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28 00:4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园建设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数学史上费马定理是一只会下蛋的金鸡,在力图证明费马定理的过程中,很多数学分支科学如数论、分析数论、组合数论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学校来说,校园网也应该是一只会下蛋的金鸡。
建设校园网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各种教学和管理软件提供基础。校园网的建设不一定是一次性的大量资金投入,当资金不充足时,可以采取分步骤、分层次建设的方法,校园网的建设可以具有不同的层次,如网络电子教室、小型办公管理对等网、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局域教学网,以及面向全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信息网络等。
1惯例与教学孰重
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硬件设备不是问题,只要花钱就可以做到。关键在于你花了那么多钱,究竟用校园网干什么?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的:一个是管理方面,就是学校的网络化管理,这一点同任何一家企业的网络化相同,通过网络化给学校带来现代化管理。而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去推动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那种灌输式的,老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传统教学方式。
如果建好了校园网,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粉笔、黑板换成了计算机、投影仪,还是沿袭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当然,可能灌输给学生的东西更多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得更牢了),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质的变化。大趋势应该向自主式教学发展。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侧重点,有自己的特点,不像现在的孩子培养出来都是一样的。这才是网络教育带来的本质上的区别。
在校园网建设后,学校应注重“四件”平衡,即硬件具备、软件跟上、“智件”超前、“潜件”保障。其中“智件”意为掌握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潜件”则是针对教育技术的各种服务和管理。学校的全员培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一些学校在校园网建设完成后,往往只对教师进行培训,而领导却很少参加培训,这种做法很危险,只有领导认识到校园网的功能与作用,才会积极提供相应的环境促使教师学习和使用校园网。
2缺钱与浪费并存
教育部提出“校校通”工程的建设目标后,社会上存在着一种误解,认为全国90%的中小学校都要建立独立的校园网。其实,“校校通”并非“校校网”,最终的目的是让90%以上的中小学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共享网上教育资源,而不是让每个学校都建一套自己的校园网。目前在校园网建设中,在资金总量短缺的大环境中,还存在着局部资金浪费的现象。
现在校园网建设有一个趋势就是追求很高档的设备,像我们做过的一个中学校园网,要用思科6509或朗讯T550这样高档的产品,这其实是一种浪费。举个例子,一般高档的企业级交换机,它应该是针对1万个用户规模来使用的;而我们现在任何一所学校里,让所有的老师都上网,所有的教室都上网,一所学校的网络用户也不会超过1000个。所以,用管理1万个用户的设备来管理不足1000个用户,这显然是一种浪费。
这方面有误区也有误导。一方面,一些重点学校或是市里、省里扶持的学校,片面地追求硬件设备的高档次,实际上就是浪费。深圳有一所学校光布线就花了200多万元,装修一个网络机房就用了60万元;但也有一些学校,没有资金,看别人做校园网,也非要建一个网,结果投很少一点钱,做出来的所谓校园网,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这也是一种形式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利益驱动,生产厂商和系统集成商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误导学校的决策。
从目前情况来看,似乎一时间还难以改变校园网建设中的资金浪费现象。但是通过教育城域网建设,可以为教育系统节省大量的宝贵资金。根据教育部提出的通过天网(卫星)、地网(电信)达到学校与学校的沟通,把整个教育系统联成一个独立的网,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城域网。比如说把整个城市做成几个主干中心,有钱的学校能接入,没钱的学校也能接入。这样建校园网的投资就会变小了,只需投资一些交换设备就行了。由此整个城市的教育水平都能得到提高,真正实现在现有的资源和资金的情况下,通过教育城域网的形式达到资源共享。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向建设教育城域网的方向努力。像郑州就建了三个中心,用三台核心交换机,下面的大学通过千兆接入,中小学通过百兆接入,整个教育城域网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网。北京朝阳区也是这样做的,通过四个中心,把全区300多所学校全部联起来。
在教育系统的网络建设中,应先考虑教育城域网,在此基础上,再看校园网如何投资。因为城域网建好后,每所学校的校园网建设都能从节省路由器、服务器、软件等几项中获益;有了城域网之后,同样的校园网建设至少能节省三分之一以上的资金。如果一个城市有上百所学校,那么校园网建设由此而节省的资金就非常可观了。3校园网本质是应用
一般认为,校园网是为学校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和管理活动服务的校园内局域网络环境,并且它是建构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之上并与因特网连接的。
这个概念比较强调局域网概念,强调多媒体技术。这样的概念会不会造成导向上的失误?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校园局域网建设的封闭型倾向和设备堆砌、技术高难的贵族化倾向。一方面,资源的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又是教育资源的匮乏;一方面,设备堆砌闲置,教师对高难度技术望而生畏,另一方面普通学校却难进校园网的门槛。再看目前中小学校园网应用往往是放放Powerpoint幻灯,通过共享调阅调阅文件,学校网站开设的栏目主要有:学校简介、校长寄语、师生风采、校园新貌、教学设施、学校荣誉、家长通讯、校友通讯等内容。这是校园网应有的功能吗?值得深思。
校园生活的核心是学习活动,校园生活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与教师,网络的基本技术特质是开放、交互与共享,它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们主动学习,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因此,校园网络环境必需基于互连网应用。
所谓校园网络环境(俗称校园网),是指基于互连网应用的,提供以学习活动为核心的,兼顾教学研究与学校管理的网络媒体教学环境。
4校园网的基础是管理创新
虽然校园网的建设面临各种困难,也遭受了很多的失败,但多年来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校园网的建设是学校中的“纲”,不仅是教育技术的变革,更是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在校园网投入运行之后,应对现存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教学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校园网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总体规划可以保证各个系统的集成与协调发展,避免重复投资、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在总体规划下分层次逐步扩大,使工程形成良性循环。校园网的目的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拓宽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所以一定要注重实际效果,选择急需解决、见效又快的环节作为建设校园网的突破口,能够提高师生对校园网的热情。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使用成熟技术,既可以减少风险,又能做到实施快、见效快,维护更新更有保障。
另外,要加强基础工作,做好调研,弄清学校的真正需求,找到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制订整体规划,研究制订学校的信息规范,做好标准化工作,为教学资源交流与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人说在教育行业,不是有钱就什么都能做到,但是没钱是什么也做不到。中国教育网络化正是处在这样一种氛围之中,钱不多但是想做很多事。这就需要精打细算、循序渐进,任何形式的贪大求洋,都会导致我们为此付出高昂的学费。这将使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达到省钱目的的计划落空,使教育改革步伐徘徊不前。因此,教育城域网、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教育网络化的实施与应用也不可能一步到位。最好的选择就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一步一个脚印,重在应用实效。
参考文献
1傅秀斌.将E-learning进行到底.中国教育网络,2004,(6).
