他民族学生称之为“乙类生”,根据学生的彝语基础分班上课,而对所谓的“乙类生”教学目标主要培养他们听、说、译三方面的能力,对“乙类生”的口语教学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虽然教师还是按计划要求布置了许多课后练习的内容,但学生总是完不成预设的目标,甚至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的口语,因课后缺乏具体的语境中去练习、运用,总是过不了多久就忘了,口语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由于学校的搬迁,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足,彝语教学不能再像过去,分成甲、乙组上课,而是基础参差不齐的各民族的学生都在同一个班级上课,虽然这样对彝族生进行系统化教学带来了影响,但对其他民族生的口语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可以因材施教,促成良好的“帮教带学”活动。

2.彝语口语教学中“帮教带学”活动的特征

第一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彝语基础,把班上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几个彝族学生和其他民族学生组成,并由彝语基础好、识字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口语最标准的彝族生担任组长,要求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进行合作学习,还要加强课后的辅导,并强调学习要结合具体的实物,事件进行对话练习,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感悟学习彝语日常生活用语。第二利用“捆绑制”强化帮教带学活动。把帮教带学双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通过阶段性的考核、检测“乙类生”的口语水平提高程度来评定本组学生的平时成绩,如果“乙类生”口语水平提高了,不仅学生本人有加分,帮教带学的彝族生和所在组其他成员均有加分,反之,如果“乙类生”的口语成绩下降了,帮教带学的彝族生和所有本组的其他成员均要受罚扣分。在学习过程中将双方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较好的调动帮教带学双方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帮教带学”活动中要加强活动的即时评价。即时检测、即时打分(每学期考核四次左右)。评价是口语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在活动中即时的评价,搞好学习过程的评定制度,累计综合起来的这个平时成绩占学期末总成绩的40%。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搞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发展学生听、说、译的各项能力。

二、帮教带学活动将帮学的双方的学习回归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能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从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上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表现是判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是说教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是著名的叶教授新基础理论中的核心部分和精华部分。是素质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改革的放向、趋势和重要原则。

彝语口语教学中的帮教带学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是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发表个人的见解、互相讨论,给学生个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的能力,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活动去联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给学生权利,给学生质疑问难,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给他们自信尊严,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尤其是帮教带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其他学科上基础比较差,自卑心理较强,帮带学的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他们成就感,自信心。二是在帮教带学活动中,为了完成教学规定的学习任务,阶段目标,帮带生既要自己作主,自我规划、主动努力地学习,去摸索、积累和构建知识,获得自我发展,正如宋儒朱熹倡导读书治学主动自觉的精神态度,他们在无意中事事都让自己去理会,自己去体察,自己去涵养,书用自己去读,道理由自己去究索,体现出现代教育更重视“学”的价值。同时,他们还要为其他被帮带的学生作主,在帮学的过程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使他们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能使性格内向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口语对话实践的能力。三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帮教带学活动,因自主学习不是孤立地一个在学,往往是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的,自学加同伴互助,或者自主探究加上小组研讨,最后把共同探究整合成学习共同体的共识,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养成具有鲜明自主合作特征的班级学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营造出活跃的教学氛围,形成良好的团结和谐的班风,把情感教育与口语教学紧密的结合起来。

三、“帮教带学”的口语训练能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语言是作为人类用于交流的工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口语训练,不能仅停留于课堂教学中进行词法,语法,句型的训练,要通过帮教带学活动丰富课堂外的学习,创设教学情境对语言学科来讲,不能限于讲几个动听的故事来导课,或者放几段精彩的视频画面来刺激学生专注,而是实实在在地深入民族群体,现实生活中吸收和体验彝族的语言文化,教师平时在教学中对词法、语法,句型虽然作了全面,系统地讲解,进行知识文化,交际文化的渗透,遇到一个新词语时,学生总是习惯于找个相应中文词来帮助记忆,而彝语是表音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汉语意思不一样,彝语词的内涵是比较丰富多彩的,如果词语不能找到统一的汉语词汇去翻译,学习时就不能只靠词语的字面去理解,要充分理解文化内涵,需要到现实生活中去了解用语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习俗,经济、政治制度,日常生活等文化背景知识,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解读、研究等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在帮教带学的口语教学活动中,笔者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深入人们生活中去进行情境化的语言实践。途径一是认真利用平时在校园生活中的时机,以分好的组为单位经常开展交流活动。途径二是规定假期任务,帮乡村小朋友辅导假期作业;或者帮身边农民工的子女进行家教,途径三是跟随校团委组织的到各民族小学组织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从而扩大对本民族的了解,在母语语言环境中体会语法,收集词汇获得最直接的知识,这种在情境中去学会学习的教学法从真正意义实践了教育先辈们说的那句话“我们的知识,不是被人注入而来,而是由自学而得来的”,自学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倡导学生一直好学、真学、自己学文化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也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情境活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

