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调控技术

调控技术

时间:2022-07-17 17:0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调控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调控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棉花调控技术

0引言

新疆农四师六十三团地处塔克尔穆库尔沙漠腹地,年日照2700小时,有效积温3500℃以上,年降雨量148mm,无霜期150天左右,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大风、干旱、冰雹、霜冻等,晴天多雨天少。即有有力的天气条件,又有不利棉花生长的条件,通过多年生产实践,试验研究,在贯彻“矮、密、早、膜”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改进播种方式,选择适合本地区栽培的品种,团场棉花产量不断提高,全团皮棉单产从2001年的112kg/667m2提高到2006年的136kg/667m2。现将棉花全生育期调控技术简介如下:棉花是无限制生长型植物,具有很强的可朔性,在生长过程中从外源激素、水、肥、温、光等都会影响棉花的长势长相及产量构成因素。合理促控,塑造合理株型均衡田间群体结构和提高光能利用率,是棉花栽培的核心内容。抓好棉花全生育的调控技术,搭好丰产架子,提高结铃率,达到丰产栽培的目的。

1种子调控

1.1晒种:由于棉种休眠期长,需要较长的后熟时间。通过晒种可以起到打破休眠,杀死种子表面病菌的目的。

1.2浸种:用缩节胺200mg/L浸种12小时,幼苗侧根数量增加30%以上,地上部分生长放慢,节间适中(3.4-4.5)cm,出叶速度并不降低,初始果枝平均下降一个节间。苗期一般不需要化控。如雨水多则可视情况轻控。

2蕾期调控

2.1中耕:可以有效提高地温,促进棉苗根系发育。中耕深度先浅后深,做到碎土良好,达到增温保墒的目的。

2.2叶面施肥:补充棉花苗期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硼、锌及少量的氮、磷肥。

2.3受灾棉苗、僵苗一促为主,采取中耕、喷施赤霉素、叶面肥,对发生干旱的面田要提前灌水施肥促苗早发。

2.4喷施缩节胺,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花芽分化,控制基部节间伸长,主茎日生长量控制在0.7-0.9cm之间为宜,根据品种、土壤肥力、长势长相、天气状况适当调整化控浓度和次数。

3花期调控

3.1此时期是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旺盛期,又是水肥供应充足期。在灌水前3-4天必需对棉田进行缩节胺化控,用量在3-5g/667㎡.施用缩节胺次数、时间、用量应结合气候水情、品种、土壤肥力、长势长相灵活掌握。再用药量上掌握前轻后重的原则。为防早衰进行二次追肥,施尿素8-10kg/667m2。

3.2打顶整枝:通过择除顶心,去掉顶端优势,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使养分有效的运输到生殖器官,防止早衰,保证秋桃成铃。

3.3打群尖:抑制叶枝和果枝生长,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保证蕾铃正常发育。

3.4去叶枝、推株并垄: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促进底部棉铃的发育。

第2篇

关键词:葡萄;设施栽培;环境调控

葡萄设施栽培,是利用设施创造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在不适季节或不利条件下的一种现代果树保护地栽培。葡萄是主要果树之一,以露地栽培为多。生产中存在易受气候影响、病害多、品质不高、采收期集中等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葡萄生产的发展。葡萄设施栽培可缓解上述问题,且可拓宽栽培葡萄品种的选择范围、提高葡萄品质、调节果实生育期,从而增加经济收益。因此,近年来葡萄设施栽培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在设施中,与葡萄生长相关的温度、湿度、光照、气体要进行人为控制。因此,控制的适宜与否,是设施栽培中的关键。

1温度调控

一是休眠期温度的调控。设施葡萄7.2℃以下需要经过1 000~1 200h才能通过自然休眠,翌年结果才有保障。因此,设施栽培葡萄必须先满足其低温需求后再进行生产。实际生产中常在11月中旬,白天加膜盖草帘,关闭通风口;夜间将草帘揭开,并打开通风口,使温室内温度在7.2℃以下、-10℃以上。这样既增加了低温量,又使葡萄植株不致遭受冻害。12月中旬用20%的石灰氮涂抹结果母枝的冬芽,迫使其解除休眠。二是开花后至浆果采收期温度的调控。萌芽至开花前,最低温度在5~6℃,最高温度在28℃。正常情况下白天应保持在20℃左右,夜间10~15℃。如果此期内温度过高,升温过快,花器官分化发育太快而发生畸形变态,花器官发育受阻,坐果能力降低。开花期前后,白天保持28℃左右,夜间16~18℃,最低不低于15℃。幼果期白天保持25~28℃,夜间18~20℃,最低不低于15℃,但也不要超过20℃。当外界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除去薄膜覆盖,使之变为露地。着色成熟期,白天28~30℃,夜间16~18℃,或更低些,这样有利于浆果着色和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2湿度调控

土壤水分对果树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果实的膨大及品质的构成影响很大。葡萄是一种对湿度敏感的果树,国内外近年来研究一直认为,只要改变空气湿度就可改变葡萄的光合状况达到增产目的[1]。因此,设施中湿度的调控是值得引起重视并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一般情况下,萌芽前充分灌水,空气湿度保持在80%以上;萌芽后至开花前,灌溉小水1次,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80%左右;开花坐果期停止灌水,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50%~60%;幼果期小水勤灌,空气湿度控制在75%左右;果实着色成熟期停止灌水,及时排水,空气湿度控制在70%~80%。湿度的调节主靠覆盖地膜和通风换气,浇水在地膜下进行,这样既可降低湿度又可避免病害的发生。

3光照调控

在设施栽培中常因覆盖物导致光照减弱,而造成光合同化能力的降低。在生产中为了增强室内光照,扣棚时首选透光保温好的无滴膜,并要保持膜面的清洁;同时采用以下几种措施改变棚内的光照状况。一是铺挂反光膜。在大棚的后墙上悬挂涂有金属的塑料膜或锡纸,每隔2~3m悬挂1m。反光膜的悬挂减少墙体对热量的吸收,可以将棚内的温度提高2~3℃,同时增加棚内的光照,促进葡萄的着色。二是人工光源补光栽培。补光栽培是在12月至翌年1月白天时间较短的季节即开始加温栽培的设施,为防止树势衰弱而进行的一种措施。一般认为开始补光的季节最好是储藏养分转换前的4~5叶开始。当达到了所规定的叶面指数时就应该终止照明。但使用补光设备,需要相当大的经费,因此收益较高的栽培类型才能使用。三是采用适宜的树形与整形修剪技术。

4气体调控

二氧化碳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光合产物的生成,园艺作物干物质产量的90%~95%是靠光合作用制造[2]。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光合产物与二氧化碳的浓度呈正相关[3]。在设施栽培葡萄中,由于经常密闭,棚内的二氧化碳严重亏缺,仅能达到果树生长基本量的1/3,严重限制了光合作用。因此,适时适量的增施二氧化碳可以提高大棚果树的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设施内增施二氧化碳的方法有通风换气、土壤增施有机肥、人工增施二氧化碳气肥[4]。在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时应注意:一是二氧化碳的施肥要与葡萄生长的主要物候期相吻合。如在花芽分化期、果实膨大期等增施,效果更明显。二是二氧化碳施肥必须是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如果通风换气就无法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三是充足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是二氧化碳施肥的基础,如果没有植物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就不要进行二氧化碳施肥。四是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不应过高,不同的阶段二氧化碳浓度也应不同。

5参考文献

[1] 晁无极.设施栽培条件下葡萄栽培品种适应性研究[J].葡萄栽培与酿酒,1995(4):18-20.

