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9 15:53:1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志愿者培训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活动开展之前,协会内部开了一次例会,对各方面工作进行了有效布置,选出相关负责人,为大会有序进行做好铺垫。活动中,会长何龙结合视频,对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历史做解说,鼓励志愿者们传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发扬志愿者风采,闪亮化工青协的光辉。接着由秘书部部长杨露详细讲解青年志愿者知识以及待人礼仪和活动安全相关知识,内容详实到位,真正做到了普及志愿者知识。而且活动中,插入了脑筋急转弯等轻松一刻时间,很好地活跃了现场气氛,充分调动志愿者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前期准备充分,活动进行时有条不紊,没有出现突发状况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值得借鉴的地方:
1、 会长视频制作精彩,内容丰富。
2、 秘书部准备的志愿者及礼仪ppt讲解内容较详细。
3、 志愿者招募工作完成的很好,而且人员到场情况很好。
4、 游戏环节活跃气氛且让同学们记得更牢固。
下次培训可让内容环节变得简明,与志愿者们加强互动,增多游戏环节;讲话人风格可适当幽默一些。同时,这次活动的缺点有:
1、签到的某段时间,秩序稍混乱,部分参与志愿者堵在门口,给其他志愿者进入教室造成不便。应安排协会干事维护一下秩序。
2、视频解说过程中,解说员声音控制不太好,部分的解说给视频音乐掩盖,表达效果不太理想。
3、普及知识过程中,内容欠生动,缺乏相关例证以及和观众的互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志愿者;学生志愿者;管理制度
我国高校图书馆界开展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志愿者分为两种:一种是专家志愿者,主要活动旨在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开阔视野;另外就是学校学生组建的志愿者,主要为图书馆读者提供各种服务。本文主要论述的对象是后者,即大学生志愿者。1995年,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就已经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1]。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引入高等学校图书馆,已经有十多年的实践经验,从文献上看,在这十多年中,同中国志愿者的大环境一样,08年以后,部分高校的志愿者团队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促进这方面的研究处于一个上升的过程。通过中国知网,我们检索出相关文献近两百篇,完全匹配的有一百余篇。其中最早关于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的论述在2002年,宁艳艳的“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活动的设想”中就提出了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活动的一系列问题,简要叙述了组织原则、岗前培训、考核办法等,并对开展这项活动意义做了详细的阐述:图书馆志愿者活动能够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有益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拓展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2]。从2010年以来,高校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研究文献年发表量(CNKI收录)从个位数增长到了十位数,笔者根据题名信息和摘要提取主题,比较了近三年相关研究主题分布见表1。从上面可以看出,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管理体系和服务内容上,很多都是关于志愿者招募与培训、管理、考评等方面的具体实施办法的探索。并且,从文献上,至少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是最早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宁艳艳,河北师范大学职技校区图书馆)组织之一。将志愿者工作引入图书馆,非常契合图书馆的公益精神。文献表明,大家对高校图书馆引入志愿者的积极意义都予以了肯定:此举倡导奉献精神,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缓解图书馆人力资源紧张状态,提高大学生获取与利用文献信息的技能,沟通读者与图书馆的桥梁,激励馆员的创新热情等。所有这些,都是图书馆乐此不疲的引入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原因。同时,各种相应的管理办法,服务制度,激励机制,考评体系也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除此之外,还有针对图书馆大学生志愿者个体的研究,包括其心理素质,专业技能,志愿精神等。
1对组织管理模式的认识
由于学生志愿团队一般是团委或者学生会组织,采取从上至下的层层行政性的推动,学校大型的活动莫不如此。过去,图书馆如有需要,只需要向他们提出要人要求和人数,就获得志愿者的派遣,进行操作层面上的简单培训便上岗,志愿者的来去和考核都与图书馆无关。这其实和志愿精神不太吻合,不是“我要参加”而是“服从安排”。[3]基于这个认识,不少研究者认为应提升此过程中图书馆管理的主动性,将团委学生会主导转变成图书馆自己主导。当然,哪些工作由团委主导,哪些工作由图书馆主导,甚至还有志愿者自己的协会,是否也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组织?徐祥谦、尚红琳等人就指出了三者都在其中担任了角色,主张还是在团委领导下,学生志愿者建档、注册、认证、表彰、推优等,都应按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管理办法》进行。图书馆负责具体业务指导和考核建议,剩下的则由志愿者协会自己开展活动。[4,5]陈艺、范莎莎、殷丽、兰晓霞等作者都主张图书馆自己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或将志愿者管理的业务交给图书馆既有的某个部门,由图书馆全面负责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奖励等事务。殷丽建议成立图书馆志愿者协会,由图书馆直接领导,相关老师参与负责,制定详细的管理细则。[6]兰晓霞建议由图书馆信息咨询部负责志愿者管理,内容包括接受志愿者报名、面试;及时掌握图书馆各部门的岗位需求,招募志愿者;建立和更新志愿者信息和服务档案,记录服务效果;做好志愿者活动的宣传、总结、考评;积极为志愿者提供信息资源,搭建服务平台等。[7]李晋瑞,吕芳主张由图书馆办公室和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负责,成立专门的图书馆志愿服务队来参与图书馆管理。学生分配到具体岗位后,采取图书馆部室主任负责制,负责岗前培训、学期考评等工作。[8]江汉大学图书馆则实行三层管理方式:首先学生志愿者3-5人自成一个小组,并选出组长,加强他们的自我管理。志愿者小组到具体工作岗位有专门指导老师作工作安排和业务管理指导。由馆办公室负责志愿者工作的统一协调管理。[9]夏美华提出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高校志愿者自我管理与图书馆管理结合的机制:自我推荐、自我培训、自我考评、自我激励。[10]
2管理体系里的各项制度研究
大部分的研究者都对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管理过程中需要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了描述,只是各自的侧重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是:注册制度、招募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制度、激励制度。这些制度以线性方式组成了整个管理体系过程上的重点环节。2.1关于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引网的注册制度有利于志愿者的宏观立体管理。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在其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有志愿经历是学校和社会对他们进行评定的参考指标。图书馆这方面的论述比较少。陈艺以为应以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为核心,构建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体系。目前,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颁布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为标准的志愿者注册制度,已在全国普遍实施,开始向每位志愿者颁发志愿者手册,并对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时数进行认定。它代表着被服务者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的一种认可,是对志愿者荣誉的确认。[3]但是,图书馆志愿者团队并没有进行类似的过程。温州医学院图书馆尝试进行这种注册认可,以此提升志愿者的热情,并解决志愿者临时不固定的问题,使学生在图书馆的志愿活动真正变成志愿的性质。但是并没有说清楚图书馆的注册认可是否与团中央颁布的管理办法对接。而其它大多数实行的只是在本校相关部门进行备案或者就是图书馆成立一个管委会进行人员登记。2.2关于志愿者招募制度基本上,开展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图书馆都有自己的一套招募办法和流程。兰晓霞在其文中开出了详细的招募条件:(1)全体在校学生,身心健康,品行端正;(2)热爱图书馆,热爱公益事业,自愿参加图书馆志愿服务;(3)做事认真负责,态度积极端正,有强烈的责任心,乐于奉献;(4)具有正常学习以外的适合图书馆服务的业余时间,服从图书馆安排,按时到图书馆参与志愿服务工作。[7]沈红兵所在图书馆的招募条件是:(1)学习成绩好,工作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不占用教学时间和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每周有一定时间参加志愿者工作。(2)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志愿者工作时间需要有连贯性和稳定性(一般工作周期最好为一个学期),每周工作时间相对固定。(3)服从指导老师工作安排,勤于学习文献典藏、书库管理知识。有的则还是将此项任务交由学生会或者团委去解决,由图书馆开出招募条件和人数,剩下的工作由学校其它相关部门去完成。几乎所有涉及志愿者管理制度的文献都有论述招募环节的。广州青年职业学院的蒋家红专门就招募的时机,招募的渠道,招募的规模、招募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志愿者招募工作是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的起点,成功、有效的志愿者招募不仅有利于志愿者的后续培训与管理,也有利于保持志愿者与图书馆的黏合度与忠诚性,减少志愿者的流失,从而更好地推进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同时提出:招募工作的最大难题是吸引力问题,所以如何明确详细的阐明志愿者的权利义务是必要的环节。[11]图书馆在引入服务志愿者之前,向全校师生及图书馆员明确志愿者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1)对志愿者组织的合法性有知情权;2)有选择与个人知识技能和兴趣相符的服务岗位的权利;3)有获得服务指导和培训机会的权利;4)提供服务时获得的安全保障和享受意外伤害保险权利;5)对组织提出建议、批评与监督权利等等。[12]同时志愿者也要在图书馆的指导下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2.3关于志愿者培训制度对于培训,几乎所有作者都认为培训主要是由图书馆的老师或者技术人员来完成。这是从图书馆业务角度出发的,因为志愿者将要从事的是他们之前基本没有体验过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所以,图书馆成立全面负责的学校学生志愿者招募、培训、考核、奖励等事务的办公室。[13]学生分配到具体岗位后,采取图书馆部室主任负责制,负责岗前培训、学期考评等工作。[8]图书馆相关人员还总结出了不少有特色的培训方式。比如将志愿者分为三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就类似军队三种层次的兵:新兵,老兵,特种兵,根据他们处于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安排相应的培训课程和指导老师。[14]很多研究者不约而同的提到网络学习交流培训平台。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人不可分割的生活内容,因此,通过网络学习是作为培训流程中重要的一环。在网络世界,年轻的大学生们更容易接受一个相对轻松的平台,在这里,不仅仅是培训,还是大家互相沟通和交换信息的平台。有很多固定下来的规定和流程,只有在这里才能得到反复的访问和学习。超过一半以上的高校图书馆对志愿者的培训尚停留在入门阶段,即刚到馆工作时进行一次集中培训,之后便不再有任何的不同的培训内容或者更深的培训课程。因为由图书馆相关工作人员兼职的培训师大多并不具备专业的素养,新手一次培训后多采取老手传帮带的形式进行接下来的任何工作。培训一般组织两次:一次课堂讲解,一次实地实习。[9]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了发挥志愿者的才干,于2012年增设学生培训大使志愿者岗位,由志愿者直接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图书馆资源利用的培训讲座,志愿者原有的工作内容得以丰富和拓展。[15]这种创新无疑具有现身说法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打破了培训人员基本上是工作人员的局限。为志愿者的培训拓展了思路。