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

时间:2022-09-27 01:53: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软件技术毕业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软件技术毕业论文

第1篇

关键字: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实践

一、毕业设计概述

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环节大概由专业理论课、实验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

习等组成,其中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技能和水平,通过一个多月的毕业设计,使学生在调查研究、查阅资料、收集整理资料、使用工具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尤其是针对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对于软件工程、软件生命周期、软件开发、软件项目管理等方面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并使得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作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师,发现毕业设计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本文就毕业设计及指导提出一点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二、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存在问题

1、不太重视毕业设计

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一般在大三的第一学期(也就是第五学期)后半部分进行,一般而言学生已经在此时签约了用人单位,部分已经去单位上班,学生在思想上认为毕业设计不太重要,在六七周的设计时间内,可在可不在学校,只要把论文完成了,提交给指导教师即可。所以,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候,态度不积极,很多时间愿意呆在宿舍打游戏看视频,而不来机房与指导教师商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到马上进行毕业答辩了,有些学生就从网上随便下载一些论文,然后进行简单的修改,在答辩会上问的问题要么不会,要么答非所问,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

2、毕业设计内容不够充实

对于软件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设计大多为开发一个应用系统软件,严格来讲,件系统的开发完全要按照软件工程的七个阶段来执行,从前期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到中期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再到后期的测试和维护,每个阶段都有大量的工作可做。但是事实上,学生做毕业时并不是按照这个过程来执行,他们大多所选择的内容为信息管理系统,功能无非就是增、删、改、查、存、取等,这样的系统在课程设计周或实训周时已经做过,而且这些系统在网上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由此看来,毕业设计的内容缺乏灵活性、多样性,没有完全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安卓技术”等软件行业比较流行的技术结合起来,充分体现软件技术专业特色和软件行业特色。

3、论文格式不规范,文字表达不强

通过近几年的答辩前准备工作发现,很多学生在临上场答辩前一两个小时,都是忙于修于修改论文的格式,而事实是论文格式规范之前早都下给每一位学生,他们要么没有看论文规范按自己的想法来做,要么未严格按格式规范来做,论文中经常出现资料页不全、目录非自动生成、标题正文字体不合适、字体间距过大或过小、表无编号和名称、图无编号和名称、图片尺寸过大或过小、总结性的文字未完全针对本次设计、参考文献格式不正确、参考文献数目过少等等问题。学生常常在临答辩前忙于修个论文中诸如此类的问题,而延迟了正式的答辩时间。另外,论文整体文字表达欠缺,专业术语、专业描述不是特别到位,对于自己所完成的那部分内容没有突出重点和特点,有的论文长篇大论粘贴了十几页代码,完全没有把所有代码都放在论文正文中的必要性。

4、设计任务划分不明确、任务不饱满

通常一个毕业设计题目由三到五人完成,设计时间六到七周,但是纵观这几年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一个毕业设计任务往往由一至两人完成,其他学生或因工作因培训因其他而冠以名,收到的毕业论文往往是一个题目四五份相同的内容,有的甚至连总结部分都相差无几。所以整个毕业设计环节中学生之间的对任务的划分没有做到责任到人,人人负责一部分内容,而是由一两个人包办完成,其他同学进行复制拷贝,以应付最后的论文提交。此外,有的小组尽管按人数分配了任务,但是设计任务量偏小,三五天内就完成。

三、 毕业设计解决办法

1、 召开毕业设计动员会,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可以针对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松懈的状态,在大三第一学期第十周末考结束以后,由各个分院组织召开一次全分院范围内的毕业设计动员会,由分院院长带头发言、各教研室主任强调毕业设计要求和规范,各指导教师和学生签订毕业设计承诺书,进一步规范和严肃毕业设计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让教师和学生从思想深处重视,从行动上执行,对于剽窃、抄袭、虚假等不端行为做斗争,一旦发现将严肃处理学生和对应的指导教师。

2、增加技术含量高的题目,促进知识的更新和外延

毕业设计不同于以往的课程设计、课程实训,应该围绕软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炼、软件行业岗位需求、软件工程开发模式等方面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开发,作为指导教师可以指定毕业设计题目,但每年要有更新,不能一个题目沿用很多年。也可以根据当前的形式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跟生活、工作等紧密相关的题目,如汽车租赁系统、校园物流快递系统等,还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有的学生参加了安卓、IOS、物联网、嵌入式等方面的培训,也可以根据培训内容,自行确定工作量适中的毕业设计任务。有的同学未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自行创业,那么就可以写跟创业相关的一些内容。

3、加强实践监控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之所以难于把控,原因是在于毕业设计在大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之后的下一周进行,而随着招聘会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了工作,于此同时有的学生办理了离校手续,指导教师见不到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紧紧通过网路、电话进行联系。那么针对这个问题,学院有必要出台一套毕业设计监管制度,比如每周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通话联系,汇报本周以来完成的情况、遇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等,教师进行一一记录,并且能够进行有效解答。同时每一周学生要完成一定数量的毕业设计任务,并且形成相应的文档资料提交于教师以备存档。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大毕业设计奖励力度

毕业设计几乎是所有实践课程中进行时间较长的一个环节,那么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的大胆设计,尤其是有某方面爱好和特长的学生,更应该抓住这个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努力勤奋出好作品。作为指导教师也要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不唯书本是图,要放开思路,拓宽视野,不断地进行修改和更新毕业设计内容,力求精品。学院也要从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对于最后毕业答辩和毕业论文十分优秀的学生要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让此项制度良性循环,同时也让每一位学生秉着诚信、诚恳、诚实的态度完成好毕业设计任务。

四、小结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实战课,是学生由学校走向职位岗位前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作为学校要出台相应政策,实现奖励和惩罚并举,作为指导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完全按毕业设计规范来执行,作为学生要认真对待和用心完成毕业设计,三方齐心协力站好毕业前的最后一班岗,提交一份合格的高质量的论文。

参考文献:

第2篇

Abstract: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bachelor degree articles are in large amount,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each other are complex, it makes the college hard to improve the manage level of it. This article uses the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to analysis thes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by dividing binary matrices, work out the model. With a serial of analyses, it conclude that the way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bachelor articles is making the teacher’s attitude right and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cademic level and their writing level. But the basic method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tronger the mechanism , building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and improve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This research is mean to have reference for the college to improve the bachelor degree article.

关键词: 解释结构模型 信息技术 可达矩阵 系统建模

Key words: 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nary matrices system modeling

作者简介: 林文庞(1981- ),男,助教,助理馆员,软件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数据库技术应用:张楚珊(1980- ),女,管理学学士,实习研究员,多年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主要研究方向是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管理。

一、 引言

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院校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大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总的检测。因此,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是评价本科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高校扩招以来,本科生毕业论文总体水平下降。本文试图以解释结构模型法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并给出对策,希望该结论能为高校本科生学位论文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以下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位论文为例,进行分析。

二、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位论文现状分析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是1999年开始办学的一所独立学院,从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学院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实行“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体”指专业上培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两翼”是对“体”的支撑能力,指计算机能力和外语能力;重视管理软件技术教学;注重实践性教学;建立以培养高级实用型人才的教学体系;提倡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其学位论文应有别于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教育。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学位论文的收集是从2006年开始。笔者根据增城学院图书馆建设的Apabi Tasi学位论文系统里的5000多篇学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学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多数论文水平只限于理论应用,能够从多个方面论证论文主题从而得出结论。某些论文论证全面,观点鲜明,有一定的独创性。某些论文甚至语句不通,结构混乱,难以自圆其说。

三、 构建解释结构模型

3.1 解释结构模型简介

解释结构模型化( Interpretation Structural Model, ISM)技术是美国J ・N ・沃菲尔德教授于1973 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主要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3.2进行系统化调查,确定关键问题

笔者通过对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毕业生、论文指导老师、教学处主管论文工作的科员、各系教学主任、各系教学管理人员、图书馆学科馆员等人员的调查与深入探讨,确定论文质量与师生对毕业论文的态度、学生知识基础与写作能力、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学位论文要求严格程度与论文规范管理、教学质量、信息资源环境与师生信息素养、教学管理水平、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科研管理机制与水平等9个因素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3.3列举各因素相关性

进一步分析相关因素得到表3.1 所示的9个导致因素,然后经过多次统计、分析、讨论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按照下面的影响关系式填写图3.1所示因素示意关系图。

通过对各个因素间的影晌关系的分析,得到因素关系图,见图3.1。

3.4建立可达矩阵

根据图3.2的因素关系示意图,可得出以下可达矩阵。

3.5对可达矩阵进行级间划分并建立结构模型

3.5.1 有关概念

可达集:与要素SI有关的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可达集,用 R(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行中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列所对应的要素集合。