1.1有利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未经筛选的西方价值观大量涌入。强烈的东西方文化碰撞导致尚未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生们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而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和历史的学习。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缺失,他们过于注重享乐而忽略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汲取精神上的养分,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能够感染并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步纠正他们的负面心理。文明、健康、有感召力的校园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各种极端行为与不良精神状态,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
1.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我国自汉代以来就有的优良精神文化,几千年来,传统的精神文化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如今的校园精神文化同样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通过各种校园活动能够获得的积极向上的心灵体验,这些点点滴滴都将深深铭刻在大学生的青春记忆里,有利于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1.3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文体活动、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主要形式有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勤工俭学、志愿者活动等。课外文体活动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顺应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树立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更锻炼了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各类科技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社团活动能有效地缓解学习压力,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个性的良好发展,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高校图书馆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师资力量、图书馆和实验设备是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图书馆是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之外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2.1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互动发展
图书馆文化是指图书馆全体员工在管理、服务活动中创造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它涵盖了图书馆人特有的价值观、思想意识、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等。
2.1.1图书馆文化与校园精神文化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价值的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是非、优劣、主次、正误以及可行性的价值认识。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每所高校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它也必然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和图书馆文化共同的价值取向。
2.1.2图书馆文化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图书馆文化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建设和引导,使图书馆在优化育人环境的同时影响校园文化的正确走向。如果将图书馆文化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将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创建文明校园有机结合起来,使文化建设活动呈现出领导重视、目标明确、组织健全、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就能充分发挥整体效应,极大地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2.2图书馆是推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机构
2.2.1图书馆是校园物质文化的核心内容图书馆通常作为标志性建筑,是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图书馆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及室内外的空间环境,能体现出一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宽敞明亮的馆舍、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服务手段等,这些不仅是高品位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2.2.2图书馆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阵地高校图书馆不仅是查阅文献资料、加强理论知识、扩大视野的地方,更是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养、感受时代脉搏的地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干净整洁的学习环境,让置身于其中的每一位读者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求知欲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分吸收科学的养分,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和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
3.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3.1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文献资料,以供读者进行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教育机构,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文化的内涵与作用,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的网络平台、文献检索服务、丰富的馆藏、浓厚的学习氛围以及科学的管理理念来实现。图书馆文化的引领功能是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在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能充分体现高校内在的精神力量,同时也体现了校园精神文化发展和建设的新高度。在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自觉性和热情。如图书馆可以会同系部及教务、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按月、按学期统计各系、各班级的读者到馆总量和人均借阅册数,依次排出名次,并通过学校的网络平台进行公布,名次靠前的系部和班级给予相应的奖励;还可以开展有奖征文活动和有奖读书活动等。
3.2建立实用型馆藏资源,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构建高校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是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因此必须建立实用型的馆藏资源,形成特色藏书体系。
3.2.1所谓特色馆藏,是指一个图书馆以某类学科专业为主体所特有的、有别于其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很多高校都有自己所处的行业,行业特点突出,因此,特色馆藏的建设应与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规模以及学科专业设置相吻合。图书馆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辅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与教务处和各系部沟通,图书馆馆长还可以通过参加教学工作会议,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动态以及了解重点专业、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具体情况,增加该类文献的品种与复本量,并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3.2.2图书馆还可以与科技处、网络中心联手,将本校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的相关资料储存到图书馆的服务器中,并将本校的研究课题、教师论文以及学生的优秀论文、优秀设计成果等做成专题数据库,形成实用型的特色资源。
3.2.3另外,在文献资源的采购过程中,要树立文献资源优势互补理念,兼顾印刷型文献与非印刷型文献,使各类资源协调发展。
3.3树立服务意识,提升馆员素质
3.3.1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其实质就是服务部门,因此要将“为读者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图书馆工作当中。图书馆员要树立窗口意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实际工作中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学会开展微笑服务。
3.3.2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员素质偏低的现象,虽说各校近年来大力引进人才,但总体来说专业人员仍然缺乏。针对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薄弱、业务素质低的现状,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素质。首先,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段闭馆,在该时间段对全馆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并定期组织业务竞赛;组织高专业学历和职称的馆员开办专题讲座。其次,选派人员外出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和相关的经验交流会,与会人员回来后写出心得体会并将知识讲授给其他馆员,以求共同进步。另外,可以加强馆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组织馆员外出参观考察,吸取兄弟学校图书馆的先进经验和技术。
4.结束语
中职卫生学校的校园文化,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校园文化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的特点,更具有职业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中职卫校的校园文化同样也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育人方针,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体性文化。中职卫校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系,沿袭学校办学的传统特色,注重与时代变迁中的优秀文化结合,达到对中职医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完成卫生职业教育的使命,为学生今后的卫生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中职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1.轻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中职卫校自身的职业教育特点,学校在加大对学生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力度的同时,往往轻视校园文化这一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的道德素质教育。而作为将来从事医学护理职业的学生们,只有自己深刻认识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进一步为服务好社会、服务好大众打下基础。因此,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整体与个体形象相互影响的缺失。
