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议新闻稿

会议新闻稿

时间:2023-02-11 15:59:49

会议新闻稿

第1篇

入党会议新闻稿一

5月11日,下午1点,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党支部转正发展大会在阳光校区06113和06112教室成功举行,本次大会主要围绕我院国服贸易﹑涉会﹑国贸﹑营销﹑货代﹑物流﹑商务英语七个专业接受新党员﹑发展预备党员这一主题而召开,大会由我院党支部书记胡惠和营销商英支部书记彭雁老师主持,参加此次大会的还有各支部负责人,09级﹑10级的所有转正党员和预备党员﹑发展党员。

大会开始,由申请入党人逐一进行入党志愿书的宣读以及自己的入党动机。申请入党的同学都真情的表达了对党的向往,对党的忠诚,表示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党的工作付出自己的力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接着,入党积极分子依次表明入党动机和他们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彭雁老师对发展党员寄予希望,希望他们随时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为同学服务,做学生表率,加强自我要求。大会之后依次由各入党负责人对申请入党人的培养、教育以及政审情况提出意见。所有党员进行讨论并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申请人再次表明态度后,拥有表决权的党员对接收党员与预备党员进行了举手表决,最终通过了转正党员转为正式党员,发展对象正式成为预备党员。

最后发展对象宣誓,他们高亢激昂,声音久久回荡在教室里,真正展现出了对党的崇高敬意。支部书记彭雁老师对大会进行了总结,并给本批发展党员讲解入党志愿书的填写要求,注意事项。至此,大会圆满落幕。

此次大会,我院党支部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进一步扩大了党员队伍,对我院党员接收工作是一次巨大的推进。新党员与新预备党员也将以他们良好的风貌,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入党会议新闻稿二

推优工作是基层团组织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日常性工作,而深入做好推优工作,则是党组织赋予共青团的光荣职责,是共青团组织充分发挥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重要体现,是广大团员青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通过推优工作,使广大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这对于加强和改进党团建设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20xx年12月2日,我们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于下午召开了入党积极分子推优大会。

在本学期的推优工作中,我们从贯彻党委和团委的要求出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证推优质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基层民主推荐和党团组织选拔相结合的原则。本次推优工作充分发挥了主动精神,根据青年特点和团支部实际,使工作得以创造性的开展,同时,也使得本次会议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通过这次推优大会,我支部成功为中国共产党输入了3位优秀预备型人才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候选人,他们分别是戴红,冯思凡,朱亚全同学。这不仅加强和改进了党团建设,同时,也对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优大会开始,先由团支书上去做了开场白,讲解了一些推优标准,作为同学们投票的依据,主要有三点:即提交入党申请书,在校期间没有受过任何处分,学校成绩良好,上学期无补考科目;思想上是否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础只是,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党动机端正;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和院、系的各项规章制度,能够模范履行和正确行使团章规定的团员义务和权利,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以上列考核点为基础考核,本次共有3位同学有资格参选推优。

然后,3位同学依次上台做了一个三分钟以内的自我陈述,内容为他们自荐入党的原因等。

最后由组织委员给每位同学发一张民主表决票,写上3个人的名字,然后在组织部工作人员的监督下进行唱票,团支书计票。

最后,共有3名优秀的同学被成功推选为入党积极分子候选人,同学们对此结果也毫无异议。诚然,推优中被选上的同学是无上荣耀的,但还是要继续做好自己,继续为班集体,为大家服务,为进一步进入党组织而努力。中国共产党本来就是一个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组织,加入共产党的根本目的是将服务人民更有组织,有纪律,有方向性的进行。所以那些有意愿加入党组织而又未被选上的同学也大可不必气馁,因为还有机会,只要大家都努力进取,不断完善充实自我,那么,下次可能就会是自己。

当然,此次推优大会也存在一点不足,就是同学们似乎对于推优事情缺少一点重视,对于这份无上荣耀还存在质疑,因此在自荐这一部分缺少积极。但是,以后我们班委会加强这一块的工作,锐意创新,全方位的对团员进行引导,积极调动各方面资源,加强对团员的培养教育,宣传党的先进性,提高同学们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争取为党组织输入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入党会议新闻稿三

20xx年12月16日,哈理工材料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在理工南区6号楼306举行了纳新大会。参加本次大会的有正式党员3人,预备党员11人,预备党员发展对象18人。大会由材料学院第三学生党支部党支部副书记李岩主持。

第2篇

关键词: 党委机关报; 要闻版; 可读性; 贴近性

中图分类号: G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1-0137-01

办好报纸要闻版,历来是各级党报编辑工作的重中之中。理由有三:一是从报纸的新闻属性来讲,要闻版是整个报纸的门面和旗帜,应是报纸新闻的精华所在,必须围绕新闻价值规律运作,推出信息量大、新闻性和可读性强的稿件(当然并不排斥有新闻价值的指导性的报道);二是进入市场后,报纸不再是单纯的宣传品,它的商品属性已日趋显现,党报将由靠红头文件发行的格局日益转变为凭自己的魅力去闯市场。作为商品的报纸,再也不能不考虑把读者的喜怒哀乐放到版面经营的重要位置了;三是党的群众路线决定党报的宣传不能脱离群众,从根本上要求我们必须把要闻版办得能够吸引广大读者。党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目的,就要让群众知晓党的大政方针、战略部署及各阶段的中心工作,让全国人民自觉地在党中央的率领下,同心同德为实现宏伟的政治目标而奋斗。一份党报虽然以极大的篇幅登满了指导性的报道,但如果不能激起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它就很难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因此党报的宣传功效是建立在对广大读者的吸引程度上的,良好的宣传效果来自报纸较强的可读性。

然而,要彻底扭转现状,经营好要闻版,提高它对百姓的吸引力,是需要作出一番艰苦努力和探索的。《包头日报》曾作过尝试,改变要闻版遭冷遇的局面。我们为增强版面的信息量,曾一度把要闻版的发稿条数作为量化的主枚目标,这样,版面发稿条数是增多了,但信息量似乎仍不见提高,可读性更没有大的变化。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实施年度改版方案时,报社新一届的领导班子把提高要闻版的读者兴趣值作为这次改版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经过近半年的努力,要闻版有了一定的起色,读者反映要闻版有看头了。具体来说《包头日报》在以提高要闻版的读者兴趣值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改版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完善向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和新闻信息量大的报道倾斜的激励机制,鼓励记者、编辑多写多编具有新闻价值和可读性强的稿件。目前,报社恢复建立了每日的评报制度,由编辑部中级职称以上的采编人员和各部主任轮流对当天报纸评头论足,其中要闻版对读者的吸引度是每日评报所关注的焦点。在给重点稿下定义时,我们一是突出了在要闻版显要位置所发稿件的比重,二是排除了一般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三是强调了稿件的深度、角度、新闻性和可读性。每个记者每月必须完成两篇重点稿,部主任除自己每月也需完成重点稿指标外,还得为部内记者的完成情况负责,完不成任务或超额完成的将受到重罚或重奖。这样,促使部主任们不但经常要督促部内记者多写重点稿,而且还常为记者出点子,寻找百姓关心的话题。

二、努力改善会议报道和领导活动报道,让它们生动、丰富起来,增强它们对百姓的吸引力,是提高要闻版读者兴趣的重要一环。分析读者对要闻版的意见,较集中的是对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的枯燥乏味有看法。其实不管是会议报道,还是领导活动报道,仍将是党报要闻版的重要内容,而且是要闻版新闻信息含量较高的主要渠道。许多会议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信息,读者并不是对会议所传播的信息不感兴趣,而是对传播这些信息的写作形式不感兴趣,嫌稿件冗长、枯燥。因此,要调动读者对要闻版的兴趣,关键之一是要写好要闻版的会议报道。在怎样使会议报道生动起来的问题上,我们多年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为对会议报道有些改善,我们在取得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理解支持下,对一般条线会议的报道作了压缩。例如过去每逢年末岁首,各条线的总结表彰会接踵而来,都要求报社予以报道,现则借助市委的规定,除一次性报道市一级的表彰大会外,其余表彰性质的活动都不予报道。另外,对会议报道的篇幅进行了适当压缩,让出一些版面刊登其他信息。鼓励记者把会议报道尽量写得生动,写出新意。我们报社有个跑市委、市政府的记者,他在采写会议报道方面很有自己的见解,采写时也很用心,写出了一批受大家称道的会议报道,社里们就及时向全体记者推广他的经验。再有一点是,要求记者在采写会议报道时,要抓住会议上的重要信息做文章;要求编辑在处理会议报道稿件特别是制作标题时,要突出可能埋没在与会人员大量讲话中的重要新闻信息,尽量变工作角度为百姓关心的视角。这样,尽管还不能从宏观上改变会议报道中所存在的问题,但就微观上带来的变化还是较为明显和喜人的。

三、见缝插针地推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新闻报道,以增强要闻版的可读性。要闻版的“硬”性报道虽多,但不是每天都铺天盖地的,总也有间隙,或者有时这类稿件所占的篇幅并不大,或者所占的位置并不显要,这时就完全可把你手中得意的稿件郑重推出。如,春节前各行各业十分繁忙,领导同志走访、视察活动和会议也很频繁,抓住一个空隙,我们及时把早就准备在案头的一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稿件在一版头条位置推了出去,这组稿件的题目分别是:《岁末储蓄闻“涨声”百姓 投资心态稳》、《市民春节喜出游 旅游部门真忙碌》,在时近年关刊出这组稿件,读者自然是欢迎的。