前因集:将要素SI的前因要素集合定义为要素SI的前因集,用A(SI)表示,由可达矩阵中第SI列中的所有矩阵元素为1的行所对应的要素组成。

最高级要素集:一个多级递阶结构的最高级要素集,是指没有比它再高级别的要素可以到达。其可达集 R(SI)中只包含它本身的要素集,而前因集中,除包含要素SI本身外,还包括可以到达它下一级的要素。

若 R(SI) = R(SI)∩A(SI)

则 R(SI)即为最高级要素集。

找出最高级要素集后,即可将其从可达矩阵中划去相应的行和列,接着,再从剩下的可达矩阵中继续寻找新的最高级要素。依此类推,可以找出各级所包含的最高要素集。

3.4.2 寻找最高级要素集(见表3.2)

由上表可知:{0}为最高要素,{1,2}满足R(SI) = R(SI)∩A(SI)条件,故要素{1,2}为第1级要素。

由上表3.4可知:{4,5}满足R(SI)=R(SI)∩A(SI)条件,故要素{4,5}为第2级要素。

由上表3.5可知:{3,7,8}满足R(SI)=R(SI)∩A(SI)条件,故要素{3,7,8}为第3级要素。

由上表3.6可知:{6,9}满足R(SI)=R(SI)∩A(SI)条件,故要素{6,9}为第4级要素。

3.4.3 建立解释结构模型

根据级次划分排列,最终做出的有向图,描述了影响企业信息系统实施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见图3.3。

四、 结论

由上文分析可以得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最直接的办法是端正师生对论文的态度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写作水平;从这两方面出发,提高学位论文的水平是最直接。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最根本的方法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加强科研管理机制建设与水平,建设信息资源环境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只要抓住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学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提高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综上所述,虽然解释结构模型法能直接揭示问题根源,但此方法有纰漏。例如有些专家认为第3个因素(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直接影响论文质量,但在模型中,第3个因素(指导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却是通过影响教学质量与学生写作水平两度才间接影响到论文质量。我们尊重模型得出的结果,但也须重视专家提出的意见。由此可见,解释结构模型法在客观的定性上是科学的,定量却是有纰漏的。

参考文献:

[1]Warfield,John N.Binary matrices in system modeling[J].IEEE Transaction on Systems Manage&Cybernetics vSMC-3 n5.1973.441―448.

[2]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5―50.

[3]张宾,龚俊华,贺昌政.基于客观系统分析的解释结构模型[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5.5

第3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硕士;工程报告型论文;研究型论文;论文撰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对学位教育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数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阅,以某个问题的解决为依托,表现作者的能力和水平(包括知识、技术和写作表达水平)。一般按所在专业职场选题,以本专业术语、概念、方法陈述问题的解,并论证本解决方案可行和结论的正确。最重要的是突出本文的创新。因为论文是给人看的,是对本论题的新做法、新理解,或新结论。哪怕是只有一点点参考价值,也是论文的价值所在,属作者的知识产权。通篇无创新的论文是毫无意义的。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是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对各类软件工程人才需求,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自然撰写工程报告型论文居多。本文拟为软件学院作工程型毕业论文的学生提出一些参考意见。

1工程报告型论文

众所周知,毕业论文有理论型、研究型和工程型三种类型。软件学院的工程硕士按现有的培养方案,至少要有一年的企业工程实践,结合工作选作工程型课题是很自然的,但不等于说只限于工程型。比如该企业研究所作一探索型的原型开发,那么就要作研究型的课题。甚至为了原理和方法的完备要作理论型课题。之所以分为三种类型是论文的内容结构形式不一样。

理论型课题在于创新性和严谨性,在设定的前提与假设下证明所提出的原理、方法的正确性。即前提加规则可导出结论,并给出数学或形式证明,或给出实例验证的数据和图表。因数学和形式证明不强调实例的完备性和实用性,故比验证更具普适性。

研究型课题是新原理、新方法的首次应用,以及对实践结果(工程原型)作出评价。只求研究点的完整正确,不求实用,是理论到实践的实施过程,不像理论型只注重结果,而是过程和结果均重要。

工程型论文一般以工程制作(最常见为工程项目)为背景,是已有原理、方法、技术在目标系统上的综合实现。如果是前所未有的综合实现,也属创新。创新可以在实现过程上,也可以在过程某些环节的技术层面上,如同样采用新的调试方法,同样功能设计新算法等。总之,不能和相同类型的论文雷同(因为采用的技术步骤相差无几),要有自己特色。工程型论文要求论文系统完整(在概念上的,而非完整文档,如三个相似模块均要提到,但只详述其中一个),所述的背景项目是可实用的,是本人在工程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论述的重点可以是工程过程改进、工厂技术改进、管理完善、社会效益等,非常重视验证数据和量化指标,如测试用例15组等。

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硕士培养目标强调实用型人才,所以论文选题以工程型为主,但不等于只作工程型选题,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在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难题,也因此才有原型研究,才有理论探索,所以在工程型论文中嵌入小型算法推导、部分原型研制也是极其自然的。

2常见的困惑

尽管大家对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比较了解,但在实际撰写中经常会碰到许多困惑,归结起来可以分为论文层次、内容、与工作的关系、读者层次把握几个方面,下面谈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2.1论文是对工作的总结和提高

一年工作下来有许多体会,实际工作有的写了不少代码,有的写了不少文档,有的代码文档都很少,讨论方案、协调需求居多,要写出相对完整的论文不知从何下手。

论文不是工作汇报

论文要讲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一年换了三个地方,每个地方都是协调别人工作,也编写了不少程序代码――写什么?把你最得意有收获的地方编到一个“故事”中,所以不是干什么,写什么。为了故事的系统性,有些工作就写不进去了,要舍得丢弃。要系统完整则会把别人的工作写进来,那么就得尊重知识产权,交待了原理功能特色之后要声明××地方是别人做的,也不要着力发挥。

论文要反映学术价值,不反映劳动价值

毕业论文属学术论文范畴,你开发数万行代码,加了不少班,在极不理想环境下完成了任务,但原理方法都很一般,说不出什么,怎么写?只谈“功劳”,不谈“苦劳”,最多只能在行文中说明本项目工作量不小,影响或学术成果更高。把重点放在你对问题的分析上,解决同样的问题有很多种方法,要有针对性地分析这些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说明你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

2.2论文要有中心论点

反问一下,这篇论文到底要突出什么问题?工程报告类论文仍然是论文,因此要有中心论点。在撰写中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与工程文档的区别,文档更注重结论的陈述,要求全面翔实。论文强调结论的导出过程,要充分突出“论”字。二是不同于一般的报告,论述、评价要客观,实事求是,切忌夸大的商业用语。切忌为了表现水平抄一些与本主题无关的功能、性能和用途。

在说明自己论点正确时,所用术语不能错,要掌握本课题当前发展方向,要站在正确的立场谈过时的技术,因为每种软件技术都只能在限定的条件下起作用。因此,大量抄录,没有观点、论点的论文不是好论文。

论文中应明确表述:在什么背景下,讨论什么问题,范围如何限定。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当前非研究解决不可的理由,国内外解决此问题的途经,本文将采取什么途经?对于首次应用于我国某行业的成熟技术论述的重点在具体实现上,对于非首次实现的技术应该明确给出被采用的理由,如出于成本考虑,或某项性能考虑等。

2.3论文面向的读者是本专业研究生层次

论文强调逻辑性,工程课题强调概念动作要以业务动作导出各项需求,要求什么技术,相互为何关联,需要什么样的基础设施支持,象讲故事一样谈原理和机制。尽量不要指定关键、重点,而是在行文中突出重点,所以每章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作用,不怕重复。不要以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一定知道。论文的读者水平应设定为与你具有同样研究生水平,但不做你这个课题的人,所以有些概念术语要介绍。高水平的几句话就可说明,难度大的要讲详细,切忌忽高忽低。还要避免大段代码、图或表的堆砌问题。

3论文的形式结构

学习过软件工程,软件学院的工程型论文最好写,基本上按背景项目的工程过程写。下面谈谈如何撰写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题的工程报告类论文。这类论文是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驱动力,因此,建议论文结构包括绪论、系统需求分析、系统解决方案、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系统测试与部署、总结与展望几个部分。

因为是将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主要考察点,因此在论文的绪论部分,应以最简捷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与本论文主体相关的待建系统所依托公司或组织的背景,说明论文的价值。如果要构建这样一个系统,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是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系统。在国内外现状分析中,应针对目前国内、国外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其目的有二:一是了解构建这样一个系统应具备哪些基本功能;另一方面要说明尽管市面上有很多(也可能没有)同类产品,但以实用、价廉或知识产权等因素综合考虑后,无法通过商购实现目标,因此做出自己开发的决定的理由。接下来明确系统的建设目标和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部分主要是交待背景,明确待建系统目标。第二部分则要描述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即系统需求分析。需求分析中最好首先对待建系统所承载的业务进行概述,使读者尽快进入业务语境。业务概述中应重点描述当前阻碍业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它们也是待建系统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为后续的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分析做铺垫。这部分要把系统的关键需求谈透,以便后续章节可以集中精力论述设计与实现方案的探讨。