[2] 郭淑凤.棚室二氧化碳施肥新技术探讨[J].北方园艺,1997(2):42-43.

第3篇

关键词:盆栽;设施栽培;矮化;花期调控

盆栽菊栽培方法上与现在大规模栽培的切花菊有所不同,特别在北方地区,气候条件较冷的情况下,要种植出适合“十一”国庆前后观赏的盆栽菊,必须有适宜的栽培方法。利用设施栽培盆栽菊可以避免雨水引起的病菌感染,烈日高温普照,也可以利用设施进行遮光处理,人工调节花期。

1 栽培设施的选择

栽培设施选用北方地区常见的温室大棚、露地塑料大棚。本文以塑料大棚为例,周边用防虫网代替塑料薄膜,防虫网外安装可升降不透光的黑色塑料薄膜作为遮光设施,内部可安装喷灌系统,便于管理。

2 盆栽菊矮化技术

2.1 推迟扦插时间

常规扦插时间一般在4月初进行,条件允许3月份也可进行扦插。为了使植株矮化,可推迟扦插时期,也就是减少营养生长的时间。本文以国庆为花期进行处理,可以推迟到4月20号以后扦插,若是独本菊可推迟到5月扦插。

2.2 上盆浅栽

盆栽,忌大盆栽小苗,小盆养大苗。小盆栽培时可装一半土,随着花苗的生长逐渐加土,这样可以避免小苗在养分充足的情况下徒长,使花苗生长过快。换大盆后也可使用此法,但是,覆土应及时,避免影响植株生长进度。

2.3 整枝

2.3.1 摘心。摘心是栽培的常见手段,摘心的次数应视品种特性、栽培方法(独本菊或多本菊)、扦插时间而定。扦插较早、生长势旺、花头数较多的品种摘心次数较多,一般摘心3~4次,反之则较少,甚至不摘心。最后1次摘心时间(即定头)一般在立秋前进行。若是采用人工调控花期技术,一般最后一次摘心时间在遮光开始前10~15天,再推迟会影响花芽分化时间,影响开花。摘心后萌发的侧芽,选取生长健壮整齐的枝条留作主枝,其余较弱的枝条及时去除,以免消耗养分,影响植株整齐度。即使不摘心(独本),在壮苗生长期还会萌发许多腋芽,也应及时去除。

2.3.2 平茬促脚芽萌发。春季扦插育苗较早,让生长一段时间,枝条健壮后剪去主枝,只留2片叶作为功能叶,期间不断摘除生长出的侧芽,直至萌发脚芽。选取整齐健壮的脚芽作为新的主枝生长,去掉其余的脚芽,待脚芽生长到一定高度后即可去除原来的老枝。此法不适宜使用在扦插较晚的花苗上,可能导致脚芽莲座或脚芽生长缓慢,影响开花。

2.4 水肥管理

2.4.1 肥料管理。幼苗期不需追肥,保持水分充足即可。营养生长前期若植株过弱,叶片泛黄,可适当喷施0.1%尿素或叶面肥,至叶片转绿,植株恢复正常即可停止,遮光处理以后,可适当加大施肥量。遮光处理后停止喷施氮肥,可多施磷钾肥提高开花质量,至花蕾显色停止施肥。

2.4.2 水分管理。幼苗期应保证水分,防止幼苗缺水旱死。缓苗后进入营养生长期可适当控水,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浇水,浇水量以维持当日消耗为主,如安装喷灌系统,开放10~15分钟即可。遮光后浇水应按“见干见湿”原则,防止水分过多造成徒长,现蕾后株型基本确定,可增加浇水量供给花蕾需求。

2.5 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可喷施比久(B9)、矮壮素等化学药剂来矮化植株。以B9使用最为常见,使用浓度一般为0.1%~0.2%,B9使用方法为:植株装盆缓苗后开始喷施,7~10天喷施1次,直到花蕾破膜。现蕾后,如植株生长旺盛,对长势较快的枝条可适当增加喷施浓度,但是,用量不宜过大。喷施时间以下午15:00以后为宜,便于植株吸收。

3 花期调控

3.1 遮光处理

以辽宁地区国庆期间开花为例,具体方法如下:7月中旬,选取生长整齐,枝条粗壮,高度为20~30cm的盆栽菊放于遮光设施内。下午16:00时开始遮光,直至次日早上8:00时打开,遮光16小时即可(个别品种需18小时)。遮光时,光照强度在3lx以下(无法阅读报纸的光照强度),遮光15天左右可以看见花蕾,看见花蕾后切勿停止遮光,一直遮光50~60天,待花蕾破膜后可停止遮光处理,中途停止遮光处理会造成花芽分化不完全,花蕾畸形或者败蕾。按上面时间9月初可以停止遮光处理,9月末可进入盛花期,如需开花时间有所不同,可按上述介绍的时间加以推算,均可达到定期开花标准。但北方地区进入11月份以后气温降幅较大,露地大棚做遮光生产时应注意天气变化情况,以免降温造成花蕾冻伤。

3.2 补光处理

北方地区设施必须为温室,塑料冷棚不适合补光,因为冬季温度过低不适合生产。北方地区的自然花期可在11月中旬,可观赏到来年1月,做冬季补光生产的经济价值不高,如需补光生产可参照切花菊的补光方法。

第4篇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网调控;应用

电网调控一体化主要包括运维操作站、电网调度监控中心两个实体运营部分。运维操作站需要对辖管的变电站具体运行维护工作进行负责,且需接受电网调控中心给予的调度管辖。电网调度监控中心对电网全部调度工作进行负责,参与定义、分类变电站监控系统信号的工作,且对110kV及更高电压等级变电站进行监控,并保证所监控的信号具有较为清楚的分类,并确定其意义。

1电网调控技术的基本要求

电网调控时,控制系统需将电力系统中各个元件的具体运行信息及数据进行准确采集,对系统的具体运行状态予以实时监控,并对其进行实时调控确保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性及有序性。对电力系统实施电网自动调控时,控制系统需能够对各个运行设备及应用元件进行良好的安全防护,系统运行时若监测到设备或元器件在工作时存在异常,需及时对其做出反应,确保系统能够安全运行,将潜在危险予以清理。对电力系统实施自动化调控时,系统需能够对各个运行环节及运行线路间的实际状态及具体分工予以正确有效地协调,以便运行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对电力系统实施自动调控时,需尽可能节省电力资源及人力资源,将工作步骤予以尽可能的简化,使得电力系统能够减少运行成本,从而使得资金利用率明显增加。

2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的应用

2.1调度及监控界面的运用

调度员在工作中需要对电网不断产生的信号进行监测调控,集控员在工作中需要对变电站各个设备所形成的信号进行监测调控,所以采用调控一体化技术操作时,应将数据信息、人机信息等各个环节所采集到的调控信息按照工作要求进行正确分流,确保调度员与集控员均能够直接性的各取所需,且不会发生相互干扰信息。

2.2综合监控及事故处理实用化

调控一体化系统中明确规划了分类并列显示事项子窗体,且通过其对日常工作进行监控。将分类并列显示事项组合窗体放置到监控人员最易观察到的显示器上。并根据具体应用设置事故跳闸子窗体区、分类事故信号子窗体区等。在系统正常工作时,监控员可通过窗体区及时了解是否出现设备异常现象。且双击各子窗体区事项详细了解信号的异常程度。当电网出现事故时,在事故跳闸子窗体区上将显现出跳闸间隔开关,通过双击后打开此间隔单元三层光字牌;而且弹出事故推图浮动子窗口,可观察到事故跳闸开关,且可进行故事查询。单机间隔事故项查询按钳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调度和监控员及时确定事故性质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明确事故的合理处理措施。