要做到见缝插针地推出读者欢迎的“软”性稿件,办报人员必须心中常想着广大读者。只有这样,才能在见“缝”之时不忘插“针”,同时使一贯强调指导性为主的要闻版,也能体现出服务性。抱着这一想法,我们把百姓关心的新米上市、航班变更等消息都放在要闻版刊发。对于读者关心的突发性新闻,还要不失时机地创造“插针”的“缝”。

四、精心经营好一版下半部和倒头条,使“软”性稿件在要闻版有巩固的阵地。当然,要长期提高要闻版的新闻性和读者兴趣值,仅靠见缝插针还是不够的,必须在要闻版建立起“软”性新闻的固定地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若要在版面上半部长期占领阵地是不切合实际的,不妨眼睛向下从版面的下半部开始营造吸引读者的兴趣点,经营得好,同样能增强要闻版的吸引力。为增加要闻版反映平民百姓的比重,我们在下半部开设了《新春走基层》等栏目,特别是反映报道小人物生活的《寻常百姓家》,深受读者欢迎,记者在采写这类稿件时也较注意人情味和生动性,出现了一批好稿。

第3篇

过分依赖通讯员,不愿到新闻现场

笔者在担任记者部主任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刘姓记者交来了一份社区基层干部的人物特写,笔者签发见报后,另一位韩姓记者说,这篇文章是她在两年前写的,几乎一字不差,连标点符号都一样。可是刘记者认为自己是清白的,说稿子确确实实来自社区。震惊之余,笔者展开调查,后来才真相大白。两年前,韩记者采写了这篇文章,两年后,与韩记者联系的这位通讯员因为有发稿任务,就把韩记者的文章直接传给了本报的刘记者,结果刘记者在没有核实稿源的情况下,也没再去采访当事人,就当做通讯员自然来稿署上自己的名字。最后刘记者受到了处分,但这件事情也给编辑部一个教训,记者“扒”通讯员的稿子存在普遍性,而且此风有愈演愈烈之势。

毋庸讳言,新闻写得时间长了,人容易变得“油滑”,写法上容易程式化,由于新闻纪律本身各种“高压线”多,有些记者产生了浮躁情绪,想尽快完成任务,于是就形成了新闻界的长期积弊。新闻界有句名言“脚底板上出新闻”,相对来说,跑出来的新闻要难于“送”上来的新闻,难于会议新闻;鲜活的新闻难于刻板的、官样化的、程式化的新闻。

而现在有些记者本身的“战线”跑熟了以后,大部分依赖通讯员供稿,不愿意亲临一线,把通讯员的稿件改编几下,加上自己的名字就见报了,有时候改动不了十几个字。试想这样怎么能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保证文章质量?这样的二手稿件怎么能写出好东西?这不仅是作风上出了问题,行为上更无异于剽窃。有的记者与通讯员形成默契的合作关系,长期与通讯员合作写系列报道,通讯员负责写稿,记者负责发稿,各取所需。还有的记者喜欢混会,成天写会议新闻,写不出新意来,不动脑筋思考,只知“扒”材料。成天浮在上边,写出来的东西怎能鲜活?这样不但新闻的基本真实难以保障,而且也失去了新闻本身的意义,更有违职业道德。

作风不转,就会产生惰性,而这种惰性像慢性毒药一样,使新闻失去了鲜活性和生命力。因此,新闻采写提倡下基层去,改变作风、转变文风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扒”材料的现象如此严重,已经到了非刹不可的时候了。

严肃认真有余,生动活泼不足

我国历史上曾经历了三次新闻改革。第一次是1942《解放日报》改版,提出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反对党八股;当时的《解放日报》也存在严重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第二次改革是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同样提到了改进文风,反对党八股,要使《人民日报》成为“生动活泼的报纸”。而现在,新闻业正处于第三次改革中。不知道从何时起,这种“不愿走下去,眼光只向上看”的新闻八股文风又吹出来了,这种现象体现在工作报道、成绩报道、会议报道和数字报道中。有的记者丝毫不管读者是否能看得下去,密密麻麻的文字堆在那里。有些读者反映说,看某某记者写的东西,比催眠曲还灵,一看就困,根本看不进去,能读上一遍都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这样的文章居然能见报,这说明已经不仅仅是记者的问题,而是整个新闻队伍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因为这样枯燥无味的稿件能从记者手里通过编辑,再到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到总编审稿并发表出来,每个环节都严重忽视了最基本的“传播效果”和“可读性”,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

不仅仅是日报、晚报存在这样的问题,都市报在报道时政类新闻时也有类似情况。而今报纸已经不再是宣传工具,而是市场化的产物。消费者不买账,报纸广告、发行就不会好,报纸就卖不出去。加上现在来自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多重竞争压力,生存会越来越难。写的东西枯燥无味,没有价值就没人看,这样的东西无论是宣传还是新闻,效果统统是零。用《北京青年周刊》上的一句话来说:“不以好看为目的的写作都是在‘装’。”

因此,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提出了正确的新闻改革方向,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又提出了具体方法。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改懒惰为勤奋,才能真正接地气,才会下笔如有神。

笔者所在的《锦州晚报》从上到下深入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报社重新制定了稿件评判标准:对于编发通讯员稿件的记者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不仅稿子不发,还要开会批评教育;对于参加会议“扒”材料而没有采访痕迹的稿件将降低评分等级,从A稿降低到C稿或者D稿;对于深入居民生活、到现场采访的新闻不但提高等级,还会加大月评奖励;提出政府会议材料更要强调可读性,对于政府的政策要加以深入浅出的解读,以便于受众准确把握理解。此举目的在于让记者把真实性、可读性摆在第一位,真正搭建起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

体验式新闻不应是“走转改”的全部

在“走转改”的实践过程中,也有一些形式主义不容忽视。相当多的新闻单位把“走转改”仅仅理解成为体验式新闻。比如跟着工人下了几天井、当“城管”、体验锅炉工生活等。这当然是一种走基层的形式,但绝不是全部。如果仅仅把这理解成为走基层,那就是对走基层的一种片面理解,可能会让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人钻了空子,甚至可能会有作秀之嫌,无法达到转变作风的目的,更无从谈起改文风了。

“走转改”应成为新闻工作的常态,也应该成为新闻工作的良好习惯,不应变质。如果衡量是否落实“走转改”的标尺仅仅是是否上了栏目、是否发表了“我与某某一起体验某某行业”这样的文章,那显然会使“走转改”失去其原本的意义。

一些弄了很多体验式文章的记者很可能会投机取巧,报上去一大堆体验式的稿子,但一些人体验之后照样是新闻现场不去,依旧在会上“扒”稿子,依旧靠通讯员“喂”稿。而那些整天跟基层群众打交道,了解实际情况,反映真实问题,无论是火灾、水灾、车祸,抢险救人都亲临第一现场的记者却因为没有写体验式的文章而报不出“走转改”的材料。

所以,真正的“走转改”不应该只看记者写了多少体验式文章,而是应该看记者在工作期间,有多少次亲临现场,多少次在会议上“抓”出了新东西,更应该看看这位记者的采访是不是有理有据,是不是有充分的事实说服力。

第4篇

成功及成效:一是通过县报这一载体阵地,及时有效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政府的新决策新举措,凝聚了人心、树立了县委政府的威信,强化了全县的宣传思想工作,对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客观、全面的报道,起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喉舌”作用,达到了鼓舞全县人民斗志、振奋人心和促进“三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的目的。二、编报运作快,每星期一几乎能见到《**时讯》;《**时讯》虽小可基本囊括了一周内全县的要事要闻,不仅加强了对内宣传,在其它县市中评价也较好,使《**时讯》成了外界了解**的一个形象窗口。三、为全县各级各部门业余新闻写好者提供了创作阵地,激活了他们的写作热情,为加强全县的宣传思想工作,培养和凝聚了一个扎实的通讯员队伍。

过失和不足:一、大小会议及县领导活动的新闻宣传报道没有形成制度,宣传要求不够规范,在县级领导班子中对此多次出现过异议,曾三次发生过文字及图片宣传方式方法不妥当的过失。二、版面的科学策划、组稿、编辑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时存在版面不美、布局不科学的现象;有时存在在宣传内容上“突出宣传主题”和坚持“三贴近”原则做得不够好。三、编审、编校过程中缺乏“仔细仔细再仔细”的精神,存在为追求速度而忽视精细度的现象,曾一次出现过常识性和两次笔误性的错误。

困难:一是人员紧缺。按相关办报的要求,四开四版的周刊需要8至12人,可目前县新闻信息中心编制6人,实际只有5人,无法做到采编分离,经常发生采与编人员矛盾突出现象,有时不能顾及多点派出记者采访。二是设备简陋。现在新闻信息中心只有3台电脑,相比有了大的改善,但还无能力做到人均一台电脑的要求;有两台性能一般的相机,多数情况下记者采访没有相机;按理新闻信息中心应有2至3台数码相机,对于新闻工作者经济、节约、适用性大;到目前新闻信息中心还没有相关采访用录音机,给采访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三是经费困难。除财政拨给的办报经费外,其它费用没有,人均核定的一点办公经费捉襟见肘,许多工作干不了或干不好。