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系统解决方案。这部分最好从需求分析中提出的关键问题入手,逐一探讨对系统影响面大,或技术实现风险大,或涉及用户商业决策等的问题,给出针对本系统的最佳解决策略,然后汇总成系统总体架构,最后给出系统的模块划分。

如果本项目采用的是新技术,新规范,新平台工具或部分新原理,则在需求分析前后,开辟一章介绍这个新技术、新规范、新平台工具、新原理,如软件Apach刚出,第一次采用Vista操作系统等,并作为本论文的重要技术内容。

论文第四部分是系统的详细设计与实现。论文只谈工程实现中有特点的子系统/模块,如果一点儿特色没有,谁来都会这么干,就笼统论述有多少模块/对象,用什么工具开发,要什么支持,怎样集成的。如果有必要写,则重点讨论某些有代表性的重要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思路。如具体算法复杂,或技术实现难度大、工作量大等,对于实现情况类似的模块则一带而过(这也是文档与论文的区别)。

论文第五部分是系统测试与部署。该部分应针对待建系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测试部分需要重点验证与确认的主要需求指标,并选择具体的测试策略和测试过程。讨论系统部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最后给出系统的总体评价。在此部分需要注意的是,该部分是对需求分析部分提出的要求回应做得如何的直接体现。因为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驱动力,因此做的结果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部分,论文的实际意义就不存在了。

论文的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主要是在总结成绩的情况下,谈谈以后如何克服不足。最好首先总结自己的论文工作及后续的改进,然后抒发较理想的结果(从工程技术角度)。

上述论文结构对大家并不陌生,但能写好的关键是在全篇中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源动力,所有技术、方案的优劣都以是否在组织现有资源可承受的范围内提出最适合的解决方案为目标,这实质就是在贯彻软件工程的思想。

4结束语

对于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来说,作为基本要求“能干活”,都能达到,但能干活的同时又能写出好论文的学生却相对匮乏,这也是我国软件高层次人才断档的主要原因。能写出直接指导实际工作的好论文的人,一定工作完成也很好。因为好的实践总结的出炉,不但需要有大量的实践积累,同时还必须具备在实践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抽象提炼的良好习惯。软件工程硕士论文撰写能力的训练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总结与提高的能力,以期在后续工作中能更好地举一反三,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财务软件教学思考

一、前言

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进一步深化会计信息化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培养更优秀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而财务软件操作是会计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专业课程,财务软件使会计工作简单化、信息化,是今后从事财务工作的必备工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教学进行思考。

二、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特点

财务软件是会计信息化实施的软件平台,我校教学使用的财务软件是用友和金蝶两种,用友财务软件以“精细核算,卓越理财”为核心应用理念,面向中小企业及组织的财务应用,提供企业投资融资决策,从而帮助企业全面实现电算化管理。用友财务软件在全面实现财务核算的同时,着重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关键点进行管理,如银行现金管理、项目管理、应收应付管理等等,同时从资金流的角度对企业存货进行核算和管理,在满足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实现存货成本最小化。目前常采用的是用友ERP-U8财务会计软件,其作为中国企业最佳经营管理平台的一个基础应用,包括总账、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UFO报表、网上银行、票据通、现金流量、网上报销、报账中心、公司对账、财务分析、现金流量表、所得税申报等。这些应用从不同的角度,帮助企业轻松实现从核算到报表分析的全过程管理。

而金蝶财务软件功能有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仓库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初始信息及远程设置。对订货、入库、退货以及估价入库等关键业务的全面管理,也满足预付定金、代垫运费、货到付款等资金业务,实现商品采购和资金的紧密连接。通过对供应商的信用、等级价格、限价等控制以及历史价格查询,做到有效价格管控,快速选择质优价廉的供应商。通过采购在订量、销售在订量,预计总量,即时库存提示等,帮助用户做出合理采购决策,即时了解哪些商品需要订货及订货的数量。预置大量丰富的采购报表,如购货单汇总表、采购付款一览表、采购价格分析表等,有效管控采购业务合理进行。

三、 对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教学的思考

1.推行会计专业“财务软件技术竞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推动校企合作,利用金蝶软件、用友软件建立实验基地,邀请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关专家到学院开专题讲座;改革毕业论文和计方式,以财务软件为平台,要求学生进行财务软件应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报告等替代毕业论文(总结实践),同时对毕业生采用毕业综合测试方式(总结理论)。

2.实行分层教学

课堂教学是财务软件教学的基本和主要的组织形式。在讲授财务软件操作基本技能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对进行将财务软件操作展示和各种技能训练有很好的效果。问题在于,在目前情况下,财务软件教学的实际情况是,不管学生来自何处,不管学生先天智力因素如何,不管学生的语言基础怎样,反正几十个人一个班。在这样的班级中,依然是―位教师,一本教材,一个进度,一个要求,一个考核方式。而实际上,同一个班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有的计算机基础素质好,有的操作能力差。有的学生重复过去所学的内容,感到枯燥乏味,于是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有的则感到教学进度太快,难以跟上速度,于是丧失学习的信心。这种情况,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非常难以开展,常常顾此失被。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既耽误了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又客观上剥夺了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机会。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改革现行的授课模式,根据学生实际的财务软件操作水平状况,将其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班级,实行多层次教学,使其在不同的层面上都有提高与进步。

3.在财务软件教学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会计专业的学生只有掌握现代化的核算与管理工具并不断积累实务操作经验,才能满足企业管理者对会计信息核算速度与质量的要求。因此,对学生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其教学的重中之重。学习财务软件实务操作技能,应根据工作过程导向,按照任务驱动教学法,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模拟企业会计实务的核算过程,注重解释性资料的指导作用和结论性资料的启发作用,领会过程式知识的学习要领,逐步提高财务核算与管理能力。

4.打造过硬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从企事业单位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加强财务软件教学的师资力量。成立由教学人员、教管人员、企业财务专家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把握财务软件教学改革的方向。

5.财务软件教学应该坚持“少而精、启发式”,“学为主、教为导”的原则

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问题的场所,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既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财务软件教学应该坚持“少而精、启发式”,“学为主、教为导”的原则,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其基本要求是: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训练和创造方法的。

参考文献:

[1]王海洪:会计信息化下财务软件的特点分析[J]. 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 , 2007,(03):147-149

[2]夏 鑫:会计信息化的客观要求分析及思考[J]. 中国会计电算化 , 2000,(02):110-112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31-03

一、我国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整体水平偏低

实践能力是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的,是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因不同专业所学的理论不同,将来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不同,实践动手能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整体水平较低。大学生就业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司通过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表明,约有42%的本科生认为母校专业教学最应该改进的是实习和实践[1]。与这一调查结果相呼应的是,当下市场(即用人单位)对人才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与日俱增。在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市场需求已经成为评判大学生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而市场需求的标准很大程度上就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实践应用的能力。

二、制约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因素

1.实践资源匮乏。①高校实践教学专职教师缺口较大。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个漫长的过程,其付出远远大于单纯的理论教学。因此不少教师表现出畏难情绪,不愿意担任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实践教学效果欠佳。②实践设施和实践经费不足。实践教学仅有教师、讲台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实践场所,比如实习基地、试验室、社会环境等,而这些都需要相应的物质资金作支撑。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实践设施与经费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硬件不足”导致大学生实践动手机会少,实践能力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2.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①学分少,学时短。查阅各高校大学生培养计划不难发现,大多数高校实践环节学分仅占总学分的10%,甚至更少,而国外一般保持在30%~50%。②形式单一。高校实践环节教学停留在企业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军事训练等,未能与理论教学穿行。③进程安排不合理。比如,学分最多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环节被安排在毕业前夕的第八学期进行,这与毕业生就业考研相冲突,实践教学形式化。

3.大学生实践能力考核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完善。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及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有:①考核方式以实验报告或者实习报告为主,过于笼统和单一。②以总结性评价为主,或者偏向于某一固定方式,忽视对整个培养过程的评价以及评价的指导意义。③考核目标不明确,尤其是欠缺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评价体系搞“一刀切”,背离了“因人施教”的宗旨,将千差万别的学生统一化和程序化,不能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发展状态和他们所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

三、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措施

1.充分利用假期,延长实践教学学时。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学时无形中被压缩,实践教学在“量”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在企业实习,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最好能将实践教学学时最长的毕业实习提前至大三寒暑假进行,这样就避免了实习与就业相冲突,能有效提高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