学校整体形象的正面树立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外部影响,对学生和教师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中职卫校没有利用好“整体形象”这个平台,忽视了整体形象对个体形象的积极影响,以至于影响中职卫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3.凸显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的局限性。
有些中职卫校认为多搞活动就是校园文化,多搞外部宣传就是校园文化,殊不知校园文化完整体系的构建,还包含有很多方面,不应忽略校园文化的传承性、整体性、独特性等特点。
4.过度的“硬件建设”有失偏颇。
有些中职卫校的校园文化过于注重建筑的布局、环境的绿化、内部设施的装修等硬件方面的建设,虽然这些的确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建设内容之一,但并没有利用好这个用以宣扬文化的平台,显得缺乏生气,忽视了校园文化这一“软件建设”。而这些将校园文化以过度消耗物质资源为前提的形式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与国家历来提倡的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形成了对比。
5.制度的不完善成为落实的绊脚石。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上的不健全,同样会给校园文化的建设设置诸多障碍。比如,职责划分、方案计划、效果评价等等通过“制度”必须要加以细化、加以实施,否则,在实际的运行上可能就会产生诸多困难和问题,成为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6.与品牌、特色学校的创建分开对待。
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品牌中职卫校、特色中职卫校的创建分开对待,没有意识到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凸显“品牌”,只有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基础才能凸显“特色”。
三、如何加强中职卫校校园文化建设
1.领导重视是开展中职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
通过强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达成思想和认识的一致,群策群力发动集体智慧,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构建出和谐的人文环境。
2“.软件建设”是加强中职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脊梁。
“软件建设”即精神文化建设,是整个校园文化的“灵魂”,所以,针对“灵魂”的铸就不能只流于表面、趋于形式,要在一定程度的硬件基础上予以研究、筹划、设计、实施、展示,同时更要注重实际、更要进行有效的“建设”。
(1)加强传统与国外先进文化的融合。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的基础,国外医学文化的先进和精华,以及国内外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共同为中职卫校校园文化“灵魂”的铸就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这部分精髓的影响和渗透,吸引了受教育者的兴趣,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认知度,有利于职业道德教育的感染和熏陶。
(2)加强中职卫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
卫生职业教育的特色要深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身,注重把卫生职业道德要求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结合,把专业知识、职业素质教育渗入其中,以服务于人的健康为宗旨,以拓宽就业为导向,以整体素质拓展为目的,让校园文化建设立足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前沿,让校园文化建设贯穿于卫生职业教育的始终,让校园文化建设为卫生职业教育铺好基石。
(3)创建独有的中职卫校校园文化理念。
与创建品牌学校、特色学校挂钩,彰显了专业实力、职教实力的同时,也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设计个性鲜明的校徽、校训、校歌、校旗、校风、学风,作为校园文化外部的整体形象之一,从细微之处展示中职卫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性,从而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加深加固,成为提高学校整体形象的有力举措。
(4)拓宽校园文化受教育的对象。
传统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学生,而在校园文化中教职员工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把对老师们有教育意义的文化内容也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助于提升团队的凝聚力,促进全校上上下下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受到熏陶的教职员工可以通过个人的理解、消化、吸收和加工,以正面的、积极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这一角色的魅力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者,具有示范性和榜样性,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奠定了人文基础。
(5)制度健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健全的制度是搞好管理的首要条件。对待学生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一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势必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管理制度的完善也会为教职员工的管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6)开辟多种校园文化建设渠道。
除了宣传栏、文化长廊、展板这些硬件设施的支持,还可以通过简报、校报、网络等新闻媒体及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多途径的建设和发展。
(7)注重与医院文化无缝隙接轨。
宣传历届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邀请医院专家来校授课,鼓舞广大学生学习的动力,建立卫生职业的荣誉感,巩固学生们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并借助见习、实习等形式,架设学生与医院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促进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对接,使学生尽早适应医院文化建设环境,有利于今后临床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一)楚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1.楚文化的概念
楚文化作为我国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延续。楚文化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和南蛮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挥着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借鉴,楚文化自身的风格更加突出,文化艺术成就显著。楚文化的文化性质源于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创造。楚文化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并独具风格。楚文化作为一整套文化系统,包括历史、文学、经济、科技、文艺、人文等重要方面。楚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古代中国人民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人民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楚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之一。
2.楚文化的内涵
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内涵十分丰富。最杰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楚文化是一种神秘想象力的象征。
楚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民最原始的崇拜。楚文化的神秘性正体现在古老的图腾艺术中,古代中国人民发挥想象力,将耕种和祖先的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属于各个氏族的图腾文化。主要有凤凰、公鸡等图腾符号。通过图腾艺术传达人们祈福、祭祀等最原始的意识。楚文化丰富的想象空间还体现在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春秋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冶炼达到了顶峰,人们将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在纸质、青铜、陶器和漆器上,从而成就楚文化中绘画、青铜器、陶器和漆器的繁荣。
2.2科学技术的进步。
楚文化时期不仅人文艺术繁荣,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在数学和天文知识的新探索和新发现上,也表现在建筑和农业的发展上。春秋时期的建筑集中反映在都城的建设上,楚文化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的布局设计已经逐渐成熟,楚文化的建筑都城已经集群化发展,不仅有了护城墙,也开始建造护城河,兼顾建筑美观、居住舒适和国家防御的功能。举世闻名的章华台就建筑在这个时期。楚文化时期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楚文化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相互学习和借鉴,楚国融合了南北农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修筑水利工程来解决农田旱涝的问题,孙叔敖修筑的期思陂就是我国第一个水利工程。
2.3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艺术不仅是楚人智慧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进步。青铜器是春秋时期出现,并在战国时期走向成熟,因此青铜器是楚文化艺术的集中代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和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楚国人民能够博采众长,结合焊接和铸造技术冶炼青铜器。同时还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的装饰纹样结合起来,通过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技法让我国的青铜器走向成熟。除此之外的制陶业、漆器、丝织刺绣、文学、音乐、绘画也彰显了楚文化的特色。
(二)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
富含楚文化艺术精髓内质的湖北高校校园文化系统是中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应用楚文化的代表。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的应用现状还不容乐观。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行为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共同和谐发展。其中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都是静态的,而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动静结合,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但是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实际上楚文化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不广
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在逐年壮大,每个学校也有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地域性比较强,北方学校十分注重儒家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南方特别是湖北的部分高等院校会结合地域文化适当的吸收和借鉴楚文化。因此总体而言楚文化在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还很小,甚至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楚文化并不熟悉。
1.2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是为了起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为数不多的楚文化应用高等院校中,楚文化有的单单作为符号,被摆放在学校当中,学生缺乏对相关校园景观的了解,楚文化在校园中的文化认同度并不高。因此楚文化的传承作用完全不能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从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受到教育。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的建筑应用了楚文化的建筑风格,学生只知校园美,却不懂得将这种楚文化的美传承。