针对以上存大的不足和困难,采取以下措施。

一、报纸的审发。尽快制定出台审稿及发送制度,严格按制度执行。(制度另附)

二、编辑。完全按照主编、编务副主编的意图策划编辑,科学、美观地策划版面,极端认真负责地修改、审定稿件,杜绝出现政治性和常识性错误。

三、校印。大胆质疑,极端仔细认真,做到仔细仔细再仔细,杜绝出现校印性错误。

四、发送:免费赠阅到股所级单位、部门及村民委员会、村完小,由县邮政局有偿发送,县处领导干部由新闻信息中心发送。

五、关于会议及领导活动新闻报道。根据大办发(2003)28号关于印发《**州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的通知的精神,会议及领导活动新闻报道要求规定如下:

做好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工作,对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反映全县各级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先进事迹,凝聚人心,鼓舞干劲,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会议新闻报道:

1、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具有全局性重大意义的会议,进行准确、及时、充分的报道。

2、中央各部委、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全国、全省全州性的会议,要作认真报道。

3、县委常委会、县委全会、县政府全会和常务会议,可以公开报道的,按会议通知要求进行报道。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协常委会的例会,作为消息一次性报道。

4、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常委会召开的专题会议,需要报道的,作为消息一次性报道,文字一般不超过700字。

5、县级领导同志出席县级各部门和各乡镇召开的会议,不能就会议写会议,要从中挖掘新闻亮点,突出报道会议中受众关心的内容,文字一般不超过400字;除县委书记、县长讲话外,其他县级领导的讲话不作全文发表,消息稿中有关内容要简略。县级各部门和各乡镇召开的会议不作报道。

6、各派、县工商联和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社科联、县文联等人民团体召开的代表大会和全委会、执委会,作为为消息一次性报道,文字不超过300字。

7、县级各类学会、协会举行的年会、理事会或其他会议,不作报道。

(二)关于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

1、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县内视察,按中央有关规定,采用通稿制进行重点报道;省部级领导和州厅级领导到县里考察、调研和指导工作的,要作认真报道。

2、县主要领导县委书记、县长、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县政协主席,下同)到乡村考察工作、调查研究和出席重要活动,分别按照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的安排,进行组织报道,文字稿一般不超过700字,对随行和陪同的部门、乡村领导不作列名报道。

3、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州长到乡村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和出席重要活动,需要公开报道的,发300字左右的综合消息。

4、县级领导的讲话,需要公开发表的,由县委办公室作出安排,指定版面发表。

5、县级领导参加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的庆典、慰问等活动,对县委书记、县长的活动单发消息,其他县级领导的活动作一次性综合报道。

6、县委书记、县长题词、作序、写贺信、发贺电,如需要报道的,可公开报道。其他县级领导题词、作序、写贺信、发贺电,不作报道。

7、县委书记、县长参观展览、观看演出和出席其他文艺活动,作一次性报道。其他县级领导参观展览、观看演出和出席其他文艺活动,不作报道。

8、县委书记、县长对部门、地方的指示、批示等,可以报道。其他县级领导对部门、地方的指示、批示等,一般不作报道。

9、县级领导出席部门和乡村举办的颁奖、剪彩、奠基、首发、首映等仪式和接见、照相、联欢、纪念会、联谊会、研讨会等活动,不作报道。

(三)关于领导外事活动的新闻报道:

1、县级领导出席的重要外事活动,,按外事和外宣的有关规定,由县委办统筹安排报道。

2、县级领导受州委、州政府委托,率领代表团出访,发一则简短消息方式报道。

(四)关于新闻报道的采编刊发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1、除县委和县政府举行的或经县委批准召开的具有全局性重大意义的会议外,会议报道应把会议的重要程度作为报道与否,报道规格和安排报纸版面,可以不受领导是否出席和职务排序的限制。但会议新闻不要过于集中,要适当向其他版面分流,也可视情况在下次安排报道。

2、新闻工作者要转变作风,深入采访,改进会议报道方式,突出报道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提高报道质量,使会议的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报道县级领导的活动,要努力提高质量,注重新闻价值,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到基层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群众关心的实质性内容,减少单纯行踪性的报道,力戒空泛和一般化。外事活动报道也要讲求实际宣传效果,突出实质性内容。

4、县级领导出席的记者招待会、新闻会等活动,在确保事实准确、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自主采编,严格执行审稿制度。

5、对外报道和互联网上的报道要充分考虑县外及海外受众和网络特点,一般由新闻媒体自主采编,严格审发制度,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6、在精简会议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同时,要大力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生动展现各级领导干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先进事迹和重要业绩。在宣传报道中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创新方法,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推动整个新闻宣传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五)关于会议新闻报道和领导活动新闻报道的稿件审定

1、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具有全局性重大意义的会议的主要稿件,由宣传部长审定。

2、县委常委会、县委全会、县政府全会和常务会议,可以公开报道的稿件,由县委、县政府办审定。县人大常委会和县政协常委会例会报道的稿件,由县人大、县政协办审定。县委、县政府召开的其他会议,需要报道的稿件,由主编审定。

3、各派、县工商联和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社科联、县文联等人民团体的全一州代表大会和一年一度的全委会、执委会需要报道的稿件,由主编审定。

第5篇

新一届新闻部成立面临的是新的挑战 , 面对各种繁琐而复杂的工作 , 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新学期的工作中去 ,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求真务实 , 开拓创新 ” 为原则 , 必将学生会新闻部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现将本部2011年工作计划列举如下:

1、新闻部制度

(1)例会制度

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安排专门的干事做好每次例会的会议记录 , 在例会中安排干事每周的工作,工作要分工明确 , 责任分配到个人,在干事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醒和询问工作的进展情况 , 必要时提供帮助和建议,确保工作及时有效的完成。

(2)管理方法

对各成员的考察和评定,将统一按照拟定的标准实施,如每次例会的到会情况、工作手册的记录情况、工作态度(如是否积极肯干,是否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思考、富于创新精神等)及工作水平的情况,都将准确地记录在册,在年终评优时,递交到主席团作为参考。

2、 新闻部干事的培养计划

根据新闻部的职能特点的同时,将根据每个人的专长进行培养和发展,主要想从采访沟通技巧﹑各类新闻稿写作技巧等贴合本部门职能需要的各个方面进行培养,目前还在规划状态,将在一定时期的考察中,发现每个人擅长的方面并加以培养,务必将每个人的特长发挥到最优。

3、工作理念

新闻部是学生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部在学院学生处和学生会主席团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协助其他兄弟部门,服务于广大同学。本部开展的各种宣传工作,力求体现出我系和同学们作风严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学校和广大同学树立良好的形象、展示我校人文风采。

4、2011年度工作计划

(1).与院学生会各部门保持联系,快速、准确地把握各部的活动动向,得到活动的信息后,提前安排好人员,准备好相关事务,把任务责任到人。

(2)通过与各分院负责人的联系,在第一时间知道校内活动。全方位地采访、报道,及时投稿、整理、存档。在保证稿件数量的同时,所写新闻及时准确,经审核后向学校各个媒体投稿。

(3)对新闻稿完成后的仔细校对。校对工作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尽量消灭一切语法上的错误,发现原稿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予以解决。保证稿件质量。

(4)组织新闻部成员参加《齐鲁周刊》举办的“我的大学”征文比赛,以锻炼各成员文笔,同时达到发现各成员所擅长的文体,达到发现人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目的。

(5)近期将举办干事培训会,由部长和副部长介绍工作经验,开展各类新闻稿件写作技巧的培训,尽快使干事熟悉写作套路,熟悉写作技巧。同时要求干事尝试写作各类新闻稿件,由各个部长进行批改,做到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培养。

第6篇

盛学友事件概况①

盛学友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位自由撰稿人,曾在中央各新闻媒体上发表过大量稿件,产生过一定反响。

1996年初,哈尔滨市宾县镇西板纸厂因电费问题,与宾县电业局发生纠纷。盛学友对此事进行调查采访并写成报道后,板纸厂厂长给盛学友1万元,盛用此款买了手机,并携款上北京送稿,盛学友的稿件《电老虎两年吞吃120万!》等几篇稿件后来先后在《法制日报》、《经济日报》、《中国质量报》、《工人日报》等报纸上发表。此后,该厂厂长又分两次向盛学友送去现金1.5万元和6000元(这两笔钱据有关报道称,是镇西板纸厂要盛学友找律师与宾县电业局打官司的费用,但后来此案未被法院受理,但钱一直留在盛学友手中)。

1996年5月,哈尔滨宏业房地产公司董事长王成珂找到盛学友,反映了该公司与原主管局市机械局主要领导在股权问题的纠纷。盛学友在采访后写了几篇稿件,批评机械局侵害公司合法权益,在《法制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在盛学友提出对此事做连续报道的设想后,王成珂给盛学友一张1.5万元的现金支票作为采访报道费用。

1997年,哈尔滨市香坊区检察院以盛学友上述行为涉嫌受贿为由将其逮捕。1998年3月,经过一些朋友及律师申诉、奔走,此案被撤销,盛学友无罪获释。

问题讨论的必要性

此案从法律角度看,纯属冤狱,盛学友不是国家工作人员,根本不具有的主体资格,可以说,他的行为在法律上并无不当之处。但是,新闻法规与新闻伦理是两类不同的规范,就许多问题来说,法律的裁决在合理性与合法性上不能同时达到最优。有些案件法律可能裁定媒体及从事新闻活动的个人胜诉,但是这些媒体或个人自身的行为未必能够经得起伦理追问。这些问题只有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加强自律才能解决,这是我们需要从职业伦理角度审视这一事件的主要理由。

其次,我国目前的新闻传播事业中,自由撰稿人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建立并倡导适用于这一群体的职业伦理规范,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两点理由,笔者认为对此事件有必要从伦理角度加以讨论。

从事新闻报道的自由撰稿人应否遵循新闻职业伦理?