2.3微机保护信号处理软件的实用化

微机保护装置作为变电站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二次设备,主要负责对设备运行信息予以采集监控,并进行故障分析,可以提供最为重要且详细的准确信息资料。为了得到更为详细准确的资料详细,系统应对此装置进行信息建模的创新工作,使得设备基础信息得到良好管理;且通过设备的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查询等功能来实现系统的基础管理。

2.4电网高层应用软件的实用化

电网高层应用软件通常包括网络拓扑、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负倚预测等,对此类模块予以有效的优化及完善,使之得以实用化。将各个模块在运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是啥实时监视告警,是系统应用中较为重要的问题。

2.5数据平台及报表实用化

在二区和三区设置数据平台,电网调度数据平台主要是将数据有效整合、共享。为了使得采集到的数据结果具有一定的人性化展示,数据平台会应用报表进行汇总。根据各个用户不同需求,报表也通过数据平台得到开发,并使得报表得到个性化展现。在报表模版应用时,可将其进行批量化设计,使得同种类型的报表能够进行统计分析。在报表数据更新的同时,EMS系统中的相关数据也会进行变化更新,防止由于电网结构发生变化而使得报表需专门进行修改,由此可以明显降低维护工作量。

2.6自动电压控制系统的实用化

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可以使得电网无功电压进行有效调节得以实现。采用AVC进行控制时,需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确保母线电压处于正常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将无功分布,确保分层分区具有平衡性,有效减少损失。将此模块嵌至EMS,实现数据平台的统一性,监视界面与调度SCADA保持统一,调度员及时合理的调节全网无功电压等,保证无功的平衡性,降低网损,确保经济得到有效调度。

2.7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的实用化

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DTS)的作用就是对员工予以培训研究。DTS功能可将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模拟。学员可通过此调度环境完成操作、事故处理等的培训工作,以便能够熟练掌握EMS所具有的各类功能及其操作方法,通过高度逼真可以对调度员予以有效训练,特别针对事故发生时可以及时反应速度。

2.8Web功能实用化

调控一体化系统得到的信息数据通过Web完成信息的整体共享。可通过Web的网页了解系统、报表等的数据信息。而浏览Web门户网页所需要的用户权限及其功能分配则可按照单个角色及用户予以合理的调整确认,信息资料的分流及共享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使得不同用户可以得到不同的对应的统计分析。

3结束语

通过本文研究概述,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进行实用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未实现全面智能化,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将此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完善,使之更具备智能化的功能,对于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小瑛.电力系统调控一体化的智能监控技术[J].河南科技,2014,(10):136.

[2]章杜锡,范黎敏.调控技术支持系统遥控安全性的研究[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2):36-38.

第5篇

摘 要:电力系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主要由发电、配电以及变电等组成。而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并且确保了电力系统稳定供电,推动了电力行业的稳健发展。本文概述了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对电力调控自动化的主要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电力调控自动化;主要技术;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电的使用和需求不断增加,使得用电以及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日显重要,为有效保障供电以及用电的安全性,适应人们的用电需求,在实际电力系统运营中,需要应用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来控制电力系统的运营。

1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主要是为了确保供电电能的质量,使电力系统能够稳健运行,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能。其主要包括自动检测、调节和控制以及网络信息的自动传输等。电力系统调控自动化技术就是将发电技术、变电技术以及配电技术实现自动化的技术,其能有效实现发电、输电、配电以及变电等环节和计算机以及电力设备的有机结合,并进行实时调控。

2电力调控自动化的主要技术

2.1信息化技术。电力调控应用信息化技术主要促使电力系统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对于电力系统实现生产的自动化来说,就是在无人值班的条件下,依然能够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健运行,这样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能够促进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我国电力调度的自动化技术比较发达,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具有多项高效且具有可操作的自动化系统,从而确保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促使能够及时获取和传递及共享所需要的信息,使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因此,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必将为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电力系统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2.2无线通讯技术。电力调控使用无线通讯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传统的现场布线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大量成本。而利用计算机的远程链接功能,能够为检修人员带来方便,使控制管理中心的信息得到共享,实现了远程调控等多项功能,因此,利用无线通讯技术将是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必然趋势。

2.3安全技术。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安全运行是电力系统的重要保障,如果按照传统的人工操作,则很容易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基于此,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实现对电力调控自动化控制,比如安全联锁系统等。在这个过程中,操作人员仅需正确完成操作就可以实现一系列的调控,从而确保电力的安全运行。所以,安全技术的发展也将是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发展中的关键内容。

2.4传动技术。电力调控自动化传动技术主要体现在电力系统中变频器和风电变流器的使用上。其中变频器具有变频调速的功能,能够有效降低电力的节能损耗,实现高效、节能的效果,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而风电变流器能够将风电产生的电能,将其输送到电网中,这种技术不受环境恶劣的变化,都能够促使电力系统实现安全可靠的运行。所以,传动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从而使其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3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3.1 AGC/AVC系统的应用分析。A其主要是为自动化发电和低压管控提供服务的,能够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AGC/AVC系统是在对系统中的数据库进行创建和优化的帮助下,进行安全运行的管控,从而对电力系统运行中存在的故障进行报警,然后在使用SCADA系统对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保证数据资料处理的及时性,提高系统进行信息传输时的质量,从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质量。AGC/AVC系统在负荷曲线的帮助下,对电力系统进行了动态管控,对变压器和容抗设施的操作频率进行了限制,通过对电力系统各层之间进行协调和管控,从而降低了电力系统中的损失率,实现了电力系统的经济运行。

3.2 SCADA系统的应用分析。其主要是由厂站监控管理体系、电力调度管控中心的各类主站设施以及各类通信设施三部分组成,通过系统软件来实现管理的功能,并可以很好的采集和处理厂站的数据信息,并将其传到主站体系中,以实现与命令的同步,同时,还可以管控和调节各个分站。如果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出现突发事故,SCADA系统就及时的发出报警,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SCADA系统的应用实现了对有价值数据的存储和记录,并能够清晰的打印出报表,以供管控调度人员的使用。SCADA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能够对各分站点的自动化进行通信、调度、遥控和管控,以保证变电站和发电厂的正常运行。

3.3 DTS仿真应用系统和PAS软件的应用分析。DTS仿真应用系统是在计算机中,对虚拟电网模型进行创建,并提供仿真环境,以供电力调度工作人员使用,模拟出最接近于实际工作状况的环境出来,以对工作人员进行模拟训练,有利于提高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的积累,从而保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PAS软件主要是对电力系统中存在的较为高级别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并对电力系统进行科学的调控。PAS软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不仅方便了电力调度工作人员对电力系统进行监控,对其进行了有效操作,而且还具备应对紧急事故的能力,并为科学评价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提供理论依据,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电力行业的发展。为了减轻电力企业的负担,确保居民生活的稳定用电,电力行业逐渐应用新技术,不断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其中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应用能够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供电性能,因此必须加强对其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郝志敏.电力系统中的配网自动化技术应用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3(36)

第6篇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于电力的需求不断扩大,需求量的增加推动了电力行业的发展,再加上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非常完整的电力自动化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并且有助于社会用电质量的提高,还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电力系统的完善和发展。