2.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2.1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文环境、校训等潜移默化的软件。这些都可以和楚文化结合。利用楚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古代楚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来教育影响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形成勤劳、创造、智慧的观念,将楚文化融合到高等院校的学校文化中,形成高等院校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2.2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明是指学校中的建筑、雕塑、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楚文化可以充分的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融合,楚文化中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手工艺作品可以作为学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利用楚文化中的绘画、文字、音乐符号来装饰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楚文化中的建筑成就来设计学校的教学楼,让楼宇更加具有文化气息,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硬件条件。
二、国内外高校在导入民族地方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外高校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应用现状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特色方面各有千秋,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
1.中国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差距很大
有的高校能够将民族地方艺术特色完美的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以江苏省的苏州大学为例,苏州大学校园不仅自然景观优美,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学生置身校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部分中国高校在校园的建设方面过分的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艺的教育渲染作用,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根基。不仅让民族地方文化艺术渐渐被学子淡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岌岌可危。
2.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存在着地方上的差别。
以山东高等院校为例,山东是孔孟之乡,因此山东文化中一直具有浓厚的儒家氛围,山东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多重视儒家思想的再现,在山东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孔子雕像在校园中很常见,孔夫子在时时刻刻教育学子勤奋努力。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多注重地方文化的发扬,还是以苏州为例,苏州校园中处处流露出古代吴国的文化气息,东吴文化盛行,学子在漫步校园的时候也仿佛回到古代和圣人对话。
3.国外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上要略胜一筹。
国外的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经过长久的发展和融合,已经实现了民族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和谐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富含魅力的校园文化。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不仅有美国的传统建筑等硬实力,也有美国传统文化等软实力,因此哈佛大学的校风一部分的贡献来自于美国的民族地方文化艺术的应用。
(二)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湖北省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理所当然的应该承担起传播楚文化和发扬楚文化的责任,高校作为地区文化集中地,更加应该将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的融合。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校园文化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1.湖北省高等院校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文化失根现象
校园文化缺乏民族文化的渲染,而民族文化在重塑校园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也容易引起学子的共鸣。因此解决湖北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失根现象,需要借鉴楚文化的优势,将楚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应用于校园,渲染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将楚文化的理念传播给学子,引起学子的共鸣。
2.楚文化的传承本身遭遇危机
楚文化发源于湖北省,但是人们目前对楚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只是简单的知道楚国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文物,对楚文化的内质并不清楚,湖北省的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有义务将楚文化艺术内涵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让楚文化得以发扬,有让校园文化得以鲜活。
3.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是创新发展的需要
湖北省高校的学校建设需要创新,楚文化要想在时代的潮流中继续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十分必要。
三、结语
恩格斯曾经论述过管理问题,他说:“在一切方法的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到头来这一切办法不过是一堆笨拙的工具。”作为新时期下的学校管理,绝对不能依赖一种行政手段式的管理风格,单纯地追求一种管理方法的选择,一叠规章制度的制订和运作,因为,这只是一种“压制”式的控制。一所学校,要想培养出有独立思想,人文关怀的学生,必须倾全校之力打造属于学校本身的文化,让这种文化成为育人的巨大推力,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一种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在一个群体尚未形成的时候,适当的“控制”是必须的。道理很简单,人的自觉性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的。在校园文化形成过程中利用好管理常规,可以加速我们的建设进程。如何在打造校园文化过程中做好制度的建设,在此,作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制度的制订过程也是大家形成认同感的一个过程。
一所学校,要想有活力,要想有发展,就要让成员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就必须具备“兼容并包”的方针。所以,学校制度的制订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最大限度解放人的精神和制度最大限度严格”原则。在此原则下,尽可能地挑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在不与国家政策法规相违背的前提下,结合学校的实际,自下而上,充分酝酿讨论,让大家尽可能地参与进来,对意见的不合理部分,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到最后形成全体成员认同的一种制度。这是一个制订过程,也是对大家的一个教育过程。
另外,制度的制订不应该仅仅涵盖对师生的“控制”,还要体现学校的传统和历史,让大家知道学校的历史与现在,自觉去思考学校的未来;还要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让大家可以感受到制订不是为了“限制”;同时还要体现与时代相和谐的价值观,调整学校的教育方向。.最后,制度要注重协调各方利益。学校的管理层,必须也应该持中立的、公正的立场,密切关注各个利益群体的实际生活状况,切实维护所有员工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各利益群体之间才能在一个公认的秩序下,通过协调和妥协而达成和谐共存,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制度的宣传。
制度制订之后,必须加强宣传力度。让大家明白制度制订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公正,是为了维护了大家的合理权利,是解放人的活力,更确切地说,制度通过约束人而解放人。制度制订的出发点是让学校走一条依法治校之路,走一条明主治校之路,它可以保障学校朝着正确方向健康有序发展,避免个人在管理中的情绪化和随意性,制度可以引导大家的力量朝着共同的目标出击,使所发生的一切良好的变化持续下去。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大家明白违反制度的后果是严重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家共同制订出来的制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去违背。从而使大家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得到提高。
三、制度的执行
订出一套相对完整的书面制度,其难度不见得有多么的高,而制度的执行才是最难得一件事情。那是因为“人情与原则”、“职责与利益”等东西交错不清。
要严格制度的执行,一是学校的行政、党员老师、骨干老师要以身作则,严格执行;二是把规章制度的学习与行为的内化规范为学校的重要校本课程,不断的“学”与“训”,使师生把制度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三是常规化的检查反馈,及时的小结评价。四是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体现人文关怀。
总而言之,学校文化的建设,师生行为的规范化,需要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在学校文化由浅层进入深层,由外化到内化,制度是一种最基本的力量。当我们形成了“教育、示范、训练、检查、再教育”的良性循环后,制度将会表现出在文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编辑:华华)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体育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对高职院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方式、体育思考方式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更加直接的物质力量,对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体育文化建设产生影响。
1.1体育校园文化能够增强师生凝聚力
由于高职院校体育校园文化的产生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一文化一旦形成就会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校园活动对高职院校的各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体育校园文化能够为不同角色、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群体提供较为宽松的生活氛围,在各种类型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不管是领导者还是工作人员均会被这种自己参与构建的文化氛围所感染、所吸引、所聚合,由此,高职院校的师生员工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行为趋同,形成以校园为主体的群体意识,从而增强师生的凝聚力。
1.2体育校园文化能够推进学生社团健康发展