所谓自由撰稿人(Free-lance),就是以独立身份独立为报刊撰稿为生的人。这一群体是伴随着媒体市场化过程出现的。②自由撰稿人中,有些是以从事文学创作为主的,而更多的是以采写新闻报道为主。盛学友就属于后者。

假如盛学友不是自由撰稿人,而是与某一媒体有隶属关系的记者,他在采访报道中的行为无疑是有违职业道德准则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索要、接受或借用采访报道对象的钱、物、有价证券、信用卡等”。

应该说,从事新闻采访报道过程中,不得接受采访对象的任何馈赠,这是世界各国通行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如美国职业记者社的道德法规规定:“接受礼品、恩惠、免费旅行、特殊照顾,或其他特权,有损于新闻工作者及其主顾的正直品格。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不应接受。”③

但是,盛学友是自由撰稿人这一身份,使这一问题变得有些复杂。那么,从事新闻报道的自由撰稿人应不应该遵守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规范呢?

新闻行业之所以需要道德规范,无非是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与公正,增进新闻业的公信力,赢得受众的信任。就“采访过程中不得接受任何形式的馈赠”这一条规范而言,是基于以下理由:要保证报道的真实准确,记者采访中对有争议的双方,必须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听取双方意见。而如果采访中接受某一方的接待、礼品,甚至采访中的所有费用支出完全由该方支付,记者就等于放弃了客观的立场,极有可能为新闻报道的失实埋下一个危险的种子。

因此,自由撰稿人从事新闻报道,也必须遵守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因为这是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前提。

所写报道的真实准确能否成为上述行为合理化的理由?

我们说采访中接受采访对象的招待、礼品,由采访对象支付采访费用等行为会妨碍新闻采访者的客观立场,进而可能影响到报道的真实准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能排除尽管有些采访者在采访中有上述行为,但最后写成的报道基本事实是真实准确的。有人认为,报道是真实准确的,就足以证明采访者采访过程中的行为也是无可非议的。这种观点,是经不起分析的,理由有三:

第一,这种现象不具有普适性。正如康德指出的:“除非我能使我的意志把我的行为准则变成普适的定律,否则我就不应采取行动。”康德的这一观点,被称为道德黄金律,它强调衡量判断一个行为在道德上是否正确,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普适性。以此为标准来衡量,采访中收受对方礼金、由对方支付采访费用,但最后写成的报道仍然是真实准确的,这只能视为一种特例,而不是一种普遍的情况。这已为新闻实践中的大量事例所证明。那些给从事新闻采访的人提供种种物质馈赠的人,应该说都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即希望记者作出有利于自己的报道,他们会以各种或明或暗的方式对采访者的采访报道施加影响,采访者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事实作出错误的判断。

第二,这种现象如果得以普遍化,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就失去了制度保障。现代司法制度强调严格执行“利害关系原则”,如儿子涉嫌犯罪,当法官的父亲不能参与此案的审理,即使他有大义灭亲的无私品格。正如司法公正不能靠法官的个人品质来保证一样,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也有待于制度保障,采访中“不得收受他人馈赠”就是这些制度中的一条。正如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指出的:“在执行我们新闻工作者的任务时,我们不仅仅只对自己的良心尽责;仅满足于内心里知道自己并没有被收买或受到影响,‘免费东西’并没有使自己批判意识变得迟钝或使自己的警惕性变得麻痹,是远远不够的,从内心里面不一定能感觉到利益冲突……但从外部它可能被想象出来或察觉出来。难就难在它是自我形象和自信心的终点,同时是公众信任的起点,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常用所谓‘显得不合适’的事情来反对政客、法官甚至传道士,自己也必须注意防止它。”④

第三,采访者接受采访对象的馈赠,等于事实上与采访对象达成了一个协议,即作出有利于采访对象的报道。这时,采访者就会陷入严重的道德悖论中:如果事实真相对采访对象不利,采访者作出真实的报道,固然是忠于良知,但这种行为构成了对采访对象的欺诈;而如果忠于与采访对象心照不宣的协议,用歪曲事实的办法作出有利于采访对象的报道,则又有违做人的基本良知。

因此,我们认为所写报道的真实准确,不能成为一个自由撰稿人接受采访对象钱物这一行为合理化的理由。而且应该说明的是,盛学友关于宾县镇西板纸厂与电业局纠纷的报道是存在争议的。笔者无法断定个中是非,但至少应该说,盛学友在采访中的这一系列行为给人们怀疑他报道的真实性落下了一个口实吧。

没有稳定收入的自由撰稿人接受采访对象的钱物等是否无可厚非?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供职于新闻媒介的记者采访中的相关费用完全由单位支付,禁止他们收受采访对象的馈赠,理所应当。自由撰稿人没有这份保障,我们要求他们遵循这一职业规范是不是过于苛刻了呢?他们这样接受采访对象的钱、物是不是应该视为正当获利方式呢?《自由撰稿人盛学友走出冤狱》一文就是这样为盛学友辩护的:

盛学友从采访到报道并向省市及中央有关部门如实反映情况而日夜操劳四处奔走,这种高知识、高智慧的劳动所付出的代价,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盛学友是一个无工作单位,无生活来源的穷秀才,靠什么生活呢?如果他付出了近一年的巨大代价,又分文不得,且不说养家(妻子没有工作又体弱多病,儿子后天性大脑发育不全,连自己的房子也没有,只能住在岳母家),恐怕连自己的生存都难以保证。可见作为自由撰稿人,盛学友付出了劳动,理应得到回报。⑤

自由撰稿人当然应该凭劳动获取收入,但笔者认为自由撰稿人的正当获利途径有以下几个:1.稿酬。这应该成为自由撰稿人最经常的收入。随着我国媒介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媒介稿酬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正是近年来我国从事新闻报道的自由撰稿人大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2.一些社会机构的资助。3.在一段时间应某一媒介的约请,进行某一问题的采访报道,获取稿费及其相关收入。如范长江先生1935年西北之行,就是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去的。当时范长江并不是《大公报》正式记者。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撰稿人,尤其是从事新闻报道的自由撰稿人,应该主要循上述途径获取报酬,因为这些途径都不至于妨碍自己客观公正的立场。应该指出的是,做自由撰稿人,是一项自愿的选择,因此,就必须做好付出相应代价的心理准备。如果立志以自由撰稿人身份从事新闻工作,就应该自觉遵循新闻工作的伦理准则。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建立起自己的个人职业信誉。个人生活的艰辛不能成为违反新闻职业伦理的理由。

再退一步说,如果像盛学友这样完全由新闻事件一方支付报酬,进行采访报道,进而受托全权处理诉讼等事宜,我认为这时候,他的身份已不再是从事新闻报道的自由撰稿人,而是该企业的临时公关人员。那么这时候,一个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在报道完成后,他应向投稿的媒介如实告知他与采访对象之间的某种雇佣关系,而不应再以自由撰稿人身份投稿。因为一个道德上正确的行为,应该是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是能够通得过“公开性检验”的。自由撰稿人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也需要从媒介的角度考察自己的行为。这样至少对媒介是公平的,使媒体能以更为慎重的态度对待这篇稿件。

注释:

①关于盛学友事件的过程,本文主要依据赵岩《自由撰稿人盛学友走出冤狱》一文,见《民主与法制》杂志1998年第4期

②丁东《告别舆论一律》一文说:“自由撰稿人的产生,是伴随着市民社会而来的。较为成熟的市民社会,才有公共空间。而公共空间,是自由撰稿人生存的起码条件。”(引自“世纪中国”网站)

第7篇

年级班级:2006级4班

学 号:06022123

姓 名:谭远双

指导教师:李亚玲

实习内容:高校校园网络新闻采编

实习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 民大在线新闻网

实习时间:2008年1月22日——6月12日

实习目的:了解高校网络新闻采编流程,学习新闻写作和编辑。

实习单位意见:该生在宣传部工作期间,踏实认真,任劳任怨,表现突出,写作、编辑能力强,是一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实习单位简介:

民大在线由中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是民大最具权威的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全天候运转的校园新闻·综合门户网站。包括新闻网、英文网、学子网三大精品子网。民大主页直接链接民大在线新闻网,单条新闻访问量在2000以上;学子网致力于打造民大学子网络文化家园;主页英文版即为其子网英文网。网站秉承“融通人本 专业化”的理念,立志打造民大校园第一媒体。

具体实习内容:

一、校园新闻采写:

1、在近5个月时间里,共采写新闻消息20篇,约计15000字。

2、发表新闻图片近20张。

3、工作通讯:5600字

4、拍摄视频新闻一条:

5、撰写业务论文两篇:

(1)《关于记者分线跑部门的一些想法》,2200字。

(2)《随时的战斗准备——一个校园新闻人的五年杂感》,12000字,(对南湖思政网新记者进行业务培训和交流)。

二、校园新闻编辑:

1、每周值班编辑一天,平均每次编辑各类稿件8篇,共计编辑稿件100余篇。

2、直接组织新闻网记者采写稿件7篇:

3、组织记者采写“校园安全”系列稿件数篇,代表民大在线新闻网与校保卫处协商并签署保卫合作方案,即新闻网为保卫处提供治安信息发布和安全知识宣传平台,保卫处每月为新闻网提供治安情况统计,供新闻网专稿发布,并及时提供其他新闻线索。以及时发布与师生息息相关的校园安全信息,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营造安全和谐校园。更好更全面地报道校园新闻。

4、专门负责新闻网“媒体民大”版块的稿件搜集和编辑,确保第一时间上传社会媒体对民大的报道。

5、研究网络新闻编辑业务,重点研究新闻标题制作,对比门户网站和其他高校网站标题制作情况,发起并与指导老师以及同事们讨论标题制作问题。

实习总结:

一、关于校园新闻人的视角问题

所谓视角,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作为一个校园新闻人,更多的时候是一个记录者的身份出现的,今天党委有个会,明天社团有个活动,我们去记录一下,回来一整理,从头写到尾。大一的时候,我就热衷于赶场,一天跑好几个新闻,但很多时候都是“简单的重复劳动”,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样久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受众观念没有了,遇到新闻就开始记。

要知道校园新闻和社会新闻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很多稿件不叫新闻,叫宣传稿,没人看的东西。所以做校园记者,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被自己局限了。不能因为是校园记者,就不去想如果是社会媒体记者应该怎么来做新闻。也不能因为现在做的是网络新闻,就不去想报纸、杂志、广播新闻该怎么做。比如网络新闻一般都应该是实题,是一行题,我们在写的时候就得想想:如果是给报纸投稿了?那就拟一个两行题,三行题试试,虚实结合。

社会新闻可以等同于真正的新闻,什么是真正的新闻?我觉得真正的新闻一定是有点的,一定有一个让受众感兴趣的点,所谓新闻的亮点。看看我们现在写的很多稿子,不是没有点,很多时候是点太多,亮点被淹没了,或者是采访不到位,没有抓住关键点。所以有必要检讨一下自己是否沉醉在成为“写稿机器”的狂热中,回头看看我们自己的稿子,是不是有亮点。

平时一定要多看报纸,多看网络上的新闻,看别人的稿子是怎么做的,做得好不好。假设一下如果是我,我会从哪个角度去处理。

校园新闻人要尝试培养社会新闻人的视角,像真正的记者一样行动,做真正的新闻。

二、关于校园新闻人的责任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如果说这是新闻人的责任,那么作为一个校园新闻人,我们又有什么责任?我觉得至少有两个,第一个就是记录民大。“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在大的方面,《我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我校获得民族学博士研究生授予权》等等新闻,都是在记录民大的变迁,民大的发展。小的方面,我们又在记录很多普通民大师生的生活,记录他们日子中的点点滴滴。

第二个责任就是舆论监督。有人会觉得在大学校园里谈舆论监督是笑话,或者说作为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下属的媒体,不可能去批判,去揭露。事实上这是可能的,当然在前的从业环境下,监督的方式应该更为和缓,并以富有建设性的姿态出现。校园中的真善美,我们要宏扬,校园中的假丑恶,我们要抨击。有争论暂无结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议题设置将它搬到台面上来说,让真理越辩越明。

去年新建的26栋学生宿舍,楼下原来停放自行车的地方被围起来了,要做商业用途。这样同学们的车子就没有足够的地方停放了,楼前草坪、路上到处都是,而且被日晒雨淋的,同学们意见比较大。我和同事持续关注这个问题,去了好几次后勤集团反映问题,发了两篇稿子,虽然现在车棚还没有建好,但至少在楼前铺了一块地砖,车有地方停了。我们还准备继续关注下去。为什么要“穷追不舍”?我们认为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我们有权反映,有权督促学校有关部门改进。我们先后组织了两篇稿件:

《“脱缰”的自行车》 《“脱缰”的自行车之后续报道》

在处理同学与学校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的时候,要注意我们的身份和作用,我们向部门反映建议和意见,向同学们传达部门的想法。记者尽量不要得罪部门,首先我们代表的是媒体,把自己当成代表而不是当事人。

媒体的责任是畅通上传下达,维护同学们的利益,并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当中去。现在看来,校园媒体在舆论监督这一块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

三、关于校园新闻人的乐趣、荣誉与成就感

如果哪一天我的新闻梦碎了,那一定是中国的媒体都失去影响力了;那一定是我厌倦了抛头露面的生活;那一定是做新闻不再让我激情万千、如痴如醉了;那一定是做新闻不再让我灵感如泉涌了;那一定是做新闻不再让我很享受,不再让我很有成就感了……

这就是我热爱新闻的原因:做新闻可以获得乐趣、荣誉与成就感。

1、可以参加很多活动,认识很多稀奇古怪的人。我们现在很多新闻都是关于活动的新闻,而我比较喜欢校外的活动。走出去可以开阔眼界,体验社会,还能接触到社会媒体的记者,和他们交流。

2、新闻发生,我在现场的成就感:

恩格斯说:新闻工作者的最大荣幸就在于他们能够目睹历史怎样形成。凤凰卫视的吴小莉:“凤凰的概念是我的梦想,新闻发生时我在现场。在凤凰做新闻你会觉得我是地球村的一个成员。”凤凰卫视的闾丘露薇说过:“新闻发生时,我们在现场”,作为一个战地记者,她的敬业精神体现在永远处在新闻采访的第一线。”

我很享受在新闻现场的感觉。假如你在民大建校50周年现场报道,假如你在中国大学生李宁杯足球赛开幕式现场报道,你会感到自豪和荣耀吗?

3、所在媒体影响力带给你的荣誉:每个媒体都有它独特的影响力,当你说你是校报记者时,别人会想到校报的权威和严肃;当你报你是新闻网记者时,会想到及时和活泼;当你保你是思政网记者时,会想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独到作用。

四、关于校园新闻人的形象建设与推广

校园新闻人是以一个公众形象出现的,这个形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受众对你所在媒体的评价,影响你新闻线索来源的多寡。所以进行形象建设和推广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你要想清楚自己适合给别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量力而行。是对新闻的偏执态度?还是你的积极主动热情有礼貌?先影响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先告诉他们:我很热爱新闻,有线索请及时通知我。然后向刚刚结识的人推介自己,力争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让他们也成为你的通讯员。培养通讯员是一个记者很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果能构建自己的通讯员网络,那你就不愁没有新闻线索了。

此外,还可以自己去设计制作名片,方便,也显得专业。我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比较难看,印上一盒名片,需要的时候发一张也不用出丑了。

同时可以建造自己的网上宣传平台,空间、博客。我个人比较喜欢博客,这也是时下比较流行的个人网页。用心把博客建好,在名片上打上网址,作为自身形象建设的辅助手段,也可以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五、关于校园新闻人的大局观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每天按部就班的采访,写稿,编辑,踏踏实实工作,这很重要。但我觉得这得有个前提,就是你要有足够广阔的眼界和胸怀。这样你的踏实工作才是有计划和有效率的。做校园新闻,首先最好了解学校这一年的工作规划,明确指导思想,把握时代主旋律。这句话并不空并不大,我有亲身体会。我报道过学校06年和07年年初的中层干部会议,也就是对一年的工作进行部署和规划的会议。开完这个会,学校一年的工作一目了然,哪个阶段什么是报道重点,该怎么去挖掘新闻就很明确了。

做社会新闻也是这样,国家的形势与政策,不说你要全部熟知,至少也得了解一些。

六、如何发现新闻

深入实际、细心观察,善于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校园部分公话将“旧貌换新颜”》《部分破损篮球架将换新》这两篇稿件就是走在路上发现的。会议是新闻的富矿。善于从别的新闻媒体挖掘新闻,善于“炒剩饭”。关注校内论坛、社会影响较大的大学生论坛,《刚充的饭卡少了钱 后勤集团:是你透支了》就是在论坛里发现的线索。关注民间传播寻找线索。从通讯员作品中获得。

七、网络新闻怎么写

就消息写作而言:短些,再短些:短篇幅 短小的段落 短句。标题:实题、一行题。一般不用标点符号网络新闻标题一般宜简短明了(最好在20字以内,不是说硬要凑足20字越短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最好用实题(不同于报纸可以用多行题),放一个虚题在那里,读者根本不知道卖的什么药,因为标题的位置和空间是固定的最好不要使用标点符号(强调等除外),因为占地方,要停顿,就用空格,如果用破折号,就占了两格,而且我们也不是做报纸。所以建议少用,看看社会门户网站好和其他高校的网站难得看见我们这么多的破折号。要表示承接或者解释,可以使用冒号(只占一格,惜格如命)。