2.4关于志愿者考核制度考核是对人所做事务的记录和评价。每个图书馆制定的考评制度时都会考虑这样一个原则:如何公平的考核。公平公正的考核不仅仅是对志愿者所做工作的一种认定,能够找到学生志愿者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不足,更重要的是通过考核,能够给予努力认真的志愿者精神鼓励,使缺乏责任意识的志愿者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从而达到提高图书馆志愿者制度的执行效率和志愿者个人的各项素质的目的。北京图书馆倡导以小时为导向,从量化方面考虑,同时综合考虑志愿者包括出勤、服务态度、工作热情、工作技能等,建立恰当可行的志愿服务考评体系。[1]有些推荐星级考评制度。星级档次可参考服务时间等量化指标分为多个档次,使志愿者随着服务时间的进展获得更高的荣誉感。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志愿者,学期结束后发给优秀志愿者证书和适当奖励。[8]沈阳化工大学的邵贤等提出从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服务的程度、服务的次数、服务的时间长短。[16]这里提出了一个非量化的范围:服务活动的程度。这是个主观评价指标。即志愿者工作的重要程度和其能力大小。不过他没有给出具体的评价方法。2.5关于志愿者激励制度完善的激励制度是志愿者行动长久有效的保证。2.5.1精神与物质结合的奖励制度。目前存在的通行的一些措施比如:赠送电子阅览室免费上机卡;增加图书借阅量、延长借阅周期;免费办理联合高校通用借书证;图书馆举办的讲座及其他活动可优先参与;对工作表现优秀者将授予图书馆“优秀志愿者”称号;图书馆予以表扬,颁发感谢奖状,赠送纪念品或者直接给予奖励;完成一定时数的志愿服务工作,由图书馆开具志愿者服务绩效证明书,提请所在学院作为学生评优表彰、推优入党、学期鉴定、就业指导、免试推研的重要参考条件或者给予奖励。[6]兰晓霞所在郑州轻工业学院由岗位指导教师对志愿者按制度进行考核后,工作时间达到60小时以上的,经图书馆志愿者管理组织评议,授予“学院优秀志愿者”称号,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7]对于物质奖励,有人认为对志愿者的回报不是市场条件下的那种等价交换,可以有多种形式:给予少量的经济补偿其实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另外,不少研究者认为图书馆应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充分肯定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成绩,将所取得的成绩作为申请奖学金、助学贷款、升学、评优、入党、就业等的重要参考依据。全校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关注志愿者的工作,给予志愿者以关爱。72.5.2学分制的争议融入学分制,可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生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遴选、奖学金的评定。程荣芳建议将志愿者服务工作与学分制挂钩[17]。陈钟彬认为可以与入党、升学就业推荐以及奖、贷、助学金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相挂钩。[18]肖可以将目前存在的高校图书馆激励措施划分为三个类型:精神激励、权益激励、物质激励。将权益激励从精神激励中独立出来,即是对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认可方面的措施,比如推荐就业和获得选修学分。强调了权益激励的重要性。[19]对激励制度的研究和阐述非常多,更印证了高校图书馆志愿者队伍的松散与流动性强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对志愿者的激励应以精神上的肯定为主。因为这和志愿精神才能一致,学分制激励和过多的物质激励会混淆志愿者和学工的区别,并且背离了最初引入此项活动的初衷。总的来说,由于融入学分制,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有国外学生志愿记录要作为升学和毕业的依据,所以,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倾向选择与学分制挂钩。
3管理体系里的其它研究
3.1大学生志愿者岗位设置方面大学生志愿者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中能够结合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既为图书馆提供了服务,又使自己的专业得到了实践和应用的机会,这是最完美的结合。陈颖颖认为高校图书馆的岗位设置可以主要从读者引导、图书整理、信息宣传和技术维护4个方面考虑。[20]岗位设置同时在招募、培训、激励过程中进行配套保障,都要配合岗位设置的数量、内容和需要进行。殷丽认为首先应协调理顺馆员和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志愿者主要进行馆内向导、图书借还、巡库、上架整理、卫生、展览会学术活动的参与等工作。馆员则主要进行对志愿者队伍的督导、培训、考核和更深层次的文献服务。[6]笔者认为岗位设置的多少,深浅,不同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的需求特点比较突出,已经突破了打扫卫生、上架、馆内向导等几种简单工作,这也反应了岗位设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趋势。3.2学生志愿者信息化平台管理志愿者信息化平台是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志愿者服务的网站、论坛或交流群等,建立基于网络的志愿者管理系统,对志愿者的信息及相关活动进行管理。信息平台的作用在于可以实现学生志愿者网上宣传、招募、报名、培训、考评等流程,同时扩大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影响,通过论坛交流等形式还可以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21]王爱玲认为当前图书馆志愿者网站主要趋势在于构造一个逻辑的集成图书馆志愿者信息服务机制,以支持分布的数字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实现这些志愿者网站系统间无缝交换和共享分布的、多样化的志愿者信息资源与服务,从而形成基于集成信息服务的志愿者服务网站。[22]这种信息平台对于管理就像一个机器对于生产的作用,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和管理制度的延伸,进入志愿者、非志愿者、潜在志愿者们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在信息化社会,无疑是必要的技术工具。
4高校图书馆学生志愿者管理制度总结
20__年是北京奥运筹办工作的决战之年,也是志愿者奥运培训工作全面深化、全面推进、全面检验之年。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切实推进全区志愿者奥运培训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北京区(县)志愿者奥运培训工作的意见》(奥志愿发[20__]4号)文件精神,按照北京奥运培训工作协调小组和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的统筹安排,建立健全__区志愿者奥运培训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抓好志愿者奥运培训工作,使志愿者在培训和实践锻炼中得到提高,全面提升全区居民文明素质。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培训活动,大力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弘扬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理念,进一步提升我区志愿者综合素质,使志愿者不仅具备进行奥运会、残奥会赛会服务和参加社会服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服务精神、服务能力和较高的综合人文素养,从而建立一支热情微笑、训练有素的志愿者队伍。
三、工作任务
(一)培训对象
1.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申请人为重点,同时在团员青年、辖区居民中广泛开展奥林匹克精神的宣传教育。
2.按照举办“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要求,对志愿者工作的管理人员、骨干志愿者进行培训。
3.在赛会志愿者录用和城市志愿者招募之后,要重点开展对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的系统培训,同时做好社会志愿者的培训工作。
(二)培训内容
1.通用培训。以《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读本》、《北京残奥会知识读本》、《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培训精品课程》等为基本教材,组织志愿者申请人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知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目标理念、筹办方针,北京人文地理知识及外语、急救、交通、安全等相关知识。结合区域特点,将__区情、永定河文化等知识纳入通用培训课程。
2.岗位培训。针对服务岗位的专业要求和工作实际,进行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业务流程、服务规范等内容的培训。
(三)培训形式
1.面授培训。采取集中面授讲解的方式,邀请相关专业人员,向志愿者申请人讲授奥运相关知识,因地制宜开展知识竞赛、形象展示、学习论坛等活动。
2.实践培训。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载体,将培训工作与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相结合,组织志愿者参加“微笑北京”、“好运北京”、“周末环境美化行动”、“奥运知识大讲堂”等社会公益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3.远程培训。借助__共青团网站()等网络、广播、电视、报刊媒体,通过录像观摩、远程教学等形式广泛开展志愿者培训。
(四)培训管理
建立志愿者申请人电子档案,统一发放“志愿者服务卡”,对志愿者申请人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客观的评估,作为选拔志愿者以及志愿者表彰工作的重要依据。
四、工作保障
(一)健全组织领导
成立__区奥运培训工作和奥运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把志愿者培训工作列入协调小组的重要职责并认真组织实施。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团区委,负责志愿者奥运培训日常工作,落实志愿者培训工作的各项任务。各相关单位要积极配合,将志愿者培训工作切实融入志愿者招募、宣传、实践、选拔、管理、激励保留等工作的全过程,并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志愿者培训工作的相关政策、工作计划和活动方案,把握志愿者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不断提高志愿者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组建师资队伍
根据北京奥运培训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团市委确立的原则和标准,面向全社会公开招募、培训一批高水平的培训师,选聘从事或曾从事过体育运动、残疾人体育运动的兼职教师,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加强对培训师的考核评估,根据考评结果,对志愿者培训师进行评比表彰。
(三)加强基地建设
1.在区委党校、区图书馆、残疾人活动中心等单位建立区级培训基地,组织大规模的志愿者培训活动。
2.各级团组织以青年中心、社区教室、党员活动室、阅览室等场地为依托,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宣讲工作。
3.通过结对共建的形式,在街道、社区及其他公共活动场所建立公益实践培训基地,组织志愿者到社区、村镇、敬老院
、福利院、体育场馆等场所开展公益实践活动。
(四)培训经费保障
1.由区奥运培训工作和奥运志愿者工作协调小组争取专项资金用于志愿者奥运培训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基地建设、培训教材的配备及组织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等相关费用支出。
2.各级团组织努力争取党政领导支持,为培训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3.整合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支持,筹措培训资金。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
各级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志愿者奥运培训工作,在团干部专人负责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党政领导在人员配置、培训场地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各项志愿者培训任务的完成。
(二)各负其责
各级团组织是我区志愿者奥运培训工作的责任单位,负责完成协调小组办公室交给的各项培训任务。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提出要求、明确任务,并做好工作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
在我们学院志愿者热切期待下,我们再次开展关爱镇龙敬老院的活动。以“关爱老人”为中心深入了解老人日常生活,实践关爱活动。以为民服务的宗旨,紧紧围绕志愿服务为奋斗目标。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关爱活动的发展,使关爱活动走上规范化、正常化。现总结如下。
一.活动前准备。