2.积极开拓大学生实习基地。在市场环境下,企业最看重的是经济效益。受利益驱使,他们不愿意或者不能主动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而自建实习基地则耗资巨大,高校无法独自承担。缺乏实习基地已经成为大学生实习难的瓶颈,为此,高校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地方,双方互惠互利。高校应该积极努力与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项目合作,借助高校科研、专业技术资源为企业解决某些技术难题,或者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开展企事业单位员工在职培训或者继续教育,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实习为企业选拔优秀人才。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就某些重点专业自建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总之,高校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培育实习基地,以充实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其教学形式,以实习基地为平台,不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3.多渠道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完善高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还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眼界,提高他们实践动手能力。高校要鼓励大学生经常参加形式多样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在学生中开展多种联谊活动,促进交流;学校学生管理部门、社团组织争取多种社会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4.健全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及考核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实践环节课程设置与进程安排游离于理论教学之外,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就是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微不足道。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松散,对考核形式或是考核标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只以实验报告(实习报告)或者出勤率作为考核标准。由于缺乏有效手段来约束和管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效果欠佳。因此,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内容设置和进程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和实用性,构建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比如,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穿行,既能让大学生体会理论指导实践这一真理,同时又能让他们感受到理论能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应该与理论教学有所区别,更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避免单一化的考核方式导致实践环节考核走形式,要拓宽考核渠道,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将项目、论文、实际操作、技能鉴定等结合起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5.注重实验教学。实验教学虽不像实践环节那样直接参与生产活动,却是对生产环境的无限模拟。与生产实践教学相比,实验教学具有操作性强、组织方便、节省开支等特点。实验教学最普遍的做法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在机房里实现的。比如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类专业开设的部分专业课程均设有学时不等的实验课程,能够通过计算机软件来模拟生产运输(运作)环境,学生们不用去生产现场就能了解集装箱运输、港口管理、船贷、货代业务,将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联系起来。在计算机软件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模拟、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领域,高校应该借鉴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验,引进或者自主开发实验教学软件,鼓励学生在实验室里搞研究,提高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宋峻.交通运输类大学生培养质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孙召路,王儒年.高师院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9).

[3] 张庆奎,周春燕.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J].江苏高教,2004,(9).

[4]何万国,漆新贵.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第6篇

关键词:创业教育;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实现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在目前国际交往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针对于此,率先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以及创业能力的体育事业人才,则有助于我国整体竞争实力的提高。

1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1.1创新创业教育日益普及

从本质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创业能力以及社交与管理才能为主要工作目标,在当前时代下,随着市场日益开放,国际化平台竞争逐步展开,打造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创新团队是当前时代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相比于其他教学工作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并非以学历为主要导向,而是整体考量人才的综合素养,所以从某种意义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普及也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拔高到与学术教育同等地位,而就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来看,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显然处于发展中阶段,内部机制与人才建设并不完善,所以体育事业所带来的效益明显缺乏持续动力,而在上世纪末,为了改善国内劳动力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关系,国家政府出台了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凸显,对体育院校的教育工作起到了良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1.2弥补体育专业不足

体育专业主要以培养具有针对性的各类体育人才为主要工作目标,但相比于普通教育形式来说,体育教育在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落后地位,其主要因素在于我国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时至今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不断迈向国际舞台,国内体育教育工作急需转型,以应对市场挑战,所以在新时期下,体育创业成为了体育院校学生的另一条出路,也极大程度的为我国社会产业均衡发展提供助力,而就现有体育院校的实际工作情况而言,在其教学工作开展当中依然存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学生仅能够得到体能与技能的训练,而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就业形势单一化,如果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则能够有效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就业信心。

2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2.1教学体系设计

传统体育专业教学工作理念当中,主要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以及提高学生专业化技能为主要目标,但在改革当中,则需要对原有教学体系打破后重新构建,深度融合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实力。对体育专业教学体系的建构,需要从三方面入手进行转变:1、教学目标,改革后的体育专业教学目标,应当更加趋向市场化和现代化发展,切实以提高学生创业实力和职业素养为基准,所以在制定实践课程教学任务时,既应当有共性培养要求,又要彰显培养重点,还应当与人才培养特色相一致,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当中提高综合素养,强化知识运用能力。转型后的体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当中,主要包括教学实验和实习环节,所以教职人员应当提高对于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积极深入市场展开调研分析,通过对企业或机构的实际工作需求的掌握,在教学工作当中拓展教学内容,并在原有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知社会、了解社会,完善自我认知,加强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全面性,进而在学生能够良好应用体育知识后,在未来步入社会进行职业规划时,节约时间与精力,提高就业效率。

2.2改良教学模式

对于体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来说,实践显然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必要手段,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实践教学也能够为学生提高思维意识与职业精神提供有效助力,但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当中,如何改良教学模式以契合创业能力尤为重要。传统体育专业教学工作当中,实践教学的主要工作在于体育专业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以及运动解剖学等内容的操作实践,而至今为止,随着体育教学事业的深入发展,包括体能实验、语言实验以及运动试验等运动技能类教学实验不断涌现,对原有实践课程进行补充,所以在此阶段下,体育教育模式则应当进行优化改良。体育专业学生实习过程是对于学生整体知识储备量的检验,也是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向社会身份转型的必要阶段,所以实习期间的生活与工作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人生发展方向,针对于此,对实习所进行的改良,应当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上,增添岗位对接环节,所以体育院校可以积极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在市场当中寻求企业与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通过自身对于市场的深度了解,为院校提供教学工作导向以及实训基地,学生在实习期间,不仅安全能够得到保障,而且也可以迅速了解社会发展以及体育事业整体动向,进而在学业完成后,实现工作岗位的无缝衔接,而学校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能够转化成为企业新鲜血液,所以双方既能够实现双赢,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毕业论文是学生结业期间对所学成果的展示,其内容涵盖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在毕业论文的改良当中,则可以改变原有要求和规定,增添学生创业思想和计划环节。毕业论文的选题可以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向契合,并强调市场调研分析环节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提高自我认知程度,了解自身特色是否与从业方向匹配,包括产品研发、创业计划等内容,而对于学生所进行的教学评价,也应当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在评价当中,结合指导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确立创业目标或是就业方向。

2.3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包括打造优质教职人员团队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内容。首先,在建设优质教职人员团队的过程中,除却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应当充分认知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院校日常工作当中,应当结合培训机制和奖惩机制的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实力,包括课堂当中的教学手段,以及对市场的敏感度,为了切实增强教师对行业动向的掌握程度,还应当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行业内部市场调查,了解市场用人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对现代化科技设备的引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除却对于原有体育设备和器材的更换外,学校还应当积极引入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通过创业沙盘等软件,模拟创业流程,为学生提供直观化的体验,帮助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在此期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

第7篇

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在实践中接受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体验和感受教师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培养和巩固献身于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毕业生实习工作计划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毕业生实习工作计划一

一、毕业实习工作组织领导

1.系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x

2.指导老师

计算机系专任教师及兼职(实习)教师

二、毕业实习的目的意义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方向)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信管方向、信监方向)专业毕业前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工作岗位,了解职业需求,尝试相关工作过程的重要活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又从社会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为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毕业实习安排

1.实习时间:20XX年1月11日至20XX年5月30日

2.实习地点:珠三角地区(东莞为主)校外实习基地

3.实习形式:“顶岗实习”

4.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单独提前实习者须经严格审查批准)。原则上实行实习指导老师包干制与实习领导小组、辅导员/班主任巡回检查相结合。

四、办理校外实习手续

无论是集体实习还是个别实习均应办理实习手续,否则实习不予认可。

具体讲,即:

①签订并报批《三方实习协议书》;

②填写并报批《实习登记表》。

如果在第五学期下半学期要求提前实习的,须填写《单独提前实习审批表》,经批准方能外出。

五、毕业实习方式

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形式:根据学院落实与学生自找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多条途径落实。具体方法和途径如下:

1、通过学生个人或家长联系,落实实习单位部门。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在同一个企业单位实习的,组成一个实习小组,由指导老师指定组长。定期和不定期在一起交流实习经验体会,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努力把实习工作搞好。

3、通过学院联系安排、落实实习单位部门。未联系到合适实习单位的学生,应服从系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到指定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安排,否则,不予正常毕业。

毕业实习单位(基地)一般的要求是:能满足专业实习基本要求的校外企事业单位或校内外挂牌的实习基地。

六、毕业实习安全纪律

1、毕业实习人员必须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尊敬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或师傅;

2、实习学生应培养组织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3、实习学生应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合理处理实习单位、部门的各种人事关系;

4、实习学生应认真做好保密工作,不泄露实习单位的各类经济、商业、文档信息;

5、毕业实习人员必须跟班实习,上班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发生,爱护操作设备等公共设施。

7、毕业实习中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离开必须经指导教师批准后方可离队。对未请假不参加毕业实习者,毕业实习按不及格处理。

8、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对违纪学生有权终止毕业实习或提出处分意见。

9、毕业实习前必须购买个人意外保险。

七、实习内容

各专业具体内容见毕业实习内容。

八、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期间须按规定保质保量完成毕业实习报告,另外,实习学生中必须至少有30%学生需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实习成绩采用百分制。实习单位给出的成绩和指导老师给出的实习报告成绩分别占60%和40%。成绩在60分以上者,可获得8个学分,未获得实习学分者不能正常毕业。