各种类型的学生组织和学生自发形成的社团是构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因子,体育校园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能够对学生社团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随着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体育运动在高职院校的不断引入和兴起,体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深,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社团中出现了诸如街舞社团、交际舞社团等更加活泼生动的社团,对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生在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中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掘自身的潜能,感知身体美和心灵美的交融,并为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后奠定较强的交际基础。健康的体育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社团和体育活动中,更加充分地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锻炼强健体魄,健康学生心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职院校的体育校园文化能够推动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1.3体育校园文化能够促进学生交际能力提高
高职院校学生在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和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教师、职工、学生产生交集,在一过程中学生的交际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校园体育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在与陌生人交流的过程中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了交际能力的基础。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承担着重要责任,学生通过自身的体育实践为校园体育文化进行具体而深刻的诠释。
2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正是因为体育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发展、高职教育改革、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才显得刻不容缓。
2.1始终抓住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
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设置等方面均有其自身特点,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校园文化必须要始终抓住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特别是高职体育的特点。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选择与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和办学定位相一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体育教学的特色推动体育教学成为本校的窗口和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发展高职校园体育时要特别注重体育课程改革的作用,通过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推动课堂体育成为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最重要和最生动的表现形式。
2.2实现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必须要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有机融合。在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体育文化,要把结合点放在高职院校的历史变迁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上。高职院校虽然自身发展时间较短,但是一般都有着历史较为悠久的前身,从高职院校的历史着眼,发掘在本校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质和体育精神,从而与当前的学校实际相结合,推进二者的融合。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形成必须具备自身的特色,根据高职院校自身教学和建设的特点构建本校的体育文化史,以历史作为依托开展体育文化的建设。
2.3推进高职院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
作者:张涤非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学院中层干部使用提拔不够重视,个别干部的工作责任感受到压抑;学院缺乏行之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大锅饭”现象比较严重;科室的设置不适应学院转型的要求,职工之间的工作量差异较大;旧的用人方式不适应学院事业发展的需要,需要的人才引进难度大,不需要的人员难以清退。
成人教育“科研兴院”的现实价值
科研是学院的三大职能之一。通过科研促进成人教育的管理与教学,进而促进成人教育学院事业的发展,是成人教育学院摆脱困境、走向创新的必然选择。科研促进管理水平提高。成人教育管理工作具有服务对象复杂、工作职能多元、管理具有挑战性等特点。管理者应该将自己的管理经验上升为系统的认识,再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其管理。一个好的管理人员应该向着成人教育专家的方向前进。管理人员积极投身成人教育科研,对于提高自身水平从而增强管理科学性、提高管理质量是大有裨益的。管理人员要积极参加进修,对涉及成人教育科研的理论书籍,要大量阅读,吸取精华,做好笔记,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科研是成人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它能提高教学人员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学人员在科学研究中,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能掌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也能了解边缘学科等其他学科的发展动态。教职工在科学研究中掌握了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了解了本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沿问题,在教学中,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中去,让学生能学到较新、较全面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其创新能力,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教学人员将科研成果编入有关教材或教辅资料中,还可以加快教材更新,提高教材质量。科研促进学院办学竞争力的提高。管理质量、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是影响成人教育学院办学竞争力的根本要素。成人教育学院的科研整体水平较高,就说明其教职工队伍的业务素质较高,进而表明其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有较强师资力量作保障。科研水平上去了,科研成果越多,教学质量就越高,学院对教师和学员产生的吸引力就越强,就会受到全社会专家和学者的尊重,学院就会做大、做优、做强,就会在社会具有较高的地位,从而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1]。科研促进事业创新发展。成人教育学院现已形成多专业、多类型、多形式兼容的办学格局。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专业技术人员教育、管理人员岗位培训以及专业证书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等相互衔接,齐头并进。当前成人教育学院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应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求解决函授教育改革的新途径和办法,如,函授站点结构改革问题、函授站点经费投入问题、教学院系授课投入问题、函授站点的管理力度问题和现代化教学的投入问题。应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求推进远程网络教育平台建设,创新传统函授、业余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如怎样建立成人教育学院教学网站,将优质课件挂到网站上,供各类学生网上学习;怎样与社会上具有一定实力和具有远程网络教育办学资质的单位合作,共建网络学习平台。
成人教育“科研兴院”的保障策略
“科研兴院”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宣传标语,而是一项战略任务,需要贯彻落实,强力推进。树立科研兴院的战略意识。有人认为,成人教育学院的职能只是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只是“游击战”,是“细枝末节”,是可有可无的。这一观点是偏颇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固然是成人教育学院的基本职能,但同时,科研育人也是成人教育学院必不可少的重要职能。在工作中,学院领导应把科研与管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管理与教学,实现管理、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把科研工作作为大事来抓,统筹安排,落到实处,协调、解决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学院领导只要重视科研工作,就能不断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学院要使科研兴院不走过场,就必须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科学规划、设计科研兴院的方案,组织实施、管理、协调科研兴院工作,保证科研兴院计划、执行、管理、反馈过程的完整性、有效性。同时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科研兴院的导向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倡导管理型科研和教学型科研。管理与教学始终是成人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其基础地位不容忽视。而科研应该是把管理与教学作为中心的基础上的科研,它是为管理与教学服务的。成人教育学院的教职工首先根据机构设置的岗位和工作职责的要求,尽职尽责完成本职管理工作。与此同时,教职工应当围绕本职管理与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与问题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去试图求得管理问题与教学问题的解决。教职工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职工的实际工作,是管理与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的课题就很有现实意义了。因为课题是自己管理与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职工就会注重接下来的研究过程。这样的研究程序既解决了研究课题的来源问题,也解决了研究课题的应用问题,教职工也有兴趣,乐于从事这样的课题研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重点支持国家和省市级各类课题的申报。成人教育学院由于科研基础较为薄弱,立项课题有限,获得上级部门资助的机会自然较会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是被动地“等、靠、要”,还是主动加大自身科研投入,是关系到“科研兴院”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学院要积极采取措施,保证必要的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为教育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学院要购置必要的教育教学研究所需专著,订购必要的教育、教学期刊,为教职工网上查阅教育科研信息创造条件,及时提供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和科研成果评奖信息,积极组织协调教职工申报并给予经费支持。通过运用建立新的分配制度,提高优秀人才的福利待遇、住房条件,配备实验室等手段来稳定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同时也可通过专项基金的设立,鼓励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和造就新的优秀学术带头人[2]。完善科研资助和科研奖励办法。为了强化科研行为,调动成人教育工作者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科研成绩突出的教职工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将科研成绩作为教职工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制定科研资助和科研奖励的原则是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力争使分类指导,达到既要促进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目的,又要多数教职工和科研骨干都基本满足的目的。科研项目可以分为国家级项目、省级项目、地市级项目和学院项目,奖励标准应原则上按一定比例给予经费支持,级别越高,配套比例越高;对论文的资助,可以分为内刊、一般CN、中文核心以及CSSCI、SCI来源期刊四类,奖励标准应原则上等于或高于版面费,中文核心以及CSSCI、SCI来源期刊可以重奖;为鼓励科研骨干冲刺高级别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可以在奖励的同时,给予单项经费资助。