八、所看专业书籍和新闻网站研究: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新闻编辑教程》彭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新浪之道 门户新闻网站的运营之道》 陈彤著

《会议新闻学》 靖鸣著

凤凰网 新华网 新浪新闻 联合早报网 清华大学新闻网华中大在线新闻网

实习单位负责人签名:袁年兴老师

指导教师评语:

实习报告成绩:

指导老师签名:

第8篇

推进新闻改革稳步提升党报引导舆论服务群众能力

党报应该在党委领导、市场导向和受众需求三个维度的框架下,决定改革和发展的走向与目标,其核心在于践行群众路线。近年来,面对传统媒体被新媒体不断挤压、党报不断被市场边缘化的现状,《宁夏日报》依据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要求和读者市场的需求,主动求变,多次实施新闻改革,不断提升党报引导舆论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国报业“瘦身缩水”,《宁夏日报》逆潮流而动,成功扩版,每周版面总数由S2版扩至64版,强化了骨架新闻板块,对重大时政、经济、文化、科教、社会、法制等新闻及时进行权威报道和解读,提升了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延伸了新闻及副刊板块,关注民生、市场、时尚、休闲,让党报变得可亲、可敬、可信,满足了读者日益增长的对新闻和信息的需求。新闻阅评组对《宁夏日报》的新闻改革给予了持续关注和充分肯定,尤其对精心编发头版短消息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宁夏日报》作为一家省区级党委机关报,重视新闻,精心经营新闻,难能可贵,这对于提高报纸的质量和影响力,应对新兴媒体的挑战,都有积极意义”。2012年1月,《宁夏日报》再次改扩版,新闻板块由每周64版增加到84版,并实行所有版面彩色印刷。在版面设置上,扩充了要闻版,单设了财经版,增加了文化、科教、健康、悦读、休闲等专刊。主动适应现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习惯,改变党报的话语体系,用新闻语言做好“翻译”工作,用群众语言做好“贴近”工作,用个性化语言做好“感染”工作。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新闻事实、传播思想观点。主动适应读图时代读者的需求,大量采用新闻图片、图表及漫画、插图,甚至装饰图片、手绘图片。加之全彩精美的印刷、动感流行的版式设计,使《宁夏日报》更加庄重、更加时尚、更加靓丽。改版后的各个版面,以全球视野更加关注热点新闻,聚焦眼球,争夺看点,扩大卖点,进而大大提升了党报公信力,扩大了党报影响力。

中央八项规定及自治区相关规定出台后,《宁夏日报》顺势而为,实施新一轮新闻改革,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自治区若干规定的实施办法》,对自治区领导出席会议和活动的版面安排、报道篇幅,自治区领导讲话、考察调研、会见、出访或赴港澳台活动及自治区重大专项工作等的新闻报道版面安排作出具体规定。自治区领导出席会议活动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出席一般性会议和活动不作报道。按照精简务实、注重效果的原则,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进一步优化领导会议报道内容、结构和方式,减少单纯行踪性报道。调整刊发顺序,除涉及重大会议活动和重大事件外,一般安排在头条新闻之后。自治区重要会议、重大活动,文字稿不超过1000字。备系统召开的全区性会议,文字稿不超过300字。通过改革,要求记者会议文章会外做,跳出会议写会议。在会议、领导活动、部门工作中寻找与读者关联度高、群众关注度高的内容,让新闻“浮”出水面。对那些社会关注、读者关心的政策、法规、重要会议等,不惜版面,多角度、多侧面进行细致入微的解读,使群众及时、准确获得权威信息资讯。领导人活动报道呈现出报道规模减少、报道字数减少、报道条数减少、标题新闻增多等特点,其中,领导人出席会议、调研等活动的报道规模较过去压缩了40%左右。

2013年宁夏两会期间,《宁夏日报》坚决落实两会报道七项规定:把更多的版面和镜头对准生产一线和基层代表、委员;各级领导参加分团、分组讨论和一般性会议的新闻报道,均不提职务,统一以代表、委员称谓;自治区领导参加讨论审议不单列报道,与基层代表、委员发言的内容融为—体综合刊发,字数不超300字;县级以上领导讨论审议不单独刊发照片;除新当选的自治区主要领导外,其他各级领导不安排专访;对代表、委员在讨论、审议中的表态式、汇报式和缺乏实质内容的发言不予报道等。这一创新举措,引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的关注,并进行了充分报道。《宁夏日报》连续刊发的两会报道,产生了强劲的“冲击波”,新华网、人民网、搜狐网、中国网、大洋网、光明网、新民网等全国s。多家网站予以转载,网友纷纷留言,称于细微处见宁夏改进工作作风的决心。

2013年11月,根据“党报一版改进创新研讨会”精神,《宁夏日报》研究制定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改进创新党报一版的实施意见》,对一版进一步进行创新改革。主要措施为:一是创新时政报道,拓宽版面空间。进一步改进领导人活动报道,力求简明扼要。下工夫做好政策解读,体现党报的服务功能。创新重大主题报道,增强新闻宣传的感染力。二是践行群众路线,彰显民生情怀。把群众满意认可作为新闻实践的重要标准,让群众关注、关心的事上头版、上头条,让普通百姓成为报道的重点。开设“热线新闻”专栏,刊发读者提供的突发事、紧急事、感人事、有趣事、不平事等,建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关系,增强党报的服务性和群众性。开设“民生速递”栏目,刊发事关百姓衣食住行的几百字短文,突出服务信息。改进舆论监督报道,开设“一线调查”“记者来信”专栏,紧扣社会热点、百姓难点,从解决问题出发,帮忙不添乱,切实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市民百姓解愁。三是扩充信息容量,聚焦读者眼球。进一步拓宽选稿视野,突出头条的新闻价值和信息含量。坚持放眼全球选头条、不拘一格选头条、抓住民生选头条。扩大信息容量,尽可能做到区内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一版打尽”,使头版成为当天重要新闻的汇集地。四是强化视觉功能,增强阅读美感。坚持“图文并茂,两翼齐飞”办报方针,构建视觉中心,改进版面编排,创新图片运用,强化导读功能,提升版面的可视化程度,使头版既保持党报的大气庄重,同时兼具现代报纸的时尚灵动,引领读者实现视觉的愉悦与审美。

经过多次改扩版,《宁夏日报》信息量大大增加,新闻品种更加丰富,各版精彩纷呈,稿件篇幅短、内容新、标题靓、文风活,深受业界及读者的好评。经济效益连年攀升,2008年盈利407万元,20]0年突破1000万元,20]2年达到1400万元。报纸发行量也稳中有升,零售量由过去的每天几十份猛增到了上千份。实现了扩版是扩信息量、扩影响力、扩经济效益三大目标。

坚持开门办报主动掌控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

开门办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同志曾说:“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是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多年来,《宁夏日报》继承和发扬“开门办报”这一优良传统,并将其作为新闻改革的突破口,进行了多方位探索,努力掌控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

党报的新闻宣传,既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又要与民情民意民生无缝对接。基于这一办报理念,《宁夏日报》于2009年2月开通新闻热线,敞开大门欢迎读者提供突发事、紧急事、感人事、有趣事、不平事等方面的新闻线索,建立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关系,使之成为落实新闻“三贴近”、增强党报服务性和群众性的有效载体。新闻热线的开通,使记者瞪大了发现的眼睛、竖起了敏感的耳朵,从而大大拓宽了信源渠道,产生了一大批独家新闻,推动各地备部门解决了许多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急难事。在2012年再次改扩版中,《宁夏日报》依据读者需求,新增“百姓热线”版,并开设“街拍客”栏目,面向读者征集新闻线索、新闻图片,为广大群众参与办报提供了广阔舞台,刊发了一大批事关百姓民生的新闻和时效性强、角度新颖的图片,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可信性、可亲性。经过一年多运行,“街拍客”栏目不仅在宁夏知名度越来越高,也在全国传媒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借助这个平台,《宁夏日报》和广大读者、拍客朋友一起观察生活、记录城市,为党报“开门办报”作出了有益探索。

面对以知识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为特征的新时代,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作为党的舆论工具,其通联工作仍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活跃在各地备部门的基层通讯员,是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有着“三贴近”的天然优势,掌握着丰富的新闻资源。多年来,《宁夏日报》积极发挥通联部门与各地记者站职能作用,组织带动基层通讯员采写稿件,时有通讯员优秀稿件见诸报端。为了让党报新闻报道更接地气,更加贴近基层,从2013年5月起,《宁夏日报》在贺兰县开展了“编辑与通讯员手拉手结对传帮带”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效,并在五个地级市建立了试点,逐步向全区推广。在要闻版开设“通讯员特区”专栏,刊发来自基层通讯员采写的鲜活报道。建立注册通讯员制度,加大通讯员和特邀评论员队伍建设,开通群众在党报上发声渠道,逐步提高通讯员稿件采用数量和质量,力争使来自基层(含记者采写)的稿件采用量达到50%以上。