1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电力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随着国家配电网设备的不断完善,也促进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且,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技术,组成这一技术体系主要有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复杂的科学技术,通过各项科学技术相互合作,从而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运行设备和操作系统进行全程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可以大大地减少不必要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并且通过各项信息技术的联合使用,还可以对电力设备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全程地监督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地发出预警,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小损失。电力自动化的特点,主要可以体现在下面3个方面:①,为了确保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能够与实际需求相适应,并且确保电力设备正常有序地运行,所以供电企业应该从电力设备的实际运行需求入手,要求工作人员对电力设备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做到全部掌握,从而避免因为对操作设备的不了解对设备造成损坏。②在电力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引进自动化技术,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电力工程建设的成本,从而为电力企业赢得更大的利润。③供电企业需要对电力设备的工作数据进行及时地、严密地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异常的参数,一旦发现有异样的数据,就需要立即对设备进行检查,从而最大程度地避免事故发生的几率。

2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

电力工程自动化技术主要是由电子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相互结合使用的,通过技术的联合使用从而真正地实现对于电力系统设备的全程管理和控制,不仅可以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有序地运行,而且还为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在我国电力工程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以下是对自动化技术在电力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电力工程中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现场总线技术是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核心部分,现场总线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好坏。现场总线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终端控制设备和自动化装置进行连接,对所有设备的用电量进行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然后通过信号通信把数据传输到控制的计算机上,然后再由控制的计算机设备对返回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做出相应的判断,最后发出口令,口令数据通过通信传输工具传输到接受设备当中并作出相应的指令,通过这个过程来对电力自动化技术进行完善和检验。一般情况下,现场总线技术是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中一个分散的技术手段,其对电力设备的控制和计算机系统的控制是独有的,通过对计算机反馈的数据进行处理,就省去了对电力工程的监督和管理,只需要对于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根据信息作出相应的调节即可,这样既方便又简单。(2)电力工程中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电力工程中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是用于对电力系统进行监视的方面,所以,数据库技术对于电力系统的开发和继承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电力工程技术软件的更新和技术的变革。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可以用来支持对象设备的标准化,所以主动对象数据库与一般的数据库相比有很大的优点,其主要是对技术以及技术的主动化进行技术方面的支持。主动对象数据库技术通过对电力系统进行监视,然后利用对象函数的基本原理,从而实现对电力工程进行自动化控制的目的,并且由于触发机制的研发和使用,对于数据库的监视方面可以进行很好地调控和监管,从而大大地节省了数据被写入和输出的时间,充分地利用了数据库的管理功能,取得了技术的保证。目前,我国电力工程系统对于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在监视系统的发展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3)电力工程中光互联技术的应用。电力工程中光互联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继电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当中,可以从以下的方面体现:根据探测器的功率对扇出数进行限制,并且不会受到实际的电容性负载的影响,有利于对电力系统进行有效地监控和提升电力系统的集成度。并且根据有关的数据显示得知,通过对电力传输技术的应用和电子交换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互联网络进行相应的拓展,并且还可以实现对编程结构的重组,从而提升光互联技术对于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光互联技术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非常强,所以通过光互联技术可以提高处理器的干涉能力,从而便于操作系统的数据通讯,使得电力工程具有安全性和可靠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电力调控进行自动化控制的程度直接体现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概况,同时也可以体现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水平。对电力调控进行自动化控制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电力工程的发展水平,提高了电力系统稳定供电的能力,推动我国的电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并且还可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节省广大劳动人民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力调控自动化技术的实践应用也趋于广泛化和大众化,将来人们的生活必定会因为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实现我国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届时我国又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作者:周正杰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7篇

一、元认知、分层目标与分层任务

近年来,元认知用于教育领域的探究,备受关注。它是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知识是认知主体对影响其认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因素的认知。元认知监控是对制订计划、执行过程、方法策略、预计结果等进行自觉而主动的控制、调节、检查和反思。而元认知体验是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中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由此看来,教师教学,最重要的事首先是摸清和掌握学情。所谓“学情”,本质上就是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元认知状况”。因此,研究并参透学生的“元认知”,必然是一切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随着学生人数的变化和办学规模的缩减,从小学五湖四海汇聚到初中的学生,其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城镇学生,电脑使用本领特强,有的外来民工子弟,却不知电脑啥玩意儿。教师通过初始信息技术测试、“元认知”书面问卷和征求个人意见,将学生主体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分别以ABC代替,学习期间实施动态管理,即视阶段学习状况,执行升级或降级的层次调整,以奖优罚劣的措施来激励学生保持上进心态。

依据信息技术掌握的原始情况(即元认知状况),教师帮助班级学生,确定分层学习目标和设计分层学习任务。分层学习目标与分层学习任务,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不同元认知状态的学生,带来发展机遇和课堂挑战。

二、分层辅导、动态评价与调控策略

1.有的放矢,分层辅导

教师平时教学的起点与切入点的依据为B层次学生,因为B层次学生在班集体人数上占多数。那么,针对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情况怎么办?采取有的放矢、分层辅导的策略。针对A层次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导。“导”即从两方面入手,引导他们主动自学。一方面,教师指导他们完成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任务;另一方面,课堂上让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针对C层次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着重领着他们走路,指导他们如何理解如何动手,确保他们根据目标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升。

2.兵兵演练,激励跳跃

例如“制作电子报刊”的上机实践课,教师下发电子报刊设计与制作要求后,学生3人小组商讨主题,明确分工,搜集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如何利用IE浏览工具和搜索引擎,从网上搜集、下载相关资料?教师先做示范,边演示边讲解:(1)在桌面上新建一个文件夹;(2)搜集资料时,必须围绕主题进行;(3)搜集的资料,保存到桌面新建的文件夹中;(4)资料数量、文章和相关图片均不得少于10份;(5)将搜集到的资料,以提交作业的方式上传到教师机,统一保存。实际课堂上,A层学生反应敏捷,只要教师演示一遍就可快速正确地做出来,然后就会去打游戏或做其他事,对B、C层次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实施分层教学后,A层学生在学期初就被任命为小组长,在他们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去辅导B、C层次的同学,B、C层次的同学有的不会下载,也会在组内立马向A层同学请教,这叫做兵兵演练,团队合作,相辅相成。在兵兵演练的合作学习中,学生自我元认知调控(尤其是过程中检查与反思)十分重要。教师启迪调控策略,激励不同层次学生向成功跳跃前进。譬如,(1)“我”准备提出贴近时代教育的主题“生态校园”或“文化立教”,供小组选择行吗?(2)新建文件夹,“我”能否马上操作?(3)有的文字资料不能整体下载,怎么办?(4)A同学能将文字与图片搭配得图文并茂,“我”为什么不能?(5)“我”的作品上传到老师机上会得到肯定吗?

3.师生评价,互相砥砺

评价不仅指学科成绩,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技能、心理品质和情感态度等因素。对学生平时过程性评价与期末终结性评价,教师定为各占50%。课堂上,采取层内激励评价:C层学生基础较差,但自尊心特强,教师抓住一个大胆的提问、一次主动的求助、一回偶然的发现……充分肯定其点滴的进步;B层学生,既提醒不足又指明其努力方向使之满怀期待;A层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提出挑战,鼓励不断超越自己。学生达标后的综合评价,最给力的是展示作品。教者模拟央视的节目评定,将展示作品分为“进步板块”与“优秀板块”。其中B、C层次同学若在A层同学的帮助下完成更为优秀的作品,也放在“优秀板块”加以表彰。学生之间的互评,具体做法为展示作品时,让学生品评其优缺点。学生带有体会的品评,反映其真实水平,也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了反馈意见。评价过程的元认知调控,主要有下面几条:(1)“我”的平时考核成绩是进步呢,还是退步?(2)“我”的作业有没有入选展示作品之列?(3)“我”对优秀作品的优缺点有自己的分析吗?(4)“我”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哪些建议?