总而言之,凉山州是个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群众日常使用的都是本民族的语言,绝大多数彝区日常使用汉语的频率几乎为零,目前基础教育仍然滞后,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全面,深入地开展好彝汉双语教学,让彝族聚居区只懂母语并直接进入小学学习的彝族儿童受到良好、有效的教育、促进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以保障西部大开发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施是凉山教育的职责,因而把非彝族的其他民族的教师(凉山职教师资专业的学生)彝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好母语导入双语教学,逐渐过渡是凉山基础教育是希望所在,而帮教带学活动是在彝语口语教学中最为快速提高其他民族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良好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蔡泽华《全国教育论文暨教案选粹》

[2]《中国教育科研与创新》2010.第一期

第9篇

一、在诵读中形成品味文学作品的能力

诵读,是在看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变为有声语言,但不是简单的见字出声。历代大家对诵读都有自己的见解,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者在这个过程中自会发觉“对劲儿”或“不对劲儿”的问题,于是便再看、再体味、再读。正是这种自我感觉的不满足,引导着诵读者进行精益求精的反复,这就意味着诵读者在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揣摩、品味。

例如,《春》一文的第一句话“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当我们在读的时候,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这两个“盼望着”都用同样的语调读,似乎显得太平淡了。于是,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想起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感受到了人们在一个冬季的漫长等待后终于迎来春天的喜悦心情之后,也就不难处理两个“盼望着”的读法了。这样边想边读,使朗读者进入自觉品味的境界,也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觉的融会贯通。

二、在诵读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诵读经典,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会理解作品那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语法修辞,巧妙的构思布局,感人的情景描写,抑扬顿挫的韵律等,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这个过程使学生贮存了许多可资借鉴、可供取用的表现手段,在需要的时候或信手拈来或妙手偶得。正如古人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勰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以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语言积累多了,写作、说话、朗读等的表现力必然明显提高,思维也更加缜密。随着表现力的提高,言不及义的现象会越来越少,又因为朗读是将文字变为有声语言的活动,从而使口舌得到训练。这样,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使得“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七步为诗”不再遥不可及。

三、在诵读中提高文学鉴赏和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有着强烈的感染力量,学生在诵读优秀文学作品时,可挖掘出字里行间蕴含的深层内涵,并融合进自己对作品的鉴赏和审美感受。而通过诵读所获得的情操的陶冶、心灵的感染、思想的启发,往往比单纯的讲解来得更细致入微。

1.感受音律美

汉字的声调及声韵配置使得汉语言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在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文字抑扬的韵律或跳动着欢快的音符,或流淌着忧伤的旋律……弥漫在诵读者心中的是如歌的情怀。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学生在诵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句时,心中就会流淌着《扑蝶》那轻快活跃的旋律。

2.品味意境美

在诵读中,我们对具体的意象进行形象的感受,进入作品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从而整体把握作品,领会它的意蕴。例如在诵读《天净沙·秋思》时,文字转化为可以感知的画面,九种景物构成一幅凄凉萧瑟的晚秋图,而画中的景是人眼中的景,人却是天涯断肠人,由此展现旅人漂泊的心境。学生对文学意境进行审美感受的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过程。