活动之前先与敬老院院长取得联系,在得到院长的允许后。我们开始准备关爱活动的细节。由康大志愿者干事组织康大学院25名志愿者参与关爱敬老院活动,由志愿者干事们和参与活动的志愿者上培训课。让志愿者了解镇龙敬老院的环境并教导如何和老人沟通等关于敬老院的培训知识。我们策划者会通知康大志愿者服务总队演绎部的志愿者干事组织表演节目。还组织采购探望老人家所需的食品。在活动前一天晚,我们的干事会组织参与活动的志愿者开会,再次强调活动时间和集中时间和说明去敬老院的注意事项。并为志愿者们分为两大组。
二.活动进行时。
出发时间到,我们会在康大学院正门出发,约步行25分钟。到达敬老院我们两位志愿者干事先进敬老院并询问院长。在得到准许,我们志愿者分为两组进入敬老院。每组人负责一栋老人宿舍。进入宿舍和老人聊天并邀请老人到楼下的大院观看由康大志愿者表演的节目歌曲。并分发山楂饼,陈皮丹等食品,让老人馋下。我们关爱活动主要就是和老人家聊天,老人家们都很健谈,有些老人还高兴地唱起革命歌和我们一齐互动。然后我们和老人家一齐照相留影,有些老人们还摆出姿势让我们照相,笑得合不拢嘴。最后我们志愿者集中一齐大合唱,带动老家们的气氛。
三.活动结束。
活动时间到了,我们先和院长打声招呼,并询问这次活动的意见。再次集中志愿者和老人家门道别。临别的时候还有个婆婆迈着蹒跚的脚步依依不舍送我们离开。活动后,我们志愿者干事总结出经验记下在本子里,做为下次关爱活动的参考,让关爱活动越搞越好,让老人家们感受到我们的热情,也让老人家们得到“温暖”。
经过我们关爱或欧诺个可以通过志愿者的一份努力,给老人带去关爱、欢乐和温暖,树立榜样,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对此,我们康大志愿者感到很光荣,很自豪。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传递爱的接力棒,给老人们带去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让老人家们感受到我们康大志愿者的爱心之情。
文化志愿者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文艺技能等,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和帮助的人。与普通志愿者不同之处在于,文化志愿者的专业性更强,强调公益文化艺术服务。在日益壮大的志愿者队伍中,文化志愿者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他们将文化艺术与欢乐愉悦带给基层的人民群众,成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辅导员、示范员、讲解员。不论年龄、资历、专业有多大的差别,不论志愿服务的条件如何艰苦,文化志愿者都奉献出了真诚的爱心。文化志愿者队伍在我国文化体系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是我对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加快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是人民群众心声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基层的人民群众渴望文化艺术的滋润,需要丰富而健康的文化生活,不少人有着较高的艺术天赋和潜力,但往往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而没能接受到正规的文化艺术教育;很多地方群众文化活动活跃,但缺乏指导和培训,水平难以提高。而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机构的专职业务人员毕竟人数有限,不可能做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建立数字化群艺馆、文化馆;另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通过文化志愿者使人人都能享受到文化服务。文化志愿者有的本身就是专业艺术团体的演员,有的是大专院校文化艺术专业的老师或学生,有的是文化艺术单位的退休职工,还有不少是曾经获得各级专业艺术奖项的青年演员,其中不乏颇有知名度的演艺明星(如:上海市徐汇区天平社区“名家坊”文化名人服务指导机构)。这些文化志愿者们为了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以文艺辅导为主,深入社区、农村开展“社区文化辅导”工作;为了展示文化建设成果,以讲座、培训为主,面向基层群众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和文艺辅导;并且协助组织大型文化活动等等。不论年龄、资历、专业有多大的差别,不论志愿服务的环境如何艰苦,文化志愿者都奉献出了真诚的爱心,他们使更多的基层群众享受到公共文化建设的成果,改变了基层文化传播单一、枯燥的格局。因此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对于促进基层文化大发展、发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 招募合格的文化志愿者,夯实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基础
要提供高质量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就需要加强对文化志愿者的队伍建设。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引入相应的机制方法,其中招募志愿者是非常关键的一环。让有意参加文化志愿服务的人员在了解文化志愿者组织的情况、明确文化志愿者的义务后再安排程序吸纳成为文化志愿者。在文化志愿者的招募中必须坚持参与者“自愿”的原则,并注重参与者的服务意识。之前应做好规划,明确需要哪种类型、具备哪些专业技能的志愿者。按照工作规范要求,为每一个志愿岗位编制正式的职务说明书,概述该项工作的任务、责任、时间安排和工作方式等,使文化志愿者明白他们应该做什么。同时要了解申请者的兴趣、专业以及所希望的时间安排和工作方式,这样使每一名文化志愿者的兴趣专业和工作职位要求相匹配,使其能够“各得其所”,避免在以后的工作中出现服务不当、分工不清的问题。另外为了能让每一名文化志愿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要先了解他们潜在的追求,由于志愿者的动机通常是多元混合的,而志愿者的多元动机会影响他们的服务工作,管理者如果不能了解配合文化志愿者复杂的动机,而只是机械地安排他们完成需要的任务,则很难使文化志愿者的潜能发挥出来。招募文化志愿者应选择一个合适的人,而不是选择一个完全符合资格的人。
三、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为文化志愿服务事业注入持续强劲的动力
人人都需要激励,激励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管理原则。对文化志愿者服务成绩的考评可以用个人和团队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内容应包括文化志愿者服务的数量、质量、策划、内容和团队精神等各个方面,以科学考评推动文化志愿者活动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其次定期交流、总结,文化志愿者组织可以定期召集一些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团队进行经验交流和工作总结,通过交流,对文化志愿活动开展好的团队给予肯定,这是对文化志愿者一种精神鼓励和展示,可以使大家对文化志愿者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参与社会的经验有更深的体会,也体现出对志愿者工作的重视,为今后更好地开展志愿者工作做准备。另外建立立体式激励网络。可以采取内激励和外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多种激励措施。同时,从文化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来看,文化志愿者的需求层次已摆脱了完全的物质追求,因此,文化志愿者的激励应该以精神激励为主,使之更好地激发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巩固志愿者的行为动机。
应该看到,我国的志愿服务是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活动开展还不够规范、运行机制还不太健全,亟待建立一套更为科学合理的工作规程。文化志愿活动也是如此,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志愿活动不仅是送到身边的演出,不仅是逢年过节的关爱,更不仅是某些大型活动所需的一次性培训,而需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真正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力量。在倡导“自愿”、“无偿”、“奉献”等志愿精神,号召更多的人成为文化志愿者的同时,还要在如何组织协调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培训、志愿保障激励措施等方面做出规范,如何实现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经常化储备、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养和项目化配置,从而保障文化志愿活动的持续开展,应该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几年来,我们在不断完善社区教育机制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同时,逐步加大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力度,先后建立了街道和社区两级志愿者队伍。在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社区教育志愿者普遍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足,不了解社区教育的范畴和意义;二是社区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不够,有的志愿者甚至一年都没有参加过一次活动;三是服务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性。面对这些现实问题,我们经过细致研究后,决定采取培训、交流、评优奖励等措施,来提高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素质,提升志愿者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开办志愿者培训学校,强化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禄口街道有三十个社区居民学校和两所集镇居民学校,规模如此巨大,仅靠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的12位教师和社区居民学校的个别管理人员,很难完成居民学校的学习培训任务,也很难满足广大居民的学习需求。虽然各居民学校都有数量不菲的志愿者,但缺乏系统培训的志愿者,在组织开展居民学校的学习活动时,往往手足无措,效果甚微。因此,自2012年开始,我们就将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问题纳入日常工作的思考之中,作为解决居民学校发展瓶颈的课题来研究。2012年我们对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进行了广泛的比照分析, 2013年开办了“志愿者培训学校”。
首届培训对象为街道各部门、各社区的村官与社工。从2013年7月24起,先后进行了三期培训。第一期培训邀请了江宁区教育局的教育博士、高级讲师解国祥主讲了《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报告,从什么是社区教育志愿者、社区教育志愿者如何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等方面系统地进行了讲解。8月27日,第二期培训邀请了江宁区社区教育专家、谷里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主任纪永回主讲了《传播终身学习理念 建设学习型禄口》的讲座,使志愿者们明确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强化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意识。9月28日,第三期培训邀请了南京市教育局成人教研室主任章宏主讲了《社区教育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报告,章主任从理论层面为志愿者阐释了社区教育的兴起及其基本特征、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时间节点等,分析了社区教育发展的内部动因、发展瓶颈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勉励各位志愿者弘扬志愿精神,为农村社区教育贡献自己的光和热。通过三期培训,首届八十四名学员加深了对社区教育志愿者的认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境界,培养了能力。培训结束我们举办了结业典礼,为受培训的84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目前,第二届培训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至2014年底我们将培训三届近300名骨干志愿者。
开展社区教育征文活动,打造志愿者交流学习平台
为了让社区教育志愿者们了解各人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情况,交流组织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做法、经验,2013年6月,我们结合社区教育志愿者们平时的工作情况,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我快乐,我幸福――我做社区教育志愿者”的主题征文活动,许多志愿者踊跃投稿。9月初,共收到征文90多篇,我们组织专人认真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共26篇。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我们召开了所有参与征文活动的志愿者座谈会,会上,让优秀征文的作者上台演讲,通过演讲使到会的志愿者们了解了他人的做法和经验,找出了自己的差距。会后,我们举行了颁奖仪式,并把征文编辑成册印发给了大家。
开展总结评比,激励志愿者投身社区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是个松散型的组织,不能以严格的组织要求和活动纪律来约束每个志愿者,作为社区教育志愿者的组织管理单位-----社区教育中心和居民学校,一方面要组织、支持、监督社区教育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工作,另一方面也做好志愿者参与社区教育活动的考核和激励工作。