微博时代,人人都是记录者。近几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其强大的传播功能,不断改变着传媒格局。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中,微博、微信表现出了强大的传播力量。《宁夏日报》积极应对新媒体挑战,与2013年8月在新浪、腾讯两大平台同时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博运行以来,坚持群众观点,采用群众视角,积极为群众发声,关注社会热点,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在众声喧哗的网络舆论场,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话语权。目前,官博已开设“《宁夏日报》一版推荐”“本地要闻”“热点关注”“天气早知道”“今日提醒”“健康快车”“生活百科”等栏目,并先后策划实施了“银川人吃得放心吗”“追根溯源探菜价”“实地感受看病难”等一系列关乎民生的“微调查”活动,引起广大粉丝的热议和共鸣。

《宁夏日报》官方微博主动适应新媒体传播方式,以广大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信息、交流互动,采用亲切自然的“网味”和“街坊味”,微博内容突出人性化、生活化、社会化,得到了网民的积极回应。截至目前,两大宫博总粉丝量已超过10万,微博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

深化“走转改”努力探索引领主流舆论的内容改革

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优良传统。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启动以来,《宁夏日报》将新闻改革与开展“走转改”活动有机结合,将“走转改”作为新闻改革的核心技巧和第一引擎,努力探索引领主流舆论的内容改革。在“走转改”活动中,要求编采人员抓住“走”这个前提、“转”这个关键、“改”这个目的,将基层作为新闻的第一现场、第一源头,将人民群众作为新闻的第一坐标、第一主角,走居民小区、进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看住宅锅灶、看机器运转、看粮莱供应,掌握第一手资料,用事实说话,用典型和数字说话,采写的稿件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和编委会成员率先垂范,主动走访基层、了解民生、培育真情。我率领采访小分队先后采写刊发了《苇草织梦》《穷乡僻壤“状元村”》《筑基的人》《一句话,一辈子》《百岁回族老人郝梅英喜迎第十个蛇年》《水往高处流》《自治区领导密集批示卫生厅挂牌“1号工程”宁夏医院公共厕所悄然“变脸”》《舍与得间焕新生——石嘴山市转型发展路径解读》及《中宁现象》系列等有思想政治高度、表现形式新颖、群众喜闻乐见的稿件。其中,《穷乡僻壤“状元村”》一稿得到新闻阅评组的充分肯定。其他编委会成员也带领小分队深系点蹲点采访,采写了一批生活气息浓郁、文风亲切活泼的稿件。《中国新闻出版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对《宁夏日报》以“走转改”带动党报新闻改革进行了深入报道。

第9篇

一、坚持“新闻立报、新闻优先”不动摇

报纸首先是新闻纸,新闻传播是报纸的首要功能。部分党报在市场类报纸和新兴媒体的双重挤压下,日益萎缩,种种突围之路都没有走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忘掉了这个基本常识,背离了这个基本规律。我们自2004年以来确立的“新闻强报 特色立报”的编辑方针和办报理念,之所以在日常采编工作中反复强调,就是因为担心出现反复和回潮,从而使改革成果毁于中途半端。

大众日报的主体板块,主要由要闻版、国际国内版、文体娱乐版以及读者、评论、周末等专版构成,隶属于不同部门,整体质量的提升有赖于各部门的不懈探索。但要闻版质量的提升,最为关键。坚持“新闻强报,特色立报”办报理念,坚持选稿用稿上的“新闻优先”原则,是要闻版任何时候都不能摇摆、不能折中的重大编辑方针。

二、彻底改进地方新闻的报道模式

加强、改进、提升地方新闻报道,是大众日报一以贯之的办报理念。大众日报自己掌控的头条稿件,一年大约一百多个,大部分给了地方新闻,少部分是编委会策划的重头稿件。我们重视地方新闻报道,是因为地方是新闻的沃土和宝藏,基层群众的改革创新实践,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新闻素材。

报社总编辑认为:地方工作性报道在党报新闻宣传中分量很重,它的作用,对于工作实施的主体,是思路提升、成绩宣传。对于非工作实施主体,是学习借鉴。报道的重点要放在经验的总结上。要见其所未见,发其所未发。其片断的思考,要使之系统化;其朦胧的思考,要使之清晰化。这样才能高人一筹,让人高看一眼。突破点在于选取报道角度时多考虑与普通大众的关系,找到与大众关注的契合点,使其具有普遍意义。以此标准和要求来考察,我们目前的地方工作性报道,还存在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需要认真研究、思考、改进、提高。要提高地方稿发稿门槛,按照“新闻优先”原则,选取国内外、省内外重要新闻上头条或重要位置,压缩一般性报道的发稿空间。

三、创新采编运行机制

当务之急是建立运转高效的新闻信息汇集与决策机制。

建立新闻信息和新闻线索的汇集和决策两个平台,可依托现有的编审系统,开设新闻选题库和新闻决策库,与新闻信息的汇集和决策平台紧密对接;以编前会为依托,发挥新闻信息决策平台的核心作用,将采编运行的前端、中端和终端环节有效连接,切实解决采编脱节、互动不够、缺乏约束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大众新闻议事厅”QQ群。QQ群作为采编在线互动平台,为新闻信息汇集与决策机制起辅助保障作用,方便各方即时交流沟通:在线提供新闻选题信息,公开征集选题项目,公开征集策划方案等;还可就正在采写的题目开展在线交流和研讨,探索“视频会议”、“在线采访”等多种运行新模式,丰富新闻采编手段。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总编辑助理、大众日报总编室主任)

第10篇

新闻类软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新闻通稿。新闻通稿是公关与营销界人士最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它来源于传统媒体,所以其写作形式也与传统媒体一样.即消息稿和通讯稿。简单地说.消息稿就是先对整件事进行简要而完整的说明.要包括整个事件;通讯稿则是对消息内容的补充.可以是背景介绍.也可以是事件中的一些花絮、具体的入或故事等。新闻通稿涉及的技巧相对来说较少,基本上只要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能把事情表述清楚.表达完整即可。

第二种则是新闻报道,即以媒体的口吻、新闻的手法对某件事情进行报告,甚至直接聘请真正的记者操刀。文章完成后.也会与正常的新闻报道一样,发布到相关媒体的新闻栏目。由于其夹杂在正常新闻中间,且完全用新闻体组织正文结构,让人防不胜防.对于非专业人士.根本无从分辨。

最后一种是媒体访谈。相对于新闻通稿的公式化语言及新闻报道的说教式、单向灌输式内容而言.媒体访谈这种形式更容易让入接受.它由一般新闻的单向灌输向渗透式、感召式、互动式转变。企业与媒体通过访谈聊天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内容和理念更具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综上所述,新闻类的软文撰写需要注意以上这几点。因为软文能够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基础上还能够达到既定的广告效果.所以备受开发者们的推崇。因此,了解软文该如何撰写,是开发者们不得不做的一件事。

那什么时间发?发什么内容?如何挖掘新闻点?选择怎样的渠道发?以《愤怒的小鸟太空版》等为例。

一、什么时间发?

1.APP上线前发新闻,例如:

《愤怒的小鸟来到太空3月22日全平台发售》

《愤怒的小鸟:太空版下月登场誓破销量纪录》

2.APP上架后,新闻稿举例:

《新iPad抢先试玩:愤怒的小鸟太空版》

《愤怒的小鸟:太空版已上架现场试玩视频》

3.APP版本更新后,举例:

《虫虫部落更新版已登陆App尽显中国味》

4.搞限免等活动时发:

《5.15限时免费APP:将手机画面无线投影》

二、如何挖掘新闻点?

一般以APP自身特点、下载量、分类排名等方面寻找新闻点,看看下面这些例子:

说特点:《彩色短信app:让短信字体和背景炫酷起来》

说下载量:《愤怒的小鸟·太空版国内下载破千万》

说使用:《愤怒的小鸟太空版更新解锁10个全新关卡》

说排名:《愤怒的小鸟太空版席卷全球排名升至第一》

三、选择怎样的渠道发?

1.首选和你APP类别相关的渠道,APP游戏当然首选游戏网站、摄影APP首选摄影网站或频道;

2.选择门户新闻或IT、移动互联网相关频道;门户新闻,增加用户的信任度。

3.选择其他网站,但需要是百度新闻源的即可;这类发布价格便宜,而且百度、谷歌等新闻源内都可以看到。

4.toB稿件和toC稿件选择的渠道应有所区别。

四、如何让文章像病毒一样传播

1、只要你敢写,就有人敢看

文笔很差?错别字很多?病句很多?没关系,只要接地气,有亮点就有人看,传播效果也会很好。很多出书的人前期也这样,文章火爆,被N多媒体转摘,慢慢的就积累了些自信。只要你敢写,就有人敢看!

2、好主题好标题,你就成功90%

现在每天网络上产生非常多的文章,大家在浏览的时候都是根据标题来选择是否点击阅读,所以文章的标题是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就有了标题党的出现,当然近有诱惑人的标题,没有吸引人的主题,一样无法真正火起来。如何选主题?如何起标题呢?