3.发觉人性美

第10篇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大学英语课堂 提问艺术

一、引言

教师话语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和手段,而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语言不仅是组织教学的工具,更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何安平(2001)说,英语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程晓堂(2009)研究表明,在探讨教师课堂话语功能时,现有文献常以经典的IRF教师话语结构为理论框架。在提问-问答-评估(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Follow-up)结构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来检查知识或引导发言;学生回答后,教师予以反馈并进行评估。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和重要步骤,提问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开展,英语的教与学已经不局限于语音、语法、句法等语言知识,而更侧重于听说写等语言应用、交流综合能力。英语课堂应从“教师主导型”尽快地转变为“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独白者调整为引导者、对话者。这在应用语言、组织课堂、提高授课效果方面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优势,引导教学流程,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思考,通过交流协商,提高其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根据大量调查表明,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课堂提问时间少,仍基本处于满堂灌的状况;提问的类型以展示型、封闭式问题居多,未能有效调动学生思维;提问的对象有所偏袒,不能激发全体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提问后的等待时间(wait-time)偏短,甚至出现代学生回答现象;提问后的反馈不够及时、有效,挫伤学生日后发言的积极性等。

2.问题的出现有多方面原因。大班英语教学提问的艰难性:现在的大学英语动辄几十名甚至上百名学生,无法实现小班英语教学的理想模式;英语学科的特殊性: 英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学生接受的是异国语言,接触的是异域文化,因此在语言输入、理解、表达和内容的接受性上受到更多的挑战,因而导致了学生怕犯错误、害羞畏难的心理;教师未能改变教学思路:重视语言形式,忽略提问内容,以不断的重述干扰学生思维,增加问题的额外难度;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提问,语言修辞往往无懈可击,而预设好的问题答案则阻碍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意义磋商,无法在课堂上实现真实的交流;教师事先对教材内容缺乏了解,为问而问,问题本身没有含金量,无法激起学生的回答兴趣;对学生不同性格、不同学习风格缺乏了解,缺乏对不同学生的提问策略;更有甚者,教师在课堂上以问代罚,试图通过提问达到整顿教学秩序的目的,长此以往,后果不堪想象。

三、最近发展区给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启迪

1.理论概述

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至少学习者有两个可以确定的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即能够独立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二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尚且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通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 最近发展区则是“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或“幅度”。

他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发展教学最佳期限”,在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才是促进发展的最佳教学。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起心理机能间的矛盾,进而推动了学习者的发展。

该观点强调了教学在发展中具有主导性、决定性,揭示了教学的本质不在于“训练”、“强化”已经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促使、激发目前尚未存在的心理机能。

2.启迪

2.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提问意识。

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人本质上是社会的,人的智能来源于社会和文化。学习与发展是具有合作性的社会活动,个体认知的发展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交互实现的,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单纯的语言输入并不能促使语言习得的发生,只有在结合语言行为过程中的情境、行为等因素后,才能实现语言的习得。

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意识到,在英语课堂中讲解字句、语法,只能解决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表层问题,并不能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英语的真实使用过程,而被动的接受语言的输入,只能让学生游离于课堂。因此,让教师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从“传授者”变为“促进者”、“帮助者”,让“教师主导的课堂”成为“教师主导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话题的“参与者”、课堂的“主导者”,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

2.2 课前调查设计,掌控提问角度

维果茨基认为:“如果问题创设全在知识范围内,只是大脑皮层的简单探索,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如提出的问题过高,大脑皮层模糊一片,就不会有特别明显的兴趣点,引不起大脑在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交错综合。只有把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才能引起兴奋点。”

因此,教师课前要充分做好提问的调查、准备工作。在了解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的同时,也要掌握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寻找其最近发展区,把握“教学最佳期”,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引导学生向着潜在的、最高的水平发展。

了解问题的类型和不同的认知技能将有助于教师对问题设计的把握。布卢姆(Bloom,1956)(设计的系列思考技能,按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这种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顺序进行排列,已被传承为经典。

同时,傅建明(2005)根据提问的目的,将问题分为:基础性提问,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知识,如:When does he realize his mistake? 探究性提问,以解除疑惑和误解,如What does he mean by saying “…?”开拓性提问,对所学知识升华,进行联想和使用,如 Put yourself into his shoes, what would you do?