为此,我们制定了《禄口街道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公约》、《禄口街道社区教育志愿者考核细则》、《禄口街道优秀社区教育志愿者评比细则》。我们将这些制度性的材料印刷并装订成册发给每一位社区教育志愿者,使他(她)们对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以便于更好地服务社区。
【关键词】衡水湖;马拉松赛;体育志愿者;培训;现状;分析
0 前言
衡水市于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成功承办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从银牌赛事到金牌赛事,从金牌赛事到全国锦标赛第三站地,取得了优异的比赛成绩和令世人瞩目的办赛效果。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是我市举办过的唯一的国际型体育赛事,为衡水产生的综合影响远远超越体育运动本身。2015年中国田协批准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为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第三站地,于9月19日在美丽的衡水湖畔举办。
虽然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连续三年举办的都比较成功,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的理论培训工作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随着赛事级别的增高,参赛国家和地区增加,参赛运动员的数量剧增。高级别的赛事对裁判员和志愿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良好的培训是决定运动会是否成功举办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分析目前的培训现状找出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不但可以丰富志愿者培训体系,而且可以从中总结出优势及不足,为以后承办各种大型赛事提供借鉴。
1 结果与分析
1.1 志愿者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市领导借助所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近三年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志愿者均是由高校组织招募,由衡水学院优秀大学生组成,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招募是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主要途径,招募的大学生不仅整体素质较高有较硬的志愿服务精神和敬业精神,而且有较好的协调配合默契,具有很好的服务热情和服务能力,另外便于集中管理和组织培训。志愿者队伍分为大会志愿者和专业岗位志愿者,专业岗位志愿者要求志愿者必须具备特定的岗位技能才能上岗服务。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热情、自信训练有素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是我们的目标。
1.2 志愿者培训内容
系统培训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培训可以使志愿者了解如何进行服务工作,我们的培训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通用培训:介绍马拉松基本知识、基本裁判方法、基本服务礼仪、医学常识、急救技能等知识。
专业岗位培训:对于不同岗位志愿者采用此形式,使其了解各个岗位的基本情况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方法等。采用三级培训:集体统一培训、骨干代表培训、骨干带头分组培训。通过集体培训使志愿者了解马拉松赛裁判和服务工作流程及注意事项,骨干代表培训选择有一定专业素质和实践经验强的教师为骨干代表进行相关岗位培训熟练掌握相关的岗位细则、工作分工、业务流程等知识。骨干带头分组培训即骨干裁判员针对志愿者的具体工作进行专门培训,三级培训模式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场地知识培训:对实战技能进行培训。
1.3 志愿者培训方式
培训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方式,方式灵活多样。(1)面授:聘请专家讲座、现场交流、案例分析等,多用于通用培训和专业培训。专业岗位培训采用集体统一培训――骨干代表培训――骨干带头分组培训的三级培训模式进行。(2)媒体培训:通过广播、报刊、电视等,宣传培训内容弘扬奉献精神。(3)实地培训:采用实战活动、实战演练等。
1.4 志愿者培训时间
分为四个阶段:宣传培训阶段(10月份到第二年5月份)、选拔培训阶段(5至6月份)、临赛培训阶段(7至8月份)、赛时培训阶段(9月份至比赛)。
2 志愿者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从衡水市马拉松比赛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通过申请、遴选、培训、实战演练之后正式参加马拉松赛服务工作,三年来骨干裁判岗位基本不变,志愿者根据个人专业及兴趣适当安排其岗位,既保证了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又能够使其听从组织分配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由于马拉松志愿者岗位种类繁多:检录、起终点、途中检查、饮料饮水等,不同岗位不同要求,细节不容忽视,仅仅三两次的集中培训,只能使其掌握比赛必备技能,而特殊情况下志愿者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交差,语音沟通能力、礼仪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而这些小问题正是决定马拉松比赛成败的关键。
马拉松比赛期间个别岗位出现问题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培训内容重复培训方式不合理培训不到位等。不合理的培训内容和方式使得培训对象兴趣下降,影响培训效果。(2)志愿者首次参加,缺乏实践经验。(3)志愿者临时调换岗位,不听从调配或者上下级协调不到位造成。(4)骨干裁判员能力较差或培训不到位,骨干裁判员将培训的知识技能及精神传达给志愿者,如果骨干裁判不清楚工作流程和具体裁判方法;或者培训能力较差;不负责任等将会影响比赛服务质量。
尽管没有影响比赛大局,但事非小,要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不容忽视。尤其是突发事件的及时有效处理能力,管理者、裁判员和志愿者的交流和沟通非常重要。
3 培训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随着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规模的不断壮大,对于志愿者的组织和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尽管衡水湖马拉松志愿者整体服务质量较高,但是建立完善的志愿者培训体系,对衡水市马拉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其他领域的志愿者的培训提供有力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徐柳.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学术研究,2008(5).
[2]丁元竹,江凤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式社,2001:189.
[3]艾俊.西方国家培养体育志愿者的概况和启示[J].体育学刊,2005(3):130-133.
关键词:“潜水型志愿者”;网络交互平台;线上培训;服务机制
中图分类号: G25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0-107-3
0 引言
社会上的残疾人公益组织大多以一二线城市为发展中心,对周边的公益事业形成辐射效应。而网络交互平台可将公益理念与志愿者信息推向更加广大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地域。在运营过程中,规范化的管理和服务流程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网络服务平台将通过交互的方式,引导有意向的潜在志愿者了解整套公益服务的流程,正视残疾人群体的存在,克服心理障碍。交互模式基于电子平台,体验者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流程,了解需要帮助的残障人士,避免志愿活动中发生常识性错误。
1 志愿者服务平台现状桌面调研分析
1.1 人群分析
1.1.1 人群特征
志愿者中很大部分是大学生群体,其余分别是在职青年,家庭主妇,和从事社会福利营运的专员。作为志愿者的主力军,调研小组把大学生作为产品研发的目标人群。根据调查显示:有93.3%大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服务,6.7%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而对于参与服务的原因五花八门,有11%左右学生参加活动时目标不明确。
1.1.2 人群定义
对社会公益事业关注度高,有自己的思想,做事的态度认真,有爱心,乐于助人。希望投身志愿者活动中,却缺乏相关服务经验和知识,不敢尝试或者找不到合适的服务平台的在校大学生。
1.2 相关志愿者服务平台PC端网页调研
根据词条搜索热度和网站可信程度小组成员在深圳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和志愿无锡网进行注册和用户体验。其中操作体验如下:
就深圳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来看:网站首页以城市蓝天为背景,账号直接从首页登录,界面风格较为简洁。个人信息登记页面内容详尽,服务信息填写包括:服务专长、意向项目类别、学历、所学专业等,但是填写流程较为冗杂。服务项目查询页面项目信息清晰,但是纯文字描述难以具体了解项目细节,缺少可视化部分。
志愿无锡网:首页有志愿者工作动态,通知公告,志愿典型,媒体播报,志愿培训,项目,服务对接等板块,项目有图片动态演示。账户登录也在首页,首页信息过载,页面风格较为老旧。活动报名页面较为清晰,但是流程不够简洁。
根据以上内容体验总结如下:
其一,网页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不足,以文字为主,形式单一,配色及版面设计沉闷,没有风格,难以吸引年轻志愿者的关注。其二,网页的交互性不足,登记操作流程过于烦琐,板块分类和内容不符合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其三,大部分网页没有提前了解的关于服务对象的基本常识板块,相关活动介绍视频也不够清晰,缺少针对性的服务介绍。其四,网页的用户之间缺乏交流互动,组织信息不够明确,活动信息的更新也比较滞后不够流动。其五,网页的推广方式单一,与其他热门交流通讯软件缺乏合作,缺少宣传效果。
1.3 相关志愿者服务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调研
经过相关搜索,志愿者服务手机App市场并不成熟,良莠不齐,小组成员选择了相对成熟的“乐搜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操作体验如下:
其一,页面配色及版面设计较为活泼,但是风格不足,难以吸引更多潜在志愿者的关注。其二,页面的交互性不足,注册登录页内容过多,板块划分不符合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其三,没有提前了解的关于服务对象的基本常识板块,相关活动介绍视频也不够清晰,缺少针对性的服务介绍,但是有天气预报和在线地图提供活动背景及相关信息参考,值得借鉴。其四,用户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但是有“我的记录”和“微公益”等线上分享板块,对宣传推广有所帮助。其五,针对潜在志愿者没有各类活动的基本性流程介绍讲解,流失了潜在用户。
1.4 分析与整理
现有的网络平台和应用程序都把重心放在了志愿者报名信息的记录以及志愿活动信息的公布上,缺少对潜在志愿者提供活动流程简介以及自我评估板块。这使该人群始终无法正面了解到有关残障人士的基本信息以及注意事项,也无法正确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参加志愿活动,为此很多潜在志愿者无法迈出第一步,社会流失了很大部分的志愿新力量。
针对以上现状,小组对初步方案进行了如下规划:
1.4.1 视觉方面
首先,页面采用活泼清新的色彩,以扁平化的表现手法增加页面的设计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的关注。其次,在某些板块增加有趣的动效,适时插播视频,提高页面的趣味性,丰富表现形式。再者,在板块分类部分参照国外先进的网页设计,在画线框图时尽量采取黄金比例分割,让使用者视觉上更舒适。
1.4.2 功能方面
其一,为潜在志愿者提供在线测试的版块以了解自己是否适合参与相关志愿活动,并根据测试结果的特长技能做相关的项目推荐。其二,提供了解残障人士的信息资讯,以动画或视频的形式为潜在志愿者普及相处时的注意事项和基本素养。其三,在团队组织的版块增加结伴参加的选项,把前期调研的数据结果运用到选项上,使报名流程更人性化,符合报名者的心理需求。其四,增加对活动当天信息的搜集和预告,例如增加天气预报版块、在线地图版块,以及活动答疑版块,增强志愿者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其五,增加志愿者在线交流互动板块,分享心得体会后账号可升级,个人成长记录会不断累积,并且可以将活动成果分享到各大社交软件,增大平台的影响力。其六,对其他公益事业进行推送支持,设置一个滑动版面定时更新资讯,成为一个使人从潜在志愿者到资深公益人的孵化器。
2 志愿服务类App界面调研分析整理
2.1 问卷制定
小组通过多番讨论,把界面设计中最重要的几大元素进行分析,并抓住此前调研的志愿服务类APP的突出痛点制定问卷。必要的问题辅助图片加以说明,使其更加简短精炼而通俗易懂,优化问卷填写流程。
2.2 问卷数据回收整理
针对问卷得出的数据,小组把最具有参考价值的几组数据进行罗列分析:
①您的职业是?
■
②您喜欢什么样配色的界面?
■
③您喜欢以下哪种导航模式?
■
④您希望操作App的报名审核流程是?