数字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这四个方面。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最重要也是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来源,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是数字化环境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1全力构建厚重的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和形象,它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精神文明。学校应当用心构筑多元化的环境文化,让学生在其熏陶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学校可以利用数字化校园的设施,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比如,建立一个学生成长网站,由师生共同参与,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改变,包括心得、体会、成绩、获奖情况等等,鼓励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用功学习。通过网络,学生开辟了师生互动交流的新天地,可以很好的构建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1.2全力构建创新的教师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师要时刻紧跟教学要求,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发现和肯定教师的价值,建立了相应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为教师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即能适应教师并使其能不断地自我提高和完善的教育环境。
1.3全力构建多样的学生文化
多样的学生文化就是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优势进行多样化的发展。每个孩子的优势不尽相同,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特点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需要自由发展的空间,学校应当努力构建这样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1.4全力构建互动的课堂文化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活的平台,而课堂文化则是学校课程实施、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教学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课堂文化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互动的一种体现,它影响着教师教学活动的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在学校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以构建新型课堂新型师生为目标,改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使其朝着引导、互动、创新、体验的方向发展,从而确保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激励下,相互协作,自主探究,形成互动的教学文化,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2数字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2.1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校园环境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全校师生员工。学校要对校园里的建筑、绿化、装饰等进行精心的设计,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与培养学生思想目的。比如可以设立一些发人深思、激人向上的中外名家的诗词警句,从而实现启迪心灵、陶冶性情的目的。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是要搞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学校应加大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室与体育馆的投入,不断优化学生的活动环境。
2.2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成果
目前,现有的数字化成果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造成数字化校园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学校应当及时转变观念,提高数字化成果的应用意识,利用其优势,充分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天地。比如,可以利用校园信息平台,拓宽师生互动方式,让师生互动更为自然。大多数学生对老师有种畏惧感,有问题不敢当面请教老师。也有些学生,在家有问题时无法第一时间问老师,问题一旦搁下来,也就没了兴致。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班级qq群构建一个在线答疑的网络平台。通过这个互动平台,学生可以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告诉老师,老师可以对此进行解答,针对那些共性问题,教师可以在第二天的课上进行全班性的解答。除了学习上的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老师请教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时间一长,学生与老师打成一片,师生文化相互交融。
2.3加强老师的数字化技术培训
在信息化校园中,教师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学校要加强老师的数字化技术培训,打造现代化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师的培训要经常进行,同时培训的面要广,不仅包括一线的老师,也包括学校的领导,共同努力,构建现代信息化的校园建设。其中,可以鼓励年轻老师积极发挥作用,帮助一些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的老教师进步,并通过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带动提高全体教师的应用水平,从而更好地建设校园文化。
3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对高校先进文化的进一步弘扬和发展,用先进、高雅的文化去滋润师生的的心灵,陶冶师生的品质,营造一种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化形式和价值取向,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培育崇高的大学理念,铸造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和勇于承担的重要任务。档案是高校“聚宝盆”。档案记录学校的历史真貌,不夸张地说,学校档案就是学校文化的基石,它真实地记录着过去,诚实地预示着未来。因此,档案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同属于社会文化范畴,两者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校园文化时代特征鲜明,档案文化则是历史渊源。校园文化建设以有教育意义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内容,档案是以档案中的传统文化、还有学校日常工作教学、科研等成果等形式存在。高校的档案工作能够促进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两者相互穿插,互相渗透。所以,高校的大学文化的建设和档案文化工作之间很多地方可以相互“借力”,充分发挥档案为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服务的优势,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挥档案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档案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早已存在,而如何使学校档案文化在学校建设中发挥得要作用呢?
(一)做好归档统计与信息化建设工作
高等学校档案涉及面比较广,好多类别档案都或多或少的有所重叠,在工作中要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规范》的标准和学校当前自身的情况,认真做好档案材料的整理编目、统计、鉴定及保管等工作,让馆藏档案都有相应的检索工具并确保档案的完整安全,使之能迅速快捷地调阅利用;最后是不断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水平,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文化工作的服务形象。
(二)加大馆藏,全方位提高馆藏品质
根据学校特点,着力发掘构建反映学校里有特色,有代表性的特色档案,储备丰富具特色特点的档案信息资源。馆藏不够丰富,就好比无源之水,就无法发挥档案所应有的文化作用,没有任何意义。我校档案馆应成立于2009年,在建馆初始我馆就广开收集渠道,通过在学校各个部门中的调研发掘,向社会征集、鼓励校友捐赠,走访学校上的历史名人等等,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珍贵档案收集进来。同时根据我校的文化特色,重点收集学校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特色、人文气息、校园文化等资料档案。我校始建于1958年,是宁夏唯一一所高等医学院校。经过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对现保存利用档案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以挖掘抢救历史档案为重点工作。确定以收集实物档案为主其它档案为辅的全方位立体的收集档案,丰富馆藏并使馆藏的结构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高质量的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征集工作中,打破以往在家坐等的工作方式,档案人开始从台后走向台前,做到迈开腿,张开嘴,主动去发现、寻找有价值的档案材料。
(三)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档案意识
档案文化是学校一种重要的文化,但是广大师生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其表现为,在基础工作中,能及时上交归档的不去归档或者归档不及时,有利用的档案存放却根本没人想的起来而不去利用,造成了“死档案”的产生;高层次上,大家始终没有把档案工作做为学校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和弦,认为有没有档案文化校园文化不会受到影响主旋律依然能够奏响。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必须利用网路技术,在校园网主页,校刊、校报上扩大对档案工作的宣传,并此为契机对各类流散在师生中的各类档案进行无偿或有偿的征集,让大家了解档案是关乎每一个人工作,档案工作需要每个人都尽一份力,既对档案工作进行了宣传又使征集工作在各部门和广大师生中迅速传播。
(四)加大档案开放力度,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1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需要融入军工文化,首先必须明确军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为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指明方向。军工校园文化建设要服务于学院发展总体战略,立足实际,面向未来,突出军工特色。通过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弘扬军工精神,逐步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及丰富的文化生活,为培养“忠诚报国,敬业奉献;博学多才、修身求索;热爱军工、能高技强;坚韧弘毅、追求卓越”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而发挥作用。
2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2.1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融入军工文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生动体现大学生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通常情况下,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以及科学观、道德观等。