根据提问的方式,也可分为:是非式、选择式、比较式、查考式、直截式、迂回式、磋商式、故谬式、反问式、扩展式、假象式、推想式等等。

总而言之,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设问,使问题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可接受性,同时结合学生的具体水平,调整问题类型和难度,使其具有启发性、新奇性,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变最近发展区为现实发展区。

2.3尊重双方互动,把握等待艺术,

维果茨基强调儿童从与一位比自己知识更丰富的人互动过程中建构其智能。这种动态、二元的过程使双方通过意义的磋商,达到交流知识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只有在学习者遇到难以逾越的困难时,才进行方向性的“干预”,并给予适当地积极地反馈;一旦学习者表现成熟,则撤出“指导者”的角色转为“观察者”或“鼓动者”。

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要么即刻提问,要么越俎代庖,这种做法非但没有达到提问的目的,反纵容了学生思想上的惰性。

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在提问之后的3-5秒钟或更久后方可重述或重复问题。提顿时间长短本身也为学生提供额外信息:停顿短,表明问题简单,需要学生快速反应、配合;停顿长,说明问题比较复杂,需要用心思考。

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何安平.外语教学大纲教材 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程晓堂.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3]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 余震球选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Bloom, B.S.(ed.)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Vol.1: Cognitive Domain(《教育分类学》,《认知领域》), New York: McKay, 1956.

转引自《教学方法手册》 巴巴拉G戴维斯著 严慧仙译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5]傅建明主编.教育原理与教学技术[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第11篇

>> 快乐教学在农村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浅议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应用 激趣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高中英语教学论文 早读课的有效利用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媒体有效应用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有效应用思考 英语报刊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情景式教学在牛津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对情境创设法的有效应用 浅探网络资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交互式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任务型教学的有效应用 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典范英语》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英语报刊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论英语早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论英语早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汪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英语早读是现在高中学校必设的一项课前活动,目的是利用早晨学生记忆力最佳的时刻,让学生有效的利用“读”的方式来提高语言的学习效果。早读虽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早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改进建议进行探讨。

【关键词】早读;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措施

【分类号】G633.41

一、引言

早读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相当于英语的第二课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对学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背单词、做卷子,而是能运用它,表达它。这就需要学生有流利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而早读是能让学生锻炼口语能力的最好时机。《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早读在英语教学中相当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和大量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高中学生的早读课效率很低,甚至连读什么都不知道。就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进一步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二、现状分析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需要大量的练习和记忆,而早晨正是适合朗读和记忆的黄金时间。借助早读,学生能不知不觉的锻炼英语发音、语感和理解能力。高中时期是走向大学的过渡时期,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英语口语能力也纳入了大学招生要求范围内。作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更应该意识到英语早读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热身,还是能提高学生的口语、听力、写作等能力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运用中,担任过高中英语教学的教师都有这样一个感受:学生在早读课总会有“早读不读”或者是“老师来就读,走就停”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很多原因,接下来将主要分析以下原因:

2.1 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不足

现在的高中班级(除了一些实验班、火箭班等),大部分的人数都达到了七八十人。在这样一个大的班级里,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我们的早读课一般有30分钟,大部分同学只是按要求的读出来,一味的追求声音的大声,忽略了发音的准确性。对于英语成绩不好的同学,他们认为自己英语发音不好,加上自己初中的英语基础薄弱,更不愿意去接触英语,甚至放弃英语。

2.2师生重视程度不高

教师方面:首先,有的教师对早读认识不明确,认为早读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需要偶尔巡视监督一下就行。其次,教师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早读目标,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早读的黄金时间里出现了聊天、写作业、睡觉等现象。

学生方面:在高中,学校应试的教育和教师的题海战术下,学生每天有做不完的练习题。早读的30分钟,很多同学用来赶作业,偶尔教师来巡视,才会拿出书本读一下。有的同学即使在读,也没有用心,认为张张嘴就行了,甚至有的同学“滥竽充数”只张嘴,不发声。

2.3早读材料和形式单一

现在的高中英语早读时间,学生能拥有的材料仅是一本教材。很多学生就拿出课本,读课文、语法或者背单词,天天循环。虽然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不能忽略巩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早读材料和形式的单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有的同学读了30分钟的单词,下课的时候会发现一个也没记住,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英语的学习理解和记忆。