毕业生实习工作计划二

一、实习目的:

1、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在实践中接受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和训练,体验和感受教师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培养和巩固献身于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2、通过教育实习,使师范生将所学得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转化为育人技能。提高对基础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初步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3、通过教育实习,培养师范生独立工作能力,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基本上能按教育、教学的理论要求上好小学各门实习课,学会做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和组织课外活动及家访。

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1、进行课堂教学实习。每个文科、理科方向实习生必须担任语文一周、数学一周以及图、音、体等(选一科)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语文、数学的教学。英语方向学生必须担任英语一周、语文一周以及图、音、体等(选一科)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英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习生,必须担任电脑一周、数学一周以及图、音、体等(选一科)课程的教学,重点是电脑教学。

2、实习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每个实习生在原班主任的指导下必须实习班主任工作两周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组织少先队活动一次以上,进行家访不少于两人次,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3、每个实习生必须认真钻研教学大纲,熟悉教材,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进行试教,教案必须经原科任老师审查同意后方准上课,课后要进行辅导和认真批改作业。

4、虚心主动向实习学校的领导、老师学习,学习其教育、教学经验。(听听各年级、各种类型的示范课。为今后走上教坛积累工作经验。)

三、时间安排: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1月13日—11月18日,见习阶段。(11月13日前分别到各小学报到。)

1、实习生到实习学校报到,请实习学校领导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团队工作情况等,熟悉学校的环境。

2、请原班主任介绍班主任工作计划、经验,介绍该班的基本情况,掌握班内干部、学生名单,了解学生。在原班主任指导下,制订班主任工作实习计划。

3、下班听课,向原班科任教师学习。

4、请实习学校组织语、数公开课一次。为实习生做好示范。

5、接受教学任务,在原科任教师指导下,安排好教学进度,编好授课时间表,准备好教具,写好教案,进行试教等,为正式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阶段:实习阶段(约三周半)

1、每个实习生担任一周的班主任实习工作,主持一次班、队活动,进行两次家访。完成任务后,请原班主任对实习生写好书面评议。

2、实习生每人应担任语文和数学12节以上,还要兼任图、音、体、常识等课各一节以上的教学。

3、各实习小组,以学校为单位,抓好语、数各一节的公开试验课。

4、实习生每上一节课后,即由原科任老师评定成绩,成绩不向学生公布。

5、实习完毕后,由实习学校领导组织指导教师对每个实习生作好实习鉴定,填好教学评估计分表、思想素质评分表、班主任工作实习评分表、综合能力评价表。

第三阶段:总结鉴定,教育调查,写调查报告。(约半周到一周)

实习生听取原班主任、科任老师对自己的实习意见。写好书面总结和自我鉴定,调查报告,交带队老师检查后交教务科。

四、本校指导老师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1、本校指导老师分工负责与实习学校、班级联系,指导、检查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听取实习生意见,了解、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指导学生备课、试教、听课和进行教学评议。每个指导老师要求听12节课以上,实习结束后,听课本交教务科。

2、到各实习点与该校领导取得密切联系,听取该校领导和指导老师对实习生实习情况的意见,并将意见及时反馈给实习生,以指导实习生扬长避短。

毕业生实习工作计划三

毕业实习是高等学校本科各专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为使我系20xx届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卓有成效地进行,特制定本实习计划,供指导老师和学生参照执行。

一、实习目的

通过亲身实践参加具体会计和财务管理业务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同时,通过这次实习,进一步验证、充实、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收集整理资料,为撰写毕业论准备,同时可以检查教学质量和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二、实习地点和时间安排

地点:学生自己联系适合本专业的实习单位

时间:从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开始,5月4日返交报到,5月5日进行实习交流,并开始着手论文写作。

三、实习内容

1、业务实习

主要是实习会计核算程序和具体方法,财务管理业务程序和方法

2、调查研究

(1)会计工作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管理体制和单位内部财会工作组织建设等)及现状;

(2)财务管理工作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管理体制和单位内部财会工作组织建设等)及其现状;

(3)近几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具体准则)的实施情况(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4)搜集和掌握有关实际资料,为撰写毕业论文积累素材。

四、实习要求与考核办法

各位学生的论文导师即为该生的实习指导老师,学生离校前应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实习过程中接受指导老师的业务指导,指导老师在学生实习期间将酌情去实习点检查和指导。实习学生应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作息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谦虚谨慎,礼貌待人,自觉接受实习单位负责人及指导人员和实习指导老师的领导,认真做好实习周记,并定期为指导老师汇报实习情况。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取证:易失性:内存取证;关联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026-01

1.引言

打击犯罪的关键在于获得充分、可靠和强有力的证据,取证涉及到法律和技术两个方面。一般犯罪证据的提取目前已经有很多较为成熟的技术,例如,指纹提取和识别、法医鉴定、DNA鉴定等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利用或以计算机为目标的犯罪事件频繁发生。由于计算机证据具有与一般犯罪证据不同的特点,所以对其获取和可靠性的保证一直是计算机犯罪案件和其他与计算机有关的犯罪案件侦破工作的难点。因此,计算机取证(computer forensics)技术的研究变得越来越迫切。计算机取证作为计算机科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应运而生。

2.计算机取证综述

计算机取证,可以定义为对依靠计算机实施的犯罪行为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按照符合法律规范的方式进行证据获取、保存、分析和出示的过程。亦即是将存于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中的电子数据转化固定为实质的证据,以及鉴定这些电子证据属性的过程。从计算机取证的概念可以看出,电子证据是计算机取证的核心。电子证据,是指以数字形式保存于计算机主存储器或外部存储介质中,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数据和信息。从广义上讲,电子证据泛指一切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电子化信息资料和数据;从狭义上讲,电子证据仅指以数字形式存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数据,包括计算机产生、传输、储存、记录以及打印的证据。其表现形式可能为文档、图形、图像、声音等形式。

当前计算机取证研究的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是获取操作系统的易失性数据。易失性数据可以定义为当计算机系统失去电源以后不再存在的数据,而这些易失性信息通常保存在内存或硬盘的临时文件中。RFC3227文档给出了各种类型的信息按照易失性的程度的排序,依次为:

①寄存器,高速缓存

②路由表,ARP高速缓存,进程表,内核统计和内存

③临时文件系统

④硬盘

⑤远程登录和监控数据

⑥物理配置和网络拓扑

⑦归档媒体

其中内存取证研究处于易失性数据取证领域的前沿,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内存取证是指获取和分析正在运行的主机的物理内存的内容。

3.windows易失性内存取证技术

当前获取Windows操作系统易失性内存数据的技术主要包括两类:基于软件的和基于硬件的。可以通过操作的基本原理进行区分:软件技术依赖于Windows操作系统获取内存的镜像,而硬件技术则独立于具体的操作系统,直接访问计算机系统的内存。基于硬件的技术主要包括基于DMA(DMA:Direct MemoryAccess)的PCI卡、Firewire设备和虚拟机(如VMWare)等,这些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大都存在固有的缺陷:如受限于实际的应用场景;又比如受内存映射IO(MMIO:Memory Mapped Io)特性的影响,导致获取的内存镜像与实际不符,因此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原始Windows内存镜像是纯二进制比特信息,不能直接作为电子证据高级分析技术和工具的数据源,需要根据Windows内存组织和运行方式提取其中有价值的结构化数据(如进程和线程信息),已经有一些商用和研究的工具和技术支持物理内存的取证分析。所有成果中Volatility Framework除了具备大多数内存分析工具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以下特性:首先,它可以自动识别标准c语言的底层二进制数据流,并将它们映射到高层的标准c语言的数据结构类型,这样就可以使取证分析工作人员在高级语言层面分析内存中代码结构;其次,VolatilityFramework还可以通过内存镜像的物理地址信息,构建出内存的逻辑地址空间,使分析人员可以使用每个进程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分析问题,而不用考虑其真实的物理地址究竟映射在内存的什么地方。而且对c语言的指针可以直接访问到其指向的数据,不用过多考虑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空间映射的问题;另外,VolatilityFramework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支持通过编写插件等进一步对分析功能进行扩展。

总之,现有的Windows易失性内存取证方法和技术只能分析单个Windows内存镜像文件,并没有利用计算机技术智能分析相同性质案件所共有的典型特征,还不能自动地利用已经积累的案例信息智能地辅助调查取证人员处理同一类的计算机犯罪案件。此外,当前面向证据的设计模式限制了取证工具的横向功能扩展和纵向满足更高层次的应用发展,单一的证据很难在逻辑上形成具有相互关系的证据链,还无法实现智能推理等扩展功能,不能为高级应用提供支持。因此,迫切需要开展面向证据链重构的Windows易失性内存智能取证研究。

4.windows易失性内存取证模型

计算机取证过程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流程,否则将导致获取证据的可信度降低或缺乏合法性,为此人们提出了许多种计算机取证模型,以规范取证过程、指导取证产品研发。然而,现有的取证模型也存在诸如过于注重细节,缺乏通用性;没有很好地把法律和技术结合起来;注重静态的取证分析而没有考虑取证模型随时间的变化等问题,特别是现有的取证模型还没有考虑Windows内存数据的易失性、瞬时性、阶段稳定性、实体信息多维性、实体相互关联性以及阶段内实体状态变化的可预见性等特点。

经过严谨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测试,本文已经设计出具有较好通用性与可扩展性的实用的Windows易失性内存取证模型,共四层。第一层进行基本信息分析与提取;第二层进行实体信息的识别;第三层进行关联性分析;第四层进行电子证据的归档;对已获取的原始的Windows内存数据从高层次视图进行抽象。利用进程代数和规则制定辅助调查取证人员进行智能推理,并用软件实现了将多个相关的可疑证据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具有推理关系的证据链,重构计算机犯罪行为、动机以及嫌疑人特征。

参考文献

[1].许榕生,吴海燕等.计算机取证概述.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37(21):7 8,144.