2.2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校园文化创新的动力之源,能更好地把握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价值多元化问题,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将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利用军工文化宣传历史,进一步吸引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发生变化,拉近主流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通过融入军工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抵制低俗文化,同时可以进一步净化校园环境。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将军工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进行融合,在大学生中,通过军工文化教育广大学生,进一步弘扬正气,同时崇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典型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利用军工行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生动事例,对广大学生进行鞭策,进一步帮助广大学生培养勤俭节约、自力更生的品德;通过军工行业自主研发、创新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激励广大学生刻苦学习、成才报国。
3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军工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
该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军工文化建设,学院“忠、博、武、毅”的国防职教精神形成了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价值体系,铸就了学院的“大学精神”之魂,成为学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院不断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学院传承军工文化、弘扬国防精神。树立了文化育人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理念,培养国防工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必须继承军工的优良传统,“国家利益至上”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军工文化特色的根本,是爱国主义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集中体现。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开设“国防工业概论”课程、设立“国防大讲堂”、出版“国防青年”杂志、与国防企事业单位共建“陕西国防科技工业教育基地”、“户外军事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励剑广场”、“军工企业文化长廊”等,构筑校企文化互动平台,形成了“忠、博、武、毅”的国防职业教育精神,特别是通过师生在“校企合作工作站”的工作和学习,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接受军工企业文化的熏陶,感受国防工业一线干部、职工“爱国奉献、精益求精”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国防精神,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军工特质高端技能人才。
作者:赵熹 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一、着力使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与校园阵地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阵地文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校园媒体文化,包括校报、学报、广播、电视、网络、宣传栏等,是校园文化存在与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直接体现。随着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一切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校园文化传播载体的各类传媒,正是高校主流声音的舆论宣传阵地,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强化阵地意识和责任意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包括共同理想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和引领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把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入校园阵地文化建设中,一是可依托校园舆论宣传载体为阵地,切实加强对大学精神、优良校风和学校名师的宣传。积极开展对具有各校办学特色、作为校园文化集中体现的校训、校歌、学校精神和办学的优良校风以及学校师生公认的名师的学术成就、崇高品德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精神,了解学校的优良校风,了解学生引以为豪、视为楷模的名师风采,促进大学生在深厚的大学精神的熏陶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传统的感染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确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坚定共同理想打下基础。二是可依托校园舆论宣传载体为阵地,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师生,引领校园阵地文化建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浅出地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宣传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共同理想的思想共识。在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上,注重挖掘各种先进典型的教育资源,特别是对在大学生中涌现出来的、经评选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人物,加大正面宣传和报道力度,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营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育人氛围,培育大学生从思想和情感上对共同理想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着力使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与校园活动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活动文化是指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导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下开展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是以各类“活动”形态表现出来的彰显学校办学精神和办学特色以及师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校园活动文化包括校园一切文化活动,它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表达最直接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活动文化按其活动的内容可分为:宣传教育活动、文娱体育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拓展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文化,不仅对于培育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团结合作精神、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加强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由思想上认同外化为自觉践行的有效切入点。把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入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可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涵丰富、格调高雅、富有特色的以“活动”为载体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诸如通过开展大量体现校园日常生活的各类活动,包括文体竞赛活动、专题报告或演讲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公益服务活动、文明班级创建活动等,通过开展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各类大学生社团活动,以及通过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切实把包括共同理想教育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各项校园活动文化中,发挥校园“活动”文化的熏陶、凝聚和激励作用,引领大学生对共同理想形成思想共识和情感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加强高校校园活动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校园活动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应注重提高校园活动文化的品味和水平,增强校园活动文化的品牌意识,确立校园活动文化品牌战略。为此,应注重采取以下相应对策:(1)建立健全制度,加强科学管理。学校各级党团组织应重视和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校园活动文化健康开展的管理体制机制,校党委宣传部、共青团和学生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强化科学管理和指导,促进校园活动文化的规范化。(2)积极加强引导,注重活动实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邀请校内知名专家、教授做专题教育报告、担任相关活动的评委或颁奖嘉宾;根据各社团的特点,聘请有关教师和社会知名人士作为社团的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成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升社团活动的水平和感召力。(3)强化激励措施,吸引学生参加。积极发挥大学生在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机制,把参加校园活动文化所取得的成绩作为评先评优等奖励的条件之一,激发学生主动参加校园活动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总之,通过开展各项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各项“活动”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陶冶情操,确立和不断巩固共同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三、着力使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与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创业文化是伴随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形态。校园创业文化的形成,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增强了校园文化的创新色彩,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关于“校园创业文化”的概念,目前在我国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校园创业文化是高校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难看出,这一概念是由“文化”一词的概念导引而来,仍觉过于笼统。笔者认为,校园创业文化是以高校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在推进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和创业行为的总和。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进行创业实践、提高创业素质,为毕业后继续创业奠定一定基础、提供可能,而且可以把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作为加强共同理想教育的平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并不断强化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把为实现个人的理想与实现全民族的共同理想紧密结合起来。基于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相对滞后的现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切实加强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是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首先,要积极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创业技能大赛、创业成果表彰和展览、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或社会人士做创业报告、举办创业论坛等活动,用成功的创业经验激励和鼓舞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积极开展创业政策、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等宣传教育活动,形成支持创业、崇尚创业、以创业为荣的文化氛围。其次,要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建全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科学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可将创业教育课程与创新、就业指导等课程以及相关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设施“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加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和加强对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与创业实践辅导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再次,要加大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力度。适当增加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建立大学生创业实验基地或实践场所,或进行校地、校企合作,共建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场所。