三、有效进行的建议

3.1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练语音

语音的准确性对于学习一门外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学生掌握了标准的语音,就有自信大胆的朗读出来。对于口语表达能力不好的或英语水平低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三点措施:第一、放录音,让学生跟读。现在的高中英语教材都附有文本的听力材料,教师在早读课的时候就可以花几分钟给学生放录音,让学生跟着规范的发音一起朗读,练习他们的语音,同时学生也会跟着改进自己发音的不足。第二、让班里发音标准同学进行领读,并对朗读优秀的同学进行公开表扬。这样做法的优点在于:不仅让领读的同学自己下去准备,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让其他同学竞争朗读,培养了他们的早读积极性。第三、让学生一起朗读。因为班上的同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30分钟全部让其自由朗读,成绩较差的同学会因为读不来而放弃早读。全班一起朗读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2教师重视早读,发挥监督指导作用。

首先,教师本身应该充分意识到英语早读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学习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指引者。教师如果没有给予适当的指引,学生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不能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早读。因此,在高一新学期一开始,教师就要给学生强调早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早读意识和养成他们早读的良好习惯,并在早读之前,给出学生一定的阅读目标,监督学生的有效进行并给出建议。这是让英语早读能有效进行的前提条件,一旦学生对这项活动重视起来,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到其中来。

3.3丰富早读材料和形式

对于高中学生早读的阅读材料,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课文、语法和单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早读可以拿出自己感兴趣的与英语相关的课外书籍、报纸或者杂志进行阅读和朗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习早读的兴趣,还能扩大他们的阅读知识面。学校的图书馆也可以提供相应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对于早读的形式,教师可以在班上成立学习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早读的时候互相监督,共同学习,这样能保证早读的有效进行。

四、结论

高中英语教学阶段开设早读活动既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高中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并认识到早读的重要作用,在英语早读中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同时,教师也应该意识到早读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让早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进行。从而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早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广平,2005,《中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第3期。

[2] 何广铿,1995,《英语教学法基础》,暨南大学出版社。

[3] 黄永全,2006,《关于搞好英语早读的思考》,西江教育论坛:50-51。

[4] 何自然,2003,《语用学和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5] 李锂,2012,《如何有限的开展英语早读课》,外国语文。

[6] 宁丽萍,2011,《高中英语早读课的有效性策略》,读与写杂志第12期。

第12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预科;英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5)06-0074-04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是开展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活样本,探讨其多元文化背景与英语习得的关系,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会有所帮助。近几年来,国内外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呈方兴未艾之势,出版的专著和发表的论文比较多。这些文章一般是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测评体系、社会特定的英语需求等方面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改革设想和建议,试图解决英语教学中听说明显不足、运用与交际能力较差等突出问题。对于英语教与学过程中实际存在并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背景问题,近年有了一些研究探索,但理论阐释的多,实际应用的少。而对于少数民族预科这个过渡阶段多元文化背景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和作用,研究的还比较少。有鉴于此,本论文拟从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英语水平入手,在分析不同民族学生文化背景差异的基础上,对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语教学的效果进行探索,以期在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的问题上提出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解决方案。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对于他们习得第二语言(英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分析研究民族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相关问题,不仅有助于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所具备的语言文化背景条件,充分发挥其“多语言经历”的比较语言优势,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够增强民族学生学习和积极运用英语的信心,不断激发其语言学习潜力,有意识地克服母语等不利因素的干扰,更有效地掌握英语习得的方法。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预科生英语习得的有利因素