[2].丁丽萍,王永吉.计算机取证的相关法律技术问题研究.软件学报,2005,16(2):260 275.

[3].王峰.基于Windows的易失性内存数据取证分析方法研究吉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第9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有效应用,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的有效整合。当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会计人才需求层次会不断提升,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将从普通记账型逐渐向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具有实务工作经验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转化。这对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增强社会竞争力,高等院校必须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入结合,从而更好的培养出实际应用型人才。

一、当前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培养目标

当前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一是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方法,掌握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能操作使用会计软件,还要了解会计软件各模块之间的钩稽关系。二是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学习排除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软件及硬件各种常见故障。培养出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职业性和综合性,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现实需求。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执业能力。这在目前职业教育中已基本达成共识。具体到电算化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强电算化会计的实践性教学。在职教方面,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稍差一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目标。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讲,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电算化起步发展阶段,学生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对职业教育来说,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中等会计电算化人员,他们能够借助相应软件平台运用一些信息化工具,处理会计业务,准确及时提供各类会计信息,解决一些日常维护问题,参与部分企业管理,这在教学中应得到重视和体现。

三、当前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混乱

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将直接决定教学内容和重点。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一些学校的电算化教学目标各不相同。有些学校将教学目标定位于电算化会计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理解,因此有些学校将这门课命名为“会计信息系统”或“财务信息系统”,注重信息系统的整体框架结构的理解,侧重点在于理论知识。另外一些学校将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 注重软件技术的研发。 还有一些学校将该课程的目标定位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教学目标比较混乱,导致教学内容多种多样,难以找到统一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创新不足

通常会计电算化教学采取“以教为主,以学为辅”教学模式,即采取老师讲、演示学生听、看学生操作的流程;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主要以课本实例顺向讲解,而不是以逆向讲解,拓展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中的弊端,使得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一旦遇到问题,便迫不及待的找老师解决问题,老师有时在课堂需要耽误很多时间给学生解决问题,严重耽误教学时间和教学计划。

(三)会计电算化教师业务素质不高

目前高等院校的大多数会计电算化老师,真正科班出身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非常少,要么是会计教师,要么是计算机教师,且大都是毕业后直接从教,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知识较为单一,对相关问题认识不够深刻。同时在学校中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到企业中实践的机会较少,没有机会参与大型财务信息系统或 ERP 系统的实施工作。这就造成实践课缺乏系统性,学生只是进行一些基本数据的输入工作,并没有真正了解到会计的电算化工作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四)实践教学不够丰富,考核方式不合理

当前一些高等院校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情况,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课程不够丰富,实验数据往往陈旧,学生实践过程也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且教学所用的财务软件比较单一,教师对不同财务软件应用的比较分析不够重视。 同时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很多独立学院仅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忽略了对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检验,重理论,轻实务的考核方式不能科学地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加强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的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要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笔者认为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教学目标

高等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及时跟踪行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要求,并根据形势,适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明确培养目标,构建完善、合理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师要严格遵从学校教学目标,树立创新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并能将创新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融合在一起的管理型人才为宗旨,紧跟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全面、系统地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使学生掌握和理解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参与企业计划、控制与经营决策,为将来使用和维护会计软件、用计算机处理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实施优化教学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丰富教学内容,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利用教育技术手段,教师可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动态展示,教师可以边讲边演示,学生可以在观察教师演示的同时,进行动手操作,这样学生感知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在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学生可以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得到显著提升。进行优化教学,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就会计电算化教学而言,案例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商品化财务软件,为学生模拟一个单位的经济业务,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创作一个逼真的工作环境。在这种模拟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研究的方式制定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另外,教师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进行案例实训,使学生担任不同的实践角色,共同完成一套账的全部工作,使学生能够在分工明确中互相配合有效进行模拟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后,需要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对会计电算化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构建综合教育模式,一是应对会计专业课教师开展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培训,将他们培养成为具备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了解会计软件设计基本原理、过程和思路,熟悉会计软件的操作的现代会计专业教师;其次要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师的培养。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实践性极强而发展很快的学科,应积极创造机会让会计电算化教师进行专业进修,到企业实习、挂职;二是聘请行业企业高级会计人员为学校的兼职教师,长期担任会计电算化实习指导教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

(四)加强校企合作,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走出校门即能上岗,有经验、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达成校企合作关系,共建ERP实训室。依据会计专业的定位及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企业会计岗位设置组织教学。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岗位单项实训、综合实训和毕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共同编写电算化教材和实训指导书,为会计电算化教学提供指导依据。高质量的会计模拟实训教材对电算化教学至关重要,教材要根据高等院校学生的特点与培养目标,以企业实际的会计业务为基础,要求业务类型齐全、能容纳企业会计核算管理的全部内容,并由学校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一线会计人员合作共同完成。

五、强化实践教学,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高等院校应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比如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在校内进行模拟实训;让学生多接触不同的财务软件,对多种财务软件进行综合实训;引入 ERP 沙盘进行仿真实训;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等。同时,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也同样关键,要建立理论与实务的双重考核制度,在毕业论文的设计中加入对会计电算化实践环节的考察,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王金莲.高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商业会计. 2012

第10篇

一、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职专业结构布局的关联特性

(一)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具有高教性、职教性和地域性三大特征。作为高职院校的基本属性之一,区域性是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反映其重要的价值取向。[1]因此,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其重要目标。定位是高职院校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不仅是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更是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标志。

(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高职专业设置提出新要求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之间的竞争在表面上是现代科技、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竞争,本质上则是人才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特别是技术应用性人才以及与其对应的教育的竞争。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的技术升级不断加速,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和其工作要求不断发生变化。同时,在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和市场驱动下职业岗位在技术水平上的不断分化,使岗位技术层次高移,这导致岗位技术成分的提升和劳动内涵的丰富,从而造成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明显高移。[2]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人才专业结构及其培养质量能否适应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和市场驱动的人才结构的需求变化,对当前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高职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进入相对稳定而又充满竞争的时期。强化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唯一选择。而立足地方、对接产业、服务区域发展,则是赢得竞争的基本途径。专业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社会需求和学校人才培养的纽带,是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的结合点,专业设置布局和调整优化是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顶层设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特色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基点,只有紧密对接和适应区域产业特点并适应其发展需求,紧跟产业升级步伐,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不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实现人才培养与现实生产的无缝对接,才能彰显出高职院校专业的生命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价值。

二、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特征及调整优化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其主要目标就是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其专业结构具有“高技术性、职业性、区域性和学科交叉性”的基本特征。[3]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应该遵循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的主要原则。

一是以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及调整优化应立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进行,同时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结构主体框架的依据。

二是统筹规划,科学系统设置。其根本内涵就是要求专业设置科学规范化,在量力而行基础上的适当超前原则。[3]专业划分既要符合教育部专业分类的有关标准,名称要规范,内涵要明确,外延要科学清晰,课程结构组合要合理,在实现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时,要考虑其经济是否合理,效益是否最佳。在专业设置之前,应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认证,分析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充分考虑设置专业能否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学校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三是强化实践环节,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4]依据学校和行业、企业“优势互补、共同受益”的原则,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管理专家应有效地参与学校专业规划和结构调整优化,这是保证高职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学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更多地征求企业的意见,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满足行业企业当前的需要,更要满足行业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

四是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科技驱动产业发展的今天,职业岗位系统正在演变为一个动态系统,要培养出“行业认可、企业欢迎、家长满意、学生受益”的高素质技能复合人才,高职专业教育必须强化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顶 岗实习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技能。

三、常州市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职专业设置现状分析

(一)常州市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现状

近年来,常州经济稳定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6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8.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50.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72.0亿元。全市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调整为3.2:51.6:45.2。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以第二、第三产业作为主要支撑,并逐渐由第二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过渡的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92994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5016美元。[5]