第8篇

关键词:锦16块 二元驱 非均质性 调控技术

锦16块二元驱试验区是一个高孔高渗的稀油油藏,非均质性严重,到2011年4月份转化学驱前区块综合含水已经高到96.7%,采出程度达50.3%。经过30多年的注水开发,优势渗流通道已经形成,导致注水压力偏低,吸液剖面严重不均,同时,试验区微构造认识难度大,小层级储层展布认识不清,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试验区开发效果。本文首先根据油藏实际特点,及时开展整体调驱和注入配方体系优化,降低了优势通道和非均质性对二元驱开发效果的影响,随后通过分析现场油水井生产动态,深化微构造及小层级储层研究,利用堵水改层、增加采油井点等手段提高井网完善程度。通过以上一系列调控技术,有效缓解了开发矛盾,提高了二元驱开发效果,使日产油由63吨突破到315吨,综合含水由96.7%下降至84.5%,二元驱工业化试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开展整体调驱,减小优势渗流通道影响

1.试验区优势通道影响明显

空白水驱初期,注入井的注入压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初期平均注水压力仅1.2MPa,且上升缓慢,说明在长期注水开况下,注采井间已经普遍发育大孔道,从而导致注入压力低且上升缓慢。

2.调驱方式的确定及调驱井的选择

针对该块地质特点和开发存在问题,开展了整体调驱研究[2]。试验区调驱按照弱、强胶和体膨颗粒调驱三种方式进行,其中转注以来注入压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吸水厚度比例小这类井采用体膨颗粒调驱;具有较高的注入压力、但有较突出的相对吸水量且层间渗透性差异较大,这类井采用强凝胶调驱;对于层间吸水差异较小,无明显强吸水层,这类井开展弱凝胶调驱。按照上述标准,全试验区共实施调驱15口井,其中实施强凝胶调驱3口,体膨颗粒调驱5口,实施弱凝胶调驱7口。

二、结合油藏实际特点,优化注入配方体系

室内研究表明,对于非均质性严重(变异系数在0.65~0.85)的油藏,二元复合驱中聚合物驱的对采收率增幅的贡献占2/3,这主要是由于聚合物溶液增加了驱替液的粘度,降低了水相渗透率,改善了驱替液的流度,提高了平面波及效率,克服了注水指进,又提高了垂向波及效率,增加了吸水厚度[3]。

1.现场动态反应,波及体积需进一步扩大

通过原前置段塞尺寸(0.04PV)高浓度聚合物的注入,试验区平均单井注入压力有了明显提升,但部分井提升幅度小,且仍有提升趋势,而井间注入压差较大,最大压差为3.8MPa。另外,统计试验区前置段塞21口注入井吸液状况,发现平均单井吸液厚度比例仅61.0%,有13口井吸液状况较差,比例占61.9%。

2.前置段塞尺寸及聚合物浓度对二元体系驱油效果的影响

通过建立物理模型,研究前置段塞尺寸、主段塞聚合物浓度等参数对采收率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保持前置段塞浓度及主段塞配方不变时,增加前置段塞尺寸至0.1PV时驱油效果明显增大。同时,在主段塞阶段,将聚合物浓度提高至2000~2400mg/L时,可大幅度提高驱油效率。这主要是由于增加前置段塞的尺寸和提高主段塞的聚合物浓度,驱油体系的粘弹性增加,对非均质油藏的调剖能力增强,扩大了波及体积,同时使得孔喉中的残余油两端均被高粘弹性驱油剂不同程度地“拽”出,降低孔隙中残余油饱和度,提高了驱油效率[4]。

三、精细地质再认识,实施措施综合治理

根据数模研究表明,试验区在注到0.20PV时,试验区油井应大规模见效,但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累注到0.25PV时,试验区仍有1/2油井未见到明显二元驱效果,通过对低效井研究发现,部分井区微构造复杂,且小层级储层变化大,影响了大部分油井生产效果。

1.精细地质再认识

应用地层对比、VSP及三维地震解释技术重建构造特征,首先结合岩性、电性和沉积旋回,指导地层精细劈分对比,然后将传统的油层对比与VSP测井技术相结合指导断块构造研究,最后应用地震资料进行砂体追踪,落实试验区的各小层的砂体发育范围及连通关系。

2.开展措施综合治理

通过地质再认识,重建了构造模型,同时展开了射孔层位研究,并开展了措施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主要以低效井为突破口,共实施大修、侧钻、补层堵水等各类措施25井次,有效的加快侧逆向驱替见效速度,同时减小了断层和边水对油井生产的影响,并进一步完善了注采对应关系。

四、调控后现场实施效果评价

1.开发效果显著提升

通过以上一系列动态调控技术,试验区日产油由63吨稳步上升至315吨,含水由96.7下降至84.9%,44口油井中,有38口不同程度见效,其中中心井全部见效,试验区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2.主要评价指标均趋好

与空白水驱末期相比,注入压力提升5.1MPa,视阻力系数2.12,与其他同类油田相比较,提升幅度正常。

储层动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平均单井吸液厚度由8.6米提升至12.4m,厚度比例提升44.2%,跟踪的21口注入井,18口井剖面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比例达85.7%。

在油水全分析化验中,采出液流体中Cl离子含量有所增加,证明聚驱较水驱波及体积扩大,改善了油层动用情况,但胶质、沥青质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表活剂洗油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

五、结论

1.对于高孔高渗油藏,水驱转化学驱阶段,应实施整体调驱,封堵优势通道,使后续驱替液发生液流转向,从而扩大了波及体积。

2.对于非均质性强的油藏,应结合现场实际生产动态,在二元驱中、前期应尽可能通过提高注入液粘度建立较强的残余阻力系数来降低油藏非均质程度,有利于后续表面活性剂发挥洗油功能。

3.以低效井为突破口,开展精细地质再认识,及时实施综合措施治理,保障了试验区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铁龙.三次采油概论[M]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24~36.

[2]姜汉桥,陈月明.区块整体调剖堵水方案最优化设计及应用.石油学报.1998,19(2):62~66.

[3]刘洋,刘春泽.杨付林.高浓度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方法实验研究.石油钻采工艺。2006;28( 4 ):33~35.