我把吸引人的主题分几类:

a、争议型热门主题

关键点:

话题要有争议话题

留上可被攻击漏洞

b、故事案例型话题

关键点:

故事要与众不同

故事要有启发性

c、经验分享型话题

《如何…..》或者《…..的策略》等等

关键点:

是许多人需要的经验

内容要朴实有启发

d、评比排名类话题

《....排行榜》《十大...》

关键点:

围绕大众关注的焦点来评

适当的制造一些争议让人讨论

3、文章要有情绪,方能传染

文章好不好看,除了是否偶好内容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融入一种情绪进入,这样不管你的观点是否正确,别人在看你的文章的时候,都能够被你这种情绪感染,自然而言就喜欢去读你写的文章,同时读完之后可能还会帮你转摘,甚至和其他朋友分享讨论。

第11篇

“幸福的烦恼”:来稿多得发不完

对时评编辑而言,在时评热背后,亦有不少烦恼。不少时评编辑反映,电子信箱每天都有很多主动投来的稿件,这些稿件时效性强,质量也不差。但是其论点、论据、论证乃至写法都大同小异,似曾相识,而本土原创时评则少得可怜。有报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挖掘、培养几位本土作者,但队伍很难扩展,老面孔多,新作者少。久而久之,报纸时评版的内容雷同,作者趋同,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厦门日报》时评众议版创办5个月来,本地作者的来稿逐期增多,每期“话题PK”栏目都收到数十个本地作者的来稿,稿件多得发不出去,真是“幸福的烦恼”。为什么《厦门日报》时评众议版拥有这么旺的“人气”?坚持时评版本土化草根化的操作是重要原因。

草根副刊的启示:降低门槛“接地气”

《厦门日报》坚持改版常态化,从2001年起,每年进行一次改版,版面有增有减,不断推陈出新。但是,“城市副刊”作为一棵“常青树”,被一直保留下来,甚至连版式都没有大的改动。定位于“身边人、身边事”的“城市副刊”,始终坚持走本土化草根化路线,不发名家、作家来稿,只发本地和周边地区普通作者稿件。为把更多的版面让给新作者,报社规定本报采编人员一般不在这个版面上写稿,而且一个作者写得再好,全年刊发也不超过5篇。也就是说,“城市副刊”宁可多刊发几个草根新人“不太成型”的文字,也不成为“熟面孔”自娱自乐的园地。

这种本土化草根化的编辑思路为《厦门日报》赢得十分广泛的作者群、读者群。而且,本土草根作者最忠诚,能带动一片读者群。一位市民感冒上医院打点滴,当亲友电话告知其处女作发表在“城市副刊”上时,欣喜若狂的他拔下吊针,飞奔到附近的报亭买了3份《厦门日报》,分赠给亲友们,这三个亲友之后都订了《厦门日报》。

2011年10月,《厦门日报》新一轮改版,准备重新开设时评版(曾经办过“新闻评弹”等相关版面,后因本土评论作者少、同质化问题严重而关停)。编委会决定借鉴“城市副刊”的办刊思路,将新开设的“时评众议”版定位于“观点版的‘城市副刊’”,注重时效性、本土性、原创性、草根性、互动性。也就是说,“城市副刊”是厦门百姓“身边人、身边事”的真情讲述,“时评众议”是厦门百姓发表观点、看法、意见、建议的平台。“众议”之“众”,就是普罗大众,就是大家议、众人谈,众人拾柴火焰高。

本土化:从话题和作者两方面入手

时评的本土化,有两个含义:一是话题的本土化,二是作者的本土化。

本土化题材,就是本地媒体报道的新闻素材,只要这些新闻不是轰动性事件性新闻,网络一般不会以之作为新闻评论的对象,而新闻的接近性决定了本地读者关注这样的题材。自家门口(甚至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话题,自然会激起本地作者的参与热情。当然,在当前地方舆论环境下,选择本土话题有相当难度,选歌功颂德的,读者没有参与热情,选择事件性、假丑恶的,很难落实到版面上。为此,我们有意选择一些本地民生性话题作为讨论对象,让话题“通民气”。比如:“高清探头:管得住无德驾驶?”“网络购票:农民工很受伤?”“换了新校车,就该加收费用?”

本土化作者,就是话题虽是外地的,但参与话题讨论的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作者。比如:“官德培训:6学时速成君子?”“佩戴党徽能自我约束吗?” “改称谓能提高农民工地位?”这些外地题材具有很强的民生性,本地作者也很有话说。我们注意刊出每个作者的工作单位或家庭住址,吸引他们的亲朋好友关注,也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本土作者的积极参与,实现了报纸与读者的互动,让静态的纸质媒体“活”起来,也解决了报纸本土评论的“稿荒”问题。

草根化:文章短些再短些

降低门槛,吸引草根时评作者,就不能要求人人都能写出正儿八经的新闻评论,尤其忌讳长篇大论。草根化,就一定要让文章短下来,三言两语也行。我们有意识地在栏目设置上满足这个要求。比如,“话题PK”:每周选择一较有争议的社会话题,由正方、反方、中立方一起观点碰撞。“微观厦门”:精选微博上对厦门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点评。“刀子嘴”:杂文式评论,观点尖锐,辛辣风趣,一家之言,一吐为快。“雷人雷语”:网友风趣搞怪的创意点评、趣评,三言两语。“世象漫画”:以漫画加150字以内短评,评说社会新闻。“明人快语”:《厦门日报》资深记者陈炜明个人专栏。还有“草根短评”等。

第12篇

经过三个月的实习经历,让我亲身体会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也让我对新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实习不仅增长了我的社会阅历,拓宽了我的社会实践面,也提高了我的新闻采编能力。

我曾在学校的大学生记者团当过记者,抱着满腔热血进到实习单位,我渴望能够在这段时间里最大可能的学到最多的知识。自己在工作中准备了一个记事本,对于刚刚才开始实习的我来说,采访中的记录是很重要的。这次实习我不仅参与了采访的实际过程和写作,也开拓了视野,见识社会各界人士工作言谈。作为地方电台,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我们的记者就站在本地居民的角度上选择与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来报道。对于同一个事件,怎样抓住事件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文字能力是首要的。而新闻稿的写作必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须交代起因、过程、结果。新闻业务能力方面,为优秀的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好的新闻题材,好的采访技巧,好的写作手法。例如采写会议新闻的主要流程是:告知采访内容--参加会议--拍摄会议画面--写新闻稿--后期制作--局长审核,通过后才能播出。还有采访人物,访前准备和采访计划是一个采访进行前不能不重视的部分。无论是哪个记者前辈,在出访前必定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采访对象,只有这样,我们和采访对象才会有更多的交流,也才有可能挖到独家和更深层次的报道。短短的一条新闻却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每个成功都来之不易。另外,在报道中,领导的名字不能有差错,否则就可能弄出颠倒主次的笑话。

通过实习我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能领悟这些经验,将会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作为一个新闻人,应该擅长主动和别人交流打交道。

第二,工作时一定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对待每一条新闻审稿一定要小心谨慎,要确定写好了才能交给主任审。

第三,日常工作都会比较繁琐,枯燥,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勤于思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虚心的向人学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及时的与他人沟通。主任在这方面帮了我很大的忙,他指导我在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新闻稿件写法技能。

第四,善于观察。敏锐的观察力,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新闻要有时效性,作为新闻人就应时时刻刻留意身边发生地一切事物,洞察一切有新闻点的讯息,这样才能及时挖掘新闻素材,透过现象抓本质,写出具有实质性意义的新闻稿件。

第五,摆好心态非常重要。记者的职业特点使他上可以接触贤达名流,下可以结交平民百姓。所以,记者不但要有一种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

实习中也破除了电视台的神秘感,使我熟悉了新闻采编制作的一系列过程,使我了解到新闻记者编辑的工作性质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有的素质。另外,此次实习,我深深体会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知道的少,掌握的知识涉及面也特别的窄。

我也深知,专业不对口存在着很大的弱势,但是我抓住三个月实习的机会,认真查看新闻采访写作的相关资料,阅读前辈们的新闻稿件,琢磨林局的文章改法,认真记录领导教我的学习经验。每个领导都有几句对我影响很深的教导。

主任:教我新闻要懂得找新闻眼,要在新闻中发现亮点、找准切入点,避免文章平铺直叙。口播是对整篇文章的高度概括,适当留点悬念吸引观众留意。提炼语句很重要,有时几句话可以用一句概括就要概括,避免文章啰嗦,文章逻辑性很重要,不然就很难一气呵成。在采访别人时,注意语气和言辞上的用法,做到衔接自然得当。

马大姐:告诉我写文章要交代清楚背景,采访一个人物,不能泛泛而谈,要抓住他的一个最特殊的角色进行报道,这样新闻才有价值。

林局:说新闻是现在进行时,注意时态的用法,记者采访的镜头是正在发生的事情,注意“了”这个字眼的用法。记者要跟随采访者的镜头走路,实地体验,站在观众的角度问问题,新闻是给别人看的,拍摄的镜头和语言要有表现力。写会议新闻时不是任何会议都是一个模版和框架,有时要从社会新闻角度出发。新闻是非常严谨的,任何信息不对称都会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和真实性。

通过三个月的实习,我渐渐学会了这些方面的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日策划、评论和分析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调节和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