■
A. 我要参加,视频培训,考核,审核,正式参加;
B. 我要参加,考核,审核,视频培训,正式参加;
C. 我要参加,视频培训,审核,正式参加;
D. 我要参加,审核,视频培训,正式参加。
⑤您喜欢什么样的App风格?
■
根据调研问卷导出的结果数据可得出:
目标人群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志愿活动,对于时事热点,移动端界面流行风格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关系紧密。这对界面的风格倾向以及内容分布有极大的影响。
界面配色方面得票最高的为纯洁白、简洁灰和清新绿。这反映了大部分用户偏好流行的极简风格以及清新恬淡的风格。简洁,概括凝练,清新,成为界面设计的主旋律,避免使用金色,紫色等深沉的颜色。
导航模式是界面交互设计的重点,将决定用户以怎样的状态进入一系列的界面流程,是界面设计成功与否的其中一个关键点。在多种导航模式中,舵式导航、宫格导航、标签导航最受欢迎,这反映了用户在导航情境中对于功能板块的划分趋向于底置流动式以及中央集中式,特点是清晰化和最大化,方便用户立即上手,进入流程。
报名审核流程多数人倾向于最复杂的流程,但是用户倾向的操作顺序引起了小组的思考。在正式参加活动之前需要进入我要参加界面、视频培训、考核,最后经过审核才能获得参加资格。用户希望获得更多的活动信息和加深对志愿人群的了解再决定要不要参加,在审核信息之前加入考核环节会使自己了解是否适合此项活动,加强对该志愿活动的理解,避免了报了名但是临时怯场,或者因为不了解具体流程使真正操作时带来服务与被服务双方不愉快的经历。这样的流程是最为保守,也是保障志愿者和被服务人群,鼓励志愿者保持志愿热情的重要手段。
风格偏好为极简风和清新风,与前面几道题的导演结果具有一致性,在进行接下来流程线框图的步骤中将成为小组遵循的原则,结合界面信息构架图的内容架构,流程图的布局以及风格色调也确定了下来,方案回访也会进行得更加顺利。
3 界面确定
3.1 信息架构图
■
3.2 用户回访及界面完善
经过对20位大学生进行实时方案回访后,小组根据用户反馈总结出以下问题:字体大小不统一,颜色不统一;设置框上面的颜色略突出;设置要有一个单独的按键;推送活动上的框不协调;首页返回键没必要;设置中的没有“退出当前账号”;“我要喊人”组团称呼太过粗暴;活动新闻界面图片放大;字体设置版块没有必要;志愿活动新闻要分活动招募中、进行时、已完成;界面有点太素;完成的活动后个人页面要有所反映;要增加不同公益机构的专区;logo选择第一个,其公益性更明显;在“乐助”、“U志愿”、“青田”中,“青田”以青年志愿者爱心播种的寓意获得最多支持。
根据回访内容小组对初步界面进行修改,确定了最终界面方案,并确定了logo的展现形式。
3.3 商业模式
“青田”志愿者服务平台为非营利平台,资金主要用于日常运转开支,资金主要来源来自于受益者对于组织服务的回报。
3.3.1 客户细分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我们将我们的客户划分为:从未有过志愿者经历想要参与;已有志愿者经历寻求稳定的平台;单纯看看这三类,而我们的用户主体为第一类从未有过志愿者经历想要参加的“潜水型”志愿者,这类人群针对的是在校女大学生,这类人群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但是大都没有经济独立,可以接受小额的支付费用。我们的商业主张是为这些消费能力有限的志愿者们提供最优的服务。
3.3.2 收入来源
在参与费用方面,我们收取小额的参与费用,包括志愿者活动所需要的路费、餐费、住宿等基础项目支出。对于想要进一步参与志愿者服务、想要增强自己志愿者技能的人,我们提供付费课程的培训,与此同时在网络平台上邀请经历丰富受过系统培训的人来讲解课程。在App上投放相关广告,以此赚取广告费用。在平台较为成熟有一定知名度时,在志愿活动开展中与赞助商合作,赚取赞助费用。非营利组织对于企业来说是最好的参与社会福利事业的载体,而我们组织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经费和捐赠,进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4 结论
本文基于青田志愿者服务App界面开发设计流程真实地反映了现有志愿者网络平台的缺陷,以及志愿者长效机制建立的方向。如今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机制还存在激励机制不够科学,培训机制不够健全,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为此,相关网络交互平台的建立应该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在价值激励,线上科学培训,机构认证,保障活动安全等方面提升用户体验,促进线上志愿活动的传播,形成示范效应,为营造良好的志愿者服务社会氛围添砖加瓦。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 模式 实施实效 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学生志愿社团蓬勃发展,全国各地的高校陆续建立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团体,并开展了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已成为我国政府大型活动的有力支援者,如在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期间,大学生志愿者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已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领域己涵盖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及社会援助等诸多方面,并且正向更专业化的领域扩展。依托专业开展相关志愿者服务不仅可作为大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平台,使大学生学有所用,而且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人才的新模式。
为了增强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的效果,2007年,我院在志愿者服务队下面专门成立了专业性志愿者服务组织――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宣讲团,经过近3年的实践和探索,实施的举措收效十分显著。我结合开展此项工作多年的实践,对开展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经验和感受进行了总结和初步分析,旨在为高校专业性志愿者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一、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模式
(一)完善志愿者组织建设。
2006年秋季,我院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的发展和要求,组建了院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服务广州各类大型体育赛事为基础,不断完善日常志愿者服务内容,重点开拓专业性志愿者服务项目,以不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影响力。食品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下设队长(1名)、副队长(2名)、秘书部、活动项目部、专业项目部、宣传部、外联部,负责学院志愿者活动日常管理。在专业性志愿者活动组织方面,2007年我院特成立了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宣讲团,同时实施专业性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宣讲团设在专业项目部下面。同时还制定《志愿者的管理细则》、《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先进个人评选条例》等规章制度,以规范日常工作。
(二)专业性志愿者服务的选拔、培训和管理。
志愿者选拔招募是开展专业性志愿者活动的基础,首先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拔条件:热心公益事业,理解志愿者精神的内涵,具有志愿者工作经验者优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应对工作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在组织招募过程中,按照工作规范要求,设计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申请表,以便在招募时要求申请者表明他们的兴趣、特殊技能,以及所希望的工作日程安排和方式,这样使志愿者的兴趣技能与组织工作职位要求相匹配,使志愿者能够发挥各自的最大优势,避免在以后工作中出现服务不当、分工不清的问题,同时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效率。
志愿者培训是提高志愿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志愿者的培训根据志愿活动的内容可以采取讲座、集体学习、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让学生在培训过程中了解志愿服务的一些专业知识、人际沟通方法、组织管理常识,等等。在培训结束后,对志愿者的学习过程作出客观的评价,并及时纳入“志愿者信息库”[1-2]。正式成为志愿者后,要对其进行严格管理,实施全程考评和监督,对表现不合格的予以退出,对表现良好,长期参与志愿服务或对志愿服务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同学予以奖励,形成一套有效科学的管理和激励体系。
(三)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实施途径。
1.建立以专业知识服务社区的长效项目和机制。
我院依托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下属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宣讲团,定期开展志愿者活动。主要有以下途径。
(1)定期到社区开展食品安全和营养咨询和知识宣传。
主动联系广州各大社区,每两个星期开展一次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宣传。印制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小册子,并制作宣传板,进行专业知识宣传,同时安排专人接受相关专业咨询,收集居民的相关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答疑。每次在开展活动中还专门设置“真假优劣食品”辨别活动,指导社区居民选购新鲜质量可靠食品的方法。这种图文并茂的宣传方式和现场互动的交流形式使得活动效果十分突出,深受居民喜爱。为了使该项活动效果更加显著,2009年我院还联合《广州日报》等媒体单位进行合作,在活动资金和宣传上都得到了充分支持,使得活动更加有效,也使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学生得到了更大的锻炼。
(2)上门服务,进行饮食指导和干预。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居民饮食营养和安全的指导和普及教育,专门成立入户服务小分队,根据住户家庭健康状况和饮食习惯特点进行研究,对住户日常饮食进行干预和指导。根据老年人、儿童、上班族等常见疾病和营养膳食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评估和指导,同时开展饮食知识、态度和行为(KAP)调查,了解居民营养知识水平,并对其进行血压测量、体格测量和食物频率调查,掌握居民的营养健康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切合实际的营养干预(包括个性食谱和平衡膳食宝塔的讲解,《健康营养手册》的赠阅及讲解,烹饪指导,等等)。另外,还根据住户需要,采取“一对一”定期跟踪和服务。
(3)开展社区食品安全和营养课程
为了普及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使居民更加重视食品的重要性,专门开设社区专题课程。如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居民的健康状况和饮食特点,专门开设“食品安全法”、“饮食科学方法”、“真假优劣食品辨别”、“各类食品选购方法”、“各种多发病的膳食预防和辅疗”。同时在讲座课程过程中设置有奖征答活动,增强讲座课程的效果。
2.依托专业知识参加社会公益大赛的模式。
开展专业知识志愿者活动需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经费,如果能依托社会力量,就会有力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2009年,学院志愿者服务队组织专门团队参加了“益暖中华”第二届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并以项目“食品营养信息快车道”获得优胜奖,获得2万多的资金资助。该项目以食品营养内容为主,以广东省清远连州市东陂镇大江村为志愿服务对象,开展了食品营养知识宣讲、食品营养入户调查、村民干预指导等专项活动,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诚挚欢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3.通过“三下乡”活动开展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
“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教育部、等部门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需要和青年学生成才需求提出来的。我院团委每年根据政策要求,组织数支队伍到广东各偏远地区农村开展“三下乡”活动,将“三下乡”活动与专业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讲座、知识问答和咨询、派发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专业服务,为农村送去健康饮食知识。另外,还主动联系当地的食品加工厂和小型作坊进行调研,进行生产卫生和质量评估,并给予相关专业建议。
二、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活动实施的实效
(一)促进学生个人成长。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内,与社会的接触较少,对社会、国情、民情认识不透。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一定程度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可以直接深入了解社会现状,引发个人思考,增强个人学习动力。志愿者在开展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及资料收集过程中认识到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三鹿奶粉、大头婴儿、“紫砂门”事件、雪碧汞毒门等食品安全事件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事件激发了大学生志愿者们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增强了历史使命感。同时大学生从关心他人中认识到“助人自助”的理念,感觉到自己对他人的重要性,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应尽的责任,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历史使命感。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一种趋善避恶的自主性的道德实践活动。志愿者的工作简单地说就是从事公益活动,所以青年志愿者服务能够培养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公益心。