第9篇

【关键词】节能;建筑;供热;系统;调控;技术

供热调节的主要任务是维持供暖建筑的室内计算温度。当供暖系统在稳定状态下运行时,如不考虑管网的沿途热损失,则系统的供热量应等于供暖用户系统散热设备的放热量,同时也应等于供暖用户的热负荷。如集中供热系统总的供热参数不能随气候变化而及时调整,将造成供热初期和末期气候转暖时过度供热,造成热损失。这部分损失根据运行调节水平和系统规模不同,一般为总供热量的3%~5%。因此,供热系统调控对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节能运行将发挥重大作用。

1 初调节

1.1 热网初调节的意义

热网初调节,就是在供热系统施工安装完毕后,正式交付使用之前,按照选定的调节方法,对系统流量进行调节,改变调节前各热用户间流量分配不均的状况,使其达到设计要求。初调节方法大约可归纳为如下10种:阻力系数法、预定计划法、比例法、补偿法、计算机法、模拟分析法、模拟阻力法、温度调节法、自力式调节法和简易快速法等。

阻力系数法:阻力系数法是反复测试系统各用户的流量和供、回水压力差,进而计算出相应的系统阻力S,直到用户的实测阻力系数与设计值相等为止。

预定计划法:是在调节前把系统各用户的阀门全部关闭,然后由远而近逐个开启各用户阀门。开启阀门的同时,测试该用户的流量,使其达到预先计算出的过渡流量。按照上述方法,当各用户阀门全部开启完毕,则初调节结束。

温度调节法:温度调节法是利用用户室温与系统供、回水温度具有特定关系的原理进行的。当用户室温一定时,不管系统循环流量大小,室外温度所对应的系统供回水平均温度始终不变。

自力式调节法:一般借助温控阀和限流计(流量调节阀)两种设备进行调节。前者装在散热器入口处,根据限定的室温要求能自动调节流量。后者装在各用户的入口处,能自动限制用户流量不超过设计流量。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主要问题是价格昂贵,难以普遍推广。

比例法与补偿法:这两种方法是瑞典TA公司提出的初调节方法,同时还配套开发了平衡阀及其智能仪表。比例法是靠等比失调的原理进行的;补偿法使各用户的阀门调节一次到位,调节阀门时,各用户之间的影响是由系统总阀门给予补偿。这两种调节方法能比较理想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占用的人力与仪表设备较多。

计算机法、模拟分析法、模拟阻力法:计算机法是首先由平衡阀配合智能仪表测出用户实际流量和阻力大小,然后由计算机算出该用户平衡阀需要调节的因数,加以调节。

1.2 简易快速法

为了适应量大面广的小区供热系统初调节的需要,清华大学在模拟分析法、模拟阻力法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简易快速初调节法。

简易快速调节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1.2.1测量供热系统总流量,改变循环水泵运行台数或调节系统供、回水总阀门,使系统总过渡流量控制在总理想流量的120%左右。

1.2.2 以热源为准,由近及远,逐个调节各支线、各用户。最近的支线、用户,将其过渡流量调到理想流量的80%~85%左右;较近的支线、用户,过渡流量为理想流量的85%~90%左右;较远的支线、用户,过渡流量是理想流量的90%~95%左右;最远的支线、用户,过渡流量按理想流量的95%~100%调节。

1.2.3 当供热系统支线较多时,应在支线管上安装调节阀。此时,仍按由近及远的原则,先调支线,再调各支线上的用户。过渡流量的确定方法同上。

1.2.4 在调节过程中,如遇某支线或某用户在调节阀全开时仍未达到要求的过渡流量,则暂时跳过该支线或该用户,按既定顺序继续调节。等最后的用户调节完毕后,再复查该支线或该用户的运行流量。若与理想流量偏差超过20%时,应检查并排除有关故障。

1.2.5 若有必要,应适当开大系统总调节阀门。当供热系统循环水泵配置过大时,这一步骤可提高总循环流量,降低系统工作压力,有利于供热效果的改善和系统的安全运行。使用该方法时,可安装各种类型的调节阀(包括平衡阀、调配阀)。流量测量应根据实际条件选用超声波流量计或智能仪表。采用该调节方法,供热量的最大误差不超过10%,最低平均室温可达16℃以上。

2. 运行调节

2.1 运行调节的意义

热水供暖系统是根据室外计算温度设计的,室外温度在整个供暖期内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因此,在热水供暖系统投入运行后,不仅要保证在设计室外温度下维持室内温度符合设计值,而且,必须根据室外气温的变化,合理调节热媒参数,这种调节称为运行调节。

需要指出的是,初调节是运行调节的前提,运行调节是初调节的继续。为了达到保证供暖、节约能源的目的,这两种调节,都必须认真进行。

2.2 运行调节的方法

2.2.1 集中质调节:在整个供暖期间,随着室外温度的变化,在热源处只改变网路的供水温度,而网路的循环流量维持设计值不变的调节方法叫集中质调节。

2.2.2 集中量调节:在整个供暖期间,网路供水温度始终维持设计值不变,只是随室外温度的变化在热源处不断改变网路循环流量,以适应热负荷变化的调节方法叫集中量调节。

采用集中量调节时,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网路的流量会迅速地减少,这样会使供暖系统产生严重的竖向热力失调,且操作技术比较复杂,常需用变速泵来实现量调节。目前在国内很少采用。

2.2.3 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把整个供暖期按室外温度的高低分成几个阶段。在室外温度较低的阶段,保持较大的流量;而在室外温度较高的阶段,保持较小的流量。在每一个阶段内,网路均采用一种流量并保持不变,同时采用不断改变网路供水温度的质调节,这种调节方法叫分阶段变流量的质调节。

2.2.4 间歇调节:在室外温度升高时,不改变网路的循环水量和供水温度,只减少每天的供暖小时数,这种调节方法叫间歇调节。

在选用运行调节的方法时,一定要因时、因地制宜,根据每个供暖系统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采暖期只采用一种调节方法的不多,往往是几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工作面;运输设备;协调控制;预诊断;专家系统

1.引言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煤矿生产安全的重视,自动化工作面系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自动化工作面系统是指以工作面无人化为目的,综合信息采集技术、协调控制技术、通信互联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专家策略的一种综合自动化系统。无人化工作面是是煤矿工作面的发展趋势[1],是保证煤矿工人安全的最本根解决方案。自动化工作面系统中,各个运输设备的协调控制技术是保证系统顺畅运行、安全高效的一项重要技术。

工作面运输设备包括采煤机、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破碎机和顺槽皮带[2],这些设备之间本身存在联锁关系,互为启动和停止条件[3],这是协调控制的第一个因素,也是基本因素,关系安全。

协调控制的第二个因素在于节能高效,运输设备的耗电量大,如果没有出煤的时候空转,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而如果出煤量多的时候快速运转又会对运输设备造成损坏,因此根据出煤量智能调节运输设备的功率及运转速率是必要的。协调控制的第三个因素是故障预诊断,根据运输系统中每个设备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可能出现故障的点做出预诊断。

2.协调控制的必要性

(1)各设备之间启停存在联锁关系,需要协调控制。

工作面煤流的顺序是从采煤机到刮板输送机,再到转载机,经过破碎机破碎后,再到顺槽皮带。破碎机一般跨在转载机上安装,用于将采煤机割下的大煤块破碎。对于控制系统而言,各运输设备按逆煤流顺序启动,顺煤流顺序停止。

(2)运输设备耗电量大,需要根据出煤量智能控制各设备启停和运输速度,以起到节能的作用。

由于煤层的地质构造不同、采煤机的运行状态不同,每个时刻的出煤量是不同的,如果各运输设备按照相同的转速运行,势必会造成出煤量小的时候功率浪费,出煤量大的时候功率不足、损坏设备。因此,按照出煤量实时调节各运输设备的运行速度对于工作面的安全高效运行是必要的。

(3)工作面运输设备的故障会严重影响煤矿出煤,需要故障预诊断功能。

目前的工作面自动控制系统主要是对故障进行检测[4],当故障已经发生的时候才能检测到,控制系统根据故障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故障已经发生,设备已经损坏,对工作面出煤的影响已经造成。因此,故障预诊断对于防止故障发生、防止设备损坏是必要的。