但是,常州市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的形势与挑战,主要表现在:各种要素成本加速上升,工业经济效益形势严峻;外需市场增长动力依然不足;企业节能降耗和淘汰落后产能压力较大;企业抗风险能力还有待增强。为此,为了加快创新转型步伐,常州分别出台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三年行动计划”,制定了推进十大产业链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双百”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企业“十百千“计划等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文件,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今后一段时期,常州产业发展的工作、政策和各类要素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将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汽车和海洋工程装备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另外,服务业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志,常州将按照“突破发展生产业,提升发展消费业,培育发展民生业”的总体要求,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动全市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牌提升。[6]

(二)常州市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常州高职教育形成了以常州科教城(高职教育园区)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成为常州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常州部分高职院校根据常州市产业布局特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在提升改造专业建设的同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由于专业设置和布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常州高职院校在专业布局设置方面问题依然突出。本文通过对目前常州主要6所高职院校2014年的招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各学校专业布局分散,数量偏多而规模相对偏小,专业特色不够鲜明。根据2014年各校招生计划,6所高职院校招生专业数目均在40个以上,最多的院校招生数目达到47个,专业间冷热不均,最多的专业招生人数达335人,而最少的专业只招20人左右。

二是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专业设置重复率高,高校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加剧。根据表1各校2014年的招生计划,计算机类、机械制造类、电子信息类、财经类专业占据各校的主要招收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软件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会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招生数量在各校均比较靠前。

三是部分专业设置不够规范严谨,专业间界限和培养规格、目标不够清晰。比如某高职院校,在同一学校中经济贸易系设置了市场营销、医药营销专业,计算机系设置了网络营销专业。再比如某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了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动漫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与设计制作专业,这些专业之间界定不明,无论是考生、家长还是用人单位都不知道这些专业之间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根本区别。

四是专业设置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契合度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地方经济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与院校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使得信息扭曲逐级放大。[7]一方面,专业设置前瞻性弱,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设置明显滞后。随着常州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物联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地高职院校根本无法满足供给。另一方面,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由于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彰显专业特色,毕业生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

四、转型升级背景下常州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对策及建议

(一)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专业主动动态调整更新机制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专业具有较大的可变性和开放性,易受到区域社会和市场变化的影响。[8]特别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和岗位变化更加频繁,这些特点和趋势对高职教育的影响集中反映在社会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上。当前经济发展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逐步摆脱对能源资源的严重依赖,产业由投资驱动型逐渐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制造业将逐步摆脱对劳动密集型的依赖,不断增强实体经济抗御风险能力成为地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出路。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当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及发展趋势,主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更新机制。通过经常进行市场调研,围绕常州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发展,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主动实施专业动态更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特别是常州市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节能和生物技术及制药等常州市重点发展的专业;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的技术,优化配置专业课程,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办学服务面向及特色定位,凝练特色专业和打造品牌专业,真正做到“针对市场设专业,针对企业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在增强自身服 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的同时,不断提升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产业发展的吻合度。

(二)搭建平台,改革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地方政府、高职院校、企业三方由于目标不同,利益诉求有别。应当逐步建立政府部门宏观统筹为主导、行业部门中观指导为依托、多种合作主体协调发展为基础,共同参与投资和管理,共同分享利益的多主体办学新机制。从政府宏观层构建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双向对接”的协调机制,从学校、企业微观层构建校企“互动对接”的激励机制能促进“高职教育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岗位群”的对接,突破高技能人才培养瓶颈。[9]政府对本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调整和优化进行宏观指导,搭建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间的信息平台,促进院校专业信息、市场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信息的交流互动。

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主领、校企主体、学校主动”的校企合作新模式。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立足区域经济,推动校企合作,逐步形成“政行校企”四方共赢的生态。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应当积极探索“引企入校、进企办学、校企共建、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四对接”,即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课程设置对接岗位能力需要、实践教学对接企业生产实际、教学科研对接企业产品开发与工艺转型升级,引导和发挥市场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积极调节作用,确保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切实提高办学主体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适应能力,推动校企之间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院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

要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及调整优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非常关键。可以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通过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进修等形式开展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和熟悉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岗位人才需求标准和特殊要求,实现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到行业企业引进来自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充实到学校专业建设队伍中,组建一支动态性的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积极鼓励企业行业深度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展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专业开发、标准制定、教学实施等,将企业的环境、项目、资源引进到学校来,为教师、学生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保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师的通道畅通。

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大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而高职院校之间在教学上的差异,一般以实践性教学的差异最为显著。高职院校可与合作企业成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政府应积极探索通过补贴、购买服务成果等方式,支持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建立生产实训基地。政府可制定相关政策明确校企共办的非营利性教学实训场所用地可列入教育用地范围,应当减免企业相关税费,同时按照土地使用标准实施规划、设计和建设,除土地取得成本费用外,可减免实训基地建设各项规费。[10]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和转型升级要求,应当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充分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合理设计教学项目,并制定了课程标准。通过这些项目课程的实施,达到了让学生练就职业技能、掌握职业规范、强化职业情感的目标。在常州科教城高职园区内,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周边可利用的资源优势,通过不同院校之间课程资源的共享,进而使各校的专业建设既能体现各自办学特色,同时又能实现院校间的互补。

(四)根据学校自身发展定位,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行业优势及院校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增加吸引力的名片。[11]对高职院校来说,选择特色专业既要考虑院校自身的传统和基础,又要考虑常州产业发展趋势。特色专业建设在紧紧围绕市场发展导向的基础上,必须与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联系,遵循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创新中保持优势。高职院校在建设特色专业的发展战略中,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发挥特色专业的示范龙头作用,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

五、结束语

当前,常州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作为常州一张靓丽名片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的同时,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人才需求特点,建立起主动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更新的体制机制,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不断改革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根据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定位,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和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7):22-24.

[2] 张有根.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困境与突围路径[J].未来与发展,2010(11):39-42.

[3] 占德胜.系统论视野下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8-70.

[4] 李永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5-29.

[5] 常州市统计局.201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 / OL].http://cztjj.gov.cn

[6] 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4年常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要点[EB / OL].http://jiangsu.gov.cn /

[7] 郝福锦,蔡瑞林.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实证研究——以常州市为例[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7-10.

[8] 乐军波,朱晓卓,祁义霞.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64-66.   [本 文由WWw. dYlw.NE t提供,第 一论 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9] 周鸣阳.产业调整视阈下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优化的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2(4):97-100.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电视,数字化,互联网,发展

1 广播电视制作概况

从光电技术孕育出电视的雏形,再到用红蓝绿彩色滤片赋予电视更多色彩。电视随着技术的改变更加丰富多彩。不再局限于时间、地点利用声音采集和图像采集技术记录过去发生的、正在发生的事实或事件。随着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电视直播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足不出户便能看到各大活动、精彩的体育赛事及重要的盛典。毫无疑问电视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互联网技术的诞生,也使得数字化信息技术影响及改变了广播电视制作的传统模式。

2 数字化电视节目制作

互联网虚拟组织和团队的出现,使节目制作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及互联网在资源共享平台上分享、沟通、协调各项资源。也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团队工作人员共同完成同一项任务或项目。这种工作解决方案具有反应快、弹性大、作业非线性的特性。

广播电视在使用数字化技术制作时,素材原有的声音、图像、文字等都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任意保存、剪切、制作等。处理过的节目或视频片段也可以被多次、重复的使用播出。当前,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不断融入新的数字化技术,在形式及其内容上不断创新,使数字化节目制作水平进入新的阶段。计算机技术在节目制作中运用的十分广泛,自由切换台、编辑控制器等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模式都是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方式。随着计算机的应用音频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电视节目形式更丰富化,节目内容充分得到扩展,吸引观众从而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电脑辅助协同设计(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Design,CSCD)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本结构,辅助于电脑技术的支持。在这一技术的支持下,可以由虚拟的组织形态来共同制作完成一项专案。最终,同步任务的优化方案,数字化制作帮助将原有电视节目制作中一贯的线性流程,通过同步任务的整合,实现了策划、筹备、拍摄及后期制作等节目流程的优化,有效提高了节目的总体

水平。

3 数字化电视制作发展方向

3.1 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用户通过该系统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交谈及意见交换。在广播电视制作领域该技术主要应用在虚拟演播室。虚拟演播室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它的实质是将电脑制作出的虚拟三维场景与电视摄像机拍摄的人员活动图像进行数字化实时整合。由于该系统是由摄像跟踪技术,获得真实摄像机数据,并与计算机制作的场景环境结合在一起,背景成像依据真实的摄像机拍摄所得到的参数,和演员的三维透视关系完全一致,避免了不真实、不自然的感觉。由于场景大多由计算机制作,可以迅速及多样的变化,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大大丰富了演播室环境,增加可观看性。虚拟演播室系统利用软件生成场景和道具,在有限的空间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制作出高水平、更大创作空间的节目。由于电脑制作,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缩短了节目制作周期,提高演播室的利用率等等。在国外,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涉及医学、娱乐、工业、航天等诸多行业中,我国虚拟现实技术仍处于初级阶段,普遍运用在数字化电视制作