2.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在满足了自身的生理与安全需要后,就会产生社会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不仅要关注并尊重学生自我潜能的发挥,而且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机会让志愿者充分地体会到被尊重、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从而实现满足自我需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服务社会进步。在青年志愿者活动过程中,志愿者实践道德行为成为青年志愿者自觉的内在需要,他们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将进一步加强自身实现行为的自觉性和习惯性。这种自觉性和习惯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行为习惯,最后形成良好道德品质。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以及良好操作规范对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的必要性,更加有利于培养志愿者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品质。
3.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健全人格。
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现代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而所谓健康的人格是指内在的心理结构的知、情、意三个子系统达到和谐统一[4]。志愿者活动充分体现了生活化和社会化。在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之间不断加强情感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建立起一种互帮互助、和谐包容的人际关系,为培养主动创新、奋发进取、平衡协调和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4.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专业性志愿者活动需要志愿者在专业上做足功课,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贮备。食品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主要涉及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检验、食品标准法规、食品工厂设计、HACCP等专业知识,体现了此类志愿者活动知识化、专业化的特色。大学生志愿者在这种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实践,激发了他们对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兴趣与爱好,有利于检验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发现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知识技能的缺陷,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这些活动提高了他们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专业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有利于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停留在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等灌输式教育上,这种方式空洞乏力,说服力不强。青年志愿者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良好形式,是一种体验式的教育模式,志愿者服务将大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教育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将理论付诸实践,将制约转化为自觉行动,这就使得大学生志愿者产生正面的“内省”机制,有利于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收到实效,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三)促进社会文明建设。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食品安全和营养是民生关注热点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志愿者通过利用专业知识,对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进行宣讲和普及,满足了居民的需求,也推进了我国食品安全工作和居民膳食营养的发展。
2009年,我院组织的项目“食品营养信息快车道”获得“益暖中华”第二届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优胜奖,在广东省清远连州市东陂镇大江村进行了实施,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所有的既定任务,效果明显。对当地村民进行问卷抽查,分析数据显示,大江村马头陂村民的健康营养基础知识知晓率由原先的18.51%上升到了90.59%,改善效果远远高于预期的50%。对肾结石、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认知态度也有极大的改善,有健康饮食态度的居民比重由31.35%上升到83.14%,村民们已经意识到通过改善自身的饮食行为和生活习惯可以预防疾病、控制病情。并为当地村民量身制定了个性化营养干预方案(包括健康营养手册及家庭个性化食谱海报),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入户烹饪指导,传授给村民正确健康的烹饪方法。
三、几点建议
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是高校育人的有效手段,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而且有效加强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可作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因此,我们应不断总结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利弊,以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一)实行项目化管理,打造品牌性专业志愿者服务项目。
品牌不仅是企业赖以成长的重要动力,而且是以志愿服务为代表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3]。我院成立了专门的专业性志愿者负责组织――食品安全和营养知识宣讲团,围绕食品安全和食品营养开展志愿者服务,由于工作效果突出,2009年被评为广州青少年食品药品安全宣讲青年志愿服务队,在广东高校独树一帜,也使得该项志愿者服务更加专业化,不断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为了更好地将此类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更加有社会影响力,我院组织专家教授专门辅导,实行项目化管理,树立志愿者服务品牌。专业性志愿者服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是专业技能培训的“第二课堂”,因此有必要结合专业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社会需求的志愿者服务项目,不断完善专业服务内容,与时俱进,扩大项目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志愿者服务品牌项目,这样才可以使该类志愿者服务真正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模式。
(二)加强专业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评估和志愿者的激励。
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应建立一套统一的评估机制,对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项目和志愿者的工作成绩进行考评。项目的评估可以及时总结活动的成效和不足,作出及时整改,对活动的可持续开展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志愿者的评估有利于对志愿者的工作成绩进行及时的认可、赞赏和奖励,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措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大多没有报酬,有的甚至需要自己付出交通费及餐饮费等,若得不到一定的肯定和鼓励,志愿者工作将受到影响。对优秀志愿者,除了惯常的年度表扬大会、活动总结大会外,还可以让优秀者充当培训师,组织指导新加入的志愿者[5]。这些方式不仅可以表现出组织对志愿者的重视,而且可以提高志愿者的工作激情与满意度,更可以通过举办志愿者交流会,或者在网络、报刊和杂志开辟志愿者风采、志愿者心声等栏目,以加强志愿者的归属感和对志愿者的认同感。另外,对志愿者的工作成绩进行科学的评估,优先推荐就业,与学校的综合测评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励志愿者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分析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掌握其发展规律,构建一个符合其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工作,使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与相关单位合作,取得经费等的支持。
志愿者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费,然而这些必要的经费没有固定的来源,就目前情况而言,志愿者活动的经费只靠学校拔款是很难照顾全面的。另外,大学生均属于消费群体,不可能让学生垫付资金开展活动。因此,学校要主动联系社会力量,和专业相关或媒体等单位进行项目合作,取得经费等的支持。我院于2008年与《广州日报》发行公司合作共同举办了以“关注食品安全、享受健康人生”为主题的食品安全社区宣传系列活动。该活动自2008年10月25日启动,3个月时间内,共走进广州天河北中怡城市花园、龙口西社区、富力东堤湾、珠江新城盈嘉花园、富力广场、珠江帝景苑、嘉和苑、东浚荔景苑、富力院士庭、怡港花园、华南碧桂园、白云尚城等12个大型高档社区,为市民百姓传经送宝,释疑解难,在广大市民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这种一方提供技术支持、一方提供资金和宣传的合作模式有效推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是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有效模式,值得推广。目前,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注重开展公益活动,因此高校应抓住这种机遇,主动出击,联合相关企业单位开展专业性志愿者服务活动,发挥各自优势,将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鲁琴.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79-81.
[2]潘欣,彭立乾.我校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2):217-218.
[3]吴鹏.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管理机制完善途径探索[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24,(1):100-103.
[4]王为正.试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社会价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4):31-33.
[关键词]幼儿园;家长志愿者;综述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4-0043-04
一、幼儿园家长志愿者的相关概念
在早期教育领域,家园合作共育越来越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国内外都越来越重视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的参与,家长志愿者作为这种参与的有效形式之一逐渐被幼儿园所重视。传统观念认为,幼儿家长就是幼儿的父母亲,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认为现在幼儿园已经不再将家长限定为幼儿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亲,而是包括任何一个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负责任的人,包括继父母、祖父母以及正式或非正式抚养幼儿的养父母。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自愿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力的人。他们出于奉献、友爱、互助和社会责任,自愿、无偿地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开展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
家长志愿者在欧美国家特普遍。特别是在美国,几乎每个幼儿园都有家长志愿者,家长志愿者的工作范围也非常广。虽然我国幼儿园或多或少也会争取家长的参与,但是家长志愿者这种称呼的使用不普遍,更没有很好地将其作为志愿者资源进行管理。近几年,国外先进思想逐渐进入我国,很多幼儿园开始将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家长称为“家长志愿者”,但是无论在国还是国外的文献中,家长志愿者都没有被作为一个概念来表述,而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参与形式或活动进行描述。Hendenon等人(1986)将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形式分为两大类:支持幼儿园课程的家长活动和协助自己孩子的家长活动,而家长志愿者被包含在支持幼儿园课程的家长活动中。Greenwood和Hickman将家长志愿者与家长作为参观者、教育者、学习者和决策者并列作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五种形式。《教育百科全书》(EncyclopediaOf education)中引用了研究家园合作的专家ToyceEpstein对家长志愿者的相关描述。认为志愿者活动是家长参与到学校中的一种形式(这里的学校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是指学校招募、培训家庭成员,并且为他们安排任务。家长志愿者是家长们作为志愿者到学校或者其他一些地方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学校的课程等。
二、幼儿园家长志愿者的意义