3.主要研究内容

3.1 预期目标

预期目标就是根据协调控制的必要性实现相应的内容。

(1)基本功能:实现各运输设备间的顺序启停和联锁控制。这是最基本的功能,是保证安全生产、不发生重大事故和故障的基本条件。

(2)根据出煤量的多少,采用耦合器调速或变频调速实现刮板输送机、转载机和顺槽皮带的智能调速和启停。高低速驱动、耦合器调速和变频调速是工作面中常用的驱动方式,在这几种驱动方式的基础上,结合采煤机出煤量的多少进行调速,可最大限度的节约电能、防止故障。

(3)统计分析各运输设备的运行状况,建立系统运行专家系统,根据历史运行数据对系统中各设备可能会出现的故障做出预诊断。预诊断就是根据历史推知未来,用专家策略对系统运行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对有可能出现故障的点做出预告,以便及时检修,防范于未然。

3.2 研究内容

(1)从系统方面讲,研制一套工作面运输设备协调控制系统,主要功能包括:语音通讯、数据通信、设备间闭锁启停、设备间功率协调等,除功率协调控制功能外,其他功能与现有的工作面通讯控制系统的功能兼容。

(2)从产品方面讲,研制的产品包括:系统控制主机、多功能数据终端(语音通讯、急停闭锁、信号检测、逻辑处理)、驱动设备专用控制器、系统专用电缆、无线通信终端、PDA手持巡检仪等。控制主机是系统的数据中枢和控制策略核心,数据分析和协调控制均在控制主机实现。多功能数据终端向下兼容原有系统的功能。驱动设备专用控制器实现调速型液力偶合器和变频器的分布式控制,有利于减轻控制主机负担、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由于工作面工矿复杂,环境恶劣,普通电缆无法满足要求,因此需要设计工作面控制系统专用电缆。专用电缆需要满足防护性好、数据传输性能好、耐压性好等要求。无线通信终端用于实现工作面的无线信号覆盖,无线信号稳定覆盖整个工作面是无人化工作面的基础,是减少现场走线、节约系统成本的必要措施。PDA手持巡检仪用于设备的检修和巡检,当系统发生故障或发出故障预警需要人工干预的时候,PDA手持巡检仪将发挥重要作用。

(3)从软件(策略)方面讲,要进行以节能、安全为目的的各运输设备间的协调控制策略研究。策略研究需要专家系统,根据专家的经验和建议形成若干算法,以供计算机系统实现相应的功能。

(4)从安全角度讲,要研究以系统历史数据为依据的设备故障预诊断机制。故障预诊断是比故障检测更高一级的安全策略,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数据对比是其中的关键技术。

3.3 研究成果

(1)研制1套工作面运输设备协调控制系统,建成1个协调控制系统示范基地,满足各种煤层工作面的协调控制需求。

(2)建立以节能和安全为目标的运输设备协调控制策略,实现各设备输出功率和运行速率的智能调整。

(3)建立以系统历史数据库为依据的专家系统,实现设备故障的预诊断。

4.创新点

(1)在工作面运输设备控制系统中引入协调控制策略,协调控制有迫切需求,而现有工作面通讯控制系统大多缺失此项功能。

(2)实现刮板输送机、转载机和顺槽皮带的智能调速,智能调速包括两种:软启动和过程调速,软启动可以减少设备本身的损坏和对电网的冲击;过程调速是指在出煤过程中根据出煤量对运输设备进行调速,以起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3)有线无线混传技术保证控制系统的灵活可靠通信,无线覆盖工作面是目前的一个难点,必须确保整个工作面无线通信的可靠性。

(4)研制本安型工作面手持巡检仪,以适应智能型工作面的巡检工作,对于少人或无人工作面,正常工作或检修巡检也是必要的,手持巡检仪适用面更广,应用更加灵活,功能更丰富。

(5)建立控制系统历史数据库及专家系统,根据设备间的联锁关系及控制策略,对可能出现的故障点做出预诊断,故障出现以后的检测可以起到安全的作用,但终究会影响生产,故障的预诊断可以提前预防,为检修提供依据。

5.结语

对工作面各运输设备进行协调控制是必要的,也是目前大部分工作面通讯控制系统缺失的一项功能。协调控制的关键技术包括顺序启停、联锁控制、智能调速、故障预诊断、专家系统等,是工作面安全运行、节能降耗的重要保证。协调控制系统拥有多项创新,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王荣华,张燕斌.PLC技术在矿山机电控制中应用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6):246-247.

[2]雷志鹏,宋建成.综采工作面输送设备工况实时监测及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J].工矿自动化,2010(7):1-5.

[3]毕可仁,孙锡春,邢金成.PLC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煤矿机械,2006(7):188.

第11篇

【摘要】 目的:探讨脊髓硬膜外联合微电脑调控分娩镇痛技术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采用脊髓硬膜外联合微电脑调控分娩镇痛技术,观察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缩宫素使用量,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娩方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2组产程进展、产后出血量、缩宫素使用量、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硬膜外联合微电脑调控分娩镇痛技术安全有效,降低了剖宫产率,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 脊髓-硬膜外联合;微电脑调控;分娩镇痛;产程;剖宫产;母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围生医学的发展,安全又无痛苦的分娩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提高产妇分娩过程的舒适程度,体现分娩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我院2011年来采用脊髓-硬膜外联合微电脑调控分娩镇痛技术共40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80例产妇,ASAⅠ~Ⅱ级,其中40例为自愿要求使用分娩镇痛而无禁忌证的产妇,随机选同期条件相当正常分娩的产妇4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在产妇宫口开3 cm时,查无禁忌证,签署《分娩镇痛知情同意书》后由麻醉医师进行L2―3间隙脊髓-硬膜外联合穿刺,于蛛网膜下腔注入罗哌卡因2.5~3mg,向硬膜外腔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 cm备用。操作完成后患者取仰卧位,于硬膜外导管注入药物3ml(0.1%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2μg/ml),观察5 min后, 将微电脑输注泵连接,设定背景剂量5ml,PCA5ml,锁定时间15分钟,持续观察产妇及胎儿情况、产程进展、镇痛效果,待分娩结束后评估缩宫素使用量、产妇出血量、新生儿评分。

1.3 观察指标 镇痛效果评价: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Ⅰ级:酸痛,可忍受;Ⅱ级:明显酸痛,呼吸急促;Ⅲ级:强烈腰腹疼痛。评定镇痛有效为疼痛级别下降2级或2级以上;新生儿窒息评价:以Apgar评分<7分为标准;产后大出血评价:以>500 mL为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对数据进行百分率的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SPSS 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算资料采用方差分析,P<0.05或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镇痛组用药后1min疼痛感明显消失,均达镇痛有效标准。产妇意识清楚,可自由活动,在疼痛评价Ⅰ级状态下参与整个产程。同时子宫体部运动神经(T10以下)未被阻滞,保证了正常的宫缩力。本组资料未发现有恶心、呕吐、仰卧位低血压、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镇痛组6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对照组发生4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产程:活跃期镇痛组为(342.4±80.23)min,与对照组的(254±71.03)min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二产程:镇痛组为(51±10.56)min,与对照组的(54±15.34)min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三产程:镇痛组为(6.90±4.5)min,与对照组的(7.03±4.56)min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分娩方式:镇痛组经阴道分娩34例占85%,其中阴道助产1例,剖宫产6例占15%,与对照组18例剖宫产占4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32±0.65)分,与对照组的(9.28±0.57)分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产后出血量:镇痛组(205±42.1)mL,与对照组的(183±64.12)mL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缩宫素使用量:镇痛组(10.5±7.5)u,与对照组的(6.2±4.5)u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良好的分娩镇痛能为产妇及胎儿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有利于母体及胎儿健康。本组资料结果表明,分娩镇痛组产妇产程中均达镇痛有效标准,产妇能安静休息,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完全清醒地参与整个产程。产妇及胎儿情况、产程进展、镇痛效果,缩宫素使用量、产妇出血量、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如果阴道分娩出现产科原因需立即行剖宫产手术时,可以直接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结束分娩,缩短麻醉时间,有利于母婴的抢救。