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为培养应用型创业人才服务。把大学生共同理想教育融入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中,也就是在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中,不能只重视大学生创业思想、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培训,而应同时加强与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等相关联的深层次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不能误导或只着眼于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做老板、单纯追求个人财富”的狭隘创业目标,而应同时加强正确的创业价值取向、创业理想和共同理想教育。“让创业教育突破技能训练的藩篱,超脱对就业率一时一域的追求,上升为帮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的育人途径,成为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的有力手段。”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体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促进校园创业文化建设,始终服从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
作者:王方根唐传莉单位:皖南医学院口腔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字校园;内容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63-03
引言
近些年,部分高职院校率先投入巨资,启动数字校园(或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2012年,教育部为推进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总体部署,组织编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数字校园建设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提升、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高职数字校园建设的成果之一,关于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文章也在各类期刊杂志中发表。因此,对高职数字校园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目前各职业院校建设数字校园的主题与内容,将其作为反映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一面镜子,为建设者和研究者提供合理的导向和建议,促进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在对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力求回答以下问题:(1)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主题与内容主要有哪些;(2)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3)高职数字校园未来将如何发展。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样本
在CNKI中国期刊数据库中以如图1所示方式检索,返回248条记录(检索时间为2013年11月30日,2013年尚不完整)。
研究样本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方法
(1)研究主题与内容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进行各年份发文统计,分析高频关键词、研究主题、引入的新概念及新理论。
(2)研究方法分析部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阅读文献,分析研究所用方法、核心期刊发文分析、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研究的主题与内容分析
(1)各年份发文数统计分析
如图2所示,按照检索条件,2004年起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才陆续在期刊上发表,以后逐年上升;2011年发文量稍有回落,2012年又大幅跃升。我们注意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正是2012年的。
(2)文献中高频关键词分析
一个领域的核心术语一般会被人们反复使用,故可依据关键词的出现频次统计与排名来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
作者通过拆分论文信息中的关键词部分,依据普通词汇表清除关键词中普通词汇的部分(如“设计”、“现状”、“应用”等内涵不明确的普通词汇所表达的关键词),并对关键词的文献频次进行统计,按文献频次逆序排列,选取文献频次不低于3次的关键词,共计120个。这些关键词特别是约前10位关键词(频次大于10),如数字化校园(118)、高职院校(78)、数字校园(22)、信息化(22)、校园网(20)、信息化建设(18)、建设(18)、数字化(18)、高职(14)、教育信息化(13)等可直观反映出高职数字校园研究的研究重点。通过分析前10大关键词发现,它们其实就是三组同义词:其一是高职院校、高职;其二是数字化校园、数字校园、信息化、校园网、数字化、教育信息化;最后是信息化建设、建设。组合起来正好体现了当前实践及理论研究的主题:高职数字校园建设。
(3)文献研读与分析
通过阅读文献,笔者们发现,高职数字化校园研究的论文主要分为三类:综合论述型、建设案例分析及总结型、基于数字化校园的其他研究型。
其中,以综合论述型文章为主,占总数的74.4%。这类文章主要讨论“什么是数字校园”(如数字校园概念、内涵、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等);“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建设数字校园的意义、目标、宗旨等);“如何建设数字校园”(如规划设计、顶层设计、建设方案、建设内容、建设架构、建设原则、建设策略、建设途径、建设方法、建设难点及解决办法、需求分析、建设模式、数据流、保障措施等)。[1][2][3] 笔者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工具UCINET,基于上文高频关键词间的共篇关系,绘制以“数字化校园”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图,如图3所示。从图3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围绕数字化校园的各种研究内容,从区域1、区域2、区域3依次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类话题,而区域4则是一些最新技术。
第二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所在院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践所做的分析与总结,占总数14%。这类文章大多结合各院校自身的建设经验,描述数字校园建设的背景,总结建设的过程以及具体建设内容,并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可行性建议。[4][5]
第三类文章是作者基于数字校园所做的其他研究,如安全防范、学习模式、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学资源库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学生信息素养、高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新模式、英语教学设计等。这类文章最少,只占总数的11.6%,说明高职数字校园现阶段以建设为主,推广、应用并对其它领域产生明显影响仍有待时日。[6][7]
(4)引入新概念、新理论分析
部分研究者在研究高职数字校园时,引入了新理论,使高职数字校园理论的研究更加丰富、深入。
2.研究方法分析
(1)研究所用方法分析
通过分析文献,我们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文章多为综述类文章及建设经验总结的文章,这两类的文章占总数的88%以上,所采用的方法均为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
(2)核心期刊发文分析
表中核心期刊、CSSCI、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等分类是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分类方法;其他期刊指的是这四类期刊之外的普通期刊。如表4所示,前四类期刊计50篇,约占总数的20%,比重偏低。而且我们注意到在核心期刊、CSSCI中发表的文章是在2008年之后才有刊登。
(3)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如表1所示,获得资金资助的论文计44篇,占总数的18%,基金资助水平也较低。
四、结论与预测
1.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
通过对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目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主题集中在高职数字校园建设上,研究者们主要回答什么是数字校园、为什么要建设数字校园、如何建设数字校园等三方面的问题。这说明,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主要在建设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数据中心平台、各类应用系统、数字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的建设。
未来,随着新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的应用以及各高职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的完成,随着数字校园工程的推广应用,对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会有更多的新概念、新理论被引进,基于数字校园应用的研究主题会越来越丰富。
2.研究发现
研究发现高职数字校园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文献资料分析或实践经验总结的方法,核心期刊中发文较少,资金资助水平较低,说明当前高职数字校园的理论研究整体水平不高,仍有待加强。
我们也发现国家政策导向对此项研究影响很大,这从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台后,当年的数就达到统计的峰值(如图2所示)。未来,随着国家相应文件的出台,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数字校园建设,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将越来越丰富。
3.未来高职数字校园建设将越来越规范化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工程率先实施,有些还获得教育部的认可,这些高职院校的示范作用明显。其次,2013年9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规范(征求意见稿)》,该规范的实施,必将“规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颂.高职院校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难点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43-144.
[2]史玉琢.高职数字化校园建设探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86-87.
[3]董菲,谢树晓.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方向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9):11-13.
[4]赵喜林.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7):65-66.
[5]李志奎,姚争儿.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探讨和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