作为一种有效的家长参与方式。许多学者对幼儿园家长志愿者的意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Petersen认为家长志愿者参与到教学中,可使每个孩子得到更多关注并且有更多的与其他成人进行交流的机会。这对发展孩子语言、社会往等多方面能力大有益处。Kail指出,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到儿童的学习中来能使家长更加明确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是承担责任的。家长志愿者参与到幼儿园活动中,能够提高班级的师幼比,使幼儿园可以更多地进行小班化教学,还能给儿童提供更多的进行口头或书面语言活动的机会以及有意义的野外旅行和创造性的体育活动的机会。
贺武华等人也对家长志愿者的意义作过总结。认为无论是从家长本身的需要角度,还是从加强家长与教师的紧密关系、促进孩子更好发展的角度来说,家长志愿者参与幼儿园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家长自身的性格、气质、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修养本身就是一种值得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家长可以为幼儿园注入新鲜血液;家长重视教育,有很强的了解孩子的愿望;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能够得到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相互启发,获得更多的关于孩子的信息;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相互认识的机会。
三、幼儿园家长志愿者的招募
幼儿园首先要招募家长志愿者,使他们有为幼儿园服务的机会。《教育百科全书》(Encyclopediaof education)提出要广泛地招募家长志愿者,使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都能感觉到自己是受幼儿园欢迎的。有学者认为,加大家长志愿者活动的宣传组织力度对于招募家长志愿者很重要。首先,可以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园地等形式,介绍全国各地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先进经验,使家长了解家长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和方法。第二,可以利用家访、家长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家长的工作性质、兴趣爱好和特长。第三,将家长志愿者活动纳入工作计划。在学期初将活动计划公布在每个班级的“家长园地”中,让家长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时间安排,自愿报名。
Turbiville(2000)认为,鼓励家长以志愿者身份进入班级,参与到幼儿某一时段或一日活动中,可以给每位家长发邀请函。在邀请函上清楚地描述志愿者所要做的事情,告诉家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工作,避免家长为自己能否胜任这个工作而担忧。张赤华提出招募家长志愿者要有计划。首先要通过问卷或者访谈的方式了解各位家长的工作性质、兴趣爱好、合作态度等多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每个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教师向家长公布本学期需要家长协助的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对开展这些活动的意义作详细说明,邀请家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报名并说清楚何时参与何种家长志愿者活动。根据家长的报名情况初步确定参与各主题活动的家长志愿者名单。
四、幼儿园家长志愿者的培训
张赤华(2001)、周红梅(2007)认为,家长虽有很多优势,但他们对孩子的兴趣、发展规律以及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并不清楚,所以对家长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和指导非常必要。在活动前要跟家长志愿者及其他家长代表一起讨论确定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活动需要的材料及其来源,幼儿园带班教师要帮助家长分析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等。Sciarra等人指出,家长志愿者在参与幼儿园的任何教育活动之前都应该了解有关班级场地的情况、活动的规则、幼儿的特点。Estes特别强调那些参与到班级教学活动或其他场所活动中直接跟幼儿接触的家长需要得到更多的培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给他们有效地跟幼儿互动的技巧。
Fantuzzo(1996)曾经将参与到“开端计划”中的来自24个不同班级的48位家长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参加协作性(collaborative)培训和讲习式(workshop)培训。协作式培训是指从同伴那里得到针对自己表现的及时反馈信息和指导意见的培训方式,讲习式培训是由团体外的家
长或者专家传授一系列知识技巧的培训方式。研究发现,参与协作式培训的家长比参与讲习式培训的家长更积极地参加培训并且对培训本身更加满意,也更肯定和支持教师的工作。
Soderman和Whiren等人对家长志愿者进入班级前要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教师要针对家长志愿者在教室中所要承担的责任提供一些细致的指导,准备好关于要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活动信息卡片,以便家长直接使用。教师要花一些时间来举例说明家长志愿者负责指导的一些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活动之前教师要提醒家长们一旦他们进入教室,所有孩子都将把他们当成老师而不是家长。在活动中教师要告诉家长如何应对一些可能出现的破坏性的情况,并要让家长讨论如果自己的孩子与这个事情有关该怎么办。
五、幼儿园家长志愿者的任务
不同学者对家长志愿者的工作范围和具体工作有不同看法。Georgiou(1998)认为那些有时间并且喜欢去幼儿园参与活动的家长可以成为家长志愿者,他们可以协助教师、图书管理员、保育员或者幼儿园管理者开展幼儿园的日常工作。还有学者对家长志愿者的工作进行了更详细的说明,认为家长可以为孩子们讲故事,和孩子们在区角中游戏,等等。缪建东在探索家长自愿为幼儿园提供无偿服务的内容时,将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园活动、帮助制作教具等都包括在内。在这种参与方式中,家长与教师的联系是多向的,家长参与的范围也很广,涉及保育、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
有学者研究发现,有些家长也很想为幼儿园提供帮助,但不喜欢直接参与班级或者幼儿园的活动,所以幼儿园事先应让家长们明白家长志愿者工作本来就不局限在园所中,即使不能到班级中参加活动也可以为班级做很多事情,如制作园所通讯录、剪纸、准备主题活动材料、将幼儿讲故事的录音转录成文字等。Sciarra和Dorsey(2003)认为家长志愿者可以成为幼儿园的顾问,在制定政策时提供意见,参与教育活动设计和班级活动的所有环节,参与对教职工和幼儿园的评价,参与经费预算和人员决策。DorothV lune Sciarra(2003)等研究者也提到,幼儿园有大量针对不直接参与班级活动的家长志愿者的任务,例如准备和制作教学材料,在图书馆里承担一些职责,在讨论会进行期间照顾孩子。如果家长在基金筹集上有特殊能力或者有兴趣,还可以成为幼儿园董事会或园长的重要资源。如果家长具有特别的语言技能。则可以在双语教学上提供服务。
六、幼儿园家长志愿者的评价与激励
及时对家长志愿者参与的每一个活动进行评价很有必要。这种即时评价可以激励家长再次参与活动,并做得更好。Dinatale指出,无论是通过电话还是发邮件的形式,教师应该安排一个固定时间与家长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在谈话中对家长参与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且安排新的活动。在评价时要尽量提供积极的反馈意见,多鼓励家长。如果家长志愿者对以后的活动表示担心。教师应多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再次参与进来。Kostenik(2004)等学者建议教师要注意到家长在教育活动中获得的成功,并对他们提供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样做会增强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价值感。周红梅(2007)认为应该重视家长志愿者活动后的评价,可以由实施者、教师和观摩者一起评价,重点讨论家长志愿者参与的程度和质量、配合协调质量等。
七、促进家长志愿者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策略
贺武华(2006)对某幼儿园125位家长志愿者进入课堂的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长表示自己有特长也愿意参加活动,并希望得到教师的指导;部分家长表示没时间;个别家长对自己没有特长而引起孩子心理不平衡表示担忧。既然绝大多数家长都有成为志愿者参与活动的意向,教师就要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促使他们参与进来。贺武华、王丽蓉对调查进行分析讨论后提出。要激发家长的热情,促使家长积极投入幼儿园活动,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做法:(1)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认识。在家长会上通过案例分析让家长明白这只是一个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机会。(2)记录活动体验及评价。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家长对活动进行评价并提出意见和建议。(3)加强对活动的指导。选择的活动应是家长熟悉的内容。并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4)以点带面建立志愿者档案。寻找第一批志愿者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要大胆、热情、富有感染力。他们的主动参与会激发其他家长参与的热情。通过进一步研究,贺武华认为。家长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专业知识型――这类家长有较高的学历,从事的大多是专业技术性工作,如医生、教师、研究人员等;生活型――往往是年纪稍大的长辈或者女性,生活常识丰富;性格魅力型――性格开朗、健康,以男性家长为主;第四类则是比较被动、个性不鲜明的家长。幼儿园应针对家长不同的特点进行相应的策略指导,可以吸纳前三类家长成为家长志愿者,通过参与幼儿园活动让他们懂得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从而调动第四类家长的参与积极性。
大家晚上好!
明天是第24个国际志愿者日,在节日到来之际,我代表杭州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向全校的志愿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节日的问候!
杭州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在校党委和杭州市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领导和学校团委指导下,由广大青年学生组成的公益性学生组织。自XX年杭州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我校志愿者工作始终坚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宗旨,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杭州市的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精神,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在志愿服务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即将过去的2010年,是我校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据不完全统计,我校于2010年共组织86次志愿服务,11250人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总计服务时数达33812小时,现共有服务基地26个,下属志愿服务队伍25个,专职工作人员256名。借今天这个契机,请允许我代表杭州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第五届委员向全体志愿者们总结本年度志愿者工作。
一、加强志愿服务机制
经过四年的发展,我校的志愿者已经是一支队伍完备、专业设备齐全、服务热情高涨、综合素质较高的组织了,在校志愿者工作中充分发挥着带头作用,良好的协调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分会和其他公益性学生组织的服务作用。但是随着志愿者队伍的壮大,许多问题也随之涌现,健全完善的制度迫在眉睫。于是,通过召开四次全委会,倾听建议,交流探讨,重新完善了财务制度、会议制度、值班制度、考核制度,制定了培训方案、时数认证方案和志愿者注册方案,成立了七支服务队和少年宫基金等。特别是协会内部,为了适应组织机构的发展和进一步深化部门职能,将机构中心化,以宣传对外中心和活动中心为试点,尤其是活动中心,现新设基地管理部、服务队建设部、分会联络部和权益维护部以便于优化活动的管理和实施。同时为了规范志愿者队伍,校青协对志愿者进行统一的注册和严格的时数认证,并以此作为评优考核的基本依据。
二、广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
我校志愿者队伍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培训课堂等阵地,深入宣传《杭州市志愿服务条例》,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志愿杭州·品质生活”为主题,通过广泛开展纪念“3·5”、“12·5”等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志愿服务组织项目展示暨广场集中服务日、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会、志愿者文艺表演等活动载体和项目,积极投身于西博会、世博会、休博会、微笑亭、交通指挥、文明劝导、浙江省科技馆、钱江新城、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苹果乐园、保护京杭大运河、杭州市第一届赛伯乐杯创业大赛、援助青川等贫困山区支教的活动中,服务社会,展示志愿者形象,弘扬志愿者精神,推广志愿服务理念,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三、团结凝聚志愿者的力量
我校学科建设齐全,综合性强,志愿服务资源丰富,校青协作为杭州师范大学青年志愿者工作的核心,正逐步发挥协会在整合校内志愿服务资源,帮助与指导各级志愿服务组织的作用。现今,校青协通过组建服务队和打造“七彩1+1”品牌活动,已与各青协分会及电子diy、青源环保协会、校心理协会、叶帆戏剧社、绿之翼环保协会、太阳花摄影协会等达成了友好合作关系,这发挥着校青协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志愿者力量。同时,通过启动“十佳志愿者”、“志愿者先进个人”、“3·5”学雷锋优秀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的评选和表彰,树立榜样人物,鼓舞和激励志愿者,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凝聚志愿者力量。
现代社会使人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共同环境中,志愿服务体现的精神关怀、自我完善、共同进步成为志愿者价值追求的崭新境界。志愿服务是选择与生活态度相适应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力量,是内在与外在兼收并蓄的和谐统一。“与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自助的志愿服务实践正让越来越多的人真切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不断品尝付出后的幸福和快乐,并转化为很多人的生活方式。