方面。

3.2 运动追踪技术

运动追踪技术(tracking)是影视后期合成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技术,也是现在广泛使用的一种技术。主要用在电影、电视、MTV的制作中。它主要是通过追踪素材中某个“跟踪点”然后使目标层自动跟随“跟踪点”运动。在追踪过程中噪点问题、运动图像模糊、前景阻塞问题等都是影响画面质量的原因。为了避免此类问题,提高画面质量。在导入之初,我们要仔细了解观察视频参数。追踪时根据图像的实际情况选择制作方式,图像清晰、分布均匀、特征明确的使用自动追踪,之后手动微调。对于那些图像模糊、特征不足、噪点问题的则选择手动追踪。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制作方法。运动追踪技术主要对于追踪层的画面的修饰与补充方面。在后期制作方面是不可或缺的技术。

3.3 PC平台的后期制作

由计算机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数字化技术的诞生,使影视后期制作的质量、节目制作效率及制作周期利益最大化。在后期制作的系统中,计算机硬件平台以MAC、PC、工作站为主。其中PC机以它的稳定性、匹配软件种类、软件升级方式等优点成为当前阶段使用率最高的机型。

非线性编辑(non-linear edit)是指对电视、视频等视频媒体或文件进行后期编辑时,所使用的一种编辑方法。配套的编辑软件包括Adobe Premiere、Speed Razor、U Lead Media Studio,是电视数字化制作后期关键核心部分。传统视频都必须通过特效机、摄影机、录像机等设备进行模拟方式处理,而非线性视频编辑系统摆脱了原来必须使用昂贵的专业设备,只要配合传统摄录设备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完成数字化特技编辑及广播级视频输出。

目前,通过网络我们可以方便、快速、简单的将制作的节目从不同的渠道进行播出。所以,广播电视制作人员应该抓住这一特性,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电视节目的制作方式、节目素材的利用、节目后期的制作整合有效的可利用资源,最大化的提升节目的质量。利用数字化技术渠道自动播放和调整节目播出的顺序,来减轻节目制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制作节目的效率。此外,工作人员利用网络下载有效的素材进行编辑与利用,达到素材合理有效的二次应用。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趋于成熟化,但节目制作的发射系统、播控系统、传输系统仍需要不断学习改进。从而达到电视节目的创新性、内容的丰富性及节目的高水平的目标,明确广播电视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目标。善于合理利用网络优势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音视频制作过程中,运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查询所需资料,可以通过本地工作站的服务器或资料库对工作素材进行保存、查询、使用。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在不同的机房制作字幕、视频编辑等,完成后再利用计算机整合,有效提高了制作节目的效率。在数字化广泛运用的今天,广播电视的发展面临着新一轮由互联网和电子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挑战,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广播电视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如何合理有效的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到广播电视的制作当中,把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推向新的高度,制作出全球化、科技化及观众喜爱的广播电视节目,是广播电视制作人员需要面临的挑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的广播电视制作的发展动向有了初步的了解。节目制作人员对数字化信息技术学习及使用,能更有效的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综合水平,制作出多角度、多层次、多质感的优秀电视节目,向世界展示我国广播电视制作技术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钟彩琪.关于我国电视数字化进程的思考[J].中文信息,2014(4):16.

第12篇

[论文关键词]产学合作 寓学于工 人才培养 

 

一、产学合作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行业)根据各自所承担的使命与职能,在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框架内,依据市场的“游戏规则”所进行的人才培养实践。它涉及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策略研究、方案落实、关系协调、成果共享等。高职院校产学合作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产学双方合作培养人才。本文侧重于后者。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兴起,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开展产学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更加重视,在一系列重要法规和文件中都作了相应规定,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我国的教育方针对此也有明确的表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规定和要求,既是为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使高职教育迎接经济全球化、适应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产学合作的理想目标是建立在校企互动、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形成人才培养、技术进步、校企竞争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基础之上的“互惠、多赢”的产学合作目标。其鲜明特征是:一方面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向学校提供技术、设备甚至是资金的支持,承担人才培养任务,为学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和真实的岗位,使学生感受企业工程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和制造,接触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工程观念,增强职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企业优先选拔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产学合作,在最大限度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大多突出“产学合作”的特征。首先产学合作的理念比较清晰,认为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强调产学合作是保证质量的“助推器”;在培养目标上,突出人才培养与就业制度的衔接,如德国的工程师、经济师,英国的技术工程师,美国的技术员、技术师,法国的高级技术员和高级管理员,韩国的多技能技术员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起“双向参与、双向互动”的运作机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北美的cbe模式(能力本位),英国的“三明治”模式、联合国劳工组织推广的mes模式(技能本位),美国的工读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产学官”合作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印度it业的国家信息技术学院(niit)模式等;在产学合作的管理模式上,从制定法规、建立组织、规范制度、理顺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制度化的体制和机制;在人才培养结果评价上,德国由企业、学校、工会和行业代表共同实施,美国由工程技术评估委员会制定评估标准,加拿大由合作教育协会制定标准,澳大利亚由行业协会制订培训计划和标准(培训包)。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产学合作培养高职人才有很多优点,符合高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所有问题的根本点就在于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既体现了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高职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高职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二、打造“寓学于工”的人才培养模式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合作为纽带,以课程体系开发、专业教学团队打造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支撑,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壁垒,创新、完善“寓学于工”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广泛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采取模拟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渐进方式,把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操作技能的掌握融入工作过程和工作岗位的环境中。 

(一)产学合作开发课程体系 

按照国家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学院确立了“走产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学院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根据学生专业岗位及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行业标准、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制定课程标准及相关教学培训软件包,确定技能训练项目模块,全面创新学习考核评价方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构。 

2005年,学院以产学合作为平台,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试点,开始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重构:首先通过到邯郸市晨祥建筑有限公司、招贤建筑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学合作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了建筑施工一线的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岗位;进而邀请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召开专题会议,与专业教师一起探讨、研究并确定建筑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将学习领域和内容的目的性、指向性同岗位工作过程准确地联系在一起;再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行业职业标准的最新要求,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重新编写各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最后,通过建立的“优质资源库”大量选聘一线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并与他们合作开发和编写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识图与构造》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的理论及实训配套教材,逐步构建起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拆分—建造”课程体系。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在2007年“中德高职建筑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班”上进行了交流,受到了德国专家及与会单位的好评。 

(二)产学合作打造教学团队 

长期以来,学院采取“送、下、带、引、聘”的措施,努力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1)先后输送一百八十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攻读硕博士学位、专业进修和业务培训,先后选派38名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业务培训。(2)以产学合作单位为基础,建立起由各个行业的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教师资源库,资源库中拥有各类兼职教师2355名,实现了实践教学主要由来自生产一线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进行讲授和指导的目标。(3)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建立起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面参与学院的专业设置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实习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及答辩等人才培养的各主要环节。(4)与产学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相应制度与计划,确保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下企业一线锻炼实现制度化、连续化;此外,学院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发挥专业特长,为相关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咨询等各方面的服务。经过不懈的努力,学院现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各一个,已逐步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和双师素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与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 

(三)产学合作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学院确立了“把需要工作的人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的育人理念。为落实该理念,学院以产学结合为纽带,有效整合社会资源,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以重点专业建设为龙头,通过社会投入、校企合作共建等各种有效方式,在校内重点建设一批区域领先、国内一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有效运行提供支撑平台。 

1.“筑巢引凤”。学院通过设计、建设适合企业经营的楼宇场所和制定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了美食林集团、中国移动(邯郸)公司、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保险公司等与自身专业联系紧密的不同类型的企业进校园,为市场营销、金融保险等专业的“双职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战提供了舞台。 

2.“借鸡下蛋”。学院与邯郸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合作在学院成立了“邯郸市建筑科技示范基地”,借助召开建筑材料博览会的契机,为其提供场地和服务,由20余家公司共同出资40万元,建成28项工程实物模型,展示建筑工程材料及各种构造和标准做法、推广行业新技术,并在会后作为现场教学的教具留在了校园内。此外,产学合作单位邯郸市招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还提供设备和劳务费用共计20万元,在校内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起了“教、学、做”一体化模型和工种实训现场,为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拆分—建造”人才培养模式的操练做好了铺垫。 

3.“借船出海”。围绕邯郸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邯郸市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经过多方努力,由邯郸市信息中心、建设银行邯郸分行、西安西雅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下属北京华信智原教育技术有限公司等合作单位共同出资一百余万元,在校内建成了嵌入式软件实训室、网络软件项目开发技术、大型数据库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微机组装与维护等7个实训室和2个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实训中心,为软件技术类专业的“分层项目引导”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奠定了基础。 

4.“合作共赢”。学院以土地、政策等作为投入,先后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并在校内投资建设厂房,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实习实训安排上,由学校提供管理,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实训指导教师,以企业为主组织学生实训,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造了条件。