脊髓-硬膜外联合微电脑调控分娩镇痛技术起效快,且对产妇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能够即刻改善产妇疼痛,比单纯应用硬膜外麻醉有明显优势;使用微电脑输注泵可以维持恒定的椎管内药物剂量,且产妇可以根据疼痛程度自控镇痛,既方便了产妇,又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但为了保障母婴安全,仍应有良好的母婴监测设备作为支持。

脊髓-硬膜外联合微电脑调控分娩镇痛技术用于分娩疗效确切,在减轻产妇痛苦的同时降低了剖宫产率,对母婴非常安全,必要时又能满足手术需要,产妇及家属满意率高,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岳云,吴新民,罗爱伦,译.摩根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47-753.

[2] 冯艺,译.避免麻醉常见错误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42-646.

[3] 曲元,吴新民,赵国立,等。规模化分娩镇痛的可行性(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9,23(4):68-71.

[4] 张站红,张燕,毕连俊,等。两种椎管内阻滞方法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比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33(7):41.

第12篇

关键词:高密度钻井液河坝1-1D井流变性自由水粒度级配

由于深井井底温度高,高密度钻井液流变性调控难度相当大。一般而言,高密度钻井液固相含量非高,当钻井液密度高达3.00g/cm3时,固相含量极高(若用重晶石作加重剂,其体积分数将大于60%)。如果固相粒子分散性增强,巨大的固相粒子比表面积通过润湿和吸附作用使得整个体系的自由水含量大幅度减少,导致体系的钻屑容量限降低,一旦遇到外来物的污染,固相粒子极易连接形成结构,从而导致体系粘切增高,体系的流变性和沉降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1,2]。为此开展了高密度钻井液流变调控技术的研究,并在河坝1-1D井进行了现场应用,钻进过程中没有出现井下复杂情况,起下钻没有遇阻遇卡现象,满足了安全快速钻进的需要,表明该套钻井液完全能够满足大斜度井段钻井需要。

1 粒度级配对流变性的影响

将重晶石粉用筛子分成粒径分别为100目~400目和小于400目两种,通过改变两种不同粒径重晶石粉的配比,探索粒度级配对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规律。所用重晶石粉的密度为4.20g/cm3。实验所用的钻井液配方:基浆 +0.2%DriscalD+1%SD-101+2%SD-202+0.2%LV-CMC+1%KFT-II+重晶石,基浆为6%膨润土浆,约加重至密度2.40g/cm3。钻井液配制后在150℃下老化24小时。粒度级配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颗粒粒度分布较为集中的1#和6#钻井液的表观黏度很高,随着重晶石粉颗粒粒度分布范围变宽,钻井液的表观黏度降低且存在最小值。

2 自由水对流变性的影响

自由水是指钻井液体系中对流变性起积极作用的水。在稳定的钻井液体系中,在自然放置的条件下水很难析出。利用高速离心机把稳定钻井液体系中的自由水分离出来,而不影响处理剂、加重剂和其他固相表面的束缚水。通过改变高密度钻井液配方中膨润土、处理剂和重晶石粉的含量,分别考察组分对高密度钻井液自由水含量以及流变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自由水含量的降低,表观粘度逐渐增加。这表明钻井液中自由水含量与流变性关系密切。自由水量相对越多,钻井液的流变性越容易控制。另外,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重晶石加量对自由水量影响最大,其次是Driscal D。重晶石加量越多,单位体积钻井液中自由水含量越少,固相表面积越大,因此被束缚住的水分子就越多,同时也可以看出大分子的Driscal D也参与了对自由水的束缚。

3 高密度钻井液配方优化

对高密度钻井液而言,固相含量往往高达40%以上,保持合理的黏度、切力是流变性控制的难点。高密度钻井液流变性的调控技术措施为:①控制膨润土含量在合适的范围,在满足钻井液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膨润土含量;②在满足钻井液密度的前提下,调整不同粒径重晶石的比例;③应用抗高温流型调节剂控制其加量[3-5]。

通过正交实验对超高密度高温钻井液配方进一步优化,最终得到钻井液配方如下:4%膨润土+0.25%Driscal D+1.5%SD-101+2%SD-202+0.3%LV-CMC+1.5%KFT-II+重晶石,重晶石中粒径为100~400目的颗粒比例为30%,粒径小于400目颗粒的比例为70%。优选出的钻井液配方具有非常好的流变性,如表3所示。

4 现场应用

河坝1-1D井是川东北通南巴构造带的一口大斜度开发试验井,以嘉陵江组二段、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为主要目的层。该井自四开嘉陵江组以下存在异常高压,现场采用高密度聚磺钻井液,钻井液密度最高达2.20g/cm3,斜井段长,施工时间长,钻井液维护处理难度大。

4.1 四开(3932~5263m)

本井段自4029m开始定向,钻至井深4400m,钻井液密度逐渐提高至2.2g/cm3。采取的主要流变性控制措施:①用大分子聚合物提高钻井液体系的抑制性,减少强分散性处理剂和稀释剂的加量;②使用120目细目振动筛,适当使用除砂器、除泥器,清除低密度岩屑颗粒;③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膨润土含量;④增加钻井液自由水含量,适当增加钻井液滤失量;⑤用SD-102、LV-CMC为降失水剂,配合SMT,调整流变性能。通过以上措施,四开钻井液漏斗黏度均控制在60s以下,塑性黏度控制在40mPa・s左右,动切力控制在15~19Pa。既降低了泵压负荷,又防止了岩屑床的形成。

4.2 五开(5263~5810m)

五开小井眼高密度钻井液技术关键是流变性控制。将钻井液漏斗黏度控制在57~65s、动切力14~17Pa、初切/终切8~9/10~12Pa、HTHP失水12mL。即较低的黏度减少循环压耗,较高的切力增加对岩屑的悬浮能力,接近的初切终切减少开泵压力激动。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五开裸眼段泵压18~22MPa,排量8.6~10.2L/s,保证了安全快速钻进。

通过配方的合理调配和钻井液的科学维护处理,与邻井相比,河坝1-1D井的钻井速度得到很大提高,如表4所示。

5 结论

5.1 重晶石粉粒度级配实验研究表明:钻井液的表观粘度和塑性粘度随<400目颗粒的配比增加先降低后升高,钻井液动切力随<400目颗粒配比的增加逐渐降低。

5.2 高密度钻井液自由水试验探索结果表明:自由水含量与钻井液粘度紧密相关,重晶石加量对自由水含量影响最大。

5.3 研制出了密度为2.60g/cm3的高密度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悬浮稳定性,现场应用表明,该高密度钻井液完全能够满足大斜度段钻井施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徐同台,陈乐亮,罗平亚.深井泥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2]鄢捷年.钻井液工艺学[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0.

[3]赵胜英,鄢捷年,丁彤伟等.抗高温高密度水基钻井液高温高压流变性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7,27(5):78~81.

[4]蒲晓林,黄林基,罗兴树.深井高密度水基钻井液流变性、造壁性控制原理.天然气工业,2001,21(6):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