文化背景一般是指人们日常生活的具有文化意涵的环境,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决定人的存在。文化背景包括人类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情感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形成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语言文化和思维模式。我们开展外语教学,其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就是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思想交汇和文化交际。在少数民族预科阶段,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同集一堂,为大学阶段学习的顺利进行作好准备,英语教学是主要内容之一。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的共生共存在这里显得特别突出。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指出:“多元文化背景客观上为民族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提供了多语言学习和交流的机遇和环境。从语言的社会性来看,多元文化背景的认知与外语教学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1](P.75)”这种一致性可谓是民族预科生英语习得的有利因素,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多语言学习和交流的环境。大部分民族学生具备运用多种语言的能力和适应多种文化环境的能力。来自边疆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的民族学生一般都有过学习一两门语言(母浯、汉语)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基本上都在一两种社会文化交织的环境中生活过,具备了多语言应用的能力。他们既熟悉本民族语言文化,又有汉语言文化的基础,这有助于在语音、句法、语义篇章等方面进行多语言横向和纵向比较,有意识地去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培养主动接受目的语文化的意识,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语言基础,增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其二,良好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学生从小生活在自然生存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生产条件相对落后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他们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在生产劳动中逐步培养出勤奋节俭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个性心理,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学习态度很快就能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在英语的学习中表现出较好的学习韧性和坚强的毅力。此外,民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善于模仿,反映在英语学习上,他们敢于大胆地抓住机会与“老外”讲练英语,大胆模仿,无所顾忌,以良好的心态去努力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其三,较好的语言适应能力和自然语言素质。民族学生长期生活在多民族大杂居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对不同的语言有着比较敏感的分辨力和判断力。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接受外族语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会有意或无意地排斥这种影响。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使民族学生练就了肺活量大,音域广,声音浑厚洪亮,音带宽,发音吐词清晰有力等良好的自然语言素质。注意发挥这种语言学习适应能力和自然语言素质,是教学实践中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影响民族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不利因素

就英语的习得而言,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具有的多语言学习和交流的环境、良好的民族心理素质、较好的语言适应能力和自然语言素质等,为他们学习英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必须看到,第二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民族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不利因素也是比较突出的。

其一,母语的影响。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反映在语音、语法、词序以及篇章语义等方面受到母语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成为他们学习英语的困难和障碍,直接影响到英语习得的效果。在语音方面,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表现得比较明显。这里仅以语言最基本的单位――语音为例。李强在《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一书中,对彝语元音做了考察:“彝语的元音在数量上比英语少几乎一半,尤其是双元音(复元音)更少。彝语只有两个双元音,[ia]和[ua]。在教学中发现,彝族学生容易把英语的前元音[]借读成彝语的[e],原因是彝语中的元音音位没有任何一个元音音位的开口口形比[e]大,没有形成发[]的发音习惯;同样彝族学生还容易把英语的中元音[]发成[]而把中元音的[]发成[]的卷舌音;彝族学生把英语的长元音一律按短元音来拼读,因为彝语的元音不分长短。可见,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干扰和影响较大。[1](P.13)”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读音而遇到这种情况时,往往容易张冠李戴或从母语中“借用”、“套用”相似或相近的音位,将母语的音位特点和发音方式移入英语的语音方式中来,导致“奇音怪调”的英语语音“风格”。

其二,方言的影响。英语是语调语言,语调的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拼写变化,但音节轻重却会影响到词语拼写结构,词语的拼写变化,那么词义也就会变化。曹红梅的《英语“东北腔”初探》一文在分析“英语元音的误读”时指出:“在东北方言音系中[]和[e]是不存在的。遇到这两个元音时,以东北方言为母语的人通常会在自己母语音系中寻找与之相近的音来替代。[2](P.163)”元音如此,辅音大抵也是这样;“东北腔”是这样,其他民族的“特色腔调”可想而知。由于方言和本族语声调的明显作用和影响,使他们容易将母语的发音习惯和方言的发音习惯掺进英语的发音过程,造成英语的语调方面带有浓厚的方言口音,有的发音习惯还非常顽固,不易纠正,所以常常被戏称为“民族英语”。

其三,本位语及媒介语的影响。本位文化意识就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以本族语(母语)的语言特征为基本标准去衡量理解第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刘润清先生在论述大学英语教学时指出:“因为已经有了第一语言用于思维,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很难开始用第二语言进行思维,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常常带有“转换符号”的痕迹。这些学习者的语言往往既不是第二语言,又不是第一语言,出现一段‘过渡语’(interlanguage)。[3](P.168)”对民族学生来说,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还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媒介语言――汉语。相对汉族学生来讲,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易适应直接从汉语到英语的思维习惯,而是必须经过“迂回”的路径,即从英语到汉语再到母语;又从母语到汉语最后到英语的思维理解模式。本位文化意识会潜移默化地扩大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语言距离和社会距离。由于这两种“距离”的存在,客观上造成民族学生对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陌生,增加了英语习得的困难。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预科英语教学