随着志愿者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志愿者这一重要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开发和利用志愿者资源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通过在美期间的交流与考察,笔者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对志愿者的激励和认可,不论是在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中国,还是在志愿服务较为普遍和成熟的美国,都是志愿服务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在对志愿者的激励上中美两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理念上的差异
理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产物。如何认识志愿者激励这个概念,取决于人们从志愿服务项目管理过程的直观感受到最后抽象的思维。
中国:激励——是引导和鼓励。纵观中国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对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的描述大都包含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服务、激励和总结表彰等几个环节,而志愿者的激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所谓对志愿者的激励,就是志愿服务管理机构设置一定的条件和刺激,促进、引导志愿者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志愿服务活动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心理学上认为,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就是通过某种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激发人的工作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
美国:认可——是最大的激励。美国闪光点基金会(Points of Light Foundation)是美国志愿者组织网络中心,是美国最大的民间志愿者组织,该组织除了开展全国性的志愿服务项目外,还担负着培训美国志愿者管理人员的重任。该组织编制的培训教材中这样描述志愿服务项目管理程序:制定志愿服务项目的计划;招募志愿者和分配合理的岗位;培训志愿者并使其确定目标;监督和认可(recognition)志愿者;评估志愿服务项目。培训主管Andy King介绍,英语中激励一词为“stimulation”,而认可是“recognition”,美国通常使用后者。他们调查发现,试图让志愿服务变得更有乐趣和挑战性,或增加部分激励物质,都不如给予志愿者简单地认可,认可的成本虽然很小,却让志愿者建立起了自尊。为了激励志愿者,志愿者组织通常可以表扬志愿者的成就,让志愿者的行为得到社会的肯定。很小的认可可以有重大的意义,认可就是最大的激励。
方式上的差异
志愿服务是一种出于自愿、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行为。从全球范围看,志愿服务具有三个共同特征:首先是自愿,这种行为是个人自愿的、非强迫性的。具体表现在志愿者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自愿贡献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等;第二是非营利性,这种行为不追求物质报酬,不受金钱或者利益的驱动,不是以“挣钱”为目的的行为;第三是社会公益性,这种行为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目的。志愿服务这种特征决定了对其参与者
志愿者的激励方式受到争论。
中国:言励——以精神鼓励为主。民间环保人士、北京“地球村”创始人廖晓义女士说过:志愿精神是肯定有回报的,这个回报当然不是柴米油盐醋这些有形之物,而是得到精神价值的回报。中国的传统道德使“义”和“利”截然对立,“私”和“公”视为相反,让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为义务性质,如雷锋被视为舍己为人的榜样和典型,人们认为志愿服务的可贵之处在于无私奉献,它是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于是“尽己所能,不计报酬”成为中国志愿者誓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成为中国志愿者精神。所以,以无私奉献为主的精神鼓励也理所当然成为激励志愿者的主要方式。这种精神鼓励一直伴随着中国志愿者的成长,也让志愿服务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价值。但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志愿者组织也认识到,过分强调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意义和重要性,有时使志愿者精神激励过重,导致志愿者出现过度的紧张与焦虑,同时造成精力和热情过早消耗而无法胜任或坚持完成自己的工作。现在一些大型赛会的志愿服务,已经要求组委会为志愿者买人身安全保险,提供交通补贴、通讯补贴,发放防暑降温药品等,允许志愿服务组织向一些特定的服务对象(如大型赛会组织方等)收取必要的组织保障经费或服务时提供基本材料费用,这些待遇都属于志愿服务中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它将极大地提高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也将有效地解决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短缺问题,有力地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美国:言利——可以有物质回报。美国及西方志愿服务较发达的国家大都这样认为:志愿服务是非营利服务,但非营利、不索取并不意味着一无所获。美国对志愿者的激励,不仅注重精神上的鼓励,而且还可以有物质上的激励,甚至金钱上的回报。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志愿者计划对激励与认可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志愿者的认可包括一个参加的证明,特别的标签,手表,两张开幕式彩排的门票,还有一件制服。”参加“为美国服务的志愿者”,服役期为1年,服役期满后可得到2个学期的奖学金9450美元(但不能以现金形式支取,仅用于缴纳学费),而且选择联邦职业时可免除考试资格。参加“全国民事社区服务队”的志愿者,年龄在18至24岁,10个月的服役期满后可得到6000美元的津贴及2362.5美元的一次性奖学金。在美国,你可以发现很多志愿服务是有报酬的,只不过这些报酬的兑现是用特殊的形式而已。这些规定,更多地体现出对志愿者的激励作用,即通过“言利”而“言励”。美国政府支持下的美国国家与社区服务组织(Corporation for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的负责人介绍,作为组织者,专注的是如何来激发和维持志愿者的热情,保持志愿服务的长期性和延续性。这些措施是一种对志愿者做出社会贡献的认可方式,也是一种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的激励方式。
来源上的差异
从来源上看,对志愿者的激励可分为组织内部的激励、社会的激励和志愿者自我的激励。组织内部的激励主要指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机构鼓励志愿者、为志愿者安排适合的工作、对志愿者进行表彰和认同等。社会的激励主要指社会方面对志愿者的服务给予必要的认可和奖励,激励那些帮助社会和他人的人,使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志愿者自我的激励是指志愿者在参与服务过程中获得的自我成就感、自我表现提升感和自我满足感。
中国:组织机构——志愿者激励的主要渠道。从目前来看,国内对志愿者的激励,主要来源于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政府在其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对志愿者的物质保障、表彰奖励、联谊活动等等,基本都是志愿服务机构在主导。这是因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正处在发展时期,对志愿服务由于缺乏整体及全面性的推广及配合,人们往往只停留于表面认知层面,没有适当及足够的途径参与,因而欠缺了一股投入参与的动机及实际行动。从民政部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志愿者数量仅占城市总人口的11%,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志愿者资源不充足,也反映出民众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可不够。另外,民间组织也不发达,无法为志愿服务提供支持,企业支持志愿服务也没有能够享受免税的优惠(美国企业可以用一定数额赞助志愿服务的款项代替交税)。所以,社会支持志愿服务、激励志愿者在资金、设备、场地等方面还存在种种困难。
美国:全社会——大家一起激励志愿者。青年服务美国(Youth Service America)是美国一家知名的民间志愿服务机构,他们激励志愿者的典型方式是进行表彰,邀请几个不同的青年组织为志愿者的服务举行颁奖仪式。奖品来自服务对象或企业的捐赠,为此仪式举办的晚宴或招待会可联系社区餐馆来倡议捐赠食物或者计划百乐餐(参加聚餐的每个人各带一味菜肴供共享的家常便饭);邀请社区领导者、政府官员或地区的精英讲话和颁奖;邀请当地的小学和中学或大学的表演团提供免费娱乐。从这样的一个事例可以看出,政府不参与,志愿者组织仅提供协调、组织,所有要发生费用的地方都来自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是因为,美国志愿服务的历史很悠久,长期的持续发展,确实为美国志愿服务事业积累了大量的理论和经验财富,使美国志愿服务事业成为美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支柱。一是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广泛认同志愿服务。据统计,从2005年9月到2006年9月,美国有6120万人通过志愿者组织或为志愿者组织提供了1次以上的志愿服务,占美国人口的26.7%,平均每人工作52小时(这个数字不包括以个人的方式提供的志愿服务)。二是志愿服务建立了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除了政府支持、媒体支持之外,还有宗教机构支持、企业支持、社区机构支持、民间机构支持等,许多社会团体成为志愿服务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
过程上的差异
在志愿者参加服务前激励、服务过程中激励和服务活动结束后激励,因时机和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正确把握对志愿者激励的时机非常重要。
中国:中后期——服务期间和结束之后的激励。我国对志愿者的激励越来越重视,激励的过程也越来越向前延伸,已经从过去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的总结表彰,扩展到了志愿者上岗前和服务中的持续激励。如上岗前的动员、培训,给予志愿者精神上的鼓励和技能上的培训,增强志愿者对所从事志愿活动的信心;如服务时的领导看望、慰问,增强志愿者的归属感,提供志愿者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如结束后的表彰奖励,增加对志愿者自身价值的认同,提升其成就感和满意度;或邀请志愿者参与组织的一些活动,如内部会议、年度总结、联谊活动、庆祝仪式等等。这些激励措施,是对志愿者自我价值行为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志愿者的动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美国:全程-从招募就开始激励。几乎每个美国志愿者组织都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理念,那就是以志愿者为中心。这个理念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从项目设计到招募培训,到组织实施到效果评估,都把志愿者的权益和感受放在重要位置。如在招募培训中,特别看重志愿者的反馈;在效果评估中,把志愿者的感受作为必需的评估内容。对志愿者的激励也是一样,从志愿者的招募就开始进行,如刚开始的目标激励:将组织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让志愿者了解,并及时告知志愿者所参与项目的阶段性目标实现情况,使志愿者了解发展进程,了解自己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应起到的作用;服务前的工作激励:工作本身就是志愿者寻求的目的,最忌讳的是志愿者加入后无事可做,给志愿者合适的工作岗位,让他们尽快参与到工作当中,也是对志愿者的激励;服务中的参与激励:畅通的沟通渠道,平等的对话制度,营造民主化的氛围,给志愿者们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体现组织决策的公正性,这样能更大地激发志愿者的积极性,形成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进一步满足志愿者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的荣誉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正面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需求来看,人人都需要肯定和荣誉。在项目结束后,给予志愿者精神上的成就和认可,往往足以支撑志愿者做出更多的“牺牲”。事实证明,这种自始至终的激励深度大,效果更长久。
目标上的差异
激励的目标是指志愿服务机构对激励决策行动所期望达到的成果和价值。
中国:任务激励是为了完成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共同基础,是有志愿服务项目这样一个公共平台。但发展中的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还没有丰富项目体系、科学的项目管理、充足的项目数量。没有足够多的志愿服务项目供青年选择,就难以满足广大青年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多样性、选择性。另外,由于中国开展志愿服务时间不长,在项目的可持续开展上还很欠缺,临时性或一次性项目较多,所以对志愿者的激励也主要集中在完成所从事的志愿服务任务上,并尽量使志愿者获得愉悦的志愿服务参与经历,进一步激发志愿者积极参与相关志愿服务活动。但就本项目来讲,激励的首要目标就是完成本次志愿服务活动任务。随着中国志愿服务项目的不断培植,很多品牌项目建立起来,并持续地开展,促进激励和保留建立紧密联系。例如北京开展的“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已进行了五年,参加服务的志愿者可以得到保留学籍和应届毕业生资格、考研的优先录取权等政策上的优惠,这些激励措施使一年比一年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项目不断发展。如在苏州实行了“积分制”。所谓“积分制”志愿服务活动,是指本着自愿的原则,通过招募的形式,将热心参与社区服务的居民注册为社区志愿者,每一名社区志愿者在注册登记后都拥有一张个人的“积分储蓄卡”,志愿者为社区和邻里提供的每一次服务都将以积分的形式储存在卡中,积分长期有效,可终生享用,用于激励志愿者长期参加志愿服务项目,从事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