随着各民族“文化自觉”的兴起,多元文化教育逐渐成为世界民族教育发展的潮流,强调文化的异质性和多样性正成为一种趋势。其要点在于力图克服人类面临的文化狭隘、民族狭隘、区域与制度狭隘等困境,它包含了这样一个理念:所有的学生应该有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而无论他们的性别、社会阶级、民族或文化特征。同样,少数民族预科的英语教学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确立平等观念,在不断改进课程和教材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一,切合实际的目标期望。期望体现出关怀、尊重和平等。教师根据学生的民族、性别、社会经济地位、语言、服饰、身体状况等特征,对其学业成就总会有不同的期望。但这种期望不是根据学生的成就潜力本身而异,往往带有主观性。学生则从教师的期待中得到强化,这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即原本不正确的期望导致了使该期望成为现实的行为。如果教师要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他们对学生成功的期望必须是积极和平等的,也必须是切合实际的,过高或过低的目标期望,都会对教与学产生负面影响。

其二,加强多元文化的学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要反映社会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既要保障平等的教育机会,又要尊重民族文化归属性和文化特点。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文化平等与社会民主的文化多元主义理念的,其价值表现为:对世界团体的责任,接受和欣赏文化差异,爱护地球,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4](P.10)”接受和欣赏文化差异,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利,这是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应有的思想境界和文化高度。因为教师与学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往往造成师生障碍以及人际关系误解。美国文化心理学专家马尔塞拉在《跨文化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涉及语言问题的另一种解释是社会语言学方面的。即使教师和学生用的是同一种语言代码,但他们在使用代码的方式上(如言语的特殊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行动)却可能大不相同,从而也严重地妨碍了交流。[5](P.292)”同时还要看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状况,反映社会文化体系对少数民族文化意义、学习机会与认知发展之接纳、尊重或漠视、拒斥的态度。师生沟通方式的差异也易导致误解和冲突,引来教师的负面评价,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三,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师具有多元文化的运作能力,应摒弃狭隘的文化本位主义,树立一种多元文化的视野。P・K・博克深刻指出:“言辞行为中的许多规律性只有走到本身语言系统之外才能去审视社会背景,并且它对语言所造成的影响才能得以理解。[6](P.56)”这里所谓“走到本身语言系统之外”,“审视社会背景”等等,强调的其实就是文化背景,只有关注不同的文化背景,才能认识和把握“言辞行为中的许多规律性”,这对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预科英语的教与学应当是有启发意义的。教师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语言有所了解,认识到文化之间的差异,当遇到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集团与社区文化时,如何理解这种不同的文化,能否将自己的文化对象化,这是一种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师所必需的。“我们对其他文化了解得越多,对文化过程的理解就越深刻,就更能找到更多的美好的、有意义的、有效益的东西。[6](P.348)”教师只有具有一种对他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能力,能够倾听一切文化群体的需要,才可能在教育中不忽视或埋没任何一个人,为各民族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环境。

四、结语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殊背景, 决定了预科学生在英语习得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更为复杂的局面,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不利因素的影响较为突出。但是应当看到,民族预科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业已具备母语和汉语的真实体验,有的学生还曾有过初级教育时期的“双语”学习经历。因此,他们既熟悉本族语文化,又有汉语文化的基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多元文化背景基础有助于民族学生在语音、句法、语义篇章等方面进行多语言横向和纵向比较,通过对诸语言的学习比较,有意识地去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这不仅能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而且还能培养主动接受目的语文化的意识,为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语言基础。语言文化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通向语言学习成功的动力之源,一旦有了文化意识,就会增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兴趣和信心,正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这一点对民族预科学生而言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宋太成.民族预科教育论丛(第二辑)[C].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3]刘润清.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4]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